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运营商比拼政企业务 改善盈利结构尚需时日

http://news.imeigu.com/a/1317230775998.html

“你去看过运营商展台没有?什么都没有。”9月27日是2011年中国国际通信展第二天,记者刚刚走进展馆,就听到走在前面的两个参观者这样议论。

运营商更愿意在展会上展示针对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业务,这在个人参观者看来,实在“很没意思”。

即使是往年在运营商展台上大放异彩,能吸引不少目光的各种终端,今年也都没有在运营商展台上出现,而是在各个终端厂商的展台上各自展示。

虽然个人业务仍然是运营商最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但由于业务模式已经基本成熟,运营商正在逐步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各种行业和企业应用。不过,从收入构成上看,运营商改善盈利结构还为时过早、尚需时日。

政企业务登台

“中国电信正在推进战略转型和全业务发展。”在26日举行的ICT中国·2011高层论坛上,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表示。继2009年成立物联网实验室之外,今年8月,中国电信又正式发布了天翼云计算,并计划明年推出新的云计算产品。

记者在中国电信展台看到,例如“数字城管”、“车联网”、“智能公交”等行业应用都是中国电信展台的主角。相比之下,天翼商城、天翼阅读等大众应用只有一面墙的展示空间。

中国联通的展台与中国电信类似。虽然沃门户、沃音乐、沃商店等也占据了不小的空间,但更主要的展示,是移动警务、掌上证券、智能交通等行业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的展台最为明显。消费者相对熟悉的只有Mobile Market和飞信。数据显示,飞信活跃客户超过8400万,应用商店注册用户数达1.16亿。不过,在Mobile Market大屏幕前观看和了解的人寥寥无几,远没有对面华为展台,围在视讯解决方案前,看《让子弹飞》片段的观众热闹。

中国移动主要展示的是无线城市解决方案和TD-LTE技术应用。不过,让很多业内人士空欢喜一场的是,传言中将展出的第一款TD-LTE手机终端并没有在展台上出现。

运营商的焦虑

前不久,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就指出,运营商“管道化”的问题,还没有一家能有很好的应对方案。

中国联通一位市场部高层也指出,“3G对运营商是美酒也是毒药,特别是微信、米聊等的出现,对运营商来说难道不是毒酒吗?对短信和语音的替代将很快让运营商尝到苦头。”

虽然联通也推出了类似功能的“沃友”、中国移动推出了飞信升级版以及中国电信正在酝酿的“翼聊”,但对于运营商而言,改善收入结构才是改变“管道化”命运的关键,于是政企应用市场成为运营商下一阶段最为关注的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集团客户的成规模需求使移动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全球运营商十分看重的。

中国联通的数据显示,中国联通现已在全国累计发展集团客户800多家,终端用户数规模已经超过50万。

中国移动的数据看上去更为乐观。自2004年来,中国移动物联网终端数和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到7月为止,中国移动集团客户比6月净增了 1.3万家,总数达到311万家,在集团客户的主要经营业务中,M2M(物联网应用)终端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5%,达到1167.2万台。

集团客户需求的加大以及3G时代的来临也为M2M(物联网应用)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中国电信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数字,但相对其他两大运营商,中国电信转型的战略更为明确。之前据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介绍,中国电信已经明确了“十二 五”期间的转型目标,希望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并计划重点布局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全方位信息化应 用。

虽然运营商都给自己描述了美好的前景,但据记者查阅财报,目前各大运营商基于政企业务的行业应用收入占比还非常有限,以至于并没有在财报中体现。

从面对大众市场卖电话卡,到转向大型企事业单位卖应用,对于深植于通信行业的运营商来说,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马晓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7

A股估值結構之四象八卦圖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vpx.html

下文寫於12月20號,原計劃投雜誌社發表的,今天詢問,答覆說不能發表,大概是我寫得太出格了,之前有股友就說了這種文章估計發表不了,呵呵。

備註一下,文中與價格有關的數字都是半個月前的,我懶得更新了,2012年博客第一貼,權當自娛自樂。
-------------------------------------------------------------------------------------

 

A股真的低估嗎?

最近A股連續跌破幾個重要點位,大有加速探底之勢,以目前的指數來看,平均PE約為13倍,PB大概是2倍,很明顯A股整體估值已經處於歷史低位。
A股估值结构之四象八卦图

按我個人理解,長期來看,GDP名義增長率(實際增長率+通脹率)=指數複合增長率,而指數複合增長率/(1-派息比例)=ROE。所以,如果派息比例不大幅變動的話,指數和個股的長期依據是ROE

 

以美國為例,1960年美國的GDP約為5000億美元,今年15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7%,其中包含3個點的通脹率。而1960年的道瓊斯指約為600點,現在12000點,年複合增長6%,略有差距(道指過去10年沒有增長)。美股的ROE平均按12%計,大概60%留存,40%派息,則上市公司的增長率為12%*60%=7.2%,美股投資者的回報為7.2%+12%*40%/1.6=10.2%1.6為平均PB水平)。比GDP高出3個百分點,這3個點的差異大概就是股票的風險溢價吧,這也說明美國股市起到了良好的資源配置功能。而美股的PE中樞為14倍,為7%的倒數,數據吻合。

 

上證綜指設立於1990年底,90年中國的GDP1.855萬億,今年大約46.5萬億,增長25倍,年複合增長16.6%,其中7個點是實際通脹率,即滬指2500點是合理水平。由於過去A股基本不派息(股改前15年合計派息不到700億),也不回購退市,所以滬指的ROE基本就是指數複合增長率,即GDP增長率+通脹率=指數複合增長率=ROE

 

價值投資者常說一句話,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一部分,要用做實業的心態去做投資。那麼,既然過去20年中國的名義GDP複合增長率高達16.6%,以永續年金的方式看,PE應該給6倍才合理。或者說,靜態回收期只需要6年,動態回收期只要4年半。大部分國人現在的收入應該已經是6年前的2倍以上了,我們在中國做生意,如果6年都不能回本,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投資,我們很可能是3年內回本才願意。那麼,為什麼大家願意以20倍的PE買入股票呢?是不是應該這麼理解,我們願意以超過6PE的價格買股票,原因在於我們根本不是想買入這個公司的一部分,而是希望在未來,以同樣的高溢價賣給另一個傻瓜。

 

吳敬鏈說,中國的股市,連個賭場都不如。趨勢投資者說A股不適合價值投資,因為大家一直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那為什麼老百姓會前赴後繼的湧進股市呢?我想,中國的投融資渠道不暢是根本原因,普通的百姓,除了自己創業外,根本沒有使得自己的儲蓄和財富能跑平GDP的正當途徑,我們的存款息和國債都遠低於GDP增長率,貸款息也很低,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益的輸送。A股做為圈錢市,能夠長存的理由也在這。你看現在市況這麼差,新股仍然接連不斷,並且還能50PE上市。

 

我還發現一個問題,現在的滬指,2500點對應的PE有近14倍,PB2.2倍,為什麼與按GDP增長推算的6PE相差甚遠呢?我認為這大概是A股過去20年擴容太大,IPO和增發價格太高的緣故。我們的新股一上市,就像生出來的巨型嬰兒一樣,它提前10年把利潤兌現了。

 

 

估值結構合理嗎?

