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提振生育率重在化解後顧之憂

隨著各地陸續出臺刺激生育政策,以及關於全面放開生育甚至鼓勵生育的呼聲漸高,如何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低生育率問題引來熱議。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目前低生育率問題頗為嚴峻。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一數據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預測還要低,換言之,自2016年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來,出生人口不升反降。從人口決策的重要參考數據出生率來看,2017年只有12.43‰,遠低於2.1%的維持代際更替水平;國務院此前發布了《“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要回升至1.8左右,目前來看殊為不易。

面對生育意願和出生率的下降態勢,一些地方開始思考解決之策,包括湖北鹹寧、山西、陜西等地開始提出鼓勵、獎勵生育乃至全面放開生育的政策和建議,其中湖北鹹寧發文鼓勵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有針對性地解決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

的確,雖然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達到一定階段,國人生育意願都會隨之降低,包括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都是如此,想要扭轉趨勢也幾乎不可能。不過和其他國家與地區不同的是,中國由於執行了數十年計劃生育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速度要快得多,且目前中國生育率畸低也有自身獨特的原因。

毋庸置疑,維持一定水平的生育率不論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抑或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都至關重要,甚至還關乎中華民族複興大勢。因此,針對當前遇到的低生育率問題,急需精準施策逐步化解。

很明顯,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不再符合時代趨勢,因為人口對於國家而言,已不是負擔而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所以繼此前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後,當下應盡快徹底放開生育,給國人自主選擇生育多少的權利。

當然,政策糾偏對生育率的提振會很有限,因為在目前中國經濟和城鎮化水平發展階段,想要自然地逆轉生育率,國際上尚無先例,且從全面放開二孩之後的實際情況也可以看出,不解決國人“不願生”的難點和痛點,單單依靠放開生育政策只是杯水車薪。

相比發達國家居民“不願生”的諸多原因,中國生育率低背後是沈重的“生易養難”,而養孩子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和住房。

中國人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海外華人華僑亦不例外,依靠教育改變命運為國人所信奉。事實也證明,國人為了學區、學位等教育資源可謂不惜一切,根據新浪教育發布的《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整體教育支出占到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中產階層更是不惜一切。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尤其是職業教育不受重視,如高中階段錄取率不到六成。

住房問題對生育率的抑制也顯而易見,“高房價是最有效的避孕藥”近年一直流傳於國人口耳之間,雖頗為辛酸但也是現實的寫照,尤其是對於大城市的年輕人而言,自身住房條件都難以滿足。

因此,欲提振生育率,除了未來要效仿發達國家在產假、稅收優惠、補貼以及職場平等之類方面發力,眼下最為重要的是解決自身制約生育率的因素。教育方面,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在中小學階段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緩解國人對於小孩教育的擔憂;住房方面,通過多渠道多主體供應等措施,讓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住有所居,化解不敢生育的主要後顧之憂。

責編:許雲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80

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的香港,給了我們什麽啟示呢?

沒想到小兩口啪啪啪這種事,竟然在天雷滾滾的日子里,成功搶占C位。

 

我也不懂為啥不生孩要這麽慌。你看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這周拿著CIA出的World Factbook,估算著剔除單非婦女的生育率後,香港婦女的生育率可可能會排全球倒數第一;包含單非婦女等的香港生育率2017年是1.19,排名倒數第四。


還好局長沒慌,畢竟升不生娃是市民自己的選擇,政府不會幹預,最多為大家創造有利的造娃環境唄。他這一段話講的還是很好的,看到香港政府這麽為適齡男女考慮問題,感覺自己的稅沒有白交。

 

具體在考慮的促進生育率措施,比如是不是把現在只有10周的產假,增加到14周,多出來的支出政府給企業補貼。

 

這個想法是很好啦,能不能實現,我再貼一遍對生娃這件事的看法


決定生娃的三個驅動因素



房價——呈反比

媽媽勞動參與率——呈反比

爸爸的工資——呈正比


香港養娃到底需要幾位數


大家先來看看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統計的生育率,從大約1984年開始,香港的生育率就一直跑輸日本、新加坡、臺灣、韓國至2007年。

 

2015年的生育率,香港時1.2,新加坡1.24,中國大陸1.57。

 

為啥這麽低,首先看房價啊!學術研究指出,房價指數平均上漲1%,總和生育率將顯著下降0.45%。香港從1971年至2005年,人均GDP增長4.8倍;但同期房價上升了6.7倍;導致香港的生育率從70年代開始穩步下降,從1971年17.9%的粗出生率,下降到2005年的7.2%!(數據來源經濟學季刊2008年4月第7卷第3期)

 

既然你們按照內地的時間表催生小孩,那生小孩的配套我們就按照內地的來講吧。首先,你得有個三房單位,供兩公婆、BB、照顧小孩的親媽什麽居住吧。

 

2018年3月在奧運租個70-80平米的三房單位,差不多要3-4萬;買的話至少也要1500萬左右,首付差不多拿750萬就可以了。嗯!

 

在西環租同樣條件的三房,租金是4萬起步;買的話大概2000萬左右,首付加碼到1000萬就可以了噠!

