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募投資總監的尷尬事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421315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投資總監作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投研團隊的核心,對基金公司的整體投研實力和投資業績起著重要的影響。這些投資總監今年以來的投資表現如何呢?

根據公開數據以及基金公司官網披露的信息,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目前已發行公募產品的84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數據進行了整理、篩選,並最終將48位公募權益類投資總監以及99只基金產品列入比較範疇。記者比較統計結果發現,這些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基金業績迥異。而讓人驚訝的是,投資總監管理的權益類產品平均業績居然低於普通基金經理所管理產品的平均業績。

投資總監業績分化

即使都是將軍,也會有三六九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比統計數據發現,今年以來各大公募基金投資總監所管理的產品業績表現相差懸殊,首尾業績差距居然達到21個百分點。

首先,記者對84家基金公司的權益類投資總監名單逐一梳理:59家基金公司目前設有投資總監一職,其中48位投資總監親自掛帥、管理基金產品,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基金共計99只。易方達、匯添富、富國、華寶興業、新華、華富、天冶、鑫元、長安、國金通用、道富基金等11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不直接管理公募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公募業人才流動加劇,並在今年以來愈演愈烈,有不少基金公司投資總監之職有前任離職之後尚未任命新的繼任者,該崗位暫時空缺。

而今年以來,A股市場也是持續低迷,受此影響,股基很「受傷」。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公募產品並未能倖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計算了每位公募投資總監管理的基金產品今年以來回報的平均值(數據截至5月21日,下同)發現,48位權益類投資總監中,有6名所管理的產品今年以來的整體業績為正,其餘皆為負值。排名第一與墊底的投資總監所管理產品的業績,首尾相差約21個百分點。

根據上述統計方式梳理出來的公募投資總監今年以來的業績排行前十名分別為:銀華基金王華(6.27%)、泰信基金朱志權(2.07%)、平安大華基金焦巍(1.43%)、浦銀安盛基金吳勇(0.73%)、諾安基金楊谷(0.46%)、中歐基金周蔚文(-0.61%)、方正富邦基金沈毅(-1.63%)、東方基金於鑫(-1.76%)、前海開源基金唐文傑(-2.10%)、華安基金翁啟森(-2.18%)。

而排在最後十位的則分別是:廣發基金陳仕德(-15.34%)、光大保德信基金戴奇雷(-12.84%)、嘉實基金邵健(-12.59%)、德邦基金白仲光(-12.55%)、大成基金曹雄飛(-12.38%)、泰達基金宏利梁輝(-11.79%)、華泰柏瑞基金汪暉(-10.66%)、南方基金史博(-10.18%)、益民基金侯燕琳(-10.14%)、申萬菱信基金歐慶鈴(-9.42%)。

投資總監業績略遜行業均值

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99只公募基金中,55只為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21只為混合型基金,13只為靈活配置型基金,5只指數型基金,2只QDII基金,2只債券型基金,1只貨幣型基金。可見,權益類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基金多為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產品,也有當量投資總監兼管其他類型的公募產品。

記者梳理髮現,上述納入統計的48位公募投資總監管理基金的平均年限約為6.7年,遠高於公募業基金經理兩三年的平均管理年限。所謂「薑還是老的辣」,久經沙場的投資總監們管理的基金產品業績是否能高於行業平均值,甚至拉開較大差距呢?對此,記者也根據公開數據進行了梳理、比對,主要是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

統計結果顯示,由投資總監管理的55只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算術平均值(下同)為-7.07%,而全行業385只標準股基同期的平均收益率為-6.76%。前述55只股基中,有5只產品今年以來的業績為正,共有21只產品跑贏了同期股基業績的平均水平。由數據可見,身為行業「領頭羊」的公募投資總監群體,所管理的主動型股基產品業績並沒有體現出行業領先水平,甚至略低於整個行業的收益率均值。

由投資總監管理的股基中,今年以來業績表現最好的是王華管理的銀華中小盤精選,今年以來該基金的累計收益率為6.27%,在同類可比的385只股基中業績位居第八位;其次是諾安多策略,今年以來以3.68%的回報率,位列可比股票型基金的第17名。

而管理該產品的諾安基金投資總監楊谷同時還管理了諾安主題精選和諾安股票,這2只基金在今年也有上佳表現,分別以1.5%、-3.81%的收益率位列股基的第33、94名;另外,浦銀安盛基金吳勇管理的浦銀安盛紅利精選、平安大華焦巍管理的平安大華行業先鋒的業績在同類可比產品也位置居前,分列股基第23、34名。

值得一提的是,由景順長城基金投資總監王鵬輝管理的「內需雙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長城內需貳號今年業績遭遇「滑鐵盧」。近年來,景順內需「雙雄」長期位居股基業績排行榜前列,2013年也分別以70.41%和69.14%的收益率雙雙躋身行業前十。不過今年以來,因重倉股幾乎悉數下滑,「內需雙雄」上演了從天堂到地獄的劇情,今年以來分別以-12.81%、-12.88%的累計收益率,目前在同類可比較產品中排名第342、345。

而由投資總監管理的21只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同樣並不理想,13只混合型基金大都排在同類可比公募產品中的後1/2位置。其中,陳仕德管理的廣發內需增長在15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墊底,徐荔蓉管理的國富中國收益在74只偏債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71位。

