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家堅持早7點更新的商業媒體,要做中國版的《哈佛商業評論》?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7/158205.shtml

這家堅持早7點更新的商業媒體,要做中國版的《哈佛商業評論》? | 每日黑馬
常皓靖 常皓靖

這家堅持早7點更新的商業媒體,要做中國版的《哈佛商業評論》? | 每日黑馬

這家公司已經獲得了400萬的天使輪融資,目前他們正在尋找Pre-A輪融資。

關註商業圈的人可能很熟悉礪石商業評論這個微信公眾號。與一些報道商業現象的媒體不同的是,礪石商業評論的定位是聚焦於深度報道的商業媒體,其挖掘商業現象背後的商業管理實踐。

礪石商業評論會在每天早7點發一篇原創的深度稿件,報道的是一些極具創新性和領導性的企業。創始人劉學輝向i黑馬透露,礪石商業評論今年6月1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更新了第一篇文章,2個多月積累了6萬余用戶,頭條平均閱讀量在4000-5000之間,王石、賈躍亭等眾多大佬都轉發過他們的文章。

現在,團隊有5個人在做內容,大部分並非媒體人出身,而是之前在企業做戰略經營管理,具有深刻的商業理解與管理洞見。創始人劉學輝也是這樣,他之前在樂視負責戰略管理和戰略投資。“雖然我不是一個職業寫文章的人,但是因為我文筆還不錯,在微博上寫的文章也比較受歡迎,所以就莽撞地沖進了媒體行業。”

然而,文筆只是基礎,更深層的原因是劉學輝對商業的理解。在樂視工作的期間,他發現現在全球經濟有已經轉向中國的趨勢,然而中國在商業服務生態上和美國有一定的差距。“一個成熟的商業生態除了有優秀的企業,還要有一些好的咨詢公司、商學院和商業媒體,但在中國幾乎沒有能與《哈佛商業評論》、麥肯錫、哈佛商學院相媲美的商業媒體、咨詢公司與商學院。

基於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特征,劉學輝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與工具。“所以我便有了辭職創業的想法。”

37694417938901656

圖為礪石商業評論創始人劉學輝

礪石商業評論只是他規劃的一部分,發現商業媒體變現是存在瓶頸的他,在媒體業務之外,還開辟了礪石咨詢和礪石資本業務。具體來說,礪石咨詢主要以企業市值管理為核心,提供從設企業商業模式設計到戰略規劃,再到戰略落地的一整套企業管理服務。礪石資本是給企業做投融資的業務。而管理咨詢與投融資正是劉學輝及其團隊的特長。

雖然創業不久,很多企業就主動找上門來,礪石咨詢已經簽約了5家企業,為它們提供長期管理顧問服務。但是,目前礪石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礪石商業評論上,礪石咨詢、礪石資本這兩塊業務還未投入太多資源與精力。對此,劉學輝有自己的考慮,“礪石商業評論沒有做紮實之前,其他業務不能沖的太前,我們希望把礪石商業評論先做到行業領先,再去攻堅礪石咨詢與礪石資本。”

劉學輝的考慮不難理解,早在做礪石之前,他就明確了這三項業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任何一個做得好都會給另外兩個帶來質的提升。

成立之初,礪石已經獲得了400萬的天使輪融資,目前他們正在尋找Pre-A輪融資。在團隊未來的規劃中,接下來會做礪石商業評論的PC端與移動端網站,並希望年底可以做到100萬用戶。團隊最終的願景是,希望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和工具改變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同時礪石希望做一個互聯網上的商學院,通過視頻直播和點播的方式把優秀的管理理念帶給更多的企業家與創業者。

劉學輝對礪石未來的願景非常宏大,希望將來能成為互聯網上哈佛商業評論與哈佛商學院,真正讓商學教育跨越國界、跨越膚色、跨越階層。

黑馬檔案:

公司:礪石(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創始團隊:劉學輝、崔登攀

所在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商業媒體

融資狀況:完成400萬天使輪融資,正在啟動Pre-A輪融資

礪石 商業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09

中國人的故事:他演繹了中國版的《辛德勒的名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9/1043529.html

42年前的10月9日,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主人公的原型奧斯卡·辛德勒逝世,二戰期間,他曾保護了1200名左右猶太人的生命,占波蘭全部存活猶太人數量的一半左右。時至今日,每年仍有許許多多幸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

“中國的辛德勒”,卻極少有人知道。

這個人是一位外科醫術全才,二戰期間冒死解救猶太囚犯,被猶太人稱為“中國神醫”!

