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銀:今天的中國電子商務讓我們想起90年代末科技泡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888
預計融資規模逾百億美元的中國電子商務領軍企業——阿里巴巴赴港上市去年被否決,本週又現曙光:港交所今後幾週就放寬IPO股權結構、允許阿里巴巴以合夥人架構展開公眾諮詢。

不過,轟轟烈烈進軍資本市場不能掩蓋現實的問題。美國銀行本週的報告警告,中國的電子商務與實體零售業都面臨嚴峻挑戰。

在名為「電子商務 VS 零售:主導力量向消費者權力轉變」的報告中,美國銀行指出,消費者對購物的態度比以往更成熟,對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企業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今後有麻煩。

聽起來這話還比較含糊,說白了就是:這塊蛋糕的爭奪戰會決出贏家和輸家,現在這樣的瘋狂增長很快就會走到盡頭。

美國銀行上述報告寫道:

如今,科技塑造了新一代電子消費者。

這類消費者身上體現的特點是,信息不一致程度減小、形成社交聯繫、零售觸點分散、要求最佳體驗、需要參與感。

這是消費者首次成為發號施令的一方,遊戲規則已經變了。

忘記線上和線下渠道爭奪市場份額的戰爭吧,那些能順應消費者權力需要的才會生存下來、繁榮興旺。

雖然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但實體零售商和電子商務零售商都需要迅速直面挑戰。

美國銀行認為,實體零售商正面對「能力差距」。

他們並沒有去瞭解自己的客戶、向客戶推銷、為客戶創造變成熟的中國買家會離開實體店去追求的體驗,還沿用和電子商務企業相似的市場模式。

他們沒能借助供應鏈和物流削減成本。

那些零售商滿腦子想著所在地,就是沒把心思放在客戶上。他們沒能控制價格,沒做好推銷,反而依賴市場的收入推動盈利增長。

報告批評:

差異化推銷、供應鏈效率和消費者服務並不是他們的優先要務。

大部分這類企業沒能控制自己出售的商品、沒能讓自己出售的商品脫穎而出、沒能控制定價、不瞭解自己的客戶,不理解怎樣為客戶服務。

電子商務面臨的挑戰不同,這類公司在競相壓價,所以50%的中國網上購物者都選擇電子商務網站。這已經產生嚴重的後果。

報告指出:

今天的中國電子商務領域重現了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科技界的泡沫。

在私募和風投機構的推動下,許多電子商務公司願意為了贏得市場份額而犧牲短期的盈利。

他們可能給予買家很優惠的價格,還推出免費送貨服務,比他們大得多的海外同行可能都無法一爭高下。

美國銀行斷言,經過這種戰鬥洗禮並贏得市場份額之後,電子商業零售商將最終上調價格。

美國銀行還表示,如果實體零售商能變得更成熟、更有效率,兩類零售商應該都會達到增長極限。

美國銀行預計:

三年內,電子商務的超級增長會結束,進入穩定的增長階段。

逐漸增加的網絡成本及其他因素可能縮小價格差距,但電子商務也有自己的能力差距要彌補,造成那種差距的部分原因是自身的市場模式。

最終,兩類企業可能殊途同歸,為了向電子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相互利用。

在向均衡發展前進的坎坷道路上,我們更看好先行一步的企業,他們主動順應消費者的權利。

在範式轉移的背景下,目前我們仍然青睞零售業的知名企業。

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 马云, IPO, 美国银行,淘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90

美銀美林製造業死亡十字:「我們看多機器人,看空工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880

機器人洶湧來襲,人類要當心了。美銀美林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的最新圖表顯示,40年來全球製造業機器人數量從無到有,迅速增加,2015年將達170萬,而同期美國製造業的工作崗位卻從2000萬驟降至約1100萬。

雖然近幾年奧巴馬動作頻出,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製造業就業,但從大趨勢來看,工人被機器人取代的趨勢似乎無可避免。他最後評論稱:「我們看多機器人,看空工人」。

 美银美林的制造业死亡十字:“我们看多机器人,看空工人”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製造業,目前連投資顧問,律師都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科技公司谷歌也大舉進軍機器人行業機器人成為人類競爭者的時代已經指日可待

