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參加彭博廣播訪談節目Masters in Business時,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談到了他對股市、房產市場和金融的看法。
金融到底是什麽?席勒這麽看:
“金融代表了一門重要的技術,它是金融活動的技術。人們可以用這種技術開展活動,否則(金融活動的)風險就太高了。”
“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因為無知,所以我們談論金融和保險。它們就和不能確定的未來有關,它們能分擔、對沖你的風險。人們忘了這個核心要素。金融未必要跑贏市場,它是管理風險的方式,能提高我們這個社會的生產力,達到我們的目標。”
對於金融如何發揮作用,席勒舉了風險資本家的例子。他說,那些人投資幾十家企業,大多數投資對象都會倒閉,活下來的企業會彌補經營失敗者留下的空缺。那些失敗者可能就在為未來的贏家鋪路。當然,未來還是未知的。
除了未來不可知,席勒在對話中還提到,無論是不是投資者,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管理風險,以防我們未來必須持有的東西面臨不確定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見證奇跡的一刻說來就來。周一上證綜指收跌7.7%,深成指數收跌6.61%,股指期貨四個合約集體錄得兩位數跌幅。暴跌之後,坊間相傳由於今天股民大幅割肉,故肉供應量大大增加,豬肉價格將大大下降,不利於豬肉上市公司板塊。
中國夢醒來?
為什麽會下跌?一張圖完美解釋
於是,股市的踩踏就開始了……人多地方不要去,錢多的地方也不能去。
萬萬沒想到,無跌停不兄弟?今天最正能量的一句話:如果你今天手里沒個跌停的股票,只能說明你以前一直沒有踏準節奏!今天最負能量的一句話:雖然以前漲的時候我沒踏準,但這次下跌我沒落下!
恐怖片119之後還有續集120?
天臺再次成為熱門勝地
林夕: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是否還能紅著臉;只愛看央行寬松A股漲停一張臉,那麽莫名其妙,那麽討人喜歡,鬧起來又太討厭…
當然,市場總有走勢穩健的股票,比如:
最後,如果股市虧了錢,想彌補怎麽辦?新版塊在哪?
最後的最後,提醒大家:2014.12.09招商年度策略,大盤下跌5.4%,2015.01.19招商香港策略會,大盤下跌7.7%,招商證券上市,大盤熊了五年。招商證券,與您風雨同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當歐洲股市成黑馬,港股跑贏A股的時候…… 作者:格隆匯 家文 ![]() 歐美、日本股市方面: 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3.7%至17164.95點, 標普500指數下跌3.1%至1994.99點 德國DAX上漲9.06%至10694.32點, 法國CAC40上漲7.75%至4604.25點, 英國FTSE100指數上漲2.79%至6749.4點 日本日經225上漲1.28%至17674.4點。 新興市場方面: 俄羅斯RTS下跌6.75%至737.35點。 香港恒生指數漲幅為3.82%,收24507.05點, 韓國綜合指數上漲1.76%至1949.26, 印度孟買SENSEX30上漲6.1%至29182.95點, 巴西IROVESPA指數則下跌的6.2%至46097.68點, 阿根廷MERV下跌1.09%至8490.46點。 大宗商品方面: COMEX黃金自1月以來表現強勁,上漲了7.21%至1268.5美元/盎司; LME銅一度大跌12,58%至5994.0點; NYMEX原油繼續下跌10.91%至47.85美元/桶 IPT布油指數也創造了8%的跌幅,一度最低到45.15美元/桶,最終在1月30日大漲8.3%收回部分跌幅至52.95% 歐版QE提振市場信心,1月歐洲股市成黑馬 數據顯示,1月份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上漲7.2%,泛歐績優300指數上漲7.1%,表現遠超美股,月度表現創下2011年以來最佳。法國和德國股市的累計漲幅分別超過7%和9%,德國股市一度創下歷史新高,丹麥股市上漲接近9%,只有瑞士和希臘股市分別下跌6%和12%。 歐洲經濟開年顯示出積極的一面。歐元區1月Markit綜合PMI 52.2,創5個月新高,服務業PMI回升至52.3,高於預期;制造業PMI回升至51.0,符合預期。隨著新增訂單迅速增長,新增就業也創去年7月以來的最大增幅。歐洲央行以全面QE形式實施的額外寬松刺激會幫助進一步改善家庭和商業信心。通脹方面,去年12月歐元區出現通縮風險,但自歐央行宣布正式實施QE後,市場通脹預期上升至12月以來最高位,初步顯示投資者對歐洲央行的資產購買計劃持有較高的信心。摩根士丹利認為,歐洲央行的萬億歐元量化寬松將提高歐元區經濟動能,歐洲已經處於上調周期的邊緣,這將是今年影響歐洲投資回報的一個主要因素。美銀美林全球研究數據顯示,過去一周,有51億美元投資資金流入歐股,創下自2013年12月以來最大的單周資金流入。今年以來,歐洲股票基金吸引了72億美元新資金。 美國經濟正在穩步複蘇 美元指數強勁創11年新高 1月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3.7%至17164.95點,標普500指數下跌3.1%至1994.99點,美元指數繼續強勢,月度大漲4.96%。 1月美國Markit制造業PMI終值為53.7,創一年來新低,12月終值為53.9,預期54。另外,美國上周五晚間公布的GDP數據低於預期,僅為2.6%。但這個數值仍算是維持在近幾年的較高水平。消費方面,美國咨商會公布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升為102.9,創2007年8月份以來新高,預期95.5,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修正為93.1,初值92.6。從整體數據表明,美國經濟正在穩步回暖,消費者對就業市場和整體經濟的信心也不斷上升。 