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張A4的白紙能做什麼?能有多少用處? 不要小看一張白紙的力量,因為,一張白紙能幫助一個月領40K的年輕人,在33歲前存下一千萬元;也能使一個31歲的上班族,在買車、買房、生子之後,還有350萬元的投資部位。 善用一張白紙,它可以成為投資理財的聚寶盆;不懂利用它,它終將被揉掉,成為一文不值的垃圾。 是垃圾還是聚寶盆,就看你能不能把一張白紙變成「投資檢查表」。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蔡曜蓮三十三歲的林威岐出身小康家庭,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的他,學歷平凡;出社會後,在數家科技大廠熬了近十年,月收入四十K(四萬元),也很平凡。然而,在種種平凡下,林威岐的財富卻很不平凡,他不僅五年前就買下一戶二十幾坪的房子,更是一位操作金額高達千萬元的小實戶。 千萬資產,在有錢人眼中或許不算什麼,但對一個工作經歷逾十年,從初踏入職場的三十三K起薪,熬到如今四十K的平凡上班族,靠著自學投資、靠著投資眼光、靠著中規中矩的風險控管,所累積的財富,在他的世代中,應該可算是優等生了。 《今週刊》先前做過的「台灣青年財富網路大調查」發現,有高達七五%的台灣年輕人,在三十五歲前仍存不到一百萬元(不計算自住房屋價值);而且超過五○%的受訪者,在買了房子的情況下,認為三十五歲前,只要能存到三百萬元以上,就能讓他們感到心滿意足。 林威岐的股票投資操作過程穩健而謹慎,他不做融資財務槓桿,完全以現股進出;應用的財報知識也相當粗淺,甚至不看線形、連盯盤都不用。不過,他所拿出的投資成績單卻令人驚豔,十年前的三十七萬元本金,加上歷年辛苦存下並陸續投入的一四○萬元,竟然滾成如今將近九百萬元,算一算,年均報酬率高達二五%。 信奉股神 沒資金操作時先累積知識 很難想像,林威岐投資如此成功的關鍵,竟是一張白紙上幾個簡單易懂的表格。 「我投資績效爆發性成長,是這近十年的事!」林威岐如是說。他從高中就開始接觸股票投資,第一本接觸的投資書籍是《巴菲特原則》,雖然當時沒有資金操作,但這本書就像一顆種籽深植在他的心中。十年後,這顆種籽終於冒出芽來,並逐漸茁壯成一株秀麗的小樹。 林威岐並不認為,沒有錢的人及早瞭解投資,是在浪費時間。「這就好像不會有人真的會等到要坐入駕駛艙那一刻,才來學怎麼開飛機吧;之前他一定會經過很多訓練與模擬飛行,拿到執照才能開飛機。」「我認為,會不會投資,影響的是整個人生,非得像學開飛機般謹慎。所以,花一點時間,及早學理財與投資,即使學後十年無財可理,卻是一種必要的準備!」抱著這種十年磨一劍的謹慎態度,一直到○五年,也就是林威岐當完兵,剛進入日月光半導體擔任工程師時,才進行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投資:以一○一元的價位買進三張人力銀行龍頭股「一零四」。 就如同一位飛行員在開飛機前,一定會拿著飛行檢查表,一一檢查飛機各部位,以確保飛安;林威岐在做每一筆投資前,也都會用一張檢查表,冷靜而詳細地檢視,以確保投資安全。 檢查「五力」 首度出擊獲利一五二% 林威岐的「投資檢查表」由五個項目構成:一、主力產品是否具高市佔率,因為,高市佔率就代表公司具有競爭優勢。二、產品生命週期要夠長,因為產品如果容易被市場淘汰,公司需要大筆投資,不然就容易出現存貨跌價損失。三、銷售狀況較不具季節性,而且與景氣循環關聯性低,如果符合這項原則,通常代表公司的營運與獲利較為穩定,也較容易預估。四、前三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平均不低於一五%,這代表公司每利用股東一百元,就能創造出至少十五元的獲利。五、從公司相關訊息推估今年及明年獲利,買進價位不高於本益比的十二.五倍。 一零四當時在興櫃掛牌,又屬於網路股,看似是巴菲特不喜歡的股票類型,但林威岐認為,只要符合上述五個從巴菲特精神萃取出來的投資原則,就不必拘泥於是否非網路股或高科技股。因為,以當時(○五年)的時空背景來看,一零四人力銀行,正是絕佳的價值型投資股票。 首先,檢視一零四是否符合高市佔率。網路求職當時雖剛剛興起,但一零四搶得先機,已經取得超過五○%的台灣市佔率,堪稱是人力銀行的龍頭,故第一項給予九十分的評價。 再來看第二項產品生命週期。「找工作」是社會必要的服務,透過網路求職更是未來趨勢,有逐漸取代報紙求職廣告之勢。景氣好,企業忙著找人才;景氣不好,求職者忙著找工作。找工作、找人才永遠都有一定的需求,因此,林威岐第二項也給予九十分的高分。 至於第三項產品季節性問題,雖然一零四業績有淡旺季之分,旺季落在夏季畢業潮與過年轉職潮,其他月份較淡;「但因為它的季節性是具有規律的,是可以掌握的,所以可以給八十五分。」林威岐分析。 第四項ROE。林威岐是在○五年買進一零四,在可查到的資料,○三年與○四年,一零四的ROE分別高達五七%與六○%,所以在這個項目給滿分一百分。 最後,第五項買進本益比。一零四人力銀行○三年與○四年稅後EPS(每股純益)分別為十一.二元與十.七元,毛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稅後淨利率也穩定在二五%以上,又沒有存貨或轉投資損失等問題,在營收一直成長下,預估○五年再賺一個股本也極有機會。一○一元買進,等於以十倍本益比買進,給予買進價位九十五分評價。 經過這張投資檢查表的評估,一零四的總得分為四六○高分,平均分數為九十二分。在林威岐「平均分數高於八十五分,就值得投資」的原則下,高於九十分的投資標的,更是千載難逢的一時之選。 於是,林威岐拿出從大學時期、當兵,以及工作一年的所有積蓄,總計三十六萬元,以一○一.七元的價位買進一零四人力銀行三張股票;經過兩次配息,一年多後,林威岐在○六年十一月,一零四股價漲至二三八.六元全部出脫。這次投資,讓他淨賺五十八萬元,報酬率高達一五二%。 心存僥倖 棄守原則讓他首嘗虧損滋味一零四投資的大獲全勝,雖讓林威岐在心中琢磨多年的投資理論得到印證,但也因為第一次重大投資就成功,就略顯鬆懈。