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陳子夏/圖)
臨近中秋,月餅又迎來銷售旺季。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月餅》新標準已於2015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意味著,今年的中秋月餅,是首次在“新國標”的規定下完成制作。
五仁月餅一直是近年來月餅界的“網紅”,一邊是網友們嚷嚷著讓“五仁月餅滾出月餅界”,一邊是各大超市的櫃臺上均有各品牌五仁月餅推出。此次,由於“新國標”規定了五仁月餅應含有的主要餡料品種,五仁月餅再次成為了焦點。
月餅新國標的代號為GB/ T19855-2015,從原來的強制性標準變為推薦性標準。新標準對五仁月餅如此定義: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等5種原料加工成餡的月餅,且果仁含量不得低於20%。
新國標出臺後,一些廠家將五仁的餡料解讀為“僅此五種”,市場上也由此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五仁月餅不僅多了很多“外號”,有的商家還玩起了“文字遊戲”,五仁月餅搖身一變,成了“伍仁月餅”。
“五仁月餅必須包含指定的五種 ‘仁’,這是誤讀。”全國焙烤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糕點分技術委員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由於詢問五仁月餅配料的人實在太多,該委員會專門對新國標中果仁類月餅條款發布了《回複函》。
《回複函》稱,廣式月餅果仁類中,使用五種果仁為主要原料加工成餡的月餅可稱為“廣式五仁月餅”。該條款中“其中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等五種主要原料”所列出的五種果仁,是基於“廣式五仁月餅”的基本描述,但“等”字的提出,是指在廣式五仁月餅配料中不限於上述五種果仁的使用。
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該《回複函》發布於2016年8月11日。此時,各廠家的中秋月餅已經上架。
除了“網紅”五仁月餅,新國標對月餅的餡料含量也做出了更細致的要求。新規明確:蓮蓉類餡料中,蓮子的含量應不低於60%;蓮子含量為100%,才能稱為“純蓮蓉”;栗蓉類月餅的餡料中,板栗含量不能低於60%;水果類月餅的餡料中,水果及其制品的用量應不低於25%。
新國標還將此前“按地方風味特色”明確為“按派式特色”分類。除了公眾所熟知的廣式、京式月餅,還新增了潮式月餅、滇式月餅、晉式月餅、瓊式月餅、臺式月餅和哈式月餅六種分類。
每年中秋節,月餅界都會湧現出一批令人意想不到的“另類”月餅。今年,“小龍蝦月餅”賺足了眼球。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新奇特的產品固然能博人眼球,但如果月餅餡料等前期工作沒有處理好,將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9月9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中秋月餅消費提示,首先建議消費者去超市、食品商店等正規銷售渠道購買,購買時註意查看包裝是否完整、散裝月餅的盛放容器是否清潔,不要購買顏色或味道異常,過保質期、無保質期或來源不明的月餅;其次,按照產品包裝上標示的保存方法進行保存,一旦發現異味、黴變等異常,千萬不要再食用。
此外,食藥監總局還強調“從未批準過保健類月餅”,如有月餅聲稱有保健功能甚至能治病,千萬不要上當。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66
何洁的“犟”,其实是一种“拎得清”。 “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承受得住。”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不服来犟”, 只要没有失去追逐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知道”(nz_zhidao)带你走近一位为梦想而“犟”的人。
采访何洁前两天,我才知道表妹也是她的“粉”,而且是枚“老粉”。
何洁的粉丝,许多都配得上这个“老”字。从她以“超女”身份出道到今天,11年过去了。11年前,何洁是那个在“超女”决赛上唱着《谁与争锋》、染着红头发、喜欢眯起眼睛大笑的18岁女孩。那一年,她才刚上大学,在“超女”舞台上,她肆无忌惮地唱着、笑着、哭着。
人们觉得她真实,她则形容自己在舞台上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2005年“超女”比赛结束后,何洁以第4名的成绩签约天娱,正式“闯”进娱乐圈。
在最初的日子里,何洁曾觉得自己是被所有人宠爱的小公主。这个小女孩对所有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用何洁自己的话来说,她能够“自动过滤所有不好的事情,也有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决心”。
但当时何洁并不知道,这种“劲头”是如何影响屏幕外那些和她一样怀着明星梦想的女孩。
表妹从小喜欢唱歌,可没有人认为这个南方小镇上的普通高中女生会变成明星,主要原因是当时她160斤,还是单眼皮。
今年年初,何洁也面临外界对她“体重”的过度关注。进军乐坛后,何洁连续拿出几首脍炙人口的新歌,但真正让她上头条的是“减肥”。
在生下第2个孩子后,何洁胖了60斤。“当时没有人觉得我能减肥成功,但对我来说,减肥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一试?”
何洁告诉我,她本人并不害怕减肥。因为减肥所需要的意志力,本来就是她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坚持的人。”
也许,表妹一开始喜欢上何洁,就是因为她的坚持。
和表妹再见面,她已从160斤减到了不到120斤。她告诉我,“盒饭”中的不少女孩都以“何大宝”为目标,努力达到自己的标准体重。
在减肥上的坚持,还能体现在何洁生活里的每一个决定。
比如,当她知道又怀上第2个孩子时,恰逢真人秀《一路上有你》播出。在旁人看来,蛰伏已久的何洁终于遇到了事业的上升期。“他们说你的曝光量合适,又正是当红的话题担当,现在不趁胜追击却去生孩子,之前的努力都会白费了。”
但何洁的选择是生下宝宝。她的理由是:“事业可以再做,但孩子没了,就没了。”
再比如,当周围人全都嚷嚷着“孕妇怎么能录歌、跑宣传、上蹿下跳呢?还是延后做专辑”的时候,何洁坚持在怀孕期间制作出《Double Double》这张唱片,并且生下了健康的宝宝。“这应该给所有有事业的女性作为参照,在怀孕之后,还是可以有计划地推进自己本职工作的。”何洁说。
2016年,这种坚持,被何洁的合作者们解读为“犟”。
拿到2016年为她量身打造的新歌《不服来犟》时,何洁开怀大笑。“他们肯定觉得我特别犟。但我喜欢用犟形容自己,这其实代表着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而在我看来,何洁的“犟”,其实是一种“拎得清”。
何洁的每一张唱片,都是她成长的写照。细细看来,确实如此。何洁说,她更习惯在唱片里表达自己心态的变化。
第一张专辑,摇滚风的《发光体》,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何洁,进入了娱乐圈;
第二张专辑《明明不是Angle》,何洁直言这是在公司的包装下做出来的唱片,自己并没有放入太多想法。这其实,也是何洁初入娱乐圈不自信和迷茫的写照。
第三张专辑,何洁再一次推出摇滚唱片《想要回到何洁》,开始寻找内在的自己。她说,那会天天想的就是——何洁到底是谁。
第四张专辑《短暂的爱情》,是何洁转型做“情歌手”后推出的。
“那个时候,我的情感世界比较波动,感情上有很多不确定性,事业也停滞不前,算是处于低谷。”于是,在这张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锋芒毕露,想把自己藏起来、静静唱着歌的何洁。
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轮回。家庭和孩子,让何洁那种无所畏惧的状态回来了。“有了他们,我就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想做什么去做就可以了。”
2016年,何洁带着《不服来犟》重新出发。
这张新专辑中,何洁抛弃了曾经的不自信,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唱起充满节奏感的歌曲。因为她觉得,这才是让自己最舒服、“最带劲”的状态。
随着新的唱片和演唱会到来,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越活越带“劲”。在她的微博上,每天必更的就是新的练舞动态,图片中的何洁元气满满。
家庭,是现在的何洁前进的最大动力。宝宝和丈夫的照片,不时出现在何洁的微博中:“毕竟人生大事基本已经完成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自己。”
何洁也相信,这种坚持能够传递给所有喜欢自己的人那里:“如果你的身上有能量,别人是可以看得到的。”
谁能不同意这种说法呢?
