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行业讨论:金融与房地产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x32.html

金融

投资僧

投资僧看现代银行业
银行业有人比喻是万业之首,不论恰当与否--而我认为肯定是个综合部门,并有着相当的资金支配权,这个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银行在万业中强势的来源。 虽然他也必须承担所有产业中的经营损失,但是有两点可以保护和相当大的减少这种损失。第一话语权相对所有行业的产品来说,银行产品的话语权是最好的,他可 以选择贷与不贷给任何人占绝对的优势。而所有的商品中只有货币这个特殊的商品有这个优势。第二次级风险。银行的货币风险在所有的经营中是次级的,这不仅表 现在贷款的质押和抵押上,而且法律规定还有企业的资本金在前面挡一下,这就好比汽车前面的吸能区而贷款是安全座舱的乘客。

所以从历史上,几百年来,传统的 银行业务成为伟大企业的比例还是相当的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损失这么严重那?

我个人认为是偏离了银行业的基本方向,大 搞所谓的业务创新,走进了投机的行列。投机象山岳一样古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知道银行业的成长与GDP有着直接的正相向关系,当以美国为首 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GDP只有1-3%左右,这时一项牛气哄哄的金融业也失去了活力,但是那些金融家是不甘心如此的,于是为了意志中的成长,只好脱 离经济这个客观实际,大玩金融创新,衍生品。我们知道脱离实际的所谓金融创新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产生大量的投机业务几乎就是情理之中。但是谁都 无法掌控投机,上帝也不能。银行家也不能。所以危机来临,投机业务的损失可不象贷款损失那样有5-10%就很大了。动辄50--80%甚至全军覆灭。另外 还由于投机业务在挣钱时管理层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并没有留下合理的风险补偿,而损失来了都由股东资本金承担,股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股价下降很大的幅度 是必然的,市净率低于1既有市场先生的恐惧心理也和银行业是否还玩投机有关。
中国的银行业向何处去?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传统的贷款经营风险或者新兴的创新衍生品风险或者其他货币类风险迟早会来的,这是种必然性。整体来说无法避免。 但是为什么还要投资银行业哪?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而且在风险积累的过程中,银行业更主要的是在积累财富,而我们 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快的积累财富。银行业具备这个特点。我们是干什么的?是银行的投资者,监督银行的收益的同时,对其积累的风险心 里应该更加的有数,如果该标的靠投机在挣大钱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应该乘以系数或者就是离开。第一,银行的风险并不是三五年就要发生;第二有些银行可以规避较 大的风险成为百年企业;第三我们投资者可以依靠监督质量跟好的和比较好的银行在一起。第四银行业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受益者。这就是我投资银行的理 由。

而且我们知道有百年的企业,没有不死的企业,也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关键是看这个坎能否过去。这个企业处于何等的生命周期。可口可乐由于占领了全球市场, 达到了产量边际,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活力。或者有一天会停止或局部的年份下降。但是你无法想象有一天货币会停止增加,即使基础价值停止增长也无用,通胀也会 促使货币增加的。银行的业务成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也不会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一个银行的好坏与管理者的信仰有关;投资银行的好坏也与投资者的监督质量有 关。

 

股民老k

银行是管钱的,杠杆率奇高,管理层拿着那么多钱不想点花头,怎么能肥自己的腰包。如何克制盲目创新的冲动,稳健经营,把控制风险始终放在首位,带来稳定而 长期的回报,是那些管理层必须向股东承诺的。
看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债券等金融产品/中间费,中间费占很少的比例。而前2个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程度都可以放也可以收,完 全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可悲的是,投资和投机间的界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的,而人类总有不自觉转向投机的倾向,直到酿成后果时才会尴尬地承认当初的决 定带有不少的投机性,而这种后果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才会偶然地(其实是必然地)集中爆发一次。

 

新浪网友

楼主把以前的评论现在拿出来,可谓用心良苦。关于银行业有人比喻为万业之母,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我认为银行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明显的,巴菲特说银行可以以 极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赚钱有天然优势,是个非常不错的行业,可惜的是很多银行周期性的做傻事。金融危机重创银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放眼未来,如果银行 纠正错误,谁又能说未来十年投资银行不会是收益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网友

银行业包括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选择具体个股时有3大因素应该考虑,如果是长期投资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才和管理,银行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只要到各营业网点看 看人员素质基本可以知道,排位大致是招行、浦发、建行、民生、中行、交行、兴业、华厦、工行、农行,第2重要的是像08年美国那样的危机来时而且将来一定 会在中国发生即有多家银行倒闭时的政策保护程度,排位应该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浦发、招行、民生、华厦、兴业,第3因素非长期因素是当前估 值,所以不做长线就看当前估值可以了,影响估值主要是资产质量和净资产,然后才是盈利能力。
至于保险,无论从人才和政府保护程度看人寿排第一,其次是太保,平安的保险推销人员很像是农民工大集合,不知道市场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会看好它?大概是看 中了平安股票大幅波动性适合赌博吧,平安从上市就不看好一年来也证明公司太次了。
中国的证券公司很像赌博公司,如果是赌博也可参与是投资将来一定会吃苦头。

 

地产

股民老k

要是真想让房价下来,粗暴而简单的办法是: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变(我认识人在某县城做官,我清楚这个利益所在,不是发几条指令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的切身利 益),但是要改变之前,得给这批人指一条出路,或者给地方经济(其实是全国经济)指一条路,否则政坛不稳。
2. 
征收物业税。(很多官员和富裕者大力反对,因为他们或有好几套房子,或有别墅,有学者参加会议后说,这么大的阻力,物业税不可能推出)
所以,光从银根上想办法,很可能是弄死了那些从银行拿不到钱的,弄不死那些有持续财源的(国企)。
不过,最终,泡沫终将破灭,只是我不知道方式、不知道时间

 

沉默如斯

看了这么多评论,有一定感觉,房市亦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供求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价格,而价格是最终要向价值回归的。讨论房价是继 续上涨还是下跌意义不大,正如讨论股市上涨或下跌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房价是否有泡沫了,是否过高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考虑的核心,亦即是房产目前是否仍 是合适的投资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房价租金比、房价家庭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估是无疑的,这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些城市的房价与普 通人无关。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就不会再在这些地方买房子,你会等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呢?很简单,那就不买。 当然,如果你是有小孩要上学、要结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不能等了,必须在高房价的地方买房子,那就没办法,房子对你来说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因此, 如果你能承担很起,那就买吧。买了的房子反正你不会卖的,以后的日子,房价的升跌其实与你无关。

 

henry

即便是看做消费品,也要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当前的房价,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透支二十年的收入了,不可能把钱都花在房子上。现在看只有很少数的人有这个消 费能力了。
房价涨跌关键是看政府的政策,难点就是政府是参与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能是对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了。

新浪网友

粗略地估算一下,中国上世纪人口数量爆发的年代约是1950——1975年,上述时间区间内出生人群的结婚生子的时间简单约定在1975—2000,当然 这个区间可能更广,而且这个时间区间内的中国经济不具备支撑房价上涨的基础,相应的,其子女结婚生子的时间约定在2000—2025年,事实上这个区间的 扩张可能性更大,而在这个时间区间的起点,中国经济刚好迎来了房地产热,说是巧合也好,说是相互作用使然的结果也好,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缺乏细致研究、 未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我初步判定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价格还在山腰上。同威的李总说得好,已知的利好就是利空,已知的利空就是利好,都觉得有泡沫、价格 虚高,而实际上驱动房价维持或攀升的助力还很多,斗胆说一句,房子本就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

 

混乱中的秩序

很多投资人担忧地产泡沫问题,不错,当今存在明显泡沫,以流动性格局而言这两年或许出现阶段性顶部,但如果你断言这个泡沫会如何终结(很多人认为会无一例 外的崩盘)那你的思维太单一和静态,泡沫持续的时间或许超过你能承受的时间。有时候相信中南海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尤其是杞人忧天到影响投资是聪明之举!

 

白云之乡

房市和股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 而分配的去向自然由能够决定者的利益来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 现形式也不同. 但实质是同样的. 权利和资本是目前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老百姓, 
处于自身的位置和愿望, 对于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态度. 对股市, 总希望涨. 对房 市, 总希望跌. 其实股市和房市的涨跌都不听老百姓的. 其实, 如果站在权力和资本的角度, 股 市和房市的大趋势, 一目了然.

 

新浪网友

地产的泡沫是毋庸置疑的,泡沫的存量主要在高房价的区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一套一般都要200万,二百万套这样的房子就是4万亿。其他低房价的区域 不影响泡沫的破灭。
十年后的价格不一定会比今天高,即使比今天高也不一定有投资价值。高房价是降低出生率最有效的办法,加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5到20年后完全可能是另 一幅图景,而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预期的市场。

金融

投资僧

投资僧看现代银行业
银行业有人比喻是万业之首,不论恰当与否--而我认为肯定是个综合部门,并有着相当的资金支配权,这个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银行在万业中强势的来源。 虽然他也必须承担所有产业中的经营损失,但是有两点可以保护和相当大的减少这种损失。第一话语权相对所有行业的产品来说,银行产品的话语权是最好的,他可 以选择贷与不贷给任何人占绝对的优势。而所有的商品中只有货币这个特殊的商品有这个优势。第二次级风险。银行的货币风险在所有的经营中是次级的,这不仅表 现在贷款的质押和抵押上,而且法律规定还有企业的资本金在前面挡一下,这就好比汽车前面的吸能区而贷款是安全座舱的乘客。所以从历史上,几百年来,传统的 银行业务成为伟大企业的比例还是相当的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损失这么严重那?我个人认为是偏离了银行业的基本方向,大 搞所谓的业务创新,走进了投机的行列。投机象山岳一样古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知道银行业的成长与GDP有着直接的正相向关系,当以美国为首 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涨,GDP只有1-3%左右,这时一项牛气哄哄的金融业也失去了活力,但是那些金融家是不甘心如此的,于是为了意志中的成长,只好脱 离经济这个客观实际,大玩金融创新,衍生品。我们知道脱离实际的所谓金融创新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产生大量的投机业务几乎就是情理之中。但是谁都 无法掌控投机,上帝也不能。银行家也不能。所以危机来临,投机业务的损失可不象贷款损失那样有5-10%就很大了。动辄50--80%甚至全军覆灭。另外 还由于投机业务在挣钱时管理层大秤分金大碗吃肉,并没有留下合理的风险补偿,而损失来了都由股东资本金承担,股东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股价下降很大的幅度 是必然的,市净率低于1既有市场先生的恐惧心理也和银行业是否还玩投机有关。
中国的银行业向何处去?

我心里清楚的知道,作为中国的银行业无论是传统的贷款经营风险或者新兴的创新衍生品风险或者其他货币类风险迟早会来的,这是种必然性。整体来说无法避免。 但是为什么还要投资银行业哪?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会有风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发生,而且在风险积累的过程中,银行业更主要的是在积累财富,而我们 聪明的投资者就是要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较快的积累财富。银行业具备这个特点。我们是干什么的?是银行的投资者,监督银行的收益的同时,对其积累的风险心 里应该更加的有数,如果该标的靠投机在挣大钱我们对风险的估计应该乘以系数或者就是离开。第一,银行的风险并不是三五年就要发生;第二有些银行可以规避较 大的风险成为百年企业;第三我们投资者可以依靠监督质量跟好的和比较好的银行在一起。第四银行业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受益者。这就是我投资银行的理 由。

而且我们知道有百年的企业,没有不死的企业,也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关键是看这个坎能否过去。这个企业处于何等的生命周期。可口可乐由于占领了全球市场, 达到了产量边际,已经失去了成长的活力。或者有一天会停止或局部的年份下降。但是你无法想象有一天货币会停止增加,即使基础价值停止增长也无用,通胀也会 促使货币增加的。银行的业务成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也不会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一个银行的好坏与管理者的信仰有关;投资银行的好坏也与投资者的监督质量有 关。

 

股民老k

银行是管钱的,杠杆率奇高,管理层拿着那么多钱不想点花头,怎么能肥自己的腰包。如何克制盲目创新的冲动,稳健经营,把控制风险始终放在首位,带来稳定而 长期的回报,是那些管理层必须向股东承诺的。
看看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债券等金融产品/中间费,中间费占很少的比例。而前2个主要收入来源的风险程度都可以放也可以收,完 全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可悲的是,投资和投机间的界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模糊的,而人类总有不自觉转向投机的倾向,直到酿成后果时才会尴尬地承认当初的决 定带有不少的投机性,而这种后果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才会偶然地(其实是必然地)集中爆发一次。

 

新浪网友

楼主把以前的评论现在拿出来,可谓用心良苦。关于银行业有人比喻为万业之母,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我认为银行业的护城河是非常明显的,巴菲特说银行可以以 极低的成本取得资金,赚钱有天然优势,是个非常不错的行业,可惜的是很多银行周期性的做傻事。金融危机重创银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放眼未来,如果银行 纠正错误,谁又能说未来十年投资银行不会是收益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网友

银行业包括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选择具体个股时有3大因素应该考虑,如果是长期投资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才和管理,银行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只要到各营业网点看 看人员素质基本可以知道,排位大致是招行、浦发、建行、民生、中行、交行、兴业、华厦、工行、农行,第2重要的是像08年美国那样的危机来时而且将来一定 会在中国发生即有多家银行倒闭时的政策保护程度,排位应该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浦发、招行、民生、华厦、兴业,第3因素非长期因素是当前估 值,所以不做长线就看当前估值可以了,影响估值主要是资产质量和净资产,然后才是盈利能力。
至于保险,无论从人才和政府保护程度看人寿排第一,其次是太保,平安的保险推销人员很像是农民工大集合,不知道市场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会看好它?大概是看 中了平安股票大幅波动性适合赌博吧,平安从上市就不看好一年来也证明公司太次了。
中国的证券公司很像赌博公司,如果是赌博也可参与是投资将来一定会吃苦头。

 

