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禁日大限來臨 產業資本減持“大清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508.html

產業與資本均諳熟的一波資金仍未停止行動。

近來,頻頻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大股東拋出減持方案,減持股份占到總股份的比例動輒在3%以上,減持比例達到10%甚至清倉式的減持也開始出現。

“產業資本的減持的確引起了我們的註意。”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在當下外界對宏觀經濟和人民幣可能貶值的不樂觀預期下,減持行為可解讀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反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一些公告權益減少的大股東減持之心“急迫”:限售股解禁日剛過,減持公告沒幾日便立刻發出;甚至也有解禁日沒到,也要公告將大比例減持。

減持依然兇猛

高盛在口子窖(603589.SH)的大比例減持引來了市場的廣泛關註。23日,上市公司公告股東GSCP Bouquet Holdings SRL——由高盛設立管理——披露減持計劃,擬減持口子窖股份合計不超過9552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5.92%。

高盛投資口子窖始於2008年。彼時其承諾不幹預具體經營,不謀求控股,只作為財務投資者。按照6月23日的收盤價計算,高盛在口子窖的浮盈約高達45.65億元,賬面回報近13倍。

年報顯示,高盛持有股份限售期是12個月,原始股的解禁時間是今年6月29日。

像高盛一般急於套現的不是個例,而且是“清倉式”減持。公開資料顯示,勝宏科技(300476.SZ)的股東東方富海基金、東方富海二號基金於2016年6月16日解除限售上市流通,也就是說剛剛解禁便要減持,目的是用於“投資”。

香港龐華持有音飛儲存712.5萬股原始股的解禁時間是2016年6月15日,日前上市公司公告,香港龐華準備在公告起的三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即2016年6月23日至2016年12月23日期間,視機減持。

上述東方富海基金、東方富海二號及香港龐華擬減持股份最高均達到持股上限,也就是說這些股東準備在規定時間內將持股清倉。

亦可以看到,減持與解禁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去年“股災”後監管層鼓勵增持控制減持,今年1月8日“禁減令”到期。

需要關註的是,7月1日當周,解禁市值將放量至1673億元,達到全年周度解禁的峰值。從月度數據來看,5月解禁市值是1900億,6月大幅提高至2617億。

“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產業資本對未來經濟的看法相對比較謹慎。經濟增長L型去產能去庫存之後,什麽時候中國經濟會到健康的狀態,可能大家覺得時間比較長。比較長的話,市場形成了一定謹慎的預期,在這種預期下大家會選擇落袋為安。”微信公眾號“龍門”主筆、資深公募人士李映宏分析稱。

產業資本大比例減持已經持續有一段時間。統計顯示上周即6月13日至6月17日全周,產業資本凈減持60億元。近一個月周平均減持達到61億元,較前期減持幅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第一個原因,實體經濟不好,產業資本對股市後市的信心不太足;另外,對於上市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或者持續增長也有一些悲觀預期。”李映宏分析道。

對市場影響或有限

“看減持之後的資金流向哪里,不外乎幾點,是不是進行新的投資,這是最樂意看到的,這對宏觀經濟是利好。但是我們無法猜測和判斷減持之後的資金怎麽處置。”李映宏表示。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在公告中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目的表述是:“自身資金需要”、“投資”抑或“自身業務需要”等。

譬如,22日晚間漢纜股份(002498.SZ)控股股東漢河集團的減持原因是,“支持控股股東戰略發展需要,同時增加二級市場股票的流動性以及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需要。”

也不排除減持是為了給第一大股東“讓路”的情況。21日晚間的公告顯示,持有金洲管道(002443.SZ)45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是8.64%)的第二大股東北京富貴花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富貴花開”)擬自公告披露之日起的3個交易日後的3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或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3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合計減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2000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84%。

金洲集團與富貴花開目前持股比例分別為9.03%和8.64%,持股數量非常接近,若金洲集團收購靈圖軟件勢必面臨喪失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地位。

“在公司全力推進收購靈圖軟件的此刻減持,不排除是富貴花開配合公司收購靈圖軟件做的前期準備。”東北證券指出。

截至發稿,6月23日晚間,奧瑞德(600666.SH)、北信源(300352.SZ)、姚記撲克(002605.SZ)等均公告了大股東減持。其中姚記撲克控股股東邱金蘭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1200萬股,減持比例占到總股本的3.21%。

