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讨论:金融行业 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lro5.html

飘泊

中国的银行业真的有巨大的投资价值吗?我们还是根据近两年国内金融领域的现状做个分析吧。
银行能否依靠自身的赢利改变资产规模过大、风险过高的情况?恐怕非常困难。去年银行信贷主要投向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等领域,如今拆包分解,这些项目能够带来 多大收益,造成多大规模的坏帐,银行心知肚明。连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都难以盈亏平衡,更别提那些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轨道交通乃 势所必然,但这些设施更接近于政策性贷款,不要希望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政策性贷款收益相对较低,却要求市场理性估出高价,这一理论实在奇怪。更重要的是, 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行,银行资产急剧缩水,到时候修补资产负债表都来不及。
PB、PE不能反映未来的赢利能力,不必过于看重,而银行的资产规模同样不值一提,只要在证券市场圈两次钱,资产规模就能急剧扩大,总市值就能上升(农行IPO就摆在眼前),但到最后还是要由投资者买单,大而无当远不如小而精干。
所谓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同样当不得真,信贷发了9万亿,不下降才奇怪。贷款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下降,才能见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给投资者的回报有多少?以建设银行为例,2009年每股收益0.46元,每10股派2.02元,总共派现472亿元,分红方案丰厚。在分红的同时,建 行推出10配0.7股的融资方案,融资上限750亿元,为了少少的分红,股东还要倒贴200多亿元,不一一举例,其它银行皆如此。

 

开放心胸与时俱进

就全球(含中国)而言,
 过去的十年,属于金融地产周期;
 未来的十年,将是朱格拉周期(技术更新)。
 科学家和工程师:未来,很吃香的。
 对金融地产的清算:目前已经在开始~~~。
这么多清华北大学生向往IBD和基金:
 也正说明中国社会正在转型点上~~~
 (在校学生的集体求职意向,往往属于反向指标;美国,也一样的:
 美国次贷危机前夕,所有名校研究生向往华尔。

 

yuanweirong

外延式增长或粗放式增长,确实一去不复返了,再这么发展,世界都有意见。
打造了一个坚实的改革基础,但是加入世贸、城市化进程、人口红利等有利因素,没有实现传说中的经济转型,就连汽车产业所谓市场换技术也成为笑话。一般的决 策行为,都有路径依赖的倾向,从08年二爷的决策思路来看,上层这种倾向特别明显,08年是顺势改革的最佳时机,无论是买资源还是调整结构,可惜一将有 能,累死三军。滚滚洪水,带来的只是产能过剩、后继供水能力不足。虽然问题很多,从最近蟑螂的表现来看,大有当年闯地雷阵的感觉,先是祭出屋子宝剑,又拿 小郭同志逼供苹果,接着对地方小弟动粗。这两年的戏,还是很有看头的。
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但八国联军的行为也不是什么好鸟啊,他们每次选举都透支改革的潜力,尾大不掉。
说了那么多p话(所谓宏观分析),对投资决策的实际意义不大。

 

守正出奇

看来一下几个担忧,基本上在媒体的头版上都先后有表述,做逆向投资的关键不是把这些内容在表述一遍,关键是这些内容在股价上有否表现过渡,股价大概的平衡 点在哪里,低估了还是高估了多少,如果仅简单的谈利空很容易陷入“空头文学家”的陷阱,你看一看******的文章简直就不要投资了,但是在看看彼得林 奇、约翰涅夫的文章就能理性的看待利空。特别是在前期看空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走出投资瘫痪”这篇文章很有意义。 
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最初市盈率为10,市净率1;现在民生银行分别为8,1.5。相比之下民生银行的盈利显然处于高峰期。但是考虑到中国股市的国情,我 们现在不是坐而论道,我觉得已经可以试探性买入,关键是要做好资金管理,因为巴菲特一直到5,0.5的时候仍然可以大笔买入。对应中国可以在5,1的时候 大笔买入。

 

sitem00n

我就银行的问题咨询过不少银行的朋友。基本口径一致:我们现在放贷款很谨慎啊。询问房价问题,答曰:目前没什么问题啊。至少房价根本没有暴跌的迹象。
询问政府融资平台,答曰:中国政府都靠不住了,还有什么靠的住的?
政府不会赖帐的,无非就是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多印钞票,把P民的钱兑水,这样坏账也顺便解决了。而是加税,从P民口袋里面多掏钱,不就能把坏账的窟窿堵上了么?
也许银行会在接下来一两年衰退(衰退不代表亏损,只是增速放缓,或者盈利减少。前者PE依旧变小,后者PE变大,但是PB变小),可是,长期来看还是向上发展的呀。

 