地产

股民老k

要是真想让房价下来,粗暴而简单的办法是:
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变(我认识人在某县城做官,我清楚这个利益所在,不是发几条指令就能改变的,因为这涉及到一大批地方官员的切身利 益),但是要改变之前,得给这批人指一条出路,或者给地方经济(其实是全国经济)指一条路,否则政坛不稳。
2. 
征收物业税。(很多官员和富裕者大力反对,因为他们或有好几套房子,或有别墅,有学者参加会议后说,这么大的阻力,物业税不可能推出)
所以,光从银根上想办法,很可能是弄死了那些从银行拿不到钱的,弄不死那些有持续财源的(国企)。
不过,最终,泡沫终将破灭,只是我不知道方式、不知道时间

 

沉默如斯

看了这么多评论,有一定感觉,房市亦即股市,上涨和下跌的因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供求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价格,而价格是最终要向价值回归的。讨论房价是继 续上涨还是下跌意义不大,正如讨论股市上涨或下跌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房价是否有泡沫了,是否过高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考虑的核心,亦即是房产目前是否仍 是合适的投资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房价租金比、房价家庭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高估是无疑的,这正如一些人说的,这些城市的房价与普 通人无关。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变成了一个投机的市场,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就不会再在这些地方买房子,你会等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呢?很简单,那就不买。 当然,如果你是有小孩要上学、要结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不能等了,必须在高房价的地方买房子,那就没办法,房子对你来说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因此, 如果你能承担很起,那就买吧。买了的房子反正你不会卖的,以后的日子,房价的升跌其实与你无关。

 

henry

即便是看做消费品,也要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当前的房价,足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透支二十年的收入了,不可能把钱都花在房子上。现在看只有很少数的人有这个消 费能力了。
房价涨跌关键是看政府的政策,难点就是政府是参与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很少,只能是对政府抱有一丝希望了。

新浪网友

粗略地估算一下,中国上世纪人口数量爆发的年代约是1950——1975年,上述时间区间内出生人群的结婚生子的时间简单约定在1975—2000,当然 这个区间可能更广,而且这个时间区间内的中国经济不具备支撑房价上涨的基础,相应的,其子女结婚生子的时间约定在2000—2025年,事实上这个区间的 扩张可能性更大,而在这个时间区间的起点,中国经济刚好迎来了房地产热,说是巧合也好,说是相互作用使然的结果也好,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在缺乏细致研究、 未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我初步判定中国的房地产整体价格还在山腰上。同威的李总说得好,已知的利好就是利空,已知的利空就是利好,都觉得有泡沫、价格 虚高,而实际上驱动房价维持或攀升的助力还很多,斗胆说一句,房子本就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

 

混乱中的秩序

很多投资人担忧地产泡沫问题,不错,当今存在明显泡沫,以流动性格局而言这两年或许出现阶段性顶部,但如果你断言这个泡沫会如何终结(很多人认为会无一例 外的崩盘)那你的思维太单一和静态,泡沫持续的时间或许超过你能承受的时间。有时候相信中南海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尤其是杞人忧天到影响投资是聪明之举!

 

白云之乡

房市和股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 而分配的去向自然由能够决定者的利益来决定的.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表 现形式也不同. 但实质是同样的. 权利和资本是目前两种社会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
对于老百姓, 
处于自身的位置和愿望, 对于股市和房市是不同的态度. 对股市, 总希望涨. 对房 市, 总希望跌. 其实股市和房市的涨跌都不听老百姓的. 其实, 如果站在权力和资本的角度, 股 市和房市的大趋势, 一目了然.

 

新浪网友

地产的泡沫是毋庸置疑的,泡沫的存量主要在高房价的区域。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房子一套一般都要200万,二百万套这样的房子就是4万亿。其他低房价的区域 不影响泡沫的破灭。
十年后的价格不一定会比今天高,即使比今天高也不一定有投资价值。高房价是降低出生率最有效的办法,加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15到20年后完全可能是另 一幅图景,而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预期的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65

讨论:你愿意为优质企业付出多少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o3k.html

尽管估值是艺术,也不可能有精确的结果,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估值和安全边际,否则买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对于稳定的企业,保守的DCF估值结果最值得信赖、最具参考价值,加上其他的辅助方法,还是能得出较正确的安全边际区域。

 

豹豹

1、PEG是个伪指标,理论基础是很薄弱的;PE中的E,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企业,有些重资产的行业,1元的E,只能对应0.5元的FCFE。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些行业的E是高估了的,FCFE才有意义;
2、对于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而言,一个低的长期增长率也可以维持一个高PE;
3、与其强调“周期性”,不如强调内在稳定性;
4、过度依赖于宏观层面的预判、行业前景,是有问题的。基础的需求很难被替代,客观的说,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极少、极少。

1、这篇文章立论的基础,在于概念与形式逻辑的界定。
什么叫“能长期投资”?标准是什么,是某个绝对收益率么,还是相对收益率?这个“能”是强调“可能性”么?
这些得界定清楚,才好展开。否则的话,基准不确立,只是拧几只股票出来论证,这只是一种很不完全的归纳法,同一时间段里面我同样可以拧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 来论证“中国股市不能做长期投资”。再比如,即使日本股市熊了20年,是不是我可以拧出类似于丰田之类的股票来论证“日本股市也能做长期投资”?“买彩票 能致富”?
2、这个“能”的probability 
,对应的是环境、个人选股的素质,还是其他?这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这点区分很重要。
3、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意义何在?是论证一种“充分条件”,作为近似的规律,还是干脆是按图索骥?
4、我相信《证券分析》中的朴素智慧——均值回归。“强者恒强”也是一种规律和客观现象,但是那的确是极少数。
投资世界里,实证研究多数是惘然的,成功之路固然有章可循,但无法按图索骥。
顺便啰嗦一句:除了巴菲特,还有卡拉曼很值得研究。

 

millionaire

可以看出来豹豹的逻辑思维很强,我几乎是不会辩驳,因为无从入手,大家对投资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思维甚至撼动我觉得自己的投资理论的基础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深入思考之后还是有一些观点:
(1) 
在中国是否能进行基于企业的长期投资 这个问题我们无需认真地分辨他针对的群体,究竟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 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确定能成功,那我们就得努力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只要是例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存在我们追求的 意义,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不在于告诉你 你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巴菲特,只在于告诉你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究竟行得通还是行不通。如果更深入一点来 看,我们应该拿着这样的选股标准来分析究竟按他的标准选出上述几家长期价值投资标的的概率,还有能长期持股的可能性,答案是不需要超人般的能力和心态,只 要是有心人,大多数人是能做到的。
(2)关于估值,豹豹并不认同laoba1的估值系统,直指PEG,而且豹豹的观点似乎是不认同针对优秀企业在相对高估值上面投资的理念。其实他的博上的 估值并不是单纯的PE及PEG,其实是一个体系,涉及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选股的安全边际不 在于绝对与相对估值,而在于基本面的安全边际。如果上述条件都非常的好,可以给出较高的估值水平投资,注意,这是在基本面安全边际良好的基础上实行的。
 
 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应用数字上来量化的,因为估值安全边际的买入是可能有陷阱的,就是踏空的风险,极端一点地说,就是如果你面对 伟大企业要打一折买入,那你得到的永远是银行利息。我们水平的高低在于平衡极端情况风险和踏空风险之间的能力,就是既不错过机会也不投资将会碰到极端条件 的企业。如果对于真正伟大的企业,设定高安全边际的风险要比一般估值水平买入的风险大得多。
 
 所以,估值是一个系统,是真正反映投资人能力的一个系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把握得恰当与没那么恰当的区别,PEG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辅助指标。

(3) 强者恒强既然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规律和客观存在,无论是不是极少数,都是必须研究清楚其中内在原因,不能因为只是极少数我们就置大好河山 于不顾。我的理解,强者恒强的现象还是在于基本面,就是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如果基本面安全 边际足够的强,那他恒强的几率就要比其他企业大的多。
(4) 
梁军儒更像是“道”人,豹豹更像是“术”人,投资很多时候是不能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所以在上面的问题上没有较真。如果用芒格的格栅理 论来说更是投资就升华成一种直觉,是历练出来的感觉,如果用数字和逻辑分析出来的就电脑好像看一幅话,能分析出来有多少种色彩,多少像素组成,但电脑分析 不出来画是不是漂亮。
提到的观点一面倒地倾向的观点,因为一直是看梁老师的博客成长的,但也符合我所掌握的客观事实,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含,仅供讨论。

 

汉尼拔

为何能够获利丰厚,我个人感觉有几点:
1、对投资标的内在价值有很深的了解
2、固守自己的原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耕耘
3、不机械的以单个指标(如市盈率)来简单判断手中持股是否高估,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也是大多数人曾经持有过这些优质股却不能坚持下去的经历。
4、没有对投资标的足够的深入了解和追踪分析,怎可能坚持持有?
市场诱惑多,市场的杂音也多,静下心来,在热闹中保持一分理性。
“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

总想着赚大钱的人,往往最后总是亏大钱。
股市不是说你想赚多少就能赚多少,
天道酬勤,
怎么赚比赚多少更重要。
持续稳定的赚远胜于一时的暴利。
股市,没有天才,也没有奇才,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性地对面对,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舟山

特质不是相貌之类的,最差的个股有特质吗?特质就是壁垒,是因,不是果。长期持有白药这类的,即使在最高价买入,最多损失时间成本,不会血本无归,长期持有风险极小,而没有特质的,长期持有有可能血本无归。

 

新浪网友

那些期性股票,很多科技股、绩差概念股、重组股也许某个时候能大幅上涨个五六倍.可是几乎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很多持有这些股票的人即使在它们上涨了五六倍 依旧还在高高的山峰上站岗呢那些害得人倾家荡产或者永远解不了套的垃圾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为它们说好话,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时区涨幅比较大?它们 曾经从高峰一路下滑尸骨累累惨状怎么没有人去说呢,由于缺乏任何投资价值长期在低位盘整偶尔资金炒作一下就这么多人为之心动啊。

 

花都巴菲特

非周期性医药,消费股就一定比周期性股收益好吗
不一定见得,
医药,消费股的高市盈率在透支未来,用金子的价格买金子,或者这种企业以后发展停缓或者投资者开始给以不再那么高的市盈率时,付出金子的价格可能太贵了

消费股确实是很好,发展的确定性很大,只是太贵,只有通过时间磨平这种溢价
周期性行业(这里指地产煤炭银行),除了靠价格暴涨获得暴利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张获得增长,而且增长空间很广阔,不一定非靠暴利
担心会出现05年以前的状况可以理解,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亦不同,周期性行业壮况未来就真的会回到2000年吗?看不出来

钢铁,有色,这种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会行业性亏损
但地产,煤炭,银行有出现行业性整体亏损吗
投资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的股东权益增长率是否确定,是否够高
为何06年-10年保利潞安招行可以跑赢楼主的消费股?
因为这4年这几个企业的就算经历调控,企业的发展依然稳步前进
虽然速度有高有低,但企业发展从来是螺旋式增长,股东权益增长率
一点都不低,不信可以看看年报一下几年来这几个企业的股东权益增长率
既然如此,未来几年不见得经济就会比08年差,在一个回暖期为什么
就断定这些典型企业的发展会停滞?看不出,倒是可以看得出保利招行
等的业绩锁定性非常高,在各自领域发展依然非常强大
投资,关键看的是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对行业的看法
巴菲特非常喜欢非周期行业,但也会投资韩国的浦项钢铁,为何???
因为环境不同,企业竞争力不同,发展前景不同,投资回报更不同
所谓的非周期消费业无非就是发展不太受经济环境影响,从而业绩增长
比较有保障,波动不大而已,但因此而享受如此高市盈率难以令人接受
对于您的三个问题,
主要您关心的还是周期性行业股价波动大,但波动大,B值大从来不是
投资的核心困扰问题
估值低的时候买入,20倍以下,如果15倍以下更好如现在,
估值高的时候40倍以上卖出
期间波动又如何,就算涨了2倍再下跌50%又如何
只要估值不超出可以接受范围,企业在未来3~5年成长确定
当然拿在手,享受成长,享受戴维斯双击

 

laoba1梁军儒

如果周期性行业象你想的那么简单,相信巴菲特、林奇这些大师不会把它们作为辅助标的了。
不要以为周期性行业一直都会象05-09年那样简单明了和暴利,在周期性行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那段时间只是个案。若有兴趣研究一下十年前的周期性行业,与近几年完全是两回事,收益率远没有近几年高,而且套你六七年是常有的事(可参考《周期性行业的暴利仅此一次 
》一文),即便能翻身,年复合收益率也会很低。未来周期性行业将逐步恢复常态。

 

新浪网友

另外当当用市盈率衡量企业价值局限是很大的.我知道很多人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来为股票高市盈率打气这是很害人的.但对于真正优质中国企业,你千万不要低估 它们的成长速度和空间.这几年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超乎大家的想象的.白药才70亿美金市值算个屁啊所以不要跟瑞辉比,现在中国企业关键是成长\成长还是成 长!只有企业快速扩张才能为股东增值.如果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三五十年后能真正出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那将来的一年分红比现在营业收入还 高.........

