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計畫力+行動力= 富足人生 擺脫窮忙族的9個理財行動方案

2011-8-29  TWM




要擺脫窮忙一族,改變觀念只是讓 你踏出了第一步。還需要擬定計畫,發揮行動力,朝向目標前進。

《今周刊》綜合數位理財專家的意見,擬定九個行動方案,並針對每個方案可能發 揮的理財效果進行評估。

透過人生投資理財的「兵棋推演」,供讀者按部就班地朝向富裕之路前進。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 翰、林筱庭方 案1 :早10年展開投資「金錢躲在機會裡,機會則躲在時間的洪流裡。」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的名言,這句話也點出了長期投資所產生的複利效果,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利器。

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果雖驚人,但人類的壽命 與能力有限,把理財時間拉得太長也不切實際。理財的困難之處,在於太年輕展開往往無財可理,等年老了,手上有點資本而覺悟要開始理財,人生也快到盡頭了。

世 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說,從生命週期的觀點來說,四十歲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不但不會太晚,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二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 一來薪資不高,二來兒女年幼,開銷驚人,加上又得存錢買房,收入扣除種種開銷後,能存下的錢相當有限。」郭迺鋒分析說。

「四十歲到五十五歲 的壯年期間,正值一個人生命週期的巔峰狀態,他的職位與收入,往往是一生當中最輝煌的階段。孩子也大概正在讀小學至中學,開銷反而相對較低。」「如果錯過 這時段,還不知覺悟要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等於是錯過人生中最能有效累積財富的黃金時機。」郭迺鋒強調。

除了要把握住這段人生週期的黃金 時機,進行投資理財之外,郭迺鋒提醒,在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要找到長期報酬率高於六%以上的標的,也是一大挑戰。

但困難並不代表無法做 到。《今周刊》委由基金評比公司晨星(Morningstar)對全球股票型基金以及全球股債平衡基金進行調查後發現,把匯差因素考量進去,經政府核備並 允許販售的全球基金中,仍有七檔的十年期年化報酬率高達六%以上。供讀者參考。但這樣的結果,仍遠比我們預期的少。

「一個不會投資理財的 人,財富累積只能用加法;一個會投資的人,有了複利加持,財富累積就會以倍數成長!」經營高人氣「怪老子理財網站」,並著有暢銷書《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 理財方法》作者蕭世斌如此強調。

年化報酬率六%看似不多,在四十歲開始每月投資六千元,到六十五歲時資金將滾到四一五萬元,是原始本金的 二.三倍,更可以比你晚十年進行投資的人多賺一○一.四萬元。

蕭世斌

現職:怪老子理財網站站長

經 歷:長邑光電副總

不會投資理財的人,財富累積只能用加法;會投資的人,有了複利加持,財富累積就會以倍數成長!

多 存101.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0歲,兩人每月均可結餘6000元進行理財。甲君在40歲開始,每月6000元選定年化報酬率 6%的全球股票型基金,進行定期定額投資。乙君則每月6000元放在定存(年利率為1.3%),直到50歲才進行全球股票型基金投資。兩人到65歲時,甲 君將比乙君多存101.4萬元。

早10年開始 投資力量大! 單位:新台幣元年齡 甲君 乙君 甲比乙多存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40歲 72,000 74,013 72,000 72,431 1,582 45歲 360,000 418,620 360,000 371,750 46,870 50歲 720,000 983,276 720,000 790,370 192,906 55歲 1,080,000 1,744,912 1,080,000 1,355,026 389,886 60歲 1,440,000 2,772,245 1,440,000 2,116,662 655,583 65歲 1,800,000 4,157,965 1,800,000 3,143,995 1,013,970 過去10年來年化報酬率超過6%的全球股票型暨全球股債平衡型基金 單位:%英國保誠集團M&G 投資基金(1)英國保誠集團M&G全球民生基礎基金 -1.79 2.72 8.67 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 A2 美元 0.20 1.78 6.56 法儲銀漢瑞斯全球價值基金R/A USD -4.69 -2.35 6.43 木星全球管理基金 -4.44 -2.22 6.42 景順環球企業基金A股 1.94 1.57 6.31 安盛羅森堡Alpha基金-安盛羅森堡環球小型企業Alpha基金 B -6.61 -4.41 6.30 貝萊德環球小型企業基金 A2 美元 -2.75 1.40 6.03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註: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已把匯兌風險考量進去

方 案2:避免獨居

獨居雖然自由自在,卻成本頗高。理財專家最常給年輕人的建議是:結婚前,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盡量與父母同住,因為省錢效果驚 人。

如果情況不允許與父母同住,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建議:「不妨和你處得來、信任得過的同學、同事或好朋友一起合租,不 僅可以住較大的房子,還擁有各自獨立的房間,同樣可以達到省錢效果!」廖義榮指出,與家人或朋友同住,單以成本考量好處多多,水電費、上網費、有線電視費 用都可達到分攤效果。如果與家人同住,每月適當拿一些錢補貼家裡開銷,可減輕父母負擔,還可孝順父母,一舉多得。

按廖義榮的試算,在大台北 地區單身獨居改為合住,每月至少可節省三一五○元,十年下來將結存三十七.八萬元,對購屋頭期款負擔的減輕,不無小補。

多存 37.8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是剛踏出大學校園,服完兵役,年齡均25歲的社會新鮮人。他們預計35歲才能買房。甲君為了節省開銷, 與大學好友共租一間25坪的房子,月租1.6萬元。乙君則選擇獨居,租一間12坪、月租1萬元的單身套房,10年後兩人買房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37.8 萬元。

避免獨居可能省下的開支 單位:新台幣元每月支出 單身獨居 合住費用合計 合住費用每人分攤 每月節省

費用 10年節省

費用

房租 10,000 16,000 8,000 2,000 240,000 電費 800 1200 600 200 24,000 水費 200 300 150 50 6,000 上網費 1000 1000 500 500 60,000 有線電視費用 500 500 250 250 30,000 報章雜誌 300 300 150 150 18,000 小計 12,800 19,300 9,650 3,150 378,000 方 案3: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你是否曾經遇到這種狀況:每當領到一筆獎金時,就開始計畫要如何犒賞自己,導致每年好不容易拿到「意外之財」讓你成為過路財 神,守不住錢財。

根據勞委會統計,這筆被你視為「意外之財」的收入,在勞動經濟學的專業術語稱為「非經常性收入」(包含年終獎金、端午、中 秋與工作獎金等);它占國人年收入總額高達一三%,占我們的收入有相當的比重。不過,由於「非經常性收入」不是每月都領得到,很容易被不知不覺地花光。記 帳習慣是針對經常性收入所設計的一個存錢網;而為家庭或個人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則可以有效針對非經常性收入達到存錢效果。

「為自己編 列年度預算,是一種約束自己不當消費欲望的自我戒律,」《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作者蕭世斌說,「沒預算就不要花這筆錢,唯有這樣,才能存到錢, 進一步作投資,實現用錢賺錢的夢想!」一位四十歲、年終加其他獎金等非經常性收入一年達十萬元的上班族,只要存下其中的六成,即每年從非經常性收入存下六 萬元,六十歲時,即使這筆錢不做任何投資,也將多出一百二十萬元。

多存120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是 40歲,結婚有小孩的上班族。甲君在年底時,會為下一年度擬定全年度開銷預算,乙君則隨興而為。兩人的年終以及其他獎金每年均為10萬元,甲君因制定家庭 預算,得以把非經常性收入省下60%,乙君則全部花光,60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120萬元。

方 案4:勞退自提增加至3%提高勞退自提有三大好處:一、強迫儲蓄;二、可以節稅;三、收益率比定存高。提高勞退自提比率,是讓自己退休時享受較優渥生活的 好途徑。

勞退新制規定,勞工退休帳戶除每月由企業提撥勞工薪水的六%轉入外,勞工也可以自行提撥,但上限也是薪水的六%。

假 設一位四十五歲、月薪四.五萬元的上班族,每月自提三%轉入退休帳戶,等於每個月為退休金儲蓄了薪水的九%,即四○五○元。如果你的手頭較寬裕,更可以將 自提部分提高至六%;如果你手頭吃緊,也可以降低自提比率,每年有兩次更改機會。

勞退新制基金過去幾年來平均每年操作績效為三.七%,假設 未來操作績效平均每年為三%,一位月薪四.五萬元的勞工,自提比率提高至三%的話,二十年後他的勞退帳戶將有一三二.九萬元,比沒有自提三%的人多出四十 四.三萬元,這還未把節稅的效果算進去。

多存44.3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5歲上班族,兩人月薪均 為4.5萬元。甲君決定額外將勞退自提比率從零提高至3%,乙君則只維持雇主提撥的6%比率,不願增加自提比率。65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44.3萬 元。