基於美國整體經濟強勁複蘇的預期,及國際資金對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大幅度暴跌的擔憂引發回流造成美元資產受熱捧,美元指數連續7個月表現強勁,1月最高突破95,53點,漲幅4.96%,創11年新高。 滬港通“北火南溫”或逆轉 港股機會漸顯? 香港恒生指1月以來漲幅為3.82%,收24507.05點。一方面,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後,一直呈現“北火南溫”的態勢,北向滬股通交投活躍,南向港股通成交低迷,不過僅僅過了兩個月,情況就似乎發生了逆轉。以1月23日的交易數據為例,港股通當日資金流入為5億港幣,約合人民幣4.03億元,使用率為4.77%,而滬股通凈當日資金流入僅為2.62億元,使用率為2.04%。這種港股通額度使用多於滬股通的情況在近期已經屢見不鮮,顯示出在A-H股溢價不斷拉大的情況下,投資者對港股的投資熱情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歐洲央行推出QE計劃規模和力度超出預期水平,引發全球股市大漲,而歐元下跌使得歐洲市場不再具有吸引力,大量熱錢尋求出路,遠東市場無無疑是很好的選擇。進入2015年,A股市場沖高乏力,滬深300指數在3500點左右反複震蕩,A股市場似乎已經進入調整階段。相反香港股市上漲態勢良好,和其他主要市場比較來看,H股的市盈率不到9倍,遠低於其他地區水平,各大國際機構都對H股市場青睞有加,短期資本存在著大規模湧入香港的趨勢。港股市場受到提振,恒生指數持續上漲。 ![]() 值得註意的是,1月以來,隨著證監會對兩融業務及銀監會對傘形信托業務的整頓,中國A股市場開始陸續降溫,大量資金開始從股票市場撤離,A股票指數在創出新高後開始回落調整,而港股因受國內外資本的熱捧,H指不跌反漲3.82%。對於A-H股版塊而言,雖然目前還有約均120%的大幅溢價,但從上圖可以看出,該溢價曲線與A股指數高度正相關,而A股市場目前還處於明顯深度回調過程中,後期這大幅度溢價會不會因為A股的繼續深跌和港股微漲或微跌來消除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根據個人看法,後期繼續賣空A股同時買進H股標的的方式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
| ||||||
一提到台灣金融業打亞洲盃話題,過去大家總把焦點放在公股銀行布局,以及有壽險充足銀彈做後援的國泰金、富邦金動態。不過,三月底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特別點名證券業的元大金、開發金旗下的凱基證,最有機會在三到五年內成為亞洲區域級金融機構,這才讓外界注意到,原來,兩大券商做得還不賴! 國際化經驗多,擁兩大優勢 金管會規畫,要在三到五年內推動三到五家金融機構站上亞洲舞台,但喊得震天價響的公公併、組國家隊打亞洲盃,至今無突出表現,反而是民營的國泰金、富邦金,則透過旗下資產雄厚的人壽保險,分別進軍印尼與菲律賓、香港與中國。讓大家意外的是,沒想到資本規模最小的證券業表現也很突出,去年至今金融業十二件跨國購併、參股案中,凱基、元大就各包辦了三件。 去年四月,凱基證完成購併新加坡期貨商──王第一利順公司(已改名凱基資本),該公司在上海A五○指數期貨、鐵礦砂期貨交易市占為新加坡前五大。五月,凱基子公司在香港購併強項為投資型保單銷售的TG Holborn及有利發展全權委託業務的Alpha Global兩家財富管理公司。今年二月,凱基證拿到購併新加坡券商Fraser證券的核准函。 元大金則在去年六月拿下韓國上市公司東洋證券過半股權,並因東洋證券持有菲律賓儲蓄銀行股份,而順勢購併了該銀行。由於東洋證券買價便宜,才剛將子公司納入麾下,元大就認列廉價購買獲利高達五十六億四千萬元,讓元大證去年獲利一舉破百億元,占了全體證券商獲利的三分之一。而滬港通上路後,東洋證券有了元大金當橋梁,在滬港通業務上成了僅次於三星證券的韓國市場亞軍。該公司股價也因此較元大金入主時大漲兩倍。 「有人說,現在出去(布局國際市場)成本高。我說,再不出去,未來成本更高。」曾銘宗分析,亞洲正快速崛起,經濟成長率比全球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現在再不趁勢好好拿下東南亞的華商、台商市場,以後只怕機會不再。在他眼中,凱基證、元大金規模夠大、也擁有較多國際化經驗,是證券業的首選代表。 到底,台灣券商打亞洲盃,優勢在哪裡?現在雖有好的開始,未來能否如金管會的規畫般,躋身亞洲舞台? 在凱基證券總經理丁紹曾眼中,優勢有二:第一,成為投資中國的橋梁;第二,為東南亞華人提供服務。 「我們懂Greater China(大中華區),」他說,看滬港通在亞洲區的熱度,就知道台灣券商大有可為,而業者大多也已在香港布局數年。以凱基證為例,在香港經營十八年,目前團隊多達九百人,已成為香港四大華人券商之一,與海通、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大陸大型券商分庭抗禮,早早拿下第一批滬港通參與券商資格。 他分析,利用台灣的研究資源與交易團隊、行銷經驗,能成為投資中國的管道。反向來看,中國與當地台商企業想到海外掛牌,歐美券商只做大企業生意,中小型公司想到泰國、新加坡、台灣掛牌,輔導經驗比中國券商更豐富的台灣券商,更有利基。 開發潛力市場,印越是首選 東南亞華人富豪市場更不可忽視。東南亞當地的大企業多是與政府關係密切、不容易切入,但在當地白手起家的華人富豪家族,就與台灣多了同文同種的聯繫。凱基旗下的新加坡Fraser證券,客戶有高達九成是華人富商散戶,Fraser行政總裁馮鶴鳴分析,過去這些人大多只能透過摩台指、A五○指數投資大中華,但現在有了台灣券商研究團隊的報告可供參考,以後就能從買賣指數變為投資個股了。 那到底哪些區域最具潛力?元大證董事長賀鳴珩表示,將把戰場鎖定在融資券利差高的國家,例如韓國、印尼、越南,利差低的日本則不在目標範圍。凱基證的篩選標準則略微不同,丁紹曾認為,能夠創造一○%以上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用於衡量公司替股東賺錢的效率,巴菲特最愛的指標),且不須持續注入重金就能獲利、成長的區域,就是好標的。