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波折,終獲正果。
8月12日下午,夏普宣布,鴻海以3888億日元收購其66%的股權,收購手續已完成,正式成為鴻海的子公司。這是日本家電巨頭首次納入外資旗下。
隨後,鴻海副總裁戴正吳接替高橋興三出任夏普社長一職。新管理層將加緊重整太陽能面板和液晶等虧損部門。
今年4月,鴻海與夏普交換了收購合同,8月11日,這筆交易獲得了中國反壟斷監管部門的批準,次日鴻海便完成註資。
2015財年,夏普由於液晶面板業務銷售不振而連續兩年面臨巨額赤字,陷入“債務超額”危機。此次鴻海註資幫助其渡過了難關。
夏普在液晶專利方面的儲備對於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鴻海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鴻海創始人郭臺銘“眼球計劃”將逐步實現,跳出代工廠的被動地位可期。
技術專利共享
早在四年前,夏普和鴻海就已經達成協議,由鴻海向夏普主體進行出資,不過一直未能實現。直到今年2月份,郭臺銘曾經親自前往夏普總部,就收購方案進行談判,經過兩個星期的協調最終達成協議。
今年7月末,夏普發布的2016財年首季(4月~6月)業績顯示,其當季凈利潤虧損274億日元;銷售收入4233億日元,同比減少了31.5%。夏普股價隨後一度跌至每股87日元,低於鴻海增資認購價的88日元/股。
完成註資後,夏普將利用這筆資金投入新一代面板“有機EL”的開發等成長性領域。夏普將充分利用鴻海的銷售網,積極向海外發展,還將探討與鴻海共同開發電視機等家電。
蘋果iPhone手機的銷量下滑拖累了其全球最大的代工廠鴻海的業績。鴻海今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當季營收下滑5.2%至293.6億美元,凈利潤同比下滑31.1%至5.66億美元。
而夏普,正是鴻海擺脫對蘋果代工訂單過度依賴、實現業務多元化的重要籌碼。
夏普是全球擁有液晶專利最多的面板廠,擁有夏普後,鴻海未來推出新產品,將可以解除許多專利壁壘。
此前雖然有群創,但手中主要是傳統的A-si(非晶矽)液晶面板技術,缺乏LTPS(低溫多晶矽)等新興技術和人才。有了夏普的技術團隊支持,鴻海的面板業務的擴產計劃將可以順利實施。
群智咨詢預計,到2018年,“鴻海+夏普”在全球面板業的產能份額占比將達到18.6%,躍升行業第一位,高於三星的17.8%、LGD的18.2%及京東方的16.2%。
群智咨詢的副總經理李亞琴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借助鴻海龐大的代工訂單,夏普原來利用不足的液晶面板產能,預計很快就會充分釋放出來。”
“今後,夏普和群創可以在產品方面更好地配合,在大尺寸面板領域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奧維雲網顯示產業鏈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崔吉龍表示,鴻海的代工制造能力和夏普的品牌、技術能力實現互補。
鴻海創始人郭臺銘
整合成關鍵
郭臺銘“眼球計劃”的野心不只在液晶面板上,盡管夏普目前擁有全球唯一一條建成的十代液晶面板線。
下一步,郭臺銘瞄準的是新一代顯示技術AM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據了解,鴻海完成對夏普的註資後,夏普將從日本的銀行得到3000億日元的貸款來布局OLED等新領域。
崔吉龍認為,理想的狀態下,一是鴻海強大的制造能力可以和夏普在大小尺寸終端顯示產品領域良好的品牌力互相補充,競爭力大大加強;二是夏普的技術能力和鴻海在蘋果產業鏈體系上的重要地位完美結合,甚至可以威脅到三星的小尺寸AMOLED霸主的地位。
預計,接下來夏普品牌的彩電、手機、白色家電業務將按鴻海的思路進行調整,從而幫助鴻海在終端的品牌與產品領域殺出“一條血路”。
“不過,這些都需要雙方整合萬事皆順作為前提,最關鍵還是要看後續雙方在不同的做事風格和企業文化方面的融合順不順利。”崔吉龍說。
除了布局OLED、切入品牌終端,郭臺銘的“眼球計劃”比想象的更大。
IHS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近鴻海還與美國的Cima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CimaTouch”,這家合資公司掌握觸控技術。“不只在電視、面板,還有電子白板等。”