 

汉尼拔

再说一下选择的指标问题,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指标,大致上可以划归两类:
一类是用于评估内在价值的:如ROE,毛利率,。。。
一类是用于买卖决策的:如PE、PB。。。。。
我个人的看法是,指标之间,特别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指标之间不要相互对顶甚至以一项去否定另一项。
最好是以内在价值的评估为基础,以第二类的指标做出买卖决策。
还有一点,指标不要搞得太复杂。

 

劲宇

30%的净资产收益率,全部保留盈余,不考虑增发和分红,7年后净资产应增加6倍多,上述股票总收益率远大于此值,原因要么六年前价格低估,或者现在价格 高估。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也是总市值增长率远大于净资产增长率,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后面十年涨幅远小于大 盘。结合目前市场流行投资消费股和医药股的背景,我估计消费股和医药股未来回归价值会是大概率事情。长期来说,总市值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是一致的。

 

半粒尘埃
我觉得做投资没有那么复杂。好公司人人都知道,金牛百强前十名的公司不会差到那里,便宜的时候大胆买入一直持有到市场疯狂时卖掉赚几陪很正常只要有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1

公司讨论:中国平安、茅台、南方航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tig.html

落日孤烟

不扩张平静的死去,疯狂扩张N年后壮烈的死去。这也许是行业的悲哀。
不否认中国的保险覆盖率低和国人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但平安的保费增长率越是超越同业,就越是让人担心。不相信平安高保费增长的背后,能像巴菲特一般如教徒般严格遵守承保纪律。这个教徒般的纪律,又有信念,又有对业本质理解。

  

两粒米

收购富通有利益输送的可能吗?
1:为什么请一个外国人来运作?真的只是国际化那么简单?而且几百亿送完之后就辞职渡假去了。
2:为什么在次贷开始要大暴发的时候急忙完成收购?富通内部早就知道次贷将来把自己搞死吗?原来的股东只是想找一个垫背的。有这种可能吗?
行业再怎么好,最终投资者投资的是具体的个股。行业好不代表每个企业都会好。
按博主说的看远一点,就长期来说,平安不一定平安,反而可能非常不平安!
中国大陆这么多菲特。。。巴菲特的门还没有看到。
我没有和巴菲特吃过饭,但我相信巴菲特不太喜欢那种管理层花钱很牛B不对股东负责任的企业。

 

安全前进

搞金融的需要什么?保守,稳健,理智。只要不犯大错就是优秀企业,平安的投资水平看着想笑。那是血本无归啊。他其实是在玩庞氏骗局,新保单偿还旧保单。什 么时候新保单跟不上,什么时候玩完。当然,老马肯定捞饱喝足,股东肯定买单。投资金融需要十分专业的水平。要有拼死吃河豚的精神。买金融,我宁可买周期性 的资源股,只要有钱补,总能大赚。

 

新浪网友

国外投资者投资保险公司成功的例子,一是投入时保险公司估值较低(这些公司当时是小不点,不起眼),二是保险公司规模较小,成长空间大,三是公司在未来几 十年平稳发展。未来全球经济虚拟化程度在加大(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未来全球经济会更加动荡,对于金融业(银行、保险、券商),风险控制能力决定 是否长命。对于平安,我认为管理层薪水太高了,保险公司不定的在进行投资,到底赚了多少钱,不能看某一年的年报(马明哲依据07年净利润拿薪水太多了), 精算师都没有能力估准的事,谁能知道平安值多少,AIG难道没有精算师,怎么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呢,什么新业务价值倍数,内涵价值多少,我看是胡诌。也不用 太相信港股,平安A比H 股低就说明平安一定低估,玖龙纸业金融危机后股价涨了10倍(好像差不多是这样),还有如蒙牛、比亚迪,你能说香港是一个理性的市场。

 

rain

我并并不认为平安是完美无缺的,不过您所说的问题我感觉有马后炮的嫌疑,平安投资富通的失败是确定的事实,但并不能说平安管理层激进啊,非理性啊,(我认 为即使从现在来看选择富通的理由和依据还是非常充分的!具体来说1、化解资金过于集中于一个市场的波动性风险,看看国外金融巨头的成长史我们可以了解全球 化资产配置是金融巨头的必经之路。2、富通经营发展模式可以和平安互补。3、富通所在的市场过去历史的波动性小,历史回报好,而且当然富通的股价已经腰 斩,已经是个位的市盈率,股息回报有7%)富通的失败管理层是应该负全责,但这并不能否定一切啊!

就用梁老师推崇的巴菲特来说吧,难道巴菲特没有出错过?巴菲特投资所罗门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罗门也是当时的金融巨头啊,巴菲特投资后所罗门管理层 就出现巨大的问题啊(而且还是诚信方面的问题,这是不是对巴菲特所说的选择信任的管理层是莫大的讽刺啊),濒临破产啊!股价也是暴跌啊!我想巴菲特的这个 投资决定肯定是错误的,但这能说巴菲特非理性或者没能力吗?巴菲特出的错还很多啊,但他的伟大已经通过时间证明给我们了!至于激进来说,我还是以巴菲特为 例吧,大家可以翻翻资料,巴菲特所控股的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是多少?具体数据我记不清了但它的股票投资比例是美国普通保险公司的10倍以 上,等于对于股市的风险老巴的公司比普通公司要大十多倍啊,这个风险有多大啊,几十年后你的投资结果非常好我们可以说你是对的,但当然谁能对这样激进的保 险公司有信心啊!我们不可能短期对一个公司或一个人很了解,但时间会证明给你看!我认为观察一个公司是否优秀甚至伟大要看出现大问题时它的表现或者对于危 机的应对能力!从平安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来看,我感觉就是一部危机发展史啊,高息保单,连投险风波等,每次平安都能化险为宜!

 

如心

目前中国平安A股股价48.5元上下,约合2.2倍09年内含价值,17倍09年一年新业务价值。      
   如果中国平安一年新业务价值能够取得20%-25%的年增速,那么未来5 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为1.86元,2.23元,2.68元,3.21元,3.85元。(以20%作为增速),并简单的将逐年内含价值仅加上一年新业务价 值(极不严谨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计算简单),那么未来5年中国平安当前股价对应逐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倍数为13.2倍,10倍,7.3倍,5.1倍,3.3 倍。事实上考虑内含价值的增加不仅仅是一年新业务价值,随着年限的后推,内含价值增加值远远大于一年新业务价值,可以看到5年后中国平安一年新业务价值倍 数将低于3.3倍。
 
   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平安也许价格应该再高一点的,因为我们以按照保诚收购AIA估值计算出来的5年后中国平安合理股价:内含价值+10.3倍一年新业务倍数=87.5元来折现,我们给予12%的年复合必要收益率,贴现合理股价为49.65元上下。
 
   由于对于未来的内含价值估计仅仅考虑了一年新业务价值带来的 新增因素,而这时候得到的合理折现股价和目前A股股价接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A股股价意味着中国平安未来5年新业务增速低于假设值20%,那么接下来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国平安或者说中国市场上的寿险公司未来5年的一年新业务倍数能否保持在20%以上呢?换句话说,如果承保利润率保持不变,中国寿险保费 收入能否录得20%的增长呢?根据瑞士再保险的公司的研究成果,人均GDP为1000美元-10000美元的这段时期,保费增长速度极快,犹如倒S的上升 区,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过去几年国内几大巨头的保费收入增长(09年平保具有典范意义)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根据该研究显示,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与 GDP增速呈现一个正比例关系,该比例为2.5,即当GDP增长10%时,寿险行业将获得大约25%的增长。当前国内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正处于 该研究的加速期。则更加理论化的认为当前中国GDP在未来5年能否取得8%以上的增长呢?
 
   答案有点不言自明了

 

大海的唇

我不谈平安股价合理与否,仅谈谈企业本身。
从营销的角度,平安是一家比较优秀的公司,我想以我在此行业10几年的经历可以客观的认定。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还不错(当然其他公司与平安的这种差距在 缩小),所以和平安有接触的人在和其他同行公司进行比较时,平安寿险的印象会更好,其实很正常。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平安的了解都是从外部,比如业务人员的专 业能力、形象,公司产品的喜好,广告、媒体介绍等,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有从内部进行了解、分析。我讲几个现象:
1.经过前几年的市场洗礼,平安的A类干部已趋于稳定,内部员工对平安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我想这种趋势对平安长期发展应该是有利的。
2.在经历了投资富通失败、再融资丑闻后,平安08、09年,包括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都很强劲说明了什么?
3.甚至有离开平安的高官“倦鸟归巢”这说明什么?
好了,就说这些。不过以上并不代表我盲目看好,事实上投资富通失败在我看不是偶然的(老马个性多少有点数),对一个立志成为世界保险业百年老店的保险公司 来说,这一冒进的风格甚至是致命的,平安需要改变过去过于激进的风格,创业之初至今,平安的确靠着惊人的速度创造了太多传奇,但现在平安需要的是稳健,否 则我也同样很担忧!

 

新浪网友

看过上面这么多的观点,我终于理解价值投资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尤其是那些抱着财务报表就以为是投资的,非常幼稚
我罗列下面几个问题,这些都不清楚的人还是研究别的公司去吧,省的观点让人看了发笑
中国保险业和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什么阶段,人均保单相当于日本什么水平,国内市场规模多大,成长性什么情况
国内保险公司的行业情况,第一集团是哪些,占有率什么情况,未来趋势什么样
中国平安的领导层有哪些,马明哲是什么样的人,张子欣是什么类型的人,公司的企业文化怎么样
中国平安的长期战略是什么,战略是否合理,执行力怎么样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和占比情况,目前有两个投资渠道将要打开,是哪两个
。。。。。。
连上面那些基本东西都搞不清的,保险业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还是省省吧,人云亦云真挺可怕的,也算是羊群效应了,没办法,大部分人都是在做错误的和无效率的事情,二八定律随处可见
如果现在手边还有100万资金需要投出去,在中国平安和贵州茅台当中选择一个,毫无疑问我会选前者,即使后者掉到120也是如此

 

wlq3141

看看平安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称之为成长的烦恼。一个成长中的公司,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也没有什么,巴菲特也有成长的烦恼,撒哈韦去年也跌得够惨的。如果因为有一些缺陷就否定它,那你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吧!神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所以我认为,平安的缺陷爆发时恰恰是你的投资良机到来之时。巴菲特也说过,一个好公司出事的时候,正是你下手的最好时机。否则,你怎么花4角钱买到1元的东西?
再看看我们的市场先生,他们冲进去,花十元买一元的货,现在的创业板就是这种情况,却不愿意花4角钱买一元的货。你说,天下最傻瓜的是谁?
看平安,要看十年,不要在现在厚此薄彼,妄下结论

 

李斌

一个如此激进的保险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拿着客户的养老金,医疗金,教育金等等钱去亏损200亿的保险公司就算保费收得再多又能如何?一个对“小股民”解释 巨额融资时回答融资总比不融资好的公司老总年薪拿再高又如何?一个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先误导业务员再误导客户的公司就算建所谓的深圳第一高楼又能如何?

1.  中国人寿没有摔跤但发展的更好。投资亏损会让偿付能力减低,使客户的分红保险分红受影响。怎么会没有关系?你懂保险吗?2。融资没有问题。关键是要给股东 合适的回报和分红。以中国平安股价50左右每股3毛的分红我看不出对股东的丰厚回报。中国人寿是股价28左右分红每股7毛。你可以说巴菲特也不分红。但是 平安拿着钱投资能力有巴菲特的十分之一吗?如果那时融资成功它会去国外亏损更多。3。越高的楼并不是越赚钱。高楼维护成本非常高。深圳的第一高楼地王大厦 就让几任拥有者亏钱。高楼只是充面子而已。进地产应该是要赚钱而不是充面子

 

新浪网友

中国人寿是比较老实没摔跤,但比中国平安发展的更好?何以见得?占有率?成长性?这是在考验我的智商么
平安分红少,我觉得挺好,要是冲着分红多就买那些工商那些老爷车了,至于留存下来能不能创造更多价值,可以走着看,投资个富通子公司亏了点钱,这家伙激动 的,一个个群情激昂,如果那时融资成功,有可能去收购保诚或英杰华,可惜没走到那步,忘记你的理解能力了,说了你也不知道
盖个大楼抱怨,高管拿高薪抱怨,这心都不够操的,我很不理解的一点是,平安高管拿高薪究竟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理伤疤,你拿不了那样的薪水就眼红别人拿么,中 国平安薪酬激励机制我感觉挺完善的,管理团队素质也比较高,请些个能人付点代价还是值得的,某些位置十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
真的建议你去增加点基本的分析能力,弄清楚平安的未来战略方向,目标,各业务所占比重,弄懂平安是否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的话会是什么,各业务协同效应 究竟多大,1+1+1能否大于3,平安的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大概是怎么样,可预期的未来业绩增长爆发点在哪里,投资渠道多久能放开,等等等等。

 

新浪网友

1。关于人寿和平安的成长性我们就从2003年-2004年两家公司上市时间段算起吧。平安2003年净利润21亿。2009年138亿中国人寿2003年净利润9亿。2009年328亿。
2。保诚可以用350亿美元收购友邦亚洲的业务。平安有本事收购保诚完全是笑话。同样管理和运作保险司的资金,巴菲特的年薪是10万。巴菲特90%的资产在伯克希尔和所有股东共存亡。那个司机能做到吗?
3。作为保险从业者。我自认为对平安比你了解多。至少在某些方面吧!

 

崔永远

其实巴菲特用保险公司的资金杠杆加上收购公司的现金放大效应,使他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的盈利持续稳定地增长,再加上股市对盈利增长在股价上的放大效应,使巴菲特的持股市值不断增长,他的个人财富不断增长,成就了他世界首富的地位。

哪个保险公司有巴菲特式的投资高手在,那还可以适度考虑20%的资金投资保险公司.
现在看保险公司的投资价值远不如中小银行,特别是本人偏喜欢的招行

研究巴菲特早期的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甚至更有借鉴意义。巴菲特现在投资范围和规模更大,公司总资产2000多亿美元,净资产 1200 多亿美元,很多过去适合做的小规模投资尽管上涨很多倍,但对于现在庞大的资产规模的影响连一个百分点也没有,已经不值得巴菲特考虑,他开始与时俱进,做更 庞大的收购,做更复杂的期货期权等新型投资,越来越难以为普通投资者所模仿。相比而言,他早期侧重于选股的小规模投资更适合我们普通投资者分析学习和借践

 

安全前进

事实上我对高杠杆的公司都保持警惕。不管什么行业,杠杆越高越危险。安全第一,不要亏钱。金融是个很容易亏钱的行业。不然国家设什么银监会?保监会?不就 是怕他们乱搞。可是这样,他们还是乱搞。行长的老婆在地产公司拿百万年薪,行长和地产公司老总称兄道弟。这种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这银行放贷还能审慎吗? 还不是乱放一气。而保险公司把大量资产都放在银行股票上,银行出问题了,保险能脱身吗?中国的金融建立在地价上,地价涨,都是安全资产,地价跌了,嘿嘿。 看中央调控房价的手段多温柔。

 

两粒米

1:平安集团现有的800多亿净资产是赚的,有多少是发行股票圈的?
 