除了新加坡,他正積極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尋找購併對象。 「想幫券商打亞洲盃,OSU(離境證券業務)還要進一步開放!」前金管會委員、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葉銀華指出,券商仍須政府進一步協助,才有籌碼繼續衝。他指出,券商打亞洲盃往往先由OSU操兵,但央行限制多,只開放外幣計價連結台股的產品,卻尚未開放新台幣計價業務,「這樣去新加坡、香港跟人家打仗,等於是身高一百二十公分跟一百八十公分的打。」 他補充,其實業者勤往東南亞、東北亞打亞洲盃的另一面,也是服貿(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卡關後,證券業遲遲無法到中國設點,便積極布局周邊地區。 券商公會秘書長莊太平分析,目前已有十一家本土券商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大家都在等服貿問題解決後,能設立持股過半的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此時,大陸自貿區的新開放進度,宛如及時雨。四月二十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福建自貿區方案中,宣布將研擬開放在區內新設兩岸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讓證券業者又燃起希望。 看來,有了中國市場開放的奧援,證券業打亞洲盃要成功達標,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2大券商、2大壽險,海外購併有成—各銀行、證券購併及參股進度 ●證券˙開發金旗下凱基證:購併新加坡王第一利順資本期貨公司、與新加坡Fraser證券簽購併合約、收購2家香港財富管理公司˙元大證:拿下韓國東洋證券過半股權,透過香港子公司收購印尼券商AMCI,購併菲律賓東洋儲蓄銀行 ●保險(註)˙國泰人壽:入股菲律賓中華商業銀行3成股權、投資印尼 Mayapada銀行4成股權、收購美國康利資產管理公司˙富邦人壽:入股香港中信資本控股2成股權,已申請參股中國第2大期貨商徽商期貨4成股權 註:以壽險資金協助金控旗下子公司進行購併、參股 整理:蔡靚萱 |
一份新鮮出爐的電商百佳縣榜單顯示,同為沿海省份,浙江和福建領跑,擁有電商百佳縣較多,而廣東、山東入圍縣卻相對較少。
在5月11日的福建縣域電子商務峰會上,阿里研究院發布“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縣’榜單”,阿里研究院根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指數(aEDI)”,排名形成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縣”榜單,義烏(浙江省)名列榜首,石獅(福建省)和永康(浙江省)分列第二和第三位,第四到十位依次為桐鄉(浙江省)、海寧(浙江省)、天臺(浙江省)、德化(福建省)、昆山(江蘇省)、清河(河北省)和常熟(江蘇省)。
浙閩領跑
從省級層面來看,“電商百佳縣”廣泛分布在17個省市區,其中,浙江的“電商百佳縣”數量最多,達41個,福建有16個,江蘇有14個。三省相加占據了全國的71%。
浙江入圍的縣高達41個,並不讓人意外。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稅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全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網絡銷售額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第三方網絡零售平臺和網店數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全國約有80%的網絡零售、70%的跨境電商交易和60%的企業間電商交易依托浙江的電商平臺完成。
阿里研究院發現,一個地區電子商務的繁榮與否,與當地小企業、創業者和消費者運用電子商務的活躍程度緊密相關。比如位居“電商百佳縣”之首的義烏,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153億元,當地網商在各大電子商務平臺開通的賬戶總數超過24萬個,遠遠超過實體商鋪的數量。
在浙江之後,福建以16個排在全國第二。作為沿海山地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福建的經濟總量僅位居全國第11位,因此福建能排在第二頗讓人意外。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過去福建“八山一水一田”,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差,現在電商恰恰可以克服過去的這些障礙。例如像山區縣安溪的茶葉、藤藝等特色產品現在很多都通過電商銷售。目前安溪也湧現了5個“淘寶村”。
丁長發說,產業結構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福建的重工業占比較低,產業結構以輕工產品為主,尤其是泉州的紡織鞋帽產業十分發達,而輕工產業是比較容易在網絡上銷售的。阿里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從城市層面來看,“電商百佳縣”廣泛分布在47個地級城市,其中泉州有7個“電商百佳縣”,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此外,福建當地濃厚的商業氛圍也十分重要。丁長發說,福建和浙江兩省商業意識最為濃厚。相比廣東、江蘇等地,福建、浙江的商人跑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做生意的更多。像泉州過去就有一支龐大的供銷大軍,把當地的輕工產品推到全國各地,現在這些人坐在家門口就可以做生意了。
粵魯為何少?