前不久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牛津大學教授Frey和Osborne發佈了一份名為「未來就業:就業對人工智能的敏感性分析」的報告,研究了人工智能代替各行各業工作的可能性。他們的發現令人瞠目結舌:有將近一半的美國現有就業崗位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看來不僅是製造業,各個行業都應該感到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83

美聯儲:大銀行均通過壓力測試,美銀資本充足性相對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971

周四,美聯儲公布了對大型銀行的年度壓力測試報告。在極端情景下,接受測試的30家金融機構中,只有Zions銀行未能通過測試。這表明,美國大型銀行有足夠的能力抵禦經濟下行的風險。美聯儲壓力測試旨在確保大型銀行在經濟危機時無需政府救助。 美聯儲稱,假設美國經濟出現大幅下滑,那麽接受測試的30家大型銀行中,仍有29家擁有足夠的資本繼續放貸。2013年四季度~2015年四季度的9個季度內,在極端情景下,30家銀行總計虧損5010億美元,其中,應計貸款組合損失為3660億美元。 美聯儲壓力測試的情景包括: 1. 截至2014年底,美國實際GDP較2013年三季度下滑1%。 2. 截至2014年底,美國失業率激增至9.25%。 3. 截至2014年中,美國股市較2013年三季末下挫36%,VIX指數則激增一倍至35%。 4. 居民住房和商業地產分別下降約10%和20%。 雖然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這三家大型銀行通過了壓力測試,但它們的資本充足水平處於較低位置。其中,美國銀行是表現最差的,在極端情景下,其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跌至6%,稅前損失達到490億美元,虧損額是同類銀行中最大的。 美國地方性銀行——猶他州從事金融儲蓄和信托服務的銀行Zions銀行,沒有能夠通過壓力測試。在極端情景下,其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僅為3.5%,遠低於美聯儲5%的最低要求。此前,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為滿足沃克爾規則要求,Zions銀行將出售部分債務抵押證券(CDO),同時沃克爾規則將對出售所得收取3.87億美元的費用。 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將影響下周美聯儲的決定——是否批準部分銀行通過分紅或股份回購的方式回饋股東。 去年,花旗銀行、Suntrust和Metlife沒有通過美聯儲壓力測試。 以下要點內容來自華爾街見聞網站實時新聞: 美聯儲壓力測試顯示,30家銀行中,29家滿足或高於資本金目標。 唯一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的銀行是小型上市公司Zions Bancorp。 一些最大銀行的資本金僅僅稍微高於監管要求。 在最嚴厲的壓力測試中,紐約梅隆銀行擁有最高的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達到13.1%。 在美聯儲的壓力測試中,摩根大通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3%。 摩根士丹利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1%。 高盛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8%。 花旗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7.0%。 美銀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73

為緩解加班壓力,美銀欲大幅擴招初級投行分析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657

繼去年實習生猝死倫敦辦公室後,為減輕年輕銀行家們的工作負擔,美國銀行今年計劃擴招初級投行分析師。 英國《金融時報》引一份美銀的內部備忘錄稱,在本月底即將開始的招聘上,無論是夏季實習還是全職崗位,美銀的企業與投資銀行部都將較2013年擴招40%。 據悉,美銀企業與投資銀行部的實習和全職項目通常每年會在全球範圍內雇用“兩三百人”。 美銀全球企業與投資銀行部主管 Christian Meissner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 擴招反映出隨著我們業務數量的增加,我們對於人才的渴望,以及為初級銀行家們提供更好(工作)體驗的需求。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去年8月,2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在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在美銀倫敦的辦公室內。該事件引發軒然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實際上,在投行加班如同家常便飯。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英國《金融時報》早前的一份報道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甚至,辦事不發錢的事兒也有發生。去年夏,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蘇黎世勞工部門(AWA)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08

美銀:美國不做世界警察後的全球石油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447

近期,美國對中東流血沖突和俄烏局勢並未大規模直接插手幹預,而是采取了較為謹慎克制的態度。這對於全球原油市場有什麽影響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銀行全球大宗商品研究小組在對近期原油市場的分析報告中稱:

全球石油產量的波動已降至歷史低點……

近年來,一系列因素推動國際油價波動性下滑。諸如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等宏觀驅動力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全球原油產量波動性跌至歷史低位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微觀減震器(圖 2)。個別歐佩克國家取消出口配額令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聯酋的原油出口操作彈性增加。盡管這種改變導致了個別OPEC國家原油產量的波動增大,但卻降低了該組織整體的交易量(圖3)。我們認為,這三個搖擺不定的原油供應國擁有足夠的操作和資金空間。正如我們以前所說,布倫特原油價格在每桶100美元附近將不會長期下行,除非沙特希望如此。

