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51126靖國神社的疑惑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26/%e8%aa%aa%e5%8f%b2151126%e9%9d%96%e5%9c%8b%e7%a5%9e%e7%a4%be%e7%9a%84%e7%96%91%e6%83%91/

「萬古忠誠昭日月,千秋俎豆永山河。」雍正題 關帝廟聯

說史151126

靖國神社的疑惑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24

 

〈靖國神社〉

明治元年(1868年) 為了追悼在「鳥羽伏見之戰」中為 “禦錦旗”(即天皇這方) 而戰(稱為 “官兵”) 的犧牲者(共3,500人), 政府舉辦了祭祀活動. 次年成立「招魂社」, 把祭祀常規化. 明治九年(1877年) 「 西南戰爭」爆發,官兵戰死者多, 戰後政府把兩批「英靈」合祀, 改招魂社為「靖國神社」.

 

後來標準放寬,並且溯及既往, 凡是維新運動中的 「國事殉難者」都可獲得入祀靖國神社的榮譽.*** 於是, 吉田松陰(1859年於「安政大獄」被判死刑) 、久阪玄端(1864年於「禁門之變」切腹自殺) 和 阪本龍馬(1867年被暗殺) 這三位改元之前已逝去, 且非戰死沙場的大人物都成為了神社的 “英靈”.

 

再後更順延來者, 終於連「太平洋戰爭」的甲級戰犯 (以東條英機為首共14人.)都被視為 “殉國者”而入祀神社了. (殉國與禍國怎生解讀?) 由於「甲午」、「日俄」和「大東亞戰爭」死者枕藉, 供奉名冊的人名數目迄今已超過246萬個.*** (神口太多, 無法一一立牌位了.)

 

〈入社標準的疑惑〉

靖國神社以「國事殉難者」作為入社標準,表面看來簡單明確, 其實存在著結構性的解釋空間, 就在於 “國事” 和 “殉難” 這兩方面.

 

先說較輕鬆的 “殉難” 面向 , 原初的狹定義是 “戰死”, 很快地寬定義變成 “橫死”, 即非自然死亡, 上述吉田三人分別死於量刑、自盡和行刺. 然則勞累病死如何?非戰鬥人員死亡怎樣看待?

木戶孝允在明治十年病死任上, 由於他並非死於行伍,所以沒有入祀靖國. 但前此 高杉晉作也是病死的, 卻被捧成近乎首席英靈,何以如此? 一方面固然因為高杉病死軍中,更重要的卻是 木戶和 大村益次郎的求請. 標準是人訂的, 也可以由人改變,尤其是有權勢的人.

 

最後, 在戰場上橫死的非戰鬥人員可以入社, 從殖民地 “徵召” 的非日裔人員也獲 “平等看待”, 此所以靖國總神數如此壯觀. (在下忽生奇想, 一名慰安婦不幸, 或幸運地,死於戰場…..) 有趣的是神社的說詞, 那2.46mil英靈並非個別地成神, 而是 結為一體” ,永護山河. 盛哉!

 

再說較沈重的 “國事” 面向 , 舉 西鄉隆盛為例,他對天皇和國家的忠誠在後世看來是無可置疑的, 起兵正正是為了 “清君側,靖國難” ,卻入不了靖國. 皆因在西南戰爭中他是官兵的敵人, 在當時來說即是亂臣賊子,當然不得入祀了.

 

西鄉身屬「維新三傑」尚且如此, 其餘 “殉難”的「佐幕派」, 如新撰組頭領 近藤勇之輩, 自然都因為在 “國事”上站錯邊而被拒諸社外. 這無非成王敗寇!從後世的觀點看, 當時起碼一半以上的 “殉難”者因為錯失 “國事” 而進不了靖國.***

 

〈權力運作〉

上文所說入社標準從狹義切換為廣義, 是在明治二年由 木戶和大益兩位長州藩出身的政要敲定的, 當時的做法不是提出原則,而是建立先例.*** 他們力捧 吉田、久阪、高杉、阪本(土佐藩)和 岡本慎太郎等人入社, 這群人並非戰死沙場,本來是不應入祀的. 他們絕大多數是長州藩士, 並且出身「吉田村塾」門下.*** 諸人中 久阪和高杉並稱雙璧,備受吉田器重(將親妹嫁予久阪), 吉田死後,兩人順理成章成為藩中激進派年輕藩士的領頭人.