 还马菲特呢!看看巴菲特发行股票圈了多少钱?典型的传销型股票!不知道老巴同志持的股票当中有多少公司是靠增发来为老股东增利的。
2:房地产都成怎么样了?还投资房地产,保监会是大英明,否则中国平安还会踩到中国富通。
3:跟日本比?中国的老年化加速了,看死亡率逐年提高了,江湖前辈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4:无论如何在金融行业这种高杠杆的行业,激进的公司总是不如保守稳健的公司让人放心。
5:段永平先生教导我们:如果估值能够用计算器算出来,他当年就会贷几倍押网易的一百多倍。不能轻易地因为亏钱了而不卖股,也不能轻易地因为赚钱了而把股票卖掉。
6:老巴同志的持股清单里面保险公司占了多少比例?玩保险,,还想玩过他,还奋斗二十年呢!人家奋斗五十年了。如果没有巴菲特式的人物,保险公司就不是一个最好的投资标的。
7:富通?还国际化?野心?扔掉200亿之后马上就转变战略,还是国内的钱好捡!重点放在国内吧,买商业,买医药,盖楼吧,买地吧,买深发展吧。。。还国际化高管呢,,投资富通明摆着就是利益输送,本来可能还送更多的。。
8:无论如何,中国平安是不适合巴式投资的!

 

沧海一声笑

没有一家企业是完美的,茅台也一样,但以此来解释近来股价的下滑就未免滑稽了点,很多时候,市场先生是不讲道理的,确实有的人会因此而被伤害,有的人却视之为难得的机会,与近来的某些小盘股形成强烈的反照.
到底是机会来了还是价值回归?答案不见得全在于年报和季报里,相信更多的是隐藏在人们不同的商业逻辑中.

 

zhaohuazone

对于早期介入茅台的人来说,茅台没什么好考虑的,好好守等着着分红就够开心的了,增长率还要求那么高干嘛?更何况它利润每年有相当不错的增长!有的企业某 阶段增长率是够快的,可很容易看出它随行业变迁、社会发展有一天会轰然倒下或衰退,茅台几乎不用担心这个风险。对于现在介入茅台的来说,要想获得超高收益 是不可能的,这个规则世界上成熟的大企业都通用,早介入得大利,晚介入得小利。
 
   航空股是经典的烧钱公司,可称谓白象,飞机 石油 员工是昂贵的,机票价格是经过市场激烈竞争得出来的,特别是买飞机就够它折腾的,有的人说航空市场空间、前景如何如何好,增长率如何高。就是没有考虑到随着市场增长而购买、租赁飞机费用的增长,这个行业只有不断往里扔钱才能经营下去,不送钱就破产。。。

 

舟山

许多公司股价真是让人不懂,也许我的财务知识太差了,南方航空,尽管市销率较低,7倍的市净率,人民币升值,对公司内在价值影响不大,只影响短期收 益,720亿的市值,极高的负债率,难道未来20年每年能产生40亿的净利润,然后现金分红在25亿以上?近800亿的负债,有息负债不清楚是多少,现在 是低息环境,不可能长期这么低,贷款利率一旦恢复正常,光利息就够它受得了。对房地产来说,调控越紧,竞争力越强的公司内在价值会提高,因为体质不强的会 死掉,也就是分食者少了,08年信贷投入很多,然后房贷打折,本该倒闭的却活下来了,对万科这类企业是坏事,对社会也是不利的,质量不高的房子就多出了许 多,中国以前的的房子寿命只有30多年-----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虽然没看过南航的财报,但我知道其A股价格是高估的,一、比H股溢价160%,二、也许其资产重估价值很高(也许高于市值),但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取现金 分红,或股权增值(这点要打折),南航是国企,我认为未来若干年南航不可能分红很高,其是重资产公司,赚来的钱大部分将投入,航空股我不认为有投资价值 ------一个烧钱的行业。公司诚信,未来十年能赚取的自由现金流良好,分红率高于3%,这是我的标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1

讨论:金融行业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lro5.html

飘泊

中国的银行业真的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吗?我们还是根据近两年国内金融领域的现状做个分析吧。
银行能否依靠自身的赢利改变资产规模过大、风险过高的情况?恐怕非常困难。去年银行信贷主要投向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等领域,如今拆包分解,这些项目能够带来 多大收益,造成多大规模的坏帐,银行心知肚明。连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都难以盈亏平衡,更别提那些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轨道交通乃 势所必然,但这些设施更接近于政策性贷款,不要希望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政策性贷款收益相对较低,却要求市场理性估出高价,这一理论实在奇怪。更重要的是, 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行,银行资产急剧缩水,到时候修补资产负债表都来不及。
PB、PE不能反映未来的赢利能力,不必过于看重,而银行的资产规模同样不值一提,只要在证券市场圈两次钱,资产规模就能急剧扩大,总市值就能上升(农行IPO就摆在眼前),但到最后还是要由投资者买单,大而无当远不如小而精干。
所谓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同样当不得真,信贷发了9万亿,不下降才奇怪。贷款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下降,才能见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给投资者的回报有多少?以建设银行为例,2009年每股收益0.46元,每10股派2.02元,总共派现472亿元,分红方案丰厚。在分红的同时,建 行推出10配0.7股的融资方案,融资上限750亿元,为了少少的分红,股东还要倒贴200多亿元,不一一举例,其它银行皆如此。

 

开放心胸与时俱进

就全球(含中国)而言,
 过去的十年,属于金融地产周期;
 未来的十年,将是朱格拉周期(技术更新)。
 科学家和工程师:未来,很吃香的。
 对金融地产的清算:目前已经在开始~~~。
这么多清华北大学生向往IBD和基金:
 也正说明中国社会正在转型点上~~~
 (在校学生的集体求职意向,往往属于反向指标;美国,也一样的:
 美国次贷危机前夕,所有名校研究生向往华尔。

 

yuanweirong

外延式增长或粗放式增长,确实一去不复返了,再这么发展,世界都有意见。
打造了一个坚实的改革基础,但是加入世贸、城市化进程、人口红利等有利因素,没有实现传说中的经济转型,就连汽车产业所谓市场换技术也成为笑话。一般的决 策行为,都有路径依赖的倾向,从08年二爷的决策思路来看,上层这种倾向特别明显,08年是顺势改革的最佳时机,无论是买资源还是调整结构,可惜一将有 能,累死三军。滚滚洪水,带来的只是产能过剩、后继供水能力不足。虽然问题很多,从最近蟑螂的表现来看,大有当年闯地雷阵的感觉,先是祭出屋子宝剑,又拿 小郭同志逼供苹果,接着对地方小弟动粗。这两年的戏,还是很有看头的。
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但八国联军的行为也不是什么好鸟啊,他们每次选举都透支改革的潜力,尾大不掉。
说了那么多p话(所谓宏观分析),对投资决策的实际意义不大。

 

守正出奇

看来一下几个担忧,基本上在媒体的头版上都先后有表述,做逆向投资的关键不是把这些内容在表述一遍,关键是这些内容在股价上有否表现过渡,股价大概的平衡 点在哪里,低估了还是高估了多少,如果仅简单的谈利空很容易陷入“空头文学家”的陷阱,你看一看******的文章简直就不要投资了,但是在看看彼得林 奇、约翰涅夫的文章就能理性的看待利空。特别是在前期看空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走出投资瘫痪”这篇文章很有意义。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最初市盈率为10,市净率1;现在民生银行分别为8,1.5。相比之下民生银行的盈利显然处于高峰期。但是考虑到中国股市的国情,我 们现在不是坐而论道,我觉得已经可以试探性买入,关键是要做好资金管理,因为巴菲特一直到5,0.5的时候仍然可以大笔买入。对应中国可以在5,1的时候 大笔买入。

 

sitem00n

我就银行的问题咨询过不少银行的朋友。基本口径一致:我们现在放贷款很谨慎啊。询问房价问题,答曰:目前没什么问题啊。至少房价根本没有暴跌的迹象。
询问政府融资平台,答曰:中国政府都靠不住了,还有什么靠的住的?
政府不会赖帐的,无非就是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多印钞票,把P民的钱兑水,这样坏账也顺便解决了。而是加税,从P民口袋里面多掏钱,不就能把坏账的窟窿堵上了么?
也许银行会在接下来一两年衰退(衰退不代表亏损,只是增速放缓,或者盈利减少。前者PE依旧变小,后者PE变大,但是PB变小),可是,长期来看还是向上发展的呀。

 

新浪网友

应该说09年的大放贷非银行所愿。而今年的狂收核心资本造成两难问题,银行就那么点钱,一方面要勒紧裤带,一方面还要支援别人,银行能怎么办??说到底都是行政力量的干预,这种东西当然是不正常的。可是,生活在中国你见过多少事情是正常的?
银行在行政干预下丧失独立性的危害自然不用多说,可是,利益也不是没有,就是我们的银行没有一个会像雷曼,花旗那样惨。五大行来说,绝不可能有央行拒绝不救之理。
其实说到底就是银行只是儿子政府才是爹。一方面,爹保证了儿子万一做啥出格蠢事了他会来买单;另一方面,儿子不少出格蠢事也是那个爹逼着去做的。
工行早就提过如果能放开金融管制,让他们把贷款业务打包成债券,就不必和股东拿那么多钱了。美国衍生业务那么惨,央行现在敢放开么?人人没钱都去找银行 贷,现在银行没钱找谁贷去?一方面发红利,一方面增发配股等等,这种事情是很畸形。可是畸形也不需要被妖魔化,这也都是四方力量牵制后不得已的选择。

 

 

WYJ

金融未来是光明这点我从不反对,但未来光明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在现阶段就进入,相反我倒认为面对现在的金融体系危机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判明趋势、静观其变、耐心等待,操之过急把资金置到危险境地是不智的。

 

新浪网友

投资要长期成功,就需要看看未来。未来的世界里还会有银行,当然也有新经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银行股,可能会有失偏颇,现在毕竟是全流通了,基础条件不一样了。可能历史上10倍PE2倍PB就是银行股的底部,但是现在和未来可能要到5倍PE, 或1倍PB,因为这些国有银行未来可能都没有盈利能力,只会消耗纳税人的钱。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正在成长初期,有部分公司可能会成长为如今天银行股一样市值的企业。10年20年以后,可能会出现更新一代的企业来代替现在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

 

WYJ

我认为未来半年左右股市重心下移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熟视无睹虽然同样是买入优质企业但会让你的收益变得平庸,小散的特点就是资金小容易进入与退出市场,我 们没有必要冒着本金受到损失的风险过早布局,在市场先生精神病样的舞蹈下,价值与价格往往会产生惊人的偏差,即所谓的矫枉过正。
引用《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段:“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舟山
价值和价格,很难说清,以民生为例,未来某一天,民生跌到4元,看空者说,6元多是高估的,后来又涨到10元,看多者说,6元是低估的,或者某一天,民生 遇到大危机,民生破产了,价值归0,站在不同的时段,众人对民生内在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也有人根本不管价值,只看趋势和量能),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价格, 没人能说得清民生值多少(内在价值)。中国的银行盈利模式与西方差异大,中间业务小,主要靠存贷差,而存贷差是由政府决定的(历史上出现过存贷差倒挂), 货款发放也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支配,比如08年的4万亿(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也不好说),看市盈率对银行确实不好估值,市净率也许更好些,个人看法,现价持有 银行是较稳健的,银行的生命周期比大多数企业要长,大多数企业比银行更容易退市。
    

一枝春

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金融行业,都有机会,都有泡沫波灭的时候,金融的泡沫现在正破灭,而新兴产业还没有而已。优秀的投资者总是在泡沫破灭之后投资,没有 人投资后等待波灭的。对我来说,金融也好,新兴产业也罢,都是一样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幼稚的想法,我现在既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新兴产业,也不喜欢正在开始 走下坡路的金融股。   

算做回答吧:1、中国自70你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危机,而危机是必定会出现的,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理论分析上,不值得你去怀疑 吧?!zz家、企业家、银行家、投资者都没有经历过危机,没有经验,很容易低估危机,或者说调整的杀伤力,没有做好应对的充分准备,特别是留足充足的现 金;2、银行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并且受到操纵,实际最可怕的不是个别金融机构的倒闭,而是僵而不死的大机构,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是很大的,按我的 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民众,就是泡沫,股市发展而投资者不能受益,也同样是泡沫,譬如股市发展了近20年,市值增加了那么多,而指数并没有上涨很多,就 是泡沫;3、foxconn事件明显地显示劳工成本在上涨,劳工在前进,而资本在后退,作为投资者,应该明白自己也是属于资本系列的,这对投资者本身是不 利的,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劳工成本的上升对中国股市是很不利的,也就是经济将由高增长低通胀转化为低增长高通胀,加上市场供给的增加,还有,调节收入分 配,惠及低下阶层,必然是上层不利,譬如征加税收,如遗产税,那么他们就会转移财产和移民,这种倾向很明显,他们会抽离股市的资金,注意:不是二级市场 的,他们拥有的是成本只有1元甚至以下的股票。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股市在劫难逃。

 

新浪网友

刚看到你们这么多人讨论再看了看这个,这些还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理,第二个观点一看就是一枝春同志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股市发展了近20年,市值增加了那 么多,而指数并没有上涨很多,就是泡沫,,我不明白难道市值增加就一定能推动指数上涨?中国石油给股市增加这么多市值还把指数拉下来了呢,况且又不是投资 大盘指数第三个观点是缺乏发展观点,难道中国永远要成为一个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世界倾销廉价商品才有前途吗?所谓言多失多

 

安能市特

这么多人看好金融股,便宜?未必!
在未来的漫漫熊途中,肯定会诞生一批类似当年茅台、张裕、苏宁这样的股票,而且会很多,问题是你知道这类股票在哪吗?学习价值投资的小散,十支股票组合中 能有一支这类股票就不错了。2007年为了让银行高价IPO,制造了一波人造牛市,2008年金融危机银行又当起了垃圾筒,再融资进一步降低净资产收益 率,金融股的投资价值我看跌破净资产再说吧。现在科技股是一级市场的盛宴,二级市场的剩宴。只是不知这个泡泡会吹多大,多久会破而已。

