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可穿戴設備產業“缺芯”有點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8/151732.shtml

屏幕快照 2015-08-28 下午1.55.49

芯片如同人體的大腦。尤其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芯片不僅決定著設備的運行,還決定著產業的國際分工角色。盡管目前可穿戴設備產業在國內風生水起,整個終端產品的制造環節更是占到了全球80%以上的份額,但就產業鏈上遊的芯片來說,我們表現得有點無奈,尤其面對高端芯片。就拿目前最為火爆的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類產品來說,芯片也面臨著比較尷尬的局面。目前,主控芯片主要由AP和MCU兩種,手環所采用的是MCU,手表則根據功能複雜度選用MCU或AP;尚未見到專門為可穿戴設備定制的主控芯片,而只是基於原有平臺做優化設計。隨著物聯網被重視,可穿戴設備將被更多人理解,整個產業也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那麽,隨之而來的芯片問題將成為整個行業企業不得不面直面的核心問題。

產業“缺芯”有點痛

可穿戴設備是繼智能手機之後最火爆,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智能終端硬件。不論是Google、蘋果、微軟、英特爾,還是三星、SONY等國際巨頭紛紛布局可穿戴設備領域。當然,國內的廠商更為火熱,除了華強北市場的可穿戴設備產品一片“欣欣向榮”之外,一些醫療器械企業以及傳統實體企業,如華為、中興、360、小米、聯想、盛大、騰訊、世紀佳緣、阿里、李寧等都已涉足這一領域。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可穿戴設備層出不窮,行業的火爆與市場的表現似乎並不能成正比,出現了一種兩極分化的處境,業內外的吐槽聲總是大於贊美聲。

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一個產業發展的正常現象,一方面是新興產業的崛起,用戶從認知到接受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另外一方面當然是產業化產品本身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完善、優化。

目前,從可穿戴設備來看,隨著產品的不斷微型化,其對低功耗的設計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現實情況是從芯片的設計、產品方案、算法到應用服務的整條產業鏈都尚未完善,整個產業鏈都還處於待進化的階段。

常規的可穿戴設備產品通常由屏幕、芯片、無線通信、傳感器這些關鍵元器件組成。大部分的初創公司為了在這一浪潮中能獲取“利益”,通常選擇供應鏈整合、組裝的方式。普遍的方式是找一個方案設計方提供產品技術方案,然後選購芯片、傳感器、顯示屏、無線通信等模塊,再找設計公司對外觀進行設計、開發,再自定義設計一款APP,租用第三方服務器,拼拼湊湊就完成了一款產品。更簡單的一做法則是直接找現成的OEM廠家,換上自己的商標就出來了一款可穿戴設備。這種整合的產品開發方式,形成的結果就是今天大家所認為的:產品同質化,而且缺少“痛點”技術。

而作為核心要件的可穿戴設備芯片,更是面臨著缺失狀態,致使很多廠家為了快速進入市場而采用手機芯片。這結果就是以犧牲產品的美感與性能為代價,搞出了很多迷你版的類手機產品。因為可穿戴設備相比於手機體積更小,而當前的電池技術又難以支持手機芯片的功耗。

雖然由可穿戴設備趨勢所帶來的產業火爆引起了諸多的芯片廠家重視,一些國際芯片巨頭紛紛推出了專屬的可穿戴芯片,這對於緩減、改善可穿戴設備的性能起到推動作用,但還不能徹底改善與滿足可穿戴設備個性化的需求。這其中,一方面是由於芯片廠商缺乏可穿戴設備的行業經驗與使用經驗;另外一方面是可穿戴設備的應用領域廣泛,產品與理念的創新速度超過了芯片的發展速度。 

造“芯”行動蘊藏價值潛力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不斷延伸、應用,市場經驗的積累將有效推動芯片的發展。同時,諸多國際巨頭的進入,以及國際芯片巨頭的重視,可穿戴設備的“缺芯”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而要想更快地解決目前可穿戴設備的缺芯之痛,一方面需要各芯片廠商的努力,另外一方面則還需要給予一些時間。

在我看來,未來的可穿戴設備芯片將會更加小型化、集成化,並且會是基於芯片平臺進行定制、個性的融合,開源也將會是未來芯片的主流。

從整個產業的國際分工層面來看,基於可穿戴設備產業的芯片是物聯網時代的一次新的產業分工機會,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價值潛力,也是國內企業抓住下一輪商業浪潮,並建立核心技術的一次商業機會。盡管目前專屬可穿戴設備的芯片並不完善,但不少企業已經在探索、開發、優化各自的芯片平臺,以打造屬於可穿戴設備的專屬芯片。

可穿戴設備產業缺“芯”有點痛,要想解決這個痛,需要更多的企業、資本來助力推動。對於行業企業來說,與其在當前的終端產品同質化上鬥得你死我活,還不如聚焦產業的核心技術環節進行攻克,而芯片才是真正決定著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核心價值。

版權聲明:陳根,微信:陳述根本,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74

阿里YunOS殺入智能穿戴領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7809.html

阿里YunOS殺入智能穿戴領域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10-15 22:11:00

在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市場份額幾乎已經被前五名瓜分的格局下,後入局者阿里打算依靠自己龐大的生態圈去爭用戶。

10月15日,雲棲大會最後一天,阿里YunOS宣布進軍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發布了兩款與硬件廠商合作的智能手表PAY WATCH和inWatch Run。在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市場份額幾乎已經被前五名瓜分的格局下,後入局者阿里打算依靠自己龐大的生態圈去爭用戶。

此舉是這款由阿里打造的移動操作系統繼進軍手機、車載、機頂盒之後,進入的又一個硬件領域。今年2月,阿里巴巴斥資36億入股魅族,布局“一雲多端”戰略,魅族手機開始緊密搭載阿里YunOS操作系統,以雲端的卡片式應用模式打破了App需要本地下載的慣例。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雲棲大會現場了解,PAY WATCH這款智能手表的最大亮點是和用戶的支付寶賬號打通,以往用手機支付寶錢包掃碼付款等需要十幾秒鐘完成的動作,在手表上只需一秒完成。它在支付場景下能快速生成支付條碼或二維碼,並且支持離線支付。此前在淘寶眾籌平臺,這款智能手表在半天時間內完成了百萬元的籌款目標。

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狂飆突進式發展後,智能穿戴領域的進程愈發理性,行業格局也在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據IDC今年二季度的數據顯示,全球智能穿戴行業的前5名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谷歌、小米等巨頭化趨勢明顯。留給後來者的機會還有多少?

