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半身巨人 發明家劉大潭

2010-8-12 TNM




沒有人發現那管小兒麻痺疫苗裡,還有未去毒的病毒仍在竄動,疫苗卻注入劉大潭三歲的幼體。下半身癱瘓的他,被說是小狗、廢人、前世造孽的惡人,將來必成乞丐為前世贖罪。

乞丐、廢人的虐咒像一道吸力極強的無底流沙,他用僅有的上半身死命上划,他要大學方帽、奢望每餐有滿盛的白米飯、渴望結婚生子。

如今,他是知名發明家,獲獎的發明金牌以斤論計,經營的工廠養活親人與失業的同學。他是只有上半身的巨人,然而這些成就,都只為了堆砌出身為人應有的基本尊嚴。

劉大潭 小檔案

1956:生於南投

1982:結婚

1986:逢甲大學機械工程系畢

1990:創立速跑得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重要發明:高樓逃生緩降機、節省一半能源之安全電梯、緩衝起動馬達、電動控制閥、四面八方同時出風之多重選向電風扇、焚化爐專用耐高溫橢圓碟片閥。

獲獎 機械製圖技能競賽金牌、全國發明展第一名、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牌、德國國際發明金牌、國科會十大傑出科技人才獎、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金毅獎—台灣省政府選拔傑出殘障人士、立體機械製圖技能競賽金牌。

晚風吹散柏油路上蒸騰熱氣,這一夜,台中西屯區工業區街邊的熱炒店中,劉大潭有三兩好友打屁,有大女兒添飯盛酒,他喝了幾瓶啤酒,黝黑的臉上泛著紅光,他那永遠看似愉快的上揚嘴角豪氣地甩出一句話:「如果我的身體不是這樣,我會去當流氓。」

肢障 忍羞辱

四十三年前,一個中年男人在南投一所國小門口憂愁踱步,他想問老師,他那雙腿癱瘓,已被所有人視為廢物的九歲兒子吵著要念書,到底該怎麼辦。之前村裡一個太太還送男人一個臉盆,要他兒子拿臉盆去乞討,兒子聽了眼淚一顆顆掉。男人怕再被羞辱,實在沒勇氣走入校園。

小 學校長遇到這個男人,問明來意便隨男人回家,他看到一個瘦弱畏縮的男孩,將下腹疊在大腿上,挺起上身,雙手抓住腳背,一扭一扭地走路。「校長笑瞇瞇的,我 第一次覺得村莊裡有好人,校長問我:小朋友,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有幾個蘋果?我說兩個,校長就跟我爸爸說,你兒子很聰明,應該唸書。他是我的大恩人哦。」

五 十四歲的劉大潭受邀到台北市一家幼稚園演講,對小孩與家長敘述自己歷經多少坎坷才入學。這位創造一百多項發明、二十幾項專利的知名發明家對孩子們說:「我 三歲時媽媽帶我去打小兒痲痺疫苗,結果疫苗有問題,隔天我的雙腿就癱掉了。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看劉叔叔怎麼走路啊?」小孩們全瞪起驚奇的大眼,望著劉大潭 爬下椅子,用他父親教他的獨特方式走了幾步。教室裡傳出家長與孩子們欽佩的掌聲。

若是這種掌聲早來一點就好了。幾十年來劉大潭因為這個身 體,承受太多羞辱輕蔑,路人說他是小狗,阿伯說他是廢人,鄰居說他前世殺人放火這輩子才受罰。「我在臥室的門上畫一個大學方帽子、畫一個裝滿飯的大碗公, 還畫一個嬰兒,每天睡覺前都看一次,暗中發誓,人家認為我沒辦法讀書、以後會餓死、不能結婚生子,這三個目標我一定要做給他們看。」

讀書 贏尊重

終 於能夠讀書了,劉大潭知道這是他唯一的生路,大口吸吮所有的知識,從沒考過第二名,書法、珠算、美術也都拿手。「他除了跑步,其他都是第一啦,老師和同學 都很尊重他。」他的國小、國中同學,這麼說年少時的劉大潭。幼稚園演講數週後,我們到台中找劉大潭,愛交朋友愛熱鬧的他,邀我們到熱炒店吃飯喝酒,還找來 同學、老友同桌。聽到「尊重」二字,劉大潭笑了,同學又說:「他的獎狀多到把房間牆壁貼了一圈。」

劉大潭補充:「那一圈獎狀黏了四層。」他 得意地說:「國中的時候,數學老師很怕我,他一邊在黑板寫算式一邊回頭看我有沒有反應,他一寫錯我馬上就會知道。在學校,我慢慢得到自信和尊嚴。我為什麼 喜歡研發設計?因為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像我最近做了讓輪椅上下講台的電動升降台,因為我去演講,常常要請四個壯漢把我抬上講台,如果能按個按鈕,自己上 去,那個自尊心不一樣,我一直在追求自尊和自信。」

雖然他在校園贏得尊重,但廢人虐咒並沒有被四層獎狀掩蓋。他高中時,父親帶著他去向親戚借錢註冊,「結果對方說:『他讀書沒用啦,你那麼窮還讓他讀。』還講了很多難聽話,阮老爸被羞辱得很嚴重...」,他聲音漸漸小了,雖然仍帶著微笑,卻紅了眼眶。

拚命 圓願望

他 們家本來可以不用那麼窮的,雖然務農不富有,一家五口勉強還能度日,但父母非要替劉大潭生一個弟弟,寄望以後能照顧他,陸續生又了四女,終得一男,家境也 更惡化。他父親賣掉微薄田產、四處打零工,大姊國小畢業就去工廠切鳳梨,切到雙手潰爛,還存錢替劉大潭訂做一輛手搖三輪車。這些還不清的債,劉大潭全算在 自己頭上,「我捨不得阮老爸被羞辱,跟他說,嘜借了,我自己想辦法。以後的暑假我都去工廠打工,寒假寫春聯去賣。」

來,喝一杯。劉大潭用研 發機具指甲沾了油垢的手端起酒杯啜了一口,往事攪亂他的情緒,他放聲說:「在我成長過程中,很多無奈,被人欺負、被看不起,我不會欺負人,可是看到朋友被 欺負,那種被欺負的感覺我能感同身受,憤怒會爆發出來,絕對替朋友出頭!」老同學笑了:「他說他會去當流氓,我信,國中時有一個畢業的學長常回學校欺負學 弟,劉大潭就帶頭找五、六個同學去揍他。」

非要盡早消除廢人魔咒不可,高工畢業後,劉大潭暫擱念大學的願望,「以前的人都看一個人賺錢多少 來證明實力在哪。」於是他應徵了二百多間工廠,總算遇到一個願意接納他的老闆。他住在工廠裡,沒日沒夜地工作,六年內,他升到設計部經理,後來又待過兩家 設計公司,在業界打響名號,同時去逢甲大學念夜間部,也在二十六歲時結婚。

壹週刊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工廠 險倒閉

「我 出社會衝了十二年,人生的三個願望都達到了,卻覺得茫然,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就決定創業。」有一天,他看到八個大學生在公寓逃生無門被大火燒死的新聞, 於是設計了逃生緩降機,並在國內外發明展獲得多項金牌,後來台中又發生威爾康大火,政府修改法令,規定大樓都需安裝逃生裝置,劉大潭瞬間接到三千萬元的訂 單,外人見他即將一夕致富,卻不知他的工廠差點倒閉。

「緩降機要消防署核准才能賣,我跟他們開審核會,有個主管竟要我提出證明,人坐緩降機不會怕才能通過,我聽了都快吐血。後來有一次我跟他們吃飯,那個主管找另一個人私下跟我說,審核要通過,二十萬,原來他們一直刁難就是在等紅包。我不願給,後來開會我都被釘到滿頭包。」

拖 了一兩年,工廠沒收入,劉大潭四處借錢苦撐,最後拜託南投縣長寫信到消防署關切,執照立刻就發下來,但期限只有一年,隔年要重審,也許是暗示他今年沒送紅 包,明年也跑不掉。那段時間,有些工廠私下抄襲他的設計,劉大潭覺得市場大,也不去追究,「後來專利期過了,大家都能做,削價競爭,利潤不高,我也不想做 太多。這個社會很多無奈啦,後來我就盡量設計工業產品,不用販售許可、也不用看人臉色。」

他陸續發明了緩衝啟動馬達、讓泳池與洗車場不用換 水的微電腦過濾八通閥、消除廢氣與臭味的焚化爐橢圓碟片閥門等工業機具,工廠營運總算上軌道。原本母親不斷交代以後要照顧劉大潭的弟弟,以及曾在學校照顧 他,後來中年失業的同學,反而都在他的工廠上班。人生至此,該是圓滿。問他:「你的一生,幾乎想做的都能達成,有什麼事是你辦不到的?」他說:「有,我治 不好我太太的憂鬱症。」