 

一枝春

银行过去为什么好?因为它是13亿中国人民30万亿居民存款的盘剥者,是20亿市值中国股市的盘剥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盘剥者,唯一对的是,它站对了队 伍,正如这个社会,你只要站对队伍,一切都OK了,可是,如果状况开始改变,那会怎样呢?如果是人,有很长的时期,没有问题的,可是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 的,呵呵,这就是银行为什么有泡沫,为什么下跌的原因。

  

新浪网友

确实正如楼上所说,科技股是一级市场的盛宴。
看看高盛投资海普瑞,赚了200多倍。
看看深创投投资了那么多企业,真是发了,不过那也是人家熬了十年的结果。 

 

舟山

无论经济如何转型,金融和地产还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人整体的居住水平还是较差,改善提高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总有房地产公司在未来几十年还能较平稳发 展。中小板、创业板现在的股价,我认为大部分人要为少部分暴利的人买单(最暴利的就是原始股东),10年后会看得很清楚,根源就是没有全流通,这为炒作提 供了合适的土壤,从估值看,我看好传统产业,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消亡,而很多行业随着时代变迁会消失的。

  

长期价值投资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存款利率是按上限来的,而贷款利率是按下限来的。身边做实业的朋友告诉我年初到现在,去银行贷款,利息涨了不少的。其实用宏观 来预测股市的趋势是件性价比很差的事,说到底,股市投资就是做生意的事,比如1000亿的市值,每年赚个150左右,感觉比较爽,而如果70亿左右的市值 每年只有1个亿左右,那好像有点不对头,现在一些优质大蓝筹与中小板和创业板之间的对比就是这样,所谓成长的理由不过是上涨的理由,最主要的是帐要算得过 来。有时,迎面走来二个人,胖的还是廋的,是并不需要计算器的。

 

简单但不容易

“现下的股市局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目前我所遇到的几乎全部业内人士,没有几人有兴趣提及金融股,也几乎没有人张口不提及新兴产业的。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股估值较低是“低估陷阱”,而新兴产业股高估,是成长性的体现,是合理的。”
——》这一点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样,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却买的都是金融地产钢铁类,对医药低碳等新产业只觉得贵,不敢买,而且大家大多认为“买银行”才是正道,是价值投资。是吗?我觉得银行只能作为配置,却未必是重仓的选择。 
“这种局面一再出现,让我非常确定,金融股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里面没有泡沫,没有投机,只有恐惧,只有厌恶。市场先生显然现在心情不佳,但我相信他不会 永远心情不佳,老戴维斯40年代买入保险股时,保险股普遍5倍以下的市盈率,美国人宁可买国债,也不敢买股票,更加厌恶老掉牙的保险股。90年代老戴维斯 全部出售这些保险股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敢不买股票,AIG的巨大成功和超级牛市,让保险股普遍在高PE交易。”
——》作者说到的“5倍市盈率保险股”,中国有吗?另外,我所理解的“市场先生”事实上虽然有癫狂症,但是我觉得他大部分时间比投资人聪明,我认为,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只有小部分时间失效。

再强调一下,“市场先生”比大部分人聪明,这从大多数人没有跑赢指数也已经得到历史的验证。

 

笔记本

楼上的“简单但不容易”,您对市场先生的理解好像有点断章取义,“市场先生大部分时间比投资人聪明”与“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没有什么联系,请仔细查一查“市场有效理论”。
另外,大部分人没有跑赢指数也不能说明市场先生更聪明,或者市场是有效的。

 

浴火凤凰

可以翻看历年来价值投资者的宠儿,从深赤湾、中集集团、烟台万华、特变电工、盐湖钾肥、中兴通讯、双汇发展到“股圣”贵州茅台,都逐渐从价值投资的目录中 删除!这些股票强劲的时代背景已经逐步消失了,绝大多数股票不可能像GE一样能跟上时代并开成百年老店的。大众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错的,目前市场上没 有出现什么恐慌。那就侧面说明银行股低估是理性的,不存在低估问题。楼主似乎是生搬硬套来做价值投资,戴维斯投资银行股的背景不知道能否说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1

讨论:中小企业泡沫何时破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3fp.html

sitem00n

A股里面的确成长惊人的股票很多,不过,大多数股票高速成长背后多少都有些问题。这些问题让人不敢随便以三十倍以上的PE去购买这些股票。虽然短期看,错过了很好的机会,但是长期看,肯定是避免了巨大的错误。
某些成长陷阱就是:
1,假账,坏账。利润的背后没有现金流,只有应收款
2,IPO初期超募带来的业绩释放,不可持续
3,依赖提高负债率和再融资带来的业绩提升,不可持续
以上还只是财务陷阱,还有经营陷阱:
4,企业本身处在的市场空间有限,高速发展不可持续
5,企业本身护城河不够宽广,龙头地位不能保证,竞争会加剧
6,企业家在市场过度宠爱下,反而容易获得退路

这是一个如何看待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价值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是保守闪避的态度,而投机者最欢迎就是不确定性。一个没故事的股票,能挤出多少油水呢?呵呵。

 

新浪网友

其实只要是投资就有风险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如果我选择的股票中有70%的表现与我预期的一样,我就非常高兴了,如果有60%的表现与我预期的一样,我也会十分感激。只要有60%的股票表现与预期的一样,就足以在华尔街创选一个骄人的投资业绩记录了。 坦白地讲,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把投资与赌博完全区分开来,我们没有办法把投资归到一个十分纯粹的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全可靠的活动类别之中。安全谨慎的投资对象和轻率鲁莽的投资对象之间并没有一个界限绝对明确的分界线。   对于我来说,投资只不过是一种能够想方设法提高胜算的赌博而已。至于地点是在大西洋赌城、标准普尔500指数,还是债券市场,都无关紧要。
所以其实个人投资者能做的就是尽量确定你投资的胜率和风险。

   

zhaohuazone

很多中小企业不看成长,单单看开盘总市值就几乎没有空间了  
就拿产品卖得不错的九阳股份来说,公司是不错,可一上市2008年底就100多个亿总市值,就是格力电器在股市上市这么多年同时间也就100多个亿市值而已。现在上市公司大都是发展很成熟,半老徐娘多黄花闺女非常少。

 

leilei

中小板真的没有让老师心动的投资标的吗?

 

Laoba1

肯定有。但是1、估值全部高得离谱。2、判断企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太快下结论,进一步的谨慎观察是必须的。

  

笔记本

只要看看那些上市公司的ROE曲线图就可以一目了然——绝大多数企业上市前该数据相当靓丽,一旦上市,图中的ROE值就趴下再也起不来。当然,刚上市2年掉下很正常,毕竟有股本和净资产徒增的因素。真正能在上市2年后继续回到原来高度的企业,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诸多上市公司都是为上市而上市,要么上市后拿着巨款不知道怎么花了,要么以上市为终极目标——满足少数大股东的个人欲望——数着日子等手上的股份流通好套现。
因此,要投资一个企业,分析了众多的外在客观因素后,来自企业的领导人和管理层素质如何这个主观因素却是关键中的关键。否则,再好的市场、再好的政策、再 好的前景都是枉然。投资中小企业,最最重要的调研工作应该是了解领导人,他们对企业的战略部署,他们的胸襟和格局以及对全体股东的责任。

 

静水潜流

感谢laoba1分享投资中小企业风险的警示,宛如芒格所说:“我只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这是为了永远不要去那里。"
对于创业板的企业,普通投资者以10元甚至30元的价格购买1元的资产,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本,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况且对IPO募集的资金有几家企业能保持IPO前的资产收益率呢?
也许这些企业当中会有一些会成长象苏宁电器这样的优秀企业,但是现在很难分清楚他们究竟是青蛙还是王子。
现在创业板市场虽然风光,我们更需要牢记的是格雷厄姆的教诲:“现在已然腐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倍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谁是青蛙,谁是王子。
Wjmonk君曾经说过: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非常简单,一把尺子量天下,无论牛熊,坚持的标准是一致的。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一把尺子量天下,无论创业板、中小板还是大盘股,坚持的标准是一致的。
没有好球就等待,对于创业板,我们依然需要等待,等到企业证明自己的优秀,等待创业板的价值回归。

 

浴火凤凰

从估值角度谈论创业板的价值回归,这个我是赞同的。但是就如当年的科技泡沫一样是必须存在的。实体投资也是如此的,哪里有挣钱效应,哪里就有大量资金涌 动。07年的多晶硅行业是例子。这种泡沫最后是要破灭的是不假,有很多人会损失惨重,但是这个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如索罗斯当年投资科技股一 样,知道最后要崩溃,但是不知道是第几场会崩溃。

这种泡沫越快越好,越大越好,那样破灭的时间就来得快。轮到价值投资者上场的时间也会越早。现在市场的交易风格在遭受08年价值投资所谓长期持股重创后, 已然开始走向趋势为主流。其实投资理念也是轮流进行的,没有什么能风光一辈子的。承受的寂寞,承受的辉煌,才能真正成功!

  

舟山

经济转型与中小板、创业板是否高成长只有一定联系,经济转型未必能使这些企业赚很多的钱。沈阳机床、西飞国际及一些科技类公司、新能源公司也许对社会进步 意义较大,也就是社会价值较大,但并不是经济价值较大,对股东来说,只有经济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投资股市并不是当活雷锋。

 

 乘风

中小企关键在于超募的资金如何使用、效率如何问题。不要认为投资它的都是傻瓜,市场是有效率的,我们应该用长久的产业发展眼光看待中小企,任何企业都是小-大-灭亡的过程,我认为投资的应该是小-大的阶机会较大的,现在又是一个发现即是好公司又是好股票的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0

讨论:投资的本质、投资的道与术及长期投资等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nkx.html

寂静山林

投资《或投机》的本质是逐利,逐利的前提是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专注于企业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或等同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往往比以供求 关系导致的股价短期行为更容易把握,也就是确定性更高。原因不再累述。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预期收益率了,而这个问题因人各异《秉性不同,眼界各异。》 不用争辩。
确定性和预期收益率虽然是一对弹性原则,前者包括了安全边际《股价和基本面》,技术分析,市场先生,供求关系等等因素。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就是他的不确定 性,那就要考验你的童子功了。这里要说的是投资的基本思维问题,循着这个思维,投资的长期〈价值与价格〉和短期〈供求关系〉问题应该迎韧而解了。
长期持有是一种结果而非目的,不能因为要长期而长期.说的非常好啊!我们做梦都在找能够长期持有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毕竟凤毛麟角啊!那就找.找..找......吧!天道酬勤,希望有一天,上天会眷顾我们。

 

Yuanweiorng 

“心理控制第一,风险管理第二,分析技能的重要性再次之。”说得非常有意思,让我想起老头子对人性的强调。假如投资仅仅是一门科学,那么严谨的风险管理、 分析技巧,就足以应对一切。但投资的实践毕竟是人的实践,对人性把握确是投资实践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在仓位处理过程中,人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何时建 仓,建立多少仓位,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管理了,还涉及要求回报、潜在回报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之所以强调承受能力,是因为仓位的建立,似乎可以通过凯利方程 来平衡风险与收益,但事实上风险与收益均难以量化,只能给出模糊的估算。对这不确定性的把握已经不是科学可以解决,考验的是投资者对整体资产的把握能力。 那么如何测评自己什么样的仓位、杠杆合适呢,我想起两位大师的话,睡得好的仓位和杠杆吧。
在谋事与成事过程中,我与上文的观点有一定出入,认为没必要建立逻辑关系。谋事,不是打工赚去工资,而是处理风险(与收益),这过程中个人努力与成果并不 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成果(但不是因果)。“就长远和全部来看,成功必然来自于坚持正确的习惯方法和不断完善的性格修炼。”在投资 领域中,这是一个后验的事件,以及一个被持续证明的命题(希望自己也是个后验事件),但不是一个能预测未来的确定性命题。这话与“这个月努力工作(或不努 力工作)就可获得工资”完全不一样,况且未来的事谁知。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可以接受,但谋事+缘分⊃成事,这个命题在逻辑上行不通。(→表示可能 意味着,⊃表示蕴含)
我认为自律、耐心、冷静、独立(芒格语)很重要,但是否生在一个好时代已很重要,想想格雷厄姆两师徒的最终成果就知道了。而目前中国的境况,我水平有限,无法评估,但我想从保守的角度来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回归到具体投资,投资大背景个人无法选择,确实只能适应,自己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自律、耐心、冷静、独立了。
 
                                           

 

水晶苍蝇拍

这本应该是常识,但确实被太多人误读。长期持有作为很多价值投资的外在表现,反而被过度解读,而忽略了价值投资的前提,重点和核心。

在我看来,价值投资的前提一定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识别,否则根本缺乏投资的基准;价值投资的重点,则是对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偏离程度的评估,偏离度越大则 投资机会(风险)越大;价值投资的核心,则是对风险机会比的感知,什么时候一定是风险大于机会,什么时候一定是机会大于风险,较好的平衡点如何把握,则是 非常艺术化的地方。

总之,缺乏基本的价值价格比较关系的认知和企业分析技能,就远离了价值投资,无论你是持股1个月还是1万年,都没什么区别。

如心

投资上诱惑多,人生不是也有很多诱惑吗?
多数人会为没有持有一个“戒”字而付出惨痛代价。
其根源在于人的文化属性,即弱者文化和强者文化。
弱者文化:期待救世主的文化,如赌博,买彩票。梦想一夜暴富,咸鱼翻身。君不见狂人穆里尼奥也经过了N年的堆积么?
强者文化:直接索取的文化,不在乎时间的长短,不会傻想元宝能砸头。如安心工作每月存自己收入的10%,十年后基本是百万富翁。
所以,技术投资基本上是赌博,因为没有涉及本质,也就是内因,失败在所难免;依据价值而进行的长期投资,很多时候目标仅仅是为了收取一点多数人认为的“可 怜的股息”,而且很慢很慢,何时才能发家呀?别忘了,概率告诉我们:往往高估一年,低估十年。定性的来讲,依据价值判断而做出投资决策,就是道。

 

