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買樓和買REIT的分別


From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0334&start=30


hw兄向各位提醒:


買樓係個人決定,買賣價格純粹個人感覺,與人無尤。

香港既 REITs 全部都係地產商共同擁有及管理。利益沖突 (輸送) 太多,而且買賣產業既價你無乜得出聲. 如果大佬等錢駛, 貴一貴隊舊野過黎, 可能成個 ROA 唔同哂。


DCC兄亦向各位建議:
買股係為增長, 唔係為了派息.
Reit 自上市以來的表現,己經話o左各位知呢點了。

睇好樓市選1200,或一線收租或物業發展股就夠了。


以下是我的愚見,大家看看就算。


買樓方面,有錢買晒的不算,但大部分人應該唔夠錢買一個單位,所以就要問銀行借錢,但是買REIT則是REIT內已是向銀行借錢出一份,然後小股民拿自己的一份錢出來買(大股東D)物業,所以兩者總有些槓桿成份,但受條例所限,REIT槓桿是較低的。

樓 市一下跌的話,買樓的話,無錢就變負資產,無錢供就要被人收樓,層樓有問題又要花錢搞番。但是REIT就要被大股東D服務公司抽水,因為有時以單位當錢, 所以甚至會攤薄你所持基金單位的權益,但是如果你是無借錢買的話,相信你不會被人沒收基金單位吧,加上基金通常是有限風險,所以最多你都是TOTAL LOSS,唔會有負資產的問題。

所以用同一筆錢買REIT雖然較買樓賺的錢可能少,但是你唔使煩。所以我寧願買REIT都暫時不買樓收租。

買公用股是一個好選擇,但是派息沒REIT這樣強,加上亦受人忽視(大多數人寧願買公用股,不買REIT),所以我相信在一段時間內,買REIT,都是好過買公用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4

論REIT的注資前景


From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0334&start=30


好像除了長實(?)、恆地(?)之外,每一間造REIT上市的香港上市公司,都是有些手緊。

一家人兩隻REIT方面,「富豪」手上好像剩下「富豪海灣」,「鷹君」剩下一些酒店物業,這兩家把東西上市後,現金情況都可以,所以注入的空間應不大。

但是長實及恆地這兩家大地產發展商反而有更多無前景的二線物業,所以受害者或會是其REIT。

中國方面,睿富好像已經是財技工程化的REIT,並已經中招。越房母公司水頭缺缺,看來最多物業注入都應該是這一家。

領匯無大股東,但有財技高手,不過已變成社會化問題,注入資產的難度是極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5

REIT研究-富豪產託(1881)


http://amalyst.blogspot.com/2009/04/2778.html


愈多報紙報的,就愈沒投資價值。

記得這一句,加上有心機研究,實賺大錢。

另外冠君的負債率是眾多ReIT之冠,如果物業價值再跌,可能未收到股息就要科水啦。

領匯和雪明兄見解一樣,都是息太低啦。

我 現時留意緊1881或是808,但是808負債太高,更較2778高我應該不會理會它。


1881和2778是同一家人出的,是酒店REIT,有部分酒店更是在1980年代屬於2778的母公司的,它保證了2009和2010的收入,今年的保證收入是7.5億,加上其他收入應超過8億,扣 除其他支出之後可分派收入是5.6億,今年新政策是最低派9成,即5.04億,以31億股計,應該都有16仙多,以1.05元計都有15厘,加上負債比率 不高,有可博之道。加上現時買的連權的,即有8仙幾收,實際成本0.96,即息率超16厘。下年保證收入是7.8億,故分派支出應更高。加上負債比率只31%,看來較健康。


不好的是,以發行基金單位支付管理支出,導致攤薄效應約每年2%,即每年逐漸減少約0.32%的息率,另外2011年後會有重訂基本收入的機會,或會導致 可分派收入下降。

我或會試試購入1881,以賺取這兩年的15-16厘息率。估計質數較405差,但較808、2778等好,估計息率應可到12厘,這就已經是3成的升幅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84

誠哥飲頭啖湯 人仔REIT炒唔過

2010-12-30  NM




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逐漸成形;繼多間香港上市公司發行人民幣企業債券後,長實亦身先士卒,分拆內地資產,推出全港首隻人民幣房產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預計明年首季登場。

長實主席李嘉誠一向愛飲頭啖湯,五年前捆綁大堆乙級商廈「豬頭骨」,分拆為泓富與領匯爭做「香江第一REIT」,未竟全功後股價至今未返家鄉。今次人仔REIT的資產,原來同樣租金見頂難突破。跟誠哥上車買REIT,只可以穩陣收息,要搏炒搏升,則一定跟唔過。