無力 助伴侶

劉大潭的太太張秀惠,是他高中學妹,兩人在學校的書法社認識,當時張秀惠就對劉大潭的樂 觀上進印象深刻,畢業後幾年,兩人又連絡上,交往一段時間,張秀惠掙扎了許久,仍決定和劉大潭結婚。劉大潭向女方父親提親,卻受到嚴厲的反對,兩個男人談 判直到深夜,最後父親見女兒心意堅決,才勉強同意婚事,兩人婚後生了三個女兒。

「我太太以前在航發局上班,七、八年前,工作壓力太大,得了 憂鬱症,我叫她辭職、帶她四處散心、看醫生,想讓她恢復以往的快樂,都沒用。」嘴角永遠上揚的他斂起笑容:「我發明東西,再困難都有辦法實現,可是對她的 病,有點無力感。我四處演講,以自己的例子鼓勵人面對困境和壓力,反而是最親近的人越難影響。」

唉,別說傷心的事了,再說,連酒都苦了,難 得好友喝酒,談點開心的吧。於是劉大潭說,今年過年,曾經替他取綽號「廢人」的阿伯帶領全家,鄭重向他道歉,「阿伯說,可能是他以前說我以後不能結婚也找 不到工作,說話造孽,結果這些都應驗在他二兒子身上。後來阿伯還說,阿潭,你知道人生最可貴的是什麼嗎?就是大家都認為你不可能,結果你做出來了。」劉大 潭爽朗笑說:「那個阿伯沒念過書,能講出這句話,我覺得很有學問,這句話連孔子都沒有說過ㄋㄟ。」

後記

劉大潭說他人生第一份自信是小學時大姊送給他手搖三輪車建立的,他再也不用依靠別人幫忙就能到處跑,後來每年寒暑假,那群結拜的死黨都等著他帶頭到鄉間闖蕩,國中時甚至自己辦校外教學,帶全校師生到溪頭玩了一天。

那一點一滴堆砌的尊嚴是不容流洩的,劉大潭說,他到現在,從未領過政府的殘障津貼,「有時我看到遊民、乞丐,我會走路給他們看,我這樣子都在工作了,你們有比我嚴重嗎?」

壹週刊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99

專訪PC之父 三十年前發明PC 如今平板不離身 狄恩:PC將步上黑膠唱片後塵

2011-9-5  TWM




在惠普宣布賣掉PC部門後,PC 已死的說法如今再度甚囂塵上,本刊特別邀請IBM當年開發第一台PC的狄恩,請他發表對PC及未來科技發展的看法。

撰文‧林 宏文

惠普宣布將PC部門賣掉,引起市場相當大的震撼,不僅因為它是全球最大PC品牌,市占率達一七.五%,也因為惠普是對台灣採購量最大的 外商,去年在台灣委託製造的訂單金額高達二五○億美元。

相較於二○○五年IBM將PC部門賣給聯想,惠普這個宣布晚了六年,未來不論賣給哪 家公司,以及賣掉之後可能的衝擊,都是台灣業界非常關心的議題。

八月十二日,是IBM公司推出後來成為標準規格個人電腦(PC)的三十周年 紀念日。不過,最早參與設計並擁有三項專利,且有「PC之父」之稱的IBM科學家狄恩(Mark Dean)卻表示,PC將逐漸沒落,而他個人現在也改用平板電腦了。

狄恩是IBM內部第一位取得技術領域最高榮譽院士(Fellow)的非 裔美國人,也帶領大型研發團隊開發包括一GHz的微處理器。為了進一步了解狄恩對PC的看法,本刊特別取得他針對多個問題的第一手回答,以下是狄恩的訪談 內容摘要。

取代PC地位的不是裝置,而是新穎的理念PC已經發明三十年了,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日子。當年我參與IBM「五一 五○」機型PC的設計時,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創意後來竟可以創出一項巔峰期年銷售達三億多台的產業;身為IBM設計團隊的一分子,我感到相當自豪。

儘 管「後PC時代」已經來臨,我自己所使用的電腦,也已改成平板電腦;但是,當初我協助設計PC時,並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親眼看見它沒落。雖然PC未來仍會 被大眾廣泛使用,但很明顯的,PC已不再是提供創新的來源。

我認為,PC將步上打字機、卡式錄音機、黑膠唱片、真空管的後塵,逐漸沒落,不 再是人類創新活動的中心。取代PC地位的並不是另一種裝置,而是各種新穎的理念,決定電腦運算在人類進展中扮演的角色。

近來趨勢日益明顯, 人們創意的泉源不再是特定的裝置,而是各種裝置形成的「社群空間」。如此,電腦運算才能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及生活造成更大的影響。

雖然我這 樣講可能有點奇怪,但我還是要說:更令我感到驕傲的是,IBM在二○○五年就決定退出個人電腦事業,並把它賣給了聯想公司。當時,許多科技業人士都很質疑 IBM的決定,但如今事實證明,在「後PC時代」中,IBM又一次居於領導地位。

從參與PC的開發,到進入後PC時代,IBM在這個發展的 故事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那就是,IBM永遠關注著下一個最重要的大事,我們期待這個世界的變化,並試圖去領導與超越,而非被動地做出反應, 甚至坐以待斃。

一九九○年代中期,IBM就積極進行轉型,並取得了很大的改造成果。在IBM一百年(編按:今年六月十六日是IBM創立一百 年的生日)的歷史中,就是因為有不間斷地改造與轉型,IBM才能屢屢創下高峰。

歷經百年改造與轉型,確認軟體與服務為未來發展方向如 今,IBM為顧客及社會帶來更多整合性的科技與生意,我們引領許多基礎的科學研究,並且設計全世界最頂尖的晶片與電腦,提供軟體及諮詢服務等,讓我們的客 戶也可以像我們一樣持續性地進行轉型。三年前,我們推出「智慧地球」的計畫,目標是協助解決這個地球最複雜的問題——讓地球可以運作得更好。

我 們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就是盡量退出大宗商品的事業,轉而擴大投資高價值的市場。因此,在過去十年間,IBM除了退出PC事業外,也 陸續退出硬碟及印表機市場;另外,我們持續地投入研發,每年達到六十億美元的金額,就像最近IBM開發的華生電腦,在美國知名的益智電視節目 「Jeopardy」中,擊敗了前任冠軍一樣。

同時間,IBM也不斷地建立我們在軟體及服務上的能力,特別是在邏輯分析領域的投資,從二 ○○一年至今,IBM已花了三三○億美元,收購了一二七家公司。

IBM的轉型,給公司的業績帶來很正面的貢獻。以出售PC部門的前一年、也 就是○四年為例,當年IBM的稅前營益率為一一.一%,去年(一○年)的數字則已明顯提高到一八.九%;更特別的是,由於IBM認真耕耘新興國家,因此, 在許多成長型市場中所創造出來的利潤,已經相當於或甚至超過在許多成熟型市場的利潤。

至於我在IBM的角色,如今也有所改變,目前我擔任 IBM中東與非洲地區的首席科技長職務,服務地點在杜拜。我的工作特別聚焦將IBM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帶給非洲大陸的客戶及政府,讓他們可以發展並提升科 技技術及電腦科學,雖然PC革命已經帶給這個世界很大的衝擊,但我相信IBM與其他公司正在做的努力,未來會給非洲大陸帶來更重大的影響。

我 很高興我有機會在PC革命中扮演一個角色,更幸運的是,我還有第二次機會來參與並改變這個世界——幫助非洲人達成他們的夢想,並創造屬於他們的機會。我 想,這應該就是科技可以帶給人類最大的進步吧!

狄恩(Mark Dean) 現職:IBM中東與非洲地區首席科技長經歷:IBM聖荷西大型研究團隊副總裁IBM開發1GHz微處理器負責人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7

更「快」的發明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597


  在杜邦公司中國研發中心,科學家和技術經理們都知道,當他們帶著一個關於新技術的點子走進繆國華的辦公室時,最好有市場部同事的陪同。因為他們肯定會遭遇老闆這樣一個提問:市場部參與了嗎?