未來兩周,解禁市值較大的個股有國泰君安(601211.SH)、綠地控股(600606.SH)、雲天化(600096.SH)、普路通(002769.SZ)等。

對於個股而言,減持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顯現。23日,口子窖低開低走,截至收盤下跌4.4%。

不過,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而言,也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問題不會太大”。一家中型券商的策略首席向本報分析指出,“一個月300億,20個交易日,一天也就是15億。而且很多都不會走二級市場,大宗交易的也不少。對個股影響來看,關鍵還是看公司未來怎麽樣,有些可能公司很好但是股東需要錢就減持了,但是減持了之後股價還是會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09

下周解禁:兩公司限售股上市數量超十億

據統計,下周滬深兩市限售股上市數量共計40.8億股,以周五收盤價計算,市值為198.6億元。

與本周相比,數量大增,但市值卻有所下降,可見下周解禁個股市價均不高。  

在下周涉及限售股上市的18家公司中,有兩家數量超10億股,分別是山東鋼鐵的17.86億股、山鷹紙業的15.9億股,還有兩家超過1億股,分別是中航飛機的1.15億股、晉西車軸的1.05億股,其余公司數量均在1億股以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55

先導智能6698.34萬股限售股8月15日解禁流通

先導智能11日公告稱,自2016年8月15日起,公司6698.34萬股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總股本的16.42%。

其中,上海祺嘉股權投資合夥企業解禁2802.96萬股;天津鵬萱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解禁1575.9萬股;上海熠美股權投資管理合夥企業解禁351.9萬股;上海興燁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解禁930.24萬股;紫盈國際有限公司解禁1037.34萬股。  

公告並稱,截止公告發布之日,公司總股本為4.08億股,其中有限售條件股份的數量為3.0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03

美的集團:29.57億股限售股即將解禁 占總股本46%

美的集團9月1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29.57億股限售股份將於9月19日上市流通,占公司總股本的45.87%。其中,公司控股股東美的控股此次解禁數量為22.44億股,占此批解禁股總數的76%。

公告表示,美的控股暫無計劃在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後六個月內通過深交所競價交易系統出售以上解除限售流通股。美的控股本次解除限售的股份將嚴格遵照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及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落實<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相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如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公司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15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 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 本次申請解除股份限售的股東不存在對本公司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情況,本公司也不存在對其的違規擔保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為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18

巨額解禁洶湧減持 A股再臨變數

隨著中報披露的落幕,9月份再度迎來產業資本減持潮。僅上半個月,A股市場已有16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進行了減持,累計套現約145億元。其中董監高等高管層成為減持的主力軍,不受減持規定限制的大宗交易則成為股東青睞的拋貨路徑。

在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潮洶湧的同時,9月份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也預計進一步上升,19日至25日當周將迎來881.21億潛在解禁壓力規模。產業資本的減持行為也被市場視為股市的一種信號,在多方業內人士看來,作為對上市公司運營情況最為了解的高管、大股東等減持,往往對於投資者有指引作用,一般而言,當股價過度高於真實價格時,產業資本將首先發起減持變現,待股市回歸理性再進行增持。

逾百億資金套現

wind數據顯示,以變動截止日期為參考,9月1日至9月14日,A股市場共發生426次增減持變動,期間凈減持11.34億股,凈減持金額為123.03億元。其中滬深兩市共有166家上市公司發生了335次重要股東減持行為,累計減持13.43億股,套現144.93億元。其中標記有49次減持的是解禁限售股。

上述166家上市公司中,來自中小企業板的最多,為62家,創業板則有55家,主板上市企業為48家。這些上市公司分布於42個證監會行業,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5個行業為減持重災區,涉及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有33家、13家、12家、10家、9家。

以上市公司情況來看,在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有36家上市公司的減持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永泰能源(600157.SH)遭遇減持金額最多,為17.06億元,該公司控股股東永泰集團於9月7日、14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流通股42792.09萬股,占比3.44%;皇氏集團(002329.SZ)則以9.16億元的減持金額次之,該公司在此期間遭遇兩高管3次減持,主要減持大頭來自於該公司實際控制人黃嘉棣,於9月2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4000萬股,占比4.78%;華夏銀行(600015.SH)和吉艾科技(300309.SZ)的減持金額均在億元以上,分別為7.5億元和7.04億元,前者是遭遇股東永泰能源全資子公司減持,後者則是遭遇該公司高管配偶減持。

在上市公司的減持潮中,董監高等高管層成為減持的主力。335次減持中就有267次是來自於高管本人或其家屬,59次則來自於公司類型的股東,9次為個人股東。從高管的減持規模上看,合計減持3.08億股,套現約60.99億元。

從減持路徑來看,大宗交易成為上市公司股東最為青睞的一種方式,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計減持11.51億股,占期間總減持金額的85.7%。據了解,目前有多數上市公司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將持股比例將至5%以下,這樣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就不需要提前披露減持計劃。

根據證監會今年1月份公布的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規定,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且設置減持預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需提前15個交易日披露減持計劃。

大股東減持釋放信號?

