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磅】可穿戴設備誘惑巨頭豪賭醫療智能化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98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13 09:22 編輯

【重磅】可穿戴設備誘惑巨頭豪賭醫療智能化

作者:王雪露

根據晨哨研究部的觀察,國際市場正刮起新一波可穿戴設備潮,可穿戴式設備可用於對個人的生活和運動進行跟蹤並提供數據共享。尤其是醫療領域里的可穿式設備將是未來最受消費青睞的,而目前各大巨頭都在通過收購或者是發布相關的醫療健康的可穿戴式設備,積極布局醫療健康領域,進一步的擴大醫療健康領域的市場份額。


可穿戴式設備(Wearable Devices)是把傳感器、無線通信、多媒體等技術嵌入人們眼鏡、手表、手環、服飾及鞋襪等日常穿戴中而推出的設備,可以用緊體的佩戴方式測量各項體征。比如,可以用藍牙耳機進行檢測血氧含量,可以用手表進行各項健康指標的基本監測。

根據Juniper Re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穿戴式設備有望在未來數年迎來大爆發。全球市場在穿戴式設備上的花費將在今年達到14億美元。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90億美。


紐約時間10月21日,普華永道發布了《可穿戴式設備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認為可穿設備將是"下一個大事物",預計到2018年,可穿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1.3億臺。


該報告指出可穿設備將很大地影響著幾大大行業的發展,分別是娛樂媒體、醫療、零售以及科技。其中在醫療健康領域里面,可穿戴式設備在未來的50年,可以更好的幫助消費者去更有效率的管理他們的健康狀況。


各大巨頭紛紛布局可穿戴式設備領域

根據晨哨研究部的觀察,隨著很多的IT和醫藥巨頭都對可穿戴式設備領域表現出濃厚興趣,除了加強自身的科技研發,發布一系列的可穿戴式設備用於醫療健康行業外,收購行動也愈演愈烈,將掀起一場可穿戴式設備的收購潮。


3月,英特爾公司1億美元收購健康監測佩戴表商Basis Science,該公司的主打產品是健康跟蹤設備,包括內置心率檢測儀、運動強度檢測儀以及體溫表溫度計等。Basis Science 是Jawbone 和Fitbit的直接競爭對手,但是市場份額比較小,不過在健康跟蹤指標上,做的比前兩個競爭對手更全,也更偏向醫療屬性,英特爾借此並購進入可穿戴移動監測產品的芯片領域,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


5月,愛爾蘭的外科手術設備生產商Covidien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公司Zephyr Technology。Covidien過去一直專註在外科專業領域的醫療器械生產,但近年來開始向健康監測類產品發力,比如呼吸監測,心率監測產品等。這家公司的主打產品BioHarnes是一款監測帶,用於實時監測心跳、呼吸、心電圖以及姿勢等指標。Zephyr同時也推出一款塊狀移動產品BioPatch,這是經過FDA認可的需要處方的一款產品,在功能上類似BioHarness,但數據記錄更加專業,對臨床監測有更多意義。Zephyr面向臨床應用的可穿戴設備與Covidien未來的戰略規劃非常一致,Zephyr已經在業內建立一定的臨床應用名聲,銷售渠道和醫院合作渠道也比較完善,是Covidien進入移動醫療比較好的切入口。


同月,三星發布了可穿戴醫療保健平臺Simband,三星將這款名為Simband的健身腕帶稱作一款"調查式設備",可以幫助該公司將傳感器和其他電子元件與軟件和服務相融合,從而創造出未來的數字健康技術。Simband是一個向其他企業開放的平臺。


10月醫療設備行業的巨頭飛利浦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該設備搭載的傳感器可以時刻監控慢性肺病患者的各種生理指標,從而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收集的數據將被發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並進一步上傳到雲端的醫療保健的數據庫中。


谷歌正在研發一款內含測量眼淚中血糖水平傳感器的隱形眼鏡,並將所收集的數據發送到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中進行讀取和分析,以避免糖尿病患者通過刺破皮膚采集血樣檢測血糖水平。


目前,除了谷歌之外,一批科技企業對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的產品創新價值的挖掘也毫不示弱。據微軟內部人士聲稱,公司2011年便已開始啟動葡萄糖感應隱形眼鏡項目;荷蘭Novio Sense公司也在研發一款類似的內置眼內的傳感器產品,可遠程檢測眼內葡萄糖水平,預計今年將進行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索尼進軍健康追蹤市場,推出健康追蹤微型芯片Core,可內置到智能腕帶等其他產品里。這說明可穿戴式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技術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成為巨頭公司們未來盈利看好的重要方向。


可穿戴式設備開啟醫療細分領域智能化


可穿戴式設備將顛覆傳統的醫療領域,開啟醫療細分領域的智能化。由於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持續的跟蹤患者的後續情況,同時醫生可以動態評價藥物的療效,及時的跟蹤患者的康複進展情況,發現其潛在的風險因素。比如對日常跑步數據進行跟蹤,監測並記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以及監測醫院病人的心臟速率等。因此可穿戴式設備將開啟醫療細分領域的智能化,將顛覆醫療健康領域里的傳統診斷、記錄和監測患者病情的模式。


ABIResearch的分析師表示,2017年,用於遠程病人監控以及在線專業醫療的應用將占整體可穿戴式無線設備市場的20%。2011年時此一占比僅為不足10%。其在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便於穿戴且能自動上傳收集到的數據,而且能做到定期收集、共享、分析並能在必要時更為及時有效地做出適當的反應。


心臟監護


心臟病監測中,一次心電圖難以撲捉到有效的診斷依據,可穿戴式的設備可以很方便幫助患者監測並記錄心電數據。可穿戴式心電檢測設備,不僅可以有效地記錄動態心電圖(DCG),還可以連續24小時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和睡眠的心電圖資料。能夠及時發現常規心電圖(ECG)不易發現的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是臨床分析病情、確立診斷、判斷療效重要的客觀依據。比如 Ihealth的無線動態心電圖監測,其監測器內置電極和監視器,可放置在普通衣服的里面。監測器所收集的數據可以無線傳輸到用戶手機中,然後自動發送到雲端,使得醫生可以輕松訪問這些數據。


血壓監測


高血壓是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壓的病人需要測量血壓時,是需要按時定點的把測評的血壓值給記錄下來,而且還要經常把記錄的數值匯總發給醫生。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24小時動態的監測用戶的血壓數據,向醫生提供不同時段的血壓數據信息。MIT在2009年就開發出了能長時間連續測量的"可穿戴式血壓計"能夠24小時連續測量的血壓計。而2014年中國九安開發的動態血壓監測儀則是可以穿在背心里,提供24小時的血壓監控,同時也不會影響用戶的日常生活。


血糖監測


傳統的血糖檢測是通過監控餐後或空腹血糖,但是餐後或空腹血糖的測定,只反應患者的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並且容易受到飲食、心情和糖代謝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血糖的波動較大。而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實施動態血糖監測,其可以更好的掌握血糖的變化,可以幫助患者及時的發現問題,並且降低糖尿病並發癥的風險。


目前谷歌正在研發測血糖的隱形眼鏡,,其內置了無線芯片以及葡萄糖監控傳感器,可以衡量佩戴者眼淚中的葡萄糖水平,可以有效的幫助糖尿病人監控血糖水平。


個人健康管理


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度逐漸提高,用於個人健康管理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通過這些監測到的數據,可以對用戶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進行風險評估,並結合數據給出一些睡眠、飲食、運動和服藥等個性化改善建議,讓用戶保持一個較穩定的身體健康狀況。目前,各大公司都發布了相關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用於個人的健康管理,無論是目前市場火爆的Jawbone UP運動手環還是Fitbit是運動及睡眠追蹤腕帶,都說明消費者開始關註用於健康管理的可穿戴式設備,各大公司都已經積極布局可穿戴式設備。(來自晨哨網研究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78

分享給可穿戴從業者:2014華米踩過的那些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54.html

       本文作者為華米創始人&CEO黃汪,這家今年成立的公司與小米合作推出小米手環,在三個月內取得100萬的銷量,公司融資3500萬美元、估值超過3億美元。
 
\       2014年1月,華米科技悄悄成立,核心團隊停掉了2015年所有的平板電腦新品及智能手表新品的研發——而僅僅在6個月前,我們的投影平板電腦還獲得了美國CTIA平板電腦創新大獎,並在國內中高端平板電腦中保持熱銷。這一決策,導致高達數百萬元的多套新模具全部作廢,雪藏了“智器”品牌,僅保留部分銷售人員繼續銷售原有智器品牌的庫存產品並繼續為消費者提供售後服務。

  那一刻,我用盡自己的所有信譽和權威,hold住整個公司上百號人,讓兄弟們無條件服從,走上一條無法回頭、絕地逢生的道路。我賭的是自己所觀察到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已經發生本質的改變,同時也賭的是以華米這樣長達10多年實力積累的團隊,一定有它的競爭力和價值。

  我們停掉所有,放棄所有,是為了更專註,更聚焦,更極致。整個2014年,我們只做了一款產品,那就是小米手環。於是,才有了小米手環後面的故事。

  一、屏幕:手環是不是應該有屏幕?

  小米手環推出之後,有10%的用戶會說需要屏幕,他們要看時間。好吧,我們團隊內部真的激烈討論過,甚至找過多家LED/LCD供應商,打算定制屏幕。當然後面這些都沒有發生。

  豎屏還是橫屏?彩色還是單色黑白?

  屏幕顯示的方向如果是窄的橫屏,顯示信息極其有限。豎屏?你可以看到現在例如三星Gear手環豎屏產品的尷尬,顯示體驗極不好,大家都要側著頭看,或者接受每行只有幾個字符的效果。

  用Sharp memory LCD或者E-ink嗎?盡管很省電,但黑白屏是難以接受的。畢竟,好看是很重要的。

  最後小米手環幹掉了屏幕,我想這個產品不能因為10%的需求,帶來不美觀、不省電、成本高等一系列後果。實際上,這個決定最後並不難做。

  二、震動反饋:手環是否要必備?

