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網站把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大眾點評網特色功能全融合起來會怎樣? 在回答中大多數人是持反對意見的比如:
你一個大雜燴剛起步,用戶從哪裡來,特色在哪裡,不是說把他們集合在一起了,就都是特色,往往會把大雜燴做成一個沒有特點的產品,更無法去吸引用戶。
然而,知乎≒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大眾點評
這個問題提出於2011年,事隔3年後回頭看,最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再看知乎,它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個融合體,幾乎具有這個問題裡所期望的所有融合特徵,當時提問者的期望如下:
新浪微博
優點:有很多名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可以很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當然,娛樂的也比較多
缺點:總感覺互動的方式太少,而且活動的方式比較有限
人人網
優點:很多同學,用戶之間應該是關係非常密切的,相互間信任度最高
缺點:內容低質量,對我個人而言,使用價值越來越低
豆瓣網
優點:有書評,有影評,而且內容相對質量較高
缺點:內容單一,社交性不足,感覺有點太文藝
大眾點評
優點:資源多,如有需要都去點評點評,
缺點:這應該算不上社交網站,但是還是依存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同一店的評價)等等,功能單
知乎具有上面的各種特徵實際上是有一些內在的原因的。
這背後隱含的正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三重根本特徵:SNS,論壇,知識管理。具體對應到現在知乎的話,首頁上的信息流體現的是SNS屬性,話題體現的是知識管理屬性,發現則體現的是論壇屬性。這三重屬性正對應於上述幾大網站的根本特徵,微博和人人是SNS,豆瓣的影評書評等很類似於論壇的延伸,而大眾點評則是一種知識整理。這三者的融合是對舊世界的創造性破壞,這種破壞以問答這一根本需要為切入口,再加上一點點名人效應,引爆了人們在知識與信息分享上的需求,最終才成就了知乎這樣的社會化問答網站。
知乎雖繁榮,但問答網站的現狀是:「屍橫遍野」
如果我們認為知乎是一個里程碑,現在對於社會化問答網站的關鍵問題是,然後呢?最直觀的現實其實是社會化問答網站普遍陷入絕地。
大家都知道絕地無留,但似乎大家也還都不知道路在何方,都還在求索之中。如果用心去觀察2011年問答網站的名單,甚至會有種屍橫遍野的感覺,啊煩題這樣的網站現在也就只是殘留在知乎的老問題中了,而卡死大家的關鍵則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盈利難題。
從這個角度看,知乎甚至果殼雖然獲得了產品上的成功,但其實並未走出絕地,他們只是比同期的網站做的更好、堅持地更久,但並未真正擺脫社會化問答網站的根本困境。
就此思考,互聯網流量真的就一定能變現嗎?
那是什麼使這一領域成為絕地,依靠流量變現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麼?為什麼在這裡卻突然有些行不通了。概括來講這可以叫:大家想賺錢,但卻走在了不能賺錢的路上。
做互聯網的似乎已經潛意識的認為有流量有用戶必然可以賺錢,所以運作產品的手段也就被簡單的抽象為想辦法擴大流量,留住用戶,接下來就可以坐等金錢滾滾而來了。
這認識其實是錯誤的,或者說有他自己的適用邊界,而碰巧社會化問答網站很可能是站在這邊界之外。
眼下來看,社會化問答網站主打的往往是知識(知乎的404頁面都是:你似乎來到了沒有知識存在的荒原)。而流量變現的關鍵則是廣告,這樣一來上面的故事要想說通,等價於要打通知識與廣告之間的壁壘。在廣告的現有形式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是信息,所以可以通過給定的關鍵字來提示廣告信息,但當一個人正在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去瞭解什麼是轉基因時,轉基因食品的廣告是完全在他思維之外的。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參照下維基的狀況。
維基的流量已經足夠大了,但每年不停的號召人捐款加服務器,卻堅決的不通過加廣告的方式來獲得收入,對此Wikimedia Foundation的官方解釋是:We are not against the world of online advertising, nor are we against other organizations that host ads. We just know ads are not an appropriate thing to find in a project devoted to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 and especially one that strives for balance and neutrality。
維基的觀點很簡單:廣告這東西誰願做誰做,但和我們不搭。
往虛了說這種不搭是氣質上的,你很難想像唐伯虎這種名士每天叫賣古玩字畫,因為正常人很容易想像江湖騙子是以各種方式叫賣古玩字畫。