  繆國華是杜邦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兼研發總監,他對《第一財經週刊》解釋說,「科學家們很聰明,他們可以為很多難題找出答案,但杜邦只會將精力投入到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解決方案之中。」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理所當然。但如果將它與杜邦公司的歷史結合起來看,就會發現事情就遠沒有這麼簡單。


  故事的年代有些遠。曾經攻讀分子生物學專業的繆國華回憶說,他在1993年加入位於美國特拉華州威明頓市的杜邦公司,進入了農業產品部,成為一名研究?員。


  那時,杜邦農業部門的一項工作是研究種子,但杜邦並沒有種子業務。這樣的情況在公司中非常普遍。就像杜邦大多數實驗室一樣,農業產品部的研究目的僅僅是出於瞭解前沿科學。繆國華這樣的科學家通常只需要埋首於實驗室的研究,他們與市場部門就像是不會有交集的平行線。


  現在回到繆國華所說的那一句話。將市場部的工作納入到研發體系之中,在這家已經成立209年的公司內部是第一次,並且正在貫徹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上。


  這一自1999年起做出決定,使杜邦從最初的著重於基礎科學研究,轉向市場導向的研發,進入那些科學與市場最初產生連接的地帶。為了確保實現這一點,杜邦


  的做法是「與客戶一起創新」。


  過於注重科學家文化而忽略市場的現象,曾讓杜邦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陷入一種困境。在華爾街的印象中,杜邦開始成為一家總是受到行業週期波動、同時又體量龐大的企業,它的投資價值下滑了。


  設立在威明頓的杜邦「中央實驗站」是杜邦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的見證者。從這個基地中誕生的尼龍、凱芙拉(Kevlar)高性能纖維、特衛強無紡布等一系列劃時代的產品,使1802年依靠火藥業務起家的杜邦,成功轉型為高分子化學領域公司。


  這些發明也一度讓杜邦成為了全球範圍內,創新型公司的代表。但無論是尼龍、凱芙拉還是特衛強無紡布,儘管它們都是化學材料科學界的傑出發明,迄今仍在影響人們的生活,但在此後的幾十年間,相關的科學領域都陷入了瓶頸,杜邦公司也遭遇了這種週期的影?響。


  忽視技術向市場的轉化機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在這一時期暴露無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杜邦只能依靠過去那些已經被市場化了的技術發明。一向冷酷的華爾街對於杜邦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


  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杜邦不會注意到這種情況。它一直試圖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杜邦曾經收購了包括石油和醫藥在內的其他行業公司,但很快就賣掉了。在對自身未來優勢和核心業務的判斷上,杜邦一度搖擺不定。


  轉機發生在1999年。自這一年起,杜邦公司開始計劃將自己的研究領域專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趨勢:增加農業和營養產品的投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 賴;保護生命、財產和環境。杜邦還在這一年收購了種子生產商先鋒良種公司。與過去的研發領域相比,種子行業具有明顯的非週期性,這當然也是杜邦決定鎖定三 大趨勢的一個原因。


  杜邦公司要求科學家們不再完全沉浸在實驗室中,而是務實地為全球糧食緊缺、替代能源以及安全防護等領域的研發開足馬力,提供客戶需要的實用的解決方案,從而獲得最大的研發投入產出比。


  這意味著杜邦公司將面臨又一次重大的轉型,它希望自己不會再陷入那些週期性的困擾之中,其意義比歷史上由火藥向高分子化學領域轉型還要重大。


  這些決定正讓杜邦逐漸恢復它曾經的聲望:美國歷史上最具創新性的公司之一—並且,還是「與客戶一起創新」。


  它首先表現在那些直接貼近當地市場需求的全新技術研究上。降低太陽能電能成本、提升光伏組件的壽命,一直是光伏領域最難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光伏組件 背板是保護光伏組件正常運作的重要部分,目前光伏組件背板主要是通過粘合劑復合而成的,這種工藝要消耗大量的有機溶劑,不但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其生產成本 也較高。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場,這一需求被杜邦中國研發中心捕捉到了。中國研發中心的科學家們想出了以粘合樹脂為背板粘合層的創意,這種粘合樹脂最初常 用於食品包裝、複合管道、鋁塑複合板等,能在提高粘合附著力、耐久性、提升背板產能的同時,讓成本更低。這正是一種符合光伏組件製造商需求的市場趨?勢。


  新型光伏背板項目在2008年啟動,由杜邦中國研發中心負責技術開發,在一年之內快速成為了一個杜邦全球參與的項目:在杜邦瑞士梅林研發中心進行探索 性的試驗、在杜邦美國威明頓中央實驗室進行放大試驗,並在杜邦中國研發中心等地方進行評估和改進。2011年,杜邦公司通過技術授權的方式將這一技術推向 市場,並與中國光伏組件製造商台虹科技簽署了一項許可協議,目前該公司已推出了第一款基於杜邦TPNext技術的背板。在這一過程中,台虹科技參與了包括 「放大試驗」在內的所有重要環節。


  「與客戶一起創新」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杜邦對過去的基礎研究成果的深入開發上。儘管決定轉為市場導向,但杜邦並沒有放棄這些成果。不過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它們大多基於基礎科學的研究,客戶們通常無法直接做出需要與否的判斷,也不能想像這些新產品會是什麼樣。


  一種名為Sorona的聚合物,正在杜邦內部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範例。這家公司計劃將這種聚合物變成下一個「凱芙拉」或者「尼龍」,能夠像這兩種材料一樣獲得廣泛應用,並且影響深遠。


  凱芙拉縴維在1972年被正式商業化,首先用於製造防彈背心、防彈衣和軍用頭盔。如今,它又被應用在日常生活的不同領域,比如摩托羅拉的RAZR刀鋒 系列手機的後蓋;尼龍是杜邦公司另一項影響深遠的發明,誕生於1940年代,為公司帶來了包括從女士絲襪到傘兵降落傘在內,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新市場。


  最初出現在1993年的Sorona也有著應用潛力廣泛的特點。它的基本原料中有37%取自於天然糖分,能被加工成或長或短的各類纖維。這種物理性使 它能適應各種生產工藝和織物製造技術,質量控制上幾乎不受冷、熱洗滌方式以及各種化工工藝的影響,還能與棉花、羊毛、滌綸、尼龍等任何纖維混紡或交織,進 一步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功能性面料。


  在將Sorona變為下一個尼龍或凱芙拉的過程中,杜邦在體系內第一次加入了市場營銷經理這樣的角色。


  從整個服裝產業鏈看,Sorona聚合物處於產業鏈的最頂端,它的直接客戶是紡織廠,紡織廠將各種纖維紡絲提供給面料廠,面料廠開發出符合市場趨勢的面料被品牌服裝採用,而後被終端消費者購買。


  在這樣的產業鏈中,「與客戶一起創新」意味著杜邦必須充當起連接產業鏈各個環節上的創新「鏈條」,將杜邦的那些基礎研究新科技盡快推向市場。


  蔡紫涵就是一位杜邦的市場營銷經理,她負責工業應用生物科技事業部亞太區。她和同事直接向品牌服裝商徵詢趨勢,同時拜訪這些品牌服裝指定的面料廠,瞭 解面料的創新和需求方向。如果品牌商提出諸如「如何讓衣服多次清洗後不變形」這樣的需求,蔡紫涵就會直接向面料商反饋。研發團隊也同時開始判斷技術上是否 可以實現。


  「明年春天,在國內就能看到運用Sorona面料生產的具有恢復保型功能的服裝。」蔡紫涵說。借助「與客戶一起創新的方式」,杜邦Sorona在中國已經與安踏、勁霸、海興面料廠等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在此之前,Sorona已經在美國與一些運動用品品牌達成了合作。


  Sorona良好的抗氯性能,還可以用於泳裝面料。不過泳裝面料對生產儀器的要求嚴格。在多達2600個線頭同時進行梭織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個線頭斷裂,面料就成為了瑕疵品。


  這些面料廠的車間此時就成了杜邦的實驗室,研發部門為泳裝面料客戶提供Sorona的製造工藝,面料廠則提供儀器以及在面料加工方面的經驗,共同討論商業化的途徑。


  就像凱芙拉縴維的多元應用一樣,Sorona的開發還不僅限於此。負責Sorona新應用研發的科技經理董建國正在研發一個項目,讓Sorona最終 可以取代汽車金屬部件。在汽車輕量化趨勢下,塑料正開始在汽車上越來越多地取代金屬部件。但如果從環保趨勢上看,用生物來源的工程塑料取代傳統塑料的市場 或許將大有可為。2010年初,豐田公司在日本發佈的SAI車型已經採用了Sorona聚合物製成的車頂蓬內飾、遮陽板和車柱飾板。