就像用手表去和支付寶體系深入融合的做法一樣,阿里在智能可穿戴上的一個思路是依托其背後龐大的淘系賬號體系(淘寶、天貓、支付寶、高德、去啊、阿里雲、淘寶電影、快的打車等)。比如,根據用戶的LBS位置,手表可以推送附近的口碑網商家。而YunOS最大亮點之一的Cloud Card(以時間和事件流形式智能推送消息,提醒用戶接下來要做的事),也植入手表中。

阿里想建設的移動互聯網生態,是以大數據和雲計算為支撐,以YunOS操作系統貫穿多個屏幕,開放阿里電商App的基礎能力和龐大用戶,覆蓋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客廳娛樂、智能穿戴設備乃至智能汽車的全場景終端。OS作為一個向上連接硬件廠商,向下對接各種App開發者的移動操作系統,其本身就是移動互聯網產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其開放性程度對移動開發者至關重要。

應用層的豐富程度決定了用戶在智能穿戴設備上的體驗。YunOS提供了雲端一體、軟硬整合的YunCore技術,將OS與不同行業的SoC(系統級芯片)深度整合,打造物聯網生長的平臺和基因,讓創客用JavaScript語言就可以做智能硬件嵌入式開發,加速了智能硬件應用形態創新,降低了智能硬件產品的研發門檻。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22

勿為可穿戴設備產業擔憂,前景依然美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9/152408.shtml

導讀 : 由於市場對於可穿戴設備有比較高的期待、期望、關註,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以冷靜、務實的態度來打造我們的產品。

可穿戴設備從出現至今一直在爭議中發展,看好也罷,唱衰也罷,總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不會因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波折而停滯。

但或許我們換個角度就能更好地理解可穿戴設備產業當前的處境,之所以這個產業一直處於爭論中,包括消費者的滿意度跟當前的PC或智能手機相比,確實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但這也反映了背後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大家對可穿戴設備產業寄予了比較高的期望與期待。我們迫不及待地希望可穿戴設備產業不需要經歷PC、智能手機產業那種“漫長”的產業發展之路,就能夠在一夜之間就將我們帶入科幻大片的場景。

然而,當前的現實與我們內心的期待產生了錯位,產業的發展速度沒有跟上消費者內心的期待。其實客觀地看待可穿戴設備產業,從谷歌2012年4月發布Google Glass產品引爆至今,整個產業只經歷了3年的發展時間。站在今天來看,整個產業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盡管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已經非常不易。

而我之所以稱之為不易,我們回顧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歷史就能知道,谷歌將谷歌眼鏡從實驗室里拿出來,並將其投入到市場進行公開測試之前,整個產業是缺失的,大眾對於可穿戴設備的認知都還處於空白階段。關於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文獻也並不多,更談不上產業鏈的環節,整個產業鏈可謂是一片空白。之後一些創業者憑借著各自的從業經驗和智慧開始從PC與智能手機兩個產業維度切入,借助於這些成熟產業的產業鏈來搭建可穿戴設備。

我記得2012年下半年的時候一些創業者跟我探討說可穿戴設備產業到底是個什麽產業,要怎麽樣去切入,好像整個產業鏈都是缺失的,而在這個人群中大部分是之前從事於智能手機產業的技術人員,或者是方案提供商。到了2013年國內的一些創業者基於各自的理解與相關的產業鏈整合,開始嘗試推出一些智能手表、手環類的產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果殼與土曼兩家。關註土曼的人士都會有印象,這是一家在智能手表產業被稱為“跳票王”的廠家,其實客觀地來說土曼當初的跳票並不是主觀上的跳票,而是其進入這個產業之後  才發現產業鏈的難度遠超其想象,為了給消費者提供一只相對靠譜的智能手表,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選擇了“跳票”。

另外一家從知名度上而言更大一些,也就是果殼。其在2013年年中所推出的第一代智能手表從今天來看還是顯得初級了一些,當然我們要明白它是第一代就能理解了。之後果殼借助互聯網這一信息流動工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用戶調研,以及組織專業人員對相關的用戶問題進行攻克。之後於2014年10月28日,果殼電子在北京舉辦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果殼智能圓表。至此,果殼智能手表才算走上了正路。

上述兩個例子告訴我們的是國內可穿戴設備產業,從0到1的商業化過程真正完成是在2014年。在這一年中,產業鏈才初步形成,一些曾經為智能手機配套的企業開始推出各自的所謂的可穿戴設備零部件,包括主板、芯片、傳感器等。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基於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類的可穿戴設備,基本都是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推出的,大部分也都是在跟隨著產業鏈一起摸索、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可穿戴設備不能滿足於消費者的需求,或者說產品的一些功能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準確效果,這是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經歷的過程,這也讓人能夠理解。不論是PC還是智能手機,所有的科技產品從出現到商業普及化,都經歷過相對漫長的進化之路。因此,在我看來,不必為可穿戴設備產業的未來過分擔憂,該產業的前景不僅美好,而且充滿無限空間與機會。

目前,可穿戴設備產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這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另外要提醒產業的從業人員:由於市場對於可穿戴設備有比較高的期待、期望、關註,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以冷靜、務實的態度來打造我們的產品。不論是從產業鏈的層面,或是從產品的技術層面,繼續依賴這種借助於OEM炒作概念的“投機倒把”式的的手法顯然是不太可取了。一些缺乏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創業型“皮包”公司,或者說還抱著這種心態進入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創業者們,在2016年必然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局面。

就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而言,整個產業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開啟,目前只是在體表外可穿戴設備的一小部分載體形態上進行探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環。而就智能手表、智能手環類產品而言,目前也還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與前景,就使用領域來看,當前大部分的產品都還沒有真正切入到可穿戴醫療、金融支付、身份認證等環節,包括在一些垂直領域的拓展。

就其他載體形態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比如智能眼鏡目前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智能服裝還未正式啟動,包括智能鞋子、智能內衣、智能飾品等。這些產業將會在2016年進入發展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07

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在人體感官功能的拓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028/152546.shtml

導讀 : 如果說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只是當前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所呈現的健康監測,或者是眼睛眨一眨拍個照之類,這只能算是一個“玩具”產品,並不具備顛覆性,也不會成為生活必須品。

可穿戴設備,包括整個智能穿戴產業,從2012年至今一直處於爭議中,尤其是一些業外人士對於可穿戴設備產業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引發這種擔憂的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對可穿戴設備的價值認識不充分,是我們的認知受到了當前市場上所呈現的可穿戴設備的影響。如果說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只是當前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所呈現的健康監測,或者是眼睛眨一眨拍個照之類,這只能算是一個“玩具”產品,並不具備顛覆性,也不會成為生活必須品。

可穿戴設備真正的價值在於對人體感官功能的拓展,也就是說借助於可穿戴設備讓我們的生理、心理,以及我們的感官能力獲得了延伸與拓展,這才是可穿戴設備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也是顛覆的根本所在。最形象的理解就是我們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所描述孫悟空的一些“特異能力”,如順風耳、千里眼,這些能力的本質就是我們感官能力的拓展,這在可穿戴設備時代將不再是故事情節,而是即將到來的一種生活體驗。

