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親子理財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4001

每個月,有成千上萬人瀏覽我的網誌,大多數人都想到此學到多一點理財知識,希望透過投資,保本增值,為將來未雨綢繆,更有許多是為人父母,每 天辛勤工作,還要照顧孩子,未來供書教學,實在花費不菲,於是經常向我求教儲蓄與投資之道。只要你們擺脫魔鬼引誘,並踏上長線投資之道,未來發達致富,實 屬理所當然。

但我認為做父母之道,除了為子女計劃將來,幫他們預備一切所須,也要教育他們正確的理財觀念。正如我教人投資王道,除了送魚比人食,仲會教大家如何 釣魚,留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不是金銀財帛,而是儲蓄理財之基本技能。中華文化五千年,中國人歷代都有許多做人處世的智慧留存後世,父母總教子女克勤克 儉,儲蓄財富,並經常居安思危,積穀防饑,從小開始,就應該教小孩子量入為出的道理,例如把新年收到的利是錢儲蓄起來,不要一下子花光,到有須要用錢的時 候,就能夠有錢可用,到子女踏入中學階段,心智開始成熟,可以教授他們複利增長與錢生錢的道理,並教育他們把儲蓄長線投資於優質股票,每年再把儲蓄與收到 的股息再投入,雞生蛋,蛋生雞。

以上的東東大部份人都識,不過父母除了言教之外,最重要還是身教。如果父母都是不務正業,賭馬賭波,投機炒股,三更窮,五更富,試問子女怎不耳濡目 染,有樣學樣,淪為投機賭徒,毀掉一生。正如投機賭徒最推崇的投機之王傑西.李佛摩(Jesse L. Livermore),他一生人大起大落,就算一敗塗地,也可以破產重來,並能再次靠投機致富,但可惜到最後都是因投機炒賣而傾家蕩產,並自殺身亡,其子 女也學了父親的惡習,結果都是沒有好下場,不得善終。為人父母,若要子女成才,緊記由身教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9

理財教育要趁早 為什麼國際投資大師都是猶太人?

2010-11-29  TWM




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金錢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關理財的教育。因為,腦袋中的理財投資智慧是別人永遠搶不走的。

因此,有遠見的民族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孩子投資理財智慧,他們是怎麼做的?

撰 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翰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高盛公司首席股票分析師艾比.柯恩(Abbdy Cohen),你知道這些在台灣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嗎?

理財教育

猶太人稱霸世界金融的根 基他們都是猶太人!全球大約僅有一千三百萬猶太人,總人數僅為台灣人口一半多一點,但它們卻對全球金融市場及財富擁有主宰的力量。據《富比世》雜誌統計, 美國前四十大富豪中,有四五%是猶太人;全美擁有百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富翁,有三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致富的祕訣是什麼?

從猶太法典 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的蛛絲馬跡。相對於許多宗教把追求財富視為是墮落或罪惡的起源,猶太法典對金錢的觀念卻極為務實。《密西拿法典》(Mishna)就 提到,「沒有麵粉,就沒有經典」。《塔木德法典》(Talmud)則說:「貧窮比五十種災殃更可怕」,視貧窮為畏途,成了猶太民族追求財富的最深層動力。

猶 太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理財教育。北美猶太人甚至有一種習俗,送股票給滿周歲的小孩。猶太小孩在三歲時已經開始學習辨別硬幣與鈔票,五歲時開 始學會用金錢購物,上小學時就有儲蓄的觀念。即使家境富裕的猶太父母,也會鼓勵小孩利用做家事或幫親友忙的方式,用勞務換取金錢。上中學的猶太青少年,會 被父母要求閱讀報紙財經版或財經雜誌。

記帳、儲蓄

讓孩子養成良好理財習慣

同樣是猶太人的「股神」巴菲特,就是猶太人從小擁有成熟理財與投資知識的最佳寫照。他六歲時就開始賣口香糖賺錢,並把賺到的每一分錢記錄下來。十一歲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賺到「第一桶金」五美元,於是在十二歲立下宏願,要在三十歲前成為百萬富翁。

記 帳是許多猶太富翁培養下一代理財觀念的重要步驟。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父親,從小就要求他要記帳,把每一筆收入與支出詳細地記載在本子裡,每月定期檢查。如果有節餘就以增加下個月零用錢以資鼓勵, 反之,如果是赤字,則必須扣下月零用錢。記帳傳統一直延續至約翰的孫子大衛(David Rockerfeller),迄今洛克斐勒家族仍是美國十大富豪家族之一,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迷思。

中華理財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曲欣相當認同猶太人的理財觀念,也對自己的女兒從小就實施理財教育。學齡前,黃曲欣就開始教女兒辨別金錢金額,上小學後更研發出一套獨特的零用錢教育方法。

黃曲欣有個就讀小四的女兒,她為女兒準備了兩個存錢筒,一個叫作「快樂花」、另一個叫作「錢變多」。

她建議女兒,每一次拿到零用錢時把錢分為兩半存入兩個存錢筒。等「錢變多」的存錢桶滿了,她當女兒的面,把零錢換成鈔票,幫女兒把錢存入銀行中。而每到月底,女兒興高采烈拿「快樂花」去買玩具時,她則建議她提撥至少三%給公益團體。

「這種方式,無形中建立了女兒儲蓄的觀念,你不能要求所有零用錢都要存入『錢變多』,這樣不但有教出守財奴的危險,而且可能會降低小孩存錢的意願,形成反效果!」黃曲欣說。

黃曲欣指出,學齡前理財教育側重在金錢的辨別力,一旦上小學,父母親最好開始灌輸小孩「勞力才能換取金錢」、「珍惜金錢」、「不要浪費」的相對觀念。

至於青少年理財教育,黃曲欣建議應更加注重「價值觀」建立。但這部分用「言教」是很難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親的身教,用本身的行為讓小孩知道樸實、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價值。

至於投資觀念與知識的建議,由於財經知識較為枯燥,要讓兒女了解是一大挑戰。著有《親子理財七堂必修課》一書,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蘇偉文建議,不妨可與孩子一起玩大富翁遊戲,來認識基本的理財觀念。

蘇 偉文指出,玩「大富翁」至少可以學到幾項投資觀念。第一、了解風險與報酬關係。大富翁遊戲中,買房地產是主要的致富管道。買公共設施如車站與水務局,價格 較低,但同樣地過路費也較低,較無增值性。買商業地段,則可以蓋旅館,價格較高,過路費會隨旅館數增加而倍數成長,換言之增值潛力較大。從中可以教孩子高 風險等於高報酬的觀念。

其次,了解現金流量管理的重要。如果你在遊戲中,一味地買土地、蓋旅館,而把手上現金花光,等路過別人土地要繳過路費繳不出來時,將面臨破產命運。

第三,把突發性的風險納入理財規畫考量,機會或命運兩組牌中,潛藏著未知的風險或意外之財。手頭上必須有足夠的現金,才能應付突來的變故。

時時學習

三人行必有「富爸爸」

如果你沒有像巴菲特一樣,有一位股票投資經驗老到睿智的富爸爸,傳授你致富心法,也不用太氣餒。《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伯特.清崎接受過本刊採訪就曾說,盡量找機會跟有錢人在一起,虛心學習他們的致富之道,你也會找到「富爸爸」!

在清崎的觀念中,即使是窮小孩,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富爸爸作為模仿的對象。這個沒有血緣的富爸爸,可能以你的上司、老師、長輩,甚至是同事或朋友的身分出現。以誠懇的心態向他們請教,他們很少會拒絕對一個有上進心的人提供建議。

大師的家訓

超級富爸爸如何教孩子

富爸爸名字 富爸爸地位 給孩子的理財投資忠告 涵義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富達麥哲倫基金經理人 仔細觀察媽媽的購物袋中買些什麼東西,裡面會有好股票。 教女兒如何從消費生活中,找到好的投資標的。

吉米‧羅傑斯

(Jim Rogers) 前量子基金經理人 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向女兒強調中國股市的巨大潛力。

提瓦達‧索羅斯

(Tivadar Soros) 作家、金融大亨喬治‧索羅斯的父親 冒險不算什麼,只是在冒險的時候,不要拿全部家當下注,要做好及時撤退的準備。 告誡兒子風險控管的重要。

李嘉誠 香港長江實業與和黃集團主席,亞洲首富 每一次新商機到來,都會造就一批新富翁,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富翁在於:當別人不明白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麼;當別人不理解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麼。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時,他成功了。 告誡子女掌握先機的重要。

王永慶 台塑集團創辦人,台灣經營之神 你賺的1塊錢,不是你的錢,你存的1塊錢,才是你的錢。 告誡子女節儉才是財富累積的基礎。

安德烈‧科斯

托蘭尼(Andre

Kostolany) 德國投資大師 只有少數人能投機成功,關鍵在於與眾不同,並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告訴子女,投資要成功往往在於勇於逆向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5

個人理財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6016

金錢不是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在資本主義社會,財富能夠給你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理財第一課就是儲蓄,首要任務就是平衡收入與支出,無論你收 入有多高,只要你支出高於收人,一樣累積不到錢財,就算你收入低微,但只要你克勤克儉,也可以累積財富。儲蓄不可能令你五時三刻立即發達,但只要你持之以 恆,必定最終成功致富。當你有了儲蓄習慣,你所欠缺的只是正確的投資方法,讓儲蓄一路滾大。

