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一個投機者給80後未上車一族的告白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7529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484630&extra=page%3D1

致80後未上車一族:

小弟是一位有近20年投機/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我真的非常同情妳們處境,並想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妳們作置業決定!

小弟是一名70後的中年,只可惜(97金融風暴爆破後)98年才大學畢業,嘗盡經濟低迷下就業的辛酸,卻沒有享受到80/9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的就業順景路,加上其他總總原因,致令小弟走上投機這條不歸路。

所以小弟絕對能感受到妳們的處境,如果妳們是02/03年才畢業,可能人工比我98年畢業還要低,工作雖然努力,但上位卻很不容易,仍可能比一班所謂前輩(即小弟就業時俗稱"老屎忽")禁住。

就業情況稍為好轉時,卻要面對樓價瘋狂置業困難的問題,(現時樓價跟本與實體經濟脫節)。以現時一般年輕打工仔的人工,買不到樓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現時工資與樓價跟本就已經脫軌),卻被一些準備高位騙妳們接火捧的賣家以嘲笑、恐嚇、指駡形式推妳們落火坑高位接貨!連財政司司長都說:"炒家利用市場異常亢奮的氣氛,製造恐慌性購買的假象,企圖在火上加油以圖利。加上今年頭三季的短炒激增,令他有必要出手打壓炒風。"

作為一個有近20年投機/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小弟熟讀了近300年的經濟發展史,並希望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來幫助妳們作置業決定!小弟並不是很富有,但從投機/投資賺來的錢已夠小弟用幾世,故斗膽在此發表文章。

我在財政司司長出招前曾出過以下多篇文章(內含小弟一些投機/投資過去)去警惕年青人不要被炒家所惑高位買樓接火棒!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393849&extra=page%3D2
(有興趣知道小弟過去的可參考此文章)

年青人, 想置業應耐心等待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才入市!

致香港的年青人:

妳願意用二十至三十年的青春去換一層樓嗎?做一生樓奴值得嗎?

於 香港買樓等於交重稅,In Form 4 Economics, it says "in Hong Kong, land is a tax". 香港稅基狹窄,財政支出靠賣地收入,所以香港買樓等於交重稅。加上發展商奸狡掠水食水深,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買樓等於交重稅兼幫地產商打一生工,所以現在 應該先關注自己的事業,儲夠金錢,等待最適當時機才入市買樓!

但 不要期望政府會幫忙,特區政府與地產商之間,擺明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天匯事件不了了之,梁展文事件等等),點會干預市場壓低樓價幫市民置業。想政府幫市民 置業,除非特區政府被推翻,成立新的民主香港政府啦!特區政府只會將現時買不到樓的八十後青年標籤為"低能兒童",卻不會出手相助!

現時樓價瘋癲,脫離實際經濟因素,現在買樓等於用二十至三十年的青春去換一層負資產的樓。

但不要緊,從來都是物極必反。泡沫吹得愈大,爆破後跌得愈勁!貪婪的地產商加上腐敗無能的特區政府,會促使呢個泡沫愈吹愈大,直至失控爆破。學梁錦松講,樓市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年輕人應耐心等待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eg沙士價)才人入市!

作者補充:(9/11/2010)

1)怎樣脫離樓奴困境?
2003年沙士時的樓價大概是1997年樓市高峰期的三成,即妳所儲的三成首期己足夠妳付清所有樓價,不需向銀行借貸供樓,即妳不需做樓奴。

2)樓市有機會跌7成嗎?

絕 對有機會跌7成,甚至有機會跌9成。只要泡沫吹得愈大,爆破後跌得愈勁!1997年樓市高峰期時那有人會想到之後樓價會跌7-8成,當時的人只相信樓市會 升多幾十年,沙士只是觸發樓市終極一跌,就算沒有沙士當時樓市亦會跌6-7成。1989年日本樓市高峰期時那有人會想到之後樓市會跌足20年,現在的日本 樓市仍在谷底難以反彈,因1989年日本樓市需要供三代,應驗了泡沫吹得愈大,爆破後跌得愈勁!

3)年青人,妳們最大的本錢是什麼?

應 該是青春吧!有青春便可充分運用"耐性資本",股神巴菲特所說的"耐性資本"是指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具備雙重的耐心,能以無比的耐性等候入市的機會,入市以 後要有同樣的耐心等候股價上升來反映其內在價值,体現價值技投資的精髓,別人貪婪我恐懼(1997年時),別人恐懼時我貪婪(2003年時)。正如德國股 神科思托蘭尼所講:"賺錢就是那麼容易,跟群眾對著幹!"

4)對於年青人來講,供樓的最大成本是什麼?

供樓的成本不單是利息,對於年青人來講,富爸爸說供樓的最大成本可能是"放棄學習創業和投資的機會"。因創業和投資確實需要交學費(即輸錢),買樓付首期已減少了創業和投資的資本,加上負債後的心理壓力,確實令不少人對創業和投資卻步。

5)泡沫真的會爆破嗎?

百 分之一百會,從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1720年南海泡沫、1928年美國股市投機泡沫、1990年代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香港股市樓市泡 沫、2000年科網股泡沫等等,最終都以爆破結束!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都在泡沫爆破後輸光身家,並說:"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無法計算群眾的瘋 狂!"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327140&highlight=
  (內含泡沫形成原因)

<牛市四部曲>小弟認為現在是牛三急升前的震倉調整,大家點看?

