毛大慶創的什麽業:WeWork估值50億美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3-08/901561.html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2015年,萬科高級副總裁毛大慶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全新的選擇:創業,懷著夢想再度出發。
邦地產獲悉,他選擇自主創業,試圖打造中國版的WeWork,這讓創業辦公社區這一新穎的商業模式浮出水面。
去年12月,位於美國、主打辦公場地租賃服務的WeWork宣布完成一筆3.55億美元的融資,公司由此估值高達50億美元,這足以顯示資本對該商業模式的看好。巧的是,SOHO中國於今年1月宣布推出短期租賃辦公空間SOHO3Q,而去年獲得著名天使投資人雷軍投資的YOU+國際青年公寓也將於今年內在四個一線城市推出YOU+國際創業社區,創業辦公社區這一新的創業模式,在國內漸露鋒芒。
這個被戲稱為“另類房產中介”的商業模式,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魔力?
“二房東”有了融資功能
從商業模式來看,WeWork的做法是先用折扣價格租下整層寫字樓,然後分拆成單獨的辦公空間,再租給願意挨著辦公的創業型公司。單從這一點來看,WeWork與所謂的“二房東模式”並無區別。
但50億美元的超高估值表明,投資人並不認為WeWork是一家單純的房地產中介。除了辦公場地,WeWork還可以為這些創業型公司提供辦公家具、協作服務等,甚至成為創業項目的孵化器,這才是最為資本看重的地方。
在國內,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辦公場所最有名的莫過於車庫咖啡。2011年,投行出身的蘇菂率先開辟了創業者和投資者的聚集辦公場地--車庫咖啡,每個創業者只需每天點一杯咖啡,就可以在這里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據蘇菂說,3年間有400多個項目在車庫咖啡獲得投資,成功IPO的有3個項目。2014年,蘇菂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YOU+國際青年社區,意在打造整合了辦公室與公寓為一體的YOU+國際創業社區。
YOU+國際青年社區創始人劉洋向邦地產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創業者隊伍正在不斷壯大。近年來政府也陸續出臺政策鼓勵支持創業,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預見,市場對創業辦公室的需求將出現爆發性增長。
國內到底有多少創業群體?具體數字難以統計。但根據騰訊開放平臺於去年11月公布的數據,僅該平臺的創業者人數就已達500萬,同比增長400%,其中二、三線城市創業者增長率超過200%,超過50%的創業者在25歲以下。
“不僅是創業者增多,天使投資者也在增多,他們也在思考如何能提高效率找到好的投資項目。”劉洋向記者表示,建立創業社區的目的不止是為創業者提供價廉物美的辦公環境,更大意義在於整合各類資源,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所需的各種服務,甚至嫁接天使投資者,最終從單純的辦公室租賃,變為帶PE(風險投資)性質的創業項目孵化器。
盈利模式需要艱苦探索
盡管市場需求龐大,但要在其中分羹並不容易。
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黃立沖向邦地產表示,相對於美國,中國的辦公樓租賃占企業營運成本的比例較高,這是因為創業辦公場所往往對地點與交通便利性有較高要求。如果按照正常的價格,大多數青年創業者承受不起這一成本,這也是像雷格斯這種在美國很成功的短期租賃辦公室服務商,卻在中國無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互聯網模式去經營,給予青年創業者很優惠的租賃價格,這意味著辦公場地與後續服務基本無法盈利,那麽創業社區的盈利模式更接近於風險投資,即通過入股一個成功的項目獲取投資回報。”黃立沖告訴記者,但在國內,目前PE/VC股權投資的成功率只有5%,如此低的成功率很難覆蓋創業社區高昂的成本投入。
一位不願具名的房企高管也告訴記者,其實近幾年國內出現過不少零散的創業社區,但都無法把規模做大,最大原因就是難以找到盈利點。在國外,所謂的創業孵化社區,多為政府出資補貼,如果完全市場化運作,實現盈利的屈指可數。
“當然,毛大慶在行業的影響力與人脈資源也許有助於他獲得較佳的創業項目,但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支持,要實現盈利也並不容易。”上述人士說。
【案例】中國版WeWork小米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2/149330.html
黑馬哥:被雷軍投資後,YOU+國際青年公寓獲得了廣泛關註,甚至直接被稱為“小米公寓”。YOU+今年或將啟動一個新的產品線——YOU+國際創業社區,類似中國版WeWork。一起來看看他們打算怎麽做?
YOU+的運營體系最重要的是關鍵的幾個詞。YOU+目標是一群漂泊的年輕人,這是我的客戶群 , 想留在城市里,但是房價太高,買不起房,租房也不便宜。90後和80後,他們有個性,不願意去那種所謂的城中村或者更臟亂差的地方,他們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幹凈的、舒適的地方。但生活的不穩定性使他們沒有安全感。他在這個城市想要去做事的時資源匱乏,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老板安排你的事情,你特別想在那個領域或者那個行業里頭能有一個熟人,可以有信任的朋友立即抓過來,讓他給你講一講這個行業怎麽回事,你要做的這件事情,我有什麽資源可以對接給你。
每個人的知識量其實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有團隊,大家的資源可以整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帶你成功。核心管理層絕對不是所有人都趴在一個人腳下的,實際上是站起來的那個人,往往是趴在他們腳下的,要尊重他們的專業性,要尊重他們的知識,要完全理解和愛護他們。
在YOU+的夢想中,每一年中國有700萬大學生,這個數字我之前還不知道,我了解到了之後嚇一跳。這些大學基本上都在中國的核心城市,而這些人畢業之後沒有幾個想回老家的,都是想先看一看,考慮考慮就業,要麽出國,要麽考研,要麽在這兒找點事。
我之前拿到的數據說中國有2.4個億人沒在自己身份證的原住地,有1億左右的年輕人會在城市里。我的市場調研做了三年,沒有投資人為我貢獻這一塊的東西,我就一直低著頭去做。
在產品這一塊我們深入了差不多三年,我做一個房子的裝修做了十個月,而且帶房租幹了十個月。一個月做設計,結果設計師拿過來的東西完全按照酒店的格局設計的,我說這個不對,我認為一定要那樣設計才行,我說我要設計他所有的生活。這個設計師當時不會,然後我就開始自己做。
後來還有人給我出了一些比較餿的主意,直到快竣工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隔音不行,隔音效果根本通不過,尤其長期居住。那時候塗料也刷完了,窗戶也裝完了,門也裝完了,錢也用完了,我們內部測試通不過。三層樓全部推倒重來的話大概要花到20幾萬,我回去想了一晚上,第二天還是決定推倒。
三年間我不斷打磨這個產品。這三年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讓大家回來就能把包放在大廳里面,而不是把包放在自己的房間;把電腦放在大廳,晚上不拿上去;把手機放在樓下充電,忘記拿了,躺在床上的時候想沒事,明天再拿。我就在想這件事情,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換了無數種方案,最後做成了。現在大廳里面手機、錢包、小外套、自己的手提包、電腦隨處可見,從來不會丟東西。
你們想怎麽能讓他們主動把包放在這里,就不往上拿,忘拿的時候不擔心它丟。信任!