高考那年,表妹坚持要读编导系。整整一年,表妹坚持了下来,因为梦想。
而在何洁看来,与“盒饭”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是相互的:“他们给我的也是无穷的力量。我也希望把我自己好的状态,传递给他们。”
今年,何洁想传递给粉丝们的就是“不服来犟”的精神——不要被条条框框局限,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值得为“不可能”去尝试。
诚如专辑歌曲《Take It》所言:“别气I'm back,占回我的秀台/还是我,Keep it real,何洁最好姿态,我不需要,去证明/在我帝国,我叫做 Queen”。一直坚持自我的何洁,经过这些年的喧嚣也好沉寂也罢,现在的她,活得明白潇洒。
当然,现在的何洁,也学会和“犟”的反面相处。“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承受得住。”
毕竟,梦想与奋斗之外,还有平淡的小生活。做何洁的采访,其实是两个妈妈之间的对话。宝宝闹起来,我只能一边采访一边喂奶。她呢,正在利用吃饭前一小会陪孩子玩。
2016年,她曾发过一条微博,自叹“红不红,已经不那么重要。” 对生活中纷至沓来的好与坏,何洁都学会淡然处之:“这就是我的工作,不同的是我很幸运,我的工作距离梦想比较近而已。”
采访何洁之后,我发微信给表妹,第一个问题就是:“粉何洁11年了,你和她都有了很大变化,你还是那么喜欢她吗?”
表妹的回复是一张照片,照片中是11月12日何洁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不服来犟”演唱会的预售票:“今年,我会和老公孩子一起去看何洁的‘犟’。”
是的,表妹不是“幸运的一小撮”,她既没有成为“超女”,也没有成为“编导”,她现在是一名家乡一名人民警察。
不过,就像何洁所说:“如果今天对于梦想确实有太多阻力,没准老天爷是想让你走另外一条可能会更适合你也更棒的路呢?”
是呀,每个地球人都可以“不服来犟”,只要没有失去追逐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期待。放下手机,我真实地感到,这样“追星”的表妹是如此幸福。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66
2016年3月6日,中國隊總教練劉國梁(左三),隊員張繼科、馬龍、許昕、樊振東和方博(從左到右)在頒獎儀式上合影。當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2016年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男團決賽中,中國隊以3比0戰勝日本隊,奪得冠軍。(新華社 張紋綜/圖)
曾經放學後我們不是奔向籃球場,而是與小夥伴約戰乒乓球臺。
都說乒乓球在中國群眾基礎深厚,但中國乒乓球隊真的是因為群眾基礎深厚才這麽牛嗎?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中國乒乓球為什麽“誰都打不過”?
網絡段子很難長盛不衰,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比如那句流傳甚廣的“論球隊,我只服兩支,一支是中國乒乓球隊,誰都打不過,另一支是中國男足,誰都打不過。”
事實證明,這個段子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男足在俄羅斯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2強賽中,尚未獲勝一場;而中國乒乓球隊今年夏天包攬了里約奧運會乒乓球項目的所有金牌。確實,兩支球隊都是“誰都打不過”。
不過你可能很難想象,中國乒乓球隊強到“令人發指”的原因,並非看不見摸不著的群眾基礎,而是甩其他國家幾十條街的訓練和備戰水平。
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軍團包攬一個項目全部金牌的壯舉共有6次,其中5次由國乒完成。國乒如此長盛不衰,在世界競技體育史上堪稱奇跡。
不過,半個世紀以前世界乒壇卻是完全被歐洲壟斷。1926-1951間舉辦的18屆世乒賽,除美國選手取得8項冠軍,以及第11屆女單比賽未確定冠軍外,其余的109項冠軍都是歐洲選手——當然,這25年的世乒賽中國都沒參加。
1952-1959年間,是日本稱雄的時代。期間7次世錦賽,日本獲得了全部錦標賽的49%。在1970年代,歐洲重新崛起。在這兩段中間,1961至1965年3次世錦賽,中國拿了11個冠軍;20世紀80年代後,則中國逐步開始稱霸乒壇。
即使是中國乒乓球逐步稱霸的過程中,人們印象中也有一堆外國好手的身影,如瑞典的瓦爾德內爾、韓國的柳承敏、德國的波爾、以及女子比賽中的陳靜、何智麗、李佳薇,等等。2004年,柳承敏拿下奧運金牌更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的奇恥大辱。在世乒賽上,男團女團比賽也出現過冠軍旁落的現象。
外媒歸納中國乒乓球隊的成功時,習慣提及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數量龐大的參與人數。韓國媒體給出的數字是大約3000萬人,而美國媒體報道的數字更是達到了誇張的3億人,這意味著每13個中國人中就有3個人經常打乒乓球。事實上,這和很多人的感受並不相符,我們似乎沒見過身邊有這麽多乒乓高手。
外媒報道的數字並未提供可供查證的來源,國內的機構倒是做過一些統計,但結果不但不能說明乒乓球的參與人數有多麽龐大,反而揭示了這項被奉為“國球”的運動正在失去群眾的參與。
在衛生部、中國記者協會等機構聯合舉行的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頒獎儀式上,一項由人民網做的調查引起關註:在5000多名接受調查的網民中,有77.5%的人在“平時最常用的鍛煉方式”問題上選擇了步行,跑步和球類運動退居到第二、三位,步行成為大眾平日最常采用的身體鍛煉方式。
這一調查結果,與時任國家乒羽中心主任劉鳳巖接受采訪時透露的信息不謀而合: “乒乓球雖為國球,不少群眾心中雖仍有乒乓情結,但已早非最受追捧的體育健身項目。”劉鳳巖當時給出的排序是健步走第一、羽毛球第二、乒乓球第三。若綜合本次人民網調查,乒乓球連三甲都沒擠進去。
而且,國外的乒乓球群眾基礎也不算差。2013年,有一組報道提到法國和德國的乒乓球運動。在歐洲現在的乒乓球龍頭德國,註冊乒乓球運動員大概有6.8萬人,其中男子甲級聯賽是真正的職業聯賽;在法國,乒協註冊的專業、非專業乒乓球運動員則超過20萬人;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黑馬黑人選手阿魯納非常受到關註,在打敗德國名將波爾後,其教練表示,在尼日利亞,各個學校都有乒乓球課,也有幾千名在尼乒協註冊的球員。
因此來說,乒乓球競技水平的高低,確實和群眾基礎、參與人數脫不了關系,但它並非是決定性因素。
2012年開始擔任國乒男二隊主教練的劉國正,曾向外界詳細介紹過國乒的訓練和備戰方法,簡直強到無法想象。
舉個例子說,國乒10名世界冠軍曾進行攀爬高樓訓練,小夥子們一口氣爬上了高達441.8米的100層高樓,其中第一個登頂的郝帥只用了28分鐘,其他人也很快追上來,整個過程不超過半小時。
跳繩則是國手們的強項,1分鐘內跳100個雙搖是必備素質。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十歲出頭的小隊員要參加比賽必須要通過跳繩測試,一般1分鐘要跳50個雙搖以上。