由長實搶頭炮的首隻人仔REIT,「唧」入的資產本身不弱,當中主要是位於北京王府井的東方廣場項目。該項目由總面積達二百多萬呎的八幢寫字樓、面積一百二十萬呎的商場「東方新天地」,以及兩座服務式住宅及一間酒店組成。

東方廣場已落成十年,發展成熟,「該項目位置係甲級地段,寫字樓每月每平方米嘅租金約二百五十元人民幣(下同),而商場則每平方米租金平均一千元以上,現 時商場出租率百分百。」當地一名地產代理說。按此計算,單這兩組合每年租金收入達二十億元(長實及和黃各佔項目三成三及一成八權益),已達持有一百八十個 商場收租的領匯總收入一半。不過,東方廣場的租金回報原來早已見頂。

租金見頂回落

曾經租用東方廣場四萬呎樓面達七年的體育百貨公司Sport-100老闆張國倫說,東方廣場的租金○八年京奧後已見頂回落,過了爆炸性增長期,「十年前北 京只有百貨公司,無大型購物商場,令東方廣場人流極旺,○八年最高去到每平方米一千八百元,然而隨後附近商場如APM Mall、國貿三期等愈開愈多,LV等名牌去晒其他場開店,分薄人流,現時租金只係每平方米千五元左近,返唔到當時水平。」而部分租下東方廣場大面積的商 戶,如Sport-100,租期長達六、七年,起租時只每平方米百二蚊左右,每年調升輕微。租約滿後才能跟市值租金調整或將租戶組合變動,缺乏彈性。

這隻人仔REIT能否創新股熱潮,除了看資產質素,還要計及股息回報。人仔REIT的賣點,是除了可與一般REIT一樣,將九成以上可供分派的租金收入盡 派股東,以高息吸引「好息之徒」,人仔REIT還能以人民幣報價及交易、基金分派,亦即股息亦以人民幣計算及支付,而人民幣預計每年會有百分之五的匯率升 幅,亦令其具有相當吸引力。

收息兼享人仔升值

市場人士一般認為,股息回報起碼要五釐才夠吸引:「內地最近又加息,做一年定期已有兩釐半息口;有過百萬元以上積蓄,做一個月定期都有四釐年息,故人仔REIT定息五至六釐對散戶有一定吸引力。」

現時長實的人仔REIT,由中信證券及滙豐為聯席賬簿管理人,已通過內地商務部、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只差證監會通過這臨門一腳,預計明年第一季上市,集資 額過百億元人民幣。屆時結集的人民幣「資金池」,長實將可留作投資內地之用,解除過往要以港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風險。

早於今年八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已表示,香港上市規則中,沒有對新股上市融資幣值設限,企業在香港發行人民幣計價新股,不存在制度障礙,明年有望有首 隻人民幣計價新股出籠。長實主席李嘉誠愛搶頭啖湯,已有先例。○三年新加坡率先推出REIT,長實隨即分拆十四個零售商場為置富產業信託,於當地上市,今 年才重返香港作雙重上市。到○五年由房委會分拆出售的領匯出籠,李嘉誠又跟風分拆旗下七個非核心區寫字樓及工廈為泓富產業信託,搶做「香江第一 REIT」。不過泓富突被證監質疑長實股東有優先認購權有欠公允,遲遲不拍板,讓領匯迎頭趕上。

翻新物業升值慢

長實首隻人仔REIT的發展,正好可參照集團這隻首次在香港上市的REIT泓富產業信託。五年來,先後有八隻REIT在香港上市,其中泓富的股息率維持在 六釐左近,派息在眾多REIT中不過不失,但股價卻每況愈下,現價一元七角四,較當時招股價二元一角六,大幅下跌兩成,是REIT中跌幅之最。同期恒生指 數萬四點左右,現時為二萬二千多點,升幅五成四。泓富跑輸大市,歸根究底是資產質素不理想所致。

泓富的資產,共為七項乙級寫字樓及工業大廈,如紅磡的都會大廈、觀塘泓富廣場等。當年上市時,已被分析員質疑資產並非優質,但長實執行董事兼泓富主席趙國 雄只迴避表示,寫字樓不用如零售商場般要定期維修及翻新,可降低經營成本,並指會進行大型收購增加收入,每年租金可升兩、三成云云。