那麽同樣是輕工業發達的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為何電商百佳縣只有4個,遠不如福建呢?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這跟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有關。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差距很大。粵東西北大部分地方經濟發展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珠三角最發達的縣如順德、南海、三水、增城等紛紛改為區,因此現在廣東縣域經濟能進入全國百強縣的也只有一兩個。
本報記者此前曾通過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5個沿海發達省份各個地級市2013年人均GDP的對比發現,在這5個省份中,浙江和福建的所有地級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廣東則成為全國區域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廣東21個地級市中,有12個地級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多個地市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另一方面,商業氛圍也在變化。彭澎分析,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很多廣東人也願意跑到全國各地經商,但在廣東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願意像浙江、福建人那樣去闖蕩打拼的少了,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廣東進一步的創新創業。
此外,產品的銷售結構也是一大因素,海外市場占據了廣東最大的一塊。彭澎說,作為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廣東的經濟主要是外源型的,主要是靠抓海外訂單,註重海外市場,而浙江、福建的內銷則更多一些,這也是顯著的區別。
與廣東類似,作為第三經濟大省的山東也只有4個縣入圍。丁長發分析,這與當地經濟產品結構有很大關系,山東以重化工業為主,鋼鐵、石化、汽車等產品不適合在電商平臺銷售。因此山東盡管經濟全國百強縣很多,但其入圍電商百佳縣的很少。在江蘇,石化和鋼鐵也占據了很大一塊,所以其入圍的縣沒有浙江和福建多。
同樣情況的還有東北,整個東北只有2個縣入圍。東北發改系統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相比東南沿海,東北的產業結構不太合理,重工業多、輕工業少,導致東北就業不足,人口流向南方。
正在發生的變化:港A股竟然跑贏了A股創業板 作者:Redevil 這兩天A股打了個噴嚏,害得港股也開始感冒了。有些人的心里開始打鼓,不知道是該走還是留。每當這種時候,小區門口的便利店總能給我莫大的幫助。在我買完包子豆漿付費後,收銀小姑娘都會用鼓勵的語氣對我說:小票拿好! 香港市場歷來是大盤股受追捧,小盤股估值低。但最近一段時間,香港的小盤股開始變得活躍起來,近期恒生小型股指數已經明顯跑贏恒指了,如果看格隆匯的港A100指數,大概因為集合會員之力排除了老千股,對基本面也篩得比較細,甚至跑贏了A股創業板: ![]() 港股的小票估值長期偏低,是受到複雜的經濟、政治和歷史因素影響。半個世紀以來,香港一直是一個中轉站,充當國際貿易和資本交換的場所。這固然給香港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也造成香港市場長期被外資把持,由外資掌握資金話語權和研究話語權。然而香港市場只是外資全球資產配置的很小一部分,外資並不重視香港,所以對上市公司的研究很不深入,更傾向於追蹤市場指數,因而基本只關註一些大盤股,大量的香港小盤股無研究員覆蓋。而且外資的配置選擇很多,香港也不是他們的必選項,他們想來就來,說走就走,是非常不穩定的資金來源。香港股市雖然體量不小,但缺少主權國家資本市場的資金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市場里的投資者自然更傾向於選擇相對穩定的大盤股,而對小盤股不聞不問。 傳統港股投資者的這種偏好使得小票的交易很不活躍,流動性相當差,很多普通的個人投資者都無法以穩定的成本建倉。流動性差到什麽程度?29日當天,A股除停牌和漲跌停的個股以外,成交額最低的是600984的5997萬人民幣,而港股成交額最低的是0294的3020元港幣——我沒有少打“萬”字,該股1手是1000股,今天只成交了1手,成交價3.02元。事實上,還有很多股票在沒有停牌的情況下,今天成交額為0,完全沒有成交!這放在A股簡直聞所未聞,但在港股每天都在上演。這種情況下,機構只能選擇大盤股建倉,小盤股再好,沒有足夠的流動性都是白搭。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流動性溢價”,就是說對於流動性好的資產,市場在定價時會給予一定的溢價。反之,對於港股來說,很多小盤股都在遭受“流動性折價”,由於流動性差而以大大低於內在價值的水平交易。這是小盤股的缺點,但也是機會:一旦流動性改善,估值水平必將大幅提升。 香港的小盤股還有一個本土特色的頑疾:老千股。大股東可以明目張膽地、光天化日之下搶劫小股東的財富。大盤股的經營風險不大,往往又有實力雄厚的大股東坐鎮,不會搞這種齷齪的手段,小盤股可就不一定了。而這些小盤股缺乏研究員覆蓋,一般的股民沒有研究能力去分辨,只好選擇一概敬而遠之。 往深了講,其實老千股現象和香港本地的產業空心化有很大關系。近些年來,香港的地產業一枝獨秀,樓價節節攀升,推高了實體行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地價的成本,吞噬了利潤空間,導致其它很多產業每況愈下,無法維持合理的盈利水平,整個商業環境和生態十分惡劣,不得不出千玩弄財技才有收益。出千固然惡劣,但其產生有其特殊的歷史和社會原因。 “事情正在起變化” 種種原因疊加之下,香港小盤股的估值長期被按在地板上——不,是被埋在地底下才對。但任何經濟體的規律都是小公司的增速快過大公司。估值低,增速快,如果負面因素能夠改善,小票的機會必然多於大票。 而這樣的故事,其實已經在悄悄上演了。