解決信任問題非常難。警覺性是人本身的天性。很多人問我為什麽YOU+可以這樣,為什麽要有機關,為什麽要有門禁,為什麽沒有管理人員還不擁擠。我當時研究這件事情整整一年時間,從頭到尾換了有十幾二十套方案,不斷測試,做出來就問,不行我再改,再不行再改,一直是這樣的,周而複始。在一個產品上死磕,一直要磕下去,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我知道這件事情一定要突破這個點,我只要突破這個點,後面的事情自然就突破了,這一點突破不了,我永遠跟他們不是一家人。我要把YOU+的文化植入到每一個消費者——我們家友的腦子里。我不是讓他真正把包放在那,真正地把手機放在那,我是讓他放心。他如果把這兒當家的話,第一個需求就是安全。 你回到你家里,你能不能說把你的包放回自己的房間,然後再出來跟自己的父母聊天?不可能的。
為什麽YOU+能建立這種信任,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如何信任。
我的辦法不是我自己一個人想的,我發動群眾,跟這些家友每天在一起聊,問。你跟他打火鍋的時候問,喝咖啡的時候問,喝茶的時候問,幫他搬家的時候問……然後他給你一個當時的想法。YOU+的消費者調研我認為是最棒的,就是一直跟他們在一起打磨,你就知道他想要什麽。
第二個就是在產品設計上完全不是設計所謂的這個墻面是什麽顏色,用什麽材料……我所有的設計里面融入了五樣最基本的東西——金木水火土。
我剛開始問消費者的時候,他們有的說如果有一個水潭就更好,有的人說咱們這兒有什麽木色更好,他們之間會掐架,我就同時拿一個東西出來征求大家意見,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後來我就發現,所有的人有五個共同點,我就成立一個五同會,這是在YOU+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策略。每個人我都能把他活生生地塞到這個五同會里面。
五同會:同鄉會;同專業;同樓層;同愛好;同星座。每個人都有一些好玩兒的東西,要充分的吊足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熱情和胃口,就要找到同類的人,然後細分出來,讓他們分成小組自娛自樂。方案是大家一起拿的,我只是告訴他,你們應該組織什麽,應該在哪。有一次玩兒戶外的人曬相機,一棟樓133戶人里面有28個D2,你說他們沒錢嗎,我都買不起。
五同會讓YOU+形成了一個大的動態線,這個產品的設計是我從YOU+的家友身上拿來的,事先沒有有意的規劃,是跟他們玩著玩著就總結出來了。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喜歡研究這樣和那樣東西的人是不一樣的 , 我這有一組非常有意思的數據,現在每天都在積累,這個數據我是按照五行的數據科學去存留下來的,一定要找這些好玩兒的地方。我們這個社區只有在五行平衡,金木水火土都有的時候,不同的人進來才都會喜歡。
在生活上,我覺得更多是YOU+的年輕人自己在打造天地,我在充分學習。所以YOU+有一個說法叫從地里長出來。
第一個,我還是把它定義成物理的空間。我在房間里面的設計,最後研究的是5厘米的空間,上下5厘米,左右5厘米,前後5厘米。因為我們做的是小戶型。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認為他們在房間里面最需要的是哪幾個東西。沙發?WIFI?USB充電口?衛浴?餐桌?洗衣機?陽臺……
所有人對YOU+的想法是成本太高,沒有這麽好的收益。兩個解決方法,第一是降低成本。第二是增加毛利,增加附加值,把產品做的更好,讓別人願意花更多的錢過來住。
每一棟新樓的圖紙我都親自看,我卡位就卡在5厘米,為什麽這個床要1米9?還是1米95?還是1米85?為什麽房間間隔是2米2,還是2米25,還是2米3,給我個道理,一定是有道理的。他能接受再小一點的嗎?大一點會好嗎?我每天都在問自己,每個項目我都在問自己,我都要問我們的設計組。 當你研究到了最後5厘米的時候,你會發現小有小的精。我一定要用最便宜的、廉價的材料做到最好的設計,讓別人感覺到你不俗,這就是設計的核心。
這個DNA哪來的呢?也是我們的家友。家友告訴我說你根本沒必要買那麽好的沙發,然後給我發了一個鏈接,說天河有一個人出售二手沙發,多少多少錢,覺得就可以了 , 我當然可以了,說回來我們找一些布,不讓它那麽難看。然後這個布你可以找一找看,連布一起找,沒問題。我相信中國不可能有這樣的租戶和老板之間做配套,是因為他把這兒當家了,他才能自己出去找。
在物理空間上我們只解決基本需求。我把洗衣機拿出來,我發現消費者一個星期用一次;我把客廳變小了,因為我希望他出來,我不想他窩在家里。然後我把廚房拿出去,因為我發現80%以上的人不在家里做飯,一個月最多做一到兩次,要麽弄一大口子人回來做,要麽自己煮個面 , 煮個面就根本用不著我去做個廚房給他。這是我們在產品設計中我們理所當然的東西硬加給他的,而他要買單的。你家的陽臺你有多長時間沒上去過了,你買它或者租它是不是要花成本,你為什麽,憑什麽要花這個成本。你們大家想一想,你們有多長時間沒看電視了,你買電視了嗎?浪費,不環保,不公益,是不是。
所以說我們做減法,要在紅海的氛圍里面發現藍海,如何降低成本,尊重人性能把成本降低下來。只不過沒有人去尊重,沒有人去研究,想當然的一定要給他一個廚房,一定要給他一個洗衣機,他萬一吃飯呢,他萬一洗衣服呢,他萬一想上陽臺曬曬太陽呢? 那你沒有想過,愛吃的人是有共性的,愛吃的人是要分享的,愛吃的人是希望我做的菜別人說好吃,不是我自己說好吃。
讓家友來設計,給他們更多的權力,當人們願意自己去參與進來的時候,他對這個房子是有情感的,有情感了他就不願意走。 從品牌的理念,YOU+在做一種分享,核心的賣點我們還是打出了溫度,一個有溫度的家,有愛陪伴的家,打了平臺,打了圈子。那麽次要的賣點就是用一些小趣味,還有KPI的一三六考核計劃,五同化,七步法,各種各樣的好玩兒的東西。
最後說一句,我認為社區最原始的那個點就是尊重人性,用愛解決做社區所有的東西。怎麽做,努力的與消費者用心堅持“做愛”兩年,這個事一定成功。
本文作者劉洋,小米公寓創始人。轉自萬科周刊,如需轉載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 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 ,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 ”,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WeWork入華,將引發辦公共享市場大變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1/154985.shtml
導讀 : WeWork對於提升同行信心,促進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資本市場對於辦公共享經濟的看好,辦公共享平臺們有機會一同把這塊蛋糕做得更大。
先是短租平臺Airbnb估值達到250億美元,隨後出行平臺Uber估值更是超過了625億美元,近日辦公租賃平臺WeWork又獲得來自中國的戰略投資,由弘毅投資及聯想控股領投,估值達到了160億美元,並且傳聞說他們還將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此舉釋放出了WeWork強勢入華的信號,共享經濟也再次被引爆。
WeWork作為全球辦公共享平臺的鼻祖,此番強勢入華,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似乎是“狼來了”。不過劉曠個人卻認為WeWork入華,對於群雄紛爭未見一統的行業來說,反而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WeWork對於提升同行信心,促進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資本市場對於辦公共享經濟的看好,辦公共享平臺們有機會一同把這塊蛋糕做得更大。
WeWork入華前,國內辦公共享經濟的市場格局
劉曠認為,在WeWork進入到中國市場之前,中國的辦公共享實際上已經分成了八大門派。而在萬種創新、全民創業的大趨勢下,辦公共享更是獲得了迅猛發展,很多辦公共享平臺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了出來。
一、地產流派,借辦公共享迎來轉型契機
說到地產流派,有很多房地產公司都在試圖打造自己的聯合辦公空間,將其作為地產生意的一種轉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萬科出身的毛大慶所打造的優客工場、潘石屹所打造的SOHO 3Q、以及王勝江所打造的洪泰創新空間。SOHO 3Q依托自己的商業地產基礎打造了廣泛的辦公空間,而優客工場目前已經打造7個項目,分布在4個城市,洪泰創新空間更像是投資人與地產人的結合,創始人分別是俞敏洪、盛希泰以及SOHO中國的前副總裁王勝江。對於這些地產流派們來說,他們最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這些地產流派們過去都在從事房地產方面的經營,這為他們積累了足夠的地產運營經驗。而共享辦公空間的打造,其根本就是互聯網與房地產租賃之間的結合,這對於這些擁有較多地產運營經驗的平臺來說,要快速打造一定規模的辦公共享空間並不難。
其次,地產流派多年從事房地產,讓其在房地產項目上也積累了廣闊的資源。比如拿SOHO 3Q來說,他們若是要打造自己的辦公共享空間就非常有資源優勢,只需要在自己的地產項目上面留出一部分作為辦公共享空間的包裝就能輕易實現,而這個對於大多數的地產流派們都不是什麽難事。
