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私募420億為辜仲諒布局 辜濂松增資豪賭中國

2010-04-29  TNM





因辜家大少爺辜仲諒涉案而沉寂3 年多的中信金,近來企圖心旺盛。中信金本週三董事會後將遞件申設大陸子行,與其他6家金控升格分行,走不同的路;接著6月底,將把最大宗的金控私募案 420億元送入股東會討論。這是各家金控前仆後繼搶灘登陸中,動作最大,也最快的布局。

本刊調查,為了私募案,77歲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 不但將數十年苦心經營人脈全用上,引入中國前政委郭炎與美國布希家族關係深厚的Ed Rogers私募基金等;過去1年來,他還忍著坐骨神經痛之苦,往返大陸穿梭此事,一切努力,攏是為了因案無法浮上檯面的長子辜仲諒,能在大陸立足。

辜 濂松 小檔案

現職:中國信託金控董事長

生日:1933年9月8日

家庭:

妻辜林瑞慧;

長 子辜仲諒(前中信金副董,現為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次子辜仲(主導凱基證、中壽等事業,現為開發金顧問);

三子辜仲 立(仲利控股董事長);

女兒辜仲玉。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企管碩士、菲律賓迪拉薩大學榮譽博士

經歷:

1966 年與叔叔辜振甫合組中信銀前身中華證券投資;

1984年出任中國人壽董事長;

2002年中信銀變身中信金,出任董事長至今。

上 週一(十九日),七家符合投資中國的金控中,有六家向金管會遞件,在「子行、分行、參股」三選二中,選擇「分行及參股」,獨不見唯一選「子行及參股」的中 信金;同時,還傳出中信金為了參股大陸銀行,將私募四百二十億元,此舉恐撼動辜家大股東地位,使中信辜家王朝「變天」。究竟辜家算盤怎麼打?

備妥銀彈 參股陸銀

這樁私募案之所以受金融圈矚目,一來它是發行新股籌資案,金額是金控史上最大宗;二則前中國政協郭炎要認一半二 百一十億元、約九.九%股權,市場已耳語四起,「參股法令還沒訂定,中信參股大陸銀行已經有譜了」。

為避免激怒金管會,對私募案,中信金封 口不提。本刊調查,中信金本週三(二十八日)董事會中,預定通過申請升格子行案以及討論私募事宜,預計六月三十日股東會通過,未來只要主管機關參股法令通 過並公布後,即可用於參股。

在金控各顯神通、尋找前進中國門路之際,中信將是步伐最快、動作最大的一家。「設子行可跨區經營,但一年新設二 百家,也打不過大陸的銀行,因此中信金有可能以子行發展法人金融業務,以參股中國全國性銀行方式,發展中信最擅長的消費金融業務。和其他金控以人民幣二億 元設分行,中信金備妥四百多億元銀彈,要做就做全區,法金、消金一起做,有點賭大的心情。」一位前金控總經理說。

小辭典 子行 與 分行

4 月19日金管會開放國銀申設大陸分行及子行,多家銀行搶遞件申設分行,惟獨中信金計畫申設子行。按中國法令,分、子行法律地位不同,設立條件和可承辦業務 也有差異。

分行在中國不具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權利義務多回歸母行承擔,財務與母行連結度也高,一旦發生虧損,母行就得金援,擴點也得靠母 行。子行則具獨立的法人資格,財務、業務等都可自理。

依法台資銀行登陸設分行,須注入人民幣2億元資金,不能發行信用卡,僅能吸收人民幣 100萬元以上的定存,母行得要設逾2家分行,才可能讓1家分行改制子行。子行資金門檻則為人民幣10億元,因被視為當地銀行,符合「開業3年、連續2年 獲利」的條件,就可做人民幣存貸等業務,子行還可擴點、參股其他銀行。

兩岸奔走 善用人脈

如今企圖心旺盛的中信金, 與三年多前不可同日而語。二○○六年間,中信在辜家長子辜仲諒的領軍下,原打算併購兆豐金,拿下第一大民營銀行龍頭,不料紅火案爆發,王儲淪為通緝犯,讓 中信士氣低落,直到一年多前,辜仲諒返台後,才又恢復生氣。

而私募案的關鍵人物,正是辜仲諒七十七歲的父親辜濂松。

辜濂松過 去一年,經常往訪北京,「他過來辦的都是私事(自己公司的事),想辦法弄個牌照或入股之類的。」知情人士透露。

本刊調查,辜濂松邀來前中國 政協委員郭炎、美國前總統布希家族關係深厚的Ed Rogers私募基金,及日本三井住友銀行等策略性夥伴。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辜濂松數十年來苦心經營的中、美、日政商人脈,在這一役中都用上。

最 令人驚嘆的是郭炎。台灣金控參股大陸銀行難度高,除了資金外,人脈關係更是關鍵。

「老先生年紀大,辜大少又因官司纏身,不能浮上檯面管事, 總得有人先頂著。郭炎日後若在中信金掛個位置,大家也不用太驚訝,而且憑郭炎與北京的關係,等於幫中信金進軍大陸開直達車。」知情金融人士說。

找來郭炎 政商均霑

這位郭炎,今年六十一歲,越南出生,一九七一年到台大念商學系,與現任行政院長吳敦義是台大同學,娶台灣老婆 後,即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成了正港的台灣人。九○年代回香港後,先是擔任美商新橋資本合夥人;一九九八到二○○七年期間,備受中國中信集團重用,他頂頭 上司是中共元老王震之子、太子黨重要成員—王軍。後來郭炎創業,買下香港上市公司東南亞木業,中信集團也入主。

「郭炎與中信集團關係深厚, 深受王軍賞識,也與後來的接班人孔丹有交情。」去年中信金為了競標南山人壽,要做私募案,郭炎在報紙上看到消息,打電話給子弟兵、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表 示有興趣。私下,郭炎早就是中信與辜家的座上賓,辜濂松父子經年與王軍、郭炎等球敘。

為回台投資,去年五月郭炎就辭去蟬聯三屆的中國政協委 員,現為香港同星投資公司董事長。「以他的年紀,要回鍋任政協是不可能,看來他已抱著破釜沉舟決心。」熟悉北京政圈的人士說。

持股縮水 傳言四起

四個月後,郭炎與準閣揆吳敦義在香港鏞記酒家見面一事曝光,入資案一度作罷,直到今年中信金重啟私募案,郭炎才又捲土重來, 以九十億元自有資金,並向國泰世華等銀行聯貸一百二十億元,湊足二百一十億元,認下半數私募股。

「郭炎雖表示資金為自有(撇清無中資),但 郭炎過去是大陸中信的代表,眾所皆知。」香港商界人士說。了解內情的國內金融圈人士則盛讚:「辜濂松果然薑是老的辣,這著棋真是高招。」兩岸「中信」應有 合作的空間。

同時間,市場也傳言「中信恐變天」。「辜濂松難道算盤不會算?新股東持股會比老股東還多?除非辜家不要玩了,從此脫離金融圈, 莎喲娜啦(再見)。但這怎麼可能!」熟悉辜家人士說。

「辜家絕不會引狼入室。從中信金年報來看,表面上,辜家持股只有七%,但四七%的外資 持股是純外資嗎?他們不會出去、再從日本、美國回來,以外資身分控制持股?辜家持股少說二成,但媒體不管寫多寫少,辜家都啞巴吃黃連,沒可能自己亮底 牌。」他說。據指出,辜家至少持有中信金二成五股權。

憂經營權 老臣不安

不僅如此,中信金內部也隱隱不安。親辜家人 士說:「羅聯福等老臣,多是從基層做到高階主管,不希望在經營權不穩的公司上班,怕隨時沒頭路。」

為此,老董(辜濂松)不斷與老臣、主管溝 通,「中信金如同我第五個孩子,我絕不會放棄中信金。」「郭炎看好中信金未來在大陸的成長空間,而且郭炎近幾年重心在經營飯店與信仰密宗,並不想經營金融 業。」辜家老臣說。最關鍵的是,辜家與郭炎等大股東間,已簽下一紙「由辜家掌握經營權」的書面協定,內部才達成私募案共識。

事實上,辜濂松 前年因坐骨神經痛開刀後,復原緩慢,身體微恙,但這一年來,為了私募案,他仍力排內憂與外患,苦心布局,背後為的還是辜仲諒。

上週,辜濂松 與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吃飯,行前,辜濂松特地差人打電話給蔡衍明,問說:「辜仲諒是不是也可以出席?」辜濂松用心幫辜仲諒維繫商界人脈,可見一斑。

嫡 長子傳承家業,是辜家百年法統。從辜仲諒兒時,辜濂松就給予嚴格的訓練,為的是有朝一日長子能接棒。辜仲諒也不辜負期待,一九八九年進入中信銀後,一路推 動改革、發展消費金融,超越花旗銀行,成為第一大民營銀行,直到二○○六年他放膽鯨吞兆豐金一役,遭逢人生與事業最大的挫敗。

跨向保險 版圖做大

前年,被檢察官從日本策動回台後,辜仲諒除了應付官司,也觀察到富邦金併購ING安泰銀行,國泰金在大陸壽險市場做得有聲有 色,中信第一大民營銀行已被人超越,十分心急。因此當兩岸簽訂MOU及南山人壽要標售時,辜仲諒不時與父親交換想法。

標南山人壽一案,中信 內部有過激烈論戰。「老臣大多反對,並以花旗銀行跨向保險後不成功為例,認為銀行本業一樣可以做大做好,若要跨向沒有把握的新領域,恐步上花旗後塵。」一 位知情人士說。