<牛市四部曲>
牛一,於悲觀中形成
牛二,於懷疑中成長
牛三,於樂觀中上升
牛四,於興奮中滅亡

小弟認為2007年牛三(由大概19400-31700點)的升幅誘因為港股直通車,並認為今次2010年牛三的誘是因為歐美需用一個更大的泡沫,去挽救上一個泡沫爆破,所以需瘋狂印銀紙(QE2 and then QE3, QE4, QE5……)以至更大的泡沫形成去挽救經濟,而不是行緊縮政策,所以資金是無限量供應的!

正如德國股神科思托蘭尼,股市上升需要的正是資金+心理

小弟認為資金因素已非常明顯,獨欠普遍群眾的樂觀情緒。故認為現在是牛三急升前的震倉調整(因仍有人懷疑QE2的額度而沒有看清大勢),且牛二已經過去!

請各位有識之士賜教,大家點看?


年輕人都為買唔起樓而煩惱,可我年青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卻沒有買唔起樓這奢侈的煩惱,分享一下我的上車經歷:10/11/10


我 1998年大學畢業,主修金融財經,畢業等於失業,97金融風暴爆破後,找一份金融相關的工作是沒有可能的事情。寄一千封求職信,得十幾個面試機會,為了 償還大學貸款,我什麼工都願意做,連普通的文員都應徵,可惜都不請,話妳班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結果幸運地找到份$7000的銷售員工作。我去大學同學 聚會,見到D大學同學,做7-11MT要執貨嘅有,做麥當勞MT要洗廁所又有,做保險無底薪都有,我恨不得一把火燒咗張大學畢業證書!畢業後所學到的第一 件事是如何放下大學生的身段去投入勞動市場,當時有一份$10000人工的工已是很幸福,點會有買唔起樓這奢侈的煩惱!最慘小弟鍾愛炒股,輸到要去財仔借 錢補孖展,食麥當勞$3漢堡包充饑。當時我在麥當勞對住燈火發誓,30歲前(7年後)賺不到一百萬,我就跳樓死!最終痛定思痛,認真學習投資理財,並一口 氣讀了幾十本投資及理財書。並發現單靠打工,(7年後)的確賺不到一百萬,要發達就得創業、投資,甚至投機,當時滿腦子都是錢、錢、錢。1999年科網熱 潮從新上路後,我運用"漫步華爾街"的空中樓閣理論(即形成泡沫需要有建立空中樓閣的理由)去尋找十倍股,並在99年底前憑幾十本投資書的智識,找到一份 股票交易員的工作。於2001年被裁員前,慶幸互聯網這泡沫可以發得那麼大,令小弟賺了不少錢!當時小弟真的膽生毛,竟然運用股魔"Jesse Livermore"的關鍵點理論,去沽空期指,即每低於某一關鍵點,追沽期指,結果賺了人生第一桶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膽戰心驚,嚇破膽。


運 用幾十本投資書的智識,加上多年的炒股經驗(小弟16歲時在股票行做暑期工時初次接觸股票,大學讀金融系時已經常炒股),並應用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 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於樓市之上,於沙士谷底時一筆過付款買樓,當時買樓人人話我係傻仔,我就做傻仔跟妳班聰明群眾對著幹,最後他們笑我傻人有傻 福,真頂癮!沙士買樓我就當係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一樣,加上自己炒股及創業都輸過錢,沒什麼好怕!買便買!


總結:對於小弟呢D有經驗的投資者(應該係投機者)來講,沙士時買樓算是小弟投機生涯當中最穩健的投資罷了!


建議:我覺得買樓不單是自住那麼簡單,而是一項金額龐大的長線投資(至少對一般人來講),不要如一些蠢師兄般純因供得起就買,而是當一項二百至三百萬的投資般看待,那麼妳可能會懂得如何操作入市!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410461&highlight=

借用投資大師林森池的投資戒條,小弟給準備買樓自住的小業主的告誡

轉載自林森池的"證券分析實踐"

林森池的投資十戒第二條:
"戒被倦入狂潮的洪流,不要被外來不理性的亢奮,令妳跟蹤潮流作出投資。例如科網泡沫 、地產狂潮等都是好例子,2000年買入科網股,或1997年高峰時買入住所,你都會很痛苦!"

林森池的投資十戒第三條:
股市大崩潰時群眾的拋售,一定會導致你產生恐懼。這時候妳要克服恐懼,作出人棄我取,購入千里馬(好股票)。

以下是小弟(不是林森池)致準備買樓自住的年輕小業主的忠告:

有關投資十戒第二條
曾射首時常說希望樓市平穩發展,可卻是講一套,做一套!特區政府暗中勾結地產商利益輸送(天匯事件不了了之,梁展文事件等等),沒有認真干預市場讓樓市平穩發展,以致樓市被倦入狂潮泡沫的洪流!

如 果樓市真的是平穩發展,這時買樓並沒有問題。但現時樓市已被倦入泡沫狂潮的洪流,不是平穩發展,這時入市的風險會是非常之大,因為泡沫期間的大升,會引發 泡沫爆破後的大跌。如果可以的話,請盡量避免倦入樓市狂潮的洪流當中!試想想,1997年高峰時買入住所,你會很痛苦!

當然會有很多業主樂於致身於泡沫洪流當中,享受泡沫當中的樓價上升,並告訴妳再唔買樓價便會再升。但請盡量避免倦入樓市泡沫狂潮,或許妳仍可享受泡沫當中樓價的一些上升,但最終妳卻要承受泡沫爆破後樓價的大跌!

有關投資十戒第三條
我相信很多人說這是沒可能做到的事情,因為恐懼是人類的天性,做不到的人亦會有千萬個藉口去解釋做不到的原因。但如妳能做到卻可以幫助妳大幅獲利,至少可以低價買入優質單位自住!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397414&highlight=

<牛市四部曲>股市與樓市之間的決擇?