 

明治早年把持政局者正是「長州閥」的木戶、大村、伊藤博文、井上馨山縣有朋等人; 而競爭對手則是 西鄉、黑田清隆大久保利通「薩摩閥」諸士. 時人有 “長人伶俐” 的說法(用香港的時下語即是 “蠱惑仔”.), 搞搞入社的小動作,便可大肆宣揚 “長州–吉田系”精忠報國的形象,策之上者也. 薩人粗疏,不懂得意識形態戰術,其敗也宜.

 

西鄉在西南戰爭兵敗切腹,次年背叛薩摩閥的大久保也被暗殺, 薩摩系失勢,長州閥從此主宰政壇, 直到二戰前夕首相大多出身長州派閥. 從甲午到侵華, 長州牢牢地掌握陸軍, 山縣有朋成為「陸軍之父」. 山縣對軍方的最大 “貢獻” 是運用影響力使 首相伊藤博文主催的「明治憲法」訂明軍隊直屬天皇, 不向政府負責. 此為「天皇統率權」, 所以軍隊自稱「皇軍」, 遂成日後亂政禍國之源頭與契機.****

 

明治維新的另一重大變革是「徵兵制」, 這是從根本上對封建制度貴族世襲軍職的顛覆,意義極其重大. 不出二十年,軍隊便完全落在原為下級武士出身的藩閥階層手中, 舊日的藩主和上級武士階層勢力全失.****

純粹的平民軍始於高杉的「奇兵隊」, 為當時長州藩之利器, 徵兵制則使其普及. 當時軍隊的體制遠沒有政壇和財金界那麼守舊腐敗, 平民從軍獲得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 加上甲午日俄戰勝,軍隊在國民中人氣飈升, 軍人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強大無倫,成為國家舉足輕重的領導部門.

 

為了籠絡平民軍人使其忠心效死, 最佳的策略是宗教灌輸, 於是產生了新型的「國家神道」. 其時新建的「護國神社」共有五十餘所, 而靖國出自王室, 天皇親臨祭奠, 自然高據諸社之頂. 日本平民死後 “有幸” 入靖國, 比基督徒上天堂更有價值. 要從這點切入, 才可看清 “神道設教” 新瓶舊酒的面目, 與及其威力之所在.

 

另者,對醫護和後勤人員作 “功能界別” 開放, 即將入祀者身份由軍人擴闊至社會各部門, 則是上述作法的有力延伸. 在於昔時, 平民是很難晉升為 “神”的, 起碼不可能一大批成神. “雖平民亦可殉國”, 那與 “平信徒皆為祭司” 的新教精神如出一轍, 今後一介草民亦應念茲在茲,找機會為國捐軀了. 阿門!

 

 

《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2009) 小島毅

作者是東洋文化史家, 著有《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講談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72

低市帳率的疑惑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10.html

收到有blog友的電郵,講述每股帳面資產淨值的問題。早前內地煤炭類股價大跌,blog友Oscar發現不少股值跌破其資產淨值,不明所以,於是與止凡討論一下。





Oscar的電郵:

止凡兄你好,有些問題想請教你。

當「每股帳面資產淨值」比股價多出很多是,應該好快比人買進,理由是相當明顯。為何中煤能源又好像不是這樣,是否有什麼原因我搞不懂?

來源: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CompanyFundamental.aspx?CFType=8&symbol=01898


止凡回覆:

多謝Oscar兄的email。

市帳率是其中一個數字,但不一定低於1就是值得投資的,拿google finance來search一下,不難發現市帳率低於1的公司,這就代表值得投資嗎?