投資總監洶湧離職潮

作為基金公司投研團隊的靈魂人物,投資總監職位在所在公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有的投資總監所在的基金公司公募產品總體業績較為出眾。如浦銀安盛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吳勇管理的浦銀紅利精選今年取得了2.4%的總回報,而浦銀安盛基金旗下的其他股票型基金產品淨值增長率也都高過行業平均水平。

有的投資總監雖未直接管理基金,但對基金公司整體的投資決策也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以匯添富基金為例,今年以來該公司旗下股基全線「飄紅」,3只股基入圍行業前20。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業績與投資總監引領構建的投研決策體系的整體能力是分不開的。

當然,也有不少基金公司出於種種原因,長時間過著「沒有投資總監」的日子。其中,有的是由於前任投資總監離職而暫缺,或是囿於人才難求和成本高企,也有的新基金公司率先發行貨基或債基產品,投研團隊建設並未成形的因素……

公開信息也顯示,今年以來公募業人事動盪加劇,截至目前年內已有6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宣佈離職。1月初,匯豐晉信基金原投資總監林彤彤離職,拉開了今年公募投資總監離職的大幕。2月,興業全球投資總監王曉明棄「公」投「私」。3月,南方基金邱國鷺、信誠基金黃小堅兩名業界大佬被證實離職。隨後,農銀匯理曹劍飛、金元惠理潘江相繼離任。近日,有消息稱,海富通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陳洪也已離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92

基金經理個人理財配置大起底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602297
老鼠倉,這一個別基金經理違法追求個人財富增值的惡劣行為,使得普通投資者「一葉障目」,對於基金經理在合法前提下的個人投資理財狀況知之甚少。那麼,作為高淨值人群,同時又是專業理財人士,掌握最前沿的投資技術和信息,基金經理究竟是如何進行個人財富增值的呢?

【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加入qq群:316408348 進行投資交流。

公募基金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鼠疫」。

老鼠倉,這一個別基金經理違法追求個人財富增值的惡劣行為,使得普通投資者「一葉障目」,對於基金經理在合法前提下的個人投資理財狀況知之甚少。那麼,作為高淨值人群,同時又是專業理財人士,掌握最前沿的投資技術和信息,基金經理究竟是如何進行個人財富增值的呢?

為瞭解基金經理個人理財這一神秘領域,記者採訪了北、上、廣、深多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和基金經理,原來,基金經理即便不投資A股,有人也在期貨、美股等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甚至已有賺取上億身家提前退休的案例。

走近基金經理:高學歷、高淨值人群

基金經理是怎樣一群人?

記者瞭解到,金融從業人員中,公募基金經理屬於文化程度較高的一類。在這裡,名牌大學本科已不值一提,碩士畢業比比皆是,海歸不足為奇,博士也非稀缺資源,甚至不乏萬里挑一的狀元。此外,基金經理中「鳳凰男」居多,鮮有「富二代」出身。

過硬的文憑是基金經理的敲門磚,而這一職業的收入水平也足以回報他們曾經的寒窗苦讀。總之,基金經理既是文化人,也是有錢人。

基金經理薪酬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熊市的時候,很多人都盯著基金經理的年薪和獎金。

記者瞭解到,對於基金經理年薪的具體數目,各家基金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計算公式,並非所有的基金經理都能輕鬆獲得數百萬年薪。

據瞭解,基金經理的年薪一般都由基本工資與年終獎兩方面構成,後者高於前者,兩者比例則因基金公司而異。

年終獎是浮動指標。基金經理的年終獎與其所屬的基金公司規模、管理的基金類型、基金規模與區間業績以及合規性等息息相關,所以不同基金經理年終獎千差萬別。

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該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的年終獎佔年薪的1/2至2/3,「不過我們薪水不高,曾有大公司開出4倍的薪水挖我們的基金經理,我們想挽留卻束手無策」。

就職於業內前五大基金公司之一的某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他的年終獎是基本工資的一到兩倍。

而投資者最關注的業績,其實並非影響基金經理年終獎的最直接因素。據瞭解,當年業績的好壞並不一定左右基金經理的年終獎。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我們公司是根據連續幾年的業績指標來計算年終獎的,而不僅僅是一年,這樣做更加公平」。

到底基金經理能賺多少?業內人士透露,「整體來看,百萬年薪不算高,大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經理年薪普遍在200萬~400萬元,個別業績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收入更高。但小基金公司旗下的固定收益類基金經理即便同時管理多只基金,年薪也可能只有幾十萬。」

理財方式多樣:炒期貨賺得上億身家

從收入水平來看,基金經理是當之無愧的高淨值人群。作為專業理財人士,掌握著最前沿的投資知識和資訊,在合法的前提下,基金經理是如何進行個人理財、實現自身財富增值的?