  市面上的一些產品,例如Misfit Shine沒有震動,我想他們現在一定後悔了。不管是起床震動鬧鐘,還是來電震動提醒,都是需要震動功能的。

  現在小米手環iOS版提供的iPhone手機來電震動提醒,不知道打動了多少果粉的心,對於習慣於動輒數千元“賣腎”的果粉來說,79元能買到一個極其便宜的來電震動提醒工具,簡直是十分超值。

  震動功能,對於帶寶寶的母親來說,早上起床不會吵著寶寶;聽力不好的殘障人士,可以用通過震動反饋來接受信息提醒;機械加工行業的工人在吵雜環境下,來電震動更是不可或缺。小米手環給用戶帶來了很多人文關懷。

  為了提供震動功能,我們的產品設計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小米手環設計采用的震動器件,是整個智能手機行業供應商都沒有量產過的震動器件,它比所有的智能手機上的振子都小一號。無法共享智能手機產業鏈的資源,我們只好全行業第一個吃螃蟹,與供應商一起在振子零部件工廠一點一點把良品率提升起來,把產能爬起來,甚至介入器件來料本身的品質測試方法的設計。

  盡管如此,這個全行業最小的振子,還是占了整個小米手環30%的空間,讓小米手環的“米粒”增大了不少。但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它讓我們的用戶體驗大大提升。

  三、為極致外觀付出的代價

  小米手環“米粒”的底部殼體是聚碳酸酯,俗稱塑料材質,材質本身很普通,但能把這種普通材質運用到極致的,則不多見。如果你註意過各種塑料制品,就會發現“米粒”殼體上面各部分拼接的“斷差”是非常小的,摸起來非常光滑,在如此小的顆粒上,能夠做到這麽小的誤差,並且在視覺上渾然一體,這需要在模具技術上精益求精。燈罩、家電、手機的塑料斷差都遠大於“米粒”,越小的殼體上做這個,就越是需要精湛而嚴格的模具技術。

  這種極致的要求,大大地延長了改模具修模具的時間,對於一個有嚴格上市計劃的產品,會對產品團隊產生極大的壓力。

  “米粒”的另一面,為了在金屬裝飾片後面透出光,我們參考了蘋果MacBook的思路,用激光微穿孔技術,但我們為了產生更極致的顯示效果,在每個透光區域打了91個微孔。水進不去,光卻透了出來。平時肉眼很難發現金屬表面有任何顯示,僅有淡淡的三個點,只有燈亮起來,讓用戶一下子感覺到金屬透出燈光的驚訝。我們試驗了數百種不同的微穿孔數量組合、激光能量密度、預加工的工藝,從而得到更均勻的燈光,更消隱的外觀效果。

  用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方法,達到手工加工首飾的精度,這背後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從成本而言,為了三個燈能組合出256種不同的色彩,我們必須保證采用頂級的LED光源,任何一個燈的亮度和色彩都必須保持一致,為此我們還采用了額外的LED驅動芯片來解決問題。

  也許,僅僅為了顯示運動進度和狀態,在金屬片上挖三個孔把LED燈露出來,是很容易的做法,不需要那麽複雜的工藝和這麽高的成本,但我們采用設計首飾的理念,而不是開發一個功能性電子產品,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簡單粗暴打孔透光的做法,盡管這給我們帶來了15%的整體成本負擔。

  四、材料:為啥是TPSiV

  TPSiV是一種可以在嬰兒餵奶粉的勺子上用的材料。在全行業沒有人真正大規模使用在可穿戴產品上。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作為一個腕帶,我們有中檔的TPU、TPE,甚至用於手機保護套的普通矽膠,但為什麽我們選最頂級的TPSiV材料呢?因為可穿戴產品是戴在腕部的物品,24小時貼著皮膚。哪怕100萬人里有1位因為腕帶含有害物質導致皮膚過敏,都將是嚴重醫療事故。

  采用頂級親膚材料,盡管它是別的材料的3-5倍的采購成本,卻是任何希望打造品牌和口碑的團隊的必然選擇。

五、功耗:如何超出預期

  在小米手環設計之初,我們並沒有特別地考慮功耗問題,當時業內手環產品都是7天的使用時間,最多使用10天。作為十多年嵌入式系統設計經驗的團隊,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做到業界平均水準。

  但當我們調研發現業內多款主流產品都在使用1年多之前就出品的幾款藍牙芯片+智能手機常用的3軸傳感器,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用這些1年多之前的舊芯片實現的舊方案。

  在團隊進行了幾周的芯片及系統評估之後,我們找到了德國Dialog公司,它是蘋果的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它正在設計一款藍牙芯片,但這也是它第一次設計藍牙芯片,風險很大。當我們研究了這顆芯片的架構設計和芯片內部電源管理機制之後,發現是Dialog運用了很多它在設計電源管理芯片的經驗,使得它們正在設計的這款藍牙新品的功耗很低,讓我們開始對Dialog團隊產生了信心,在做了大量的電路測試之後,我們決定選擇它為主芯片。當然,為了避免整體產品風險,我們還采用另一個設計方案作為Plan B。

  盡管Dialog在藍牙協議棧研發方面經驗不足,也導致了後續合作中,發生過階段性的芯片固件bug導致研發延遲問題,但我們都通過快速反應、更改產品研發流程消化掉了。

  選定好的藍牙芯片之後,我們又調研了業內所有的3軸傳感器,發現手機用的所有主流傳感器,都沒有為可穿戴產品考慮過,因為手機的電池一般是2000mAh以上,相對於手環的40mAh電池,完全不需要去節省那點能量。於是我們只好跳出手機產業苦苦尋找,終於找到一款被所有智能手機設計者拋棄的傳感器,它很貴,但是極度省電,於是也僅僅用於美軍的智能作戰頭盔上。

  作為要求傳感器每天24小時永遠運行以檢測用戶運動及睡眠的需求,每一個uA的電流都是關鍵的。當智能手機在考慮mA級電流的消耗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小1000倍的uA級電流消耗。當我們團隊的設計考慮越來越極致的時候,發現整個設計不僅僅是藍牙芯片和傳感器需要省電,整個嵌入式軟件及電路系統設計都需要調整。

  越來越極致的追求,也讓設計團隊變得瘋狂和壓力巨大,讓供應鏈也陷入絕地,但幸運的是,我們在傾註了所有的精力和全部的經驗之後,成功了。我們的產品能達到100天的運動及睡眠檢測時間。在市場團隊測算了各種震動、亮燈等很耗電的場景之後,今年7月對外發布時宣稱的指標是足夠使用30天時間,但實際上,很多用戶能用到45天甚至60天。

  不要迷信前人,不要迷信國際大牌,其實,大家都是創業者,只要你追求極致,你一定能有所突破。

  六、代工廠:不要迷信大牌

  代工廠並不難找,但是好的代工廠就不好找了。如果你以為國際大牌的代工廠就是品質保障,那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全軍覆沒。所有的代工廠都會告訴你我生產過國際大牌可穿戴產品,你到我這里來生產吧。

  這里面有幾類,第一類是曾經有國際大牌可穿戴產品在該工廠談過、試產過,但未必最後選擇在此量產;第二類是大牌在該工廠也量產了,但是品質管理一直上不去、良品率一直很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大牌就轉到其它有競爭力的工廠生產了;第三類是大牌還在該工廠生產,但是它所獲得的訂單份額很低,僅作為應急補充。

  還有第四類,它在幫助大牌主力生產,所有團隊人力資源都投入在與大牌的合作中,請問你憑什麽能夠把這些資源拉出來為你這個創業團隊服務呢?如果工廠用內部二流的團隊在與你合作,請問它的成功案例又有何參考價值?

  對所有創業團隊來說,在尋找緊密的代工合作夥伴時候,不要偷懶,否則一定會死得很慘。尋找體量匹配、能夠緊密捆綁、真正投入資源的代工廠,才是關鍵所在。

  七、電池:從0到1的創造

  在我們設計這款手環的過程中,最難找到的就是電池。在2014年初,可穿戴產業剛剛起步,很多供應商都處在觀望狀態,不願意真正投入資源去做零部件。團隊在整個業內供應鏈苦苦尋找了一圈,沒有任何電池的尺寸能小到滿足我們的需求,手機電池大廠不願意研發小電池,因為利潤和訂貨量都沒有吸引力。

  有些手環團隊選擇了投機取巧,采用不能充電的紐扣電池。我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這種思路,因為不可充電的電池給用戶帶來的不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忍受程度。

  於是我們的供應鏈同學尋找過藍牙耳機的電池,尺寸超標了;尋找過各家聲稱能做小電池甚至異形電池、柔性電池的廠家,最後都失望而歸,這個江湖太多騙子和忽悠。我們還借助小米品牌的力量,尋找大型電池廠商進行苦苦談判,但畢竟量和金額都遠不如手機,最後是大廠願意做,但是報價驚人的高,條件驚人的苛刻。如果按照這樣貴的電池價格做出產品,小米手環的售價就不會是79元那麽超值了。

  最後是我們痛下決心,找到了一支中型業內資深團隊,和他們一起緊密合作,相互支持,最終研發出滿足要求的電池。

  魯迅先生說過,這世上本來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是的,智能可穿戴之路,剛剛開始,很多東西需要我們第一次創造,這種創造,往往不能寄希望於產業大佬,它們已經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往往不願意冒險投入,我們要找產業中希望突破格局的創新力團隊一起合作,才能創造新世界。

  八、算法與服務:買是買不來的!

  記步和睡眠算法,在我們開始做技術設計方案的時候,團隊中有一種意見是,我們還是花錢買一套國外成熟的算法吧,畢竟這個是定位百萬乃至千萬量級出貨的產品,我們從頭寫算法會不會太大風險?萬一到出貨時間,關鍵算法都不行,那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作為一個研發知識背景的CEO,我內心對此第一反應當然是極度排斥外購算法。但是這種決策壓力是極大的,因為這決定了產品的成敗,而外購算法會最大程度保障產品在現階段的成功幾率,避免產品風險。

  促使我做出堅定的自主研發決策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算法與大數據服務、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是未來業務的關鍵,甚至就是公司的未來。如果這個核心價值都靠買,那麽我們就啥也不要幹了,洗洗睡吧。想要未來,就要賭現在,而不是混著過現在。

  當然,這個決策後面付出的代價是極大的,除了不斷遭受質疑之外,投入是極大的,我們毅然抽調了團隊中最擅長算法的同學進行長達3個月的封閉開發,所有的團隊成員都每天24小時佩戴智能手表改裝的超大號“手環”采集原始數據,睡覺也不能摘。我也不斷尋找業內大牛加入,長達一年的時間,才組成了現在十多名博士為主的強大算法團隊,由業內資深機器學習大牛帶領,形成了華米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計步和睡眠算法,盡管還有不少細節問題,但是已經在多項指標上超越了幾家國際大牌,在未來一年,我們將會有更多超預期的突破。

  我們最近還發布了結合手機的GPS地圖軌跡及距離記錄,這項功能在準確度和路線平滑顯示方面,遠超所有競爭對手。這也是華米算法團隊的發力之處。

  為基礎業務提供支撐的核心技術,永遠都要自主掌控、消化吸收,可以合作,但不能把命寄托在別人手里。

  九:服務:剛剛開始

  小米手環推出之後,我們逐步嘗試了一些運營活動。手環售出,是獲得用戶的開始,遠遠不是結束,而是服務的開始。

  小米跑跑團在華米馬拉松大神阿輝的帶領下,與小米全國各地的同城會開展了很多活動,甚至與薩馬蘭奇基金會、鄧亞萍等運動員做了很多互動。今年小米手環的發燒友與跑跑團一起,跑遍了全國各地開展的城市馬拉松。

  用戶的參與,是小米手環的核心價值所在。一款手環,如果沒有用戶的參與,是玩不起來的,也是沒有價值的。華米團隊對小米手環的用戶運營服務,才剛剛開始。

  十、產品定位:人體ID

  小米手環並不是在設計的第一天,我們就確立了“人體ID”的定位,我們沒有那麽神。但是不斷思考和嘗試的本身,讓我們逐步找到了思路。

  我們首先是拒絕做一款僅僅是運動記步的便宜的手環,不管它有多麽超高性價比。最開始我們為手環尋找差異化功能的時候,確立了作為小米手機的配件的思路。進一步我們確立了震動鬧鐘、來電振動提醒、為小米手機自動解鎖屏幕的三大功能。

  當我們內測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解鎖手機的功能粘性極高,從而發現:既然手環可以作為手機的認證工具,那麽,手環也可以作為其它所有智能硬件的認證工具。於是我們堅信:手環一定能在未來作為一個“人體ID”使用。

  有時候戰略和定位不是憑空思考出來的,而是不斷地向前奔跑,看到更遠和更廣闊的地方,忽然發現的。所以,一切預先制定好的所謂“戰略”都是不太靠譜的,只有專註於產品,才能找到未來。

  十一、開放,連接

  隨著小米手環量產銷售,並且在短短3個多月突破100萬枚的銷量,我們開始嘗試以開放的態度配合更多的合作夥伴。

  目前大家能看到的有微信的接入排行榜、QQ健康的接入、快的打車用手環運動步數兌換打車費、薄荷網19天減肥結合小米手環運動步數服務的接入。

  我們也將連接Yeelight的智能燈泡、小米電視、各品牌的手機、空調和家電產品。不管這些智能家居產品是否小米生態鏈投資的,也不管這些互聯網公司是否與小米有怎樣的合作關系,我們都以開放的態度,毫無保留地支持所有的合作夥伴。