假設A股未來能在目前指數的估值水平IPO和增發,即13PE,同時銀行等間接融資渠道佔比大幅下降,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渠道大幅拓寬,而GDP增速(含通脹)也逐步下降到8%,使得股市的整體估值能與GDP匹配,真正起到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那麼目前A股各行業的估值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呢?A股目前的估值結構是合理的嗎?

 

 

我將交易軟件按PEPB分別排序,簡單統計後發現,目前APE低於30倍的還不到1000個,PB低於2.5倍只有1000個,這說明在目前的點位下,半數以上的個股仍不便宜,A股結構性問題嚴重。

我粗略估算,目前A銀行股的動態PE6倍左右,動態PB1.3倍;而非銀行股的PE18倍,PB2.2倍。即PE之比是1:3,但PB之比只有1:1.7,這說明PB結構差異明顯小於PE。由於ROE是決定市場長期估值水平的主要指標,但市場短期喜歡又看PE,而ROE*PE=PB,所以我認為PB可以做為一個中期的市場指標。

作為投資者,熊市以PB作為個股估值的主線,可能更穩健些。實際上,過去一年,中小盤股的跌幅就多過大盤股。銀行股雖然被萬人唾罵,其實過去2年並沒有跌多少,像民生銀行還漲了。

 

如果非銀行股繼續殺跌,PE逐漸接近銀行股的話,其PB會與銀行股持平甚至低於銀行股。那麼,當未來進入牛市時,非銀行股的漲幅可能會遠大過銀行股,為什麼呢?因為投融資渠道不暢,導致現在利潤的分配很畸形,銀行分得太多,非銀行分得較少,未來這種局面有可能會扭轉,屆時非銀行股損益表的變化會遠大過資產負債表,即PE可能大幅下降。最近溫總理就說了,銀行不能把企業當成「唐僧肉」,應該看得遠一點,銀行利潤要建立在企業發展的基礎上。

 

有很多價值投資的朋友,認為A股目前遍地黃金,我覺得黃金確實有,但破銅爛鐵也不少。下邊我想針對A股目前的結構性差異,按PEPB的不同組合方式,結合ROE水平做一個分類,並對其可能的變化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四象八卦九宮圖

 

下圖是我設計的四象八卦圖,X軸為PEY軸為PB,按數值高中低組合分成9種類型,其中紅黃綠三色方框裡的「高中低」分別代表ROE的水平(ROE=PB/PEA平均ROE15.7%,我把中區間設為11-22%,取三年的平均數。中PE區間為10-20倍,中PB區間為1.5-3倍。高於此區間即為高,包括負值)。A股估值结构之四象八卦图

乾:(高PBPE,高ROE

    代表公司為:宇通客車、煙台萬華、五糧液。它們的特點是ROE一直比較高,PE中等,PB高,相當於擁有很多的無形資產,行業前景陽光。這個區域的股票,往往是白馬股,有較寬的護城河。由於ROE高,在保證一定的留存收益比例的前提下,如果未來股價不漲,那麼它的PBPE會慢慢下降,釋放風險。但是,超高的ROE總能吸引資本的蜜蜂飛越護城河,另外,宏觀政策和行業技術更新,也可能造成它的利潤逐漸下滑。所以它是可能轉變成「巽」(高PBPE,中ROE)的,就像現在的茅台,其實也都是有風險的,財政緊縮、加強反腐就可能導致它利潤下降。

 

巽:(高PBPE,中ROE

代表公司為:上海家化、天士力、重慶啤酒。它們的特點是ROE中等甚至較低,PEPB高,看起來也擁有很多的無形資產。這個區域的股票,一般是處於成長初期業績剛剛開始釋放的黑馬股,但也很有可能是帶概念的死馬。如果它們的業績繼續高速增長或釋放,ROE會升到高位,PB會下降,變成「乾」。也有可能通過高位增發或重組,讓PB降下來,變成「坎」 (中PBPE,低ROE),降低風險。但如果業績變臉或泡沫被捅破,則不排除戴維斯雙殺,甚至連續8個跌停板。這個位置,不管怎麼變,股價上漲的可能性都小,很有可能會盛極而衰。

 

坎:(中PBPE,低ROE

代表公司為:大唐發電、中國鋁業、國民技術。它們的特點是PB處於合理的重置成本水平,PE高,ROE低。這個區域的股票,很可能是受宏觀面或政策打壓的週期股或公共事業股,也可能是遭受重大意外打擊或處於業績釋放前期不確定性高的股。如果未來這種情況繼續,則可能變為「艮」(低PBPE,低ROE),徹底淪為垃圾股;但如果行業週期向好或困境反轉了,則可能變成「中宮」(中PBPE,中ROE),甚至變為「離」(中PBPE,高ROE),股價存在一定的上漲空間和概率。

 

艮:(低PBPE,低ROE

代表公司為:京東方、新安股份、中國遠洋。它們的特點是PB很低,ROE低,利潤下降劇烈甚至虧損。這個區域的股票,大多是強週期股,或者行業前景暗淡,包括垃圾股。如果未來行業轉好或者被借殼,則可能烏雞變鳳凰,股價上演過山車。但如果不能好轉,則可能退市或被收購。ST股可以劃為此類,雖然它們往往是高PBPE,但因為它們的殼價值不菲,所以可以視為低PB

 

坤:(低PBPE,低ROE

     代表公司為:申能股份、武鋼股份、晨鳴紙業。這個區域的股票,大體屬於煙蒂股,行業不太陽光,缺乏成長的想像空間,而且對上下游都沒有定價能力。碰到行業週期好轉,可能變成「震」(低PBPE,中ROE),有波段性機會。但如果行業持續夕陽化,則可能逐漸變成「艮」(低PBPE,低ROE),淪為垃圾股,美國的鋼鐵、造紙等行業就是典型。

 

震:(低PBPE,中ROE

     代表公司:贛粵高速、民生銀行、中國建築。這個區域的股票,可能以前的利潤增長,更多的來自於外延性擴張,其資產規模的擴大,靠的是加槓桿和增發,所以其ROE一直處於中間水平,而未來的行業發展空間又存疑,目前備受爭議的銀行股就是典型。這個區域的股,由於其估值相對很低,所以是做防禦性組合的好標的。也許,它還有否極泰來,上演戴維斯雙擊的可能。

 

離:(中PBPE,高ROE

     代表公司:江鈴汽車、濰柴動力、格力電器。這個區域的股票,也屬於白馬股,它與「乾」類的區別,是這個行業前景相對偏暗淡。但由於它們屬於高ROE,所以業績下滑不太大的話,其PB是會逐步變低的,風險會減小。如果前景穩定,甚至轉好的話,則屬於以較低的價格買入優質企業,這個區域整體屬於退可守進可攻的類型。

