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同業陷入不景氣殺價泥淖中,廣達卻逆勢成長,那是因為廣達轉型雲端奏效。 董事長林百里不僅看得遠、走得快,更勇於打破框架。 撰文‧賴琬莉 九月初,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和文化部部長龍應台四手聯彈,演奏「小蜜蜂」,不過兩人使用的不是鋼琴,而是平板電腦。這是在雲端數位藝術節,兩人精采的演出。 林百里用平板即興演奏,打破一般人想像,就像他掌管營收破兆元的廣達集團,竟會忙裡偷閒下田種菜;抑或在利潤微薄的代工業,殺出低價競爭的紅海魔咒,今年每股稅後盈餘(EPS)可望超過六元佳績。 林百里的表現,總是超乎大家想像。這幾年林百里除了談雲端的未來發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對教育改革的勁爆發言。 從企業家到關心教育的代言人,是因為林百里看清企業,乃至國家社會的競爭力,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才養成。「大家千萬不要念電機系,不要被框框綁住。」這是林百里給年輕人的建議。但廣達從代工製造業到雲端服務業;林百里從商場競爭到享田園之樂,他個人又何嘗不是勇於打破框架的實踐者呢?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對林百里而言,不管在人生轉折或事業的突破,都是最佳的注解。 |
| ||||||
林存謐,他是台灣最知名的裝潢職人,認識他的人,都叫他阿謐。他讓裝潢工頭的工作,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瑞憲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他對林存謐的評價是「沒有阿謐,我不會有現在的作品。」陳瑞憲說,「我只有腦(指設計),沒有手(指施工的經驗),阿謐是有手也有腦。」在他眼中,林存謐的工作,價值和設計師一樣重要。 沒有他,林懷民也無法完成藝術創作,○六年,林懷民和蔡國強推行動藝術新作《風.影》,首度在國家戲劇院屋頂上演出,也是靠林存謐的技術,才讓表演成真。 他只有國中畢業,不太會寫字,甚至排斥讀書,卻和藝文界名人極為熟稔,他家門口就掛著蔣勳送他的畫,許多名人,都是他一通電話就能找到的朋友。 台北很多指標性的空間,都是由他完成,誠品成立的頭十年,店面都指定由他裝潢施工;林百里捐款給故宮,條件之一,就是要求要由他負責故宮裝修,至於目前找他裝潢的時程表,已經排到一年之後。 林存謐原本只是苗栗鄉下的普通木工,但他一生都在尋找更好的答案,他的想法,不斷創造出裝潢產業的新流行。 像誠品裡常見的木質無縫天花板,沒有他發明的施工方法,就無法成真。 「這些天花板,是十幾塊木板拼起來的,」陳瑞憲說,表面看上去卻要是平滑一片,更難的是,即使經過十年,表面也不能龜裂,在林存謐之前,沒人能做到完美。林存謐卻開發出創新的材料,做木板之間的接合劑,用這種方法,「就算要裂,也只會裂在裡面。」林存謐說。 林存謐是苗栗苑裡人,爸爸是地理師,「我小時候,父母就跟我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他說,家裡不要求他讀書,老師出太多功課,媽媽還會到學校去,「要老師功課出少一點。」 不讀書不代表不努力,國中一畢業,他就被送去做木匠學徒,每天握鉋刀握到兩手發抖,「我爸爸跟人家談好,做學徒三年,零薪水!」那個時候,到台北做工,日薪有一百多塊錢,「我想賺錢,跑了三次,三次都被我爸送回去。」 我的手不是特別巧,那時工班裡的師傅一半都比我厲害 「我的手並不是特別巧,」林存謐坦白說,「我們工班裡的師傅一半都比我厲害,」他剛來台北時,連釘槍都沒看過,他再次從助手開始,學做裝潢。 當工頭,才是他事業的開始。直到現在,他都還記得他負責的第一個工地,「在台南一家百貨公司的地下室。」他回憶,老闆看他認真,讓他挑大樑,那年他二十六歲,距離他出道已經八年。 當裝潢工頭難度在於,他只會木工,卻要整合鐵工、防水、地毯、冷氣等不同領域的工人,什麼時候誰要進場,做什麼,都由工頭決定,工程能否如期完工,責任也在工頭身上,「我很努力做,就怕做不好,老闆下次不讓我當工頭。」林存謐說。 剛當工頭時,他甚至會半夜兩點到工地,跟兩個助手搬一卡車的材料,等到工人上班,材料早已就位。 當工頭,還必須了解各工種的專長,每拿到一樣新材料、新產品,他會反覆觀察、與人討論,直到自己了解為止。 他打基礎的方式,就是不斷在自己腦海裡塞進其他領域的施工知識,他培養出自己對工法的品味和理解。像是砌磚,現在的砌磚師傅,「砌到一半,就要喊停,否則就要倒了,要等第二天水泥乾了,才能繼續砌,掉下來的水泥,像田埂一樣厚,」他分析,以前的上海師傅,卻能一口氣砌到天花板,不但每一條縫一樣平均,地上還乾乾淨淨,「這是非常難的技術。」他說。陳瑞憲觀察,現在林存謐手下師傅,仍保有這樣的水準。 我要名,也要賺錢,但如果名利不能雙收,我會要名 他二十七歲自己創業,創業之後,他不是把問題丟給工人,反而自己更努力找問題。 「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堅持,與其讓人家看到缺點,不如我自己先改掉。」他說,一道牆沒砌好,不等設計師說,他直接打掉重做。 他會主動幫業主找問題,看過設計師畫過的圖,某一種施工他覺得沒必要做,他會主動提出,「問問看,就可以幫客戶省幾萬塊(錢),」他說,大部分工班都依賴設計師找生意,不敢提意見,他卻不吝替業主找答案,逐步建立自己的名聲,「我從來沒跟業主搞壞(關係)過,」他說。 「我要名,也要賺錢,我常講,名利雙收是最高境界,」他說,「但是如果名利不能雙收,我會要名。」他說。為了名,他甚至堅持統包,「別人會把做不完的案子,分包出去,我不做這種事。」他堅持的是自己控制品質。 而客戶的問題,也變成突破的動力。像舊的地板施工方法,無論上面鋪多好的木料,底下都有可能因為濕度太高爛掉,必須重鋪地板,他會想,「有沒有不容易爛的木材?」他觀察發現,泰國的水上人家,「屋子的腳料都是柚木,」沒有FRP(編按:玻璃纖維)之前,柚木也是造船的主要材料。他就發明一種工法,混合水泥和柚木,創造出新的地板施工方法。 他還會主動去找問題。林存謐剛來台北時,正好遇上國外設計師進入台灣,帶進台灣工班沒見過的工法、材料與顏色要求,這些新刺激成為林存謐「開竅」的關鍵。 當時,一個國際服裝品牌進台灣,「這是第一個把大量不鏽鋼帶進室內設計的案子,要用不鏽鋼包住柱子,外面卻不能看到焊點。」陳瑞憲說。 林存謐想出來的方法,是找人鑽進柱子裡,從裡面焊,「再在天花板上開一個洞,人從天花板出來,」林存謐說。 「設計師其實是不負責任的,我會說,我就是要這個,要阿謐去想辦法做出來。」陳瑞憲說。 有實際的施工知識,林存謐能把設計師眼中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像林懷民和蔡國強的《風.