新浪网友

应该说09年的大放贷非银行所愿。而今年的狂收核心资本造成两难问题,银行就那么点钱,一方面要勒紧裤带,一方面还要支援别人,银行能怎么办??说到底都是行政力量的干预,这种东西当然是不正常的。可是,生活在中国你见过多少事情是正常的?
银行在行政干预下丧失独立性的危害自然不用多说,可是,利益也不是没有,就是我们的银行没有一个会像雷曼,花旗那样惨。五大行来说,绝不可能有央行拒绝不救之理。
其实说到底就是银行只是儿子政府才是爹。一方面,爹保证了儿子万一做啥出格蠢事了他会来买单;另一方面,儿子不少出格蠢事也是那个爹逼着去做的。
工行早就提过如果能放开金融管制,让他们把贷款业务打包成债券,就不必和股东拿那么多钱了。美国衍生业务那么惨,央行现在敢放开么?人人没钱都去找银行 贷,现在银行没钱找谁贷去?一方面发红利,一方面增发配股等等,这种事情是很畸形。可是畸形也不需要被妖魔化,这也都是四方力量牵制后不得已的选择。

 

 

WYJ

金融未来是光明这点我从不反对,但未来光明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在现阶段就进入,相反我倒认为面对现在的金融体系危机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判明趋势、静观其变、耐心等待,操之过急把资金置到危险境地是不智的。

 

新浪网友

投资要长期成功,就需要看看未来。未来的世界里还会有银行,当然也有新经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银行股,可能会有失偏颇,现在毕竟是全流通了,基础条件不一样了。可能历史上10倍PE2倍PB就是银行股的底部,但是现在和未来可能要到5倍PE, 或1倍PB,因为这些国有银行未来可能都没有盈利能力,只会消耗纳税人的钱。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正在成长初期,有部分公司可能会成长为如今天银行股一样市值的企业。10年20年以后,可能会出现更新一代的企业来代替现在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

 

WYJ

我认为未来半年左右股市重心下移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熟视无睹虽然同样是买入优质企业但会让你的收益变得平庸,小散的特点就是资金小容易进入与退出市场,我 们没有必要冒着本金受到损失的风险过早布局,在市场先生精神病样的舞蹈下,价值与价格往往会产生惊人的偏差,即所谓的矫枉过正。
引用《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段:“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舟山
价值和价格,很难说清,以民生为例,未来某一天,民生跌到4元,看空者说,6元多是高估的,后来又涨到10元,看多者说,6元是低估的,或者某一天,民生 遇到大危机,民生破产了,价值归0,站在不同的时段,众人对民生内在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也有人根本不管价值,只看趋势和量能),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价格, 没人能说得清民生值多少(内在价值)。中国的银行盈利模式与西方差异大,中间业务小,主要靠存贷差,而存贷差是由政府决定的(历史上出现过存贷差倒挂), 货款发放也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支配,比如08年的4万亿(是不是需要这么多也不好说),看市盈率对银行确实不好估值,市净率也许更好些,个人看法,现价持有 银行是较稳健的,银行的生命周期比大多数企业要长,大多数企业比银行更容易退市。
    

一枝春

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金融行业,都有机会,都有泡沫波灭的时候,金融的泡沫现在正破灭,而新兴产业还没有而已。优秀的投资者总是在泡沫破灭之后投资,没有 人投资后等待波灭的。对我来说,金融也好,新兴产业也罢,都是一样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幼稚的想法,我现在既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新兴产业,也不喜欢正在开始 走下坡路的金融股。   

算做回答吧:1、中国自70你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危机,而危机是必定会出现的,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理论分析上,不值得你去怀疑 吧?!zz家、企业家、银行家、投资者都没有经历过危机,没有经验,很容易低估危机,或者说调整的杀伤力,没有做好应对的充分准备,特别是留足充足的现 金;2、银行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并且受到操纵,实际最可怕的不是个别金融机构的倒闭,而是僵而不死的大机构,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是很大的,按我的 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民众,就是泡沫,股市发展而投资者不能受益,也同样是泡沫,譬如股市发展了近20年,市值增加了那么多,而指数并没有上涨很多,就 是泡沫;3、foxconn事件明显地显示劳工成本在上涨,劳工在前进,而资本在后退,作为投资者,应该明白自己也是属于资本系列的,这对投资者本身是不 利的,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劳工成本的上升对中国股市是很不利的,也就是经济将由高增长低通胀转化为低增长高通胀,加上市场供给的增加,还有,调节收入分 配,惠及低下阶层,必然是上层不利,譬如征加税收,如遗产税,那么他们就会转移财产和移民,这种倾向很明显,他们会抽离股市的资金,注意:不是二级市场 的,他们拥有的是成本只有1元甚至以下的股票。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股市在劫难逃。

 

新浪网友

刚看到你们这么多人讨论再看了看这个,这些还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理,第二个观点一看就是一枝春同志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股市发展了近20年,市值增加了那 么多,而指数并没有上涨很多,就是泡沫,,我不明白难道市值增加就一定能推动指数上涨?中国石油给股市增加这么多市值还把指数拉下来了呢,况且又不是投资 大盘指数第三个观点是缺乏发展观点,难道中国永远要成为一个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世界倾销廉价商品才有前途吗?所谓言多失多