最後,這些地產流派們還具有其他辦公共享空間們所不具備的強大優勢,地產流派們更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這些地產流派過去一直從事房地產的運作,沒少跟政府打交道,多少也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聯系。如今政府在大力扶持全民創業,他們要想借助辦公共享空間獲得政府支持也並非難事。
盡管這些地產流派們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其光鮮外表的背後卻隱含了很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面臨向依托互聯網的新經濟模式轉型挑戰,完全是不一樣的打法,能不能適應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再一個就是普遍入住率偏低的問題。雖然地產商的項目都較大較多,但在他們的辦公共享空間中入住率並不高。按照優客工場的戰略設想,今年優客工場還將會開業35個項目,遍及國內十幾個城市,那麽在二三線城市很可能將會面臨更嚴重的低入住率問題。
二、媒體流派,正在成為辦公共享的一支生力軍
提到媒體流派所打造的辦公共享空間,目前國內有很多媒體都在嘗試,諸如36氪、鈦媒體、創業家 、創業邦等,當然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36氪的氪空間。
眾所周知,媒體流派們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在媒體上面,他們能夠借助自己的媒體資源優勢為創業項目提供更優質的媒體宣傳服務,很多創業公司都需要借助這樣的平臺來幫助自己實現更好的宣傳、推廣,這也是很多創業者會選擇這種辦公空間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與此同時,媒體平臺在從事媒體報道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很多創業者以及中小企業者,他們也擁有更多更廣泛的企業資源。拿創業家的黑馬會來說,他們在全國幾十個城市都擁有相當規模的創業者會員,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實力非常雄厚的公司,劉曠本人也是黑馬會當中的一名會員。
不得不承認,媒體流派們正在成為中國共享辦公空間的一股生力軍。但是從共享辦公空間發展的規模上來看,目前媒體流派們還無法與地產流派以及互聯網巨頭們相較量,他們也缺乏更雄厚的資金實力。
三、大學流派,學生創業不可缺少的精神導師
在全民創業的大潮中,大學生創業也正在成為創業大潮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與此同時,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學也開始推出自己的共享辦公平臺,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清華大學的x-lab,北京大學的創業孵化營。
毫無疑問,大學學校能夠給創業者以及團隊帶來更好的創業指導和培訓服務。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學到的比賺到的更重要,這也是學校流派的最大優勢。而學校流派廣泛的教育資源、校友資源當中不乏有很多知名的企業家、大學教授,他們能夠為學校流派帶來更好的人氣。
此外,與媒體流派擁有廣泛的創業者資源一樣,大學流派則擁有非常多的大學生創業者資源,這些大學生們擁有更多創意的想法,也擁有更強的創新活力。
不可否認,從辦公的角度來看,大學流派將會擁有非常廣泛的學生用戶租賃群。但是由於學生創業的失敗率會更高,大學流派的辦公租賃往往都是非常短期的。
四、投資流派,資金扶持是中小企業最大的吸鐵石
事實上,對於很多創業者以及中小企業來說,他們最缺的往往都是資金,於是一些以資本為驅動的辦公共享空間也開始浮現出來,諸如創新工場、天使匯、聯想之星等都湧現了出來。
很明顯,投資流派們所打造的辦公共享空間對於創業者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在於他們的資金扶持。通過吸引一些優質的創業項目,為這些創業團隊提供融資服務,從而提升他們的創業成功率。當然,除了資金上的扶持之外,這些投資流派們還提供諸如創業培訓服務、辦公空間等服務。就拿聯想之星舉例來說,聯想之星背靠聯想控股,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龐大的資源,能夠給予創業團隊非常大力度的扶持。
不過從發展模式上來看,投資流派的主要精力並不是放在共享空間上,這些投資流派所提供的服務主要是針對自己所投資的創業項目為主。也就是說,他們主要是依托投資來扶持創業者、幫助創業者,而辦公則成為了他們為創業者提供服務的一種形式之一。
五、咖啡流派,正在從遊擊隊走向正規軍
提到國內辦公共享空間,也許很多人不會忘記總理喝過咖啡的那家3W,他們所打造3W空間以及車庫咖啡,也正在成為國內最為典型的兩大咖啡創業辦公基地。
作為一個咖啡場所,這里經常會聚集很多投資人以及創業者前來喝咖啡,當然他們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喝咖啡。投資人到這里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創業項目,而創業者到這里則是為了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創業資金,於是無形之中這里就成為了創業者與投資人對接交流的一個好場所。
不過從創業辦公的角度來看,目前很多咖啡廳都沒有給創業者提供固定長期的辦公場所。都只是臨時性的喝咖啡免費享受當天辦公,雖然它具備了更好的交流,但是相對較嘈雜的環境無法讓創業者更好地辦公,尤其不利於團隊辦公。
不過借助咖啡廳,有了投資人與創業者的資源作為基礎,以3W、車庫為代表的咖啡廳開始為創業者、中小企業提供固定辦公空間、投融服務以及知識培訓,他們所需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
六、巨頭流派,實力雄厚卻疏於專註
提到巨頭流派,目前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在開始打造自己的聯合辦公空間,他們正在通過共享辦公的打造,從而加速自己的投資布局。
這些巨頭能夠帶給中小企業一些其他平臺所不具備的資源和渠道。比如百度能夠給中小企業提供百度雲服務、阿里能夠提供阿里雲服務、騰訊能夠提供騰訊雲服務,而百度能夠對接應用開發者的渠道有百度手機衛士、安卓市場、91助手等應用分發平臺,騰訊也能夠對接應用寶渠道資源等。
此外,巨頭們強大的資金實力也是創業者、中小企業最為看中的。在這些聯合辦公空間的創業者,相比其他企業能夠更優先獲得來自巨頭的戰略投資及入股,這就相當於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穩固的靠山。
不過我們從目前國內幾大巨頭所打造的聯合辦公空間來看,似乎並不盡如人意。巨頭們都在忙於自己的業務生態發展,他們似乎沒有更多的精力來一心一意為中小企業、創業者提供更好的辦公服務。
七、創業流派,創業者為創業者服務
提到創業流派,也是非常有意思,這里的共享辦公實際上就是創業者在為創業者提供服務。但是諸如無界空間、科技寺、聯合創業公社等辦公共享空間雖然在發展規模上比不上一些地產商們打造的平臺,但是他們卻是最早實現了盈利的一批辦公共享空間,當然這得益於他們對WeWork的效仿。
創業流派所打造的聯合辦公空間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創業者的需求所在,比如什麽樣的辦公風格會更適合創業者、創業者真正需要什麽樣的服務等。
當然,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生,創業流派們自己如果沒有拿到一定的資金扶持,就難以發展壯大自己的規模,他們也難以給辦公者提供強大的資源對接服務。
八、活動流派,更像是一個創業者投資人交流的線下平臺
還有一類聯合辦公空間,則通過定期舉辦項目的發布、展示、路演等創業活動來聚合投資人與創業者,然後實現資源對接,諸如北京創客空間、上海新車間、深圳柴火空間等都是典型代表。
活動流派們通過定期舉辦各種項目路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創業者的融資效率和進度,也能夠進一步增強創業者與創業者之間,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形成一個創業、投資的學習圈、交際圈。但是對於活動流派們來說,經常舉辦各種創投活動,也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過程。
總格局:戰國紛爭
在WeWork入華前,這幫中國的學徒們抓住國內全民創業的大浪潮,的確有一些平臺獲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是即使估值最高的優客空間,價值也不過40億元,距離WeWork的千億人民幣市值,差距還非常大,還遠遠沒有形成哪一家具有絕對領先優勢的局面,也就是說還處於戰國紛爭的市場格局。
他們都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最重要的就是經營模式,你到底是做投資還是做服務,是提供孵化還是經營社區?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激勵機制、發展路徑,都是大相徑庭的。擺在大家面前的,是:如何實現辦公共享空間的盈利?如何吸引更多優質的企業入駐?如何避免普遍入住率低的問題?