其核心的驅動力和催化劑,是中國大陸的經濟轉型和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 受益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內地封閉的金融體系正在加速開放,政府不斷放開對資本流動的限制,內地資金南下的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寬。內地的資金一旦出籠,最主要的方向毫無疑問是香港。A股總成交額現在有2萬億左右,港股只有2千億不到,內地動一動手指頭就能接管港股定價權。內資與外資不同,說到底,內資是“自己人”,大方向上一旦到了香港就不會大規模撤離,而是長期精耕細作,研究覆蓋這些肯定會逐步跟上。而以內地資金的偏好,小盤股被遺忘的問題將不複存在。體量小、估值合理、有想象空間,簡直是天賜良機。 然後小票流動性的問題也就一並解決了。而流動性增加之後,大戶和機構也可以參與,然後流動性又會進一步增加,形成自我強化。這樣一來,小票從流動性折價到溢價享受的估值水平提升必然很顯著。 此外,隨著內資的進入,現在已經很明顯看到,老千股的一大出路是被內資買殼收編,阿里雙雄就是典型例子——香港本地無力支撐其他行業的健康發展,但內地的空間足夠大,可容納的業態足夠多,有發展潛力的公司數不勝數,缺乏的是上市公司的平臺。通過內資的收編,我相信老千股終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留待後人追憶而已。 解放軍南下、流動性改善、老千股減少,再加上即將到來的深港通、可以預期的QDII2等一系列催化劑,香港小票的盛世必將到來,那些估值合理、業績良好、有發展前景、市值100億以下的股票前途將不可限量。看看A股創業板,一旦市場情緒被調動起來,其上漲空間是超乎想象的,小票的春天已經來了,這很可能是“once in a lifetime”(一生一次)的機會。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只有退潮,才知道誰在裸泳。只是當經歷過股災後,如今A股中似乎遍地是裸泳者。
自6月12日滬指創下七年半新高,達到5166點後,不到四周時間內,滬指下跌超過30%,7月8日收於3507.19點。盡管隨後迎來一波漂亮的反彈,不過投資者一口大氣還未喘完,7月27日,A股創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滬指狂跌8.48%,兩市將近2000股跌停。
股市急劇下跌,A股哀鴻遍野,房地產板塊也隨大盤一跌再跌。雖然由於政策限制,龍頭房企如中海地產、華潤置地、萬達商業、碧桂園、恒大等大多在香港上市,但A股仍然有近150家房地產公司,更有萬科、保利兩大“千億龍頭”領航,股市下跌,投資人和房企股東損失慘重。
統計發現,以6月12日收盤價計算,截至7月27日,一些房企跌幅已近70%,7月8日、9日,大批房企紛紛選擇停牌躲避,另一些龍頭房企如萬科、保利則選擇積極護盤。
龍頭房企成最抗跌地產股
近一個月的股市下跌中,滬指跌幅超過30%,多數地產股都跑輸大盤,其中不乏跌幅近70%的股票,更有數十只地產股緊急停牌避險,但以萬科為首的龍頭房企跌幅在30%以內,老牌“招保萬金”(除招商停牌外),成最抗跌地產股。
在本次A股下跌中,龍頭萬科下跌14%,成為最抗跌的地產股,也是目前成交量、流動性最好的地產股之一,但公司的護盤戰役仍未結束。7月6日,萬科震驚業界,宣布將在人民幣100億元額度內回購公司A股股份,此次回購價格不超過人民幣13.70元/股,萬科同時要發90億債券用於公司流動資金。
近一個月來跌幅在50%以內、還未停牌、仍在交易的地產股中,國企、央企代表較多,如中糧地產、金融街、華遠地產、北京城建等。
目前仍未停牌的地產股中,中小型地產股跌幅最大,尤其是前期有概念熱潮的“概念股”,由於年初以來的快速拉升,本次下跌中也跌得最兇,如綠地借殼獲批的金豐投資近一個月以來大跌65.7%,很多股票在價格大跌之外,流動性也幾乎枯竭。
除了上述大跌的地產股外,7月股市也掀起一股停牌潮流,停牌的大多數房企股價都經歷了50%以上的暴跌,不得不緊急停牌避險。
有人統計,7月9日停牌的房企中,泰禾集團跌幅最小,近一個月來下跌了42.3%。此外,一起停牌的地產股還有華僑城、首開股份、中國武夷、冠城大通、世聯行、榮安地產、陽光城、華業資本等。
另外,地產股中還有一些悲催的“沒趕上大漲,沒落下大跌”的股票,令股民十分痛苦。停牌半年、剛複牌三個交易日的萬通地產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萬通地產自今年1月6日起宣布“重大事項”停牌,公司在商討互聯網公司的收購事宜,此後一路停牌直到年中披露重組失敗,7月6日剛複牌就遇上了大跌,一路跌到了7月8日的4.74元,跌幅10.9%。
與之相比,招商地產的停牌就顯得“幸運”得多,4月市場連續傳來招商地產將獲集團資產註入消息,公司股票大漲至31.64元,4月27日起,招商地產宣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目前仍未複牌,躲過本輪大跌。
IPO停滯影響萬達富力
面對股災,“國家隊”進場,在“股市維穩組合拳”的刺激下,中國股市7月6日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高開,超過1000家上市公司漲停,中國股民沈浸在喜悅當中,但除了下面這兩家房地產公司。
7月4日,證監會放出了“股市維穩”的最大招——暫停A股IPO。面對這個消息,7月6日上千家上市公司開盤漲停之際,萬達商業和富力地產這兩家地產公司卻蒙了。
剛剛在港交所發出公告要回歸A股的萬達商業滿頭大汗,本來其有望在半年內完成回歸A股的申請手續。如今,IPO停滯局面也意味著萬達商業面臨著等待時間延長,申請排隊過程中存在未知的風險。
同時,萬達商業在香港上市恰好已超過半年,其基石投資人的不得拋售承諾期限已過。回歸A股的消息,本來對萬達商業來說是一個穩住基石投資人、穩定並提振股價的利好。未曾料想,A股IPO的停滯打壞了萬達商業的如意算盤,可謂是“當頭一棒”。
同樣是H股,富力地產自2007年開始,已經第五次宣布要向A股發起沖擊。這一次,富力地產在A股暴跌的6月26日,公布了要回歸A股的最新方案,宣布向中國證監會及其他相關監管機構申請在上交所或深交所,發行不超過10.8億股每股面值人民幣0.25元的A股。
業內人士稱,雖然短期內沒有萬達商業需要安撫基石投資人的問題,但富力回歸A股的壓力一直都很大,且必須解決負債過高問題。
截至2014年末,富力地產的負債比率已高達177%,位居所有國內房企的高位。同時,富力地產還需要保證永續債這類債務問題能通過審查。為緩解去年上半年融資條件受限背景下維持運轉所需資金,富力地產曾發行了高達150億元的永續債。