  我們最近發布了iOS版本的App,最新的版本已經升級到支持蘋果的HealthKit,支持蘋果的數據接入。我們也支持谷歌Android L(5.0)的Smart Lock解鎖功能,任何品牌的智能手機只要升級到Android 5.0,用戶就能用小米手環設置自動解鎖了。

  華米的本質是一家開放、透明的互聯網公司,我們期待用手環來連接到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各種服務中,一起為用戶提供更多便利和價值。

  十二、創業,與小米同行

  我們從第一次與小米的夥伴們接觸,到與雷軍深入溝通,我都完全開放、毫無保留。而雷軍也是第一次見面就跟我談了小米未來的規劃和發展,談了小米的價值觀和理念,還談了小米內部很多完全沒有發布的新產品,這反倒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每一款內部新產品,如果我告訴記者或者泄露給業內,這都是一連串的勁爆消息——當然,我沒有這麽做。

  在2014年初,縱觀整個業內,從經驗到技術,我認為華米都是一支強悍的團隊。我相信產品經驗和技術不可能在幾天的交談時間就能被“偷”走,如果幾天交談就能被“偷”走,那可以想見它的技術門檻有多低。而所謂的商業模式,我相信作為天使投資大牛級的雷軍和小米生態鏈的同學們,也不屑於從任何一家視野相對狹窄的創業團隊去套取。

  在我年初作出決定,不管損失多少錢,都要徹底停掉所有新業務、傾全公司之力去做小米手環的時候,我就很清楚必須有足夠的信任和勇氣,與小米的夥伴們一起走下去,未來不管有多少分歧和爭吵,我們都應該首先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目標。在整個2014年,華米團隊與小米的夥伴們不斷磨合成功,都是源自雙方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小米生態鏈和整個小米體系的很多同學們,整個2014年,華米在他們身上學到了無數的寶貴經驗。不管是夏勇峰、孫鵬還是李寧寧,還是其他很多無法在此一一具名的夥伴們,他們任何一位,都值千萬美元,而遠不是小米與順為資本所投資的那些資金。然而對我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他們都將成為我一生的朋友。有這樣一群具有相同價值觀而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我相信未來創業路上,有他們陪伴,再多爭吵,也還是快樂的。

  在華米B輪融資3500萬美元、估值超過3億美元的今天,我們覺得自己很幸運,但如果沒有開放與合作的心態,如果沒有對產業變化的深入思考,我們團隊年初不會做出這麽大的決定,接受小米和順為的A輪融資,也就沒有後來的小米手環。

  明年,華米將會發布全新的自主品牌。同時,我們還會繼續與小米的生態鏈同學們一起繼續打造小米可穿戴的系列新產品。

  風來了,你沒有膽子自信地站在風口,風可能很快就過去了。

  不管如何,未來的路,其實還是需要自己走。智能硬件產業,有很多的機會,未來屬於有自信的團隊。


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分析及趨勢預測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5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29 09:01 編輯

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分析及趨勢預測


易觀分析:2014年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AMC模型 仍處探索期 預計2016年開始進入啟動期

易觀分析:


根據Enfodesk易觀智庫近期發布的《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5》顯示,2014年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於市場探索期。眾多廠商進入該領域,各種產品層出不窮。Enfodesk易觀智庫通過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和變遷進行總結、梳理,以客觀反映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趨勢。





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周期過程如下:


探索期(2006年-2015年):


2007年,Nike+iPod運動裝備正式登陸中國市場,意味著運動數字化設備首次進入中國普通消費者視野。同年,Fitbit發布首款智能可穿戴的追蹤設備,到2012年Google發布Project Glass計劃預示著智能可穿戴設備時代的即將到來。2014年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真正爆發的元年,軟硬件方面Google發布了轉為智能可穿戴設備設計的操作系統Android Wear和MOTO 360智能手表,Microsoft發布了Microsoft Band,Apple發布了Apple Watch;生態系統方面,Google,Microsoft和Apple都在健康大數據和雲服務領域發布了平臺,分別是Google Fit,Microsoft Health和Apple Healthkit。


啟動期(2016年-2018年):


健康大數據服務逐步成熟,產品差異化加大。


2015年Apple Watch的推出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註智能可穿戴設備,更多的關註帶來更多的產品誕生,產品差異化將加大,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產品選擇。


隨著蘋果發布2代Apple Watch,智能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服務愈加完善,健康類數據快速增長,健康類大數據服務將逐步成熟。


智能可穿戴設備將在人體健康監測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配合大數據和雲服務,此類產品會在健康、運動、醫學等市場未來使用場景廣泛。


②易觀分析:2014年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實力矩陣分析 創新驅動成長


易觀分析:





Enfodesk易觀智庫實力矩陣模型說明:


縱軸描述廠商綜合執行能力,橫軸描述廠商的綜合創新能力。

1、廠商綜合執行能力


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智能可穿戴市場目前仍處於產業發展初期,在這一時期選取智能可穿戴設備銷量、品牌知名度以及渠道執行力作為參考標準。


2、廠商綜合創新能力


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智能可穿戴市場廠商實力矩陣中,技術硬件形態、軟件形態、大數據及雲服務對接、以及增值服務等為參考指標,具體如下:


硬件形態:硬件多樣性決定廠商發展潛力。
軟件形態:產品對接平臺數,以及各平臺上軟件的用戶體驗,決定了產品使用人數。
大數據及雲服務對接:設備與大數據及雲服務的對接將增加用戶使用體驗。
增值服務:考驗廠商對於服務處理和整合的能力


領先者:Google、蘋果公司處於行業領先者,Google以技術驅動整體發展,並積極推進大數據分析、雲服務、交互模式的創新,以互聯網廣告和搜索技術授權為主要的商業模式,品牌影響力在行業內很高。蘋果公司的主要贏利路徑:一是靠賣硬件產品來獲得一次性的高額利潤,這在目前為蘋果提供了絕大部分的利潤來源;二是靠賣音樂和應用程序來獲得重複性購買的持續利潤以及獲得運營平臺的報酬。這兩個贏利方式還會互相加強,形成良性循環。隨著蘋果公司推出可穿戴設備及健康大數據服務平臺。而且蘋果公司在行業內具備較高品牌影響力,資源整合能力較強,綜合服務能力在行業中處於領先位置。


務實者:三星電子、LG依托強大的硬件綜合實力以及資源優勢,發展迅速,具有較強的市場執行能力,處於務實者的行列,但是三星在軟件技術、交互設計領域後勁不足,企業發展速度較緩慢。


創新者:Motorola移動推出的MOTO360在工業設計、交互體驗方面具備一定的創新性。Jawbone、Fitbit在健康大數據細分領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補缺者:微軟公司雖然進入可穿戴市場較晚,微軟公司本身具備較強的軟件+服務的綜合實力以及資源優勢,雖然目前剛推出其可穿戴計算設備及運動健康大數據雲服務平臺,考慮到其在應用軟件和數據服務領域的優勢,微軟公司處於從補缺者快速向務實者方向發展。Sony雖然進入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較早,但是因為其市場能力有限,未能占據主導地位,處於補缺者行列。預計隨著Sony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在2015年將會有創新型產品發布。





務實者:果殼電子為國內最早進入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廠商,旗下的GEAK Watch系列智能手表憑借其優秀的工業設計和時尚感以及豐富的功能,在2013年銷量就超過了50萬塊;360兒童衛士定位精準,產品質量過硬,憑借其強大的在線營銷能力,占據市場領先位置,2014年11月銷量突破30萬塊;小米手環作為今年發布新智能手環產品,雖然只具備一些基本功能,但憑借其¥79元的親民價格以及極強的在線營銷營銷能力,截至到2014年11月底出貨量已經突破100萬。但其在交互設計、產品工藝、大數據服務領域的能力較弱。


創新者:咕咚網作為國內最早進入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廠商,在產品研發領域率先提出軟件+硬件+大數據服務理念,為用戶提供健康大數據存儲、分析、健康建議服務,並率先將健康監控產品拓展到其他健康運動監控領域,創新能力較強;映趣科技作為本土智能手表廠商,產品實行差異化定位,采用先進的骨傳導技術,工業造型設計能力比較優秀,但用戶體驗不足;體記憶致力於打造差異化的腕帶類產品,除了傳統的健康監控類產品外,還致力於打造雲健康管理平臺,並開發了移動支付手環等產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但產品性價比較低;聽風家庭平安衛士在LBS定位技術領域有突出技術優勢。


補缺者:樂跑手環產品性價比高,但是產品形態單一,大數據服務能力較弱。土曼手表雖然采用了較為節能的“墨水”屏幕,但其產品整體工業設計及交互設計水平欠佳,用戶體驗較差。

③易觀分析: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趨勢預測2014-2017


規模預測:

根據Enfodesk易觀智庫的分析,得益於市場上日漸增多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在消費者中的日漸普及,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4年的規模為22億元人民幣。在2015年,Apple Watch的正式上市會極大的刺激整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的增加,預計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35.6億元人民幣。在2017年,市場規模增速有所回落,但預計市場規模依然會接近300億元人民幣。




EnfoDesk易觀智庫分析認為,從政策、經濟、社會和技術因素來看,整體宏觀環境現在對於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有利,市場目前仍處在早期階段,未來潛力巨大。而大數據和雲服務是智能可穿戴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數據終端收集裝置,可以長時間連續不間斷的采集用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據;


其次,將數據上傳到雲端,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更好的發現用戶的關鍵特征,為用戶提供定制的量身打造的意見和建議,可以進一步提升用戶對於終端設備和軟件設備的使用黏性;


最後,利用雲服務,互聯網企業可以打造開放的數據平臺和生態平臺,將產品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生態環境。



關鍵影響因素分析—促進因素:





關鍵影響因素分析—阻礙因素:




(源自易觀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74

深圳“可穿戴“:仿制者的狂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20/149380.html

黑馬說:深圳,中國硬件之都,近期因“創新”而廣受贊譽。這些“創新”真的改變整個產業了嗎?不久前,《創業家》記者深入深圳,以當下炙手可熱的可穿戴設備為切口,近距離觀察深圳硬件產業的進化狀況。

 

我們發現,像過往的MP3、MP4、手機、平板電腦一樣,可穿戴浪潮再次證明了深圳電子產品產業鏈的完備和高效。也僅此而已。這是又一次仿制者的狂歡,只是由於市場接受度低因而規模大不如前。

 

北京時間3月10日淩晨,Apple Watch正式發布,不到24小時後,深圳就誕生了第一個仿制品。從“山寨”到“創新”,路漫漫其修遠。深圳仍然像一個全副武裝的士兵,等待來自蘋果、谷歌等大公司的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召喚。它能迅速地完成任務,但還遠遠不能發號施令。


文 | 本刊記者 王方

編輯 | 劉建強
 

仍在湧入的創業者
 

2014年,Funcode創始人李淩霄把10個傳感器、一塊5*5cm的主板縫進內褲,並配備一個“大哥大”外形的控制器。購買者可以使用這套成本30-40元的可穿戴設備自慰。

李欲以此融資。他拒絕了一位想出200萬元占50%股份的投資人。當他把主板縮小至3*5cm時,迎來了願出幾百萬元占10%股份的投資者。

“在深圳,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很多。”1989年出生的重慶人李淩霄對《創業家》說。他加入的“智能硬件聯盟”,已有400-500人,大多是可穿戴設備創業者。