與此同時,同質化競爭也十分激烈。
WeWork入華後,格局會如何變
WeWork作為辦公共享平臺的鼻祖,總部在美國,但目前他們的業務範圍已經覆蓋到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以色列、英國、加拿大、荷蘭、德國、墨西哥等多個國家都設有辦事處,正在將其服務滲透到印度、韓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
WeWork的服務對象包括了個人、自由職業者、小型創業公司以及很多大型公司。在美國,諸如美國運通、Business Insider 和 Merck 等大型企業竟然也都是WeWork辦公平臺的使用者。他們通過提供辦公租賃,會員服務以及更廣泛的增值服務獲得了較大的利潤。相比美國另外兩大共享平臺Uber以及Airbnb來說,WeWork擁有更大的增長空間,最重要的是,他們早早就贏利了,在華爾街的資本大鱷眼中,WeWork的增長空間與贏利能力構成的雙引擎,使得它具備像Facebook那樣成為又一個數千億市值巨頭的秉賦。
雖說WeWork需要面臨的是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環境問題,但不論是從平臺資金實力上來說,還是從辦公平臺服務上來說,WeWork相比國內眾多的辦公共享平臺來說,都擁有更大的優勢。
隨著WeWork入華,它能夠帶動整個國內的辦公共享空間一同前進。
劉曠預測,接下來這個行當的格局將發生如下四大變化:
一、共享辦公將成為資本角逐的大舞臺
在媒體剛披露WeWork新一輪融資沒多久,國內的一家辦公共享平臺,WeWork學徒——優客工場很快啟動了A+輪融資,融資金額為2億元,並意圖加快自己的擴張進度。拿到這筆資金後,優客工場會加速平臺辦公空間的擴張速度,他們計劃在今年將開業35個項目,全面將自己的辦公共享滲透到更多的二三線城市。
而據可靠消息稱,WeWork的新股東名單中,可不止是聯想控股和弘毅投資,還有幾家實力超強的聯合投資人,到底是誰呢?會不會是潘石屹張欣?或者王石郁亮?再或者莫非是王健林?
但不管是誰,可以肯定的是,就像BAT掌控出行市場一樣,共享辦公市場,也將因為資本的青睞,競爭段位和熱度將得到幾何倍提升。
二、國內共享辦公垂直巨頭呼之欲出
來自新浪科技的消息稱,洪泰創新空間與優客工場就合並事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此同時,優客工場也正在與無界空間進行深度合作,有趣的是,無界空間與另一家辦公共享空間科技寺也在開始談戰略合作。氪空間在前不久與TA眾創達成戰略合作之後,又與納什空間達成了戰略合作,並戰略入股納什空間的B輪融資。毫無疑問,隨著WeWork入華對整體市場的促進作用,國內辦公共享平臺在不就的將來很可能會湧現出像滴滴出行一般新的垂直巨頭。
至於說,是毛大慶吃掉王勝江,是潘石屹再造SOHO新奇跡,還是WeWork在國內突然兼並整合,好戲才剛剛開始。
三、行業洗牌加速,七大門派或將縮減為兩大流派
WeWork入華正處於中國萬眾創新、全民創業的高峰時期,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上班一族和大學生成為創業者,他們對於開放式辦公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需要更多的創業交流、資源對接等,而辦公共享則更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WeWork顯然是瞄準了這一最佳時機殺入到中國市場,並將會推動整個中國的辦公共享快速前進。
與此同時,行業洗牌也在開始加速,那些不能真正給企業帶來服務價值的辦公共享空間最終將會被淘汰出局。但是在垂直細分市場領域,會出現新的市場機會,比如專門針對智能硬件辦公共享,專門針對互聯網醫療的辦公共享等,這些企業能夠在更垂直細分的共享辦公平臺獲得更好地交流成長,實現更好的資源對接。
而隨著經營模式的確立,這個市場的主流打法將是兩個極端:
一是WeWork模式,不做孵化器,不做加速器,專註於會員社區的搭建和運營,單純以服務獲取發展。好處是高品質、強體驗,迎合了年輕人“辦公升級”和“從我到我們”的心靈渴望;缺點是未必能在創業人群當中討喜。
二是國內目前主流的孵化器模式,為創業者和投資人牽線搭橋,通過跟投、聯合投資擴大贏利水平。好處是在“雙創”戰略大旗下獲得地方政府的眼球,既招商,又引資;缺點是只能依附於創業投資的上風口,一旦形勢變化,持續贏利能力將受到重大考驗。
四、傳統寫字樓將被迫自我革命
WeWork們沖擊的,不止是共享辦公的場內玩家,它震撼的更是傳統寫字樓的業態。
國家已經明言,原則上不再建封閉型小區,有條件的地方,已經建成的都要逐步打開。一個開放的、共享的、更近距離的社群,正在加速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
在美國,有個全球500強的行政主管曾對WeWork的負責人說:“請幫我們用WeWork的方式改造和運營辦公空間吧,不然我們的雇員都悄悄去你那里租辦公位不回來上班了。”由此,很多大公司成了WeWork全新的一批客戶。
想想看,你今天還願意再回到父親當年“一張桌子、一張報紙、一個白色大茶杯”的辦公場景中去嗎?你有多少次逃離辦公室,在星巴克或者漫咖啡和夥伴們度過溫暖的午後?
WeWork來了,它盡管沖擊著國內的同行,但更是在沖擊傳統、封閉、落後的業態。有這麽一個能幹的同行幫忙教育市場,國內的玩家們,趕緊上吧!春天來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劉曠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WeWork們還能繼續火?柳傳誌前助理周自強也去做眾創空間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747.html
在一線城市項目已經同質化嚴重,三四線城市堅持埋頭大搞的當下,在中國市場上聲譽好壞參半的眾創空間又迎來新的參與者。
這一次,正式宣布進入眾創空間市場的是2015年從聯想控股離職的原聯想之星創辦人、柳傳誌的助理周自強。
對於從聯想控股出來創業的原因,周自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在聯想之星的期間曾經調研了很多眾創空間項目,包括北京當時非常火熱的創業大街,在一系列調研完成之後,他突然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決定。“很多人問我為什麽創業,人到四十歲的時候就是想折騰下。現在真的能夠感受到CEO們確實不太容易,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與周自強選擇眾創空間項目創業“殊途同歸”的是,聯想控股和旗下的弘毅投資在今年3月份領投了美國眾創空間WeWork新一輪的融資。
事實上,自Wework的聯合辦公模式(即眾創空間)在美國取得成功並實現估值暴增以來,眾創空間成為了互聯網與高科技行業的熱門話題,中國的眾多知名公司和機構都在此領域進行了嘗試,這其中包括風險投資、房地產商、互聯網廠商和地方政府。而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兩桿大旗之下,眾創空間迅速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滲透到了三四線城市。
在WeWork大舉入華的大背景下,周自強無法規避的問題是他的眾創空間與WeWork有什麽區別?