增加3%勞退自提,20年後多存44.3萬元 單位:新台幣元年齡 甲君?(自提增至3%) 乙君 甲比乙多存每月9%(4050元) 勞退帳戶餘額 每月6%(2700元) 勞退帳戶餘額45歲 48,600 49,274 32,400 32,849 16,425 50歲 243,000 261,819 162,000 174,546 87,273 55歲 486,000 565,953 324,000 377,302 188,651 60歲 729,000 919,239 486,000 612,826 306,413 65歲 972,000 1,329,623 648,000 886,415 443,208 說明:甲君每月薪資4.5萬元,勞退新制中,雇主提撥6%,甲君勞工自提3%,相當每月9%薪資轉入勞退薪資帳戶,假設勞委會每年勞退新制操作績效維持 3%進行試算。

方 案5:養成記帳習慣

千萬不要小看記帳這回事,以為這是小家子氣人做的事;因為,過去兩個世 紀的全球首富,皆把記帳視為是累積財富的最重要基本功。

二十世紀的首富代表性人物,非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莫屬,他是全球第一位身價 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從小,約翰.洛克斐勒的父親就訓練他記帳,把每一筆零用錢收入與支出,清楚地寫在小本子裡。

二十一世紀的首富──墨西 哥電信大亨卡洛斯.史林赫魯更指出,從小他父親就規定所有的小孩都必須記帳,而且每周受檢,父親並會向孩子們分析每筆款項的用意。

「記帳最 大的好處在於,可讓我們了解『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因為,往往你『想要』並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搞不清楚這兩者關係,金錢就會消失得莫名其妙。」台 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指出,「許多卡債族與月光族就是搞不清楚這種觀念,才會落此下場。」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平均每戶家庭一年的總收入達 一○七萬元新台幣(平均每月收入為八.九萬元),如果善用記帳習慣,將有助於每一個家庭的經常性收入產生結餘。假設一個家庭透過記帳,每個月產生五千元的 盈餘,並把這筆結餘投入風險較高、波動性較大,年化報酬率七%的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二十年後,這筆因記帳帶來的結餘將為你滾出二六○萬元。

廖 義榮

現職: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經歷:合格理財規畫顧問(CFP)「記帳最大的好處,可讓我們了解『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往 往你『想要』並不是你『需要』的。

多存260.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5歲,成家立業收入相當的成 年人。甲君養成記帳習慣,量入為出,每月可省出5000元作為投資理財之用。甲君決定把這筆省下來的金錢,投入年化報酬率7%的新興市場基金,65歲時, 甲君將比乙君多存260.4萬元。

10年年化報酬率高於7%的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基金名稱 3年年化報酬率(%) 5年年化報酬率(%) 10年年化報酬率(%)安本環球 - 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7.03 10.55 19.40 霸菱全球新興市場基金-A類美元配息型 2.67 5.59 13.87 羅素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0.84 5.31 —CI資本國際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B -0.43 5.04 13.67 寶來全球新興市場精選組合基金 2.62 4.67 —荷寶資本成長基金-荷寶新興市場股票 D歐元 -1.76 4.61 10.80 貝萊德新興市場基金 A2 美元 0.72 3.96 13.98 摩根富林明基金-摩根富林明全方位新興市場基金 - A-USD -0.60 3.90 15.19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 - 新興市場 A1 類股份 - 累積單位 -1.47 3.26 12.69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註: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已把匯兌風險考量進去

方 案6:早5年買房

二十五歲出 社會開始奮鬥的你,在三十五歲結婚,結婚後小兩口共同努力打拚,終於在五年後,即你四十歲時存到了頭期款決定買房。即使在房價不漲的情況下,比別人提早五 年買房,將為你的資產額外增加高達五十一.九萬元。

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指出,提早買房是難得的理財好習慣,尤其近十年大 台北以及台中地區房價漲幅驚人,晚五年買房的人可能要多付出一倍的代價,才能買到五年前同樣地段與同樣坪數大小的房子。

買房也是一種強迫儲 蓄的理財手段,因為所繳的房貸扣除利息後,其實是在累積自己的資產。經試算,提早五年買房,把租房的房租扣除貸款利息與自住房屋稅及地價稅,五年後可多存 五十一.九萬元。

多存51.9萬元

設想狀況:甲君在35歲時結婚,並租一間月租1.6萬元的房子。5年後即 40歲,決定向銀行貸款500萬元買房子;乙君則到45歲才買房。假設房貸利率為1.8%,甲君比乙君提早5年買房,可較乙君省下51.9萬元。

租 屋與買屋相比省下的金額 單位:新台幣元

年齡 租屋年支出

(註1) 買房貸款利息年支出 房屋稅與地價稅(註2) 每年結餘 累計結餘36歲 192,000 88,171 8,000 95,829 95,829 37歲 192,000 84,152 8,000 99,848 195,677 38歲 192,000 80,273 8,000 103,727 299,404 39歲 192,000 76,324 8,000 107,676 407,080 40歲 192,000 72,303 8,000 111,697 518,777 註1:租屋以每月1.6萬元三房計算 註2:每年合計8000元方 案7:逢低買進定存概念股最近股市大跌,即使沒錢買股票而空手的你,是不是心中也會油然生起一股遺憾:「早知道,就多存一點錢,現在進場撿便宜了!」如果 你能做到方案三,每年額外省下六萬元的非經常性收入,這種遺憾就不會發生了。用最保守穩健方式操作,趁股市大跌時,不買個股,只持續買進「寶來台灣卓越五 十基金」,就算平均一年只能買進一張,從四十五歲開始行動,到六十五歲時,你將擁有二十張寶來台灣五十,光靠配息進帳,等於多領了一份國民年金。

寶 來台灣五十是由台股中權重最大的前五十檔股票組成,換句話說,買一張台灣五十,等於一次買進五十家最大的台灣上市公司。這檔指數型股票基金成立六年多以 來,平均每年派發二.二五元現金股息,等於買進一張,平均每年可領到二二五○元新台幣的現金股利。過去六年多來,台灣五十的平均價位在五十五元,跌破五十 五元時,照往年配息紀錄,殖利率可達四%以上。

未來的金融市場是一個動盪加劇的年代,台灣五十波動也將趨於激烈,跌破五十元價位時伺機進 場,以每兩年買二張的速度累積,二十年後,即使不算股價的漲幅,光現金股息每年將高達四萬五千元,二十年累積的股息則將高達四十六.一萬元。

多 存46.1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40歲,甲君因每年可額外存下6萬元的非經常性收入,他決定趁每次股市大跌時逢低買進台灣50指數基 金。以每年買一張的速度進行,60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因台灣50基金多領46.1萬元現金股利。

類別 累積買進 配息(元)

45 歲 1張 0

46歲 1張 2,250 47歲 2張 4,500 48歲 2張 4,500 49歲 4張 9,000 50歲 4張 9,000 51歲 6張 13,500 52歲 6張 13,500 53歲 8張 18,000 54歲 8張 18,000 55歲 10張 22,500 56歲 10張 22,500 57歲 12張 27,000 58歲 12張 27,000 59歲 14張 31,500 60歲 14張 31,500 61歲 16張 36,000 62歲 16張 40,500 63歲 18張 40,500 64歲 18張 45,000 65歲 20張 45,000 累計 461,250

方 案8:晚10年買車

投資理財最重 要的原則之一是:盡量及早買進會增值的東西,盡量延後買進會貶值的東西。因此,台新金控財富管理銀行副總蕭偉志建議早點買房,晚點買折舊速度快的汽車。

汽 車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依個人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位居住在鄉下地方的老師,住家距學校遙遠,當地公共運輸系統不發達,汽車對他而言可能是 需要的。相對之下,一個居住在都會地區,公共運輸網絡發達的單身族,買車只為了假日出遊或散心用,汽車對他而言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購 買汽車的隱藏成本多,不僅車價是一大筆支出,每年的停車費用、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保養費、驗車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是一筆極可觀的開銷。即使 你買的是一輛陽春國民車,十年下來,包括購車費用及相關開銷,保守估計將達一一九.四萬元。年輕人要買車,最好三思而後行。

多 存119.4萬元

搭大眾運輸系統 10年省下百餘萬! 單位:新台幣元基金名稱 1800cc自用小客車 大眾運輸工具 10年節省購車成本 550,000/一次性 0 550,000 牌照稅 7,120/每年 0 71,200 燃料費 4,800/每年 0 48,000 第三人責任險 1,500/每年 15,000 保養費 15,000/每年 0 150,000 油資(費率) 3,600/每月 3,600/每月 0 停車費 3,000/每月 0 360,000 總計可節省 1,194,200 方 案9:早10年實施退休規畫如果你做到了方案一與方案五,並將勞退自提增加至三%,四十五歲時,每個月你將拿出一一三五○元投資。以雙薪家庭平均月收入九 萬元來說,月投資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為一二.六%,負擔不算太重。

