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華爾街見聞援引美銀美林報告觀點稱,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轉移即將到來,上世紀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出生的嬰兒潮一代現在開始向後代轉移財富,預計規模約為30萬億美元。
但這只是老年人影響世界的部分體現,老年國民對各國國民的消費支出和儲蓄模式、投資偏好乃至政治選舉結果都有深遠影響。以下18幅圖將更全面地展示老年人對世界主要國家的影響。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 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80歲以上日本國民占總人口的3.8%左右,比80歲以上國民占比第二高的法國比例高一倍。
· 經合組織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等七個國家的養老基金規模占GDP比例都超過70%,其中荷蘭和瑞士的比例都超過100%。
· 經合組織數據顯示,2012年,德國、西班牙與瑞典的養老金投資股票比例明顯減少,德國和瑞典都相應明顯增加了債券投資,西班牙增加的是現金和存款,日本、意大利、瑞士、挪威的股票投資比例都明顯增加,美國養老金的股票投資比例持平。
·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65歲以上老年國民投票率超過了1964年,接近70%,在各年齡段中比例最高。
· 美國國稅局數據顯示,2011年,45-55歲的美國國民應繳地方稅款最多,其次是55-65歲年齡段的國民。
· 經合組織數據顯示,日本、英國、美國的國民在45-49歲達到收入巔峰後收入逐步減少,法國、荷蘭和德國仍有逐年增加。
· 經合組織2012年數據顯示,和1975年相比,比利時、法國、芬蘭、西班牙、德國、冰島、韓國的房產與財產繼承稅稅收占比都明顯增加,英國、瑞士和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比例都下滑。
·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2-13年戶主在45-54歲年齡段的美國家庭消費支出最多,75歲以上戶主的家庭消費支出第二少,僅次於20-24歲年齡段家庭。
· 英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戶主在30-49歲年齡段的英國家庭消費支出最多,其次是50-64歲年齡段的家庭。
· 以上英美官方機構預測數據顯示,2013-2025年,醫療保健在兩國國民消費支出中占比最高,都超過12%。
挪威是一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但是卻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用什麽詞來形容這個基金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大,非常大。
截至今年6月份,該基金的總規模已經達到8900億美元。如果平均分給挪威人,意味著每人平均得到17.8萬美元。
點此鏈接可以看到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在全球投資分布情況動態圖。
挪威政府預計,到2020年末,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能達到約1.1萬億(不計入通脹因素)。下圖為歷年來該基金規模的變化,該基金預計年底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相當於埃克森美孚、殼牌石油公司和雪佛蘭三家公司的市值總和。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創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從那時起,就以發放養老金為主要目的,在挪威人口老齡化、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的背景下,集聚了大量的財富。
最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轉變了其投資策略,對房地產和新興市場增加了投資,以促進回報率的進一步升高,進而實現基金規模的擴大。
最新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利潤為1920億挪威克朗(310億美元),資產回報率為3.3%。
安倍經濟學進入第二年,但關於他所謂“三支箭”(即貨幣、財政、結構性政策)的效果爭議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大。
其實安倍的政策早在80多年前的日本就已經用過了。1931年高橋是清出任大藏省(財政經濟部),“救國”采用的招式,=即通過赤字預算大增公共開支、著令央行放松銀根購入國債,以及推低日元匯價引發通脹預期,三管齊下抗衡蕭條。在當時這確實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這也為貿易對手報複以至惡性通脹埋下禍根。