在代工利潤越發薄弱的當下,張兵認為,未來郭臺銘是想打造像三星一樣的企業,不只有上遊面板,還有品牌與通路。
此前,鴻海在自主品牌、下遊渠道上也多有嘗試,但在渠道領域的“萬馬奔騰”計劃卻以失敗告終。
今年以來,液晶面板價格一度快速下跌,像40英寸面板今年4月曾下跌到79美元,但最近已止跌回升,40英寸面板在8月已回升到100美元。
張兵認為,盡管鴻海收購夏普之後,有許多雄偉的計劃,但是後續鴻海對夏普面板、品牌資源的整合能否成功,關鍵還要看鴻海的學習能力,“一旦整合成功,才能讓郭臺銘實現向下遊、向品牌、向整機拓展的雄心,眼球計劃才能真正有所建樹。”
現代人對於人工智能早已不算陌生。從Siri到人臉識別,再到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機器人,還有風靡當下的無人駕駛,都是人工智能的樣本。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進行模擬的科學。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74.5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該市場將達到183億美元。
近200名來自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領域的專家和創業者參加了全國雙創活動周上海市分會場“數據時代,智能未來”2016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高峰論壇。幾乎每位發言人都提到了谷歌的“阿爾法圍棋”(AlphaGo)對戰李世石的人機大戰,這無疑是人工智能的標誌性事件。
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正在引領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技術的突破將如何塑造人類智能的未來,成為眾人遐想和關註的話題。
助推供給側改革
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韓亦舜在論壇上表示,目前市場上的供需雙方依舊存在“三岔口”的情況,而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韓亦舜提出,在需求不明的情況下,供給側的改革智能是盲目的,而人工智能可以助推供給側改革。
其中,消費領域的智能化,比如智能家居、智能電器、智能硬件等可以引領新的需求;制造環節的智能化,諸如智能工藝、智能材料、智能設備則可以有效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小系統的智能化,比如智能感知(數據采集)、智能工廠、智能生產以及智能營銷以及智能洞察供需進行自動優化的體系,即大生態的智能化,都將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加明確的方向。
與此同時,韓亦舜表示,大數據可以幫助人工智能進行“學習”,而人工智能又可以幫助積累更多的大數據;大量多維的,特別是弱相關的數據處理離不開人工智能,很多“相關性”都是靠人工智能發現的。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需求倒逼供給側改革的時代。市場端需求推動制造端變革,企業端的新需求帶動新的制造端變革。
為了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培育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推進智能產品創新,我國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等部門今年以來出臺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2016~2018年)》等文件。