假使你按照家庭理財的穩健原則,三成作為投資,意味著月收入九萬元的雙薪 家庭,每月應有二.七萬元可以投資。換句話說,四十五歲時,每月額外增加一萬元作為退休理財規畫,是多數家庭可負擔的範圍。

台新金控財富管 理銀行副總蕭偉志認為,低利率將持續三至五年之久,利率四%以上的分紅保單或債券型基金可作為退休規畫主軸。因此,你四十五歲開始每月投資一萬元的債券型 基金,即使年化報酬率以保守計算僅有四%,你將比晚你十年做這件事的人多存二一九.四萬元。

﹁九大行動方案線上測驗﹂請立即連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inwinsp/no766/

蕭偉志

現職:台新金控財 富管理銀行副總25至45歲應將理財重心放在購屋上,45歲以後再來投資股票或基金也不遲。

年化報酬率超過4%的債券型基金基金名稱 成立年 10年收益率(年度化,%) 法儲銀盧米斯賽勒斯全球機會債券基金 2000 8.99 霸菱國際債券基金 1978 7.46 霸菱英鎊全球債券信託基金 1991 7.27 先機環球債券基金 2000 6.98 摩根富林明國際債券及貨幣基金 1979 6.86 CI資本國際全球債券基金 2001 6.84 百利達全球債券基金 1992 6.61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 - 環球債券 1993 6.46 註: 篩選條件為成立超過10年,過去10年年化報酬率超過4%

多存219.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收入條件一樣,甲君45 歲開始實行退休規畫,每月多提撥1萬元買入全球債券型基金;乙君到55歲才進行退休理財規畫。65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219.4萬元。

早 10年規畫退休 就能多存219.4萬元! 單位:新台幣元

甲君 乙君 甲比乙多存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45歲 120,000 122,225 0 0 122,225 50歲 600,000 662,990 0 0 662,990 55歲 1,200,000 1,472,798 120,000 122,225 1,350,573 60歲 1,800,000 2,460,905 600,000 662,990 1,797,915 65歲 2,400,000 3,667,746 1,200,000 1,47,2798 2,194,9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2

房地產》黃柏鈞把看屋當興趣 變身包租公 月薪五萬上班族存到千萬房產的理財術


2011-8-29  TWM




從七年前身上只有九萬元的窮小 子,到如今擁有千萬房產的包租公,三十四歲的黃柏鈞沒有高薪加持,卻靠著持續不間斷的房市理財執行力,創造千萬資產。

撰文‧ 林心怡

夏日南台灣的豔陽天曬得令人發燙,假日,是上班族難得休閒放鬆的好時光,但今年三十四歲的黃柏鈞(化名),卻不辭辛勞地為今年八月才 購入的公寓裝潢忙進忙出,一切趕工,只為了能快點用漂亮的價格順利出租。

白天,黃柏鈞是月薪五萬元的平凡上班族;下班後,他是熱愛看屋,名 下擁有四戶房子,市價逾千萬元房產的包租公。外表斯文、長得一副娃娃臉的黃柏鈞,每月租金收益早已超過本薪,七年來,看過的房子至少逾百間。

買 舊公寓 母親一度極力反對原來,之前住台南縣的黃柏鈞,七年前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子時,只是個月薪四萬元、存款僅九萬元的社會新鮮人。當時才剛研究所畢業、工作不 到一年的他,一心想要累積財富、享受生活,因此興起了購屋理財的念頭,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物色房子;決定購買之後,才帶著母親去看這戶老舊的公寓。

﹁ 這麼破舊的公寓買來幹麼?你繳得起房貸嗎?有必要這麼衝動,急著買來當賠錢貨嗎?﹂黃柏鈞傳神地形容著,母子兩人甚至還為此,在房屋仲介面前大吵將近一小 時。

﹁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覺得那裡近成功大學、生活機能佳,雖然房子很破舊,但價格相對便宜,只要花巧思布置,提高分租租金,用租金繳房 貸不成問題,而且把錢存在房子裡,還有機會賺增值價差。﹂黃柏鈞據理力爭後,好不容易說服母親借他二十五萬元,並向好友情商借了六萬元,加上存款九萬元, 才勉強湊足四十萬元的頭期款和簡單裝潢費,買下這戶三房、總價二百二十七萬元的舊公寓。算算月租總額一萬一千五百元,剛好支付每月一萬一千元的房貸。

二 年後,黃柏鈞手上這戶首購房以二百九十五萬元出售,順利獲利六十八萬元,再加上每月強迫儲蓄一萬五千元,扣掉分期還母親與友人的借款,黃柏鈞在二十九歲那 年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

﹁其實,剛買房子的前三年,我的財務還滿吃緊的,買屋的裝潢費、平常的開支都要控制好預算。﹂原來,在買第 一間房子的年底,黃柏鈞又看上了當時飯店式管理、坪數十三坪、總價一八二萬元的預售小套房。他花了十八萬的頭期款買下後,以每月九千元回租給建設公司,再 轉租給南科的高階員工。

控制預算 再買小套房賺租金收益﹁雖然每月的租金,剛好可以打平月繳八千六百元的房貸,但頭期款的負擔,還是得一肩扛,當然要省吃儉用!﹂黃柏鈞笑著說,為了省錢, 他不敢買車,工作前五年,每天從新市老家坐火車通勤到台南市上班,每月交通費不過六七四元,伙食費每餐平均不超過六十元。

另外,文筆不錯的 黃柏鈞,還曾參加文學獎徵文比賽賺獎金,並出版過四本書,把賺來的錢用來買房子外,平常也勤閱房市理財相關資訊,跟房仲交朋友培養取得好物件的默契。有趣 的是,為了節省開支,他還常常在書店裡一站數小時,詳閱房市理財相關書籍;他十分推崇《張淳淳教你三十萬買屋當富豪》一書,認為最適合作為房市理財的入 門。

﹁當然,買房子的頭期款籌措最不容易,除了借款,我也會找人合資。﹂比方說,黃柏鈞位在台南市﹁吳園﹂附近的房子,八十萬元的頭期款就 是找哥哥一起合資。這戶靠近台南火車站、鄰近台南護校的公寓,經過他巧思整理,三間房間分租後,月租可收二萬元,扣掉每月房貸七三○○元,每月就有一萬二 千元的租金收益,投資報酬率將近一○%。

除了賺取租金收益,黃柏鈞也懂得在市場景氣欠佳時,﹁錢﹂進房市撿便宜。﹁像在金融海嘯時,當台股 跌到四千點附近,我就曾買下一戶位在百貨公司附近、總價一百八十萬元的房子,半年後帶租約出售,不算租金收益還獲利四十萬元。﹂黃柏鈞有些得意地說。

以 屋養屋 嚴選投報率八%物件下手去年四月,黃柏鈞又物色到一棟總價五百萬元的透天厝,自己找木工、找朋友粉刷省裝潢費,再上網買便宜、有質感的家具布置後,改裝成 擁有六間房間的學生宿舍。

更特別的是,這戶被黃柏鈞稱為﹁學生宿舍﹂的透天厝,還以﹁經營民宿﹂的手法,在部落格上介紹房間的擺設與風格, 不論是﹁希臘風﹂、﹁地中海風﹂等,目的在於提高出租賣相,算算加計手上另外兩間的租金收益總額大約六萬五千元,早已超過每月本薪的五萬元。

﹁ 其實我購屋的邏輯很簡單,就是用自住的角度看房子,用巧思布置房子,提高租金收益率,並選擇有保值與增值空間的房子。﹂的確,綜觀黃柏鈞手上的房屋物件, 都有幾項共同特色:鄰近學區、生活機能佳、交通方便、格局方正,及通風、採光佳的房子,且最好是一層一戶、動線流暢、房屋棟距不能太窄的房子。

另 外,黃柏鈞還強調,要精算每月房貸,並設定只買投報率八%以上的物件,才能達到﹁以屋養屋﹂,與創造年收百萬元的目標。

﹁我不覺得買屋真有 這麼難,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做好計畫,並徹底執行!﹂黃柏鈞打趣地說,相當慶幸自己﹁一股傻勁﹂的執行力。的確,正確的房市理財觀念與紀律化的執行力,再透 過簡單的理財行動,就讓工作才七年的他,累積了意想不到的財富。

黃柏鈞(化名)

出生:1977 年

現職:公務員

學歷: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工作資歷:7年

省錢 心法

1.先住家裡省下租金。

2.不開車省交通費。

3.簡單飲食省下伙食費。

黃柏 鈞的投資心法

1.收入減掉儲蓄才等於開支。

2.兼差賺稿費補貼。

3.只挑租金收益率8%以上的房子創造收益。

黃 柏鈞的房市理財七招

房市獲利方程式

薪資月收入:

約5萬元

租 金收益:

6萬5000元

每月房貸總額:

3萬6300元

每 月總收入(本薪+業外-每月房貸總額):