一般人會將儲蓄到的金錢存入銀行,但現在香港銀行利息近零,港元又跟美元掛鈎,長線港元只會跟美元一路貶值,所以就算是銀行存款,改持持續升值的人 民幣是較佳選擇,自去年6月以來,人民幣兌港元已經升近4%,預計未來人民幣兌港元會繼續升值,但在香港存人民幣沒有多少利息,存到國內銀行都係得兩、三 厘,勉強追及通脹,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存人民幣入銀行,不如買內銀收息,以本人持有的建行為例,現價派息率有4厘,息率高於銀行存款,雖然股票價格可升 可跌,但以長線5-10年來看,股價倍數上升實在沒有難度。

當你有穩定收入,又有家庭負擔,你會想到如果有什麼不測,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會陷入絕境,一般人會去買保險,但請大家注意,保險與投資是兩種性質不同 的事情,一個三十歲的人買一百萬壽險,每年保費約兩千蚊,保險公司為了賺取額外佣金,會推銷投資與保險相連的產品,保險廣告話﹕「要投就投中人壽。」 CKM001話﹕「買保險當投資不如買中人壽。」到中人壽升上兩百蚊,連本帶利已經夠保障你,那時候,你實在無須要再買保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0

100%的房屋贷款制造的反效果  KLSE TALK - 歪歪理财记事本

http://yy-mylifediary.blogspot.com/2011/03/100.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KlseTalk-+%28KLSE+TALK+-+%3F%3F%3F%3F%3F%3F%3F%29

鼓励月入三千,年纪少于35岁的打工一族,连基本的10%买房头期钱都存不到,就能够贷款100%购买房屋,会是好事吗?

100%的房屋贷款在歪歪看来,只有助于房产业的需求量,让房产业商大赚钱,却让已经越来越钱不够用的打工一族背负沉重的房贷。

如果政府真的明白通货膨胀,让人民买不起属于自己的第一家房屋,就应该鼓励发展商,又或是政府自己发展更多的廉价屋,好让低收入的人民在避免背负百多或是 两百多千的房屋贷款,就能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一间家,真正做到居者有其屋。

爱人的父母一见到歪歪,就急着把“好”消息告诉歪歪,要歪歪和爱人赶快贷款买屋子。

然而歪歪对于这个所谓的100%真的提不起劲,也只想到这计划也许会在一个五年后,就会发生bank lelong house也找不到买主的事件。

就像过去,政府为了刺激国产车的销量,协助普腾公司提高生意量, 而批准推出那么一个看似人民受贿的计划。

此计划让人民以少少的头期钱,再把汽车贷款的摊还期拉长到7或是9年,以便人民轻易符合资格贷款买国产车。

这所谓的汽车贷款分个7或是9年的分期贷款,看似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实际上却是让银行多赚更多的利息收入。

而人民换取提前享受有私家车驾驶的乐趣,却是需要为银行多打几年工,把更多的血汗钱当利息送给银行。

一个连10%头期钱(约十多二十千存款)也没有本事存的年轻人,被大人鼓励以100%借贷方式买屋,变相鼓励这些年轻不用多三思评估自己的能力,就轻易贷 款买了看似属于自己的房屋(未还清贷款,房屋是属于银行的),就只会让更经济能力还未稳固的年轻人成为房奴。

35岁在私人领域打工的年轻人,当你被这100%房贷所吸引时,先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在往后的30年依期摊还该贷款。

当年轻人轻易的以100% 房贷买了屋子后,加上汽车的贷款,那么这年轻人往后的30年不就平白为还贷款而活?

当年轻的你背负房屋贷款,还有汽车贷款的时候,你还敢不敢辞职,去为了你的梦想从零开始打拼?

亲爱的大大们何时才会把人民的所得税用来建立更多的廉价排屋回馈给社会大众?

这100%贷款买屋计划根本就在为未来制造更多问题,把房产价格推高,让更多的人民买不起屋子。


后记;

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此计划对于有节制的年轻人是好事。就败在社会里有节制能力的年轻人占少数。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欠下那么多的卡债,成为卡 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7

如何不在股市裡虧大錢 歪歪理財記事本

http://yy-mylifediary.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1.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KlseTalk-+%28KLSE+TALK+-+%3F%3F%3F%3F%3F%3F%3F%29

某日看到某論壇有這麼一個標題<如何在股市裡賺大錢>。這個時候的歪歪就想,到不如自己就來寫一篇<如何不在股市裡虧大錢:)〉

人人都想在股市裡賺大錢,然而卻偏偏卻因為一心想要快速致富而矇蔽了雙眼與理智,錢賺不到,反而還虧了錢,甚至還欠下一身債。

越貪心,心也越急的人,就更容易犯錯。

要如何不在股市虧大錢的第一基本功,就是切忌過貪

所謂的過貪,就是明明手上的可以買股的現金就只有10千,卻感覺自己有神力,對自己的預測信心十足,認為自己100%能夠準確預測某股的股價必定三天內反彈。

也因此,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賺大錢的機會,跑去動用未來錢,也就是借貸不屬於的你錢來搏取這個機會。

也許,第一次,第二次,都讓你預測準確賺了錢,資金也由原本的10千變成100千。你簡直就認為自己是神。

很可惜,股市真的能夠預測的嗎?通常在牛市,很多股票都會上升,要在牛市預測股票上升有多難?

當你的心已經不再滿足百千,你再次動用未來錢,要博取更多的百千。這個時候的你,也許已經忘記了,股市不會只起而不跌的。

當牛市遇上熊市,就在你預料之外出現了,當某股不升或是不回彈,就只是連續三天,五天,甚至是十天都下跌的時候,那麼你又是否會馬上懂得剎車?或是來得及剎車?甚至說,你有能力拿票嗎?

動用未來錢買股票是要還的,當股價繼續下跌,你再賣出,那麼差價的代價是否你能夠賠得起的呢?

歪歪曾經知道這麼一個年輕人,就是犯了以上的錯,年紀輕輕就從原本預測中,贏了一間買屋錢。不過,不出幾年,卻因為預測失誤,也因為動用了公司錢,而賠上了自己的事業。

所以,要如何不在股市裡面對以上的問題?

記得,買股票,不管你是抱著投機,還是投資,都只能用閒錢,絕對不要動用未來錢

接下來,還有一點是要如何不再股市裡虧錢

歪歪所謂的虧錢,不是虧大錢。這個虧就只虧完你手上的買股閒錢。

很簡單,只把閒錢買入你所懂的公司股票,起碼證明這公司所推出的產品或是服務,是你所熟悉的,甚至說你就是其中之一的使用者。

另外在你還未搞清楚什麼是憑單時,就別碰
憑單

前者,可以避免你買進垃圾公司,或是所推出來的產品或是服務,連你也不知道的。而且買你所熟悉的公司,也方便你追蹤該公司的業績與消息。

記得,買進垃圾公司,或是一家不賺錢的公司股票,甚至是做假賬的公司股票,隨時會讓你的股本化為烏有。

至於後者,可以避免你在還沒有搞清楚憑單,而意外買進即將到期的憑單,還傻乎乎的。

買到即將到期的憑單,也一樣會隨時讓你的股本化為烏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1

李宗燦嚴守紀律 晉身人氣理財部落客 大樓保全中年買股 八年財富翻三十倍

2011-6-27  TWM




八年前,李宗燦已年近四十歲,卻還只是個僅有十八萬元存款的大樓保全員,但他有長期看報、閱讀雜誌並將心得寫成日記的習慣,從中看出未來投資趨勢,押對股票,短短八年,從台股滾出三十倍財富,並成為人氣理財部落客。

撰文‧許瀞文

對於一名年近四十歲,外表平凡、只有十八萬元存款的單身中年男子來說,要走過長期失業的黑暗低潮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今年四十五歲、目前擔任大樓保全的 李宗燦花了八年的時間,在台股累積逾三十倍的財富,除了月薪三萬元的保全工作,還一躍成為網路人氣理財部落客。而他的選股祕訣就是:順勢而為,看著趨勢 做,只要站在趨勢這邊,就算跌再深也不怕。

外表粗獷、但說起話來卻相當有邏輯的李宗燦說:「打仗首選要進入自己熟悉戰場,長期看政治、財經、社會新聞讓我培養投資敏感度,還能發覺趨勢變化,時機一 到就出手。」奇美電一役 讓自有資產由黑翻紅而讓李宗燦的資產由黑翻紅的經典投資戰役,就是逢低布局奇美電。二○○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看好面板產業發展的 李宗燦,危機入市買了奇美電,並且忍過隔年的三一九槍擊案件,這一場勝役為自己奠定第一桶金,約兩百萬元。

其實在買奇美電前,李宗燦手上一張股票都沒有,他勤於觀察政治、財經、社會大事,並寫閱讀日記,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他自覺對 市場趨勢、行情研究功力差不多時,才開始決定進場買股票。當時他身上僅有十八萬元,女友借了他二十二萬元,湊足四十萬元當作起家的本。

