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牽動敏感神經 三大質疑 台灣準備好簽貨貿了嗎?(120-121)
2014-12-01 TWM
|
|
中韓FTA引起各界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才在九月重啟談判的貨貿自然成為討論重心。不過,我們對貨貿真的了解多少? 經過服貿的風波後,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撰文‧楊卓翰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會在台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台灣一直以來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無論中、韓,都牽動了台灣每一根敏感神經。中韓FTA帶來的零關稅對台灣的衝擊,應該如何化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台灣最好的武器,就是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貨貿不是萬靈丹,不是今天簽了,明天台灣經濟就變好。但是它的確可以讓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上,化被動為主動。」李淳說。 質疑一:簽貨貿圖利大財團? FTA對於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優惠企業能以零關稅進出口。李淳認為:「關稅不是台灣產業競爭力唯一因素,但是卻有很深的影響。」FTA可以帶給我們最「膚淺」的好處就是這個。 不過也有人認為,台灣對中國,其實已有六九%的產值是零關稅,因此,貨貿對台灣幫助不大。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就說:「台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已經享有許多免稅的出口,而且美國也將會擴大項目,例如中韓FTA裡受到衝擊的偏光板就納入了,在此之下,貨貿真有必要嗎?」「這個數字很正確!」李淳解釋:「但是,近七成零關稅的產值,都集中在不到一○%的電子產品,而且這些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者,得到的優惠遠多於中小企業。」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也指出:「簽貨貿,不是為了大企業,而是為了更多弱勢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很多人認為台灣不需要出口,而簽了貨貿,只是圖利大財團;但是事實剛好相反。」她解釋:「大企業可以全球布局,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手段,FTA是他們很重要的武器。如果繼續擋(貨貿),讓企業成本增加,大企業自然會將產地外移。當大企業都外移,剩下的就是沒有辦法外移的中小企業。那誰來消費?內需產業要賣給誰?」因此,現在經濟部與中國力爭開放的,就是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高關稅產業,也是過去九輪兩岸貨貿談判的決戰點。 質疑二:內需產業首當其衝? 不過,FTA的開放是雙向的,當中國開放市場,台灣也必須開放,台灣產品有辦法與中國的低價產品競爭嗎?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信心十足:「台灣的產品,都是外銷導向,早就在國外和中國競爭幾十年了。如果美國、歐洲這些客戶都選擇台灣產品,讓中國產品進入台灣的戰場,有什麼好擔心的?」外銷型的商品雖然早已在國外競爭,威脅不大,但針對台灣市場內銷的內需型產業,例如成衣、家電,以及最脆弱的農業,就是首當其衝的產業。特別是中國農業不但量大,價格也便宜,開放進口恐怕對台灣的農業有很大的衝擊。因此現在有八三○項禁止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保護台灣農業。 在這場利益交換中,當我們要求中國開放面板、汽車這些他們想發展、不想開放的產業時,這份農產品禁止進口名單,正好也是他們希望台灣開放的部分。該怎麼辦?顧瑩華指出,現在八三○項農產品中,有部分是台灣本身沒有產出的,例如奇異果、櫻桃、香梨、小麥、藍莓等,其實可以考慮讓這些沒有本土貨的產品開放。至於台灣自豪的稻米等敏感農作物,「在中韓FTA裡,韓國也禁止開放,台灣其實不用太過擔心。」質疑三:如何監督不黑箱? 最後,民團也質疑,雖然太陽花學運之後催生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但是行政院版本和民間版本差異甚大,沒有交集。賴中強質疑:「現在的行政院版本,就只是把服貿的作業程序寫成法條。」沒有辦法做到「全民監督」之實。 面對貨貿談判,我們又應該監督什麼呢?當中韓FTA可能比貨貿先簽訂,我們對中國要求的開放項目,自然不能更差。「就高標而論,是要求中國對四大產業開放,至於低標,是我們簽的條件不能比韓國差。」顧瑩華說。 除此之外,貨貿簽訂後,原本ECFA早收清單所規範的「臨時貿易自救措施」將終止適用,如何簽訂補救措施,讓廠商權益不受損?這是全民必須持續監督的部分。 此外,顧瑩華也強調,中韓FTA中有特別設立「非關稅障礙協調委員會」,來處理中國惡名昭彰的潛規則等非關稅障礙,貨貿也應該比照辦理,寫入文本。 而最重要的,就是針對開放給中國進口恐遭衝擊的弱勢產業,政府已編列「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總預算約九八○億元,其中包含了製造業與服務業,但在今年三月的服貿爭議中,關於服務業的輔導成效顯然備受質疑,在貨貿熱議之際,這筆錢怎樣運用?也值得全民進一步關注。 何謂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兩岸貨品貿易協定是用來降低彼此的關稅、削弱非關稅障礙的協議,讓台灣的產品可以較優惠的關稅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台灣市場也對中國開放。目前兩岸貨貿已經進入第九輪談判。 目前談判重點 除了在ECFA早收清單內的貨品,我方希望要求中國開放四大產業——面板、石化、汽車、紡織,因為中國視為高敏感產業,目前不願意開放。而台灣重視的農業,則是中國希望開放的項目之一。 |