一方面,繼一零四後,他遍尋不到符合五大原則的優良標的;另一方面,也因為急於想趁勝追擊的心態,○六年,他僅從媒體的報導,研判聯發科因中國白牌手機訂單暢旺,業績展望佳,就以二七○元買進,隔年○七年五月,以四六○元賣出,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淨賺二十六萬元,報酬率卻高達七四%。 林威岐說,聯發科的成功,完全出於僥倖,「我沒有遵循之前樹立的嚴謹投資原則,賺得糊裡糊塗,不久後,苦果就來了!」「我當時的想法是,只要政府協助高鐵債務重整,高鐵的獲利能力就能大幅改善;獲利能力一旦改善,當時不到十元的價位,就顯得很便宜了。」出於這種僥倖心態,林威岐決定投資高鐵四十張,每股成本約九.八元。「當時位於興櫃的台灣高鐵,成交量異常放大,我認為有心人士知道高鐵有『重要大事』即將發生,想搭順風車賺一筆,搞不好可以複製聯發科的獲利模式。」林威岐回憶說。 林威岐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實現,買進高鐵短短兩個月,高鐵股價重挫二七%,林威岐決定不讓心情七上八下,斷然停損出場,淨虧損十.七萬元。但高鐵與聯發科卻讓他學到兩個極為寶貴的經驗:「第一、投資絕不能心存僥倖,僥倖賺來的錢,最後也一定會莫名其妙地虧去,寧願失去機會,也不要失去鈔票。第二、投資信心的來源,在於嚴謹的挑股方法以及嚴格的進出紀律,聯發科雖有賺,但每天心驚膽跳,付出的心理與時間成本也不少,要兼顧工作與投資,必須回歸單純,嚴格奉守五力投資法。」 風險控管 「慢慢買」不隨大盤起舞 有了這個覺悟後,不久後,財富就來敲門了!○八年金融海嘯,股市崩盤,林威岐平常研究、蒐羅的口袋好股名單,往往卡在最後一關──「投資力」,而苦苦沒有出手的機會。以他最喜歡的口袋股之一:中興保全(簡稱中保)來說,前四力的平均分數雖然高於九十分,但因價格來不到理想價位,而作壁上觀。 ○八年年中,中保跌至六十元以下,林威岐開始分批買進,這次買進時間長達兩年多,累積總投入金額一七二萬元。「我不想一次就買完,是因為我想邊買邊觀察,觀察它的營收、季報、公司的發言等,有沒有在合理的軌道上進行。」林威岐解釋說。 「只要我認定價格低於價值,我就開始慢慢買,就像當時的中保;我認為以當時過去三年(○五至○七年)平均稅後EPS四.八元乘以十二.五倍,即六十元以下,就具有長期投資價值。我每個月買一、兩張,曾買到股價破四十元,也曾買在股價再回升至六十元,兩年多來平均買進成本為四十九.四元。 「這種U字型的慢慢買法,一方面讓我有抽腿空間,如果看錯須撤退資金,比較砍得下手;另一方面則可培養我不躁進的修為,這點特質對價值投資者很重要!」事實上,中保曾在○七年股價來到六十元以下,達到林威岐設定的買點。林威岐表示,當時他不急著買,主要有一條他奉行不悖的原則:大盤太熱也不買!他進一步解釋,台股上市公司總體平均股價淨值比如果來到二以上,通常對應加權指數在九千五百點以上,他最多投入兩成的資金。當時,他手上已經有聯發科,佔去當時操作資金兩百多萬元的兩成,「如果因為見獵心喜,又買了中保,就破壞我自己設定的風險控管原則,所以我決定忍痛放棄中保!」○八年七月,林威岐開始買中保時,大盤本益比來到一.五以下,加權指數來到七千點,是他設定資金可以投入五成的程度。○九年底,指數跌破四千點,上市公司整體股價淨值比來到一倍,更是林威岐設定投入資金可到一○○%的程度;所以他一路加碼,直到指數彈回到八千點以上,他基於整體風險控管減碼中保。隨著中保本益比走高與大盤指數走高,出脫的行動一直持續到一三年一月。這一次的投資,讓林威岐光在中保就賺了九十三.七萬元,報酬率達五七%。 中保成功的投資經驗,讓林威岐的五力操作法成熟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八年的恆義、○九年的川湖與崑鼎、一○年的穩懋、一一年的台灣大車隊、一二年的惠普與第二次介入恆義、一三年的F-鮮活等投資,林威岐締造出無敗績的完美投資紀錄。 嚴守紀律 即使偶爾誤判也不致大傷 難能可貴的是,過去幾年投資一帆風順,林威岐依舊謹守「慢慢買」,而且依循大盤股價淨值比調節投資水位的原則。過去三年,大盤總體股價淨值比一直維持在一.六至一.八倍,加權指數始終在八千點與九千點間窄幅震盪,林威岐最多只動用四成的資金,即約二至三百萬元不等的資金,三年來卻依然創下逾二四○萬元的淨利。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已臻至爐火純青的五力操作法,即使誤判情勢,往往還能獲利出場,相當不可思議。一二年,林威岐著眼恆義將擴產二○%,認為獲利有提升空間,第二次介入投資;豈料買進一年後,恆義新產能加入營運,營收卻未見成長。經從媒體瞭解,恆義擴產是為瞭解決長年的加班問題,對提升營收根本無助益;但這個「誤會」最後導致林威岐「認錯」,賣出持股,仍在恆義賺進二五%,總計二十一.五萬元。 對此,林威岐解釋,「五力選股法」難免看走眼,但基本上能雀屏中選的,都是體質良好,產業前景也不錯的公司;加上謹守本益比十二.五倍以下買進,買進價位低就已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即使誤判情勢,也不致大傷,反而常以小利出場。 白天,林威岐是盡職的工程師;下班後,他從財經網站、財經雜誌找線索,再一檔檔地深入研究。現在的他,每天花在投資功課的時間已剩下約一個小時,其餘公餘時間都用在學習外文、充實本業知識,或練習他最喜歡的運動──網球。 三十三歲,林威岐在財富上已經站穩了腳步,少了金錢的限制,讓他得以更專心工作,過更多彩多姿的人生。「即使你的錢很少、膽子很小、時間也不多,但只要找對方法,秉持紀律與信心去投資,我相信,四十歲,頂多五十歲前,你可以不必為錢煩惱!」身材削瘦,有著憨厚、溫暖笑容的林威岐,如此勸勉著同輩的年輕人。 