我們對於這個所處的世界其實並沒有很深入的理解,我們的認知、感知都非常有限,比如風、電、電磁波等和我們人類一樣並存於物理世界,但我們卻無法通過感官有效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或者說對於它們的感知非常有限。而可穿戴設備對於人體感官的拓展這個話題比較大,我今天只能選擇一個點與大家進行探討,就是基於我們聽覺這一項感官功能。

我們的聽覺是來源於聲波,聲波是一種機械波,由物體(聲源)振動產生,聲波傳播的空間就稱為聲場。聲音在氣體和液體介質中傳播時是一種縱波,但在固體介質中傳播時可能混有橫波。人對聲音的感覺有一定頻率範圍,也就是說我們的感官能夠感知到的聲波大約在每秒鐘振動20次到20000次範圍內,即頻率範圍是20Hz--20000Hz,如果物體振動頻率低於20Hz或高於20000Hz人耳就聽不到了,高於20000Hz的頻率就叫做超聲波,而低於20Hz的頻率就叫做次聲波。這就意味著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中,不是所有物體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我們都能聽得到。

除了聲波的波段範圍這一因素,我們還受到非常多的限制,對於物理世界中除了當前我們能夠識別的語言體系之外,對於人類之外的其它生物之間的交流基本無法理解,比如海洋生物、陸生動植物等;對於不同語言體系之間的交流,除了受到專業訓練的人員之間可以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其他沒有受過對方語言訓練的個體之間基本難以建立無障礙的交流;對於一些有聽力障礙的特殊群體,如何讓他們融入到大眾中進行無障礙的交流;另外就是如何讓我們能夠進一步將聽覺拓展到20Hz--20000Hz頻率之外,以及能夠識別更多種的聲音等

這些局限性是由我們當前生理特性所決定的,也可以理解為人體感官的本能局限,這些問題借助於可穿戴設備都將獲得有效的解決。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夠能為“順風耳”,還可以進一步理解、感知周圍的世界,與周圍的世界建立溝通,包括動植物。借助於可穿戴設備,我們都可以成為萬國的語言“天才”,還可以與特殊人群之間建立無障礙的交流。這種基於可穿戴設備的人體感官功能的拓展,才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價值,這也正是我經常所說的進入智能穿戴時代,我們今天的生活、商業都將被徹底顛覆。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可穿戴設備,不論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智能服飾等產品,從產品功能層面而言顯然還沒有真正凸顯出感官拓展這一核心價值。大部分的產品都還只是圍繞著可穿戴設備的產品本身凹產品,沒有真正意義上進入感官拓展的價值層面進行探索。不過雖然距離“夢想”還有一段距離,但整個產業已經站在了起點上,我們只需要給予可穿戴設備產業更多的時間、空間、包容,無限美好的未來可穿戴時代必將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04

可穿戴洋品牌頻頻來中國示好,中國這塊市場有多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7/152703.shtml

導讀 : 近日,Misfit旗下新品shine 2選擇北京作為全球首發,迄今為止,這在洋品牌還是件稀罕事。不過這樣的稀罕事會越來越多,因為中國這塊肥肉,早已被虎視眈眈。

近日,Misfit的shine 2新品發布會上,創始人兼CEO Sonny Wu先生先是秀了一下漢語,不標準但無疑拉近了與全場的觀眾的距離。接著,他還是轉為流暢的英文,開始了整場發布會演講,從Misfit的第一款產品,配合著酷炫的PPT,一直講到當天需要發布的shine 2。從Sonny Wu的漢語開場,到重頭戲的英文演講,簡直就是對Misfit進軍中國整個策略的最好詮釋:用友好和本土化打入中國市場,但內核運行的確是美式思維,大打時尚設計牌,確立鮮明的市場定位。

Misfit不是第一個在中國布局的智能手環。早在2014年6月,國外智能手環界的老大哥Fitbit就在上海召開了媒體見面會,宣布正式進入中國。一向以融資迅猛著稱的Jawbone也頻繁現身中國市場。這一次,Misfit坐不住了。

洋品牌頻頻示好中國的背後,是美國業已培育成熟的用戶習慣和日趨飽和的市場份額。美國市場智能手環增速的放緩以及競爭的升級,讓藍海早已淪為血海,易觀國際所公布的一組融資數據可以窺見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差異。

 

無標題1

 

無標題2

 

數據顯示,Jawbone在今年4月一舉拿到了3億美金的E輪融資,而國內目前最大的一筆投資額也僅6000萬人民幣,由此可見美國市場遠遠走在中國市場的前面,競爭更加殘酷。除此,Fitbit在今年6月,作為全球首家智能可穿戴公司,於美國紐交所上市,總市值達到62億美金,美國智能手環的市場格局相對已經穩固,Misfit想在本土要有大的突破比較難。

而中國卻讓Misfit興奮起來。據Sonny Wu稱,2014年第四季度,misfit手環在全球賣出超過一百萬臺,其中,三分之一的銷量來自中國。在所有的國際品牌中,misfit手環在中國的銷量排名第二。

於是,Misfit來中國的腳步加快了,連全球首發都搬來了中國,一切顯得順理成章。

中國是塊肥地

根據奧維雲網(AVC)數據監測顯示,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在2012年只有130萬臺;2013年到2014年呈現爆發式增漲,市場規模分別達到920萬臺和2850萬臺,增長率高達608%和210%;2015年增至4800萬臺,增長77%;2017到2018進入快速增長時期,預計到2018年銷量將達到14350萬臺。

 

無標題3

圖為: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顯示,中國可穿戴設備的高速增長至少還將持續三年。目前,中國市場上出貨量最大的是小米手環,其79元人民幣的親民價格,截至2015年6月出貨量已經突破600萬枚,這在全球可穿戴設備中也牢牢占據了24.6%的份額。不過,對於一直標榜時尚設計的misfit來說,這是一次很大的機會。

Misfit CEO Sonny Wu在采訪中坦言,從來沒有覺得這是競爭。在他看來,兩者走的是不同的路線,追求性價比的用戶可能會選擇小米手環,但追求時尚與美觀的用戶一定會將misfit納入考慮範圍內。

其實,除了路線不同,目標用戶不同外,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高端品牌會越來越受到青睞。這是市場發展的普遍規律,這個規律在上一個風口——競爭早已白熱化的手機領域可以窺見一斑。

隨著手機市場的飽和,據HIS Technology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為18%,而第三季度縮減至16.4%;而同期華為手機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國內市場份額分別為16%及16.2%。小米的性價比紅利顯然已經到了盡頭,而華為憑借高端機型正在迎頭趕上。

當手機達到人手一部時,下一次換手機,除了考慮性價比,設計感、奢侈度及身份認同會成為新的標準。這就催生了整個市場趨勢會不斷往高端走,高端機型的機會越來越多,而性價比機型卻越來越疲軟。

同樣,當手環的市場進一步成熟,用戶習慣被更多培養起來後,更有設計感,更有個性,更具品牌形象感的手環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Misfit選擇這個點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時機踩得很準。