張沖,Galaring創始人,記者的一位老朋友,1982年出生,也是“聯盟”中的一員。2013年,在智能戒指流行的窗口期,他成立了公司,並用7個月做出了Galaring G1,戒指內存儲的個人信息和驗證信息可傳給有NFC(近場通訊)功能的手機。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下工廠,東莞深圳來回跑,每天2-3趟,淩晨1-2點回家。Galaring G1銷售額100多萬元,給他賺了點兒小錢,但很快就賣不動了。2014年2月, 張又做了智能名片——Galacard,定價299元,賣出5000-6000張後,又賣不動了。現在,張沖進入了李淩霄的領域,正在開發一款“飛機杯”(男性成人用品),內置傳感器。用戶使用時,它會記錄次數、時長。這一產品的想象空間比前兩次要大:它能采集數據,上傳到雲平臺,與醫院對接。“比如發現有一哥們兒時間特別短,可以向他推薦一家男科醫院。”

這位在不到兩年內頻繁轉換陣地的創業者說,在深圳,可穿戴這個圈子很熱鬧,大部分是想賺點兒錢的創業者。“我做情趣用品的初衷也是賺錢,它簡單,且有剛需。”這個圈子錢也很熱,深圳一家本地投資機構已經給張投了500萬元。

這些“想賺點兒錢”的創業者,把MCU(單片機)、傳感器、通訊模塊輪番加入到各種不起眼的生活用品中,如尿布貼、充氣娃娃、兒童玩具等,使它們具備“智能”,並聲稱當用戶變得足夠多時,他們會搭建一個雲平臺,進行大數據挖掘。

 
最瘋狂的時刻
 

2013年是深圳可穿戴設備最熱的時候,友宏科技總經理顏宏武對此記憶猶新。

深圳松崗長約6公里的廣田路旁,全是各式各樣的電子加工廠。一路東行至路尾處,有座普通的三層樓小院,院里堆放著雜亂的包裝紙盒,廠房面積5000平米左右。

這是規模據說可列深圳前三的可穿戴ODM工廠——友宏科技。負責接待的彭經理介紹,這里有6條生產線,員工300人,一年營收超過1億元。

在一個面積約20平米的會議室,記者見到了顏宏武。顏是做計步器起家的。2006年,日本計步器開始風靡,這是智能手環的前身。 “時逢日本一個類似衛生部的機構,提出‘日行萬步’對身體有好處。單靠日本的訂單,就把工廠養得肥肥的。”顏宏武回憶。計步器的主要部件是運動傳感器,核心是算法。顏從日本引進技術,算法由西鐵城提供。“上世紀70年代,西鐵城就發明了機械式計步器,把它戴在身上,走一步響一聲。後來,日本把它改造成電子感應式,走路時不發出聲響,但必須別在腰間,垂直狀態時就會計步。”顏說,當時主流計步器有幾大品牌:西鐵城、雅馬哈,還有一些來自日本軍工。那時尚無”可穿戴“一說,叫萬步計或步數計。

之後,顏開始生產3D計步器,能別在身體任何一個位置,且精準度更高。

2009年是一個轉折點,顏不再跟隨日本,而是單獨成立了一個團隊專門研究算法,推出了USB計步器。“這是我們做智能的開始,第一個客戶是雅馬哈,一次性下了10萬部的訂單。”顏說,USB計步器的商業壽命大約維持了1年半。

市場沒起來前,深圳同期的計步器工廠也與友宏一樣,被一代又一代技術推著走,給國外廠商供貨。2011年,歐美一些手環品牌流行起來,如Jawbone、Fitbit,國內廠商咕咚也上市了一款健身追蹤器。2012年,谷歌推出了智能眼鏡,蘋果被曝正組建一支100名的工程師團隊研發智能手表Apple watch。新公司如Pebble成了弄潮兒:在Kickstarter創造眾籌1026萬美元的紀錄,吸引了摩托羅拉、三星、LG和索尼等眾巨頭的註意力。

對於深圳可穿戴市場究竟是被谷歌眼鏡還是被歐美手環點燃的存在不同意見。深圳矽遞科技(Seed Studio)創始人潘昊認為,“當時這些深圳的創業者,他看東西很少有舉一反三的,一般是看這個東西好,然後做一個一樣的。所以他如果是看谷歌眼鏡的話,大概會做谷歌眼鏡。做手環的遠比做智能眼鏡的多,所以我覺得點火的是手環。”

無論如何,深圳可穿戴設備市場爆發了。

“那時候,我剛好碰上日本經濟全面下滑,對工廠沖擊巨大,若再這樣下去,生活都維持不下去了。”顏說。顏很少提前做市場分析,習慣坐等客戶找上門來。“根據他們找我們的迫切程度,就知道這個行業火不火。”

2012年某天,顏宏武正在辦公室側倚著沙發休息,麥開創始人李曉亮一行人突然帶著圖紙闖進來。顏打開圖紙,兩眼隨之放光,當即決定免費給這個“迫切”的闖入者研發,快速切入可穿戴設備。

那也正是李曉亮最窘迫的時刻。“我正在開發一款運動追蹤器,很缺錢,總公司投資50萬元,研發了半年花掉40多萬,賬上只有7萬元。由於訂單小,我們先後找了30多家工廠。”李對《創業家》說。

李給同處困境的顏帶來了方向。 “我沒想過這東西能賺錢,”顏說,“只是覺得有意思,要跟著行業一起走。”

當年6月,麥開運動追蹤器A190上線,售價259元。“在京東、淘寶 、天貓等渠道上架後,銷量處於全國第一。” 訂單從最初的1000個慢慢上漲到5000、10000個,上市一年半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

同時段國內有兩大追蹤器品牌:一個是咕咚,另一個就是麥開。李曉亮說“根據得到的數據,我們的銷量是前者的5-6倍。”咕咚追蹤器早在2011年便已上市,但銷量平平,到第二年已基本無人問津。

某種程度上,麥開是第一個讓顏宏武嘗到甜頭的國內客戶,給他很大啟發:他專門成立了一個團隊,服務創意型客戶。經過反複思考,他還為工廠提了個新口號——專註於智能硬件。

2012年9月,趁著運動追蹤器熱賣,李曉亮再次找到友宏,想做一個智能手環。他買來Jawbone UP、Fuelband等各種手環,研究其材料、電池、屏幕、工藝等。

但到2013年4月,李曉亮把手環方案停掉了。“我感覺苗頭不對,做的人實在太多。”他決定不再往里面鉆,轉而開發lemon智能體重計、Cuptime智能水杯。

他的感覺是對的。2013年,可穿戴設備已經遍地都是:6月,盛大果殼電子GEAK Watch發布;8月,深圳本土廠商映趣in watch面世;10月,耐克推出手環Nike+ FuelBand SE,安全衛士360上市了兒童手環。

可穿戴設備的形態早已不局限於追蹤器、手環、手表,擴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為國外產品,如iHealth 智能血壓護腕、Reebok Checklight智能帽子、Sensoria 智能襪子... ...

各式各樣的創業者仍在爭先恐後進入,這與眾籌(如點名時間)的推動不無關系。“2013年是最火的一年,”Galaring創始人張沖對《創業家》說,“似乎誰都能做,資本熱、團隊多。”

友宏的訂單越來越多。2013年,一大批藍牙追蹤器廠商找到它,其中新銳品牌ibody首個訂單下了10000臺。

ibody的價格低得驚人,僅售99元。同類產品里,FuelBand價格約492元,Jawbone UP3售價1598元。“2014年年中,ibody在京東上團購,首次1000臺幾十秒賣掉,後來上了10000臺,5小時內被搶光。緊接著60000臺,最後也賣完了。”現在回想,顏宏武都覺得不可思議。

ibody的訂單讓顏信心倍增。2014年4月,他參加了香港電子展,與三星、LG等世界一流品牌商站在一起。這時,顏才感到泡沫真的來了。在現場,他看到各式各樣的手環,毫無科技新鮮感:只是外觀漂亮,功能無非監測心率、血氧等,這些在ibody上已部分實現。“行業已經爆發,做手環的人一下太多了,更多是在吸引眼球。”

展會結束後,5-8月,顏的訂單進入高峰期。“每天有7-8撥客戶,多的10幾撥,3個會議室早晚忙不過來。”顏說,此前月產40000臺是極限,6月份後,各類計步器(不論傳統、USB,還是藍牙)月產10萬多臺,最高月份達到17萬臺。 “大家都瘋了,都要下訂單,都要定制。我們開發能力跟不上,只能篩選一部分。”顏回憶,極端的情況,有幾個老外客戶,裝著幾萬美元現金,直接丟到櫃臺上,嚇到了幾位外貿小姐。

通過篩選的客戶,顏會按照慣例用編號標記,從AD01往後排,現已排到AD196。“目前,至少有150個客戶還在做。”在友宏的車間里,幾乎保留著每一個客戶的樣品,它們被精致的小塑料袋裝好,釘在墻壁上。

看似高科技的可穿戴設備瞬間就跌入了價格戰的泥潭。2014年7月,小米推出一款79元的手環,據顏宏武說,其成本大概為50-60元,並不虧錢,但對高價產品的沖擊是致命的。“Jawbone銷量一路下跌。”價格底線還在被突破。2014年底,一位客戶向顏宏武定制一款產品,欲以底價打入沃爾瑪超市(國外),售價3.5美元。“預計年產量約400萬臺,1月份是第一批貨,在60000-80000臺之間。”

現實是,可穿戴設備越來越賣不動。而據政府部門統計,深圳涉及可穿戴設備的企業已超過1000家。

可穿戴設備品類眾多,卻極少出現爆款,銷量多在幾千至幾萬臺。即便是麥開——2014年京東“雙十一”,銷量在所有智能硬件中排名第二,健康類排名第一——2014年銷售額也不過5000多萬元。

 
沒有創新的“可穿戴”
 

深圳可穿戴設備能在得到市場信號後迅速爆發,源於其完備的產業鏈——在這方面,可穿戴所需與山寨手機、平板電腦並無不同。”整個供應商已經很成熟,大多是做山寨機的,山寨機有多成熟,他們就有多成熟,可穿戴只是外形變一下、主板變一下,說實話還不如手機複雜。”張沖說。

張的看法可以代表諸多業內受訪者,包括大聯大商貿(深圳)應用技術部經理冀雯雯。大聯大商貿的母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電子元件分銷商。冀在此工作了10年,是資深技術專家,深圳的每一波電子浪潮,她都親歷過。“先是一撥人做MP3,之後分成兩撥,一撥人轉做MP4、數碼相框,另一撥人進入手機行業直到現在。做MP4、數碼相框的那批人繼續分流,一部分去做手持導航,另一部分人生產上網本。之後這些都沒了,全部湧進了平板行業。手機還在慢慢增長,而平板電腦已經平了,甚至有些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絕大部分智能手機、平板廠商都進入了可穿戴領域,如智能手表。他們已經摸爬滾打10幾年,擁有成熟的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強。

在冀雯雯看來,可穿戴產業鏈分為五個環節:芯片廠商——芯片分銷商——方案設計公司——工廠——可穿戴廠商。一個正確的流程應該是這樣:你是一個創業者,先拿圖紙找到ODM/OEM工廠,如友宏。工廠簡單設計後,再找到專業的設計公司,如大聯大,它們提供技術支持、方案設計等,向原廠采購芯片。冀雯雯認為,與山寨機時代相比,可穿戴行業只是多了幾個新的參與者:工業設計、眾籌、雲。

手環的核心部件主要為MCU、傳感器(運動、心率、血壓等)、通訊模塊(藍牙芯片),與手機等產品一樣,這些核心部件分別掌握在少數大公司手中。MCU為德州儀器、博通、Silicon Labs等,傳感器為亞德諾半導體、美信、飛思卡爾等,藍牙芯片廠商有CSR、博通、高通。智能手表結構更為複雜,和手機很像,分別為CPU、內存、存儲、主板、屏幕等,供應商大同小異。 “廠商開發一顆芯片要一年多的時間,現在賣的都是1-2年前就設計好的。可穿戴(智能家居)等的芯片原來就存在,但在物聯網時代,需要連接雲,因此用於連接的芯片是新的,比如低功耗藍牙、Wi-Fi。”