ABB

安全边际难确定否?我认为不难,在08年年底之时黄金遍地,很多股票都已跌至个位数的市盈率,破净股不计其数,基金经理跳楼,炒股者跳楼等等,这些特征已 经显露出人心的极度恐惧心理和市场的极度低迷,此时的安全边际却极高。我觉得最难的是难在资金管理,因为即使那一天来临时,子弹也早已打光。彼得林奇的鸡 尾酒会理论对我的启发很大,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揣摩,反思。经常去书城,注意到金融证券栏那边的书架,往往是人流驻足最多的地方。这些天竟然望到好多年轻女 孩(18,19,20左右)在看“杨百万”“擒住庄家”之类的书籍。个人认为,这个市场浮躁的投机气氛仍旧颇浓,安全边际当然就不复存在。 

 

 

新浪网友

投资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预测未来,都是想要通过“预测”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基本面分析就不是预测吗?需要预测公司未来的业绩能不能持续增长。
这样的事情,本来就是少部分有天赋的人才能够做好的,说再多也没用。

 

如心

拥有适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谦卑心态并完善自己的原则,可能使自己离财富近些。说是近些,是因为财富不是你我用个什么投资原则或技巧就可以做到的,冰山露出来的一部分毕竟是需要另外九倍的冰山的衬托才可以的,无形财富的积累更加重要。
原则必须要有,而且要时刻完善;不要怕错,因为到达对的哪一点之前,你都是错的。

 

飘泊

有道而无术,亦不可取,信仰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投资方法谈再多的信仰又有何用?亦如春秋战国赵括一样的夸夸其谈者,到头来害人害己!道与术是相辅相成的,价值投资亦然。

 

汉尼拔

信仰从何而来?不是无中生有,也不会一点就通!
信仰,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分享别人经验教训中,一点一滴和总结,积累,慢慢强化。
不论你信仰的是什么,一切都得在实践中检验。

 

大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股票投资的信仰。每个人的信仰应该来自自己的岁月磨练,岁月沧桑留给你的深深教训。信仰,不是人云亦云。 信仰,是用适合自己内心的投资方式。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这不妨碍每个人在股市上都有成功可能。世界应该有包容性和多彩的一面。投资者肯定要有信仰,没有 信仰,不管那种方式,都难成功。有信仰,就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方式。

 

投资僧

真正的投资者是和价值做伴一生的,就是说和能够产生价值的价值在一起,而不会和损失价值的财富在一起。严格区别于那些有钱的体育文艺明星们还有其他有钱者 -----的。价值是他们的信仰和追求,是生活的内容,为此他们尽量减少消费,没有奢侈的消费。----为此他们不会为了奢侈消费而卖的。为此,为了享受 和奢侈而进行投资者的人不会成为好的投资者。因为投资和消费谁都需要钱,成功投资的最低标准是二十年的复利,就是说即使你很有钱也拿不出来消费。你可能说 我会拿出适当的部分消费,可是我会问你是谁,想减肥就减肥!能持否?

 

一枝春

本人反对大量的奢侈消费,但主要适度消费,特别是少量的“奢侈”消费,因为对于奢侈,每个消费者的理解不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自己和身边人好一些是很 应该的,要让自己舒服一些、舒适一些,适当地享用投资的成果,不然生命和投资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最终,钱都是要花出去的。只不过花的方式不同。如果太 多,可以捐赠、馈赠。最终消费还是要占很大一部分。只不过可能是延迟的。但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过度为将来牺牲现在也不是很划算的,很可能失算。因为 有些享受享用是随着年龄而递减的,老了,再多的钱,再多的资产,价值恐怕不是特别的大,那时候,反而是健康才更重要。这还不考虑通胀和涨工钱的影响。目前 价值看,拥有1千万和1亿的差别,恐怕不是大家想象的大。如果有了1千万,过度牺牲了生活,只为了得到1亿。一枝春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傻很疯狂。为将来打算 是值得的,但活在当下,更重要。对自己好一些,不要辜负了生命,辜负了青春。

 

飘泊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就是价值投资者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犯了错误就不是价值投资,就是投机,就是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投机行为。
 
      我对这种观点倒是很不屑的,我国的道教对信仰一说早有诠释:“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段话再明白不过的解读了信仰的重要性,道是内心的境界如信仰,术为外在的修为如投资. 信仰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信仰的表现.有信仰才能成就更高的投资方法,有方法而无信仰只能沦为普通人,换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如果说信仰是战略层面的问题,那么投资方法就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不要管别人说三道四,继续坚持我们的价值投资信仰吧,虽然我们会 在这个过程中犯各种各样的战术错误,但这不并不影响我们对价值投资的追求,正是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不断的纠正我们的思路,在完善我们的投资方法, 在为我们指出问题之所在,所以只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轨迹,不断的完善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术”,就能够真正的贴近价值投资的本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

讨论:如何估值与卖出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mz4m.html

投资僧

“高估”是否卖出,重点应该在什么是高估这个概念上。我认为的高估是一种相对的高估,而不是用各种指标量化的高估。六十倍七十倍是否高估与其本身无关而与 他的同样具有投资功能的投资标的物的内在价值比较有关。如果这样他也是最好的那么他仍然是低估。在这里我把现金也当成投资标的物。

我明白这里讨论的高估是什么。如果抽掉价值这个概念,就剩下了牛市和熊市的价格差是否要去赚的问题。虽然这里不包括平时的小波动,依我看这还是个投资者能 否去赚取价格差价的问题。从以了解到的中外投资历史看没有人能够成功的完成这个工作,即使只是牛熊市的差价。巴菲特很少去实践这个,一生中有几次成功的动 作但是都没有总结。包括结束合伙企业和中石油。而我倾向于这是随机的事件,并不是特意而为。。。。。。

 

股民老k

投资风格不同而已。
费雪是大师,彼得林奇是大师,巴菲特是大师,芒格是大师,巴菲特的同学是大师,许多基金的掌门人是大师,但是他们的投资风格迥然不同,有的甚至截然不同 (有的是分散投资,有的是集中投资;有的只买估值便宜的,有的只卖成长性好的)。但这没关系,就像索罗斯看巴菲特和巴菲特看索罗斯一样,对于不同的投资风 格,只要是被验证过是成功的,就应该持有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就连费雪的儿子,都说老爸是成长投资,他自己是价值投资)
依我看,“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投资风格背后都有一些基本原则(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利用市场短期失效等等)。另外,许多人都认为格雷厄姆很保守,理论过 时,我看是有偏见。在他职业生涯后期所写的一些书中,对于长期投资和长期通胀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考虑,这可以看成是现金流折现的启蒙吧,只有用心读他的书的 人才能感觉到这些细微和渐进的变化——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将《证券分析》读上至少十遍。
巴菲特曾经对DYP先生说,格雷厄姆是栽树的,他们是乘凉的。

  

fanwy

 博主所归纳的7条关于影响估值的要素,大家肯定是认可的。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相类似,投资与企业经营也相类似,同类型企业,要严格的分出差异,也不容易。
 
        投资这个行业,不确定性太多,注定是困 难重重,我们为什么还要专注于这个行业?另外:如果时光倒流50年,你是押宝巴菲特,还是索罗斯呢?处在当前时间的节点,面对千家万家企业,同样考验着我 们的洞悉力。有人说,不注重宏观,请问行业相对于企业来说属不属于宏观?如果没有宏观的眼光,那很难分辨行业趋好趋坏。有人说,只尊从自下向上的分析模 式,专注于企业,那么我们肯定注重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当然含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能力等等)。无论是任何方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找出企业的差 异,找出企业成长的基因,才能为企业作出中肯的估值定位。

 

sitem00n

企业能够长期以G》ROE的状态运营,是源于ROE本身的成长。但ROE的成长并非永远是好事情。
在对于长期的G高于ROE的企业进行分析时,我尝试把G分解成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于较高的ROA以及其提升率,这部分如果在财报中反映出来,我会考虑接 受以高于ROE的PE买入。另外一部分来源于较高资产负债率以及其提升率,如果这部分在财报中获得证实,我就会放弃以高于ROE的PE买入。

 

飘泊

高成长股估值较高时我是不会买入的,未来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常常会下意识的加入个人的一些主观愿望,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同。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未来而放宽标准不是我的风格,此时才需要拥有真正的耐心(好象博主上篇刚谈到过耐心吧)。
不要被机会坐失再没机会的言论蛊惑,相信我,在股市上任何可能都会出现,只要有耐心机会就会出现,机会是给有耐心的人准备的。

 

laoba1梁军儒

耐心是肯定需要的,但首先要比较正确地估值,然后才有等待的目标价格。估值不可能很精确,那就需要遵从保守原则,如果按照保守的指标也能有安全边际,就是值得等待的价格。
白药的估值我是根据PEG、历史的PE区间大致确定安全区域,然后用保守指标进行DCF计算加以验证得出的结果。而不是仅凭表面的PE或其他想当然的想法就简单下高估或低估的结论。

 

自由之路

一般不到极端高估,这类股票就没必要卖出,至于何时达到极端高估,分析到具体的股票上真难界定。
那就看市场整体PE吧,整体PE如果达到60倍,即便自己持有的股票好像(仅仅是好像)没有贵的离谱,那干脆还是全部清仓去旅游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次大牛, 
大盘不疯狂到60倍,而市场整体达到60倍,任凭未来的蓝图多么美好,坚决离场走人。
个股不要太费脑筋了,即便费了脑筋也未必是正确的。

 

leilei

梁老师,我记得有一句话:优质的股票,高估以后还会高估,优质股票是可以不断创新高的,关键就是高估与否的判断,我觉得很难,也无法用简单的指标加以衡 量,所以,我想知道,您觉得李剑老师的永久不卖,高估也不卖是否正确,我想您也来实践这个观点,是阶段性高估卖出赚的多还是不卖经过几轮经济周期赚得多 (前提还是公司优秀,后者以复利为主要赚钱方式)

 

laoba1梁军儒

这个应该没有答案,不同时期不同人不同企业结果可能不同。你对高估的判断、卖出后什么时候买入、企业基本面的优秀程度等很多因素对结果都构成影响。如果你 对过度高估留有足够的余量同时重新买入策略正确,我倾向于卖出高于不卖的概率更大一些。不过我也认为这两种策略都只是“术”,只要“道”正确了,都能有很 好的收益。

 

 

大道至简

垄断、品牌消费等理念深入内心,对上市的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了兴趣(不理解的、垃圾的太多),另外,由于工作忙、孩子小,对企业的跟踪、对新股的关注都不够,担心自己变懒了,不如以前勤奋了。
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刚刚开始优化,未来很长远,谦虚谨慎是必须的。
根据低估买入的丽珠B,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对于买入的黄山B,也曾动摇是否要换股?但都没有动作,我不能确定这样的操作是否对。
旅游景点公司是我踏入价值投资的起点,垄断、不死、容易估算收益等。
对于过度高估,我曾说“如果使用率到了60倍,管它是什么好公司,统统卖了”,看来也不能这样的绝对。我国股市的波动幅度,似乎给了高估时卖出的理由(包括皇冠上的明珠?)。

 

巴菲猫

茅台的总市值到达1000亿以后,是否有可能进入缓慢增长期呢。小公司都有一个从小公司发展到大公司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进入平稳发展期。也许2005年时投资茅台的好机会,但现在呢?

 

laoba1梁军儒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永远成长,但不能用市值去简单下判断。二三十年前美国市值上千亿美元几乎是天文数字,现在则稀松平常,期间包含了通货膨胀、企业规模等因 素的影响。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能否持续、市场空间、成长速率、确定性才是判断的标准。具体到茅台则要看你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判断了。

 

若胜

投资僧兄,看看87年股东信你就明白了,不要过于陷入争论。价值投资也分为好多种,巴老也有很多种投资方法。多次看完致股东信后,感觉巴老也在不断进化。 现在的境界,已经达到了意动即可摘叶的地步。但巴老说了,选择超级明星,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机会。看看巴老所取的瞩目成就,也就是几个超级明星所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钦,能超长线持有超级明星已经很满足,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使用其它方法。

 

投资僧

我只不过是看到,但斌,翟敬勇……等大家在经历过07年的高估后见到了08年的低估,事后感觉到了这里的价格巨大差异收益没有得到,也因此泛起一种高估卖出的价格思维而感到极不认同。这只是极端现象得出的经验主义,不能成为投资的正确思想。
我基本认可你所说的。我们的能力只在价值这个范围之内。我是在要求自己不做能力范围外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77

讨论:再论银行地产 laoba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bax.html

millionaire

招商银行几乎是公认的白马股,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优秀的管理团队,谨慎的投融资作风,世界范围的获奖,对小股东负责人的态度都为招行赢得无数美誉,在我 心中也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形象,因为这样,在股票大幅低估的前提下,虽然我对银行未有充分了解,我也曾经试探性减仓。但经过不断地学习,我发现其实超长期而 言招行并不是最优选择。
 
 1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外资银行众多大小相似,来源各异的银行在业内形成了高度竞争,以至于我们经常 听到的银行揽存,融资新开项目各大银行争得焦头烂额的新闻。没有出现恶性竞争是因为金融危机之后行业短期恢复高速发展,这个蛋糕足够大的话大家都有饭吃, 但是行业前景并不是一帆风顺,可以看看梁军儒的为什么不买银行地产,如果出现了地产行业的崩盘(并不是不可能的),或者前期四万亿投资的大面积呆坏账,地 区政府财政贷款的无力偿还,那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即使当前估值水平已经充分反映这些预期,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大概2年左右)也不会有好的投资结果。
 
2行业内部其实很欠缺歧异化,银行赚钱其实无非是存贷差或者中间业务,四大银行在拼命争国有企业大项目的同时,招行找到了零售银行的发展方 向,找到了行业里面一个比较容易待下去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已经被众多银行看准并加大力气直追而上,这种高质服务性经营的学习曲线有一定的壁垒成分,不过非 常容易通过模仿而打破。很遗憾的说,招行只有很小的先行优势。
 