努力上班也認真投資 10年累積千萬──林威岐歷年投資大事紀與報酬率大盤漲跌 投資報酬率 累積資金22歲(2003年) 30.6% 5.7%37萬23歲(04年) 1.6% 39% 59萬24歲(05年) 6.7% 68.5% 119萬25歲(06年) 19.5% 38% 208萬一零四 獲利58萬元26歲(07年) 8.7% 13.3% 259萬 聯發科 獲利26萬元27歲(08年) -46% -4.1% 292萬中保、恆義與川湖總計 獲利170萬元在林口買房28歲(09年) 78.3% 41.9% 442萬29歲(10年) 9.6% 13.6%503萬 崑鼎+穩懋 獲利92.8萬元30歲(11年) -21.4% 1.2% 508萬 台灣大車隊 獲利67萬元31歲(12年) 9.1%34.6% 685萬 惠普與恆義 獲利97萬元32歲(13年) 11.8% 25.3% 858萬 F-鮮活與鉅邁 獲利72萬元33歲(14年) ─ ─ 1000萬 F-再生帳面 獲利20萬元 加上房產增值,資產保守估計超過1000萬元註1:僅列出獲利20萬元以上重大投資項目,10年來投入約180萬元本金,股市獲利約700多萬元註2:黃色數字代表操作績效遠勝大盤 林威岐 出生:1981年 經歷:日月光、洋華光電、穩懋半導體工程師學歷: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靠「五力」檢查表 找出被低估價值型股票──林威岐的選股評分標準 1.競爭力 產品市佔率愈高,代表企業愈有競爭力,也享有較高利潤。 給分標準 □ 獨佔給100分 □ 寡佔給90分 □ 完全競爭但市佔率最高者給70~80分 2.產品力 產品週期長,不容易被市場淘汰,不須常開發新產品。 給分標準 □ 3C電子產品給60分□ 電子零組件給75~80分□ 民生必需品或勞務給 80~100分 3.穩定力 受季節性或景氣循環影響愈低愈好,穩定力高,也比較容易估出企業價值。 給分標準 □ 完全不受影響給90~100分□ 受影響但有規則可循給80~90分□ 受影響,但不容易掌握給80分以下 4.賺錢力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過去三年平均至少15%。 給分標準 □ ROE大於15%,小於25%給80~90分□ 25%~35%給90~95分□ 高於35%給100分 5.投資力 在股價低於本益比12.5倍時買進,試著自估今年或明年稅後EPS,算出本益比。 給分標準 □ 10~12.5倍買進給85~90分□ 10倍以下買進給95~100分 個股五力平均分數 85分以上者值得投資 90分以上值得用力投資 實戰案例1.惠普(8424)投資行動:買入均價29.9元,獲利63% 資時間:2012年8月~2013年5月競爭力:台灣矽酸鈣板龍頭廠,國內市佔率20%,為龍頭公司。台灣矽酸鈣板約35%來自進口,中國低價產品為潛在威脅。 85分產品力:矽酸鈣板具有優良防火、防潮、隔音、防蟲蛀、耐久性,是一種優良建材。95分穩定力:惠普營收中,新建房屋佔50%,裝修佔50%。每季營收落差小,營收穩定。90分賺錢力:09~11年,年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達25%,毛利率20%以上,而且毛利率有走高之勢,顯示其有價格主導地位。95分投資力:上興櫃時,注意到當時股價約30元出頭。11年EPS為3元,預估12年將有3.5元,本益比僅10倍。 100分 五力平均得分:93分 資金控管:2012年8月加權指數來到7400點,大盤淨值比落在1.5倍,可投入現有資金5成。(投入金額:120萬)實戰案例2.F-再生(1337)投資行動:買入均價81元,帳面獲利12.3% 投資時間:2012年9月迄今競爭力:中國第一大EVA(醋酸乙烯共聚物)。這個產業光在中國就有數百家公司。但F-再生是規模最大的公司,市佔率6%,具有規模經濟與高市佔率的成本競爭優勢。 75分產品力:利用各種塑膠的下腳料製成鞋底、行李箱、玩具等包材產品,用途廣泛,又符合廢物利用的環保原則。90分穩定力:隨著產能擴充,每季營收呈逐季成長,顯示產品跌價壓力不大。每季獲利平均,沒有淡旺季之別。90分賺錢力:11年ROE為29%,12年為22.6%,下滑主因是保留盈餘增加與股本增加。90分投資力:在12年9月注意到這檔股票,當時價格80元出頭。以11年EPS9.3元計算,本益比不到10倍,預估13年EPS也將達8.5元左右。100分 五力平均得分:89分 資金控管:2012年9月大盤來到7400點,大盤淨值比1.5倍,可投入5成基金。 (投入金額:140萬)「倒金字塔」資金控管法 調節部位──林威岐根據股價淨值比與加權指數決定投資比重 資金投入比重 90%以上 整體股價淨值比:1以下 加權指數:5000點以下70%~90% 整體股價淨值比:1~1.2加權指數:5000~6000點50%~70% 整體股價淨值比:1.3~1.4 加權指數:6000~7000點40%~50%整體股價淨值比:1.5~1.6 加權指數:7000~8000點20%~30% 整體股價淨值比:1.7~1.8加權指數:8000~9000點10%以下 整體股價淨值比:2以上 加權指數:10000點以上註:整體股價淨值比依據證交所每月公佈的上市公司數據 整理:謝富旭 |
| ||||||
在台灣,有一份工作,只要大學新鮮人、不限男女、科系、近視(矯正視力須達一‧○)都可以做,經過兩年培訓、通過考試,就能享有平均月薪二十萬。 這份工作叫「培訓機師」。華航現有的一千一百位機師中,超過七成都出身於此,雖然薪資高,仍一直缺人。 馬航墜機事件真相全球矚目,外界開始意識到機師這份令人嚮往的多金「夢幻工作」背後,沒看到的心理素質在內的種種考驗。這是怎樣一份工作? 華航航務處飛行訓練組波音七三七訓練組長丁常晧解釋,和開車、開船相比,飛機是三度空間,手眼協調等難度更高,「二○%靠天分,八○%靠努力,」守紀律、抗壓與持續學習的態度,是機師必備特質。 難度高,考驗也很嚴苛。去年,報考華航培訓機師的有上千位,共錄取三十位。 對從未接觸過飛行的學員,得先從航空英文、空氣動力學等基礎學科學起,才進入飛行課程。「每天至少要念四小時的書,比大學還辛苦,」台大財金系畢業、曾任滙豐銀行儲備幹部的華航學員樓思強透露。 飛行學校受訓約歷時一年,這段期間只有訓練,每週上六休一、不放長假,也不能回台,喝酒、開車都在禁止範圍,被校方聽到說中文還要罰錢,淘汰率超過一成。 培訓成本六百萬元起跳 通過飛行學校種種考驗,不過只是取得機師資格的一張入場券。回台後,還得再花一年時間,完成大型客機各種銜接教育、機種訓練與航路飛行考驗,才能成為人人稱羨的民航機師。 一○四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洪廣禮觀察,機師一方面年薪動輒兩、三百萬,享有高空駕馭的操控快感;另外也要面對機件安全物性、高空氣候未知等不可預測情境,又承載數百條生命安危,每趟飛行都要在極度專注與高壓下完成。 華航訓練一名培訓機師成本約六百萬元,為成為正式機師,算一算從開始錄取率不到三%,過了第一關後,兩年下來還要通過大大小小一百個考試,原則上每關只能有補考一次的機會,兩次不過就退訓,要想享受翱翔天空之前,面對壓力的能耐,才是拿到這個新鮮人最高起薪的工作最重要考驗。 |