雖然個別國家供應中斷導致油價飛漲

這種操作空間的限制因素應當是地緣政治局勢惡化嗎?沙特理論閑置產能為每日240萬桶,以這樣的調節範圍來應對下一個主要的地緣政治事件,可能適應能力比較有限。

實際上,正如我們對OPEC產量波動性的分析中所註意到的,供應中斷的風險已經很高了。利比亞和伊朗合計每天有220萬桶原油供應受損,但很多其他國家也未能成功如預期般增加產量(圖4)。回顧歷史上的原油供應中斷就會發現,我們當前正處於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與上世紀90年代早期海灣戰爭時期的水平相近(圖5)。如果進一步分析,將數據劃分為暴力事件和非暴力事件,那麽可以很清楚地從圖5中看到,武裝沖突是如何成為全球原油產量波動的主要驅動力的(圖5)。

地緣政治帶動的能源風險近些年已經大幅攀升

從利比亞或埃及發生的阿拉伯之春有關的暴亂事件,到敘利亞內戰,再到當前伊拉克和烏克蘭發生的動亂事件,全球部分主要產油國及中轉國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程度持續攀升(圖6)。根據美國五角大樓最新的報告,這種暴力沖突的增加一般與宗教、民族、文化、政治和經濟根源相關。甚至連氣候變化和對日益稀缺的資源的爭奪也可能導致更多的戰爭和沖突。如果回望歷史,伊朗革命或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戰爭和沖突很容易影響油價(圖7)。然而,並不是全球每一個沖突都能以同樣方式體現在油價上。

武裝沖突和原油產量的關系已被證實

持續增加的地緣政治風險並不與原油市場或原油價格波動性高度相關(圖8),部分是由於並非每個國家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都相同。不過,畢竟就像很多歷史事件所展示的那般,當一個國家被卷入戰爭的泥潭,該國原油開采和分銷系統就很難保持正常運轉。近期,在中東、北非和歐洲東部發生的流血沖突因此就令市場不安,特別是奧巴馬政府對派出地面部隊似乎不感興趣。

美國國防開支仍高,但風險偏好卻很低

從硬實力角度看,全球仍是單極的(圖10)。2013年,美國國防開支占全世界的38%。美國的防禦能力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沒有哪只傳統部隊可以與之直接對抗。

但是,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公眾對參與國外軍事沖突的偏好非常有限。美國不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出地面部隊,對利比亞動亂也只是有限參與,對敘利亞和烏克蘭戰亂采取更為謹慎的立場。

然而,這種軍事緊縮政策可能無助於抑制全球暴力事件。恰恰相反,美國近年來戰死人數持續下降,而在其他國家,因流血沖突而死亡的人數卻在上升(圖11)。

美國能源獨立可能帶來孤立主義……

或許,在如今的時代使用硬實力更加困難。又或者,美國公眾或奧巴馬政府已經對運用硬實力失去了興趣。更可能,美國能源獨立令美國孤立主義重返視野。看看伊拉克和阿富汗長期而艱苦卓絕的武裝沖突,公眾輿論堅定地反對那些將美國人的生命置於危險的軍事行動。幾十年來,不同的美國政府對國際沖突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美國歷史上的很多軍事決定都受到先前經驗和當時國內經濟狀況的極大影響。

經濟狀況對軍事沖突的影響力被削弱了

關於這一點,舉例來說,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導致威爾遜主義軍事幹預觀點發生了有意義的逆轉。其後,上世紀30年代遭遇的大蕭條,加上對戰爭傷亡的記憶進一步促進了孤立主義的發展,並且美國國會起初甚至拒絕參與國際聯盟。當時,國會在二戰期間還通過了一些中立法案。眾所周知,當時的歐洲和亞洲遍地沈浸在對抗法西斯的戰火中。最近的美國軍事冒險可能對公眾輿論有類似的影響。此外,自從大蕭條時代後,在如今經濟複蘇並不強勁的背景下,國外軍事預算已被削減。美國原油和成品油凈進口急劇下降(圖13),而貿易在GDP中的比重變動幅度也非常有限(圖12)。