李宗燦從過去累積二十多年寫日記、看國家大事的心得,歸納出兩大股市投資獲利心得:一是要挑大盤指數低點時買進;其次則是挑選未來趨勢向上的產業。回想投 資奇美電的始末,他笑著說,根據過去經驗,大盤指數在三、四千點往往都是人心最恐懼的時候,但也相對是長線起漲點,他立刻決定出手攻擊。

會賺錢的股票押一檔就好 不必短進短出李宗燦將標的鎖定為面板股,「當時在我們面前的是又厚又重的映像管螢幕,但慢慢地液晶螢幕(LCD)問世,一定有一波換機潮。」他信心滿滿地 說。看好未來趨勢,李宗燦在奇美電股價二十.七元左右出手重押,並每個月強迫自己存一半薪水,陸續加碼,一直到漲超過三十元才停止加碼動作。

直到奇美電八十元時,李宗燦有感面板股股價景氣過熱,決定全數賣出。他笑著說:「當時各種客觀條件,友達股價都該高過奇美電,但奇美電卻在某天股價超過友 達,許多股票漲翻天,就是該出場的時候。」這一場漂亮的戰役,幫他大賺逾兩百萬元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讓他的投資信心大增。

在○五年至○八年間,沒看到適合標的和趨勢,他選擇忍耐、等待,但還是希望維持一些手感。他開始短進短出,這三年小賺小賠,並沒有幫自己累積大量財富,更發覺唯有看準趨勢、長抱一檔股票,才有機會大幅獲利。

「會賺錢的股票押一檔就好,短進短出壓力太大,這種壓力會讓人少活很久,生活真的不是只有股票。」李宗燦有感而發地說。

在○八年年底,全球還沉浸在金融海嘯不安氣氛時,李宗燦終於等到機會了,奇美電又回到○三年的低點,他再將手上現有資金買奇美電,○九年奇美電上漲一倍賣出,獲利了結後仔細結算,和當初投入本金相比增長十倍。

李宗燦表示,投資紀律很重要,他的紀律就是看大盤的高低點,低點進、高點出,現在他維持空手,「這是我的紀律,我只在低點進高點出,在山谷打架,跌倒不會怎樣;但在山頂打架,滾落山谷有可能要了你的命。現在的指數就像在山頂,是高手在玩的。」他說。

如何分山谷和山頂?李宗燦說,十年線是很好的判斷依據,只要在十年線左右買股票,就算套牢也很快就損益兩平,畢竟花十年建立起來的趨勢不容易被破壞。

怎麼看市場變化?李宗燦表示,觀察近幾年國際財經趨勢,美國不斷印鈔票維持經濟數據只是治標不治本,台灣靠的是不斷湧入的國際熱錢和選舉,但熱錢終有離開一天,選舉也有結束的時候,到時股市才會回歸到經濟面。

「我認為遲早會有大回檔,只要指數在四五○○點以下我就逐步進場,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機率很低,但我可以一直等,未來觸控面板一定是趨勢。」李宗燦認真地 說。現在的他,不再只是大樓保全,還是位財經部落客,部落格上有近四千篇文章,平均每天吸引七百人次瀏覽,他要用更多的實戰經驗與績效,以後發先至之姿, 在股市中不斷地累積財富。

李宗燦

出生:1966年

現職:某住宅區保全、理財版部落客

經歷:營造業監工

學歷:東吳大學商學系

李宗燦的捕浪投資心法

心法一:

大盤指數4500點以下才會逐步進場。

心法二:

選擇董監事整體持股超過三成、股票質押比率低於一成的公司。

心法三:

挑選經營者不曾出現在政治、娛樂、社會版面的公司。

心法四:

投資具有替代效應的產業。

李宗燦看台股後勢

1.預估明年第二季可能會回檔,修正幅度至少二至三成。

2.首看好觸控類股,因為智慧型手機、觸控面板會趨於普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9

明星理專給畢業生的理財建議 破除四大迷思 拒當「薪光幫」

2011-6-27  TWM




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別以為每個月薪水只有兩三萬元就無法理財!在有限的收入中,必須先弄清楚收支明細,訂定出儲蓄金額,再做好保險的保障,加以投資的輔助,聰明累積財富。

撰文‧何珮郁

時序進入畢業季,許多畢業生將從校園邁入職場,根據人力銀行統計,二○一○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為二萬七千元,碩士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則約為三萬一千元。「薪光幫」當道,很多人以為薪水才兩三萬元,就無法理財,每個月薪水就在不知不覺中見底。

七年級前段班的育棻,研究所畢業後踏入職場近一年,是名月薪二萬八千元的上班族,從南部上來台北打拚的她坦言,每個月扣除房租水電、生活、娛樂開銷後, 「能剩五千元就不錯了!」自認對數字沒有概念,又不懂琳琅滿目的理財商品,始終讓育棻無法跨出投資理財的第一步。「不過,最近我考慮買黃金存摺。」她興奮 地補充著。再細問到對黃金走勢的了解程度,「我也是聽人家說黃金最近漲很多,又可以保值,不過風險好像很高,我要再考慮一下。」她的語氣突然收斂許多。

「為何總是存不到錢?」相信是很多社會新鮮人心中共同的疑問。究竟這些理財行為中,有哪些需要破除的迷思,我們要請三位資歷豐富的明星理財專員一一檢視。

迷思一

收支流向不清 莽撞投資「理財不等於投資!」國泰世華銀行理財業務副理游千慧首先提醒社會新鮮人,別急於將手上的資金全數投入股票或基金,甚至是高槓桿的投資工具,期望 自己能像許多大戶投資致富,否則眼高手低的結果,往往讓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一夕蒸發,生活也陷入困難。她建議,在每月的所得中,以記帳的方式,先弄清楚每個 月必要的生活開銷支出,如水電、房租、三餐費用等,再訂定出可作為儲蓄的目標金額,最後才思考還有多少錢可以花在非必要的娛樂支出上。也就是嚴守「收入- 儲蓄=支出」的原則。

曾經有個朋友的小孩,抱著全部家當數萬元來找游千慧,請她幫忙投資,卻被她一口回絕,「你還是先繼續累積儲蓄!」她認為,投資前至少應留有三至六個月的生活預備金,萬一投資表現不如預期,又遇到急需用錢的狀況,才不致造成兩頭燒的局面。

許多社會新鮮人,一畢業就面臨就學貸款的負債,上海銀行財管業務副理李弘康認為,新鮮人應該以「先理債再理財」為原則,訂定每年的還款目標,將每月所餘優先償還就學貸款,及早還清,日後投資理財較無後顧之憂。

迷思二

只買儲蓄險 忽略人身保險雖然儲蓄的習慣很好,但是社會新鮮人往往在第一次接觸保險時,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儲蓄險保單上,而忽略了壽險、醫療險及意外險等基本保障。擁有 國際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證照的游千慧表示,剛開始做保險規畫要以生病時能照顧自己,不造成家人負擔為原則,萬一身體發生狀況,工作收入中斷,醫藥費用、生活開銷 就可轉由保險來支付。

台新銀行私人財富管理部經理林妤華也鼓勵年輕人,可從年收入先提撥十分之一做基本的保險規畫,壽險和醫療險都是越年輕投保,保費相對越便宜。「特別是壽 險,趁年輕時用低保額『卡位』,日後再視人生階段、家庭責任等狀況來調整。」舉例來說,如果在二十五歲買入一百萬元的保額,到了三十歲成家時,想調整到五 百萬元,只要保單未停售,保險公司可追溯回二十五歲的費率來計算,保戶補繳差額即可,比三十歲重新買一張五百萬元的保單要便宜許多。

迷思三

自認積極 卻承受不了風險有了保障做後盾,開始投資後也要把握幾項原則。大家都知道投資有風險,卻不見得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游千慧以多年的經歷觀察,許多年輕人積極投資高風險標的,一心期待高報酬,但是往往跌了一○%就寢食難安,急於抽身。

她認為,投資前應該先設定好目標,短期目標如旅遊計畫,中長期目標如購屋頭期款、退休規畫等,再針對最重要的目標做投資配置。如果目標是一年後就會用到的 資金,則要挑選穩健的標的,如定期定額申購平衡型基金。若是中期的目標,就可以挑選較活潑的標的,設定的停利點也可以高一些。

「年輕人常聽信他人的投資經驗,誤信明牌卻不懂基本面,也許一開始嘗到了甜頭,卻不知道哪裡是下車的時點,或是跌了也不懂停損!」林妤華直指許多理財新手 的迷思,「也別以為定期定額長期扣款就一定穩賺不賠!」每一個景氣循環約五年,投資前還是要先了解標的內容,定期檢視市場變化,嚴格執行停利、停損。

迷思四

聽信明牌 只看短期報酬率她還分享了自己的「雙十定律」,只要每筆定期定額扣款達到十萬元以上,且獲利達一○%,兩個條件同時成立時,不管市場如何,一定停利贖回,嚴格遵守投資紀律!