隨著中報披露的結束,大股東的減持動作也陸續有所增加,而大股東的減持行為也將或多或少反映上市公司信息。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除2015年下半年股災的特殊市場環境之外,2012年-2014年中報披露完畢的9月同期均處於凈減持狀態。2015年下半年為應對股災,監管層鼓勵上市公司股東增持,並對大股東減持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同時期處於凈買入狀態。而2012年至2014年的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則分別凈減持24.16億元、73.09億元、157.3億元。

東吳證券研究團隊認為,從大股東增減持的歷史數據來看,產業資本作為內部人,對公司的經營情況更為了解,產業資本的增持減持動作可視為股市的領先信號;從數據得知,當股價過度高於真實價格時,產業資本將首先發起減持變現,待股市回歸理性再進行增持。

“基本面差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則可能是擔心後市不太好,而影響公司股價;質地較好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要相對有序一些,可能有一些自身的安排。”一位資深基金經理認為,在A股指數經歷多次大幅下跌之後,目前主要風險不在國內,更多的擔憂是外部風險引爆,後市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有券商觀點指出,行業層面的增減持與股價表現也一致,今年以來,計算機、電子、傳媒等行業減持金額居前,這與今年創業板跌幅超過主板也一致,同時計算機、傳媒等行業在經過大幅上漲之後,高估值成為行業股價上行的最大障礙,而今年的市場拋棄高估值行業、買入低估值和消費行業的跡象顯著。

在上市公司股東加碼減持的同時,9月份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也進一步上升。國金證券策略團隊指出,9月19日至9月25日、9月26日至10月2日兩周市場將分別迎來881.21億、338.05億的潛在解禁壓力規模。其中9月19日至9月25日當周定增解禁規模約為122.54億,首發原股東解禁規模約為752.77億。

從月份來看,wind數據顯示,7月份解禁1023.86億元,8月份上升至1711.85億元,9月份預計解禁1836.39億元。為此,東吳證券研究團隊認為,預計9月仍然會造成一定的解禁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19

非洲國家“象滿為患” 將提議解禁象牙貿易換錢

自從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國際貿易以來,非洲大象得到很大定程度上的保護,一些國家的大象數量出現大幅反彈。南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日前表示,希望即將開幕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會議能夠解禁象牙交易,允許其出售象牙換取資金。

據中新社報道,9月24日至10月5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17屆締約成員國會議將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屆時,東道主南非和津巴 布韋、納米比亞等南部非洲國家將借機提出解禁象牙貿易的倡議。不過,要改變禁止貿易的現狀,他們需要得到183個公約締約國中三分之二的支持。目前,反對 象牙國際貿易合法化的陣營仍很強大,主要包括西方國家、非政府組織以及肯尼亞等個別的非洲國家。

在南部非洲國家看來,上個世紀80年代出臺的對象牙國際貿易的禁令已經不合時宜。20多年來,雖然盜獵活動仍屢禁不止,但這些國家大象的數量已經出 現了反彈,甚至象滿為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非洲的草原象約為35萬頭,而森林象則為7萬頭。其中,在過去的20年中,納米比亞的大象數量從7500頭已 經增加到2萬頭,津巴布韋目前大象也增加到了8萬頭。博茨瓦納的一個國家公園中,大象數量從80多年前的30頭猛增到13萬頭。南非僅克魯格國家公園,大 象數量就從1994年的8000頭增加到17000頭。

在南非最大的克魯格國家公園內,因為大象數量太多,很多樹木被連根拔起或者剝去樹皮,公園內一片狼藉。另外,數量眾多的大象還破壞莊稼,威脅到樹 木、鳥類甚至是窮苦人民的生計。納米比亞在一份解禁象牙貿易的提議中說:“大象破壞莊稼,損害財物甚至傷害人命,被認為是禍害偏遠地區民眾生活的罪魁。”