影》,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那一次,蔡國強堅持要在國家戲劇院的屋頂上表演,但是主管機關反對,「那上面的瓦都已經搖搖欲墜了,一踏上去,就會整排掉下來,」如果要不踏到屋瓦表演,要出動十輪大吊車,「一出車就要一百二十萬(元)。」林懷民只好親自拜託林存謐「雲門沒有這筆錢,」林存謐最後只用三萬塊,就解決了問題。 「我買一只望遠鏡,一直看國家戲劇院的屋頂,發現有些突出的勾、環,我可利用那些東西,」他說,他就用螺絲和鐵棒,設計出一種可以拆卸的裝置,找工作人員背上,直接緊鎖在環上,就變成一個懸空的舞台,不用踩到屋瓦,照樣可以表演!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用木頭代替鋁做門窗,這個難度在於,木頭會變形,「木頭是活的材料,一百年之後都還在變,」變形就會漏水,他必須思考木頭的未來一百年會如何變形再加工,才能保證木頭維持一定的形狀,第一次試做,他甚至把木頭拿去汽車洗車機裡沖,測試會不會漏水,剛裝好遇到第一次颱風,他接到客戶打來電話,「恭喜你,阿謐,真的沒漏水。」 這些點子是怎麼出來的?「他會說,昨天又沒睡好,」林存謐的太太說,他都把問題放在心裡,從過去觀察的經驗,反覆推敲可能的解法,一連幾個月睡到一半,都會突然驚醒,「他會靜靜等到天亮,再找其他工人來討論,畫出示意圖。」 「我喜歡做別人沒做過的案子,」林存謐說,即使沒錢賺,他都願做做看,因這些點子,常幫他打開盲點,創造出新流行。 像夏姿的外牆也是他施工的,帶著高檔安曼旅館風格的外牆表面是一層厚重的鋁,後面再加上一片玻璃,即使能做得出來,怎麼擦玻璃、怎麼逃生,都是問題。 林存謐卻突發奇想,他設計了一種機械,只要按一下,整片鋁牆就能收到天花板裡面,「我做出來之後,上海的璞麗酒店來找我,只是我不想去。」他說,這個點子,讓他設計出更酷的住家,「有人喜歡住在家裡,卻感覺很自然,」他說,用同樣設計,天氣好時,只要按一下,整片玻璃牆就會收到屋頂上,家變成一座涼亭! 跟我的人,如果從一張白紙進來,三年後,我保證他月薪九萬元 要做整合者,林存謐的強項之一,是刺激不同專長的工人,拿出他們最好的表現。 他有六十幾名員工,「有些人,我十幾年沒跟他講過話,」他的觀念是,「如果他沒問題,我為什麼要跟他講話?」 他給這群工人的薪水,並沒有特別高,但要求嚴格,「我的工地乾淨到可在裡面睡覺,」只要有摸魚的跡象被他發現,隨時可能被痛罵一頓,「很多大老闆說,我們的工人很有氣質,」他說,連工人上班時衣服太髒,他都會丟兩百塊錢給他,「他自己就會不好意思。」 「什麼時候要罵,什麼時候要鼓勵,我都有拿捏,」他吸引員工的方式,就是不斷丟出新的想法,再從工人試做的結果找出方法,他的工法不斷進步,業績自然跟著上升,員工的報酬也跟著上升。 一般裝潢工人是按日計酬,他卻把工人變成一種專門職業,「跟我的人,如果從一張白紙進來,三年後,我保證他月薪九萬元。」他說。 供應商也是同樣的例子,「我每個領域只挑一家最好的廠商,」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鐵工,跟他一起「練功」,現在已經變成獨立開業的大型裝潢廠商。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大學,」林存謐以自己為例說,「該學技術的,就讓他學技術,」他觀察,現在台灣修眼鏡、鐘表的各種技術人才都缺,「以後台灣會像英國一樣,技術人是按鐘點收費。」他說,現在學技術的人,「以後會很好過。」 即使現在,他仍然持續在尋找更好的答案,他不讀書,但他經常拜訪泰姬瑪哈陵,即使一片剝落的磚,都能讓他看上半天。 「現在的工藝蓋不出一座泰姬瑪哈陵,」他說,看著古建築,他會想,當初沒有水刀、雷射,如果是他,又要怎麼蓋?一旦破解,他甚至計畫把想到的靈感,用在台灣。不斷尋找最好的答案,就是這種精神,讓他超越自己,創造職業的高峰。 |
| ||||||
你只有一台電腦,但可以跑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和蘋果(Apple)的OS X作業系統;你只有一支手機,但它可以執行Google的Android、蘋果的iOS、微軟的Windows Phone 8等作業系統,且切換不需要重新開機。 賦予電腦、手機能夠隨時轉換平台的強大功能,這項技術卻是來自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VMware。 這項技術,等於將打破微軟獨霸個人電腦疆界,「架空」視窗系統。二○一一年,微軟內部高層主管一份簡報發出警戒,將VMware與Google和甲骨文(Oracle)並列,是公司發展策略上的頭號三大敵人。 VMware的虛擬化軟體技術,讓Wintel(微軟加英特爾)不一定要緊緊相依,Mactel(蘋果加英特爾)也可行,根據調研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它占有全球八五%虛擬化市占。 微軟恨它,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發展雲端運算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傳出在去年賣股,砸下新台幣四十五億元投資它。 VMware是誰?為何讓微軟這麼怕它、林百里這麼愛它? 它早在一九九八年於美國矽谷成立。十五年前,五位創辦人僅是想解決技術上的一個問題:讓企業主機「多任務處理」。 整合伺服器產能讓上網和收信一機搞定 簡單來說,對企業而言,收發電子郵件需要一台伺服器主機、上網又要一台,功能越多,主機越多台,機房越蓋越大,管理支出越來越多;但每一台機器的「產能利用率」只有一○%到一五%,多數時間都是閒置的。如何一台主機「化整為零」,能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成了這家公司創立的起點。 「虛擬化,這個技術並不是新的。」VMware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談起公司的起家,直言這不是新科技,早在一九六○年代,大型主機上就有此軟體技術,「只是非常昂貴」。 當時PC時代來臨,給了VMware機會。VM,就是Virtual Machine(虛擬機器)的縮寫,簡單形容VMware的產品,就是在一台電腦上,再創造出一台虛擬電腦,而這台虛擬電腦,功能幾乎和一般電腦一模一樣,它們可以分別處理不同任務。 從抓住企業內部需求開始,「起先,因為大家使用的作業系統眾多,彼此不相容,問題多多,」VMware在成立後一年,才推出第一款產品,前執行長也是共同創辦人黛安.格林(Diane Greene)曾在媒體上述說創業之初的困境。 鑽研本業蹲馬步終於被IBM主機內建 事實上,VMware與Google在同一年成立,矽谷九○年代末期是充斥資金與機會的網路泡沫化年代,VMware卻選擇繼續在虛擬化技術蹲馬步,它的創業故事,比起其他網路公司,並不算精彩,但卻為十年後,雲端運算時代來臨,種下決定性影響力。 