價值投資大師鄧普頓(Sir John Templeton)提出過的股市發展四部曲:
牛一,牛市是在一片悲觀的情緒下誕生,
牛二,在一片懷疑的情緒下成長,
牛三,在一片樂觀的情緒下成熟,
牛四,在一片亢奮下衰老而死的。」

股市方面:

小弟認為股市現在是牛三急升的起步階段,並認為現在應用 "投機之王 Jesse Livermore" 的理論買 牽頭羊(領漲股),股市尚會有一大段升幅,恆指現時14倍P/E,離曆史高位20倍P/E尚有一大段距離

樓市方面:

小 弟認為現在是牛三的中段至後段,尚且可能仍會有一段升幅,但不會如股市牛三起步階段般會有一大段升幅。現在樓市己不是牛三急升的起步階段,而是中至後段, 兼且買樓是中長線投資,所以不會建議於牛三中後段時期熾熱階段置業!可能明年會升多1-2成,但從十年的中長期看,樓市大跌的機會高於大升的機會好幾倍!

應 否賣樓買股?對於股市新手來講,絕對不應該,除非妳有十年以上炒股經驗,因股市的風險比樓市高幾十倍。對於股票的專業投資者(最少十年以上經驗而且深懂炒 股),而樓房是投資而不是自住,現在卻是賣樓買股的好時機,股市現在是牛三急升的起步階段,尚會有一大段升幅,樓市現在是牛三的中段至後段,升幅有限!

而且當泡沫爆破後,(雖然兩樣都會大跌)!但股市逃生會較樓市快!

大家點睇?


由於香港的樓市總是大上大落,而不是平穩發展,所以買入時機是置業的決定性因素,而不單是供得起便買!(小弟於沙士時買樓時根本就沒有住屋需求)


小 弟的投資之道"就是在市況低迷時低價買入,在市況熾熱時高價賣出!而絕不是在市況熾熱時高價買入接火棒!"如果妳沒有時間認真研究經濟政治,妳只需簡單地 運用小弟的投資之道置業便可以,因為根本沒有人可以準確預計何時加息、資金何時突然撤走、外圍環境變化......等等。

至 於如何鑑定市況是熾熱與否,妳可以讀此書"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或者是800兄關於"97"的文章,或者是參考kelvin ko 兄所言"每次連兇宅都玩埋,大西北、公屋都爆升,證明離爆煲不遠,真係好準!"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466469&extra=page%3D13


每次連兇宅都玩埋,大西北、公屋都爆升,證明離爆煲不遠,真係好準!
連兇宅都玩埋,大西北、公屋都爆升,證明離爆煲不遠。
道理係其他樓樓價太高,唯有3,4線都玩埋,已經尾聲。另外容易引到政府出招。
真係好準!


最 後,小弟認為年青人妳們的人生是幸福美好的,何必為置業過於憂慮,應保持平常心及頭腦清醒,便不會那麼容易墮入炒家陷阱高位買樓接火棒!如果可以的話,我 強烈建議妳們嘗試創業或投資,如果成功的話,妳們將來會是一筆過付款買豪宅,過著富有而美好的生活,始終"工字不出頭"這句話是沒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8

引用 檢舉 新書選讀(1)──3.1 香港樓市的周期(2010/12/1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8034

買樓之所以要留意時機,因為樓市的周期性十分明顯,一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咁你可能會問:是不是真的有辦法捉到高低點?不過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察覺到樓市周期性的存在,好市時佢地會話薪金永遠追唔到樓價升幅,跌市時佢地會話樓 市一如無底洞,送首期比佢地都唔想供,話怕左變負資產。 

前面介紹過1965年至2009年的樓價,現在將佢劃成圖。由於早期數字很細,相對上金額波動較細,為反映相同的升跌幅度,下圖用了半對數表(semi-log graph),例如樓價由$100升到$1,000係十倍,由$1,000升到$10,000又係十倍,用相同的長度表示:


李四叔自傳附錄最早的數據是1965年,當年發生銀行擠提潮,連恆生銀行都被擠,因而引發樓價暴跌,到1967年內地文革波及香港,引發暴動,結束了這一回樓市周期。港島區樓價兩年由$51下跌到$41,大約兩成。

1969年遠東交易所成立,打破香港交易所的獨市,大量資金擁入股市,目前香港各主要地產發展商大都是這時上市,然後在1973年因假股票引發股票暴跌。港島區樓價在六年間由$41升到$220,大約上升五倍;然後用一年時間由$220跌到$176,大約下跌兩成。

樓市之後漸漸恢復,1976年結束文革,1978年中國開放改革,均令到樓市鼓舞起來,股市上出現爭相收購擁有土地公司的熱潮,資金流入樓市造成地產價格上升,卻在1982年出現香港前途問題引發樓價暴跌。港島區樓價七年間由$220升到$,1049,大約上升六倍;然後用三年時間由$1,049下跌到$698,跌幅達三成多。

隨著中英簽署協議,樓價由極低估值回升,雖然經過87股災、89六四事件、91波斯灣戰爭等,樓價均略為下降再創新高,直到97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特區政府大量拋售土地及公營房屋,樓市暴跌,直到03年沙士後見底。港島區樓價在十三年內由$698升到$7,729,升幅達十一倍;然後用了六年時間由$7,729跌到$2,834,下跌六成多。

目前運行的樓市周期,由2003年開始,以2009年計,已運行了六年多,雖經08年金融海嘯的沖撃,仍能在2010年升破高位,向1997年的高點進發。暫時計算是用了七年由$2,834上升到2010年中的$8,078,上升接近三倍。