  這樣的研究方向,也是由前方的需求信息反饋而來。在新的體系之下,杜邦公司的研發和市場不再是平行的兩條線。


  為了避免再次落到週期性的困境中,杜邦公司在全球範圍推出了「Welcome to the Global Collaboratory」。這是一個協力創新的概念,即與包括客戶、政府機構、學術界、科技界和消費者等在內的各種合作夥伴緊密協作,將「與客戶一起 創新」擴大到了更大的範圍。


  在麻省理工等高校,杜邦與這些基礎研究力量結合,以保證第一時間獲得未來發展所需的新技術,確立長期競爭優勢;與相關產業的企業的合作關係,則以實現技術的產業化為目標;與供應鏈下游的客戶企業開展合作,可以把握市場需求,推進下一階段的技術創新。


  在中國,先鋒種子的重要合作對象就是那些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農民。它們與農民直接溝通,以瞭解杜邦的產品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收益。在 2012年2月杜邦發佈的「2020年的食物保障目標」中,最遲在2020年年底,在食物產量、增強營養、提升糧食及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杜邦將投入100億美元,推出4000種新產品。


  這家有著209年歷史的公司,或許對於如何「轉型」頗有心得。董建國總結說,如今杜邦既需要傾聽市場,但又不能完全聽從客戶需求。「市場給研發人員提供了方向,但研發人員要消化這些市場信息,拿出超越客戶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


  杜邦公司在2011年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獲批專利的紀錄。這一年杜邦總共提交了2047項專利申請,其中獲批910項。與之相應的是淨值銷售收入的提升,達到了380億美元。


  另一個數字具有更大的意義:在銷售收入中,由2008年至2011年三年間的新產品帶來的收入,超過了106億美元,佔據杜邦整體收入的1/3。


  尼龍、凱芙拉、特衛強,都是了不起的發明。但一家公司不能總是「吃老本」,不是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7

市場推廣》巴黎國際發明獎二金一銀得主歐志明 黏膠達人 打進全台四千家統一超商

2012-10-22  TWM




一輩子和膠帶黏在一起,豐富的工作經驗匯集出創造的巧思,歐志明研發的環保材質黏膠,小蝦米打敗大鯨魚,勇奪超商領導品牌的四千多家店訂單,成功將創意落實為獲利。

撰文‧林麗娟、李建興

對於現代人而言,一小塊薄如蟬翼的「隱藏版膠帶」雙面黏膠,是生活上便利的好幫手。然而,任誰也沒想到,在全台擁有四千多家門市的7-ELEVEn,所有工作人員天天使用的膠帶,居然不是來自國際大廠的產品,而是本土發明家「黏膠達人」歐志明的傑作。

五十七歲的歐志明,原本任職於一家膠帶公司,與膠水、膠帶朝夕相處了二十五年。由於擔任財務稽核主管,他對黏膠的成本瞭若指掌,他發覺市面上大品牌的產品雖然好用,但價位過高,對於用量大的公司行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如果我能發明出和3M材料不同,但更好用、更便宜的雙面膠帶呢?」一個簡單的念頭,讓出身南投,只有高商畢業的歐志明,從名不見經傳的素人,搖身一變成為屢獲國際發明獎肯定的企業老闆,年營收至少千萬元。

創意發想

若產品便宜好用 就天下無敵事實上,一個發明,從點子到做出成品,到量產、銷售、獲利,這名利雙收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的,歐志明的發明之路,正是最好的印證。

為了發明出「物美價廉」的新一代黏膠,他把各大廠牌林林總總的黏膠商品全買回來,花了好幾個月仔細研究每個黏膠的特性和材質。一開始他只是想改良現有商品的功能,但試了幾次之後,他發現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靈機一動,轉個彎從改良材質著手。

以往在工廠就已熟識的供應商,現在成了歐志明現成的「礦脈」,這些廠商提供了各種材料讓他一一試用。而半輩子在企業的經驗,讓歐志明和一般的發明者想的不 一樣,他深知一個好發明從問世到上市,要注意的細節尚有專利、包裝和通路等一系列的環節。為此,他時時留心有關發明和商品化的訊息,以了解更多「眉角」。

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有一回聽到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副局長朱興華的提醒:「一個好的發明,往往因為過程中一時忽略『先摸清同行的底細』,不小心觸犯 了別人的專利,導致未享其利先受其害。」因此,歐志明在研究要用哪一種材質時,十分小心。他找出市面上的黏膠廠已註冊了哪些材料專利,幾經篩選後,決定採 用某工廠的環保無溶劑PAT合成樹脂。試驗結果,不僅效果不輸第一品牌的市售產品,還更不留殘膠,甚至成本只有競爭產品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不侵 權」。

銷售碰壁

空有名氣 行銷卻土法煉鋼歐志明趕緊在台登記了材料專利,然後進行商品化。要對抗國際大品牌的產品,訴求「把試用機會優先給MIT本地產品」是勝出策略,企業因而對於國內發明產品的推廣願助一臂之力。

「一個好創意、好點子,不懂得宣傳、行銷,再好,也只能孤芳自賞!」在把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工研院技術移轉中心副組長楊卿和給了歐志明一記當頭棒喝。歐志 明心想,假設他的黏膠能獲得專家的背書和加持,能見度將大幅提升。因此二○一○年,他遠赴法國參加巴黎Concours Lépine國際發明展,如願取得銀牌獎,從此「歐氏黏膠」一舉成名天下知。

不過,成名是一回事,銷售又是一個難題。一開始,歐志明土法煉鋼,用開發陌生客戶的傳統業務方式,四處拜訪文具行或商品代理公司,沒想到吃足了閉門羹。就在無計可施之際,有一次他踏進7-ELEVEn,看到工作人員不停地黏黏貼貼,「噹」地一聲,如夢初醒,「現成的大客戶不就在這裡嗎?」

成功推廣

找到最需要的族群直搗黃龍於是歐志明改弦易轍,不再尋求代理,他直搗黃龍,帶著試用品拜訪超商龍頭總部。

統一超商採購盧小姐表示,對於國內發明產品推廣願助一臂之力,經過多次測試,歐志明的產品品質符合需求;由於四千多家店對不殘膠膠帶的用量極大,歐志明的產品環保又省錢,決定全面採用。這讓歐志明的發明從理想進階到現實,正式成了獲利商品。

工研院技術移轉中心智權計畫組組長廖婉君肯定歐志明發明的產品有獨特性,認為好的商品就能幫他拓展後面的業務。

回首來時路,歐志明說,單打獨鬥很辛苦,在他低潮時,原就認識的台灣傑出發明人協會理事長陳鴻偉找他入會,對他說:「個體戶有創意、沒資金;有想法、沒方法。」在協會裡大家交流,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陳鴻偉表示,歐志明做產品很用心,大家也很樂意幫他引介試用通路。

借助協會的平台,歐志明得以和工研院、大專院校交流,並申請到工業局CITD(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的補助研發費用。他後來發明的小圓凸點膠(Q Dots),功能類似雙面黏膠,但品質升級,適合裝飾布置,專銷日本,業績逐步成長中。此外,他最新發明的Q Key Board(Q鍵盤),也在今年贏得法國巴黎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要把發明的東西變成產品,而且是能夠招財的商品,歐志明語出驚人:「『發明』是一個陷阱,如果關起門來發明了什麼東西,很可能走出大門,就誤觸了別人的專 利。所以對於類似的產品,一定要做足功課。」歐志明也有感而發地說,發明的東西裡能夠賺到錢的,僅僅只占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滿架子的發明獎牌是沒用 的,除非很實用,能商品化,而且有「路」可以走得出去,才能賣錢。

歐志明認為,發明家要先學會「長大」,從商品端、市場端的角度,來思考怎麼行銷、怎麼打開通路,才是成熟的作法。如果自己無法開業,不妨只賣權利,或與現成的行銷通路合作。

「發明,絕對是科學的,而非浪漫的,一切都必須要務實才行得通。」歐志明如是說。

歐志明

出生:1955年

現職:上佳粘膠負責人

經歷:高冠企業總經理室稽核、營業部主任

學歷:南投高商

獲獎:第110屆法國巴黎Concours Lépine國際發明獎銀牌、第110屆法國巴黎Concours Lépine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第111屆法國巴黎Concours Lépine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成功心法

