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個人也要企業能力──「霸權」從何而來(2010/07/3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1

炒家風險大,用家反而可以考慮?──「潮流樓評家」的意見(2010/08/07)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938


由於個別熱門屋苑如太古城、美孚等創出接近九七年高峰的成交價,一片「回到九七」之聲甚喧塵上,摸貨短炒成交逐漸出現,據講還有所謂「摸上摸」、「摸上摸上摸」。而九七年傳出有所謂「十八摸」,當然不是《鹿鼎記》內韋小寶所講的妓院歌調。所謂「摸貨」,是指確認人(confirmor)持有的單位,在物業買賣雙方簽訂買賣合約後,原買方可找尋另一買家(sub-purchaser)承接單位,到正式成交時(即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原買家需確認承接者的身份,一般稱為確認人。摸就是mor的發音。 

不熟悉炒樓操作的讀者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筆者就用拍拖結婚為比喻:某一對男女拍拖時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必嫁必娶?),甚至隆重其事搞個訂婚儀式,那麼他日結緍又是否必定此男此女,而非「情人結婚了,新娘/郎不是我」呢?還是「生雞拜堂」呢?


二手市場的臨時買賣合約有時會加上「必買必賣」條款,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確 認成交,然後還有一段時期後才簽契及支付尾數。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原買家與上手業主之間的事,但在樓市暢旺炒家活躍時,就會出現所謂「特長成交期」。原買家 固然是有心去炒,爭取更多時間來空手套利,對於賣方來說,特長成交期增加交易的風險,尤其是摸上摸,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因交不出錢或其他原因,在市況逆轉時 就有機會「斷纜」而交易告吹。


所謂等價交換,賣方的風險不是白冒的,因為炒家睇好後市,而願意出比市價為高 的價格,換取長成交期,以爭取空手套利的時間。以價論價,同一單位用家一般是爭不過炒家的,因為後者更願意冒風險而出高價。此所以筆者說市淡宜買市旺宜 賣,是從用家的角度考慮,市旺時用家就要與更多炒家爭逐,而且要吃資訊不平衡的虧。


對於炒家來說剛好相反,市淡成交少時是絕對不宜出手的,價格平一點又如何,如果找不到交易對手,實力不足或過度擴充的話隨時周轉不靈。筆者曾分析黎汝遠先生在力寶中心一役寧願壯士斷臂,無謂輸掉機會成本,這才是炒家之道──無機可投,不如蝕多少等下一鋪。


筆者之所以長篇大論講述炒家與用家之別,是因為最近不只一次看到有多人說現水平的樓價炒家風險大,反而用家睇長線可以考慮入市。發表類似意見者明顯是不明白炒樓的運作以及用家的利害關係。


正因為用家將持有物業是以年計甚至以十年計,購入水平的高低就比炒家重要,網上流傳睇足幾年樓都未能決定的「鬼故」,以筆者觀之,就不明白樓市低潮時不買,何以偏偏要在熱火朝天時人有我有參上一腳?用家較長的持貨期,並不表示他們應該在現階段入市,以便坐貨坐足幾年。


真正的炒家當然不需要聽取大教授,大經濟學家的意見,時機一現及時而出,入貨價略為偏高又如何,反正吃的是短期的時勢,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老編小魚兄經常拿所謂「潮流散戶」開玩笑,筆者暫時未看到有沒有「潮流炒樓戶」,卻看到有些「潮流樓評家」。


有人問:「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5%10%15%或更多?」。筆者的答案是:「2009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1,090,600個,2010年七月份有12,957宗住宅交易,以年率計,是14.28%。」對於住公屋的七十多萬個家庭,以及那接近一百萬個不買不賣的家庭來說,樓價高低是無關宏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31

中美利港 林黃趙李──炒樓活動局外人不易參與(2010/08/14)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079

「炒樓」一詞又重新在傳媒大面積出現,筆者最近也收到某些電郵詢問炒樓之道。其實這是問和尚借梳──問錯人。雖然筆者知道炒樓的運作,但從沒有參與,難道一路住一路等升等跌玩財技也算是炒樓麼? 