知識,流量與廣告這三者間內蘊的矛盾使社會化問答很容易成為絕地。它以流量造就一種有潛力的假象,但這種繁盛其實與盈利無關。
這裡必須澄清的一點是上面的觀點只是從盈利的角度來考察社會化問答網站,如果從社會意義等角度來考察那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根據德魯克書籍,在90年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作為志願者服務於非營利性部門,每週至少工作3小時,是事實上的美國最大僱主(參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與政府,企業三分天下。這種體量潛在的意味著,非盈利性部門一樣可以有巨大的流量和事業的成功,只不過成功的定義與企業不同。
如果知乎等社會化問答網站把自己定位為非盈利性組織,其實也是一種走出絕地的手段,但這樣一來就等於重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目標,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很可能違背一眾人等的初衷,是完全的另一個話題,不再展開,這裡主要關注的還是在盈利的前提下,社會化問答網站可以走向何方。
社交問答網站的死:現有的盈利模式對它無解
眼下來看比較確定的事實有兩個:
一個是社會化問答網站很難靠販賣內容獲得收益,極度垂直的社區也許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在免費且普遍互聯的的時代裡,這很危險,很容易成為它人流量的來源,因為維護知識的私有以及專屬,是與時代的趨勢是相背離的。再形象點講就是知乎可以做知乎日報,但你不能指望大家付費閱讀。
一個是為保持知識的中立性,不適合直接採用CPC,CPM的方式導入廣告,你很難想像在育兒類問答邊上是出售各種嬰兒用品的廣告。為保證用戶體驗,也不適合像微博那樣,在社會事件邊上貼衣服的廣告。
這兩點非常矛盾,前者把盈利模式逼回到廣告面前,後者則等價於在說現有的廣告模式不適合。前行似乎無路,但這樣一來故事其實變簡單了,這是正兒八經的在呼喚創新,一切來自於困境的挑戰其實都可以是創新的導火索,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說到這裡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廣告的發展。我個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廣告,但從一個廣告受眾的角度,我認為廣告可以分為兩代:第一代廣告是無相關性的,廣告就是廣告,內容就是內容,報紙上的廣告,電線杆上小廣告,甚至電視上的都是這個模式。其中最神奇的是微博,雖然形式很新,但做廣告的時候仍然用的是這個模式;第二代廣告則是以Google為代表的加入了相關性的廣告,你給提示(關鍵字),我提供的相關信息中同時包含了內容和廣告。StackOverlow的招聘廣告雖然看著與第一代相像,但本質上卻是第二代的,它體現的是領域上的相關性,很像是同一領域的信息被分成了上下游。
傳統上的兩類廣告形式,StackOverlow的形式可能可以適用於部分比較垂直的問答社區,但對知乎這類綜合性的問答社區仍然困難,關鍵難點仍是產生的公益性知識過多,「自李彥宏 2012 年 11 月提出狼性以來,百度發生了哪些變化?」這類問題很像微博上的熱點社會事件,也許有趣,也許有社會價值,但離商業很遠,形象點講就是腐敗話題可以很熱,但你可以把它嫁接到什麼廣告上去?
這也就意味著社會化問答網站需要第三代的廣告方式。那社會化問答社區的與廣告的結合到底可能是什麼形式?
社交網站的生:變身前端 打造獨立的創生價值
具體形式很難描述,但這種廣告應該是基於關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以及人與知識間的關聯的),而非簡單的依靠關鍵字。前面曾經提到,社會化問答社區事實上疊加了三重屬性:SNS,論壇與知識管理。如果廣告基於知識管理或論壇那就很可能需要走CPC類的道路,這點前面已經分析過,這條路是很難推進的。所以這種廣告形式更應該是基於人與人的關聯和以及人與知識的關聯。這樣一來,就需要把社會化問答變成一個徹底的前端,用於打造關聯,之後其中嵌入的各種關聯(人與知識等)則可以被抽取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創生價值的元素。
這麼說可能過於抽象,我們來想像一種具體的場景(眼下這僅只於一種設想,但未來V眾投會考慮按照上述思路去實踐它。
問卷調查是一個很偏門的領域,但實際上卻是開發很多產品不可欠缺的一個環節,從企業的角度看,無疑的它最關注有效樣本,而廣撒網的方式事實上是不利於樣本的有效性的。社會化問答網站中人與知識的關聯則正好解決這一問題。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個問卷類網站與社會化問答網站共享數據,成員可以有償參加推送到自己的調查。企業則可以在問卷一端發起調查,以特定方式過濾甚至指定目標人群,設定問卷的價格並進行支付,問卷將被投放出去。這樣一來如果你想開發一種新產品的時候,你願意使用這樣一種調查方式麼?
這就是所謂的把社會化問答網站中的各種關聯抽取出來作為獨立的創生價值的元素,上面的故事只是用來更形象的說明這一概念,對真正可行性考慮的不多,但事實上從這個視角生發出去,似乎社會化問答網站就多了無數的想像空間。
| ||||||