分銷渠道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多了科通芯城、雲漢芯城等線上渠道。至於設計方案,“之前也有,更重要的是把已有的東西整合,搭配出來一個新的產品、生意模式。”冀雯雯介紹,大聯大做出方案後,ODM通常拿回去改改,不會重新開發。

另外,由於可穿戴設備的設計要求較高,一些工業設計公司也參與進來,比如洛可可。生產環節“有一些新的原材料供應商進來,如註塑“。”工廠都是當年生產藍牙音響、山寨手機轉過來的。“

冀雯雯所在的應用技術處,團隊有80人,為客戶提供技術支持、方案設計,目前研發的方案已覆蓋26個行業,如平板、可穿戴、手機、車載應用等。大聯大有充足的可穿戴芯片。在深圳,可穿戴設備每天有200-300條產品線銷售,單智能手表就有5-6個品牌。盡管如此,大聯大還是沒吃到可穿戴這塊“肉”。“出貨量幾乎沒有,或者說開始有一點點。”冀雯雯說。“我們有70-80個可穿戴客戶,大部分是ODM工廠。”

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是可穿戴設備市場接受度低的重要原因。張沖認為,真正的創新是“芯片級”的,但是顯然,與過往的手機、平板電腦一樣,本土創業者遠不具備這種能力。於是,“你只能做一些應用來創新,做成情趣用品也好,做成玩具也好,只能做應用層的。這些你要說有多大創新,我個人感覺不那麽算。“

銷售量不大又導致“雲計算“所需的海量數據無從取得,從而使這個聽起來美妙的前景變得雲苫霧罩。

在方廣資本CEO洪天峰看來,可穿戴設備根本是“反人性的“,因為“人性本不喜歡戴東西”。更重要的,可穿戴是一個“很窄的領域”,不值得大家“那麽關註”。“硬件智能化的範圍很廣,這就是萬物互聯,不要只圍著人來做文章。人身上沒有什麽文章,人本身就是高度智能的。我就是高血壓患者,都已經20多年,哪天血壓高哪天血壓低我根本不用量都知道。真正的機會不在這兒,不在於量個血壓,測個心跳,搞個睡眠。可穿戴設備只是萬物互聯里面的九牛一毛,物比人多得多。所以創業要脫離人,要變成人以外的東西。搞智能家居我覺得沒有問題,但是其實有更廣的東西。之前都是人和人對話,以後是人和物、物和物;關鍵還不只是一個對話的問題,它是智慧,來自於連接、感知和大數據、雲計算。“

可穿戴市場中抱持“掙快錢“想法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對於他們,洪的理論顯然過於宏大了。同樣看好物聯網的科通芯城董事長康敬偉認為,只要蘋果Apple Watch沒上市,中國就不會有可穿戴這一波。

現在,Apple Watch真的來了,人們對可穿戴的熱情會被再次點燃嗎?

案例

麥開:放棄智能手環

 

文 | 本刊記者 李丹

編輯 | 王冀

 

以Google Glass為源頭的智能硬件,在2012年開始發源。一心想搗騰點好玩東西的李曉亮強烈看好這個市場,憑著早期自籌的50萬資金,他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智能硬件創業者之一。

 

麥開的第一個產品是當時最流行的運動追蹤器,半年研發花掉了40萬元,開賣之前賬上只剩7萬塊錢。一個月後產品開賣,從1000個訂單到後來的5000、10000個訂單,“當時國內主要有兩個運動追蹤器品牌,我們的銷量是另一家的七八倍,成績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達到80萬、90萬的銷售額,這樣持續了一年半,運動追蹤器已經賣了1000多萬的銷售額了”,李曉亮說。憑借運動追蹤器這個可穿戴的小產品,李曉亮解決了創業初期的生存問題。

 

沒過多久,智能手環開始風靡,李曉亮也盤算著殺入這個市場。他買來Jawbone UP、Fuelband 等各種手環,研究材料、電池、屏幕、工藝,最後到了開模階段,但是他還是放棄了。李曉亮指著自己手上帶著的手環,“我的手環雖然還戴著,但是已經兩個多月沒有上傳過數據了,每次都要掏出手機、滑動屏幕、輸入密碼、找到App、點開App、等待啟動……這一系列操作太繁瑣。”李曉亮拿殺毒軟件舉例,“我們只需將其放到後臺就行,智能硬件也是這樣,傳輸數據這種乏味的操作一定不能讓用戶去做,更不能依賴手機通道。”

 


李曉亮 麥開創始人

 

李曉亮發現,智能手環不是強需求,而且App的社區用戶黏性有很大問題,大部分人新鮮勁過了,也就丟在一邊。“智能手環需要持續培育市場和教育用戶,並不適合我們這樣的創業團隊”,李曉亮說。

 

“真正能改變人的生活方式的硬件,應該是基於已有的剛性需求”,暫停了智能手環項目後,李曉亮調整了方向,啟動了新的項目——能進行體重管理的智能體重計Lemon,以及智能水杯 Cuptime。之所以選擇水杯和智能秤,是因為它們都基於用戶的實際需求。Cuptime的誕生源於李曉亮觀察到中國人喝水不健康的問題。Cuptime根據一種飲水計劃的算法,通過個人體質(身高、體重、性別、流汗體質否)、運動量、周圍環境和喝水習慣等各方面數據,在特定時刻提醒用戶及時補充水分。李曉亮相信,健康秤和水杯的市場容量都是非常巨大的,這甚至不需要調研。2014年,Cuptime的出貨量達到5000萬個,是京東健康類智能硬件銷售的第一名。

 

眼下,李曉亮認準了健康類智能家居產品的方向。他認為,下一個爆款智能硬件應該具有“主動感知”與“無感互聯”這兩個特征,例如麥開新推出的健康感知儀here不需要用戶打開手機,就能將用戶的身體數據自動上傳到雲端,並可以通過雲端感知運動、睡眠、飲水、天氣等綜合生活健康數據。李曉亮判斷,2015年將出現眾多具有“主動感知”與“無感互聯”功能的產品。

 

李曉亮坦言,目前的智能硬件仍然存在太多問題,產品通常都是短命的,包括Cuptime被用戶抱怨不好用最後成為牙刷杯,但從整個產品系列的發展角度來看,智能產品的生命會特別頑強。正如Fitbit在2010年的第一款運動追蹤器,是依靠USB連接電腦的方式傳輸數據,這種糟糕的體驗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但是依靠不斷更新換代,現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仍然具有生命力,而所有產品的出發點都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

 

大聯大:最先感知“水溫”變化

 

文 | 本刊記者 崔婧

編輯 | 王冀

 

大聯大控股(以下簡稱“大聯大”)是一家總部位於臺灣的電子元器件代理商,業務規模在亞太區位居首位。它的上遊是英特爾德州儀器英飛淩聯發科等250多家半導體廠家,代理各種基礎與核心元器件;下遊對接原始設備制造商(OEM)、原始設計制造商(ODM)、電子制造服務商(EMS),以及大量中小企業。

 

簡而言之,大聯大在產業鏈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位置。為了提升銷售業績,大聯大會把芯片和元器件組合成不同的產品解決方案提供給下遊客戶,還可提供方案設計思路,以及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等支持。在近年的多次電子產品浪潮中,大聯大都扮演了幕後推手的角色,比如給深圳備受關註的開源創客SeeedStudio(矽遞科技)就是大聯大的客戶之一。

 

過去6年來,大聯大的業績以每年25%的速度在成長,這得益於其對產業趨勢的準確把握。2009年-2010年,大聯大主要依靠手機產品帶動業務增長。2011年以後,工業領域就成為了大聯大最大的業務增長點。

 

大聯大把工業、汽車等業務比作長期食用的“米飯”,而MP3、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則是“肉”,抱持“吃得著最好,吃不著也沒關系,只要吃上一口就是賺到”的心態。大聯大認為,消費類產品的火爆雖然能一時帶動相關業務,但是市場大起大落的消極影響也很大。

 

深圳電子圈中也有許多大聯大的客戶,其中不乏山寨機時代的從業者。他們走了這樣一條路徑:最早是紮堆做MP3,風潮過後分道揚鑣,一部分人做MP4、數碼相框,;另一部分人開始做手機,直到2014年下半年,手機銷量才開始大幅下滑。而做MP4、數碼相框的這部分人又分離出來兩撥人,一撥人做手持的GPS導航,另一撥則選擇做上網本,之後又把目光轉向了平板電腦。

 

如今,IOT(物聯網)成為了下一個浪潮。大聯大又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做硬件的人不了解軟件,搞互聯網的人不了解硬件。於是,他們積極與SeeedStudio合作做創客,與騰訊等互聯網公司做硬件的對接,希望在IOT時代,自己能成為一個軟件的通路商或者是雲的通路商。比如,一個客戶的手環要和京東雲連接,大聯大就用自己的芯片和設計方案幫助客戶把手環京東的雲協議接口調通。今後,數以千計的客戶也需要通過大聯大的幫助,令它們和BAT、京東、小米等互聯網公司的雲聯接起來。

 

大聯大能夠踏準產業變化趨勢,這和其組織架構不無關系。目前,絕大部分的公司還是沿襲這樣一種思路:以銷售驅動來帶領技術,哪里業績好,技術就往哪里走,而大聯大卻很早就分離出一部分人專門負責技術和市場。

 

在大聯大內部,面對客戶的有三個部門。第一是市場部,專門和上遊原廠打交道。第二是銷售部,主要和下遊客戶打交道。銷售部不針對某個客戶,也不特別針對某個品牌,而是按產品線劃分業務職責,比如一組人負責平板電腦,一組人負責手機,一組人負責可穿戴,一組人負責智能家居等等,他們主要是把代理的芯片組合出最優方案,來與客戶做互動。第三是應用技術部,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做前瞻性的趨勢判斷,讓公司提早進行儲備。

 

按照大聯大對《創業家》的描述, IOT芯片最關鍵的配件就是MCU和連接的IC,其實這些都沒有手機芯片複雜。也就是說在物聯網時代,技術的創新並沒那麽多,更多的是如何把已有的東西組合起來,搭配出新的產品、新的生意模式。

 

根據目前智能硬件微小的出貨增長量,大聯大也無法判斷到底要多久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這也是為什麽在大聯大的客戶里面,一些人還在做平板電腦和觸摸屏,一些人在探索IOT,朝著可穿戴方向嘗試,而更多客戶還處在觀望狀態。不過,大聯大把一半內部資源配置在IOT領域。如果浪潮襲來,這家總能最先感知“水溫”的公司,已經做好了準備。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方、李丹、崔婧,由劉建強、王冀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02

【科技】Sleepace:不穿戴也能監測睡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5/149509.html

黑馬說:可穿戴設備是當下炙手可熱的領域,不過當下的產品大多處於發展初期,產品本身並不十分完善,用戶使用粘性不強,市場空間也不如預想般大。RestOn作為一種無需穿戴的智能硬件,極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但在拓展用戶人群、積累數據等方面依然面臨同樣的問題,產品的營銷需要重點強化。

文丨 本刊見習記者 周群峰

 

4年前,住在同一個寢室內的3個“北大學霸”(同為微電子專業,1個碩士、2個博士),創辦了深圳市邁迪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並於2014年7月創立了智能硬件品牌舒派(Sleepace),從此展露了“床上賺錢”的功夫。

 

3月23日,Sleepace發布了全球首款非穿戴式智能睡眠監測器RestOn。這是一條薄如蟬翼(長88mm、厚2mm)的軟帶。把它鋪在床上,在你酣睡的同時,它就能監測到實時心跳、呼吸、翻身、離床、等信息,並且自動生成睡眠報告和睡眠改善方案。在醫學意義上,RestOn可通過長期的睡眠監測,發現呼吸和心臟疾病的早期征兆,以便進行提早幹預。

 

Sleepace創始人、CEO黃錦鋒1984年,出生在廣西。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從小由奶奶帶大。後來,奶奶獨自生活在老家,身體越來越不好,還患上了嚴重的哮喘病。

 

2011年的一個晚上,正在北大讀研的黃錦鋒給奶奶打電話,打了好久都沒人接。“我急得團團轉,就半夜三更給奶奶的幾個鄰居打‘騷擾電話’,讓他們去看看是否有問題,確定沒事了,我才安心。”

 

這次事件後,也讓黃錦鋒萌發了一種個想法。“能不能做一個智能設備,讓像我奶奶這樣的人,睡覺的時候也能監測到健康指標,還能讓遠在他鄉的親人隨時了解這些情況,並進行針對性的改善?”

