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京東—網絡超級爭霸!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9465146當一個上市公司被說成下一個XXX的時候,那麼離完蛋就不遠了,因為這充分說明這個公司在商業的沒有創新,需要錨定一個人們思維中早存在的「例子」去說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商業模式上簡單的抄襲本質就是缺乏順應時代而變化的基因,難以在變化莫測的商業社會中倖存下來。有個美國朋友,在08年經濟危機買了不少跌成渣的LVS,賺了數十倍之後賣掉。本來故事到了這裡可以完美結局,悲劇的是他發現了中國的亞馬遜「當當」。
在京東上市前,很多投資者犯了固化思維的陷阱,老是舉著一些亞馬遜的高大上舉證京東的土肥圓。當你花時間去SEC翻閱1997年亞馬遜上市文件的時候,你絕對會佩服那些1997年就敢於投資亞馬遜的投資者,哪怕是基於趨勢的投機。1997年的亞馬遜,除了高速成長的銷售收入,用傳統的企業價值看顯得千瘡百孔,但是資本市場的魅力就在於此,當你佔據了時代的風口,那麼資本市場會把商業的短板一一補足。(對亞馬遜從1995年一個書店如何發展起來有興趣可以看看《一網打盡》)
翻查SEC陳年數據庫里亞馬遜97年的年報好像回到了互聯網的「古代」。亞馬遜從一開始就是一家國際企業,1997年亞馬遜在150個國家對150萬客戶銷售了價值1.64億美金的商品。國際收入佔25%,全年虧損2760萬美金,97年亞馬遜最大的供應商是一個書商,佔採購額的59%。
亞馬遜在1997年的時候就對自身的供應鏈做了非常深入的投入和管理,可以讓客戶對自身的訂單做個性化選擇,比如商品一起打包郵寄或者分成不同的包裹。並且支付環節也在商品處理系統的鏈條。如果新蛋網的CEO認真看過亞馬遜早期的年報,肯定不會高調宣佈配送只用第三方物流,然後瞬間在市場競爭中淘汰。我這幾年在投資和生活中的一個感觸就是:當你一開始選擇一個很難的起點,那麼後期是輕鬆的。而當你選擇一個輕鬆的開始,後期往往是殘酷的。
亞馬遜97年對競爭對手的描述非常模糊,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在線對手。這很大原因是因為美國本身商業環境自由度高,線下的連鎖書店高度發達,而傳統的書店是不會通過在線銷售(折扣)的方式損害已有的線下書店,早期線下書店也曾經要挾出版社不要給亞馬遜供貨,但最終證明是螳臂當車。這個和前兩年的唯品會的外部競爭環境有相似之處。我本人並沒有投資唯品會,但是在與其他投資者總結為何沒有投資者唯品會上,還是努力找出自己的思維空缺,唯品會當年作為電商IPO的時候,中國市場上剛剛經歷了一波電商,團購的死亡潮。無論是VC還是PE,當時對電商的投資基本全軍覆沒,對電商模式的公司先天排斥。另外唯品會主要銷售尾貨市場,這與淘寶,天貓上的當期商家,有直接衝突。NIKE在天貓上的正牌店所銷售的商品和唯品會上的尾貨在使用上會有任何的差異麼?所以很多已經做得好的電商,也沒有介入唯品會的領域,避免左右互搏的尷尬,另外就是中概股當年被SEC調查估值普遍很低,各種因素彙集在唯品會身上,才產生了這個2年來漲幅幾十倍的股票。事後深入分析總會增加自己對投資的理解,下一個「唯品會」出現的時候,才能在之前的積累上抓住。
到了2013年,亞馬遜的收入已經達到744億,相比97年成長456倍。服務用戶2.37億,比97年的150萬成長158倍。產品品類也從之前單一的圖書,CD音像製品擴展到全品類銷售。股票回報率從上市到2014年5月底回報率180倍。
查看原图2000年科網股破滅在亞馬遜股票的K線圖上也只是一個小窪地,要知道當年眾多「明星股」早已被時間所遺忘。
查看原图這十年,巴菲特的明星股沃爾瑪總回報率只有37.25%,同期亞馬遜回報率658.41%。根據 Euro Monitor統計,2012 年亞馬遜佔據美國整體零售市場份額1.1%,沃爾瑪佔據 11.7%。美國在線零售行業亞馬遜的市場份額佔比第一為17%,EBAY和蘋果銷售份額各佔5%。沃爾瑪,百思買等傳統的零售企業各自的份額都不到5%。
電商就是對傳統零售的一次破壞性從塑,傳統的壁壘被打破,而新的壁壘在互聯網上被從新樹立。物流配送體系就是重要的組成。2013年亞馬遜在全球擁有97個配送中心,面積達到8460萬平方英呎,北美市場依舊是亞馬遜的第一大服務和收入區域。從亞馬遜年報中,可以看到亞馬遜從2003年開始,倉儲物流費用率一直在9-12%之間,這幾年還有上升的趨勢。京東的單位物流成本不斷攤薄,2011、2012、2013年,京東的單位物流成本分別為23、15.8、12.7元人民幣;倉儲物流費用佔營收2013年降至5.9%。
亞馬遜在發展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收購,主要集中在三大類。技術類(Junglee,Alexa,KIVA SYSTEMS),內容類(IMDb,CD NOW,CustomFilx)和新增流量(Planetall,卓越,shopbop,Dpreview,Zappos等等)。通過收購以上的公司,亞馬遜可以在高速成長的過程中對自身的短板進行補漏,另外流量類收購可以迅速打開新興市場局面。