一般人想參與炒樓,恐怕是對此種經濟活動欠缺理解。股票流通量大,又有交易平台,資訊透明度牌面上較高(但最重要的街外人卻不知),同質性又高,故一般人去炒股票,吃虧的總算有限;但物業市場,尤其是二手買賣,局外人實難知內情。比如有朋友問太古站某屋苑最近有一單$5,500的成交,為甚麼這樣低?筆者這樣答:D座。

除了資訊不平衡外,炒樓的另一難是人脈,因為無論貨源或客源,均是操之於該盤經紀之手,尤其是一些地區如北角,連中美利港四大代理也要讓路給當地的中小行,而他們也依附於當區的炒家提供貨源。筆者在網上找到一篇描述「美孚師奶炒樓團」的文章: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494

 

 

美孚……最著名有林、黃、趙、李四位阿太,佢地每人手上長期有幾十件貨。由於佢地喺大客,兼買賣多,在美孚冇地產敢唔賣佢地賬;如果有平少少嘅貨,而唔賣俾佢地,嗰位sales都 怕且要同佢地幾位好好咁講個合理解釋。久而久之,平嘢只喺賣俾佢地,就成為習俗。佢地入左貨喺會成間執靚先賣的,頭頭尾尾約需四個月,而每件貨基本都賺, 個市如果好唔就,唔得咪最多租一年。用『流水作業』四個字就最適合形容佢地。所以不論市好市差佢地都一樣入貨,如果唔入貨,條流水作業線就將會出現真空, 幾個月後冇貨賣。第二,就喺佢地辛苦建立的入貨出貨王國,金漆招牌,喺唔破得嘅。

美孚的物業投資者,著名的還有博客張大朋(http://dpz88.spaces.live.com/default.aspx),由一間自住的美孚單位開始,一間一間地複上去,到九七前清貨,之後再入過,除住宅單位外,更有美孚的舖位。張先生更有多本著作出版,其中一本是《股市投資實戰策略》,筆者看過,可算是樓股雙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

其實過萬戶的大型屋苑,如太古城、第一城、嘉湖,甚至未來兩萬戶的日出康城, 都有一群群這樣的人,與其簡單地視之為炒家,不如視之為小型的產業鍊。經紀賣筍盤給他們,然後裝修單位,再高價放租或放售,對像當然就是局外人,就像打麻 雀時「三娘教子」,三家數牌,輸的自然是街外人。

港台e線金融網85日 訪問著名炒家陳清白先生,當中最精彩的部份是講述如何用一間太古城翻身,靠的是陳生對樓盤合理價熟悉,而經紀亦自動報盤,平盤就入,入完放租或到價就放。 翻查陳生屢次接受傳媒的紀錄,差不多每一次都是睇淡,但並不阻礙其炒樓成績,只要參與其中,持續的升市對活躍的炒家是有利無害。

一般市民不應被傳媒報導吸引奢言炒樓,或者輕信樓市見頂爆煲之論,而出售自住 物業租樓等跌。如果只是希望置業解決居住問題,在市場低潮時買入乖乖地按時供款,大升浪後有可觀利潤,才去想換樓賣樓加按之類。如果希望投身炒樓一族,但 又無御用經紀,又無樓宇化粧團隊,就要看看自己有何條件火中取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90

選股要選人──怎樣評價管理層?(2010/09/02)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533

上篇講選股的第一步是選管理層,筆者所指與一般人認為不同。很多所謂「好勁」的管理層,如果他們根本就不是為股東做事,以筆者之見對投資者來說是完全無用的,以下是筆者以前寫過的選擇股票及管理層的方法:

九選六不選

九選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643&fid=7

1. 從事行業正在高速增長期,市場仍未飽和,未有壟斷情況出現

2. 公司本身是市場壟斷者,或寡頭壟斷者,或已出現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

3. 公司透過R&D成功發展新產品或業務,或透過收購合併壯大

4. 公司透過發展品牌或控制垂直式合併控制貨源及銷售網,獲得比同業高的利潤

5. 公司在面對市場轉變前,能調整業務及轉型

6. 管理層在業務發展及危機處理多次表現出色

7. 管理層能明確地指出公司中長期的發展方向,並付諸實行

8. 管理層必須要公平對待大股東與小股東,能平衡兩者衝突

9. 管理層能與政府及市民維持良好關係



六不選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946

1. 「無故集資」:筆者認為最嚴重的罪狀,即是在沒有明顯提出發展計劃之下集資,只是草草地說「作為減債及公司一般營運費用」之類的廢話。很多公司即使大把資金,也要求股東供股,或發新股給街外人攤薄股東權益。上市目的由幫股東搵錢,變成搵股東錢

2. 「頻頻改組」:有些集團擁有很多間上市公司,即使貴為長期恆生指數成份股的,也曾經將A 公司的業務淘空,塞給B公司導致負債纍纍。公司業務架構頻頻改變,即是在一開始經營時已沒有良好的規劃


3. 「又收又放」:將公司屬下業務分拆高價上市,過不多久低價私有化,表面上母公司可以透過這些交易獲利,實際上子公司的股東也是公司的股東,今日能夠損害子公司股東的利益,他朝也能損害母公司股東的利益


4. 「監控無力」:管理層無法控制下流子公司的業務運作,最近的例子是有公司投資證券業需要注資,幸而股市當旺獲得意外之財,但幸運是不會永遠伴隨的,他日也可以被這些非核心業務拖垮


5. 「博而不精」:公司經營多種不同業務,卻沒有協同效應,令到管理層不能專注主要業務方向,甚至令本業凋零。例如做地產的又去搞娛樂事業,結果兩樣都搞得不好


6. 「私以忘公」:大股東在上市公司與私人業務的利益分配失去平衡,除了以前提及的世家之外,最近有龍頭公司主席被人稱讚為「搾牛奶高手」,可惜上市公司的牛奶被搾掉之後,變成了私人投資業務。人人為己無可厚非,但作為街外人無謂為人作嫁衣裳




此兩文亦收錄在《投資啟動生活》一書中。


More about 投資啟動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7

數字是第四步──揀股之道(2010/08/31) 脫苦海


http://www.talk-global.info/viewthread.php?tid=11718&page=1#pid127254

揀股票,第一步就係管理層,第二步係商業模式及市場結構,第三步才去講甚麼策略管理之類,到最後才是去計估值,點解d人硬係要本未倒置?

投資(包括買股票、買樓,或者做一盤生意),最重要的部份都係難以量化的。

舉個例子,你將投資的股票收窄到香港地產股,你只係計第四點,分分鐘就係買左麗新、華置、百利保,甚至永義。但你問我,只會睇12、16、83,連1同17都唔會睇。

咁你可能會話,上市公司數目一千間以上,行業是一百個以上,每行可能有5-10間公司,邊得閒睇得晒?

原則上你對某個行業好熟悉,才談得上去研究及投資,所以脫苦海就睇地產,市場先生同Cory就睇金融股,會計仔就製造業公司。

等我開個問題考考你:邊一隻服裝股最好? 答案就係永遠沒有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8

出幾多力,即係有幾多料──老細點睇「半斤六兩」(2010/09/2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844

之前講過半斤六兩的問題,現在是續篇:

利字當頭—望得遠做得近

人要發奮圖強、擁有卓越的表現, 必然需要一點原動力去加以推動,而無可否認,「錢」確是在工作的推動上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但問題是,大部分未能成功的人,往往只計算眼前的利益,要先得到 回報,才願努力工 作。相反,成功者的想法卻是背道而馳,先努力工作,不計較回報,當贏得了口碑,金錢、尊重與成就也自然會隨之而來。

