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PO成功之路:股權融資絕不能犯四個錯誤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330.html

【導讀】股權融資是中小創業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也是借助外力規範提升自己的大好時機。在股權融資過程中,創業企業應該保持冷靜和謹慎,遵守遊戲規則,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慎重選擇投資人。運作得當,股權融資就會成為一場「幸福的婚姻」,企業借力資本躍上更大的舞台,也給投資人帶來應得的回報。

作者:陸朝陽(深圳東方富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核數師)

長期從事股權投資及相應的財務會計工作,在財務盡職調查、識別會計陷阱、從財務角度分析判斷企業等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和心得。

隨著中國A股進入全流通時代,在PE賺錢效應的刺激下,各路資金紛紛投資PE,以致全民PE時代迅速到來。2006年業內就有大佬直呼「創業投資的春天到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創業企業的春天到了」。創業企業的股權融資環境從來沒有這麼好過,即便是在PE遭遇寒潮的當下,創業企業股權融資的環境依然不錯。一些質地不錯的創業企業,在整個大環境的刺激下,在各路逐利者的遊說鼓動下,會因此失去平常心,甚至犯下低級錯誤。如果企業操作不當,不僅無法助力企業躍上更高台階的股權融資,反而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以下四個常見錯誤,尤其值得創業企業借鑑。

錯誤之一:傲慢

近年來,各路資金紛紛涉獵股權投資領域,很多創業企業突然發現自己成了稀缺資源,一家企業融資甚至會有幾十家機構來接觸。在這種氛圍下,一些創業企業會自覺不自覺地膨脹,擺不正自己的位置,首要的表現就是傲慢。

投資前的傲慢往往表現為限定投資決策時間、限制盡職調查範圍。一些傲慢無禮的話經常充斥於耳,比如「你們必須在幾月幾日前定下來,否則就沒有機會了」、「價格就這樣了,沒得談了,現在額度都已經分不過來了」、「這些材料涉及商業秘密不能提供,看賬那更不可能」。但凡有點實力、見過世面的投資人都非常反感企業的這種做法。再好的企業也應該遵守遊戲規則,投資人投入的畢竟都是真金白銀,對投資人開放必要的信息是企業的本分。換位思考,企業會不經過嚴格的供應商認證就支付大額的採購預付款嗎?同樣道理,投資人經過必要的盡職調查才有可能投資。聽企業描繪一番美好前景後,投資人就簽支票投資,這更多是一個「傳說」,現實中幾乎沒有。

其實,創業企業更應該善待那些認真的投資人,這表現了其專業性,也表現了其對出資人(LP)的負責態度。投資人可以負責地對待出資人,以後也會負責地對待投資項目。而且,企業的傲慢往往對融資沒有幫助,傲慢會被投資人認為是一種融資策略,會被理解成企業的無知和不自信。真正有底氣的企業決不會排斥投資人的盡職調查。我們早年參與了一家國企改制企業的投資,那家企業規模很大,在當地的影響力也非常大,但其非常配合我們的盡職調查,在資料提供、信息開放上基本沒有設置障礙,這個投資後來也獲得了豐厚回報。

投資後的傲慢表現在企業出現不良狀況後不溝通,不主動通報情況,一味迴避、拖延。在投資項目出現問題後,投資人和具體負責項目的投資經理都會有壓力,但相信絕大多數投資人不會一味只考慮自己投資資金的安全而不顧企業的死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還是懂的。只要企業主動溝通、解釋原因、不迴避矛盾、積極解決問題,投資人一般還是會配合企業的。相反,一些企業出現問題以後,抓住投資人投鼠忌器的心理,一再挑戰投資人的底線,以致投資人採取極端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導致嚴重影響企業經營甚至崩盤。投資人一般不參與企業經營,在信息獲取和企業掌控上肯定是弱勢一方,但如果雙方完全對立,企業家的籌碼就未必有投資人多。畢竟,投資人的投資是個組合,這個項目虧了可以用其他項目的盈利來彌補,而對企業家來說,這個企業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一旦崩盤多年的心血就化為烏有。

總之,在股權融資中,企業和投資人是商業互利關係。傲慢不僅僅是對投資人的不尊重,對企業自己也是。

錯誤之二:價高者得

一些創業企業在選擇投資人時會遵循價高者得的原則,誰給的價格高、誰的決策快就選擇誰,甚至還有企業採用招標的方式。價高者得,作為一個商業原則,本身沒有問題,但投資機構出的錢是一種價值,其背後的資源、品牌、以及雙方契合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是一種無形的價值。投資一定意義上就像結婚,總不能光看誰給的嫁妝多就娶誰,而不看其他。顯然,價高者得不能保證企業選擇到合適的投資人。