拯救一個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

達豪集中營,1945年4月。

此時,距離德國投降還有1個月的時間。納粹對大勢已去的現實心知肚明,開始大規模地虐殺集中營里關押的犯人。

當時,納粹黨衛軍獲知美軍正在慕尼黑周邊活動,便強令達豪集中營的6000多名囚犯離開此地,徒步前往南部。

行進過程中,不少人因為無力繼續前行而死於毒打和槍口。所以,隊伍到巴伐利亞時,犯人僅剩下一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達毫死亡行進”。

就是這支死亡行進隊伍里,奇跡般地被救下40多個人,因為一位中國醫生——裘法祖!

從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裘法祖留在德國從事外科醫生的工作。一個普通的早晨,裘法祖聽到護士一聲尖叫,他一眼望到街對面,就被慘象驚呆了。

幾十個血肉模糊的人,在地上躺得七倒八歪,羸弱待斃,身上的集中營條紋囚服臟陋不堪。持槍的德國士兵包圍著他們,大聲吆喝著,“快起來!”

雖然對納粹的惡行有所耳聞,但看到這樣的景象,憤怒的熱血一下沖上額頭,顧不上恐懼,他迎著納粹士兵走了過去。

看到黃皮膚的中國人出現在救護隊伍中時,納粹士兵瞪大了眼。襲法祖大膽地迎上前去,鼓足所有勇氣,大聲喊道:“他們全都感染上傷寒,我們必須把他們帶走!”

他瘋了嗎?周圍的人們驚恐地看著納粹士兵舉著槍來到這個中國醫生面前。然而,裘法祖並沒有後退。

納粹士兵也知道自己的軍隊大限將至,於是無奈地揮揮手,居然妥協了!就這樣,40多名集中營犯人被裘法祖帶進了醫院,在幾名醫生、護士幫助下,犯人們被藏進了醫院地下室。

盡管條件艱苦,外面危險重重,但在襲法祖的悉心治療和照料下,40名猶太人全部存活下來,直到戰爭結束,終於重獲自由。而據說,當時其他集中營的犯人大都沒有生還。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 ”這是《辛德勒的名單》里的經典臺詞,意思是:拯救一個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

據統計,達豪集中營在最後的6年中,將31393人折磨至死。40人,在這其中算不上多大的數字,但是這個貌不驚人的中國年輕醫生,卻用醫者的良知和胸懷,用超越國界的人性力量,煥發出震撼人心的光輝。一雙手,改變了這40多個家庭的命運。

這個歷史的謎團直到現在才慢慢解開,裘法祖因在拯救德國二戰大轟炸受害者、救助集中營猶太人的過程中具有突出貢獻,1985年,德國政府授予他“國家大十字勛章”。

裘法祖也因此成為德國這項傳統榮譽制度史上第一位獲得勛章的亞洲人! 

他說他有三個母親

1946年底,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德國,裘法祖萌發了回國的念頭,因為那里還有戰爭,那里還在流血,為自由而戰的同胞,同樣需要他的手術刀愈合創傷。然而當時,裘法祖已經娶了一位德國妻子,生活已經非常穩定,有了孩子,還買了汽車和房子。

“連孩子的奶粉都買不到,幹嘛回去?”得知他有回中國的念頭,許多朋友好意勸阻。他並不爭辯,坦然地退掉了洋房,賣掉了汽車,攜妻帶子回到了祖國。

醫生也是戰士,只要祖國一聲召喚,醫生也能上前線!