不過翻閱年報,泓富每年大事宣揚的重點工作,就只是翻新商廈的大堂、外牆又或洗手間,以求增加租值。而進行收購則是購下原有物業未統一的部分樓面業權,規 模極細。而工廈亦未能如甲級寫字樓般,在金融海嘯後租金大回升,結果泓富近三年股息分派都拾級而下,由三年前約一毫三仙下降至今年約一毫一仙,跌一成半。

股息分派現形露底

至於其他REIT,除了領匯的商場有資產增值概念可炒作,令股價較招股時狂升一倍三外,其他都跑輸大市,部分剛好返回招股價「打個和」。不少還已經「露 底」,最經典如恒基分拆出來的陽光房產,今年全年可分派收入大降三成,股息大跌四成一!令「好息之徒」失望。翻開招股書,原來○六年陽光上市時,曾粉飾一 番吸引散戶。其中包括大股東恒基向基金提供物業組合租金保證、恒基及另一股東兆基財經放棄分派所有股息,以及基金管理人的費用以基金單位(即股權)支付。

現時陽光房產露出原形,租金保證期結束,恒基等要收回四成股息,連基金管理人的費用,亦要求五成由現金支付,結果即時令業績及回報大走樣。而有些REIT 亦屬混水摸魚性質,如○七年上市、由德意志銀行旗下任基金管理人的睿富產業,資產只有北京一幢商廈,賣方骨水後被發現賬目不清,今年初睿富即將物業賣走, 亦申請清盤及除牌。

基金公司Chartwell Capital的主席陳惠仁預期,長實的人仔REIT市場反應將不俗,但散戶要小心風險:「之前瑞安推三十億元人民幣計價債券,結果超額認購十倍達三百億 元,而家只要係人民幣嘅產品,反應都一定好,因為大家相信人民幣每年一定有百分之五升幅。然而匯率可升可跌,上市公司推出人仔REIT,只係將人民幣匯率 風險轉嫁俾投資者。另外,部分REIT會以利率掉期協議(interest rate swap)作對沖,風險較大。」再加上傳聞現時有多個地產商亦排緊隊,籌備人仔IPO,供應充足,認購及揀股前先睇清條文,小心為上。

REIT大比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0

REIT 的管理費研究

昨日,有一位網友redponza認為「REIT股價係睇派息增加能力同穩定性。而派息最主要是睇加租能力同管理費結構,因為最終加租能力影響現金流收 入,而管理費結構影響現金流開支,繼而影響派息。」,然後他也沒說得很詳細,但是他說明了「是在管理費造成的攤薄」,但究竟攤薄是多少呢,我們不如來看 看。

(1) 收費結購
其實管理費以單位代單位的原因,或許是許重估的價值太過份,導致本身物業以估值計算的回報不高,故把這項現金開支以發行單位支付,以暫時提升物業的現金回報,以提升暫時的分派,從而提高房託的吸引力。

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房託物業價值大幅提高,使其通常較資產值大幅折讓,況且以香港的上市房託而言,除了領匯(823)是自行管理物業,並無發行新單位作管理 人費用外,通常這些管理人都由其母公司或者他們系內的其他上市公司作為管理人,所以為擴大其利益計,這種以管理費代股的方式仍然持續,導致每單位的淨值及 分派每年都被無形中被攤薄。

根據筆者翻閱香港上市的房地產信託招股書,至於他們的收費可分為4部分:

1. 基本費用: 按物業估值的若干比例收取,每1個月或每3個月1次付款管理人。
2. 浮動費用: 按物業收入的若干比例收取,每年1次付款予管理人。
3. 收購費用: 按收購價收取,在收購時付款予管理人。
4. 出售費用: 按出售價收取,在出售時付款予管理人。

現時除領匯外各間的收費方式如下:

* 在收購通過後2年會改作單位方式支付。

但以上房產信託因受條件限制,就基本費用及浮動費用不能發行超過3%的單位支付管理費,而在收購發售出費用而言,亦不能付出多於20%的單位支付予管理人。而管理費及發行單位的支付所得,均以現金支付。

(2) 收費對分派的影響

為探討分派對收入的影響,筆者翻閱多家公司的5年的年報,看看管理費以股代息影響分派的情況,各房託的情況如下述,為方便計算,只計算年底市值對股票折讓的情況,不作細分:

1.  過去5年各房託數年管理費代單位的金額如下:



2.  過去5年各房託數年的總分派如下:


* 2010年匯率:1 人民幣兌1.185港元,2011年匯率:1 人民幣兌1.208港元

3.  過去5年各房託數年的以股代息管理費佔分派比例如下(港幣千元):


4.  過去5年各房託數年的年底資產值溢價/折讓如下(港幣千元):


5.  過去5年各房託數年的以股代息管理費佔市值比例如下(港幣千元):