新品亮點不多,但離生態近了一步

這一次,misfit進入中國帶來的是新品Shine 2。相較於Shine第一代,亮點並不多,沒有實質性的革新,不過是外觀的圓盤較第一代更大了,厚度更薄了,智能上也有更新。

Shine 系列主打圓盤加小燈的樣式。Shine 2上的小燈可以顯示1600萬色,較第一代顏色更豐富,這讓提醒變得更多元化。此外,新品增加了信息及來電提醒功能,並且可以播放音樂、自拍、與智能家居進行更多互動。

來解析一下新品背後的邏輯。表盤的增大意味著內部可容納更多零部件,提升功能,而信息也將被更多呈現。更薄了,意味著更適於隨身佩戴。看似並無奇特處,其實步步擊中智能硬件的痛點。

智能硬件,特別是身體數據采集類的硬件,其本身並不是目的,它的目的一定是在後端,在於生態。而生態的打造又有賴於硬件產品本身帶來的便捷性。如果功能的增加反而帶來了更多不便,用戶的黏性就會受到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科技包裝得比較低調,甚至讓用戶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這樣,智能硬件才能更持久地存在。無論是功能增多還是佩戴舒適,各種連接反應速度的加快,目的都是讓用戶在無感的情況下生活更便捷。正是這個無感和便捷的基礎上,生態才不是偽命題。

Misfit雖然進中國的時間不是最久的,但在生態上的發力比別的洋品牌要猛。Fitbit早在2007年已經成立,並且是全球第一個上市的智能穿戴,它的成功為整個智能手環市場註入了強勁的信心。不過fitbit卻略顯封閉,希望學習蘋果建立獨立的生態。在進軍中國市場上,針對中國用戶習慣的產品並沒有太多推出來。Jawbone來中國也有一段時間了,也沒有太多本土化動作。相比起來,Misfit在連接上動作很快。

據Sonny Wu稱,目前,北京已成立了18人的團隊專門負責商務拓展,從現場的一紙合作夥伴名單,看得出它的連接野心:keep,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Uber、Broadlink、大姨嗎、好大夫、印象筆記、螞蜂窩、途牛網、和金在線、Linkedin、365日歷、春雨醫生、墨跡天氣、Feel等。

在問到misfit在“連接”這條路上的具體戰略以及現今已達成的細化合作方案時,i黑馬記者並沒有得到滿意答案,看得出,misfit對此並沒有想透,而這個問題,也是misfit作為一款智能硬件,能不能更加深入用戶生活的一大考驗。不過,公司全稱從Misfit Wearable(可穿戴設備)變為Misfit,其決心可見一斑,以後絕不單純是做穿戴的硬件公司了,而是往生態上衍生。其此前推出的睡眠檢測儀以及智能燈就是最好的佐證。

這里又出現一個問題——生態服務的多樣化會不會影響到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的最佳狀態在於無感、便捷、舒適,這是所有軟硬件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離開了這個原則,再多的功能只歸於雞肋。

從以往推出的產品和軟件服務來看,Shine確實不是一個愛出怪招的硬件,在保障用戶體驗這一點上慎之又慎。可是,一個沒有屏幕的小器件,如何在不額外給用戶帶來太多複雜操作的情況下實現更多連接,這是misfit需要提交的答卷。

也許,手環可以通過圓盤上小燈燈光的變幻來提醒更多信息,比如來電還是信息,運動量達標還是未達標;也可以通過手勢觸摸來感知不同的用戶命令,比如音頻播放和停止。但是,如何連接諸如Uber這樣的叫車軟件,大姨嗎這樣的女性生理數據管理軟件,這就不太好理解了。至少現在還沒有通過手環實現這些功能的先例。如果用更多顏色來表示更多信息,更多手勢來操作更多命令,那生活到底是便捷了還是複雜了呢?

智能手環與智能手表之爭

對於連接服務,顯然,智能手表占據先機。相對手環來說,天生的大屏幕解決了一切可以用觸屏解決的交互。易觀國際給出的一組數據也預測了智能手表未來將取代手環。

4

圖片來自易觀國際

關於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誰將取代誰,討論自兩者誕生以來,就從沒有停止過。雖然市面上有不少唱衰手環的聲音,但手環的生命力絕不像預想的那麽簡單。

從手環不斷往更薄、更智能演化的趨勢看,其越來越擺脫了運動屬性,開始往隨身攜帶的智能物件方向發展,而這個小物件很可能成為統領所有其他智能產品及一切服務的小管家,甚至,脫離手機,自成一體,成為新的連接中心。這個連接中心雖然不比手機內容更豐富,至少現階段看來是這樣,但它的強韌恰恰在於時時刻刻不會離開你的身體。這一點,就連智能手表也望塵莫及。智能手表最大的問題是耗電,需要及時充電,而手環的低功耗和超長續航就是對抗智能手表的最大底牌。

此外,手環因為小巧,睡覺也可以佩戴,而防水功能的加入更是把洗浴時間也給搶占了。而手表就做不到,單單那塊屏就決定了它睡覺不可能不取,不可能防水,不可能不天天取下來充電。在物聯網時代,數據是王道,與人互動的時間是王道。手環跟人在一起的時間越長,采集到的數據越多,智能分析的能力就更強,也能基於此開發出更多個性化定制服務。在這一點上,Misfit創始人兼CEO Sonny Wu想得可謂透徹,在采訪中,明確表示,未來不會增加屏幕。不是沒有技術,而是不能動搖手環之本。“在產品上加一個屏幕,遠比去除一個屏幕容易很多。我們想走一個不同的路,我們的產品團隊有足夠的勇氣把屏幕去掉”。他說的這條不同的路,正是智能手環對抗智能手表最有力的回擊方式。

未來亟需解決的痛點

無論是智能手環之間的競爭,還是手表與手環之間的競爭,未來的競爭在於能不能解決掉一些核心問題。

第一個,獨立於手機的數據傳輸。目前,無論是手環還是手表,都離不開手機的配合,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Apple watch相當多程序的運行需要依賴iPhone,並借助手機來傳輸數據;同樣,小米手環、fitbit手環也需借助手機進行同步。不過,未來,這些設備一定是單獨運行的。聯發科日前已發布了MT2601芯片並且可以選擇集成移動通信MODEM,這樣,穿戴設備未來可以獨立進行數據同步而無需借助手機。WiFi模塊及SIM卡的加入也會加快這一進程。

第二個,功耗是個大問題。獨立於手機,也意味著功耗更大。這就有賴於芯片企業開發專門的穿戴設備芯片,並針對低功耗需求進行優化,延長續航時間。Apple watch的芯片性能與幾年前的A5相當,采用的是28nm工藝而不是A8處理器的20nm和A9的14/16nm,這導致它成為耗電大戶,續航表現不理想。目前高通和聯發科兩大芯片企業正在針對穿戴市場研發專門的芯片,聯發科的進展較快已推出MT2502和MT2601兩款芯片。

