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譚新強﹕中國Reflation成敗 取決油價

1 : GS(14)@2016-09-06 04:51:26

【明報專訊】美國8月份新增非農就業職位15萬個,稍遜預期,但未至嚴重影響9月加息的概率,仍約有三分之一。美股仍在極窄幅徘徊,但恒指已成功突破2.3萬。2.4萬點的確在望,但選股開始變得更重要。

加不加息 匯控都受惠

匯控(0005)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美國加息,銀行的NIM(淨利息收益率)可能得以擴闊,近日孳息曲線更有一點steepening,都對銀行盈利有幫助。但如不加息,全球資金更將加速流入新興市場,匯控亦必將受惠。60元是一個短期阻力位,稍有耐心,升穿應不太難。

除港股外,沉寂了一陣子的中概股近日都再起風雲。今年最勁的是微博,倚賴視頻廣告和網紅的崛起,升了154%,母憑子貴,新浪亦連帶升了65%!陌陌雖早前宣布放棄私有化行動,反而更好,因視頻直播業務的快速增長,股價急升,兩個月內升了160%!

下一隻要留意的肯定是阿里巴巴,值博率非常高。G20峰會在杭州舉行,馬雲差不多做了半個東道主,何其風光(我們都當然明白成功之道是因為他不愛錢!)。第二季的業績非常亮麗,營業額增加了近六成,阿里雲更增加了156%,盈利亦升了30%,遠勝預期。阿里明年的預計市盈率為24倍,遠低於騰訊的30倍。Amazon的預計市盈率更仍高達130倍,阿里的電商和雲服務增速都是Amazon的兩倍。

杭州G20峰會 馬雲半個東道主

阿里巴巴業績公布後,股價馬上跳升至98美元,整固一周,上周五又再逼近100美元。我估計今次能輕易升至110美元或更高。兩年前IPO價為68美元,上市後即炒至近120美元,然後逐漸回落至去年9月的57美元低位,再輾轉回升。感覺上有一點點像facebook,2012年IPO價38美元,炒不到一天就插水,最低跌低於18美元,經一年多才重上水面,然後在三年內再升兩倍多。我並非預測阿里將升兩倍,但破新高的機會頗高。

美國投資者最熟悉的中國公司就是阿里巴巴,如對中國的前景稍為變得樂觀,Big Money的首選必是阿里巴巴。兩周前在東京見過Softbank,他們因需要資金來收購ARM Holdings,所以把約100億美元的阿里股票間接變現,但無意再賣,所以短期overhang已過,非常重要。最近再傳阿里將出手收購eBay,但審批障礙重重,未必成事。

上周跟德銀策略師午飯,他從去年底已看好中國經濟和股市,有點過早,但現在似乎較合時了。他推銷的是中國Reflation故事。他認為中國採取的貨幣刺激政策奏效,M1的增速高於M2,代表企業和家庭在短期內的投資和消費意欲增強,對房屋的需求增加,拉動對鋼鐵、水泥、耐用消費品,以至土地的需求。同時「供給側」政策亦開始起作用,減去不少重工業的產能和庫存。結果是工業面對的通縮壓力逐漸減少,PPI慢慢回升,7月為-1.7%,年底前有望翻正。

油價似倒轉頭肩頂 上望60美元

此Reflation故事非常吸引,我也希望成真。房價熾熱、汽車銷售回升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我對國企改革的成效仍有保留,A股的悶局也是缺乏信心的佐證。傳聞G20的閉幕聯合聲明將提及全球鋼鐵業的嚴重供過於求情况,等如間接批評中國。

如要Reflation成功,最關鍵的還是油價。技術專家朋友指出圖形似倒轉頭肩頂,如升穿50美元,可能挾高至60美元以上,對整體新興市場極為有利。

西子湖畔,詩情畫意,但G20元首都只談國事,不談風月。這邊廂,中、美確認全球氣候協議,福澤世人。那邊廂,俄國跟沙特眉來眼去,談判凍產,相映成趣,有點諷刺。但如成功,油價反彈,造福投資者,亦為美事!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微博、新浪、陌陌、阿里、Amazon、Facebook、Softbank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13&issue=20160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95

譚新強﹕不願看秋官「大時代」 寧看楊冪「小時代」

1 : GS(14)@2016-09-13 07:53:28

【明報專訊】年初當絕大多數人還對新興市場,尤其香港特別悲觀時,我已察覺到資金流起了微妙的變化。由於成熟市場已升至很高的估值,美股盈利更開始下跌,所以資金悄悄地逐漸流入估值較低的新興市場。年中的Brexit提醒投資者關於歐洲的風險,更拖慢了美國加息的步伐,成為了令資金加速流入新興市場的催化劑。

年初預期今年恒指能翻正,重上22000點,在7月已應驗。後來我再把目標提升至23000點,在8月中又再達標,比我意料的快。在此之後,我一直抗拒把目標再提高至24000點或更高,勸喻各位「8焦急」(別焦急)。但藉着「險資」可經滬港通買股的「好消息」,上周五恒指終破24000點(但已留意到港股是唯一的升市),成交更超過1000億。有網友調侃地說,每月加1000點,年底不就真的升到我「被預測」的28000點?