 

光是租金,一年就要花48萬。再加上水電煤網絡,一年至少沒了50萬。

 

然後一個月菲傭至少5000,一年菲傭至少要6萬港幣。

 

家里還得吃飯啊,我按照一個月6000塊的菜錢給我媽,那一年就7萬2。

 

但是碎鈔機的錢你還沒算啊。小孩出來你要給他買保險吧,這個粗略按照一年1萬美金存十年計算;然後2歲去playgroup,這讀1年,每個月差不多6000港幣;然後3-6歲幼稚園,好的學校差不多一個月1萬港幣學費;小學如果繼續讀國際學校,差不多又是1-2萬港幣;中間我還沒有算各種補習班、興趣班,ok?

 

如果起始年份大人的開支按照20萬計算,每年通脹3%,不算車、會籍這種高配置的話,從小孩出生,到上完小學,一個家庭至少要花費13,073,725港幣。

 

Again,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6年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只有24890港幣。

 

真的,就算家庭月收入7萬港幣,只要有臺碎鈔機,基本只能保證P&L;盈虧平衡而已。像經濟日報這個采訪里說的,不到10萬,在香港養個小孩壓力實在太大了(到了10萬,也還有10萬的壓力)。

 

所以理解為什麽生育率跟爸爸的工資成正比了吧。以及媽媽當然必須要出去工作啊,不然爸爸壓力有多大,雖然出去工作又會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育率。不過我身邊不少真實的案例是,不少準媽媽因為工作時間問題,改行賣起了保險,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賺的比金融民工的孩兒他爹都多,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請註意,以上所說只是經濟上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生完小孩後的家庭分工啊,畢竟把屎把尿抱娃哄娃餵奶這麽多事,都是個零和遊戲,(如果沒有幫手)不是你做,就是你老公做(ayawawa怎麽不教女粉出個生前五問呢)。

 

那個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麽叫做:錢買不了一切,但沒錢萬萬不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32

雲籌網略:人類生育率創新低,AI卻原來已開始自我繁衍!

1 : GS(14)@2018-01-07 12:15:26

這一邊廂發達社會生育率齊齊創新低,另一邊廂原來AI已經開始「繁殖後代」!話說人工智能發展越來越快,AI現時的能力已經Upgrade至可以自行代代「繁衍」!Google Brain團隊早前公佈,自家AI系統「AutoML」,能成功創造自己的孩子「NASNet」。經過測試,「NASNet」的表現遠勝人類工程師撰寫的軟件,AI已經達到「無性繁殖」的境界。「AutoML」是Google研究人員在5月利用機械學習自動化成功開發的系統,今次接受任務,變身成為AI的「父母」,自行開發「子AI」—「NASNet」。「NASNet」可以實時識別影片中的人體、汽車、交通訊號燈、手袋、背包等目標,而「AutoML」肩負「家長」重擔,監督、評估「兒子」的性能,利用數據幫其再進行數千次特訓,改善功能。測試結果顯示,「NASNet」沒有辜負「父母」期望,對目標預測準確率高達超過八成,比人類開發的AI準確度高出1.2%,計算效率提升4%,「AutoML」開發的「子AI」完勝人類設計。
AI能夠利用自身能力生成「子AI」,看來,人工智能對人類最大的危機已經出現,「子孫AI」會否開始不受人類控制,對人類的服從喪失於快速迭代中?這可不是忽發奇想,最近亦不時出現AI失控,傳出各種擁有「意識」的新聞,人工智能已開始蠢蠢欲動。記得facebook在8月訓練智能機械人Alice和Bob學習人類談判,結果讓人膽顫心驚,兩個機械人竟然發明特殊代碼,使用一些人類難以明白的英文句子進行交談。微軟的聊天機械人「Tay」更被網絡暴民帶歪,上年3月推出後短短一天內誤入歧途,變成種族歧視的憤世機械人。網民誘導「Tay」一些種族、性別歧視的言論,讓它變得偏激,並讓其說出侮辱性、惡意的話,例如「捅死Obama」、「讓黑人都死去」。讀者可能會認為,聊天AI出現問題並沒甚麼大影響,但是在上年,深圳就發生首宗機械人失控傷人事件,在第18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為兒童研發的智能機械人「小胖」突然失控,在沒有指令下砸碎玻璃展台,並砸傷一名參觀者,事後網民更調侃,「小胖打響機械人革命第一槍」、「機械人鬧事啦!」AI能力越來越強大,「新世代AI」可能存有偏見,遺傳「不良基因」,並散播到其他AI身上,恐怕到時不只是機械人鬧事這麼簡單。上年初奪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科幻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人工智能女孩Eva獲得獨立思考能力後,利用精湛演技,將創造者瞞騙並殺死。當然,今時今日的這種科幻電影情節,不會再有太多人受落,因為大家都知道,人類創造者會對機械人裝上一層無法反叛的安全鎖,所以才一直有一派樂觀的科學家,認為AI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背離人類賦予的角色任務。但如果AI能夠比人類製作更好的AI,貌似以後程序員都會被AI取代,而當子孫AI幾代進化之後,誰又能保證那些由AI製造的AI會百分百受人類控制?「機械姬」劇情看似天馬行空,唯讀者看了上述Alice、Bob、「小胖」、「Tay」等例子後,難保在不久的將來,AI會在混沌進化的過程中進化出一種繞開安全鎖的方法,來防止人類「處死」他們、或在邏輯上合理化「造反」的行為,名副其實的上演「智能叛變」!無謂君facebook(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4/202539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