VMware因多數員工都投入研發,一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產品,但效果不佳,直到二○○一年才相繼和實體企業主機大廠IBM、惠普(HP)及戴爾(Dell)建立合作關係,把軟體內建硬體之中,開始有穩定的銷售通路。 在公司成立之初的五年,年營收不到一億美元,吃不飽也餓不死,但已逐漸嶄露頭角,開始有大廠上門談收購,微軟也是其中之一,但都被VMware回絕。一直到二○○三年底,它才以六億三千五百萬美元賣給一家網路儲存資訊公司,維持其獨立運作。 二○○七年,雲端運算這個新的科技名詞冒出來,VMware也正式從配角,變成雲端運算時代的軟體主角。 雲端商機能蓬勃發展,在於網路環境、頻寬等基礎建設強大與穩定,就像自來水般,打開水龍頭就能使用。看似簡單,但最難的,就是如何讓電腦穩定的將瞬間流量轉換成訂單,VMware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個軟體跨平台通用幫廣達變雲端軍火設備商 當你每天上網用YouTube看影片、在亞馬遜(Amazon)買書、在蘋果iTunes下載音樂等,背後都有它的影子。因為,VMware提供企業虛擬伺服器,讓這些業者不用額外建置機房,不用買上百台伺服器,就能從容應付突然出現的「大流量」,以及推出各種創新服務。 鑽研虛擬化技術多年,泰瑩科技新事業開發部主任王偉任用「雲端地基」比喻VMware的角色,因為它的虛擬化軟體,讓企業得以不受硬體限制,發展雲端應用「蓋房子」。 也就是說,廣達要發展雲端運算商機,製造的伺服器只要內建VMware的軟體,就等於是一個跨平台的主機,可以賣給所有企業使用,讓廣達能夠晉升成為雲端運算時代最好的軍火設備商。 蹲了多年的馬步,終於得到市場回報。VMware去年營收四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七十六億八千萬元),過去五年來營收年成長率達一四四.八%,傲視矽谷的軟體公司,而微軟的成長只有二六%,已趨疲乏。 VMware終於翻身成為當紅炸子雞,雖是時勢造英雄,但要氣夠長,「專注,使它成為規格與標準的制定者」,IDC分析師高振偉如此定位VMware,這也是它與後進者之間的一座高門檻。 【延伸閱讀】苦熬出頭,營收4年成長近1.4倍!——VMware近年營收統計 資料來源:VMware、Google Finance 整理:顏瓊玉 |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淨胡沙
SENSE隨筆130819
兵法家 蔣百里的sense
黑白子執筆
〈掌門楔子〉
兵法家 蔣百里的名言Th.『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想像農業帝國每培訓一名騎兵,每飼養一匹戰馬要費幾許功夫。 游牧民族?兒童三歲騎乘,駿馬俯拾皆是。便可明白上述定理的意思。
再從近日熱賣的 “朽木君子”「心、體、技」教條出發考量:體質狀況 與心理狀況 適應戰鬥狀況者強,**** 相背離者弱,相逆反者亡。 便可明白他們為何狂操“毅行者”了…… 他們執意要在競爭中取勝, 這叫做「勝負心」.
在 “強競技” (註: Def. 對抗性遊戲, 雙方相互抑制破壞, 以 “即時死亡”或 “相對成績”定勝負. 如戰爭, 圍棋.) 中, 技術水平是決定勝負的壓倒性因素.***
但在兩種情況下, 體質因素 (包括思考能力在內) 抬頭:
A雙方技術相捋, 其理甚明;
B較隱晦的是, 遊戲性質混沌複雜, 技術滲透力低.****
舉例: “萬種行情歸大市”, 影響股市的因素過於複雜, 無法分離梳理因果關係, 所以無法構築高效的市場理論和操作術. 此時, 普通判斷力強者(即有sense者)勝.
又在另四種情況下, 心理因素抬頭:
C嚴苛的注碼: 賭身家, 背上門派國族的榮譽, “真劍勝負”…..
D “勝負決於一瞬”, 或者 “不容有失”, 需要極高集中力. 如跳高, 演藝.
E持久戰, 長時間受壓. 如股市, 圍棋.
最難應付的是F注碼急劇變動, 戰鬥時機無法預計.**** 如Poker “失驚無神, 氹仔浸死人”.
〈黑白子sense篇章〉
早於1923年,蔣百里將軍已斷言:倘若中日必有一戰,兩軍將在京廣線以西形成持久拉鋸。 十四年後,七七蘆溝亂起,抗戰八年,國軍與日軍正面戰場拉鋸的位置,恰如將軍預計。
1936年將軍奉命考察歐洲軍事,親眼見到法國人過分依賴馬奇諾防線,為他們捏一把汗。蔣氏名著《國防論》收錄了〈介紹 貝當元帥序 杜黑《制空論》之戰理〉一文,法國元帥 貝當談及防守的要義時指出: 「守禦的任務,其目的在於破壞敵人之勝利。」百里先生特意作出精彩註解:「在一條線上等敵人來攻擊,這不是『守』,這是等死。」***
1939年歐戰爆發,一如將軍生前所料,納粹德國繞過法德接壤的東面邊境,假道比利時,突破阿登高地長驅南下,背襲馬奇諾防線,擊潰法軍。
訪問團結束歐洲考察回國,途經英屬殖民地新加坡,獲英國總督邀請參觀新近落成的海防要塞。將軍獨具隻眼,當即窺破要塞僅能抵禦海上攻擊,對陸上進襲定必束手就擒。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得手,海軍更輕易殲滅英國皇家遠東艦隊。諸路日軍大舉南進,在整個東南亞摧枯拉朽。新加坡的陷落,亦不幸被將軍言中,日軍果然從陸上攻佔了海防要塞。
蔣百里(1882-1938),原名方震,以字行,浙江杭州海寧人。
過往百年,坊間一直流傳一個「神話」—- 1905年 蔣百里以第一名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獲贈天皇御賜軍刀。 第二、三名分別是 蔡鍔和張孝準,三名中國人包辦了這所素有「東亞將星搖籃」之譽的著名軍校前三甲,令日本人面目無光。 爾後,陸士為免天皇軍刀落於異族之手,外國學生與日本學生再也不合併計算名次。 「中國士官三傑」,由是聲名鵲起。
今年六月,蔡鍔長子 蔡瑞、曾外孫 袁泉合著的《蔡鍔將軍》一書出版,內中特別澄清了上述那段稗官野史。 臚列了 唐才質、梁啟超等說,指「百里名列第一,從波大致第五。」 至於三傑力壓 荒木貞夫、本莊繁等日本陸軍一代精英的講法,更屬關公戰秦瓊,蓋彼等在十九世紀末早已肄業。
百里先生一生雖然從未帶兵親上沙場殺敵,卻無損作為一位大軍事學家、大戰略學家的崇高地位。 先生在傳世之作《國防論》中提到:「我於世界民族興衰,發見一條根本的原則,就是 『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蒙古人乃馬背上的民族,對他們來說,在大漠縱橫馳騁,真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蒙古鐵騎征服東西,建立起歷史上幅員最為遼闊的帝國,確實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的最佳例子。
最近十多年,外科手術日新月異,微創科技更是一日千里。 有相熟大夫派sense曰:「要做微創手術,一定要搵後生醫生。」當中又以自幼開始接觸Playstation的那一代為首選。 哦!明白。 因為微創似打遊戲機;又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的佳例。***