但大股東有不同想法。「大少爺認為這塊(保險)不能沒有,不然做不大。若完全不碰,和富邦與國泰的差距,會越拉越大,老董也 支持這個想法。」加上入主南山,等於拿下進軍大陸保險業的門票,因此,中信金董事會最後拍板,競標南山,雖然敗北,但仍企圖與得標者中策博智換股結盟。

為 了有事可做,辜仲諒去年三月,悄悄接下辜濂松的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頭銜。基金會設在信義計畫區中信金總部大樓十八樓,這也是辜仲諒昔日辦公樓層。 「慈善基金會一下活潑起來、活動多,辜仲諒雖隱身檯面下不現身,但他私下點子多,也開始和昔日熟悉的媒體高層有互動。」一位媒體人說。

辜仲 諒返台後,原可自由出境,飛日本、美國探視兒子與妻子羅惠玲,但今年二月春節前,法官將他限制出境後,心情又跌入谷底。

麻吉相陪 度低潮期

這段低潮期,辜仲諒有一幫換帖兄弟陪著他。「辜仲諒以前組成的LUNCH CLUB(午餐會)成員,平日會陪著他吃飯,或到老淡水、東方等球場打球,例如晶華飯店潘思亮、萬海陳致遠、聯合報的小王子王文杉等,這些朋友情義相挺, 對外絕口不提兄弟的事。」辜家友人說。

「他現在工作,比管事時還認真。不然他只要一離家,隨便去哪都會被盯住。像中信董事會通過麥克.迪諾 馬(Michael B. DeNoma)接任銀行董事長之前,辜仲諒就與Michael熟識。」這位友人說。

「辜仲諒因紅火案所涉及的刑 責,不是殺人放火的自然犯罪,而是商業行為所產生糾紛,在不同國家法律領域,有不同的見解。」法界人士說。也就是說,在辜濂松苦心布局下,辜家接班人辜仲 諒未來立足大陸有空間。

辜仲諒 回台至今中信金多新政

2008.11.24 涉紅火案遭通緝2年多,辜仲諒搭專機返台。

2009.2.25 延宕2年多的泰國信用卡公司投資案喊卡,認9千萬元損失。

2009.3.27 決將金控和旗下公司所持有的10%兆豐金持股,全數信託給台灣銀行,委台銀視市況出脫。

2009.6.26 股東會通過25億股私募案,預計募資443億元,11月因私募案與南山案掛鉤,金管會一度退件,要求進一步說明,至2010年3月重新定價,擬募資 419.7億元。

2009.6.30 中信銀董座羅聯福升中信金副董,後兼掌中國事業。延攬前渣打銀行亞洲區副董麥克?迪諾馬,主導銀行事業。

2009.8.28 出手標南山人壽97.57%股權,但敗給香港中策博智集團。

2009.11.17 與中策簽合作備忘錄,中策讓南山3成股權給中信金,換持中信金私募9.95%股權,未來南山董座擬由中策主導,中信決定執行長人選。

2010.2.25 延攬前行政院祕書長薛香川任旗下台灣彩券董事長。

2010.3.31 原採雙總經理制的中信銀,改採單一總經理制,由董座麥克?迪諾馬兼任。

2010.4.7 通過金控新組織架構,將設中國、投資、銀行、保險及證券5大事業群。

金控結善緣搶登陸

◎國泰金

今年1 月傳中國4大行庫之一的工商銀行,有意接手開業5年的上海國泰人壽50%股權,但遭否認。國泰投信2009年與大陸基金龍頭華夏基金香港公司結盟。

◎ 富邦金

今年4月宣告將與福建政府、中國中央級的國開基金合設海峽產業創投基金,規模人民幣50億元。另已申請與北大集團的方正證券合設基金 管理公司,並與中國中信集團合設融資租賃公司。

◎新光金

與海南航空集團合資在北京設新光海航人壽,2009年10月開業後, 即和中國、農民、建設、工商等4大行庫洽談通路合作,並同步評估開放讓4大行庫參股。

◎元大金

3月剛曝光的規劃,是由旗下元 大證券的海外公司,參股去年結盟的蘇州東吳證券,預計取2成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71

私募受阻富邦加碼 中信辜家腹背受敵

2010-05-27  TNM





金控史上最大的420億元中信金 私募增資案,在金管會暗示改公募下,上週出現大轉折,使得中信金參股南山、中國布局及經營權保衛戰,全盤遭逢莫大衝擊。本刊調查,與此同時,富邦金4月間 暗中加碼中信金近億元股票,原本氣勢如虹的中信辜家,今腹背受敵。

辜仲諒小檔案

現職: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年 齡:46歲

學歷:美國華頓學院企管碩士

經歷:1982年進入中信銀任職;2004年起先後任中信金控總經理、副董事 長;2006年因中信金插旗兆豐金弊案去職;2009年起負責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家庭: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長子,妻羅惠玲,育有2子

中 信金四百二十億元私募增資案,因前中國政協郭炎要入股鬧得沸沸揚揚,中信金及郭炎仍極力澄清「絕無陸資」,打算六月二十五日限期完成。但這樁私募案日前卻 突然踩煞車。 官方阻力 增資暫緩

十七日,中信金董事會決議,因「相關作業不及」,六月三十日將重新提報到股東會,請股東再授權一 年,令業界傻眼。

這樁私募案對於中信金而言意義非凡。首先,這四百二十億元中,一百五十億元用來設立上海子行,二百七十億元資金,則用來爭 取南山人壽股權或參股陸銀;其次郭炎一旦入股取得中信金九.九%持股,以郭炎與中國北京當局的關係,幾乎可幫中信金進軍中國開直達車。更重要是,郭炎與中 信辜家已簽下一紙「由辜家掌握經營權」的書面協定,成了幫辜家阻擋外部敵意收購的「白騎士」。

若私募案過不了關,事情就會變得很大條。本刊 調查,上週的大轉折,中信金情非得已,背後與金管會的暗示有關。

郭炎入中信金一事,自四月曝光之來,反對阻力由四方襲來。為此,郭炎四月間 曾帶著存有五十億元存款簿及過去有價證券買賣明細等,主動拜會當時金管會主委陳冲,說明資金來源。會晤後,陳冲也對外說明,「初步看來,郭炎符合專業性, 但資金來源及適格性須再審查。」

接著五月初,金管會銀行局、證期局找來中信金,就私募案進行溝通。知情人士說:「金管會有一派反對意見: 『私募案眾所矚目,是否有中資也尚未釐清,透過公募可讓小股東參與』,請中信金再做思考。」

如改公募 籌資打折

這一 席話,令中信金高層背脊發寒,趕緊回報,官方態度有了新風向,原訂五月底要送到銀行局審查的私募案,此時不宜硬闖。上週因而踩煞車,暫緩私募案,改以時間 換取空間。

私募案喊停,市場將矛頭指向陳冲。對此,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冲二十三日告訴本刊,私募案對證期局採報備制,對銀行局則因資本額變 動須事先審核,「金管會內部確曾表達,請中信金思考私募案改公募可行性,但表達意見的不是我。」

而就中信金應採私募或公募,陳冲說,此事涉 及商業判斷,不應由金管會個人表態,應提到金管會委員會裡進行討論。他強調,「目前情形,需尊重新任金管會主委陳裕璋。」

依法,業者雖可自 行判斷要不要私募,但銀行局握有審核權,官員意見茲事體大。「一旦改成公募,從巿場上募集的資金會減少許多。」投資銀行圈人士分析。

更重要 的是,公募會削弱經營權的保衛力道。「私募要鎖三年,公募沒有閉鎖期間,股東拿到股票後隨時可賣出,浮額變多,使有心收購者,更容易從市場吃貨。」投行人 士說。因此,包括中信金在內的上市公司,多採私募而非公募。

富邦插旗 加碼中信

然中信金私募案受挫之際,券商通路傳 出,有一金控家族暗中加碼中信金。本刊調查,這家金控集團正是富邦蔡家。

「自四月起,富邦蔡家成員加碼中信金股票,起碼近億元,其中不乏蔡 家女眷。」一位券商說。翻看中信金○八年年報,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人壽,當時持股中信金一.○四%、為第八大股東,如今在富邦人壽、富邦產險及蔡家成員加 碼下,持股已超越同年排名第四、持股一.四八%的國泰金。

由於中信金將在明年進行董監改選,富邦集團的動作,已引來中信辜家一陣緊張,開始 加強注意巿場上股權變化。

在民營金控發展中,同為企業第二代的富邦蔡明忠與中信辜仲諒,一直存在微妙的競爭關係。○二年八月,辜仲諒在台北 銀行爭奪戰中,先是敗給蔡明忠,後來辜仲諒改買萬通銀行;○五年中,辜仲諒相中兆豐金,結果扯出紅火案,被迫遠走日本,這段時間,辜仲諒只能看著富邦金茁 壯。

蔡明忠以香港子行插旗廈門銀行,布局中國市場搶了頭香,去年又併下ING,迅速壯大。

私募生變 憾動布局

中 信辜家父子急起直追,找來郭炎這位兩岸關係佳的紅頂商人,加速中國布局。「郭炎實力堅強,往後好幾年,中信金在中國布局將超過富邦金。」一位金融高層分 析。若六月間,博智中策投資南山人壽案通過,依約將南山人壽三成股份讓給中信金,有了南山一.六兆元資產併入,中信金更將一舉超越富邦金。

姑 且不論富邦集團加碼中信金真正用意何在,中信金私募生變,已對中信金錢進大陸產生不利影響。

小辭典 公募與私募

上市 櫃公司發行新股票募資,可採公募與私募2種方式。公募是以新股公開承銷的方式,對外公開募資,但須先讓公司原股東按持股比認購,最後剩下額度才可售予他 人。

私募無需保留原股東認購額度,一經股東會通過,董事會就可找符合條件者全額認購;好處是資金取得較快速簡便,且因公司有挑選金主的空 間,加上私募股3年不得交易規定,可穩定公司股權,又可避免增資後隨即有新股東拋售股票,打壞股價。但私募的認購價格,通常為發行價的8成左右,折價幅度 比公募大,增資的公司得承擔較高的折價成本,募到的資金也會打折扣。