除了提高身體素質的訓練,手感的訓練也格外重要。國家隊經常在訓練中把乒乓球臺塗上厚厚一層蠟,讓隊員們練習在打蠟球臺上打球。由於打了蠟的球臺變得更滑,球的線路變得難以控制。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國內用的紅雙喜臺面太澀了,而出去比賽的臺面要滑一些,所以給臺面打蠟,增加難度,這樣出去比賽就更加得心應手。
此外,每逢重大比賽前的備戰工作中國隊也非常細致。世乒賽、奧運會,國乒從來都是浩浩蕩蕩,這樣的團隊作戰讓其他國家只有“羨慕嫉妒恨”。能夠入選大部隊陣容的隊員,個個身懷絕技,除參賽選手和他們的主管教練之外,還有“探子”隨行。
所謂“探子”,也就是刺探對手軍情的觀察員,他們的任務可不輕,往往由陪練兼職。比如多特蒙德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女隊帶來了曹臻和削球手範瑛,每逢中國女隊的對手比賽,兩人就會在場館里忙活起來。首先,曹臻和範瑛要了解每場比賽球桌的安排,好提前到場將攝像機架到對手面前,錄下比賽資料,提供給上場的隊友做技戰術分析,要知道觀察員的建議可是參賽選手取勝的法寶之一。所以在多特蒙德的這些天,曹臻和範瑛每天都只有兩件事,不是收集對手情報,就是陪隊友訓練。
這些“探子”將搜集到的情報整理後交給專業教練團隊進行分析,然後由國乒教練帶領隊員進行分析和學習,工作細致到每一個球的處理,比如雙方打成9平時,發一個上旋球比發一個下旋球的得分率高30%這樣精確。
不僅如此,時刻關註國外優秀選手,賽前找陪練模仿潛在對手的打法也是備戰重點之一。通常,國乒會搜集世界各地冒尖選手的信息,如果這些選手有可能成為國乒的對手,大賽前國乒會找陪練專門模擬這些選手的打法以讓國乒隊員提前適應。陪練有從國外請來的打法相似的運動員,也有從國內地方隊臨時抽調專業運動員進行模仿。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女隊的陪練更加簡單粗暴,對競技水平的提高也顯而易見——女隊員的陪練一般是男選手,他們的速度、力量,你懂的。
高科技裝備也不可或缺。2009年4月,一種名叫“雷”的球拍測試儀出現在了國乒女隊的訓練館里。這個用來檢測球拍使用無機膠水是否達標的儀器價格在8萬元人民幣左右。
2008年8月22日,獲得北京奧運會女單前三名的中國選手張怡寧(中)、王楠(左)和郭躍在領獎臺上。(新華社/圖)
不過,國乒稱霸國際乒壇這麽多年,除了把對手打怕了,也把國際乒聯給惹了。畢竟,國乒一家獨大讓國際乒乓賽事失去了冠軍懸念,這本身就不利於乒乓球運動在全球的推廣。
為了限制中國隊,這些年國際乒聯沒少出臺新規,盡管國際乒聯口頭上從來沒承認過這些新規是針對中國隊。
1999年,減少參賽人數,這樣中國不可能包攬四強;2000年,將38mm的小球改為40mm的大球,限制中國隊的快攻打法;2001年,將規則修改為每兩球換發一次,將發球改為無遮擋發球,限制中國前三板的威力;2002年,改賽制為7局4勝制,每局11分,增加了低水平選手爆冷的可能性; 2008年,對中國的“海外兵團”進行限制,避免成為華人選手一家的天下;2009年,又再次減少各隊奧運會單打比賽名額上限,將3人減少為兩人。
國乒似乎也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就沒有小夥伴願意跟中國隊一起玩耍了。於是,2009年初,蔡振華接掌中國乒協時就提出的一項著眼乒乓球未來發展的長遠計劃,準備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幫助外國乒乓球運動員提高水平。這就是著名的“養狼計劃”。
這項計劃大致內容分為三塊:邀請國外乒乓球運動員來中國參加訓練;往國外乒乓球運動隊派出教練,輸出國乒先進的訓練理念和方法;允許中國乒超聯賽引進國外高水平外援。這項計劃的成功之處在於,過去幾年代表歐洲乒乓球最高水平的如波爾這樣的優秀運動員,也出現在中國乒超賽場。
“養狼計劃”提升了一波國外運動員的水平,收益最大的國家無疑是曾經的乒壇霸主日本隊。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男團決賽中國對陣日本,國乒依舊贏球,只不過比分變成了3比1。
日本得的一分是水谷隼擊敗許昕獲得的,水谷隼在賽後說:“我剛剛發現這是中國隊第一次在決賽中輸了比賽。我與許昕交手,從來沒有贏過,輸了超過50場比賽。我們每一天都在努力訓練以求擊敗中國,每場比賽我們都下決心擊敗中國隊,我們完全相信可以在2020年擊敗他們。”
國乒總教練劉國梁在男團決賽後感嘆道,“日本隊是個強大的對手,水谷隼的提升給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到了2020年在日本隊的主場威脅會更大。”女隊主教練孔令輝也表示,“四年之後東京奧運會,局面肯定不會像里約這麽輕松。2020年,無論是年齡還是打法配備,日本隊都將迎來自己最好的階段。”
聽起來日本似乎有點可怕,但千萬不要被日本的表態嚇到,因為養狼計劃搞了這麽多年,在奧運會賽場上,國乒還沒讓金牌旁落過。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先做減法,才能實現指數增長
i黑馬訊 11月10日,好未來主辦的2016未來之星同學會在京舉辦,喜馬拉雅CEO 余建軍出席發表了題為《打造3億用戶的音頻內容平臺》的演講。余建軍正在參加年度創業家評選,點擊閱讀原文並為他投票。
談及產業創新的趨勢,余建軍總結了幾個規律。一是一切為了“我”,不斷朝“我”的方向流動;二是細分,滿足“我”的需求。並且,各個行業都在被解購,呈現“大平臺、小老板”的特點,垂直細分領域不斷生長,個體或者小組織微創業越來越多,內容生產不斷細分和專業,內容創新在過去兩三年成了風口。
余建軍介紹,目前,喜馬拉雅已有大概3億手機端用戶,有四百萬人上傳過節目,七成市場占有率,人均收聽時長110多分鐘。
對於創業中可能陷入的坑,余建軍提出了“先做減法、後做加法”的策略。
以下為余建軍演講節選,經i黑馬編輯:
音頻是未來趨勢 打造音頻生態圈
我做過四五家不同的創業公司,最早是在西安交通大學讀碩士期間開始創業,畢業以後覺得創業特別好玩,就沒找工作,一直在上海,做了一個軟件公司。雖然養活了自己,但我心里還是有互聯網的夢想。
中間折騰過幾個項目,到大概2012年六七月份,我們定下來做音頻。核心邏輯是覺得,音頻是未來趨勢。我們直覺認為,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音頻是最優的媒體,它可以觸達過去的媒體沒法觸達的場景,比如開車、擠公交地鐵、跑步、做家務等。
當時選擇這個項目抓住了關鍵點:使用場景。音頻的價值來自獨特的使用場景,只要場景在,你又抓住了這個場景的入口,怎麽也死不了。簡單說,我們希望它是你的伴侶。
到現在,我們已經有大概3億的手機端用戶,有四百萬人上傳過節目,七成市場占有率,人均收聽時長110多分鐘,每月比上月增長兩三分鐘,這應該是互聯網里用戶時長最長的。
三年多來,音頻從一個已經被邊緣化的市場,慢慢地整個生態開始發生變化,內容供給方式、傳播載體、用戶構成,都在變化。
我們的思考大概經歷過三個階段。
最早我們定位為一個音頻App。2014年,我們上升到音頻的生態圈,不只是做App,還要變革上遊和下遊。
從上遊來說,是變革內容的生產方式,讓所有可能生產優質內容的人都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知識類內容通過音頻的傳播效率可能遠高於視頻。
在下遊,我們做的是分發創新,變革手機、車等硬件。我們做的喜馬拉雅inside(i黑馬註:語音開放平臺),還有各種智能家居公司,車機公司,都可以調用我們內容。很多汽車預裝了喜馬拉雅,我們還做了產品的隨身聽,再老的車都能收聽。我們收購了一個智能音響的團隊,也做了創新性的耳機。音頻最主要場景有三個:家里、路上、車上。要更有效地觸達這三個場景。
內容創業的未來:專業化、優質化、產業快速融合