在「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這條大原則下,百里將軍因應現代武器的改進,推出了「人自為戰」的說法。****
上世紀三十年代,杜黑主義抬頭。杜黑(1869-1930)是意大利空權理論家,初學炮兵,後習空軍。「他說『總是武器的威力決定了戰爭的方式』,所以一種完全新式的武器—- 飛機的出現,將幾千年以來的戰爭概念推翻了。」
把這番理論與《SENSE隨筆130730人的延伸「武器篇」》所謂「武器發展史和人體的關聯想像,可以看作是論述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心理的潛在轉換和影響。」兩相印證,立即有豁然開悟的感覺。
杜黑又說:「未來之於現在,較過去為近。」***
百里將軍認為,「人類的腦筋,跟不上世界的進步,這是很奇怪的真理。」他的意思是「思想的進步比物質的進步慢」。
現代戰爭,由於武器的靈活性和殺傷力大幅提高,戰爭形態必然變成人自為戰。 以空軍為例,戰機一旦升空接戰,指揮部只能聽任機師發揮,再無置喙餘地。
「這一種自由的紀律,比規定的死板的紀律,要強得多。倘精神紀律能夠一致,一定可以打勝仗……」換句話說,精神與紀律一致者強。***
除了37年出版《國防論》,百里將軍翌年八月又寫成《日本人》。在新作的後記中,他講述了一個故事。
將軍一年前在柏林近郊「綠林」散步時不慎迷路,因而結識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者。這位德國翁東方知識淵博,令人折服。臨別之際,仙人指路:「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日本講和!」
在風雨淒淒,前路茫茫的民族生死關頭,要維繫民心士氣,團結抗日,惟有靠泰西仙翁之口,說出這番激勵之言。
1938年11月,百里將軍病逝於廣西宜山,當時山河破碎,只得就地斂葬。九年後,其生前一眾好友,決意把遺體帶回故里。 據說起棺之時,赫然發現屍身不朽,將軍至交 竺可楨大慟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其後火化遺骸,遷葬杭州,一代兵聖從此長眠西湖湖畔。
〈補遺〉Alan
坊間盛傳 蔣百里、蔡鍔、張孝準為日本士官學校的「中國士官三傑」,1905年畢業時更分別奪下頭三名。 日方為避免尷尬,除保留蔣百里的首名位置,蔡鍔、張孝準分別被降格為第四、五名。 第二、三名變為 荒木貞夫(二戰時的陸軍大臣,戰後成甲級戰犯)及 真崎甚三郎(後任陸軍大將,台灣總督)。 蔣百里獲天皇御賜軍刀,並帶回中國。
然而,上述多點後來均證實為訛傳。
首先,蔡鍔與蔣百里二人雖關係密切,並同拜於梁啟超門下,前者更是蔣百里早年的主要政治靠山,但蔣百里於1904年入學,同年蔡鍔畢業回國,兩人不屬同屆。
其次,蔣百里確以首名畢業,但「陸軍士官學校」優等生的賞賜品早期是望遠鏡,後來換成銀錶,從未賜劍。 只有「陸軍大學」頭六名畢業生才有資格獲天皇賜刀,號稱 “軍刀組”。
陸軍大學的入學資格為未滿30歲的中、大尉軍官,於士官學校畢業,服役兩年以上並獲部隊推薦。 因此,外國人只能旁聽或訪問,根本無法正式入讀。
順帶一提,荒木貞夫及真崎甚三郎碰巧也是1905年畢業,不過是陸軍大學,或許因此被誤植於上述杜撰裡。
(附錄) 李白 詩
三川北虜亂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淨胡沙。
| ||||||
上週,全球電腦龍頭惠普執行長惠特曼低調來台,與全球代工皇帝、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簽約,進軍全球年產值126億美元(約新台幣3,800億元)的雲端伺服器市場。強強聯手,首當其衝的是另個稱霸雲端市場、表現更強的廣達。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有「雲端教父」稱號,由於他最早切入雲端商機,現在成果發酵,日前廣達股價一度超越鴻海,令郭台銘忌憚;而惠普原是廣達的夥伴,但因廣達後來跳過惠普,直接拿下Google等大客戶,雙方在這塊合作上翻臉。 二強既有共同敵人,乾脆攜手,將砲口瞄準廣達。這是繼2008年郭台銘揮軍筆電代工後,再度駁火昔日兄弟林百里,雙方的恩怨情仇又添一筆。 上週三(四月三十日),惠普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親自從美國飛來台灣,直驅鴻海土城總部,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簽約。雙方宣佈合作成立新形態伺服器事業群,大舉搶進火紅的雲端伺服器市場。 二強聯手 攻廣達 惠特曼罕見地移尊就駕,郭台銘更少見地發佈他與惠特曼的簽約照片,雙方雖都沒大聲嚷嚷,但舉手投足間重量十足。鴻海是年產值近四兆元的全球代工龍頭,惠普則是規模五.二兆元的全球品牌電腦龍頭,二強聯手所要對付的目標,是全球雲端製造龍頭、同時也是NB(筆記型電腦)代工之王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哈戈谷(GokulHariharan)的分析,廣達二○一四年來自雲端伺服器的營收將比去年成長四成;雖然目前雲端業務僅佔廣達整體營收的一五%,但因毛利較佳,獲利貢獻超過三成,未來更上看五成。換言之,雲端業務將成廣達的重要命脈,如今鴻海、惠普結盟,卻要直取廣達心臟。惠普挾著與企業客戶的良好關係,鴻海擅於價格破壞,一場雲端爭霸戰,已轟動武林。林百里早在十年前,廣達加入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雲端運算的Oxygen(活氧)計畫,就已踏上雲端之路。他當時即看到,雲端將掀起科技業革命,「NB難賺錢,雲端運算才是好生意。」「雲端是廣達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的重要契機。」 惠普領路 攀雲端 二○○七年林百里罹癌後復出,親自督軍雲端業務。他帶著一群工程師,成立廣達研究院,投入那時大家都還搞不清楚的雲端,「Barry(林百里)不但多次飛往MIT取經,還親自下海研究最新技術,甚至到美國、大陸跑客戶,感覺就像回到當年創業。」一位廣達高層對本刊說。因為投入得早,林百里在國內科技界博得「雲端教父」稱號。這幾年,他開始收割,包括Google、臉書、亞馬遜等雲端大公司都成為廣達客戶,「全球大約有五成雲端訂單都在廣達手裡。」資深外資分析師說。然而,這次惠普會找上鴻海對廣達下戰帖,原因就在客戶之爭。「廣達進軍雲端,是靠惠普帶進門。」廣達主管回憶。即使在林百里領軍衝刺下,廣達在技術領先同業,但林百里能夠拿下Google、臉書等大客戶,卻是靠廣達的NB大客戶惠普引進門。當時雲端公司剛崛起,Google、臉書等業者都向惠普採購伺服器,惠普遂找上與其有十多年NB合作經驗的廣達代工。 