下面,讓我們用一張圖簡要回顧日本145年來的經濟史,以歷史為參考,點亮後市日本經濟發展路線的一些線索:
自8月中旬以來日元對美元下跌了3.7%,是主要貨幣中貶值幅度最大的。本周二美元/日元升至106.37,創下近6年新高。
市場看空日元的情緒高漲,因美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方向差異越來越大。美聯儲預計將於下個月停止資產購買計劃(QE),而日本的投資機構在政府養老基金(GPIF)的影響下紛紛轉投風險資產,加速了日元的拋售。很多分析師認為歐洲央行近日的降息舉動也增加了美元/日元的買盤。
市場分析師普遍預計日本央行將維持當前購買資產速度,直到明年。因黑田東彥作為日本央行行長的5年任期才過了一年,距離2%的通脹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剔除上調消費稅的影響,日本CPI自去年12月份達到1.3%以來就失去了上升動能。最近的經濟數據也尤其疲弱,二季度GDP同比居然萎縮了7.1%,令市場震驚。
部分市場人士預計日本政府最快將於下個月便追加預算或出臺新一輪刺激措施。
瑞銀集團日本高級經濟學家Daiju Aoki表示,現在市場對於日本央行出臺更多刺激措施的預期重燃,且市場經濟學家對今年GDP增長的共識預期只有0.48,遠低於日本央行預期的1%及政府預期的1.2%。
美國經濟複蘇強勁,就業市場得到進一步改善,針對未來通脹的可能,美聯儲一直圍繞加息主題,十月聯儲徹底結束QE,這與日本目前正在實行的超級QE及歐洲將要實施的歐版QE呈現相反態勢,因此目前市場上議論最多的一種套利交易就是,做多美元,做空歐元和日元。日元凈空倉規模截止上周達到117308張合約,為1月中旬以來最高位。
但是也有分析師擔憂日元可能被低估了。摩根大通日本首席外匯分析師Junya Tanase表示,當前日元的空頭頭寸過於龐大。根據美日國債息差的歷史表現來看,美元/日元匯率應該在104附近。
“我幾乎可以肯定,耶倫不願加息。”Doubleline基金創始人、擁有新一代“債券之王”之稱的Jeffrey Gundlach在最新的在線演講中表示。
他相信,美聯儲的加息時點將晚於一些人的預期,加息幅度也會低於預期。
美聯儲主席耶倫一直都強調她對勞動力市場健康程度的擔憂。在上個月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大會上,耶倫還發表了最新講話稱,考慮到美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在這一背景下並沒有一個簡單的合適政策”。
對Gundlach來說,一張圖可以清晰地解釋為什麽耶倫加息的意願要比很多人預期的低得多。
美國的工資占GDP比率仍然維持在過去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除非這一趨勢出現任何改善跡象,Gundlach認為耶倫並不會采取任何加息動作。
Gundlach還表示,對於美國收入最低的7%的人,2007年至2014年之間的實際工資不增反降了。“那麽多工人正在喪失購買力,要上調短期利率並非易事。”
許多市場人士似乎相信,美聯儲在今年10月結束QE後,將會在經濟增長和勞動市場改善的背景下,不得不提高利率。
但Gundlach認為,工資水平無法出現顯著增長,“這就是耶倫為什麽不想加息的原因。”
從最新民調看,蘇格蘭獨立的幾率只是五五開,而一旦獨立,將引起英國金融大動蕩。瑞信在昨天發布的報告中就對蘇格蘭獨立的後果發出這樣的警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月18日,蘇格蘭地區將舉行該地區全民公投。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YouGov和ICM本周的民調結果均顯示,反對獨立派支持率略高於獨立派。如公投同意獨立,蘇格蘭能不能還用英鎊、分擔多少英國的債務、分得多少北海的石油收入等問題都存在不確定性。
瑞信上述報告認為,蘇格蘭如果獨立,現在還不能確定會使用哪種貨幣,這個地區金融業實力雄厚,獨立後出現金融市場失衡,市場會竭力通過資本流動和釋放失望的情緒實現平衡。
瑞信此前還警告,上述不確定性將使蘇格蘭的金融機構離開當地,大金融機構可能引發足以摧毀金融與經濟的資本流出,而且金融業是蘇格蘭GDP和就業的功臣,所以脫離英國可能導致蘇格蘭“深陷衰退”。
瑞信下圖展示,由於獨立後蘇格蘭使用的貨幣和支持金融業的能力都不明朗,當地金融業和主權債券的風險和成本相應增加,經濟活動、就業和稅收都受影響,資金和經濟活動都轉移到蘇格蘭以外的英國地區。
上周公布的多項8月中國經濟數據普遍不及預期,“李克強指數”之一發電量年內首次負增長,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創68個月和13年來新低,主要行業工業增長均放緩。
糟糕的數據體現出,在中國政府從4月起陸續出臺“微刺激”措施、6月央行開始推出的定向降準後,國內經濟增長下滑的壓力仍未明顯減輕。
面對令人大失所望的數據,市場又傳出降息降準的呼聲。事實上,中國經濟對傳統的貨幣寬松刺激已經漸漸產生了“免疫力”。華爾街見聞的老讀者也許還記得,一年多以前我們展示過高盛的以下圖表。(相關文章:中國信貸泡沫真相:GDP的240%?)