隨著創業的推進,我對產業趨勢的理解也在加深。人類簡史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從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到互聯網,整個呈現指數級增長。這是我們互聯網創業人夢寐以求的曲線。
大數據代表著未來的趨勢,與大數據最相關的是人工智能,這是我們演化的方向。
過去20年,互聯網完成的事情叫“連接”,百度做的是人和信息的連接,阿里是人和商品的連接,騰訊是人和人的連接。連接完以後呢?下一步就是智能。過去說互聯網+,未來很多細分品類應該會有AI+(i黑馬註:人工智能)的邏輯,AI可以帶動很多產業升級。基本上所有巨頭都在布局人工智能。
跟音頻最緊密相關的是智能語音交互,我們也在討論下一個千億美金的機會在哪兒。
產業創新的趨勢,簡單總結幾個規律。一是一切為了我,不斷朝我的方向流動;二是細分,滿足我的需求。各個行業都在被解購。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大平臺、小老板。垂直細分領域不斷生長,個體或者小組織微創業越來越多,他們非常有效地利用平臺。傳統媒體被迅速邊緣化,新媒體平臺越來越集中,內容生產不斷細分和專業,內容創新在過去兩三年成了風口。
需求必須是剛需,必須能從小變大
一開始,很多人沒有感受到音頻的好處,現在一二線城市先感受到了,其實音頻是更好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前段時間有篇文章提出一個概念叫國民總時間,國民總數和時間是恒定的,所有的應用和服務都是在搶我們的時間。所以未來有機會的事是幫別人省時間的事,而不是占時間的事,而音頻就是省時間。
回過頭想,為什麽在2012年8月,我們只剩七八個人的時候拍了這個方向。到今年年初融資的時候,還有很多投資人沒看明白,包括一些主流的大基金。越顛覆性的事,往往大家的觀點越極端,差距特別大。我一開始跟投資人聊的時候,基本上一多半不認同我,但2012年我抓了一點,就是使用場景,這麽好的場景沒人占,我占下來了就是我的,最簡單的邏輯,將來搞多大我不知道。
我們當時研究廣播電臺,為什麽電視起來之後廣播沒死,最重要的原因是車的興起,移動互聯網還帶動了很多智能硬件的興起,這都給音頻帶來巨大的機會。互聯網一波又一波的沖浪,我自己的體會是,最大的機會都在於人群、習慣、政策發生變化的地方,像O2O、出行、音頻都是。
在微觀的執行上,我過去幾次創業,基本上屬於沖動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慢下來,覺得不要那麽著急馬上拍就是它了,能不能花幾個月時間去調研。2012年五六月份,我們把美國、歐洲跟音頻搭邊的App都下載來用,發現用戶用完以後,60%-70%的人都忘記廣播了,我們初步判斷這個東西能成。所以小樣本的驗證是非常關鍵的。
我感覺自己進步最大、體會最深的就是對需求的理解,很多人可能會只從一個維度考慮需求,只考慮剛需這一個點。2012年上半年我在想,過去只考慮一個點好像是不對的,要多維度考慮需求。
在創業一開始,就要推敲頻率的問題。大眾點評一開始為什麽做餐飲,因為餐飲是線下最高頻的品類,越高頻的東西,越適合作為切入點,低頻的商業變現路徑。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誰可以打我,我們會進入哪個層面。比如微信會推一個什麽應用打我,後來酷我、酷狗都推了這個應用,我們也過招,發現我們都能打勝仗。
因為互聯網的競爭對手往往是你看不到的,他在你的品類邊界上,在你不註意的時候,就會跨越過來,所以你要考慮怎麽把壁壘拉高。
內容創業還是要回歸到內容質量本身。像傳統廣播主持人,80%-90%在我們平臺上活不下去。因為傳統廣播多數時候確實在消耗大家的時間,節目幹貨不夠,並沒有幫大家省時間。
先做減法,才能實現指數增長
要活下來,最本質的問題是把內容當成互聯網產品去打造,本質上還是內容創業。要定義典型人群,思考消費場景,考慮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麽。然後做到極致,成為這個領域的No.1,用戶條件反射的第一選擇。只要你成為第一選擇,就肯定能成。
還有很多困擾創業公司的問題,我也有一些思考。
怎麽跨越死亡谷的問題。很多公司死在半路上,我總結發現,不要一開始就做那麽多變量,導致不能閉環。創業之初應該盡可能減到最簡單,最容易閉環的地方。如果把創業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從零到一,一個是從一到一百,當你沒從零走到一的時候,就別急著從一到一百。一開始要做減法,所有需求、欲望砍到只剩一個,這個做到極致以後,就有機會做乘法,就是用戶規模化,規模化之後,再考慮做加法,發展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團隊,更多的錢。
關鍵要做兩件事。
第一是重度垂直,構建壁壘,做高質量的內容沈澱,做高價值IP。
第二是社交黏性,要讓一個個體彼此發生關聯,平臺和角色之間發生關聯,當你形成連接關系以後,在社交層面通常比較難被打敗。
在對互聯網造車的一片爭議聲中,奇點汽車創始人沈海寅和團隊研發制造了一年的量產純電動車終於問世。這款名為iS6的SUV將於本周亮相上海車展。
趕在上海車展前,已經有多家互聯網公司正式宣布參展,其中還包括蔚來汽車、威馬汽車、正道汽車以及吉利汽車旗下全新的電動車品牌LYNK & Co。這也意味著來自互聯網的“野蠻人”已經叩開了汽車行業的大門,在電動車顛覆傳統內燃機引擎的時代中,每一家公司都有機會,新的參與者也能夠創造歷史。
“真心不希望樂視敗退”
奇點iS6外觀炫酷,看得出團隊在設計方面很花心思,不過官方宣稱的400公里的續航里程還是讓人將信將疑。沈海寅介紹稱,這款電動車的快充能力驚人,“一頓飯的時間就能充320公里,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充100公里”。以特斯拉來比較,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的功率為150千瓦,充滿電需要1小時以上。
沈海寅表示,奇點汽車的供應商數量已經達到600多家,車載系統將使用哈曼的音響系統以及科大訊飛的語音智能系統。除此之外,奇點iS6的車身也多處借鑒不同豪華汽車的特征。20萬~30萬美元的預售價讓人懷疑是否能夠覆蓋成本。
對此,沈海寅說:“我們就是以成本價出售汽車來獲取用戶的。因為用戶獲取的成本很高,在獲取盡量多的用戶之後,我們會以與出行相關的服務綁定用戶,這才是未來真正的盈利模式。”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奇點汽車正在籌劃C輪融資。
盡管公布了量產車的外形和定價,並將從即日起接受2017元訂金的預訂,但是奇點汽車並沒有公布具體的交車時間。沈海寅對記者表示:“我們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小批量量產,不到一年時間就能交貨,也就是明年年初左右。” 據沈海寅解釋,小批量量產的規模是幾百輛不到1000輛。
奇點iS6
2016年11月,奇點汽車融資6億美元,在安徽銅陵投資80億元人民幣,建立了一條年產量達20萬輛的總裝線。由於工廠還未開工建設,沈海寅表示:“首批和第二批奇點量產車會采用代工方式。”但是出於代工方的保密要求,他一直未透露代工廠的名稱。
從事互聯網汽車創業以來,沈海寅一直戲稱自己“無知無畏”。“如果你知道前方有很多挑戰,就不敢像我們現在這樣大膽地快步發展。”沈海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相信電動車一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汽車行業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沈海寅提到了特斯拉,也提到了樂視。特斯拉的市值已經超越福特和通用,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汽車企業。沈海寅認為,這是一件“大事”。“傳統車企正是因為不敢創新,才會被超越。未來是屬於像馬斯克這樣有遠見、敢為天下先的人的。”沈海寅說道。