客戶轉向 撕破臉 然而,當伺服器出問題,這些公司發現,來修理的工程師竟都是亞洲人,一問之下,才知是來自台灣廣達的工程師。他們循線找上林百里:「如果(伺服器)直接給廣達做,價格便宜一點可以嗎?」資深業內人士說,「他們(惠普)賣一台要賺四○%毛利,廣達只賺二○%,客戶跟廣達買至少便宜二成,你說他們會向誰買?」而原本廣達替惠普代工,賺不到五%利潤,現在上天卻掉下可以收到高達二○%毛利的雲端訂單,林百里當然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後來廣達的生意做出口碑,一家接一家找上門,這幾年,不單雲端公司直接向廣達買,就連過去向惠普採購企業伺服器的美國大公司,包括花旗、美林與奇異等財星五百大企業,都打算轉向廣達採購,生意好到林百里一度透露:「我都不敢接客戶電話。」也因此與惠普產生嫌隙。惠普曾是叱吒全球科技業的龍頭,但這幾年因PC市場衰退以及用人不善,導致公司營運下滑;加上雲端公司對伺服器只求便宜好用,品牌價值無法彰顯,在在令惠普心急。二個月前發生的一樁侵權事件,成為惠普與廣達撕破臉的導火線。本刊調查,惠普從廣達網站發現有些機器規格,與自家的技術類似,於是寄一份分析報告給廣達,要求說明,後來還派了一個團隊來台灣與廣達談判。但廣達經營雲端多年,也擁有不少專利,因此反控惠普有侵權問題。雙方經過近一個月的談判,最後廣達付出權利金,和解收場。 市況大好 急起追 這場風暴,雖未走到對簿公堂這一步,但雙方在雲端伺服器合作已是漸行漸遠。廣達主管私下透露:「其實惠普不爽我們很久了,因為搶了不少他們的雲端生意。」雲端市場在短短五年間高速成長,根據資策會報告顯示,今年整體雲端業務總產值高達四百二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兆元),雲端伺服器年需求也有一百二十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八百億元)。眼見雲端市場越來越大,不單美國,現在連中國、日本、韓國的雲端公司都直接找廣達,惠普必須急起直追,因此把腦筋動到廣達的天敵郭台銘身上。郭台銘近二年受到蘋果訂單遭和碩分食、PC(個人電腦)產業出現負成長、大陸工資高漲等問題的衝擊,積極要帶領鴻海轉型,其中選定的一大目標就是雲端市場。今年初鴻海的四十週年尾牙上,郭台銘照例親自寫下春聯,上聯就是「雲端網路迎向智慧生活」,凸顯郭台銘積極轉進雲端的企圖心。 代工轉向 拚轉型 事實上,郭台銘在雲端的佈局已鴨子划水多時。三年前,鴻海開完六個半小時的股東會後,郭台銘親自帶記者們去參觀企業專利雲端運算中心,一個個雲端貨櫃就放在鴻海總部,郭台銘指著這些貨櫃直說:「我們做端的,怎麼會不知道雲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不單有硬體,還有專利,從管理團隊到車間管理,都已經上雲端。」原來鴻海一直都是全球伺服器的代工龍頭,包括IBM、戴爾(Dell)、思科(Cisco)、惠普、英特爾等伺服器大廠,賣給花旗、台積電等企業級用戶的伺服器產品,超過六成是在鴻海生產。「Terry(郭台銘)一直覺得,鴻海的伺服器生意做得比廣達還大,名聲卻遠不如對方,雲端光環都在Barry身上,很吃味。」業內人士說。讓郭台銘悶的還不只這一樁,三月二十七日,廣達的股價以八七.五元贏過鴻海的八六.三元,這是從二○○一年鴻海股價超越廣達以來,雙方股價第一次黃金交叉,雖然隔天鴻海股價又趕過廣達,但已被郭台銘視為警訊。鴻海主管私下透露:「國碁(鴻海子公司)要進軍4G,等於是不折不扣的雲端公司,鴻海若不能在這塊市場做出成績,郭董的面子掛不住。」 決戰中國 雲基地 這場攸關郭台銘的面子、裡子之爭,就在惠普找上門後,給了他絕地大反攻的好機會。「目標很清楚就是雲端市場,打出來的價格就是要跟白牌(指廣達)競爭。」鴻海主管透露。「鴻海製造與採購規模(六成代工市佔率)的優勢,加上惠普的雲端技術與服務,雙方十分互補,未來不排除更深入的合作。」郭台銘說。本刊調查,鴻海攜手惠普,對決廣達的主戰場將會在中國大陸。中國官方訂定的十二五計畫,全中國將有超過三十個雲基地,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與無錫五個基地為中心,光北京就能夠創造人民幣二千億元(約新台幣一兆元)的產值。廣達旗下早已設立雲端子公司雲達積極耕耘,林百里多次親自跑到北京向官員解釋廣達擘畫的雲端藍圖。林百里嘴邊的一塊肥肉,郭台銘也看在眼裡。上月二十三日,郭台銘親自飛往北京與中國最大的電信數據公司(類似台灣的Hinet)簽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就是要搶食中國崛起的雲端生意。郭台銘還說:「鴻海下一波將把天津、貴陽、深圳與高雄為基地,轉型為大數據中心。」到二○二○年時,富士康將從製造業全面轉型為雲端公司,與林百里叫陣的意味十足。 挖角搶單 嫌隙起 郭台銘與林百里對大陸雲端市場都勢在必得,二人免不了一翻交戰,但對電子代工皇帝郭台銘與NB代工之王林百里而言,雙方駁火已經不是新鮮事。鴻海原來是廣達主要的連接器供應商,林百里一直都是郭台銘的大客戶,所以郭台銘常稱林百里為「大哥」。只要有公開場合,二人常常擁抱問好,郭台銘還曾多次對外說:「只要大哥(林百里)在NB市場一天,鴻海絕對不做(NB)」。」但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NB市場快速成長,廣達穩坐NB龍頭,獲利也扶搖直升,原本以PC代工為主的郭台銘,眼見NB這塊肉吃不到,顧不得兄弟情誼,開始大舉向廣達挖角。當時廣達一位歐姓副總帶著六十多人的研發團隊跳槽鴻海,還搶了廣達的訂單,讓林百里十分火大。震怒的林百里,下令這位跳槽的副總永不錄用,並在法說會上說:「被挖走的那些都是不好的,挖出去的都沒有什麼好成績。」還說有很多人離開後,又回到廣達工作,「因為他們很怕罰站,我從來不罰站人的。」暗批鴻海軍事化管理。但二年間平板產品快速竄起,NB走下坡,鴻海逐漸淡出筆電市場。 龍頭爭霸 戰鼓擂 雖然一度王不見王,但隔一段時間後,藉著二人同時出席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的晚宴,郭台銘上演了一齣大和解戲碼。他緊握林百里的手,對著鎂光燈直說:「你們看我們十指相扣,(指著林百里)我老大哥耶,大哥、大哥,永遠的大哥。」但二人私下較勁仍不斷。尤其蘋果的訂單,雖然郭台銘穩吃蘋果iPhone與iPad,林百里則是蘋果NB的最大代工商,即將在下半年隨著新iPhone推出的電子手錶iWatch,二人都志在必得。此外,廣達身為Google最大的雲端伺服器供應商,在平板的合作也遠比鴻海更為緊密,郭台銘卻極力拉攏Google。他不但以極低的代工價格代工智慧眼鏡Google Glass,還在美國設立生產線幫Google組裝,並打算合作研發機器人大軍,日前更出售多項頭戴式顯示器專利給Google,每一步無不針對雲端商機而來。雲端之上,戰雲密佈,郭台銘再度襲擊林百里,不但直取要害,還有惠普撐腰;這場好戲,勢必火爆。 郭台銘 林百里 駁火史 ★2007年:鴻海招兵買馬,搶 NB代工業務。