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蔣超良談穩投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03/100419156_all.html

蔣超良闊別農行15年後,以農行董事長身份在一個內部場合做出表態:「不懈怠、不折騰、不冒進,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

  他從2011年11月28日履新至今已逾200天,業界對其關注主要在三點:

  首先,從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再到履新農業銀行董事長,55歲的蔣超良在不同類型的國有商業銀行做了多年的「紅頂」商人,他如何理解當前的經濟局面?

  其次,市場仍在就是否、怎樣祭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爭論不休,作為上一輪的經濟刺激政策的先行軍,大型商業銀行會不會在「穩增長」進程中,再次扛起大旗?

  再次,股改上市為農行與其他銀行贏得了一個相對公平的起點,隨後推進的改革才是再造新農行的關鍵所在。業內所稱這位擅長處理棘手事務的「老農行」回歸主政農行,進展何如?

  「『穩增長』原本是三駕馬車共同驅動,但眼下『穩投資』更能立竿見影。在『穩投資』的過程中,基於前車之鑑,銀行不會再貿然掀起一輪『信貸狂潮』。」近日,蔣超良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詳細闡述了他對大型銀行在複雜經濟環境中的戰略思考,及如何把握住改革「窗口期」。



「穩增長」的空間

「目前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還是比較理性的,不會有新一輪信貸狂潮」

  財新記者: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為了「穩增長」,下一步貨幣和監管當局是否會有更多相應政策出台?對銀行的經營行為會有怎樣的影響?

  蔣超良:我們是商業銀行,但也是國有控股銀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在宏觀調控中扮演的角色往往備受關注。對中 國經濟的走勢需要加強研判,只有做出判斷才能有相應對策。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宏觀對策,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以及國務院領導在地方調研時已說得很清楚,經 濟運行呈現緩中趨穩態勢。

  當前,宏觀調控中的幾個關鍵詞是「調結構、控通脹、穩增長」。目前看來,通脹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而結構調整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穩增長」就成為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從數據看,6月份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小幅下挫,從5月的48.4%下降至48.2%,低於50%,意味著需求不足。而從供給角度看,新的生產供給指數不高,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跡象。

  要實現「穩增長」,主要靠出口、消費和投資「三駕馬車」。但就目前的形勢看,這三駕馬車很難並駕齊驅。首先看出口,作為全球經濟的巨大發動機, 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較為有限。而歐債危機的不確定性還在進一步加劇。金融危機帶來的問題未能解決,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所以,出口 拉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明顯。

  其次看一下消費。一國的消費情況一般取決於三個方面:消費能力的提高、消費預期的穩定和消費領域的擴大。消費能力提高並非是朝夕可以實現的。而 要穩定消費預期,就需要解決好醫療、教育和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在擴大消費領域方面,雖然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新領域的成熟還需要一個培育期。由 此,消費拉動儘管可以保持穩定,但不可能出現爆髮式增長。

  所以,「穩投資」,就愈發顯得至關重要了。

  財新記者:一提到投資,大家就會猜測,會不會有新一輪信貸狂潮。正是依賴銀行的逆週期投放渡過了上一輪危機,但由此帶來的隱患卻也在逐步暴露。商業銀行會在「穩投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蔣超良:「穩增長」主要是「穩投資」,大家都很關心會不會有新一輪信貸狂潮。這方面請放心,因為目前商業銀 行的信貸投放還是比較理性的,中央對此也有明確的要求。最近,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在聽取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和建議,提到促進投資增長 時,溫總理明確提出,要注重投向、結構、質量和效益。

  從目前看,在對現有的在建工程的投入,以及對未來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重大項目的支持方面,如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銀行可以進行配套支持。但我們已經是上市銀行,內外部約束機制比較健全,銀行既會服務好實體經濟,也會確保穩健經營,而不會去盲目擴張。