如圖所示,以年化百分比來看,註入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未能持續,信貸刺激才過一個季度影響就明顯減小。在信貸大增剛滿一個季度,對經濟增長影響最大,接近0.7個百分點,此後多個季度平均未達到0.5個百分點。
美國私人財富管理公司Evergreen GaveKal最近的評論也認同這種“信貸沖擊”在失效的觀點。Evergreen GaveKal認為,8月經濟數據體現的中國經濟增長疲弱源於,始於5月和6月的信貸增長刺激未能持續發揮作用。
Evergreen GaveKal報告指出,中國的私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自2010年以來一直穩步下滑,但最近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緩和了固定資產投資下滑的趨勢,二季度的這輪刺激還帶動了小幅反彈,但政府的投資支持沒能產生持續影響,因為貨幣政策還是沒能更寬松,而財政支出要恪守預算的指導,也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從李克強總理上周對經濟增長處於合理區間的表態來看,中國政府不會啟動大規模貨幣刺激,中國央行因為擔憂國內債務高企也不願推行全面貨幣寬松。所以Evergreen GaveKal預計,今年在出口增長的支持下,中國GDP增長會略高於7%,但會低於7.5%的中國官方目標。
《人民日報》周一刊登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文章建議,中國應啟用需求管理,創新和實施區間定向調控等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短期內可繼續定向降準,以抑制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
劉迎秋認為,切實可行的選擇是在積極搞好短期宏觀調控的同時,著力推動中國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尤其是著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技術水平提升。(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周五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成為美國股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華爾街見聞報道,周五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經歷了盤前10輪激烈詢價,美東時間接近中午12點,開盤價定為92.7美元,較IPO定價68美元大漲36.3%。收盤價93.89美元,較IPO定價大漲38.1%,最新市值為2314億美元。
作為美國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的2314億美元市值究竟有多大?
“從標普500指數昨天的收盤價格來看,阿里巴巴與標普500成分股相比,可以占據市值前15大公司之一。”FactSet資深分析師John Butters表示:“它可以排名第12位,市值已經超過很多更傳統行業的大公司,例如輝瑞(1939億美元)、IBM(1933億美元)、可口可樂(1833億美元)。”
如果從標普500成分股中的互聯網軟件和服務類別來看,阿里巴巴的市值可排名第二,僅次於谷歌,已超過Facebook,eBay,雅虎,Akamai Technologies和VeriSign。
如果從更大類一些來看,互聯網零售這一分類,阿里巴巴市值可排第六,高於亞馬遜、priceline、Netflix、TripAdvisor和Expedia。
可惜的是,阿里巴巴不符合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要求,不會被納入指數。
昨日,央行銀監會聯手推出了重磅文件,為樓市松綁。
文件規定,首套房利率可打七折,對於擁有一套房並結清房貸的家庭,新購房可享受首套房優惠,至此首套房的認定標準明確放寬。
中信證券認為,這次政策的力度僅次於2008年10月,將會對市場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其程度遠遠超過前幾個月放開限貸,歷史上看此種影響也僅見於09年。
如果你對此還沒有什麽概念,人民網制作的一張圖可以幫你了解中國房貸的政策演變,從而更好的理解此次政策的力度(圖片來自人民網,原文地址點擊這里):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10月1日,西非地區已有7178例埃博拉病例,3338人死亡。不僅在西非肆虐,埃博拉病毒還大有向其他地區迅速傳播之勢。
自3月幾內亞確診今年首個埃博拉病例開始,半年來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先後暴發埃博拉疫情。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7日說過,“埃博拉在美國暴發的幾率極低”,9月下旬美國就發現了本土首個埃博拉病例。
華爾街見聞文章昨日提到,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CDC)認為,在美國,埃博拉疫病不可能像在西非那樣瘋狂傳播,因為國內醫院和掩埋處理過程在控制傳染方面做得更好。但考慮到以上傳播速度,今後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出現埃博拉病例。
美國CDC透露,本土的首個埃博拉病例是在從利比里亞回國後確診的。由此可以推測,其他國家的埃博拉患者很有可能是從西非直接飛回國的國民。路透制作的以下圖表展示了哪些國家已開通直飛西非地區的航班。
如圖所示,包括美國在內,約有三十個國家與目前埃博拉疫情最嚴重的四個西非國家有定期直飛航班往來。考慮到美國本土的首位埃博拉患者回國後並未立即出現埃博拉癥狀,美國等三十個直航國家面對的埃博拉風險顯然比其他地區高。
不過,好消息是,在未出現癥狀以前,埃博拉病毒攜帶者還不具有傳染性。而且埃博拉並非空氣傳染的疾病,主要還是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等體液傳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