蔡明忠 小檔案

現職:富邦金控董事長

年 齡:54歲

學歷: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碩士

經歷:1981年起任富邦(原名國泰)產險常董等職;1992年起陸續掌富邦銀 行、建設、產險營運;1999年起任富邦集團副總裁;2004年起出任富邦金控董座

家庭: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長子,妻蔡陳藹玲,育有4子女

富邦金VS.中信金

◎台北銀行

2002年台北銀行公開招親,中信、富邦、國泰等5家金控遞件,中信金原呼聲高,最終 富邦金勝出,北銀後與富邦銀合併為台北富邦銀行。

◎公益彩券業務

2005年財政部遴選第2屆公益彩券發行機構,中信銀開出每 年20.8億元的回饋金,打敗首屆發行機構北富銀,拿下彩券業務。2年後富邦金打敗中信金,拿下6年期運動彩券發行權,扳回一城。

◎ING 安泰人壽

2008年受金融海嘯衝擊,荷蘭ING集團因沉重資金壓力,急售旗下ING安泰人壽,傳與中信金策略聯盟不成,同年10月敲定由富 邦金以6億美元(約195億元)收購。

◎南山人壽

2009年南山人壽公開標售,富邦金、中信金表態參與,但都沒得手,中信金 不放棄,轉與得標的香港中策簽合作備忘錄,計畫以近1成的私募股權,換南山3成股權和實質經營權。

中信金 私募案與南山案 夾纏不清

◎二〇〇八

11月

.持有南山95%股權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向美政府借千億美元紓困,決定賣南山全部 持股,籌資還債。

◎二〇〇九

4月

.南山人壽標售案傳價格訂在20億~25億美元(約660億~825億元) 間。

5.12

.中信金董事會決議發行25億股普通股募資,採私募或公募搭私募。

6.26

.中信 金股東會通過私募25億股,擬募資443億元,須於1年內完成。

7.3起

.南山開始標售,初期有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香 港博智等9買家,最後中信金、博智雙龍搶珠。

7.28

.博智的併購夥伴香港中策傳為中資,引來金管會、立院各方高度關注。

8.28

. 博智標得南山。

11.12

.博智向經濟部投審會遞件申請併購南山,因中資疑慮遭退回。

11.17

. 中信金與中策簽合作備忘錄,中信金拿南山3成股權,中策換持中信金私募9.95%股權,官方大為疑慮,後續嚴審2案。

11月下旬

. 中信金私募案遭金管會退件,金管會要求說明購南山股權一事。

◎二〇一〇

1.12

.博智再度遞件申購南山。

3.12

.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決議要求博智7年不得賣南山持股。

3.26

.中信金私募案重新定價,計畫募資419.7億元。

5.17

. 中信金私募案期限將屆,董事會決於6月底的股東會重提私募案。

神祕金主郭炎:做事順勢不強求

在台灣政商圈掀起波瀾的 中信金私募案神祕金主郭炎,首度打破沉默,上週四在香港太古廣場二座的辦公室接受本刊專訪。「這次,我是大麻煩。」個頭不高的郭炎苦笑說。

台大畢業 香港發跡

辦公室只有一組沙發跟小型會議桌,牆角堆著幾張大型照片,是已開業三年的拉薩四星級酒店「福朋喜來登」,及十月 將開幕的西藏首家五星級酒店瑞吉斯「St. Regis」。投資飯店,起源於六年前,兒子建議全家到西藏旅遊,卻發現沒有家像樣旅館可住,郭炎因而引進國際酒店品牌。「原先只投資人民幣二.五億元, 現在已加碼到六億元。拍腦袋的生意(指靈機一動)是有風險。」他邊說邊拍腦袋。

郭炎是越南華僑,鮮少提及慘澹的少年期。「我十六歲那年,發 現自己過目不忘,從越南來台灣求學,一心要從商,但第一年考上成大建築系,只好放棄,先到南陽街苦讀一年,重考上台大商學系。」在台大,郭炎認識小他一屆 的太太,一九七五年畢業時,越南淪陷,郭炎有家歸不得,他先到香港大學念碩士,後又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拿到金融學博士學位。

頂著博士 的郭炎,職場發展順遂,第一份工作是美國Crocker銀行香港分行,負責客戶關係,因此與中國中信集團的王軍建立交情,隨後,中信集團合併香港的嘉華銀 行,成立中信嘉華銀行,王軍延攬郭炎成為中信嘉華主席兼行政總裁,但不到一年,郭炎就離開。

投入礦業 成就財富

對於 自己從事業高峰倉促下台的過程,郭炎隻字不提,只說:「當時,算命師要我做善事兩年。」郭炎信藏傳佛教中四大派中最古老的寧瑪派,由於僧人大多戴紅色僧 帽,俗稱紅派,郭炎因此到藏區捐錢行善,二○○○年才重出江湖,買入東南亞木業。

「我接手東南亞木業,發現甲板生意不能做,要買林場,又碰 上蘇聯開放木材出口,只好轉做其他礦業,公司才轉虧為盈。」○三年,中信集團入股東南亞木業,更名為中信資源,郭炎擔任主席。

隔年,東南亞 木業鎖定石油發展,「當時買油田要借十億美元,我根本借不到,才找來(中國)中信,一開始就談好,他們要過半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他買下哈薩克油田, 石油儲量高達五億桶,讓中信資源成了繼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及中國海洋石油之後,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香港商界人士就說,「郭炎搭上了中國想發展能源的戰略 目標。」

郭炎見好就收,○七年底辭去中信資源職務,並把手上東南亞木業持股,以洽特定人買賣方式,賣到剩下一億股,正好避開了美國第一波次 貸風暴後的股市大修正。商界人士初估,郭炎身價逾百億元。

發跡後,郭炎曾回越南西貢。問起家人,他突然沉默,「後來回去,都找不到親人。」 拿台灣護照的他,與太太打算回台定居,五年前開始在台大醫院定期健檢,留下病歷資料。

看上消金 鎖定中信

「我看兩岸 情勢,銀行開放是遲早的事情,現在進去一定有獲利。上百萬名台商到大陸,其中六成在台灣跟中信有合作。你想,中信銀只要服務台商就夠了,如果他的消金也可 以到大陸,就很恐怖。」郭炎二十多年前擔任信孚銀行(Bank Trust)台灣區總經理四年期間,與駱錦明、羅聯福熟識,知道中信銀是台灣有實力的商業銀行。

因此,二年前郭炎的太太曾動念在公開市場買 中信金股票。「金融風暴時,我跟營業員說十元以下接,結果股價沒再回到十元以下。」他認為投資中信金一本萬利,「每年投資報酬,都比我把錢放銀行定存 好。」郭炎轉而向熟識多年的中信辜家表達投資意願。「結果老先生不理我,後來透過美林牽線,才跟辜家搭上線。」

一年前,郭炎跟中信金談妥私 募投資案,去年六月,避免身分引爭議,他辭去中國政協職務,「台灣人不了解政協,以為多偉大,我們就是顧問性質,而且我還是在環保領域,唉…」郭炎頗無 奈。

未料,去年九月爆出吳敦義到香港跟郭炎碰面,一位知情人表示,「當時,郭炎在風頭上,中信私募案時間因此延後。」除了「中國政協」身分 外,主要是他跟王軍交情好。外傳他將促成兩岸中信合作,郭炎失笑;「他們海峽盃高爾夫球賽打了二十年,他們比我還要熟,要合作,絕對不需要我,哈哈!」

回台投資 否認陸資

當話題轉到日前媒體報導,〈中國太子黨撐腰?郭炎淘金 吃定國企〉時,一向笑臉迎人的郭炎動起肝火:「我丈母娘很火大,打電話問我怎麼回事?這些胡扯的報導我已提告,不然丈母娘要怎麼看我?我辛苦經營中信資源 八年,從石油一桶二十美元進場,後來飆漲到一百一十美元,外界說我財務操作套利,根本是胡扯。」

「我這錢擺銀行二年多了,資料都可公開,連 當初我賣股的名單都留著,大家可以去查查看,這中間是不是有所謂的陸資?」他沒好氣地說。

經歷動亂的郭炎說:「我自己靠教育起來的,我深信 父母留給小孩只有兩樣東西,教育跟父母名聲,如媒體所寫,我的小孩怎麼抬頭?」郭炎有二女一子,都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若私募過關,他將把中信金股權信託 給老婆與小孩。

面對私募受阻,他感慨地說:「我做事要順勢,不去強求,沒有買賣一定成,如果台灣歡迎,我就回台投資。」

郭炎小檔案

出生 1949年生於越南

學歷 台灣大學商學系、香港大學管理學哲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金融系博士

現 職 香港同星投資董事長

婚姻 已婚,育有2男1女

經歷

1983年任職美國Crocker銀行香港分行,促成 中國中信集團3千萬美元聯貸。

1987年任美國信孚銀行台灣區總經理,協助永豐餘發行全台第一筆可轉換公司債。

1991年轉 調信孚銀行香港分行。

1996年出任中信集團新成立的中信嘉華銀行主席兼行政總裁。

1997年辭去中信嘉華職務。

1998 年出任中國第9屆政協委員。

2000年與友合資買下香港上市公司東南亞木業。

2003年中信集團入主東南亞木業,改名中信資 源控股,郭炎任董事長;任中國第10屆政協委員。

2007年辭去中信資源董事長職務,並出脫多數持股。

2008年任中國第 11屆政協委員。

2009年辭去政協委員,赴台發展。

小辭典 中國政協

1945年中共杯葛國民黨把持 國民大會,為緩和緊張關係,國民政府接受中共要求,同意在召開國民大會前,先開各黨派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事,此為政協制度源起,中國沿用至今。

如 今,中國將全民依行業、民族等,分為34個界別,經官方等單位推薦,選出政協委員。最高層級的全國政協,位階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齊平,每年3月人大會議召 開前3~7天,全國政協會2千多位委員先開會,意見轉呈人大會議參酌。全國政協下,各級政府也都設有同級的政協;中國政協總數達3千多個,委員合計有50 萬餘人。

政協非官方機構,但參與國政運作,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把對台關係的工作交給政協。運作至今,政協也有與利益團體掛勾等弊病,現 正面臨改革的輿論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4

大股東如何玩私募 吃定小股東?