6.  估計造成的攤薄:


7 .  累計攤薄:


3. 總結
從以上的比較看來,其實各個房託的發行單位佔市值比例是差不多,但折讓是主要的,如果折讓較大,造成的攤薄是愈大,其中泓富及陽光的數字較為突出,主要因為先天他們的收費已經較高,導致投資者對之不願投資,造成重大折讓,亦導致管理費折單位對他們的影響較大,但近年影響已漸趨一致了,但每家有以管理費以單位折算的,每年的損耗都大約是0.6%左右,這可不是小的數字。不過這是接受高息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50

REIT罕見的不確定 一只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hk/2012/07/reit.html
 我曾經是越秀房地產基金(405)的股東,所以跟進了解越秀房地產基金(405)以折價的單位來換取IFC的權益。我也觀察了其他人的討論,股權攤薄一直是討論的重點。

我個人的看法:
 從港交所公開的資料顯示,

 IFC Rental Income (RMB million)(12mth)
Shopping mall  : 80
Office              : 220 (current occupancy rate is 52%)
Hotel               : ?
Appartment     : ?
......................................
Total                : 300+?
NPI(估計78%)       : 234+?

Investment Cost : 9,050

NPI return%      : 2.58%+?


Hotel由Four Season管理,Appartment 由Ascott管理, 兩者即將開業,即係沒有資料,所以不知道收入是多少?照理由,REIT應該是收租金,依賴營業收入,已經是Bussiness trust了。
(如果是收租金,已經可以知道數據)

如果Office出租率達到100%,
NPI return%      : 4.48%+?


多少的NPI% 才合格?

NPI = Rental income - property expenses (facility cost, direct staff cost,++++)

Trust expenses (Trust management fee, trust expenses)

Financial expenses ( Bank loan)

股東的回報 = NPI - Trust expenses - Financial expenses

 如果Trust expenses+Financial expenses佔NPI 20%


估計股東得到的回報% = (2.58%+?)x80% 或 (4.48%+?)80%
                                      = 2.06~3.58% +?

這類不確定的情況,在REIT罕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51

股市分析(9):為何現在不應該買REIT? 史丹利

http://notcomment.com/wp/?p=8545

REIT的股價近期不是很好,看看領匯(823)就知道。市場對這個現象的解讀是: 因「預期加息」所影響,加息增加其他生息工具的回報,令到REIT這類高息股相對不夠吸引,所以要賣貨走人。

我很喜歡這個解釋。這個解釋夠簡單、直接,用的只是中四經濟學所描的「機會成本」概念。「加息」增加了持有REIT的機會成本,放棄其他資產的利息回報,所以股民減持。這是我聽收音機和看報紙財演的通用說法。

細想之下,我覺得這個解釋有少少不足。REIT和其他生息工具的回報差距較接近「經濟租值」的概念。正如兩個同質的面包分別賣五蚊、賣兩蚊。就算兩蚊的面包加價到三蚊,你也依然會買這個三蚊面包,因為此終較五蚊的便宜2蚊。這「2蚊」就是經濟租值。冗長的推論不再做下去,結論是:就算其他生息工具的回報較佳,也不代表必然好過REIT,這只推論到REIT價格會跌,但推論不了REIT會跌這麼多。

回歸最基本的企業結構分析先,凡企業要增長都必須融資。融資有很多法門,但不離三個法則:用自己錢、印股票和借錢。因為REIT必須要將自己的收入和利息的九成用作派息,所以第一招「用自己錢」已經基本上廢了武功,先天不足,剩下的只有兩招。如果加息,是變相增加借錢的成本。由此可見,REIT的可行融資方法只剩下印股票。這些融資限制對REIT未來的業務增長是非常不樂觀的。

而且加息其中一個影響是樓價跌,這個不用解釋的。息率對在香港的地產市場尤見重要。有很多大的地產商,都有一個REIT的子公司。如果要棄車保帥,保住母公司地產商的高每股資產淨價和低市帳率,不排除母公司會用財技,將低質的資產高價賣給REIT子公司。這一招有某大地產商常用,不過是用來避裝修成本。

這是我對REIT和加息的見解。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這也可以間接推導公用股是比REIT更具防守性。不過,美國加息,對香港的經濟是負面的,買咩都死,還是留一筆現金或投資一些增長型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60

談談REIT和路勁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3/reit.html

巴黎:



最近筆者番看Adam Smith的「原富論」,其中説到商品價格包含三部份的工資、地租、利潤(資本)中的地租,最易因商品價格上升而上升,即拉長線看,那個地方的居民入息上升,REIT的入息必然同歩或上升得更高,因此以收租RElT股作為組合一部份是很有長期隱定增長保障。