1952年,裘法祖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並任顧問,在長春軍醫大學救治誌願軍傷員,不眠不休的手術臺前,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1956年,他受聘為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開展了一系列當時國內沒人敢做的複雜手術,為上百萬患者開辟生命之路。

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機構,主持的肝移植至今保持“手術例數最多”和“存活時間最長”兩項全國紀錄。

新中國百廢待興,急缺醫學人才,裘法祖主持編寫了以五年制醫學教材為主體的50多種醫學教材,現在醫學教材中還能常見到他的名字。

他還創辦《大眾醫學》雜誌,將自己總結出的一整套操作方法推廣到全國,為醫學科普做出巨大貢獻……

裘法祖說:“我有三位母親,一位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濟,一位是我熱愛的祖國。”

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應贏得醫生親人般的赤誠

裘法祖做手術有個特殊規矩:術前一定要親自清點每一件手術器械、每一塊紗布,一直以來,他的手術臺被認為是最安全的。極致嚴謹的醫風,與他從醫之初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1940年,裘法祖為一位中年婦女做闌尾炎手術,術後第5天,這位病人突然死去。盡管屍體解剖沒有發現手術方面有什麽問題,但導師的一句話卻讓他記了一輩子。導師說:“裘,這是一位有4個小孩兒的媽媽。”

裘法祖說,導師的這句話影響了他日後60年外科生涯的作風和態度。裘法祖的學生、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曾見過這樣一幕:裘法祖不顧自己的年邁,跪在病床旁邊,通過觀察病人導尿管中的小便流量,來診斷病情。他一生獲獎無數,但在眾多的獎項中,他最為認可的是2001年中國醫學基金會授予的醫德風範終身獎。

電影中的辛德勒說:“這份名單代表著至善,這份名單就是生命,名單的外圍是一片美麗的港灣。”

現實中“中國的辛德勒”說:“醫生治病,是將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去的。一個病人願意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讓醫生在他肚子上劃一刀,對醫生是多大的信任啊。這種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應贏得醫生親人般的赤誠……”

希波克拉底誓言,在裘法祖心中,重於生命——

從現在起獲得從醫許可,用我的良心和威嚴布施醫術,我將超越任何種族、宗教、國籍、政黨,以及社會地位,只對病人履行我的義務,即使受到威脅,也絕不利用我的知識去做違背人道的事,即使受到威脅,在任何困難面前也絕不退縮,在任何槍口面前,也要保衛這片土地的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04

亞馬遜收購了全食超市,他們會成為美國版的“新零售”標桿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9/163675.shtml

亞馬遜收購了全食超市,他們會成為美國版的“新零售”標桿嗎?
品途商業評論 品途商業評論

亞馬遜收購了全食超市,他們會成為美國版的“新零售”標桿嗎?

全食“嫁”對了嗎?不管怎樣,祝他們幸福吧!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

 作者 | 吳春輝

編輯 | 郭娟

品途解讀:作為美國最大的在線電商,亞馬遜一直在尋找線下零售的機會,像開設科技主導的線下實體商店Amazon Go,以及如今已有六家店面的“亞馬遜式”書店。《紐約時報》的分析稱,與全食超市的聯姻,將是亞馬遜進軍生鮮領域的一次嘗試。

北京時間6月16日夜間,亞馬遜以137億美元現金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這是亞馬遜歷史上出價最高的一次收購行為。出人意料的是,這次收購收到股市看好,全食超市股價周五大漲29%,報收於42.68美元,已超出亞馬遜42美元的收購報價,亞馬遜股價最高上漲35.33美元至999.50美元。此次收購完成後,全食超市的創始人約翰·麥基將繼續留任。

在2017年《財富》周刊全球最受尊敬公司榜單上,亞馬遜名列第二,全食超市排在第28位。作為美國最大的在線電商,亞馬遜一直在尋找線下零售的機會,像開設科技主導的線下實體商店Amazon Go,以及如今已有六家店面的“亞馬遜式”書店。《紐約時報》的分析稱,與全食超市的聯姻,將是亞馬遜進軍生鮮領域的一次嘗試。

據了解,雙方於2016年就傳出“緋聞”,作為一家成立已經37年的實體零售——全食超市將會因為亞馬遜的入局帶來什麽改變?會不會像中國的京東到家與沃爾瑪、永輝超市那樣的模式?總之,這樁收購行為再次印證了零售業全球的一個規律:隨著消費行為的改變,全渠道的無縫結合將是零售企業需作出的改變。

如果第一次零售革命是以沃爾瑪為代表,第二次零售革命的標誌性企業是亞馬遜,那麽第三次零售革命到來之際,亞馬遜的全渠道嘗試會不會使其再次成為一個時代的標桿?