長時間以來,大部分南部非洲的國家都對象牙交易持歡迎的態度。南非市面上至今可以看到擺攤交易的象牙,而津巴布韋和納米比亞等也要求解禁全球的象牙 貿易,以利用其大量被收繳或大象自然死亡而產生的象牙庫存來換取保護野生動物的資金,並資助受其侵害的民眾的生活。津巴布韋目前存有70噸象牙,目前在國 際黑市的價格大約為3500萬美元。近十多年來一直陷入經濟危機的這個國家表示,出售這些象牙折現是他們籌資保護大象、補償民眾的唯一可行方式。

反對者擔心,一旦解禁象牙的國際貿易,可能會給社會一個合法化的信號,從而刺激需求造成更猖獗的盜獵活動。今年4月份,肯尼亞總統肯雅塔曾親手點燃 了收繳的105噸象牙和1.35噸犀牛角,正式向象牙、犀牛角貿易和盜獵宣戰。該國此舉得到了美國、歐洲甚至是烏幹達、加蓬等非洲國家的支持。加蓬總統邦 戈表示,非洲各國在這個問題上應該一個聲音說話,完全禁止象牙交易,來保衛大象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40

古巴雪茄、朗姆酒解禁 美國商人迎“春天”

古巴的雪茄和煙酒產品將更多地出現在美國市場上了。

據美媒報道,美國財政部、商業部14日宣布將進一步放松對古巴的商貿限制。比如,此前美國政府曾規定,本國公民歸國時攜帶的古巴煙酒產品價值不得超過100美元;而從當地時間17日開始,這一特別限制被取消,對古巴煙酒產品的攜帶限制。

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 Lew)在聲明中表示:“這些舉措將推動古美關系建設性轉變的同時催生更多經濟機遇。”

鑒於奧巴馬政府任期將盡,這很可能是本屆政府在古美關系問題上進行的最後一輪政策調整,後續兩國關系會如何發展將取決於下任總統及國會。基於這一情況,奧巴馬14日也發表了總統政策指令,希望美國對古巴的開放政策“不可逆轉”。

古巴經濟福音

分析者指出,不斷放寬的商貿限制無疑會為古巴經濟帶來新的動力。

在此前提下,古巴優質的朗姆酒銷量提升幾乎是必然的。100美元額度限制解除後,美國遊客終於可以購買一些產自古巴且價格不菲的朗姆酒。不過目前美國遊客帶回國內的古巴雪茄及朗姆酒依然只能供個人私用,商業性質的購買、進口依然還有待解禁。

新政還包括了其他多個方面,比如,允許部分美國企業通過網絡向古巴銷售商品,允許美國公司基於人道主義目的幫助古巴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隨著兩國間定期航線的開通,美國允許本國公司在古巴為商業航班提供與民航安全有關的服務。

此外,美國還允許古巴制藥公司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申請許可證,以開展在美業務,包括進口藥品、實驗檢測等。

古巴生物技術與制藥行業頗享國際聲譽,而這一許可則使得美國企業得以接觸、開發這一資源。如果古巴相關制藥產品通過了美國相關部門檢測,那麽無論是對古巴醫學、經濟領域還是對美國相關企業以及民眾來說,都將是重要進展。

此外,美國企業及技術專家也被允許在古巴開展項目,相關的設計和工程等也可以售賣給古巴。在過去,美國企業只能向古巴銷售設備。

這一系列不斷更新的開放政策顯然會成為古巴經濟新福音,也為兩國關系發展增添新的助力。

從斷交到蜜月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美國政府一直對古巴采取敵視政策。1961年美國和古巴斷絕外交關系。1962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簽署法令,對古巴實施經濟、金融封鎖和貿易禁運。

兩國關系在21世紀逐漸迎來緩和的機會。2014年12月,美國和古巴宣布重啟雙邊關系正常化進程。2015年1月15日,美國財政部和商務部公布對古新政,放松對古巴貿易和旅行限制,兩國關系進一步緩和。根據新政,美國擴大可以前往古巴旅行的群體範圍,提高向古巴公民匯款限額,放寬建築、電信、農產品等部分產業的貿易限制,並允許美國銀行批準在古巴的信用卡交易及在當地設立賬戶。美國財政部還取消了對古巴定期航班的限制。2015年5月29日,奧巴馬政府將古巴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去除。2015年7月,兩國正式恢複外交關系。