“去年上半年類似WeWork模式全國只有100多家,但到下半年已經有1萬家了。大家發現做二房東也可以賺錢,而且可以很體面地賺錢。”面對國內一窩蜂的眾創空間平臺搭建大潮,周自強的觀點是以地方科技園為代表的很多項目已經變了味道。即使是一線城市市場,除了場地租賃、孵化器等創業者服務之外,實際上還有很多創業者必需的服務並沒有被足夠重視,所謂“硬件好搭軟件難做”。
在周自強看來,星空時間的差異化定位是將聯合辦公拉回到概念原點,不做投資孵化,堅決做好基礎服務與特色服務,創新辦公服務內容,通過平臺方式引入各類資源。總之,是完全以一家辦公服務商的自我定位進行深耕細作。
“國內比較流行的‘創業孵化器’模式的眾創空間,的確提高了很多創業者的創業起點,但同時也容易喧賓奪主,導致本質上作為一家服務商的眾創空間的服務質量,不能令創業者滿意。”周自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此前研究過很多眾創空間,但大多數的創始人都把自己當做投資人的角色,眾創空間本身沒有做好辦公。“辦公做不好,有點類似腳底有塊石頭總是膈著你,我們想把辦公這個事情先徹底解決掉。”
對於整體市場,周自強認為目前的眾創空間市場就像每一個剛興起的市場一樣,一方面是到處都在跟風上馬;另外一方面則是利用投資人或投資方的名氣砸錢做PR過度宣傳。以特色服務獲得口碑的眾創空間服務商尚未出現,而星空時間就是瞄準了這個市場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來創業之前,周自強有著12年在聯想控股的工作經歷。在聯想控股負責早期投資和孵化板塊的聯想之星工作期間,周自強曾兼職聯想之星創業培訓教務長,針對創業公司CEO及高管團隊進行準MBA式課程與實戰培訓。
“在培訓這塊我還是很有心得的。比起之前做聯想之星的間歇培訓,現在可以在星空時間的同一個空間里面與創業者朝夕相處,更深入地參與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中去,發揮我們團隊之前的積累。”周自強解釋道。
第一財經記者還了解到,星空時間計劃將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啟動連鎖戰略。此外,星空時間團隊還炮制出了一款名為“創業奇葩說”的自制劇內容,目的在於充分挖掘並放大創業者的需求,真正將創業話題打造成文化產品。
票管家打造垂直版WeWork模式 聚合景區產業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146.html
景區運營中涉及到的配套服務多種多樣,盡管一些公司在某個單元業務上可以為景區提供服務,但卻無法在全產業鏈條中滿足景區需求。
為解決這一供需矛盾,掛牌新三板之後,向智慧景區一站式運營轉型的票管家(證券代碼:835260)計劃推出“景秀創新工場”。
票管家5月3日表示,這是整合了景區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景秀創新工場”,試圖在其現有的平臺事業群、數字營銷事業群、景管事業群三大事業群基礎上,以類WeWork的玩法,通過重度垂直的多重資源整合,打造一個國內領先的“1+1+1+N”式景區綜合服務資源共享平臺。
據介紹,“景秀創新工場”將設立於上海大寧創意產業園,第一期共開放3個樓層總計3000平米。其中包括1200平米的交互實驗室,用於展示景區相關的硬件設備以及各類解決方案、一個同時容納200人的路演場地、12個大小不等的會議室,以及多個集洽談、會客、娛樂一體的綜合服務區。
票管家負責人介紹,“景秀創新工場”第一期總投資近千萬人民幣,最快將於今年6月正式揭幕,該項目將以聯合辦公的形式,串聯起與景區服務相關的包括辦公場地及服務、 B2B平臺、數據、銷售、市場、渠道、策劃、規劃、軟硬件、網絡、視覺、媒體、資本、廣告、社群、培訓、演藝等各個環節。
在票管家董事長黃榮看來,WeWork的商業模式不僅僅在於出租共享辦公空間,而是在於不同背景的創業者的集聚形成的社區交流平臺。雖然在WeWork之前早已有了聯合辦公概念,但WeWork最終以160億美元估值引領行業。
對於“景秀創新工場”而言,社交、辦公場地及服務也僅僅是其最基礎的功能。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於產業鏈上的縱向聯盟,以及聯合營銷的能力。
黃榮表示,旅遊行業中各式各樣的聯盟並不少見,但往往是同業間的橫向聯盟,這樣的聯盟體由於成員間互為競爭關系,因此並不穩固。但產業鏈條中的縱向聯盟由於上下遊之間的協同性大,則可以發揮1+1>2的效果。
“景秀創新工場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同時連接供應者與需求者,而雙邊又互為條件,相互促進。”黃榮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散客化時代到來等大趨勢之下,營銷傳播與系統技術同時面臨叠代,專業的服務商在此時更顯重要。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將有超過200家的配套服務商入駐“景秀創新工場”,其中將包含一個專註服務於景區的VR虛擬現實團隊。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景區綜合服務是一個非標準化的動作,即使以共享經濟的思路運作,仍至少要滿足三大要點:一要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二要以一個規範的平臺進行聚合連接;三要通過系統提升供應端與需求端的對接效率。
截至目前,國內孵化器、眾創空間經過了從物業型、服務型、投資型、價值型四代產品的蛻變。然而隨著WeWork的入華,中國的聯合辦公已經在向垂直細分市場領域下沈。比如專門針對智能硬件辦公共享,專門針對互聯網醫療的辦公共享等,這些企業能夠在更垂直細分的共享辦公平臺獲得更好地交流成長,實現更好的資源對接。
值得註意的是,共享經濟模式下,供應方的資源不是企業自有資源,而且是分散的,較難進行規範和約束的分散資源。同時,在“共享經濟”環境下供應者與需求者大都為陌生人,當產生種種關系時,如何才能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共享經濟”中存在著供應與需求關系信息不對稱,匹配成功概率不確定的問題,又應該怎樣進行有效的匹配等是業者進行“共享經濟“時需要註意的問題。
WeWork將裁員7%,聯合辦公市場寒流來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7/156365.shtml
WeWork將裁員7%,聯合辦公市場寒流來了?
甄不多
2016-06-07 18:46
WeWork的裁員或許是對國內眾多聯合辦公跟風者的一個提醒。
就在國內的聯合辦公創業公司發展得如火如荼之時,彭博社爆出消息,聯合辦公大咖Wework暫時凍結招聘,並計劃裁員約7%。
三個月之前,WeWork剛剛宣布其已經獲得了由中國投資者領投的總額4.3億美元資金。
雖然,Wework發言人稱此次裁員只是公司人才評估流程的一部分,目的是確保公司能夠擁有合適的團隊與公司的重要計劃保持一致。公司仍加速增長和擴張,預計現在到年底之間還會新增數百名員工。
但是,據彭博分析,創投領域的增速放緩是迫使該公司重新評估自己的開支的一個重要原因,投資者也一直在建議他們支持的企業壓縮開支。
另外,前期擴張太快也是造成WeWork裁員的一個原因。據數據分析創企Mattermark統計,這家出租辦公場所的創企在近期內膨脹迅速,員工總數從去年初的30人擴張到了目前的1000多人。WeWork曾表示,公司今年5月招聘了175人,今年底還有望增加約500人。
大規模的擴張之後,做適當的人員優化是很多創業公司的措施。
據創業家 &i黑馬 觀察,從今年3月份以來,總計有超過5家模仿WeWork的聯合辦公創業公司獲得融資,聯合辦公市場熱度前所未有,各種做“眾創”服務的機構都想進入這個市場。
WeWork的裁員或許是對國內眾多聯合辦公跟風者的一個提醒,聯合辦公雖然是現金流極好的生意,但如果擴張過快可能也會存在風險。此前,創業家&i黑馬曾對中國上半年的早期投資機構的投資頻次進行分析,發現真格、險峰華興、創新工場等投資機構的投資項目數跟去年同期相比,腰斬一半。創業公司拿不到錢,自然願意怎麽省錢怎麽來,在中國的國情下,趴在民房里熬過資本寒冬估計是比去高大上的聯合辦公更省錢的選擇。
[本文作者甄不多,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123RF。]
Wework
聯合辦公
贊(...)