7萬8700元

年收入(本薪+租金+兼差):約109萬(本薪5萬元x13.5個 月+租金2.87萬元x12個月+接外稿約7萬元)

房屋持有標的:

1間自住,3間收租

名下房產市值:

自 住小套房200萬元+透天厝學生宿舍620萬元+2間公寓(138萬元+280萬元)

名下房產市值粗估

1238 萬元

1.用自住的角度篩選房子。

2.與仲介保持良好關係,掌握不錯房屋物件的訊息。

3.買學區附近的房子,賺 租金收益。

4.挑生活機能佳、交通方便的物件。

5.格局方正、通風與採光佳者。

6.最好是一層一戶與動線流暢 的公寓或透天厝,且棟距合宜的物件。

7.用租金繳房貸,單層公寓或透天厝以隔間分租提高收租總額,並自己花巧思布置提高出租賣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1

﹁給孩子經驗,比給他錢更重要﹂ 趙少康用﹁蘋果﹂給兒子上一堂理財課

 2011-9-26  TWM

一向辯才無礙的趙少康,在兒子趙大開面前講到投資,也只能乖乖閉嘴。被精於投資的黎智英大讚「很有投資 觸覺」的趙大開,首次和父親連袂出現在媒體上,要告訴你昔日政治金童怎麼教養出未來的投資金童。
撰文•方沛晶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一向言詞犀利,他在政壇辯才無礙、咄咄逼人的形象深植人心;之後轉往媒體發展,在節目罵人依舊火力十足。然而,不管是趙立委或趙董事長,面對「私人理專」,他也只能乖乖閉嘴,因為依據幾次操作經驗,這位私人理專的功力令趙少康心服口服。

五年前,這位理專就建議趙少康買進蘋果股票,當時趙少康以五十四美元進場,飆漲到一百美元,之後又回跌到 六十美元,趙少康瞞著理專獲利了結,結果看著蘋果股價一路衝到四百美元,只能扼腕。

之後,理專曾建議趙少康買Google股票,他嫌太貴;金融海嘯時又建議買黃金和石油期貨,但他又嫌太麻煩,最 後眼睜睜看著這些投資標的愈漲愈高,錯過賺錢好機會。

這位出手神準的年輕理專,不是別人,正是趙少康今年才二十一歲的兒子趙大開。趙少康、趙大開父子首次連袂 接受媒體專訪,談到過去的投資經驗,趙大開對這位投資慢半拍的老爸直搖頭;被兒子吐槽的趙少康沒有慍色,反 而帶著得意的微笑。
十七歲就當趙少康的理專 趙大開年僅十七歲時,竟然就眼光精準地相中蘋果股票,而趙少康也聽信未成年兒子的建議,大膽買進當時根本不成氣候的蘋果股票,這跟趙大開從小就顯露投資天分,而趙少康也採取開放的教育方式有關。

今年升大四的趙大開,從小就對數字特別敏銳。媽媽梁蕾笑說,「如果真的有遺傳,絕對不是遺傳到我!」因為 趙大開五歲,就會「糾正」媽媽光看包裝、顏色的購物習性,就連去便利商店買洋芋片,趙大開都會仔細計算每一 包內含幾克,換算成一克多少錢?以決定買哪一種最划算。

「不過,他這種愛計算的個性有時候真的很煩!」梁蕾說趙大開念國中,有次在捷運上追著她問,一列捷運有多 少車廂?一天有多少班次?想依此計算捷運公司可以賺多少錢,這對價錢、數字一向大而化之的梁蕾而言是很頭痛 的問題。

好在爸爸趙少康對趙大開的投資天分很欣賞,不管多繁瑣的問題,都會想辦法幫兒子解答。他注意到趙大開對於 企業怎麼賺錢、怎麼成功特別有興趣,從趙大開國中時就開始帶一些財經雜誌和企管書回家,看到有趣的產業訊息
,還會剪報給兒子看。

「很多東西我覺得有趣,不見得會持續關注,但爸爸提供資訊管道,也會和我討論,是讓我深入研究下去的動力。」趙大開上高中以後,累積很多投資理財知識,希望從紙上操作變成實際投資,於是大膽開口向趙少康提出要求,才建議爸爸讓他投資蘋果股票。

當時,趙少康沒有拒絕兒子,反而心想,不如趁機來個理財教育,要求他用從小到大存下來的零用錢投資,讓兒 子知道「投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想到,反倒是趙少康自己心臟不夠強,沒經過兒子同意就急著獲利了結,讓趙大開嘔到現在。

擅長從生活中觀察投資趨勢的趙大開,投資眼光不僅讓父親趙少康折服,最近還被精於投資的壹傳媒集團主席黎 智英當作範例,大讚他「很有投資觸覺」。

其實,剛升大學,趙大開就跟在黎智英身邊學習,大二暑假則是跟著趙少康的貿易商朋友,到國內前幾大傳產企 業走了一圈;今年暑假,趙大開更通過台灣和香港的層層面試,到巴克萊(Barclays)投資銀行部門實習,每天工 作十四個小時。

年紀輕輕就能跟在大老闆身邊,還能走訪大企業、到外商實習,趙大開擁有比同齡年輕人更豐富的經歷。或許有 人認為,這是「靠爸」光環的特殊禮遇,但趙大開不諱言,「我知道我的家境比很多人好,但不是只有從零開始才 要努力,我的機會比別人多,更應該好好把握,努力多學一點。」聽到兒子的告白,趙少康也坦言,白手致富的時 機已經過了,現在大多數的孩子物質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經驗」和「觀念」。尤其是現在世界變化太快,金融風 暴兩、三年就來一次,父母應該從小訓練孩子的理財觀。

想知道一向辯才無礙的趙少康,怎麼被兒子吐槽?趙大開又從老爸身上學到什麼?以下是趙少康父子的精采對談十七歲從蘋果開始投資生涯︽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大開的第一筆投資從何時開始?

趙大開答(以下簡稱開):大概高二,那時候我開始用iPod,就覺得iPod的使用方式和一般的MP3很不一樣,又很 有設計感,周遭越來越多人用,覺得這一定會熱賣,就跟我爸講要買一點。那時候我爸說,那個誰誰誰說蘋果股價 太高。當時蘋果股價大概五十四(美元),本益比到二、三十倍了,爸爸就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

趙少康答(以下簡稱康):我有一些朋友在投資圈工作,有的還是基金經理人。我跟他們講,我兒子覺得蘋果不錯,所有人全都反對,他們說已經漲這麼高,買了會變成笑話。可是大開就說他一定要買,我只好說,那用你從小到

大存的零用錢買(大約一萬美元),你出多少、我就出多少。
開:結果我一買,它就開始跌,就很嘔啊!然後我爸就開始嘲笑我,好險後來又漲了,不過就被爸爸賣掉了。 康:因為那時蘋果曾經漲到一百,又跌到四、五十,漲回到六十幾的時候,我就說可以了,沒有經過他同意就賣掉了;之後股價一路飆,換我一直被吐槽。


開:對呀,現在(蘋果)都已經漲到三百多了。 從黎智英身上學視野的重要問:大開好像接受過黎智英的「特別指導」? 康:黎智英很喜歡他。大開剛考上大學的時候,就在Jimmy(黎智英)那邊實習一個月,跟黎智英的兒子一起,他
親自教這兩個人經營理念、怎麼投資之類的。

開:通常早上就帶我們去看公司怎麼運作,下午他(黎智英)如果有時間,就跟我們講一下自己的過往經驗。從他 身上我發現,如果決定要做一件事情,就要相信自己的理念,不應該遇到挫折就放棄;再來就是視野很重要,要去 看未來十年、二十後的趨勢。

康:Jimmy很有意思,他小孩都在接受不同的訓練。像我女兒剛要升大學的時候,就跟著黎智英的女兒去香港學一 個月彩妝。黎智英很重視子女practical(實務)上的訓練,這比死讀書好。

我覺得父母應該要培養小孩不一樣的想法。前兩天我還講說,黎智英把股票都賣了,現在cash is king(現金為王),大開就說,搞不好現在cash is dying(現金正亡)!雖然觀點不一定對,但至少他會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還不錯,我們也鼓勵他這樣。

小時候我們帶他去義大利看拉斐爾的藝術品,他那時才八歲,我就跟他說,你看人家八歲就可以雕出這個,那你 呢?他就回我說,「那你自己幾歲?」所有旅行團團員都在笑。(記者:當時你的反應是?)咳,我覺得也是有道 理啦。

從看錯惠普體會股市的無常問:有沒有哪一支股票讓你看走眼過? 開:有啊,最近就惠普,跌到爆了嘛!我覺得自己看得還不夠遠。其實我覺得惠普產品不錯,而且當時我覺得平
板在操作上不太可能取代個人電腦,但問題是,現在大家換筆電會買平板,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基層,基層才需要有鍵盤一直打字,經理級以上的可能看別人做好的資料。這個就是自己的問題,我沒有看懂。

康: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跌成這樣?其實我跟他媽媽很高興,我們會覺得說你不可能做股票一直賺嘛,一定 要賠,才知道這個東西真的是變化莫測的;最好給他一點失敗的經驗,讓他不要那麼自信。

問:你這個暑假到Barclays實習,有什麼心得? 開:我剛去的時候壓力其實很大,坐我旁邊的是一個台大財金、會計雙主修畢業的Intern(實習生),要跟上比較
吃力。而且大家早上八點半去,做到晚上十點是正常的;有些同事做到二、三點,有時候周六、日也是這樣,不過
後來就習慣了。

康:他剛去Barclays實習的第二個禮拜,有一天很晚回來,跟我說老闆丟一個八億美元的Project(專案)給他。我 嚇一跳說,多少錢?怎麼會給一個實習生做這麼大的Research(研究)!他說有一個正職搭配,可是那個正職要忙一 個更重要的案子,所以就給他做;所以說,這個訓練真的可以接觸到很多東西。

從經驗累積正確的理財心態問:如果說,跟你一樣年齡的年輕人,想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財金知識,你會建議 他們透過什麼樣的方式?