美國對古巴商貿政策的逐步放松正在促進古巴經濟多元化發展。比如在旅遊業,此前古巴每年接待300萬海外遊客,其中美國遊客僅有6萬。美國放寬赴古旅行限制,無疑蘊藏了巨大的商機;本次對雪茄、朗姆酒等放松限制更提升了古巴在旅遊方面的收入潛力。

同時,此前政策變動多傾向於放松對美國企業赴古巴進行商業活動的限制,而本輪在醫藥等方面的措施則能夠促進古巴行業發展及市場開拓,無疑將為古巴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益處,同時也在古美關系正常化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90

解禁“有多快跑多快” 創投股東清倉式減持

減持年年有,今年清倉特別快。

12月份以來,市場就進入到了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而與以往解禁期到了之後“先觀望一下”不同的是,多家上市公司股東在限售股解禁之後立馬宣布要進行清倉式的減持,其中,創投股東在本輪減持中的力度之大、態度之狠令人關註。

資本寒冬之下,創投的資金壓力可謂不小。記者了解到,這些被減持公司中,不少上市公司在上市一年內就出現了業績的“變臉”,因此這些創投股東還是選擇落袋為安為妙。

解禁高峰下 創投資金匆忙出逃

據了解,今年12月份和明年1月份為解禁高峰期,共有492家公司解禁,潛在解禁規模分別為3742億元、4407億元,均為當年解禁規模最大的月份。

在這樣的解禁高峰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宣布要清倉式減持,其中有不少創投股東。

12月21日晚間,持有奇信股份900萬股的第五大股東蘇州國發宏富創業投資企業(以下稱為“宏富創投”)計劃未來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或者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900萬股,占有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4%。

奇信股份於去年12月22日登陸中小板,剛剛在12月22日迎來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解禁,解禁時間一到,創投股東馬上就宣布要清倉減持。

12月16日,中新科技發布公告稱,於2016年12月15日分別收到股東杭州聯創永溢創業投資合夥企業(以下稱為“聯創永溢”)和浙江浙商長海創業投資合夥企業(以下稱為“浙商長海”)擬減持公司股份的告知函。

聯創永溢擬自2016年 12 月 22 日股份解除限售之日起六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或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合計不超過1125萬股;浙商長海擬自2016年12月22日股份解除限售之日起六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合計不超過1125萬股。而這也是兩家創投公司所持有中新科技全部的股權。

和奇信股份一樣,中新科技也是在去年12月份上市,如今迎來解禁期,創投股東同樣選擇立馬清倉減持。

維格娜絲於12月7日披露股東減持計劃,而公司在12月3上市滿一年,迎來限售股解禁。公司股東上海金融發展投資基金(以下稱為“金融基金”)持有公司904.4萬股股份,占維格娜絲總股本的6.11%,按照減持計劃的表述,金融基金可能會對維格娜絲進行清倉,至於理由,也是“資金需求”。

也就是說這三家上市公司都在上市滿一年鎖定期到來之後,都迎來了創投股東清倉式減持的計劃。

清倉減持背後: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疊加“資本寒冬”

“創投本身就是以減持退出為主要投資目的,解禁之後,是否減持股份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方面是股票大趨勢,另一個就是企業的實際情況,如果股指正處於牛市或者認為企業未來仍然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一般不會太急於減持。”某創投人士表示。

仔細觀察上述三家公司,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特點——上市之後業績就出現了“變臉”。

主營為建築裝飾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業務的奇信股份,上市後業績表現不佳,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凈利潤為9541.47萬元,同比下降18.02%,公司預計今年全年的業績範圍為-20%至20%。

中新科技的主營業務未平板電視及平板電腦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為6090.62萬元,同比下降24.49%。

巧合的是,維格娜絲在上市之後,同樣也遭遇了業績“變臉”。今年前三季度,維格娜絲的凈利潤為6747.7萬元,同比去年下降了12.44%。

“這些股票上市時間都只有一年,怎麽說還是有一些新股效應的,二級市場還是比較看重這一點的,目前市場行情總體不好,時間久了就更難保證股價了,所以創投股東選擇趕緊退出。”上海市某投資人表示,很多機構選擇在年底退出,還可能和機構內部的業績考核有關。

該人士認為,目前正處於資本“寒冬”期,有些創投可能會出現缺錢的情況,所以快速退出和這一因素也有較大關系。畢竟對於創投來說,項目實現上市就可以實現很可觀的利潤,有時候並不會太在意股價的漲跌,落袋為安更重要。