原油產出國局勢動蕩不安

美國越來越不願意介入別國軍事沖突,奧巴馬政府的重申非常重要:在確保全球貿易和能源供應安全方面,美國仍然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美國在世界各地軍事基地的戰略部署在近30個國家或地區,橫跨六大洲15個國家。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軍事部署則比較有限。法國軍事力量分布在其他15個國家,英國分布在其他10個國家,俄羅斯也是10個。而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並沒有顯著的海外軍事力量。然而,雖然沒有官方的解散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計劃,美國的軍事預算也已被縮減(圖14)。而關鍵盟友法國和英國的軍事支出在執行緊縮財政方案和面臨人口老齡化壓力之際也在下降(圖15)。

區域性力量試圖填補霸權國家的空白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霸權主義的減少,部分區域性力量正在試圖填補空白。俄羅斯就嘗試加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而極端激進組織IS也是近期最顯眼的例子。考慮到產油國戰爭傷亡和原油產出之間的緊密聯系(圖16),我們相信,在美國霸權主義之後,原油市場應當準備迎接更多此類地緣政治風險事件。

迄今,沙特和其他關鍵性產量搖擺不定的OPEC原油供應國有一定能力來應對意外的供應中斷,大約每日能夠補充200萬桶原油。但是,因戰而死的人數過去十年卻上翻了四倍。

隨著結構性價格波動下降至幾十年低點,已確定船期的原油做多期權隱含波動率為15%,看起來它開始變得便宜了。(圖17)。

全球原油市場在美國霸權主義氣焰削減之後可能變得不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68

美銀美林揭示重大轉變:美元不再“示弱” 美債更吃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079

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美銀美林)分析人士發現,本月出現了美元與美債價格均上漲的少有現象,這可能表明出現了美元走強、美債更受追捧的新格局。(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銀美林全球利率與貨幣研究負責人David Woo認為,今年的一大共識是,今年將以利率為核心。前八個月許多投資者仍認為QE3在逐步縮減規模,所有的市場都會遲早收到美國利率市場發出的行動信號。外匯投資者也不例外。美元多頭看好美國利率上升,一直在等待利率攀升時建倉或者增持美元多倉。

可過去三周的價格走勢一直在挑戰上述視美國利率上升而動的共識。到目前為止,本月美元對歐元、日元和加元都在上漲,8月是今年第一個美元對一籃子發達市場貨幣集體走高的月份。

更異乎尋常的是,美國利率本月一直走低。美元走強和美國利率回落同時出現,這是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少有的現象。是純屬巧合還是市場在告訴我們新的格局已經到來?

Woo的上述疑問其實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此前表達觀點相同。後者認為,歐元的支撐力量開始瓦解,隨著各國采取多樣化外儲的行動,資金流入歐洲債市和股市的速度在變慢。

對上述美元走高的同時美債收益率回落的現象,Woo給出的解釋是:

1、投資者可能在撤出歐洲債市,進入美國債市;

2、並非所有的跨境交易都利用外幣對沖外匯風險。

舉例來說,為期十年的歐元兌美元直接遠期外匯合約目前匯率接近1.55,這意味著,除非十年內歐元兌美元升破1.55,否則歐洲的投資者就可以憑借持有10年期美國國債、拋售同期德國國債獲利。

Woo認為:

如果上述推測理由無誤,海外投資者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就會增加,美元將是主要受益者。歐元對美元過去三個月一直下跌,但利差的反應滯後。過往經歷顯示,利差還有很大的空間進一步跟上匯率的腳步。

在歐洲資產方面,Woo發現,歐元區邊緣國家債券出色表現的勢頭從第三季度初開始就在減慢。

8月以來西班牙10年期國債與同期德國和美國國債的利差已經擴大。如果再持續一周,8月將是去年11月以來首個西班牙與德國10年期國債利差並未收窄的月份。

Woo認為,這與歐元區固定收益資產的需求最終開始反轉的可能性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44

大空頭美銀美林:中國股市反彈數周內告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69

在中國股市創19個月來最大漲幅之際,美銀美林策略師崔偉(David Cui)堅持看空,預計這波回漲將在數周內結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上周上證綜指高漲4.9%,漲幅創2013年2月以來新高,港股的恒生中國企業指數也強勁反彈,較今年3月的低位高出24%。