筆者總結到幾個共通點:

1.     上升的時間長,下跌的時間短:大部份的跌市,都係兩三年內搞掂,除左1997-2003果次,長達五年。不過之前個升浪係十三年,之後的升浪到今日為止已經行左七年。即係可以話,如果跌市係五年,見底之後五年之內其實都係安全期。

2.     上升的幅度大,下跌的幅度細:每一次樓市大升市,升幅都係以倍計,就以2003年至今的升浪,中原指數由最低31.77,升到而家接近90點,差唔多都有三倍。至於以前的大茶飯時代,五倍六倍十一倍都試過。跌幅呢?最甘果次建華八年,樓價下跌達六幾,即係跌剩一半都無,其餘多數都係兩三成。順帶一提,大升市中會有一d小調整,跌幅都係咁上下,例子有89六四事件、波斯灣戰爭、金融海嘯等,都係跌兩三成就收工。

3.     升 市在金融及信心危機下結束:每一次當行到玩串左個金融體系,再加上人們信心崩潰,升市就收工,例如銀行擠提、股市暴跌、香港前途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之類。 即使金融海嘯咁大劑野,點解都殺唔死升市呢?筆者認為,當政府有辦法救得生經濟同金融體系,而人們信心未失時,基本因素尚好時,升市仍然行落去;如果基本 因素又唔掂,金融危機解決唔到,信心又唔掂,咁就會玩,科網潮時樓市都曾經升過兩成幾,由於後來證實科網熱潮係流野,政府又大把把咁掟地同掟居屋,咁個跌 市咪繼續囉!

4.     跌 市由極端事件結束:所謂「血濺街頭係入市時機」,聽落去真係好刻薄,命仔都保唔住,仲講乜野入市丫?每次樓市見底,都有震撼人心的事件發生,例如暴動、燈 火管制、移民潮、傳染絕症之類。當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時,為求自保股票樓掟得就掟,個市就會見底。如果遇到呢類事件,機會就在眼前,不 過人類行為自然會令我地背道而馳,我地到時亦未必有實力入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8

搞咁多不如買公用股──抗通脹債券(2011/02/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9545

諗到無野好諗,d人諗到叫水浸腳目的政府吸多d錢黎蝕: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209/23/mmjr.html

港府新招 研推抗通脹債券
(經濟日報)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06:00

【經濟日報專訊】物價飈升,市民均期待政府出招抗通脹。有政黨建議預算案推出「抗通脹債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簡稱TIPS),每年向購買債券的市民,派發與通脹鈎掛的利息,確保債券不被通脹蠶食。

據悉,財政司    司長曾俊華    認為此建議值得積極研究,已交由金融管理局    深入探討推出的可行性及具體方案。

併入外滙基金 確保不蝕本

據了解,政府初步的構思,若落實發行TIPS所籌集的資金,將由金管局    併入外滙基金一同管理,因外滙基金回報,一向高於香港的通脹率,可以確保政府不會蝕本。2010年外滙基金的投資回報率為3.6%,過去3年的平均回報率為1.2%,過去5年及10年同為4.9%,而自1994年至今則為5.9%。

TIPS的最大特點是其本金可以隨著通脹而上升,投資者常將TIPS看成可以規避通脹的投資工具之一(見另文——「歐美盛行 本金按CPI調整」)。

民主黨    建議 長者優先認購

民主黨涂謹申    建議政府推出300億元「抗通脹零售債券」,購買門檻定為5萬至10萬元,年期為2至5年;該黨並建議政府同時開發債券第二市場,以方便政府贖回債券。據悉,政府已將有關建議交予金管局研究。

現時不少發達國家或地區,也有推出抗通脹債券,如美國    財政部推出的TIPS基金。這種投資工具通常由政府發行,若持有期內物價指數上升,債券持有人的本金和利息,也跟隨物價指數上升。

民主黨認為,「抗通脹零售債券」的技術操作簡單可行,若政府推出300億元抗通脹債券,預料每年開支約12億元。民主黨並建議,有關債券應只售予本港永久性居民,不接受機構投資者,並以65歲以上的長者優先。

實施聯滙 參考回報難釐定

不過,財資市場人士指出,本港若發行TIPS,利率及通脹率的參考基準,將非常難以釐定。他解釋,香港實施聯繫滙率,利率是參考美國的利率水平,然而,因兩地經濟發展步伐不一,本港的通脹率遠高於美國。

美國的通脹率約是1%,而香港的通脹率則是4%至5%,若參考美國的通脹率來決定TIPS回報,根本起不了對抗通脹的作用;若是參考香港的通脹水平,那這些債券的回報,便會相當之高,吸引大量資金購買,肯定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市場人士指出,若政府以香港的通脹率來釐定TIPS回報,相等於向認購市民派錢,可視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而非其他國家發行TIPS,是為了對冲市場風險為主要目的。




民主黨倡擲300億 發「抗通脹債券」
(明報)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美國    大舉「印銀紙」令全球出現資產泡沫,對抗通脹升溫勢成明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焦點,財政司    長曾俊華    下月開始與不同黨派團體會面,收集意見,其中民主黨    建議政府推出至少300億元的「抗通脹債券」供市民認購,利息與通脹率掛鈎,以免港人存款不斷被通脹蠶食,建議每名港人可至少購買5萬元債券。

供市民認購 門檻5至10萬元

民主黨財經事務發言人涂謹申    認為,針對低下階層每天面對食品、日用品大幅漲價的問題,政府在2008年中推出的抗通脹措施可先再做一次,包括電費回贈1800元、免2個月公屋租金、 多發高齡津貼(即「生果金」)2個月、多發1個月綜援    和傷殘津貼等,減輕有需要市民負擔。