另外,李弘康也指出,有些人會用定期定額的方式短線操作基金。很多人每月扣款不過一萬元,不出三個月市場大漲了,就急於獲利了結,「這樣的作法並不具長期 累積財富的意義。」他建議:「將五成的資金配置在長期的目標上,利用債券型、全球股票型基金,或年金保險、儲蓄險等工具來規畫。」即使遇到空頭市場也不至 於賠光積蓄。

三位經驗豐富的理財專員,都不約而同強調「投資紀律」的重要性,來戒除隨市場追高殺低的習慣,接觸理財初期,可以先用小金額投資,來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穩紮穩打累積經驗,理財新鮮人也會成為經驗豐富的高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0

銀行理財錯配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7670&time=2011-07-09&cl=115&page=all

銀行理財短期資金滾動募集,開始投向資金飢渴大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風險一旦降臨,將會引爆一連串事件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楊娜 陳慧穎 趙靜婷 馬媛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呈爆炸式增長。
2010年8月6日,市民從光大銀行南京某營業廳前經過。CFP

從募集資金的數量看,根據普益財富統計,截至6月21日,年初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預估發行規模達到8.25萬億元,已然超過去年全年7.05萬億元的發行規模。從理財產品的數量看,今年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在9000款左右,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這是流量數據。根據中國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一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的存量在1.9萬億元,相當於商業銀行總資產的2%左右,存量和佔比都不算高。驚悚程度似乎大大降低。

「流量和存量數據都有意義,不可偏廢。」中國社科院金融產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告訴財新《新世紀》,「流量說明資金周轉的速度。但風險是否一觸即發,關鍵是看資金鏈條上是否存在問題,哪一環最先出問題。」

有關銀行理財產品構成中國銀行業新的影子銀行體系的說法,開始流行。影子銀行體系,本指美國的銀行體系將房地產貸款資產證券化,做成衍生產品後在資本市場上銷售,銀行的融資功能部分被投資功能所替代。2008年到2009年美國因此釀下的金融危機,開始令人審視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和風險問題。但一位受訪的銀行風險部門的高管認為,與次貸危機前的美國相比,中國遠未達到風險高度集聚的情況。但監管者的遠見和憂慮,值得關注。

當下中國,更令人關注的,是令人眼花繚亂但收益率仍在奮勇攀升的銀行理財產品。「有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已經接近10%,但銀行哪裡有那麼多高收益投資渠道?」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表示質疑。這類超短期產品除了在銀行的賬面上改變了一下會計科目,進行了一番體內循環「賠本賺吆喝」,原本一般僅投資債券市場,但是現在開始出現了向一些資金鏈吃緊的「鐵公基」及房地產項目轉移,甚至投向私募股權基金項目的灰色地帶。

銀監會有關監管官員近日分析認為,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從研發、設計到銷售,乃至售後環節,全程都獨立於風控部門之外,導致理財產品的投向存在失控傾向。7月,銀監會發佈徵求意見稿,對外界批評最多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問題進行了事無鉅細的規範,希望能喚醒銀行「賣者有責」的責任感,也希望銀行能遵循「風險匹配」的原則,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

這絕非易事。「除了公募基金能做到每天公佈淨值而投資者心裡有數,市面上的這些理財產品,能真正做到買者自負嗎?」一位監管當局人士如此評價,這是理財產品最嚴重的隱患。常代理理財糾紛的律師張遠忠也認為,現在還沒有像對基金產品一樣,建立起一個對理財產品的系統性監管,理財產品的系統性風險正在積聚。

「銀行理財產品是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抵抗通脹、推動中國過於依賴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化的重要工具,理財市場要大力發展的大方向毋庸置疑。只是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如何規範的問題。要維護市場的公開公正和透明,又不能越俎代庖,以監管代替市場。」這是銀監會與銀行業較為一致的基本觀點。

存款大戰

發行滾動型短期理財產品成為銀行吸收存款的日常方式

7月1日,一座東部發達城市的各家銀行行長們,因為半年末結算編報表忙碌了一個通宵後,被召集到銀監局,討論6月末各行間的存款大戰問題。會議最終演變成為一場互相控訴會,大家紛紛指責對方亂發高收益、短期限的理財產品,不斷抬高利率,變相攬儲。

2009年9月18日, 香港,持有雷曼相關產品的投資者在街頭遊行中擊鼓示威。Bobby Yip/REUTERS

「今後所有的產品宣傳材料,包括LED屏,都要明確提示『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強制性要求。」在6月29日的銀監會通氣會上,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官員蘇薪茗強調,不能把高風險的產品,賣給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客戶。

但一位大行東部省份分行長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6月起實施了日均存貸比考核後,月末、月初的概念逐漸淡化,發行滾動型短期理財產品成為銀行吸收存款的日常方式。

中行一位一線理財經理對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理財產品分為三類,短期固定收益(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非固定收益的集合理財產品和100萬元為起點的信託產品。風險越大,收益越高,不同時點理財產品利率不一樣。月末,季度末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更高些,「主要是為了吸納他行資金」。

產品短期化趨勢在接近6月末時尤為明顯,Wind統計顯示,6月下旬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共計265款,其中91款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均超過5%,5款理財產品超過7%。

月末一過,理財產品收益率迅速滑落,以中行這家分支機構的短期固定收益14天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例,7月初為3.9%,和6月下旬已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一情形並不會持續幾日。一位中銀國際定息收益部分析師介紹,現券價格(指交易雙方以約定的價格在當日或次日轉讓債券所有權的交易行為)並沒有回落,就是錢鬆一些了,預期還會緊。

究其因,多位受訪銀行業人士指出:對大行而言,存款餘額決定著資產規模,是座次之爭;對中小商業銀行而言,貸存比是事關業務准入又隨時可能突破的監管紅線;對銀行從業者而言,存款又直接影響著績效和收入。只要商業銀行對規模、座次的追求不改變,商業銀行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沖時點,急功近利的行為就會生生不息。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段繼寧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作出說明時也指出,在一些特殊時點發行過多收益率過高的產品,對於銀行理財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未見得有好處。因為並非每個時點都可以實現高收益,滿足高預期。

7月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隔夜及14天期利率跌幅接近200個基點。但到了5日,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突然全面上漲,其中7天期的拆借利率日漲203個基點,達到6.7992%的水平,14天期的拆借利率日漲308個基點,達到7.4992%。

據銀監會統計數據,截至一季度末,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餘額1.9萬億元,相當於商業銀行總資產的2%左右,存量和佔比都不算高。

「由於大量理財產品是滾動發行的,在很多時點上看,存量看起來都不大。」前述高管認為。

由於理財產品的定價已經十分市場化,競爭亦相當充分,不乏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銀行業已經在主動或被動經歷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預演。這對於銀行進行風險定價,根據資金價格進行投資核算等方面,積累了經驗。

不過,對於近70萬億元的全部銀行存款而言,2萬億元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所獲得的高於CPI的收益,仍僅有三十五分之一而已。

「資金池」秘密

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資金都進入一個資金池,靠不斷滾動來保證池子的容量,短期資金主要是投向債券市場,也不乏資金投向其他品種的資產,但這並非規範做法

銀監會有關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對單個理財產品的原則是「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披露要充分」。X/CFP

「很多理財產品的投資項目未必都是賺錢的,很多是虧損或打平。這種發新還舊的滾動式發行很像新的龐氏遊戲。」王增武直言不諱。

理財資金越來越短期,體現出「滾動式發行」的特點,正在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介紹,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資金都是先進入一個資金池,靠不斷滾動來保證池子的容量,短期資金主要是投向債券市場,但也不乏資金投向其他品種的資產。「否則收益率沒法保證。」

與去年相比,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產品短期化,一天、三天、七天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二是短期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中長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倒掛。一位大行一線理財經理介紹,這是為了沖時點及應對存貸比考核,每家銀行都一樣。而短、中期收益率倒掛則明顯受到加息預期的影響,反映對宏觀後市和投資形勢的迷茫,目前長期理財產品並不多。

在各家銀行中,工行的理財存量是最高的,至少有5000億元。一位大行人士透露,在2009年以前,工行內部對理財的管理並不規範,代客和自營不分,均放在金融市場部。在2009年工行專門成立了資產管理部,專事代客理財,實際上是為了防止好的高端客戶流失,設計一些產品讓渡一些利益,使之有機會獲得比存款高的收益,從而留住客戶。至於銷售則是全行很多部門都參與其中。通常會根據不同客戶提供不同風險收益的產品,門檻越高、收益率也越高。當有客戶要求提前贖回時,由於銀行募集的資金已經投資到相關市場當中,為了保證投資收益,銀行不願意提前將相關投資了結變現,又要滿足客戶的要求,就通過內部資金拆借的辦法,來補上相應的缺口。雖然客戶資金已經贖回,但資金依然都在進行投資,差額通過內部拆借彌補。

這種做法有兩個問題,一是按照相關規定,只有法人機構之間才能搞同業拆借,資產管理部並非獨立的法人機構,處於灰色地帶;二是目前處於升息週期,投資不出問題的情況下,拆借的資金還可以還上;一旦轉為下行週期,投資出了問題,部分產品的收益率恐將無法實現,銀行需用其他方式補貼保本保收益型的產品,無疑又讓銀行的部分資金面臨風險。