數據挖掘成為阿里巴巴未來的工作重點,更大的理想是建一個數據共享平台,阿 裡數據變現才剛剛開始 ◎ 財新記者 李小曉 文lixiaoxiao.blog.caixin.com 7月8日,阿里雲計算最重要的一款產品——ODPS 正式開放商用。簡單來說,ODPS(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是一項 Web 服務,大家不用花大錢建數據中心,就能分析海量數據。按照阿里雲測試,100PB 的數據任務可在六個小時內跑完,這個數據量相當於1億部高清電影。 如何讓數據產生價值?阿里雲公開信中說,先得擁有大規模處理能力,然後才是挖掘、算法和分析。 ODPS 之前一直在阿里內部試用。 第一個「小白鼠」是阿里小貸。阿里小貸每天處理30PB 數據,包括店舖等級、收藏、評價等800億個信息項,運算100 多個數據模型。目前,阿里小貸每筆貸款成本0.3元,幾乎是普通銀行貸款成本的千分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認為,信貸審批最終一定要借助大數據。 「風控測算肯定要用大數據,如果規模大的話,人工逐個審批效率太低。 」阿里雲方面表示, 「ODPS 任何人都可以來用,設定好一套參數,擰開 水龍頭流出來的就是『果汁』 ,隨著原始數據和算法的改變可以千變萬化。 」眼下,阿里巴巴各項數據業務都在用ODPS「榨果汁」 。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數據挖掘是阿里巴巴未來的工作重點。如今看來,阿里數據的變現才剛剛開始。 線上小貸風控 阿里巴巴最初成立小貸公司可追溯到2010年,如今已經在阿里巴巴、淘寶(含天貓)和速賣通三個平台開展信用貸款。目前阿里貸款和淘寶貸款是純信用貸款,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擔保,授信完全是靠大數據自動審批。 阿里小微信貸利用其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等電子商務平台上客戶積累的信用數據及行為數據,引入網絡數據模型和在線資信調查模式,將客戶在電子商務網絡平台上的行為數據映射為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其中,小微企業大量數據的運算依賴於互聯網雲計算技術,判斷買家和賣家之間是否有關聯,是否炒作信用,風險的概率的大小、交易集中度等,從而把握貸款的安全性。 「阿里小貸風控數據100% 來自淘內數據。 」 阿里小微金服微貸事業部總經理婁建勳表示。 目前,阿里貸款和淘寶貸款其背後的出資者均為阿里小貸公司。阿里小貸公司共有三家,其中重慶兩家,浙江一家,近年來大股東不斷增加投資,根據最新數據,目前資本金總計18億元。 阿里小貸業務於2012年底開始實現盈利,其中成本主要包括資金成本、運營成本、稅務成本、風險成本等。 婁建勳表示,在阿里小貸的風控中,大數據是核。近年來,風控的升級就是不斷在其中加入新的模型。目前有70多人專職做模型,在模型的基礎上,發放貸款全部由機器自動審批。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阿里各種小微信貸產品的平均壞賬率為1.3%。 目前,阿里風控使用的模型多達幾百種,包括防欺詐、市場分析、信用體系、創新研究等多種用途。阿里相關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了兩個主要風控使用的探索類模型,即滴灌模型和水文模型。 滴灌是現在最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可以把養分和水以最優的方式給到植物以獲得最大的受益。 「阿里微貸事業部希望通過該模型的輸出,把資金分配給真正需要扶持的誠信賣家。 」阿里相關人士介紹。 滴灌模型基於賣家成長概率模型和賣家生存概率模型,通過這兩個模型的結果交叉對比,對每家店舖做出一個長期生存和短期發展綜合的評價。 「例如某家店舖最近促銷力度很強,利潤率很低,那在賣家成長模型的評價結果可能是,這家店舖短期成長速度可期但長期生存有憂。此外,成長模型還能指出這家店舖具體是在哪個經營維度太過激進需要調整,或是哪些運營方面應該持續改進。阿里金融會利用成長模型的輸出結果,給出具體的扶持計劃和資金支持。 」阿里相關人士表示。 水文模型亦是阿里小貸從2012年開始使用的風控模型,通過預判店舖未來經營情況來對客戶的資金需求進行判斷。 「舉例來說,在每年7月到8月是很多店舖的銷售低谷,傳統的信貸投放會在此時收緊,但實際上客戶這個時候會為了年底的旺季進行大規模的採購備貨,融資需求比較大。水文模型通過預 知這種趨勢,那麼就可以指導我們對店舖進行提前的信貸投放。 」阿里相關人士表示。 通過大數據模型的不斷完善,阿里小貸發展迅速。2012年初,淘寶和天貓信用貸款的准入客戶量控制在三四十萬戶,2013年使用滴灌模型以後,准入客戶開放到了300多萬戶。 「有了模型作為支撐,客戶可以不斷向下,現在哪怕只開了兩三個月,只有幾顆心的店舖,也可以獲得授信。 」阿里相關人士表示。 阿里小貸的模式在金融界也引發了很大關注,各大傳統銀行也紛紛試圖利用大數據實現業務轉型。今年1月,中信銀行聯合銀聯商務共同推出「POS 商戶網絡貸款」業務,依託銀聯大數據,自動批貸,為商戶提供50萬元以內的短期信用貸款。其背後大數據的來源是銀聯商戶的POS機流水等記錄。 面對銀行的挑戰,阿里相關人士表示「和阿里沒法比」 。 「銀行的數據雖龐 大,但維度遠沒有阿里多,只包含消費的金額和地點,卻沒有商品的信息等。 」儘管阿里方面充滿自信,銀行業內人士則認為,在利用大數據做信用貸款方面,雖然銀行的數據資源並無優勢,但銀行的資金具有絕對優勢。阿里小貸靠自有資金放貸,和銀行的資金體量相去甚遠,其業務模式和貸款額度必然受到限制。 