超百家涉房股退出房地產
受益於過去數年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房地產業利潤率相對較高,不少上市企業涉足房地產業務。根據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歷年的監測,2009年底在滬深港三地上市公司中,有345家涉及房地產業務,其中滬深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有303家,約占滬深上市公司總數的18%。
而2012年後,房地產市場分化程度不斷上升,行業內洗牌加速,2014年,滬深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不足200家,5年間超過100家A股涉房企業退出房地產業務。
不過,在行業洗牌進程加速之時,地產藍籌則在這一輪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
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聯合推出的《2015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顯示,龍頭房企萬科、保利、龍湖、華潤、恒大等均在2014年實現了盈利與周轉的雙平衡,平均盈利和周轉水平均遠領先於行業平均水平。
同時,萬科8年來繼續蟬聯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榜榜首,保利地產和萬達商業位居三強。恒大地產、中國海外發展和華潤置地分別居於第四到第六位,碧桂園和富力地產排名與上年相同,分別占據第七、第八位,世茂房地產和遠洋地產分列第九至十位。
《報告》還指出,過去一年,房地產市場行政幹預性政策趨於減少,宏觀調控政策更為市場化。與前些年相比,2014年房地產市場總體成交持續走冷,直至第四季度才逐步出現企穩跡象。
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的房地產市場供給逐漸充足、需求增長趨緩的態勢顯現,房地產市場正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與此相伴的是行業整體溢利的收窄和行業內部的分化。
在經歷了一季度短暫改善後,歐元區經濟在二季度意外放緩。其中,德國在歐元區主要經濟體中持續一枝獨秀。但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國二季度經濟環比零增長,實際上削弱了歐元區經濟整體實力。
當地時間20日,德國財政部表示,德國二季度經濟持續好轉,並預計將以溫和步伐繼續增長。
與此同時,德國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表示擔憂。《第一財經日報》就此采訪了兩位在德國審計事務所長期負責中國相關事務的德國高管。他們均表示:“一般針對中國事務的各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模型,不過由於德國依賴對華出口,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事實令德國人很謹慎,因而最近一段時間對於中國經濟的討論一直在德國媒體間升溫。”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中國與德國進出口總額下降9.6%,其中中國自德國進口下降13.5%。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德國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
20日,德國財政部也正面回應了這一問題稱,盡管德國經濟增長趨勢不變,但希臘和中國仍給德國經濟帶來下行風險。
德國審慎觀測中國經濟動態
今年第二季度,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實現了環比0.4%的增長,增長主要動力是私人消費與出口貿易。德國財政部表示,德國海外需求持續升溫,工業領域訂單滿滿,為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開了個好頭。
“經濟數據顯示,德國經濟已經持續穩步回升。”德國財政部20日表示,“不過下行風險將主要來自於外部經濟環境。”
德國財政部認為,“希臘危機仍未結束,如再度激化將成為德國企業負擔。此外,目前中國金融市場震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將繼續觀望這方面對德國出口的影響。”
在德國,對於中國經濟速度放緩的討論已經在媒體和業界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主要原因還是德國的經濟增長依賴出口貿易額的上升。
實際上,由於目前歐元匯率疲軟、全球油價走低以及極低的利率令德國產品出口成本降低,這直接增加了德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根據此前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2014年德國向中國出口745億歐元(貨物出口),中國是德國在歐元區外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國。
目前,德國經濟界對於中國經濟對德國的影響總體持觀察和審慎的態度。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經濟學家費希特納(FerdinandFichtner)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就表示,中國金融市場震蕩只是金融市場問題。
不過,德國二季度GDP環比0.4%的增長的確未達到預期中0.5%的水平。對此AvaTrade首席市場分析師伊斯拉姆(NaeemIslam)則認為,“德國GDP未達到預期增長,是中國經濟放緩的一個結果。”而法國包括《費加羅報》等在內的媒體則認為,由於中德雙邊經貿關系比中法雙邊經貿關系更緊密,如果中國經濟減速,德國受到的沖擊肯定將大於法國。
法國拖累歐元區經濟實力