近日,研究公司CB Insights和畢馬威(KPMG)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中國第四季度的風險投資比第三季度減少了29%。該報告形容這種融資減少是“暴跌”,認為它與互聯網行業前景唱衰有關。

資深市場人士李鷹桂說:“現在這些股東的減持速度很快的,接盤的是中小投資者,其實對於大小非的減持應該設立門檻,高額利得稅或者劃撥養老金,比例可以達到50%—70%,這樣這些資金就不會輕易減持了,不減持的話就可以考慮現金分紅。”

據了解,下半年以來IPO的提速,可以加速創投業績兌現的同時,可能也會帶來限售股解禁的壓力。

申萬宏源新股策略首席研究員林瑾表示,IPO加速短期對市場並無太大影響,但是長期來看未來是有解禁壓力。由於股本的10%至25%在上市之初流通,其余股份在上市後1—3年都要陸續流通,因此高速發行後累計解禁的股份將在未來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74

重大信號:京津滬等地跨省耕地占補平衡有望解禁

諸多跡象顯示,2004年就被中央叫停的跨省域耕地占補平衡,有望近期逐步松綁。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尤其是京津滬等地,有望獲得本省份之外的補充耕地指標。

這對於耕地後備資源日益短缺、占補平衡壓力越來越大的地方政府來說,可謂一大利好。

所謂耕地占補平衡,是中央政府為了保護耕地數量而推出的一項政策,簡單理解是A省一個建設項目需要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按照現行《土地管理法》規定,需要補充相應數量和質量等級的耕地。自2004年開始,這項工作只能在本省區域內實現。

一旦允許跨省占補平衡,則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A省可以通過資金等交易方式,向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的B省購買相應的補充耕地指標。這樣,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在總量上也得以實現。

中央釋放重大信號

近年來,各界對於放開跨省占補平衡的呼聲不斷,中央部委也開始將之納入政策研究範圍。

近期出現的一個重大信號是,12月5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

會議強調,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要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要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堅持耕地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保護,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對跨地區補充耕地等重大舉措,要嚴格程序、規範運作。

這也是中央層面近幾年來首度提及“跨地區補充耕地”。

“這個文件應該近期就會發布了,到時相關政策就會明朗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土地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目前,除跨省異地占補平衡被國家限制未開展外,跨縣域和市域的異地占補平衡比較常見。隨著補充耕地異地化的逐步推行,發達地區在省域內部調劑指標越來越難,要求開放跨省占補平衡限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經濟發達地區往往“缺耕地”,耕地大省往往“少資金”,這種背景下,松綁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成為雙方的共同訴求。

在今年年初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一位東北耕地大省國土廳官員就曾提出建議推動實現跨省異地占補平衡。

今年8月份,國土部在“關於探索在全國範圍統籌農田占補平衡的提案複文摘要”中稱,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作為耕地保護的重要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將積極探索國家統籌補充耕地。

“對於京津滬等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為適應十三五期間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對耕地保護提出的新要求,我部會同農業部、中央農辦正在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政策,提出整合使用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資金,加大補充耕地資金投入,在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的前提下,由國家統籌補充耕地等政策思路,實事求是解決補充耕地難題。上述政策文件正在抓緊研究起草中。”國土部稱。

東部後備耕地資源枯竭

我國之所以要實行占補平衡政策,保護耕地是根本目的。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耕地總面積為20.25億畝,與2014年底相比,全國耕地凈減少89.2萬畝。

我國耕地面積的減少,建設占用是最大原因。如2011年減少的532.7萬畝耕地中,建設占用耕地485萬畝,占比超91%。

國土部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建設占用耕地1710萬畝,補充耕地2561萬畝,補充耕地中有1415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落實了占一補一、質量有提升的土地政策。

近年來,占補平衡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不少新問題。如地方時常占優補劣、占多補少,甚至有地方在占用城郊優質的耕地資源後,將山上的土地“開發”成耕地資源,用來完成占補平衡指標。

此外,實行占補平衡要求地方擁有一定的耕地後備資源,這樣占用之後才有能力去補。但我國東部沿海、轄區面積較小的直轄市和個別省份,耕地後備資源已近枯竭,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困難,個別省市出現了難以足額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情況。

在國土部12月28日舉行的“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土部地籍司副司長馮文利表示,匯總結果顯示,全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8029.15萬畝。從區域分布看,耕地後備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中新疆、黑龍江、河南、雲南、甘肅等5個省份後備資源面積占到全國近一半,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11個省份之和僅占到全國的15.4%。