第三個,文化元素能否融入產品。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將更青睞高端手環,其擁有的個性元素將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值。日前,銷售小米手環的華米公司推出新的品牌AMAZFIT,希望擺脫廉價低端的印象,意圖進軍定價更高的時尚市場。華為watch從一開始就主打高端市場,售價349美元起。聯想在並購MOTO後,於2015秋季新品發布會上也將MOTO360智能手表作為重點產品向國內用戶推介,售價1999元人民幣起。中國的穿戴設備品牌已經意識到了單靠性價比並無法帶來利潤,也將難以持續良性發展,希望以高端的形象向市場要利潤。洋品牌一向主打高端牌,極具設計感的時尚外觀和富有感召力的品牌內涵,無疑在爭奪中國這塊肥肉時,競爭力將越來越顯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44

谷歌新眼鏡劍指智能穿戴新方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1/152880.shtml

導讀 : 谷歌眼鏡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引爆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也推動了智能穿戴產業鏈的搭建。換句話說,谷歌眼鏡的出現真正激活了整個物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

谷歌眼鏡的一舉一動總是牽動著智能穿戴產業的神經,盡管谷歌眼鏡只是可穿戴設備中的一個分支,更代表不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但其在前沿科技方向上的探索足以影響整個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谷歌眼鏡在很多人看來在商業上並不成功,因為我們通常的看法都停留在其之前所推出來的產品上。其實對於之前的谷歌眼鏡而言,只是將“無數”個實驗室中一個帶入大眾生活中進行測試的版本,呈現到大眾眼前進行商業化的測試,之後更是在醫療、企業級等領域進行了更多的探索。

當然,谷歌眼鏡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引爆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也推動了智能穿戴產業鏈的搭建。換句話說,谷歌眼鏡的出現真正激活了整個物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同樣,智能眼鏡這一可穿戴設備的細分產業,也是直接因為谷歌眼鏡的出現而出現並快速形成,一些創業者模仿著“曾經”的谷歌眼鏡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商業化探索。

不過“曾經”的谷歌眼鏡只是智能眼鏡的一個過渡版本,不論是其技術、應用與產品形態,我們今天的“模仿”其本質只是在模仿谷歌的一款測試產品。這也就意味著今天諸多谷歌智能眼鏡的追隨者很快將會在不同層面出現困境,可以說真正的智能眼鏡市場並沒有到來。根據The Information上的一些信息來看,Project Aura(谷歌智能眼鏡)的發展藍圖上目前規劃了3款可穿戴設備。其中一款是我們之前探討過的企業版,由一個屏幕完成,而其它兩款則是在當前測試版的基礎上,從技術、形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不過這其中有幾項技術值得我們關註,也是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智能眼鏡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基於骨傳導的語音交互技術,通過內耳骨頭傳遞聲音,但沒有隔開外面的聲音,The Information稱其為是“臉上戴的耳機”;二是眼動交互技術,通過對眼球以及眼睛的一些動作識別,來實現控制與交互;三是光波導光學技術,這項技術的使用可以說是智能眼鏡的一項標準性技術,將直接促進智能眼鏡走入大眾生活中。

也就是說光波導光學技術在智能眼鏡中的應用,將讓智能眼鏡大道於無形之中。或者可以理解為當前的智能眼鏡是一種特別“智能”的智能眼鏡,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非常別扭,而融入了光波導光學技術之後的智能眼鏡才是真正的智能眼鏡,其形就如同今天的任意一副普通眼鏡一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背後”融入了智能。也就是前段時間熱映的碟中諜5中所呈現的智能眼鏡,從形態來看只是一副“普通”的眼鏡而已,並不像谷歌之前推出的智能眼鏡產品一樣,總會給用戶帶來諸多的不自在。

01

光波導光學技術通俗的理解就是將屏幕顯示技術融合在眼鏡本身的鏡片中,而當前的谷歌測試版智能眼鏡,以及市場上所推出的一些跟隨者產品,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是非常的引人註目,甚至這種佩戴並不能給用戶帶來舒適的身心感受。也只有將顯示技術無形的融合在鏡片中,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促進智能眼鏡市場的普及,正如同蘋果智能手表選擇以傳統的手表為載體的商業化路徑一樣。當然,還有更先進的技術,也是智能眼鏡產品形態的終極技術,那就是直接與當前的隱形眼鏡進行融合。

 

谷歌智能眼鏡的新方向至少帶給了我們關於智能眼鏡發展方向的一些新思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智能眼鏡的技術方向,只有讓智能存在於無形中時,智能眼鏡才稱的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穿戴產品。而它所引發的市場可謂是無限大,同樣對於近視的人群,或者是為了增強視覺能力的人群而言,這都將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我們可以借助於智能眼鏡真正意義上拓展我們的視覺感官功能,讓我們成為夢想中的“千里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64

谷歌新眼鏡劍指智能穿戴新方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1/152880.shtml

導讀 : 谷歌眼鏡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引爆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也推動了智能穿戴產業鏈的搭建。換句話說,谷歌眼鏡的出現真正激活了整個物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

谷歌眼鏡的一舉一動總是牽動著智能穿戴產業的神經,盡管谷歌眼鏡只是可穿戴設備中的一個分支,更代表不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但其在前沿科技方向上的探索足以影響整個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谷歌眼鏡在很多人看來在商業上並不成功,因為我們通常的看法都停留在其之前所推出來的產品上。其實對於之前的谷歌眼鏡而言,只是將“無數”個實驗室中一個帶入大眾生活中進行測試的版本,呈現到大眾眼前進行商業化的測試,之後更是在醫療、企業級等領域進行了更多的探索。

當然,谷歌眼鏡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引爆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也推動了智能穿戴產業鏈的搭建。換句話說,谷歌眼鏡的出現真正激活了整個物聯網時代的發展進程。同樣,智能眼鏡這一可穿戴設備的細分產業,也是直接因為谷歌眼鏡的出現而出現並快速形成,一些創業者模仿著“曾經”的谷歌眼鏡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商業化探索。

不過“曾經”的谷歌眼鏡只是智能眼鏡的一個過渡版本,不論是其技術、應用與產品形態,我們今天的“模仿”其本質只是在模仿谷歌的一款測試產品。這也就意味著今天諸多谷歌智能眼鏡的追隨者很快將會在不同層面出現困境,可以說真正的智能眼鏡市場並沒有到來。根據The Information上的一些信息來看,Project Aura(谷歌智能眼鏡)的發展藍圖上目前規劃了3款可穿戴設備。其中一款是我們之前探討過的企業版,由一個屏幕完成,而其它兩款則是在當前測試版的基礎上,從技術、形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不過這其中有幾項技術值得我們關註,也是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智能眼鏡產業的發展方向。一是基於骨傳導的語音交互技術,通過內耳骨頭傳遞聲音,但沒有隔開外面的聲音,The Information稱其為是“臉上戴的耳機”;二是眼動交互技術,通過對眼球以及眼睛的一些動作識別,來實現控制與交互;三是光波導光學技術,這項技術的使用可以說是智能眼鏡的一項標準性技術,將直接促進智能眼鏡走入大眾生活中。

