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聽過大股東放售股權
1 :
GS(14)@2017-04-05 23:44:14【本報訊】上海商業銀行(上商)原為民國政府時代、民營銀行家陳光甫1915年在上海創立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上商儲蓄)香港分行。1949年內地政權易手,民國政府遷台,上商儲蓄遂於1950年,把香港分行以上商之名在港註冊,其後上商儲蓄亦遷台重新註冊及復業。上商控股股股東現為持有57.6%股權的上商儲蓄,後者單一最大股東為聲名顯赫上海榮氏家族。現年93歲上商儲蓄董事長兼上商董事榮鴻慶,是已故國家副主席兼紅色資本家榮毅仁堂兄,中信泰富(267)前主席榮智健是其堂姪。問及上商大股東對放售是否取態開放?該行常務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錫志指「未聽過」,並估計上商亦毋須通過上市增大資本,去年底該行核心一級資本比率就高達19%。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5/19980309
市民多聽過Bitcoin 惟沒有入市
1 :
GS(14)@2017-12-05 01:00:34【本報訊】比特幣(Bitcoin)狂潮席捲全球,但在本港仍未引起廣泛市民興趣。記者昨午到訪灣仔一間比特幣交易中心,發現一小時內僅有3、4位人士嘗試進行Bitcoin交易,且以外國人為主;部份人路過Bitcoin交易機前,則會好奇觀看及拍照。記者訪問途人時發現,大部份人都曾聽過Bitcoin,但會購買及曾購買Bitcoin的人佔極少數,多數人對Bitcoin抱持觀望態度。
憂高位購買「會輸好多」
港人黎先生表示,一直有留意比特幣的新聞,過去亦有購買價值數千元的比特幣,但不是作投資用途,而是與外國人作電商交易。被問到現時會否購買,他回應指:「升緊嘅時候買?唔會住喇應該。」,但又不排除「日後有閒錢時會買」。從事投資工作的李先生表示,自身一直有投資習慣,但不會購買投資比特幣,「玩就唔會玩,因為升咗好多」,認為若在高位購買,「會輸好多」;又認為比特幣「唔穩陣」,即使價格回落,亦不會急於購買。但對於年幾前留意比特幣,卻未有購買就「好後悔當時冇買」。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30/20230216
搵錢好橋:未聽過但做得到的生意點子
1 :
GS(14)@2018-01-15 02:29:08【明報專訊】一、糾錯工作室
內地人馮露愛看電視劇,她很眼尖,時常過目不忘,還能找到其中「穿崩」(即是人物或場景等前後不符的地方)之處。
在發現了這項才能後,她於2010年組成「糾錯工作室」,並一口氣為當時最紅的劇集找出「穿崩」錯誤36處之多,隨之於網上公布。自此她的工作室廣為人識,不少影視製作單位找她合作,禮聘她為作品「把最後一關」。據聞收入以能找到多少「穿崩位」計算,月入約2萬元人民幣。
二、9.9元包郵網
最初,2014年時,「九塊九包郵」是附在淘寶網上生存的「寄生網」。它每天推出約50件新貨品,包括服飾、時尚、鞋包、美食、居家及其他共6類商品,但都來自淘寶、天貓等大型購物網站,以特價包裝,用户可以享受折扣優惠,並且可一鍵購買。
這其實像我們常見的「10元店」、「8元店」之類的實體店,不過在網上購買,送貨到戶而已,提供的是減少在大網搜尋的方便。後來,有了固定客戶,便與更多供應商聯繫,提供更多款式的商品及優惠辦法,組成了獨特的社群。
三、真人圖書及圖書館
在「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讀者借的不是圖書或影音產品,而是一個真人。借閱者通過與人交談,從而獲取他人的生活體會,豐富自己的人生。
「真人圖書館」概念源於丹麥的「停止暴力組織」(Stop the Violence)。這羣丹麥青年相信真誠溝通能令人放下偏見。他們於2000年的大型音樂節Roskilde Festival,首設真人圖書館,邀請75位真人圖書,當中包括同性戀者、女權主義者、伊斯蘭信徒等,與音樂會參與者對談。
此後,真人圖書活動再於匈牙利Sziget音樂節、「2002年輕人峰會」、「青年促進人權和社會凝聚力計劃」出現。2005年,丹麥哥本哈根公共圖書館開始長期舉辦此活動。2010年,台灣大學把老師納入館藏;2011年,北京也舉辦類似活動(按:以上引用自「香港真人圖書館」facebook專頁介紹)。
香港方面,突破機構與一代人公社合辦的「真人圖書館」,不時舉辦活動。最近一次為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共同主辦「五十以後的燦爛人生 — 來讀我的故事」,並於1月6日圓滿結束。有其他組織組成「金齡真人圖書館」,目前有40位退休人士成為「館藏」。