此外,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集中在新疆(不含南疆)、黑龍江、吉林、甘肅和河南等5個省份,占69.6%。而東部11個省份之和僅占全國集中連片面積的11%。

“這反映出,經過多年持續開發利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後備資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內實現占補平衡越來越難。”馮文利說。

除缺少後備資源,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補充耕地成本也越來越高。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2011~2013年共補充耕地4.17萬畝,畝均成本3年增長了一倍多;天津市2009~2013年共補充耕地30.02萬畝,畝均成本5年增長了2.5倍。

東部耕地後備資源近乎枯竭,這種現狀也逼迫占補平衡政策必須作出應對,跨省成為“大勢所趨”。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去年5月曾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耕地占補平衡以及耕地保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加強調查研究,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仍存新問題

通過國家統籌的方式來實現跨省占補平衡有望成為現實,但也會提高監管難度。

省級區域內的占補平衡工作一般由省級國土部門監管。假設,允許上海購買新疆的耕地指標來滿足自身占用耕地的需要,那這項工作究竟由誰來監管?上海的國土部門還是新疆的國土部門?這種跨區域的交易耕地指標監管理應由中央一級的國土部門來監管,但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和物質資源。

上述土地專家稱,目前政府在占補平衡問題上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都在加強,對操作環節上的要求非常嚴格。

中央深改組會議也要求,對跨地區補充耕地等重大舉措,要嚴格程序、規範運作。

此外,一旦放開跨省占補平衡,是否會出現東部省份由於減輕了補充耕地的壓力,而又出現建設項目大肆占用耕地的情況?

監管部門對此已有所預警。國土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11月底表示,將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確實要占用耕地的,按中央的要求要“占一補一”、“占水田補水田”,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制度,補充同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確保18.65億畝的紅線不至於減少,不至於突破。

“按照中央的要求,對於整個的城鄉建設要嚴格控制。從去年開始,國土部跟住建部開始劃定城市的開發邊界,控制城市對周邊優質耕地的占用。同時一些獨立選址的建設也是嚴格按照節約集約的要求,嚴格控制,增強建設用地的利用強度和投資強度,改變以往的那種粗放式發展、粗放式利用土地,城市攤大餅向外無序蔓延的態勢。”周建春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72

辭舊迎新際將臨解禁雙高峰 減持預期牽動市場神經

近年來,限售股解禁和股東減持時常牽動著A股市場的神經。而2016年的收官月以及2017年的開局月即將迎來當年“最大解禁潮”,解禁金額均在2016年前11個月平均解禁規模的兩倍以上,市場普遍預計解禁規模合計在8000億元左右。

如此放量的解禁潮,也讓市場擔憂由此帶來大規模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潮,進而對A股市場的流動性以及收益率產生影響。有券商分析師人士預測,大規模的減持可能並不會發生,這兩次大規模的限售解禁將以影響預期的方式對市場產生影響。

以2016年的解禁減持情況來看,有標記為減持解禁股份的股份數有104.67億股,對應的市值有1682.97億元,這部分減持市值占到今年以來總減持參考市值的近半。

收官月臨年內最大減持潮

自去年股災期間祭出的《18號文》改變市場解禁減持節奏之後,今年1月7日的減持新規,一定程度上放開了大股東的減持行為,讓市場解禁減持開始回歸正常節奏。

縱觀2016年全年的解禁節奏,月度解禁壓力高峰主要出現在1月、6月、11月和12月,其中12月將掀起“年內最大解禁潮”;4月、7月和10月則為解禁壓力最小的時期,尤以10月份為市場解禁最低窪地;其余5個月的解禁節奏則相對較為平緩。

Wind數據顯示,今年1月、6月、11月的限售股的解禁額度分別為184.1億股、172.96億股、154.26億股,對應的市值規模分別為2220.4億元、2522.46億元、2572.26億元,而4月、7月、10月的解禁額度均在百億股以下,市值規模也僅在千億元左右,其余5個月的解禁市值規模則在1500億元~2120億元之間。

而對於即將收官的2016年12月份以及即將迎來的2017年1月份,業內普遍認為,這兩個月將迎來解禁高峰期,均為當年解禁規模最大月份。

“今年12月和明年1月將有兩次較大規模的限售股解禁,其額度分別為301.66億股和291.08億股。”招商證券策略研究主管分析師王稹分析認為,去年7月份至12月份由於股災致使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股票,而其中絕大部分將會在今年年底到期。