以前,相關政策不允許基金經理炒A股。經過多次徵求意見、國內外形勢對比、接二連三老鼠倉等事件之後,2013年6月1日起實行的新《基金法》,正式將「允許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其本人、配偶、利害關係人投資A股」寫進第十八條,引來市場一片感慨:基金經理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自掏腰包買A股了。

但這卻讓普通投資者產生錯覺:難道此前基金經理的巨額獎金只能放在銀行存定期吃利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在新《基金法》實行之前,基金經理除了不能投資A股,其他領域投資權限和一般個人投資者無異。

為揭開基金經理日常理財方式這一神秘面紗,記者進行了大量採訪調查,與多家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及業內人士交流,獲取了豐富的第一手信息:早期基金經理熱衷於買房,如今卻會嚴格規避房地產項目;就算不投A股,也有基金經理靠投資期貨賺得上億身家光榮「退休」,還有基金經理押寶特斯拉狠賺一筆;貨幣基金很受基金經理鍾愛……

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投資期貨賺得盆滿缽滿的只是特例,多數基金經理屬於風險規避型,他們並不願意拿自己的獎金去冒險,穩定增長是他們理財的首要目標。

上述業內前五大基金公司之一的某基金經理表示,其日常理財將資金劃分為三塊:首先是買基金,各種基金都買,公司也鼓勵其買基金;其次是投資穩定回報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等;最後剩下一小部分作為現金持有。

上述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其熱衷於做資產配置。債券、基金、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是主要配置內容。看好股市時,他會選擇ETF、指數基金等享受指數上漲的收益,或者買入槓桿基金的B類份額。如果一段時期內不看好A股,他就會選擇分級基金的A類份額和短期理財產品。

「目前看來A股不會有大行情,因此投資主要以戰勝通脹、穩定增長為主。我對於短期理財產品的要求較高,期限最長不能超過6個月,並且投資標的決不能涉及房地產項目。」該基金經理表示。

此外,專戶產品、對沖也是基金經理個人理財的主要方式。而除了證券類投資,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前幾年,「基金經理傳統的投資是買房」,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說。

不過,這些都比不上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該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了他們公司基金經理個人的理財情況,「爆點」層出不窮。「我們的基金經理投資十分多元化,信託和美股投得最多,還有部分是銀行理財產品。」但如果基金公司旗下有QDII產品,基金經理個人所投資的海外市場與QDII的投資範圍若相重合,則需要報備。

最牛的當屬該基金公司旗下一位炒期貨的前基金經理。據瞭解,該基金經理心理素質極好,人也非常平和,所管理的股票型基金是2008年熊市時全公司同類產品中跌幅最低的,非常擅長風險控制。而這樣的素質炒期貨可謂如魚得水,據悉,該基金經理投資規模極大,已經賺得上億元身家。由於私人投資風生水起,該基金經理已於2012年辭職「退休」。

此外,上述內部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在特斯拉股價啟動之前,我們就有基金經理自己買了,後來大賺特賺。」

就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各類型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美股、信託、期貨、債券甚至專戶都是基金經理個人理財的領域。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爆料」稱,由於登記備案等因素,基金經理其實並不願意購買本公司的基金,多數買的都是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政策仍需完善:投資A股、股權激勵遇冷

由於公募行業本身屬於人才密集型的服務業,基金經理又是高文憑、高淨值群體,更需要構建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眼下,公募基金經理的大量流失已經引起管理層的重視,為了穩定人心,證監會作了不少努力。新《基金法》不僅放開基金經理炒A股的權限,同時還大力提倡股權激勵計劃,體現了管理層對於基金經理個人財富合法增值的關注。但有些基金經理對於炒A股並不領情,對於股權激勵也不太感冒。

新 《基金法》已實施一年,就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基金經理們對於炒A股熱情不高,目前僅有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報備投資股票。

或許並不是基金經理不想投A股。「實在管得太嚴,我們自己的一套個人投資管理制度程序太麻煩,買進一隻股票提前10到15天就要報備,怎麼炒?根本不具備可行性,公司沒有一個人炒的。」上述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政策規定)個股持有期限最低也要3個月,這對選股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投資難度很大。如果是我的話,就寧願利用場內基金做短線配置。」

上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基金經理持股還要公示,投資者都盯著看,如果炒虧了面子也掛不住。

放開基金經理A股投資資格本來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行業改革,如今卻面臨尷尬。

除了投資A股,新《基金法》還支持基金公司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並取消了5%以下股東變更核准。股權正是基金公司高管和眾多明星基金經理所渴望的,而證監會目前也正在致力於推廣股權激勵。5月30日,證監會相關人士公開表示,「部分基金公司已陸續推行員工持股方案,我會將繼續支持並規範基金公司建立此項方案,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維護管理團隊的長期穩定」。

但現實情況是,實行股權激勵的基金公司並不多。上述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儘管管理層有意推行,但在公募行業,大規模開展股權激勵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公司內部關係沒有理順,涉及的各方面利益未處理清晰,股權激勵很難開展。

上述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表示,對於股權激勵「不抱希望,我們股東方實在太強勢了」。

業內人士指出,股權激勵要一分為二來看,目前小基金公司股權沒人要,大型基金公司股東不放權。實際上,小基金公司及欠發展的基金公司,不論高管還是基金經理如果願意出資購買股權,與公司共進退,這對公司的發展壯大是好事。而部分大型基金公司,前期依靠政策紅利做大規模,如今高管和基金經理一旦持有股權,可能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這還需要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06

在建房夠賣5年:買房別再搶了!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659956
前些年經常看到「日光盤」,開盤首日就被搶買一空,那種通宵排隊的場面真是壯觀。有時這是一種假象,尤其是2011年以來,個中貓膩媒體拆穿了不少,無非就是農民工可以很廉價地被僱傭,或者是地產商將新房輸送給腐敗官員等關係戶再讓真正的需求者向這些關係戶買。
今天,筆者繼續用數據說話,至少在目前,買房真的不需要再搶了!