「未來系」 應用 眾所周知,Google 將世界盃往屆數據在 BigQuery 上跑了跑,成功預測了本屆世界盃八強名單。一下子,Google火了,大數據也火了。 阿里的 ODPS 正是一款跟 Google BigQuery 類似的產品。 「如果哪位有數據,也可以來算一算接下來的比賽。 」阿里人士稱。 每當財新記者問到阿里大數據未來的應用,受訪的阿里人都能將基因檢測 到羽絨服製造嵌入大數據這個「效率加速器」 。 鄂維南對財新記者表示,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浪費:時間、金錢、效率。大數據本身並不能帶來直接效益,但它可以消除浪費。阿里大數據的變現也正是沿著該思路。 2013年,阿里邀請華大基因在ODPS 上測試了基因測序,耗時不到傳統方式的十分之一。 「一旦未來真有生物危機爆發,人類可以贏得寶貴的破譯時間。 」阿里雲公開信表示。 2014年5月底,支付寶發佈了「未來醫院」計劃,目前已經在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試運行。該項目希望將社保、病歷、檢查報告等數據都納入健康檔案,還將引入高德室內地圖的導航功能。在藥品監控方面,未來每盒藥品上都有一張電子身份證,從生產、流通、儲存、配送、銷售到使用,全過程的數據都跑在ODPS上,一旦發現問題藥品,監管部門可以立即採取措施。 阿里利用大數據打造的「未來系」產品還包括「未來公交」 。該項目旨在讓用戶把手機變成一張通行全國35個城市的公交卡。支付寶錢包表示,從長期看,隨著雲計算和大數據等能力的接入,「未來公交」對積累的用戶數據進行雲分析後,公交部門可以提升線路設置的科學性,大幅提升運力,減少某些線路「擠死」 ,某些線路「空死」的情形。 支付寶錢包目前也在嘗試和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將商品和加油站綁定,可以在加油時提取商品,節省快遞費用。 這背後所蘊含的大數據應用是分析用戶的加油習慣和日常生活需求。 2014年5月27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海量氣象數據將通過阿里雲計算平台,變成可實時分析應用的「活數據」 。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計劃深度挖掘利用的數據包括: 60多年來的歷史氣象數據 ;全國2萬多個觀測站、衛星、雷達監測的氣象觀測數據,包括降水、溫度、風力風向、地面結冰、太陽輻射、酸雨、空氣能見度等30餘種要素 ;短期、中期、長期的精細化氣象預報數據;通過國際交換獲取的全球氣象觀測、預報數據。 阿里已經將中國氣象局的數據嵌入阿里來往、旺旺、支付寶錢包、高德地圖等產品,多渠道傳播氣象等災害預警信息。據悉,阿里還將參考氣象局數據,指導季節性服裝生產等。 惠及參股企業 阿里近兩年來「多點開花」的投資步伐廣為人知。自2013年至今,阿里已經投資了包括高德地圖、UC 瀏覽器、恆大足球、新加坡郵政、優酷土豆、新浪微博、銀泰集團、文化中國、恆生電子、華數傳媒等眾多不同領域的企業。 一旦被納入阿里生態圈,這些企業也將或多或少受到阿里大數據思路的感染。這些企業不僅和阿里之間展開了數據互換,企業之間也在交叉合作。 據高德軟件有限公司LBI 產品負責 人逄金龍介紹,目前高德和阿里數據平台部門、BI 部門、廣告部門、O2O 部門展開了合作,探討怎樣把地理的內容進一步落地。同時,高德也在和銀泰網等其他機構在談怎麼樣能夠讓地理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阿里雲公開信中舉例道,結合中國氣象局的預報數據,高德地圖不久後就能告訴你: 「前方道路已嚴重積水,您的車輛駛入可能會遭水淹,建議繞道行駛。 」阿里和快的打車的合作廣為人知,去年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曾經一度掀起價格戰,給司機和用戶不惜血本現金返利。而在促銷活動白熱化的同時,利用活動作弊套利的現象也層出不窮。例如可以點擊「叫車」 ,輸入「我已上車」 ,之後不斷輸入,僅付0.1元,套取剩餘返利。而阿里如今的防作弊手段和阿里小貸的風控手段類似,也是借助大數據和資金鏈的關係,用模型識別不正常的行為,從而動態防控。 阿里和UC 發佈「神馬搜索」也是雙方在大數據領域的合作。在對外發佈的新聞稿中,UC 稱阿里基於電商、雲計算、大數據方面的能力與 UC 在無線互聯網方面的積累碰撞,將給整個行業帶來無盡的想像力。 6月12日,阿里巴巴與中國郵政宣佈戰略合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菜鳥網絡董事長馬雲表示,這次合作正是要通過互聯網手段,以大數據為技術底層,重新定義郵政和物流的新模式。據中國郵政總經理李國華介紹,下一步,中國郵政廣泛的網點佈局將與阿里巴巴的電商大數據充分結合,未來可以通過雙方平台的對接,為線上商品提供網點網絡訂購、自提、配送等服務,將網購下沉到三四線縣市和農村市場。 在阿里和銀泰的合作中,阿里希望把銀泰的實體店電子化、進行會員賬號的打通,雙方還可以基於用戶大數據進行消費行為分析,挖掘新的商業價值。 銀泰和阿里3月宣佈已經建立了1000個商品的數據庫,但銀泰方面向財新記者解釋,數據庫還在非常初級的層面,還沒能實現線上線下庫存的打通。 這般例子一言難盡。阿里相關人士表示,阿里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分為預 測經營活動、產品創新(結合天氣數據豐富保險產品,智能推薦旅遊線路等) 、精準營銷、科學生產(尤其是農業領域) 、高效物流、專業預測等。其中專業預測包括飲料銷量指數、羽絨服銷量預測、針織衫銷量預測、空氣淨化器銷量預測、洗車市場預測、太陽能發電預測、居民用電量預測、農產品生產情況預測、災害預測、航班延誤預測、工程工期預測等。 此外,阿里申請個人徵信牌照一事也成為坊間周知的新聞。一旦阿里獲得個人徵信牌照,其積累的海量用戶數據將被製作成徵信產品,提供給成千上萬的賣家。 阿里更大的理想是建一個數據共享平台。業內人士猜測,這個共享平台可能用於阿里上下游企業,以及阿里投資的子公司企業。更大膽的猜測,也許有一天阿里會把數據做成產品,供全社會購買使用。 |