光大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趙揚在其報告中分析指出,今年12月與明年1月解禁市值分別為3695億元、 4036億元,對比年內前11個月平均1720億的平均解禁市值規模,12月與明年1月解禁金額均在前11個月平均解禁規模的兩倍以上。

“跨年時節,市場將迎來8000億元的解禁高峰。”國金證券策略李立峰團隊也指出,未來兩個月解禁集中在月末兩周,其他時間均相對平穩;其中,12月最後兩周解禁規模分別為968.55億元、1876.60億元,占12月解禁規模的76%;明年1月最後兩周解禁規模分別為1417.06億元、1534.38億元占明年1月解禁規模的67%;整體這兩個月共有492家公司解禁,規模分別為3742億元、4407億元,總計8149億元。

從今年12月份以及明年1月份的解禁結構來看,趙揚表示,12月的解禁情況主要來自中小型股票的高百分比解禁,明年1月則是中大型股票的中高百分比解禁;板塊結構上,中小創業板為解禁來源的主力軍。

但李立峰團隊則認為,12月解禁主要集中在主板,解禁規模占比57.9%,解禁公司家數占比44.8%;明年1月解禁規模仍以主板為主,占比42.1%,解禁公司家數三個上市板較為均衡。

根據wind以及券商研報數據,明年1月份之後,明年上半年的下一個解禁額度高峰期或將在4月份來臨,預計明年2月份至6月份的限售股解禁額度分別為91.63億股、147.18億股、254.06億股、127.71億股、0.8億股。

減持預期帶來風險?

限售股解禁的同時往往會引發股東的減持行為,這因此也總牽動著市場敏感的神經。

以wind數據變動截止日期為參考條件,截至12月29日晚間公告前,2016年以來A股市場共計減持223.83億股,對應的參考市值為3595.41億元。其中今年3月份的減持市值最大,達到485.35億元;6月份和7月份則分別以451.95億元、425.6億元的減持市值位居其後,此外,11月份和12月份至今的減持市值也均在400億元以上,分別為415.41億元、401.38億元。

在這些減持的股份中,有標記為減持解禁股份的股份數有104.67億股,對應的市值有1682.97億元,這部分減持市值占到今年以來總減持參考市值的近半。而這些解禁減持股份中又有93.97億股是通過大宗交易渠道減持的。

“解禁減持行為更易發生在市場弱上漲狀態。” 趙揚認為,最適合減持的環境是市場穩定運行向上向下波幅皆有限,最好是偏正向波動,大跌或大漲的月份解禁減持都很慢,相反走平或小漲的月份解禁減持速率加快地非常明顯。

從解禁減持的主題來看,趙揚對年內前11個月的解禁減持主體進行分類統計發現,在公司公告記錄的重要股東二級市場行為中,最主要的減持主體來自於公司的其他中大股東(非第一大),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減持所占份額較少,“考慮到不同類型股東的持股目的,今年的解禁減持行為以財務投資者的套現止盈為主”。

而對於今年12月和即將帶來的1月份兩個如此放量的解禁高峰期,二級市場的減持壓力幾何?李立峰團隊表示,這兩個月首發原股東解禁和定增解禁為主要解禁類型,規模合計占90%以上,其中,12月以定增解禁為主,明年1月以首發原股東解禁為主。

一般而言,由於定增股東大多為了短期持有股份獲利,因此解禁後減持意願較強;而大股東通常長期持有公司股份,通過參與公司經營發展獲利,解禁後減持意願相對定增解禁稍弱。“我們傾向於認為12月解禁減持壓力要相對1月偏大,但也不排除類似於近期部分公司大股東減持套現行為發生的可能。”李立峰團隊如是稱。

“推算現在到明年農歷新年之前,市場大致會有360-720億的實際減持金額,具體落於區間何處依賴於下一階段市場的實際表現。 ”趙揚在其12月中旬的報告中指出。

“這兩次大規模的限售解禁將以影響預期的方式對市場產生影響,而大規模的減持可能並不會發生。”據王稹估算,12月和明年1月,大規模限售股解禁如果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將會影響市場收益率下跌1%~1.5%,而流動性受到的影響更大,招商A股流動性指數將下跌10-12點。

就實際投資而言,趙揚認為,當前炒作個股解禁的邏輯已與2013年大有不同,目前市場去年牛市後遺癥依然明顯,短期註意回避定增浮盈比率較高、解禁規模占比中遊的一些個股,特別是套現意願更為強烈的3年期定增項目解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