市場憂債息回升多過加息

花無百日紅,上周五美股終於大跌2.5%,周一亞洲股市無一倖免,恒指更大跌800點。我認為今次調整有三大原因:

(1)很多傳媒都錯誤解讀對息口的憂慮,以為市場最擔心的是美國在9月加息。不少美聯儲官員確為加息放風,但ISM數據其實非常差,所以9月加息的概率升極都只有30%。

真正令市場憂慮的是多國的長債息口正在回升。美國10年債息從7月最低的1.32厘反彈至1.7厘,德國從-0.2厘回升至0.05厘,連日本都從-0.3厘升至0厘!

如我上周所說,若全球經濟能見到Reflation,其實是好事。但有人擔憂通脹升了,但若經濟還是不行,就反而變成滯脹。我覺得這是杞人憂天,先脫離通縮的威脅再說吧!

希拉里得肺炎 不可掉以輕心

長息反彈的速度太快,債價急跌,是更大的問題。全球最大的退休、互惠、對冲等基金都拿着很多長債,是一個非常crowded的交易。所以一下子跌得那麼快,VAR(value at risk)馬上爆倉,風控就逼着把股票都一齊拋售。今年Bridgewater正努力推銷Risk Parity Trade,鼓勵在投資組合上的債券部分加槓桿,用此來替代股票的部分風險。聽起來似是而非,backtesting可能證明有效,但能否抵受這次債息反彈是另一回事?

(2)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健康問題成為市場焦點。數周前我已討論過她和特朗普因為精神或身體健康而退選的可能性。過去只有Fox等極右派媒體用健康不良來攻擊希拉里。但這次希拉里在「911」十五周年活動提前離開及明顯暈倒,所有主流媒體都有大肆報道。希拉里陣營後來解釋是感染了肺炎,已在服用抗生素。聽來輕描淡寫,但上了年紀68歲的人得了肺炎,可大可小,入ICU都不為過!

華爾街是非常支持希拉里的,市場亦無疑是較喜歡她的(除醫療行業外)。所以如選情有變,亦可能加大市場調整的壓力。

不識丁蟹 不宜妄提「大時代」

(3)最近新興市場,包括香港都有點過熱。周末跟很多朋友聊天,連一般較審慎的朋友都認為港股已進入parabolic階段,可以不管外圍,繼續狂升。另外又聽到三手消息,話說四叔都仍覺新鴻基地產(0016)「抵買」云云。

最令我不安的是上星期有些傳媒朋友竟然問我「大時代」是否已重臨!這些朋友可能和張華峰議員一樣,不認識丁蟹,更不知道「秋官效應」,但我一聽就毛骨悚然!

長遠一點,我對港股仍然樂觀。上周聽說國務院開始考慮消費稅改革,如結果是大幅減稅,變成真正的「供給側」改革,到時我必將提升恒指目標價!最理想的是細水長流,資金慢慢地從內地和歐、美流進本港。我寧願看楊冪主演的「小時代」!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083&issue=201609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16

譚新強﹕長壽是每個人願望 但可能是經濟災難

1 : GS(14)@2016-09-27 07:29:47

【明報專訊】上周詳細討論過阿里的投資價值,不負所望,升至近110美元。上周亦提起Twitter可能是一個被收購對象,但猜不到上周五馬上跳升超過兩成,傳聞正在跟Google和Salesforce.com談判(並非騰訊)。

近期標普在高位徘徊,未能突破。反而納指仍能創新高。Amazon的表現最突出,已率先升穿800美元,主要動力來自AWS(雲計算服務),這亦是我更看好阿里的原因之一。

股市反覆 慢牛特徵

另外美國大選已進入最後階段。希拉里暫仍領先,但選情相當接近,今早的第一場辯論變得尤其重要。在此陰影下,雖不加息,標普仍難在11月大選前再創新高。同樣地,在深港通前,恒指亦未必能夠重上24000點。先需要多看一季的銀行及其他企業業績,確認周期復蘇的勢頭未變。記住,慢牛的特徵就是「慢」!

最近我最留意的一則新聞,跟投資和政治似乎沒甚關係(長遠非常有關),是一件慈善壯舉。朱克伯格和他太太Priscilla Chan宣布成立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打算在十年內捐贈最少30億美元,致力於在他們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內(約至2100年),成功預防、根治或治療「所有疾病」!沒有寫錯,是所有疾病!