2010-6-7  商周





繼史上最大波上市櫃公司減資潮 後,今年股東會將討論的私募案也成為熱門話題。

依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訊,今年來共有一百八十家上市櫃董事會有私募計畫。

更 有小股東以「賤賣股權」、「圖利特定人」等訴求,登報向公司派「叫陣」,引發了主管機關與投保中心的關切。

最早因應二○○○年以來科技泡 沫化「雞蛋水餃股」而生的私募,原是為協助上市櫃公司虧損轉型的做法。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就指出,「私募是一種創新型的財務思維,也是協 助公司轉型的策略資本。」

正因事前核准等繁瑣程序、公司淨值跌破面額後公開募集價格缺乏吸引力,事後報備、又能洽特定人折價發行的私募能 讓資金一次到位,是相對有效的募資工具,包括策略聯盟、成長性融資與彌補虧損等不同私募目的,原先的立意其實有利公司發展與股東權益。

沒 想到在利之所趨下,私募現在卻成了不少大股東欺負小股東的利器。究竟大股東與特定人有哪些玩弄私募的手法?他們又如何吃小股東的豆腐?

手 法一:賺套利 左手認新股,右手賣老股

由於證交法並未規定公開募集不成,才有私募正當性,加上並未限制大股東或特定人參與,這讓有折價機 制、方便公司籌資的私募成為合法套利的巧門。

「私募洽的特定人,通常都和自己有關,歷史上超過一半都是大股東或關係人在認。」安侯國際財 務顧問公司購併服務執行副總鄭傑文說,就算私募有三年閉鎖期,大股東仍可一邊認私募,一邊賣老股,且至少有兩成價差能先落袋,還完全合法。

若 私募與賣老股比率相同,大股東套利後股權甚至還維持不變,若再結合高質押比等財務槓桿,就更是大玩無本生意。

投資人保護中心法律服務處處 長趙順生解釋,董事會決議私募後,價格低於參考價八成時,只要券商、會計師出具合理性意見,挾股權優勢股東會二分之一出席、三分之二通過生效,就能洽特定 人認購,小股東完全無能為力。

手法二:指定認購 可鞏固勢力或「借殼」上市

原有大股東賣老股不只能套利,搭配減資與私募 來「洗掉」原有股東結構,再把股權賣給特定人,同樣能鞏固公司派在董事會的勢力,讓日後辦事更隨心所欲。

「私募可以指定認購,又有經營 權,股價又便宜,一舉數得。」一位市場人士透露。能指定特定人,私募因此成了公司派眼中可明目張膽爭奪經營權的合法工具。

勤業眾信財務諮 詢顧問公司總經理陳威宇指出,正因上市櫃公司具有一定程度吸引力,私募股權可一次到位,潛在投資人可藉此取得獲利分配、股東會表決權等經營權,等於「借 殼」上市櫃。

他分析,公司派願意讓利原因,包括連年虧損「不想玩了」,或引進策略投資者的「搭便車」心態,不過,不只引進對象是英雄或狗 熊差異大,私募公司營運狀況同樣是重要觀察指標。

以上櫃公司鐵研科技為例,各在二○○七、○八年股東會決議私募,其後電池材料新投資案仍 未成功,大股東與投資人都得共同面對下市命運。

元大投顧投資研究部副總經理劉宗祺更不諱言,「本來就爛爛的公司,想透過私募飛黃騰達不容 易。」即使如此,他指出特定人的算盤打得精,一旦取得成本低,不怕股價爛三年,只怕公司三年內倒閉。

例如,三月中公告最低能用參考價三成 私募三百萬股的上櫃公司佳穎,以每股暫定十‧符七元私募價計算,對照五月三十一日四十元股價,待三年閉鎖期滿轉公開發行,只要股價維持原有水準,比原股東 低七成取得的股票就有七成三獲利;就算跌破三折成本價,其賠錢風險也較一般投資人低。

小股東無奈: 無法參與、股東權益受損

私 募除讓大股東透過套利而荷包進帳,由於排除小股東參與,常讓其「看得到,卻吃不到。」成本比參與私募的大股東與特定人高,這是小股東首次被吃豆腐。

趙 順生補充,私募價七折八扣後,同單位股權相對低價就能入手,股價被佔便宜卻無法參與的小股東,當然會認為是不公平待遇,對有意投資者來說,明明可得的權利 遭排除,積極面看也是權益受損。

「如果私募案,大股東賺錢,小股東也賺到錢,同樣會拍拍手;生氣原因是他賠錢,但大股東卻賺到錢。」鄭傑 文觀察。

他分析,若賺錢公司因策略聯盟而私募,小股東大有機會吸取未來股價上漲的奶水,但如碰上私募價在淨值之下,差額會吃掉資本公積與 保留盈餘,若不足再列股東權益減項,陷入淨值與股價更低的惡性循環,等於二度被吃豆腐。

再加上若三年後占股本比重高的私募獲利了結,可想 見額外賣壓又將不利原股東。

能力有限的小股東,如要選擇繼續持有接連虧損公司,想跟大股東或特定人的私募對賭,在資訊與權利不對等的情況 下,最後很可能面臨賣出沒賺錢,不賣出股價卻持續向下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8

私募暗招 定低價買新股、高價賣舊股 轉手間獲利數千萬

2010-06-14  今周刊





便宜沒份 小股東權益還遭稀釋私募引 進資金,股本因而膨脹、小股東的權益不但因此被稀釋,也沒有參與增資的機會,小股東與經營團 隊資訊不對稱,讓對營運狀況成竹在胸的經營團隊,有機會透過私募定價與市價之間的價差, 取得穩賺不賠利益。

撰文‧徐介凡

「最近這段時間,真的是我在承銷部待了二十幾年以來,見過上市櫃公司辦私募最多的時候。」一位國內券商承銷部資深副總說,截至目前,今年新增的私募案件已近一八○件,多到讓人驚訝的地步。

不過,另一方面,小股東登報抗議大股東「賤賣股權」、「圖利特定人」的事件卻層出不窮;更多的股民則開始四處打探:「到底什麽是私募?對我們有什麽影響?」立足點不公平 小股東權益流失根據《證交法》對私募的定義,是指發行股票公司在符合法律規定之下,對於特定人招募有價證券的行爲;說得白話一些,其 實就是把公司的股票以合法爲前提,賣給早就談攏價格與數量的人。

相對過去傳統的「公開募集」,所有股東不分大小都能公平的按原持股比率認購,私募從一開 始就把小股東強制排除,形同逼小股東自動棄權,立足點並不公平。

緊接著,引進資金後,股本因此而膨脹,就稀釋了原有股東的權益。其次,許多經營團隊對於未來營運狀況早就胸有成竹,因而採取私募操作,藉此以較低的成本拉高自身股權;相對的,小股東不但每股獲利遭到稀釋,更沒有這種「撿便 宜」的機會。

另外,就算公司營運並沒有特別驚人的爆發力,大股東透過私募定 價與市價之間的價差,仍能從中謀得穩賺不賠的利益;這個時候,小股東的權益,就在這一次一次的股本膨脹中遭到蠶食。

表面上來看,因爲私募有閉鎖期三年的規定,在此期間之內買方不能拋售購入的股票;就算時 間到了,也必須經過主管機關審核後方得變賣。不過,對於本身就有相當持股的大股東們來說,私募股 仍是絕佳的獲利工具:一手用私募買進新股,另一手隨即把價位較高的老股拋出,兩手策略 賺 取價差,輕鬆獲利。

場景拉回二○○八年二月,曾以二十萬元賺到十億元身價、縱橫股票期貨市場的張松允,不僅在市場上大舉收購超過九千張力武電機的股票,並進一步以略高於每股 淨值二.○六%的十三.四元,對外公開收購九二八四張,個人與關係人總計持股達一八三○七張、占股權三九.三二%,成爲最大股東。他也於同年五月臨時股東 會,順利以四席董事二席監事,拿下力武電機經營權。

「股市高手」進駐公司的財務規畫由於力武電機原大股東力山集團亦持有約當三八%的股權,與張松允派系可說實力相當;因此,對於此次張松允的入主,雙方稱爲 採取共同合作經營模式,由原力山集團團隊延續馬達本業,而張松允則專責公司財務規畫與提升附加價值。

張松允上任屆滿一年,力武電機在他運作之下,財務操作果然有重大的不同,根據○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告,力武電機董事會通過以暫定每股七.九四元的價格,進 行公司史上第一次私募,共一萬兩千張力武電機股票,募集資金九五二八萬元,用以充實營 運 資金及因應未來發展之資金需求。

買賣之間光價差就獲利數千萬元根據《證交法》規定,私募對象只 須在股款或價款繳納完成日起十五日內才須揭露,所以,儘管張松允在四月二十九日時申報轉讓 二四九九張股票,卻沒人察有異狀。