 

兌:(高PBPE,高ROE

     代表公司:三一重工、三愛富、包鋼稀土。這個區域的股大概屬於業績剛剛完成大爆發,但天花板已近,業績難以持續增長的公司。如果它能高位增發,或者尋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股價可以繼續維持。否則,大都會風光不再、業績變臉,股價下跌並淪為平庸公司。

 

中宮:(中PBPE,中ROE

     代表公司:中國平安、中國神華、萬 科。這個區域的股票很多,基本面趨勢向好和向壞的都有,向好可以變成「離」,向壞可以變成「坎」。萬科和平安,之所以落在這個區域,是因為他們過去的成 長,靠的是不斷增發融資這對資本的翅膀,其內生成長貢獻不大,它們並未給股東帶來多少正現金流回報。當然,考慮到它增發後仍然維持中等的ROE,你也可以說它是個相對優秀的公司。

 

正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而各種卦象,並非固定不變, 往往吉凶互換,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做為投資者,應該通過股價的表象,瞭解公司的內在, 並且推算可能的變化,從而對自己的投資組合和倉位配置做出相應的調整變化,最終做到明象 位,立德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8

開心網謀變:調整組織結構 佈局移動互聯網

http://news.imeigu.com/a/1329677340391.html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2月20日消息,度過了偷菜等遊戲所帶來的輝煌期,也經歷了用戶流量下降的輿論質疑,現在的開心網已然完成了戰略發展方向與組織結構的調整,低調地開始從原來開心網的軀殼中破繭而出。

2月16日,開心網郭巍接受了搜狐IT的專訪,在採訪中,他詳細介紹了開心網的組織結構和戰略發展方向變化,以及與騰訊合作的進展。

內部結構調整

2012年伊始,一則開心網裁撤無線部門的消息便引發業界諸多揣測,而這其實只是開心網結構調整的一部分。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開心網便開始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截至到目前為止,開心網已經劃分了三大業務線,包括平台部門、遊戲部門以及新產品部門,而在此之前,開心網沒有新產品部門,而遊戲業務與平台業務也並未「分家」。

「以 前,開心網的遊戲業務只為開心平台服務,在調整之後,遊戲部門相對獨立,同時,這一部門又包括自主研發遊戲組和webgame聯合運營組,其中,自主研發 遊戲組不僅開發適合開心平台的產品,也開發獨立的遊戲產品,可以在其他平台運營和推廣。而新產品部門更像是一個創業團隊,專注於社交類新產品的研發,今年 1季度內,有兩款產品有望面世。」郭巍稱。

而郭巍也坦言,上述的調整是根據開心網的人員特點進行的,調整的目的也很簡單,即為了讓團隊的開發和執行速度更快。

「比如,我們把之前開發偷菜、轉帖等熱門功能的部分優秀人員調整到新產品開發部門,也是為了更快地看到優秀的新產品。」郭巍稱。

發力移動互聯網

無論是對移動互聯網部門的人員調整,還是從給各部門設立的考核指標看來,移動互聯網都無疑是開心網2012年最為重要的發力方向。

日前,開心網撤銷無線事業部,將原無線事業部門人員全部充實到平台、新產品和遊戲部門中。郭巍則認為,這恰恰是因為無線業務是2012年開心網最重要的戰略方向之一,將無線部門力量分拆深入到各部門,切實提升各條產品線移動互聯水平。

「我 們對移動互聯網的重視也體現在對各部門的KPI上。比如,對於開心網的平台部門,公司要求他們今年實現手機上網用戶數的跨越式增長;對於遊戲部門,公司要 求他們加強手機端遊戲的開發和運營;而新產品部門的研發方向也都與社交、無線有關,比如新的圖片分享產品,我們也會很快地推出IOS系統的應用。」郭巍 稱。

而根據郭巍的表述,開心網對移動互聯網的看法較兩年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反思,我們發現,以前對於移動互聯網的看法是不夠開放 的。2009年,公司便開始做開心網的手機端,當時我們認為手機只是輔助性業務,是為主站帶流量的,因此,我們做的手機端是全能的,爭取複製開心網PC端 的功能。而從2011年開始,我們注意到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革命性的力量,至此,我們覺得必須改變思維。從最簡單最鋒利的功能做起,這可能更為適合移動互 聯網。」郭巍表示。

從經歷風靡全民的輝煌,到被質疑流量下降、邊緣化,開心網顯然已經將移動互聯網看作了重拾輝煌的重要機遇。

「我 認為,SNS公司應當十分關注Pinterest和Path這兩家公司在今年的發展,因為這兩種模式對國內SNS的發展,將具有深遠的影響,也很具有參考 價值。新的社交方式有可能會對傳統的社交網絡產生巨大的影響。儘管現在微博、微信等看起來已經是巨頭,但如果Pinterest與Path等類似模式的應 用迅速發展並引發熱潮,這也將對以前的巨頭產生影響,甚而在未來幾年內對整個行業的市場格局產生變化。」郭巍表示。

聯姻騰訊:低調務實

去年10月31日,騰訊戰略投資開心網,隨後雙方開展戰略合作。儘管這一交易因涉國內社交網絡市場的兩大知名公司而備受關注,但騰訊和開心網雙方卻異常低調,甚至未開新聞發佈會對外宣揚合作的前景。

「對於兩家公司合作的前景以及可能的難度我們都有預估,因此,這一合作伊始,我們和騰訊便都希望不要做出很大聲勢,希望能夠務實。」郭巍稱。

此 前,業內很多合作的高調宣揚與黯淡收尾可能也成了騰訊與開心網願意低調合作的原因。「許多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初衷是好的,公司領導的願望和決心也是足的, 但在合作執行的過程中,因為涉及到兩家公司不同業務線,也因為不同公司執行人員KPI的不同,合作到最後往往便不了了之了。」分析人士稱。

騰 訊與開心網顯然也想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在我們發佈合作聲明的一週內,騰訊方面便與我們深入探討數小時,雙方都認為戰略合作的可執行性是關鍵所在,因此 我們定下合作基調,即從小事做起,不求快也不求聲勢。我們都約定,不管雙方在溝通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積極推動。」郭巍表示。

2011年11月,開心網接入了在騰訊平台表現不錯的三款第三方遊戲,而這也成為了開心與騰訊全面對接的演練期。

「騰訊是一家成體系的巨頭型公司,開心是一家創業公司,工作模塊的劃分相對模糊,同時我們還在調整結構體系,因此雙方的溝通和磨合還需要一段時間。」郭巍稱。

除了雙方在產品推廣和底層對接方面的磨合外,雙方的溝通也是耗費時間的一項工作。騰訊是一家業務線複雜的大公司,往往牽一髮動全身,一個改變便需要不同業務體系的參與,為了未來能夠全面同步對接,前期的演練和試驗是至關重要的。