所以我經常都話要看年報中的balance sheet,可以看到公司資產成份。假設一下,我有市值10萬元衣物,現在以8萬元賣給你,PB是0.8,這就是抵買嗎?這些衣物賣不出去就只好消毀,可能還要你多付1萬元的垃圾搬運費。

價值投資,就是好價錢買入好價值的東西,最重要是懂得看出價值所在,若你認為中煤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未必需要理會別人,但小心,你有多肯定自己看到人家看不到的價值呢?


後記:

其實blog友所提出的是簡單的市帳率概念,把股票公司都看成是一件資產,資產價值多少,與其股價比一比,即拿一元買到多少元的東西,簡單易明。然而,股票估值又是否這麼簡單呢?若是這麼簡單,又為何總是把股市說成龍潭虎穴呢?

看見blog友所問的問題,反映他對股票估值未必完全掌握。近期亦越來越多這些對價值投資有興趣的朋友寫過來討論,我很歡迎,亦認為這絕對是利多於弊的。大家試想想,到底有多少人在不清楚股票本質及估值方法的情況下,就積極參與股票買賣呢?我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無論我們這類blog寫多少也好,說多少也好,無知的散戶還是佔大多數。因此,見到blog友有心發問,就算問題可能顯淺一點(深一點我也回答不來),亦反映blog友一顆求知的心。

其實,投資不一定只有股票,可以買樓、買金、買外匯,就算投資股票,也可以以一盤生意去看待,集中研究一兩間你最有把握的公司,不要把股票就只看成價位上落,或一堆你不理解的數字作些加減乘除,重點是投資一些自己真正理解的東西。

有時我在想,香港人的旅遊觸角很好,若可以好好運用在股票或其他投資考慮上,這實在不錯。在考慮旅遊組合時,我想應該沒太多人會研究「酒店/機票」,或「燃油/匯價」,又或者「自由活動時間/酒店早餐次數」之類的比率,但大家對所享受的服務還算了解。股票投資分析有很多比率可以參考,若不明白背後理念及應用範疇,這可能會幫倒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32

低市帳率的疑惑

收到有blog友的電郵,講述每股帳面資產淨值的問題。早前內地煤炭類股價大跌,blog友Oscar發現不少股值跌破其資產淨值,不明所以,於是與止凡討論一下。





Oscar的電郵:

止凡兄你好,有些問題想請教你。

當「每股帳面資產淨值」比股價多出很多是,應該好快比人買進,理由是相當明顯。為何中煤能源又好像不是這樣,是否有什麼原因我搞不懂?

來源: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CompanyFundamental.aspx?CFType=8&symbol=01898


止凡回覆:

多謝Oscar兄的email。

市帳率是其中一個數字,但不一定低於1就是值得投資的,拿google finance來search一下,不難發現市帳率低於1的公司,這就代表值得投資嗎?

所以我經常都話要看年報中的balance sheet,可以看到公司資產成份。假設一下,我有市值10萬元衣物,現在以8萬元賣給你,PB是0.8,這就是抵買嗎?這些衣物賣不出去就只好消毀,可能還要你多付1萬元的垃圾搬運費。

價值投資,就是好價錢買入好價值的東西,最重要是懂得看出價值所在,若你認為中煤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未必需要理會別人,但小心,你有多肯定自己看到人家看不到的價值呢?


後記:

其實blog友所提出的是簡單的市帳率概念,把股票公司都看成是一件資產,資產價值多少,與其股價比一比,即拿一元買到多少元的東西,簡單易明。然而,股票估值又是否這麼簡單呢?若是這麼簡單,又為何總是把股市說成龍潭虎穴呢?