債王格羅斯曾經一手創立的世界最大債基PIMCO正經歷著風雨動蕩。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格羅斯離職僅兩天,PIMCO的資金流失規模達到近100億美元。隨後該公司的旗艦基金還遭到了多家機構的降級。
據Sanford Bernstein公司預計,格羅斯離職後會帶走PIMCO多達30%的資產。
而這些資金正加速湧入競爭對手那里,被華爾街稱為“新債王”的DoubleLine Capital的Jeffrey Gundlach稱,上周五該公司的資金流入規模創下年內最高,數以億計的資金流入該公司。
在離職事件發生前,旗艦基金已經經歷16個月的資金流出。
如果投資者信心崩潰,資金加速流出,PIMCO的根基都將會動搖。
而華爾街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同情”這兩個字,只有弱肉強食和趁火打劫。
微信號走進華爾街(UWS)就認為,這次格羅斯的最牛跳槽事件,讓很多基金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規模套利機會,也使得我們有了一次絕佳的近距離觀察華爾街嗜血套利的機會。
因為在套利交易中,最簡單明了的機會就是知道市場的資金會往哪里走,中國的老鼠倉就是典型的案例,只不過那是非法的。
而合法的機會非常少,第一要是突發事件,第二規模要足夠大,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時刻。
他具體分析如下:
為了滿足這些數百億(甚至千億美元以上)的贖回,PIMCO就必須拋售盤子里的債券。如果贖回是暫時的,那麽就只拋售流動性最好的產品,比如美國國債,以避免大規模拋盤帶來的折扣。但是這麽操作的風險在於,大量拋售流動性最好的品種以後,會使得持倉結構變得不合理。如果持續被贖回的話,會使得接下來的拋售的折扣作用反而更大,這個會產生某種惡性循環,越拋折扣越大,贖回也就越厲害,而更多的對沖基金們,或者競爭對手們,會跟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瘋狂蠶食PIMCO倉位里的重倉產品,以及流動極差的結構型衍生產品。
對沖基金或者競爭對手會充分分析PIMCO的倉位(本來就因為是業內老大而倉位極其受到大家的關註),去挖掘PIMCO已經控盤的產品,即市場的需求主要被PIMCO所吸收,PIMCO就是該產品的市場,像某些美國的市政債券。
據說PIMCO最大基金的8%倉位是意大利國債,西班牙與墨西哥國債都很重倉,這些都是對手們餓狼撲食的美餐選擇。另外,據說格佬也很相信中國的債券,但是因為人民幣非自由兌換貨幣,就通過衍生產品來做空中國的CDS(也就是看多中國的主權資信)。這些衍生產品流動性很差的,如果被迫成為拋售的對象,那麽競爭對手可以跟聖誕大甩賣的一樣,開心笑納折扣後的大禮。
當然,很多資金並不想這麽累,直接做空了PIMCO旗下的數個封閉式基金。根據下圖,PIMCO最有名的封閉式基金PIMCO High Income Fund,周五放量大跌後,周一繼續放量跌,就是被嗜血如癮的對沖基金稱火打劫的最好寫照。
而最開心的恐怕要數格羅斯了,因為沒有人像他那樣清楚的知道PIMCO的倉位配置,雖然現在Janus的規模還不及老東家的十分之一,但是集中火力命中要害,獲取巨額收益只是分分鐘的事兒。
目前,根據彭博的報道,PIMCO已經開始進行資產變現:
PIMCO的Total Return ETF周五準備拍賣超過1.7億美元的房利美CMBS(商業抵押擔保證券)。
一位交易員稱,你會優先出售流動性最好的產品,肯定不希望到最後被迫賣掉所有資產,我認為這些資產的銷路會很不錯。
所以,格羅斯前腳剛走,PIMCO就刪除了他在官方賬號的所有twitt。
要知道,金融的世界是很殘酷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百度戰投布局盤點 入口布局變現能力可期 作者:王子威
BAT陣營當中,與騰訊和阿里相比,百度最大的優勢在於搜索入口和籍此建立的大數據,這是使流量變現能夠變得更直接、更容易的方式。圍繞自身在搜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優勢,百度在歷年的投資和收購活動中進行了一系列布局。投中研究院繼上一期盤點騰訊之後,將繼續對BAT各自的投資戰略進行盤點。在本期的研究當中,試圖解讀百度的投資邏輯,看他們是如何將其與百度自身業務形成有效的互補和促進。
搜索技術優勢穩固 入口布局變現可期