查看原图
【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加入qq群:316408348 進行投資交流。

既然有那麼多的存量房了,中國還缺房子嗎?

半個月前,筆者在第一財經日報《財商》上發表的《中國到底有多少房子?》一文中計算,2013年底,中國城鎮住宅面積約175.2億平方米~240.24億平方米,農村為233.67億平方米,合計起來上限值高達474億平方米。

474億平方米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中國115萬平方公里的平原上4%的面積是住宅。有讀者會說,你這麼算是都當作平房來算了,確實應該考慮容積率,但如果算上農村,這個容積率比1也高不了多少。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房子是不缺了,但人口遷徙、分配不均、拆遷等因素的存在,住房需求還是大量存在的。這又引出一個問題?買房還需要搶嗎?

前些年經常看到「日光盤」,開盤首日就被搶買一空,那種通宵排隊的場面真是壯觀。有時這是一種假象,尤其是2011年以來,個中貓膩媒體拆穿了不少,無非就是農民工可以很廉價地被僱傭,或者是地產商將新房輸送給腐敗官員等關係戶再讓真正的需求者向這些關係戶買。

今天,筆者繼續用數據說話,至少在目前,買房真的不需要再搶了!

3.24億平方米待售

第一個數據是待售面積,顧名思義即是準備出售的住宅量,此數據從2001年9月開始統計,但有意思的是該數據2001年~2004年、2010年的數據又無從可查,圖中顯示的缺失部分即是。

好在影響不大,截至2013年12月,全國住宅類商品房待售面積為3.24億平方米,創歷史新高。從圖中可以看出,待售面積近幾年持續攀高,說明供給很充足。

查看原图
圖1:2001年~2013年住宅類商品房待售面積(平方米)

也許有人說,按2013年住宅銷售面積11.57億平方米計算,3.24億平方米的待售住宅只夠賣3個多月的,不算啥。這顯然是靜態的眼光看問題了,因為還有40多億平方米的房子正在施工呢!而且這是全國平均數據,杭州之類的部分城市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中國在建住宅至少夠賣5年

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再計算了一下中國目前到底還有多少住宅類商品房正在建設?

這個數據來得比想像中難多了,琢磨良久也難找到合適的數據項。如果直接用住宅類商品房施工面積計算,考慮到部分已經建好甚至預售,個中誤差不好統計。

一位地產公司研究總監也是望而興嘆,他稱業界一般通過代表性地產提供潛在供應量及全國份額來推算。

但這顯然也比較粗略的,因為月度的竣工比率都是在變化的,即開發商會根據房地產市場形勢來加快或推遲開盤。看1995年以來的年竣工率走勢,非常不穩定,何況月度了。

查看原图
圖2:1995年~2012年房屋建築面積竣工率

筆者最終找到這樣一種計算方法,即用1997年以來的每年新開工面積,減去每年的竣工面積,當然這裡也有個誤差,即1997年是沒有竣工數據可查的,不過1996年之前新開工面積都是有限的,所以就此忽略。

計算得出,1997年~2013年住宅新開工面積累計為115.63億平方米,1998年7月~2013年12月住宅竣工面積累計為69.28億平方米,兩者差值為45.35億平方米。

即截至2013年底,在建住宅面積約為45.35億平方米,當然這個數據還應扣去爛尾樓,數據無從可查,就此略過。

再對比2013年住宅累計施工面積48.63億平方米,兩者相差在3億平方米多,誤差尚在容忍範圍內,而且此誤差很可能是這部分已得到預售許可,進入待售統計項目中。

查看原图
圖3:1997年~2013年住宅類商品房新開工、竣工面積(萬平方米)

這尚未完工的45.35億平方米意味著什麼呢?夠賣多久呢?

若以2013年全國一般住宅類商品房銷售面積11.57億平方米計算,如此龐大的在建面積需要賣4年左右。但201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又是創歷史最高的。

若以2009年~2012年之間約9億平方米的銷售面積,這部分房子要5年多才能賣掉。

而上述預計是基於2014年起新開工面積為0,而這顯然不太可能。需要說明的是,在建的不代表沒有完成售賣,因為商品住宅銷售中60%多為期房,所以小部分在建住宅可能已經售出。

在建的房子需要好幾年才能消化,供給還不過剩嗎?而且還不算大規模興建的保障房。

35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創歷史新高

不過,各個城市又是有差異的。哪些城市供給不足呢?哪些城市又過剩呢?