神經貓已成過去時,2015年H5發展的三條路徑是什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26/149226.html
黑馬說:神經貓已經成為過去時了。2014年堪稱H5元年:社交移動風雲榜將可口可樂、北京地鐵、優酷路由器等H5營銷經典案例進行聚合,火速輕應用融資超過千萬元獲得資本圈認可等,用“日新月異”已經不能形容H5行業的更新叠代之快。短短一年,對H5從業者來說其實過了太久。讓我們從活下來、且活的好的H5團隊身上,看看H5下一發展階段的三種可能性。
文/未來應用CEO 陳鴻
編輯/婁月
路徑一: H5行業排行榜
就像“史學史”這門課程一樣,“H5形式的H5排行榜”,作為一個新事物也讓從業者眼睛一亮。如果說《北京地鐵漲價了》是首次嘗試“可重複使用的H5”道路的話,那“H5形式的H5排行榜”就屬於“針對特定人群”的可重複使用H5。然而H5行業受眾畢竟是少數,如何讓大多數人在更廣泛的內容中,享受到H5的表達效果呢?有些人認為一個H5定制化程度越高、普適能力就越低。H5行業下一階段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模板、工具的實驗,解決這個看似無解的“反比”。我所在的公司推出的“未來應用實驗室”,以及同某知名科技媒體即將推出的“H5排行榜”就是兩個針對下一階段的實驗。
路徑二:流量入口
作為一個基於HTML5 的輕應用分發平臺,火速輕應用獲得了千萬級人民幣的A輪融資,繼HTML5研發引擎Egret獲得了小米1000萬美元的融資後,火速輕應用已經是H5領域第二個獲得融資的企業。目前300萬的用戶量無疑會激發其做流量入口的野心。事實上如果火速真的能將主流APP中大多數圖標以輕應用的方式添加到用戶的主屏幕,流量入口無疑是成功的。“資訊+小遊戲+輕應用+H5”內容聚合平臺的“高大全”風,以及獲得IOS和Android的桌面圖標權限是其立足業界的殺手鐧。而在H5模板這一領域,似乎過於單薄。這也讓不少專註做內容的H5企業有了打造新的“一根針”的空間。
路徑三:內容分發平臺
回到傳播最廣的H5營銷領域,盡管作品已經鋪天蓋地,“內容分發”尚鮮有人涉足。簡單來說,所謂內容分發就是:通過精品H5傳播推廣模板——模板走熱後吸引用戶即受眾UGC二次創作——手機內容後二次傳播。可以說,上文提到的H5排行榜算是內容分發的一個部分。在同特定行業媒體合作後,“內容分發”便有了無限可能性。據透露,作為H5營銷領域“最強大腦”的未來應用,正在與數家科技洽談合作可能性,從作品上看,《老物件》、《一個發生在朋友圈的真實故事》、《未來應用實驗室》等近期H5作品,或許能讓我們能夠看到“內容分發”平臺的輪廓。
已經過去的2014,無疑是H5進入大眾視野並走熱的一年。隨著行業初期的爆發式增長接受,從業者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的情況將成為過去。能否生存和發展,對於H5從業者來說,關鍵在於能否找到自己的細分領域——也就是雷軍等人口中的那“一根針”。
本文作者陳鴻,未來應用CEO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如需轉載必須聯系微信zzyyanan。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印尼盾、馬幣急跌 創下十七年新低價 亞幣貶值 牽動金融風暴敏感神經
|
|
在美元升息、亞洲出口暴跌的陰影下,新興市場的匯率繼續創下歷史新低,不僅跌破二○○八年金融海嘯的低點,跌穿去年俄羅斯金融制裁的低點,還以驚人的賣壓創下九一一風暴以來的新低價。這是單純反映美元升息前的調整?還是另一次重大金融風暴的序曲? 撰文.乾隆來
新興市場貨幣貶值,有政治與經濟面同時爆發危機的雙重併發症。去年的焦點在俄羅斯,烏克蘭危機引發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加上石油價格崩跌,導致盧布瞬間貶
值一○○%;再之前,巴西總統羅賽芙勝選連任後,爆發巴西石油動搖國本的貪腐弊案,大宗物資與石油價格的重挫又踹上一腳;今年初輪到歐亞交界的土耳其,里
拉一年內貶值超過兩成,土耳其總統還在壓迫央行調降利率,造成更大的資金外逃與貨幣貶值。
下半年全球焦點來到馬來西亞,七月六日上午九點半,馬幣兌美元匯率來到三.八○二五比一,這匯價觸動了所有交易員的敏感神經,因為一美元兌三.八馬幣的匯
價,就是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固定匯率價位,當年二月,馬幣一度貶值到四.八八五,當時的總理馬哈地採取資本管制、訂定一比三.八的固定匯率,一直
鎖到二○○五年才解除。 劇貶的導火線在七月三日《華爾街日報》報導,政府調查馬來西亞主權基金(1Malaysia
Development
Bhd)帳戶,發現二○一三年三月出現約新台幣二一○億元資金,直接匯入總理納吉布的私人帳戶,這個指控被納吉布與主權基金同時駁斥,但是也沒有提出任何
反證。 印尼、馬國外幣借款飛漲 七月下旬,有六個納吉布相關帳戶遭到凍結,新加坡也凍結當地兩個與1MDB相關帳戶,另一方面,馬國收緊新聞管制,嚴查任何討論此案的網路傳言,並限制兩位緊咬弊案的反對黨國會議員出境。
馬幣貶值至今沒有煞車跡象,基本面繼續惡化,馬國出口年增率在今年四月大跌八.八%,五月又創九.一%跌幅,政府干預的外匯現貨已跌破九七年金融風暴的低
點,兩個月期的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更來到三.九一馬幣兌一美元的歷史新低。摩根士丹利發出報告,指稱土耳其里拉與馬幣是今年最弱勢的兩支新興
市場貨幣,底部仍未浮現。 馬來西亞還有一位難兄難弟,印尼貨幣貶值幅度遠超過馬來西亞,六月底,印尼央行通告所有企業,在印尼境內的交易必須使用印尼盾,不能再用外幣交易,這個看似尋常的通告,卻觸發了外界對於印尼盾急貶的新一波憂慮。 印尼盾從金融海嘯之後的八千七百盾兌一美元,已持續貶值了四年多,最近竟然跌破一萬三千六百盾,寫下十七年來歷史新低。台灣旅客過去曾經享受低廉的峇里島旅遊,如今,歷史又要重演了。 印尼與馬來西亞除了經濟下滑、石油等出口原物料下跌的因素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飛漲的外幣借款。
兩國在今年前六個月舉債外幣的金額,已經超越去年全年了,及至五月底為止,印尼有三八%的政府債券是以外幣計價,而馬來西亞則已經逼近三三%。拜歐洲與日
本不斷QE之「賜」,需錢孔急的印尼與馬來西亞在投資銀行的仲介下,不斷增加海外借款部位,取得低利息、高流動性的外債,卻付出本國貨幣劇烈貶值的代價。
貶值感染效應
泰銖受牽連外債比率太高,非常容易引發金融禿鷹的襲擊,美銀美林證券就編製了一個「外債原罪指數」,像台灣這樣完全沒有外債的國家,原罪指數為零,全數外