2000年1月,李彥宏和徐勇帶著從美國Peninsula Capital和Integrity Partner兩家風險投資公司獲得的共計120萬美元的資金,回到北京中關村,共同創立了百度公司,並將公司定位於打造中國人自己的中文搜索引擎。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股票交易代碼BIDU。 2010年3月,當時百度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谷歌以頻受黑客攻擊為由,關閉了谷歌中國的域名google.cn,並將其指向香港服務器,宣告谷歌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谷歌的退出,讓百度似乎成了當時最大的受益者。 百度剛剛公布的2014年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實現總營收135億元人民幣(約合22億美元),同比增長52%;營業利潤實現39億元人民幣(約合6.4億美元),同比增長17.4%。百度營業收入的來源依然變化不大,99.32%收入來自網絡營銷收入,這一數字在去年同期為99.51%,其余部分均顯示為其他服務收入。可見,百度的盈利點仍然基本集中在傳統業務競價搜索和廣告收入上,但是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PC端向移動端轉型,傳統優勢將面臨來自其他移動搜索服務提供商的挑戰。 在BAT陣營當中,與其他兩者相比,作為以搜索技術起家的技術導向型公司,百度在技術和入口方面的積累是其優勢所在。而截至2014年10月底,百度800億美元的市值是騰訊的一半多,阿里巴巴的三分之一。百度變現能力的提升,會逐漸在其技術上常年的積累和以搜索為核心的業務體系上體現,其市值也應當還有上升的空間。目前,百度的應用數量已經達到百余個,在入口上的布局可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變現的能力是值得期待的。
百度的投資歷程
據CVSource統計,自2004年收購頁面導航網站Hao123以來,百度在海內外參與的投資和收購案例超過64個。
![]()
圖1 百度歷年投資和收購案例數量
從時間維度來看(見圖1),受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影響,與騰訊類似,百度也是在2010-2011年附近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布局。據CVSource統計顯示,被投資和收購的企業以中國大陸的企業為主,在海外收購的案例僅有三個:2013年初收購了美國的一家移動安全技術開發企業TrustGo Mobile,2014年9月收購了芬蘭的室內導航IndoorAtlas,10月收購了巴西最大團購網站Peixe Urbano。
![]()
圖2 百度投資和收購案例領域分布
從案例在不同領域的數量分布來看(見圖2),電子商務最多,隨後依次有移動互聯網、文化傳媒、工具軟件、生活服務、PC互聯網、教育培訓等領域,從數量上看差距並不明顯。投中研究院分析認為,電商布局在過去幾年較多,但多以失敗告終,未必是百度未來的投資重點;依托百度自身的搜索引擎、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和LBS(位置服務)開放平臺以及地圖生態的構建,反映出百度側重在O2O概念和移動互聯網上的戰略布局。 百度的投資邏輯 縱觀百度的投資布局邏輯,是緊密圍繞戰略共贏這一目的展開的。基本上百度所有的投資布局均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鞏固百度的核心搜索業務,與短板業務形成互補;第二,建設生態體系;第三,布局未來或加強對新領域的認知。
O2O概念
O2O概念領域一直是百度的戰略性方向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百度地圖等優勢資源的前提下。與阿里、騰訊相比,百度在研發上的投入最重,據其最新發布的2014Q3財報顯示,研發投入同比增長68%,百度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是騰訊和阿里兩家所不及的。 在O2O業務整合上,已形成“百度地圖+百度糯米+百度錢包”的O2O商業閉環,以LBS為核心的百度O2O布局實現了對用戶需求變化的高效全方位滿足。除了產品方面的整合外,百度或繼續利用糯米的線下推動能力,建立百度移動端產品的線下銷售渠道。
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是百度最核心的戰略之一。 百度於2012年收購了點心移動,最具價值的部分是點心的產品和數據挖掘能力,其中又以其旗下的安卓優化大師為代表,百度將其升級為百度手機衛士。在應用市場排名變化日趨穩定的背景下,點心的積累對於百度移動互聯網的布局作用明顯,作為對抗360、騰訊等在手機安全衛士領域的基礎。 2013年,百度以19億美元收購了91無線,被稱作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並購案。91無線的擁有91助手、91桌面和安卓市場三款億級用戶APP,其和百度應用商店、百度輕應用、百度移動搜索的協同效應也在慢慢整合中,可以看到百度對於移動終端的流量入口的重視。 百度在2013年和2014年先後兩次戰略投資百分之百數碼,旨在通過加強百度雲智能終端平臺與硬件廠商的深度結合,發揮百度雲的技術優勢及百分之百的硬件及渠道優勢,完善移動雲生態。 此外百度還收購了移動廣告及建站平臺悠悠村,一方面是流量的變現,另一方面是吸引企業用戶;此外還收購制作了最著名的手機文件管理工具“ES文件瀏覽器”的億思創世,同樣是在搶占流量入口。
電子商務
2010年後百度在電子商務領域曾有過多項投資,如與日本樂天合作推樂酷天、投資B2C網站耀點100、收購時尚電商購物平臺優購網、社會化媒體的買手制電商愛樂活、女性消費市場的垂直領域電商36團、建材家居垂直電商齊家網、團購平臺糯米網、以及百度自己的C2C網站百度有啊,但整體來看,百度和騰訊一樣,雖然花了大力氣在電子商務進行布局,電商產業鏈的複雜性遠比其他領域要高,其中多數目前已經銷聲匿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百度聯手騰訊,各持15%的股份,與萬達集團一起籌備聯手打造萬達電商。 百度的主要精力在短期內還是會放在自己擅長的以信息、數據的獲取這樣以技術為導向的領域,與萬達的合作也證明了,電子商務並不是其優勢所在,這一領域的投資並不是其主要方向。