對此,工行內部有意見認為不合規,無形中提高了銀行的成本,並質疑這種做法可能帶來道德風險,比如為掩蓋投資虧損、經營不當,通過拆借的辦法補窟窿。甚至內部有計劃給銀監會或者央行打報告,申請特殊批准或授權,否則一旦審計出問題,責任到底誰來承擔?最終,這個報告沒有出來,工行管理層在各種壓力之下,主動進行了合規性整改,對已經發行的產品到期後不再繼續,新產品也不准做類似操作,現在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2010年開始,監管部門要求保本型的理財產品要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計提風險權重,消耗資本充足率,因為視同銀行對客戶有所承諾。銀信理財這種變相的貸款替代型產品也被叫停。

但前述工行發生的故事是不是還在其他銀行中普遍存在?又是否都已經走向規範?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介紹,商業銀行的自營和代客從管理人到賬戶都必須嚴格分開,銀監會有嚴格的規定。但大多數銀行的理財資金仍是放在資金市場部或金融市場部之下統一管理。

銀監會有關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對單個理財產品的原則是「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披露要充分」,每一個理財計劃都需要有單獨的會計處理、賬戶管理,看得到具體投資的資產。資金池的做法不符合這些基本原則。

短融長投

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對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和方向進行規範,「如果資金投向了限制性行業,肯定是不行的,一定會嚴肅查處」

「不少理財資金投向了房地產、公路等基礎設施領域。至於量有多大,風險積聚到什麼程度,銀行看不到全貌,就像平台貸款一樣,是筆糊塗賬。」一位股份制銀行財務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前述分行長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迫於攬儲壓力,融資替代性理財產品開始受到青睞。比如銀行擺脫信託公司,直接以委託理財方式進行。這類理財產品則有不少短錢長投,將資金滾動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此類公司往往通過正規渠道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相應的收益率也日益走高。在云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對建行的負債中,即有該行發行的40億元理財產品。(參見本刊2011年第25期「違約開始了」)

這犯了風險管理的大忌:短融長投,期限不匹配。「一旦所投資項目受到調控或政策變化影響,或者流動性抽緊,就會產生較大的風險。」數位受訪的銀行人士均對此類創新產品的風險表示憂慮,「現時一般不會出事,要是通貨緊縮真的來了就難說了。」

工行一位理財高級經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銀行將貸款打包為理財產品,都是通過銀信合作的形式,「貸款是以理財產品形式呈現的,但跟貸款沒啥關係,因為不佔用銀行的信用額度,銀行幫信託公司從個人投資者募集資金,再通過信託公司貸款給借款公司,比如地方融資平台等。通過此方式,將表內業務轉為表外。」他介紹說,該行「高淨值」理財產品多涉及上述操作。

一位大型銀行風險部門負責人坦承,關注融資替代類理財產品,管住其投向,對於防範理財產品的系統性風險,意義重大。他表示,也注意到業內的確有不少理財產品投向了監管甚至銀行自身亦不鼓勵的行業和領域。此舉不僅增大了理財產品持有者的風險,同時也降低了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效用。

一位主管風險的大行高管也直言,理財業務的風險關鍵不在利息,而在本金。其主要問題不是高息攬存,而是將表內流動性轉移到表外,影響宏觀調控。亦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重拳清理銀信理財產品,要求相關產品逐步入表之後,問題已經得到極大緩解。

談及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和方向,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副主任段繼寧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對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和方向進行規範,「如果資金投向了限制性行業,肯定是不行的,一定會嚴肅查處。」

銀監會在6月下旬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批評了商業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方面存在的違規行為。包括將理財產品投向地方融資平台,繞過信託發行信託受益權產品,發行委託貸款理財產品,以及利用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逃避貸存比監管等。

段繼寧介紹,《辦法》相對於2005年的暫行辦法,對理財產品的資金運用披露有更細的要求,包括投向哪裡、投資標的佔比等。

PE新渠

銀行系PE都在香港組建,而理財資金雖然不能投給PE卻可以投給信託產品,信託產品背後對應的標的可以包羅萬象,又以未上市股權、土地等標的的回報率為最高

銀行已經成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融資的重要渠道。這可能嗎?

近期,銀泰地產同時啟動三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在信貸嚴格管控的環境下,因為缺乏必要手續,無法申請銀行貸款和或者發行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最後,這個三個項目以房地產股權投資基金的形式,通過民生銀行的私人銀行渠道發售,基金對有限合夥人(LP)承諾的回報是20%。

「這種產品是銀行向客戶推介,客戶自行決策,直接與信託公司簽約。」一位信託公司參與此項目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稱,信託公司和銀行銷售渠道都有義務進行風險揭示和聲明。

他介紹,從房地產股權投資基金的風險控制角度,主要在於對客戶資產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篩選,選擇能力強的開發商做投資顧問,以及在合同中對投資項目的選擇標準作出規定。

知情人士稱,銀行已成為很多PE募集資金的重要渠道。包括鼎暉、德同、軟銀賽富在內的眾多PE管理團隊,已經從私人銀行渠道募集到了資金,「最早走通私人銀行渠道的,還不是它們,而是銀行系自己的PE管理團隊。」

例如,建行旗下的建銀國際與相關機構合作,先後註冊成立了醫療、皖江等多家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在具體運作上,建行在各地的分行將貸款客戶的股本融資需求彙總到建銀國際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這成為建銀系基金的主要項目來源。而建銀國際旗下基金自己投資的公司,也被要求在建行開戶,以加強對被投資企業的管理。

「分行很瞭解客戶的情況,股權投資又可以使銀行更好地掌握被投資企業,也就是貸款方的動向。這種股權和貸款的結合,增加了銀行的競爭力。」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直投、PE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的補充,有利於業務的多樣化,同時可以防止客戶流失。

但一位PE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美好願景乃是建立在繁榮的假設之上。一旦經濟凋敝,「一損俱損」的風險便會大大加強。雖然現在私人銀行門檻是600萬元,但從國外PE等另類投資的門檻來看,應該比這要高得多。發改委規定的PE投資人起點也得在1000萬元以上。

「PE投資一般長達5-10年,需要有很強的風險承擔能力,600萬元,太少太少了。」一位PE界融資人士說。

雖然銀監會明令禁止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未上市股權,但銀行是否真正割斷了理財資金池的通道?普通儲戶在銀行櫃檯購買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的理財產品,是否有一部分可能變成投入未上市股權項目?

「中國內地商業銀行的存款、理財金和股本金,都不能投資PE。所以銀行系PE都在香港組建,而理財資金雖然不能投給PE卻可以投給信託產品,背後對應的標的可以包羅萬象,又以未上市股權、土地等標的的回報率為最高。」一位大型國有銀行的相關人士稱,一方面,理財資金池的資金投向是由銀行調配的。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回報能達到5%,銀行在中間賺差價也賺得不亦樂乎;另一方面,一些融資主體假公路、資源之名,經過信託公司發行理財產品,轉手便投入房地產開發項目。

「理財產品如再瘋狂下去,將演化成一個無資金回報的龐氏騙局。近幾個月,民間的借貸利率在高位趨於穩定,因為實在沒有什麼投資項目能支持更高的收益率。」一位私募基金的策略師直言,資源和房地產,是當下支持整個銀行理財產品的根基,「如果房地產不好,銀行理財都會跟著遭殃。」

買者自負?

買者自負的前提是賣者有責,充分提示風險,避免誤導銷售

「這是給投資者看的原件?」「是的。」在和相關銀行銷售人員核實過後,財新《新世紀》記者發現,這份最新的銀行高資產淨值客戶風險提示書的文字密密麻麻,比螞蟻還小,不用放大鏡不能看清。

目前,銀行理財面臨最大問題是,一旦收益率無法達到或出現本金虧損,投資者就會指責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中的種種不規範之處,銀行將面臨嚴重的聲譽風險。有銀行高管表示,為什麼銀行理財產品熱銷以及商業銀行依然是基金等理財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除了商業銀行有廣泛的網點分佈,也與普通消費者對銀行的信賴有關,換言之,是以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譽作為背書的。

5月31日,銀監會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理財產品糾紛聽證會,糾紛雙方為中信銀行北京安貞支行和其客戶高某。「說明銀監會對這個問題比較重視,希望傾聽不同的聲音。」此案代理律師張遠忠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他透露,高某狀告中信銀行銷售理財產品違規案雖然發生在2007年底,但同那時相比,現在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中的違規行為也大量存在,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比如,對客戶群不做分類,把一些高風險產品推銷給不適合的客戶群;誇大收益,口頭承諾收益;隱瞞風險;風險提示不充分,語言不通俗易懂。中信銀行的產品是非保證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但是在宣傳彩頁和《產品說明》「產品投資方向和特點」中使用「恆定比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CPPI)」、「低風險投資收益積累安全墊」等保本基金類的用詞,使高某誤認為該產品實質上具有保本的作用。

對此,銀監會已劍指銀行理財銷售。從去年8月開始,銀監會即開始考慮出台相關辦法,並於近期發佈《辦法》,其中對風險的披露、銷售的限制已經有異常細緻的規定。

蘇薪茗介紹,在銀行銷售文件裡面,一定要有一頁是專業的風險揭示書,對產品的類型、期限、收益、評級結果、適合客戶的要求等都要有詳細說明,「對於超過65歲以上的,客戶進行評估的時候還要充分的考慮他的年齡,投資經驗等等,這個辦法裡面也對私人銀行客戶、高資產淨值客戶做了一些界定。」