債的國家,原罪指數為一。馬來西亞在○九年時的原罪指數只有○.一,今年五月已經飆升到○.三七,印尼則由○.三,加倍至○.六七。 當然馬來西亞與印尼,乃至去年匯率腰斬的俄羅斯,與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相比,都各自累積了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防禦金融風暴、資本外逃、禿鷹襲擊的能力早已大幅提升。 馬幣與印尼盾在去年年中曾經遭逢一波襲擊,雖然匯率還是持續貶值,但是經濟並沒有出現重大危機,今年新一波的貶值,賣壓來自於內部政治風暴,以及Fed確認升息的政策,至今也還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然而,馬幣與印尼盾的貶值在七月引發感染效應,泰銖在七月下旬一度貶值跌破一美元兌三十五泰銖的價位,泰銖在七月二十四日截止的一周內,兌美元匯率貶值幅度達二%。 新興市場與亞洲各國都面臨到出口衰退、資金外逃的雙重壓力,匯率貶值理論上可以刺激出口,但是根據資本經濟學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統計,新興市場整體出口到五月為止的三個月,仍然較一年前衰退一四.三%,跌幅創下金融海嘯之後的新紀錄。 這一波匯率貶值到底會持續擴大,形成新一波的金融風暴,或者創造另外一次低價買進的機會,大好大壞的變局,必須密切關注。 |
餐飲IT系統進化論:從工具變為企業中樞神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1/153193.shtml
導讀 : 作為餐飲技術核心的IT系統正在順應時代而不斷進化——從單一的工具轉變為餐飲企業的中樞神經。
時代不同,產業結構就不同;產業結構變了,人的思維方式就會有差異,各行各業的重心也會隨之產生差異。農耕時代重人力,工商業時代重工具,互聯網時代重數據。
作為餐飲技術核心的IT系統正在順應時代而不斷進化——從單一的工具轉變為餐飲企業的中樞神經。

1.從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
餐飲作為傳統服務業的代表,長期以來倚重人力和經驗,產能十分落後。技術的進步,讓傳統服務業逐漸走向現代化,讓傳統餐飲業逐漸轉向現代化餐飲。
現代化服務業體現的是標準化、信息化、數據化,服務業不再是單純的提供服務,更需要在各個環節的高效協作與智能管理。落實到實際應用中,就是信息化系統的搭建與使用。
同樣,對於餐飲來講,IT系統的應用程度就決定了是傳統餐飲還是現代化餐飲。時代的進化,產業的升級,讓餐飲從只重門店,轉而重視中央廚房。餐飲不再是店面里的生意,更將價值延伸到了整條產業鏈。
2.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
互聯網顛覆了工商業時代的產業結構,單從價值的傳遞上來講,互聯網的平臺思維砍掉了工商業文明400多年形成的價值流通的中間環節,也就是層層代理的金字塔結構把互聯網拉平了。於是平臺成為了互聯網產業的基本形態,甚至變成了互聯網的寵兒。
過去的十年,平臺思維將消費互聯網推上了一個高峰,餐飲領域出現了大眾點評、美團、餓了麽等平臺,這些平臺讓大家對互聯網的認知停留在了針對消費者的各種工具應用的層面上,不管是用作營銷還是渠道,互聯網的價值被大大的低估了。
於是,產業互聯網便被推上了時代的舞臺。互聯網不再是針對消費者端的營銷工具,而是進化成了連通整個產業鏈條和企業運轉的中樞神經。

3.從老板到企業家
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是個不必避諱的事實。帶領著一幫草頭軍打天下,餐飲老板往往會帶著一些江湖氣去管理手下,打理自己店,以至於後來的連鎖公司。但正是因為這樣,一路走來老板們的管理心態就變得固化,依靠經驗多於依靠科學的管理。
所以餐飲經營者首先應該摒棄掉老板思維,而是進化為企業家思維。以企業家的視野面對市場格局,以企業家的姿態經營品牌,以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做好企業管理。
餐飲經營者觀念上的進化是餐飲企業走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也是IT系統能夠進化為企業中樞神經的思維基礎。
4.從打理單店到經營連鎖企業
當餐飲老板從思維上進化為企業家之後,對企業的管理理念也會發生相應的轉變。
事必躬親的單店打理將轉變成依靠數據對企業的整體把控,餐飲企業不再是面對多家單店操碎了心,而可以真正意義上統一經營旗下的全部連鎖。
而此時IT系統將變成企業經營的核心,沒有強大IT系統,就無法實現連鎖經營。

5.從打補丁到換操作系統
時代和思維理念將IT系統推著向前走,於是IT系統便產生了不可逆轉的進化。
餐飲IT系統從誕生至今發生過四次叠代。前三次都是技術上的持續進步,只有第四次是基因層面的顛覆性進化,就像手機從傳統手機進化為智能終端。不是不停地打補丁,而是直接換了一個操作系統,一個完全互聯網基因的操作系統。

正是這種顛覆性進化,導致餐飲IT系統從根本基因上產生了改變。
6.從工具到中樞神經
工具就是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排隊就用排隊的工具,點餐就用點餐的工具,收銀就用收銀的工具,餐飲IT系統在很長一段時間被應用在餐飲經營的各個角落,就像桌椅板凳一樣,有用,但也僅僅是有用。就像落後的時代對互聯網的應用,就像落後的思維對餐飲經營的認知,IT系統就是工具而已。
隨著時代的發展,餐飲人思維的轉變,IT系統從基因層面實現了進化——餐飲企業中樞神經。
所謂中樞神經就是整個企業的信息接收、處理、輸出等行為的調控者,是現代化餐飲必不可缺的核心。人沒有中樞神經,會失去知覺,喪失行動力,會變成植物人;企業失去中樞神經,同樣會癱瘓,或者打回原形,回到傳統服務業。
進化是不可逆轉的,基因的轉變讓IT系統成為了現代化餐飲企業的核心組成,就像中樞神經一樣,遍布企業各個角落,連通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用數據代替人的經驗;讓餐飲企業更好的應對未來的變化,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繼續擔綱百業之王。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冬至,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過年一樂:到底誰神經了?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zpt.html
剛才,與幽默的老股民朋友“小個子”微信聊天,聊到股市,他轉來一則與朋友的對話——
小個子的朋友:股市中真正難懂的不是如何賺錢,而是為何絕大多數人最終都賺不到錢?