與此同時,各國對人工智能的重視都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的戰略層面。就在10月13日,美國總統辦公室發布了兩份重要報告:《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準備》和《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針對這兩份報告,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已經通過很多方式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有些還沒有被註意到。
上述美方發布的報告稱,考慮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如果能夠準確及時地監控和預測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社會必將從中受益。因此,奧巴馬提出,政府將會提供大量投資來幫助人工智能的研究,並且美國政府已經決定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的早期客戶。而美國的全體公民也開始準備接受人工智能教育。
擔憂與實踐並行
事實上,為人工智能設定性格以及超智商、強人工智能的出現也讓不少人擔憂。但根據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技術委員會的評估結果,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幾乎不會對當前政策產生任何影響。對於長期存在的猜測性風險,最理想的解決之道就是提高能力,降低甚至消除當前已經出現的非極端性風險,比如安全和隱私風險等。
華院數據科學家、臺灣數據挖掘協會副秘書長尹相誌在當天的論壇上闡釋了人與機器交互的突破,提出技術讓機器的理解能力不斷地實現突破進化。
他表示,新的技術勢必將衍生出新的交互模式,像人類的概念不一定是單一的。而除了單純的技術,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設定性格與角色,這也將會是未來的關鍵。
在不同的行業中,人工智能已經有初步實踐,特別是在模擬人類感官方面。“視覺是人類最主要的信息來源,而視頻人工智能的突破則歸功於數據量的增長,它有效提升了識別效果。”博康智能副總裁、首席科學家虞正華在上述論壇重點對智能識別技術作了解釋。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本質上是多層神經網絡的複興,而深度學習帶來的改變包括可以多角度、多類型地識別視頻,並排除光線和部分遮擋物等幹擾做出正確的識別。
以此為例,車牌識別是人工智能的一項具體應用,虞正華表示,一般來說200萬像素抓拍一個車道。當200萬像素視頻監管6個車道時,車牌的分辨率會很低。因此,人眼就很難辨識這些低分辨率的視頻,但智能系統卻能準確識別。“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能達到的良好辨識效果,可以在複雜的環境里識別各種信息。”虞正華認為,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人工智能將成為基礎設施。
當然,為了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即促進正義和公平,應將人工智能所產生的社會利益與經濟影響作為法律和政府管理的常規課題展開專題討論,從而確保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技術能夠取得利益相關方的信賴。這一點在美方報告中已得到體現。
上海證券交易所前副總裁、總工程師白碩表示,如今的社會正在從信息服務邁向知識服務,而後者需要權威的數據和知識。對資本市場而言,人工智能用於資本市場的技術升級,資本市場又能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專家還將為資本市場提供獨立並且專業的判斷。
“人工智能用於資本市場的技術升級,這其中包括智能客服、智能投研、智能投顧和量化模型等。”白碩說,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則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比如資本可以支持科班原創、境外對標、民間原創以及企業轉型等等。
企業要建立強大的壁壘,就要走最難而非最快的路。
互聯網紅利正在消失。
聯想創始人柳傳誌老爺子認為,純互聯網企業必須“下沈”才有機會。馬雲說,只有當鼠標和水泥結合時,才是產業未來的形態。