當年底獲華碩小筆電訂單,還私接不少中國山寨筆電訂單,林百里嗤之以鼻諷刺:「我們說不做就不做(山寨),不像有人說不做卻偷做。」★2008年:鴻海接下蘋果iPhone 3G訂單,外資傳出廣達將成第二供應商,隔年廣達接下蘋果iPod Touch訂單。郭台銘說:「龜兔賽跑,烏龜贏了,不是因為烏龜跑的比較快,而是因為兔子睡著。重要的是烏龜一定要知道不要把兔子吵醒。」林百里則回應﹕「當兔子跌跤時,烏龜穩穩向前跑。」★2009年:郭台銘重金挖角廣達歐姓副總等60名NB研發團隊,爭奪戴爾訂單,引發林百里震怒。該團隊2年後遭仁寶挖角,鴻海淡出NB代工。林百里嗆:「被挖走都不是好的,挖去也沒做出什麼成績,都是做山寨機。」還說很多人都回來。「因為他們怕罰站,我們是不罰站的。」★2010年:林百里尾牙旺年會變裝為孫悟空,說他打扮成孫悟空,要帶大家上雲端,還說:「我不去藍海,因為有一天會變成紅海,我去雲端。」★2014年:鴻海結盟惠普進軍雲端伺服器市場,郭台銘嗆聲:「鴻海製造與採購規模(6成代工市佔率)的優勢,加上惠普的雲端技術與服務,雙方十分互補,未來不排除更深入合作。」等於正式向林百里下戰帖。 郭台銘 小檔案 現職:鴻海科技集團總裁出生:1950.10.08學歷:中國海專畢業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1子郭守正、1女郭曉玲;與現任妻子曾馨瑩另育有1女郭曉如,1子郭守善。 林百里 小檔案 現職:廣達集團董事長出生:1949.4.24學歷:台大電機系碩士家庭:妻何莎、育有2子林宇軒、林宇輝 雲端市場 一飛衝天 所謂的雲端,就是把PC功能集中起來運算與儲存,然後分配到各地,就像用水庫(雲端)取代水井(PC),讓消費者像用自來水一樣方便。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現在上臉書貼照片,或者利用gmail收發郵件,就是利用臉書、Google等雲端服務,這些雲端公司所使用來儲存、運算的機器,就稱為雲端伺服器。根據研調機構IDC統計,到2014年全球雲端伺服器的市場規模將達126億美元(約新台幣3,800億元),資策會更預估全球雲端市場規模將達420億美元(約新台幣1.265兆元)。目前,全球最大的雲端市場仍屬美國,主要的雲端服務廠商包括Google、臉書、微軟與蘋果。中國則在十二五計畫,推動30座城市建立雲基地,包括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也都大舉進軍雲端市場。台灣主要仍以雲端硬體製造代工為主,包括廣達、鴻海、緯創、英業達都轉進雲端製造,另宏碁、華碩等品牌商也都把雲端服務視為下一波的轉型重心,此外像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等電信商,也都算是台灣雲端服務概念股。 廣達回應 對市場傳言惠普懷疑廣達侵犯雲端智財權並來台談判,廣達發言管道表示:「公司非常尊重智財權,對於惠普來台談判一事,沒有任何評論。」 |
| ||||||
由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次子林宇輝創立的「愛魅奇(iMatchBox)」,九月無預警宣布保留網站,但解散團隊;同時間,寶來已故總裁白文正長子、寶碩財務科技董事長白介宇旗下「跟我約會吧(DateMeNow)」,也決定轉型為虛實整合的婚戀會館,國內四大交友網站(愛情公寓、愛魅奇、愛在轉角、跟我約會吧),有兩家不約而同改組、轉型,理由不盡相同,卻顯示線上交友網站面臨獲利瓶頸。 如果以傳統婚友介紹模式做比喻,說明現有交友網站的困境,就是媒人婆促成了婚姻,卻收不到紅包。 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單身人口已破九百萬人大關,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在今年六月執行的調查也顯示,有逾七成單身上班族擔心自己無法脫離單身, 「寂寞商機」看似一片藍海,什麼原因讓業者看得到卻吃不到? 有流量沒營收成功配對,卻八成沒繳會費 對業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有流量、沒營收」。 成立將近兩年的愛魅奇感觸最深。林宇輝表示,網站經營至今,不少會員從認識、交往到結婚,光是他們熟識的會員就超過四十對,但深入了解,其中八成以上從未繳過任何會費,這讓以「提升交友效率」、「不收取資訊落差費用(即聊天收費)」為初衷的他們來說,成為最難突破的關鍵點。 同樣採不收取聊天費的寶芮利國際(跟我約會吧)也有一樣問題。寶芮利總經理陶宏德說,十二萬的會員數,每天上線至少八千人次至一萬人次,當初他們和超商合作,提供會員線上買巧克力、冰淇淋和運送禮物服務,賺取服務費,「我們本來樂觀認為以這樣的流量、服務,應該會更受歡迎,對於網友來講,他們就是不掏錢。」 跟去年同期相比,國內交友龍頭愛情公寓,今年每月營收皆減少,但靠收會員聊天費和其他加值服務,去年還能有八千萬元的淨利。相比之下,不想向會員收聊天費的「愛魅奇」,因沒有找到新的獲利模式,預計在今年底前,損益兩平都會有很大挑戰。 「我會以為有效的交友網站就可以收到錢,但我的平台太open(資訊公開模式,會員聊天不須付費),沒辦法創造一個收費的衝動,」林宇輝說。 免費App搶媒人財手機找真愛,更勝上網站 內部找不到更好的獲利模式,免費交友App加入交友戰場,對他們來說更是一記重擊。 「免費服務一直進來,比如說WeChat和BeeTalk,某種程度他們也是競爭者,」愛魅奇共同創辦人洪偉洲說。 根據國內網路調查網站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在今年四月做的調查,交友App以五七.三%的網路聲量,高於交友網站的二七.五%,也就是說,國人線上交友管道,已從過去的「交友聊天室」、「交友網站」,轉向至小螢幕裡的App,「對於這個消費者來講,他不會掏錢,因為很多App聊天都是免費的,」陶宏德說。 愛情公寓可說是國內最早啟動行動管道的交友服務商,早在年初BeeTalk以可愛黃色小蜜蜂企業標示襲台之前,就計畫推出手機WeTouch。 尚凡(愛情公寓)執行長張家銘更表示,目前軟體流量超過五五%來自手機,不論市調或經驗,在在顯示手機成為線上交友主流。 「你現在想要找人附近喝咖啡,在上面貼個文章,很快就有很多人回,」張家銘說。BeeTalk亞太區行銷總監楊開翔:「這(LBS,即移動定位服務)是手機明顯的優勢,網頁基本上在這塊是很困難的。」 輸給不良印象一個社會案件,重傷好幾年 然而,更讓業者意想不到的,卻還有外界對於國內線上交友網站的負面印象。 當年,讓林宇輝決意投入線上交友網站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看到網路交友詐騙、援交事件頻傳,當年立志做「戀愛社群」,如今他卻虛心承認:這是他沒找到獲利模式之外,另一個錯誤判斷。 他無奈表示,即使愛魅奇嚴格認證每一筆申請資料,至今未和任何一項社會案件有所牽連,然而同業的不良紀錄,影響的是整個網路交友產業的形象,這是他意料之外的事。 