其他領域
百度最經典的收購當屬2004年收購的網址導航hao123,耗資1190萬元左右,目前hao123每年為百度帶去數億搜索請求和收入。 在線教育領域,百度於去年投資、近年收購了傳課網。在線教育也是百度戰略布局的一個重點領域,收購傳課網作為一個戰略投資,提供了一個再好不過的流量入口,剩下便需要花一些時間找到合適的在線培訓模式。 百度於2013年斥資3.7億美元收購PPS,並將PPS業務與愛奇藝整合,一下子成為視頻巨頭之一,而愛奇藝也有望在這幾年單獨上市。在視頻和音樂領域,百度此前還有些小型收購,包括移動視頻“積木熱門視頻”、視頻個性化搜索“今晚看啥”、音樂播放軟件“千千靜聽”等等。 並購縱橫中文網,也是百度的一個戰略部署。百度需要一家具備運營能力的文學網站,幫助百度在文學領域構建商業模式。(來自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20 11:33 編輯 獵豹移動公司訪問要點:移動廣告變現迅猛 作者:古森森 主要數據 行業:互聯網 股價:17.21 美元 市值:23.79 億美元 已發行股本: 1.38 億股 52 周高/低: 30.77 美元/12.50 美元每股凈現值: 2.56 美元 總體觀點 通過在全球培育用戶,公司移動端活躍用戶尚有良好的增長空間。 增長的策略是在現有和新市場開拓用戶,擴充產品類型。公司在多個國家的GooglePlay 工具類排名靠前,用戶體驗優於同類應用。 在貨幣化進程方面,通過移動廣告貨幣化活躍用戶是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 移動產品繼續保持佳績 公司旗艦移動產品獵豹清理大師(下文簡稱CM)是面向全球的產品,在多個地區Google Play 工具類下載名列前茅。如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和臺灣地區,排名皆穩定在1-2。CM 通過超過18 個月的積累,形成了知名度和口碑,在Google Play 也做到了平均4.7 分的高分(5 分為滿分)。在同類產品中,參與用戶評分的人數達1900 萬,因此,平均分達到4.7 並非易事。CM 在功能(用戶清理垃圾緩存和改善運行速度)上得以持續保持優勢,依靠的是後臺的積累,方可準確判斷每個應用中的某些文件是否需要被清理。因此,當用戶量達到一定水平以後,便會產生網絡效應,即,服務的用戶越多,後臺則會隨之優化,進而改善應用功能,形成良性循環。 公司在用戶口碑上也投入了許多功夫,在全球聘請了本地員工來與用戶溝通並取得顯著效果。相比之下,Facebook 擁有2000 多萬的用戶評分,通過聘請不同語言的人過來直接與用戶溝通,CM 擁有1900 多萬的用戶評分,做到了與Facebook相近水平,在Facebook 上的粉絲數超過了1000 萬,屬所有中國公司中排名第一,全球前十,功能和口碑領先,形成了正向積累。 除了 CM,公司還有電池醫生(Battery Doctor)和獵豹安全(CM Security),合共成為公司移動端工具類的3 個火車頭。其中,電池醫生最早是在國內推出,然後走向海外。CM Security 在11 個月內也積累了1 億的下載量,形成了強大的自有移動流量。 借助自有流量,公司打算在移動層面推出平臺類的產品,因為可以帶來更高的用戶粘性,延長用戶使用時長。比如Photo Grid,便用自主流量推廣;還有移動瀏覽器,也是用自主流量進行推廣。今年年初,桌面也將會有兩款產品推出,現暫時沒有用CM 的流量去推這些產品,但用戶依然可以用Google Play 下載。 在產品層面,公司的策略是用工具類所形成的移動流量矩陣,推平臺類產品,未來也有兼並收購的打算。在自研產品方面,當看到市場某些產品得到用戶積極響應以後,獵豹團隊依靠較強的研發團隊,可以快速推出產品,只要把產品體驗做好,並依靠自身3.4 億月活躍(截止至3 季度移動端月活躍用戶)的自有流量,可以較快搶得市場先機。 公司移動端產品的地位決定了獵豹今天和未來在移動端商業化的基礎。3.4 億的MAU 是按每系統計算,即每個單一用戶活躍於公司的任何一款移動產品,計算為一個活躍用戶。 移動廣告變現為未來業績增長主要動力 通過移動廣告方式變現的增長速度迅猛:2014 年9 月,單日收入規模達10 萬美金,11月單日收入為20萬美金。 移動廣告的商業化可視化程度良好,不單體現在量方面的可視度,每一個廣告位的價值最大化。公司參與到了Facebook 網盟,是網盟中表現不錯的一家公司。Facebook 沒有披露與公司的分成安排,但它的計價是隨著量的增長遞增的,比如當公司倒流到達一個程度,便會得到更多分成比例。移動廣告收入是按凈收入入賬;除此之外,海外還有10余家的網盟,如Google以及印度的InMobi,與此同時,公司也有自身直銷隊伍,分布在舊金山、臺灣和日本。 在網盟中,Facebook 貢獻了不錯的收入,當廣告資源足夠多的時候,則可以最大化廣告價值。像Facebook這類公司,在推廣第三方應用的時候,要有良好的移動追蹤技術支持,否則不能很好統計量。當廣告展示給用戶以後,clickthrough rate或者轉化率如何,同樣牽扯到大量用戶數據收集和整理。因此,大數據不僅可以改善用戶體驗,也可以用於服務廣告主。幫助廣告主了解投放的人的類型,收集和整理用戶標簽,去年公司收購了品眾,也是看中品眾在移動廣告技術方面的積累。 今天建立起廣告的後臺,也使用了很多品眾的技術。