i黑馬: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在最近一次演講中表示:一個是接下來年收入過千萬的自媒體人的湧現,專業化互聯網媒體制作公司出現,傳統的媒體公司解構,新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會出現。自媒體人媒體公司與媒體平臺共生共同繁榮,但是自媒體人與平臺方的博弈也會持續:但競爭會形成動態的平衡,發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以下為余建軍在最近參加的“跨界創新平臺”主辦的內部分享會上的演講:
我對自己的定位,一個是“屌絲”,區別於剛才滬生(徐滬生:“一條視頻”創始人)的高大上,第二個呢,是關於我們的項目為什麽能夠這麽成功,我的功勞是有限的,大部分功勞要歸功於我的合夥人陳小雨,她彌補了我性格上很多的缺陷,為我們的項目帶來了很多。
我前面說我不是一個媒體人,是一個“屌絲”,所以我們先看一下幾個案例吧,這樣會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
我先介紹一下這位播客,名叫采采,是一位20出頭的小姑娘,畢業後想進入廣播電臺沒能成功,經過家人引薦,當了當地的科技館當了一位講解員,為小朋友們講解科普知識。她喜歡播音,於是在網上自己玩,在去年11月份的時候進入我們的平臺。我們認為這是個好苗子,便與她簽約,幫助她推廣,通過半年多的時間,她的單期節目播放量已經達到了66.7萬,她的大部分節目播放量也平均在40萬這個量級。我們大概在3個月前為她引入了廣告主,然後她現在單月的廣告費已經有三個月前的5萬增長到了現在的10萬,我們預計今後一年她的廣告費能夠達到200萬的收入。這是一個純屌絲轉型的例子。
再看一個例子,叫做新聞酸菜館,可能有的來賓知道,它的創辦者叫做王掌櫃,原本是新聞晨報的一個年輕記者,也是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做播客,現在已經擁有大約十幾萬粉絲。我們之前並沒有為他引入廣告主,他是通過在淘寶上做一些虛擬的商品,讓支持者通過購買這些商品來支持他做節目。這部分的贊助能夠為他帶來一年10萬元的收入。
而這個“百車全說”欄目在喜馬拉雅上有3.5萬粉絲,很有意思,我們作為一個電臺,一直希望能夠培養一個汽車節目,但是一直未能找到好的對象,但是發現這個節目突然就火了,然後就將他叫來公司聊,發現他並不是媒體圈內的人,他只是在南京一家4S店的汽車銷售人員,他從事了10年的汽車銷售,特別能講。不同於傳統的廣播電臺主持人,他一期只講一輛車,會將車以及同車有關的人的故事全部講給你。而他做節目的狀態也很特別,他並不是通過一些專業的設備,而是就是用手機,有時就是邊開車邊錄,邊上傳就把節目做好了,然後有的節目里我們甚至還能聽到環境里的其他聲音。但他的節目很受人喜歡,他到上海來都不用住酒店,他的粉絲會為他爭相提供住處。盡管比不上入羅振宇這樣的大V,但是他無意間闖入這個領域,並做成了一個小的自媒體人。
這位播客叫做謝濤,他並沒有完全脫離傳統媒體,仍在佛山一家小的電臺任職。他做了一件在我看來非常不可思議的偉大的事情,他讀了很多的歷史文獻,並把春秋3、4百年的歷史編成了800集的節目,把春秋期間栩栩如生的故事和人物 ,用現代的方式演繹了下來。他自己在其中也扮演了很多歷史角色,很有趣。前幾天我把春秋800集都聽完了,現在在聽戰國部分,已經聽了5、6百集。他以及只有15分鐘,每天上班可以聽4、5集。他的想法是把整個中國,甚至國外的歷史全部講完。他踩中了一個非常好的品類,那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長效的,這是在傳統廣播電臺的並不受重視的,但是在我們平臺上就是一個寶貝,擁有非常非常大的價值。
以上幾個例子希望大家對於自媒體能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
因為Joan(任劍瓊(Joan):沙龍主辦方跨界創新平臺創始人之一)給我的課題要求是裸心分享,因此我好好地醞釀了一下,花了兩個禮拜的空余時間來想,如何把過去的經歷整理成一個有邏輯的成果。我大概會分幾個方面:一個是我自己在做的事情,然後是脫離媒體環境,講一講整個IT產業的演進,因為我們的媒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與整個環境是同構的。然後就是關於媒體平臺和媒體人。題目比較大,我會盡我的一些理解說一些感悟。
我們說自己是“小強”,是“屌絲”,只是比較執著。一開始創業做軟件,做互聯網。我們做喜馬拉雅是基於幾個判斷,一個是互聯網大爆發(2002年),第二個就是移動互聯網相比互聯網,它的使用場景發生了延伸。原來互聯網主要是家里和辦公室,而移動互聯網大量的拓展了人們的碎片時間,在這種場景下,我們發現音頻是一個非常好的伴隨式媒介,你可以一邊繼續手頭的工作,一邊使用互聯網。所以我們判斷音頻應該是被低估的。從人群來說,我沒看廣播電臺,一開始比較火,到後來被電視擠壓,再隨著車主人群的興起,廣播電臺又迎來了每年20~30%的增長,而且並沒有停下。我們認為目前電臺的成長將會由2~3億車主的範圍逐漸增長到5~6億的智能機上,這個市場空間可能從200億增長到700、800億甚至上千億。另外我們還有一個邏輯是“冷門”的概念,我們不願意去做熱門的概念,冷門的事情能夠給我們的小團隊足夠的成長空間。有一個小插曲,我們的很多工作人員都表示不看好這個項目,並紛紛離職了,包括我們身邊很多的朋友,都表示不看好,認為有了視頻為什麽還要音頻呢?這是一種慣性思維。
我們的口號是“重新發明電臺”。傳統的電臺體驗很差,廣告很多,內容沒法自選,最關鍵的是其內容生產高度同質化。我們希望我們的喜馬拉雅有所不同,從內容消費上是個性化的體驗,從生產上做到社會化生產,而不是傳統電臺的老三樣,我們平臺上的內容是百花齊放的,各方面的內容都在里面。音頻只是一個傳遞內容的媒介和載體。
