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銀:美國不做世界警察後的全球石油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447

近期,美國對中東流血沖突和俄烏局勢並未大規模直接插手幹預,而是采取了較為謹慎克制的態度。這對於全球原油市場有什麽影響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銀行全球大宗商品研究小組在對近期原油市場的分析報告中稱:

全球石油產量的波動已降至歷史低點……

近年來,一系列因素推動國際油價波動性下滑。諸如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等宏觀驅動力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全球原油產量波動性跌至歷史低位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微觀減震器(圖 2)。個別歐佩克國家取消出口配額令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聯酋的原油出口操作彈性增加。盡管這種改變導致了個別OPEC國家原油產量的波動增大,但卻降低了該組織整體的交易量(圖3)。我們認為,這三個搖擺不定的原油供應國擁有足夠的操作和資金空間。正如我們以前所說,布倫特原油價格在每桶100美元附近將不會長期下行,除非沙特希望如此。

雖然個別國家供應中斷導致油價飛漲

這種操作空間的限制因素應當是地緣政治局勢惡化嗎?沙特理論閑置產能為每日240萬桶,以這樣的調節範圍來應對下一個主要的地緣政治事件,可能適應能力比較有限。

實際上,正如我們對OPEC產量波動性的分析中所註意到的,供應中斷的風險已經很高了。利比亞和伊朗合計每天有220萬桶原油供應受損,但很多其他國家也未能成功如預期般增加產量(圖4)。回顧歷史上的原油供應中斷就會發現,我們當前正處於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與上世紀90年代早期海灣戰爭時期的水平相近(圖5)。如果進一步分析,將數據劃分為暴力事件和非暴力事件,那麽可以很清楚地從圖5中看到,武裝沖突是如何成為全球原油產量波動的主要驅動力的(圖5)。

地緣政治帶動的能源風險近些年已經大幅攀升

從利比亞或埃及發生的阿拉伯之春有關的暴亂事件,到敘利亞內戰,再到當前伊拉克和烏克蘭發生的動亂事件,全球部分主要產油國及中轉國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程度持續攀升(圖6)。根據美國五角大樓最新的報告,這種暴力沖突的增加一般與宗教、民族、文化、政治和經濟根源相關。甚至連氣候變化和對日益稀缺的資源的爭奪也可能導致更多的戰爭和沖突。如果回望歷史,伊朗革命或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戰爭和沖突很容易影響油價(圖7)。然而,並不是全球每一個沖突都能以同樣方式體現在油價上。

武裝沖突和原油產量的關系已被證實

持續增加的地緣政治風險並不與原油市場或原油價格波動性高度相關(圖8),部分是由於並非每個國家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都相同。不過,畢竟就像很多歷史事件所展示的那般,當一個國家被卷入戰爭的泥潭,該國原油開采和分銷系統就很難保持正常運轉。近期,在中東、北非和歐洲東部發生的流血沖突因此就令市場不安,特別是奧巴馬政府對派出地面部隊似乎不感興趣。

美國國防開支仍高,但風險偏好卻很低

從硬實力角度看,全球仍是單極的(圖10)。2013年,美國國防開支占全世界的38%。美國的防禦能力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沒有哪只傳統部隊可以與之直接對抗。

但是,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公眾對參與國外軍事沖突的偏好非常有限。美國不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出地面部隊,對利比亞動亂也只是有限參與,對敘利亞和烏克蘭戰亂采取更為謹慎的立場。

然而,這種軍事緊縮政策可能無助於抑制全球暴力事件。恰恰相反,美國近年來戰死人數持續下降,而在其他國家,因流血沖突而死亡的人數卻在上升(圖11)。

美國能源獨立可能帶來孤立主義……

或許,在如今的時代使用硬實力更加困難。又或者,美國公眾或奧巴馬政府已經對運用硬實力失去了興趣。更可能,美國能源獨立令美國孤立主義重返視野。看看伊拉克和阿富汗長期而艱苦卓絕的武裝沖突,公眾輿論堅定地反對那些將美國人的生命置於危險的軍事行動。幾十年來,不同的美國政府對國際沖突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美國歷史上的很多軍事決定都受到先前經驗和當時國內經濟狀況的極大影響。

經濟狀況對軍事沖突的影響力被削弱了

關於這一點,舉例來說,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導致威爾遜主義軍事幹預觀點發生了有意義的逆轉。其後,上世紀30年代遭遇的大蕭條,加上對戰爭傷亡的記憶進一步促進了孤立主義的發展,並且美國國會起初甚至拒絕參與國際聯盟。當時,國會在二戰期間還通過了一些中立法案。眾所周知,當時的歐洲和亞洲遍地沈浸在對抗法西斯的戰火中。最近的美國軍事冒險可能對公眾輿論有類似的影響。此外,自從大蕭條時代後,在如今經濟複蘇並不強勁的背景下,國外軍事預算已被削減。美國原油和成品油凈進口急劇下降(圖13),而貿易在GDP中的比重變動幅度也非常有限(圖12)。

原油產出國局勢動蕩不安

美國越來越不願意介入別國軍事沖突,奧巴馬政府的重申非常重要:在確保全球貿易和能源供應安全方面,美國仍然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美國在世界各地軍事基地的戰略部署在近30個國家或地區,橫跨六大洲15個國家。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軍事部署則比較有限。法國軍事力量分布在其他15個國家,英國分布在其他10個國家,俄羅斯也是10個。而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並沒有顯著的海外軍事力量。然而,雖然沒有官方的解散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計劃,美國的軍事預算也已被縮減(圖14)。而關鍵盟友法國和英國的軍事支出在執行緊縮財政方案和面臨人口老齡化壓力之際也在下降(圖15)。

區域性力量試圖填補霸權國家的空白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霸權主義的減少,部分區域性力量正在試圖填補空白。俄羅斯就嘗試加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而極端激進組織IS也是近期最顯眼的例子。考慮到產油國戰爭傷亡和原油產出之間的緊密聯系(圖16),我們相信,在美國霸權主義之後,原油市場應當準備迎接更多此類地緣政治風險事件。

迄今,沙特和其他關鍵性產量搖擺不定的OPEC原油供應國有一定能力來應對意外的供應中斷,大約每日能夠補充200萬桶原油。但是,因戰而死的人數過去十年卻上翻了四倍。

隨著結構性價格波動下降至幾十年低點,已確定船期的原油做多期權隱含波動率為15%,看起來它開始變得便宜了。(圖17)。

全球原油市場在美國霸權主義氣焰削減之後可能變得不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