看見blog友所問的問題,反映他對股票估值未必完全掌握。近期亦越來越多這些對價值投資有興趣的朋友寫過來討論,我很歡迎,亦認為這絕對是利多於弊的。大家試想想,到底有多少人在不清楚股票本質及估值方法的情況下,就積極參與股票買賣呢?我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無論我們這類blog寫多少也好,說多少也好,無知的散戶還是佔大多數。因此,見到blog友有心發問,就算問題可能顯淺一點(深一點我也回答不來),亦反映blog友一顆求知的心。

其實,投資不一定只有股票,可以買樓、買金、買外匯,就算投資股票,也可以以一盤生意去看待,集中研究一兩間你最有把握的公司,不要把股票就只看成價位上落,或一堆你不理解的數字作些加減乘除,重點是投資一些自己真正理解的東西。

有時我在想,香港人的旅遊觸角很好,若可以好好運用在股票或其他投資考慮上,這實在不錯。在考慮旅遊組合時,我想應該沒太多人會研究「酒店/機票」,或「燃油/匯價」,又或者「自由活動時間/酒店早餐次數」之類的比率,但大家對所享受的服務還算了解。股票投資分析有很多比率可以參考,若不明白背後理念及應用範疇,這可能會幫倒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02

職場慧眼:阿媽的疑惑(下)

1 : GS(14)@2012-07-13 00:14: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2/165065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13

2012年07月11日 職場慧眼:阿媽的疑惑(上)

1 : GS(14)@2012-07-13 00:40:3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1/165030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24

金融雲端:智能手機不育疑惑

1 : GS(14)@2012-09-04 12:45: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4/18007359
未來兩週,將是新智能手機空群而出的月份,諾基亞、摩托羅拉、蘋果均會相繼推出新機,不過,風光背後,智能電話要提升功能卻越來越困難,絕對會拖慢繁殖新一代手機的時間,有效近50年的摩爾定律似乎到了盡頭,而突破的關鍵,在於一家公司、一家與ASM太平洋(522)極有淵源的公司。
荷蘭上市的ASML,是世上首屈一指的電路板印刷設備生產商,最近獲得幾家IT巨擘的注資,其中英特爾最大手筆,注資41億美元,當中包括入股公司的15%股權,及10.4億歐元的研發費用,至於台積電及三星則宣佈分別投資14億及9.75億美元。這幾家公司都是ASML的客戶,為何這些大客願意出錢又出力,拱手送上近500億港元,來扶腋ASML長大?
智能手機芯片技術 遇樽頸
關鍵在於智能手機的芯片技術已到樽頸位,英特爾的創辦人摩爾曾揚言,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目,能以每兩年倍升的速度增長。在同一面積上的晶體管數目越多,代表計算能力越強,功能越強大。可是,要把更多的線路擠在一起,需要極強的線路印刷技術,現有的印刷技術使用可見光,波長太長,要突破20微米(五億分之一米)的線路寬度限制,猶如用粗毛筆繪精密地圖。
而ASML掌握的技術,是改用波長較短的紫外光,這等於搵來一支鉛芯筆,先天問題迎刃而解,不過紫外光也有尚未解決的技術障礙,主要是很容易被其他物件例如空氣吸收,故此要在真空操作,而且按ASML最新開發的生產設備,每小時只可生產20至30塊晶圓,若要廣泛應用,生產力起碼要上到100晶圓。再者,這種技術的設備,較現有設備貴逾倍,差不多每台造價逾一億美元。
儘管如此,這已被視為業界的希望,把技術的樽頸推遲,令智能手機的改朝換代步伐不致減慢。幾家芯片用量最高的公司,已急不及待,希望幫ASML一步登天,盡快改良這種技術,以達到可以大量生產的地步。
ASML正處於很微妙的狀態,它的議價能力很大,一來開發費用以高達10億美元計,公司已估計要額外聘請1200個工程師,可見注碼驚人,而且一旦成功,其客戶可以坐享其成,要作出這樣大的投入,可想而知,管理層必定左度右度。而今次這種安排,無疑可以把客戶拖下水,分擔龐大研發費用的風險,亦保證了新產品的客路。難怪三巨頭入股後,ASML的股價一路看悄,過去一年已升近倍。
ASML獲巨頭看中 股價飛昇
交易反映,高新科技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時已到了不是一家公司可以承擔的地步,競爭對手、上下游公司共同參與開發,已成為一條出路。正如蘋果是三星的大客仔,但同時間又對簿公堂,又或如手機網絡商共用網絡基建來互相競爭,這種又傾又砌的關係,媲美政治圈的敵友難分。
我見有傳媒把ASML誤報為ASM太平洋的母公司ASMI,查實ASML是ASMI與菲利浦於1984年成立的合資公司,基於不明的原因,ASMI於四年後退股,雙方分道揚鑣。多年下來ASML的市值已去到1852億元,是 ASM太平洋的5倍。
丘亦生
2 : GS(14)@2012-09-04 12:48:26

http://www.asml.com/asml/show.do?lang=EN&ctx=33254&year=1984-1990
ASML founded in 1984