分享到:
探營中國版WeWork
全球最大的共享辦公空間之一的初創公司WeWork首個位於亞洲的共享空間7月將在上海開幕。首個WeWork空間坐落在靜安區外國人聚居的延平路上。小小的馬路兩邊是高大的梧桐樹,這樣的地段非常適合WeWork的定位——與眾不同而又富有創意。
WeWork在上海的另外兩處辦公空間也即將面世,公司還計劃很快在韓國、中國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開設辦公室。這是WeWork在全球發展進入瓶頸期後,希望通過擴張亞洲市場來尋求業務突破的最新舉措。
與中國夥伴合作
延平路的WeWork辦公室一共有兩層,全新裝修的大樓整潔幹凈。在二樓的辦公空間,記者看到有500個整齊的工位,據介紹這些工位的面積大小不等,可以供不同需求的租戶選擇。電梯右手邊的則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設有一個吧臺和休息區,可以供人們聊天或者洽談業務。一面墻上還嵌著一個碩大的金魚缸,上百條熱帶魚怡然自得地遊來遊去。
WeWork所在的這幢6層辦公樓屬於德必創意園的物業,之前是國泰君安營業部。據德必的工作人員介紹,德必剛剛拿下這棟物業不久,現在二層和三層租給了WeWork,其他幾層也都有不同的公司進駐。在德必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還參觀了頂層的一個露臺。未來,這個露臺將被打造成一個專門為藝術展出和活動服務的空間。
WeWork是目前繼波士頓地產(BostonProperties)後全球第二大辦公室租賃業務服務公司,市值已經高達160億美元。四個月前,公司又獲得了來自聯想控股和弘毅資本等中國投資者4.3億美元的融資。WeWork的商業模式是讓會員租用其開放空間的工位,租賃周期以一周為單位。這樣的模式在開放多元的美國文化中備受追捧。
在美國,WeWork每個月一個工位的租金起價是325美元。據WeWork透露,上海的月租金大約在兩三千元人民幣,幾乎和美國的租金相當。目前在上海,普通的共享辦公空間一個工位的市場價格大約是1000元人民幣,但是如SOHO3Q的租金就比較貴。一位從事IP知識產權維護技術的創業者Dean對記者表示:“SOHO3Q的工位是每周700元人民幣。雖然有點貴,但是感覺還是不錯的。”
雖然WeWork在中國的價格並不便宜,但是公司表示,所有的工位都已經租售完畢,租客包括媒體、會務、中介、O2O互聯網公司和技術型公司。來自韓國的一家風投的負責人看了WeWork延平路的辦公室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正在考慮要不要租到這里來,氛圍確實不錯。”不過,同樣參觀過辦公室的另一位來自以色列的風投創始人對記者表示:“這樣的租金價格,我覺得他們有些地方應該做得更好。”然而這位投資人沒有具體說明哪些地方不足。
WeWork表示,吸引租客的主要原因是WeWork的國際化元素。WeWork亞洲總監OleRuch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在10個國家的29個城市有不同的90多座樓。租客只要在某一個地方入駐,就能享受到我們全球的網絡資源。”所謂的“全球網絡資源”是指如果用WeWork提供的手機App,在上海的租客也能夠預訂到紐約的會議室等等。
WeWork的全球化戰略一年前才開始。公司希望通過在全球多個地方設立辦公室來促進整個全球勞動力的轉移,亞洲是他們重點關註的第一步。“我們覺得上海、香港、首爾等這些地方都是最具有亞洲代表性的,或者說是最具有高智力資本、高智力人力資源的地方,在經濟上也具有風向標的意義。我們現在越來越有創新、創業的氛圍,大家都從自己的小辦公室作為創業的開始。”Ruch說。
然而在中國,WeWork來得不算早,很多中國公司已經開始掘金共享辦公。
在剛剛結束的TechCrunch峰會上,WeWork和它在中國主要的競爭對手SOHO3Q擦肩而過。主辦方安排SOHO中國總裁閻巖做了主題演講,而WeOleRuch被安排與記者對話。
閻巖表示:“幾年前剛剛在美國做WeWork的時候,他們的客戶主要是以個人的客戶為主。SOHO3Q成立一年多來,一萬多個客戶里面真正個人客戶人數是零,全部都是企業,其中不乏大規模的企業,這些改變其實就體現了我們的中國特色。”
SOHO3Q和WeWork的另一個區別就是SOHO擁有自己的土地,而WeWork是通過和第三方物業簽訂長期租賃合同,經過精心裝修後再分租給其他租客。那麽在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的背景下,SOHO未來也有與WeWork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把共享辦公空間比喻成人的話,它可能只是一個剛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閻巖表示,“光華路上的SOHO3Q空間原本是一個大型的商場,現在它已經被重新設計為一個3300個工位的大型共享辦公空間。直到今天大家依然可以看到這個商場原來的玻璃屋頂,未來越來越多的空間可以變成辦公空間。”
針對記者關於“如何看待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者”的問題,Ruch表示:“WeWork在共享空間這方面還是占有領先地位,但是你可以發現這個共享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大潮和大勢所趨,很多公司意識到共享經濟的重要性,我們在本地化找到合作夥伴這方面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資源,我們很願意在中國紮根和立足。”
瓶頸下的擴張
打造“互聯共通”的企業社區是WeWork的另一大特點。Ruch表示:“我們希望有一種合作的氛圍,合作的空間。比如你是想來找一個會計師或者律師的話,可以到我們的共享空間中找到,我們發現很多會員企業都在共享空間中找到了其他的商業合作夥伴。又比如一個上海的公司,想去紐約開業,就可以在共享空間里找到當地的合作夥伴。”
據優伴網的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全中國的共享辦公空間約2300家,但其中規模在150個工位以下以及100到300個工位之間的比例加起來差不多占到80%,也就是說300個工位以上的共享空間僅占20%,因此共享辦公還沒有達到規模效應,這也意味著以社交網絡平臺優勢在全球崛起的WeWork要在中國建立社區有一定難度。
在美國WeWork的平臺有超過3萬名會員,除了在WeWork工作的創業者和企業外,還有很多關心創業的人士,包括投資者、政府機構官員、跨國公司負責人也會在這個平臺上自由交流靈感,尋找潛在的服務對象。
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聯合創始人李大維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WeWork能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是因為當地市場的背景和條件為其發展滋生了條件,但是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對於實體共享空間的需求因為微信微博這些虛擬平臺而大大削減,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像WeWork這類國外公司在中國的發展。”不過他同時指出,WeWork來中國面對的目標是開發商,而不是個人用戶。“現在每個園區都想做共同辦公空間,這與國內房地產過剩有關。”
上個月,WeWork突然宣布裁員7%,並且暫停雇傭。根據研究機構Mattermark的數據,去年WeWork員工還僅有230人,今年就激增到超過1000人。今年5月公司還雇用了175人,並且計劃到今年年底再增加500人。這讓人產生了疑惑:WeWork的擴張之路還能走多遠?
WeWork一位發言人在回複記者提問郵件時寫道:“WeWork的增長和擴張趨勢不會改變,我們計劃到今年年底再增加幾百人,目前的裁員舉措是公司人力資源評估的一部分,以確保我們雇用的員工符合公司利益。”
盡管如此,WeWork的裁員還是反映了美國資本對初創公司的投資放緩給這些企業帶來的財務壓力。今年3月WeWork開啟了新一輪融資,目的就是為了填補亞洲市場不斷增加的財務支出。
也許是WeWork也意識到了多年來發展起來的共享空間業務遇到了瓶頸,今年初,WeWork又在美國紐約等地悄然啟動了一項新項目——WeLive,將辦公室租賃業務延伸到房屋租賃。租客可以通過WeLive平臺租房間,起價為每月1200美元至1700美元不等。不過和所有的新興業務剛開始面臨的窘境一樣,這部分業務還沒有建立起大規模用戶基礎。
WeWork獲錦江酒店等註資2.6億美元 估值高達169億美元
10月13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據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上海錦江國際酒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投資者對共享辦公室初創公司WeWork Cos.投資2.6億美元,令WeWork在此輪融資獲得169億美元的估值。
上述交易使WeWork最新一輪融資金額達到6.9億美元。該公司在3月份已完成4.3億美元的融資活動。
WeWork截至目前已籌集約17億美元的私人資本。一名知情人士稱,最新一輪融資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一家美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與一些新進與既有的投資者,資金將用來協助該公司進行海外擴張。
錦江酒店的投資正值WeWork大舉把共用辦公空間模式引入亞洲之際。WeWork於7月在上海設立了首個中國辦事處,同時也進軍韓國和香港,並計劃在亞洲其他地區開設更多分點。
根據錦江酒店的網站,該公司在全球60個國家擁有或運營逾6,000家酒店。
WeWork在2010年從一處曼哈頓辦公地點起家,目前已在32座城市運營著98個共用辦公場所。該公司的7.4萬名會員每月支付月費來使用其共享辦公空間。
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共享經濟巨頭Wework的互聯網之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7/159451.shtml
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共享經濟巨頭Wework的互聯網之路
範宇
2016-10-27 09:50