香港市務學會前主席嚴啟明
[email protected]
[嚴啟明 時時度好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98&issue=20180112
【旅遊籽】都市傳說連丹麥人都未聽過 尋找他鄉的藍罐曲奇
1 :
GS(14)@2018-02-13 03:32:02工場全自動化,不過每個部份也有員工負責檢查,見到有瑕疵的便會處理掉。
【旅遊籽:追源尋味】就到農曆新年,比起頻繁的拜年活動,更期待全盒糕點回歸。總覺得它們就像一些你一年見一次、面面善善,阿爸卻永遠講唔清佢身世的遠房親戚,感覺熟悉又模糊。「史蜜夫糖」不是史密夫所創?「瑞士糖」真是來自瑞士?最好奇,還是「藍罐」(Kjeldsens)曲奇。近乎每個香港人由細食到大,卻傳聞丹麥人聽都未聽過。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我們就到其廠房看個究竟。
北斯內澤(Nørre Snede),聽上去就像鳥不生蛋的小鎮名字,在丹麥日德蘭半島(Jutland)中部一大片草原上的一小點,是藍罐曲奇的發源地。由哥本哈根前往,先得搭三個多小時火車到瓦埃勒(Vejle)。本應要再轉班次頗疏的巴士前往,大概體恤我們遠道而來,廠方開車來接我們過去,當時天還未亮。丹麥人是很貼地,開車的Brian Rønsholdt,就是藍罐曲奇母公司Kelsen Group的行政總裁。一路上我們經過的都是農場、牧場,是丹麥的農業重心地帶。「當初選這裏,就是因為鄰近牧場及麵粉廠,可以取得新鮮牛油和原材料。」藍罐於1933年由Marinus及Anna Kjeldsen夫婦創立,起初只是鄉間的小餅店,出品也是全人手做。口耳相傳下在鄰近村莊頗受歡迎,他倆卻不滿足於此,決定將生意工業化,60年代開始轉向國際市場,出口到香港及後來的中國,擴展至現在全球有400人的規模。至今全部曲奇仍然在丹麥製造,在這裏及里伯(Ribe)的工廠生產。
神秘的揉麵糰房 從不曝光
進入工廠,須換上廠方提供的衞生衣、鞋,洗手消毒之餘,連鞋也要再清刷,以確保食物衞生。一道厚重大門背後,是最神秘的揉麵糰房,就像可樂及葡撻秘方之類的,從不曝光,亦是廠內少數不能拍攝的地方。曲奇跟足80多年前的傳統食譜,主要材料是牛油、麵粉、糖,再按口味加入黑加侖子、椰絲及雲呢拿,全部用天然食材製作。「曲奇好吃的一大秘密,是因為我們用一種特別的牛油,取自夏天的乳牛。那時牠們在草地上隨意走動,吃盛夏的綠草,出品的牛油特別好,做出來的餅會特別有油香、鬆脆,及餅面呈現金黃色。」Brian說。只見麵糰做好,放入管道,會落到下層的模機。因為一盒藍罐內含五款不同的曲奇,製作的方式各不一樣,生產線也分成五條,每組的模具、焗爐的溫度,所需時間都不一樣。
每分鐘做8,400塊曲奇
「從這邊看過去,你可以看到雲呢拿圈(Vanilla Ring)、椰絲(Coconut)、鄉郊風(Country)、芬蘭風(Finnish)及椒鹽卷餅(Pretzel)。每條生產線,每分鐘可以做出1,680塊曲奇。」物流經理Tove Kjeldsen為我們解說。模機好像科幻電影裏的母體,不斷為麵糰打上烙印成形。麵糰會抹上一層糖醬,好黏住餅表面上糖不掉落。好像麵粉棍的機器磨平凹凸的表面,移除多餘的麵糰。恍如無止境的輸送帶,將曲奇送進焗爐,效率先行,輸送帶不能停,因此焗爐足足有30米長,麵糰由頭到尾走一次要7分鐘。曲奇焗好後入紙兜,然後分流機器會引導曲奇五合為一,才到最後的入罐、入紙盒、封箱等步驟。雖說全程機器運作,但每個部份也有員工負責檢查,見到有瑕疵便會處理掉。「每一批貨物裏面,我們都會保留一盒,萬一出現甚麼問題,都可以追查來源。」Tove道。近年市場上多了許多聲稱是丹麥曲奇的產品,實情是在東南亞製造,品質也參差不齊。「在超市裏,藍罐大概是你見到最貴的曲奇,這是因為我們用最好的原材料。只用牛油,不加豬油或人工成份。」Brian對自己出品充滿信心,「你或許可以模仿我們的產品,但你不能複製丹麥人的歷史文化、工作精神、食安系統。因為品質,是透過年月經驗累積而成的。」
藍罐至今全部曲奇仍然在丹麥製造。
用來將麵糰成形的模具。
五款曲奇分開製造好,然後再五合為一,最後入罐、入紙盒。
藍罐工廠全自動化,五款曲奇各有生產線,每條線每分鐘可做出1,680塊曲奇。
藍罐曲奇的行政總裁Brian Rønsholdt。
記者:甄俊宇攝影:鄭明川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2/2030055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