1. 訂下具體目標,未發明前,先設想市場、通路何在。

2. 在自己的經驗、專業範圍內發明實用的產品。

3. 一定要自修法律知識或備有法律顧問,以免侵權觸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5

改變世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多謝博友PandaBear和匿名兄提供有關利銘澤先生和共濟會(見拙文《香港共濟會向誰效忠?》)與及有關頁岩氣泡沫(見拙文《蒙牛乳業具備新能源概念》)進一步的資料。其實利銘澤先生早於二戰前已經陪同當年中國財政部長考察海南島,為日後開採南海油田作準備。奈何日本侵華、國共內戰乃至中國赤化令計劃泡湯。
近年中美在未來發展的方向似乎有一個共識,便是以開發新能源為主打的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不管這是下一波大龍鳳還是大躍進,能源乃至其供應模式是近數百年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由英、德、俄、美而至今天的中國,擁有龐大石化天然資源是其工業大躍進的關鍵。十九世紀美國內戰的起因眾多,但其中涉及解放黑奴其實是為了迎合工業化對人力市場自由化的訴求。適逢其會,石油亦在美國發現而成為當時的新能源。
十九世紀中葉,賓夕凡尼亞洲其實是當年全世界惟一產油地。石油的應用首先由美國科學家Benjamin Silliman Junior發明以蒸餾法煶煉,再由美國石油之父George Bissell以火水(Kerosene)作為主打產品應用在照明上。當年為了開發賓洲油田,官商勾結的投機買賣、環境污染甚至供求失衡現象皆與中國山西血煤類似。最有趣的是,石油見頂論亦於當年同時出現。為了尋找新油源,油商不得不四出尋找。當年賓洲石油大亨Bissell的Pennsylvania Rock Oil Company想到了一個辦法,便是應用中國古代井鹽技術去美國其他地方鑚探油田。因此筆者便戲稱中國古代鑚鹽技術乃改變世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其實並非跨張之說。
作為英國殖民地時代華人大老,利銘澤先生和後來九倉系的包Sir其實已經和中共暗通曲款多年。早於1970年代早期石油危機之際,利銘澤先生夥同加拿大油企成立加華石油公司,在中共的祝福下於南海進行油田鑽探。也許命中注定利銘澤先生與石油無緣,直至1970年代末期石油風潮成為過去式,一口油井也鑽不到,否則今天的利銘澤先生的加華石油便是成了今天市值港幣6,134.40億元的中國海洋石洋(00883:HK)和市值港幣250.50億元的中海油田服務(02883:HK),而手上不是市值僅港幣368.10億元的希慎興業(00014:HK)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04

霍英東:率先發明賣樓花引爆香港地產狂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0.html

導讀:霍英東是香港的傳奇人物,他祖籍廣東番禺,生於香港。7歲喪父。12歲進香港皇仁英文書院,因抗日戰爭爆發而輟學。當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他在經商上的許多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學習。下面分享的就是關於他當時在地產經營上的一個創意。

那是1953年年底的一天,我找來高露云律師樓的律師和一些職員,一起商量怎樣推銷四方街新樓。在此之前,我剛用分層出售的方法,賣掉了我們投資興建的東安大樓。


我問大家﹕「有無比分層出售樓宇更好的賣樓方法?」

律師說﹕「分層出售已經是一個大突破,這種方法也已證明對投資者和買家都有好處,難道還不滿足?」

我說﹕「我覺得光是分層出售,不能活躍樓市,吸引不了廣大市民買樓,因為能夠一下子拿出一大筆錢出來買樓的人畢竟不多。能不能想個新方法,讓普通的市民也能買樓做業主?我始終覺得,買樓的人多了,物業市場才能旺起來。另外,有沒有辦法讓我們投資不多,就能有高的回報?我想了一個方法,不知行不行?在新樓正式動工興建前,我們公司先收取買家的一部分訂金,餘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樣,到新樓落成時,收齊買家的錢,買家就擁有了自己的物業,做業主。」

律師最後也認為這是好主意,就繼續將這個想法再構思得完善一些。

四方街還沒動土,我就在售樓說明書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買樓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訂金百分之五十,第二期落妥二樓樓面交百分之十……第六期餘款百分之十於領到入夥紙時清繳。」

樓宇開售的第一天,市民就蜂擁而來。立信置業有限公司的賣樓接洽處和高露云律師樓,前來交訂金買樓的市民排成長龍。

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之後,我們在出售四方街其它樓宇時,又不斷完善這種售樓方法,把第一期的訂金降低到總樓價的百分之十至三十,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前來買樓。

香港人就把正在興建中或還沒有動工興建的樓宇或其中的單元,形象地喻為「樓花」;我提出預售「樓花」,就是「賣樓花」。

「賣樓花」如今已成為全球地產行業都使用的經營手法,而立信公司則是最早推行這一方法的公司。

「賣樓花」是香港地產行業經營手法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於買家而言,此方法減輕了他們一次性支付所有樓款的壓力,使得許許多多的市民也能介入房地產買賣市場,即使是那些略有積蓄的女工,只要先交一筆不算太多的錢,就可以預購新樓的單元,等到樓宇建成時補足餘款,就可擁有自己的房產。

我真的想不到,「賣樓花」方法一公佈,香港地產界瘋狂了起來,普羅大眾捲進了房地產的旋風裡;我們負責發展、興建的樓宇的售樓處,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從港九各地蜂擁而來,隊伍排成長龍,售樓盛況空前。當中,有政府的小職員,有月入兩三百元的教師和打工仔,有普通的家庭婦女,有那些終身不嫁人的「自梳女」……有些人排隊預售到「樓花」後,隨即把「樓花」轉售給別人,一天之間就已經賺了一筆……

對我們來說,「賣樓花」加速了樓宇的銷售,加快資金回收;且收足買樓者預付的訂金後才動工興建樓宇,也避免投資風險,萬無一失。

那段時間我們的樓盤貨如輪轉,新樓盤開售的消息在報紙上一刊登,往往一天內就訂購告罄。

短短一年多時間裡,我們就在四方街地盤建起一百多幢、共六百多層、折合約五十多萬英呎的樓宇,蔚為壯觀。四方街一帶,也因此成為香港最早、最大的屋村之一。以每層樓賺一萬元為計,光是四方街地盤,我們就賺了六百多萬;況且,自己的投資甚少,基本上是靠買家的訂金把樓宇建好的。

「賣樓花」在今天當然已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但在四十多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提出這個新方法時,地產界和社會的反響可以用「石破天驚」四個字來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賣樓花」方法的地方,這一方法現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為地產商推銷新樓盤的必然方法。

多年來,有不少人問過我「賣樓花」的靈感從何而來。其實很簡單,辦工廠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許多現貨放在那裡等買家來買,一般都是接到訂單後才生產。有了訂單和訂金,廠方就可以啟動,銷路也有保障。而搞地產也是一樣,說得好聽一些,我們就是將地產工業化。

以上文章選自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的《霍英東自傳-時局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4

不僅發明,用戶體驗的改進也是創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814.html

今天有一個新聞,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東京行業組織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5個月卡片機全球發貨量暴跌42%。IDC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數碼相機市場的規模可能萎縮至僅1.02億部,2010年高峰時規模約1.44億部。

佳能、富士、松下、奧林巴斯……日本相機廠商陷入困境。

現在都知道卡片相機銷量暴跌是智能手機大規模出貨引起的,但誰都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當然,我更不知道。

但我的問題是,用戶更願意用智能手機拍照,是因為智能手機的照片質量好、像素高嗎?

同樣,在10年前,當數碼相機開始流行起來的時候,有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人們更願意用數碼相機,而不是膠卷相機,是因為數碼相機的照片質量好、像素高嗎?

10年前和今天的答案一樣,都是一個「不」字。

10年前,數碼相機的成像質量比膠卷相機差得很遠,照片粗糙,層次感差,但數碼相機有一個好處,你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想拍多少就拍多少,拍完就知道拍的好不好,不好可以重來。有了數碼相機就再也不用買膠卷、沖洗膠捲了,而這原來不僅是一筆很大的費用開支,而且很耗費時間。

今天,智能手機開始取代卡片相機,也不是因為智能手機的成像質量高,而是因為它攜帶方便,而且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分享。

人們的選擇,實際上是人性的表達。那就是人是喜歡自由的,是懶惰的,是喜歡便宜的,喜歡免費的,是願意受尊重的。所以你如果能順著人性去做,把一個複雜的東西做得很簡單,把一個笨重的東西做得很輕巧,把昂貴的東西做得很便宜,甚至免費,它就會產生很好的用戶體驗,就會產生很大的市場能量。

對用戶體驗的不斷改善是一種持續的創新,但我們的教科書不認可、不重視這種創新,而是把發明作為創新。在這種教育思維下,我們小時的夢想就是要當一個科學家。我們把創新看成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因此一說起創新,大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博士、碩士、專家、教授,會聯想起一種核心技術的發明、一種新材料的發現,會聯想起了每年幾十億上百億的資金投入,會聯想起了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