段繼寧表示,《辦法》要求銀行做好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真正做到「賣者有責」。所謂賣者責任主要體現在公開、公正、公平原則下,對產品的風險進行評級和揭示,並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評價後,按照風險匹配原則,進行銷售。「只能向客戶銷售等於或低於其自身評級的理財產品」。

根據監管部門2005年出台的有關指引,銀行應該在銷售過程中披露投資方向和品種,但對於披露到何種程度未作詳盡規定。而目前正在徵求意見的《辦法》明確規定,要詳細披露投資品種、期限、方向和比重;銀行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對投資領域進行適度調整,但調整前需要進一步對投資人披露,如果客戶部認可,有權提前贖回。

對於《辦法》,張遠忠表示,與以前的規範相比,這次整體上感覺把很多環節細化了,有很大進步。但是缺點是,沒有明確說明銀行應該對其在銷售和經營理財產品當中的過錯導致的損失進行賠償。

「首先做到賣者有責,然後再充分提示風險,在避免誤導銷售的基礎上,來實現買者自負,最終實現將適合的產品銷售給適合的客戶,這是主要指導思想。」銀監會有關人士表示。

財新《新世紀》記者王紫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5

理財產品掛鉤之惑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2964&time=2011-07-24&cl=115&page=all

因掛鉤標的激進而落敗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否走出絕境?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沈乎

 

  在理財市場大潮中,結構性產品已成為失信於投資者的第一批產品。上半年到期的十餘款產品收益率為零或為負的產品,基本以結構類產品為主。

  「2008年至2009年,一些銀行不僅把利息拿出來,還把本金拿出來買期權,這樣參與率更高,但結構不穩健,金融海嘯中掛鉤標的急跌,導致很 多結構性產品出現負收益或者零收益。國內投資者對此已不能容忍。」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風險管理處副處長郭新忠告訴財新《新世紀》。

  「因結構性產品掛鉤的大多數是國外股票,一些產品的結構有些激進,又遇上全球金融危機,幾乎臭名昭著,陷入停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但是,結構性理財產品並未在中國市場絕跡。

  光大銀行今年2月發行了其最新的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A+計劃2011年第二期,與A股掛鉤,標的股票為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壽(601628.SH)和中國太保(601601.SH)三隻A股。

  這款產品被一些業內人士評價為一款「滾雪球」式的產品,並稱銀監會不久前已要求銀行不得銷售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含有複雜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財產品。

  但陳志武並不認同這一定性,「學術界對什麼是『滾雪球』式的產品沒有定義。該款產品最長到一年就終止,沒有包含可以延續的隱含條款,應該不算。」

  財新《新世紀》記者請光大銀行相關人士和業界人士對該款產品進行解讀,結論是:這款產品相當於券商通過銀行向投資者出售了一個期權,銀行的角色是銷售中介。對投資者和銀行來說風險有限,風險主要集聚在合作的券商。

  「這個模式有積極意義,但應當納入券商的表內。」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認為,在目前市場上該產品還不算結構特別複雜,如果定個規矩規範監管,對行業也有推廣價值。放到表外,可能存在監管缺失。

風險何在

  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標的通常分兩部分,其中大部分資金會投資於收益率較低但保障性高的貨幣市場,用於保證或部分保證本金;另外一部分則投資於利率市場、股票市場或匯率市場的衍生交易產品,用於獲取較高的收益,風險相對較高。

  A+計劃2011年第二期的投資門檻為10萬元,共募集2億元,屬於保本浮動收益型,最長期限為一年。按季設置四個觀察期。

  舉例而言,如三隻股票的平均漲幅在2011年5月27日達到或超過10%,則銀行向客戶返還本金,並提供5%(年化)的收益;如未能達到,則產 品繼續運作。如三隻股票平均漲幅在8月29日達到或超過10%,則銀行返還本金並提供6%(年化)的收益;如未能達到,則產品繼續運作。如到2012年2 月24日三隻股票平均漲幅達到或超過10%,則銀行返還本金並提供8%(年化)的收益,如未能達到,則產品終止,銀行返還本金。

  「在產品設計和金融工程方面有其道理。目前存款利率不到3%,如果有足夠高的概率得到5%-8%的年化收益,對投資者還是有吸引力。光大和投資 者之間的合同,與光大和對手方的合同是獨立的。即使光大虧損,也不影響到它對投資者的保本。」陳志武評價。但他提醒相關方,應注意銷售的客戶群體對象以及 銷售過程中具體如何承諾。

  「投資者的風險就是收益的浮動。因為是保本型,如果一年期滿退出,可能犧牲的是同期存款利息。」一位外資銀行人士如此解讀。

  但是,華夏銀行已發行的數款與A股掛鉤的自動贖回型理財產品,到期均為零收益。如果代入過去三年三隻股票的股價,進行粗略的經驗估算,很難得到光大銀行該款產品的預期收益。

  受訪業內人士均認為,該產品並不適合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小的客戶。一些客戶可能接受不了10萬元錢一年之後沒有任何收益。

對賭疑雲

  「不理解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什麼被妖魔化了。」郭新忠直言,其實這個產品就是很簡單一個看漲期權,帶了一個封頂的結構,並不複雜,也可看做銀行的結構性存款。

  他進一步拆解道,該款產品中,銀行將本金做定存。「本來銀行要向客戶支付的利息拿去做掉期。客戶收益跟市場變量掛鉤,到時券商向銀行支付一籃子 股票的收益,銀行向客戶支付一籃子股票的收益。這是一個通行的結構。也可以這麼理解:客戶拿利息購買看漲期權;券商報價時會考慮到自己的成本,它自己有對 沖的模型,去市場上不斷買入和賣出一籃子股票,以此實現期權的收益。」

  「銀行跟客戶這端,跟交易對手,完全背對背平掉了,銀行沒有風險敞口。這對銀行完全是個中間業務,僅從券商方面收取一定手續費。」他說。

  至於業界質疑銀行和券商之間是否為對賭關係,郭新忠否認說:「如果銀行跟客戶看相反的方向,或者跟對手方看相反的方向,客戶虧損,銀行盈利或者反之,才是對賭。」

  在光大的這款產品中,客戶本金保本,籃子股票上漲時獲得一定收益,而籃子股票下跌時並不形成虧損;銀行通過與交易對手平盤對衝風險,收取少量的 固定管理費。在結構性產品當中,銀行和券商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銀行從券商買入了一個看漲期權,券商在對沖的時候首先必須通過買入一定量的相關股票才能規 避市場風險,並根據模型隨股票的上漲和下跌調整持倉實現期權價值,否則產品到期以後券商將無法支付銀行收益。「這怎能叫對賭呢?」他說。

  郭新忠稱,光大銀行2009年就開始嘗試此類產品,這次的新奇之處在於,掛鉤標的是A股股票。「原來掛鉤的都是境外股票,因為國內並沒有相應衍生品。現在國內券商有了定價和對沖的能力,也有政策了,可以做。」他說。

  在產品說明書中,光大銀行並未向投資者披露與券商方面的具體合作模式,被認為定價不透明。

  王增武表示,「對投資者而言,當然披露越詳細越好。但現在缺乏金融創新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發行方可能將之視為商業機密,最多公佈多少資產放在固定收益,多少資產在做權益類投資。」

  郭新忠認為,銀行的定價模型是核心秘密,披露後可能會引起其他銀行的模仿,產品變得缺乏競爭力。「風險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則我們贊同,但到底披露到什麼程度才算充分,依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尺度。」

  「對銀行來說,此類產品的意義在於多樣化的探索。通過此類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者也可以接觸到本來無法接觸到的市場,比如做空和境外商品。」郭新忠說。

券商繞道

  這款產品的風險集聚在券商一端。受訪的光大銀行和業界人士均持此看法。在此案例中,券商可能規避了證監會的監管,將本應受限於資本金規模的創新業務騰挪至表外,因此處於監管的真空地帶。

  「投資者沒什麼風險;銀行的風險是券商倒閉,自己掏錢;風險在券商,要求券商有比較好的對沖技術。」一位大型券商金融工程部門的人士對財新《新 世紀》記者表示。「正常情況下,券商可以複製出一個看漲期權,但複製是需要成本的。券商是否有能力進行風險管理,需要有相應的成本股現貨或者股指期貨。上 漲時如果手頭沒有現貨,或者頭寸不夠,券商要賠。如果下跌,對沖成本超過估計,券商也要虧。」

  「如果券商覺得自己管理的成本是4%,銀行願意付5%,它就掙了一個點。什麼時候風險會特別大?就是這種產品發很多。但現在不可能,因為證監會 規定創新業務不能超過淨資本的5%,本身已經控制住。券商管理能力應該沒問題,再說也沒有業務是保證掙錢的。因此,券商風險不是很大,只要佔資本金的比例 在可承受範圍內。」上述人士認為。

  一位監管方面的人士則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種產品對券商而言是「無限風險,有限利益」。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合作路徑中,券商還規避了資本金的限制。