開:我覺得第一點是心態,你不要覺得平常工作這麼辛苦,哪有力氣去看這些理財資訊?你要想,這是一個可以 比你工作還要輕鬆、又能賺錢的東西,多去接觸不會有壞處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買東西會把不同牌子拿來比品質、比價錢,但很多人買股票不比較的,誰說什麼 很好,就去買了。買小東西、花小錢的時候很注意,然後大東西反而不注意,我就覺得這很奇怪。

康:很多人亂投資一通,結果一輩子辛辛苦苦賺的錢,一次風暴就賠光。我最近就跟他討論,假如我的積蓄,一 次風暴少掉四分之一,再一次剩下十六分之九,一半都沒有了。現在兩、三年就來一次風暴,只要十年,你一輩子 的努力就通通都沒了,多慘的事情!

現在的世界變動太大了,父母應該從小訓練孩子理財觀念,不要等到長大。我們不是真的要靠股票賺多少錢,最 重要的是透過一些討論驗證,讓孩子得到經驗,這比那些錢來得重要多了。

趙少康 出生:1950年 現職:中廣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立法委員、環保署署長、飛碟電台董事長學歷:台大農機系、美國克雷蒙遜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趙大開 出生:1990年 經歷:跟在黎智英身邊學習在巴克萊實習時處理過8億美元的案子學歷:松山高中、政大企管系「投資金童」的養成之路

2005年 高一,Google剛上市時建議老爸買,趙少康嫌200美元太貴,之後股價一路漲到700美元2006年 高二,觀 察到iPod使用者越來越多,用1萬美元,以54美元買進蘋果股票2007年 高三,玩過剛在日本發售的任天堂WII大為驚 豔,以25美元買進任天堂股票,一年內獲利約40%2009年 蘋果從近200元回跌,趙少康擅自在70元附近賣掉,之後 股價一路往上飆,至今近400美元看好避險需求,建議爸爸在800元附近買進黃金期貨,趙少康嫌麻煩,之後金價一 路漲到1800美元看好公司發展,以46美元買進惠普股票,目前股價已腰斬到23元,尚未認賠賣出
趙少康取名有學問 趙少康的一對兒女,名字都很特別,兒子叫大開、女兒叫大方,幾乎讓人聽過就記得。其實這兩個名字是有典故的,「大開」是媽媽梁蕾取的,梁蕾喜歡金庸小說,而武俠人物幾乎都是大開大闔、縱橫馳騁的英雄,所以兒子取名大開。

至於女兒趙大方,趙少康則是取自《老子》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意指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稜角的,希望 女兒可以外方內圓,有原則也有包容力。

雖然寓意深遠,不過這兩個名字,因為一個是比「小開」更有錢的大開,另一個則是直接以大方為名,導致兄妹 兩人常常被朋友拗請客,還有剛認識的朋友拚命追問「本名」是什麼,讓兩人哭笑不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8

14-Oct-2011 價值投資誤區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0/14-oct-2011.html

今天沒有操作。

我想不是很多人由頭到尾一直追看本Blog的,昨天亦看回應發現有人對價值投資有誤解,所以我把一些舊文copy & paste再貼一次。還有如果大家真的有心去學習,請不要偷懶,把我的所有舊文由頭看一次吧,我不會經常重複過去已經提過的理論。

-----------------------------------------------------------------------

真正的價值投資簡單就是在價格遠低於價值時買入,而在價格遠高於價值時賣出。為何那麼多人在海嘯時損失慘重而到今天3年多時間還跟海嘯前水平出現那麼大的 差距呢?主因就是他們跟本不清楚股票應有的價值,在07年高位時還不認為價格已經遠超價值。還記得巴菲特在07年沽清中石油嗎?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知道什 麼時候應該賣出和什麼時候應該買入的,而不是永遠把個人期望值凌駕於真正價值之上的。記得我提過大部份人輸錢都是心理問題嗎?這個心理問題就是期望值的問 題。當對一隻股票加入大量的個人期望而無視實際的環境變化和公司質素,個人期望便有很大機會遠超實際價值。

原文:
http://blog.yahoo.com/smallpignotes/articles/49781

-----------------------------------------------------------------------

我發覺近幾年價值投資四字被濫用得十分嚴重,真係阿貓阿狗都可以說自己是價值投資者。那些買創業板股,細價股,莊家股,大股東向下炒股或在高位買入股票的 人竟然可以厚顏地說自己是價值投資,好像只要自稱是價值投資者,所有買入的股票都必定是正確的,頭上的光環會特別明亮的。連買入5%股權都不能的人,有信 心公司必定會依自已方向來反映價值嗎?那些阿貓阿狗價值投資者最常用的技倆就是賺時話﹕睇下我用價值投資法賺左幾多」,蝕時就會話「過幾年你就知」。當然幾年之後還蝕錢亦會繼續話「過幾年你就知」。大家是否覺得很無敵?

無錯,因為價 值投資有此無敵技倆可用,很多阿貓阿狗都喜歡 自稱價值投資者來滿足自己不會犯錯的心理。相反純投機者就表現得十分赤裸裸,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根本沒有借口為自己錯的東西說成是對的。那些阿貓阿狗價 值投資者令我想起《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岳不群是一個澈頭澈尾的偽君子,沒有看過《笑傲江湖》的人,可以去查查岳不群的人格特徵。

某位專家 又話價值投資和止蝕是矛盾的,但他不知道巴菲特在前幾年買入的美國石油公司最後就是止蝕離場。難道巴菲特在買入前不是用價值投資法嗎?非也,原因是人必定 會犯錯,價值投資者都會有計錯數看錯人的時候,當發現自己買入時已經計錯數,止蝕是十分合情合理。那些阿貓阿狗價值投資者好像自己比巴菲特更強,可以 100%認為自己必定正確。

我想指出 的最大重點是投資者必須要有兩個概念﹕1. 人沒有預知能力,2. 人必定會犯錯。認錯很難嗎?

原文:
http://blog.yahoo.com/smallpignotes/articles/49795

----------------------------------------------------------------------- 

昨天提到 價值投資的問題,但我發覺不少人有一個錯誤概念,認為價值投資必定等同長期持有。巴菲特當年買入中石油時並不知道要多少年才可以反映出該股真正的價值,但 不到3年已經超出價值,結果當然沽清獲利。買入後3年沽清,大家認為是長期持有嗎?現實是很多股票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充分反映價值,只有在足夠長的時間裡 才有機會被市場慢慢發掘出真正的價值,但時間的長短沒有人會知道,結果就給人一個錯覺以為價值投資等同長期持有。如果有人買入股票後,不用一年就出現市場 極度瘋癲,把買入的股票炒得比真正價值高出很多(overvalued),而這時候沽清股票,因為持有不到一年時間,大家認為這是投機還是價值投資呢?如 果同一隻股票,有人在十年前以相同價格買入(假設股息等因素已經除權等值),那持有一年和持有十年來達到相同利潤,那一種是價值投資呢?相信聰明的人已經 明白價值投資並不等同長期持有,長期持有只是一項手段來等待股票價值的充分反映,而時間的長短有可能是一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當股票價值得到充分 反映後,價值投資人會做的就是沽出獲取現金再等待買入其他更具投資價值的項目。

很多長期 投資者因為有此錯覺而誤會自己是價值投資人。我想大家不會反對東尼是一個價值投資人,他都會為自己組合進行增減股票的操作。而我看到一些長期投資者很抗拒 減股票的操作,難道減股票後得到的現金再增其他更具投資價值的股票是錯嗎?我跟很多長期投資者一樣都贊同長期持有盈富基金的好處,但盈富基金實質上是每年 都會做出減癈股增好股的操作,為何同意長期持有盈富基金,而不同意減癈股增好股的操作呢?的確很矛盾,但只要用最客觀的邏輯思維,不要以對抗的感性態度去 思考這個問題,相信大家會想到問題的核心所在。一切在乎人心是否開放。