發布會的明星無疑是Priscilla。她先道出自己的感人和勵志身世,父母為越南華僑,因戰亂而變成難民。Priscilla是全家第一個上大學的,品學兼優,去了哈佛,現為兒科醫生。雖是超級富婆,但充滿愛心,仍堅持在醫院上班。

醫學進步 每年拉長人均壽命3月

他們指出現代醫學只有短短100年歷史,但進步神速,平均每年都能把平均壽命增加3個月。如繼續按此速度前進,到2100年,人類平均壽命將達100歲。Zuckerberg更樂觀認為可做得更好。

他們將集中資源在四大類疾病: 心臟病、癌症、神經科病和傳染病,佔了所有死亡原因的60%以上。策略上亦有點新意,具有濃厚的IT色彩。首要任務為建造一些新「工具」,如AI系統去分析腦結構、癌細胞基因、用nanobot晶片去監察血液流動等。亦鼓勵大規模的跨界別科研合作,更將無償分享成果。

從科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物理知識已到了quantum的層面,早已超越了醫學上所需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所以科技的進步確有可能把很多疾病根治。矽谷其他巨頭如Oracle的Larry Ellison更坦白承認“he doesn't get death”,早已投資數億美元在長生不老研究。Google亦成立了Calico公司,專注研究衰老逆轉。Bill Gates非常支持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跟他自己的慈善基金理念接近,但就曾批評Google的目標非常自私。

不利生態進化 逼死經濟

對個人來說,莫說長生不老,延年益壽都是無任歡迎的。但從全人類的長期進化和生存競爭力的角度來看,長壽的好壞處頗具爭議性。整體來說,如生態環境穩定,長壽對繁殖更多後代有好處,但如真的趨向永生,將因資源有限而反把幼弱的後代逼死。如生態環境變化快速,長壽更變成壞事,無法快速進化,從而適應。

從經濟發展上看,長壽更非好事。社會老齡化,更會傾向推遲生育。除非基因改造令女性的更年期也推後,要不然出生率亦必下降。日本是最佳例子,無論安倍和黑田嘗試任何財政或貨幣刺激政策,都不奏效,已到了江郎才盡,藥石無靈的地步。如平均壽命真的升至100歲,人可能不死,但經濟肯定死梗!

中環資產持有Amazon、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及騰訊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08&issue=201609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182

譚新強﹕港股慢牛年代或來臨

1 : GS(14)@2016-10-11 07:51:24

【明報專訊】上周A股放假,美股微跌,恒指仍能升超過3%,更曾突破2.4萬點,雖未能站穩,但表現已比我預期中強一點。極短線的走勢較難說(牛證又再多於熊證,異常準確的逆燈)但3個重要宏觀發展令我對港股健康的長期「慢牛」局面愈來愈有信心。在周期板塊如能源股,如中石油(0857)和神華(1088),以及金融股,如匯控(0005)和友邦(1299)的帶領下,恒指終有機升穿24,000點,上望25,000點。

1)上周最大新聞當然是英鎊在周五亞洲清晨的flash crash。在這交投極疏落時段,3分鐘內從兌美元1.26閃跌至低於1.15,跌幅超過8%。雖後來反彈不少,但全日仍大跌逾2%。

有些人把 flash crash責任推到交易員的 fat finger,但這解釋不可信。手法更似儲心積累的計劃,頗像2010年美股的flash crash。不要忘記道指當日雖然也能從最多跌近千點反彈不少,但其實中期尚未見底,輾轉要過兩個月,再跌多近千點才真的見底。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英鎊的長期弱勢早已存在,主因是經常帳赤字高達GDP的6%,Brexit只是個催化劑。我早已在本欄預測英鎊將跌至1.25,現已超標完成。

重要關頭均貶值 英鎊未跌夠

上周英國首相文翠珊盡顯「山寨版」鐵娘子風範,為了保持所謂獨立的施法權利和反移民政策,寧放棄與歐洲共同市場的貿易關係,更顯示不介意倫敦頓失金融中心地位。Hard Brexit 將是一條非常恐怖的不歸路。

過去一世紀,英國從輝煌的「日不落帝國」慢慢變回「三點鐘天黑」的獨島小國。英鎊一直是最有標誌性的犧牲者,在每個重要關頭,英倫銀行都往往默許或對市場暗示大幅貶值的意願。

在1992年令索羅斯一夜成名的英鎊脫離EMS一役如是,今次也一樣,恐怕未跌完。從1971年至今,英鎊曾7次在6個月內跌超過15%,脫歐是個歷史時刻,暫只跌12.5%,肯定未夠數。很多人認為英鎊將跌至兌歐元1算,更誇張的看兌美元也1算!

在此大環境下,資金肯定繼續逃離英國。歐盟那邊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12月的意大利公投可說是背水一戰)。最大的受惠者仍然是新興市場,尤其是相對廉宜的港股;而甚具爭議性的聯繫匯率亦再次發揮它的避難所功能。

美大選漸明朗 全球股市應平穩

2)美國大選已逼近,希拉里進一步拉闊領先至4.6%,更重要的選舉人票更指向一次 landslide victory。第二次辯論,特朗普的表現雖比想像中好,但仍難以彌補侮辱女士視頻的傷害。有一點特朗普是對的,華爾街確超喜歡希拉里,所以除非選情有變,要不然全球股市在大選前應能保持平穩,選後反而要小心一點。

部分資金本應流入美股和美債,奈何美股估值不廉宜,美聯儲手雖不敢動,但「死剩把口」,仍不停說要加息,10年息率終反彈至1.7厘之上,嚇怕不少投資者。但美國經濟正在放緩,其實很難升穿2厘。連很多美國投資者都重拾久違了對EM的興趣,而香港永遠是投資中國的第一站。