 3政府政策的作用使得众多银行的竞争规范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底下,但是银行其实也因为国家政策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去年大家都 放弃了自己的谨慎原则盲目放贷,钱都流到哪了,都到股市楼市引起新一轮泡沫。政策也庇护了四大银行,使得行业发生灾难的时候其他银行并不能得到四大银行一 样的待遇。政策底下的银行似乎也列入国家公共事业名单里面,使得连收费项目也需要规范。
 
 4行业退出的特殊性,我还没有听过说哪个银行倒闭的新闻,那就是银行不会倒闭,也就是,银行不能退出,如果要退出只能是兼并退出。现在众多的银行,众多的集资使得银行内部大幅度增容,如果下一个经济下行周期出现,而银行退出壁垒大的话很容易发生恶性竞争。
 
 5银行业务也面临着新生支付形式替代产物的竞争,支付宝,快钱等网上支付方式可以直接与银行竞争,但是从国外经验而言,这些支付方式对银行并没有太大威胁。

行业的东西说了一大堆,回头看看招行的护城河
 
我上面列举了招行的一部分优秀的特质(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优秀的管理团队,谨慎的投融资作风,世界范围的获奖,对小股东负责人的态度),但 这些其实都不是护城河。招行最为人乐道的是他的管理团队,一贯谨慎的作风,高效的处事方式,优质的服务都在团队的管理下形成,进而领先于其他落后体制的银 行而发展。但人才壁垒并不稳定,即使保持人才的留下,也并不代表其他银行的人才团体不能建立。这并不是说其他银行马上就跟上来,毕竟通过学习曲线形成壁垒 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是超长期而言,这种壁垒并不牢固。
 
那招行(或者泛指银行)最大的护城河是什么,是资产粘性。就是一旦开户把存款存进来,因为手续的反复,因为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心里依赖, 我们会选择不会转银行,只要钱留在银行,银行就可以不断地赚我们的钱。招行零售银行的方向就是通过优质的服务使得一部分富人在招行开户,把他们的钱留在招 行里面。但这正如上面所说的,招行只有先行优势,即使能把资产留住,其他银行的资产同样有粘性。换句话说,现有银行存款就是银行的最大护城河,这方面看 来,招行并没有优势。只有招行凭借出色的管理如果能持续赢得持续增长的社会财富的存款才能建立起巨大护城河,但现在只有影子,护城河并不宽阔。
 
招行是优质企业,我也很喜欢使用招行的服务,但考虑银行业诸多不稳定因素还有招行并不宽阔的护城河,超长期而言,招行并不是我投资体系里优秀的投资标的。

现阶段的我不会奉行修正主义,所以关于巴菲特的波特的多尔西的理论我还是先学好了,像基督教徒般地信仰他们的学说,我相信他们的东西我学到一半已经足以完成我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其实并不可能超越他们。这是我了解的现实。
支持招行的发言绝大多数认为招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文化。对于他们的观点我不反对,但在上述众多理论里面,我并没有发现企业文化能成为护城河。戴尔谷歌 绝对有比招商银行更强的企业文化,但反应在他们近期身上,盈利能力和持续增长已经大不如前。企业文化在波特的理论中更类似于经验曲线,他的优质服务其实提 供的是歧异化。很遗憾,经验曲线并不是很有力的壁垒,而优质服务提供的歧异化对于客户来说敏感性相对不高,正如我评论说的我喜欢招行的服务,但就我的角度 看,没有转换成本,就是服务差一点(而且现在的中、建行服务也并不差),我宁愿去近一点的银行,提供方便一点的服务,但如果我想喝茅台,我会不远千里去别 的地方买而不是买一瓶五粮液。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我知道索尼和飞利浦的蓝光碟机质量是一样的,而索尼的贵1000元,我肯定要飞利浦的,这就是歧异化敏 感性的问题。我在多尔西的《寻找经济护城河》里面发现金融类机构最重要的护城河其实就是资产粘性,这个在招行里面并没有优势。相反,如果金融机构资产粘性 如果确实是最重要的护城河的话,四大行在这方面可能有利得多。

茅台和北大的护城河并不完全在于文化,而在于品牌,文化只是品牌底下的历史沉淀的一部分,包括稳定的质量,良好的声誉等等,他并不是独立的因素,是100 年历史的沉淀,不是招行16年的企业文化可比的。招行不同于茅台、白药,没有很强势的品牌,商誉不高,因为网点少,不方便,纵使有良好的服务,在众多不发 达地区没有品牌知名度。
企业文化相对技术,经营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势等壁垒应该相对稳定,但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加上我对银行业四万亿贷款和房地产泡沫等不稳定行业因素使我并不能抱着她睡得安稳,可以说支持者们并没有错,只是招行模式持续盈利模式在我能力圈以外,我只能选择更容易把握的其他泛消费股。

 

郑永灿

millionaire对招行的评价有道理,其实中国这么多银行,我也说不清楚差别在哪里。不过我来到深圳已经三年多了,在深圳的感觉是招行确实有零售银 行的派头,基本网点数量是与四大行并驾齐驱的。我去买招行更多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董事长秦晓很不错,而且马行长的战略,以及之前的一些言论,让我觉得招行 是一家比较市场化的银行,仅此而已。
别的银行不买,不代表不看好。老实说在我眼里,中国前十位的银行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基本就是他们在垄断这个市场,你可能觉得这些银行间竞争很激烈,不过我 觉得这个竞争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谁垄断多点谁垄断少点的区别,到最后都达到一个平衡了,还是这几家在垄断。就好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我也说不出哪个 好,他们的竞争绝对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可乐这个市场,玩来玩去就是这两家,到最后还是这两家垄断了。
顺带提一点,招商银行网点数量几乎是交通银行的零头,可是利润几乎相当,我看到这个数据没怎么想就决定买招行而不是交通银行了。

 

汉尼拔

银行的估值,不是静态的。
我是这么理解的:
银行业绩突飞猛进的根源是什么?是经营效率的提高还是得益于4万亿内需拉动的受益者,推动的因素可持续性和副作用能不能在3-5年内反映出来?(因为大家认为银行能涨3-5倍)

 

 

股民老k

对于银行,博主看到的东西正是目前市场所担心的东西,市场真的有效吗?
应该看到政府疏解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速度正在加快(估计年底会有答案),一旦这个担心消失、通胀来临、人民币继续升值、中国经济平稳的以8%-9%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政府高官曾说过8%的GDP增长对应17%左右的信贷增长),将导致银行估值修复并出现景气周期。
这些事情迟早会发生,博主的看法是时间不确定。我的判断是3年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3年银行股价至少翻一倍吧,如果业绩能出乎大家意料的保持20%以上的增长,那么翻3倍也是很可能的,我们等3年再看吧。
对于地产,我不喜欢,理由跟博主差不多。

 

沧海一声笑

不懂不是最难堪的事,因为不做就得了,最难堪的是不知道自己不懂,却当成能力圈内的事去做了,结果可想而知,俺就常常不知不觉的吃着这个闷亏.
本来"不确定性"就是不能懂的范畴,为何偏有那么聪明的人还揪住这个不放呢

 

新浪网友

博主只是说从长期看买入银行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说的没什么错误。可能缘于博主对其他的投资标的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就投资而言,买入你看的懂的好企业 就可以。比如招商银行,不用高增长,哪怕是稳定的低增长就可以呀。只要你有能力长期持有,就是一项好的投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投资就好了!

 

光说不练

对于地产,未来3年不太看好,但原因并没有博主说得那样复杂。因为政府在未来的3年里肯定不会再允许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政府这次调控看得出来是动了真格 的,至于会不会大幅下跌则看不准,房地产企业先前的规模扩张和价格上涨双轨运行变成了单轨甚至无轨运行,所以未来三年不看好,至于三年后的事,只有天知 道!
关于银行,观点与博主显然不同,博主讲的景气周期,确有其事,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景气周期恐怕没有欧美那样明显,我们还是要具体国情具体 分析,8%的经济增长现阶段被政府认为是要确保的底线,2008年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中也没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速低到景气度的低谷点,当然我们08年也比往年 要低些,我们姑且称其为低谷,则随后的09年及今后几年则为景气上升期,这也大概没错,08年以来世界利率的低谷期即将过去,就算今年不升息,明年呢,后 年呢?随着通胀的抬头,中国乃至世界在未来的3 
年内升息也是大概率事件,我们的银行业今年利润增幅达到35%到40%目前来看基本是板上钉钉 的事,未来的三年估计也不会低于20%,这也是大概率事件,至于下一个景气高峰期什么时候到来,那也是天才知道的事,可能只有“经济学家”才有兴趣去研 究,我们炒股的凡人没必要也没能力去研究这些,经济学家们则也未必敢去炒股,现在去考虑这些太复杂太教条了,现阶段中国股市除了银行地产和个别的强周期板 块估值稍微低点外,还真看不出另有那些股票好买,难道是没有基金经理不看好的医药股,难道是估值高上天的创业板和中小板,还是被称为中国未来希望的新经济 和高科技?难道他们就能在不远的将来达到博主所言的下一个景气高峰点?
说难听点,这样是不是有点“叶公好龙”!

 

新浪网友

 再回顾一下正宗老巴和芒格的观点:1、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要亏损本金。2、预测准宏观经济与成为鸟类学家的概率一样。
 
      其实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都说中国的银行业前景不好,为什么国家对 金融业的管控还这么严,为什么不对银行业进行自由进入?为什么产业资本还争相进入银行业呢?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撑中国银行业赚钱的秘密 是什么?中国银行业与欧美银行业有没有差别,中外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对银行业的经营影响在什么地方?中国为什么一直不进行利率市场化?将来利率市场化后利 率是走高还是走低,目前大家的判断就是肯定走低,这是必然还是想当然呢?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应该是获取了经济发展的超额利润,在今后调结构下,银行业获取 低于经济发展平均利润的逻辑在哪?
 
      反过来看一看发达国家,都说国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好, 为什么美国是房地产引发了这一轮危机?美国的结构在我们宏观经济学家的眼中已经很好了,美国的新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已经是全球冠军了,作为我们追求的理想 天堂,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危机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低下,美国所有的银行都不值投资吗,为什么老巴还一直持富国银行?花旗倒下了是美国银行 业整体倒下了,还是单纯的一个公司倒下了,富国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呢?

 

白云之乡

一场金融和经济危机让人们都看到了银行和地产的风险.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碰银行地产股.  所以地产和银行股票价格都比较低.  其实大家都看的见的风险, 就一定不是风险. 在今后的几年里, 大家一定会看到一个现象, 就是银行地产再一次成为明星股.
为了解救金融和经济危机, 
各国发了大大超过GDP增量的货币. 这些货币自然要以通涨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是手里的钞票毛了, 物价涨了. 什么物价涨的最多, 历史经验表明, 就是物业. 要抑制通涨, 银行就要加息. 所以一场通涨下来, 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地产和银行. 
中国的银行业和地产都处于初期阶段. 
现在海外人还不能在中国买房了. 什么时候, 政策开放, 海外人都到中国置业, 那时才会有地产危机. 现在的地产, 对于ZF来讲, 是收发自如. 银行也是如此, 增发的货币要通过银行发出去, 银行的总资产自然每年增加. 通涨了又要加息. 贷款总量和每年利润自然就多了. 
此外就银行来讲, 
我感觉, 招商银行的服务和创新超过了我用过的外国著名银行. 人员又年青, 成本又低. 我很愿意做它的股东.

在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 房地产的价格是一种货币现象. 每年超过GDP增量的多发货币总要流入一个地方. 在目前的历史阶段, 就是房地产.  而房地产的价格主要取决与地价和税费政策. 目前房地产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大约在10-15%. 而土地的批量和价格是由国家决定的.  所以不会有地产危机.
大家都在讨论经济转型问题. 
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国家, 还有8亿农民. 吃饭问题依然是大问题. 任何一个新型行业的容量都不能容的下这么多的农民工. 继续维持大量出口是不现实的, 因为世界其它国家消费不了. 所以在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 房地产会继续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 无论从货币的流向和国家的现实能力, 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截止到今年5月底, 居民总存款为28万亿. 按13亿人口, 人均2.1万人民币. 具体到农民工家庭, 人均存款也许还不到1万人民币. 这笔钱要支付医疗, 孩子上学, 日常开支等等.  他们真没有失业的资本. 一旦大量失业, 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必须保证经济的增长.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 2009年中国投入的增量货币高达27.9%, 按比例世界第一. 根本原因就是, 中国目前的经济能力尚不能承受经济危机. 因为一旦出现经济危机, 农民工失业就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而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的猛涨, 就是货币发放的必然副产品. 
在今后的若干年里, 
中国必然继续保持货币的增发和经济增长, 而房地产也将继续繁荣, 这是国情的必然结果.