與德國相比,其他歐元區國家似乎就沒有這樣幸運了。今年二季度歐元區0.3%的增幅折射出,歐元區量化寬松政策(QE)作用有限,歐央行的刺激政策力度仍不足以維持歐元區經濟複蘇。
其中,2015年第二季度法國經濟增長為零,大大低於一季度0.7%的增幅。法國制造業和建築業的低迷明顯削弱了歐元區經濟實力。
尤其是惠及德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利器:疲軟的歐元、走低的全球油價以及極低的利率看起來並沒有對歐元區其他國家足夠奏效。
ING銀行經濟學家布拉澤斯基表示(CarstenBrzeski)表示:“歐元區國家在受益於這種刺激雞尾酒療法的情況下都表現不佳,對於今年余下時間而言,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最近一周內出臺的數據令人對歐元區的未來擔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歐元區依然沒有收複當年的經濟失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美已經在就業機會等方面出現明顯走強。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6月歐元區失業率為11.1%,約為美國當月失業率的兩倍。
歐洲央行則在20日公布的7月中旬會議紀要中指出,“歐元區的複蘇預計將保持溫和與漸進的速度,這無論從長期還是國際化的視野來觀測,都是令人失望的:歐元區目前實際GDP只接近其在2008年的水平,而美國已經實現了顯著的回升。”
不過目前歐央行也已經表示,將視情決定是否采取新一輪刺激措施。目前受油價疲軟等影響,7月歐元區通脹率仍偏低,為0.2%,同比下降0.2%。
2015年上半年,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複蘇的跡象,但複蘇的強弱程度是有差別的。而浙江省四個城市的強複蘇態勢頗受關註。
浙江板塊跑贏大盤
數據顯示,在2014年全國去庫存壓力較大的時期,浙江四個城市房價增幅都較小。其中杭州的增幅最小,為-1.8%,在70個城市中排名第70位,即倒數第一。而到了2015年6月,杭州房價呈現“逆襲”態勢,在70個城市中排名第5位,僅次於四個一線城市。
易居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報告《全國樓市地區典型案例:浙江樓市的淪陷與重生》,對浙江樓市進行了聚焦。報告對比2014年6月份和2015年6月份的房價變化認定,浙江樓市在經歷一個大的反彈和調整,而且目前漲幅已跑贏全國大勢。如果全國市場目前正處於“弱複蘇”的態勢,那麽浙江板塊的複蘇完全可以貼上“強複蘇”的標簽。
庫存去化周期較好地衡量了城市住宅的供求關系,並對房價走勢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如果將杭州、寧波和溫州和全國35個城市的存銷比進行對比,可以發現,2011年5月~2014年11月,除了個別月份外,浙江3市的存銷比高於全國35個城市的水平,說明去化壓力相對偏大。
而從2014年12月~2015年6月。浙江3市的存銷比和全國35個城市的水平相差不多,到了6月份則略低於全國水平。這和浙江相關城市積極去庫存的導向有關系。
而之所以跑贏全國,一方面跟全國樓市發展的基本面有關。2014年以來,除了一線城市外,各地紛紛取消了持續了4年的限購舉措。此外,配合國家層面的降準降息、2015年“3·30”新政等進行地方版本的細化以及地方購房契稅補貼等舉措下,今年樓市複蘇態勢十分明顯。
區域特色
在全國基本面之外,浙江樓市的走勢也跟浙江當地的經濟環境、自身發展特點等有很大關系。對東南沿海浙江、江蘇、福建和廣東四個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進行GDP增速對比發現,從2008年至2014年浙江的GDP同比增幅一直低於其他三個省份。
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浙江經濟影響較大。受外貿經濟、制造業、民營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浙江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進而使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受拖累。2009至2010年浙江房價暴漲,脫離了經濟基本面,所以含有較大泡沫成分,2011年經濟繼續惡化之後,房價終於大跌。
不過,近年來浙江在轉型升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稅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杭州集聚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網站,同時,在電子支付、雲計算、快遞、網絡營銷、信息技術、運營服務等領域湧現眾多專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商。預計到2015年,杭州電子商務服務業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創造60萬個網上就業崗位。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經過幾年深度調整之後,今年浙江經濟出現複蘇跡象,形勢好於相似的兄弟省份。從經濟環境來看,浙江宏觀經濟低迷的壓力在不斷釋放,這能夠為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經濟環境。
從住房消費的角度考慮,居民家庭的財富水平和投資理念也是兩個頗有影響力的因素。從2015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來看,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640元,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北京。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005元,僅次於上海。
更為重要的是,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為1.9倍,在前10強省市中,為倒數第二位,說明浙江的城鄉差距比較小。概括來看,對於浙江的財富模式可總結為三點:較為富裕、城鄉差距小、藏富於民。此類財富模式,將間接影響住房交易背後的支付能力。