從收入上看,今天的京東和2007年的亞馬遜差不多,2007年一季度,亞馬遜收入30億美金,其中54%來自北美。媒體類產品增長26%,收入19.9億美金,電器其他商品增長46%,收入9.47億美金。亞馬遜的技術除了滿足自身需求還為傳統零售企業服務,07年亞馬遜就和英國傳統零售商瑪莎百貨共同建立了瑪莎百貨在線銷售平台。亞馬遜努力成長成一家技術型公司,並且非常重視自身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2006年推出的S3服務,利益亞馬遜網絡服務所提供的網絡在線存儲服務。經由WEB服務界面,包括REST, SOAP與BitTorrent,提供用戶能夠輕易把文件存儲到網絡服務器上。亞馬遜公司為這項服務收取的費用,是每個月每一個GB需要0.095元美金(至今為止降價42次)。因為收費低廉,成為很多創業者的選擇,在這些創業者成功之後,企業會繼續沿用亞馬遜的服務,彼此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在97年,亞馬遜攜手TiVo升級了Amazon Unbox on TiVo服務,使得擁有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的用戶可以使用該TiVo遠程控制系統,選擇收看近1萬部電影、電視劇及其他視頻內容。這些節目內容在被下載至TiVo機頂盒上之後就可以收看了,每部電影的費用約4美元,每部電視劇的費用約2美元。
從1997年Q1的報告上,雖然從收入總額上,京東與亞馬遜旗鼓峴港,但從服務項目和公司的自身定位上,是兩家截然不同的企業。在97年Q1的業務描述中,亞馬遜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的發展差異,推出了差異化的商品銷售平台,在自身技術儲備的基礎上,與傳統零售企業尋求合作點,讓它們成為亞馬遜的企業客戶。通過收購三大類別的公司,向上游內容端進軍。同年kindle的面世,也反映了亞馬遜在內容積累上的優勢,亞馬遜在發展的過程中,勇於自我「革命」,從而避免了外部競爭者的淘汰。
2014一季度亞馬遜的報告,對業務的描述上早已沒有傳統銷售的影子。對新推出的Fire TV進行了大篇幅的介紹,Fire TV配置四核處理器、2G內存和一個專用GPU,售價99美元。Fire TV 的視頻內容來自Prime Instant Video,Netflix、Hulu Plus,ESPN等多元的內容服務商。亞馬遜還將「ASAP」當做Fire TV的一個重要功能,ASAP功能可以通過用戶習慣預先緩存你可能喜歡的視頻,當你播放HD視頻的時候,無需等待,在用戶體驗上更近一層。另外,Fire TV配置遠高於APPLE TV等傳統的競爭對手,用戶獨立購買手柄後可以玩Fire Game裡的遊戲,亞馬遜遊戲平台除了吸引第三方,亞馬遜自有的遊戲工作室也在今年開發了Sev Zero在平台獨家發售,該遊戲是一款射擊塔防類遊戲,支持多屏聯動和在線多人遊戲。Sev Zero單獨要價6.99美元,不過玩家如果和39.99美元的Fire TV手柄一起買的話,遊戲將免費贈送。除了遊戲工作室,亞馬遜還有影視工作室,根據亞馬遜平台點播的偏好,針對性的拍攝點播率高的影視品類,這個跟Netflix 通過大數據分析拍攝紙牌屋系列一樣。Netflix紙牌屋的成功,讓投資者看到大數據對傳統經濟領域使用的威力。Netflix股票價格也從2013年初的74.5美金,漲到最高的458美金。當前市值240億美金。
根據JD披露的2012年中國在線電商市場規模為13200億,年增長30%,美國在線電商市場2013年規模是2600億美金。兩地市場規模2013年旗鼓相當。但是中國的行業增速快於美國,因為傳統的商品流通成本佔比過高,中國線下實體店有先天的成本劣勢,2010年物流成本在GDP中的佔比中國高達18%,而日本是11%,美國8%。網絡購物的蓬勃大發展與這關係很大,流通環節高度自由的香港,在線購物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從京東目前的商業發展上,從倉庫物流建設的角度,與亞馬遜早年有可比之處,但從商業進化的角度。京東還處於「快遞公司」的層面。這其實並沒有貶低京東的意思,不同的商業環境,作為公司成長的土壤,會長出不同業態的企業。京東生在全球最好的電商市場,傳統零售不集中,缺乏龍頭。店租,物流,人工成本高昂,商品的流通阻礙不暢,價格扭曲,城鄉差異巨大,最重要的是有13億消費者。京東並不需要像亞馬遜那樣把水渠修到各個小水池去引水,國內巨大的市場就足以支撐京東長成為一隻巨鯨。但是否可以像亞馬遜一樣享受資本的市場的高估值和追捧,就來自於京東上市後的業務發展是否可以在自身龐大銷售的基礎上,向內容端,生產端擴張,通過數據分析對龐大的用戶行為進行深入挖掘,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滿足高端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締造一個科技,內容的王國,而不是倉儲,物流的王國。