3)過去大半年,北水是港股的邊際買家,更是先知先覺的 smart money。國慶休息一周後,此趨勢可能有加強迹象。

首先因為英鎊大跌,美元轉強,人幣昨天也被迫下跌0.4%。我仍不認同加入SDR後,人幣必大跌的陰謀論,但如美元指數DXY續強,升至年初98水平,那麼人幣必將再添貶值壓力,兌美元跌至6.9是有可能的。

另外似乎中央終於較認真地處理多個城市房產過熱情况。目的當然不是要泡沫爆破,所以應不會用加息的辣招(企業跟地方政府受不了),但必將加強限購和增加首期付款。內地游資氾濫,投資/機風潮高速輪動,但都是政策市,去年炒A股、今年初炒螺紋鋼、然後再炒房,都是跟風,直至政府喝停為止。

國策重回撐股市 港股勢受惠

而下一輪的國策似乎又回到支持股市和推動人幣國際化,加起來最受惠的當然是港股。在滬/深港通的機制下,既有資金排洪的作用,但又肥水不流別人田,亦沒有「走資」的擔憂,甚至對穩定香港局面都有正面作用。

過去一年多,一直在等待中央多利用減辣來刺激消費,幫助經濟加速轉型。雖然供給側政策仍不在此,但似乎漸有改變。從10月起,奢侈化妝品消費稅30%減半,大眾化妝品更完全免稅。如能擴大各種消費和收入稅,再多給生育和養老津貼,那麼投資前景將更樂觀。

總結來說,我的判斷仍是慢牛,不是瘋牛。因為憂慮之牆(wall of worry)仍然很高。全球經濟仍在放緩,但在民粹推動下,全球反貿易、移民的情緒反而高漲,對中國不利。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失效,但絕不等如收緊就能解決問題。財政刺激更非什麼能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很可能大部分都將變成債台高築的白象工程。這堵牆,我們努力去攀吧!

(中環資產持匯控及友邦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72&issue=20161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53

譚新強:當民粹碰上女權時

1 : GS(14)@2016-10-18 08:08:24

【明報專訊】上星期雖然已表示熊證多於牛證,是一個超準確的短期技術指標,但真猜不到黃金周後,北水罷工,恒指竟從上周二起計跌了500多點!今年的北水果然是smart money,非常理性,都集中在買較優質的大藍籌如匯控(0005)、友邦(1299)、騰訊(0700)、建行(0939)等,更不會亢奮性的高追。

今年北水極聰明理性

有些悲觀的分析師認為恒指要先回調到21000點,但我認為比較困難,22300點是一個重要的支持位。因為愈來愈多的內資正盯着港股,等待入手的機會。數周前聽過李小加的演講,他預測未來兩三年,外資經深/滬通去買A股的數量大概是幾千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經港股通來買的數量可能高達一兩萬億元。對比A股30萬億市值、內地過百萬億的存款,這是絕對有可能的。

上周中國的出口數據不好,再加上美元繼續反彈(美匯指數已到了98),是短期全球調整的主因。人幣又再較快地貶值,但這次真的很無辜,的確不是人幣故意轉弱,真的是身不由己,被英鎊和日圓等拖低。美國上周出了奧巴馬任內最後一份的中國匯率報告,再次判斷中國並非匯率操控者。特朗普的無理指控早已過時,唯一目的就是拉拉票,但作用不大。

希拉里倘當選 G7有3名女領袖

過去幾年全球有兩個大趨勢。第一個就是民粹的崛起。雖然2008年的金融海嘯已經過去了8年,但是全球的經濟復蘇還是較弱。主要用來救經濟的工具——寬鬆的貨幣政策,看來對實體經濟沒甚麼幫助,唯一最明顯的效果是把不同的資產價格推高,只有top 1% 富人受惠。老百姓的不滿就轉移到政府、央行、銀行、移民和全球貿易上。英國脫歐就是民粹推動出來的。

特朗普也是利用這民粹浪而冒起的。奇怪的是怎樣算他也是一個富人,為什麼窮人會支持他呢?特朗普更把民粹變得更醜陋,連傷殘人士、戰爭英雄、拉丁裔、黑人,全都成為他的攻擊對象。在極度不公平的雙重標準下,他幾乎可以「get away with murder」!但最後也終於碰上滑鐵盧——得罪女人!

近年第二個大趨勢(megatrend)就是女權上升。單看亞洲的女性政治領袖就愈來愈多﹕朴槿惠、蔡英文、昂山素姫等,連日本的反對黨領袖都是華裔的蓮舫。如希拉里真的能當上總統,那麼G7裏就有3名女領袖,還不真的是撐起半邊天嗎?

和平時代 女性更能處理矛盾

我的看法是在相對和平的年代,女性領袖是更合適的,因為女性一般較細心,較有愛心,EQ比較高,發生性醜聞的機會更較低(但並非冇可能呀!這方面也要平等)。在戰爭期間,情况可能就相反,男領袖可能更暴力,更殘忍,更不拘小節,甚至乎不擇手段(核武都是男人搞出來的)。但關鍵幸運地,戰爭佔的時間比較短,和平還是大部分的時間。恐襲可以干擾文明社會的運作,可以製造恐懼,但沒能力去威脅大國的政權。如果真的是這樣,愈來愈多的女性領袖有可能變成新常態!