繼申報轉讓持股,同年七月九日力武電機公告,私 募定價下修爲六.四三元,此定價是依照定價日前三個營業日的平均收盤價格而來,但相較當時淨值 十一.一元折價超過四成。儘管價格疑有低估, 但根據現行《證交法》,只要股東會上超過三分之二的股東通過,就能進行募集,想當然耳,握有多數股權的張松允自然沒有遇到任何阻力。

根據完成後的公告,總共五千張的私募普通股,全由張松允派系人馬出資購得。從四月公 告將進行私募,隨後申讓持股,再以低價參與私募, 這一趟先高賣再低買的過程,難免給外界「藉由私 募進行價差獲利」的觀感。

若以四月二十九日當日收盤價格十.四元,張松允個人申報轉讓二四九九張股票,以及最終用每股價格六.四三元認購私募股票之間的價差計算,光是這一筆交易,就讓張松允賺進約一千萬元的獲利。

而如此劃算的生意,恐怕不只這麽一筆而已。

在同年八月二十一日、九月十一日、一○年一月八日,張松允再度主導三次力武電機的私募案,最後以每股六.六四元、八.三四元、十.九八元的價格,分別完成買進三千張、兩千張、兩千 張的力武股票。

對照私募案時,張松允與關係人申報持股轉讓的紀 錄,亦分別在○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二十二日,以及一○年一月二十一日,賣出二千張、二千張、一百張的股票;若以申報轉讓日的收盤價八.四二元、十六元 與十四.五元,對照當期私募購得股價之價差來看,分別約爲三五六萬元、一五三二萬元、 三 十五.二萬元,加上○八年四月到七月間的第一次獲利,幾次操作下來,各關係人之總價差高達近三千萬元。

「公司管理當局與大股東,當然有濫用私募工具的可能性,但是看待這件事情,重點應該擺在 這麽做是否合法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爲,台灣的法令規範相當精 細,且資訊揭露亦十分充足,投資人應從公告上主動去了解公司私募的定價是否合理,藉此判 斷自己的股東權益是否遭到損害。

但,什麽定價才算合理?不願具名的會計師說:「私 募股價的定 價,根本就是大股東隨便喊,律師、會計師等,只要配合就好。」這位會計師強調,就算法令規定私募股 價若折價幅度低於八成,必須出示專家意見,其實從獲利、虧損、負債等各項財務數據,甚至是同業 競爭比較的層面,會計師都很容易提出合理的專家評估。加上大股東本身就擁有控制性股權,想在股東會上通過私 募案亦十分輕而易舉。

法令須隨投資環境適時調整「股東會都通過了,送到主管機關去審核,多半都不會被擋。」他表示,儘管證期局最後發現事有蹊蹺,頂多也只會採取不斷檢查的作 法。

﹁法律應該可以用更縝密的角度去規範。﹂一位熟悉公司法的律師說,例如多數公司既然認股名單已是定案,那麽未來甚至可以在私募案送至董事會表決時,便規定將名單一並提出,讓所有董事以及未來的股東會,都能在更透明的環境 下進行表決,也讓小股東的權益被更公平的對待。

張松允出手精準只因眼光獨到?

力武一年以來股價走勢與張松允股票操作時點

2009.4.24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7.9元價格私募12000張股票

2009.4.29

張松允申報轉讓2499張個人持股,當天收盤價10.4元

2009.7.9

力武電機公告下修私募定價與張數分別爲6.43元、5000張股票,與前次賣股價差合計獲利約1000萬元

2009.8.21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6.64元價格私募3000 張股票,全由張松允一人認購

2009.8.31

張松允申報轉讓2000張個人持股,與前次私募價差合計獲利約356萬元

2009.9.11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8.34元價格私 募2000張股票,由張松允與其主導經營之立達創新 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認購

2009.9.22

張松允申報轉讓2000張,與前次私募價 差合計獲利約1532萬元

2010.1.8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10.98元價格私募2000張股票,全由張松允一人認購

2010.1.21

張松允關係人張蔓莉申報轉讓100張個人持股,與前次私募價差合計獲利約35.2萬元

總計價差

獲利金額

近3000萬元

折價幅度有高達八成者——近四年私募對 象、價格有疑慮的公司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年度 市場別 私募單價(元) 私募單價/每股淨值(%) 折價幅度(%) 認購者其中

是否有關係人

2302 麗 正 2008 上市 1.79 13.48 86.52 是6219 富 旺 2008 上櫃 5.19 17.57 82.43 是6145 勁 永 2008 上市 15.7 24.25 75.75 是2913 農 林 2006 上市 3 27.42 72.58 是6294 智基科 2009 上櫃 28.81 30.61 69.39 是3095 及 成 2008 上市 8.56 32.56 67.44 是5530 大 漢 2009 上櫃 4 34.25 65.75 是5498 凱 崴 2009 上櫃 3.8 34.58 65.42 是2007 燁 興 2008 上市 2.6 35.28 64.72 是2475 華 映 2009 上市 2.5 39 61 是4304 勝 昱 2006 上櫃 2 39.92 60.08 是2904 匯 僑 2006 上市 1.97 41.65 58.35 是1453 大 將 2007 上市 3.5 41.82 58.18 是2440 太空梭 2006 上市 3.3 42.31 57.69 是5395 圓 方 2009 上櫃 2 44.74 55.26 是資料來源: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

公司說法

力武電機董事長張松允表示,選擇私募不採公募是爲求籌資順利,至於申報轉讓 手 中持股,則是基於觀察股票價位,以及當時個人資金調度而進行的調整。

LED成私 募套利新天堂

打從去年下半年景氣開始出現復甦生機後,台股電子產業募資最積極的,莫過於LED產業。看準LED電視背光的爆發性成長商機,各家LED廠無不卯起來募 資,現增、私募、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樣樣來,就爲了搶在這時擴產、買設備不爲錢 煩惱。

據一名市場人士透露,其實在這些私募案的背後,看的到特 定一群人的影子,「這些人他們很少玩現股,玩私募、CB(可轉換公司債),用老股換新 股,套利賺價差。」他們套利的模式都是同一套,透過參與私募買進新股,私募消息一出將股價拉高後,再將手上的老股釋出,如此一來,除了私募成本原本就相對低於市價,老股換新股又可以賺一筆,成爲私募套利的最佳捷徑。

LED私募之所以近一年 來被廣泛討論,除了私募數 量多以外,通常折價幅度也不低。以泰谷去年發兩次私募,引進億光與晶電兩大股東,都用超 過三成的折價幅度,因此必須提出專家報告。「像這種,它是爲了公司長遠發展考量,你很難說它有圖利特定人。」怡和創投楊邦彥就直言,私募價格是否涉及「圖利」,本來就很難明確認定,但折價幅度若太大,傷害小股東權益,則是公司派必須 考量的地方。

(賴筱凡)

近一年LED私募案 總覽

LED廠 私募金額 (億元) 每股價格(元) 與當時股價相比之折價幅度(%) 認購人泰 谷 10.08 16.80 35 晶電認購19.9%、億光認購10.2%新世紀 5.16 25.80 37 尚未完成新世紀 6.55 21.85 36 尚未完成光 磊 4.02 21.50 15 日亞化、日立電線、信越光電光 磊 0.20 20.50 21 尚未完成華 上 3.99 9.28 25 董事長李森田之二親等以內親屬李明穗與原股東莊昭瑞共認購18.6%,其餘爲投資公司認購華 上 2.99 9.40 20 尚未完成東 貝 20.12 40.24 38 彩晶認購60%,鼎元認購1.6%,瑞軒認購3%,漢鼎創投認購7%,怡和創投認購3.2%,董事長吳慶輝等關係人共認購2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5

私募.釋股.減資手法大公開大股東吃定小股東

2010-06-14  今周刊




內幕

茫茫股海,大 股東擁有絕對的主場優勢,早就不是新聞。

但近年來,資本市場遊戲日益翻新,減資、私募、 釋股,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資本遊戲中,小股東的權益一次又一次被踐踏。

大同的林蔚山、威盛王雪紅以及友達李焜耀,這些聲譽顯赫的大老闆們,都 在其公司的利益分配中,把大餅從小股東口中挖出來,一刀切給了特定人。

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悲哀!

金管會、證交所應該負起監理 責任,針對這些情事是否違法,給小股東明確的交代。

撰文‧劉俞青

當初是看大同在台灣這麼多年了,到現在我每天 還用大同電鍋煮飯,很好用,但股價怎會跌成這樣呢?我買了一百多張呢。

我是二○○三年買進的,總共拿了一百多萬元的私房錢去買,那時我的孩 子剛考上高中,想說以後賺了錢給他當作大學畢業出國念書的學費。

但七年了,那天問了我的營業員,他說七年來大盤大概漲了二到三成,我九塊買 的,七年來大同沒有配我一毛錢(股息),到現在股票價值剩下六十幾萬元。

前幾天,我看報紙說最近還要減資六成再增資,我問我的營業員這是什 麼意思,我要再拿錢出來增資嗎?這樣之前虧的就會慢慢補回來了嗎?他說我的股票只會剩下四十幾張,而且我不能增資,因為增資是給大股東他們增的,不是我。

我 不懂,怎麼會變這樣?股價跌、張數還變少,大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要我認賠賣掉嗎?

我虧錢就算了,但我的孩子要出國讀書怎麼辦?