我們喜馬拉雅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睡前和上下班路上。我們的產品能夠在你起床,上下班路上,健身和睡前收聽。這是音頻帶來的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做平臺最大的問題是所謂“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所謂有了買家就有賣家,有了賣家就有買家,但是一開始你二者都沒有的時候要怎麽辦?我們一開始找了音樂人作為天使用戶,但是發現他們生產的內容太少,不能匹配用戶的使用習慣。後來我們找到了一些重視在生產內容,但是缺乏展示平臺的人,就是一些網絡電臺,廣播電臺的主持人,他們在這里如魚得水。
從產業趨勢來講,大家都看得到,就是移動互聯吞噬一切。正如梁信軍(複星集團創始人之一,現任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說的:“我已經無條件向移動互聯網全面投降,全面擁抱。”縱觀產業創新的趨勢,我們會看到很多項目都有它的演進邏輯,它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做的是怎樣去找到和把握這個方向。從模擬機時代到如今的可穿戴,產業的趨勢是越來越向“我”走來。另外一點就是產業越來越細分,同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不斷的細分來滿足人民的需求。而市場越來越發展和細分,其規模會以量級的方式增長。創新流動趨勢規律總結起來有三句話:
一切為了“我”:“我”最重要,創新的方向朝“我”的方向流動
為了“我”的一切:行業不斷細分以最有效率滿足“我”的需求
形變而神不變:滿足需求的形式不斷在變(演化),人性不變,所有需求都可在歷史中找到映射。
而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是這樣的,過去,傳統媒體同時壟斷渠道和內容。
但是未來的趨勢會有以下幾個:
傳統媒體邊緣化:去中間化去中介化。(正在下沈的大船)
新媒體平臺集中化:渠道贏家通吃。(馬太效應,落後者追趕成本會越來越高)
內容生產細分化專業化:媒體人自媒體人的機會(從地理切分到品類切分)
傳統媒體的限制主要有版面、頻率和時段資源。其過去成功的關鍵在於掌握了壟斷性的資源。而新媒體沒有這些限制,擁有近乎無限的版面和時段: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內容質量與用戶體驗。其原因在於用戶的自由意誌,看什麽,什麽時候看都由用戶來定:什麽樣的時間是黃金時間,我有空的時間就是黃金時間。
回到媒體平臺層面,什麽樣的媒體平臺能夠勝出呢?我們認為有兩層,一是基本層面的資本、人力資源,管理結構等等,執行層面包括市場、產品、運營和技術。這是一個全能競賽,只用各個方面都優秀才能夠勝出。那麽到底還有沒有平臺型的機會呢?我們綜合分析了眾多平臺,認為大平臺的機會在於低價和產品正品率,而細分平臺要活下來要有其獨特差異化價值點,使得大電商平臺很難延伸,從而形成自己的護城河。對於媒體平臺其實也是類似的細分平臺要活下來要有其獨特差異化價值點,使得大媒體平臺很難延伸,從而形成自己的護城河。
而媒體人應該往何處去?新媒體時代,是傳統媒體的冬天,卻是媒體人的春天。我們理解的媒體人的機會是微創業的機會,你只要搞定內容,我們會把其他的一切做的很好。我們講了很多例子,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優秀自媒體的特點:
定位清晰:細分內容品牌
娛樂化:再嚴肅的東西也要娛樂化包裝;姿態低,不端著,自嘲讓用戶平視甚至俯視你。
互動性:不只是做內容,還要經營粉絲;微信公共賬號,評論互動。
所以我自己的體會是互聯網創業成功關鍵要素,同樣也適合於自媒體微創業。原理上是一模一樣的。就像雷軍的七字訣:
要專註,就是定位清晰,專註一個細分品類,不要大而全。
要摳每一個細節,單點突破,做到極致
口碑,目標是成為用戶選擇這個品類時毫無疑問的第一選擇
要快速試錯,快速叠代
幾個問題:首先,我要不要去微創業?最早Joan帶三木(黃維(熊三木):“巨流無線”創始人、董事長。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學院,並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EMBA。曾創辦手機媒體運營商訊奇無線,參與創辦《新聞晨報》、創辦《每日經濟新聞》和生活方式雜誌集團魔山傳播)和滬生到我們這里聊滬生的項目。第一次聊完以後我給Joan的建議是別投,這個項目成功的概率很低。原因是滬生想做的是一個品牌,我認為從哪個方面的條件他都不具備。後來我意識到滬生是在做內容,後來再聊就聚焦到了內容上。那麽要不要去微創業?我認為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現在也是一種圈地運動,圈的是品類。掌握某品類下的用戶,你就會贏家通吃。另外一個就是找到剛需。從歷史中尋找痕跡,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痛點,最終通過三維度廣度、強度和頻度來驗證需求。
第二個是要不要建立自己的平臺?很多人沒有平臺就沒有安全感,認為用戶不是我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建立了平臺,用戶也不是我們的。我們的用戶有30%是微博登陸的,50%是QQ登陸的,用我們自己的只有20%。現在已經沒有你的我的只說,只要在你的平臺上消費了你的產品,他就是你的。用羅振宇的話說是: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把內容做到極致,利用平臺的競爭,使自己成為每個平臺想要爭奪的資源。
我可以同時做多個嗎?這個也是很多人的想法,舍不得某些部分。但我們的建議是只做一個單品,做到單品突破,只聚焦一檔欄目,快速試錯,了解你的典型用戶和典型場景;要讓你產品成為該品類用戶理所當然的第一選擇。另外就是關註留存:老用戶是否持續看你的節目?