主板上市公司“神州易橋”董事長彭聰則有更進一步的觀點:中國經濟發展將重點回歸線下,由虛擬經濟回歸實業,從2C(消費端)轉向2B(企業端)驅動。
彭聰也曾是互聯網老兵,1999年進入聯想成為一名工程師,然而18年後,39歲的他卻成為了一家市值近百億的“非互聯網公司”的董事長。
國內近幾年不乏各類互聯網概念的2B公司,但“神州易橋”是國內第一個做企業級服務(2B)的上市公司。
巴菲特認為,企業要建立強大的壁壘,就要走最難而非最快的路。而在神州易橋關於發展路徑選擇上,彭聰就選擇了當時許多人看起來非常艱難的路——走實業不走虛擬經濟,做2B不做2C,做更苦更累的垂直服務,而不做輕松賺錢的信息整合。
直到近兩年,隨著互聯網咖啡冷去,BAT形成壟斷鐵幕讓諸多互聯網公司只能仰鼻息生存,2B產業興起,“實業興邦”成為新經濟方向,大家才驚覺彭聰“不投機”選擇的巨大價值——先於市場的深度布局,使得“神州易橋”在線下擁有數千家低成本獲客的“神州順利辦”門店,且專註企業級服務,讓其擁有了強大的行業護城河。
神州易橋董事長彭聰
彭聰早於市場敏銳的發現了互聯網泡沫的存在,以及一個群體興起的巨大價值。中國有9000萬企業註冊主體,數千萬創業者,“神州易橋”為這個人群提供服務。
一
2B服務崛起,
曾“被歧視的群體”將撐起新巨量市場
中國如今有9000萬企業主體,存在著數千萬創業者,而為這個群體提供服務,將是一個巨大的生意。
2B(為企業提供服務)的生意,其未來潛力不亞於如今BAT、滴滴、今日頭條、美團所專註的新2C領域。在美國,互聯網上市公司一半是2B企業,而在中國2B型公司比例不到20%,空間巨大。
以巨頭為參照,阿里財報顯示,如今52%的利潤收入,來自雲服務、雲計算等2B業務。騰訊、百度也都在強推自己的企業級服務產品,他們都感受到了2B市場的巨大未來。
神州易橋則從線下布局2B市場,與BAT提供2B線上服務不同,神州易橋補充了另外的空缺,企業主只要到神州易橋的線下門店,就可以獲得從公司註冊、會計、培訓咨詢到法務等等專業服務,而這些服務都是需要人員直接對接,需要線下場景,在線上只會增加溝通成本,服務效率也會更低下。這是所有互聯網公司包括BAT也無法提供的。
神州易橋的線下門店“神州順利辦”為企業主提供面對面的企業級服務,在此之前還未出現過這種服務形式。“神州順利辦”數千家門店布滿數百個城市和地區,每個門店為周圍3公里內的企業提供從工商註冊到財稅、法務等400項企業主需要的各個企業發展階段的企業服務,目前“神州順利辦”有超過400個SKU(服務品類),服務覆蓋數百萬創業者。
彭聰說“一個國家的發展,各個產業的價值是要由家中的‘頂梁柱’,也就是神州順利辦服務的企業主、雇員創造。互聯網和創新商業也應該為他們服務,這就是企業互聯網、企業級服務的價值”。彭聰認為,這個市場將不亞於如今風頭正勁的2C互聯網市場。
2B服務產業在幾年前發展緩慢,“企業主”這個群體是沒有人在意的。長久以來大家關註的是2C互聯網發展,從BAT到滴滴、美團都想著怎麽刺激大眾去消費,而作為社會價值主要創造者而非消費者,企業主群體在如今2C互聯網中是被嚴重歧視的。前段時間互聯網圈流傳一張圖,2C互聯網中女人最大,其次是孩子,男人連狗都不如。
其實這張圖暗指的就是為家庭創造價值的男人們不去消費,2C互聯網公司就歧視他們。而神州順利辦現在舉起的2B互聯網大旗的主角,恰恰是服務這幫人,彭聰希望神州順利辦通過服務這幫人,讓他們更好地創業,來為中國的實體經濟服務,提高企業的效率。
神州順利辦的線下門店,不但是提供企業級服務的運營中心,更是獲取企業客戶的入口。
二
線下流量價值爆發,9000萬高價值客戶入口
英國著名作家、社會學者奧威爾(George Orwell)認為,反叛者大多是原體系中獲益的精英。作為“互聯網老炮”的彭聰,就是個典型的反叛者。他不用互聯網方式切入“企業級服務”市場,而是從線下建門店入手。
“神州順利辦”和房產交易平臺“鏈家”模式相同,用門店的方式,獲取線下流量,服務客戶。鏈家無論在服務效率、營收或是市值上,都碾壓著其他純互聯網概念的房產服務公司,因為線上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線下流量更劃算,並且用戶粘性更好。
目前,許多企業級服務互聯網公司發展不夠快,是因為線上流量太貴。企業客戶在線上的獲客成本在500元~2000元之間,這讓許多想快速發展的公司,舉步維艱。而神州易橋則用了回歸實體的方式進行破局。線下門店每年可以免費獲取百萬級別的企業客戶流量。這對於BAT之外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起碼需要支付十幾億的線上獲客成本。