原文:
http://blog.yahoo.com/smallpignotes/articles/49796

現金3.2%

倉位本年股本回報-13.4%。跑嬴恆指6.2%。跑嬴國指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2

05-Sep-2011 風險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09/05-sep-2011.html

相信很多人以為股票投資的風險就是虧損,事實是沒有人有能力買股票做到任何時間都零虧損的,所以虧損風險只是表象,我認為真正的風險有二:

  1. 不知道為何虧損
  2. 虧損超出可控範圍

如果虧損了都不知道為何虧損,我們是不會知道下一步的合理做法。記得香港有一位醫生,海嘯前什麼次按(當時可笑的有人以為是二按)、CDS、資 金流動性、環球經濟等什麼都不知道,心想為何本土經濟一片繁榮之下可以突然間自己的投資嚴重虧損,真是死了都不知為何會死,最後他為了明白虧損的原因,去 了讀CFA。當然要明白海嘯時的嚴重性和破壞性,不必真的去讀CFA,但這個故事說明風險就是來自於你的不知道。虧損前的不知道固然是風險,但虧損後的不 知道才是更大的風險,因為不去了解為何虧損,虧損後的不知道就會成為大家下次虧損前的不知道了,結果虧損便很容易重複下去,不斷累積。

另一個風險就是虧損超出可控範圍,這種風險通常都是因為投資的全部或部份資金不是閒錢,或者資金來自借貸。愈窮愈見鬼大家可能聽過,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 經歷過。給大家一個例子,當投資出現虧損,我們初期可能不去理會,但當虧損愈來愈嚴重時突然失業,失業後的生活住屋開支等還要照常支出,甚至有借貸要償 還,後備資金不敷應用時,你可以做的可能只有不問價的賣股。不要天真的以為這個例子必定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一旦發生,你有後路嗎?所以當自己未達財 務自由或有充足後備資金前,不要無視賬面上的虧損不去作出風險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3

16-Sep-2011 思捷門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09/16-sep-2011.html

昨天沽出330,我相信買入前做過此股研究的理性人,看了業績報告後絕對有能力在3秒之內作出沽清決定,即使不賣出,亦絕不會買入,但為何我可以在直 插$17.xx後的短時間停頓可以順利成交賣出呢?什麼人接我的貨呢?

我的思想實驗作出三個假設:

1. 搏反彈的投機者。
2. 無論任何情況都愈跌愈買的持有者。
3. 程式交易的自動買盤。

大家認為以上三項中的那一項最大機會接我貨呢?

近期的思捷門事件引來了大量的「討論」,其實分析錯誤有幾閒,最重要是保持FA入FA出,TA入TA出,如果大家認為FA入TA出的變招技巧會更有效,我 不會反對使用,但我相信在未來長久的投資生涯中,會出現更大量的錯誤,即是賺少了很多應該賺的。我想賺少了很多應該賺的這點有部份人已經身同感受。

當然有些人的投資系統是封閉式的(Close End),即是有入無出,無論FA入又或者TA入,任何情況都沒有一致性的退出機制是十分危險的。這種封閉式投資系統的最大問題就是蝕多了很多不應該蝕 的。

賺少了很多應該賺的,還是蝕多了很多不應該蝕的,大家自行研究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吧。那些對個人投資哲學思考沒有幫助的「討論」,大家還是左眼入右眼 出吧(單眼發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4

20-Sep-2011 毛利看理財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09/20-sep-2011.html

我在年青讀書時,經濟會計投資等什麼都不會(我主修理科的),當時跟本沒有毛利這個概念,但不知為何去茶餐廳或快餐店吃飯時總會奇怪為何飲品的價格比食品 不成比例的高很多,所以當時已經覺得飲品不"抵",結果是如果不包餐飲便盡量不叫飲品,只飲免費的水便算。當時這種行為並不是因為要慳錢理財,而是覺得不 值。

後來在學習投資的過程中,明白原來餐飲業中,茶水部是毛利最高的,這就解開了我當年的疑問,因為飲品的毛利比食品高很多,所以才有價格不成比例的感覺。

依照上邊的例子,如果免費的水已經滿足了要求,為何要付出性價比低很多的飲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正正就是理財的一個重要部份,而其中一種不必要的支出就是 如例子一樣,當有其他代替品的情況下付出比價值高很多的價格。例如女士們要買一個耐用的手袋,可以買一個中價的普通牌子手袋,而不必去買LV或Prada 手袋,因為名牌手袋的毛利是比一個中價的普通牌子手袋高很多的。

毛利高的原因並不是來自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而是來自消費者的實際+心理需求,而心理需求很多時都是不必要的。降低心理需求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註:毛利 = 價格 - 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5

22-Sep-2011 波浪理論缺陷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09/22-sep-2011.html

市場上一般都有很多理論,但理論背後很多時都有很多缺陷,結果就變成"好睇唔好食"。特別是以圖表作為理論依據時,因為只有圖表的左方是已知,但圖表的右 方是未知的,而這些理論都是想預測圖表的右方,但天下間沒有理論是有預知能力的,可想而知出錯機會有多大。

以下就是波浪理論的缺陷 :

  1. 波浪理論家對現象的看法並不統一。每一個波浪理論家,包括艾略特本人(發明者),很多時都會受一個問題的困擾,就是一個浪是否已經完成而 開始了另外一個浪呢?有時甲看是第一浪,乙看是第二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看錯的後果卻可能十分嚴重。一套不能確定的理論用在風險奇高的股票市 場,運作錯誤足以使人損失慘重。 
  2. 甚至怎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浪,也無明確定義,在股票市場的升跌次數絕大多數不按五升三跌這個機械模式出現。但波浪理論家卻曲解說有些升跌不應該計 算入浪裡面。數浪(WaveCount)完全是隨意主觀。
  3. 波浪理論有所謂伸展浪(ExtensionWaves),有時五個浪可以伸展成九個浪。但在什麼時候或者在什麼准則之下波浪可以伸展呢?艾略特卻 沒有明言,使數浪這回事變成各自啟發,自己去想。
  4. 波浪理論的浪中有浪,可以無限伸延,亦即是升市時可以無限上升,都是在上升浪之中,一個巨型浪,一百幾十年都可以。下跌浪也可以跌到無影無蹤都仍 然是在下跌浪。只要是升勢未完就仍然是上升浪,跌勢未完就仍然在下跌浪。這樣的理論有什麼作用?能否推測浪頂浪底的運行時間甚屬可疑,等於純粹猜測。
  5. 艾略特的波浪理論是一套主觀分析工具,毫無客觀准則。市場運行卻是受情緒影響而並非機械運行。波浪理論套用在變化萬千的股市會十分 危險,出錯機會大於一切。
  6. 波浪理論不能運用於個股的選擇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6

需謹記的六大理財觀念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觀念一:樹立堅強信念,投資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許多工薪階層或中低收入者持有"有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的觀念。普遍認為,每月固定的工資收入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就差不多了,哪 來的餘財可理呢?"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仍是一般大眾的想法。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理財。舉個例子,假如你身上有10萬元,但因理財錯誤,造成財務損失,很可能立即出現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的許多問題,而擁有百 萬、千萬、上億元"身價"的有錢人,即使理財失誤,損失其一半財產亦不致影響其原有的生活。因此說,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 事,在這場"人生經營"過程中,愈窮的人就愈輸不起,對理財更應要嚴肅而謹慎地去看待。

理財投資是有錢人的專利,大眾生活資訊來源的報章、電視、網路等媒體的理財方略是服務少數人理財的"特權區"。如果真有這種想法,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當 然了,在蕓蕓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中產階層工薪族、中下階層百姓仍占極大多數。由此可見,投資理財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沒有錢的窮人或 初入社會又身無一定固定財產的中產等層次上的"新貧族"都不應逃避。即使捉襟見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運用得當更可能是"翻身"的契機呢!

其實,在我們身邊,一般人光叫窮,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於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 行為,認為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或把投資理財與那些所謂的"有錢人"劃上等號,再以價值觀貶抑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邏輯思維--一方面 深切體會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面卻又不屑于追求財富的聚集。

因此說,我們這些蕓蕓眾生必須要改變的觀念是,既知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係,就應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 奴隸,所以才要誠實面對自己,究竟自己對金錢持何種看法?是否所得與生活不成比例?金錢問題是否已成為自己"生活中不可避免之痛"了?

財富能帶來生活安定、快樂與滿足,也是許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徑之一。適度地創造財富,不要被金錢所役、所累是每個人都應有的中庸之道。要認識到,"貧窮並 不可恥,有錢亦非罪惡",不要忽視理財對改善生活、管理生活的功能。誰也說不清,究竟要多少資金才符合投資條件、才需要理財呢?