這樣的說話,或許你會感到莫名其妙,現在,我就跟你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位好友,在某大集團工作逾十年,從見習生做起,直至現在當上集團內的總經理,從薪金平平開始,按年遞增。有天,老闆對他說:「我會調派你到一間新上市的公司做CEO,下星期二上班,現在你手頭上的工作,可交給你的副手去處理。」

此事距今已有兩個月,早前我們一起相約晚飯,在這獨自交談的機會下,我就問他:「你為何不向老闆詢問有關的細節、待遇與工作範疇?一個『哦』字,你竟然就披甲上陣,來到這間陌生的新公司。

請問你知不知道你的月薪是多少?你的職權如何?人事部有否跟你提及?你的老闆又有沒有與你商量過?」他面露自信的笑容對我說:「沒有!沒有!沒有!」

我呆了一呆,他續說:「我不擔心老闆會『搵我笨』,原因是過去這十年,我們之間已建立了絕對的信任,而且,我是從不會計較老闆給我多少回報的,只會做好自己的工作,因為相信我若能做出好的表現,老闆自然會論功行賞。

世上每個老闆都一樣,當他給你10元的薪水,自然會期望你做到15元的工作,可是現在有許多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最愚蠢的是,老闆給你10元人工,就只交5蚊貨仔的那種人,他們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賺了,『着數』了!
 


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偏偏不知道『你精老闆都唔笨』,總是『渣流攤』與偷工減料,遲早也會被人裁!另一種同樣自認精明,實質『戇居』的打工仔,在收取老闆10元薪水後,就只付出10元的工作,不多也不少,無拖也無欠。


如此一買一賣看似沒有問題,但當中卻全無感情可言,這種人在老闆的心目中,其實與前者的偷懶員工無異,老闆心裏會想:『這個人處處斤斤計較,差點要用磅來秤到足,我才不會給予你機會呢!否則他日你成了氣候,反轉豬肚就是屎,我豈不是更笨?』

而我,就是第三種 – 新界牛!老闆給我10元去工作,我不會只做到15元作回報給他,更是盡全力去幹,做到幾多得幾多,直至我能力到了頂點為止!我不相信老闆會虧待我,因為若 他待我不好的話,我還是可以『炒他魷』,到時絕對有『大把』行家與同業會向我伸出友誼之手,那時,我能索取的價錢定必會更高!」

職場有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其實當上了大笨蛋也不知道。所以這個世界,每天也有人在打求職信與不斷轉工,原因是他們不明白職場求生之道就是要吃得 開,不怕蝕底,以及望得遠,做得近;所謂望得遠,不只是望遠兩天或兩、三個月,而是要看整個發展的長線,那才是職場內的成功必殺技!


黃毅力



黃生「枝筆」仍然是以打工仔的角度睇事,佢身為大老闆,當然知道老細應該係點睇。筆者換轉從老細的角度睇呢三個例:

1. 收10元人工,出5蚊貨仔──呢個員工原來只值$5,點解我會出$10請佢呢?買錯野,速速換左佢。

2. 收10元人工,出10元的工作──呢個員工值$10,咁無理由加人工比佢;同埋,有無D值$12可以用$10買黎代替呢?

3. 收10元,工作超出15元──呢個員工唔只值$10,公司有值$20的野,應該要交比佢做,出$18人工,可以炒左兩個共值$15的員工)

員 工在老細眼中,係factor of production的其中一種,佢地係唔會理會員工出盡全力與否,佢地見到$5功課,呢個人就只值$5,而應該用$4.5或以下黎請。所以初出來打工, 應該要出盡全力,現任老細同其他有眼見的人自會衡量,所以有d人係唔需要見工的,一轉工就轉左去供應商或者客戶度,因為老練的老細往往知道,幾精心設計的 招募測試,都不及親眼見。

作為打工仔,我們需要知道兩樣野:其一是你應該要盡力同時比人見(人地見唔到就盡力都無用);其二,既然良禽可以擇木而棲,今日出幾多糧唔係最重要,而是你有無本事嚮條街度搵到更好的工作同待遇。