本文系企業盒子創始人&CEO 範宇(微信ID:qiyehezi168)對i黑馬 的投稿。
“ 你不必為短時間使用某物品而購買,物品整體使用效率提升了,也造就了新的中介 ”
這個中介,就是共享經濟的巨頭們,互聯網從來都不會去除中介,而是提升了中介效率,降低了中介成本。新中介(共享經濟)的誕生,主要是由於過剩的閑置產能與經濟衰退下人們消費模式的轉變。
一 . 共享經濟的核心
我們先來看下面幾個數據:
40% :日本東部和夏威夷西部之間的“泛太平洋垃圾帶”垃圾海域的總面積占全球總海洋面積的40%,相當於陸地面積的25%;50 年 :過去50年所消費的社會資源和服務,是50年前的總和;
99% :在北美地區,所有扔掉垃圾中99%是使用半年內的可用物品,還有很多是買回來就從沒用過,甚至幾乎不會用的東西。
同時,Airbnb和Uber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公司基本誕生在2008-2009年期間,恰好是美國金融危機,迎合了當時縮減開支和節約成本的大背景,以及人們尋找第二職業或者兼職以補貼家用,開啟了共享經濟大發展的序幕,下圖即為各類共享經濟出現的時期及與之對應的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
共享經濟的誕生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密不可分,國內的共享經濟鼻祖‘滴滴’也是誕生在2012年(微信於2011年初開始1.0的內測),在沒有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與高速網絡前,難以想象人們通過交通廣播:“車牌號為xxx的司機李師傅將於下午三點,從西直門出發前往國貿地區,有願意搭車的乘客請準時在西直門橋集合,順風車費用20元”。
通過深入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估值最高的共享經濟領域巨頭(Uber-600億美金,Airbnb -300億美金,Wework-160億美金),其核心均為“共享空間”:共享出行空間、住宿空間、辦公空間。那為什麽會是空間呢?因為共享經濟的核心為“使用代替擁有”,而空間往往是價值最高的,即擁有(購買)成本最高,試想若是一支筆,一個登山包,你往往不會想去“分享”,因為你能負擔得起,或者說分享的成本可能比物品本身的價值還要高。
二. 共享經濟代表 – Wework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估值160億美金的“二房東”生意,你看得懂嗎?)曾分析過,Wework屬於共享經濟三種模型中的協作型模式(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再分配市場的模式,協作型的模式)。
WeWork從2010年的1家物業、500會員發展到目前53家物業、46000會員,最近10個月新增工位量相當於前5年的總和,且遍布全球,已經在33個國家開設了113家聯合辦公空間(包括中國上海Wework)。截止2015年底,WeWork的全球出租面積已超過帝國大廈(電影‘金剛’里,大猩猩打飛機的地方)的總面積,達到約33萬平方米。
WeWork的主要價值主張是“空間即服務”(Space as a Service,SaaS),這點與TMT行業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有異曲同工之處,相同點是都強調可擴展的標準化服務:無論是場地亦或服務,都可按標準的設計或流程規模化複制;不同之處在於擴展的成本,即邊際成本的下降能力:實體場地每多開一個就多增加一處成本,而對於線上服務,客戶數量增加只是意味著多幾臺服務器而已。
Ub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乘車共享平臺,但不擁有一輛出租車;Airbnb是全球最大的住宿共享平臺,但旗下沒有任何一家酒店。當然,WeWork也遵循共享經濟的定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聯合辦公公司,卻不擁有一處房產。
在接受了由聯想弘毅資本領投的4.3億美元投資後,目前Wework已估值160億美元,如此高的估值,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呢?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 Wework不僅擁有面積龐大的辦公場地,數以萬計的會員,最重要的是其線上會員的無限想象力與社交網絡。
社交當然是人類永不衰退的剛需,也是資本市場關註的熱點,最近的一份調查說,Wework中51%的會員會每個月和其他會員做一次生意,比在線的商務關系真實多了。但請註意,這里的社交指的是場地內真實的線下社交,那線上社交呢?我們探尋下其真實情況。
三. Wework的線上社交平臺
進入Wework主頁,內容很豐富,總體分為幾大塊:會員(members),入駐企業(Companys),活動(Events),告示(Posts),社團/興趣小組(Groups),如下圖所示;
圖一 會員頁面
本文不剖析Wework的網站建設(後續會有深度文章,請感興趣的讀者持續關註我),只關註與社交關系最密切的幾項,Members,Events,Groups;
Members:上圖可以看出,會員頁面如同大部分社交軟件一樣,可上傳自己的照片與描述,以及所在的場區信息,當然也可以直接導入Facebook的照片等信息。
圖二 活動頁面
Events:活動種類多樣,有標簽,但由於活動類型較複雜,並未嚴格按標簽分類。其中吃喝玩樂類、職業發展類活動報名較多,大多數活動只面向會員、對外較少,但活動日歷清晰、email和app推送、一鍵報名等功能齊備。
比如下圖這個棋牌類桌遊報名頁面(board game),離活動開始還有3天時間,已報名5人。
圖三 活動頁面詳情
Groups:Wework主頁上有大量的興趣小組(放到國內,應當更高大上的稱作社群),供會員參加,當然也可以創建你自己的小組,仔細瀏覽了一遍,發現當前人數最多的組(75人)是“律師社群 – The Lawyers Group”,如下圖,居然不是我想象的吃喝玩樂組,真是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法制意識。
圖四 社群頁面
看完上述的Wework線上社交情況,很多讀者可能會好奇,其線上社群的使用人數,與活動報名情況數量都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很少)。有人可能會問,會不會是大家都點對點溝通了?畢竟網站上是鼓勵互相加好友,發送消息等等,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圖五 會員互動
帥哥Scott在線發了一個問題,詢問關於delivery.com無法使用的問題,請大家註意時間(4d),即4天前。隨後美女Stephanie回答了他的問題,標註時間是(1d),即1天前,此時已經過去3天了,緊接著過了7個小時(7h前),帥哥對美女表示感謝。
不難看出,數以萬計會員的Wework,線上的會員社交數量與活躍度居然如此之低。在WeWork場區里入駐辦公,主要提供數據跟蹤服務的一家公司,曾披露過一個數據:只有17%的會員在該網絡(Wework線上平臺)上發布信息超過一次,為什麽會是這種情況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剖析下社交的本質。
四 . 社交與社區形成的核心
Wework的線上社交是偽命題嗎?這里的邏輯在於,社區的出發點是希望通過社交提升用戶在產品內的停留時長與黏性,從而對該產品及該產品的其它使用者難以分割 。
以社交化的方式提高用戶活躍度,前提要看該產品是否擁有社交屬性,如果是能很好的解決用戶剛需類型的產品,如打車,叫外賣,則完全沒必要轉型社交。因為其產生的更多是人與平臺的交互,而非人與人交互。
所以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社區冷啟動,比如滴滴允許乘客與司機線上交流(但使用場景過於短暫),Wework網站上的興趣小組規模很少有超過100人即為此理。
社區功能有了,但互動交流的用戶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大部分共享經濟的產品上,沒有用戶的社交關系鏈,或者說無需該關系鏈即可很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維持運行。
那麽好的社交產品是怎樣的?歸根結底,一種產品也好,一種經濟模式也罷,我們如何判斷其是否擁有社交屬性(或者說線上社交屬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社交的過程中,人們有四種心理是非常強的,這也是社交的四個根本屬性。
a) 好奇心b) 優越感c) 歸屬感 d) 恐懼感
好奇心 :社交最開始的擴散與最佳入口大都是好奇心。
如陌陌之初,大家很好奇這上面居然能約到漂亮妹子?微信之初,你發現不僅可以發文字、圖片,還可以發語音,乃至紅包,當朋友圈有更新狀態的時候,有個小紅點吸引你點擊打開。
好奇心能夠快速吸引第一批種子用戶,且擴散極快。
優越感 :通過分享互動進行身份形象的塑造。
如今天分享巴黎購物,明天曬三亞的高級海鮮大餐。幸福是比較級,對大多數人而言,生活再富足,只要周邊人過的都比你好,那也是feel like a loser。當然這個舉例有些極端,但看看‘微信運動’如此火爆,也是基於此原理,通過‘排名比拼’,樹立你在關系圈中的形象與地位。
歸屬感 :在社交中,有著同類興趣愛好,價值觀的人逐漸靠攏。
在社會中,群體往小處發展就是興趣小組,往大發展可成立政黨。這時候,你會發現你們是一個群體,你們之間聊得來,你在這里能得到同類的分享與認可,屬於這個組織而不願意離開。
恐懼感 :當陌陌的用戶發現實際與理想嚴重不符,此時好奇心也已蕩然無存,但又不可能建立任何歸屬感,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用戶離開它沒有任何損失,更不會感到恐慌。
但有些模式或產品很厲害,比如微信。即便隨著好奇心的逐漸消失,人們會形成一種習慣,進入一個社群。一旦離開這個工具,即意味著離開這個社群,就會有極強的恐懼感,因為你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在這里,一旦離開,你將失去所有聯系、所有身份,所有好友,所有圈子,乃至工作,這就是恐懼感。
結論 : Wework是這些共享經濟模式里唯一滿足上述幾點 ,是天生帶有社交屬性的,但並不是在線上,作為辦公服務的提供者,做好線下的服務與活動是最基礎的,線下做好,則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會更喜歡面對面的真實社交;如果線下都做不好,那麽做線上又有何用呢?