在廣告中業務中,廣告位數量和廣告位價值是關鍵因素,而且是乘數關系。在海外移動廣告業務可視性不錯,未來將以廣告主為核心去收集數據。現在業務還未成熟到自建網盟的程度,暫時朝著從第三方接入一些廣告資源,最大化廣告位價值方向去努力。 在團隊建設方面,會考慮兼並收購。在海外經驗看來,有流量的公司都會先收下廣告業務公司,如阿里巴巴不久前把AdChina 收購了。有流量的企業,未來通過廣告商業化,需要廣告的後臺技術支持,如果國外有成熟企業公司會考慮進行收購。 獵豹移動和其他互聯網公司不同,月度活躍用戶2/3 源自海外市場,能否貨幣化流量曾經是市場的質疑,現在海外廣告銷售也逐步見到起色。 增長策略和產品競爭力 關於MAU的增長,公司15年目標是5億,現在達到了3.4億,還有不錯的增長空間。在增長點方面,美國是重點的國家,將繼續通過運營把產品做好。依靠強大粉絲群和良好的用戶評分,維持排行靠前,從而吸引新的用戶下載。另外一個是印度的增長,印度也是比較重要的市場,智能手機普及率在上升階段,CM這款產品在印度版的紅米會進行手機預裝,如果紅米在印度大賣會出現不錯的效果。現在國內的MAU 為1億多,以前是海外的策略,公司覺得是回來自己本地市場的時候了。在國內,用戶數也在開始增長,騰訊作為股東之一,會幫忙推廣產品。比如騰訊手機管家,會自動下載和推送獵豹的產品給用戶。總體而言,MAU 增長會以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為主,在印度、中國繼續發展用戶數量。未來推將推更多平臺類產品,增強用戶粘性。 美國是公司最大的海外國家,有2000 萬MAU,歐洲地區有5000-6000萬MAU,在中國是1 億多MAU。剩下的分布在印度、東南亞、日本、韓國。另外澳大利亞的成績也不錯,產品排名很好。 除了 CM、Battery Doctor 和CM Security,公司還有其他產品在生產線上,但不披露產品的具體種類,獵豹希望每1-2個季度可以推一款產品,通過自主研發或者收購,不但有自己的判斷,也要看市場的需求,競爭對手做,並得到市場良好反饋的時候也迅速做出反應。GooglePlay 現在是重要的渠道,因為移動產品大部分用戶來自Android,GooglePlay和蘋果是免費的商店,在國內,應用商店眾多,但雷軍有很好的產業關系,騰訊也是投資人,因此國內可以獲得低於市場價的推廣費用。公司本身在GooglePlay上開支不多,主要海外推廣費用用於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做廣告推廣。 費用、競爭優勢和長期策略 在費用方面,2014 年,毛利率經歷了跌宕起伏,由於推手遊產生的影響。15年公司的主要精力將會在移動廣告,利潤都在80%-90%,預計15年毛利率會趨於穩定。在經營利潤方面,15年看到一些經營杠桿。14年已經看到了一些經營杠桿,15年將繼續顯現。行政開支是小部分,因為14年上市所以比平常多,15年的時候將趨於平穩。營銷費用在15年的時候會看到經營杠桿,雖然在過去1-2年增速很高,但環比增速總體是放緩了的。今年會有經營杠桿,15年看到利潤率會好轉,主要是收入增長高於費用的增長。 團隊目前有2000多人,數量還會有增長。銷售團隊也會有擴充,但對於費用影響不大。獵豹流量是自主的,有自主的廣告資源,也有三方的廣告資源。銷售資源會有擴充,但不會很激進。長遠會走網盟的道路,中短期來說做大自主流量是方向,結合第三方資源和自主資源,讓自己的廣告位置更加強大。 產品排名做得靠前,主要是產品的口碑要好,公司兩款產品locker 和desktop launcher 沒有通過自有流量推送,正是對用戶的重視。公司移動產品質量本身不錯,競爭的壁壘是取得了在全球市場的先發優勢。 在國外,Google Play 排名都是自然產生的,打廣告都會通過Facebook 等社交網站。當有新的用戶去Google Play,看到高評分和下載量就會去下載,形成自然下載。海外的先發優勢就是壁壘,因為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在移動端,剛上市的時候,移動廣告和遊戲業務一樣重要。但觀察到移動遊戲的增長是低於預期的,雖然移動收入高於預期。在國內市場,公司也高估了移動遊戲行業增長,低估了騰訊的霸主地位,由於這兩個因素,推遊戲業務的時候態度就比較審慎。 公司在觀望遊戲業務,策略上可能推休閑類的遊戲,但不去引導用戶話費,看能否在遊戲中推廣告。對整個公司而言,至少是15 年的上半年,廣告是業務重點。以前有投資人認為在海外沒有App Store 是無法變現流量的。最近隨著微信朋友圈即將出現的廣告,還有Facebook在移動端的成功,讓更多人認識到移動廣告的商業模式。 從廣告主分布來說,最多的還是應用和遊戲的分發,也看到零售的客戶,希望幫忙推薦產品和服務,這樣的趨勢是存在的。公司的廣告資源大多還不是直客,公司的廣告資源很多,但會非常小心進行推廣。 公司全線移動產品都有廣告位。在PC 端殺毒7天一次,移動端兩天用一次產品,智能機下載很多應用,安卓手機同時會開啟很多應用,也沒有關閉按鈕,應用常在後臺運營,會變卡變慢,用戶不用說就自覺點開使用。 看長遠一些,公司的方向是工具和平臺性的產品,並用工具推平臺產品。公司的工具里面不光是改善系統問題,還改善系統中應用的問題。市場上有千千萬萬的應用開發商,但不能檢測每個應用有異常的現象,這不單單是系統問題,也涉及到三方應用的情況。也正在把工具類產品ID 化,不常用的信息可存到雲端,以收集更多的用戶數據。在線彩票業務方面,去年14年非常好,因為有世界杯,15年會平穩一些,總體會跟著行業走,彩票業務是公司流量變現的方式之一。 ![]() (來自第一上海金融) |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