ASML is founded as 50/50 joint venture between Philips and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SMI). The company is temporarily and inauspiciously located in a wooden building next to one of the Philips factories in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The first PAS 2000 stepper (PAS = Philips Automatic Stepper) ships to Philips Elcoma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1988 - Entering Asia

After Philips starts a joint-venture foundry in Taiwan, ASML begins to make in-roads into the Asian market. In the US, ASML grows from a few employees based in Tempe to 84 employees in 5 locations. ASM International withdraws from the ASML joint venture and is bought out by Philips.
3 : GS(14)@2012-09-04 12:48:42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ML_Holding
ASML Hold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M_International_%28company%29
ASM International (company)
4 : GS(14)@2012-09-04 12:50:08

http://wafer-fabrication.blogspo ... -profiles-asml.html
It all started in 1984 as a "spin-out" of Philips and ASM International. In 1990 ASMI divested the operation into a separate company because of the money-losing lithographic business at that time.

"In retrospect, it may have been the biggest blunder in ASMI's corporate history. ASML, after a rough patch in the early 1990s, began to find favor outside of its traditional base in Europe with American and Taiwanese chip makers." (1)

The company went public in 1995 and acquired SVG in the US in 2001. The lithographic market started in the US, but soon the Japanese producers Nikon and Canon dominated the market until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2003 that picture is changed completely:

"While - in 2003 -- ASML and No. 2 player Nikon are embroiled in bitter legal battles o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non, the No. 3 lithography player, has declared publicly that its goal is to unseat ASML from its top spot within five years." (2)
5 : GS(14)@2012-09-04 12:51:27

http://benjaminwennink.com/Docum ... nt%20-%20Report.pdf

Business Analysis
AS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92

月巴氏 - 月巴氏 一個好肥的肥仔,有關打風的疑惑 (2013年08月15日)

1 : GS(14)@2013-08-15 23:06:11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8093&d=2129

每次打風,都是一次死神來了
所以好憎打(得成)風。
搭車超煩外,最重要還是返/放工的路途實在隨時死得人。舊年韋森特襲港,收工途中的我便遇上以下幾件事:
1.風太大,大到竟然將我這個「好肥的肥仔」吹郁,吹到去馬路中心,而咁啱當時有架巨型貨車駛緊過嚟……
2.成功過到馬路,點知有把爛鬼晒的遮突然在我面前飛過!那一刻只要我個頭舂多少少向前,爛遮那隊出來的金屬骨架便會成功幫我割喉!鬼叫垃圾筒旁放滿了被遺棄的爛遮……
3.避過兩劫就嚟返到屋企了——但必先穿越一條兩旁種滿樹的小路。又係突然之間,一條斷咗的粗碌樹枝像標槍般隨著強風直插過來!好彩我總算學過國術(三個月),習過武的感官話俾我知正有暗器高速襲來,我急提一口氣一個轉身,妙到毫顛地避開呢碌嘢。
同一個晚上經歷了三鑊死神來了後,冇穿冇爛,返到屋企。
所以請明白一個無論掛幾多號風球都要返工的好肥的肥仔,實在有足夠理由好憎打風。