至於樂視近期面臨的資金緊張導致汽車項目前途未蔔,沈海寅這樣對記者說:“我們真心不希望樂視敗退,因為任何一個行業處於發展初期時,是沒有競爭對手的,每個人都需要全力以赴推動一個新興市場的發展,培養教育用戶。樂視如果倒下,對誰都沒有好處。在公眾或者政府眼里,奇點、蔚來和樂視都是電動汽車,沒有本質區別,盡管事實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傳統車企大戰科技巨頭
雖然奇點汽車從樂視身上吸取了不少經驗教訓,但沈海寅的目標還是能成為像特斯拉這樣偉大的企業。特斯拉的“入門級”量產車Model 3預計將於今年7月正式發售,3.5萬美元的售價對很多同類車型造成壓力。
大眾汽車北美CEO Hinrich Woebcken在日前舉行的紐約車展上對特斯拉和傳統車企的競爭發表看法。Woebcken表示:“特斯拉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公司。但是大眾汽車的目標會更加出於對商業和經濟的考量,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大規模的量產和盈利。這和特斯拉的策略是有本質區別的。”
為了應對來自特斯拉的挑戰,大眾汽車將於上海車展上發布首款跨界電動概念車I.D。所謂“跨界電動車”就是介於轎車和SUV之間的車型。據了解,該款車型的續航里程與傳統內燃機汽車不相上下。大眾汽車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每年銷售100萬輛電動車。但這也意味著公司要在電池研發上進行巨大投入,這對於還處於“排放門”後遺癥中的大眾汽車又意味著重大的挑戰。
就在4月6日,大眾汽車(中國)宣布1.8億美元投資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出門問問,雙方表示,將建立合資公司打造智能出行的軟硬件系統。出門問問創始人李誌飛對第一財經表示:“傳統汽車行業越來越意識到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重要性,這或許將打破現有的汽車供應鏈格局。”
李誌飛還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出門問問在本周的上海車展前將發布一款虛擬助理產品。“這款產品將會用在我們的全平臺上,包括未來的車載系統以及即將發布的智能家居硬件上”。李誌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據了解,出門問問在今年三季度左右將發布一款類似於亞馬遜Echo的無線智能音響。
最新正式加入汽車領域之爭的還有科技巨頭蘋果公司。蘋果上周末已經獲得了加州無人汽車測試牌照。盡管蘋果的造車項目一直很神秘,去年還一度傳出Project Titan計劃被擱置的消息,不過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在汽車方面的投入,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根據去年蘋果公司向美國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遞交的文件,蘋果正在“大規模投入自動駕駛和機器學習的研發”,並表示對“自動化系統在很多領域,包括對交通的應用很感興趣”。
近期,對於蘋果公司造車計劃的猜測暗示這家iPhone生產商將不再試圖和特斯拉競爭“造車”,而是會將精力集中在開發自主駕駛汽車的軟件平臺,並與傳統汽車公司合作。
不過,現在蘋果已經申請了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牌照,這家巨頭公司是否有意積極開發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未來人們將從蘋果無人駕駛的行駛里程報告中得到答案。盡管蘋果公司一如既往地不予回應,但專家表示,一些公司申請了無人駕駛的測試牌照後,仍有可能什麽都不做,只是為了“不時之需”。
今日有傳言單身多年的某中國中年科技富豪鉆石王老五被曝與美國第一流行歌星相戀。有網友猜測是搜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張朝陽與“黴黴”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對此,張朝陽本人在直播中回應,“it‘s a rumor!No taste for foreign women。甚至連黴黴是誰都沒聽過。”
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是美國最具知名度的歌星之一,被中國歌迷稱為黴黴。她今年27歲,高顏值、大長腿,好嗓音,同時具有蓬勃的創作才能,獲得過格萊美獎,更有強大的吸金能力。
搜狐CEO張朝陽至今未婚,被稱為互聯網圈的鉆石王老五,2000年7月12日,搜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
據此前公布的財報,搜狐2016年總營收16.5億美元,同比下滑15%;歸屬於搜狐的凈虧損為2.26億美元,合每股攤薄虧損5.83美元。除了搜狗業務穩定增長外,包括品牌廣告、在線遊戲業務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品牌廣告收入為4.48億美元,同比下降22%;在線遊戲收入為3.96億美元,同比下降38%;搜狗收入為6.60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12%。
張朝陽評價過去一年的表現時稱,”搜狐集團面對著非常挑戰的運營環境。”在他看來,宏觀經濟疲軟、競爭的加劇以及對於搜索行業監管措施的收緊影響了搜狐的財務表現。不過,這些挑戰並沒有阻礙搜狐在追求產品創新和探索新商業機會方面的步伐。作為中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創業者之一,張朝陽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搜狐重返互聯網舞臺中心”,他同時還透露搜狐視頻要在2019年實現盈利。
張朝陽年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自己每天只睡四個半小時,工作在一線。“我每天討論新聞APP各種產品、形態、用戶,還要關心視頻的制作,還要關心視頻APP,關心全國的技術帶寬問題。確實跟著這四塊業務(媒體平臺、視頻、搜狗、遊戲),我工作的涵蓋非常廣。”
數據才是硬道理。
來源 | Cheetah Lab(獵豹全球智庫)
作者 | 余然
近日,投資方為自家產品站臺,讓摩拜和ofo的爭鬥正式浮現在了公眾面前。
ofo方的觀點在於,目前ofo市場占有率已是頭名,摩拜已無機會;摩拜方的觀點在於,ofo的車沒有物聯網基因,未來想象空間不夠。而背後爭論的核心在於,共享單車的未來在哪?
Cheetah Lab(獵豹全球智庫)結合libra大數據平臺數據,從市場現有狀況以及公開資料,重點分析摩拜與ofo,展望共享單車市場走向何方。
Part1
摩拜vs ofo 誰代表共享單車的未來?
昨日“馬虎互懟”,爭的不僅僅只是單車市場的輸贏,而是誰代表未來?