  對農行來說,服務「三農」是重要的著力點。我們服務「三農」(農業、農村、農民),重點是要做好「強農、富農、惠農」金融服務。所謂「強農」, 就是讓農業發展的基礎更穩固,實現可持續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都是強農問題,需要很多的信貸支持。所謂「富農」,就是做好農戶貸 款,支持農民致富。當然在農民的小耕作、小養殖等方面,與農信社及其他涉農金融機構要有所分工。所謂「惠農」,主要是利用我們電子化的金融載體——金穗惠 農卡和惠農通工程,向廣大農民提供基礎性的金融服務,並將各種直補資金可以直接交到農民手上,使國家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這也是農行的社會責任所在。

  財新記者:貨幣政策會不會重新走向寬鬆?該如何評估這種寬鬆政策可能造成的後果?

  蔣超良:今年是全球大選年,許多國家都存在增長放緩的問題,也有過渡和觀望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總體而言,貨幣政策寬鬆是一個趨勢。之前我國央行採取降低準備金率的措施,就是一種信號,旨在應對外匯佔款下降,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由於外匯佔款的疲弱已經成為基本態勢,因此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也是正常趨勢。去年11月30日,央行宣佈了本輪第一次降存准,去年10月、11 月外匯佔款連續兩個月減少。去年12月,外匯佔款繼續減少約1000億元。今年1月,外匯佔款回升了1000多億元,但2月份新增外匯佔款僅250億 元,2月18日,央行第二次調降了存准率。降準是需要的,因為未來外匯佔款規模仍可能非常小,公開市場到期量也會下滑。為保持市場上合理或者較為充裕的流 動性,央行需通過降准增加貨幣乘數,保證貨幣供應平穩增長。

  財新記者:經濟下行壓力也造成了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銀行甚至出現階段性的放貸難,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今年的信貸投放目標是否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呢?

  蔣超良:事實上,實體經濟增長的有效需求還是很不錯的。城鎮化、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的落實,小城鎮建設,都需要大量投入。

  今年信貸投放的規模和節奏較為合理,銀行的行為也比較理性,央行的控制也不可能大幅度放鬆。但央行近期的一系列操作說明,貨幣政策會考慮讓企業和社會的融資價格有所下降,降低融資成本。

強化風險管控

「個別地方的民間借貸涉及鏈條很長,我們擔心相關風險可能轉移到銀行體系」

  財新記者:去年以來,一系列由民間高息借貸引發的案件引起各界高度關注,而民間借貸危機向銀行體系的蔓延,也對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和風險控制形成了挑戰。不久前農行啟動了民間借貸專項治理,能否介紹一下這次專項治理的背景和進展?

  蔣超良:前一段時間資金面比較緊張,民間借貸再度活躍,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其中一些借貸行為不可避免 會出現問題。據我們瞭解,個別地方的民間借貸,鏈條長,範圍廣,影響面大,我們擔心相關的風險可能轉移到銀行體系。這在歷史上是有過教訓的,對此我們心有 餘悸。所以,我們在全行搞了一次專項治理,主要是為了應對民間高息借貸可能給銀行帶來的風險。

  我們要求做好貸後管理,對貸款的用途和流向進行嚴格監控,走款必須清晰、合規。從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來看,農行的情況還好,沒有出現銀行資金捲入民間借貸的問題。

  財新記者:對銀行盈利和收費的爭論,導致不少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於經營方向和路徑產生了困惑,你認為什麼樣的目標和方向才是合理的,應該以什麼樣的指標去衡量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

  蔣超良:治理不規範收費是個很好的政策。目前我們也在主動調整,今年已經減少了60多項收費項目,還降低了一些項目的收費標準。

  中間業務不消耗資本,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佔比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對中間業務收入的追求不應該脫離中國的國情。我個人認為,近幾年中國銀行業在追 求中間業務發展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偏差,手續費和佣金收入佔比越來越高。一個重要依據是向發達國家銀行業看齊,但卻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這就是中國融資文 化的特點。

  在歐美國家,實體經濟所需資金主要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個人消費主要靠貸款,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自然較多,他們的私人銀行也很發達。而在以間接融資 為主的市場,如不少亞洲國家,其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就較低。間接融資佔比高的國家,銀行盈利來源主要靠息差。在不少亞洲國家,本土的監管和投資者不會抱怨他 們的中間業務佔比過低。