每次打風,都是一次緊張時刻
但在求學年代,作為更肥的肥仔的我,也的確享受過打風帶來的超快感——唔使返學被迫上那些無聊課堂固然極正,如果咁啱撞正考試測驗(而自己又未溫好書)就更加天助我也。記憶中,過去的打風都是來得那麼明刀明槍。
今時今日的颱風卻(被詮釋得)好煩好扭擰。
每一次有颱風將近打到嚟嘞,都要勞煩天文台仝人考慮前考慮後:傍晚時分考慮使唔使掛風球、入夜後又考慮使唔使掛更高風球、第二朝又再考慮使唔使除下風球……而基於資訊實在太過發達,天文台每一次謹小慎微的考慮,都會事先張揚讓全香港(渴望打風和好憎打風)的打工仔知道,讓所有打工仔共同地情緒繃緊,例如這一次尤特襲港——事前被渲染到超級颱風咁勁,究竟打唔打得成?入夜後先掛8號的話,會唔會清晨就落波——但天文台明明又話朝早先最接近本港喎……
OK,一早爬起身,知道8號波依然穩如泰山,點知天文台又話下午2點前後,再考慮會唔會改掛3號——這句說話實在有太多不可確定性:A.2點前後;B.考慮;C.會唔會……這三個不可確定性實在可以演化出太多可能。
結果係點,大家都知道了。
身邊好多(8號風球唔使返工的)朋友大抵都摸透這句話的陰濕,寧願一早換定衫出門口,免得搭車迫餐死。
打風下的人為事宜
打風固然是自然行為,打風前後和期間卻有大量人為嘢存在。
1.經濟層面:8和3,只是一個數字的分野;由8號變3號,不代表外面即刻乜風都冇晒,仲立即變得風和日麗陽光普照,返工還是有潛在危險。如果朝早依然懸掛8號風球,讓打工仔放足一日是否真的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長遠發展?
2.道德層面:曾經同一個身為老師的舊同學在8號風球情況下躝街,期間這名老師被風吹得狼狽,狼狽到爆了一句粗口——即使事隔多年,我考慮緊,是否有需要將舊同學的暴粗行為話俾佢任教學校的校長知?再通知埋吳克儉,等局長可以(在特首未出聲的情況下)做定報告。畢竟,香港已進入了一個道德感嚴重高企&傾斜的批鬥年代。
3.感性和飲食層面:這一代的特首和高官,唔知點解地都好愛寫網誌,或許他們都有太多內心感受需要透過(沉悶的)文字去抒發吧。像特首,便發表了一篇買紅衫魚成功講價和教煮紅衫、既感性又兼具教育意義的網誌——單從這篇網誌已經知道佢做唔到急市民所急——明知有個風打緊嚟,當然是教人以防打風期間街市唔開檔,如何在打風前夕買多嚿魚啦。現在這一篇唔湯唔水的,我都不知道是少嚿魚還是多嚿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82

恐怖巨雞大過狗網友疑惑係咪人扮?

1 : GS(14)@2017-03-23 06:27:17

網上周末流傳片段,科索沃出現一隻巨雞,驟眼看不少網民以為是人扮的。那隻叫「Merakli」的白毛雞,有說是婆羅門雞(Brahma chicken),屬雞中巨毛霸,有「家禽之王」之稱。這種雞最初從上海帶到美國後雜交培育而成,故又稱上海鳥。婆羅門公雞重量可達18磅,相比下,普通雞的重量則介乎1.5至8磅。片段吸引至少8,000萬人次點擊,但網民給「巨雞」的第一印象竟是「係咪人扮」。有網民坦言,見到那隻巨雞從雞屋現身時,覺得那只是穿了雞戲服的人。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22/199664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68

何國良﹕股市8字年的疑惑

1 : GS(14)@2017-12-03 18:06:51

【明報專訊】在萬眾齊心努力下,港股終於衝破了30000點這個數字上關口。雖然不知下一步將是如何,但至少在香港慈善事業上,因為這個突破,就多了一筆10億港元的捐款,亦可說是年末的時候一樁好人好事!