其實,這是對創新的誤解,也直接導致對用戶體驗的不重視、不尊重。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他們創造了美國:從蒸汽機到搜索引擎,美國兩個世紀以來最著名的53位創新者》。作者哈囉德-埃文斯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面指出:「托馬斯-愛迪生被看成是美國最重要的發明家,他名下的專利多達1093項,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通過研發和商業推廣的漫長過程,把發明的理論轉化成創新的現實……愛迪生還扮演了創業者的角色:融資、處理法律事務及培育市場。所以,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創新者。」

哈囉德-埃文斯把創新者稱為「大眾化的推行者」。貝爾發明了電話,這當然是個偉大的發明,但是卻不實用,聲音微弱,噪音大,是愛迪生和其他創新者對電話技術做出很多改進,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後電話進入每一個家庭。這些技術改進提高了用戶體驗,把一個實驗室裡好玩但不實用的玩意兒變成了每個人都會用、容易用的東西。

現在網上有的人提到360,就嗤之以鼻,說這是給小白用的,沒啥核心技術。我看這樣的言論,就知道說這話的就是從中國教育思維下熏陶出來的。哈囉德-埃文斯在書裡說:實用性創新是讓美國出類拔萃並讓其他條件優越的國家落後乃至失敗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實用性創新?其實就是能夠為大眾帶來好處、帶來方便,提高普通大眾生活水平的創新。360把付費的殺毒變成免費,同時在用戶體驗上做了很多努力,讓普通用戶知道怎麼用,這就跟電話、電視、冰箱、汽車等走入平常百姓家一樣,都是持續進行實用性創新,不斷改善用戶體驗的結果。

用《他們創造了美國》這本書的一句話這次開講作為結尾:「沒有創新的發明只不過是一種消遣。他們(創新者)的獨特之處不是他們申請了專利或者闡明了一組公式,而是他們以某種方式把最重要的創意變成了商業現實,並帶來巨大衝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21

高雄益芳封口機 從手搖杯出發 締造百億商機一個「雞婆」發明 幫十億人封住美味

2013-09-30  TWM
 
 

 

位於高雄市彌陀區鄉間的益芳,是手搖飲料杯封口機的發明者。創辦人葉益芳的這項創意不僅大大改變了台灣的飲食文化,更讓台灣的產品得以席捲全球。然而這原始的發明動念,竟然只是一個事不關己的「雞婆」行徑……。

撰文‧李建興

有一個小小的發明,大大地改變了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飲食生活!如果當初沒了這項創意,恐怕從台灣風行至全球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每年就不可能締造出上百億元的市場;便利商店供應給外食族的微波食品則無法誕生;而上班族最熱愛的團購美食,更遑論會如此多采多姿了。

什麼東西有這樣的能耐?答案是「封口機」,一項源自於台灣二十八年前的發明!

令人玩味的是,這個連台灣人都未必知道是本土原創的發明,當初的開發者──益芳封口機公司卻默默持續在本業創作。歷經近三十年的演進,如今封口機的款式已進入第十代,同時正以每月二千台的速度攻占市場,不僅拿下全台八成的市占率,全球更有二十三個國家,約略二十萬台的機器從這兒外銷出口。

因此,舉凡八十五度C的咖啡、清心、五十嵐的茶飲;各大連鎖超商的微波食品,甚至美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大型食品廠,以及以色列學生吃的營養午餐??算一算全世界有十幾億的人口,全靠這個台灣發明封住美味。讓這家一開始由董事長葉益芳帶著幾名工人,窩在豬圈旁徒手研發、組裝的小工廠,成為年營收超過六億元的封口機王國。

只是一提起王國的發跡,甚至這個曠世發明的源起,任誰也料不到這最初僅是一個無心插柳的念頭……。

勤做實驗 燒壞二百支熨斗事實上,葉益芳最早的事業和機器根本毫不相關。三十幾年前初入社會的他,原是蛋品供應商,批貨至高雄岡山空軍基地和左營海軍基地附近的兵仔市(專供應給部隊的菜市場)。當時部隊裡的傳令兵每到用餐時間就會傾巢而出,替高階長官採買外食。

有一天,他眼見一位阿兵哥表情哀怨地向市場內的一家自助餐店大吐苦水,原來是他用鋼杯盛裝的蘿蔔湯,一路上搖搖晃晃地送到營區時就已漏出了大半,被上級狠狠地罵了一頓。而古道熱腸的葉益芳在旁一聽,靈機一閃地插了一句話:「何不試著在鋼杯上套個塑膠袋再圈上橡皮筋!」沒想到這困擾傳令兵已久的湯汁外灑問題迎刃而解。

然而,葉益芳對於這個問題的想像,並未因小兵不再挨罵而停止,反而不斷在腦中翻騰思索:有沒有不用橡皮筋就能讓塑膠膜牢牢地黏在杯子上的方法?適巧,他經過一家鐵工廠,看著工人用熱火將兩個鐵塊銲接在一起,又揚起了另一樁靈感:「如果能將塑膠膜和杯子『銲』在一起不就成了!」為了這個無厘頭的想法,畢業於崑山工專(現為崑山科大)化工科的葉益芳,立刻回母校詢問系上老師,結果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特定的溫度下,某些相容的材質在融化又冷卻後,就能接合在一起。

因此葉益芳先蒐集塑膠杯、塑膠袋,再用電熨斗做實驗,試著找出讓彼此相容的溫度。「這期間,我足足燒壞了二百多支電熨斗!」正因為這股傻勁,從一九八一年的第一次實驗,足足歷經了四年、幾千次的測試後,才找到各式容器+膠膜+溫度的黃金組合。就這樣,一個事不關己的「雞婆」發明,悄悄扭轉了你我的生活。

正視批評 改良機具變輕巧只不過,封口機的誕生並沒在一開始就大鳴大放。八五年產品問世後,葉益芳立即向親友借了幾十萬元,生產了數十台機器,用小貨車載著機台,在台灣各地巡迴推廣,卻沒想到從高雄叫賣到台灣頭,再東行到花蓮,幾乎繞了台灣一圈,才好說歹說打動了某知名扁食店老闆,讓店家勉為其難地留下一台「試用」,算是完成了半筆生意。

但儘管碰足了軟釘子,葉益芳並不氣餒,反而從一路上客戶提出的批評洞悉了產品問題。

首先,第一代的封口機重達六十公斤,體積也足足有一個人大,造價動輒十幾萬元,對店家是個不小的負擔。於是他開始尋找更輕量、更便宜的替代零件及材質,幾經改良後,一、兩年後旋即將體積和重量縮小為原始版的四分之一,而價位也降至原本的五分之一。此外,新機種還設置了自動提杯功能,在封口之後,容器能自動上提以方便拿取。

果不其然,變得輕薄短小、物美價廉的益芳封口機,漸漸地在全台灣的早餐店、豆漿店廣為流行,更隨著九○至二○○○年這十幾年間,台灣的外帶茶飲店、早餐店和行動咖啡車的崛起,飛速地席捲了台灣的餐飲市場,成了店家不可或缺的生財器具,也奠定益芳在餐飲包裝設備市場不可動搖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許多產品的原創者,因捱不住後繼者的抄襲、超越而敗北,益芳得以屹立不墜,與它不斷發現客戶的麻煩事、不斷想解決別人難題的「雞婆」行徑有關。

二○○五年葉益芳的長子葉庭榕,退伍後開始參與經營,儘管益芳當時在台灣已有八成的市占率,但還不到三十歲的他視野截然不同。葉庭榕深知,封口機生產門檻低,除非能進軍國際市場或發明更新的產品,否則很快會被山寨品淹沒。因此,從接掌總經理的那一刻起,他就力主開發中國及歐、美、日等海外市場,除了積極參展擴展行銷外,更在技術上求精進,試圖凌駕歐、美、日大廠。

技術突破 價格優勢進國際最經典的是,有意跨足食品廠生產設備的益芳,嘗試將小小的封口機進階為用於中央廚房量產用的大型封口機台,其中的關鍵就是要能高速而大量地封裝。不過由於向來這類型的設備,技術僅掌握在歐洲的幾家大廠,使得益芳得從頭摸索。

沒想到,在葉庭榕帶著團隊歷經一年多時間的研發後,竟突破技術障礙,開發出每小時能封存一千八百個容器的機台。雖然,這比起先進國家的每小時二千個的速度還略遜一籌,但益芳的造價卻只有歐貨五分之一,價格上占盡優勢,因此一問世,立刻打進國際市場,就連向來對機台設備最挑剔的國內超商龍頭也捨棄外國貨,成了益芳的客戶。

此外,遺傳到父親「雞婆」性格的葉庭榕,因為發覺許多茶飲店為了應付客人不同甜度的飲料手忙腳亂,而帶著研發團隊開發出了果糖機,只要輕按機台面板上的按鈕,即可選擇各等分的甜度;甚至因應宅配市場的興起,益芳也開發出介於一般店家和食品廠間的中型封口機,強調每小時可自動連續封存四、五百個,大大地解決鮮食配送的難題。

如今,益芳的封口機品項已多達上百款,產品運用領域更從鮮食跨足至冷凍食品、化妝品和藥品,隨著行銷層面的擴大,恐怕將來還有更多客戶的困擾,亟待「雞婆」的益芳用發明來解決呢!