理財應"從第一筆收入、第一份薪金"開始,即使第一筆的收入或薪水中扣除個人固定開支及"繳家庫"之外所剩無幾,也不要低估微薄小錢的聚斂能力,1000 萬元有1000萬元的投資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財方式。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都從儲蓄開始累積資金。一般薪水僅夠糊口的"新貧族",不論收入 多少,都應先將每月薪水撥出10%存入銀行,而且保持"不動用"、"只進不出"的情況,如此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 元的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劈開利息不說或不管利息多少,20年後僅本金一項就達到12萬了,如果再加上利息,數目更不小了,所以"滴水成 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當然,如果嫌銀行定存利息過低,而節衣縮食之後的"成果"又稍稍可觀,我們也建議開闢其他不錯的投資途徑,或入戶國債、基金,或涉足股市,或與他人合夥入 股等,這些都是小額投資的方式之一。但須注意參與者的信用問題,剛開始不要被高利所感,風險性要妥為評估。絕不要有"一夕致富"的念頭,理財投資務求扎實 漸進。

總之,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時間一樣,懂得充分運用,時間一長,其效果就自然驚人。最 關鍵的起點問題是要有一個清醒而又正確的認識,樹立一個堅強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我們再次忠告:理財先立志--不要認為投資理財是有錢人的專利--理財從 樹立自信心和堅強的信念開始。

觀念二:理財重在規劃別讓"等有了錢再說"誤了你的"錢程"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一輩子工作勤奮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錢,卻又不知所為何來,既不知有效運用資金,亦不敢過於消費享受,或有些人圖"以小搏大",不看自 己能力,把理財目標定得很高,在金錢遊戲中打滾,失利後不是頹然收手,放棄從頭開始的信心,就是落得後半輩子悔恨抑鬱再難振作。

要圓一個美滿的人生夢,除了要有一個好的人生目標規劃外,也要懂得如何應對各個人生不同階段的生活所需,而將財務做適當計劃及管理就更顯其必要。因此,既 然理財是一輩子的事,何不及早認清人生各階段的責任及需求,訂定符合自己的生涯理財規劃呢?

許多理財專家都認為,一生理財規劃應趁早進行,以免年輕時任由"錢財放水流",蹉跎歲月之後老來嗟歎空悲切。

1、求學成長期:這一時期以求學、完成學業為階段目標,此時即應多充實有關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若有零用錢的"收入"應妥為運用,此時也應逐漸建立正確的 消費觀念,切勿"追趕時尚",為虛榮物質所役。

2、入社會青年期:初入社會的第一份薪水是追求經濟獨立的基礎,可開始實務理財操作,因此時年輕,較有事業沖勁,是儲備資金的好時機。從開源節流、資金有 效運用上雙管齊下,切勿冒進急躁。

3、成家立業期:結婚十年當中是人生轉型調適期,此時的理財目標因條件及需求不同而各異,若是雙薪無小孩的"新婚族",較有投資能力,可試著從事高獲利性 及低風險的組合投資,或購屋或買車,或自行創業爭取貸款,而一般有小孩的家庭就得兼顧子女養育支出,理財也宜採取穩健及尋求高獲利性的投資策略。

4、子女成長中年期:此階段的理財重點在於子女的教育儲備金,因家庭成員增加,生活開銷亦漸增,若有扶養父母的責任,則醫療費、保險費的負擔亦須衡量,此 時因工作經驗豐富,收入相對增加,理財投資宜採取組合方式,貸款亦可在還款方式上彈性調節運用。

5、空巢中老年期:這個階段因子女多半已多各自離巢成家,教育費、生活費已然減少,此時的理財目標是包括醫療、保險專案的退休基金。因面臨退休階段,資金 亦已累積一定數目,投資可朝安全性高的保守路線逐漸靠攏,有固定收益的投資尚可考慮為退休後的第二事業做準備。

6、退休老年期:此時應是財務最為寬裕的時期,但休閒、保健費的負擔仍大,享受退休生活的同時,若有"收入第二春",則理財更應採取"守勢",以"保本" 為目的,不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以免影響健康及生活。退休期有不可規避的"善後"特性,因此財產轉移的計劃應及早擬定,評估究竟採取贈與還是遺產繼承方式符 合需要。

上述六個人生階段的理財目標並非人人可實踐,但人生理財計劃也決不能流於"紙上作業",畢竟有目 標才有動力。若是毫無計劃,只是憑一時之間的決定主宰理財生涯,則可能有"大起大落"的極端結果。財富是靠"積少成多"、"錢滾錢"地逐漸累積,平穩妥當 的生涯理財規劃應及早擬定,才有助於逐步實現"聚財"的目標,為人生奠下安定、有保障、高品質的基礎。

觀念三:拒絕各種誘惑不良理財習慣可能會使你兩手空空

每個月領薪日是上班族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購置家庭用品,或是購買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飾,或是與朋友約好去上一份"人情"……,各種生活花費都在等著每個月 的薪水進賬。

在我們身邊不時地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固定而常見的收入不多,花起錢來每個都有"大腕"氣勢,身穿名牌服飾,皮夾裏現金不能少,信用卡也有厚厚一疊,隨便一 張刷個兩下子,獲得的虛榮滿足勝於消費時的快樂。

月頭領薪水時,錢就像過節似的大肆花,月尾時再苦嘰嘰地一邊縮衣節食,一邊再盼望下個月的領薪日快點到,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寫照,尤其是初入社會經濟剛獨立 的年輕人,往往最無法抗拒消費商品的誘惑,也有許多人是以金錢(消費能力)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補償心理某方面的不足,這就使得自己對金錢的支配力不能 完全掌握了。

面對這個消費的社會,要拒絕誘惑當然不是那麼容易,要對自己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具有完全的掌控權 就要先從改變理財習慣下手。"先消費再儲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財習慣錯誤,許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為你的"消費"是在前頭,沒有儲蓄的 觀念。或是認為"先花了,剩下再說",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費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開支。對中國許多的老百姓來說,要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才是正確的理財 法,實行自我約束,每月在領到薪水時,先把一筆儲蓄金存入銀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購買一些小額國債、基金,"先下手為強",存了錢再說,這樣一方面可控 制每月預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漸養成節儉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消費觀甚至價值觀,以追求精神的充實,不再為虛榮浮躁的外表所惑。這種"強迫儲蓄"的 方式也是積攢理財資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僅要"瞻前"也要"顧後",讓"儲蓄"先於"消費"吧!切不可先消費--盡情享 受人生--等有了"剩餘"再去儲蓄。

觀念四:沒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來自于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

常聽人以"沒有數位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藉口規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似乎一般人易於把"理財"歸為個人興趣的選擇,或是一種天生具有 的能力,甚至與所學領域有連帶關係,非商學領域學習經驗者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而"自暴自棄""隨性"而為,一旦被迫面臨重大的財務問題,不是任人宰 割就是自歎沒有金錢處理能力。

事實上,任何一項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學習與實際經驗才是重點。理財能力也是一樣,也許具有數位觀念或本身學習商學、經濟等學科者較能觸類旁通,也較 有"理財意識",但基於金錢問題乃是人生如影隨形的事,尤其現代經濟日益發達,每個人都無法自免于個人理財責任之外。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女人是天生的 理財高手",從現今一般家庭由太太掌管財務的比例較高中似乎得到印證,但從家庭角色分工的角度來看,管家的人管錢也是理所當然的"份內事",但並不表示女 性擅長理財,不然為何在理財專業人士當中,女性的比例又偏低呢?

現代經濟帶來了"理財時代",五花八門的理財工具書多而龐雜,許多關於理財的課程亦走下專業領域 的舞臺,深入上班族、家庭主婦、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勤儉儲蓄的傳統單一理財方式已無法滿足一般人需求,理財工具的範疇擴展迅速。配 合人生規劃,理財的功能已不限於保障安全無慮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滿足。這時,你還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玩金錢遊戲",與己無關的行為,那就證 明你已落伍,該急起直追了!