全食超市長這樣

在貝佐斯的收購聲明中有這樣一句:“全食超市受到數百萬計消費者的喜愛,因為他們提供了最天然、有機的食物,讓健康飲食變得更有趣。在三十多年時間里,全食超市一直讓人滿意和驚喜,他們在做一件很棒的事,我們希望能夠繼續下去。”

的確,剛從美國回來的某女士表示,在紐約,遍布滿街的不是7-11,反而是這家叫做Whole Food的全食超市。

71.webp

1980年,約翰·麥基創立了全食超市。可以說全食超市伴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覺醒一路走來,現在的美國,中產階級認為穿著沒用過殺真菌劑和殺蟲劑的棉花做的有機棉T恤是一種更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

下班後,他們不會去那些知名的快餐店,而是去全食超市買點食材回家,或者就直接就在店內吃飯,全食超市的“零售+餐飲”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培育了這個市場對於有機食品消費的習慣。全食超市作為美國最大的天然食品和有機食品零售商的品牌認知極具價值。

全食超市具有極強的品控能力,為了增加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信任,全食超市公告牌的形式詳細列出公司在連鎖農場飼養和野生大馬哈魚的PCB汙染測試結果,並列出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標準。

此外,全食超市還會對每一類產品進行等級評定,包含不可以有抗生素,生長激素,還必須滿足在沒有籠子、沒有擁擠的環境下飼養、每天必須檢測飼養環境的空氣質量、餵養飼料的情況等。

每個店都單獨成立了質量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店內的所有商品進行安全監管和評估。並且對供應商選擇的控制,全食超市供應商進場前的審核是近乎苛刻的,甚至要填寫近40頁的供應商申請表,對農作物的土地情況、種植情況,動物的餵養情況、生長環境情況等都要進行細致的說明。

在全食超市內,那些大品牌的食品難覓蹤跡,因為其食品安全達不到全食的要求,高毛利的全食超市自有品牌自然很受歡迎,這些品牌在日後是比會依托亞馬遜的線上零售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

標準制定是全食超市的最核心競爭力,目前,全食超市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均有店鋪,為了統一“有機”的概念,全食超市使用的是自主制定的食品標準,並且這個標準逐漸被社會所認可,全食超市里的健康標識已經成為美國消費者安全健康好食物的共識。

73

全食超市並不便宜,大部分產品的價格都要比普通超市高達40%~175%,天然有機的食品必然註定高成本和高價格,因此,全食超市的主要客戶群體是對食品安全極其在意的人們,這其中生活富足的中產階級占了主流,美國紡錘形的社會層級結構,讓中產階級成為主流,這是極富購買能力的群體,這應該是亞馬遜非常看重的。

此次聯姻,全食超市帶給亞馬遜一份非常誘人的“嫁妝”: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主要城市的431多個店鋪,其中最小的營業面積也接近2000平米,並且這些店鋪都分布在城市中富人相對集中的地區,瞬間擁有的400店鋪,對於亞馬遜來說無疑是搶占更多市場的橋頭堡。要知道,黃金地段的店鋪永遠是可持續是高溢價資源。

全食“嫁”對了嗎?

在歐美,全食超市有著亮眼的外形和良好的口碑,但是近年來它的賬面數字並不好看,股價下跌、銷售額下滑,競爭者不斷侵占市場,經濟的下滑讓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消費者對於價格開始變得敏感,長於品控的全食超市在成本控制上無疑存在短板。

創新叠代以及成本控制是全食超市走出困境的主要問題,而亞馬遜正是此中高手。

據熟悉亞馬遜的人士稱,在收購全食超市的交易完成之後,亞馬遜預計將調整全食超市的庫存結構。亞馬遜勢必會通過自己龐大的產業鏈系統對全食超市的產品結構進行重構,其目的自然是為了降低成本和擴大品牌價值。