讀書進修唔係唔好,但市面上太多學店,佢地可以比張沙紙你,但並不一定能增加你的工作能力及市場價值。例如所謂MBA,有幾多個老細,真係會因為呢三個字母而升值加人工?工作上有太多的秘密,係無得學的。

其實打工一如sell野,有心sell的當然就盡sell,不單要賣晒所有優點,而且要比盡量多人睇到,最好梗係有人爭喇!周大仙在發達指南有講:「16.5真正的終極資產:你本人」(P.2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7

計一大輪都唔知自己想點──投資最忌計死數(2010/10/0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975

在討論區發現有兩個計死數的例子:

http://www1.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3161883

一個人花8塊錢買了一只雞,9塊錢賣掉了,然後他覺得不劃算,花10塊錢又買回來了, 11塊錢賣給另外一個人,問他賺了多少錢?


答案不是一元嗎??
我念呢題唔可以計出黎

8<---本錢
9<---第一次賣所得
賺<---1元

現有9元

10<---第二次買入的本錢,由於之前只有9元,所以這次要另外再攞多1元,因此已把之前所賺得的1元扺消,變成賺0元
11<---在0賺蝕的情況下以10元購得再以11元賣出
因此最後賺了的是1元

大家唔好自己加任何情況落去(本身拎住20蚊 or 問銀行借等等)這會改變左問題既本質

有D人話兩個買賣是獨立的,但很明顯是接著的,利用之前所得再買(其實識中文嘅人都會知啦,如果你仲係堅持係分開計的話,唔該學好D中文先啦;仲有1+1計黎把鬼咩,如果真係既話,叫板主封佢ID啦)

而單純用數字去計,由於不明因素(我真係唔識講>.<是一定會計錯的

大家討論下~~~

我認係念錯左,應該係2元,不過我依然堅持買賣不是獨立的!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161093&extra=page%3D2&page=1

貶左都唔知...財經透視Edmond個案是很多香港自住業主的縮影
                                                                                    

年多前Edmond以 $1,600,000購入屯門單位,現己升值至 $2,200,000,賬面(表面)賺 $600,000,業主會因此而考慮換貴些或大些單位,如德福,表面上也是正確。但實際上是了$300,000。因為德福年多前 $2,300,000,現也升值至 $3,200,000。Edmond和很多自住業主也計不出和不知道。

以下運用了兩種不同形式去讓大家知道Edmond怎樣 $300,000:

形式一)
-
$900,000 + $600,000 = -$300,000 (未計佣金律師雜費等開支)
(被賺) +   (賺)  =   

形式二)
$1,600,000 (原樓價) + $600,000 (賺) + $1,000,000 (補貼) = $3,200,000 (德福)
除去$600,000賺,即Edmond今天需要用$2,600,000去買入德福

較年多前只買$2,300,000為多
$2,600,000 - $2,300,000 = -$300,000
(今天買)   -    (年多前)  =   

答案:

其實樓價越升,賬面數越升,但自住業主實際就越「」一旦換大些或貴些的單位。
由於Edmond和自住業主只著重自住物業升值,嚴重忽略了周邊物業也同時升值這一環。



計一大輪數做一大堆scenerio,結果都唔知道自己想點至囉到最多著數。
既然人類沒有預知能力,就無可能事前知道邊個係最好決定,有賺咪得囉!
計多左又唔會變先知的,反而令到自己無所適從,睇唔到大方向。

股票、物業等投資呢個遊戲其實好簡單:

在市況淡靜價格較低時,盡你最大的能力同時要穩陣地買入優質資產
到市況火熱人人心紅時,減倉減風險增加資產流動性及變現性

早一兩個月,筆者係咁話樓貴股票平,而家大家知發生緊乜事嗎?
筆者辜且將投資簡化為:錢(含外幣)、股票(包括非衍生的證券及票據)、實物(包括樓),這裏已包含超過七成人的投資額度。
以目前低息環境,錢呢個項目可以不理(包括人民幣,其實升極都有限)。
股票,要精於選擇(大學問黎)
實物,大部份反映貨幣的購買力貶值,而樓宇可以平息借,又可以使用或收租。