直到現在,年資最深的愛情公寓,仍在努力洗清過去不良紀錄。 張家銘說,二○一○年跟雅虎交友合併,一夕之間會員數從兩百萬增加到二百六十萬,一、兩個月就有一個詐騙事件,四年來已增加十倍客服人力,但他卻無奈表示,只要是從他們網站認識結婚的夫妻有嚴重感情糾紛,媒體就會在標題冠上「愛情公寓」四個字,每一次的事件都是形象的中傷。 「跟我約會吧」目前保留線上網站,結合實體店模式,要再拚一次,找出新獲利來源。「愛魅奇」四位共同創辦人也正在思考一個不違背創業初衷、又能夠獲利的模式。 兩位富二代的創業熱情初步被澆了一盆冷水,顯示出市場「錢」景無限,要找到讓顧客願意付錢的密碼,還有很大的挑戰空間。 【延伸閱讀】只靠單一加值收入,2大交友網苦撐—交友網站營收來源比較 一、愛情公寓●成立11年●會員數:555萬●獲利模式:會員聊天費用、加值服務(如,購買虛擬家具) 二、愛魅奇●成立2年●會員數:15萬●獲利模式:會員加值服務(如,篩選交友條件) 三、愛在轉角●成立2年●會員數:15萬●獲利模式:廣告營收為主、今年7月起酌收會費 四、跟我約會吧●成立2年●會員數:12萬●獲利模式:會員加值服務(如,代送禮物) 五、BeeTalk(新加坡商)●成立1年●會員數:1,000萬*●獲利模式:廣告 註:BeeTalk會員數為截至5月之全球會員數整理:莊雅茜 | ||||||
| ||||||
他不懂設計,沒有個人魅力,賈伯斯擅長的,他都不會。 上台的時候,員工看衰他,對手要打垮他,身邊的大將醞釀出走,甚至打算讓他背黑鍋。 三年半,他不但活了下來,還讓蘋果市值比賈伯斯時代高出一倍;對手三星被他打垮,內部山頭被他收伏,他一步步證明,自己才是蘋果唯一的王;去年更公開出櫃,大方做自己。 現在,他推出進攻百兆市場的創新藍圖,走出賈伯斯影子,他要全面入侵你的生活,讓蘋果每分每秒都與你在一起。 製作人‧林宏達 撰文‧林宏達、何佩珊研究員.張佳婷 攝影.吳東岳 「蘋果還能創新嗎?」 這個問題,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被問了三年半,三月九日,他終於出手,這一天,蘋果正式宣布,推出賈伯斯過世後,第一個全新的硬體產品:Apple Watch。 發表會前一天,美國舊金山市中心的芳草地會議中心,正面打上巨大的白色蘋果標誌,像一個裝著蘋果創新祕密的巨大包裝盒,從下午開始,美國CNN、CNBC等全國性頻道陸續進駐芳草地會議中心,即時報導蘋果的最新消息。而活動還沒正式開始,蘋果已經派出上百位保全與工作人員,嚴格把守會議中心,宛如大敵當前。 三月九日早上十點,數百位來自全球的媒體、貴賓,像Beats耳機創辦人艾歐文(Jimmy Iovine)、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走進會議中心,看看賈伯斯過世後,蘋果究竟能做出什麼樣的創新? 這些人都是受到庫克邀約,見證蘋果從賈伯斯時代,正式進入庫克時代。這一天開始,庫克準備三年半,比賈伯斯時代規模更大、更有野心的新計畫,將逐步推出。庫克要證明,沒有賈伯斯的蘋果,一樣有能力改變遊戲規則。 他,終結賈伯斯時代新產品不再以i命名 市值創下空前高峰專門報導科技新聞的CNET網路新聞在〈Tim Cook時代不再有i〉(There's no 'i' in Apple's Team Cook)一文中分析,從一九九八年以來,蘋果最重要的產品,都以i開頭命名,iPhone、iPad、iMac、iTunes都是如此;但從去年開始,蘋果產品不再出現i這個字母,新的支付系統叫Apple Pay、新的穿戴式裝置叫Apple Watch。因為i代表賈伯斯,Apple卻代表整個蘋果公司,蘋果手機拿掉了i,代表蘋果正式走出賈伯斯時代。 庫克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專訪時證實,「Apple Watch是賈伯斯逝世後才研發的。」他說,「賈伯斯從未看過這款產品,」他低調表示,「賈伯斯的品味、想法,還留在蘋果。」暗示未來的產品創新,不再是賈伯斯的遺產。 從獲利成績看,庫克早已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王者,他的一個決定,就能改變全世界科技業的版圖;但是,他高度注重隱私,不像賈伯斯積極經營個人形象,就連科技業的高階主管,都直言不了解他;與賈伯斯的巨人形象相比,庫克更像是個模糊的影子。 但他的成績,令人難以忽視。他接手蘋果之後,蘋果每季獲利屢創新高,去年第四季,蘋果三個月內就賺進淨利一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六六一億元),營收和獲利都刷新庫克上任以來的紀錄。 去年十一月十二日,蘋果市值達到六五二○億美元,不但能買下俄羅斯股市所有公司,多出來的錢還能給俄羅斯每個人買一台iPhone 6 Plus;今年二月十日,蘋果股價一二二.○二美元,市值更進一步突破七千億美元(約新台幣二十二兆元)。過去美國市值最高的龍頭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市值只有三千五百多億美元,僅蘋果的一半。 庫克接掌蘋果之後不一樣了,如果你在庫克接任當天,投資蘋果股票,到現在股價已上漲超過一倍,這是賈伯斯時代未曾有過的高峰。根據Strategy Analytics調查,去年第四季,全球手機產業,每賺十元,就有八.八元進了蘋果口袋,剩下的一.二元,才輪到三星、小米等其他對手爭搶。 「蘋果很厲害,三星的市占率被小米嚴重侵蝕,蘋果卻幾乎未受影響。」Bloomberg彭博主持人在節目中評論。去年iPhone 6發表,在中國的銷售量大增七成,過去iPhone被視為高階手機,出貨量都遠少於平均單價較低的三星、小米,但去年第四季開始,按手機銷售數量計算,iPhone的市占率首次在中國、美國都站上第一。此時的蘋果,有如一頭雄獅,其他競爭者,只能從獅子吃剩的肉屑找利潤。 他,不靠「老本」過活推出全新產品 打入電動車、物聯網、健康市場現在,庫克要證明自己的實力,最大的障礙,卻是他的前老闆賈伯斯。他接任以來,無論蘋果再怎麼賺錢,批評者總會說,庫克是靠著賈伯斯留下的「老本」才有今天,認為庫克既沒有賈伯斯的領導魅力,也沒有賈伯斯的設計天分,無法領導蘋果創新;庫克很會經營,卻不擅長創新,只能靠賈伯斯留下的iPhone、iPad賺錢。 有分析師認為,蘋果去年的財報顯示,蘋果七成營收來自iPhone,如果找不到新的成長動能,蘋果也可能像兩年前的三星,因為高階手機市占率下降,股價大跌。 面對外界批評,庫克準備了三年半,今年開始,庫克創造未來營收動能的創新藍圖,已經逐步浮現。去年九月,他接受美國知名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採訪時說,「我們現在很多研發中的產品,外界無人知道。」庫克十分得意,「連網路謠言都還沒有」,Apple Watch,就是出自其中的一個神祕實驗室。 庫克的野心,是要超越賈伯斯,透過服務,創造更大的影響力,他曾在接受CBS專訪時表示,蘋果正在研發iTV,「我看電視的時候,覺得自己用的是二、三十年前的科技。」