我希望如特朗普真的輸了,可挫一下民粹的銳氣。深層次的矛盾當然還未解決,我們還是需要非常留意意大利公投、德國選舉等發展。但希望能買來一點寶貴時間,讓我們的女性領袖,發揮她們的能力和獨有的魅力,去紓緩和解決這些問題。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友邦及騰訊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14&issue=20161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487

譚新強﹕人幣做好「防風措施」 迎希拉里勝利

1 : GS(14)@2016-11-08 05:29:46

【明報專訊】今天是美國大選日。近日選情變得白熱化,特朗普在多個民調中的平均支持率大幅追貼至2%以內。周日聯邦調查局(FBI)又再玩嘢,看完最新證據,維持原判不告希拉里,但傷害已成。Brexit前車可鑑,市場不敢掉以輕心,美股至上周五連跌9日。如特朗普真的勝出,大部分人認為美股可能再跌5%至10%。

全球的民粹力量是否真的那麼厲害,令歷史重演呢?美、英情况有相似的地方,但亦不盡相同。形式上最重要的分別是英國公投只計普選票數(但現在法庭也插手判決需要國會投票);美國總統大選則倚賴分成每州的間接選舉人票,從而包含一些「地域代表性」。

拉丁裔票大增 填補黑人票流失

45%支持率似乎是特朗普的上限,因為實在太多人憎恨他了。如細心分析每州的選舉人票分佈圖,特朗普的勝利之道非常狹窄。選舉人票總數為538,先取得270票者勝。最關鍵的有四個「搖擺州」:佛羅里達州(29票)、內華達州(6)、北卡羅來納州(15)和賓夕凡尼亞州(20)。民調上,希拉里暫在佛州和賓州輕微領先,特朗普則在內州和北卡州稍稍領先。

今年有兩個現象對希拉里選情有幫助。第一是今年將破紀錄地有近四成提早投票。這趨勢對希拉里有利,因為提早投票者可能受到FBI事件的影響較小。傳統上提早投票者亦較多支持民主黨。初步顯示希拉里竟在內州和北卡州暫領先超過6%,跟民調預期相反!

希拉里勝出機率逾八成

另一個更重要因素是拉丁裔的投票率大幅增加,由2012年的不到五成升至六成,在佛州的預早投票率更跳升一半。希拉里在拉裔民調領先超過30%。主要因為特朗普把拉裔人士形容為強姦犯和罪惡分子,建議興建一道由墨西哥出錢的邊境高牆,更恐嚇要把上千萬的非法移民驅逐出境。拉裔票的提升更剛好頂上黑人投票率的下跌。拉裔票在內州和佛州都舉足輕重,足以決定大局。Krugman周末tweet出「Las Vegas的拉裔餐飲業工人可能拯救了文明社會」!佛州的選情較接近,預早投票顯示民主黨輕微領先。大家都應記得在2000年的佛州選舉鬧劇,希望不會重演。

銀聯限刷卡港樓加辣 加強資本控制

若希拉里奪得佛州,白宮就應該是屬於她的。如能在內州和北卡州勝出,就更加保險,就算輸了佛州也仍能勝出。賓州是另一擁有20票的搖擺大州,預早投票少於5%。民調中希拉里暫領先約2.5%,兩邊都努力在此作最後衝刺。最壞的噩夢是特朗普贏得佛州和賓州,希拉里則贏得內州和北卡州,那麼有可能打和,到時就要眾議院按每州一票來決定;因共和黨控制的州份多,所以特朗普就可勝出。但整體來說,希拉里勝出的機會仍高達八成以上。

中國明顯已做好所有針對美國大選的人幣「防風措施」。如希拉里勝出,12月加息再無懸念,DXY(美元指數)必再逼近100,升穿都有可能。在此預期下,人幣調整的壓力將增大,年底兌美元可到6.9。北水放緩買港股、嚴控銀聯卡來港買保險、香港再加樓市辣招等措施皆非偶然,用意是加強資本控制,從而減慢資金流出的速度(10月外匯儲備下跌457億美元,多於預期)。反之,若特朗普勝出,短期內美元和美股都必大跌,但不利中美貿易,所以人幣最終可能跌得更多。

慢牛仍健康 北水最快12月重臨

因FBI的最新發展,港股和美期已開始反彈。問題是就算希拉里得勝,此勢有多強和能維持多久?我認為美股反彈力度有限,約2%至3%,為時一兩周。審慎原因是特朗普有可能不認輸,導致一些嚴重騷亂,再加上加息憂慮。港股方面,受新辣招影響,反彈溫和,但匯控業績亮麗,恒指有望慢慢重上23,000點。明年我對港股仍然樂觀,持續健康慢牛狀態,可見25,000點。我看最快北水將在12月美國加息後(深港通到時亦開始了),再次大手買入港股。我亦不認為美國加息速度會很快,所以美元可能沒想像中強,資金亦將再次流入新興市場,包括香港。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60&issue=20161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09