「在把基礎性工作做完後,我們計劃今年二季度每月能夠同步接入兩款遊戲,今年三季度我們希望同步接入的進度加快。」郭巍表示。

此前,開心網便透露未來兩家還可能嘗試廣告與平台的互通。而根據郭巍的介紹,雙方廣告平台的對接也是希望先從一個個案例做起,積累經驗。

「我們希望在雙方合作一年之後再更多地向外界公佈成果,而不是在合作的一開始便高調宣佈。當然我們也制定了一些合作的規劃,比如開放平台對接、賬號互通、廣告對接以及開心網騰訊微博的關聯,希望這些合作規劃我們能夠實現。」(林豐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8

思考的碎片--4.14。轉折點/B/S結構/交友app/照片SNS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43.html
思考的碎片--4.14。轉折點/B/S結構/交友app/照片SNS

1.instagram之轉折點
 12人/1B這應該是極端事件,按照我對經濟活動的理解。這類極端事件的本身就應該是活這預示著轉折點的出現。
這和internet bubble當初pets.com上市差不多類型。

這裡略微多說幾句。
讀史以明志。
回頭去看PC的歷史。其實是兩條線交織的。
1.瘦客戶端VS胖客戶端
最早我用過富士通的中型機M-340S FACOM。那個就是終端VS主機的類型
和現在的云是一個意思。
so輪迴是最早的瘦客戶端(大型機無盤工作站)----PC(胖客戶端,功能極強 )--- 瘦客戶端(手機)

2.PC的C/S結構---B/S結構--APP--HTML5
clent/serve結構是PC最早的玩法。
大概2000年初就大量開始使用B/S結構。到今天基本上star-up用的都是B/S結構。這才導致迭代。
就是不斷升級不斷修改bug。這是B/S為基礎的。C/S 比較困難。

So instagram是APP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意味著轉折點已來臨。畢竟未來應該是B/S結構而非封閉的APP ecosystem。
這點上還Jobs大神過世也是有聯繫的。大約Apple還能按照大神的road map走兩年。消耗完大神的思想,那麼走下坡路幾乎是必然。
APP轉換到HTML5應該是導火索。

3.三個交友APP使用體驗

用了三個APP
陌陌 微信 SKOUT

陌陌的優勢是和新浪微博可以聯繫。同時可以直接篩選性別。
這樣導致命中率提高同時還可以利用新浪對個人進行篩選。
so總體這裡是國內美女聚集處,且也是高帥富展示豪車的地方。
平均年齡在24歲附近。很少見超過35歲。最高見過48
男女比例關係在虹橋機場大概7:1
日月光蔡嘉大概2:1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泡妞網站。按照排名可以是第一的。

微信
魚目混珠,附近的話沒法篩選
這樣人數是最多,但是你無法知道這周圍是送快遞小弟還是跑腿的服務生小妹。
好處是搖一搖。這估計是小妹和小弟最喜歡的
有趣的是時間段上9點附近搖出來都是上課無聊的學生。
6點左右都是服務行業等等客戶的小妹。
甚是有趣。
有人說QQ亦然實名制,但是這個和陌陌的差別是。陌陌是針對陌生人的實名,新浪微博是篩選器。
QQ的實名是針對熟人的實名。而且QQ還有馬甲問題。so你無法知道誰是誰。
但是人數一定是QQ佔多數。
當然多數以後也有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SKOUT是在draw something做廣告的。
so安裝了一下,有趣的是英文其實是最好的篩選器。SKOUT是英文環境,會不會用英語交流是一個最好的鑑別小妹小弟的方式。沒有之一。
SKOUT剛查到也有android版本,so還不是一個好的鑑別器。不然還不錯英文+iphone=這樣ONS會是好去處。
接受度高哈。

so這是大致的分析。

4.instagram+Path
這都是照片SNS網站
so這和人和人交互方式有關。畢竟打字=閒聊。照片傳遞的信息比打字要快。
而且正規寫文字和用照片表達,一定是照片信息含量大同時省力。
我意思是Path和instagramVS早前博客模式。

博客=廣播
Path+instagram=電視

這是一個人類交流行為變化的趨勢。不可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8

知音傳媒十年上市路:資產結構 高管持股成絆腳石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6605/


「(目前上報的上市材料中)公司高管都沒有股份,因為國家政策不允許。」3月29日,一位接近湖北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知音傳媒」)的人士說。

此前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知音傳媒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處於初審之中。若成行,其將成為國內期刊第一股。

知音傳媒上市保薦人為長江證券,會計事務所為眾環海華會計師事務所。在歷經資產剝離和高管持股、退股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波折後,知音傳媒終於開始向資本市場邁進。

高管持股方案被否

以3萬元和一輛板車起家,歷經27年耕耘,知音傳媒一舉成為國內期刊界老大。高管持股,始終是其IPO繞不過的坎。

2011初,知音傳媒董事長胡勳璧曾公開表示,隨著公司實際控制人知音集團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將向證監會上報上市材料,力爭當年底在A股實現上市。

然而,這項被知音集團當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卻未能在當年如期完成。

「本來計劃在去年就完成登陸A股的計劃,被拖到了今年,這個殼其實就卡在高管人員持股問題未獲批所致」。一位知音內部中層管理人員透露。

記者手頭掌握的一份高管持股計劃書顯示:按照知音傳媒當初的設計,高管持股人員確定為中高層的13個管理人員(自然人),他們共同持有湖北知音文化 投資有限公司3.633%股權。在管理構架上,知音集團控股知音文化,知音文化和其他戰略投資者共同持股知音傳媒。管理層通過持有大股東知音文化的股份, 從而間接持有擬上市公司知音傳媒股份。

據記者瞭解,當時設計的知音集團管理層在知音文化持股具體比例為:胡勳璧0.6485%,雷一大0.454%,周未水0.386%,關前 0.318%,陳遠祥0.318%,錢鈞0.318%,柯洪斌0.2225%,李靖0.2225%,陳昕0.15575%,王應鯤0.15575%,王玉 主0.15575%,高英雄0.15575%,郝培文(知音主編)0.1225%。

資料顯示,上述高管中,除了集團公司高管外,其他相關人員分別為《知音漫客》、《新週報》、《知音》雜誌等多位採編體系高管。

上海一家證券公司投行總監稱,如果上述方案一旦通過,則意味著知音傳媒將首開國內傳媒上市公司管理層激勵先河,具標本意義,「這也是業界對知音IPO抱以熱切期待的原因」。

不過,儘管有湖北省主要領導鼎力支持,知音傳媒完全是市場化媒體、系管理層從小做大等優勢,其高管持股方案,仍未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擔心這個口子一開,申請特批的會越來越多。」

由此,知音傳媒2011年上市之路擱淺。

2011年12月9日-12月19日,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一項項目編號為HC1112090003的《湖北知音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湖北知音 文化投資有限公司3.633%股權公示》顯示,根據湖北省財政廳鄂財教復字[2011]1212號文件要求,湖北知音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按原價收購胡勳璧等 13位自然人持有的湖北知音文化投資有限公司3.633%股權,並按銀行同期存款利率(一年定期)進行補償。據該項公示現實,此次收購的價格為 2116.9萬元。