做文字的好還是做音視頻的好?文字相對來說切入比較簡單,但是我的觀點是往音頻、視頻方向走,原因是用戶越來越懶,而且想變得更懶。能讓用戶變懶,用戶就會開心。還有就是音視頻媒體有更強的變現能力,有更高的ARUP。比如粉絲經濟:會員VIP (類似羅輯思維),以及在長時間的節目中,有很多機會做軟植入。大家做內容的會有一個條件反射,那就是我的內容拿出去給別人用了我是不是就虧了?我能不能內容直接付費?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這樣的內容是起不來的,反過來我們看羅輯思維的例子,他賣的不是內容,賣的是情感。當一個內容用情感來定價的時候,它的價值就比看上去的要高。所以讓用戶不要為內容付費,而是為情感付費。
我認為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
一個是接下來年收入過千萬的自媒體人的湧現。
另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專業化互聯網媒體制作公司出現,傳統的媒體公司解構,新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會出現。
自媒體人媒體公司與媒體平臺共生共同繁榮,但是自媒體人與平臺方的博弈也會持續:但競爭會形成動態的平衡,發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本文為喜馬拉雅網絡電臺創始人余建軍先生於推陳出新Ⅱ——移動互聯時代媒體人的“道”與“路”沙龍上所做的發言。
| ||||||
這是一篇面對八百多位投資課程學員的演講稿,也是一位財富自由追尋者的告白。 現年三十七歲的國文老師雅雯,嫁給科技新貴的老公、住在花木扶疏的高級住宅區;她有傭人幫忙做家事,還有一雙可愛活潑的兒女,幸福人生的所有願望,在不到三十歲的她身上一一實現,然而,一場大火,卻彷彿嫉妒她的幸福般帶來驟變與詛咒。 這場火,使雅雯娘家損失慘重、燒出了負債,也搗毀了一個幸福女人無憂無慮的生活。 老天的詛咒有時也是祝福,一股渴望財富自由的熾烈雄心在這場火災灰燼中悄悄燃起;自認為是數學白癡的雅雯,透過學習與摸索,竟成為股市與房地產的投資高手,過去六年來,股票收益加上房地產增值達三千萬元,因為如此,她的資產足足比火災前翻了三倍以上。 雅雯追尋財富自由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雅雯 攝影.劉咸昌 噩夢 這是一場電線走火意外,火勢非常猛烈,大概過了一、二個小時,就統統燒乾淨了。在那個當下,我覺得自己一貧如洗,而且掉入深淵。 我從來沒想過,要跟那麼多人談論錢的主題。錢跟計算有關,計算跟數學有關。而我對數學,有著許多恐怖的回憶。 國中三年,我的數學平均分數是三十九分……,三十九分! 對我來講,九九乘法表已經是我的高級數學。我看不懂log,不會算代數,聽你們談論「杜邦公式」,我只能點頭、微笑,假裝自己比較低調。在你們面前,我大概一捅就破。 八年前,我的家庭發生一場嚴重的變故。因為這場變故,我開始學習用錢去賺錢,今年,已經是第八年了。在這八年裡,我學習買進房產、出租房產,我學習在正確的時間買進股票、賣出股票。出事後,我每天都很努力。 二○一○年,我「用錢賺錢」的理財收入是六十萬元,一一年九十萬元,一二年至一三年中,約一年半時間,信義房屋持股的股息收入,加上房屋租金,總共接近二百萬元。這二百萬元並沒有把房地產的增值收益算進去。這個曲線看起來很不錯,但是過程非常慘烈。我還是犯了很多錯,很多決定荒腔走板,非常狼狽。 我向大家坦承,我的起點並不低。我先生在科技業工作,我們夫妻倆在還很年輕時,手上就已經累積了一些資本。但是我必須強調,錢從來都不是關鍵,是你的頭腦、你的行動,決定你能不能財富自由。 ○六年四月,台中市西屯區發生一場大火。那是我娘家,是一場非常嚴重的火災,電視新聞SNG現場轉播。那一天,我還在醫院,三天前才剛生了第一個小孩。手邊電話突然響起……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發抖的聲音,我先生一直在喘氣。 他說:「你聽我說,不要激動,你家出事了。房子燒起來,非常嚴重。」等我回過神,已經看見我媽媽出現在電視上,一個特寫。我這輩子沒看過我媽媽出現在電視上,但是那個時候,我看見我媽一張大臉,還有一臉驚慌的表情。我聽得見火場嗶嗶剝剝燒東西的聲音,很多人跑來跑去。 那是中午十二點。攝影機拉近,看著火球越燒越高,越燒越旺,最後燒成一片。我縮著身體,坐在病房床上,腦子裡一片空白,喉嚨像噎住了,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來。從那天起,我才明白。人受到驚嚇的時候是不會崩潰的,你只會空白。 這是一場電線走火意外,我家加蓋的鐵皮屋裝了一台舊冷氣,冷氣電線走火,隔間都是木板,一下子就燒起來了。火勢非常猛烈,波及兩間房屋,大概過了一、二個小時,就統統燒乾淨了。 當時我有一點點儲蓄,妹妹還在念書,我的博士學位念到第三年,我的父母沒有存下多少錢。新聞說,「目前還不知道有沒有死傷!」火是從我家燃起,我們一定要負起全部的責任。我心裡清楚,那種老房子是不會有保險的,我根本不知道那點存款夠不夠賠,而我的生活,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改變。 在那個當下,我已經覺得自己一貧如洗,而且掉入深淵。 但是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我沒有哭。到了晚上,還是沒有。我的孩子躺在旁邊,眼睛朝上看,手腳一直揮來揮去。我突然很生氣,不自覺地罵出一句跟媽媽有關的粗話;我不甘心。握著孩子的手,我對自己說,我就不信,賺不回來。 那場火災成了我這輩子最大的噩夢。那一天開始,我對自己說,我要有錢、有自由,有錢到「給它多燒個幾次我都不怕」的程度。 振作 累積資本是你要蹲的第一個馬步。 你不可能在不知道自己一年花多少錢的狀態下,宣布要達到財富自由,不可能。 從那一天起,我就從數學三十九分的程度,開始學習賺錢。我跑到圖書館,發揮研究的精神,把我能吸收的理財書統統瀏覽一遍。書上說,要變有錢就要先記帳;記帳很容易,也不難開始,既然書上這麼說,我就照著做。從那一天開始,我就記帳,至今做了七年半。 第一年,我花了整年時間記錄再整理,做出全年支出表。第二年,經過監控與整理,我的支出降低二○%。第三年,我的家庭總支出又再降低二五%。請注意,我在○六年生了第一個孩子,○七年生了第二個孩子。