中國的電商市場規模未來保持30%的行業增速,五年後會達到5萬億的規模。而京東一直保持高於行業增速的發展,我個人預計5年後京東的營業收入會超過4000億人民幣。如果按照IPO估值的下線計算,屆時市值也會在1000億美金以上。
BAT併購爭霸
http://www.xcf.cn/jrdd/201408/t20140815_626665.htm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簡稱BAT)的併購爭霸,最近一年來逐漸引起外界關注。其自百度2013年10月以18.5億美元收購91無線發軔,至阿里2014年半年內豪擲455億元鯨吞式收購達到高潮。
新財富的彙總統計顯示,BAT三家的累計併購支出皆超過百億元,阿里以618億元的金額問鼎併購之王,騰訊則以537億元緊隨其後,百度178億元的併購金額則大大低於前二者(附圖)。

阿里:半年豪擲45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如果不算雅虎中國與阿里的換股交易,2005年拿下一拍網是阿里的第一筆併購。雖然阿里的累計併購總額高於騰訊,但其累計併購標的僅有40餘個,遠低於騰訊(表1)。這也意味著其平均單筆收購的金額要遠高於騰訊,除此以外,阿里的併購行為還呈現出如下一些特徵。

其一,併購基本圍繞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收購標的可以分為幾大類,軟件開發、網絡社區、垂直門戶、團購、物流、零售等,但基本都是圍繞著大電商平台這個目標,甚至於近期在移動領域實施的併購(比如陌陌、快的打車、高德地圖等),也是圍繞著移動電商領域展開。這種佈局令阿里在與騰訊競爭時陷入被動之中,由於騰訊的併購佈局分佈廣泛,基本在各細分領域皆有落子,所以當騰訊以遊戲業務為根據地,攻入阿里所在的電商大本營時,阿里只能防守卻無力反擊。
其二,鮮有涉及跨國併購。截至目前,阿里僅有5個併購或入股的涉及跨國併購,分別是美國的Vendio、Auctiva、1stdibs、TangoMe以及新加坡郵政,合計金額約為5億美元,該等投資概無例外也是圍繞著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跨國併購,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皆遠遠遜色於騰訊。由此看來,阿里在國際化佈局方面的步伐,短期內要追上騰訊幾乎不可能。
其三,真正的鯨吞式併購啟動於2014年。雖然阿里對外收購的起步時間與騰訊大體相同,但2009年之前,阿里總計只有4次小額的對外收購,其中最大的一筆是2009年9月以8000萬美元收購中國萬網。之後阿里的併購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皆在增加,其中不乏數億美元量級的收購(比如,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5.06億美元入股UCWeb、28.21億港元入股海爾集團下屬的海爾電器及日日順物流),但真正的堪稱鯨吞式的併購發生於2014年之後。
新財富統計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阿里集團就豪擲455億元,接連進行了18次併購,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多達8家。阿里近半年的對外併購,無論是金額還是數量,皆遠高於騰訊。
其四,對上市公司投資的賬面回報低。如果包括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以及即將被私有化的高德地圖,則阿里集團入股的上市公司共計為11家(少於騰訊的13家),分佈於滬深、香港、美國的五大交易所(表2)。截至目前,阿里所投資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折合人民幣2667億元,略高於騰訊所持上市公司總市值(5047億元)的一半。

阿里集團對上市公司的總投資額為428億元,而持股市值為687億元,賬面回報僅為1.6倍,遠低於騰訊的2.36倍。阿里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回報低,主要是因為其所入股的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是發生於2014年,持股時間短,因而增值有限。