小個子:偶早已破解這個舉國困惑之難題,一再指出,這並非更多人把股市錯當賭場造成的,而是對股票買賣價格高低發生認知錯亂造成的。在股市中,偶才發現竟有很多很多人連初小算術都不會,這曾令偶驚恐萬狀肝腸欲裂。而在現實中這又是不能對人指正的,因為眼前那一雙雙青筋突暴的粗壯大手會立馬將偶淩空架起直奔精神病院。要是偶指正:“高買低賣,錯了。”對方立馬臉歪嘴斜,眼球彈出:“你神經啊!買會漲的,賣要跌的,我哪有錯?!”在他們看來偶不是神經了?
葉倫一席話 為何讓全球閃崩? 聽證會發言 挑動全球經濟兩條敏感神經
2016-02-22 TWM
|
年節期間,國際股市劇烈震盪,主要原因在於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的發言。 在國會聽證會中,她的報告內容挑動投資人最敏感的兩條神經,也鋪陳一個高風險的未來。 滿天亂竄的黑天鵝,在剛剛結束的農曆春節期間格外囂張。地緣政治方面,陸續發生南北韓衝突加劇、土耳其宣稱將聯手沙烏地阿拉伯進軍敘利亞等;經濟局勢上,國際油價一度跌到十三年新低,引發更強烈的市場信心衝擊。 不過,真正令全球股市巨震的,是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二月十、十一日兩天,她在美國參、眾兩院聽證會進行半年一度的報告,並且接受議員質詢。身為全球金融市場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葉倫當然知道自己嘴裡吐出的每個音節,都會被外界放大檢視,但即使用字遣辭格外謹慎,但報告與詢答內容,仍然立即引發了全球、全面性的震撼效應。 訊息一:可能會緩升息 國際市場動盪,超出預期十一日當天,美股下跌一.六%,法國股市慘跌四%、德國及英國跌幅亦在二%以上。除此之外,美元瞬間急貶,黃金價格及日圓匯率則反映避險需求反向急升……。「喊水會結凍」,葉倫為這句話做出了最完美卻黯黑的詮釋。 回頭來看,全球股市與油價在巨震之後已見回穩,但葉倫發言的內容,卻仍鋪陳著一張短期無解的風險網,已然更加墊高了全球投資者的危機意識。她,究竟是怎麼說的? 聽證會開始,葉倫如常報告了一些美國經濟的好消息,非農業就業人數在一月增加了十五萬人、一月失業率較去年同期下降○.八%等等,概括而言,就是強調美國就業市場回溫基調不變。 不過,她話鋒一轉,開始論及今年以來金融市場動盪對經濟的影響。「最近股價的滑落、企業借貸風險的增加、強勢美元等因素,已經越來越難支撐經濟成長,如果趨勢不變,必將對經濟活動及勞動市場帶來更大壓力。」這段發言,立刻挑起市場敏感神經。 這場聽證會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原因在於這是去年十二月聯準會執行十年來首度升息之後,葉倫第一次完整論述經濟與金融情勢及政策走向。 而在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期間,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顯示出全球資金對美國升息後的反應似已超出原先預期;葉倫會不會調整升息步調?這是每個人都想在聽證會中找到答案的問題;而這段發言,給了市場第一個暗示:美國可能緩升息。 「經濟展望存在不確定性,國際因素已讓美國經濟成長的風險變高。」葉倫從中國變局開始,細數這段期間的國際金融動盪,「中國成長趨緩、人民幣貶值、中國央行的匯率政策不透明,都讓全球金融市場不安;再加上油價與原物料價格持續走低,衝擊許多新興國家及原物料企業……。」罵完一輪之後,她做出結論:「所以,美國的出口可能會更弱,金融環境也會更緊繃。」全球金融動盪加劇的此刻,緩升息的暗示存在一個對全球經濟最致命的意義:當今世界經濟的最後堡壘美國,復甦力道似乎也已脫軌。 當然,葉倫不會對利率政策輕易鬆口,她強調,「目前利率僅為○.二五%,仍相對寬鬆,短期內不會考慮回降。」論及三月會不會加息時,她說,「一切皆靠當時的經濟數據下判斷。」即使葉倫說得不多,利率期貨市場卻一面倒認為三月加息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報告結束後,聽證會進入質詢時間。在此階段,葉倫難再迴避更具挑戰性的貨幣政策問題,然而,對全球金融市場更加致命的一擊,也就在此出現。 訊息二:不排除負利率 採用極端手段,刺激景氣「負利率,是合法的嗎?」天外飛來一筆似的,共和黨籍議員派屈克.麥肯亨利(Patrick McHenry)直接提問。 這個問題,掀起了整場聽證會的高潮,也開始掀起全球金融股的一陣天翻地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仍然需要進行更徹底的研究。」這句回答,尚稱中規中矩,葉倫表示,在二○一○年時,聯準會曾經研究過負利率政策的合法性,那是在歐債危機的高峰期,而當時聯準會並無具體結論。 不過,派屈克議員真正想問的,當然不會只是單純的「合法性」問題,在日本央行近日加入負利率政策的行列、瑞典央行宣布擴大負利率的此際,他所關心的,是美國會不會也跟進負利率的陣營。而葉倫的下一句補充,大致滿足了他的好奇:「我不知道有什麼理由,能讓我們完全避免這個(負利率)可能。」「不排除負利率。」在葉倫一片不溫不火的主張中,對負利率的開放態度成為本次聽證最重要的宣示。 而當葉倫釋放出「不排除負利率」的暗示後,穆迪首席經濟學家隆思基(John Lonski)分析,負利率對經濟的影響難測,不保證帶來正面效應,他解釋,現實世界中,央行被逼到必須採用負利率這麼極端的手段,等於是釋放「經濟已經冷到不行」的訊息。 為何如此解讀?因為負利率本身就是一個刺激景氣的「極端手段」。什麼是負利率?簡單的說,負利率的目的就是「逼迫」銀行把錢貸放出去,如果銀行想把錢存在中央銀行,那麼,央行就可向銀行收取利息或費用;因此也有人說,負利率就是政府「犧牲銀行業的獲利來換取經濟加溫」。 影響:股價全面重挫 負利率主流化,經濟危機由此不難理解,為何葉倫的發言會引發全球金融股全面重挫,其中一度傳出償債困難的德意志銀行,股價甚至跌破○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的低點。 在一片悲觀的市場氛圍中,負利率很容易被市場以「銀行的災難」來加以解讀,原因除了存放股利差縮小外,低迷的景氣預期並無法帶動民間企業增加借貸,且在負利率的引導下,固定收益資產的利率也將大幅壓低,銀行業的滿手頭寸已無處可去。 有趣的是,早在二月二日,在這一輪金融業逃殺當中受傷慘重的德意志銀行已發布報告指出,「負利率可能成為全球央行的主流貨幣政策」,數日之後,獲得葉倫在聽證會中的呼應,也重創自家股價。 但「負利率主流化」的更大一層的意義,在於「全球經濟已無救生艇」。英國《金融時報》在葉倫聽證會後評論負利率趨勢,「這些央行已經耗盡彈藥,如果連負利率都沒有用,他們還能做些什麼?」整體來說,葉倫在二月十、十一日兩天的談話,傳遞了兩個全球金融市場必須持續關注的訊息:國際金融動盪已經開始危及美國經濟復甦,而全球金融業則幾乎走進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就說:「金融動盪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將是未來數周的觀察重點。」 撰文 / 蔡曜蓮 |
讓成人的神經像嬰兒一樣發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628