我在兩年內生了兩個孩子,但是三年內,我的家庭年度總支出,卻降低了四○%。 我向大家坦白,我減肥減了無數次,每次都失敗。我不想變瘦嗎?非常想,那為何每次減肥都會失敗?因為習慣。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非常難改。 你要改變它就要用心,要有策略。在關於錢的事情上,我比減肥更有決心,為了改變花錢的習慣,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找扭轉習慣的方法。 我跑到圖書館,尋找有用的企業管理書,最後總結「重複」還有「跟進」兩個原則,設計了這樣的流程:記錄↓編列↓監控。 我每一年,都會做出支出總結。我會知道每一項需要花多少錢,然後依據習慣,編列來年預算。編列預算後,你的生活就要開始根據預算來監控,這能幫助你做到兩點,一是重複,二是跟進。我總結出來,要改變花錢的習慣,就要做到這兩點。 你聽到這裡,可能會說,需要那麼累嗎?需要那麼囉嗦嗎?你需要。累積資本是你要蹲的第一個馬步。你不可能在不知道自己一年花多少錢的狀態下,宣布要達到財富自由,不可能。 我有把握,如果你從來沒有記過帳,一旦算出最後金額,結果應該會讓你大吃一驚。累積資本,是理財的第一步,你得把這個馬步蹲好,才能走下一步。請審視你的報表,如果你沒有報表,我建議你明天就做一張。先做到誠實,改變才會發生。 這種生活真的非常枯燥,我會去估算沙拉油的使用刻度,在桶子外面畫線,進行配給。我大女兒的兩歲生日禮物是一個人民幣三塊錢的皮球(編按:當時她旅居上海);三歲的禮物,是菜市場買的兩把塑膠水槍。我苛刻算計,極盡瘋狂。 從衛生紙到沙拉油,都被我記錄成圖表,建立預算、嚴格控管、鐵血執行。我的生活變得非常枯燥,但是錢累積的速度卻慢得讓人生氣,我覺得事情似乎不太對勁,但是我不知道錯在哪裡。 後來我的沮喪感,被一件事情解開了。 有一天,我終於下定決心,去問一個我當時所能接觸到最有錢的人。那個有錢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銷售員,資產淨值至少是我的十倍,全部是靠自己賺的。我太想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們約在台北喜來登飯店的辰園。她那天對我說了什麼,詳細的內容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我只記得離開前她對我說了兩句話:「錢是越花越多的,你不知道嗎?」「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你不知道嗎?」我不是很懂,但是隱隱約約知道我犯了一個錯,我發現自己「見樹不見林」。那天離開飯店,我坐上捷運,在車廂上我拿出筆記本,寫下兩句話:「賺錢的能力,比省錢的能力更重要。」「拓展收入,比量入為出更重要。」 重挫 好幾個股市直線下墜的夜晚夜不成眠。 到了下跌的後期,我已經崩潰了。 有一天,我開車開到一半,突然淚流滿面……但是,錢要怎麼賺呢?當然就是投資嘍!在認識Michael(編按:雅雯的投資啟蒙老師,晉昂投顧總經理洪瑞泰)之前,我已經有買股票的經驗。中國A股的牛市,從三千點到六千點,再從六千點到一千六百點,我都在裡面。 火災之後,我除了持續苛刻地執行cost down(降低成本)計畫,同時把身上僅有的幾百萬元現金統統投入股市。我絕口不提自己買房,想都不想。我的目標就在前面,所有能存下來的每一分錢,我都投進股市,我想賺快錢。 ○六年發生火災,○七年,我就從台灣股市與大陸股市各賺一百萬新台幣;我在台股的投報率是二一%,略低於那一年大盤的增長率。那一年,我做了四次交易,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四次進出,居然都賺到錢。○七年七月的時候,我記得就賺了二百多萬元,平均持有時間都不到半年。 我沒有注意到,○七年,是只要有買股票都能賺錢的一年。而且,我的投資報酬率還略低於大盤漲幅。我把眼睛矇住了,只看到自己賺錢。 ○七年底,我花掉其中一百多萬元,幫家裡還一些債,然後把剩下的資本,重壓聯詠,我相信,再過一年必定會翻上一倍。然後,志得意滿地滿手持股,進入○八年。 ○八年,非常慘烈。因為我深信長線投資,堅持滿檔、不退出,股票帳面損失了四○%。我以為,這是考驗耐力的時刻。我對自己打氣:「不要賣、不要賣、不要賣;巴菲特、巴菲特、巴菲特!」唉……,我一張也沒有賣。等我忍不住想賣的時候,已經虧掉五百多萬新台幣。 那年,上海A股從六一二四點崩盤,聯詠從我買進的一六七元下滑,滑到了六十元。我咬緊牙關,好幾個股市直線下墜的夜晚夜不成眠。到了下跌的後期,我已經崩潰了。有一天,我開車開到一半,突然淚流滿面,必須把車先停在路邊,因為我哭到眼睛已經張不開。 ○八年年底,我灰頭土臉。我的堅決跟頑固,讓我的儲蓄灰飛煙滅,每天苦讀的那些資料、節省下來的家用全都白費。我的心情惡劣,辛苦這麼久,財富累積竟回到原點。 我不知道哪裡錯了,我不是都照著書上說的做嗎?我記帳、存錢、讀書、做筆記,我記錄每一次進出,計算淨值,我在想,是不是自己業障很深?這種自我懷疑的聲音一直跑出來,讓我的鬥志奄奄一息。 如果有一天,你「回到原點」,不要放棄,你還在路上。想想我的例子,擦乾你的眼淚,給自己打氣。你不能說「我沒有那個命」,你不能說「股票太危險了」! 我的朋友對我說,最聰明的魚,上鉤的時候不會逃開,而是朝著被鉤住的地方游過去,讓魚線處於放鬆狀態,才有機會活命。我對自己說,要當聰明的魚,迎向我的鉤子,只有面向困難,承擔迎面而來的壓力,放眼遠景與目標,改變最終會發生,你不能怨天尤人。 ○八年底,上海下起一場大雪。就在那年年底,我終於迎來了我投資生涯的第一次機會。 再起 我的選股策略,就是要找到,「長跑選手中,突然一個轉彎,能短跑衝刺的」,賺上一波。 有一天,我開車到離家不遠的星巴克喝咖啡。星巴克的太妃榛果拿鐵有超高的卡路里,非常適合一個沮喪的人。我繞了一圈,隨手拿了本雜誌,坐下來,然後打開,翻到某一頁,呼吸幾乎喘不過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心臟要停了。 我住那區的房價,居然在暴跌。○八年十一月,上海房價突然瘋狂下跌。短短一個月,跌掉五○%,許多公寓甚至跌回幾年前的起漲點。 我看著那張圖開始計算:手上只剩七百萬元新台幣,若買兩間房子,大概會花掉六百多萬元新台幣;兩間房的租金收入,我知道一年是接近三十萬元新台幣,所以我的殖利率是五%。我做了簡單的判斷,回到家裡,當下就決定,要買進。我在大雪的天氣裡天天找房子,找到馬上買,沒有猶豫。 