據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按照證監會「不允許文化企業高管持股」的要求,去年底,知音傳媒集團委託該所發了此項公示,並通過場外資金結算的方式將這筆資金退回相關持股個人。

清障後,知音傳媒上市驟然提速。

從動議到正式向證券監管部門報送材料,知音的上市之路歷經10多年。「知音上市可以說是『醒得早,起得遲』」。一接近知音集團高層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知音傳媒控股股東知音集團前身是《知音》雜誌社,該雜誌創辦於1985年1月,發展至今,知音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下屬9刊2報,1個網站和1所學院的集團公司。其中其核心期刊《知音》雜誌最高月發行量達600餘萬份,居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5位、國內雜誌排名第2位。

在國內原創期刊類雜誌市場下滑之時,知音集團旗下另一核心期刊《知音漫客》異軍突起,月發行量達到520萬冊,一舉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漫畫雜誌,僅次於日本的《週刊少年Jump》和《週刊少年Magazine》。

2006年8月, 湖北知音傳媒集團獲批組建。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知音集團總資產達到7.92億元、淨資產6.42億元,年經營收入3.59億元,淨利潤0.77億元。

從上世紀90年代萌生上市意向,到2005 年前後正式啟動上市工作,知音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06年知音集團止步港股上市。

在短暫休整後,知音集團調頭轉向國內,剝離旗下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等非主業資產,引進湖北省內的福星集團及黃鶴樓投資等戰略投資者,成立知音傳媒,接受上市輔導。

據知情人士透露,知音集團旗下雖然刊物眾多,但能帶來較大利潤的刊物並不多,除了《知音》雜誌、《新週報》和《知音漫客》三大核心期刊外,其他期刊 要麼處於年盈利數萬元到幾十萬元的微利狀態,要麼處在虧損狀態。另有消息稱,《知音》雜誌的銷量在近幾年也呈現下滑,目前月銷量維持在300萬-400萬 份左右。

不過,知音動漫則開始發力。2011年,知音動漫公司(主要業務為知音漫客系列)實現產值5.8億元,盈利近7000萬,較上年同期增長2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1

上海結構性稅改進行時:企業「吐槽」,稅負不降反升?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9

作為「結構性減稅」的重大改革,「營改增」在上海試點4個月後,試點行業和企業紛紛「吐槽」稅負不降反升,難以抵扣進項,補貼不透明,此項稅改正在呼喚配套措施

2012年5月6日,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經濟對話「聯合成果」中的一項是:中方「營業稅改增值稅」將擴至所有服務業。據悉,今年下半年,北京有望跟進「營改增」試點改革,此外津、深、寧、穗等地也已提出試點申請。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消除重複徵稅,是我國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最根本」內容,其意義被認為「超過了1994年分稅制以來任何一項稅制改革」。

「營改增」從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地區12.9萬家(截至3月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中開始試點,至今已實施四個多月時間。在官方的評價中,試點達到了結構性減稅的目標。

國家稅務總局一位領導在近期的一篇署名文章中稱,營改增試點可以降低大部分納稅人稅收負擔。官方數據顯示,參與試點的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超過40%。

但行業協會給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今年3月,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簡稱中物聯)對上海65家物流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物流企業特別是運輸型物流企業普遍反映「稅負大幅增加」。

報告稱,這些企業在2008年至2010年年均營業稅的實際負擔率為1.3%,其中運輸業務負擔率平均為1.88%。而實行「營改增」後,即使貨物 運輸企業發生的可抵扣購進項目實務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進項稅額抵扣,實際增值稅負擔率也會增加到4.2%,上升幅度為123%。

調查報告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在上海試點中應進一步發現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問題沒有充分暴露,沒有找到相應解決辦法的情況下,貿然擴大試點範圍,將會產生較大震動。」中物聯呼籲。

南方週末記者赴上海實地調查「營改增」試點企業的真實稅負增減情況,發現這一看上去很美的減稅改革,在具體操作中的確枝節橫生,問題繁多。

鏈接:「營改增」試點

今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啟動的交通運輸業及部分現代服務業的「營改增」試點,具體包括陸路、水路、航空、管道四大運輸服務業,以及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和鑑證諮詢服務。

根據試點方案,裝卸搬運服務和貨物運輸服務從3%的營業稅稅率調整為11%的增值稅稅率;物流輔助服務如倉儲、配送及貨運代理等實行6%的增值稅稅率,代替過去5%的營業稅稅率。

增值稅,我拿什麼來抵扣你?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稅抵扣時,我們的一半成本相當於是『隱形的』,不能幫忙省下稅款。」

「營改增」之後,上海市增值稅稅率由兩檔調整為四檔,在17%和13%的原稅率之外,增加了11%和6%兩檔低稅率,分別適用於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而此前,其所適用的營業稅稅率分別為3%和5%。

與營業稅「簡單地」根據營業金額來核算所不同,增值稅是根據「增值部分」來徵收。通俗而言,按照企業的「收入部分」確定應徵稅額的「銷項」後,可以 用「成本部分」作為「進項」用來抵扣,抵扣得越多,企業要繳的增值稅越少。因此理論上,「營改增」可避免重複徵稅,減輕企業稅負。

但上海的試點情況卻並非如此。

「『營改增』後,我們的稅收負擔直線上升,比起之前的營業稅,增值稅幾乎翻番了。」快人快語的竇雅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竇雅是上海一家高端化學品船運公司的財務經理。

竇雅「曬」了一下公司的概賬:2億元的年收入,成本為1.5億元,「營改增」之前繳納3%的營業稅,即600萬元。而改為徵收增值稅後,公司卻需繳納1050萬元的稅——稅負比之前上升了75%。

稅負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成本無法作為「進項」加以抵扣。以該船運公司為例,其成本的大頭是燃料費和人工費用,分別佔總成本的31%和27%,按規定只有燃料費可以作為「進項」進行沖抵。

但燃油這個大「進項」能否被抵扣,也存在很大變數。因為不管海運還是陸運,運輸企業免不了在外地加油,而當外地加油站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企業就拿不到抵扣的憑證從而「抵扣無門」。

即使油費可以抵扣,加油站要求運輸公司購置油卡,把油卡用完才給開增值稅發票。也就是說企業必須累積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的加油小票後,才能換回用以抵扣的增值稅發票。這中間的現金利息成本自然由企業承擔。

一些按規定可以抵扣,卻由於對方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的環節,目前同樣無法作為進項抵扣,比如維修費,大多數維修店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

還有一大塊無法抵扣的成本,是營改增試點前購置的固定資產的折舊支出。竇雅所在的船運公司之前購置的船舶使用年限是20年,20年內以「船舶折舊」的形式分攤,佔每年總成本的16%。目前這部分成本無法參與抵扣增值稅。