三
升級產業,高溢價的整合價值
用線下門店獲取流量,然後提供專業的服務,神州易橋形成了一個面對千萬高價值客戶群體的商業閉環。而在這之前,傳統企業級服務市場小而散,效率低下。傳統企業級服務公司,例如公司註冊、商標註冊、會計服務等等,都是10人左右的“小作坊”,夫妻店為主,服務不專業,效率低下。
而神州易橋開始對傳統企業級服務進行更高維度的產業整合和升級,這讓整個產業上升了一個效率維度,並且產生了更高的商業價值。
神州易橋在全國各地開辦名為“神州順利辦”的線下企業服務運營中心,目前,神州易橋通過開設加盟店、自營、收購等方式來擴展自己的線下門店。也就是說,傳統企業級服務的小公司們,可以加入神州的企業級服務生態,在經過統一培訓之後,成為神州易橋服務體系的一環。
神州易橋通過自己的體系,為生態中的企業級服務提供者提供品牌支持,百萬級客戶流量,並在後端提供數據服務。
在神州易橋的生態中,有數萬員工,北京總部500人是做數據處理的。神州易橋用“服務+數據”的模式,在前端為創業者面對面提供全面的創業服務,後端再收集創業數據,優化效率。
彭聰說:“在前端我們踏踏實實服務創業者,為他們解決問題,後端我們有幾百萬創業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來分析創業形式,甚至可以知道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曾經商業價值低下的企業級服務,如今通過神州易橋的生態整合,上升了一個臺階。曾經許多小型的企業級服務公司,商業價值低下,如今通過加盟或並購加入神州易橋的生態之後,不但服務效率提高了,商業價值也急速提升,這體現在市值上,每個個體加入神州易橋的,都是幾十倍的市值溢價。
德國時間8月31日,2018 IFA展(柏林消費電子展)正式拉開帷幕。在IFA主館入口處,映入眼簾的八大廣告位中,華為、海爾、長虹、聯想、美的的宣傳畫,就占據了六個;在另一個主館入口,TCL包下了一列圍墻來展示內馬爾代言的廣告,海信也打出大幅露天廣告。
中國企業的聲勢漸大。今年第八次參加IFA展的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企業和品牌正在集體崛起。“開始時我們在臨時展館,現在進入主展館,而且展位面積也越來越大。中國日漸強大,支撐著中國消費電子企業也日益強大。”
逆勢增長
2018年上半年,TCL、海爾、海信等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的營業收入快速增長。記者了解到,TCL上半年在歐洲的營收增幅高達約70%,海爾今年上半年在歐洲的收入增長也達到近30%,而海信2018年1~7月在歐洲市場的自主品牌電視銷量同比增長47.3%。不過,這也與原來的基數較小有關。
全球彩電市場今年有些疲軟,而這些中國品牌為何能在歐洲等海外市場逆勢增長?
李東生認為TCL主要靠產品創新來支撐。公司近年加大海外市場品牌營銷力度,此外,逐步進入更多歐洲主流渠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一財經記者獲悉,隨著進入更多歐洲主流渠道,而且所售的彩電向55英寸、65英寸等大屏產品拓展,TCL歐洲彩電業務已經扭虧為盈。
下一步,TCL希望到2020年躋身歐洲彩電市場銷量前三。李東生透露,TCL將會進一步擴大在歐洲市場的滲透,一方面持續提高產品競爭力,電視、家電、通信都有新產品;另一方面完善業務組織架構,TCL彩電在德國、法國、英國的銷售都在增長,接下來在歐洲其他國家市場也會發力,通過參加IFA展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品牌形象。
海爾歐洲總經理孫書寶則表示,海爾的增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在歐洲增加差異化產品,把多門冰箱的系列建起來;二是轉變業務模式,給歐洲零售終端配直銷員,讓用戶了解產品賣點,幫零售商賺錢;三是增加品牌投入;四是建立分享的激勵機制,像海爾英國分公司全員盈利分享,讓員工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業。
此前,不少中國企業收購了外資品牌,這對於企業“出海”發展也有所幫助。
孫書寶透露,2019年,海爾將在歐洲形成品牌矩陣,旗下高端子品牌斐雪派克將正式在歐洲市場推出整套廚房電器,之前斐雪派克已在英國有銷售;旗下的GE家電兩年前已開始在歐洲賣空調產品,明年會繼續做大,從而在歐洲形成海爾、斐雪派克、GE家電三大品牌並駕齊驅的格局。