特別版本的俄羅斯方塊遊戲,可以用來治療弱視——利用大腦可塑性,通過令雙眼協同視物,來提高弱視患者的視覺。該患者兩只眼睛的視覺敏感度不同。(環球科學供圖/圖)
童年是人一生中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大腦的可塑性極強,深入理解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或可為治療成年神經疾病提供新思路。
你的音樂播放器里有些什麽歌?如果你已年過三十,那麽你播放器里的歌曲很可能還是年少時聽過的那些。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階段。最早年的記憶與經歷對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並且還將深遠地影響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說過:“我們從小養成的習慣,造成的不是細微的差別,而是迥然不同的差異。”
腦科學方面的最新發現為這句諺語註入了新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諺語。過去15年間,科學家對嬰幼兒大腦回路的形成,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並由此開始探索,如何利用這些認識,來“修補”大腦回路,以治療那些最嚴重的神經和精神疾病。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存在一些特殊的階段——有些持續數月,有些持續數年——在這些階段,大腦會迅速構建出大量的正確連接,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關鍵期大多數發生在嬰兒時期,但也有些一直到十幾歲才到來。神經科學家已經確認了對視覺、聽覺、語言發育及對各種社會功能的形成至關重要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孩子的大腦就像與外部世界來了一場親密的雙人舞,大腦中的分子根據來自外部世界的光子和聲波提供的線索,在腦細胞間構建並修整出新的神經連接,這些新的連接會不斷強化,並一直保持,直到成年和老年。
如果關鍵期發生得太早或太晚,或是在該開始時沒開始,該結束時沒結束,後果都將非常可怕。兒童可能會部分失明,或者容易患上像自閉癥這樣的疾病。比方說,如果嬰兒一只眼睛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看不到周圍的事物,那麽她這只眼睛將可能永久失去視力,因為在視覺發育的關鍵期結束後,腦細胞將無法正確地搭建連接。視覺關鍵期從嬰兒期開始,到8歲時結束,錯過這個階段,這個孩子眼睛發育出正常視覺的機會將極其渺茫。
早在五十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這些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的形成階段(Torsten N. Wiesel和已故的David H. Hubel因在這方面做出的貢獻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之後的許多年中,傳統觀念都認為,關鍵期轉瞬即逝,並且一旦結束就不再複返。不過,近來科學家利用精確到分子水平的先進技術對關鍵期所進行的一些研究,已經顛覆了很多主流觀點。一些動物試驗,甚至是對人體的研究,已經表明,關鍵期或許能夠被重新開啟,並用於修複受到損傷的成年大腦。
這些啟示指向了一個驚人的可能性:也許有一天,我們能調整大腦中的化學開關,恢複關鍵期,讓大腦重新搭建自己的神經連接,以治療從弱視(amblyopia)到精神病方面的神經和精神疾患。了解嬰兒大腦中發生了什麽,可能比研發新的藥物更具有啟發性。這方面的研究還能讓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更加了解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基本規律,幫助他們理解父母的某些疏忽可能造成的後果,並根據孩子大腦發育所處的階段來調整學校教育。
觸發關鍵期的分子開關
其實,大腦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不僅僅是在嬰兒時期。神經科學家將大腦的這種特性稱為可塑性。當你學習如何變戲法,或者使用一個新的手機應用時,微妙的改變就在突觸部位(神經元傳遞神經信號的位置)上發生了。掌握一項新技能會引起神經元中神經化學物質發生改變,進而導致跨突觸的神經連接變強或變弱。這種簡單的可塑性貫穿人的一生,使得人們能夠活到老學到老。
在童年的某些關鍵時刻,大腦會發生一些特別重大的變化。嬰兒出生時伴隨著密集生長的突觸,它們的數量必須消減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而這種突觸的修剪就發生在關鍵期。
研究關鍵期的科學家通常都會關註視覺系統,因為這一系統相對來說容易操控。出生後不久,位於頭後部的視覺皮層就會對大量從眼睛和視網膜神經湧入的光線產生反應。
入射的光子刺激視覺皮層的細胞,一些在同一時間被激活的細胞之間產生新的突觸,這個過程可以用一句古老但正確的話來總結:同時被激活的細胞連結在一起(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而那些未能同步活動的突觸則會被剪除掉。與嬰兒大腦視覺系統發育密切相關的關鍵期,幾年之後就會結束,而由此產生的神經連接的雛形通常將保留一生。
研究兒童發育神經生物學的科學家希望,能夠人為控制關鍵期的開啟與閉合,以便找回神經系統發育時錯失的機會,並糾正當時發生的錯誤。實際上,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系列分子開關,即觸發物與阻礙物(triggers and brakes),能夠標記這些關鍵期的開始與結束。
科學家已經有了一個重要發現,檢測到了大腦中控制關鍵期的一個重要的信號分子——GABA(γ-氨基丁酸,一種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我們實驗室初步發現,GABA和其他分子一道,能在關鍵期的啟動和中止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我們發現了一種能產生GABA的神經元——小清蛋白陽性大型籃細胞(parvalbumin- positive large basket cell),很有可能統籌著這一過程。
從表面上看,小清蛋白神經元,似乎並不適合承擔啟動關鍵期的任務。GABA的主要功能是使神經活動安靜下來。它真的是兒童發育關鍵期的啟動者嗎?通過試驗,科學家發現,正是這個神經遞質給原本亂作一團的嬰幼兒大腦帶來了秩序。