崔偉昨日表示,本輪中國股市大漲源於中國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調控措施和預計10月啟動的滬港通,並非中國經濟前景的任何好轉。中國國內消費仍疲弱,房地產價格下跌和政府整頓影子銀行還使中國面臨金融危機的威脅。

崔偉被紐約的知名金融雜誌《機構投資者》評為今年最佳亞洲策略師。2010年5月以來,他就以看空中國股市聞名業內。

崔偉說:

“這輪回漲可能再持續幾周。投資者預計大批國際資本流入國內A股市場,我認為不會那麽大規模。如果我是投資者,我會在那以前離開市場。”

崔偉不看好中國銀行業股,但認為手機類股有吸引力。他還表示,就算決策者會認為減少債務“從政治角度看是不可能的”,中國也需要降低債務水平,避免金融危機。最近的經濟報告數據不能證明中國股市擁有牛市前景。

今年7月,他預計中國內地企業的H股股指今年年底收於9600點,比去年同期點位低16%。這與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形成鮮明對比。後者近日將H股股指未來12個月的目標點位由12500上調至13100。

除了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外資投行近來也紛紛表示看好中國股市。

上周高盛預計,滬港通將給A股帶來1.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8萬億元)配置資金。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表示,海外投資者都對滬港通很有興趣,預計A股明年有望被納入MSCI這類全球股指。上證指數,A股,H股,中國股市,滬港通

上證指數,A股,H股,中國股市,滬港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26

美銀美林:中國經濟或重蹈日本覆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94

盡管經濟發展歷程相隔二三十年,然而中國與日本的增長模式卻驚人地相似。增長靠投資驅動、金融抑制、貨幣超發、房地產市場泡沫巨大等等,今天的中國不免令人聯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

更重要的是,兩者的結局會相似麽?中國能否避免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之覆轍?美銀美林股票策略師David Cui 和 Naoki Kamiyama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這是有可能的,但最終將取決於中國是否以及何時開始重組其國內銀行。

日本樓市泡沫自1989年末開始破裂,房產的大幅貶值最終反映在了銀行飆升的不良貸款上。由於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不願意承認飆升的壞賬問題,日本政府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都沒有給銀行註入資本讓它們核銷那些永遠也收不回來的壞賬。

結果,日本政府為其當初的猶豫不決付出了沈重的代價:1992年至2000年間日本七次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和一個複興計劃,總規模高達110.8萬億日元(按2000年的匯率計算為1.1萬億美元),期間GDP平均增速僅0.8%。

直到2002年,日本政府承認壞賬可能影響整體經濟,並對銀行實施了重組,日本才迎來了轉機。

美銀美林指出,中國資產價格可能面臨著比當前更加急劇的下跌,“有很強的跡象表明,房地產價格上漲和債務增長正在向壓力屈服。”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核銷的壞賬比2013年全部的還要多,但中國官方公布的壞賬比率仍然很低。Cui和Kamiyama認為,盡管很難知道中國壞賬的確切數字,但它將比日本或者2007年以後的美國所面臨的壞賬更大。上世紀末,中國對銀行出臺了大規模救助措施,當時準備上市的國有銀行的壞賬率高達40%,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房地產泡沫。

他們表示,即使中國的壞帳率只有8%,和曾經的日本銀行業相同,中國政府也應該盡快采取措施暴露銀行業風險、處理壞賬。但問題是,承認壞賬將在一定時間里妨礙經濟增長,這是忙於整頓混亂局勢的中國新一屆政府不太願意看到的。因此,可能需等大局平穩後方能出臺相關措施,也許要等一到兩年時間。然而,時間拖延的越久,壞賬就越大。

從地價上漲到嚴重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再到貨幣超發,美銀美林整理了如下數據,描繪了今日的中國與上世紀九十年時的日本的相似之處:

broad money china japan (1)

(左:廣義貨幣/GDP 右:實際利率)

China-Japan exports capital formation (1)

(左:定資本形成總額/GDP 右:出口占世界比重)

growth currency china japan (1)