中物聯的調研結果顯示,「營改增」後,裝卸搬運服務和貨物運輸服務企業實施11%的增值稅稅率,由於運輸企業的人力成本、路橋費等不在抵扣範圍,約佔到總成本的35%,有些企業稅收負擔甚至增加2倍以上。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稅抵扣時,我們的一半成本相當於是『隱形的』,不能幫忙省下稅款。」竇雅說。

與營業稅比,增值稅的計算和徵收要更複雜,其對企業會計、財務、信息系統都有更高的要求。為此企業都必須重新購置打印增值稅發票的指定設備,支付接入聯網和維護的費用,並增加專業人手。對於企業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強弱分明的稅負轉嫁能力

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轉嫁稅負的能力有強有弱,而「營改增」導致的終端環節的成本壓力陡增,很可能引發物流行業的提價潮。

按照試點的規定,交通運輸服務類企業稅率為11%,當可抵扣項缺乏時,比此前5%的營業稅要高出很多。

上海一位從事物流諮詢的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從物流行業來看,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轉嫁稅負的能力有強有弱,但終端環節的成本壓力陡增,很可能引發這一行業的提價潮。

處於物流運輸業最上游的是解決方案提供商,也稱為「總包商」,它們承接製造企業的整體外包方案,再分包給不同的代理、運輸企業。這類企業一般員工數 量少,從而人工成本低、稅負低,同時它們談判能力強,可以轉嫁稅負,「處於上游的總包企業可讓下游的分包商開具增值稅發票,直至最後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的運 輸、快遞企業。」上述人士認為。

而一線的運輸、物流和快遞企業人力成本佔比最高,其人工、倉儲、固定資產等很多成本項目現在無法拿到增值稅發票抵扣,也無法向客戶轉嫁稅負。同時, 上遊客戶中原有的增值稅納稅人會要求企業出具11%的增值稅發票,以擴大自身進項抵扣稅額,這又加大了自身抵扣困難的物流企業的成本。

「目前按交通運輸服務稅目試點徵稅從3%的營業稅稅率調整為11%的增值稅稅率,導致試點後企業實際稅負大幅增加。尤其是貨物運輸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3%左右,稅收負擔大幅增加,企業內部無法消化。」上述中物聯的報告認為。

面對陡然升高的稅負,微利企業唯一合理的經濟行為是提價。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流轉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表示,在營改增後應當培育「調價也可以雙贏」的思維,前提是對方也可以進行增值稅的抵扣。

李軍舉了一個例子:某廣告公司在繳納營業稅時,收入為100萬元,繳納5%的營業稅後的收入是95萬元;「營改增」後,這家企業最理想的情況是可以提價到106萬元,而如果其客戶可以憑增值稅發票抵扣,那麼雙方有可能以106萬元成交,雙方的利潤均不減少。

但如果客戶不能進行增值稅抵扣,且具有強談判力,就很可能不接受漲價。比如該廣告公司的客戶是「財大氣粗」的商業銀行,而銀行目前還沒進入「營改增」試點,就很可能不接受廣告公司6%的漲價幅度。這樣一來,假如沒有足夠的進項抵扣,廣告公司的盈利會比「營改增」之前少。

對此竇雅也深有感觸,她坦言公司目前無法去跟製造業客戶談提價,「今年航運行情本來就很慘,人家還想讓運費價格下降呢,你還想上調?客戶馬上找外地的運輸公司了。」

同樣的顧慮也存在於貨物代理業。上海廣運國際物流公司總經理鄧怡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多數貨物代理公司不敢提價。「行業存在需求不足,光是一季度, 我們的收入下滑了三成以上,一旦提價,很可能嚇跑客戶。」目前,貨物代理行業的增值稅率為6%,高於此前營業稅率5%,該行業也和運輸業一樣缺少抵扣的進 項。

也有貨物代理企業已經隨著「營改增」邁出了提價的步子。沈琳最近一個多月都在忙於應付外地客戶們的投訴,原因是沈琳所在的公司給客戶的報價包含了 6%的增值稅,即漲價6%。沈琳從事的是「指定貨代理」,即海外的進口商巨頭授權指定由沈琳的公司獨家代理,「靠著大樹好乘涼」,這是公司敢於提價的底 氣。

沈琳給客戶的提價理由是:對方——外地客戶都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反覆投訴以後,這些製造業客戶也只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增值稅轉嫁」。

自4月份以來,快遞行業在全國範圍內已經輪番漲價。「油價和人力成本上升,已經推動快遞價格快速上漲。稅負轉嫁也會推波助瀾。」一位上海快遞業人士如是理解。

「人力成本佔快遞公司收入的50%以上,卻不能抵扣,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們不反對改革,但政策要考慮行業特殊性。」順豐快遞一位高管對記者說。

利星行物流的一位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當「營改增」向全國推廣後,如果部分行業稅負上升的問題依然存在,可能會出現較大面積的提價潮。「倘若各地『營改增』後的運輸業還是面臨稅負上升,那麼很可能一起提價。」

李軍的看法是,「營改增」導致的漲價,有可能是由行業內的領導者來發動,而中小企業只能被動接受

不一樣的補貼

「哪家大企業鬧得最凶,就優先補貼它。而小企業無論怎麼哭,也顧不上了。」

從今年1月份起,竇雅所在公司開始折騰將運輸業務搬遷到洋山保稅港,洋山保稅港對增值稅實施「即征即退」、全額返還的優惠政策。「但還有個問題,涉及國際航線運輸的稅收要等到年底才能退。」竇雅皺眉說,「為什麼就不能直接免掉呢?」

「營改增」幾個月來,上海的運輸企業都強迫自己「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上海新傑物流公司總經理王堅告訴記者,「營改增」也令其稅負大增,比如自營運 輸部分從原先繳納3%的營業稅變成了繳納11%的增值稅,而佔新傑物流總成本30%以上的路橋費不能用於抵扣增值稅。「成本增加得太厲害了!」他說。

從去年下半年起,儘管公司缺跑運輸的卡車,但王堅堅持租車用也不買車。直到今年元旦一過,他大手一揮購置了價值幾百萬元的卡車和運輸工具,此時這些「進項」可以抵扣增值稅。不過,王堅也擔心,「長此以往,夠嗆!處理不好就是坐以待斃。」

一些在其他省份有分公司的上海運輸企業為了避稅,則開始「移花接木」,比如將本屬於江蘇分公司的採購「轉移」到上海的公司名下,變成可以抵扣的「進項」,同時,再將上海公司的收入「暗中轉移」到江蘇分公司去。

與運輸業的「積極自救」相比,面對17%「昂貴」增值稅率的融資租賃業,則多少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它們原先適用5%的營業稅稅率,「營改增」試點後被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變為17%。

據記者瞭解,試點啟動4個多月來,因為「不知道如何開票和記賬」,很多租賃企業幾乎沒有開展過新業務。「當初給融資租賃業設計17%稅率時,是以為 這個行業會買進很多固定資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沒想到實際上多數融資租賃企業都是散兵游勇,很多企業都「分拆」經營,每一家註冊的企業都各自只有一艘 船或一輛車,不會添置新的資產。