也就是說光波導光學技術在智能眼鏡中的應用,將讓智能眼鏡大道於無形之中。或者可以理解為當前的智能眼鏡是一種特別“智能”的智能眼鏡,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非常別扭,而融入了光波導光學技術之後的智能眼鏡才是真正的智能眼鏡,其形就如同今天的任意一副普通眼鏡一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背後”融入了智能。也就是前段時間熱映的碟中諜5中所呈現的智能眼鏡,從形態來看只是一副“普通”的眼鏡而已,並不像谷歌之前推出的智能眼鏡產品一樣,總會給用戶帶來諸多的不自在。

01

光波導光學技術通俗的理解就是將屏幕顯示技術融合在眼鏡本身的鏡片中,而當前的谷歌測試版智能眼鏡,以及市場上所推出的一些跟隨者產品,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是非常的引人註目,甚至這種佩戴並不能給用戶帶來舒適的身心感受。也只有將顯示技術無形的融合在鏡片中,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促進智能眼鏡市場的普及,正如同蘋果智能手表選擇以傳統的手表為載體的商業化路徑一樣。當然,還有更先進的技術,也是智能眼鏡產品形態的終極技術,那就是直接與當前的隱形眼鏡進行融合。

 

谷歌智能眼鏡的新方向至少帶給了我們關於智能眼鏡發展方向的一些新思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智能眼鏡的技術方向,只有讓智能存在於無形中時,智能眼鏡才稱的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穿戴產品。而它所引發的市場可謂是無限大,同樣對於近視的人群,或者是為了增強視覺能力的人群而言,這都將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我們可以借助於智能眼鏡真正意義上拓展我們的視覺感官功能,讓我們成為夢想中的“千里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65

Jawbone大裁員給可穿戴設備產業的三大啟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5/152940.shtml

導讀 : Jawbone通過這次裁員,給我們傳遞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在可穿戴設備產業中,接下來將會從單一的產品銷售階段進入到大數據的價值挖掘階段。

日前,智能手環領域的標誌性品牌之一 Jawbon 宣布關閉紐約辦公室,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可穿戴設備廠家Jawbone ,至此已裁減約60名員工,占其員工總數的 15%。Jawbone可以說是健身追蹤設備的先驅之一,它成立於1999年,以生產ERA藍牙耳機、Jambox揚聲器等數碼產品起家,之後在可穿戴設備產業出現之後進入了可穿戴設備這一領域,比我們所熟知的Fitibit更早進入這一領域。

Fitibit成立於2007年,只是後來居上專註於可穿戴的運動追蹤監測領域,並探索出了硬件盈利之外的其它一些盈利模式,並在2015年6月18日上市,成為可穿戴設備第一股。但在最近幾年,Jawbone面臨來自競爭對手Fitbit、蘋果、耐克智能手環的競爭,以及一些低端市場的快速爆發,Jawbone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估計,Jawbone在今年第二季度售出了約50萬臺運動追蹤設備。而同期的蘋果則銷售了360萬只Apple Watch,Fitbit 則銷售了440萬臺設備(包括記計步器、手環、手表)。

Jawbone曾經也可謂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明星之一,盡管還沒有上市,但其所募集的資金近10億美金,估值超過30億美金。目前的裁員情況,是為沖刺上市的財報做準備,當然也給當前的可穿戴設備產業帶來了三大啟示:

1、基礎運動類監測市場競爭加劇。智能手環可謂是當前可穿戴設備產業中最熱門的產品之一,價格更是從Jawbone UP3的1488元,到小米的79元不等。在天貓上輸入“智能手環”,搜索出來的相關商品高達4391件,各類品牌更是百花齊放。但其背後的功能似乎並沒有太大差異,從呈現給消費者的營銷宣傳層面來看,無非就是運動、睡眠、心率等相關的監測功能。

單從功能層面來看,不論哪個品牌的產品其功能差異並不大,核心的差異則在零部件的選用,以及監測方案的準確度,這也正是為什麽目前市場上不同品牌智能手環產品在同一使用環境下所得出的監測結果各不相同的原因。

但目前所有的監測功能都還只是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運動類監測階段,而Jawbone作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近期所做出的裁員舉措給我們傳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清晰的市場信號,那就是基礎運動類監測產品的市場競爭正在加劇,從小米的進入可以看出整個智能手環產業開始進入價格戰階段,其產品的新概念紅利期將近結束。

2、產品將從表面監測向專家角色轉變。Jawbone這次在智能手環這一項目,或者說在運動追蹤產品這一項目上的裁員,給我們傳遞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產品的監測將從當前的表面監測向“專家”角色轉變。也就是說,當前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所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是,所謂的運動量監測、心率監測、卡路里消耗監測等,只給用戶呈現了一個監測的結果,卻沒有給用戶提出相應結果的對應解決建議與方案,這就沒有從根本意義上凸顯可穿戴設備的價值。

可穿戴設備之所以被稱為顛覆性產品,其中一個關鍵的價值在於對人體可穿戴設備進行生命體態特征的數據化之後,借助於大數據、雲服務等技術手段實時獲得自身的生命體態特征狀況,以及波動的情況,並與醫學打通為用戶提供相應的解決建議與方案,實現真正的“未病”模式。顯然,目前的可穿戴設備都缺了一個核心功能,就是在提供監測結果的同時為用戶提供相應的解決建議與方案,這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價值所在。

因此,Jawbone這次的裁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次調整,在當前單一的基礎監測與呈現這一技術層面進行減縮,為下一步也就是更深層次的結果解決方案的轉型做準備。這其中向我們所提供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可穿戴設備經歷了幾年的快速發展之後,不論是產業本身的進化,或者是消費者的消費期待,都已不滿足於當前初級的監測結果呈現階段,有了更高的期待,也就是接下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趨勢與方向,產品將從當前的表面監測向可以給用戶提供建議與解決方案的“專家”角色轉變。

3、大數據價值挖掘增強。Fitbit之所以成為可穿戴設備第一股,除了借助於可穿戴設備這一科技浪潮的趨勢,以及良好的市場銷售表現之外,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良好的盈利能力。可以說Fitbit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產業中,繼蘋果Apple Watch之外的唯一一個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獲得高利潤的企業。之所以能獲得高利潤,除了產品硬件的本身銷售之外,其中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建立了大數據價值的商業能力。