從數據來看,ofo和摩拜已經占據了市場頭羊的位置,並且兩者在不同方面各有優勢,目前屬於難分高下的狀態。但雙方未來的道路已經顯現。
Cheetah Lab認為,摩拜和ofo的爭鬥必將會持續下去,直到一方堅持不下去,或者雙方合並。
ofo活躍滲透率占優 摩拜人均打開次數高
ofo成立稍早,起初瞄準與校園共享單車,直到2016年初才在社會開始投放;摩拜誕生稍晚,但誕生之初就是瞄準著在社會投放。
2017年3月之前,摩拜的活躍滲透率始終領先於ofo,直到今年3月,ofo得到了滴滴領投的D輪4.5億美元開始發力。其後,ofo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力度的免單、優惠活動,最終在3月中旬超越摩拜。
目前看來,ofo的活躍滲透率稍微領先;但摩拜在周人均打開次數上占有優勢。活躍滲透率領先意味著有更多的用戶使用ofo,而更多的人均打開次數意味著更高的用戶粘性。雖然目前摩拜、ofo各有優勢,但現在就斷言誰力壓誰為時尚早。
融資比拼:規模相仿 燒錢誰也燒不死誰
數據來源:IT橘子、公開資料整理
6月16日,摩拜宣布完成新一輪6億美元融資,本輪摩拜融資由騰訊領投,摩拜截至目前融資已經超過10億美元,融資後,摩拜估值在20億到30億美元之間。而據業內分析,目前ofo的估值也在20億到30億美元之間,據傳言,ofo目前正在接洽新一輪的投資。
昨日的“馬虎互懟”也側面反映出,ofo和摩拜都並不滿足與現在的市場地位,都不願將這個風口上的市場拱手讓人。
摩拜的目標是用專屬的封閉場景去創造一個類似於滴滴的超級移動入口,而ofo想做的是做一個單車的大共享平臺。雖然戰略方向不同,但是繞不開的都是鋪量、投放。
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也看到摩拜和ofo背後都有幾十家投資方在支撐著,而摩拜背後的騰訊,ofo背後的滴滴、阿里巴巴又能提供巨大的流量支持。到了現在這樣的節點,誰也不想輸給誰,而拼燒錢,誰也燒不死誰。
用戶比拼:ofo用戶年輕化 摩拜職場人士多
從用戶畫像來看,ofo代表未來的年輕用戶更多,而摩拜變現能力強的成熟用戶較多。
ofo的24歲以下用戶要多於摩拜,這或許是因為ofo多元化的產品特性有關。例如ofo除了主打車型外,會在市場上投入公主車、肌肉車,和700bike聯合推出一些新穎的車型,這些車型吸引了不少年輕用戶。或許是由於車型輕便的原因,ofo中女性用戶占比稍高於摩拜。
摩拜用戶在24歲以下區間的用戶沒有ofo那麽多,摩拜用戶在25~30歲,31~40歲高於ofo。25~40歲這部分用戶都較為成熟,通常是已經在職場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消費能力。
運營推廣:摩拜的敵人叫“造價” ofo的敵人叫“時間”
從造價方面來說,ofo勝出一籌。
ofo的最大優勢在於低成本,市場預估ofo的單車成本為300元,同樣的資金下ofo可以投放更多的車輛,低成本對於市場爆發期的快速投放顯然非常重要,這也是ofo目前增長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
摩拜在造價方面顯然沒有優勢,即使是造價更低的Mobike lite版,造價也達到了500元,因此摩拜也不可能像ofo一樣迅速的鋪量。
可如果再時間拉長,造價的優勢或許就沒那麽明顯,低成本反而會成為隱患。
在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型中,除了騎行人次和頻次,最重要的成本就是單車折舊,在這點上ofo要遜於摩拜。
據財新調查文章,市場預估ofo的年折損率為10%到20%;摩拜車輛的前後多批成本差異較大,但年折損率相對更低。
這也就是說,ofo如果需要保持領先優勢,就必須持續不斷的像市場投入新車輛以彌補折舊後無法使用的車輛,如果戰線繼續拉長,摩拜在運維方面的優勢便會越發體現,這大概是ofo方面不想看到的,也是這或許也是ofo如此急切的想結束戰鬥的原因。
未來想象空間:差一把智能鎖差了多少?
ofo的核心優勢在於快速鋪量,以數量取得優勢。大數量及大平臺,大平臺及大流量,大流量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這樣的例子在中國互聯網有太多,例如快手、wifi萬能鑰匙、開心消消樂等,都曾經走過相同的道路。ofo會沿用相同的路徑嗎?按照現在的趨勢,非常有可能。
摩拜方面承載的,則是摩拜和騰訊對於物聯網的設想。摩拜與ofo的最大區別在於摩拜可以實現對車輛的精準定位,這是物聯網的基礎之一,定位車輛使得調度運營成為可能,車輛不易丟失、被偷盜,降低了運維的成本。
摩拜投資方的愉悅資本創始人劉二海曾公開透露:“騰訊沒有選擇ofo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ofo並無技術驅動的基因。”騰訊投資摩拜的主要動因,或許就是其物聯網擁有帶來數據的潛力。正如,凱文凱利的那句“一切生意都是數據生意”,騰訊或許已經謀劃好了怎麽運用摩拜帶來的物聯網數據,現在只是默默的等待變現的那一天。
ofo與摩拜差的只是一把智能鎖,卻丟失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海外市場?現在只是噱頭 當下核心還是中國
雖然摩拜和ofo都在海外城市有投放,但Cheetah Lab認為這並不代表其今後爭奪的焦點會從中國市場轉移。
首先是用戶需求的問題。共享單車雖然已經成為了中國用戶的需求,但我們無法直接斷言海外用戶對自行車有怎樣的需求。例如,英國、法國目前自行車租賃項目多為政府支持的有樁自行車,發展時間較長,布點也比中國完善。國外用戶對無樁共享單車的需求究竟有多大,這是一個疑問。雖然摩拜和ofo都融了大量的錢,但其能否有資源和人力在國外市場鋪量燒錢,複制像中國市場一樣的培養用戶習慣的方法,這個也是存疑的。
其次是支付方式的問題。過往的紅包大戰、網約車大戰大大推進了中國移動支付體系和培養了用戶移動支付習慣,也為共享單車的爆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征信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例如美國,用戶的支付習慣是依賴信用卡為主,而這或許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
還有就是水土不服的問題。全球各地對自行車的法規不一樣,例如英國對自行車騎行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其中一條,夜間騎行自行車必須開燈,包括一個白色的前燈和紅色的後燈。共享單車如果需要在海外發展,一定是需要遵守當地法規,並做一些改版的,而改版就意味著需要提高制造和維護的成本。在市場前景不明晰的情況下,相信摩拜和ofo都不會盲目的在海外進行投放對決。
因此,Cheetah Lab認為,目前共享單車在海外的布局,更多是為了提升輿論的影響和融資的宣傳,其核心爭奪市場依舊在中國。但我們也不排除未來兩者會在海外某個區域市場掀起一場大戰的可能。
現狀小結:ofo占據數量優勢 摩拜的想象空間更大
目前,摩拜和ofo仍在近身纏鬥,誰也沒有絕對的優勢。摩拜融資略有優勢,或許會在投放方面刷出一波小高潮追上ofo;ofo的智能鎖說了很長時間,或許也會在近期有相關產品推出,補齊和摩拜的技術差距。這些都是不定的因素。
只是兩家目前似乎還將註意力放在了輿論場上,網上一搜摩拜或者ofo,出來的都是各種都是關於兩家的各種公關稿和小黑稿,什麽“力壓”、“遙遙領先”、“望塵莫及”等詞語著實辣眼睛。
Cheetah Lab希望兩家回歸商業本質,用產品說話,不好嗎?