益芳

成立時間:1985年

負責人:葉益芳

資本額:3800萬元

主要產品:封口機、果汁機、

充填機

年營收:6億元

葉益芳的創意煉金術

1.從客人的麻煩事找商機不斷關心周遭生活的難題,提出創意,進而發展成商機。

2.從自己的弱點找進步

藉由別人對產品的負評,找出改良進步的突破技術!

葉庭榕

年齡:35歲

現職:益芳封口機總經理

學歷:實踐大學企管系

家庭:已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4

「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北京發明了多少種房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538

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以及「京七條」創造的「自住型商品房」,至少有十七八種住房品種並存於北京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但這麼多創造發明,卻既沒有遏止房價高漲的走勢,也沒有改變普通人住房難的困境。

就在國家統計局宣佈北京房價再度領漲全國的第二天,2013年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地方版的樓市調控新政「京七條」,意圖穩住房價。

新政最大的創意是製造了一種新的住房品種——「自住型商品房」。它比周邊的商品房便宜三成,所有符合限購資格的市民都可以購買;當然,已經在保障房那邊排著隊的家庭有優先權,並且5年內不能上市交易,賣的時候也得補上這一部分差價。

儘管2013年只剩下最後2個月,北京市政府依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放出足夠建造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相當於一般年景下北京新房總成交量的1/5;明年的計劃更為龐大,5萬套。

其實「自住型商品房」並不稀奇,北京的住房品種本來就琳瑯滿目——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一大批名目繁多的住房品種並存於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早在2005年就做過統計調查,「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如今又添了「自住型商品房」這個新成員,試圖為一個新的群體解決住房問題。相較之前兩限房、經濟適用房的購房標準,其家庭資產審核門檻有所放鬆,更多人群被納入到低價購房體系之中。

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樣面向中低收入或者不同夾心層的保障房、兩限房等推出經年,卻並沒有阻擋北京房價一騎絕塵地高漲,也沒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些群體住房難的問題。其癥結何在?為什麼還要創造出一種實質上並無新意的「自住型商品房」?

「不得不做點事情」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

「逼出來的。」10月29日,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京七條」的出台背景時,任志強迅速給出這四個字。

自從2012年6月份被限購政策壓抑許久的剛需爆發之後,北京的新房價格已經實現了連續16個月的同比上漲,最近6個月領漲全國,9月份依然是以高達20.6%的同比漲幅位居首位。

鏈接

北京的部分住房種類

外銷商品房:取得了外銷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可出售給國內外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房。

內銷商品房:取得了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可以出售給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房屋。2002年內外取消,統稱商品房。

房改房:城鎮職工按照成本價或者標準價購買的已建公有住房。

央產房:全稱為「中央在京單位已購公有住房」, 2007年央產房正式進入二手房交易市場。

軍產房:軍產房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房屋,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歸軍隊所有。

校產房:原產權屬於公辦學校的房產,不可買賣或經校方同意買賣的房子。

鄉產房:以鄉為單位集資建設的房產,沒有真正的房屋產權,包括在農民宅基地上建造的房產。

使用權公房:只擁有使用權的公有住房,又可分為自管公房、直管公房、託管公房。

經濟適用房:指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

廉租房: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兩限房: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主要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的房子。

私房:也稱私有住宅,私產住宅。它是由個人或家庭購買、建造的住宅。公有住房通過住宅消費市場出售給個人和家庭,也就轉為私有住宅。

安置房:政府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時,對被拆遷住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小產權房: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

自住型商品房:主要供應給京籍、非京籍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房價較周邊房價低30%。

「壓力太大,他們不得不做點事情,最起碼要有一個政治表態。」一位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3年年初,北京市承諾的房價控制目標是「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如果「穩定」等同於「不漲」,這個目標顯然已經很難完成。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北京住建委副主任王榮武坦承環比漲幅雖然低於同比,但也已經超過了6%。

一邊是熱度不減的房價,一邊是咄咄逼人的住建部年底考核問責,整個2013年,北京住建委倒是一直在動用行政干預等手段來控制房價。在前端,控制預售證的發放、價格定得太高的樓盤拿不到預售證,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在後端,限制住一些地塊的拍賣最高價,讓開發商去競拍配建的限價房或保障房的面積,以控制土地溢價,進而調控未來的房價。

「自住型商品房」最終也是要通過土地競拍上的一些手段來實現。根據《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由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限房價、競地價」等出讓方式公開競得。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位於密雲縣的44萬平米的地塊給出的配建要求是「25000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屋銷售限價為10500元/平方米」,相當於該地塊不到6%的面積。

毫無疑問,建在該地塊上的「自住型商品房」最早也只能在一年後面市,即便有效,拉低的也是一年後的房價。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認為,本次新的調控措施中,既帶有表態性質,也有增加市場引導能力的實質行動。但整體來看,更多的是穩定房價預期。比如,或許能引導一些急於購房又資金緊張的剛需階層放緩入市計劃。

難解供需矛盾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

一年後,那些沒有保障房購買資格、買商品房又捉襟見肘的「夾心層」能否真正受惠於這個新的住房名目,一路向前的北京房價能否真正被拖住步伐,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悲觀。

高策地產董事長陶紅兵肯定了「京七條」為夾心層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購房路徑,但他仍然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北京住房供需失衡的狀況,也就不可能真正拉低房價,反而可能加劇改善型住房的供需失衡。高策地產是一家浸淫北京市場多年的一手房代理公司。

「北京的土地就那麼多,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增加了,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就會更加緊張;而近幾年北京的戶均成交面積在逐年加大,這說明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佔比在不斷上升。這就會帶來一種新的結構失衡和價格上漲。」他說。

即便是「自住型商品房」試圖覆蓋的中低收入購房者群體,其供需矛盾也很顯著。北京目前約有13萬戶家庭在輪候保障房,按照一般情況剛需佔比八成計算,每年約有8萬戶不享受保障資格的首次置業群體,遠遠超過北京計劃推出的每年5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數量。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建剛根據北京新增常住人口測算出的住房需求約1500萬平米,但近3年北京平均新增住宅類用地997萬方,「供求矛盾是北京市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源」。

「如果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特點比照剛剛推出的兩塊地,那麼這項新政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前述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夾心層,恐怕也很難接受門頭溝和密雲這樣的遠郊住房;況且這兩塊地的配建比例只有5%左右,遠低於20%-40%的配建總計劃。」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反而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這是北京市政府所樂見的。

「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

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

夾心層最擔心的是,「自住型商品房」看起來跟前些年北京推出的兩限房類似,實質上可以視為一種變相的帶有保障屬性的住房產品,將來會不會僅僅是在建委系統中又多了一種房屋的權屬性質而已。

任志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根據土地性質、建房名目、建設單位的不同等因素,北京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房屋權屬名目至少十七八種。比如,「房改房」就有「97」、「93」之分,分別擁有97%和93%的產權;經濟適用房也分成新老兩大類,老的經濟適用房沒有上市交易限制;甚至「私房」也有三四種不同前綴的分類。

具化到產權證上時,這些名目減少了一些,但也有近十種不同的證件。地方建委分管的有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私房、房改房、廉租房、限價房、安置房等,還有不歸地方建委處理的央產房、軍產房。

寄望於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難題的人們,普遍的感受是「雷聲大雨點小」,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更不用提那些常年見諸報端的保障房尋租案例了。

在中原地產研究部看來,新出台的「自住型商品房」銷售價格比市場價低30%,即使5年後再上市上繳30%的增值收益,依然會比以市場價購買的普通商品房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此同質的房源卻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操作體系,明顯的利益驅使極易造成權力尋租。之前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管理過程中就頻現腐敗。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還特意指出,「京七條」事實上為部委、央企等建設福利房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口子。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相關機構將自有用地用於自住型商品住房的開發建設,或者將尚未進入銷售環節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轉化為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設項目。「兩年之後,你會發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自住型商品房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沒有開始的結束。」

「採用這種土地出讓方式讓開發商配建自住型商品房,實質就是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任志強指出,破解住房僵局,還是那句老話,「保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南方週末實習生王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8

比特幣是投機世界最新的發明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6406431
余曉光 2013年12月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兩個著名的投機事件,南海泡沫和鬱金香泡沫。

[南海泡沫]
1711年,南海公司在英國註冊,它獲得英國政府所給的專營和當時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貿易權。

當時西班牙不允許這些殖民地和外國人交易,南海公司僅被允許做奴隸運送的交易,利潤還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一開始,南海公司就騙投資者會有源源不斷的黃金和白銀從南美洲運來,民眾也期待著西班牙政府總有一天會開通貿易。公司不斷散佈西班牙政府開放貿易的謠言,其間民眾聽說就西班牙政府已經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魯開闢一塊營運基地等等。黃金白銀從南美滾滾而來的美景佔據每位股票持有人的想像。到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票達到每股1000英鎊,在半年間升八倍,一夜橫財的故事總是那麼吸引人。當時,社會風氣發展到不擁有南海股票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地步。在最高潮時,南海公司的股票總值是全歐洲現金流通量的五倍!