利息隨通脹升 交金管局    投資

他說,在協助全港市民上,政府可推出只售予港人的抗通脹債券,不接受機構投資者,購買門檻定為5萬至10萬元,年期為2至5年,政府每年向購買債券的市民派發與通脹比率一樣的利息,本金則交由金融管理局    投資。政府並同時開發債券第二市場,方便市民贖回債券。涂謹申已初步向政府提出這個構思,但不便透露政府回應。

不少地方也有推出債券抗通脹,如美國財政部推出抗通脹債券(TIPS),TIPS的本金和派息會隨通脹調整,若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升,派息就會 增加,確保債券不被通脹蠶食。如投資者買入面值100美元    的10年期TIPS,利率為5%,當CPI為2%時,投資者將獲得7%的年利率。



http://www.hkdailynews.com.hk/finance.php?id=97111

免身家縮水 買通脹掛鈎債券

本港今年2月通脹上升2.8%,通脹升溫令購買力下降;面對通脹,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不宜持太多現金,可撥出部份資金購入一些抗通脹的資產,當中,以通脹掛鈎債券(TIPS)和黃金均是傳統抗通脹之選。

採訪: 陳燕美

晉裕研究部分析員黃文傑指出,面對通脹重臨,建議投資者可將抗通脹投資增至佔整體投資組合約40%至50%。他建議,保守投資者可考慮買入投資TIPS的債券基金。

美 國國庫抗通脹債券和其他債券相類似,由美國政府發行供投資者認購,按發行條件付息及到期歸還本金。不過,跟一般債券在到期日歸還本金的安排稍為不同的是, 這些抗通脹債券在發還本金的時候,會參考債券發行期間的消費物價指數升幅調高本金金額,以達到抗通脹的效果。如果發行期間物價不升反跌,本金亦只會按票面 值發還,投資者不用擔心本金會因為通縮而減少。

穩陣派吼TIPS基金 

美國國庫抗通脹債券的本金會跟當地的消費物價指數掛鈎,派息以約定息率按本金計算,因此派息亦會隨著本金的上升而增加。所以在通脹的環境下,本金和派息均會因通脹而水漲船高。例如債券的本金是1,000元,固定票面息率為3厘,年期為10年,每年派息,在沒有通脹的情況下,每年派息是30元,但若遇上通脹環境,例如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5%,以複息計算,則債券的本金會從原來的1,000元增加至第10年的1,628元,固定息率雖然仍維持在3厘,但實際上由於本金的增加,派息亦隨之增加至第10年的48.8元,投資者在通脹的環境下,仍然能得到自己預期中的回報,相反其他投資項目如果息率固定,在扣除通脹後可能回報大為縮水,甚至跑輸通脹。

投資者考慮是否投資於抗通脹債券,主要取決於對通脹的預期,黃文傑預料,歐美於下半年通脹升温,目前是買入抗通脹債券的時機。此外,投資此類債券還要注意匯率風險,若投資地區的貨幣或結算貨幣價格大跌,即使基金投資的資產升值,投資者亦可能會蒙受損失。

海通證券投資諮詢部副總裁郭家耀提醒,TIPS追蹤的是美國消費物價指數,並不能代表香港的通脹率。由於香港的食品及日用品大部份從內地進口,故內地需求及物價指數,均影響香港的通脹率。

港物價受內地影響

根據相關統計,在過去10年,TIPS幾乎每年都錄得正回報,回報大多數時候都跑贏同年期美國國債,今年TIPS價格已上升7.6%。而TIPS的波動性也遠低於黃金、商品及房地產基金(REITS)這3種同樣被視為對抗通脹的工具。

TIPS基金會投資在由不同發行人發行、年期各異,且類型不同的TIPS,從而分散投資單一類型TIPS的風險。另外,TIPS基金分為歐元區、美國及新興市場等類型,選擇時應留意各基金投資的貨幣及評級規定上的差異。


呢個政府做乜咁鐘意將自己置於財務風險?出300億每年要支出12億,即係4%。門檻係5-10萬,仲要將之視為福利或派錢。咁點解d錢要派比有閒錢的人?

黏撇鬚就可以扮財爺,做官果個以為抗通脹債券只需按通脹派息,本金唔駛計;做蟻果個仲以為每年支出只係本金4%,上面條數計出黎5%通脹,本金增加 62.8%,派息由3%增加到4.88%,政府真係發行300億出黎,十年後本金變為488.4億,派息由12億加到19.52億,條數邊個填?

八 點睇電視財經節目,主持人話買樓抗通賬,租金回報3厘,計埋使費利率都唔知能否抵消。買樓首期三成,90萬可以買300萬樓,收3厘租就係9萬,七成按揭 當夠佢2.5%就係5.25萬,再扣多1%維護費用3萬,1萬都無喎!仲未計物業稅呢!買樓唔升值,真係唔知買黎為乜?