但筆者並不喜歡純發展的地產股,因為他們的借貸比例非常高,易受市場變化而傷害盈利和派息的穩定性,不過本期說的,是一支股票較為特別的「路勁」,另一支差不多的「惠記」,朋友可參考味皇兄之文。

路勁固名思義,十年前是一支大部份入息依靠隱定的公路收入的股票。2006年上市初時,其公路入息是11億元,一直發展至2008的17億元,其時的物業發展收入為由5億上升至46億。隨著公路入息的下跌至14年的9億7千萬、發展物業入息上升至125億,其負債也不斷上升,2014年的總債務為150億,是股本140億的100%有多,每年的淨利息支出達到$9億5千萬左右。

不過,路勁每年有5億元的公路淨現金流入,是可以化解這個必定利息支出至4億5千萬元。如果以本年除公路的物業發展和其它入息的稅前年約利潤20億元,利息比便大約是4倍。另外路勁仍有約2億5千萬元的租金和物業管理費隱定收入,雖然未知這部份淨利潤如何,但相對一般的內房股,路勁的穩定收入還是較多和安全。

當然最好是公路淨現金完全可抵消利息支出,但到時股價的折讓就肯定沒有目前這麼大。

路勁現價6.83,市值50億,息率7.76%,折讓6成,5年最高位8元,10年高位16元。

朋友不妨當作50億元投資每年有5億現金隱定公路收入,並且派了8成給股東(7.76%),然後又有Bonus,額外送多每年8一9億的物業發展稅後盈利,長遠來說,還是不錯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77

REIT罕見的不確定

 我曾經是越秀房地產基金(405)的股東,所以跟進了解越秀房地產基金(405)以折價的單位來換取IFC的權益。我也觀察了其他人的討論,股權攤薄一直是討論的重點。

我個人的看法:
 從港交所公開的資料顯示,

 IFC Rental Income (RMB million)(12mth)
Shopping mall  : 80
Office              : 220 (current occupancy rate is 52%)
Hotel               : ?
Appartment     : ?
......................................
Total                : 300+?
NPI(估計78%)       : 234+?

Investment Cost : 9,050

NPI return%      : 2.58%+?


Hotel由Four Season管理,Appartment 由Ascott管理, 兩者即將開業,即係沒有資料,所以不知道收入是多少?照理由,REIT應該是收租金,依賴營業收入,已經是Bussiness trust了。
(如果是收租金,已經可以知道數據)

如果Office出租率達到100%,
NPI return%      : 4.48%+?


多少的NPI% 才合格?

NPI = Rental income - property expenses (facility cost, direct staff cost,++++)

Trust expenses (Trust management fee, trust expenses)

Financial expenses ( Bank loan)

股東的回報 = NPI - Trust expenses - Financial expenses

 如果Trust expenses+Financial expenses佔NPI 20%


估計股東得到的回報% = (2.58%+?)x80% 或 (4.48%+?)80%
                                      = 2.06~3.58% +?

這類不確定的情況,在REIT罕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66

REIT 估值

巴黎:

最近很多人都有興趣買Reit,  香港人始終喜歡有磚頭在手,Reit 股息又像租金穩定,難怪投資者鐘情。

以下是我對87001 匯賢產業信託的計算

筆者不會看賬面的資產净值折讓多小,我是以净租金6%倒推投資物業的合理内在價值,
情況有D像對REIT内的物業進行壓力測試。

例如2015年報告說租金等收入爲3106M,有關爲租金收入等支出是1312M,净租金便大約是1800M,投資物業的内在價值就是30,000M.

於是我把2015年的資產負債表更改爲

                   原本            更改
資產          40280          30000
流動資產    6422            6422
流動負債 (3075)   (3075)
其他負債 (15816)(15816)

净股東權益 27811         17531

87001現價的市值巧合也是173億,因此個人覺得合理。

就是說投資者以17530M本金,買入一個能收净6%租金的30000M物業,并向銀行貸款 4成1,約12470M。物業是本金的1.71倍,6%租金杠桿效應會變成10%,但因爲要付稅和管理人支出,所以最後股東獲得8.46%股息。

我劃一以這方法比較了另一些Reit,以防不同測量行引致的資產估值偏差,發現有些雖然表面上市值好像較87001折讓更多,但調整後,股價反而是高水。

這方法衹是表面的初計算的數,買REIT還要注意空置率,到期可以加租的幅度,和物業是否獨一無二問題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