(左:全球經濟增長沖擊影響 右:貨幣升值)

land china japan

(左:地價 右:房地產價格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78

美銀:美聯儲“偷偷摸摸”退出,改變全球投資格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07

Slider_Invest_Sektorstudien

美銀美林首席投資官Michael Harnett近日在報告中指出,盡管在通脹缺位的情況下美聯儲的緊縮政策將會非常緩慢,但美聯儲“偷偷摸摸的退出”已經開始改變全球投資格局。

Harnett建議投資者可以增持受到此前零利率政策傷害的行業/國家的頭寸,包括做多美元和美國的銀行股。

他同時建議減持受益於零利率政策的行業/國家的頭寸,特別要小心黃金、企業債券和套利交易。

在很多基金經理的眼中,美國的經濟也就算是好壞參半,比如就業人數增長了但工資沒漲,能源開發出現了熱潮但政府在減稅、移民及基建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不過,跟歐洲和日本相比,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好得多。資金希望流向美國,因為這里的收益率更高,並且有望繼續走高,雖然沒人知道具體什麽時候會發生。

新興市場的前景會更加複雜。過去,美國表現好時,新興市場也會跟著一起好。摩根大通首席投資官Michael Cembalest曾指出,在過去25年里,能一直賺錢的一個策略就是:相較於歐洲和日本要超配美國及新興市場的股票。

但是如今的情況已經不是這麽簡單了,特別是亞洲。中國的增長在放緩,東亞整體的出口增速都在減慢。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和制造業企業都在承受壓力。

摩根士丹利亞洲信貸研究主管Viktor Hjort表示,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高收益債券發行企業的情況要比2008年還糟糕,很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及定價能力不斷下降的問題。信貸違約情況越來越多出現在房地產、采礦、水泥等行業。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很多對沖基金在押註做空澳大利亞,因為商品價格不斷下跌毫無終結跡象,同時做空澳元和價格並不便宜的礦業股成為不錯的選擇。

廉價美元的時代即將結束,美國的流動性將趨於收緊,相反歐洲和日本將更加寬松。美國的複蘇將不會像以前那樣成為亞洲的助推劑,伴隨著價格更低的能源和勞動力成本使得美國的吸引力更大,反之對亞洲形成利空。這也是為何對沖基金們也在做空航運股和海上鉆井設備公司的股票,因為亞洲可能放緩而美國也還不足以強大到支撐所有的這些行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2

美銀美林:力拓、嘉能可合並有六大障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57

全球礦業巨頭力拓集團周二表示,已拒絕嘉能可的合並提議。此前,彭博新聞社報道,大宗商品貿易巨頭嘉能可期望2015年與力拓合並,形成總市值為16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礦業公司。

美銀美林能源分析師認為,力拓和嘉能可的合並有六大障礙

1. 力拓最大股東中國鋁業的總經理正被中紀委調查。中紀委9月15日表示,由於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中國鋁業的總經理孫兆學正接受組織調查。對中鋁而言,高管變動之時,並不是對重大並購案進行決策的最好時機。

2. 零溢價的敵意收購難以成功。
嘉能可曾期望零溢價收購Xstrata,但最終不得不提高報價,促成該項交易。投資者會要求嘉能可溢價收購力拓,但嘉能可並無此意。

3.大型礦業基金將長期低配合並後的公司。即便嘉能可和力拓能夠達成合並,專註於礦業的基金可能長期低配合並後的巨無霸,進而打壓股價。因此,兩家公司不合並也許更有利於股東。

4.力拓股東無疑持有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等爭議地區的資產。力拓目前的資產大多在OECD國家,如果想多元化,完全可以自己購買其他礦業企業。

5. 嘉能可此前明確表示並購重點是上遊油氣資源和農業資源。和力拓合並,將是公司戰略的重大轉折。嘉能可可能還沒準備好。

6. 對於貿易商而言,當供應緊張時,鐵礦石有非常大的品質和區域套利機會。但當前鐵礦石市場供應過剩,對貿易商而言,價值不大。

美銀美林分析師提到,自去年12月,就有媒體報道嘉能可有意和力拓合並。對於嘉能可而言,這確實有合理的一面。嘉能可管理層有望獲得穩定、長期的礦產資源,這對於其貿易生意非常重要。此外,力拓的鋁業生意對嘉能可也有巨大幫助。對於嘉能可而言,協同效應明顯。

但是,如果沒有明顯的溢價,該項合並對於力拓意義不大。美銀美林分析師認為,兩家公司在未來12個月達成合並的可能性為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