甚至於所投資的三家上市公司,阿里錄得浮虧。其中,2014年3月耗資43億元入股的銀泰百貨(01833.HK),目前浮虧約10億元;2014年4月耗資65億元入股的華數傳媒(000156),目前浮虧約1億元;2014年5月耗資67.76億元入股的優酷土豆(YUKU.NYSE),目前浮虧約更是超過25億元。
除了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阿里集團所投資上市公司中,回報倍數最高者為中信21世紀(00241.HK)。其7.39億元的原始投資額,目前錄得150億元的持股市值,回報超過20倍。
百度:併購鮮有亮點
相較於阿里及騰訊,百度的對外併購投資規模,似乎與其在中國互聯網的地位相當不匹配。雖然BAT中數百度最早開始併購,早在2004年8月就收購了網址導航網站Hao123,但根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其累計僅完成了18項併購投資,僅僅相當於阿里集團2014年上半年的併購數量(表3)。

百度對外投資的累計金額約為178億元,從絕對額來看似乎也堪稱巨額,但其中僅對91無線的收購就高達112億元(18.5億美元),佔比高達63%。
從併購類別來看,百度的投資主要分佈於電子商務、消費生活社區、垂直門戶、視頻網站、移動應用等領域,實際這五類又可以歸結為兩大併購目的:前三者屬於泛電商收購,後兩者屬於流量收購。
其入股的消費生活社區京探網、垂直門戶齊家網、在線房產安居客、在線旅遊去哪兒,都屬於泛電商領域;而其併購的導航網站Hao123、視頻網站PPS、手機應用91無線,實際上都是在購買流量入口。
與阿里類似,百度幾乎沒有涉足跨國併購。截至目前,僅僅以980萬美元入股日本電商公司RakuBai之49%股權,以及以379萬美元入股了美國移動通信技術公司6DXchange之11.6%股權。
與阿里收購大量與電商相關的軟件開發公司不同的是,百度幾乎完全沒有涉及對各類軟件技術公司的收購。這或許是因為百度本身強於技術,無需通過收購來彌補技術的不足。另外,不同於騰訊收購大量遊戲開發者,百度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遊戲類的收購。如今,BAT的爭霸戰中,百度和阿里都沒能進入騰訊的核心主業遊戲,而騰訊卻可以輕鬆反攻百度和阿里的核心主業。
相較於騰訊及阿里橫掃十幾家上市公司,百度在此方面顯得相當「弱勢」。截至目前,百度僅僅入股了兩家上市公司去哪兒(QUNR. NSDQ)和獵豹移動(CMCM.NYSE)。
2011年7月,百度出資約3億美元獲得去哪兒62%股權。2013年11月,去哪兒於納斯達克上市。根據百度目前持股市值計算,其賬面回報約為投資額的6倍。2014年5月,獵豹移動IPO時,百度出資2000萬美元參與認購,最終持股比例僅為1.03%。此持股比例,百度在獵豹移動幾乎完全沒有話語權,畢竟,持有獵豹移動16.99%的第二大股東恰恰是對手騰訊。■
BAT併購爭霸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408/t20140818_627196.htm 阿里累計投入併購的金額達618億元,以金額計完勝騰訊和百度;騰訊累計投入537億元,但投資領域之廣無人能敵;而累計投資額僅178億元的百度,無論是併購規模還是併購特色都居二者之後。

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簡稱BAT)的併購爭霸,最近一年來逐漸引起外界關注。其自百度2013年10月以18.5億美元收購91無線發軔,至阿里2014年半年內豪擲455億元鯨吞式收購達到高潮。
新財富的彙總統計顯示,BAT三家的累計併購支出皆超過百億元,阿里以618億元的金額問鼎併購之王,騰訊則以537億元緊隨其後,百度178億元的併購金額則大大低於前二者(附圖)。

阿里:半年豪擲45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如果不算雅虎中國與阿里的換股交易,2005年拿下一拍網是阿里的第一筆併購。雖然阿里的累計併購總額高於騰訊,但其累計併購標的僅有40餘個,遠低於騰訊(表1)。這也意味著其平均單筆收購的金額要遠高於騰訊,除此以外,阿里的併購行為還呈現出如下一些特徵。

其一,併購基本圍繞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收購標的可以分為幾大類,軟件開發、網絡社區、垂直門戶、團購、物流、零售等,但基本都是圍繞著大電商平台這個目標,甚至於近期在移動領域實施的併購(比如陌陌、快的打車、高德地圖等),也是圍繞著移動電商領域展開。這種佈局令阿里在與騰訊競爭時陷入被動之中,由於騰訊的併購佈局分佈廣泛,基本在各細分領域皆有落子,所以當騰訊以遊戲業務為根據地,攻入阿里所在的電商大本營時,阿里只能防守卻無力反擊。