 

黃錦鋒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室友——在北大讀博士博的戴鵬。

 

1983年出生的戴鵬,人很瘦弱,,聽說黃錦鋒要做這樣的產品非常樂意一起幹。

 

當時,黃錦鋒另一個在北大讀博博士的室友沈勁鵬(1985年出生)在給內蒙古交通廳做一個汽車動態稱重項目——將傳感器埋在公路上,當汽車開過時,無需停車就能稱出車重。沈勁鵬在自己的床墊下面放了一個傳感器傳感器信號經過處理後連接到一臺示波器上。沈勁鵬躺在床上,示波器上就顯示出非常規律的波形,與人的心率和呼吸率波形非常接近。

 

黃錦鋒很激動,隨即萌生了將這個傳感器用來做生理監測的想法。

 

畢業前,黃、戴、沈三人和導師吃飯,飯桌上聊到這個創業計劃。“導師很支持我們,鼓勵我們大膽創業。”

 

2011年2月,Sleepace在深圳成立。黃錦鋒任CEO,負責全面運營;戴鵬任CPO,負責產品設計;沈勁鵬則任CTO,負責產品研發。

 

當年,他們研發出一款針對嬰幼兒的睡眠監測產品,生產了1000臺,結果一年多的時間里只賣出去30臺左右。2013年,他們又研發出一款中老年人睡眠安全監測器,這次賺得了幾十萬元的利潤。

 

在Sleepace的起步階段,黃錦鋒透露,“我們的天使投資人——一位前華為高管、有著30多年醫藥行業經驗的專家,以及原來的導師都給團隊在管理和投資上提供了很多指導和支持。”

 

經過研發思路的調整和不斷打磨、優化,Sleepace的新一代睡眠監測產品RestOn於2014年7月研發成功。而幾乎同一時刻,Sleepace獲得了戈壁創投2000萬元人民幣A輪投資。今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展會上,Sleepace成為唯一一家獲得CES2015年度終極科技創新獎的中國智能硬件企業。

 

3月23日,RestOn上線京東當天,創業家、京東、聯想與科通芯城等企業的高管齊聚北京中關村黑馬全球路演中心,見證RestOn的國內首發。

 

“現在市面上有大量手環產品,這些產品主要測量運動數據,睡眠監測僅是輔助,而我們這種非穿戴的產品無須用戶改變睡眠習慣,這是RestOn最獨特的優勢。”戴鵬在發布會上說。

 

黃錦鋒則表示,RestOn充電一次可以用一個月,數據精度可以達到醫療睡眠監測精度的95%。

 

“這款產品售價是1099元,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0萬臺,預期毛利潤大約在2000萬元。”黃錦鋒告訴記者。

 

在發布會上,黃錦鋒還提出了“睡眠+”的概念。“睡眠+”是傳統睡眠健康市場在互聯網、物聯網與大數據浪潮下結合而成的新業態。黃錦鋒稱,RestOn將考慮與醫療健康、家居、養老、酒店服務、金融保險和等社會化服務等進行結合。

 

艾瑞集團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分析師曹軍波稱:“如果RestOn這款產品能夠熱銷,那麽它的數據將足夠強大,它的調查將可以顛覆傳統的調研公司,進而可以提供精準的數據服務。”

 

 

目前,Sleepace的團隊已有32人,預計今年將擴展到70多人。黃錦鋒表示,“我們需要很多人才,但是從沒刻意挖人,很多精英看中了我們的發展前景,主動加盟了過來。

 

比如,熊裕輝是Sleepace的CMO,負責海外市場拓展。“他是北大碩士,曾是美國著名骨傳導耳機品牌AfterShokz 的營銷總監,被我們的前景打動,就放棄了美國的工作,加入了我們團隊。再比如,龍亮臻是SleepaceCOO,原來是百度商業廣告產品運營負責人,非常懂互聯網來我們公司前,他已經收到很多大公司的offer了。我跟他說,你幫我招人吧。聊著聊著,他自己過來了……”

 

黃錦鋒透露,Sleepace現在有三個最大的問題:人才的需求、人員的管理與組織構架完善,以及銷售渠道的拓展。

 

今年6月,Sleepace計劃將會發布一款與燈有關的智能睡眠產品,將幫助用戶改善睡眠。“之後,我們將重新改善最早的那款兒童智能睡眠監測器,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黃錦鋒說。

 

 

深圳市邁迪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創始人

黃錦鋒、戴鵬、沈勁鵬

成立時間

2011年2月

所在地區

深圳

員工人數

32人

主營業務

智能硬件

融資狀況

獲戈壁創投2000萬元人民幣A輪投資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群峰,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54

切莫大意!可穿戴設備的四大創業風險,你不容忽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1/149674.html

黑馬說:黑馬哥身邊的不少朋友最近都成了可穿戴設備的用戶,看他們一個個把造型時尚、科技感十足的手環、手表擺弄來,擺弄去,確實很潮的樣子。不過,黑馬哥也聽說很多人體驗過可穿戴設備後就很少使用了,為啥呢?因為上傳數據之類的事情實在太麻煩了,而且據說數據也多有不準確之處。

好吧,我們對待新事物還是要抱有寬容的心態,但是對於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而言,還是不要盲目跟風吧,因為這里面的水也很深啊。不信?您接著往下看吧。

\文 | 北京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王新銳
 
可穿戴設備是近年TMT 創業熱點之一。不難發現,在MWC 2015 大會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產品備受追捧,而時下Apple Watch 的高調亮相更令這一領域驟然升溫。
 
然而,不能只看表面風光。現結合本人工作實踐,講講此中創業風險。
 
首先是生產周期問題。此類問題頗為多見而又至關重要,創業者應有預案。就我了解,目前幾乎所有該類項目均存在後期延遲交貨問題。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不僅要塞下處理器、內存、電池、傳感器、天線等各必要組件,還要力求外觀時尚精美,想想看,生產工藝多麽苛刻。事實上,可穿戴設備量產前的調試過程非常費時費力。
 
目前很多可穿戴設備創業者采用了眾籌的方式來募集資金,並向支持者分別許以了回報,如後期無法兌現這些承諾,創業者應承擔支持者以及眾籌平臺的經濟或名譽損失。正因此,延遲交貨將迫使企業陷入雙重違約賠償糾紛之中,而作為最忠實種子用戶的眾籌支持者“由粉轉黑”,對企業後續發展非常不利。創業者在募集資金時,應對相關設備生產周期做出合理預估,不要為了快速獲取所需資金而輕率做出難於兌現的承諾。其次是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權問題。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第一,缺少專利權保護的創新技術很容易被大公司抄襲或模仿;第二,侵犯其他廠商專利權或將招致訴訟。創業者應盡力確保既不吃虧也不犯規。
 
再次,用戶個人信息的收儲亦有邊界。目前可穿戴設備主要涉及娛樂、運動、健康等方面,而創業方向不同,信息收集範圍亦各有不同。企業在收集信息時應“三思而後行”,不該收集的信息不要觸碰。此外,信息存儲應格外重視,以免因信息泄露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不只如此,可穿戴設備還有被官方認定為竊聽竊照器材而被禁止生產的風險。根據公安部等三部委的規定,相關產品在錄音、錄像等功能之外,如果兼具“隱蔽”、“微小”、“無明顯提示”等特征,該創業企業有可能被質監部門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認定屬於“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設備”而被處以停業及罰款的處罰,嚴重者還可能涉嫌“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罪”而被追究刑事責任。對此,該領域創業企業應特別註意。
 
最後要說的是,移動醫療類可穿戴設備創業者,項目啟動前務必對相關資質的獲取難度有所了解。部分和移動醫療有關的可穿戴設備,既有可能被認為是健康管理軟件,也有可能被列為II類醫療器械。對於II 類醫療器械,目前國內采取的是註冊制管理這一模式。這類可穿戴設備創業者在開發產品的同時,應向有關部門申請註冊,並認真進行臨床試驗。
 
從行業現狀看,目前國內可穿戴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很少申請醫療設備許可證,而該類設備的數據準確性已遭受不少質疑,其結果並不被專業醫療機構認可及采用。對此,創業者最好根據各自產品的實際情況,及時與監管部門溝通,以取得相應資質。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新銳,北京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上周,我閱讀了Fitbit上市的S-1文件。毋庸置疑,Fitbit在成立至今的八年多時間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Fitbit一直致力於可連接設備領域,並且成功發展為即將上市的公司,任何公司的創始人都可以在Fitbit的故事里學到很多東西。

文 | GGV資本管理合夥人  格林·所羅門


\下面是一些我在他們S-1文件中收集到的寶貴經驗:


一、領先的市場份額

在Fitbit的S-1文件中可以看到,Fitbit在2014年的健康運動追蹤產品市場里獲得了68%的市場份額。在過去的幾年中,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在收入方面,Fitbit都經歷了高速成長。正如我之前所說,在科技行業中,市場份額領先者的市值和它的市場占有率是不成比例的。所以Fitbit的上市將會給公司帶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二、市場擴張

毫無疑問,Fitbit自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在積極地拓展自己的產品線,如今,這家公司已經開發了豐富多樣的運動追蹤產品。此外,Fitbit還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體重計並於近期收購了健身應用Fitstar,Fitstar 這款移動應用為用戶提供健身內容服務, 為Fitbit引入大量的用戶。我想投資者們可能都會問的一個問題是,從長遠上來看,健身活動追蹤產品市場的規模到底能有多大。Fitbit的團隊已經很不錯了,通過內生性增長和發展生態鏈,他們嘗試著擴大自己的潛在市場。


三、增長&運營杠桿

Fitbit在單位容量、活躍付費用戶和收入方面都有十分顯著的。Fitbit 2014年的收入增長了將近175%,2015年的第一季度收入增長了超過200%(盡管2014年一季度的收入可能受到了產品召回的影響)。在公司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公司的利潤和現金流也在穩步增長。調整後的EBITDA 在2014年是1.91億美元,而在2015年的第一季度是9300萬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通過營銷產生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現金流。


四、融資歷史

從最近的新聞來看,在所有獨角獸和融資額超過1億美金或者Pre IPO的公司中,Fitbit的融資歷史是非常獨特的。根據Crunchbase的記錄,Fitbit在 IPO前只募集到了66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這其中包括了在2013年年中4300萬美元的D輪融資,當時每股市值2.21美元,在完全稀釋的基礎上估值接近3億美元(以當前的股票數量計算)。所以從任何EBITDA和收入的組合情況來看,Fitbit似乎都有望通過IPO成為一只獨角獸,為它的各輪投資者們帶來巨大的經濟回報。