價高者得,反映了企業的傲慢,也說明了企業不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投資人。幾乎沒有企業除了錢什麼都不缺了,創業企業融資除瞭解決資金需求外,一般還希望投資人在打通產業鏈、嫁接政府資源、提升內部管理、上市諮詢、併購等方面給予幫助。即便企業不期望從投資人那兒得到錢以外的資源,至少也得尋找一個能共事的投資人吧。因此,企業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投資人,並對備選投資人進行必要的盡職調查。首先要調查投資人的背景、資金規模、市場口碑、主要合夥人團隊、投資理念及偏好、投過哪些企業,等等。其次,需要瞭解投資人能帶來哪些服務,需要用具體的案例來證明。最後,也需要瞭解投資人的行事風格,畢竟雙方至少會有幾年的合作,相互合不來的話,難免產生矛盾,影響企業正常經營。調查的渠道包括公開信息、行業協會、該機構投資過的企業、投資人的合作夥伴、其他投資人等等,也可以直接將企業需要瞭解的問題做成資料清單讓投資人回答。

企業也應該在適當時候拜訪投資人,與主要合夥人面談以增加感性認識。真正有實力的投資機構不會排斥這種盡職調查,相反會很歡迎,這也是投資人展示實力的機會。

錯誤之三:忽悠和被忽悠

在股權融資過程中,企業不要「忽悠」投資人。「忽悠」投資人包括兩種:粉飾現在的經營業績,或誇大將來的經營預測。在投資人全方位的盡職調查下,粉飾業績很難不被發現。粉飾業績往往會適得其反,失去本來有可能獲得的投資。「忽悠」未來的業績,也許會有投資人相信,但一定會簽相應的對賭協議。一旦發現業績落差很大,投資人會按協議行使自己的權益,企業得不到好處,反而影響經營,甚至有創業者會因此失去控制權。再者,能被企業「忽悠」的投資人一般都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投資人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此外,企業也要謹防被投資人「忽悠」。在全民PE時代,「李鬼」式的投資人並不罕見。不少投資人總在有意無意間透露自己背景深厚、資金雄厚或政府資源強大等等。最常見的「忽悠」就是:我們在證監會有關係,以後上市就包在我們身上了。這種話基本都是不靠譜的,千萬不要當真。如果把這些話作為選擇投資人的重要依據,那離上當就不遠了。上市的關鍵是企業的經營,投資人可能會有一些渠道讓相關人員瞭解企業,認識到企業的價值和特點,但不顧企業實際經營情況,將假的說成真的硬推上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上市需要經過三家中介機構,證監會上上下下程序不少,最後還要經過發審會。在目前證監會強化信息披露,嚴查經營業績真實性的背景下,包裝上市更是不可能。

企業股權融資時還需要防範顧問機構的「忽悠」。一些企業由於沒有專門的人員,擔心在融資過程中吃虧,於是聘請顧問機構代理融資事宜。這本身很正常,但企業也要對顧問機構有一定的考量。顧問機構往往會對企業的一些問題提出處理意見,其中的很多問題有較強的專業性,顧問機構不一定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我們就見過一些企業在顧問機構的建議下,用不合法的方式增加註冊資本,或在不合適的時間匆忙進行股改。這些問題的不合理處理,會成為將來上市的障礙,反而不利於融資。其實,這些重要事項應該在融資後,與上市中介機構和投資人充分協商後進行處理,完全不會影響上市的進程。

錯誤之四:貪婪,因小失大

股權融資中,雙方都應該有起碼的契約精神,投資人應該承擔投資不成功的風險,企業也不能因為發展好了而反悔。我們2009年投了一家處於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後企業成長速度遠遠超出了原先的預期。這位「精明」的企業家覺得當初的融資價格便宜了,自己吃虧了,於是想盡辦法利用境外銷售平台截留利潤,找各種藉口不規範財務,逼投資人回購退出。其實,企業的伎倆和目的我們非常清楚,但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回購退出。一方面,在投資中,PE作為財務投資者確實是弱勢一方,在企業和大股東的刻意阻撓下,我們維權難度很大,決意維權的結局基本就是雙輸。我們不想當「怨婦」,選擇了在實現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退出。更重要的是,我們徹底看清了這個企業家,再有前景的企業,都需要一個有胸懷、有格局的企業家來引領,格局小的企業家是做不出大企業的。

表面上看,這個企業家是得利了,但他也許失去了更多。第一,他失去了誠信,至少在投資圈是這樣,這點事大家都會知道,企業以後再融資的時候,理性的投資人就會很謹慎。第二,他失去了時間和機會。按照我們的測算,該企業的實際業績在2010年就達到了上市要求,如果早下決心規範,早就應該上市了。而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上市的小環境也不好,真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上市與不上市的區別也遠非融了一筆錢那麼簡單。上市以後,意味著企業有了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以及更多的手段來應對企業外部和內部的各種變化。合理假設,如果這個企業家境界更高一點,企業的發展一定遠比現在好。

如何舍取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

在理論上,股權融資的成本高於債權融資。這是因為:一方面,對投資者來講,普通股的投資風險較高,要求的投資報酬率也會較高;另一方面,對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後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於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債務融資成本。但在國內,由於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沒有嚴格的股利分配限制,利用股票融資的成本反而較低,目前的上市公司也偏好於股權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