未來:或將繼續回暖
嚴躍進說,從周期性因素的角度看,目前浙江樓市周期處於止跌反彈的窗口期,部分城市房價已經跌無可跌,一些城市房價增幅居於全國前列。這些信號綜合起來表明,後續浙江房地產市場依然會跑贏全國市場。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本報稱,去年浙江板塊率先下跌,跌幅比較大,今年在市場回暖過程中,這些地方也率先回暖。這也是市場全面築底回升的一個強烈信號。
張大偉說,杭州一直都是二線城市中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個城市,市場需求一直比較大。之前由於價格過高、供應量過大,房價出現了下跌,在經過充分的價格調整之後,其成交量也迅速擴大,上半年杭州成交量同比增幅近150%,創近5年來新高,價格也迎來明顯的反彈。
不過,在快速回暖的同時,未來浙江樓市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土地市場方面,上半年杭州主城區土地市場無論是出讓面積還是出讓金都相比去年有明顯下滑,主要還是庫存壓力大所致,而且也缺乏一些位置較好的地塊。
在城鎮化方面,2006年,浙江城鎮人口為2814萬,占總人口的56.5%。到了2014年,城鎮人口為3573萬,占總人口的64.9%,城鎮化率位居全國前列。也就是說,目前浙江的城鎮化率再大幅提升的空間已不是很大。
浙江居民住房擁有率比較高,且居住面積也比較大。比如說從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的指標看,2014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1.5平方米,該指標遠遠高於全國水平。正是如此,需要警惕當地居民購房需求不大的風險。
嚴躍進說,在住房需求層面,需要密切關註浙江外來人口的購房需求。比如在杭州蕭山、紹興柯橋等地,外來人口比較多,在限購放開後,此類群體的購房需求就會積極釋放。
2015年,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樓市銷售大幅領銜全國。
廣東省統計局21日發布的2015年廣東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顯示,2015年,在鼓勵住房消費和降準降息政策作用下,廣東商品房銷售市場回暖顯著,銷售面積快速增長,增幅8月份達到全年高點後進入調整階段,連續四個月出現回落。2015年,廣東商品房銷售面積11681.01萬平方米,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5.4%,增幅比三季度回落6.5個點,比上年提高30.7個百分點。
商品房銷售額11442.80億元,增長35.2%,增幅比去年三季度回落4.4個點,比上年提高40.6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長28.6%和43.2%,分別比上年提高36.1個和50.1個百分點。
相比全國,廣東樓市的表現可謂相當亮眼。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284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5%。廣東這一增速高出全國18.9個百分點。
為何廣東樓市能大幅跑贏全國?合富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龍斌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2015年以來珠三角樓市發展比較穩定。珠三角的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都是外來人口很多的城市,人口仍在不斷流入,整個珠三角城市群樓市的表現都不錯。
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廣東坐擁廣州和深圳2個,這兩個城市占廣東房地產市場很大比例。 其中,2015年房價暴漲的深圳,其成交面積從2014年的403.06萬平方米陡漲至665 .89萬平方米,漲幅高達65.2%!這一切得益於深圳在2014年底~2015年放開信貸,使得深圳在2015年的住房貸款突破6000億元。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漲了47.5%。深圳一家房屋中介人士說:“這只是統計數據,實際上深圳市區很多樓盤價格都翻了一倍了。去年很多人通過在深圳買房收益達百萬以上甚至數百萬。”
另一個一線城市廣州2015年一手住宅成交1074 .76萬平方米,同比大增25 .6%。盡管沒有突破2012年的成交高峰,也只是比2012年少成交了2.25萬平方米而已。
與全國性的分化相似,廣東省內也存在著明顯分化,珠三角的增速遠遠高於粵西、粵北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粵西粵北等地經濟發展滯後,產業發展有限,特別是第三產業占比不高,購買力比較弱,有效的房地產需求有限,樓市開發的速度超過了需求增長的速度,從而導致供大於求。
數據顯示,按區域分,珠三角地區銷售增幅回升顯著。2015年,珠三角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9.4%,比上年提高35.9個百分點;東翼和西翼銷售面積增長33.4%和5.7%,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0.9個和11.3個百分點;山區增長15.4%,比上年提高16.4個百分點。
在開發投資方面,2015年,廣東房地產開發企業共完成開發投資8538.47億元,同比增長11.8%,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8.4%,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從全國看,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回落幅度小於江蘇,總量近年來首次超過江蘇,居全國首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