Fitbit的兩位創始人James Park 和 Eric Friedman在S-1文件中強調說,公司的征程才剛開始。IPO只會成為公司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他們希望可以繼續聚焦長遠的發展,在感恩以往成就的同時,更要將工作重心放在公司長期的發展和轉型上,保持謙虛。由於我之前曾和Park共事過一段時間,這一切看起來很合乎情理——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有遠見的人,也是一個做事有依有據的人。我想,公眾投資者們應該會很願意支持Park和Friedman以及這個團隊。可連接設備市場驚人的發展潛力和投資誘惑也將會推波助瀾,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這也就是說,Fitbit將會在未來以一個上市公司的身份面臨挑戰。Fitbit擁有幾個關於產品召回的訴訟。競爭也是無處不在的。

在未來,Fitbit將會以一個上市公司的身份迎接挑戰。Fitbit已經經歷過幾次關於產品召回的訴訟。競爭無處不在。總之我很期待看到Fitbit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將創造出怎樣的未來。\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為GGV資本管理合夥人格林·所羅門,轉自GGV紀源資本公眾號(GGVCapital)。GGV資本是一家在中美投資的風險投資基金,在IOT領域投資了智能可穿戴制造商Misfit和Tile。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Fitbit(usFIT)$

作者:陈果


导 读: 从美股映射角度,可穿戴设备主题值得关注,6月19日,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于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上涨48.4%,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 400亿人民币。我们一直认为 可穿戴设备 是具备中期成长性的主题,近期在 在Fitbit 上市等催化下,市场关注度有望提升,我们认为该主题的龙头公司是 “加入互联网巨头生态系统”且“适用范围 广泛 ”的芯片硬件制造商 —— 北京君正 ,其总市值目前为65.91 亿,具备较大的想象空间。


6 月19 日,Fitbit 登陆美国纽交所,融资7.3 亿美元,成为可穿戴设备第一股, 上市首日收报29.68 美元, 较20 美元的发行价上涨48.40%。 。 目前,Fitbit 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66.86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15 亿。


Fitbit 由James和Eric在2007年创立,专注于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是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公司的平台整合了健康运动设备、软件和服务,通过 数据、激励和指导,旨在将其产品设计和与之带来的健康体验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 截至2015Q1,Fitbit在全球拥有950万活跃用户,累计出货量达到2080万。


Fitbit 是可穿戴设备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其产品覆盖了高中低端, 公司旗下拥有智能手环Fitbit Flex、 Force、 Charge、 Charge HR, 健身追踪器FitbitZip、One,智能体重秤Fitbit Aria和智能手表Fitbit Surge等。在多样化产品线的基础之上, Fitbit具备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全面的设备支持, 截止2015Q1,Fitbit产品在超过50个国家的4.5万个零售店销售,并可与超过150多个移动设备同步(兼容的平台包括iOS、Android 和Windows Phone)。


在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庞大的销售网络基础上, 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搭建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生态系统。 。 系统的核心是 六款可穿戴联网健康和健身追踪器,即Zip 、One 、Flex 、Charge 、ChargeHR 、Surge 。此外,Fitbit 系统还包含在线数据中心和移动应用,并且能够通过无线连接与设备实现自动同步。凭借着产品设备和移动应用搭建的生态系统,Fitbit能 能。 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分析、优质服务,以及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相关信息。

多样化的产品线, 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领先的联网健康与健身平台推动了公司的快速成长发展。2011年至2014年,公司智能穿戴设备分别实现销量20、130、450和1090万块。除了销售产品,Fitbit还提供用户付费的数据分析报告, 年费为50美元, 截至2012年末、 2013年末、 2014年末和2015年一季末,公司活跃付费用户总数分别为60万、260万、670万和950万。


在 财务数据上, Fitbit各项利润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在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2011年至201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450、7640、27110和74540万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27%、 255%、175%。2014年,公司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31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18亿人民币,净利率达18%。


美股映射 : 中国可穿戴设备龙头公司具备市值成长空间
Fitbit公司在可穿戴领域的成功对整个行业而言具备重要意义。 作为行业开拓者, Fitbit催生了消费者对可穿戴产品的需求, 而后带动了Jawbone、Garmin、 苹果、 小米和三星等后来者不断进入此领域, 并推出更加多样化、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


Fitbit 此次上市表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成熟,并且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零部件的能耗降低、电池的续航延长、低功耗蓝牙等无线标准的推 出,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仍将高速增长。根据IDC数据,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960万,同比增长173%,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占比 21.4%, 预计2015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570万,未来五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实现符合年增长率42.6%。在2019年达到15570万。
在 Fitbit上市的背景下,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同样在如火如荼地发展,2013年中兴、腾讯、百度、小米均表示将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2014年小米手环 发布且销量超过100万,而根据IDC发布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280万的出货量仅次于排名第一的Fitbit,位居全球第二 位。 互联网巨头的纷纷加入和小米的火爆销量反应了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巨大需求。 我们一直认为 可穿戴设备 是属于有中期成长空间的 主题投资 ,而短期 在 海外Fitbit 上市和小米火爆的销量共同催化下,市场关注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国内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 相关公司, 建议 重点 关注 “加入互联网巨头生态系统”且“适用范围 广泛 ”的芯片硬件制造商, 北京君正 , 其它相关公司还包括环旭电子、德赛电池、奋达科技等。


(广发证券-证券研究报告)




最夯穿戴裝置公司Fitbit七年創造760倍報酬 一個陽春計步手環為何能挑戰蘋果

2015-07-13  TWM  

今年六月下旬美國華爾街最夯的焦點,就是Fitbit新股上市。韓裔創辦人從一位哈佛輟學生,把一個減肥的老梗,在短短七年締造出二千五百億元市值,也寫下小蝦米戰勝蘋果帝國的又一案例。

撰文•乾隆來

你相信「減肥可以賺大錢」嗎?今年夏天華爾街最熱門的話題,就是這個。

現身說法的是軟技創投(SoftTech VC)創始人克萊維爾(Jeff Clavier),他在二○○八年開了一張不到四百萬元新台幣的支票,給新創公司Fitbit(蜚比健康科技)做計步器手環;從此之後,他戴上最新的計步器,在辦公室與家裡都放了跑步機,手機電話會議都是邊走邊講,每天走一萬五千步,他的身形越來越健康,荷包也越來越飽滿。

今年六月十八日,Fitbit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兩周內再漲到每股四十四.三八美元,克萊維爾當年投入近四百萬元,加上後來參與增資,總共一千多萬元的投資,大賺七六○倍,如今已經價值八十億元新台幣了!

它讓減肥老梗變潮

股價飆嚇壞華爾街分析師

Fitbit為何能夠展現如此爆發力,至今還是個讓許多業內分析師大惑不解的謎題。

減肥是個老掉牙的概念,做健康減肥的公司不計其數,也沒聽說哪家健身房股票上市可以搞出將近八百倍的利潤,而且,這家公司成立至今才第八年,產品也就是簡單的智慧手環,可以計算每天走路的步數、燃燒的卡路里、記錄心跳、睡眠的狀態,都是一些大家會做的電子產品。如果一定要說特色,Fitbit產品設計很漂亮,再以「健康、活力、幸福」的口號包裝行銷,宣稱戴上Fitbit計步器的客戶,「每天比別人多走四五%的路」。

計步器是低單價、低毛利、紅海競爭的地攤貨,就算再會包裝、行銷手法再強,也很容易被模仿,而且,設計精緻無比、功能包山包海的蘋果Apple Watch問世的新聞從去年熱炒至今,大家都說,Fitbit這樣陽春的穿戴式公司,很快就會被蘋果帝國打趴,從地表上消失。

現在,這些看壞Fitbit的科技分析師與華爾街投資客,正在清理碎落一地的眼鏡。

面對Apple Watch大軍壓境,市場裡面的蝦兵蟹將們機靈尋求生路,結果竟然創造出穿戴裝置史上最大榮景。根據市調機構IDC的最新報告,今年第一季的全球穿戴裝置出貨量,比去年同期暴增三倍,達到一一四○萬組,前三大廠為美國舊金山的Fitbit、中國小米,以及總部在堪薩斯的老牌GPS導航大廠Garmin。

它無懼蘋果壓境

勇奪第一季穿戴銷售冠軍

奪得冠軍的Fitbit第一季就出貨了三九○萬組(請注意,這還不是聖誕節的旺季呢),市占率高達三四%;只出一款小米手環的中國小米,以超低價三九五元新台幣(以下同幣別)橫掃低階客戶,賣了二八○萬組;堅守高端、多功能GPS的Garmin領先者(Forerunner)運動手錶,雖然單價高達七千至一萬二千元,卻也大賣七十萬組,出貨量位居第三,單只手錶營業額則高居第二名。

Fitbit無疑是這一波穿戴裝置熱潮的最大贏家,四年前的二○一一年,公司的營業額才四億五千萬元新台幣,是家無足輕重的小公司,去年竟然衝破七.四五億美元,稅後純益達到一.三一億美元。

Fitbit專注在運動穿戴裝置,銷售七種產品,累計客戶突破兩千萬人,其中有數百萬活躍用戶在Fitbit的手機App上,天天傳送走路、跑步、運動、睡眠等大數據訊息。

不只銷售大增,Fitbit更在華爾街創下新股上市今年漲幅最大、集資金額第三大的輝煌紀錄。

它有富爸爸靠山

毛利率四成,孫正義也看好六月十八日,Fitbit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以代號「FIT」完全表彰公司追求健康的代碼新股上市,去年獲利一.三一億美元的公司,原本預估以每股十四美元、公司總市值十八億美元、約十五倍的本益比集資上市,結果投資人熱烈追捧,還沒上市之前就已經調價兩次,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上市當天又大漲五三%,之後追價買盤持續;上市兩周股價又創下每股四十四.三八美元的新高;至七月七日總市值已突破八十億美元(約二千五百億元新台幣)。

華爾街分析師說,Fitbit去年第四季與今年第一季的單季營業額年增率都突破二○○%,相較於單價三五○美元入門的Apple Watch,單價五十美元起跳的Fitbit切合了運動者的需求,而且毛利率幾乎與蘋果相當,都在四○%以上。

由於兼具高毛利、高成長、大數據的利多,華爾街投資人瘋狂追價,創造集資七.三一億美元(約二二六億元新台幣),新股上市前調價兩次,上市後再飆漲一二○%,勇奪今年最熱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冠軍紀錄。

為何在蘋果的陰影下,華爾街投資人竟然敢熱烈支持小蝦米Fitbit?

日本軟銀孫正義的軟銀資本創投解釋得相當具有代表性,軟銀現在已經是Fitbit的主要股東,還進了公司董事會,派駐的董事莫瑞(Steve Murray)說:「要說我們不怕蘋果,那是騙人的。但是想想,十五年前大家不是相信微軟可以做任何事情,現在呢?」今年三十八歲的Fitbit創始人、現任執行長詹姆士朴(James Park)則強調,Fitbit不是單純的消費品牌,更不是光賣穿戴裝置的公司。

它主打「企業健康」

幫老闆鼓勵員工多運動

他喊出「企業健康」(Corporate Wellness)作為核心業務,力推Fitbit的電子手環、手錶或計步器與企業深度合作,讓企業作為鼓勵員工運動健康的工具,「身體越健康、工作生產力越高」;Fitbit再投注大量資源在軟體開發,結合企業App,也就是說,Fitbit要打造一個全新的「企業健康」產業新潮流。

說到韓裔創始人詹姆士朴,則又是一個哈佛大學電腦系輟學生的創業故事。

他在校時就被引誘參加新創公司,大學沒畢業就進入摩根士丹利的計量對沖基金部門,寫交易策略程式,二十五歲創業做軟體科技公司,後來被科技媒體公司CNET買走。

○七年,當時三十一歲的詹姆士朴與好友傅利曼(Eric Friedman)籌了四十萬美元,兩人各拿出四萬美元占一○%股權,創辦Fitbit,當時他們只有一片主機板,知道一種可以偵測人類走路步數技術,其餘什麼都不懂。

詹姆士朴說,公司從○七年的一只主機板計步器,花了一年半才在○九年聖誕節前,做了五千套產品出貨,又花了兩年,才有Fitbit現在產品的雛形,「其間,公司實際上倒了七次。」好在每一批計步器做出來都賣光光,而且利潤很好,所以Fitbit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不斷加碼、加概念、加資源,終於從一家單純的硬體製造公司,變成穿戴式裝置品牌,又變成今天詹姆士朴所宣稱,累計兩千萬名客戶、戴著聯網健康偵測器(Connected Health)、以「企業健康」為核心競爭力的尖端企業。

它面臨隱私權挑戰

偵測運動、睡眠涉洩個資

當然,Fitbit的前景還有太多的挑戰,類似一夜暴紅、卻快速破滅的泡沫公司也不計其數。Fitbit和企業合作,作為企業鼓勵員工健康運動的概念固然有梗,但是它的自動偵測運動與睡眠功能,也引發企業侵犯員工隱私的質疑。

不過,運動穿戴裝置市場真的火熱,Fitbit年營收兩倍增長的力道也持續一路挺進,更何況,輕便簡約的Fitbit與繁複高貴的Apple Watch之戰,仍然會是華爾街與科技媒體熱炒的話題,不妨就讓子彈飛一會兒,大家熱鬧討論詹姆士朴的暴富祕辛之餘,再找找下一個「減肥暴富傳奇」吧!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運動穿戴裝置夯,誰能搶到健康財?