Part2
共享單車市場:市場霸主形成 頭尾分明
誰也不曾這樣想到,中國會以共享單車方式重新變成自行車大國。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興起,共享單車2017年一季度開始爆發,雖然半路遇上各地政策限制,但是仍然阻止不了火熱的資本之風將共享單車吹成當下最火熱的風口。
去年9月,朱嘯虎曾經放出豪言要讓共享單車戰鬥在90天內結束。過去了好幾個90天,共享單車大戰不僅沒有結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入局者越來越多,牽扯利益方越來越廣,市場上從僅有摩拜和ofo兩個玩家,增長到30多家共享單車平臺。Cheetah Lab選取其中Top10進行分析。
相比於今年《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app排行榜》ofo、摩拜、小藍單車成為上漲最快的三個共享單車App,其余App略有漲幅,有的還出現了下降。
摩拜和ofo組成了第一集團,與其後的各種單車形成了明顯的差距。摩拜與ofo目前是市場中毫無爭議的巨無霸。但共享單車的第二集團中的新變化也值得註意。
App的打開次數是共享單車日均單量和用戶粘性的另一個側面反映。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app排行榜》中的共享單車排行榜,各家共享單車的周人均打開次數都有一定的上升。共享單車市場已經過了啟蒙期,用戶教育已經完成,目前共享單車已經變成了用戶的切實的需求。
從周人均打開次數上看,各家都差不多,除了永安行和哈羅單車,各家共享單車幾乎都在14次以上。摩拜和享騎電單車達到了21次以上,平均每個用戶每天會打開3次以上。
小藍單車、酷騎單車、永安行、哈羅單車組成了第二集團。第二集團的活躍滲透率明顯落後於第一集團,和第一集團相比,第二集團的活躍滲透率相比於一季度末尾略有上漲,但並沒有很大程度的變化。
第二集團中,小藍單車躍居成為第三,是二集團中上漲最快的。小藍單車A輪融資4億元,是第二集團中融資最多的,除此之外,小藍單車還與阿里巴巴芝麻信用打通,可以無押金用車。有了資金支持和阿里巴巴的背書,或許是小藍單車得到快速增長的原因。
永安行雖然在2017年3月完成了A輪融資,但其後永安行宣布因意見分歧,暫緩對無樁共享單車的投放;另外永安行還卷入了一場專利侵權訴訟,雖然最後以永安行申訴而告一段落,但種種因素疊加起來,永安行的活躍滲透率也因此下降。
永安行成立於2010年,最早與政府合作,運營有樁公共自行車系統,但其在共享單車領域入局並不算早,雖然有著共享單車的標簽,但共享單車2016年收入在永安行主營業務占比僅0.12%。目前,永安行宣布重啟IPO進程,然而其在招股書中卻沒有再提“共享單車”的概念,卸下共享包袱或許對永安行的發展更好。
從活躍滲透率走勢中不難看出,酷騎單車和哈羅單車是共享單車較晚的入局者。依靠資本的力量,酷騎單車和哈羅單車獲得了快速的增長。目前酷騎單車和哈羅單車的活躍滲透率,已和去年11月時的ofo差不多。而它們也代表了一些看到資本風口後入局的創業者,風口還還有時,依靠資本的力量迎風起飛,但是風口之後呢?
Part III 結語:
未來半年或是洗牌期
共享單車的火爆,從各個方面影響了中國用戶的生活。
共享單車救活了傳統的自行車工廠,掠奪式的搶走了自行車店零售店、代理商的飯碗;共享單車改變了中國用戶短途出行的習慣,幾乎取代了摩的司機;傳統單車修車鋪幾乎沒了生意.....各類app為了搭上共享單車這股風口,也紛紛接入共享單車,例如百度地圖就開放了入口,接入了摩拜和ofo,更不用說投資了ofo的阿里巴巴將支付寶開放接入ofo。
共享單車確實為中國用戶帶來了方便,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共享單車是靠侵占公共空間資源而獲得的快速增長。更不可否認的是,高峰期的公交、地鐵站周圍幾乎無處下腳,隨意停放的共享單車已經真實的影響到了公共秩序。可以推測,政府的監管方案已經正在起草,很可能會出臺電子圍欄、強制報廢等機制,屆時市場上不合格的平臺將會處境艱難。
只是共享單車這股風口實在太強,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各家平臺都在忙著鋪量,大搞黃金車、彩虹車等博人眼球的產品,玩一些放衛星、加iPad等花邊噱頭,忽略了頭頂頭發絲懸著的劍。
6月13日,悟空單車宣布退出市場,成為首個出局的共享單車平臺,這或許也說明共享單車的風口已經到達了一個節點,之後的路只會越走越難。
頭部玩家已經在展望共享單車的未來了,尾部玩家還在為能否看到明天而苦苦掙紮。浪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或許今後的一段時間,退出、收購、合並將會成為共享單車的主要新聞。
最後看一眼這些共享單車App,誰知道半年後誰還在呢。
數據說明:
1.排行榜的排名依據為周活躍用戶滲透率;只適用於安卓平臺;
2.除特別說明外,數據來源於獵豹移動的大數據平臺libra;2016年8月22日獵豹移動大數據平臺libra正式啟用新數據源,數據來源更廣,數據量級大幅提升。切換後的數據維度更多,涵蓋日活、周活、月活、新增安裝率、留存率等,將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移動app市場的情況,獵豹全球智庫將在此基礎上為大家提供更權威、詳實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報告。
3.數據為獵豹產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4.數據受到獵豹產品的用戶規模、分布影響。
從代理到自研,我國遊戲產業經歷了近20年的風風雨雨,才得以形成當前兩強相對的穩固格局。
來源 | 歪思妙想(ID:wddtalk)
文 | 歪道道
9月中旬《陰陽師》即將迎來周年慶,盡管熱度有所減弱,但一年前這款自研手遊橫空出世,給國內眾多玩家帶來的驚才絕艷,足以使其在國產遊戲行業劃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其後勁疲軟卻也成看空的重要一句。
與之相反,如今神壇之上的《王者榮耀》一開始就帶著詬病和嘲諷前行,不過這絲毫不阻礙它成為國內最賺錢的遊戲之一。全民手遊固然有誇張之意,但也足見其人氣。
如果說《陰陽師》一貫秉持著網易精致獨特的產品特色,那麽騰訊則最擅長將產品商業化做到極致,這是產品的不同,也是企業優勢的迥異。
時隔一年,按照一般手遊的生命周期來算,騰訊和網易的鬥爭也差不多該轉移到下一個戰場,哪一方先找到延續戰果的更叠產品,可能就意味著打破現有市場局面、搶得先機。
相比這場老大老二之間的至尊奪位戰,覬覦剩下市場份額的小遊戲巨頭們則有些暗淡,但這並不妨礙對僅次於騰訊、網易之下的市場地位的爭搶,或許此種競爭的殘酷才是行業劇變的真實寫照。
遊戲行業新景觀:鐵打的前兩名,流水的第三位
國內遊戲產業的蠻荒時代,初有漸成氣候、平定江山的局勢顯現於新世紀伊始,此時也正是單機遊戲沒落、網絡遊戲順勢而生的時期。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從中湧現的幾方力量基本上奠定了市場現有格局的基礎,而且它們之間的此消彼長、鬥轉星移,確實可以對應一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2002年繼網易推出《大話西遊》與《精靈》之後,新浪與Ncsoft成立合資公司經營《天堂》,搜狐也宣布運營網絡遊戲《騎士Online》,國內三大門戶網站全面布局網絡遊戲,此乃勢力之一。在此之前,稱得上是“開山立派”之鼻祖的盛大,僅憑代理《傳奇》就成為其它對手長期難以逾距的行業巨頭,可謂是自成一系。