供給情況可以用存貨去化月數來衡量,等於某一區域有效可售存貨總量除以之前一段時間平均月度銷售量。通俗點講,就是庫存的房子要賣多少個月。

存貨去化月數指標的合理範圍,萬科給的是5~10個月。低於5個月說明存貨嚴重不足,如果該指標高於10個月,則說明市場存貨相對比較充分。

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在4月末被曝光的一個內部發言中提到,現在庫存的問題事實上是挺尖銳的,萬科做了統計,與往年的3月去化加快不同,2014年3月27個主要的城市中,多數的存銷比在上漲,21個城市超過12個月,9個城市超過24個月。

具體到城市,深圳存銷比29個月,長沙24個月,無錫在上海區域中,57個月,很嚴重,寧波36個月,杭州33個月,上海33個月,天津39個月,唐山28個月(唐山整個城市加起來計算,已超過100個月,28個月是城區裡),瀋陽23個月,西安30個月,鄭州23個月。

據毛大慶講,在萬科內部,按照公司資金來源的成本和對股東收益率進行倒算,以平均21個月為一個風險警戒線。

另外,6月10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報告》。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在內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5570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7%,同比增長20.1%,庫存再創歷史新高。

具體來看,35個城市中,有29個城市庫存同比增長。其中南昌、寧波和九江3個城市的庫存上升幅度較大,同比增幅分別達到77.4%、60.9%和56.9%。

鑑於5月份市場成交並沒有預料中的大幅反彈,上述這些城市的房企可謂「壓力山大」了。

此外,申銀萬國證券2014年初統計出一個供需比,全國房地產市場目前供需比在119%,供給過剩的城市比例為37.14%。

具體來看,申萬的結論是一線城市明顯供給不足,整體供需比為64.5%;22個二線城市,平均供需比155%,其中44%的城市屬於供給過剩,尤其是太原、西寧、武漢、濟南;34個三四線城市平均供需比125%,屬於輕度供給過剩,但其中分化相當嚴重,以營口、鄂爾多斯、張家界最為嚴重。

(作者為《財商》主編助理,微博@艾經緯CBN,即將出版《房市大衰退》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29

財商 - 討論兩句就知底 -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2/blog-post.html
與朋友食飯,少不免討論一下投資及財務知識,止凡常說的財務知識其實十分抽象,凡跟財務有點關係的知識都可算在內。有時跟他人不用討論得太過深入,只需要交談兩句,大概會知道對方的財務知識水平如何。



今次跟兩位年紀比我輕的朋友飯局,在討論投資話題時,其中一位朋友說了三個論點時,這令我感到他的概念有點問題,值得拿出來討論一下。


第一是華爾街狼人

當我分享我的投資理念及操作,我表示會把股票投資看成是持有資產。持有現金結算身家是一大部份人的概念,但富人思維,持有一家公司一個百分比的權益,這東西又可以產生現金流,為何總要持有現金才算是「錢」、才算是「富」呢?我對這個買入賣出,身家值多少現金的概念早已模糊,所以感覺上把身家作現金結算的意義不大。

這位朋友立即話:「即你是買入並持有的,是收息派,大部份時都待在股市之中。你有否看過華爾街狼人?有一幕主角的上司跟他說,盡量要留住客戶在股市之中,不要讓他們套現後有賺錢的感覺,只有讓他們在股市之中買賣,我們就能賺更多佣金,現在你做的不就是他所說的東西嗎?永遠待在股市之中不是蝕更多給經紀嗎?」

我回應指這個對話是股票經紀要令客戶在股市之中作頻繁的買賣,不要讓客戶套現,但我待在股市之中,甚少作買賣,其實我應該是經紀最不喜歡的客戶,他們日常都很難賺到我的錢,因為我甚少有動作。

其實朋友說出這個比喻,我大概知道他還是不太明白我的操作理念,而且「現金才是錢」這個理念在他心目中亦根深柢固,如果他不積極增長財商的話,討論只會變得「雞同鴨講」,對他而言,我說的話就好像外星話似的。


第二是內地資金買物業,令港物業炒高

之後討論繼續,其實內地資金炒高港樓這個論點不少傳媒都說過,但我問這位朋友如此認為,可有數據支持。朋友沒有確實數字,但就說了不少內地人帶資金來港的小故事,可能是看專欄得來的,可能是某朋友打聽的,描述到內地資金乃黑錢,做官的貪完就把大量資金匯出中國,總之「錢走出國土才是屬於自己的」,這些錢都跑來香港了,今天樓價這麼高就是因為這些錢,很恐怖。

我提出一些觀點,從數據來看,政府還未出招之前,內地資金主要也是買入新盤,佔其中三成左右,沒有傳媒所指所有物業都被內地人買了,而二手物業市場就更少內地人的蹤影。然而,今天政府出招之後,沒有香港身份證的買家要多交不少稅項,這使非港人買物業的個案已經大減。過往發展商安排內地人來港選購新樓盤,排隊的都說國語,這些情景都再沒有看到,到底今天的樓市還有多少收內地資金所影響呢?我對他的論點有所保留。

之後,了解一下這位朋友要看見樓價到達什麼水平才會置業,這就來到第三點。


第三是太古城跌回8000元一呎才考慮置業

朋友自稱,他跟其他朋友提到這個概念時,都即時被話:「這樣的話,香港都應該好死喎!」

我跟他說了一些論點,類似「與90後談經濟(六)」之類,指整個香港像在考試,誰能考頭50名是要讀好書超越人家,不是份考試卷容易一點就可以。太古城跌回8000元一呎都不容易輪到他去買。私樓是有限的,財富是相對的,朋友好像都沒有這類概念在腦海中,總認為樓價會突然跌下來,會突然出現一些客觀環境讓他輕鬆買樓。

我不知道大家身邊有多少這類朋友,從我平日的觀察,這些概念的朋友佔大部份。獨立思考的確十分重要,媒體說了什麼都入腦,這後果一定不理想,因為媒體文章背後寫稿的記者,其財商都很有限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66

第三本財經著作《財商有價》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7/blog-post.html