針對部分試點行業企業稅負不降反升的實際困難,上海市出台政策,對「營改增」試點過程中因新老稅制轉換而產生稅負有所增加的試點企業,按照「企業據實申請、財政分類扶持、資金及時預撥」的方式實施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給予財政補貼。

但在竇雅看來,她根本不指望這些補貼能帶來多少幫助。「這麼多企業去爭搶,未必能輪到我們,就算我們有資格拿,真正到手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

竇雅的悲觀並非過慮。一位上海財稅部門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對企業「營改增」稅負上升的補貼只能「抓大放小」,儘量滿足各區縣納稅500強以內的企業補貼。「哪家大企業鬧得最凶,就優先補貼它。而小企業無論怎麼哭,也顧不上了。」

事實上,大企業不僅交稅有補貼,連「附加費用」也有望節省下來。所謂「附加費用」,是指根據企業所繳納的稅款,按照約1%的比例再交城市建設、教育附加等費用,這筆費用直接劃轉給上海市政府。

「附加費算起來是很驚人的。」上述財稅部門人士透露,有部分年納稅數十億甚至逾百億元的大戶,光是附加費用就高達數千萬乃至過億。

稅收是按照中央、上海市以及各區縣分成,而這些附加費用直接進了市一級政府的口袋,區政府只好「自掏腰包」補貼給轄區內企業。竇雅對補貼的看法是,「這是鼓勵懶人的做法。那些大企業一旦獲得補貼,可能都懶得讓運輸司機找加油站要增值稅發票了,反正虧了有補貼嘛。」

改革需要配套

即使是國稅與地稅合一的上海,在「營改增」試點中也已暴露出現有財稅體制與改革不配套的隱憂。

上海市被選中為「營改增」先行試點地區的原因,除了交通運輸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外,還因為其國稅與地稅合一,改革難度相對較小。一旦「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北京、江蘇或其他地區之後,增值稅統一由國稅機關徵收,地稅機關的功能還存在重新定位的問題。

但即使是上海,在「營改增」試點中也已暴露出現有財稅體制與改革不配套的隱憂。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認為「營改增」試點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是否動真格,要落實在對人的考核體繫上。」劉勝軍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上海稅務機關對人的考核還是按照老一套的辦法,沒有針對「營改增」試點作出調整。

一位參與了「營改增」試點工作的上海稅務人士對記者坦承,「營改增」試點跟業績考核無關,「『營改增』就像義務勞動,上海市2012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預算增長為8%,這才是稅務部門業績考核的標準。」

竇雅告訴記者,當不少企業企圖搬遷到洋山保稅港以減輕稅負時,會遭遇到來自原來所在地稅務機關的壓力——各區縣的稅務機關都不希望「肥水外流」,「稅務機關會軟硬兼施,要麼許以全額補貼,要麼拖延辦理遷出手續。」

「現在上海的稅務部門很尷尬,既要負責增加稅收,又要幫助企業減輕負擔。」上述稅務部門人士說。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03.7億 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7%。而在2010年和2011年,上海市一季度一般預算收入分別保持29.9%和37.1%的高速增長。

此外,今年一季度上海增值稅同比增長了11.9%,而營業稅同比減少了7.9%,官方的解釋是「營改增」使然。「改革後,我們應該感受到整體稅負下降才對,否則無法解釋我們已經避免了重複徵稅。」劉勝軍說。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竇雅、沈琳為化名。南方週末記者謝鵬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4

關於$新東方(EDU)$:教育產業的類VIE控制結構 雨楓

http://xueqiu.com/7947659357/22022599
看了@馬可周 翻譯的渾水報告,其實老美的大部分質疑,從根本上說,是來源於民辦教育行業裡很典型的一種控制結構——我稱之為類VIE的控制結構——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VIE 結構的概念我們很熟悉了,A公司從事的業務是限制外資進入的領域,那麼我們成立外資的B公司,專門給A公司提供服務並且得到其收入,用這種方式來規避行業 准入問題。其實這種辦法同樣適用於某些限制民營資本進入的領域,典型的如教育、醫院、媒體等,例如,國內這些年流行把報社弄上市,而這個過程中真正拿出去 的資產其實都不是報紙,因為那玩意兒不允許民資染指,真正被上市的是廣告加發行業務,但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沒有這兩塊經營性業務帶來收入,那麼報紙就會活活 餓死。

學校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D不允許辦盈利性學校,那麼我們來辦一個非盈利性學校,這個學校名義上不屬於出資人所有,也不分紅,出錢的類似於捐贈,不享有對學校的財產權,但是,可以通過變通的方式來控制學校,譬如和自己旗下的教育諮詢公司做生意。

骨子裡,這和VIE控制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也就一定會存在與VIE幾乎相同的軟肋。

在渾水的質疑當中,關於$新東方(EDU)$旗 下學校的「國有產權」問題,嚴格來說是對的。在現行法律下,新東方確實不能說自己對這些學校擁有產權,能夠擁有的可以是債權、是獨家合作權甚至是人事的控 制權,但是所有權確實是不歸新東方的。問題是,脫離了新東方的支持,這些學校本身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是個名義上的存在,根本無法正常經營下去,這種情況 下,新東方就算是公開說這些學校就是他們的資產,我認為可能不夠嚴謹,但不構成欺詐。

同理,渾水認為新東方旗下學校100%屬於授權特許經營,其根源也是在於這些學校的資產究竟是屬於新東方還是別的第三方這個問題上。如果新東方對學校資產沒有所有權,那聽起來就一定是特許經營的模式了,儘管這個問題其實要更複雜一些。

就好比,嚴格來說的話, www.sina.com.cn  根本就不歸$新浪(SINA)$上市公司所有。你能說這是新浪在欺詐投資人麼?不過話說回來,新東方上市的時候,對於這個問題是否進行了充分的披露,今天美國的投資人對這個問題與VIE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是否有清晰的認識,這倒是值得追問的。

至 於報告裡關於稅務優惠的問題,其實很滑稽。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按照中國的法律,新東方是否應該享受這些優惠,而是這些優惠本身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新東 方要麼享受了這些優惠政策,要麼沒有享受,拿得到優惠是俞敏洪的本事,這件事本身對不對,和它發生了沒有,這根本是兩個概念。

老實說,渾 水如果真的如自己所說,花了半年的時間來調查新東方的話,那我得說,這個機構很不厚道。他們其實很清楚新東方(在很多問題上)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他們知 道,美國投資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釐清這些問題,因此他們利用了自己的信息不對稱,對新東方發動了襲擊,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會阻礙更多的民辦教育機構獲 得融資機會,對於這個被各種行政壟斷所捆綁住的國家來說,明顯是弊大於利的。

所以,這一次我支持俞敏洪。

PS:我並沒有仔細研究過新東方在國內的業務結構的詳細資料,所以我不清楚是否如渾水所說,新東方很多學校其實是按照非營利性學校來註冊的,但考慮到這是一種很典型的做法,我姑且認為新東方的模式與我上面說的方式是相同的。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5

周期與結構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7/blog-post_18.html
周期,就是一個方向正常的波動。
結構,則是事物發展的本質性變化。

經濟周期,背後其實是被結構性的紅利所推動,且會利益遞減。
單純調周期,而不調結構,最初只會是承受更大的回調壓力。

經濟,仍民生的反影。過去,少部份人富有了,大部份人窮了。
中產沒有了,窮人要人照顧,富人可以置身事外,參與資本及政治遊戲。
這樣的社會結構,可以創造出多大的價值呢?

