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交問答網站的生存:流量如何變現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3929-1.html

在知乎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網站把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大眾點評網特色功能全融合起來會怎樣? 在回答中大多數人是持反對意見的比如:

你一個大雜燴剛起步,用戶從哪裡來,特色在哪裡,不是說把他們集合在一起了,就都是特色,往往會把大雜燴做成一個沒有特點的產品,更無法去吸引用戶。

然而,知乎≒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大眾點評

這個問題提出於2011年,事隔3年後回頭看,最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再看知乎,它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個融合體,幾乎具有這個問題裡所期望的所有融合特徵,當時提問者的期望如下:

新浪微博

優點:有很多名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可以很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當然,娛樂的也比較多

缺點:總感覺互動的方式太少,而且活動的方式比較有限

人人網

優點:很多同學,用戶之間應該是關係非常密切的,相互間信任度最高

缺點:內容低質量,對我個人而言,使用價值越來越低

豆瓣網

優點:有書評,有影評,而且內容相對質量較高

缺點:內容單一,社交性不足,感覺有點太文藝

大眾點評

優點:資源多,如有需要都去點評點評,

缺點:這應該算不上社交網站,但是還是依存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同一店的評價)等等,功能單

知乎具有上面的各種特徵實際上是有一些內在的原因的。

這背後隱含的正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三重根本特徵:SNS,論壇,知識管理。具體對應到現在知乎的話,首頁上的信息流體現的是SNS屬性,話題體現的是知識管理屬性,發現則體現的是論壇屬性。這三重屬性正對應於上述幾大網站的根本特徵,微博和人人是SNS,豆瓣的影評書評等很類似於論壇的延伸,而大眾點評則是一種知識整理。這三者的融合是對舊世界的創造性破壞,這種破壞以問答這一根本需要為切入口,再加上一點點名人效應,引爆了人們在知識與信息分享上的需求,最終才成就了知乎這樣的社會化問答網站。

知乎雖繁榮,但問答網站的現狀是:「屍橫遍野」

如果我們認為知乎是一個里程碑,現在對於社會化問答網站的關鍵問題是,然後呢?最直觀的現實其實是社會化問答網站普遍陷入絕地。

大家都知道絕地無留,但似乎大家也還都不知道路在何方,都還在求索之中。如果用心去觀察2011年問答網站的名單,甚至會有種屍橫遍野的感覺,啊煩題這樣的網站現在也就只是殘留在知乎的老問題中了,而卡死大家的關鍵則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盈利難題。

從這個角度看,知乎甚至果殼雖然獲得了產品上的成功,但其實並未走出絕地,他們只是比同期的網站做的更好、堅持地更久,但並未真正擺脫社會化問答網站的根本困境。

就此思考,互聯網流量真的就一定能變現嗎?

那是什麼使這一領域成為絕地,依靠流量變現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麼?為什麼在這裡卻突然有些行不通了。概括來講這可以叫:大家想賺錢,但卻走在了不能賺錢的路上。

做互聯網的似乎已經潛意識的認為有流量有用戶必然可以賺錢,所以運作產品的手段也就被簡單的抽象為想辦法擴大流量,留住用戶,接下來就可以坐等金錢滾滾而來了。

這認識其實是錯誤的,或者說有他自己的適用邊界,而碰巧社會化問答網站很可能是站在這邊界之外。

眼下來看,社會化問答網站主打的往往是知識(知乎的404頁面都是:你似乎來到了沒有知識存在的荒原)。而流量變現的關鍵則是廣告,這樣一來上面的故事要想說通,等價於要打通知識與廣告之間的壁壘。在廣告的現有形式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是信息,所以可以通過給定的關鍵字來提示廣告信息,但當一個人正在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去瞭解什麼是轉基因時,轉基因食品的廣告是完全在他思維之外的。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參照下維基的狀況。

維基的流量已經足夠大了,但每年不停的號召人捐款加服務器,卻堅決的不通過加廣告的方式來獲得收入,對此Wikimedia Foundation的官方解釋是:We are not against the world of online advertising, nor are we against other organizations that host ads. We just know ads are not an appropriate thing to find in a project devoted to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 and especially one that strives for balance and neutrality。

維基的觀點很簡單:廣告這東西誰願做誰做,但和我們不搭。

往虛了說這種不搭是氣質上的,你很難想像唐伯虎這種名士每天叫賣古玩字畫,因為正常人很容易想像江湖騙子是以各種方式叫賣古玩字畫。

知識,流量與廣告這三者間內蘊的矛盾使社會化問答很容易成為絕地。它以流量造就一種有潛力的假象,但這種繁盛其實與盈利無關。

這裡必須澄清的一點是上面的觀點只是從盈利的角度來考察社會化問答網站,如果從社會意義等角度來考察那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根據德魯克書籍,在90年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作為志願者服務於非營利性部門,每週至少工作3小時,是事實上的美國最大僱主(參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與政府,企業三分天下。這種體量潛在的意味著,非盈利性部門一樣可以有巨大的流量和事業的成功,只不過成功的定義與企業不同。