如果真係只滿足於收息,買公用股如2,6,941都好高息,駛乜搞咁多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2

太古坊會變成太古城嗎?──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一座大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5%A4%AA%E5%8F%A4%E5%9D%8A%E6%9C%83%E8%AE%8A%E6%88%90%E5%A4%AA%E5%8F%A4%E5%9F%8E%E5%97%8E%EF%BC%9F%E2%94%80%E2%94%80%E6%9C%AA%E4%BE%86%E4%BD%8F%E5%AE%85%E4%BE%9B%E6%87%89%E7%9A%84%E7%AC%AC%E4%B8%80/

土地用途有其排斥性,同一幅土地用作工貿用途就不能同時用作住宅(雖然有很多人非法地棲身在舊工廠),把土地用途轉換,將會引發土地使用價值的爭逐。筆者就舉個例子:鰂魚涌沿岸原本是太古糖廠及船塢,隨著港島市區向東擴展,糖廠一帶轉為工業用途,船塢及宿舍則轉為住宅用途;彌後商業活動由中環灣仔再向東移,糖廠街一帶陸續又轉為商業大廈。

1963quarrybay

1963年華僑日報《香港年鑑》

假設政府將太古坊一帶由工貿用途轉為住宅,大家覺得太古集團會否把太古坊轉為太古城呢?雖然太古城呎價可以過萬,但要勞師動眾拆卸舊廈重建住宅,然後將單位一次過賣散,卻放棄長期穩定的租金收益,市場機制會為太古打算:一動不如一靜。所謂改變用途只是畫餅充飢。

地點在交通方便以及行業集聚的商貿區,如大角咀、觀塘、荔枝角、葵涌等,本身已具備一定的商業價值。經過多年的北上及回流,能夠留在香港運作企業,已能支付較高租金,要拆卸工廈「請」用戶們搬走,而將之改變為住宅就要超越現時的「地租」(economic rent)。

何況以現時政策,土地更改用途要補地價,地租再加地價再加建築及利息成本,他日落成後必定昂貴。稍近港鐵站的屯門地皮,現時是新地(0016)旗下載通(0062)的巴士廠,他日成事呎價亦必定創同區新高。而大角咀那唯一的蚊型地盤,呎價亦必直追形品.星寓。容易改變用途的市區工貿地一早被發展商、市建局甚至田生垂青,滄海遺珠又能有幾何?就算有又是否現時「上車難」人仕所能負擔呢?

20100925

其餘建議改為住宅用途的土地,往往是交通不便及社區欠佳之處,例如荃灣東、小瀝源、圓洲角等,現有用途的使用價值較低,重建成本亦較低。但到落成時又會有百彈齋主說位置墮角格調欠奉,比如爵悅庭、立坊、樂悠居被謔稱為「工廠三寶」,則隔鄰荃灣東是「工廠X寶」了!

一下子能有多幅工業用地改變用途,其實是側面顯示香港產業衰退,很多本來在港運作的企業已一去無歸。在屋多過戶廿多萬的情況下,將更多土地變為住宅,間接令其他產業要支付更高地租,同時就業機會亦將會收縮,此絕非香港之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22

無地建屋,建了亦不一定夠人住──未來住宅供應的第二座大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7%84%A1%E5%9C%B0%E5%BB%BA%E5%B1%8B%EF%BC%8C%E5%BB%BA%E4%BA%86%E4%BA%A6%E4%B8%8D%E4%B8%80%E5%AE%9A%E5%A4%A0%E4%BA%BA%E4%BD%8F%E2%94%80%E2%94%80%E6%9C%AA%E4%BE%86%E4%BD%8F%E5%AE%85%E4%BE%9B%E6%87%89/

打開香港地圖,已發展面積雖然只佔一少部份,但餘下的土地要不是山嶺島嶼等難以開發,就是原居民手上的村地。莫講原居民需要土地興建丁屋,即使非原居民批租土地興建的寮屋,政府收地亦非易事,比如石崗菜園村,以及屯門紫田村,土地擁有權是政府,但居於其上的居民亦以持份者的身份,要求不遷不拆,或覓地搬村。土地就放在那裏,只是畫餅充飢,否則薄扶林村、衙前圍村、茶果嶺村、九華徑村等市區「城中村」也不會保留至今。

郊野公園用地更是想都不用想,政府徵用5公頃 郊野公園用地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也阻力重重;即使是附近的私人土地,亦面對各方團體的阻撓。這些土地是歷史遺下來的問題,因為開闢郊野公園之時,一些村落仍有聚落及由原居民擁有土地,不能包括在郊野公園範圍,即使村落已荒廢,但地權仍在,居民可將土地售出,但是想改變用途亦被重重圍困,大浪西灣及沙羅洞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政府在施政報告之前,已放風透過填海增加土地,在東涌逸東邨對出的東涌灣填海,甚至不惜將東涌線延伸到該處設立東涌西站,但已有幾個環境團體提出反對。維港兩岸已因保護海港條例不能填海,餘下可能填海的只有大嶼山北、將軍澳、吐露港三處,即使能成事,遠水也不能救近火。

 

20101016

 

筆者認為,真正的問題並非有否足夠土地供未來發展,而是究竟有無此等需要。如果在發展上有需要更多土地,政府自然會移山填海,開路闢地,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香港城市發展步伐放緩,人口增長緩慢,產業外流,住宅單位數量超過戶口數目達二十多萬,發展的壓力是否真的這樣大呢?比如有人建議每年至少要興建三萬多個單位,以現時每戶人口平均三人計,每年新增人口需要十萬,統計數字已否定了此等增幅。而每戶人口已接近三人,又是否有如此多分支家庭呢?