關於這個話題,曾與Wework的CEO Adam Neumann溝通過:
問: 在網站上觀察到有很多不同的興趣組(Group),最多人數的才幾十人,很多1人或0人的組,這表示wework的線上社交很弱嗎?比如大家都喜好場地內社交,而不是線上。
(Adam Neumann)答:There is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app and messaging system, but offline communication is encouraged and events are held often. One way that the online messaging could be helpful is if you have a specific need, you may find someone online within the community to connect with.
譯:在app和內部溝通系統上,會有更多的交流。但線下交流同樣受到鼓勵,也會有很多活動舉行。線上內部溝通系統的好處是,如果會員有一個很具體的需求,他可以在線上社區中找到可以聯系的人。
五 .結語:互聯網+不是萬能的,是工具而非手段
在這個全民互聯網+的時代,我們要認清一件事,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是這個歷史階段出現的最好的工具。移動互聯網是共享經濟的基石,但並不是萬能的,我們需要把它當做一種工具。當IT時代剛來臨的時候,街頭忽然出現了一大堆“xx計算機公司”,現在已經很罕見了,同樣的是,未來不再會有“xx互聯網公司”的名字出現,因為那時候任意一家公司都將離不開互聯網,就如同我們現在使用的office辦公軟件一樣。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大部分想做Wework的空間運營商而言,做好最基礎的工具型產品與服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Wework的會員管理系統,工位與會議室的在線預訂,租金支付,活動與服務的展示等等,這些也是Wework低成本運營的關鍵所在,標準的線上化管理與操作,才能達到單個場地只有幾個甚至1、2個工作人員即可覆蓋服務的目標。同時,在場地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才能高效可控的管理運營並實現對信息的實時收集分析。
而這,也許正是Wework互聯網之路的正確方向。
[本文系企業盒子創始人&CEO 範宇對i黑馬的投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Wework
共享經濟
贊(...)
分享到:
獨家|共享辦公整合潮來襲,Wework與裸心社合並
4月12日早上,共享辦公企業裸心社的員工被告知,公司將與WeWork合並。不過與裸心社合並的主體是WeWork China 而非集團WeWork Global。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WeWork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dam Neumann現身裸心社進行合並的相關演講,將此事稱之為合並而非收購,其表示,兩個公司價值觀契合,這是最佳的選擇。
據接近裸心社消息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裸心社的員工並沒有被WeWork團隊整合或遣散,而員工也將成為股權持有人,並將全程參與WeWork對新員工的訓練。兩個公司的合並期預計為半年左右,今年年內,裸心社還將是獨立運營。
兩大共享辦公的合並
WeWork是來自美國的共享辦公巨頭,也是共享辦公領域的啟蒙者,於2016年7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WeWork聯合辦公空間2010年創立於紐約,現已覆蓋全球71座城市,200多個辦公地點,擁有超過21萬會員。目前,在中國,WeWork的辦公空間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
2018年2月,WeWork大中華區總經理艾鐵成宣布將進入深圳,以及廈門、成都、蘇州、杭州等8個城市。艾鐵成甚至表示:“今年底之前,WeWork會有更多的店開業。如果中國(擴張)不比全球速度快幾倍,就是我的工作沒做好。”
為了開拓中國市場,WeWork在中國成立了獨立的公司,投資也是獨立的投資。2017年7月,軟銀集團及私募基金弘毅向WeWork投資5億美元,並設立中國WeWork公司。這5億美元將專款專用,用於WeWork在中國市場的擴張。
第一財經記者曾采訪艾鐵成,軟銀和弘毅在盈利和資金回報周期上有什麽要求?艾鐵成回答:“(軟銀和弘毅)與我們的理念非常一致,這種回報就是未來幾年整體的增長。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擴張。”不過盈利和財務數據艾鐵成不願多談。
在此邏輯下,WeWork把裸心社收入麾下不難理解,一切為了擴張和規模。
裸心社的創辦則頗有意思,其創始人——高天成,在2005年來到中國發展。當他在繁華喧鬧的上海工作時,非常思念南非的遼闊空間。他花了6年時間,終於找到避暑聖地——莫幹山。在高天成和他的合夥人盧家寶、賴怡凡以及他的夫人葉凱欣的努力下,裸心谷在2011年10月開幕了,這個定義為野外奢華酒店的裸心谷曾經一房難求,一度成為中國最熱門的度假旅遊品牌之一。從2015年開始,裸心希望通過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方式, 創造出新的工作生活方式, 裸心社應運而生,其希望創新立異與獨具設計感的聯合辦公空間,為創業者、中小企業,和跨國大公司提供一個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裸心社的消息人士處獲悉,目前裸心社的員工員工也將成為股權持有人,並將全程參與WeWork對新員工的訓練。兩家公司的合並期預計為半年,今年年內裸心社還是獨立運營。
截至發稿時,Wework對此未予置評。
資本整合潮來襲
此前,裸心社方面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還表示,裸心社還計劃和摩拜單車、灣流國際等進行跨界合作,互相導流客源。截止至目前,裸心社在中國、越南、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擴張,其在上海有17家店、在北京有6家店。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裸心社的資本運作一直存在,但是其融資道路走得並不順暢。裸心社於2016年11月宣布獲得基匯資本的B輪首批融資以打開亞洲市場。2017年年中,裸心社宣布將與JustCo合並,幾乎同時,啟動C輪融資。但目前,裸心社與JustCo合並計劃被擱置,C輪融資仍未能完成。
裸心社聯合創始人、董事長高天成此前表示,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合並和融資輪對於共享辦公空間而言至關重要。他打算在投資者的支持下,繼續迅速擴張。然而如今,裸心社的前程已變。
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裸心社過去一年在中國運營不佳,人員流失較為明顯。加之融資並不十分順暢,因此對於裸心社而言,談妥一個價格來出售共享辦公業務算是一個不錯的出路。而對於WeWork而言,可以擴大業務版圖,提升自身市場估值。甚至有業內分析估測,此次與裸心社的合並易完成後,WeWork中國的估值將超過25億美元。
共享辦公的資本潮依然來襲。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共享辦公共獲得約19.3億元融資。1月11日,氪空間宣布完成6億元Pre-B輪融資,是中國共享辦公領域最大單筆現金投資。3月27日,夢想加空間宣布正式完成總規模達3億元B輪系列融資。3月28日,米域MIXPACE宣布完成B-1輪融資,4億融資款已到賬,並將在近期逐步落實B-2輪融資。資本運作的頻繁也加速了並購潮的來襲,2018年1月3日,優客工場完成對洪泰創新空間全資並購。同年3月9日,完成對無界空間的並購。3月26日, 優客工場和wedo聯合創業社聯合發布消息稱, 雙方即將完成合並。
隨著小企業生命周期的變短和新一代中國工作者對辦公需求的升級,產品化、提供完整服務、方便拎包入駐的聯合辦公逐漸受到了更多企業的青睞。聯合辦公空間品牌米域,和裸心社、wework也稱為市場競爭對手。
米域創始人、CEO馮印陶認為,隨著聯合辦公各品牌產品定位細分逐漸明晰,領跑梯隊品牌,特別是資金實力雄厚、產品特色鮮明、運營能力強的品牌將聚攏資源占據優勢。經過整合後,行業內會最終剩下4、5家較強品牌。米域認為,本土品牌更理解中國用戶的需要,特別是廣泛的、在一線城市8090後工作者的升級需要,本土企業將最終勝出。近似產品品牌合並後,市場玩家數量減少,資源將進一步向有特色、有能力的品牌聚攏。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