其二,鮮有涉及跨國併購。截至目前,阿里僅有5個併購或入股的涉及跨國併購,分別是美國的Vendio、Auctiva、1stdibs、TangoMe以及新加坡郵政,合計金額約為5億美元,該等投資概無例外也是圍繞著電商業務展開。阿里的跨國併購,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皆遠遠遜色於騰訊。由此看來,阿里在國際化佈局方面的步伐,短期內要追上騰訊幾乎不可能。
其三,真正的鯨吞式併購啟動於2014年。雖然阿里對外收購的起步時間與騰訊大體相同,但2009年之前,阿里總計只有4次小額的對外收購,其中最大的一筆是2009年9月以8000萬美元收購中國萬網。之後阿里的併購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皆在增加,其中不乏數億美元量級的收購(比如,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5.06億美元入股UCWeb、28.21億港元入股海爾集團下屬的海爾電器及日日順物流),但真正的堪稱鯨吞式的併購發生於2014年之後。
新財富統計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阿里集團就豪擲455億元,接連進行了18次併購,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多達8家。阿里近半年的對外併購,無論是金額還是數量,皆遠高於騰訊。
其四,對上市公司投資的賬面回報低。如果包括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以及即將被私有化的高德地圖,則阿里集團入股的上市公司共計為11家(少於騰訊的13家),分佈於滬深、香港、美國的五大交易所(表2)。截至目前,阿里所投資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折合人民幣2667億元,略高於騰訊所持上市公司總市值(5047億元)的一半。

阿里集團對上市公司的總投資額為428億元,而持股市值為687億元,賬面回報僅為1.6倍,遠低於騰訊的2.36倍。阿里對上市公司的投資回報低,主要是因為其所入股的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是發生於2014年,持股時間短,因而增值有限。
甚至於所投資的三家上市公司,阿里錄得浮虧。其中,2014年3月耗資43億元入股的銀泰百貨(01833.HK),目前浮虧約10億元;2014年4月耗資65億元入股的華數傳媒(000156),目前浮虧約1億元;2014年5月耗資67.76億元入股的優酷土豆(YUKU.NYSE),目前浮虧約更是超過25億元。
除了馬云個人投資的華誼兄弟,阿里集團所投資上市公司中,回報倍數最高者為中信21世紀(00241.HK)。其7.39億元的原始投資額,目前錄得150億元的持股市值,回報超過20倍。
百度:併購鮮有亮點
相較於阿里及騰訊,百度的對外併購投資規模,似乎與其在中國互聯網的地位相當不匹配。雖然BAT中數百度最早開始併購,早在2004年8月就收購了網址導航網站Hao123,但根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其累計僅完成了18項併購投資,僅僅相當於阿里集團2014年上半年的併購數量(表3)。

百度對外投資的累計金額約為178億元,從絕對額來看似乎也堪稱巨額,但其中僅對91無線的收購就高達112億元(18.5億美元),佔比高達63%。
從併購類別來看,百度的投資主要分佈於電子商務、消費生活社區、垂直門戶、視頻網站、移動應用等領域,實際這五類又可以歸結為兩大併購目的:前三者屬於泛電商收購,後兩者屬於流量收購。
其入股的消費生活社區京探網、垂直門戶齊家網、在線房產安居客、在線旅遊去哪兒,都屬於泛電商領域;而其併購的導航網站Hao123、視頻網站PPS、手機應用91無線,實際上都是在購買流量入口。
與阿里類似,百度幾乎沒有涉足跨國併購。截至目前,僅僅以980萬美元入股日本電商公司RakuBai之49%股權,以及以379萬美元入股了美國移動通信技術公司6DXchange之11.6%股權。
與阿里收購大量與電商相關的軟件開發公司不同的是,百度幾乎完全沒有涉及對各類軟件技術公司的收購。這或許是因為百度本身強於技術,無需通過收購來彌補技術的不足。另外,不同於騰訊收購大量遊戲開發者,百度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遊戲類的收購。如今,BAT的爭霸戰中,百度和阿里都沒能進入騰訊的核心主業遊戲,而騰訊卻可以輕鬆反攻百度和阿里的核心主業。
相較於騰訊及阿里橫掃十幾家上市公司,百度在此方面顯得相當「弱勢」。截至目前,百度僅僅入股了兩家上市公司去哪兒(QUNR. NSDQ)和獵豹移動(CMCM.NYSE)。
2011年7月,百度出資約3億美元獲得去哪兒62%股權。2013年11月,去哪兒於納斯達克上市。根據百度目前持股市值計算,其賬面回報約為投資額的6倍。2014年5月,獵豹移動IPO時,百度出資2000萬美元參與認購,最終持股比例僅為1.03%。此持股比例,百度在獵豹移動幾乎完全沒有話語權,畢竟,持有獵豹移動16.99%的第二大股東恰恰是對手騰訊。■