74.webp

亞馬遜一直保持著價格優勢,針對市場購買力下降的變化,全食超市也推出過“全食365”的門店,主要面對年輕人提供價格相對低廉的有機食品,並且使用過包裝、支付等技術增加購物體驗。

全食超市讓亞馬遜擁有了“吃的場景”,亞馬遜帶給了全食超市在技術和體驗上的優勢,未來,全食超市可以像Generation Go一樣的購物體驗也是有可能的。

全食超市和亞馬遜讓人們看到了互補的甜蜜,但是蜜月期後免不了的就是柴米油鹽的瑣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始人能否做到“背靠背”面對市場的競爭。

對於此次收購後繼續留任的全食超市創始人約翰·麥基,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個上了年紀的雅皮士,他上學期間因為喜愛哲學和宗教而選擇輟學。貝佐斯很小就展示了企業家的才能,讀書期間一直是班長和畢業生代表。

麥基隨性,崇尚自然,貝佐斯果斷決絕,兩人的性格迥異,導致了在經營上采取不同的方式。麥基永遠將客戶和員工放在股東的前面,有消息稱,此次收購,亞馬遜將對全食超市進行裁員,這對於麥基和貝佐斯來說,一場激變在所難免。

75.webp

他也不理會那些呼籲減慢擴張、追求實現總利潤目標的要求。麥基認為“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最佳途徑並非直接去爭取。如果你一開始就為了快樂,那麽你很可能不快樂。”資本市場並不沒有耐心等待童話的發生。

相比之下,貝佐斯才是現實的國王,亞馬遜帝國不斷按照他的意願擴張。面對新市場以及新局面,特別是領導者的格局,市場將會呈現不同的回響。

不管怎樣,祝他們幸福吧!

亞馬遜 全食超市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01

掌門1對1和VIPKID,就是線上版的好未來和新東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8/166966.shtml

掌門1對1和VIPKID,就是線上版的好未來和新東方
火柴盒觀察 火柴盒觀察

掌門1對1和VIPKID,就是線上版的好未來和新東方

火柴盒導讀:掌門1對1和VIPKID都走過四年時間,都拿到D輪巨額融資,都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獨角獸。

作者✎ 張乘輔

教育的時鐘從2003擺到2013

2003年的關鍵詞是“非典”、“互聯網經濟”以及“教育”。

和“非典”一起爆發的,是互聯網經濟。這一年,新浪、搜狐、網易相繼盈利,丁磊依靠短信業務和網絡遊戲成為當年首富,李彥宏帶著百度抵擋了谷歌的狙擊,馬雲的阿里巴巴也在這一年看到了電商的曙光。當然,除了互聯網企業崛起,教育勢力也在這一年醞釀發展。

1993年創辦的新東方過完了10周歲生日,俞敏洪頻繁出現在各個高校演講,他的故事也被學生口口相傳。這一年,他的北大師弟張邦鑫,因為輔導了軍隊大院家庭的孩子而聞名。之後在12平米的屋子里,從奧數起家,以培優為主,開始了“學而思”(後改名好未來)之路。

“一新一好”占山為王,教育版圖的“楚河漢界”逐漸浮現。雖然教育無法壟斷,地方教育機構也都悶聲發財,但始終難以撬動和跨越“新”“好”這兩座教育大山。

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十年後的2013年。

2013年,在線教育喊出了“互聯網必將顛覆傳統教育”的口號。美國在線教育旗幟公司Coursera,也在2013年獲得B輪6000多萬美元融資。年底,米雯娟拿到創新工場的300萬天使輪融資創辦了VIPKID。張翼也在這年本科畢業,並憑借GPA位列前1%,被保送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讀研究生。

當然,這年最讓張翼興奮的並不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和麥肯錫的工作。此時的他正在醞釀一個在線教育項目,以解決線下因為品控難以擴張的問題。次年,張翼拒絕了麥肯錫的全職offer,並從上海交大辦理了休學,拿著青松基金的天使輪融資,投入到讓他為之瘋狂的“掌門1對1”。