出版社通知,止凡的第三本財經著作將會在今個星期陸續發到書局,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這篇文章還未發出來,已經有blog友在書局看見,證明這裡的確有不少經常流連書店的「書蟲」,哈哈。


本來目標應該在7月書展推出這本著作的,尤其不少書籍亦是趕書展出籠,所以出版印刷行業應該忙得很,想不到我這本著作能超標完成,在書展前兩星期就已經印好並發行面世,太好了。

早前收到imoney與亮光文化出版社邀請在書展時替他們的攤位站臺,可能在攤位站站,替讀者簽簽名,寒暄一下,打打氣之類,不過還未落實。始終,按過往我常到書展的經驗,類似我們這些新晉作家,在人來人往的書展站著,多只會受冷待,坐冷板凳,所以最好約一下知音作家(如巴黎兄)一起站站,可能更好,無人理都至少可以當是聚舊吧。

大約一年時間,至今寫了三本財經著作,算是慢慢找到了寫作定位及方向。工具書非我所應該寫的讀物,至於條理有序的教授理財書籍,市場亦多的是,專題講股講樓的亦大有供應,所以我所寫的,還是財務理財小品,寫寫身邊小故事大啟發。這類書籍不容易在坊間找到,可能未必有作家敢以這樣的普通故事編制成一本書,希望沿著這個路線可以補足市場空缺,讓讀者們多個選擇。

這本著作有較多討論股票投資理念的篇幅,主打是心法及態度,這是我認為在今天這個大起大落的股市應該傳播的信息。對於終日炒炒賣賣得個桔的散戶,又或者見股市早前大升就加入股市希望賺點錢,近期股市回落又被震走,以賺蝕、輸贏來對待股票投資的散戶,我不期望這樣的一本書就能改變到他們的取態。只不過,影響生命的機會常在,這本簡單的著作,能影響到一個人,啟發到一個人,令他從此能以正確態度對待投資,這已經有其存在的意義。可以的話,幫幫手share到更多朋友處,希望影響更多生命。

想回看之前的著作,可到這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search/label/%E6%AD%A2%E5%87%A1%E8%91%97%E4%BD%9C


新書簡介

書名:《財商有價》

作者:止凡
開度:150X 210mm             
價錢:$88                      
頁數:256頁
ISBN:978-988-8249-96-1

出版社: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內容簡介:

今天,坊間說得最多的是如何增加財富,卻忽略了當一個人面對財富增值或虧損時,個人的心態反應。建立自己穩固的財務力量前,原來影響結果最大的因素,不是大市,不是外圍,而是個人一些錯誤的心態及想法。

財商,財務智商,就是涉及財富投資的心態及操作能力。

作者眼見身邊有不少真實個案,當中的主人翁,不乏教育水平高之士,卻為何在面對投資課題時,卻變成一頭羊,跟著人群走,人雲亦雲呢?為何總有些人,無論大市上升或下跌,都是賠錢呢?原來都不是用錯方法,而是心態出了問題,錯誤心態帶來失敗的投資行動。

在今天的股市「大時代」,不少市民平生都沒多留意股票,但都被這「大時代」吸引進股市,對這些散戶來說,股票是不熟悉的東西、不熟悉的市場、不熟悉的遊戲,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們又想賺錢,這樣合理嗎?這就解釋了為何多數散戶都總是在股票市場上賠錢了。

作為止凡第一本直接談股票投資的著作,本書先談心法及態度,這是股票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情,絕對比實戰操作還緊要。作者認為只要有好心法及態度,就算只玩弄恆指(例如盈富基金),也能有可觀的投資成果。作者期望讀者不要捉錯用神,心法及態度一定要走在前,尤其在「大時代」之中。


友好推介

巴黎(著名投資網誌人、暢銷書《大學沒有教的股票價值投資法》作者)
「我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充滿日常生活例子的書後必然同意他已做到,同時也會驚訝,為什麼有價值投資想法的人是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兩者的分別是如此天淵之別。」

鄭嘉瑋(RkwC)(「九十後投資記」博客、暢銷書《買起英國樓》作者)
「通過他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坊間絕少提及的理財世界,令人眼界大開。透過止凡的分享,擺脫社會上一些坊間在理財上的迷思,大大幫助到財務上的安排。」


作者簡介:

著名財經blogger,其網誌「取之有道」瀏覽量超過100萬,主要分享財務知識及正面人生觀,成功結集不少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的追隨者,交流熱烈。並為iMoney專欄作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195

《財商有價》- 好的分享平台不嫌多 Molecule Z

http://www.moleculez.co/#!%E3%80%8A%E8%B2%A1%E5%95%86%E6%9C%89%E5%83%B9%E3%80%8B-%E5%A5%BD%E7%9A%84%E5%88%86%E4%BA%AB%E5%B9%B3%E5%8F%B0%E4%B8%8D%E5%AB%8C%E5%A4%9A/cojo/55f3fd720cf24af6ea3a0595


達人專欄 - 止凡


 

應該有不少blogger都收到Molecule Z(分子金融)的邀請到他們的平台寫blog,止凡有幸也收到並很快就答應,主因是多一個平台作分享財務知識,不會是壞事噢。