花了兩個月,我就掏光身上所有現金,買進兩間套房,統統出租,然後等待曙光出現。 我沒有做任何貸款,因為當時貸款利率是八%,而且在上海買房,在台灣無法貸款,我的股票統統在○八年底賣掉,損失四○%的資金,還剩七五○萬元新台幣,我幾乎全都押下去。 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只下跌五個月,然後就開始瘋狂反彈。我在股市裡失去的四○%本金,在那場房地產瘋狂反彈中,統統彈了回來。○九年,我的淨值又回來了,好像跳了河,河又把你彈回來。就像安慰我一樣,上天摸了摸我的頭,叫我繼續努力。 回想起來,如果那個時候買股票,我會做得更好。事實上,在那個時間點投入對的股票,我的淨值可以膨脹三倍、五倍,甚至更多。 我會全額買進房地產,不懂得融資技巧,凸顯了我在財商上的幼稚與愚蠢。我心裡很清楚,當時很不成熟。 在我認識巴菲特班跟Michael以前,我每年的理財收入,幾乎只在三十萬元上下徘徊,沒有什麼突破點。這個情況,在○九年接觸《巴菲特選股魔法書》之後有了改變;我知道書上說的東西是對的,幾乎第一時間,我就想進場做看看。 手邊沒有多少錢了,我飛回台灣,拿保單質押,利率三%,想辦法又拿到一筆錢,開始投入股市。我陸續買進大統益、正新,獲利了結。接著買進信義、再加碼信義。我的操作像海綿寶寶做蟹堡一樣簡單。花了三年,我在股市裡的資金,翻了一倍。 視調性選股,找出最有把握的狠狠下注Michael教我,買進股票,必須讓自己像一位企業家一樣思考。你必須想像,每家公司、每張股票都像賽跑選手,有的企業像短跑選手,它們靠衝、賣新的東西來掌握先機,拚命先賣,先賺一大筆;有的企業像長跑選手,它們靠耐力,對成本要有穩健的控管,才能細水長流。 我的選股策略,就是要找到,「長跑選手中,突然一個轉彎,能短跑衝刺的」,賺上一波。舉例來講,信義、正新、大統益等,就是這種例子。 還有,我也分享我的建議。剛開始的時候,專注在學習,而不是賺錢。就算只是一張兩萬元的單子,我都會操作得很專注;最有效的防禦,就是進攻。我不會去建立防禦的部位,統統進攻。也就是說,我只會押注在最有把握的股票上,狠狠下注。 其次,你要進行思考的訓練。先進行有效的推論,然後押注。我用一個對話當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想像有一位同學走進會場,腿到我的腰那麼長。身材窈窕、長髮披肩,你忍不住靠過去跟她攀談。那位同學說,她叫志玲。 為了尋找話題,你問志玲:「同學,最近A股好像不錯,你怎麼看?」志玲咯咯一笑,揮手撥了撥頭髮:「是不錯,加油!我買中國銀行。」你趁機靠得更近了。又說:「同學,怎麼說?總有個理由,它哪兒不錯?」志玲挽起你的手說:「哈……,我、就、是、覺、得、它、不、錯。」你不死心,繼續追問:「到底哪不錯?」志玲回答:「A股這波,中國銀行漲得特別多!」「可是地方債務的問題,中國銀行會受波及啊?」「地方債沒事!我昨天看財經台,裡面的專家就這樣說啊!」在這個對話裡,那位志玲同學犯了所有邏輯上的錯誤。她說:「我、就、是、覺、得、它、不、錯。」這叫「奇蹟式思考」;她說:「A股這波,中國銀行漲得特別多!」這叫「循環論證」,她把結論當成了前提;她說:「地方債沒事!我昨天聽專家說過。」這叫「權威推論」。這些都不是正當的推理過程。而正當的推理過程(她的推理式投資法詳見子篇),對你進行押注、提高勝率,有莫大的關係。 我在上海,認識了一些身價億來億去的朋友,這些人的待遇很高,住的很好;他們能有賓士車、保時捷;但是這些人,向我展示了內心不可見的一面,那是一種害怕、擔心、恐懼、空虛的那一面。 很多年前,香港股神曹仁超的一段話,常常出現在我腦子裡。曹仁超說:「當一般人的財富累積超過一千萬港幣關卡時,他認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應該由金錢轉移到其他地方,比如你的健康、家庭、婚姻,或是真心對待你的朋友,以免勞碌一生,除了金錢,一片空白。」勞碌一生,除了金錢,一片空白。這三句話,重重敲中我的心。這幾年來,我不是想著賺錢,就是正在賺錢,剩下來的時間已經心力交瘁。比起七年前,我的淨值翻了三倍,我的被動收入翻了六倍,但是我的心裡總是空空的。 在一年前,這個困惑終於解開。我看到一篇文章突然茅塞頓開。那是黑幼龍寫的,關於夢想與渴望。黑幼龍說,開好車、住帝寶、出國留學、賺更多錢……,這些都只是渴望。但夢想的層次不只是渴望,渴望只為了讓自己滿足;夢想,會希望讓別人滿足。 簡單講,渴望,只跟自己有關;夢想,會跟別人有關。如果賺了錢,你能用錢去交換一種生活、去交換你的使命,那麼,你將會自由、將會快樂,將會與世界跟自己達成圓滿的聯繫。 我突然理解,巴菲特之所以不凡,不只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他還是這個世界上最會花錢的人。回顧這整個過程,因為火災,我學會省錢;因為省了錢,我發現賺錢更重要;因為賺了錢,我發現花錢更重要。 經過深談跟思考,在今年,我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第二個有關金錢的祕密,屬於我自己的,很深的體會。原來,花錢的能力,比賺錢的能力更重要。錢只是工具,快樂才是目的。這就是我體會到的,自由的經歷。 雅雯 出生:1977年 經歷:僑光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國文講師 學歷:師大國文系博士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著作:《曼尼先生》(秀威少年出版)因為老婆, 家庭資產增加3倍 雅雯隨丈夫赴上海派駐,辭掉教職,成了家庭主婦。任職國內某半導體大廠的雅雯夫婿鍾先生說:「雅雯是家裡的財務長,因為有她,我們的家庭資產得以增加3倍以上。」40歲的鍾先生雖是年薪7位數的科技新貴,但他很支持雅雯涉獵股市與房地產的積極投資作法。每天上午7點出門,晚上9點才回到家的鍾先生說:「科技業很操、很累,能不能早一點退休,就指望老婆的投資功力了。」鍾先生透露,日常生活中的雅雯還滿散漫的,但她對投資理財的學習與實戰,卻有令人驚訝的嚴謹與毅力。「我難免在工作上會聽到許多明牌,叫她去買,全都被否決,事後證明她大都是對的。」「她總說明牌要靠自己推理,抽絲剝繭找出來,像她投資的大統益,我聽都沒聽過,竟讓我們大賺!」鍾先生承認,因為雅雯在房地產與股票投資的豐碩成績,讓家庭資產至少增加3倍以上,沒工作的她,賺錢功力比他每天辛苦工作14小時還要厲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