  相比之下,我們則顯得有些教條。中國的國情是,90%的實體經濟是靠銀行貸款支撐的,而個人消費也不習慣於貸款,目前除買房外,其他領域的消費貸款在國內並不普及。所以,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收入肯定要大大低於西方發達國家同業的水平。

  因此,商業銀行制定發展方向和經營目標,必須結合國情,結合行情,結合經濟金融發展所處的階段,才能避免在導向上產生偏差,才能避免經營和服務同質化,才能規範自身經營行為,才能真正因地制宜開展業務經營,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漸進式調整

「我們也在做利率市場化研究,目前已經有幾套方案。根據不同的情景假設,做不同的應對」

  財新記者:不少銀行都在不斷調整自身的經營目標和考核體系,農行是否也有相應的制度安排,有哪些主要的調整?

  蔣超良:我們的確在調整。但具體的方案和新指標還在研究,上半年的數據出來後,再做些深度分析,然後對下半年的經營目標和考評體系作相應的調整。

  財新記者:各界比較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明年年初資本新規實施後,是否會對農行的資本管理帶來壓力,是否需要進行股本融資?

  蔣超良:資本新規實施後,啟用內部評級法,我們的資本充足率還會有所上升,比原來的資本消耗會更低一些,加上信貸結構的持續改善,如零售、小微等輕資本消耗的業務佔比的增加,都會降低資本消耗。

  財新記者:「兩會」之後,利率市場化改革似有加速跡象。據瞭解,央行也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近期的不對稱降息,就被業界視為一種利率市場化的探索。在你看來,什麼樣的進程比較合適,農行有沒有進行相應的研究和部署?

  蔣超良:利率市場化的方向毋庸置疑,但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銀行的價格管理能力、中小銀行的承受和適應能力,都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也在做相應的研究,目前已經有幾套方案。根據不同的情景假設,做不同的應對,比如部分放開影響幾何,徹底放開,銀行要如何應對等。

  我的判斷是,利率市場化會逐步加快,但是不會驟然放開。因為一旦放開,存款成本必然會攀升,貸款的定價也會水漲船高,在企業有效需求承壓的情況下,這無疑會進一步降低企業的投資意願。

  財新記者:現在各界都比較關注,經濟下行壓力是否已經轉化為銀行的資產質量壓力,中國銀行業是否能夠經得起經濟週期調整的考驗。你怎麼看?

  蔣超良:我認為經受得住,資產質量應該能保持在較好的水平。上次公佈業績的時候,有投資者認為我們的撥備太過奢侈,撥備覆蓋率超過260%,但這也增加了我們抵禦風險的能力。半年報很快會公佈,我們的資產質量到底如何,要用數據說話。

挑戰與新政

「農行的挑戰,不是業務競爭的問題,而是管理問題」

  財新記者:你回歸農行已有半年多,不知能否介紹一下新政的主要內容?

  蔣超良:我回農行之後,首先強調的是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工作的連續性,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對農業銀 行的發展戰略一以貫之。即把農行建設成為一家「面向三農、城鄉聯動、融入國際、服務多元」的一流商業銀行。我們將依據這個總的戰略,編制未來三至五年的發 展規劃,以更好地推動農行的改革發展和管理。

  財新記者:在你看來,農行面臨的主要挑戰以及下一階段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蔣超良:農行的挑戰很多。複雜的經濟形勢、激烈的市場競爭、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等,實 際上都是挑戰。比如,同樣一筆貸款,現在的做法與過去截然不同。現在放貸,要受資本約束,要符合公司治理機制,要考慮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問題,每筆業務中都 有現代銀行經營管理理念的灌輸和體現。實事求是地講,這些都是我們所要應對的挑戰。

  但我覺得,我們農行面臨的主要挑戰,還不是業務競爭的問題,而是管理的問題。農行的網點、人員都是同業中最多的,農行員工的專業、年齡、學歷結構與同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這就是很大的挑戰。因此,對我而言,首先還是帶隊伍,隊伍管不好,恐怕也難言其他。

  財新記者:此輪銀行業改革是由上至下的,很多改革的成果還未能在分支機構得到充分的傳導和體現,如農行的基礎管理還相對薄弱,下一步你打算採取哪些措施提高農行的基礎管理水平?