分享財務知識總是好事,知識越分享,交流越多,大家能更得益,我分享了知識出來,別人接收了,我不會有任何損失的。不少「師傅」傳授絕學時總留有一手,總 怕教盡所有功夫給別人後自己會蝕了似的。不少技工也不把技術外傳,以減少競爭,保障生計。我從來都沒有類似的概念,把所見所聞分享,無所謂的。

透過分享的過程,亦能做到拋磚引玉,說實話,小弟的知識只是「有限公司」,但常常「班門弄斧」之後,都會有不少高手出來分享,大家都更能得益。而且,財務 自由之路不一定是精彩的,反而很多時候是孤獨的,沒有身邊朋友可以傾訴,但在寫blog分享時,能遇見的同路人卻很多,令這條路更容易走。

對這些合作機會,我的取態是否總是來者不拒呢?又是否為錢呢?與《分子金融》負責人也有討論過這話題,其實我並非每個邀請都會應承的,考慮點也不是錢,試問一個blog界小薯仔寫這些文章出來,能談什麼金錢待遇呢?

曾經有人找我參與顧問團,研究一些類似散戶預期與恒指的關係研究。又曾經有人找我拍廣告,替一家辦樓宇按揭的公司作廣告故事,鼓勵人找二按、加按之類。亦 多次有公司找我合作在blog內貼廣告,廣告內容是宣傳一些借貸利率比較的資料。這類邀請都被我一一拒絕了,詳情有機會再說。

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其理念不是我所想的,價錢待遇也完全沒有討論過。如果每個考慮都為錢的話,可能大家會有更多機會看到止凡的縱影。很有趣,不時都有些blog友在網內批評我,例如我被指近期文章質素下降,甚至所做的東西都是為著作銷量、為名、為利之類。

與《分子金融》負責人也有討論這問題,坦白講,看到這些批評,心理的確頗難受的,我自以為一直沒有什麼回報之下在分享知識,人家應該受樂,但原來也會引來 挑釁批評。我的感覺就好像我在送錢助人,金額有時多有時少,但免費領錢的人可能會話今天的錢比昨天少了,又或者質問我送出來的錢為何不是新的銀紙,向我大 罵一番。

我解釋,如果我全心為著作賣紙、為名、為利,合理性地,我應該立即停止在blog內分享相關文章,出版著作的文章都免費地分享出來,這會符合成本效益嗎?我大概會留下不少伏筆,吸引大家購買著作,又會積極搞工作坊及課程,定價都不會只是成本價了,以知名度賺盡。

實不相瞞,由於這類負面批評,讓我感到吃力不討好,的確有想過不再寫blog,或者控制留言,甚至可以只供有登記的戶口看文。其實,早已經有財務自由 blogger把blog變得低調,就是為了減少面對這些負面的blog友。其實,分享不分享都影響不了blogger的投資回報,不少人賺大錢,有好方 法及財務知識,就是不作分享,為何要花時間寫出來給我們看呢?分享後還是應對批評,李嘉誠都會話:「你估我好得閒呀?」

以上種種想法,最後都沒有實行,因為希望做到的是能影響更多人,只有更公開及更廣泛的接觸面才能做到。當我反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就令我亳無疑惑地繼續以現 況寫下去了,這些問題包括:「我應該為喜歡我文章的人而寫?還是為不喜歡我文章的人而寫呢?」、「今天喜歡我文章的人有一定數量嗎?」、「我繼續分享的 話,對這個世界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被人批評一下就放棄,值得嗎?」。

大家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到我的思維比較另類,少少問題就想呀想,但幸好算是正能量頗多的,希望其他blogger可以參考這些想法,尤其在考慮放棄之前。

在這裡向那些批評者講聲,要看分享,要有所得著,你也得要付出一下好態度,否則無私分享的blogger只會「買少見少」,剩下來的就只是不怕批評的,因 為他們真的為名為利而寫的,從動機上就能推測到他們是不怕批評的了。到最後,寫好文的都消失了,只剩下為糊口而寫文的,我們想見到這狀況嗎?

另外,還有一個傻傻的期望,今天的主要媒體都總被坊間的「專家」霸佔了,我看財經讀物多年,今天打開報章、雜誌、電台、電視,真的難以找到有質素的價值投 資讀物,大部份都是短線、炒賣、投機、貼市。這可能是供求因果,讀者喜歡看這些,還是作者喜歡寫這些,雞與雞蛋的關係吧。總之我們這班談價值投資、財務自 由的人就是少
數人,上不了大台,如果大家都有機會上台,開始佔領不同的渠道,影響更多讀者散戶,這不會是壞事呢。

因此,大家會見到我不介意走進這些平台,可能被其他類型的「專家」包圍著,感覺好像在錯誤的地盤現身似的。不過,還是不會為市場讀者而改變寫作內容風格,因為我想做的不是被影響而增加暴光率,而是要影響別人,希望其他blogger也有類似想法。

最後,希望今次與《分子金融》合作是美好的,對各方都是正面的,我喜歡雙贏甚至多贏,又喜歡一加一大於二,希望《分子金融》這幾位年青人能成功,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76

《財商有價》- 消失的序言 止凡

來源: http://www.moleculez.co/#!%E3%80%8A%E8%B2%A1%E5%95%86%E6%9C%89%E5%83%B9%E3%80%8B-%E6%B6%88%E5%A4%B1%E7%9A%84%E5%BA%8F%E8%A8%80/cojo/56148e5d0cf25fa7fe2b113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66