在嬰兒最初的幾個月里,大腦總是處於活躍狀態,所有的神經元——可稱為興奮性細胞,都在無序地活躍著,就像一大群人,每個人都在雜言亂語。只有關鍵期開啟後,大腦中的一些連接才開始顯得井然有序。小清蛋白神經元釋放出GABA,使得興奮性細胞安靜下來,停止“說廢話”。GABA是通過延伸長長的、叫做軸突的“卷須”,來實現這個過程的——軸突在興奮性神經元的細胞體(神經元的中心部位)周圍,纏繞成籃子樣的形狀,來壓制興奮性細胞的過度活動,從而讓特定細胞能夠發出強烈而清晰的信號——達到興奮-抑制平衡(excitatory-inhibitory balance)。
通過試驗,我們在嚙齒類動物的視覺系統中,非常詳盡地觀察到了這一過程。首先,我們通過基因改造來降低小鼠的GABA水平,結果,關鍵期並沒有如期開始;隨後,我們向小鼠註射一種類似於安定的藥物——苯二氮卓(benzodiazepine)來增強GABA信號,關鍵期就開始回歸正途了。
實驗表明,從原理上,我們可以精確地控制關鍵期何時開始,持續多久,這對神經發育障礙類疾病的治療,有著深遠的意義。若幹實驗室的動物研究已經表明,無論是基因紊亂還是環境壓力,都能幹擾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間的脆弱平衡,並在錯誤的時間開啟關鍵期。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將以下方向列為研究重點:能否通過糾正關鍵期的時間設定,重新實現大腦神經系統的平衡,從而預防或者治療自閉癥、精神分裂癥或者其他神經疾病。

關鍵期是幼年生活的重要階段,神經連接開始逐漸形成並定型。一些分子可以調控關鍵期的啟動和中止,隨著對這些分子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已經掌握了人為開啟和關閉關鍵期的方法,現在,即使已經成年也有望重獲如孩童般的大腦可塑性。(環球科學供圖/圖)
讓大腦回到童年
將那些在實驗動物身上測試過的、雄心勃勃的技術應用到病人身上,可能還需要數年,也許是幾十年的時間。不過目前,對關鍵期的研究已經給神經類疾病的治療帶來了一些靈感,比如使用已經上市的藥物,來部分恢複成人大腦的可塑性。
研究人員希望達到的長期目標是,能夠讓生物鐘倒流,並且重啟關鍵期。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個實驗室內,研究人員試圖將胚胎細胞移植到嚙齒類動物中,從而令出生後逐漸老化的成年嚙齒類動物的大腦,重新產生能釋放GABA的小清蛋白神經元。移植之後,新的關鍵期重新開啟,但值得註意的是,只有在細胞移植一個月後,新關鍵期才會開始,這表明關鍵期的設定是由一組特異的基因控制的。當我們的實驗室刪除這些定時基因後,甚至是正常的關鍵期的啟動都會被延遲。
另一個恢複可塑性的方法同樣具有挑戰性,那就是去除阻礙關鍵期重新開啟的阻礙物。調控可塑性的一個靶點位於圍神經網絡(perineuronal net)中,這個網絡是由一些類似軟骨分子的分子構成的網格。圍神經網絡環繞在成熟的小清蛋白神經元周圍,促使關鍵期結束,並由此防止突觸發生進一步的結構性變化。
圍神經網絡主要由硫酸軟骨素蛋白聚糖——一種鑲嵌著糖的蛋白分子複合物(糖蛋白)組成。當硫酸軟骨素酶侵蝕掉這些分子後,可塑性的制動器就消失了。一個由英國和意大利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向弱視的老年大鼠的大腦中註射硫酸軟骨素酶,溶解圍神經網絡,幫助這些大鼠獲得了“新生”——新的關鍵期打開了。這些大鼠接收到了在它們幼崽時期缺失的視覺刺激,恢複了良好的視力。
瑞士巴塞爾的佛里德里克·米舍生物醫學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人員采用了類似的方法。他們首先訓練大鼠,使它們對特定的刺激產生恐懼反應——例如,當鈴聲響起時就蜷縮發抖。與恐懼相關的記憶都儲存於大腦中叫做杏仁核的腦區的細胞中。通過消除這些細胞周圍的圍神經網絡,研究人員幫助大鼠重新開啟了關鍵期。之後,實驗大鼠成功地通過了一個新的訓練,在暴露於刺激條件時不再害怕,就像新生大鼠一樣。
出於安全性考慮,把酶註射到大腦深部,需要接受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的嚴格審查,所以不可能很快得到批準。然而,現有的很多藥物,都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大腦的可塑性。在我們實驗室參與的一項合作研究中,通過小規模試驗,我們發現,一種抗癲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通用藥物,能使成年人變得像孩子一樣,善於學習新事物。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使用了一種藥物,來消除另一種能阻礙大腦重新產生神經連接的阻礙物。這個藥物(HDAC inhibitor,脫乙酰基酶抑制劑)可以關閉一種緊緊盤繞著DNA的酶,這種酶會抑制促進大腦可塑性的蛋白質的生成。我們想看看,誘導可塑性是否可以讓一群成年人獲得音高辨別力——這是一種通常需要在6歲前通過音樂訓練才能學到的技能。一群二十多歲的健康男性在服用藥物後,接受了區分3個八度音調的音樂訓練。雖然在剛服用藥物時,所有的受試者沒有立即獲得音高辨別力,但在兩周訓練結束時,實驗組辨別這些音調的表現,明顯好於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
一些常用藥物能產生其他神經遞質(乙酰膽堿、5-羥色胺)和可間接控制神經回路放電節律的分子,服用這些藥物,可能也有助於恢複大腦可塑性。比如,乙酰膽堿能使神經元在激活時發出強烈的信號,通過一種與關鍵期差不多的方式,調整神經元興奮和抑制之間的平衡。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正在進行一項臨床試驗,以確定一種用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多奈哌齊),能否通過提升乙酰膽堿有效性,幫助弱視的青年清除阻礙大腦重新連接的阻礙物,恢複正常視力。增加乙酰膽堿,不僅能使更多的乙酰膽堿結合到神經元受體上,還能降低一種可塑性抑制分子——Lynx1,抑制這些受體的能力。我們前期的研究已經表明,去除這種類似蛇毒素的化學物質,可以重新“激活”大腦可塑性。
乙酰膽堿並不是唯一可能有助治療弱視的神經遞質。大鼠試驗已經表明,服用能夠增加5-羥色胺的抗抑郁藥,比如百憂解,也可以緩解弱視。某些情況下,甚至不用服藥,通過動作類電子遊戲或冥想,就可能提高大腦可塑性——科學家正在探索用這種方法治療弱視、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從事關鍵期研究的科學家經常問自己,人為什麽會在自己的生命早期設置關鍵期,為自己的學習生涯設定限制。如果一個成年人能像小孩一樣輕松學會中文,對我們這種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來說,明顯益處多多。那麽,為什麽人類和其他動物會在進化的過程中,為自己的大腦設置一個有固定期限的關鍵期,限制自己的可塑性呢?另外,如果我們因為想學習一項新技能時,而重新開啟關鍵期,會不會有危險呢?畢竟,難道不是像法國作家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所說的,天才無非源於童心未泯嗎?