  蔣超良:的確如此,主要是上下如何實現戰略對接,保證戰略傳導。股改之後,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在總行層面,在總行的管理團隊中,可以說已逐步深入,並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得到了貫徹。問題的關鍵是,分支機構和基層行如何實現對接。

  其實,這是所有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都面臨的問題。農行的股份制改造是2009年完成的,比其他幾家國有銀行晚了幾年,改革成果的滲透和體現,肯定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已認識到並開始行動,要按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實現對基層分支機構的再造,完善基層的組織體系,相應調整激勵、約束機制,並加強對基層員工的培訓。

「三農」求突破

「H股投資者對農行的認可度高於A股,就是因為全球的投資者知道農業的潛力巨大」

  財新記者:農行必須面向「三農」,已經是農行無法迴避的戰略選擇,你怎麼看在現實操作中,分支機構服務三農的積極性仍有待提高?

  蔣超良:統一認識才能統一行動,繼而變成自覺的行為。「三農」問題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問題,農業不穩,經濟也不穩。服務「三農」是農行的傳統,也是戰略所在,競爭優勢所在。

  上市時,H股投資者對農行的認可度高於A股投資者,就是因為全球的投資者知道農業的潛力巨大。即使金融危機時期,人們對農業和農產品的需求也是 剛性的。所以服務「三農」大有可為。事實上,歸因於農行在縣域地區的資金成本優勢和良好的貸款服務能力,目前在農行的各項業務中,「三農」業務的貢獻度在 不斷上升。

  服務「三農」關鍵是要解決好高成本、高風險和商業可持續這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解決不好,「三農」就搞不好。上市銀行,ROA(資產回報率)、 ROE(淨資產收益率)很重要,所以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降低成本,實現商業可持續。一個做法就是立足國情,立足現狀,從整體上找出一條有效服務「三農」的 新的模式和機制,實現對服務「三農」的新突破,而不是靠某項產品或業務的單兵突進。

  財新記者:你所說的「三農」新模式和機制,比如「三農」金融事業部,目前運營情況怎樣?

  蔣超良:在管理體制方面,我們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對「三農」業務進行單獨核算。把上面提到的問題,嵌入事業部,通過相應的探索實現商業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在渠道方面,我們通過物理網點+電子網絡+代理站的辦法來解決高成本的問題。有些地方不能靠增設物理網點的方式來解決金融服務的空白,我們就用 轉賬電話來降低成本。在產品服務方面,我們通過發放惠農卡,既可以集成服務,又可以防範風險。目前,農行惠農卡的發行量已超過一億張。

  下一步我們將在穩定發卡數量的基礎上,通過擴大代理新農合、新農保等業務,進一步拓展和做實惠農卡的功能;並通過加快推進「金穗惠農通」渠道工程建設,改善惠農卡在農村地區的使用環境。

  一卡在手,可以很方便地集存、貸、轉、匯、兌和小額取現服務於一體,國家的惠農資金還可以通過惠農卡這個載體,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農戶用惠農卡直接去商店買生產資料。這樣既為農民帶來了方便,也避免了資金被挪用的問題。這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好辦法。

  在風險防範方面,我們也在探討新的機制,探索新的方式。比如,在風險補償方面,創新擔保方式,過去採取連戶擔保,但實際效果並不太好,現在我們 嘗試擴大龍頭企業做擔保的規模和範圍,把零售貸款用批發的方式來做。充分利用現代IT技術,通過建立健全向基層行的風險經理派駐制度,加強對基層業務的管 控,避免出現各種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問題。通過完善對基層員工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加對基層員工的培訓等,來提高基層行拓展「三農」業務的積極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