  「合作模式中利用了金融監管的割裂。銀行只須向銀監會報備,七天無異議便可發售;券商通過諮詢和顧問業務兩個協議規避了證監會產品部的審批。」上述監管人士表示。

  另一大型券商的相關人士確認,券商與銀行走的不是創新業務,而是投資顧問協議,相當於「表內業務表外化」,因此不受5%資本金的限制。

  光大銀行此類結構性產品的總量在10億元左右。略估一下,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和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比例約為9︰1,該行理財產品的總量達到1600億-1700億元。

  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肖芳表示,目前市場熱門的還是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所佔比例不是很多。

  根據他們的統計,結構性理財產品截至5月共發行40款,佔所有理財產品比例為2.76%,今年上半年結構性佔比為3.15%。目前國內有能力與銀行合作開展這種業務的券商數量還比較少,銀行在招標時選擇並不多,但許多券商已經表現出興趣。

  「我們也在探索這種新的業務,人民幣結構化理財產品剛開始逐漸起來,還不多。正面看,這種產品對金融市場的培育有利,應該逐步推進。」上述券商人士說,「現在市場上結構管理已經有點複雜了,我認為在嘗試階段,應該發一些更簡單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0

打理錢途 兩個美國人眼中的理財師本質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49.htm

  在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理財的本質正加速從向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向提供服務轉變。作為在行業中打拚了近20年的資深理財師,曾先後出任過美國理財師 協會主席的丹尼·莫桑和理查德·薩蒙,用他們的親身經歷闡釋了金融理財師職業的本質—通過幫助其他人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實現了自己所有的夢想」。
美國金融理財學院(College for Financial Planning)2011年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入職1-4年的國際金融理財師年薪接近16萬美元,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則突破23萬美元,而美國中產階 級收入的平均年收入在5萬美元左右,最高標準也不過10萬美元。
理財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職業,哪怕是從1969年芝加哥那場僅有13人參與的 國際標準委員會發起會議算起,國際金融理財師(CFP)這個職業迄今也不過42年的歷史。按照《理財規劃通史(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Planning)》一書的提法,理財師是近400年來首個出現的新的職業分類。但如今,在其誕生地美國,理財師已經成為與醫生、律師等一樣受歡迎的高薪 職業。
「成為一名成功的理財師,收穫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有心理上的滿足感,因為幫助其他人實現了更美好的生活。」作為美國現今6.2 萬名CFP中的一員,擔任過2007年美國理財師協會(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FPA)主席的丹尼·莫桑(Daniel B. Moisand)毫不掩飾作為一名理財師的滿足,「通過幫助我的客戶,我自己的所有夢想也都實現了。此刻,我坐在北京大飯店和你一起聊天,昨天還登了長 城,這些事情是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是理財規劃這個職業把我帶到了這裡。」
受中國金融理財師2011年會暨「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活動的 邀請,莫桑和他的同行理查德·薩蒙(Richard C. Salmen)共同出任團長,率領來自美國、由近50名資深理財師組成的「People to People」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的金融理財師交流和分享經驗。
事實上,不僅理財師的回報不能單純用物質來衡量,理財規劃的收益也絕不僅是金錢上的。從最初的替人打工到如今成為各自公司的合夥人,莫桑和薩蒙在金融理財這個行業中都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經驗,因此對於理財規劃的重要性,說來都頭頭是道。
「我不清楚中國的情況,但在美國,離婚的最大誘因就是錢,圍繞錢而引發了各種糾紛。如果夫妻雙方能有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財產規劃,彼此都能對婚姻有更多的信心,減輕雙方的壓力,一起實現目標,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
2009-2010年擔任美國理財師協會主席的薩蒙,對理財規劃的理解也同樣與家庭有關:「對一個家庭而言,金融理財是廣泛而綜合的與錢打交道的行為, 它不僅是指保險,也不單是指投資,而是囊括了與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金融理財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客戶認清他們的目標,他們想從生活中獲取什麼,然後合理運用金 錢去實現這一切。這是理財規劃極為重要的一面。」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聽起來也十分在理,然而,即便是在理財規劃遠比中國普及的歐美成熟市場, 吸引、教育消費者也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追求高收益零風險,這是人的本性,全世界人民都是如此。」說完這句話,薩蒙自己也忍不住大笑。從這個意義上 來說,理財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性進行的一場博弈。

  「用軟技能管理客戶預期」
  「我的客戶絕大多數都受過 良好的教育,這既是指他們的學歷,同時也是指對金融相關知識的掌握,可是他們依然會無比嚮往高收益零風險的金融產品。」2000年開始自立門戶的莫桑,如 今與另外兩位合夥人經營著一家與他們三人姓氏命名的理財規劃與財富管理公司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
「我們不能 預測未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水晶球,也沒有巫師揮舞著魔棒讓我們心想事成。所以,大家都現實點吧。」在莫桑看來,美國人不擅長儲蓄,所以他們通常都對投資 回報寄予了厚望,也因此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他的工作就是需要向客戶解釋,如果提高儲蓄比例,就意味著不需要依賴投資去賺取高額的回報,兩者其實都可以達 到類似的目的。而對任何一個潛在的客戶,莫桑都會先讓他們明白理財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什麼是合理的預期,與理財師合作會取得怎樣的結果。「管理他們的預 期,設法讓他們變得更加現實與實際」。
因為需要與貪婪的人性博弈,作為理財師,莫桑與薩蒙時常會遇到與客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的工作只是 建議,最後的決定還是由客戶自己來做。」雖然薩蒙說得很輕鬆,但是在市場持續向上的時候,要說服客戶關注下行風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莫桑給出了自己的例 子:「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形勢不錯,如果這一勢頭再持續幾年,那麼以健忘而著稱的美國人很快又會恢復從前的投資熱情,在股市上漲時前仆後繼地殺入市場。典 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痛』。」
在為客戶進行理財規劃時,類似的情形不在少數,有時是客戶強烈希望配置某類資產,有時是他們想減少對某類資產的配 置,轉而配置其他產品,但理財師的專業素養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個好主意。「我的方法是引導客戶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問題。」 莫桑說,「在一個沒有賣家的市場上,自然不會有買家。如果這真的是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賣出呢?如果客戶可以花更多的時候來理清這其 中的關聯,他們就越有可能抑制住自己的一時衝動,也就越有可能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而在薩蒙看來,要想管理好客戶的預期和行為,金融專業知識 必不可少,而與人溝通的軟技能同樣至關重要。「我知道有些理財師由於得不到客戶的認可而充滿了挫敗感,造成這種情況的多數原因就是他們把重點單純放在了技 術層面,而忽視了軟技能。要知道人與金錢的關係是非常個人的,也是非理性的,這個時候如何與客戶溝通就變得十分關鍵。」
他的這一觀點與金融理 財學院的調查頗為吻合。在該項調查中,溝通技巧被選為成為一名成功金融理財師最重要的因素(圖1)。「譬如,對每一位新來的客戶,我都會請他們描述一下父 母是如何打理財產的。」薩蒙透露了他的小「秘訣」, 「這個問題相當於『你如何看待金錢』,但更具體、更容易回答,能透露許多有用的信息。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子女的行為要麼完全與父母一致,要麼完全相 反,居於中間、兩邊不靠的情況基本很少。」

  「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在金融理財學院的調查中,來自客戶的推薦成為眾多金融理財師心目中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二要素,僅排在了溝通技能之後。而莫桑與薩蒙也一致認為,「金融理財是一個不太適合廣告的行業」。
「我已經從事這個行業20年,絕大多數的客戶都來自以往客戶的推薦,口口相傳。」 薩蒙以自己的經歷來證明口碑在這個行業裡的重要性,「以這種方式介紹來的客戶,由於推薦人是他們相信或尊敬的熟人,因此被推薦人和理財師之前就有著天然的 信任存在。」莫桑和他的合夥人在當地的報紙輪流寫專欄,討論有關金融理財的話題,以此來增加自己和公司的曝光度,展現專業形象;另一個樹立品牌、吸引新客 戶的方式,則是參加類似此次「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的活動,「我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和論壇,發表公開演講,事後會將媒體報導的鏈接發送給客戶,而他們則有 可能轉給自己的朋友。」而不少客戶也會依據美國理財師協會和全美個人理財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Advisors, NAPFA)網站上的推薦,找到相應的理財師。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莫桑與薩蒙都強調,只要重 視自身所提供的服務,就不愁沒有生意上門。「好好照顧你的客戶,他會幫你宣傳,告訴身邊的朋友你有多可靠、多有價值,然後朋友又會傳給朋友的朋友。」這是 理財師招攬生意的最佳方法。因為,這是一個一切關乎信任的行業,沒有信任,理財師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的基礎,「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與中國的客戶不習慣於向理財師全面而詳細地介紹自己的財產情況不同,在美國,當客戶去尋求理財師的幫助時,他們會很自然地把所有的財產情況都擺上桌面, 「錢投在了哪些地方,分別各有多少」。掌握客戶的這些信息是理財師展開工作的基礎,只有瞭解這些情況後,理財師才能進行詳盡的分析,提供有用的建議。薩蒙 介紹說:「很多時候我替客戶打理的錢只是他們財產的一部分,但我知道他們其餘的錢有多少,分配在哪些資產上,這樣有利於我更好地決定手中這部分資金的去 處。」
正是基於這種信任,當客戶被解僱、離婚或是家庭中有人生重病,金融理財師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這是因為「任何與錢有關的事件都會 影響到理財規劃」。「客戶想找的機構或理財師是能夠掌握全局的,熟悉投資、稅務、保險的運作,瞭解他們的工作、目標和狀態。」相反,這些事情並非需要由一 家機構來執行,「我的公司並不直接出售保險,但如果認為客戶有需要,我們會把他推薦給值得依賴的人選。客戶認可的是我們為他們處理全方位金融事務的能 力。」薩蒙如此道來。