 

安能市特

这么多人看好金融股,便宜?未必!
在未来的漫漫熊途中,肯定会诞生一批类似当年茅台、张裕、苏宁这样的股票,而且会很多,问题是你知道这类股票在哪吗?学习价值投资的小散,十支股票组合中 能有一支这类股票就不错了。2007年为了让银行高价IPO,制造了一波人造牛市,2008年金融危机银行又当起了垃圾筒,再融资进一步降低净资产收益 率,金融股的投资价值我看跌破净资产再说吧。现在科技股是一级市场的盛宴,二级市场的剩宴。只是不知这个泡泡会吹多大,多久会破而已。

 

一枝春

银行过去为什么好?因为它是13亿中国人民30万亿居民存款的盘剥者,是20亿市值中国股市的盘剥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盘剥者,唯一对的是,它站对了队 伍,正如这个社会,你只要站对队伍,一切都OK了,可是,如果状况开始改变,那会怎样呢?如果是人,有很长的时期,没有问题的,可是资本市场,是提前反映 的,呵呵,这就是银行为什么有泡沫,为什么下跌的原因。

  

新浪网友

确实正如楼上所说,科技股是一级市场的盛宴。
看看高盛投资海普瑞,赚了200多倍。
看看深创投投资了那么多企业,真是发了,不过那也是人家熬了十年的结果。 

 

舟山

无论经济如何转型,金融和地产还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人整体的居住水平还是较差,改善提高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总有房地产公司在未来几十年还能较平稳发 展。中小板、创业板现在的股价,我认为大部分人要为少部分暴利的人买单(最暴利的就是原始股东),10年后会看得很清楚,根源就是没有全流通,这为炒作提 供了合适的土壤,从估值看,我看好传统产业,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消亡,而很多行业随着时代变迁会消失的。

  

长期价值投资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存款利率是按上限来的,而贷款利率是按下限来的。身边做实业的朋友告诉我年初到现在,去银行贷款,利息涨了不少的。其实用宏观 来预测股市的趋势是件性价比很差的事,说到底,股市投资就是做生意的事,比如1000亿的市值,每年赚个150左右,感觉比较爽,而如果70亿左右的市值 每年只有1个亿左右,那好像有点不对头,现在一些优质大蓝筹与中小板和创业板之间的对比就是这样,所谓成长的理由不过是上涨的理由,最主要的是帐要算得过 来。有时,迎面走来二个人,胖的还是廋的,是并不需要计算器的。

 

简单但不容易

“现下的股市局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目前我所遇到的几乎全部业内人士,没有几人有兴趣提及金融股,也几乎没有人张口不提及新兴产业的。所有人都认为金融股估值较低是“低估陷阱”,而新兴产业股高估,是成长性的体现,是合理的。”
——》这一点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样,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却买的都是金融地产钢铁类,对医药低碳等新产业只觉得贵,不敢买,而且大家大多认为“买银行”才是正道,是价值投资。是吗?我觉得银行只能作为配置,却未必是重仓的选择。 
“这种局面一再出现,让我非常确定,金融股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里面没有泡沫,没有投机,只有恐惧,只有厌恶。市场先生显然现在心情不佳,但我相信他不会 永远心情不佳,老戴维斯40年代买入保险股时,保险股普遍5倍以下的市盈率,美国人宁可买国债,也不敢买股票,更加厌恶老掉牙的保险股。90年代老戴维斯 全部出售这些保险股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敢不买股票,AIG的巨大成功和超级牛市,让保险股普遍在高PE交易。”
——》作者说到的“5倍市盈率保险股”,中国有吗?另外,我所理解的“市场先生”事实上虽然有癫狂症,但是我觉得他大部分时间比投资人聪明,我认为,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只有小部分时间失效。

再强调一下,“市场先生”比大部分人聪明,这从大多数人没有跑赢指数也已经得到历史的验证。

 

笔记本

楼上的“简单但不容易”,您对市场先生的理解好像有点断章取义,“市场先生大部分时间比投资人聪明”与“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没有什么联系,请仔细查一查“市场有效理论”。
另外,大部分人没有跑赢指数也不能说明市场先生更聪明,或者市场是有效的。

 

浴火凤凰

可以翻看历年来价值投资者的宠儿,从深赤湾、中集集团、烟台万华、特变电工、盐湖钾肥、中兴通讯、双汇发展到“股圣”贵州茅台,都逐渐从价值投资的目录中 删除!这些股票强劲的时代背景已经逐步消失了,绝大多数股票不可能像GE一样能跟上时代并开成百年老店的。大众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出错的,目前市场上没 有出现什么恐慌。那就侧面说明银行股低估是理性的,不存在低估问题。楼主似乎是生搬硬套来做价值投资,戴维斯投资银行股的背景不知道能否说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