 

花都巴菲特

地产跟银行可能要分开讨论
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降息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事,只要不降息,银行的整体盈利维持较大幅度增长是大概率事,只是企业增长速度快慢问题。
而地产行业就不那么幸运,可能出现部分企业亏损甚至出局。
但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行业,关键还是企业成长的确定性,应该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只要企业的成长确定,被投资者重新追捧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被投资者冷落的行业里获得超过预期的收益概率其实更大。
如果从周期行业投资的时钟来看,现在已经是投资地产银行的好时机。

正是因为投资者对地产和银行的偏见,才能出现如此低的估值
垄断型消费股因为品牌和产品独特的护城河,除非出现黑天鹅,不然成长性是比较确定的,因此也难以获得低估的机会
但正是这种对银行坏账的担忧,和对地产调控的忧虑,给以了投资者很大的安全边际去买入行业中的优秀标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7

讨论:关于估值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bk7.html

 

暗夜微光

巴菲特说美国股市前一百年的回报率是7%,未来极长的时间里也将保持7%,那么可以理解为,“7%”是一个合理的产业资本回报率(我问过几个做生意的人, 他们也表示,7%的复合回报,还算可以)。长期来看,股票的表现和公司的表现会趋于一致,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7%的复合回报,是股票合理的估值中枢呢? 极端的说,也就是,不考虑红利税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一只不增长并全额分红的股票,可以给14倍PE。
强调一下,我所说的“合理”,与每个人内心的期望值无关(如果你渴望10%的复合收益,那么对你而言,合理估值就是10倍PE。我说的合理,是指最接近客观规律,也最具普遍性的合理)
利润养人,资产发财,我们想通过市场获得合理的回报,就可以在“合理”估值下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如果我们渴望高回报,就要利用回报率的变化。当一家公司 的回报率从7%变成3.5%,我们的股票价格就会增长100%。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在回报率14%时买入,等它回归到“合理”的7%卖出,这就是格老所 说的“安全边际”。
我们这里没有提到“增长”,因为美国过去一百年的回报率,必然包涵了增长,衰退以及平稳运行。估值就是定价,而增长只是定价的要素之一。本贴只想探讨最最基础的问题。但我相信,最最基础的问题,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分步和争议——价值投资是无敌的,投资价值是无解的,哈哈。

 

新浪网友

如果投资需要很复杂的估值模型,数学功底,那世界上投资做的最好的应该是数学家,然而事实是,这部分基础只是做好投资很小的一方面
虽然不能说先天的性格等方面素质在投资中起首屈一指的作用,但很多人即使把巴菲特语录背的滚瓜烂熟,如何如何精通财务分析,在实践中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表现,压根就不适合投资
至于估值和安全边际,就不光是科学了,还有艺术的成分,不同行业的估值方式不尽相同,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估值标准不尽相同,同一公司不同阶段估值标准不尽相 同,所以估值和数学水平高低相关度接近于零,而安全边际,定量的可以提供安全边际,定性的也可以提供安全边际,如何取得平衡是门学问,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文娜铭

很多人喜欢用PEG作为估值工具,因为简单方便。但是,从来没有人深入探讨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准确。PEG的原理其实还是现金流折现变成一个系数,其局限性就在于不准确。
巴菲特认为股票就是一种隐藏的“股权债券”。让我们先用债券作例子。假设我用的折现率为固定的15%,现在有一个永久债券每年付给我1块钱利息直到永远,我要用多少钱买这个债券呢?学过基本财务知识的人都能轻松算出:债券价值= 
1/15% 6.67 也就是对我来说,应该付出6.67元。注意,这个债券的利息是永远不变的,增长率为0%。
如果是一个股票每年盈利为固定1块钱的现金盈利,增长为零,那么我们应该付多少倍的P/E呢?按照PEG估值,市盈率比上盈利增长速率应为1左 右,PEG超过1则股票高估,PEG低于1则股票低估。如果增长为零,市盈率则应该接近零,也就是价值为零。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我的折现率仍然是 15%,这个股票和前面的永久债券一样,价值6.67元。这时,PEG为无穷大。
还是假设固定的15%折现率,假设股票盈利目前为1,先增长10年,随后进入1%的永续增长时期。根据这个条件,我算出了各种增长速度的NPV,也就是 折现后的净现值。如果按NPV买股票,价格是合理的。因为盈利为1,这个NPV也相当于市盈率倍数。用PE市盈率比上10年的增长速度,我们就得到了各种 盈利增长速度下合理价格的PEG。
 
  所以PEG作为一个估值的工具,本质上还是现金流折现,变成一个系数,会受折现率大小影响。而且这个工具是非常粗糙的。当盈利增长速度为 个位数时,PEG=1会明显低估股票的价值。当盈利增长超过20%时,PEG=1也会明显低估股票的价值。只有在15%增长速度左右,PEG才有意义。  
 
   所以,PEG只能作为一个非常粗糙的估值工具。PEG更适合作为一个定性估值工具而不是定量估值工具。当PEG小于1时,股 票很有可能是价格合理的。但是,如果PEG大于1,股票也不能说是高估的,这要看折现率和盈利增长速度的区间。最准确的定量估值方式当然还是现金流折现。

 

花都巴菲特

有护城河稳定增长的非周期企业,如果能保持20%的复合利润增长率, DCF折现合理价值在47倍左右,但这个价相当于金子价买或许金子的物体,没有安全边际
如医药消费,市盈率基本很少30倍以下,如果出现30~40倍的市盈率而且未来一两年出现高增长,可以两年内把市盈率降到20倍,这样的话PEG=1,这样就相当于拥有了50%的安全边际。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现实中比较理想的估值买入方法。
周期行业,地产在政策打压,成交低迷、大量中介倒闭,2pb附近15pe以下是非常好的买入点
银行在降息底部,利润增幅下降甚至利润增幅为负的时候,2.5pb以下,15pe以下也是很好买入点 

但地产银行只针对最优秀的企业如万科保利招行,其他不在考虑范围类,因为优秀的企业就是很好的安全边际.

 

zhaohuazone

我觉得中国股市股市走势还是比较有预见性的,市场先生并不像人们说所的那么愚蠢.以三五年眼光看,市场的走势基本上是对的.即使回顾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绝大 部分也是表现正确的.反应到小的层面.就是优质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它们市值也越来越大,发展稳健的企业市值也比较稳健,股市局部高估或泡沫当然是少不了 的,但你给市场先生几年的时间,它最终会给你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
那些不怎样的企业,偶尔会被炒作一下跳上跳下,但终归其绝大部分时间会被打回归原形.市场先生偶尔会犯错,但长期看是不会犯错误的而且相当有前瞻性.绝对是个合格的企业称重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5

讨论:关于优质企业、护城河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h7e.html

混乱中的秩序

不脱出这3大最常见的争论:
迷思1:认识到长期持有的艰难,则认为长期持有不是价值投资框架里的要素,反而认定安全边际等才是根本。
长期持有的企业需要绝对优秀,当然这样的企业不多,但复利的威力基本上靠这种“金筹”体现,有几个人可以靠不断换股取到长期的复利收益呢(这也是炒股的人 难以成为巨富的原因---例如你做苏宁电器这只股你绝对难于胜于大股东张近东的收益率)?一家企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体现,A股的很多企业高速成长,市场大部 分时间低估了其长远潜力,长期持有是成功投资中很重要的因素(当然是有前提的)。否认、质疑者许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不过是基于价值的投资者 ---其忍受不了剧烈的股价波动而选择阶段性的低买高卖,他们所谓的高卖更多是考虑到整体市场的氛围而不是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
迷思2:认识到长期持有的威力和周期股的难度,排除周期股于考虑的投资范畴之外。
事实是A股整体市场有齐涨齐跌的运行特征,而由于我们目前经济结构的特征,大部分企业是周期性行业而且成长速度很快,目前的阶段即便长期持有也收益不错 (例如有长期持有万科、国阳新能等收益不错),当然原则上周期股不适宜长期持有,更适宜“周期操作”。周期股是逆向投资的典范,当机会来临时,投资于它们 可以取得非常可观的回报,如果仅仅是感情上的有意排除和能力圈的借口只能说明你秉信的是呆板的投资体系。何况目前成熟市场的产业周期和目前国内的产业周期 完全不同,你可以看到家电、汽车等在中国是朝阳行业,其周期性因为市场需求的释放在未来几年都会弱化很多。

迷思3:僵化的估值思维,争议哪个财务指标更好,或者哪个估值方法更好,没有意识到价值评估是个综合的企业理解框架而不仅仅是财务运算,这样的争议是缘木求鱼,书生呆气。凡是财务模型必然都有缺陷,但晓得缺陷后都是可灵活运用的!
例如有人意识到PE的缺陷,就排斥用PE,认为不可用(当然私下他们还是用的);或者意识到现金流折现的弊端而一味运用PE,些许投资者认为PE高了些就没有安全边际了。
意识到ROE的缺陷(更有书呆子思量比较ROE、ROIC等哪些更好!),便扑向FCF的怀抱或者相反。其实两者均要长期考察,但也不是两者不优秀就没有价值了。
意识到估值的艺术性,便淡化了估值的重要,或者任意自创自己的所谓财务模型---那可是艺术上的再艺术了!
其实只要足够了解企业,估值根本不是问题;反之若不够了解企业,再怎么估值都没用---失去了确定性的前提,估值便毫无意义!正所谓都不了解,怎敢断论?

 

millionaire

互动踊跃发言总是能迸发激活思维,感觉尘埃兄的价值投资也是到家了,我认为他的发言是有道理的,他已经掌握了价值投资最核心的能力--投资者心态,简单一 句话反映出来,从容、耐心、抵抗贪婪和恐惧的心态都在这里面能反映出来,而且结果可能比我等自认为价值投资者做得更出色,因为他切实也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圈 范围,可能研究公司并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选择公认的好公司,而且懂得分散以至于不属于自己独立思考而出现黑天鹅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我并不是说尘埃兄就是大师,但价值投资不过如此,能领会我上述发言的人估计聊聊无几,看到的只能是明白,自己思考的才能领会。
尘埃兄简单一句话就是他价值投资的一个系统,而且是他经历的行之有效的系统。其实我们股票投资赚钱靠的并不是个人随机应变的小聪明,而是一套能持续盈利的 行之有效的系统,价值投资入门以后能把风险降得很小,收益能持续地稳定地盈利的可能性很大,致富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然后我们讨论一下致巨富的问题,巴 菲特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原因仍然是他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地系统,但是与尘埃兄相比更有效率。巴老无论在心态、执行力、系统效率各个方面更有优势,所以造就 了一个千亿富豪。
很多因素使得我们不能成为巴菲特(一篇很经典的文章《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但价值投资并不妨碍我们致富,只是我们的心态、执行力相对差一 点,投资系统效率低一点,我们致富晚一点,财富少一点,但只要我们有共同的理想,付出足够多的汗水,总有一天,我们能看到阳光灿烂的一天--我们实现财务 自由的一天。

 

buffetmunger

也许有人会幸运或者有眼光的选中了类microsoft、google、walmart的好公司,但这不能说明大多数人有这样的好运气或者慧眼。对于普通 人而言,金融史上上演的一幕幕悲剧恰恰是为了看上去很美,质地也不差的股票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对于金融市场的一切而言,都有其价值,对于人人追求的,在合 理评估的基础上,保持警惕和理性,对于金融市场下长期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的好:不要光看贼吃肉,也要晓得更多时候贼挨打。

 

花都巴菲特

如果遇上有护城河的企业出现价格合理的情况,虽然不是低估的价格,也很值得拥有,因为护城河就是一种安全边际,所以应该获得溢价,而且护城河的存在意味着能防御外敌的同时获得产品价格提高导致利润不断提高的超额收益
不过可能只有大熊市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机会
但这样机会出现的时候,弱周期企业会出现大幅低谷的安全边际,如何选择,看个人了

而非周期行业特别是有护城河的企业业绩波动小,属于平稳增长,就算错过了被过份高估的卖出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营收利润比往年越来越多,pe自然降下来,股东权益也平稳增多,因此就算放在箱底许多年后才拿出来,也会有不差收益。
但通常这种白马市场都给以过高溢价,想拥有基本只能付出价值以外的高溢价
总结,三者,第一者风险非常高,第二者,并非风险那么高,只要买入价安全低谷,估值高估的时候卖出能拿到比较好的收益是大概率事情,就算不卖出,做完过山 车后还是能取得不差的收益第三种,如果买入确实有护城河的好企业,或者溢价购买后收益不是很高,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来抵消这种溢价后才能取得不错收益。

关键核心看企业能否创造股东价值,如果只是螺旋式成长,行业好的时候创造价值多点,行业差的时候收益少点但不至于亏损,一旦环境好起来收益还是比以前成长多不少,营收利润不断增长,股东权益也不断增长,这种弱周期企业投资跟强周期企业投资还是不同的
前者被打回原形,只能获取波段收益,搞不好十年一朝清,如有色钢铁
后者营收利润股东权益长期来看不断螺旋式增长,只是时快时慢,长期还是增长了不少,只是不是平稳增长,如银行地产,这种企业投资长期下来收获还是很大的, 只不过股价会波动很大,但经过几年发展就算遇上行业低谷,股价被打如冷宫,相比几年前股价还是上升了不少,像保利招行现在的股价复权也是06年的几倍。

 

 yuanweirong

舟山兄:非常认同你对a股市场的理解。企业的价值最终还应该回归分红的贴现。假如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性支出以持续地拓宽护城河的话,那么预 留股息未尝不可,如google。但是,假如一个企业成长、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走向过度竞争、价值破坏的话,这样的企业无论从哪个阶段都不值得投资(当然可 以投机)。而在a股市场中,大多数企业高溢价后,其后续投资回报率往往比预期的低,而且在特殊的体制下,企业管理者具有非常强的投资冲动,而不是强调分 红。最终大多数企业的销售额快速扩张,盈利却从飙升走向平庸。如大家已经看到的海工业、现在看到的风电设备制造业。
作为投资理论而言,传统的价值投资(格雷厄姆式而非后期巴菲特式)强调的是在安全边际下牺牲一定的质量买入普通公司的股票,侧重定量分析及资产负债表分 析,企业的估值往往以清算价值保底。这种方法应用的前提是,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被低估的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但是,在a股市场中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小企 业的估值与格雷厄姆所处环境完全相反,a股市场对这些股票的发展前景过度乐观、对其发布的信息过度敏感。为此,格雷厄姆式投资无法在a股中得到有效的实 践。严格来讲,除了05-06年这段特殊的年份,有利于实践传统的价值投资外,其余年份均缺乏实践的土壤。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所谓的价值投资者,要么是价 值骗子,要么不知道自己在投机。(另:格雷厄姆讲投机无罪,不是不道德,当然也不足以致富。但在中国,投机倒把有罪,也不道德,但少数人会发财。这和格雷 厄姆的时代背景也相差比较大。)
当然,现在的市场中,也存在部分进入价值投资区域的大中型企业,但试图通过投资这些企业持续地取得超额收益,其难度比较大。
至于你提到的香港股市,普遍的中小型企业确实是8-15倍市盈率,1.5-2倍市净率左右,至于是否值得投资,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垃圾回收业,香港有一个类似业务公司,中金再生(00773),以回收废品铜、铁为主营业务,股本10.5亿,大股东秦志威持有61%,09年销售额90 亿,净利4.78亿,当前股价可到网上查询,对应市盈率约14倍,市净率2.6倍。由于这行业与金属价格直接相关,而我又缺乏预测的能力,因此基本不会投 资到这类行业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