譚新強﹕特朗普白宮真人秀正式上演

1 : GS(14)@2016-11-15 08:04:31

【明報專訊】時不利兮騅不逝

希拉里雖非楚霸王,亦算女中豪傑。輸掉選舉人票,贏了普選票,雖敗猶榮。

特朗普號稱代表低收入老百姓,和代表未來。但事實上按收入計算,希拉里唯一贏得的正是較低收入,5萬美元以下的群組。年齡上,她亦贏得39歲以下年輕人的投票。

分析下來,輸的關鍵原因有三個。地理上,輸掉三個傳統藍營的mid-west工業州份﹕賓夕凡尼亞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再者,選舉人票制度過度偏重人口較稀疏的小州,反而人口密集的大州(如加州)得不到公平的代表性。第二個原因是種族。白人仍佔人口過半比例,過了8年(半)黑人總統的日子,明顯有鐘擺回歸至主流白人男總統的傾向。第三就是性別。白種男人支持特朗普是意料中事,但可惜的是希拉里始終贏不到其他白種女人的姊妹票。可能她們受了老公影響;據女性朋友解釋,亦可能有一點妒忌成分。

整體來說,特朗普的勝利當然代表全球民粹勢頭仍然高漲。Brexit是頭盤,特朗普是主菜,未來一年歐洲多國的公投和選舉,會否成為「精彩」的甜品呢?

股市蜜月期提早到來 也會提早結束

民粹令人擔心極端種族主義抬頭,導致各種移民、貨幣、貿易紛爭;希望不至帶來戰亂。除此,更擔心愚昧反科學邪教的冒起。氣候變化是鐵一般的事實,苦果已漸現;單看中國,環境污染帶來的傷害就非常恐怖﹕中國北方人平均壽命比南方短5年。美國繼續發展較清潔的頁岩氣還可以理解,若真的重新發展煤炭業,令人驚訝!剛在馬拉喀什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中國竟奪得道德高地,反敦促美國不可違背巴黎氣候協議,帶一點黑色幽默!

本來特朗普輸了普選票,何來mandate?我認為他暫時擁有的僅是市場的「假mandate」。經Brexit一役,特朗普贏出,股市先跌後反彈,一點都不意外;較意外的是反彈的速度而已。市場的效率明顯提升,Brexit的反彈還需兩天,今次美期跌市只維持3小時!從前美國總統當選,都有上任後100天的蜜月期;今次看來,蜜月提早了,從當選那天開始,會否至1月20日宣誓就任而終結?

更重要的是美十年債息在避險情緒下先跌至1.73%,然後抽升至現在的2.24%。連帶美元指數DXY也是先跌至95.9,然後逼近100。孶息曲線的傾斜和美元上升就是新興市場包括香港下跌的主因。美股在板塊上亦有大型的輪動,升的最主要是金融、基建、資源、藥物,跌的反而是FANG之類的科技股。

中美貿易政策倘「轉軚」中港股勢挾高

投資者瘋狂入市的原因是他們認為特朗普當選一周,就已開始在多個重要的選舉承諾「轉軚」。在周末電視訪問,特朗普竟說Obamacare有不少值得留下來的好政策!連最有代表性的墨西哥牆都可能部分降級為鐵絲網。短期內最有可能實現的是容許企業免稅(或超低稅)把藏在離岸的2000多億美元盈利帶回美國。其他可能會做的包括在10年內投資1萬億美元在基建,聽起來不錯,但要通過自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都不容易,况且對比美國16萬億的GDP,微不足道。跟中國就更無法比,不要說10年,我們每9個月就花1萬億美元在基建。傳聞10年減稅額度高達5萬億,如成真,當然較有效。但又回到財赤、息口、能否負擔等問題?短期內最吊詭的是特朗普暫未有對中美貿易作出過任何評論。直至他發聲前,港股、中概股肯定仍然受壓。如跟其他政策一樣,口風放軟,那就肯定馬上挾高,由匯控(0005)帶頭,但願如此。

言論誇張 轉軚較易被人接受

有評論員稱希拉里對特朗普的挑戰不夠「serious」,但就對待他的言論太過「literal」。特朗普擁有豐富的「真人秀」經驗,Apprentice、環球小姐以至摔角都有,他的最強項就是混淆現實和虛幻的娛樂秀。其他政客的言論都被人認真追究,但正因特朗普的言論誇張,所以他轉軚,民眾都能接受。

Brexit公投和美國大選,很多人投票都是出於「frustration」,為了反對而反對,未必真的想見到太過極端的政策改變。不少英國人投完Brexit都後悔,最近英鎊反彈是因為法庭判決需國會投票,可能有轉機。特朗普似乎比所有人更懂得這道理。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Amazon、Facebook及Google 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499&issue=201611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48

譚新強﹕不相信美國經濟高增長

1 : GS(14)@2016-11-29 07:22:44

【明報專訊】跟紅頂白,本來就是金融市場強項。特朗普當選前,很少人相信他的經濟計劃,目標是把GDP增長率提升一倍至4%。順着民粹訴求(亦是IMF的建議),政策重點由貨幣轉為財政手段。財政刺激一是投資5000億至10,000億美元在基礎建設,另一方面是大幅度減稅和去監管化,企圖釋放大量的企業家創富能量。