動物進化出關鍵期,並限制大腦可塑性,可能是為了保護腦細胞。小清蛋白細胞在高水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分子,會損害大腦組織——這可能也是大腦進化出圍神經網絡的原因。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腦屍檢報告顯示,圍神經網絡和阻礙大腦可塑性的阻礙物,總體上都處於低水平。
大腦可塑性不受限制可能造成的風險,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身上可見一斑。負責複雜認知的高級腦區,如聯合皮層,已經進化成可終生保持可塑性。在這些腦區中,能關閉關鍵期的硫酸軟骨蛋白聚糖含量較少,而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時,它們也是最早發生細胞雕亡的地方。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允許大腦改變太多,是不明智的。按需開啟和關閉關鍵期,或許將有助於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不過,隨著關鍵期的開啟,人的某些基本特性也可能會發生改變。未來,人類可能會開發出更加天才的方法來改變世界,因此也很可能需要一種新方法,來增強自己大腦的可塑性,以適應高速變化的外部世界。對此,我們需要高度註意,因為成年期的大腦重構,可能會威脅到人的自我意識。雖然我們都渴望擁有如兒童般的大腦可塑性,成為未來世界的佼佼者,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有一天,這種能打通大腦的神奇藥物真的問世,如何取舍,需要我們三思。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環球科學》授權南方周末發表,壽小婧翻譯,韓濟生審校)
【夏季達沃斯】新興的神經科學:研究和商業化嘗試並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654.html
用意念控制物體的移動?不要再感慨“這不科學”,這已經是科技可以實現的範疇了!
Emotiv公司研發的腦電波遊戲,就可以讓你體驗在集中註意力的情況下把小球移動到賽道的另一端。

在意念控制下,小球緩緩移動
通過腦電波,Emotiv的頭盔可以通過額前、耳後的位置收集信號,然後通過藍牙與小球連接。當你的註意力足夠集中時,就可以看到小球緩緩前行直至賽道的終點。這只是腦神經科學的一小部分成果展示。在2016年新領軍者年會上,除了有創意產品的展示,還有一場名為《大神經科學時代》的論壇引領並探討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意義和方法。
毫無疑問,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相對較晚,但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時期。用美國艾倫研究所首席執行官Allan Jones的話說,就是“對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就像在18世紀50年代的化學發展階段”。就像人類的基因工程一樣,腦神經科學需要引起廣泛的關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敏感的投資者和企業家已經開始了先行的腳步。
在西雅圖,微軟的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就在2014年投資成立了艾倫研究所,一家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公司。自從2015年能夠解開美國11年級學生要做的幾何題目後,Allan表示現在致力於研究一些底層技術和人工智能分級的標準,“數字化是開始建立標準化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提出,對於腦神經科學研究者來說,確定大腦各部分的功能,並且找到各區域之間的內在聯系顯然更為重要。這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認同。
以阿爾茨海默癥為例,得這類疾病的時候目前尚無法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比如關於記憶的消逝和缺失是如何造成的。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P.Mruali Doraiswamy提出了當下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如何招募大量的病人”。
盡管基礎研究還在一系列摸索中,像Emotiv這樣的公司也開始進行了商業化嘗試。公司最早在Kickstarter上做眾籌,研發腦電波相關產品,並對其顧客開放SDK以豐富配套的軟件內容。“現在我們每周的出貨量在40~50臺。”Emotiv公司的Sheffie Cocnran Robinson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聽起來頗為驚人,畢竟,產品研發還是從去年春天開始的。

圖為Emotiv工作人員講解測試結果
盡管目前腦電波的應用還是主要用於零售調查分析時了解人們在買不同的產品時的感覺,以及遊戲。但是未來,數字化科技將對腦神經科學帶來非凡的影響。比如監測醫生診斷和診斷病人的情緒, 用一個程序(類似遊戲)來檢測,而不僅僅是做問卷。
“醫生會測量你的身高、體重,這些都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但是與焦慮、壓抑、註意力相關,這樣的指標無法給出答案,也無法告你大腦的狀態如何,我們為此研發了這款產品。”Sheffie說。通過回答18道題的問卷以及遊戲測試,就可以最終確認你的大腦活力如何。

她同時表示,“我們也在考慮與Oculus這樣的公司尋找與VR結合的可能。”
這種神經療法,花10萬可能戒除癮君子的“心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699.html
“在目前,戒毒主要是強制戒毒和自願戒毒兩種方式,前者免費,後者每次費用大約5000元,但往往難以根除,有時身體的毛病看好了,但心癮難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
6月26日,是全國第30個戒毒日,根據2015年全國毒品報告,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發現、登記吸毒人員295.5萬名,實際吸毒人數超過1400萬。輻射到全球範圍,每年大約有2.1億人使用非法藥物。這2.1億人背後伴隨的是這數十億美元收入而帶來的恐怖活動、人口販運以及軍火和人口走私等犯罪活動,更直接的,是無數因此而破碎的家庭。
過去,戒毒的過程是吸毒—戒毒—複吸—再戒毒—再複吸的過程,難以徹底戒毒,原因就是因為藥物戒毒難解“心癮”,而一種新的神經調控療法,有望通過手術的方式讓癮君子徹底遠離毒品,參與這一研究的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得到臨床應用,這一手術的代價可能超過10萬元。