觀念五:不要奢求一夕致富別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裏

有些保守的人,把錢都放在銀行裏生利息,認為這種做法最安全且沒有風險。也有些人買黃金、珠寶寄存在保險櫃裏以防不測。這兩種人都是以絕對安全、有保障為 第一標準,走極端保守的理財路線,或是說完全沒有理財觀念;或是也有些人對某種單一的投資工具有偏好,如房地產或股票,遂將所有資金投入,孤注一擲,急於 求成,這種人若能獲利順遂也就罷了,但從市面有好有壞波動無常來說,憑靠一種投資工具的風險未免太大。

有部分的投資人是走投機路線的,也就是專做熱門短期投資,今年或這段時期流行什麼,就一窩蜂地把資金投入。這種人有投資觀念,但因"賭性堅強",寧願冒高 風險,也不願扎實從事較低風險的投資。這類投機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時機好也許能大賺其錢,但時機壞時亦不乏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的"活生生"例 子。

不管選擇哪種投資方式,上述幾種人都犯了理財上的大忌:急於求成,"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缺乏分散風險觀念。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發達、國際市場的大開,投資渠道也愈來愈多,單一的投資工具已經不符民情,而且風險太大,於是乎有"投資組合"的觀念應運而生, 目的既為降低風險,同時也能平穩地創造財富。

目前的投資工具十分多樣化,最普遍的不外乎有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共同基金、外幣存款、海外不動產、國外證券等,不僅種類繁多,名 目亦分得很細,每種投資渠道下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若不具備長期投資經驗或非專業人士,一般人還真弄不清呢。因此我們認為,一般大眾無論如何對基本的投資 工具都要稍有瞭解,並且認清自己的"性向"是傾向保守或具冒險精神,再來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選擇較有興趣或較專精的幾種投資方式,搭配組 合"以小博大"。投資組合的分配比例要依據個人能力、投資工具的特性及環境時局而靈活轉換。個性保守或閒錢不多者,組合不宜過於多樣複雜,短期獲利的投資 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有沖勁且不怕冒險者,可視能力來增加高獲利性的投資比例。各種投資工具的特性,則通常依其獲利性、安全性和變現性(流通性)三個原則 而定。例如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變現性也強,但獲利性相對地低了;而股票、期貨則具有高獲利性、變現性也佳但安全性低的特性;而房地產的變現能力低,但 安全性高,獲利性(投資報酬率)則視地段及經濟景氣而有彈性。配合大經濟環境和時局變化,一般說來,經濟景氣不良、通貨膨脹明顯時,投資專家莫不鼓勵投資 人增加變現性較高且安全性也不錯的投資比例,也就是投資策略宜修正為保守路線,維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資獲利,靜觀其變,"忍而後動'"。景氣回蘇,投資環境 活絡時,則可適時提高獲利性佳的投資比例,也就是冒一點風險以期獲得高報酬率的投資。瞭解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時,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保 全"作法。目前約有八成的人仍選擇銀行存款的理財方式,這一方面說明大眾仍以保守者為多,另一方面也顯示,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投資組合中最保險的投資工具 仍要占一定比例,我們普遍認為,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高風險的投資裏去。"投資組合"乃是將資金分散至各種投資專案中,而非在同一種投資"籃子"中作組 合,有些人在股票裏玩組合,或是把各種共同基金組合搭配,仍然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作法,依舊是不智之舉啊!

觀念六:管理好你的時間勝於管理好你的金錢和財富

現代人最常挂在嘴邊的就是"忙得找不出時間來了"。每日為工作而庸庸碌碌,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就像常怨歎錢不夠用的人一樣,是"時間的窮人",似乎 都有恨不得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來過的願望。但上天公平給予每人一樣的時間資源,誰也沒有多佔便宜。在相同的"時間資本"下,就看各人運用的巧妙了,有 些人是任時間宰割,毫無管理能力,二十四小時的資源似乎比別人短少了許多,有人卻能"無中生有",有效運用零碎時間;而有些懂得"搭現代化便車"的人,乾 脆利用自動化及各種服務業代勞,"用錢買時間"。"時間即金錢",尤其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更能深切感受,每天時間分分秒秒的流失雖不像金錢損失到"切 膚"的程度,但是,錢財失去尚可複得,時間卻是"千金喚不回"的。如果你對上天公平給予每個人24小時的資源無法有效管理,不僅可能和理財投資的時機性失 之交臂,人生甚至還可能終至一事無成,可見"時間管理"對現代理財人的重要性。想向上帝"偷"時間既然不可能,那麼學著自己"管理"時間,把分秒都花在" 刀口"上,提高效率,才是根本的途徑。

"忙"、"沒有時間"只是藉口而並非真實,如果聰明才智相仿,而工作時數比別人長,績效(薪水、所得、職位、成就)卻不比別人好,那就該好好檢討,是不是 沒有充分發揮時間效率?在心理上必須建立一個觀念,力求"聰明"工作,而不是"辛苦"工作。例如別人六個小時可做到的事,我努力在四個小時之內完成。以追 求最高的時間績效為目標,假以時日,時間自然在你掌握中!

時間管理與理財的原理相同,既要"節流"還要懂得"開源"。要"賺"時間的第一步,就是全面評估時間的使用狀況,找出所謂浪費的零碎時間,第二步就是予以 有計劃地整合運用。首先列出一張時間"收支表",以小時為單位,把每天的行事記錄起來,並且立即找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徹底改善。再來,把每日時間切割成單 位的收支表做有計劃的安排,切實去達成每日績效目標。"時間是自己找的",當你把"省時"養成一種習慣,自然而然就會使每天的二十四小時達到"收支平衡" 的最高境界,而且還可以"遊刃有餘"的處於"閒暇"的時間,去從事較高精神層次的活動呢!

如果你是開車或乘公交車的上班族,平均一天有兩個小時花在交通工具上,一年就有一個月的時間待在車裏。如果把這一個月裏每天花掉的兩個小時集中起來,連續 不斷地坐一個月的車,或不眠不休地開一個月的車,就能體會其時間數量的可觀了。

要占時間的優勢,就要積極地"憑空變出"時間來,以下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讓你輕鬆成為"時間的富人"。

儘量利用零碎時間:坐車或等待的時間拿來閱報、看書、聽空中資訊。利用電視廣告時間處理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家事。不要忽略一點一滴的時間,儘量利用零碎 時間處理雜瑣事務。

改變工作順序:例如做飯時,先洗米煮飯、煮湯、再來洗菜、炒菜,等菜上桌的同時,飯、湯也好了。稍稍改變一下工作習慣,能使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此種"時 間共用"的作業方式可在工作中多方嘗試,而"研究"出最省時的順序。

批量處理,一次完成:購物前列出清單,一次買齊。拜訪客戶時,選擇地點鄰近的一併逐戶拜訪。較無時效性的事務亦以地點為標準,集中在同一天完成,以節省交 通時間。

工作許可權劃分清楚,不要凡事一肩挑:學習"拒絕的藝術",不要浪費時間做別人該做的事,同事間互相幫忙偶爾為之,不要因"能者多勞"而做爛好人。辦公室 的工作各有分工,家事亦同,家庭成員都該一起分擔,上班族家庭主婦不要一肩挑。例如,先生的書房、車子;小孩的房間、玩具要求他們自己清理,家事也要分工 負責,把省下的時間用來自我充實,做個"新時代主婦"。

善加利用付費的代勞服務;銀行的自動轉帳服務可幫你代繳水電費、煤氣費、電話費、信用卡費、租稅定存利息轉賬等,多加利用,可省舟車勞頓與排隊等候的時 間。

以自動化機器代替人力:辦公室的電話連絡可以傳真信函、電子郵件取代,一方面可節省電話追蹤的時間內容又有憑據,費用亦較省。而且傳真信、電子郵件簡明扼 要,比較起電話連絡須客套寒暄才切入主題,節省許多無謂的"人力"與時間。家庭主婦亦可學習美國婦女利用機器代勞的快速做家事方法。例如使用全自動單缸洗 衣機、洗碗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電用品,可比傳統人力節省超過一半的時間,十分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7

12-Oct-2011 財務自由三步曲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0/12-oct-2011.html

很多人都希望財務自由,但又很多人都好像不得其法,磋跎歲月很多年之後又一事無成。今天又簡單地說說財務自由三步曲:

  1. 儲錢
  2. 儲經驗
  3. 儲資產

記住這三步是有先後次序的,儲不了錢的人基本上都走不了第二第三步,而沒有經驗的人儲資產又會處處碰釘。

儲錢其實是一件非常非常簡單的事情,但無奈一些人連這基本概念都沒有,很喜歡餐搵餐食餐餐清,更甚的會借錢消費欠下一身咭數,這些人都是財務自由無望,退 休等社會救濟的一群。最有效的儲錢方法當然是開源節流,如何開源,如何節流,自己想方法吧。

有了資金,當然就要學習如何去運用,這就是儲經驗了。牛頓說,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他看得更遠,而這名巨人就是前人的經驗智慧。不知道大家喜不喜 歡看書,但成功的人絕對是喜歡看書的一群。有些人連一本書都不肯買來看便進行投資橫沖直撞,焦頭爛額是遲早的事。書中自有黃金屋,又是大家去想想吧。

有了一定的投資經驗智慧,最終一步就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買入最大量的資產。什麼是最有效的方法呢?很簡單一個例子,恆指萬2點買入資產非常有效,恆指3萬 點買入資產非常無效。

我說的其實很概念性,當中細節可能幾本書都說不完,但活到老學到老,大家保持學習,保持進步,起步得愈早,愈快達到目標,Stay Hungry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