請大家看看下圖:



這 裏介紹一個概念:西格爾(Jeremy J. Siegel)常量──6.5-7%的實際股票收益率。根據美國過去二百年的數據,扣除通脹後,股票的年收益率一直處於6.5-7%之間(《投資者的未 來》163頁),即每十年翻一番;債券實際收益率是3.5%;票據和其他短期貨幣市場資產為2.9%;而黃金只有0.1%;貨幣就慘了1美元的購買力經 204年後,只剩下6仙(6%)。

筆者沒有西格爾先生的耐心去計算香港物業的收益率,以下是四叔傳附錄內的資料:



1996年以後的資料在此:

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his_data_2.pdf


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rvd1_1.pdf



計算的方法是B類單位每平方米價格,除以10.76,2010年7月的數字如下:

港島區:$8,001(比1965年高156倍)
九龍區:$6,633(比1965年高127倍)
新界區:$4,505(比1965年高104倍)

恆生指數1964年7月31日基數100點,以目前恆指約22000點計,增長了220倍,可見如果能追及大市(比如買盈富基金),股票的回報比物業高。

但不要忘記,物業有槓桿,就算跑得最慢的新界區,大約做兩倍槓桿(五成按揭)已幾乎可以追及(當然要計按揭利息),港島區更只需做1.4倍槓桿(三成按揭)。

用最小本錢,做最大生意,控制最大資產,這些才是大數。鬼唔知買德福(金額)升得多過屯門咩!不如話買九龍站甚至山頂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6

「樓奴」未做何以成「老婆奴」?──「置安心」只是一個選項(2010/10/3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661

施政報告「置安心」計劃發表後,各界紛紛表達意見,當中毀譽參半,一些人認為計劃十分合理,但更多人認為計劃有很多漏洞,以及質疑為何不復建居屋,硬要拿一個大家都不清楚的計劃作為代替? 

筆者早幾期 已指出香港住宅供應有兩座大山:土地使用價值爭逐將樓價推高、供應 有限但發展壓力被高估。土地有價而要使用者付出代價時,他們又是否真有如此龐大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希望上車者,或自命無殼蝸牛,或認為要買到間屋才可以成 家立室,到真正要他們科水買樓,半賣半送他們未必供不起,不過又會說用二十年供樓,令到自己二十年都不能轉工,或者認為自己被層樓綁住,未能實踐人生理想 或降低生活水準。說穿了,他們不想面對置業問題的本質──選擇與機會成本。

人生充滿選 擇,置業只是其一,最理想當然是付出最少代價而得到最好待遇,但我 們知道理想往往在現實中不存在,結果唯有在現存的選項中取捨。結婚可以選擇「是否與家人一起住」;「結婚一定要買樓」換一個角度是「不與家人一起住」,可 以是租可以是買;偏生有些人認為,一定要自置物業;結果又要面對買甚麼樓,以及儲蓄首期及其後供款的問題。

有選擇就有機會成本,租樓住可以不用出首期,但期間樓價上升就不能享有增值,同時要面臨被加租及經常要搬遷的問題;如置業不去租樓,又要面對樓價下跌的風險,數以十萬計的首期被凍結不能作其他用途,還要長年期供樓,更要負責支付管理費、差餉、地租等費用。


若能從這務 實的角度看待,「置安心」可以視為解決個人置業問題的新增選擇── 將租或買的決策推遲幾年,所交租金是凍結五年的市值租金,而租金的一半可提出作為首期。不參與「置安心」而租樓的,交的仍然是市值租金,只不過要面對加租 的可能,以及業主不會大發慈悲將收到的租金退還一半。