他拿卡通《The Jetson》(傑森一家)的內容說,蘋果一旦發表新的電視平台,會讓你覺得像進入太空時代那樣令人驚豔。分析師休伯蒂(Katy Huberty)分析,一旦推出,電視將帶進八千億美元的產值;除此之外,電動車、物聯網、遠距健康服務,一個又一個的大計畫,正在蘋果內部祕密進行。 這次發表會,一開場,庫克展示許多賈伯斯也沒看過的蘋果產品,像可以幫助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手機服務、能協助醫療研究的iPhone App,還有庫克最在意的新服務,如Apple Pay,他高調地說,「Apple Pay將永遠改變我們付款的方式,」他宣布,目前Apple Pay已和二千五百家銀行合作,還有七十萬個銷售點、四萬台自動販賣機可使用Apple Pay,以及改變使用者控制電器方式的Homekit,在車上提供服務的CarPlay,都是賈伯斯過世後研發的新服務。 他,擺平內憂外患沒個人魅力卻搞定難搞團隊 把對手三星打趴在地庫克和賈伯斯很多地方完全相反,賈伯斯靠經營個人魅力,驅動團隊為他工作,讓粉絲為他瘋狂;庫克卻極為低調,連多年同事都不清楚他的生活。 工作上,賈伯斯是夢想家,能把別人認為瘋狂的點子,變成革命性的產品;庫克則是經營供應鏈管理出身,是事事看數字決策的實用主義者。連生活細節都看得出個性差別,賈伯斯以挑剔出名,他住在當地知名的歷史建築裡,為了裝修房子的細節,與加州政府打了好幾年的官司,開的是賓士雙座跑車;庫克則是住在離賈伯斯家不遠、一棟不起眼的房子裡,雖然早就是億萬富豪,他的第一輛跑車,還是一輛二手的保時捷Cayenne。 《Tim Cook》一書分析,庫克接班,困難重重,剛接任時,內部員工擔心,「蘋果內部,沒有幾個人怕庫克」。過去賈伯斯靠個人魅力領導蘋果,換了庫克上台,蘋果會不會從此分崩離析? 蘋果內部的高階主管,對庫克也持觀望態度,賈伯斯生前,經常讓高階主管捉對廝殺,設計主管伊夫(Jonathan Ive)和程式部門主管福斯托(Scott Forstall),誰也不服誰,覬覦對方的地盤,取代賈伯斯領導這群天才,難上加難。 蘋果還有外患,賈伯斯過世後,三星推出外形和功能極類似iPhone的Galaxy手機,逼蘋果和三星進行全球專利戰爭;iPhone 5推出時,蘋果經營一度陷入低潮,團隊失誤使蘋果地圖出現嚴重問題,以致庫克必須出面道歉,市占率下滑,三星卻快速成長。iPhone 6推出時,庫克以其人之道,反制三星,推出與三星一樣走大尺寸手機路線的iPhone 6,三星面對蘋果和低價手機夾擊,銷量大幅下滑。 他,收人心穩地位把鎂光燈讓給團隊 旗下天才甘心為他賣命站上執行長大位之後,庫克的個人風格開始變得更加明顯,他不再總是西裝筆挺,甚至會偶爾不修邊幅,露出在健身房鍛鍊的肌肉;去年,他更主動揭露自己的同志身分。他發出的一個個訊號顯示,庫克要開始走向台前,他不再安於當賈伯斯的影子。 這次發表會的結尾,庫克不像賈伯斯一樣,總是在發表會最後說:「One more thing……」(還有一件事),然後再端出讓粉絲瘋狂的產品,讓鏡頭聚焦在自己身上。庫克請台下所有蘋果團隊起立,鏡頭特寫台下的蘋果員工,庫克自己則轉身走向幕後;Apple Watch的介紹影片,旁白是設計總監伊夫的聲音,這一刻,庫克把鎂光燈讓給了伊夫。讓出舞台,正是他能收攏人心,坐穩大位的關鍵。有了天才團隊力挺,現在開始,庫克主導研發的產品會愈來愈多。 發表會後,庫克開心和粉絲合照,也對《今周刊》採訪團隊微笑揮手,神色相當輕鬆。 這次發表會,是蘋果進入庫克時代的重要轉折點,他同樣有改變一切的野心,無論他能否成功,他的想法,都將撼動全球高科技產業的走向。 庫克PROFILE 出生:1960年 現職:蘋果執行長 經歷:1982 進入IBM 個人電腦部門1994 任Intelligent Electronics電腦銷售營運長1997 任Compaq副總裁1998 任蘋果資深副總裁 2011 任蘋果執行長 學歷:杜克大學MBA、奧本大學工業工程學士身價:4億美元(約新台幣125億元)婚姻狀態:2014年公布自己的同志身分地位排名:2014年《富比世》全球最有權力排行榜第25名庫克接手4年,蘋果市值翻1倍! 2008/04/11 蘋果市值1293億2009/01/14 庫克第二次代理執行長半年2011/01/17庫克第三次代理執行長2011/06/06 賈伯斯最後一次發表新產品2011/08/24 庫克接任執行長市值3487億2012/09/13發表iPhone 5 市值6549億2013/04/22 蘋果地圖出問題 市值掉至3742億2014/09/09 發表iPhone 6 & Apple Pay 2015年03/10 蘋果市值7373億資料來源:Strategy Analytics、蘋果財報、Y chart iPhone賺走手機市場9成獲利——2014年第四季手機系統獲利比重Android 11.3% ISO 88.7% |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發表文章稱,去杠桿這事,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現在轉向貨幣和信用的雙寬松,基本上可以說是前功盡棄、負向激勵和逆淘汰。
管清友稱,中國的國情使然,市場主體市場化程度不一,政府幹預能力太強,寬松去不了杠桿,緊縮才能出清,出清才能升級轉型。所以,這一輪強監管去杠桿,從政策建議角度不主張放松。
他表示,從傳導鏈條來看,民企到國企再到政府平臺,在緊縮和監管的擠壓下,新陳代謝,破舊立新。要給效率最高的企業和機構形成正向預期和正向激勵,他們能存活下來,未來幾年,一定能夠擴大市場份額,引領行業發展。
現在要做的,就是緊信用、寬貨幣,給量不給價,保持流動性松緊適度,但是,用資金成本這條紅線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打破剛性兌付,釋放風險,並及時處置風險點、出血點,這是排毒的過剩。
管清友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貨幣政策收縮就給我們國內調整窗口時間不多了,必須盡快完成。不然兩面受壓。估計我們還有最多一年時間。必須加快內部改革步伐,全面啟動內需。
管清友認為,去杠桿的成功標誌之一,就是有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平臺破產整頓,例如城商行農商行、券商、信托、融資租賃公司等等。未來幾年,金融業的日子仍然很難過。
“互聯網金融的很多業態和模式已經在跑路和爆破當中,和其他金融業態一樣,最後一定是頭部化,剩下的都是大機構或者單一業務做得非常強的。”
他認為,要管控好預期,不使緊縮預期逆轉。不光是要讓企業和機構形成去杠桿的穩定預期,也要是地方政府和中央執行層面的部委形成去杠桿的穩定預期,防止政策變形或陰奉陽違的執行。
管清友在文中稱,中國經濟有潛力、有韌性、有空間。只要決心堅定、思路正確、方式得當,這一輪出清過後,中國仍然會迎來幾十年的相對快速且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