有認為政府手上可供發展的土地比私人發展商持有的更多,籌碼有限不能左右大市。此現象其實十分合理:政府除興建交通、基建及社區設施以及公營房屋外,實無需要囤積土地;政府開發土地成本由庫房支付,就應盡快推出市場以便創造更多社會價值。而非像某些人所認為,是政府抗衡發展商以至市場的「彈藥」。但即使發展商希望增加供應,將生地轉成熟地,每每也曠持日久,由農地轉為屋地,往往是以十年計,所以想增加住宅供應,實乃談何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26

非主流書評(3):林園炒股秘籍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book3/

近期上升股票集中在中字派股票,但另類風險亦是值得記取的。對於「創作式」投資項目/商業模式、「意識流小說形」賬目,是投資中國股票不可或忘的風險。有「中國股神」之稱的林園先生,其投資心得似有一點啟示。

確定性:林園對於難以理解的95%股票,連研究的興趣也沒有,其餘的5%若不能確定未來三年的收益,林園也不會買入。買入了的他也會定期追蹤賬目報告以至廠房生產情況等。賣花卉賺大錢值得懷疑,難道賣瓜菜的不用懷疑?古靈精怪的股票,研究來幹甚麼?

無風險套利:林園否定「有效市場理論」,認為市價不能有效地反映價值,可利用可換股債券及認股權換股,以及上市公司發行的認估權價來定價套利。市上流傳「清貨入call輪,滿城盡帶價內輪」的傳聞,就是類似的焗爆倉現象。「掂三萬殺光熊證」又何嘗不能是類似的操作?

避假賬:林園計算資產值,是撇除不能產生利潤的無效資產,不依賴賬目上的紀錄。計數著重現金存量及現金流,應收賬可免則免,最好能有預收賬。大家會問,何來這樣「著數」的生意?茅台、五糧液固然是這種「先錢後貨」的生意,香港地產商如果能在入伙前清貨,何嘗不是這樣?

追求不公平競爭:壟斷行業、老字號、龍頭企業、巨人的品牌/嬰兒的股本,是林園選擇的標準,大家看看升得最多的股票,如中移動、中人壽、中石油、港交所、神華、廣船等是否如此?

泡泡吹大時賺錢才最爽:林園鼓勵滿倉持股,動用財力耐性「堅決」持股,相對於其他人迴避泡沫,林園認為有泡沫時有貨才能賺大錢,寧願高位跌三成才賣,遠勝胡亂估頂清貨。比照於目前的股市情況,大家以為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11

樓宇質素和發展商品牌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6%A8%93%E5%AE%87%E8%B3%AA%E7%B4%A0%E5%92%8C%E7%99%BC%E5%B1%95%E5%95%86%E5%93%81%E7%89%8C/

網上經常有某發展商樓宇的不利言論,亦有另一發展商是信心保證的言論,然後又會有人行出黎提出相反的意見。經多年的發展,香港各主要發展商樓宇的質素已充份地獲得時間的洗禮及考驗,是龍是鳳自有公論。思考問題的根源,可從香港樓宇建築業的分判制度及發展商的售後服務入手。

香港建築業是奉行分判制度,即發展商把建築工程交給總承判商(main contractor),總承判商又分判給分判商(sub-contractor),分判商會繼續分判落去,直到工序拆散到落手落腳做的人手上為止,據說有分判到五層之多。這種制度的目的是減低管理成本及減低固定成本,缺點是增加了品質控制的難度及工人欠保障。事實上除了引入外勞外,幾乎所有樓宇均是來來去去那批細判頭及中工大工做的,因此樓宇質素參差並不是工藝或技術問題,往往是成本及監管問題。

分判商要食飯,工人又要食飯,加上「價低者得」的分判原則,再加上業內「茶煙飯炮」的陋習,層層分判的結果是實際用於建築的金額越判越少,結果是樓宇質素要依賴嚴格的監管制度。如果發展商本身有建築公司,無形中少了一層分判,同時會較嚴格地執行監管;如果完全引判,成本上可能較有競爭力,亦可以透過加強管理提高水準,但容易外行領導外行。

另一個影響樓宇口碑的是售後服務,某些發展商收樓時會提供一段較長的保用期,某些則局限小業主需要在幾天之內完成申報執漏,然而有些問題並不是數天之內可以發現,例如窗台漏水可能要雨季才能發現,往往這類問題又會引起爭拗。苦主未能與發展商解決,訴諸傳媒便成雙輸之局。某些發展商會私下與小業主協議,以不向傳媒披露為條件私下解決,結果是大眾的印象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如發展商自行興建樓宇,旗下的建築公司傾向以解決問題為本,以免影響公司聲譽;如是分判商或判頭,以「盡快甩身」為原則也無可厚非。當然,世事無絶對,發生相反的事情也說不定。

因此,選擇購買樓花時,不一定要全盤接受傳媒或網上的言論,但最好事前能詢問曾購買該發展商新樓的親友過往的經驗,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往績欠佳仍然要試,事到臨頭只能怪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13

股票投資(13):技術分析導讀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6%8A%80%E8%A1%93%E5%88%86%E6%9E%901%EF%BC%9A%E5%B0%8E%E8%AE%80/

在電腦及互聯網普及之前,技術分析予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以為可以用電腦預測股價表現,進而機械式進行低買高賣,最典型的例子是引發1987年10月股災的所謂「程式買賣系統」,但這個名詞在一兩年後於市場絕跡,好像這種絕技已經失傳。霸菱被神奇小子李森搞到破產前,市傳他們玩的衍生工具需要用「火箭專家」才懂的程式操作,事後發現只是哄人的笑話。到那些技術圖表在網上及電視上垂手可得時,市面上多種技術分析書籍出版,結果是好像很多人都會用。