[鬱金香泡沫]
最初的時候,就像所有的賭博狂潮一樣,人們全部都信心十足,每個人都從鬱金香交易中嘗到甜頭,一個個腰包都鼓溜起來。人們前仆後繼,一個跟著一個衝進了鬱金香交易中心,就像一群群蒼蠅圍著蜜罐團團轉一樣。每個人都認為對鬱金香的熱情會永遠持續下去,而財富會源源不斷地湧入荷蘭,無論對鬱金香開出多麼高的天價,人們都會毫不猶豫照單全付。

歐洲的富人們云集在祖德·茲海灘,而窮困將會從荷蘭的國土上徹底消失掉。貴族、市民、農民、技術工人、女傭人甚至煙囪清潔工和年邁的洗衣婦都下海來「玩」鬱金香。各色人等,不分高低貴賤,全部將自己的財產變賣掉,換成現金,投資於鬱金香。外國人也被鬱金香狂潮弄得暈頭轉向,滾滾金錢狂流從世界各地湧向荷蘭。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再度上漲,而且升幅可觀。房屋和土地,各種各樣的奢侈品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然而,到了最後,比較謹慎小心的人們開始思考了,他們認為這種狂熱不可能永久地持續下去。富裕的人們不再將買來的鬱金香種在自家的花園裡,而是轉手以高價將他們賣掉,靠差價賺取利潤。看起來,注定有人要接最後一棒接力棒,並且承擔可怕的損失。

很多擁有鬱金香球莖的人發現自己太窮了,於是,他們想拿出球莖來賣錢,卻無人肯買,即使他們的出價只有原來買價的四分之一,仍然無人問津。人們的信心被催毀了,巨大的恐慌抓住了每一個交易者的心。
--------------------------------------------------------------------------------------------------------------------

歷史雖不完全相似,但總是在不停地輪迴。在投機的世界裡除了黃金這種幾乎永遠不會自我損耗的金屬,被投機的商品本身總有幾大硬傷。

我的理解投機可以被定位成:當商品的交換不以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交換商品價格本身而驅動的交易行為,可被稱為投機。引起投機事件本身的持續影響力,是投機事件持續時間的重要因素。當故事本身已經無法自圓其說,虛漲的價格泡沫必然破裂。而投機之所以事後對參與投機的個體傷害巨大是因為價格的上漲需要眾人在不停的商品交換中逐步抬高價格,而價格的下跌只需抬價的動力減弱或者消失,只要有一個恐慌型的報價,就足以引發全部投機參與者的價格損失。

在傳統的世界裡,無論是南海泡沫還是鬱金香狂潮。故事的可持續性都無法逃脫物理的限制。哪怕在18世紀,遠洋的帆船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屬於另一塊大陸的信息帶到歐洲。或者被貴族鎖在保險櫃裡的鬱金香球根因為時間而變質腐爛。皇帝的新衣,總是會被人發現。但騙子的世界總是在進化,無論是誰總是在歷史的教訓中成長。通過純粹的價格哄抬,參與者本身就在進行著一場自我毀滅的盛宴。但是後人通過對歷史投機事件的改良,產生了一些降低自我毀滅的遊戲-----傳銷。

傳銷相對於價格投機的進化是多方面的。首先商品價格受到了限制,其次商品的擁有者只能向不擁有商品的對象進行銷售。多餘的商品只會在你自家的倉庫中壞掉,而不會在交易所中從新流通。這是一個閉環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商品還是信息的流通只存在於兩個人之間,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群體性的行為對群體自身的影響。哪怕商品最終流通到了一個沒有任何銷售能力的人手中,那麼無法銷售的傷害也只被一個人消化掉了。而商品的價格是穩定的(損失有限),商品的流通是單線程的(供應有限)。

後來傳銷商品又進一步進化。畢竟生產一些莫名其妙的化妝品還是需要成本,被人抓住還留下證據。不如虛構一些資本故事來的直接。還能消除不必要的中間環節,讓故事本身作為吸引投資的載體,而傳播的渠道依然是單線程的閉環生態系統。這樣就算被人發現,也因為本身參與人員都已經付出金錢時間成本,而故事的可持續性來自新進入的「會員」,對已經參與的人員,投資有限而收入無限的預期本身就有足夠的吸引力,讓群體為了這共同的事業抵禦外部世界的「理智」。這就是當前在北海所謂的北部灣發展計劃。

當投機的遊戲裡是以商品交換作為媒介,那麼故事的可持續性受到商品本身的保質期,供求關係的影響。但是當投機的遊戲裡是以繼續遊戲本身作為媒介,那麼遊戲本身的生命力就以源源不斷的玩家息息相關。只要可以吸引到持續不斷參與遊戲,那麼遊戲就可以繼續玩下去。

而比特幣相對於投機的世界,為什麼說是一個偉大的明發,是因為比特幣消除了很多弱勢交易者的短板,讓所有交易者在一個公平的交易體系下進行遊戲。就好像股票交易,為什麼有的公司股票幾萬美金,有的公司股票幾美分?有的公司股票未來會大漲,有的會大跌?因為從交易者的角度,不同的股票雖然現在已經純粹是一些電子化的數字,但是本身的價值是依附於電子標籤背後的實業。你的股票叫伯克希爾哈撒韋,那麼一份電子標籤所代表的實業就是十幾萬美金。而如果你的股票有作假的歷史污點,那麼這份電子標籤的價值不會高於一份虛擬遊戲的道具。而這種差異尤其是相對信息渠道弱,分析能力差的交易者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當有人是根據核心數據分析作出的投資決策,這個行為本身在獲利的概率上就比一般人高出太多了。股票市場的各種先天的,後天的不公平,導致不同的交易者有的盈利,有的虧損。而比特幣從源頭消除了這種差異。

比特幣等於無國界的股票,不依附於任何實體。人們之所以會買是因為覺得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別人(聽起來很耳熟)。股票的道理也是一樣,沒有人會買入自己覺得會下跌的股票,每一個人哪怕事後看多麼白痴,都是覺得持有的股票在以後會被人以更高的價格交易,無論持有股票的時間是幾分鐘還是幾十年。而人們作出這種依據的判斷千差萬別。既然信息是如此的不對稱,如果消除這種不對稱,反而把所有參與者都拉到了一個公平的交易基礎之上。這聽起來多麼美妙,無論是博士學位還是小學畢業,無論你是訓練有素還是菜鳥一隻,通過比特幣,優勢會被磨平,不足會被彌補。每一個交易者都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作出自己的判斷。這聽起來美妙的不像真的。

但比特幣的致命之處恰恰是比特幣本身為了彌補缺點而設計出來的優勢。本身不依附任何實業基礎。一個比特幣是一萬美金,還是一美分,完全是交易者主觀決定的,是一種供需關係下產生的交換價值。而一場遊戲能否被繼續下去,如果動力是來自於新進入遊戲者的數量。那麼參與遊戲玩家的耐心,無形中就是這場遊戲的倒計時。

在虛擬世界的發展中,人類最終會找到評估虛擬資產的工具(遊戲道具?...)。而虛擬資產的交換是否需要從新創造一種「貨」幣?或是以現在QQ幣,遊戲幣這種虛擬儲值卡的方式運行?當原始人開始以石頭交換石頭,貝殼交換貝殼以求換得更多的石頭和貝殼。現代人開始交換的叫比特幣。起碼相比搬運石頭和貝殼,現代人節約了不少的體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