這 是一位大同小股東的真實心聲,卻也道出了,茫茫股海裡,千千萬萬個小股東,最寫實的心情。

股市就像大海,大股東們像是開著豪華大遊艇的船 主,御浪前行,好不愜意。

但多數小股民卻只能隻身跳進大海裡游泳,隨著浪花起落,連個救生圈都沒有,只要風浪一起,就要淹沒在茫茫大海裡。

這 幾年,台灣的資本市場越來越活絡,外表看來,法令似乎越來越繁複,但對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實際上增加了多少?只有天曉得。

但對手握公司充分 資訊的大股東而言,本已立於不敗之地,加上近年來可以玩的﹁把戲﹂越來越多了,這些魔杖在手,只要海浪(機會)一來,一番上沖下洗之後,再讓魔杖充分發揮 法力,小股東的權益眼看就被坑殺殆盡。

但是,主管機關看見了嗎?金管會、證交所的大官們,聽見小股民們含淚的吶喊了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 不見這些主管機關有具體的大動作,但小股東的權益,早就在這場由大股東所主導的利益分配遊戲中,被秒殺了。

釋股 貪財大股東分配利益的幻術大同把五.六億元利益變不見了就以這次大同公司為例,從今年五月十二日,第一篇小股東致大同董事會的公開信,以廣告形式披露在 《經濟日報︾開始,這家百年老店的問題再度浮上台面。

表面上是一群小股東透過廣告,抗議大同公司的減資增資、以及公、私產權不分的公司治理 問題;但背後不為人知的,卻是一幅大同董事長林蔚山低價釋股的情事。

故事要從去年的五月說起。

去年九月九日,尚志精密化學 (簡稱尚化)登上興櫃交易。尚化是大同集團旗下一家專做電動車的磷酸鋰鐵電池的公司,搭上電動車的風潮,加上特有的日本技術專利,因此一登錄興櫃,股價就 衝上百元俱樂部,至今股價還在九十元上下。

一般公司要掛牌之前,都要做股權分散的動作,尚化當然也不例外。去年五月,尚化的最大股東——也 就是大同公司,拿出手上共一萬二千張的尚化股票來釋股,以達到股權分散的目的。

但弔詭的事情來了,這一萬二千張其中至少七千張股票,都釋給 了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相關的投資公司(見圖),賈文中曾多次參與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根據大同公司去年半年報揭露,這筆釋股交易,每股僅僅十五.八九 元。

如果和三個多月後,尚化登錄興櫃首日的高點每股一三二元相比,每股價差高達一一六元,七千張就是八.一二億元;即使和最近五日來的均價 每股九十六元相比,也有五.六億元的價差。

這筆錢,原本應該要在大同名下,屬於公司全體股東所有;但如今卻因為大同賤賣資產,價差落進了賈 文中等相關人口袋,被犧牲掉的,是大同所有小股東的權益。

至於大同公司為什麼別人不賣,偏偏要把尚化的股票,以低價賣給賈文中等相關人?是 否與二○○八年大同經營權爭奪戰有關?這個答案當然只有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心裡最清楚。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十八日,大同的股東會上, 要通過減資三百二十億元,還要再私募增資;而減資後的大同每股淨值十二元,和如今大同在 重大訊息上公告載明的私募參考價格每股七元相比,足足有五元的價差。參與私募的名單如何,值得密切關注。

對林蔚山來說,減資加私募的計畫,如何在股東會中闖關已是一道難題。但對尚化釋股案當中「賤賣資產圖利特定人」的疑義,在 今年股東會上,要如何給大同小股東們一個說明,這恐怕要比通過減資加私募的案子,還要更 棘手。

大股東口袋滿滿 小股東求告無門事實上,類似的案例絕非只有大同一樁,尤其在公司未上市之前的釋股,由於還未受到公司上市櫃之後法令的嚴密規範,這塊難得的空白堪稱﹁黃金 時期﹂,給了董事長一人手握釋股生殺大權的好機會。

到底誰能分得這個好處?有人選擇給了對自己有恩的特定人、親友,還有人乾脆給了自己,但 無論如何,被犧牲的,全都是小股東權益。

日前證交所董事會審查圓展上市案也是一例,圓展是一家從上市公司圓剛科技切割出來的金雞母,公司獲 利良好。但這個上市案到了證交所董事會竟破天荒喊卡,硬是把案子退回審議委員會重審;理由就是圓展在上市前釋股時,母公司圓剛科技的董事長郭重松,把圓展 股票用很低的價格,賣給了圓剛的董監事個人,甚至包括獨立董事們。

圓展與尚化案如出一轍,說穿了,都是﹁釋股﹂惹的禍。對於公司的掌權者來 說,這場利益重分配的遊戲,實在簡單得太誘人,太輕易的就會挑起人性的貪婪面。

私募 自肥老闆最愛的「彈性空間」走完程序股價狂漲 王雪紅眼光準?

股海浩瀚,但這個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大海,大股東可以利用的工具何其多, 其中的誘惑又豈止﹁釋股﹂一招。最近幾年幾乎成為所有上市櫃老闆最愛的﹁私募﹂,其中大 股東得以從中掌握的利益,更是誘人。

私募其實是公司籌資的一種方式,有別 於公開募資是所有股東按原持股比率認購,私募就是公司利用非公開的管道,以洽特定人的方 式來籌措資金。

既然是洽特定人,那麼要洽誰、用什麼價格洽?都有彈性空間,此時,和釋股一樣,大股東可以藉機揮灑的機會就來了。

攤 開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今年五月初,威盛三億股的私募案揭曉,一路以來英偉達 (NVIDIA)要入股的消息甚囂塵上;結果令人大失所望,三億股的私募全數由威盛董事 長王雪紅持股的投資公司吃下,私募價格定為每股十二.三元,總計三十六.九億元。

如 果以四月二十六日定價當天的收盤價十八元計算,每股價差高達五.七元,等於立時擁有十七.一億元的﹁潛在獲利﹂。

奇妙的是,每股十二.三元 的私募價訂定之後沒幾天,威盛的股價在沒有太多業績表現加持下,從五月初開始一路狂飆; 同一時期,大盤跌了快一千點,威盛股價卻逆勢漲了近七成。六月四日收盤價二十八.二元,如果和私募價 相比,等於當初募得三十六.九億元的股票,市值一轉眼已經來到八十四.六億元,短短一個月﹁潛在獲利﹂(編按:私募股交付日期未到,且交付後有三年閉鎖期,因此還未真正獲利)高達四十七.七億元。

如 果私募晚一個月定價,定出來的價格至少要比十二.三元高三到五成以上;但威盛的股價早不 漲、晚不漲,偏偏在私募定價完後才一路走高;真不知道要說王雪紅對威盛的投資眼光太精 準,還是運氣太好。

然而,這筆雖然未實現、但金額驚人的﹁潛在獲利﹂,如果當初改用公開募集,應該可以稍微補償一下這幾年來投資威盛慘遭虧 損的小股東荷包。

友達不買 七億元利益小股東沒份再舉一個例子,是聯華神通集團旗下的聯成。

聯成是一家銷售石化原料為主的 公司,一直以來經營績效良好。儘管金融海嘯侵襲,去年仍賺了十四.三九億元,今年第一季表現更佳,獲利八.三六億元;等於今年第一季就賺了去年整年接近六 成的獲利,展現出頗為可觀的營運爆發力。

而就在公司即將展現營運爆發力的前夕,聯成在去年底辦了一筆十五億元的私募現增。但在認購的名單上,赫然出現聯成董事長苗豐強的弟弟、同時也是聯成董事的苗豐盛,及聯強國 際總經理杜書伍的名字。私募定價是每股十三.四元,而定價當天聯成的收盤價是十七.二 元,每股價差三.八元,折價幅度二二%。

根據承銷商私下透露公司想法,當初聯成董事會選擇公募或私募時,曾猶豫許久;但後來考慮如果選擇公募,折價幅度可能更大,且當時聯成股價已經相當委屈,因此 最後才決定辦理私募增資。而聯成發言人朱明光則說,公司針對私募對象都有經過資格審查,符合者才能認購。

然而,儘管私募股票必須有閉鎖期三年的限制,折價幅度也還可說是在合理範圍內;但聯成向來經營績效不錯,在景氣 回春之際如果做公開募集,上述「折價幅度可能更大」的理由似乎不能成立。大股東直接把私募利 益歸為自己、家人或團隊所有,還是讓不少聯成的小股東吃味。

相對聯成,友達集團旗下的LED廠隆達布局更縝密,不仔細看,母公司友達的小股 東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權益在無聲無息中被剝奪了。

隆達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正式登錄興櫃,而去年的二月和十月,曾辦了現金增資。不過奇怪的 是,身為隆達大股東的母公司友達光電(董事長為李焜耀)竟然放棄認股,或者只認一點點的股權(見圖),而將這個認股權益洽公司的關係人認購。

偏 偏這些關係人不是別人,正是﹁陳炫彬及本公司法人董監事代表人及其二親等以內親屬等十人﹂,其中也包含李焜耀。

陳炫彬不僅是隆達的董事長, 還是友達副董事長,兩次的認購價分別是每股十元和十五元,這些關係人等兩次現增共認了將近一萬四千張隆達股票。

關係人以低價買了隆達股票之 後,今年三月間,每股淨值十元的隆達和每股淨值十四元的凱鼎宣布合併,換股比為一比一。當時許多法人認為這個合併價格有﹁偏愛隆達之嫌﹂,而這項合併決策 是否與早在一年前,關係人已經提前以低價大買隆達股票有關,令人好奇。

宣布合併沒有多久,三月二十六日,隆達掛牌當天股價直奔六十九元。算 一算,李焜耀放棄讓友達認股,卻讓陳炫彬等關係人大賺將近七億元,看在友達小股東的心裡,不知作何感想。

減資+私募 浴火重生誰獲利?