  「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理財市場」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First Command Financial Services編制的金融行為指數顯示,雖然美國經濟運行在復甦的軌道上,但2011年一季度,該指數明顯下滑,顯示與兩年前相比,美國的中產階段在金 融財產上的安全感明顯缺失。這也驗證了莫桑與薩蒙的共同看法,一場金融危機給美國理財市場帶來的最大變化在於,消費者的風險規避意識尤勝於以往任何時候。
「2008年以前,美國人在經濟上普遍都很有安全感,而如今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說著這句話的時候,莫桑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然而,事 實上,對金融理財師來說,這並不能完全算得上是個壞消息,正是因為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所以越來越多的美國中產階級傾向於向金融理財師尋求幫助,更合理地安 排自己的財產。
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理財師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希望與理財師之間能展開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我認為金融危機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理財師』。」 薩蒙特意加重了「真正」一詞的語氣。
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美國的金融理財市場已經過了眼下中國正在經歷的「以產品導向為主導」的階段,但「賣產品」的現象並不會輕易絕跡。「一個所謂的 『理財師』會直接向客戶推銷金融產品,這個產品很可能是該機構唯一推介的,也不管是否適合客戶。」金融危機終結了那些單純兜售金融產品的所謂「理財師」與 他們客戶之間的關係,而客戶與真正提供服務的理財師之間的關係則變得更為緊密、不可動搖。
在薩蒙看來,正是金融危機讓「理財的重點從金融產品 逐步向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轉移」。「我的工作是和客戶一起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瞭解他生活中和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隨後才決定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金融 危機發生期間,專業的理財師會花大量的時間與客戶面談或進行電話交流,向他們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確保他們的財務不會出現危機。而那些只是兜售金融產 品的『理財師』不會這麼做。」
薩蒙口中的這一趨勢,其實並非新鮮事物,而金融危機的作用就在於催化並加速了這一變化的進程。莫桑指出:「美國 金融理財市場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湧現出越來越多獨立的理財機構。」這裡的「獨立」指的是它們不與任何發售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掛鉤,沒有人指揮他們銷售某 種特定金融產品,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為他們挑選任意的金融產品,並且不會從發行機構處獲得任何的佣金激勵,完全依賴向客戶收取服務費而生存。
儘管資料顯示,接近90%的金融理財師都直接或間接地為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打工」,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理財師走出「圍城」,通過自行創業擺脫這 種「受制於人」的局面。而保險公司、銀行等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則越來越傾向於將金融產品出售給一些小型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而不是個人客戶,然後借獨立理財機 構之手把產品賣給客戶。對客戶來說這顯然是件好事,一方面這樣的分工可以促使大型機構致力於研發更具競爭力的金融產品,而另一方面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可以 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而在大型機構,同等級別的客戶卻未必能受到同樣的待遇。
莫桑所服務的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以及薩蒙所服務的GTRUST Financial Partners都是這類獨立理財機構的代表。據莫桑介紹,絕大多數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規模如今還比較小,其中70%的員工人數在10人以下,他所在的 機構算上合夥上一共11名員工,服務於300個客戶。薩蒙的機構規模稍大,有23個員工,下設5個辦公室,約有客戶750名,不過他依然笑稱自己的公司是 家「大的小公司—從客戶數量和資產規模而言是家大公司,但從員工數量而言則仍是家小公司」。
這些獨立理財機構的客戶主要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用 莫桑的話來說,就是「有一些資產,但不是十分富有」,他們中有些人通過創業致富,而絕大多數就是拿薪水的普通上班族,依靠長年工作累積下來一定的財富,但 「一定不是通過繼承所得」。雖然理財服務在不同國家的分級標準不一致,但西方銀行業通常將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客戶劃入私人銀行服務,而莫桑和薩蒙 所服務的獨立理財機構則把目標客戶的資產標準鎖定在了百萬美元以下,瞄準了中端人群,這到是與《新財富》提出的「財富管理鏈中端價值理論」不謀而合(詳見 本刊2010年11月號《中國式財富管理鏈 中端價值》)。

  「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1989年,當莫桑還在 讀大學的時候,只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與金融有關的工作崗位。於是,他在畢業後進入了美國運通的一家下屬公司工作,「當技能有所提升、經驗有所積累之後」, 他跳槽去了一家金融中介公司,於2000年開始自行創業。與之不同的是,薩蒙在獲得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當年即以理財師的身份出道,從一家出售金融 產品的理財機構起步,6個月後就開始自己當老闆。儘管起點、經歷各不相同,但最後殊途同歸,莫桑與薩蒙都成為了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負責人,在幫助客戶實 現他們的人生目標的同時,也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在理財行業浸淫了數十載,他倆同樣見證、也感受著這一行業的變遷。美國的第一代CFP主要源自 證券業的投資顧問和保險公司的保險顧問,1969年發起時的13個人中絕大多數都來自保險業,上世紀70、80年代,理財在很大程度上和賣保險是同義詞, 「是一種花哨的賣保險的方式」。第二代CFP則主要來自於各專業領域,如註冊會計師、證券分析師、稅務規劃師、壽險顧問師及律師等,可以幫助客戶解決更多 的綜合金融問題。如今,第三代的CFP很多是剛剛獲得理財規劃專業學位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學校系統學習了金融專業的知識。莫桑介紹說,「美國有好幾所學 校設有理財規劃專業,這在我畢業的那個年代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公司現在有三名30歲以下的員工,都是應屆畢業生招進來的。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理財規劃的 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兜售金融產品」 。
「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今後對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師的需求都會更加旺盛。大眾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明白理財規劃的價值所在,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理財規劃要經歷的過程。」對於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前景,薩蒙的樂觀寫滿臉上。
而且,這種樂觀不單單是對於美國,也是對於新興的中國理財市場。「與美國理財市場發展初期的情況不同,中國理財市場已經擁有了一批受過專業培訓、並且擅 長金融理財的專業人士。當美國理財市場只有7歲的時候,根本沒有專業的培訓課程,大家都是邊學邊做,憑經驗做事。因此,中國理財市場所具有的最大機遇,在 於成長初期就已經擁有了類似的培訓,並且有其他市場的過往經驗可以學習。」薩蒙如是道來。
儘管信心十足,但薩蒙和莫桑都為中國未來的理財市場 描繪了一幅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畫面。「在與中國理財師的交流中,他們的年輕讓我印象深刻」。與中國理財師充斥著30歲上下的年輕人不同,美國的金融理財師絕 大多數都在30-50歲之間,不管是人生經驗還是從業經驗都十分豐富(圖2)。顯然,要讓一個30歲左右的小夥明白50歲左右客戶的人生需求,並不是件容 易的事情。「他自己都沒有經歷過,又如何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考慮?」 薩蒙接著說,「當我在1992年加入金融理財行業時,已經有一群人在這個行業裡浸淫了15-20年,遇到困難或者不明白問題的時候,我可以向他們求教,他 們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扮演著導師的角色,而中國這一代理財師們卻沒有這樣的前輩可以求教,他們自己就是第一代的理財師。」


而在莫桑看來,中國的理財師隊伍偏年輕其實並不難理解,「剛剛富裕起來的人群和剛剛成長起來 的第一代理財師,有一天他們也將成為可以向下一代傳授經驗的老一代理財師。這是一個典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場景。如果這些年輕的理財師不能為他們的客戶提 供很好的服務,尤其是從道德層面來衡量,理財師這一行業就無法在中國獲得很好的口碑,從而『一夜回到解放前』;相反,如果他們能以高水準的服務贏得好名 聲,不僅僅是簡單地出售金融產品,而是為客戶量身設計適合他們的理財規劃,這一行業必將在中國獲得飛速發展」。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充分掌 握作為一名理財師的道德準則,並嚴格恪守,這是中國理財師行業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
面對亞洲財富快速增長的誘惑,老牌歐洲財富管理公司已在努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它們在亞洲設立了「在岸」前哨,試圖獲得中國和印度企業家部分財富的管理權。而現在,服務於中端市場的莫桑和薩蒙們也為在中國所感受到的一切興奮不已。
「我有幸去過全球許多大城市,北京是個奇妙的城市,現代、繁華,當然過馬路對我來說有點困難,除此以外的一切都讓我感覺這是個可愛而美好的城市。」第一 次來中國,莫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而來北京前剛去過東京的薩蒙,同樣也是初次踏上這片土地,「讓人著迷」、「令人稱奇」、「極度興奮」,他搜索著各 種詞彙來描述自己對中國的印象。讓他們興奮的,不僅僅是金融理財市場,而是整個中國以及其中蘊藏的諸多機會。正如他們所言,「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不管是對客戶還是對他們自己,抑或是中國年輕的金融理財市場。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