如果知乎等社會化問答網站把自己定位為非盈利性組織,其實也是一種走出絕地的手段,但這樣一來就等於重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目標,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很可能違背一眾人等的初衷,是完全的另一個話題,不再展開,這裡主要關注的還是在盈利的前提下,社會化問答網站可以走向何方。

社交問答網站的死:現有的盈利模式對它無解

眼下來看比較確定的事實有兩個:

一個是社會化問答網站很難靠販賣內容獲得收益,極度垂直的社區也許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在免費且普遍互聯的的時代裡,這很危險,很容易成為它人流量的來源,因為維護知識的私有以及專屬,是與時代的趨勢是相背離的。再形象點講就是知乎可以做知乎日報,但你不能指望大家付費閱讀。

一個是為保持知識的中立性,不適合直接採用CPC,CPM的方式導入廣告,你很難想像在育兒類問答邊上是出售各種嬰兒用品的廣告。為保證用戶體驗,也不適合像微博那樣,在社會事件邊上貼衣服的廣告。

這兩點非常矛盾,前者把盈利模式逼回到廣告面前,後者則等價於在說現有的廣告模式不適合。前行似乎無路,但這樣一來故事其實變簡單了,這是正兒八經的在呼喚創新,一切來自於困境的挑戰其實都可以是創新的導火索,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說到這裡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廣告的發展。我個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廣告,但從一個廣告受眾的角度,我認為廣告可以分為兩代:第一代廣告是無相關性的,廣告就是廣告,內容就是內容,報紙上的廣告,電線杆上小廣告,甚至電視上的都是這個模式。其中最神奇的是微博,雖然形式很新,但做廣告的時候仍然用的是這個模式;第二代廣告則是以Google為代表的加入了相關性的廣告,你給提示(關鍵字),我提供的相關信息中同時包含了內容和廣告。StackOverlow的招聘廣告雖然看著與第一代相像,但本質上卻是第二代的,它體現的是領域上的相關性,很像是同一領域的信息被分成了上下游。

傳統上的兩類廣告形式,StackOverlow的形式可能可以適用於部分比較垂直的問答社區,但對知乎這類綜合性的問答社區仍然困難,關鍵難點仍是產生的公益性知識過多,「自李彥宏 2012 年 11 月提出狼性以來,百度發生了哪些變化?」這類問題很像微博上的熱點社會事件,也許有趣,也許有社會價值,但離商業很遠,形象點講就是腐敗話題可以很熱,但你可以把它嫁接到什麼廣告上去?

這也就意味著社會化問答網站需要第三代的廣告方式。那社會化問答社區的與廣告的結合到底可能是什麼形式?

社交網站的生:變身前端 打造獨立的創生價值

具體形式很難描述,但這種廣告應該是基於關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以及人與知識間的關聯的),而非簡單的依靠關鍵字。前面曾經提到,社會化問答社區事實上疊加了三重屬性:SNS,論壇與知識管理。如果廣告基於知識管理或論壇那就很可能需要走CPC類的道路,這點前面已經分析過,這條路是很難推進的。所以這種廣告形式更應該是基於人與人的關聯和以及人與知識的關聯。這樣一來,就需要把社會化問答變成一個徹底的前端,用於打造關聯,之後其中嵌入的各種關聯(人與知識等)則可以被抽取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創生價值的元素。

這麼說可能過於抽象,我們來想像一種具體的場景(眼下這僅只於一種設想,但未來V眾投會考慮按照上述思路去實踐它。

問卷調查是一個很偏門的領域,但實際上卻是開發很多產品不可欠缺的一個環節,從企業的角度看,無疑的它最關注有效樣本,而廣撒網的方式事實上是不利於樣本的有效性的。社會化問答網站中人與知識的關聯則正好解決這一問題。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個問卷類網站與社會化問答網站共享數據,成員可以有償參加推送到自己的調查。企業則可以在問卷一端發起調查,以特定方式過濾甚至指定目標人群,設定問卷的價格並進行支付,問卷將被投放出去。這樣一來如果你想開發一種新產品的時候,你願意使用這樣一種調查方式麼?

這就是所謂的把社會化問答網站中的各種關聯抽取出來作為獨立的創生價值的元素,上面的故事只是用來更形象的說明這一概念,對真正可行性考慮的不多,但事實上從這個視角生發出去,似乎社會化問答網站就多了無數的想像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