《財商有價》- 消失的序言 分子金融

http://www.moleculez.co/#!%E3%80%8A%E8%B2%A1%E5%95%86%E6%9C%89%E5%83%B9%E3%80%8B-%E6%B6%88%E5%A4%B1%E7%9A%84%E5%BA%8F%E8%A8%80/cojo/56148e5d0cf25fa7fe2b113b


《財商有價》- 消失的序言


October 7, 2015


止凡


【達人專欄】 止凡


 

曾經替巴黎兄的新書《給自己創造一個價值投資的大時代》寫過序言,之後把這新書買到手之後,第一時間留意一下自己的手筆,誰知發現序言消失了。止凡立即whatsapp巴黎兄問問,是否序言寫得不合意,自問真的用心寫,不被刊出是否自己有何不足呢。

當時巴黎兄收到我whatsapp時,原來他自己也未有書店售出的版本,所以都不清楚因由,而他也頗緊張地問問出版社,原因是因為出版的一些問題,未能編進我旳序言,希望於再版時才補上。

今天突然想起這事情,始終當日寫序時有感而發,的確希望有機會讓讀者閱讀,所以不如在此貼回,讓大家先睹為快也不錯。


《給自己創造一個價值投資的大時代》序 - 止凡

曾經與巴黎兄合作搞工作坊,當中所得到的經驗及與blog友們的接觸令我深刻難忘,有機會希望再搞。得知巴黎兄再次出版財經著作,我當然全力支持,記得小弟的每本財經著作都有巴黎兄的推介詞及序言,今次能獲巴黎兄邀請替他寫序,絕對樂意之極,亦深感榮幸。

巴黎兄的blog是其中一個我從頭到尾都看過不只一遍的blog,他的寫作很實在,又很親切,是一般小股民都能學習的操作,有時又會有些風趣幽默的文筆,簡單易明的比喻,在坊間不容易找到這類讀物,實在是我們應該珍惜的財經寫作人。

今時今日,社會有著一種現象,就是批評文化比從前都要厲害,尤其對身邊成功的人物故事分享,甚或一些勵志性的讀物,一眾年青人都愛從事物中找「錯處」,愛 在雞蛋裡挑骨頭,總是指罵人家的不是,是政府的錯,是社會的錯,近日更發展出「離地」這類詞語,批評別人的成功故事不切實際,情況令人不悅。

其實,實事求是一點,這樣的批評對大家有何好處呢?越演越烈的批評文化,只會令無私分享者越來越少,在資本主義遊戲中較成功的,絕對可以為了名節保身,沉 默地享受人生,不多作分享,成功了無必要告訴他人如何成功。因而,我們再難以聽到有意思的分享,留下的只有「財演」、「打手」、「有老闆的專家」、「有目 的的推銷員」,損失的將會是大家。

要吸收到好知識,我們絕對需要好的分享者,要有好的分享者,我們必先有好的分享環境,而處處批評謾罵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分享環境。因此,遇到一些值得欣賞的分享者,我們一定要加以支持鼓勵,保持一個良好的分享平台及環境,希望這氣氛可以延續。

今次巴黎兄的著作,我對照一下他所寫過及在工作坊所分享過的,的確有不少是他本人過往的親身操作,例如在滬港通時的A/H股兌換操作,當時市場一邊發展, 大家就看著巴黎兄一邊操作,無中生有地把手中股數變多了,實在拍案叫絕。另外,心法及估值方法也相當重要,在工作坊(2015年1月)看過巴黎兄有關「四 格投資法」的分享,終於見到有條理地放進著作內,實在高興。

無論從著作類別的珍貴性,或是從支持有實力分享者的角度,又或是著眼這本著作的珍貴內容,巴黎兄這著作都絕對是必讀之作,我誠意向大家推介此著作。


後記:

今天社會的風氣都比較愛批評,從前都沒有太大感覺,近期由於我的文章有幸得到越來越大的接觸面,能接觸到文章的人多了,受到的攻擊都越來越多,所以感覺強 得多。受到攻擊批評,除了要自我反思之餘,更應該做的,是好好保護一些有質素而又還肯分享的筆者,因為他們大概都會得到同樣的攻擊。我覺得自己寫不寫下去 不是大問題,主因自己沒太多料子,但若繼續寫下去,某程度上,其中一個效果是能產生互相支持的效應,這也是一個對抗攻擊批評謾罵的好方法。

其實本篇重點並非小弟的序言,而是推介巴黎兄的著作。不過今時今日,巴黎兄的著作已經是必買書系之一,實在不用談及太多其內容,對價值投資有興趣的應立即弄到手,絕不需要想太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68

財商下流

話說早前價值大師圖文並茂,提出用物業加接套現投資,每月還款的本金竟然可以當成是「賺回來」的,看得魔術師雙眼發直:
如果閣下的父母有物業,不妨利用機會套一筆大概500萬的借款,若果是2.15%年利率分25年供,480萬每月連本帶利就是20697,一年現金流支出,便是$248364。
不過還款時因為之前2年幾己供了$346760的本金,呢筆錢實際係已經還了,你只需要還480萬減呢筆數,於是你就總共賺了$1267026。
不過,原來佢緊接而來的另一篇就更神,信眾們竟然還說「例子很易明白」...究竟那些投資班信徙的腦袋是用甚麼構成的呢?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