若人們能平 常心看這個計劃,不失為鎖定參與者未來幾年的租金支出,即使最終決 定不置業而拿不到一半的租金津貼,並不能算是金錢上的損失,因為到市場租樓,也要支付全數的租金吧!參與者損失的只是機會成本,自行放棄政府津貼的置業機 會,而不應理解為「迫人買樓」。至於當事人為甚麼甘心放棄,人家怎樣計數,已超出旁人的能力範圍。

筆走至此, 本應收筆,但一名前恆生商學會學生會主席,現在就讀中文大學一年級 的王同學說:「我女朋友話,買唔到樓我唔嫁你!」其實王同學今年才入大學,如無意外畢業時應該已經有「置安心」單位可供申請,如到時王同學成功入圍,租五 年後可以提一半的租金做首期,剛剛好切入其「廿八歲才儲夠首期買樓」的計劃。

至於王同學認為要求「增加置安心計劃的數量供應及資助」,入學只有個多月的王同學應該在「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課程」中學習經濟學的兩大原理:”Limited Resources, Unlimited Wants””Opportunity Cost is the value of best alternative foreg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7

罩門初現──銀行可能收緊信貸(2010/11/0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855

近期對於樓市的議論,均偏向於樓市的實物供求,比如政府推出多少土地,有多少單位落成,對居住的新需求之類,但事實上住宅的需求不單是多少人居住及購買,更重要是多少錢去買,背後隱藏的是金融體系的按揭市場。筆者在去年樓市分享會(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9910)時這樣說:「樓市波幅將超越貨幣購買力下降的表現,不能單以供求分析,信貸收縮將成為『樓市罩門』。」筆者看到這個罩門正在出現。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提交立法會文件(
http://www.info.gov.hk/hkma/chi/legislative/index.htm) 顯示其對目前金融環境及樓市的憂慮:「豪宅樓價較1997年第三季升13.8%,較2008年金融海嘯累升47.4%,購買豪宅的家庭供樓支出占家庭收入 比重約七成,超越銀行對住宅按揭貸款人所設置的壓力測試上限。一般住宅升幅較窄,目前一般住宅較1997年高峰期低10.1%,惟較2008年金融海嘯則 累積反彈46.7%,購買一般住宅的家庭供樓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四成多。住宅按揭平均每宗借貸額達250萬,還款期23年,均創10年新高。」

一眾政府人員近數月均出口術為樓市降溫,筆者卻重視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的言論,皆因真真正正掌握短期樓市榮枯的是銀行體系,一如金融海嘯之後,銀行一放水樓 市即見生機。人們有意買樓,如果銀行不批按揭,結果亦是無能為力;要樓市降溫,最直接打擊購買力的是收緊銀行的貸款政策。筆者早已風聞,近日銀行對於申請 按揭人仕,除降低估值外,更會詢問首期是否自有資金,加按時又會詢問資金的用途。結果是減少入市資金,從而令入市意欲降低。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銀行體系的健全及穩定是首要,至於是否令到某些人更難上車,或投資者炒家會否因而周轉不靈,是超出其考慮之列。偏生議員就愛以此大造文 章。立法會議員何俊仁認為,金管局的遏樓價招數對炒家來言軟弱無力,呼籲當局要尋求其他如徵稅等財務政策。陳德霖答得更妙:何議員的講法是對的,除信貸 外,亦可以在供應、控制銷售手法及稅項等方法,控制泡沫,但這不是金管局控制的範圍。

金管局職責是監管銀行,擺事實列數據尚在責任範圍,卻有議員要求兼任分析師及預言家。議員林大輝追問樓市何時會「爆煲」及銀行利息何時會掉頭上升。陳德霖 直言:金融市場變化萬千,難以作出判斷。議員涂謹申批評陳德霖對金融欠缺分析及判斷,無力對社會起穩定作用。不如由涂議員親自發言,以便對社會起穩定作 用,還是怪責陳德霖不留下小辮子?