Fitbit通過所收集的用戶監測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商業價值的挖掘,一方面將這些數據與相關的保險機構進行對接,為保險機構在健康險方面的銷售提供參考依據,另外一方面則是給用戶提供表面數據之外更深層次的監測報告。這些都是其硬件產品銷售之外的持續性收益點,而這些借助於大數據所建立的商業價值也正是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商業價值的核心,但Jawbone顯然在大數據價值挖掘方面滯後於後起之秀Fitbit。這也是影響Jawbone的盈利能力,包括影響投資者信心的關鍵因素。

Jawbone通過這次裁員,給我們傳遞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在可穿戴設備產業中,接下來將會從單一的產品銷售階段進入到大數據的價值挖掘階段。而這些大數據的商業價值挖掘並不局限於Fitbit的數據挖掘模式,將會衍生出更多的大數據商業價值挖掘模式。其中包括為一些專業的訓練人員提供分析報告,或者是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與指導建議,以及為相關的企業提供相關的數據報告,以及相關廣告的植入等,這將會是接下來可穿戴設備產業新的利益獲取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594

可穿戴設備將引發科技倫理之人機爭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6/153277.shtml

導讀 : 未來,人類將不得不面對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超越的尷尬局面。

前段時間,一家名為Kensho的公司,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Kensho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是什麽原因讓眾多大佬對它趨之若鶩?據了解,Kensho目前正在研發一種針對專業投資者大規模數據處理分析平臺。該工作平臺將可以快速、大量地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分析工作並且能夠實時地回答投資者所提出的複雜金融問題,這或許將取代現有的各大投行分析師們的工作。

面對一個能夠更快更好地對金融數據進行分析的機器,金融機構的分析師和研究人員毫無勝算,這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場災難。Kensho公司的軟件被取名為沃倫,你可以像在谷歌進行搜索一樣,在簡單的文本框里輸入非常複雜的問題——使用直白的英語,而能便捷地得到答案。例如:當三級颶風襲擊福羅里達州時,哪支水泥股的漲幅會最大?(最大的贏家是誰?德州工業[Texas Industries])。同樣,當朝鮮試射導彈時,哪支國防股會漲得最多?(雷神公司[Raytheon]、美國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當蘋果公司發布新iPad時,哪家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股價上漲幅度會最大?(為iPad內置攝像頭生產傳感器的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mniVision])。

要回答此類問題,對沖基金的分析師隊伍要花上數天的時間,前提條件還有他們可以找到所有這些數據。但突破性的沃倫軟件可以通過掃描藥物審批、經濟報告、貨幣政策變更、政治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對地球上幾乎所有金融資產的影響等9萬余份資料,立馬就為6500萬個問題找到答案。不僅如此,機器人在人類工作中的替代作用越來越大,包括前段時間備受關註的“機器人”寫新聞稿事件。

在這個時候,人類將不得不面對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超越的尷尬局面。正如黑洞中心存在著一個讓一切已知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一樣,信息技術也正在朝著這樣一個“奇點”邁進。屆時,人工智能將比其制造者——人更加聰明。未來學家們不得不承認,過了“奇點”,一切都將以現在不可預測、無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發展了。

目前,人類已經發明了比較簡單的能植入腦內的記憶芯片,並嘗試著安裝這些芯片,使人的記憶力大大提高。但其主要的思維部分還是靠人腦,人控制著機器在人腦中運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信能夠協助人腦思維的芯片將緊隨其後,被人類制造出來。它將像現在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在它的支持和配合下,人腦運算的速度將更快,思維的程度也更加複雜。這時侯芯片和人腦將相互作用,相輔相承。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將進一步探究人腦的奧秘,並將其全部解開。由此而來,人類將很快研發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來代替人腦,人類甚至將由此進化成“機器人”。

不僅如此,讓人工智能發展到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或許對於人類來說將會是一場新的浩劫。在這個時候,人類與自己所研發出的機器人之間的關系,將變得非同尋常。首先,人類不斷研發更先進的可穿戴機器設備,尤其是腦意識讀取與控制的可穿戴設備,通過對人腦意識的讀取與理解,並借助於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對自我進行升級。其後果就是,不斷升級的機器設備又反作用於人類自身,使其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將控制、管理人類。

QQ截圖20151216093705

曾經,有人說過,“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人類的一次自殘”。在電腦時代,人們貌似在操控著電腦,實際上在慢慢被電腦操控,思維能力、註意力和決定能力的退化,就是被電腦操控的結果。到了移動時代,這樣的輪回仍在繼續,只是對象從電腦換成了更小、更方便攜帶的手機和平板。正因如此,你總是忍不住去關註社交網絡上的一舉一動,忍不住去看信息流上多了什麽新東西,忍不住去……好吧,到了最後,其實你再也無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也什麽事都沒做到。

人本來知道自己想做什麽,但在智能設備的操縱下,卻變得不知道該做什麽了——因為很多時候,人們把自己的思維寄托於電腦的指令上,順從地聽著它的指揮。現在,人們總是在標榜某某手機、某某系統的用戶界面更友好、更人性化,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電腦的人性化,對應的正是人的電腦化。同樣機器的人性化,對應著的就是人的機器化。

可以說,沒有借助並融合可穿戴設備的人工智能並不可怕,其自我學習的基礎就是我們所設定的模型。但當基於可穿戴設備並融合人工智能的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可穿戴設備,形影不離地成為了我們在物理網時代的助手,我們不可避免的就是面對一個冷酷的現實,那就是人與機器的倫理之戰。

當人類深處一個資訊、信息、數據的“黑洞”環境中,憑借著自身根本無法應對的海量的信息,無法從中有效獲取“需要”的信息的時候。我們必然需要借助於人工智能幫助我們完成,但在我們腦意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人工智能,它的“智力”遠在我們之上,它能懂我們,而我們卻無法懂它。到底是人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控制人,這一切的關鍵都在於可穿戴設備,因為將萬物數據化的可穿戴設備,它不僅對物數據化,同時也對人進行了數據化。可以預見,新一場的科技倫理將由可穿戴設備所引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77

英特爾點名 智慧衣台廠贏在起跑點 成長最快的穿戴裝置 南緯、紡織所搶先插旗

2015-11-09  TWM

十五年前,智慧衣還只是布料縫上電線的奇異組合;今年夏天,可清洗、可搓揉,還能準確偵測人體生理訊號的智慧衣陸續問市,研究機構預測,二○二○年將有五十億美元產值,而在這波智慧衣熱潮裡,台灣廠商已贏在起跑線!