小股東自我犧牲強化公司換來一場空除了單純的私募之外,針對虧損累累的公司,資本市場最近也盛行﹁先減資後私募﹂的方式,重整公司資本。

通常公司經營階層會決定要這樣做,主要著眼是先透過減 資,彌補掉原本的累積虧損之後,再透過私募增資的方式,引進新資金;雖然小股東的股權會 因此稀釋,但卻有機會讓公司營運能夠重新動起來。以這次大同為例,就是想循這樣的方式,希望大同可以浴火重生。

但問題是透過私募引進新資金的目的為何,如果引進有助於公司未來經營的策略性投資人,那麼眼前小股東的帳面權益受 損或許還有機會在未來的股價上補回來;但若減資的目的只是「騰出空間,讓別有用心的資金能順利進駐」;那麼小股東被稀釋掉的股權,恐怕就只能含淚無語問蒼 天了。

然而,當這些股東權益被各種未盡公平的招數,分布在不同的特定股東手上,或許這些企業主們都能大言不慚地表示:並未違反當前的法令規 範。但這個制式性的回答只是凸顯台灣法令的未盡完備?還是企業主早已習慣將個人的私利擺在股東權益之前?

股神巴菲特每年以嘉年華會的方式召 開波克夏的股東會,用意之一就是希望股東不分大小,都能透過親眼所見,更了解公司經營者的態度。

這位世界股神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追求股東權 益的公平性,看在台灣這些大老闆眼裡,除了汗顏,應該要有更深的省思與體會才是。

《證交法》跟不上時代

私募法規的大漏洞

今年已經公告的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共有180家公司辦理私募增資,等於每7家公司中就有一家辦私募私募可以說已經是最夯的企業籌資管道。

但台灣《證交法》中對私募規範似乎還欠周延,大股東很容易在其中撈到好處。舉例來說,雖然在國外,私募只要經董事會同意即可,但台灣似乎更嚴格,須送股東會經1/3股東出席、2/3出席股東同意才算 數。但問題是,私募的對象和價格往往才是最具爭議之處。如果董事會遞案股東會時,一併把 認股對象名單列出,應該可以消弭不少爭議。

再者按《證交法》規定,如果私募價 格訂定低於參考價格的八成以下,須出具專家報告。但這次本刊特別整理所有提出專家報告的「專家們」,其中有獨立的會計師、有券商,就是不見具市場公信力的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讓人不禁對所謂的「專家報告」抱持保留態度。

如果未來《證交法》能補強「專家」身分的認可,或許能讓私募的檢驗更周全一些。

針對上述兩點,金管會某高層官員都給予極正面的肯定,認為應該 好好評估檢討。

據了解,金管會證期局確實已經邀請學者專家,針對私募規範 上的疏漏,著手進行討論,希望能給台灣一個更周全的資本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6

反坑殺戰術 財務長走人、私募定價過低 投資人小心闖蕩股海 務必九大警訊

2010-06-14  今周刊





投資股票,小股東往往因爲沒有與 大股東相對等的資訊,損失應有權益,事實上,小股東並非毫無抵禦能力,散戶們還是可以藉由一些公開資訊透露的危險訊號,來保護自身財產的平安。

撰 文‧劉俞青、周岐原、徐介凡在這個大股東占盡主場優勢的資本市場裏,小股東要如何確保自己的股東權益?看到哪些警訊,話不多說,先閃爲妙,才能在浩瀚股海 裏,進而求投資獲利,退而求安然退場?

以下是︽今周刊︾綜合市場常見的操作手法,並請教專家意見後,爲小股民整理出的﹁紅色訊號守則﹂。

訊 號1

公司做出財務重大決策前,財務長閃電走人以這次大同爲例,前財務長許嘉成在大同宣布減資前夕,閃電 走人,離職原因外界眾說紛紜。雖然大 同以﹁個人生涯規畫﹂爲由作爲解釋,但根據他的身邊人士透露,許嘉成是對這次減資加私募有 不同看法,才掛冠求去。

這種專業經理人與經營階層對於重大決策看法有嚴重歧異,很可能藏有外界難以窺視的目的性,在未能進 一步了解實情之 前,小股東最好小心爲妙。

訊號2

注意私募案 的定價過低

私募價格的訂定多少才合理?八成、 五成還是三成?

怡 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對此表示,私募定價過低有幾種指標,一是高於八成,二是低於八成但高 於每股淨值,三是低於八成也低於淨值。前二項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最後一項,投資人應該就要特別小心了。

﹁如果定低價是爲了圖利特定人, 代表老闆操守有問題,如果低價是因爲定過高會募不到錢,則代表公司績效一定不好,無論是哪種答案,對投資人都不是好事。﹂元大投顧副總經理鄭宗祺因此建議 投資人,只要看到不合理的私募價格,二話不說,先賣股票爲妙。

訊 號3

虧損減資,似難稱爲好公司﹁虧損嚴重到必須減資來彌補虧損,傳遞出兩個訊 息:一是公司很爛,二是這麽糟的公司,就算不是沒錢,可能也在 技術等其他關鍵因素出了問題。這樣的公司,即使增資進來,問題一樣不會解決。﹂鄭宗祺說。

以這次華映宣布大幅減資六成爲例,過去華映已經有 多次大型聯貸等市場籌資紀錄,資金不斷進來,但依然無法解決本業上長期的問題,就是證明。

訊號4

市場傳言入股 對象與最後結果,有極大落差從常理判斷,一家公司可能的入股對象,除了該公司的經營階層之外,消息不容易從別的管道流出。

因此當該公司最後 宣布的入股對象,與原本市場期待有極大落差時,例如原本市場盛傳是某國際大廠即將入股,對公司股價可能有利多效應,但最後結果揭曉,卻是由老闆有股份的投 資公司吃下。這樣的公司一來可能有哄擡股價之嫌,二來由老闆有股份的公司認股,難免瓜田李下。投資人面對這樣的公司與老闆時,小心謹慎爲上。

訊 號5

注意釋股或私募認 購對象的特殊身分投資人如果學會觀察﹁公開資訊觀測 站﹂上的﹁私募專區﹂,就能從此處 得知私 募認購對象的身分;而如果是上市前的釋股,投資人則可以從上市前的公開說明書獲 知釋股對象。

搞清楚認購或釋股 對象的身分,用 意是在了解公司私募的主要目的,對公司營運是否加分。假如引進領導大廠 的加持,可能讓股 價一飛沖天。例如台積電入股茂迪。又假如引進的對象是市場派色彩較重的資金,投資人則可以視是否認同這位新金主的理念,決定是否出售股票。

訊 號6

掛牌前的釋股,最容易檢視老闆操守按照《證交法》的規範,公司一旦掛牌上市 之後,就必須受到較爲嚴格的法令規範,所有的釋股、減增資等 動作都必須透過重大訊息公告、或在財報中做充分揭露,媒體也會予以較大關注,以確保投資人權益。

但在掛牌前夕,也就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沒有 受到太多法律約束的這段時間,卻成爲最容易﹁動手腳﹂的黃金時間。很多老闆在掛牌前,藉口必須達到﹁股權分散﹂的規範,將籌碼分布給對自己有利的特定人身 上,以達到個人某種目的。

此 時,投資人應該詳閱《股票上市公開說明書》,針對釋股一事,檢視老闆是否以具公平合理的方式釋股,作爲是否認同 該老闆經營的投資準則。

訊號7

公司高層邊私 募邊 賣股

公司提出私募申請,背後目的不外乎引進策略投資夥 伴,或充實營運資金等。

只不過,當公司高層如果用七折八扣的低價,大方地認購私募股 權,另外卻又一點一滴地在陸續轉讓持股,這種「左手低價認股,右手釋出籌碼」的態度,就很引人質疑了。

訊號8

大 股東連續申報持股轉讓

通常,大股東在控制經營權的考量下,甚少會出現連續性出脫手中持股;因爲他們的目標是擺在長期而穩定 的經營權,而非短 期獲利。

因 此,當大股東數度、或連續申報持股轉讓時,通常代表公司經營可能已達高點,大股東逢高獲利了結出脫,或是準備先把股價壓低,而後 再用低價私募的方式補足持股。

訊號9

將 獲利子公司出售

當企業獲利不佳,賺錢的轉投資,是業外收益的重要來源,應該特別珍惜才對。但如果企業選擇賣出轉投 資,投資人就要當心了!

從 經營前提來看,賣出明明仍在獲利的子公司,是相當不合理的狀況。尤其要當心內部人士,讓明明可以認列的投資收益,隱藏在層層轉投資之外,成爲無法監督經營 的單位。當投資人無法確認大股東是否以個人身分持有子公司股票之時,最好對這樣的公司股票敬而遠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7

“规模控”私募为何不想长大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3681.html

不想长大”的不只是青春组合S.H.E,在私募行业规模火速扩张的当前,面对“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博弈,部分私募也逐渐萌生了“不想长大”的想法。

具有3年私募基金投资经验的广州投资者杜女士在7月底赎回了上海的某只私募基金,同时拒绝了该私募提出的零申购转换旗下另外一只基金的建议,转而买 入深圳一家私募公司的基金。在签约时,她对私募投顾直言:“选择你们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少、规模小,年内你们要是扩张超过3只,我就赎回。”

杜女士对私募投资的总结比较经典:“业绩一好就追加,规模一大业绩就差,这已经成了私募的规律了。”

朝阳永续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收益排名前十的阳光私募中,除了明达资产和从容投资外,绝大部分上榜基金几乎都是新近崛起的中小盘私募基金。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也做过一个统计,将私募公司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两类,结果发现,中小型公司的产品业绩表现虽然比较分散,但1年业绩回报最高的区间内,中小型公司的数量明显要比大型公司更多。

然而,作为资产管理公司,面对“规模”的诱惑,这些私募缘何“不想长大”?