基建計劃是出自上周提過極可能成為下一任商務部長的富商Wilbur Ross,和極針對中國的經濟學家Peter Navarro的手筆。計劃利用高達82%的免稅額來吸引私人資金投資基建,因相信私人企業的效率比政府高,亦可減少財赤的憂慮。感覺上,構思中有不少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影子。也不出奇,因為Wilbur Ross有不少在中國投資的經驗。

從前西方的所謂中國專家,幾乎每次提到中國倚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都是有彈無讚。不是白象工程,就是鬼城,剩下來的只有無窮的呆壞帳。但最近不少馬屁精,為了對特朗普歌功頌德,竟用中國的發展模式來作為一個「backhanded」的舉證。說法是中國數十年來,用了大量舉債的方法來做固定資產投資,到現在債務泡沫還未爆破,證明此路是行得通的!

市場永遠比政策走得快,10年美債息就率先由大選前的1.8厘升至2.4厘,速度驚人。按照過去13次類似情况,未來3個月有可能再多升0.5厘。「新債王」Jeff Gundlach,不單猜中特朗普能當選,更在半年前早已警告利率已見底,通脹將重臨。最近他更預測10年債息將在4至5年內升至6厘,回歸長期的平均水平。如果預測成真,代表美國經濟強勁,通脹亦可能升越2%的美聯儲的目標。現時市場預期未來一年內將加息3至4次。

美元料續走強 人幣明年或見7.3

在此環境下,美元一枝獨秀,DXY升至102水平,不少人預測將升至110以上。美股幾乎每天創新高,短期超買應回調一些,但道指在不久未來可能升至20,000點。更值得留意的是代表小型股的Russell 2000指數,投資者認為保護主意將有利於以本土業務為主的中小企,所以在1個月內升了18%,PE高達46倍,比較危險。

整個投資局面急速變化,很多噪音,亦有矛盾,令人迷惘。讓我嘗試分析一下。

先說我信的事情。DXY應在短期內整固一下,但在未來半年繼續走強是幾乎肯定的。原因很簡單,美國是唯一在加息的主要國家。另外歐洲的政治困擾最少維持至明年中,歐元很難變強(歐元佔DXY近六成)。人幣兌一籃子貨幣CFETS確是基本穩定,更或稍有升幅,但兌美元仍面對一點壓力,明年見7.3是有可能的。

恒指目標暫定25000點

我也相信美股不是一個快要爆破的泡沫。標普明年可升到2300點。主要原因是盈利才剛開始復蘇,再加上預期減企業稅的幫助。深港通終於落實了,令我對明年港股和A股的慢牛局面更有信心。人幣和企業債問題形成憂慮之牆;另一方面,企業盈利前景改善,供給側改革取得成果,和對稅改的期盼就是給市場去攀此牆的動力。恒指目標暫定25,000點,上證指目標3600點,都有提升空間。

最不相信的是美國能靠保護主義,加一點舊經濟基建投資,就能把實際增長推高至4%。美國工人(全球也是)的最大競爭對手已不再是中國人或墨西哥人,已變成是AI和機器人。我早已解釋過,隨着打破石油供應瓶頸,人口增長減慢和老齡化,再加上AI和共享經濟等提高資源效率的發展;貨品、服務、連工人都變成供過於求。經濟低增長,低通脹就是新常態。10年債息可能衝上3厘,但未必能站穩。

印尼債匯表現不俗 可留意機會

我認為未來幾個月將是買入一些優質亞洲主權和企業債的好機會。最近雖然亞洲債也隨着美債,溫和的跌了一點,但跟2013年的taper tantrum(當時伯南克提出減少QE規模),息差狂拉闊,恐慌拋售的情况很不一樣。CB(可換股債券)可能更好,因為特朗普的言行難料,市場的波動率應該會升。舉個例子,携程的CB就非常吸引,息差高達500點子,股價超波動,業績有驚喜,股價長遠應能突破。拿着CB,就算不炒vol,也等如擁有一個非常值錢的free option。

除了美元債,某些好的EM(新興市場)國債亦非常吸引。印尼10年債息升至8.2厘,印尼盾兌美元的表現也不錯,只輕微跌了2.5%,比日圓、歐元強多了。跌的原因主要是外資佔比四成,隨着資金回流就不得不賣;但聰明的中國資金已開始留意到此絕好機會。

(中環資產持有携程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07&issue=20161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39

譚新強﹕港股多了個「北水 Put」

1 : GS(14)@2016-12-07 07:24:41

【明報專訊】兩年前,滬港通開啟那天我被邀上CNBC,例牌討論一下對兩地市場的影響。最意想不到的是到最後,主持問我估計下一步深港通何時實現?老實說,當時我未想過此問題,唯有靠吹, 回答說中央比較保守,最少將觀察滬港通運作一年,才開始研究深港通,整體可能需時一至兩年。同場受訪的還有一名大行女策略師,道別時,她充滿自信地矯正了我對深港通的「錯誤」預測,指出長則半年,快者3個月,深港通必到!被「專家」即場踢爆,有點尷尬!