除此之外,以九城、巨人征途為代表的新晉勢力,趁著陳天橋“不務正業”的間隙迅速躥紅,同樣在遊戲市場尋得一絲立足之地。再加上前幾年一直水土不服、後而異軍突起的騰訊遊戲,這四種基因不甚相同的企業共同把眼光放在了這塊暴利行業,也由此造就了近十年的諸強爭霸。
在這段時間內,不難發現,市場格局的諸多變化節點都由盛大而起。03年開始陳天橋將行動目標轉向盒子戰略,對遊戲的忽視導致其錯失了一個《魔獸世界》,九城拔地而起、一躍成為行業前三甲。與此同時,陳天橋無意的提點和盛大“貢獻”出的研發團隊,又再次成就了《征途》和背後的巨人網絡。
而07年當陳天橋猛然轉身,雖然重新奪回被網易搶去一年的巨頭位置,但盛大的周圍已然是對手林立、如狼似虎。
縱觀這段商業競爭史,宏觀上是代理為主、運營為王的不成熟時期,造成了一款遊戲成就一個巨頭的特殊現象,這也決定了當時所建立的行業格局缺乏穩定性,尤其是盛大和網易相互抗爭之外,行業老三的位置來回變換,九城和巨人網絡都曾有過比肩巨頭的經歷,但終究沒能守住這片天地。直到騰訊遊戲開始展現稱霸趨勢、盛大漸趨平庸淪落,這種情形依然在延續。
2007年開始,騰訊逐漸以DNF、CF和LOL三款遊戲掃平障礙、初定天下,於2008年超越網易,並在2009年第二季度超越盛大,短短時間內實現三級連跳,成為國內網絡遊戲的第一,而且現在還維持著絕對優勢。老大勝出之後,老二很快也趨於穩定,2010年第二季度盛大屈居第二的位置被網易所奪,此後再難翻身。
可惜盛大的頹勢遠沒有到頭,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相繼公布後,暢遊的公關們向各大媒體的郵箱發送了一封稿件,稿件的內容是“暢遊超越盛大,僅次於騰訊和網易,位居中國遊戲產業第三”。
當然,搜狐並沒有幫助暢遊守住這個位置,遊戲行業出現了一批超越以及慢慢接近暢遊收入的公司,比如完美世界和三七互娛,連同巨人網絡、昆侖萬維等企業,共同在騰訊和網易的夾縫中,一面尋求生機,一面爭搶第三,至今苦無終果。
正所謂是鐵打的老大老二,流水的老三。
完美世界、三七互娛和巨人網絡之中能誕生遊戲第三極嗎?
今年7月30日,消失許久的陳天橋重回公眾視野,兩鬢斑白、頗有滄桑歷盡之感,再次令人想起盛大和那段傳奇的歲月。而一個月過後,華通控股和邵恒、王佶擬收購盛大遊戲剩余 9.08%股權,意味著本次收購完成後,一代遊戲巨頭企業正式落下帷幕,空留惋惜和遺憾。
過往,使盛大錯失轉機的是陳天橋,把盛大踢下神壇的是騰訊,而現在擠壓盛大生存空間的,恰恰是其不曾放在眼里的“無名之輩”,比如完美世界、三七互娛和巨人網絡。這三者業績相繼大漲的同時,共同爭奪著同一個位置,而盛大遊戲似乎已經喪失競爭資格。
只是,這行業老三的競賽,似乎並不簡單。
根據藝恩發布的遊戲公司凈利和凈利增速排行TOP10榜單,除了騰訊和網易外,完美世界、三七互娛和巨人網絡,是2016年在營收和凈利潤均位列前三的遊戲公司,這種競爭狀況也延續在剛剛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上。其中,完美世界遊戲業務實現收入30.7億元,三七互娛網絡遊戲業務收入27.77億元,而巨人網絡遊戲相關業務共收入約13.99億元。
不過從長遠來看,這三者孰優孰劣的結論並不是像數據一樣一目了然,反而呈現了諸多變量,尤其是完美世界和三七互娛。
從三家遊戲公司的營收可以看出,三七互娛營收一直較為穩定,且遙遙領先於完美世界和巨人網絡。但從2016年Q2開始,完美世界和巨人網絡營收驟然實現爆發式增長,前者更是連續三個月營收超過三七互娛,此次2017年上半年也同樣顯示這種增長趨勢。
但是不能就此蓋棺而論,在遊戲這個浮動頗大的行業領域內,主營業務越成熟,其營收、毛利率和凈利潤增長才會越加穩定,這點可以從大局已定的騰訊和網易看出。而那些因為爆款出現大漲或大跌的公司,反而是最有可能是被取代的,畢竟即使是遊戲巨頭也難以保證爆款的持續輸出。
而且從三七互娛的上半年財報可以看到,手遊業務收入占比超過總營收50%,且在國內移動遊戲發行市場占比5.1%,位列第三。在手遊漸趨占據遊戲市場主導地位的趨勢下,三七互娛由頁遊到手遊的業務調整,恰好是適應這種變動的有效舉措,相反完美世界影遊聯動的戰略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總而言之,行業第三的位子都坐不穩,又遑論成為支撐穩固局面的一極呢?
在遊戲行業三足鼎立可能不會發生,第三最終只是擺設
盛大風起雲湧的那些年,行業劇變是遲遲形不成穩定局勢的主要原因,而如今騰訊和網易已經構成相對其他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可老三頭銜依舊未能歸入某個企業的懷中。
其中勢均力敵的力量對比或許是一大緣由,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這個僅次於騰訊和網易之下的第三位置,並沒有實際的商業價值,更為確切地說,遊戲行業不需要老三來塑造更為穩定的格局,而這個位置也不再是小巨頭遊戲公司的核心考量。
互聯網經濟中,三足鼎立是最為穩定的市場格局,以遵循7:2:1比例分割為最佳,這意味著在獲取最大範圍商業效益的前提下,三方能夠相安無事地保持某種平衡。即使是在遊戲這種經常押註產品的行業,也理應同樣適用,但現實中我們看到,遊戲市場的分割是以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來進行,前者由兩大巨頭把持,後者爭鬥不止,缺乏第三極的情形之下反而已經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穩固。
此時,也就意味著再多出一個第三極實屬多余,而且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即使是行業老三得到穩固,也難以獲得和網易、騰訊保持平衡的資格。因為就目前各個遊戲小巨頭的現狀來看,占據第三排名的企業沒有構成行業一極的足夠實力,畢竟完美世界和三七互娛的市場份額僅僅停留在2%左右,後者手遊發行占比5.1%還是當前最好的市場表現,這種差距之下是難以產生三足鼎立局勢的。
退一萬步講,即使未來某個遊戲企業會在一眾實力相當的對手中脫穎而出,但在兩強相爭的形勢下,最大的可能也只是淪為炮灰。
正是對當前格局有了深刻的認知,完美世界、三七互娛等傳統遊戲公司都在避開巨頭鋒芒,漸趨把目標轉向了影遊聯動和海外市場,除了啃老本之外,這兩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以後的生存境遇。所以,與其在國內爭奪一個名不副實的老三地位,更為迫切的是如何將影遊聯動的概念實現有效落地,以此推動企業本身擺脫遊戲公司的傳統定位,率先邁入泛娛樂的綜合性企業陣營,其中商機可想而知。
從代理到自研,我國遊戲產業經歷了近20年的風風雨雨,才得以形成當前兩強相對的穩固格局,這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不過在這種競爭形勢下,冒出第三極而分庭抗禮基本上已是無望,更為現實的是生存問題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