坐擁全球一流精品的紐約第五大道,今年夏天起有點「不衣樣」了。以經典馬球衫聞名於世的Polo Ralph Lauren,在八月底發表了一款可量測心跳、呼吸、壓力值與卡路里消耗的智慧衣「PoloTech Shirt」。

搶先NIKE、Adidas與Under Armour一步,運動型智慧衣以精品形象推出到世人眼前,一件定價二九五美元,將近新台幣萬元,不僅為其紐約旗艦店平添幾許科技感,也象徵了智慧衣的時代悄然來臨。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台灣也有兩個自有品牌Rooti和CABALLERO,前者使用老牌紡織廠南緯實業子公司AiQ的金屬纖維,後者則是三司達企業採用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導電纖維,結合外扣式感測器,分別推出了運動智慧衣,在品牌官網與電商平台上就能買到,價格從新台幣三千元到八千元不等,商品化進度絲毫不遜於國際。

可搓洗、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事實上,從學術界誕生「智慧衣」的構想迄今已超過三十年,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年,飛利浦(Philips)與Levi's 合作發表首件智慧衣「ICD+」,不僅厚重有如鐵甲,售價更高達九百美元,更別說當時智慧型手機尚未面世,「ICD+」仍屬於實驗性產品。

與十五年前相較,今日的運動智慧衣顯得聰明許多,且可耐清洗又可搓揉,符合了「是衣服也是電子產品」的標準,售價親民,讓智慧衣不再只是鎖在研究室裡的樣品。

顧能公司(Gartner)也預測,智慧衣將是未來成長最快速的穿戴式裝置,預測二○二○年時全球營業額將達四十九.七億美元,遠高於一三年的一百萬美元。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紡織業、科技電子業、全球品牌商都想發展智慧衣,他們的腦袋裡都想著同一件事:有什麼東西比智慧手機、智慧眼鏡、智慧手錶更貼身、更離不開我們?答案就是能「解放雙手」的衣服。

雖然目前智慧衣的全球供應鏈尚未成形,但台灣至少有兩個團隊已贏在起跑線。紡織所與南緯集團投入智慧衣研發都超過十年,兩方團隊皆囊括面料、成衣、電子、 電機、機械、醫工、通訊、設計等跨領域人才,「這種組合在一般紡織廠或電子廠都看不到,卻是做智慧衣的必備要件。」紡織所產品組組長沈乾龍說。

十年磨劍、跨領域團隊,加上獨步全球的導電纖維技術與專利權布局,讓台廠在智慧衣賽事搶進內彎道,一四年五月,英特爾發表一款智慧衣,就是與南緯攜手合作,未來NIKE、Adidas想找夥伴,台灣就能提供解決方案。

台廠優勢一:導電纖維技術智慧衣的核心技術關鍵是導電材料之突破,AiQ副總經理黃宏旭表示:「智慧衣要能洗、能摺、絕緣,穿在身上不能短路,也不能因為 流汗導致訊號消失;簡單來說,衣服即新載具,像是軟機殼一樣,但電流比一顆乾電池還低,不會危及人體。」九五年時,黃宏旭原本在一家金屬材料廠「金鼎」, 花了五年時間,從比利時購買機台再自行改造,將一根不鏽鋼柱軟化為纖維,最細可拉到兩微米,相當於髮絲的二十分之一細,捧住一團不鏽鋼纖維,就像捧住銀灰 色的棉球,還能扯出柔軟的「鋼絮」,黃宏旭說:「當初為了尋找更大的市場,○一年時金鼎加入南緯成為子公司,又花了五年才將金屬纖維商品化。」目前,全世界僅三家公司生產金屬纖維,另外兩家皆從事工業用途,如玻璃製程必須的高溫緩衝材,僅金鼎一家投入智慧衣開發,並在○九年成立AiQ,跨界整合通訊業、半導體業,企圖成為智慧衣的解決方案商。

南緯實業總經理楊維漢興奮地說,過去推廣智慧衣,大部分人都沒感覺,「今年八到十月,我在美國、上海與台灣參展,被問到『智慧衣』的頻率幾乎是過去三年的總和!」一次參展三至五天,就能與上百組來自全球的人馬交流意見。

「你能想到的行業幾乎都談過!藥廠、保全、漁業、醫院,甚至連瑞士郵局都有,我們參加的展覽已經從紡織展、戶外運動用品展延伸到消費性電子展與通訊展,因為未來智慧衣販售的通路,可能不只是服飾店。」楊維漢說。

台廠優勢二:專利權完整

代理日本自行車品牌的三司達企業堪稱經典範例。○七年,三司達與紡織所共同開發智慧車衣,一四年正式以CABALLERO品牌在自行車經銷通路以及 PChome商店街販售,「這是冷門產品,我們要先打開市場,所以定價不高;未來若競爭對手想做,我們也樂意將感測技術技轉分享。」三司達品牌副理辜銘仁 說。

「台灣紡織業有很強的優勢,但專利權意識有待加強,否則未來容易被國外大廠影響。」沈乾龍提醒,智慧衣已經不是單純的紡織品,因為結合了感測、發熱或發光 等電子模組,一定要累積專利權才能有效防禦,「科技人普遍有專利布局的常識,但紡織業沒有,這是未來加入者要注意的地方。」去年美國境內就爆發了智慧衣專 利訴訟,Apple、NIKE、Adidas無不中槍,不僅影響了上市時程,也讓部分想投入智慧衣的紡織業界大老止步觀望。

幸好,台灣兩大領先者南緯與紡織所,都明白專利布局的重要性,從纖維材料到解決方案,各自累積了一百多項專利權,黃宏旭更強調:「我們幾乎每周都會有一個新的專利。」新創公司Rooti 科技專研穿戴式裝置,創辦人黎克邁從鴻海出身,去年起與AiQ共同開發運動感測衣,僅花一年時間,產品已在今年九月上市,黎克邁強調,「申請一個專利要幾 萬元,每年還要收維護費,一年比一年貴,我目前申請七個專利就花了幾十萬元,但這是必要的付出。」台灣的技術能量已到位,且開發速度愈來愈快,去年遠東集 團整合旗下紡織、光電、通訊、醫療資源投入非金屬的導電薄膜材料,今年十月就在台北紡織展上展出,且董事長徐旭東更放話要在今年底上市。

遠東新行政總部總經理鄭澄宇說:「未來智慧衣的挑戰,仍在消費者使用習慣,以及新形態『衣服』的接受度。」這也是所有廠商的共同心聲,楊維漢強調,南緯○ 九年就提出智慧衣解決方案,但接軌的商業模式迄今尚未出現。舉例來說,運輸業曾找南緯討論智慧衣,以方便偵測司機、機長、船長的身體狀態,有效避免疲勞駕 駛;又或是藥廠、醫院希望病患穿上智慧衣,能隨時監測血糖數值與服藥後反應,「千百種服務情境都是需求,但感測到的訊號要丟給誰?誰能處理?加上法規問 題,沒有後台配合,前端就不具意義!」智慧衣已經在穿戴式裝置中另闢一場全新牌局,早早坐上牌桌的玩家,手裡疊高籌碼,但還需要押寶的運氣與準確的預測眼 光,才能在新局裡稱王。

從瑜伽、跑步、騎車用的運動服,到偵測生命跡象的消防服,或是純娛樂功能的LED發光外套,智慧衣一穿上身,就是一套微電腦。

AiQ的金屬纖維已被英特爾與科技公司Rooti採用,感測之心跳能傳送到手機上記錄。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