谨慎听话型:我不后悔那些错过的扩张机会

低调、内敛、沉默。这是几乎所有人对瑞天价值成长投资总监李鹏的评价。

身处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作为广州唯一的3家阳光私募基金之一(另两家新价值和长金早已声名显赫),瑞天价值成长却长期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低调地过活,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业绩还相当不错。

朝阳永续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阳光私募基金的排行中,瑞天价值成长以25.96%的成绩位列第九,截至8月3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这只成立于2008年7月的基金净值为1.596,今年以来的收益为16.85%,排名第七。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在广州见到了李鹏。如果不是鬓角若隐若现的白发,这位面目清爽的私募经理更像是邻家“听话”的大哥哥,事实上在私募生涯中,李鹏也的确是一个“听话”的基金经理。

“去年叫停阳光私募账户后不久,曾经多次有人联系发新品,我们都拒绝了。在没看清楚政策导向的情况下,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鹏平静地说,“不过并不后悔,扩张是需要多方因素配合的。”

李鹏解释了瑞天价值成长没有进行扩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公司还处在树品牌的阶段,业绩是首要任务。“专注于投研建设,市场开拓就无力去兼顾。我们追求的是得到业内专业机构的认同。”

从去年开始阳光私募依然在扩容的道路上疾驰。国泰君安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共有213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成立,相比2009年下半年增长27%。7月,再度有30只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成立。

其他私募的规模扩张,让李鹏也感受到了压力。成立两年,瑞天价值成长的规模仅1亿元左右,“因为规模小,很多好股票抓住了却无法守住,要想配置就需 要调仓一些股票,换来换去反而对净值不利。” 曾在广州证券担任投资管理总部经理,金鹰基金任职基金经理、投资副总监的李鹏信奉“价值+成长”的投资策略。

国信证券的统计显示,瑞天价值成长在近一年来的最大回撤率(最大下跌幅度)为3.85%,仅次于以稳健著称的星石1期(回撤率1.16%),而收益率却挤入前十。

“扩大规模的时机现在成熟了,率性而为地投资,率性而为地扩大。”李鹏说这话的时候,还是一脸的平静,没有豪言壮语,也看不出踌躇满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84

神祕外資來台 搶進有線電視業 瑞典私募基金 捧六十億搶標八大

2010-9-6 TWM




有線電視今年成為金雞母,外資捧著現金來台灣搶買頻道和系統台,八大電視首開第一槍,在比價效應之下,接下來其他頻道將陸續飆出天價。

撰文.羅弘旭

豬哥亮復出上演歌廳秀,難得露面的八大電視董事楊登魁每場都到場,且絕口不提豬哥亮積欠的一億二千萬元,一派自在地欣賞歌廳秀,他如此地老神在在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近因外資「搶親」八大,手上有二五%股權的楊登魁,帳面上可望暴增十四億元,相比之下,豬哥亮的欠債只是小意思。

本 刊調查,韓國私募基金安博凱(MBK),有意出脫持有的八大電視七成股權,這筆交易已經開過第一階段的價格標,進入最後的議價階段。價格喊到六十億元,嚇 退一票有意競標的本土買家,目前除了日本Sony Music外,半路殺出一家來自瑞典的私募基金EQT競標,這家基金來勢洶洶,勢在必得,有線電視業者透露:「如果競爭激烈,出價金額可能超越六十億 元。」攔路搶親的EQT私募基金是首度在台出手,台灣同業也相當陌生,「這家公司很低調,外人並不清楚公司的運作。」某外資券商高層如此形容EQT。這家 神祕的私募基金,設籍在瑞典,資金來源頗為複雜,在北歐、倫敦、紐約、上海及香港都設有辦公室,在全球共擁有十三個基金,規模達新台幣五千二百億元,這次 投資八大電視主要由香港辦公室的資深合夥人莫昆庭操盤。

八大股價 二年內暴漲五成莫昆庭手上所掌控的EQT Greater China II基金,是EQT十三個基金之一,可動用的資金有一百七十億元。莫昆庭出身高盛,二○○六年轉戰EQT後,一直在尋找兩岸的投資標的,四年來才投資了大 陸榮氏果汁、老百姓連鎖藥妝二項投資案,總投資金額不過九億元,EQT如果搶標八大成功,將會是EQT集團在大中華地區最大手筆投資。

○八 年底,安博凱以每股四十五元,總價四十億元取得的八大電視台七成股權,當時外界認為這個價格尚稱合理,但僅二年後,價格就暴漲五成,頻道業者都認為,以此 價格購買沒有新聞頻道的八大,實在有點離譜,業者指出,「去年八大的EBI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只有六億元,賣價等於是EBIDA十倍,創下新天 價!」就連安博凱自己都對此價格感到意外。

原本,安博凱在今年第二季就釋出消息想出脫八大股權,但當時市場缺乏話題,為此,安博凱改變遊戲 規則,改把八大和中嘉網路綁在一起賣。沒想到,在富邦蔡明忠傳出以六百五十億元入主凱擘後,不僅多系統經營商(MSO)身價看漲,連頻道業者身價也被炒 熱,Sony Music 和EQT此時才表達高度意願,詢問單獨購買八大的可能性。

八大電視被喊到天價,帶動有線電視頻道業者比價效應,東森電視七個節目已喊出三百億元的價格,讓未來有意出手的本土買家暗中叫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8

安博凱售中嘉 百億獲利課稅二億 台灣成了私募基金「免稅購物天堂」

2010-9-27  TWM




外資私募基金近來紛紛準備出脫有線電視股權,由於不符國內課稅規定,上百億元獲利又相當驚人,引發違背租稅公平的批評。政府應立即圍堵這塊嚴重漏稅的灰色地帶。

撰文.周岐原

亞 洲私募基金業者安博凱(MBK)出售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網路,進入最後關頭,據傳最後成交金額可能達到新台幣六五○億元,成為亞洲今年最大的私募 股權交易案。台灣的有線電視交易案創下天價,但是政府卻一點都笑不出來,因為安博凱只需繳交千分之三證交稅,與一般散戶相同。

安博凱於二 ○○五年成立後,隔年底就以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八○億元)奪得中嘉六成股權,並向銀行聯貸取得二八○億元資金。在貸款未還完之際,安博凱就要以六五 ○億元的天價出售中嘉股權,短短四年,獲利率高達八五%,也就是說,安博凱今年就可以捧著一七○億元現金獲利出場,這其中還未計算四年來安博凱在中嘉所獲 得的股東分紅。

就在政府財政吃緊之際,國稅局也在緊盯這項巨額交易案,「很遺憾,幾乎是一毛都抽不到」,一位國稅局人員私下無奈表示,外資 這回能夠大賺一票,主因是證券交易的資本利得免稅,加上私募基金多透過境外法人身分來台,不適用最低稅負制有關「須在中華民國登記」的課稅規定,所以才能 夠成功地在兩端避稅。

相對地,假設賣方是設籍國內的企業,即使證交所得免稅,這六五○億元仍要併入最低稅負制計算,若以一○%稅率來說,國 庫至少多了六十五億元稅收。然而在一旁乾瞪眼的國稅局,只能針對賣方課徵千分之三的證交稅,也就是說安博凱只要繳二億元稅金就可以走人,嚴重不符私募基金 所得比例。這種所得極高卻課不到稅的交易,明顯違背租稅公平的基本精神。

透過投資有線電視,外資私募基金到底賺多大?真實的獲利幅度,可能都在一倍上下,探究箇中原因,就是私募基金採用的是高額融資槓桿。

銀 行業者表示,私募基金投資國內有線電視業者,往往不是全數自行掏錢,而是自備五成金額,餘款則透過國內銀行融資五成來給付。由於這些私募基金實力雄厚、放 款「出事」的風險甚低,故銀行普遍對放款態度「樂觀其成」。近年由於利息低落,銀行不敢隨便放款,惟有購買有線電視的私募交易,因為貸款利率可比一般利率 加收一%(一百個基本點),對銀行而言收益更佳,成為少數銀行用來消化爛頭寸的去處。

私募基金成立目的,本就是追求高額報酬,至於長久經營旗下事業,從來不是私募基金的當務之急。然而在外資私募基金紛紛「來台採購」時,原本就財政告急的政府,要如何修補稅務漏洞,避免台灣成為私募基金的「免稅購物天堂」,還有待當局有所作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3

中環在線:許照中北上晤私募芬佬 李華華


2010-10-08  AD




 

A股今日假後重開,個市點睇,華華打電話同內地啲基金朋友聊一聊,問吓十.一假後個市點行,最重要係有人貼啲心水A股,等香港散戶可以炒吓影子股。華華一位喺長城基金做嘢嘅朋友話,消費股依然係佢哋共同嘅目標,「衣食」股都係唔錯嘅。

正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品股吃香絕對唔出奇。不過,朋友話雖然內地家陣一年唔止將最低工資上調一次,一般打工一族就算一年加幾次薪,但其實都唔係有好多錢,一 樣係買唔到車呀樓呀咁,打工仔日日做到無停手,自然辛苦搵嚟就志在食,例如牛奶咁啦。即係話,康師傅(322)、統一企業(220)同埋蒙牛(2319) 呢啲股份都可以留意吓,朋友聽到華華咁講,馬上話搵到目標都要先做功課,單靠感覺多多都唔夠輸。

同內地朋友閒談完畢,華華又問老友許照中 (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點睇,許照中未聽完條問題,就話佢前晚上咗深圳,同一位內地PE(私募基金)基金經理食飯,呢餐飯令佢更加了解內地基金經理係有 幾醒,佢吔投資港股真係做足功課,絕對唔係亂嚟,可惜,許照中最終唔肯講例子,無實戰紀錄參考。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