藥物戒毒難止複吸
在國內,目前非法的毒品交易市場上主要供應兩類毒品:海洛因和冰毒,前者往往一次消費千元左右,而冰毒作為新型毒品,吸食一次有時僅需幾十元,並且相對海洛因也更容易獲得。可以說,相比較曾經人人聞之色變的海洛因,作為新型毒品的冰毒其危害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吸食冰毒的患者甚至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一直處於亢奮階段。”孫伯民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相比海洛因,冰毒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更嚴重,更容易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害和嚴重精神疾病。”
對於孫伯民來說,他見過太多經過一次次戒毒又一次次複吸的癮君子了。
阿強(化名)曾是上海一位知名的小號藝術家,十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了毒品,從此就走上了漫長的反複戒毒道路。
“他吸到最後連家里的冰箱都賣了,去買毒品。”孫伯民回憶道,“當時,給這些癮君子戒毒的主要方式還是藥物戒毒,但是效果甚微。”
孫伯民所提及的這種藥物就是美沙酮,與其說是藥物,不如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毒品,它的藥效與嗎啡類似,具有鎮痛效果,並可產生呼吸抑制、縮瞳、鎮靜等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科學家發現此藥具有治療海洛因依賴脫毒和替代維持治療的藥效。
全國有很多城市都開設有美沙酮門診(一種國家正規指定的戒毒機構),戒毒者需要每天前往該門診中心服用這種微紅色液體,由於美沙酮也是毒品的一種,為了防止戒毒者二次販賣,所有的美沙酮都必須在戒毒中心當著醫護人員面完成服用才可離開,一次服用的美沙酮劑量其價格大約在10元左右。
“但是美沙酮的治療效果很差,大多數人在一次戒毒結束後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內,會重新染上毒癮,因為研究發現毒品會產生大腦記憶犒賞環路功能障礙,這種功能障礙一旦形成就很難通過藥物、心理等治療逆轉。”孫伯民說。

給癮君子帶上腦起搏器
孫伯民透露,哪怕在國外,現在主要都還是利用藥物對戒毒者進行治療,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在尋找包括手術在內的徹底根除毒癮的方法。
比如在美國,治療社區模式(Therapeutic Community就是除美沙酮維持治療之外最主要的戒毒治療康複模式。由於其特殊的運行機制和戒毒康複的成效,目前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產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力。
不過在最近幾年,中國的研究者們嘗試使用一種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的以腦深部點刺激為代表的神經調控療法來更好的幫助戒毒者戒毒,這種療法可以采用不同頻率的電刺激直接幹預相應的神經環路。孫伯民透露,這種方法實際是從對帕金森病人的治療經驗中得來,對於這種療法的研究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研究者們也認為非常安全。他們為此專門設立了藥物—神經調控—心理治療—家庭社會支持的全新戒毒模式,一改以往單一的戒毒手段。
“現在我們的這個技術是全球領先的,此前國外也有用過這種電極刺激的方式來來調節戒毒者的中樞神經,但是有效的力度不夠。我們在頻率上做了改進,針對戒毒者神經環路的異常在硬件上做了調整,使得這個刺激更有效。”孫伯民說。
他透露,現在瑞金醫院、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以及華西醫院共同發起了聯合十多家醫院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中心,計劃通過兩到三年的時間完成總病例60例左右的手術。截至目前,在前期已經進行的十多例患者的臨床試驗中,戒毒1年以上完全不複吸的成功概率達到90%,上文中提到的阿強就是這一手術的成功者之一,目前這一技術已經申請了美國專利。
“我們的方法是在患者的胸部裝上一個起搏器,將電極植入到患者腦部,對電擊的頻率,我們為戒毒者特意做了調試和改變,通過刺激神經來扭轉患者的腦部記憶。”孫伯民介紹道。
據他透露,在實驗階段,目前還是通過起搏器商家贊助的方式,不會向戒毒者收費,但如果該技術推進到臨床應用環節,治療最大的開銷就可能是購買起搏器,手術費用基本可以通過醫保解決。
現階段,適用於這一手術的進口起搏器價格大約在20萬元左右,而國產的這樣一枚起搏器價格則大多為10萬元左右。
“技術是瑞金醫院自主研發的,目前我們是通過與起搏器公司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的臨床實驗,他們出費用,我們出技術。”孫伯民說,“過去這樣的合作方式也很容易出現研究下來後知識產權不清晰的情況,因此我們正在考慮共同成立一個獨立的研究院,那麽成果就會屬於參與的多方,我們可以獲得科研成果的技術,企業也能將其用於市場化。”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為了更好地完善該技術,目前中科院神經研究所也已加入到了這一項目的基礎研究隊伍中,通過動物實驗(如猴子吸毒),未來有望可以尋找到更有效的環路。
IBM宣布造出世界首個人造納米隨機相變神經元
據外媒報道,IBM蘇黎世研究中心宣布,他們制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納米尺度隨機相變神經元,可實現高速無監督學習。目前,IBM已經構建了由500個該神經元組成的陣列,並讓該陣列以模擬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進行信號處理。
該技術突破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隨機性意味著在相同的輸入信號下,多個相變神經元的輸出會有所不同。此外,由於其尺寸最小能到納米量級,因而信號傳輸速度極快,同時功耗較低,這就使得隨機相變神經元具有生物神經元的特性。
據介紹,IBM相變神經元的整個架構包括輸入端、神經薄膜、信號發生器和輸出端,其中輸入端類似生物神經元的樹突,神經薄膜類似生物神經元的雙分子層,信號發生器類似生物神經元的神經細胞主體,輸出端類似生物神經元的軸突。而神經薄膜是整個神經元產生作用的關鍵物質,它類似生物神經細胞中的液態薄膜,當能量吸收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信號並向外發射。這些信號經過輸出端(軸突)傳導,然後被其他神經元接收,以此循環形成信息處理過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