掌門1對1和VIPKID,就是線上版的好未來和新東方。兩家在線教育不約而同地采用了1對1模式,不同的是,掌門1對1主打K12教育,VIPKID主營少兒語培。回顧歷史就像照鏡子,這和K12起家的好未來,以及語言培訓切入的新東方是多麽的相似。

未來工場合夥人沈文博曾在采訪中稱,未來百億美元級別的在線教育公司只會誕生在這兩個領域:K12和英語。現在看來,掌門1對1和VIPKID的幾率最大。

創始基因決定了生長方向

在掌門1對1的D輪融資發布會前,我問張翼總如何定義自己的公司,他說掌門1對1是一家數據公司。張翼補充道:“我們就是從各個地方尋找最優秀的老師,然後通過在線1對1視頻授課,解決教育資源不均和教育效率不高。”

本科讀電子信息專業的張翼尤其重視技術,掌門1對1的底層優勢也是技術和數據,公司決定、教學科研也都依靠數據,也難怪他把公司定位成數據公司。

自創業以來,張翼就堅持選用“好老師”。獲得優秀老師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品牌和薪資招聘到優秀的老師,二是通過培訓將80分的老師培養到90分。通過前期的地推和現在的口碑,掌門1對1已經擁有3萬名教師,“中國前十大名校里,百分之五的學生都是掌門1對1的兼職老師,我們也會對老師進行A、B、C、D四個層級劃分”,張翼還稱,“新東方的老師是名師化,好未來的老師是標準化,掌門1對1將兩者結合,標準化保證整體水平,名師化發揮優秀教師能動性”。

目前,在線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獲客,少兒英語獲客成本高達1萬元。我們能發現掌門1對1占領了地鐵廣告,VIPKID也冠名了熱門綜藝,但張翼表示超10億元的年盈收不會只是廣告營銷的作用,內容和口碑才是關鍵。掌門1對1的獲客方式也值得借鑒,比如社交平臺宣傳、招個人和公司代理、微信公號導流、辦營銷活動引流等等。張翼還表示:“線上流量太貴,向線下走成為趨勢。目前,掌門1對1已和幾十家線下機構合作,同時建立了幾十個線下體驗店。”

在做在線教育之前,張翼和米雯娟都有線下做教育的經歷。

1999年,17歲的米雯娟跟著舅舅來到北京,辦線下少兒英語培訓班(即現在的ABC教育集團)。從發傳單和教書開始,米雯娟在北京開始了教育創業之路。之後發展過程中,米雯娟遇到了瓶頸(外教師資、教材內容、成本價格),於是她在2007年自考了本科,又讀了長江商學院的MBA,之後創辦了在線教育VIPKID。

2007年的張翼正在汕頭金中念高中,200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大學本科期間,張翼便創辦了線下教育機構掌門教育,一直擴張到4座城市5家店。之後張翼發現線下教育因為品控問題難以規模化,所以也轉向在線教育,創辦掌門1對1。

順應趨勢但不追逐風口

目前,掌門1對1和VIPKID都走過四年時間,都拿到D輪巨額融資,都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獨角獸。

賽道上玩家眾多,為什麽是張翼和米雯娟率先跑出?除了創始基因,順應趨勢也很關鍵。

米雯娟是83年的,張翼是89年的,“差兩天就是90後”。當80後、90後逐漸結婚生子,他們的教育觀念和以往有著巨大不同。要知道,教育的付費客服從來都不是學生,而是他們的家長。這一波消費升級,不僅覆蓋零售,也波及到教育。同時,直播、支付等技術的成熟,以及新《民促法》等政策的落地,無疑都助推著在線教育空前火熱。

當然,他們順應趨勢並不是一味地追逐風口,而是在風口來臨之前,便已紮根行業苦幹多年。“教育的風口一直再變,2014年是題庫,2015年是O2O,2016年是直播,2017年是1對1”,張翼表示,“教育是個慢行業,我們不應該跟風,應該看好一個點,然後持續發力。”