文化產業逐鹿爭霸:阿里騰訊的野心及路線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9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7 17:56 編輯
文化產業逐鹿爭霸:阿里騰訊的野心及路線圖 作者:李小年
從去年財報可見,繼賣掉搜索和電商後,騰訊對內容業務的投資已經放在各項戰略的首位。而阿里無論是上市前還是上市後,都一直在加碼文化產業的投資,鈦媒體也藉此來梳理一下A&T這兩大互聯網巨頭的文化產業野心及路線圖。
隨著阿里入股光線傳媒,阿里的文化帝國已經初長成,可以說從內容制作、發行到渠道、終端均有布局。對於阿里布局文化產業我們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毫無疑問的是馬雲的個人愛好在其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正如他之前非常理想化的表述:中國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口袋滿了,腦袋卻空了。如果文化產業發展不起來,中國就是個暴發戶國家,是不能持久的。好萊塢對美國最大的貢獻是傳遞美國價值觀,客觀上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價值體系。所以,中國也需要把這些價值挖掘出來。阿里巴巴會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
對於騰訊來說,深耕這一領域已經很久很久了,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中國最大的文化娛樂公司,騰訊的內容業務包含了遊戲、文學、動漫、影視、網絡視頻和QQ音樂等。在兩會期間,馬化騰就表示:未來騰訊聚焦的核心業務簡單說一個是連接器,以微信和QQ為平臺作為連接器,連接所有的人和資訊、服務;一個就是內容產業,也就是這個連接器之上的賺錢利器。
不負眾望,阿里、騰訊這兩家公司的業務簡直就是越來越像,即便在文化領域,也早已摩拳擦掌,從騰訊2014年財報中可以看出,賣掉搜索和電商之後,騰訊對內容業務的投資已經放在各項戰略的首位。而阿里無論是上市前還是上市後,都一直在加碼文化產業的投資,鈦媒體也藉此來梳理一下A&T這兩大互聯網巨頭的文化產業野心,及截然不同的路線圖:
影視:阿里零基礎、大手筆收購;騰訊事業部制穩紮穩打
去年上海電影節上,保利博納總裁於冬語出驚人,說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三家的需求,BAT要什麽他們就幹什麽。他們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迅速把規模做上去,沒有規模的電影公司是沒有未來。這正是阿里巴巴大手筆、快速布局影視產業所給他帶來的思考。
2014年3月,阿里巴巴大手一揮以62.44億港元投資獲得文化中國59.32%股份,成為文化中國的第一大股東,隨後將其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來自前中影股份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強成為阿里影業CEO。
張強加盟阿里影業後便發起了《狼圖騰》項目,使其成為了娛樂寶第一期合作項目,並拿下《狼圖騰》的海外發行權。1月11日,阿里影業正式推出更名後的首個電影項目——《擺渡人》,王家衛任監制,主演則由梁朝偉擔綱。
張強表示,在強化線下渠道的固有優勢之外,阿里影業將以娛樂寶眾籌項目作為前期的項目預熱,以電商平臺作為重要的電影票銷售渠道和影片宣傳媒體,充分利用淘寶的流量為影片造勢,並通過支付寶平臺來吸引用戶購買電影票。阿里影業和娛樂寶、淘寶電影為代表的阿里生態圈的深度結合,將成為阿里影業產業構建中的核心優勢。
2014年11月,阿里創投以15.3億元入股華誼兄弟,占股8.08%,成華誼兄弟第二大股東。
根據公告內容,阿里創投將協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娛樂寶、電商平臺、新媒體平臺等資源,在內容與資本層面與華誼展開深度合作。公告顯示,雙方將共同選擇10部華誼電影作品進行“娛樂寶”相關業務合作,華誼同意將“華誼電影作品”項下總投資額5%-10%釋放給阿里參與投資。
此次和阿里同時入股的還有騰訊,和阿里一樣入股後占總股本的8.08%,兩家並列華誼第二大股東。
根據此次公告內容,華誼兄弟所擁有的影視作品在改編成互聯網遊戲、網絡文學作品(劇本除外)、動漫作品(電影作品除外)時,騰訊享有優先合作權;騰訊所擁有的網絡遊戲、文學作品在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時,華誼兄弟享有優先合作權。同時,華誼同意將其電影作品總投資額的5%至10%釋放給騰訊參與投資。