美的國際總經理趙文心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的在歐洲市場實行雙品牌運作,兩年前美的收購了東芝白電業務,如今東芝家電在歐洲市場被定位為價值品牌,與美的品牌一起發力。
背後的核心是產品。趙文心說,美的將充分利用在歐洲的兩大研發中心。目前,美的在意大利有設計中心、研發中心,在德國也新建了研發中心,它們主要研發廚房電器的技術。
智能路線
記者註意到,在本屆IFA上,有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和應用場景落地,“Smart home”(智能家庭)向“Intelligent Home”(有悟性的智能家庭)演進。而智能產品的推廣普及,也給中國電子企業彎道超車帶來機會。
華為在2018 IFA上推出了全球首款7納米的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80。華為消費電子事業群CEO余承東8月31日在2018 IFA的主題演講中說,華為已經準備好了5G解決方案,包括SoC主芯片麒麟980和5G調制解調器。其中,影像信號處理器的攝像速度提升46%,能耗效率提升23%。除了麒麟980,華為當天還發布了旗艦手機P20 Pro,以及一款智能音箱和一款物聯網定位器。
“今後都靠智能化的產品。”創維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助理、海外營銷總部總經理王澤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的IFA展上,創維在3年前收購的德國老品牌美茲的基礎上,推出面向年輕消費群的子品牌Metz blue(藍色美茲),並把OLED、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其中。希望這個德國制造的品牌煥發新活力,擴大歐洲市場份額,還將進入印度、中國香港市場,未來加快在全球市場的擴張。
王澤軍說,今年創維推出了AI畫質芯片,加上與國際音響技術企業杜比、哈曼卡頓合作,以及結合德國設計,創維具備了在全球高端彩電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條件。而且,中國上遊液晶面板的產能全球領先。所以,創維的海外業務從以前OEM(代工)為主,今後更多轉向自主品牌。
尚有距離
從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看,中國企業的排名不斷靠前。
手機領域,華為已經超越蘋果,成為全球手機銷量第二名,僅次於三星。彩電領域,TCL已是全球彩電銷量第三名,僅次於三星、LG,海信、創維則在第四、第五的位置。白電領域,格力、美的、海爾包攬全球家用空調銷量前三名,海爾在冰箱、洗衣機、酒櫃等全球大白電的銷量稱冠,美的是全球小家電銷量的領軍企業之一,格蘭仕是微波爐龍頭。
但中國電子企業要成為真正的領先品牌還有距離。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雖然諸如索尼、松下、飛利浦等日本歐洲企業,在全球彩電和手機銷量的排行中已經被中國企業擠到後面,但是它們在音頻、美容、健康等細分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空間。索尼的耳機、松下的美容電器、飛利浦的助睡眠儀等這些差異化的產品,繼續成為品牌的支撐。
李東生坦言,過去十年,中國企業成長很快,但下一步要真的超越國際領先企業,還是要實現技術的突破。目前在LCD、OLED技術上,中國企業還是積極的跟隨者。“只要我們全力以赴,我有信心三到五年,我們能夠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技術的領先企業或者領先企業之一。”
海爾則將在差異化、高附加值產品上繼續發力。孫書寶透露,海爾雙子洗衣機已與亞馬遜合作,可以線上下單洗滌用品。2019年,海爾將把“衣聯網”、“食聯網”引入歐洲市場,從賣單品到賣成套電器。“我們將直接與博世、西門子競爭,歐洲市場不可或缺,只有在歐洲市場真正做成功,海爾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品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