人多消費,經濟旺;人少消費,經濟淡;
貸款及資本遊戲,欠缺社會民生的支持,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可以苟喘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2

金融資產結構嬗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6028.html
□ 高佔軍 | 文

  自50年前戈德史密斯開創性的著作之後,有關金融資產結構的討論從未停止。在美國上世紀最後30年的銀行業危機和日本80 年代末經濟泡沫破滅的背後,金融資產結構因素的影響有多大,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對於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最近情況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如存貸款的急劇起 落,以及理財資產的迅猛增長等,頗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分析最近一輪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變動及其影響,恰當的起點是2005年,當年有兩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銀監會發佈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 暫行辦法》,標誌著銀行理財產品的誕生,短短幾年時間裡,攜手信託產品出現爆發性增長;二是2005年以來,中國央行相繼推出了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產 品,大大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並促進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此外,2007年股票市場的暴漲與隨後暴跌、2009年存貸款的火箭式上升,也均發生在 2005年之後。

  先看金融資產的總量與內部結構(本文所說的金融資產,包括存款、貸款、股票、債券、流通中現金、保險準備金及由銀行理財產品與信託產品構成的理 財資產,但不含金融衍生品和境外金融資產)。金融資產總量由2005年的63.8萬億元猛增至2011年的202.7萬億元,增長了兩倍多。在金融資產的 內部結構中,存款和貸款分別增加52.2萬億元和35.3萬億元,但在金融資產中所佔比重卻分別由45.0%和30.5%下降至39.9%和27.0%。 這反映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發展較快,而銀行業雖勢頭極盛,但相對位置卻在下降。

  再看金融相關比率(即金融資產佔GDP的比重)的變化,體現了金融深化的程度。與金融資產的增長步調相同,2005年以來,該指標上升幅度很 大,由341.8%增至2011年的427.9%。除流通中現金因支付清算效率的改進由12%降至10%外,其他均有提高:股票資產由18%升至53%, 債券由42%升至46%,存款由155%升至171%,貸款由105%升至116%,保險準備金由8.23%升至12.75%。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理財資產,幾乎從零起步,由2005年的2935億元增至9.01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則由1.59%躍升至19.1%,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理財資產的迅猛增加,與金融脫媒相伴而生,注定將對流動性狀態和利率市場化產生重大影響。非但如此,它與快速發展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一道,可能改 變金融格局。以美國為例,脫媒對銀行業尤其是期限高度錯配的銀行影響巨大,引發大面積倒閉事件,以致在上世紀90年代,很多美國學者甚至質疑銀行業是否還 有存在的必要。而其銀行業份額也確實自那時出現大幅萎縮。

  從本質上看,各類金融資產的波動性有很大不同。比如,股票就屬於波動性比較高的資產。但存貸款則不然,一向較為穩定,但2009年以來也出現巨 大波動:存款2008年佔GDP的比重只有19%,2009年升至驚人的28%,2011年降至12%;貸款2008年則為15%,2009年升至 31%,2011年又降至14%。

  這非常罕見。或許意味當時的刺激措施力度過大,誘發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難免承擔風險與代價。近來經濟與金融形勢複雜,調控政策卻左右為難,凸顯尷尬處境,與此密切相關,因此宏觀政策也需密切關注金融資產的結構性重大變化。

  金融資產結構的重大變化也影響到貨幣政策。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M2波動性加大,且較實際低估,說明貨幣需求極不穩定。央行已開始統計社會 融資總量作為參考。但一如美國,在金融脫媒已成趨勢下,可能無論對貨幣供應量做怎樣的修正,都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美聯儲在1993年被迫放棄盯住該 變量,也屬無奈之舉。中國在這方面的逐漸變革或許也是必然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64

思考的碎片---8/27 網路密碼安全結構的安排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igm.html
思考的碎片---8/27 網路密碼安全結構的安排

網路時代每個人會有N個密碼。很多人甚至是同一個用戶名同一套密碼。(至於不同用戶名問題涉及另外一個互聯網文化的倫理問題另外討論)

其實這有一定風險。早前和@linan 討論過 一個比較好的密碼安全結構的安排方式。供各位參考。

這個安排是分三個級別。

最高級:和real money有關的,主要涉及無限責任的。比如網銀(不包括支付寶,如果不開通快捷支付。支付寶幾乎就是一個交通卡。損失有限)

這部分的密碼是安全級別最高。同時用戶名和密碼最好是獨立一套。
同時要注意這部分密碼一定要使用雙因素認證 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
原理可以自己去google or wiki核心是兩句話 something you have ,something you know.

按照我的理解最安全的是如下三個方式
1.刮刮卡,甚至可以反覆使用,如果不被拍照的話。

2.短信 足夠安全,如果手機不掉的話。密碼和手機同時失竊那麼基本是親密關係的人導致的。所以安全性足夠。

3.token方案,中行就用的RSAtoken方案。歐洲,新加坡 香港。這類離岸市場,和多運營商小國家跨地域營業的都喜歡使用token方案。獨立但是必須攜帶。
這三個雙因素是最好的,有人會說UBS加密狗,那個N年前就有案例。。。詳細自己去google提示一下健康關鍵詞。

以上是money matter 無限責任的安全系統。

接下來兩個層次是互聯網相關的。

第二級:這可以有兩部分。A Gmail郵箱密碼或者hotmail 這作為所有互聯網密碼的基石。同時現在尋回密碼支持手機驗證碼這個安全性也足夠高。同時還足夠便利。話說最高級的密碼是很麻煩的。每次手忙腳亂。
至於為何用gmail 和hotmail大家都懂的,yahoomail是不靠譜的。更別說百度和QQ了。
別和我扯蛋。
這個邏輯也很類似DNS 的6個金字塔提供基礎信用。這樣的邏輯。基礎郵箱提供基礎信用。保證這個郵箱的安全就是保證整個互聯網應用的安全。

B.類支付寶這樣有限損失的money matter。這裡也簡單。便利和安全性的矛盾。既然是有限損失就取便利性。
這個邏輯和早前探討過的移動支付裡的money in bank 和money in card一樣的。in bank安全要求高。in card就是一張交通卡而已。便利性佔上風。

第三級的其他任何互聯網註冊的用戶名和密碼都可以是一致的。這樣減少記憶的壓力。符合人性。出了問題直接用基石信箱尋回。
從應用實踐來看移動互聯網國外的大部分可以用FB帳號登錄。這應該是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