2015年3月4日,光線傳媒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集團斥資近24億元購入9909萬股光線傳媒增發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約8.8%,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對於光線傳媒為何最終選擇阿里巴巴,光線傳媒董秘王牮對外表示,此次認購方的選擇是通過公開詢價,價高者得,並無其他原因。
但阿里在投資阿里影業之後,又先後入股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顯示出了阿里在影視行業的強大布局。阿里希望在集團層面形成國內聯盟,從而在影業領域參與好萊塢制作。
就在前不久,有消息稱馬雲會見好萊塢幾大制片公司,意圖獲得美國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國內發行權,或者針對這些制片商進行股權投資。對此,阿里影業方面不置可否,張強回應稱,阿里影業旨在打造一個制作內容優質、具備多渠道發行及創造商業發展機會的領先綜合平臺。
不過,鈦媒體總結也發現,與阿里零基礎起步,大手筆收購起家不同,騰訊在影視產業的布局主要依靠自己的事業部穩步前行。
2014年6月,騰訊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舉辦“為虎添翼,騰訊視頻牽手電影產業戰略產業”發布會,一口氣參與出品多部大片,其中包括《天將雄師》、《鐘馗伏魔:雪妖魔靈》、《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等,算是正式宣布進軍電影產業。在此次電影節上,互聯網產業資本大舉進入電影業正是一個極其熱門的話題。
到了9月份,騰訊互動娛樂推出了第四個實體業務平臺——騰訊電影+,這也標誌著騰訊互娛正式布局電影業務。與騰訊視頻的純資本介入不同,騰訊互娛布局電影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把自家的遊戲,自己的動漫,自己的文學改編成電影。並推出首批明星IP電影計劃,涵蓋騰訊互娛旗下遊戲、動漫、文學中的優質IP。
2015年3月12日,檸萌影業創始人、總裁蘇曉透露,檸萌影業已經獲得騰訊註資,騰訊已經成為檸萌影業的投資股東、合夥人。蘇曉表示,有了騰訊的支持,檸萌影業將自身定位成精品電視劇制作機構,目前投資制作的幾部電視劇單集投資都在兩百萬以上。
從中可以看出,騰訊主要是依靠自身資源(如文學、動漫、遊戲)來布局電影產業,對於影視後續產品的開發也更為關註,幾乎形成一套完整的影視產業鏈閉環。
網絡視頻:從三角戀到分庭抗禮
古永鏘說從2013年開始,優土就決定了找一個戰略投資者,而且有好多家在並行談,這其中阿里和騰訊是最有可能被考慮的,阿里自然是想彌補視頻這塊短板,賣完搜索和電商的騰訊,那時候已經徹底賣上癮了,拿著騰訊視頻和現金當籌碼,一心想跟優土合並,可惜古永鏘想輕裝上陣,最後選了阿里。
2014年4月,優酷土豆宣布與阿里巴巴建立戰略投資與合作夥伴關系。阿里和雲鋒基金12.2億美元購買優酷土豆股權,其中阿里持股比例為16.5%,雲鋒基金持股比例為2%。阿里將委派其CEO陸兆禧加入優酷土豆董事會。
馬雲表示,與古永鏘團隊合作是一次重要的戰略舉措,此舉將加速阿里的文化產業及數字娛樂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擴大阿里生態系統,同時為阿里客戶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
而就在阿里入股優土之前,馬雲、史玉柱斥資65.36億元,認購華數傳媒非公開發行股份2.87億股,占發行完成後公司股份總數的20%。
對於華數傳媒,最讓人眼饞的就是那塊網絡電視媒體牌照,馬雲看重的可能是未來的客廳經濟。
優土和阿里“聯姻”對現在最大的影響便是,視頻行業徹底打上了BAT的烙印。
被拋棄的騰訊視頻之後開始洗心革面,徹底發力。幾乎是走著愛奇藝曾經走過的道路跑著往前趕,大把大把地燒錢,現在已經殺進前三甲,而移動端更是其強項,可謂是因禍得福,騰訊現在可以偷著樂了。
遊戲:激進的騰訊,落寞的阿里
你要說騰訊是家遊戲公司,那也不為過,正如馬化騰所說,騰訊內容領域的遊戲為騰訊在其他領域的嘗試提供了資本和機會。
從2012年開始,騰訊互娛開始涉足除遊戲以外的泛娛樂業務,騰訊動漫、騰訊文學、騰訊電影+三個實體業務平臺相繼發布。
在騰訊剛剛公布的2014年財報中,2014年總營收達789億元人民幣,而其中網絡遊戲收入達447.56億元,網遊收入(含手遊)占比已超過50%,是中國最賺錢的遊戲公司。