深港通短期反應平淡是好事

好事多磨,昨天深港通終正式開始,可喜可賀!短期反應平淡(好事),但長期來說,互聯互通等如給了港股一個非常重要的「北水 put」!

短期內美股已超買,但仍牛氣冲天。反過來美債超賣,可能暫企穩。美元較難說,意大利公投政府失利,總理辭職,雖不意外,但歐元還是稍為走弱,DXY有點反彈。

長遠來看,美國失業率已下跌至4.6%,工資亦有上升趨勢,如真的積極採用基建和減稅來刺激經濟,能否把長期GDP推高至3.5%至4%仍有很大疑問,但至少通脹應可回升至2%。市場預期未來兩年美聯儲將加息6次,對比過去一年,說了那麼多,還只加了一次,可以想像威力將有多大!幾乎肯定,美元和10年國債息率都未見頂。

因此中國財金官員忙到不可開交。面對美元和美債息急升的巨大壓力,他們努力平衡「三元悖論」的三個角,知其不可而為之,佩服。

游資唯一出路 A股明年看俏

一方面盡量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但無奈仍有點受美息影響,銀根稍為緊絀,但情况仍可控。第二方面,人幣兌CFETS無疑是基本穩定,只單兌美元貶值了一些,所以內地投資者的擔憂情緒其實不算很高。但如果經濟轉弱,連兌CFETS都有下跌趨勢,問題就更嚴重,希望不會發生。第三個角,資本帳的掌控是最難的。加入SDR,本應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但反智地,因為外儲下跌的速度過快,資本帳反而愈控愈緊,有點惡性循環的味道。問題在於投資者教育,沒法在短期內把焦點轉移到CFETS的一籃子貨幣,資金流仍主要取決於兌美元匯率。

此情况下,中外券商對明年A股反而較樂觀。素來最極端的大摩明年上證目標看4400點,有點誇張。盈利預計有溫和的8%增長,但更重要的是PE預計從18倍升至22倍。原因是游資氾濫,中央必嚴控房市泡沫,但資金又不准大量外流,所以A股是唯一的選擇。大摩恒指目標則只是24000點,相對有點保守。去年A股大牛市時,只有滬港通,港股對A股的beta約0.4,如今多了一條深港通水喉,我估計beta應可升至0.7或更高。

但這些樂觀預測都是建於中美關係不惡化的假設下作出的。大部分中國人都認定特朗普是個生意人,只講金錢利益,定能經談判達到雙贏局面。但未上台已破先例,tweet出接聽蔡英文賀電的消息,擺明玩嘢。翻查他過去20年的講話,最不變的論調就是美國在外貿上吃大虧,保護主義非常明顯,不可掉以輕心。最有信心的投資策略仍是買CB(可換股債券)來long vol(買入波幅),除中鐵建(1186)和中車(1766)外,中芯國際(0981)的CB也可留意。

中美關係倘惡化 港股通起作用

今年北水已證明是最smart和最disciplined的高質素資金,不會盲目高追,只會耐心地趁低吸納,充分發揮了「北水put」的作用。萬一中美關係惡化,到時北水對穩定港股更重要。試想一下,全球避險情緒高漲,美元走強,內地資金外流的需求增加,但資本帳更收緊,剩下來的只有最正規,最受政策支持,根本不涉走資的港股通機制。如互聯互通能快一點納入ETF,把多些全球投資選擇帶來,香港的吸引力更大。

中環資產持中鐵建、中車及中芯國際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21&issue=201612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97

中環資產譚新強:滙控可短炒長燜

1 : GS(14)@2016-12-30 01:17:24

【本報訊】滙控(005)年內大翻身,除了獲中國資金青睞,在加息環境下,更有望成為贏家。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稱,明年金融板塊會是股市主題之一,滙控更是心水股份,旗下基金亦持其財務權益。「呢舊係靚肉,短炒長燜兩適宜」他指出,年內已有中國的「聰明錢撈底」,而獅子行陸續出售其全球業務,聚焦在亞洲市場後,其資本要求已有所下調。滙控不如科網股般有幻想空間,但勝在夠穩健。同時,特朗普上任後,如不針對華爾街、收緊銀行監管,「罰少啲錢已經好好」。再者,加息周期不利收息股,而滙控息率有6厘,若能保持,自然吸引資金換馬。


新經濟股稍事休息

內銀股亦要留意,但較受中國經濟影響,假如經濟情况不俗,其市賬率(PB)可望升回1倍,有不少上升空間。至於中資保險股則需要小心,因中央未必想A股升回4000點以上,系統性風險亦大。基建股是金融股之外,另一個重要主題。美國有特朗普要振興當地基建項目、修橋補路,中國明年亦然。「中國唔起樓,嗰部鏟泥機就拎去起基建,都係要搵嘢起嘅。」譚新強謂,中美短期內的主調在基建之上,將帶動鐵路,甚至鋼鐵、煤炭等板塊,估計可以維持數個月至一年。舊經濟股重返當炒行列,新經濟股則是稍事休息,因為基建、銀行股市盈率低,而息率高,資金自然由科網股換馬。本地地產股及公用股在加息周期下,自然不宜沾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29/198798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