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金融資產結構嬗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6028.html
□ 高佔軍 | 文

  自50年前戈德史密斯開創性的著作之後,有關金融資產結構的討論從未停止。在美國上世紀最後30年的銀行業危機和日本80年代末經濟泡沫破滅的背後,金融資產結構因素的影響有多大,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對於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最近情況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如存貸款的急劇起落,以及理財資產的迅猛增長等,頗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分析最近一輪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變動及其影響,恰當的起點是2005年,當年有兩個標誌性的事件:一是銀監會發佈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標誌著銀行理財產品的誕生,短短幾年時間裡,攜手信託產品出現爆發性增長;二是2005年以來,中國央行相繼推出了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產品,大大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並促進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此外,2007年股票市場的暴漲與隨後暴跌、2009年存貸款的火箭式上升,也均發生在2005年之後。

  先看金融資產的總量與內部結構(本文所說的金融資產,包括存款、貸款、股票、債券、流通中現金、保險準備金及由銀行理財產品與信託產品構成的理財資產,但不含金融衍生品和境外金融資產)。金融資產總量由2005年的63.8萬億元猛增至2011年的202.7萬億元,增長了兩倍多。在金融資產的內部結構中,存款和貸款分別增加52.2萬億元和35.3萬億元,但在金融資產中所佔比重卻分別由45.0%和30.5%下降至39.9%和27.0%。這反映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發展較快,而銀行業雖勢頭極盛,但相對位置卻在下降。

  再看金融相關比率(即金融資產佔GDP的比重)的變化,體現了金融深化的程度。與金融資產的增長步調相同,2005年以來,該指標上升幅度很大,由341.8%增至2011年的427.9%。除流通中現金因支付清算效率的改進由12%降至10%外,其他均有提高:股票資產由18%升至53%,債券由42%升至46%,存款由155%升至171%,貸款由105%升至116%,保險準備金由8.23%升至12.75%。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理財資產,幾乎從零起步,由2005年的2935億元增至9.01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則由1.59%躍升至19.1%,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理財資產的迅猛增加,與金融脫媒相伴而生,注定將對流動性狀態和利率市場化產生重大影響。非但如此,它與快速發展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一道,可能改變金融格局。以美國為例,脫媒對銀行業尤其是期限高度錯配的銀行影響巨大,引發大面積倒閉事件,以致在上世紀90年代,很多美國學者甚至質疑銀行業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而其銀行業份額也確實自那時出現大幅萎縮。

  從本質上看,各類金融資產的波動性有很大不同。比如,股票就屬於波動性比較高的資產。但存貸款則不然,一向較為穩定,但2009年以來也出現巨大波動:存款2008年佔GDP的比重只有19%,2009年升至驚人的28%,2011年降至12%;貸款2008年則為15%,2009年升至31%,2011年又降至14%。

  這非常罕見。或許意味當時的刺激措施力度過大,誘發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難免承擔風險與代價。近來經濟與金融形勢複雜,調控政策卻左右為難,凸顯尷尬處境,與此密切相關,因此宏觀政策也需密切關注金融資產的結構性重大變化。

  金融資產結構的重大變化也影響到貨幣政策。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M2波動性加大,且較實際低估,說明貨幣需求極不穩定。央行已開始統計社會融資總量作為參考。但一如美國,在金融脫媒已成趨勢下,可能無論對貨幣供應量做怎樣的修正,都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美聯儲在1993年被迫放棄盯住該變量,也屬無奈之舉。中國在這方面的逐漸變革或許也是必然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