每逢年末的時候,大家又會努力為明年的行情籌謀。當然,不少的券商亦不會錯過這個黃金檔期,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增加曝光。特別明年金融市場工具法規修訂版(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MiFID II)將會實施,禁止基金經理動用客戶的資產來支付研究費用,改用獲利來支付,以提升研究報告的價值。在這個改變下,券商不得不重塑他們在客戶中的價值,所以這兩三個星期將會十分熱鬧,不少絞盡腦汁的2018年投資策略報告將會如雪花般飄至。

首先,有心水清的分析師表示,市場好像對逢8字年份都有點恐懼。因為最近的兩次(1998年和2008年),都將市場狠狠教訓了一頓,因此,在2017年走了一段這麼好的行情後,又剛碰到8字年份,大家都會不其然地問,回吐會在2018年嗎?

留意中國新班子政策紅利

先從傳統的方法分析,大部分的經濟分析師對明年中國宏觀經濟仍然是抱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雖然在今年第四季有看到中國經濟增速有放緩的情况,但預估在2018年,中國經濟仍然可以保持平均6.5%的增長,在各個領域中,如消費,固定資產投資以至出入口,他們都預計2018年會較2017年轉弱,但整體發展的格局相信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且他們相信,一個關鍵的改變在於對增長質量的重視,所以,如果能以這標準達致的6.5%會遠遠比以往的8%更有利往後的發展。

另外,他們亦提到,在新的行政班子逐步落實後,新的管理風格能有效解決以往因發展中常出現的不平衡而引發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以至政策可以有效貫徹到底。這種效率的提升將會像紅利般為增長錦上添花,投資者亦不要低估它可能出現的影響,有可能是一個game changer。

市場低配中國情况或有變

從微觀來看,策略師看到明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約為18%。由於今年普遍的公司業績都能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利潤,所以,如果2018年的盈利動力仍能如預測般保持的話,將有利支撐市場現時的估值,並且可持續吸引未進場的資金進場。畢竟,在海外投資業界中,這幾年對中國經濟以至公司(特別是金融相關行業)抱懷疑態度有不少,這從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低配中國市場的情度可見一斑。

因此,如果市場在資金帶動下一如策略師們預測般持續走強的話,有機會令原有低配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要重新被驗證,筆者經常強調,這方面引發的資金流動,會遠遠比被動型基金所涉及的資金來得更多,投資者因此更多加注意。不過,要出現這個改變,中國的公司亦需要有更多的改變才可充分說服他們改變多年來的觀點!

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01&issue=20171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00

老樓周記:8年禁租售疑惑

1 : GS(14)@2018-01-28 18:39:01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月底正式發佈個人第二份、新一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公佈前夕再講在前屆政府時任四年半發展局局長時,雖已拼了命去做,但只能令私人住宅土地供應,由不足增至達標,為此感慚愧。與此同時,前行會樓王林奮強在一份報章撰寫專欄時,建議籲8年禁租售期助上車。林奮強於《經濟日報》專欄文章中稱,現時推動樓價上升原因為租金上揚,並呼籲,禁止發展商為新盤提供高成數按揭、指定樓價(如2,000萬)以下單位按揭成數上限上調至8成,並設立8年禁租禁售期,以壓抑投資需求。然而林於同篇文章聲稱,香港樓市的投資價值極有限,「各項印花稅『辣招』下,投機行為其實早已絕迹」。兩位仁兄純綷巧合抑或心有靈犀,老樓不必去猜度,財爺在過去四年半曾不斷呼籲樓價高危,曾與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和金管局局長陳德霖,合力「推高」樓價,可算是樓市罪魁禍首。在庫房收入因禍得福下創歷年新高,沒有再加辣的機會,恐防再次弄巧反拙;在新供應上冇力增加資助房屋新供應,面對兩大難題,實在無計可施。剛巧「借助」樓王林的言論,會否加辣變化版登場,用禁租售雙管齊下協助上車,再來一次破斧沉舟終極辣招。但以現時資助房屋供應遠低於預期,若再限制買樓來租樓,只會令租金升得更急,那時連租客亦受牽連。現時資助房屋衝頂的例子越多越多,便是被市場看通了私樓新供應還未到位,炒個不亦樂乎,當中有不少是入了三年期便沽貨大賺的個案,看來運房局局長陳帆在年中公佈首置盤前難派定心丸,相當頭痕。劉兆昌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HKLau.com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6/202863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