無疑前任總裁任志剛對某些事情有問必答,陳德霖的謹小慎微顯得畏首畏尾,但筆者認為「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以現時的資金泛濫市,再加上短期新樓供應 緊張,才出現眼前的樓市景象。無需加息,只要銀行減少按揭優惠,已能對市場產生冷卻件用。如渣打及恆生已提高H按息率由H+0.7%變為H+0.8%至1 %,相信其他銀行亦陸續有來。各銀行為提高資本比率相繼集資,對於利潤微薄的按揭業務是否要改一改遊戲規則?

至於供應,自從公佈明年4月1日起發水比例上限為10%後,各發展商爭相入則,筆者估計三至五年後此等供應將陸續落成,而樓花將於兩三年後推出,到時還是否像目前那樣奇貨可居呢?

由量變到質變,後市已見陰影,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樓市轉勢在即,樓換樓的朋友只是將贏回來的再押上去,但對於「磚都無塊」而希望上車者來說,在此市況及估值,又是否值得傾盡所有再以高按揭成數入市呢?筆者勸這些朋友三思,尤其是期望政府幫一把,隨時「幫你變成害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8

買樓兩頭賺──量化寬鬆政策下物業成為理想投資(2010/11/2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7193

量化寬鬆政策引發投資市場的變化,美元及相關資產弱勢已成為自我完成的全民共識,很多人但知所謂「買實物抗通脹」, 或因為港元與美元掛勾,便以存人民幣作為另一種出路。此處出現兩個考慮:首先,所謂實物,可以是黃金、物業,甚至有人去囤積商品甚至農產品,究竟選擇那一 種?第二是,所謂商品貨幣如澳元紐元,或甚囂塵上的人民幣投資,牌面上表現比美元強,又是否理想?

市傳國內炒賣諸如大蒜、蔬菜、肉類之類農產品,甚而有人煞有介事說因為各地冷藏設備發展起來,有利囤積居奇云云。而香港亦有一鼓收集諸如紅酒、名錶、錢鈔、茶餅作為投資標的。筆者不敢說類似的操作不能獲利,卻難以視之為投資,因為他們面對流通性及異質性的問題,導致難以大額進出,以及定價困難。相比之下,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就無此弊,不過相比之下物業金額大,而且高透明度的成交紀錄令定價較易,可以判斷估值水平。

此外還要考慮槓桿此一因素。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均可以高槓桿方式運作,而被人目為高風險投資;可是以按揭買入物業, 其實亦是槓桿,比如七成按揭是用三倍多,如按到九成則高達十倍,然則何以少人批評?說穿了,物業市場較少出現斬倉情況,即使物業市價低於按揭額,出現負資 產情況,只要按時供款,往往銀行亦不會收回物業拍賣抵償。至少在金管局網站看到負資產的統計數字,即是金管局亦默認此種現象的存在。反而其他商品,未跌到 負值,經紀行已經call margin追加保證金。因此物業投資的安全系數比其他商品高得多。

而另一被人忽略的因素是除了現金會貶值,其實債項也會貶值,美國政府深明此道,因此不惜大印銀紙製造流通量,今天的 債去到若干年後已貶去一截。借錢買物業,動輒十年、廿年甚至卌年,其間銀行欠款所代表的購買力亦隨通脹而降低。過去數十年樓價輾轉上升,債務購買力輾轉下 降,無論地產商或小業主,均是兩頭賺錢。

至於不買實物資產,改存商品貨幣或人民幣投資產品又如何?其實所謂人民幣升值,是購買力下降速度較慢的假象。美國政 府會印銀紙,難道歐洲、澳紐或中國不會做?至少中國政府亦是大量放水進入市場,而不會坐以待斃,國內物價上升已成普遍現象。據報導甚至出現國內居民回流香 港購物的現象,在流動性海量之下,各種貨幣只有爭相貶值一途,用那種貨幣只是程度上的分別。

租或供物業,往往佔家庭支出的一大部份,即使不以投資視之,能鎖定或控制居住支出已是自保。尤其在當今時勢,誰人會低價出售自住物業?樓價大跌又從何說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