功能 包含運動偵測的

全方位手持裝置 計步、心跳、卡路里、睡眠偵測 計步、心跳、卡路里、睡眠偵測 專業跑步GPS手錶 與手機連動的手持裝置 計步、心跳、

卡路里、睡眠偵測

電池續航力 18小時 7天 90天 15天 3天 7天售價(新台幣) 約11500元 約3600元 約400元 約9000元 約6000元 約4580元2015年Q1出貨量 4/24開賣 390萬組 280萬組 70萬組 60萬組 50萬組

Apple

Watch最高價

Fitbit

Flex最熱賣

小米

手環最持久

Garmin

領跑者

225G可追蹤

定位

Galaxy Gear Fit

Jawbone UP

註:出貨量以全系列產品為主Fitbit上市兩周,股價飆一倍

以每股

20美元

上市

11天漲111%

股價

42.24美元

資料來源:奇摩股市整理:張佳婷


蘋果手表賣不動了 可穿戴市場或進入過渡期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1/929301.html

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報道、狂熱“果粉”的追捧和第一批嘗鮮用戶後,外界對上市不到3個月的蘋果手表的熱情正在迅速冷卻,留下的是慘淡的銷售量數據。根據最近的一份第三方機構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蘋果手表在美國的銷量已較上市初期下滑了90%。

每天早晨,家住舊金山市區的29歲的凱文· 奧斯本(Kevin Osborne)都會雷打不動地去公寓樓下的健身房內進行慢跑鍛煉。作為一名長期健身的人士,凱文關心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一個Fitbit運動手環便滿足了他的這一需求。

凱文還有一塊可以在戶外進行精確GPS定位的佳明(Garmin)專業戶外手表,每次進行戶外長途徒步旅行時,凱文就會戴上它。

“有了這些,我不再需要一臺Apple Watch(蘋果手表)。”凱文這樣說。

像凱文這樣的運動愛好者和個人健康管理者原本是蘋果手表的潛在目標用戶,他們年輕、追求時尚、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並願意嘗試,他們對個人健康指標十分關心,會科學地通過自身的健康數據來指導自己的運動計劃。但現實卻是,這些人最終並沒有實際轉化為蘋果手表的用戶。

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報道、狂熱“果粉”的追捧和第一批嘗鮮用戶後,外界對上市不到3個月的蘋果手表的熱情正在迅速冷卻,留下的是慘淡的銷售量數據。根據最近的一份第三方機構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蘋果手表在美國的銷量已較上市初期下滑了90%。

和之前不少人所預期的那樣,蘋果並沒能成功地向市場證明,目前蘋果手表是一款人人都需要的產品。這款蘋果“後喬布斯時代”的全新產品,未能重現蘋果之前新產品上市所取得的輝煌戰果。蘋果公司過去“指導市場、教育消費者”的“神奇魔力”似乎也失去了效用。

無論在智能手機還是更寬泛的移動設備領域,蘋果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毋庸置疑,在可穿戴設備這一全新領域,蘋果的“出師不利”,或多或少會對整個行業的造成打擊。擁有可穿戴設備領域專利數量最多的三星電子的一位 工作人員向騰訊科技表示,蘋果手表銷量不佳,或將使行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可穿戴設備市場,同時對於相關產品的研發、推廣等也將做出調整。

但一個令人樂觀的跡象是,在蘋果手表銷量慘淡的同時,另一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新軍Fitbit卻在市場中大放異彩,受到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雙雙追捧。除此之外,Jawbone、Misfit等專註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公司市場表現也都不錯,這樣的現象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樣,目前這一細分市場的“痛點”,只需要更為廉價且功能實用的運動類手環產品就能夠解決了。

從可穿戴設備概念之初,眾多廠商的蜂擁而至,到蘋果手表的“滯銷”,或許標誌著可穿戴市場發展已經從開始的“狂熱期”進入新一輪“過渡期”:消費者和用戶的需求一如既往地難以捉摸,廠商在前期研發、推廣等大量投入後,則需要冷靜下來,更多地打磨內功,思考或重新定位策略,以期在下一輪趨勢中站穩腳跟。

用戶對蘋果手表熱情迅速降溫

這是一款帶著爭議上市的蘋果全新一代產品,早在蘋果手表正式上市之前,外界對於其質疑聲便不絕於耳,這些爭議主要集中在電池續航、智能手表功能實用性、性能局限性等方面。在蘋果手表上市後一段時間內,這樣的爭議聲似乎小了些:雖然電池仍撐不到兩天,但每晚充電並非難以接受的習慣,雖然受限於屏幕面積,在手表上看文字消息十分痛苦,但擡擡手臂就能得到簡短提示也算不錯的體驗。

但在經歷了上市初期的熱捧後,人們對蘋果手表的熱情驟減,“吐槽”聲又多了起來:聽到很多蘋果手表的第一批用戶抱怨,最直接的描述便是“不好用”。具體表現在打開程序卡頓明顯,打開幾乎任何一個蘋果手表上的程序都要等待很長時間。消息界面不友好,與其盯著手表的小屏幕看,不如直接掏出手機來看。

銷量數據的慘淡顯示了這樣的“吐槽”已經轉化為用戶“用腳投票”的行為。根據近期一份第三方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蘋果手表的銷量較最初上市時相比下滑了90%,每日賣20000只左右,上市最初幾天每天的平均銷量是目前的10倍。也就是說,無論是“果粉”也好,還是想“嘗鮮”的人也好,在第一批蘋果手表賣出去之後,對這款蘋果新產品感興趣的人已經不多了。

雖然這僅僅是第三方數據所呈現的結果,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值得註意的是,蘋果過去歷來在新產品發布後不久,便會急切地對外公布該產品的銷量,以顯示自己的產品如何受到市場的熱捧,但這一次,蘋果罕見地拒絕對外公布蘋果手表的銷量,這一現象也不得不令外界猜測,蘋果手表的確賣的不好。

在蘋果已經賣出的蘋果手表中,大多數以最低端的利潤率相對最低的運動版為主,而更為高端、利潤率更高的純金打造的版本卻少有人問津。據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從蘋果手表上市以來,純金版蘋果手表在全美總共才賣出2萬支。

有分析人士指出,蘋果手表針對不同消費人群的不同版本的市場定位也存在問題。普通版的蘋果手表和高端的鋼制或純金制蘋果手表在功能上沒有絲毫差別,僅僅是做工材料上的差別,這讓很多想“嘗鮮”的用戶紛紛選擇購買最低端的運動版蘋果手表。同時,在大多數人眼中,蘋果依然是大眾消費品品牌,與奢侈品品牌的概念相去甚遠,盡管蘋果剛剛宣布要推出高端“奢侈版”蘋果手表的消息讓很多頂級名表品牌著實緊張了一下,但事實證明,這樣的緊張起碼目前看來有些多余。

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撲朔迷離

對於蘋果公司,在營業收入越來越倚重iPhone時,蘋果需要在新的領域有所突破,實現產品收入的多樣化是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必要條件之一,但蘋果手表的“出師不利”,讓蘋果公司這樣的努力遭遇挫折。

對於全新的可穿戴智能設備行業來說,蘋果的“遭遇”也是行業的一次“震動”。無論在行業的競爭者眼中還是普通用戶眼中,蘋果公司素來是智能移動設備行業的領軍者,無數雙眼睛都在盯著蘋果下一步的動作以及這些動作會給行業帶來什麽,蘋果手表的銷量慘淡,令整個行業的信心有所動搖,對於可穿戴設備的前景或許需重新評估。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擁有專利數最多的三星公司,是蘋果的勁敵之一,該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對騰訊科技表示,廠商未來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策略可能出現調整,更註重技術和功能的提升。

在蘋果手表遭遇低迷的同時,可穿戴設備領域另一支新軍Fitbit的表現則令人刮目相看。這家剛剛上市的初創公司,無論是銷量還是盈利數據,均令人振奮,盡管將蘋果手表和專註於個人健康運動數據采集的Fitbit手環直接對比有些牽強,但二者同屬於可穿戴設備這一大領域,從蘋果手表銷量的不盡人意和Fitbit手環的熱賣這樣的強烈反差可以看出,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複雜性超出了之前很多人的預期。

作為可穿戴設備領域首支上市的公司,Fitbit對該領域具有指標性意義。上市首日Fitbit股價一度暴漲60%,足見投資者對於這一領域新軍未來發展的信心。從成立至今,Fitbit總共賣出了超過2000萬個設備。去年已經實現了1.3億美元的凈利潤。今年第一季度3.3億美元的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倍,凈利潤則同比增長了近6倍。目前,Fitbit的市值已經高達87億美元。

根據IDC的數據顯示,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在2014年從2100萬大幅增長至4560萬,預計到2019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增長至1.26億。在這一新領域中,Fitbit無疑占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截至今年第一季度,Fitbit在全美運動跟蹤設備的市場份額高達85%,在全球市場占比達34%。

無論從市場接受度還是公司業績角度來看,Fitbit無疑是該領域中目前來看最為成功的公司。

從其具體產品來看,與蘋果手表提供全面的功能所不同的是,Fitbit專註於個人健康數據管理領域,其手環產品線豐富,根據功能的不同進行劃分,從低端的僅能顯示時間和消耗卡路里的功能到最高端的提供GPS定位、消息顯示、音樂控制、實時心率等功能,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手環產品。

與之相比,盡管蘋果手表提供的功能更豐富,但對於用戶來說,功能顯得有些多余且不適用,尤其是手表有限的屏幕顯示是眾多功能影響實際用戶體驗的瓶頸。對於消息類應用,蘋果手表無法完全替代智能手機,而對於個人健康管理類應用,蘋果手表又不如Fitbit等健康手環實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蘋果手表的定位著實尷尬。

在智能手機市場趨於飽和,眾多廠商都在尋找下一個大規模的用戶興趣點所在,可穿戴智能設備是未來發展趨勢已經成為了行業的一大共識,但該行業目前正處在不穩定的發展時期也是毫無爭議的事實。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在智能手表“賣不動”,智能手環卻“大行其道”的現象,也許表明了市場目前的“痛點”,只需要更為廉價而實用的運動手環便能夠得到解決,未來智能手表能否隨著其功能、續航等當前瓶頸的突破而重新獲得市場歡迎,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 騰訊科技
  • 李怡
  • 紀振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