張翼和米雯娟都曾經歷過因為項目不是O2O而融不到資,“2015年O2O火爆的時候,你只有講自己是O2O才能融到錢,我們當時確實是融不到錢”,張翼回憶稱,“已經發不出工資了,還借了100多萬,當時太艱難了,還好三個月後順為的B輪融資進來了”。

當然,2015年的失意,並不影響2017年的火熱。

2017年,VIPKID在8月獲得2億美元D輪融資,緊接著掌門1對1也在年底拿到D輪俱樂部的入場券。兩家用在線1對1模式做教育的公司,一時間風光無限。

兩頭獨角獸齊頭跑出,僵硬了十年的教育勢力重新洗牌。也許,讓好未來和新東方擔心的一定不是另一個傳統教育巨頭,而是像掌門1對1和VIPKID這樣的新教育企業。因為,它們完全是基因不同、維度不同、模式不同的新物種。

2018年,張翼和米雯娟都在擴展各自的業務線。VIPKID開始布局1對4,掌門1對1也挺進大班課,同時to B、to C兩手抓。

目前,這兩只獨角獸都在奮力狂奔。

而它們前輩,新東方和好未來,似乎正在太平洋彼岸的紐交所向它們招手。

*本文由火柴盒原創,作者張乘輔(微信:18710037601),主編韋龑。如需轉載或尋求報道,可聯系作者及火柴盒(ID:huochaihejiaoyu)。

掌門1對1 VIPKID 好未來 新東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41

誰有香港經濟日報A26版的中國燃氣(0384)的廣告,麻煩拍下上載?

1 : GS(14)@2011-11-02 21:21:04

如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41

【毒boy報告】煩膠自Hi 論《東京喰種》港版的高登用語

1 : GS(14)@2016-03-11 00:52:04

最近追看的漫畫之中,個人對《東京喰種》最有愛。「喰種」是外表為人形但又同時以人為食糧的生物,主角金木研則是被移植了喰種內贜,半人半種的混合體。題材有點像另一經典《寄生獸》,但作者石田翠對人物個性和伏線都處理有序,有驚喜之餘亦見舖排。說多了,其實今次要談的是翻譯。《喰》的港版翻譯加少了不少本土特色,例如「PK」、「hea」、「自Hi」,乃至粗口諧音演變的網絡用語如「煩膠」、「和平拎」等都有。廣東話口語翻譯有不少成功例子,例如早些年的《爆粗band友》,一堆啜核翻譯:公然猥褻cut、衝上含X、跌咗落地X返個Y,可能比原文瘋狂,但人人大讚。又例如《去吧!稻中兵團》入面有一個角色,日文原文是田原年彥,外型仿似日本男星田原俊彥,港版稱他為蘇永康,至今仍深入民心,在Google打「稻中」已出「蘇永康」。以稻中為例,如果追求忠實,譯做田原俊彥再加備註,效果一定不如蘇永康好。以漫畫這類通俗作品來說,能讓讀者直觀地把握原作神緒,似乎比原文直譯更能讓大眾受落。但同樣口語,《喰》的港版翻譯卻顯突兀。看首文介紹,也知道此作品主題嚴肅,是偶有輕鬆場面,但卻導致口語、書面語夾雜,讀上去割裂不順。再說,口語寫得好可能比書面語更難,《喰》用的詞彙似乎想貼近網絡文化,但就算是網民,在現實生活中也甚少說高登用語。例如一句「我沒法跟和平拎一起住」,又口語又書面不倫不類,「和平拎」讀起來也好像叫陳豪做「教主」般夾硬,讓人背上打顫。華語翻譯界常說翻譯三大要求為「信、達、雅」,簡言之是忠實、通順和優美。有時「信」和「達」或有矛盾,破格的譯者會修改文字原意,目的是更有效表達原作的精神內涵,合格的譯者選擇依書直譯,兩者各有情由、各有所長,但如果語不明意不達,再加上用字不當失雅,就只能說是不合格了。記者:司徒港燊



蘇永康其實不太像蘇永康,不過人人看到他的樣子加蘇永康這個名字也會忍俊不禁。

看《爆粗Band友》港版,可看到譯者除了瘋狂,還對作品很有愛,粗俗用語很地道,但音樂用語卻會加備註,不是得個粗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10/195228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