但經過很多不同人的實踐,以至於一些價值投資學派的負面評論,近年很多人都否定了技術分析的用處,甚至認為是騙人的洪水猛獸,在書本上學習一些技術分析的雕蟲小技便行走江湖,結果輸錢收場。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對圖表分析嚏之以鼻,聲言「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卻特別指出兩個圖表理論:「雙重底和雙重頂理論,即M和W規則。『雙重底』W指的是,在指數上升過程中上一次指數的高點不斷被下一次指數高點打破,如果這種現象重複出現幾次,就會讓人得出指數將繼續上漲的結論。但如果圖表幾次顯示出『雙重頂』即M形時,即表明指數極限,無法繼續突破的高指數行情。」

http://wiki.mbalib.com/zh-tw/%E5%AE%89%E5%BE%B7%E7%83%88%C2%B7%E7%A7%91%E6%96%AF%E6%89%98%E5%85%B0%E5%B0%BC

筆者認為,技術分析並非像一些價值投資者聲稱全部均是不值一提,只是因為分析往績的方法被誤會為具有預測未來的功能。筆者將簡介一般人理解的技術分析,然後探討其局限性,再補充個人意見。

技術分析可粗略分為兩大分類:圖表類與指標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00

職場點滴(3):用人唯疏?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7%94%A8%E4%BA%BA%E5%94%AF%E7%96%8F/

「人人都說我李鴻章用人唯親,我就是用人唯親!不用人唯親,難道用人唯疏?」

這是電視劇《走向共和》其中一個到拳到肉的對白,當然無人考據這句說話是否李鴻章親口說過,但可以說是某些人行事經歷的心血結晶。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這兩個本是logic irrelevant factors,真正的標準是才能和德行。」說得出這類話的人,要不是書呆子,便是沒有足夠的管理處事經驗。

一個人有才有德,但不為你所用,「雖信美而非唔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一個人能不能夠助你一把,談甚麼才德還在其次,別人根本就與你不同路又有甚麼用?

所謂獅子領導的羊群,可以打敗羔羊領導的獅子,能夠說出「親疏有別」的人已經是夠坦白了,但能夠做而不講就更加好。

人因為有我,便有了親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正如李宗吾《厚黑學》中的〈心理與力學〉所講:

我→親→兄→鄰人→本省人→本國人→外國人

我→友→他人→犬→花→石

一個成功的領導,應好好應用不同親疏的人,同樣地一個被領導的人也應好好應付與領導者的親疏關係,偏偏這樣簡單的道理一些「讀番書」的人偏偏不去實踐,甚至反其道而行。這些並不有趣的現象,除了在香港政壇之外,辦公室也見得多。

人的親疏並不一定不可改變,聰明的人嘗試令自己與別人的距離拉近,愚蠢的人卻去利用別人的接近圖利,反而製造了與別人的距離,甚至反目成仇。一個與人人都反目成仇的人又如何立足?將自己迫到牆角又如何自愛?偏偏我們的政界就是多這些人,股壇也有很多這樣的大股東及管理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01

非主流書評(5):略談斗數書籍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book5/

有日行誑書局,看到王亭之徒弟葉漢良的斗數著作:

大約在十年前,筆者也曾鑽研紫微斗數,遍讀港台各名家著作,亦曾在網上為人開盤算命,因為某些原因,不彈此調久矣,現在看到這本書,勾起筆者介紹紫微斗數書籍之興。

現時傳世的紫微斗數古籍有兩本,即《紫微斗數全書》(簡稱全書)及《十八飛星策紫微斗數全集》(簡稱全集),由是有所 謂南派與北派之別,其實十八飛星是另一種算命方法,所謂全集即是兩種術數合併(策)而集合成一本書,還有一種更古老的術數名「七政四餘五星」,曾有高人向 筆者展現,可惜未窺其門徑。以筆者觀之,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此兩書的內容只可作為參考,很多內容已過時。

而較近代的斗數筆記,即所謂「陸氏筆記」,有王亭之修訂的《陸斌兆紫微斗數講義》,及傳為陸氏後人陸在田著《陸斌兆紫微斗數講義評註》,筆者比較過內容,其實大同小異。順帶一提王亭之與紫微楊在明報的筆戰,當時筆者讀中學,由於未學,所以亦看不明。

其實最早在香港出現的斗數書可能是台灣的慧心齋主,還有紫雲及其兩名徒弟,較出名的了無居士,及慧耕,當中紫雲的《斗數論乂乂》系列,詳細講解推斷的過程,對於筆者進階進益甚多,筆者連孤本《斗數論名人》也在偶然的機會在王亭之徒弟開的書店購得。

而慧耕著《紫微斗數開運全集》則對斗數的學理有深入的講述,早排在馬健記仍有全套在書架上。

說回葉漢良的《星曜本義》,筆者覺得是在《王亭之談星》的基礎上再作現代詮釋,由於筆者是巨門坐命,所以特別留意,葉 書這樣寫道:「巨門與口才有關,這一點或者沒有錯,但卻容易以偏蓋全,遮蔽了巨門的核心意義。 筆者發現,在幕前工作的同事,命星由太陽、天機、天梁,到貪狼、廉貞,甚至天同、太陰的都有,唯獨少見巨門。至於在幕後做支援、策劃和管理工作的,包括筆 者在內,則倒有三幾個。 說到這裏,熟悉巨門核心意義的朋友,便已經豁然明白,何以巨門稱作暗曜。巨門的本性其實是吝嗇說話。」可是比較王書,則從古籍:「巨門主口舌,背面是非, 兄弟參商,利口舌是非行業」之類。

平情而論,兩者不可偏廢,始終紫微斗數是由古代流傳下來之技,是先要有傳統的基礎,然後才能談進一步的現代化詮釋,由於還未看完全書,以及斗數卷一及三仍未購買,筆者難以對葉書作進一步評述。

不過筆者看過最有趣的斗數書,莫如許興智著《從科學觀點看紫微斗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rtcb(SellItems)&id=CB0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