更可怕的是在手Q和微信的助力下,它的收入正在高速增長。
2014年Q4財報顯示,網絡遊戲收入同比增長41%至人民幣119.64億元。網絡遊戲的收入提高,主要受QQ手機版及微信上智能手機遊戲收入大幅增長所推動。
在騰訊的成長史中,有幾十家遊戲公司被投資和收購,足跡遍布全球各地,其中韓國和美國占了絕大數。像收購美國網遊開發商 Riot Games,它的代表作品《英雄聯盟》、投資韓國遊戲公司CJ Games、投資瑞士在線遊戲公司Miniclip等等。
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坐擁應用寶、手Q和微信的騰訊,平臺優勢更加明顯,尤其是微信的遊戲頻道,幾乎是每一款手遊都想出現的地方,這才真正是拿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
阿里做手遊,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從高調起航到黯然“落幕”也就僅僅10個月的時間。
2014年1月,阿里巴巴正式進軍手遊領域,采取7:2:1的分成模式,遊戲開發者獲得70%收益。根據阿里巴巴最初的規劃,定位於遊戲分發的阿里巴巴手遊平臺將把集團旗下手機淘寶、阿里雲、支付寶和賬戶體系等移動APP資源整合,打造手遊的分發渠道。
阿里巴巴數字娛樂群總裁劉春寧曾表示,阿里巴巴要打破騰訊在移動遊戲上的壟斷地位,切入點是收入分成。
但無論是手機淘寶遊戲中心發布的《瘋狂玩具》,還是來往推出的《啪啪啪》和《啵啵啵》,反響都遠低於預期。雖然阿里擁有眾多大流量APP,但產品的屬性決定了它很難讓用戶去關註娛樂內容。
渠道受阻之後,阿里遊戲開始轉向手機遊戲代理發行業務,但依舊表現平平。最終在2014年11月,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發布聲明:手遊業務將由阿里UC移動事業群負責,而阿里遊戲還將進軍多屏遊戲,這意味著阿里幾乎放棄了這一塊市場。
音樂:也是一場版權之戰
關於音樂,最近最大的事莫過於阿里數字娛樂事業部把2013年收購的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進行資源重組,組建成阿里音樂。
阿里音樂最初起步就是以蝦米網為主要班底組建的,意在把蝦米網打造成一個“音樂淘寶”,推出了一系列服務於音樂人的舉措,走專業音樂人路線。隨後收購的天天動聽則主打大眾用戶,新組建之後,兩款產品將繼續打差異化路線並實施商業化的運營模式。
QQ音樂已經十歲了,從最初的QQ小跟班到現在已經徹底獨立了。去年年底,QQ音樂由原歸屬於騰訊電商部調整到SNG社交網絡群管轄,騰訊開始圍繞音樂內容拓展騰訊的社交邊界。
在線音樂市場跟視頻行業一個道理,內容為王,現在擁有音樂作品的獨家版權就代表該平臺具有核心競爭力,這又是有錢人之間的一場惡戰。
近年來,QQ音樂大規模地購買獨家版權,包括韓國YG娛樂公司、華納音樂和SONY音樂等公司所有全球藝人的作品。而阿里音樂也不會示弱,2015年開年便宣稱現已擁有滾石、相信音樂、華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
對於音樂這個行業,版權之戰不可避免,最後也是巨頭生態。
文學:阿里,我等你
作為騰訊互娛的四大實體業務平臺之一,騰訊文學的成長之路就是一步步地幹掉盛大文學。成立之初,先是請來前盛大文學總裁、起點中文網CEO吳文輝擔任騰訊文學CEO,接著不到一年的時間,騰訊就收購了盛大文學。兩家聯合成立閱文集團,騰訊系網絡文學市場份額也隨之超過半壁江山。
閱文集團統一管理和運營原本屬於盛大文學和騰訊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小說閱讀網、雲起書院、QQ閱讀、中智博文、華文天下等網文品牌。吳文輝擔任閱文集團CEO。
閱文集團的成立業讓騰訊手握大量IP,光網絡文學改編市場就占了90%以上份額,網絡改編作品中,影視、遊戲、出版領域最熱門作品幾乎全部來自閱文,包括《步步驚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影視劇。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騰訊將會自己開發這些“IP”,結合自己的動漫、遊戲和影視等產業來開發,形成閉環操作,發揮其最大價值。
在阿里的文化帝國夢中,影視是他們的重中之重,這也是馬雲的興趣所在,人富了,就想在精神上找補點什麽。對於騰訊來說,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們靠這個生存。
當然,對於偌大的文化產業來說,是你的也是我的,但終歸是BAT的。
來源:鈦媒體
|
专车的柳+争霸战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11/t20151105_760622.htm
柳青+滴滴出行VS柳甄+优步中国VS联想控股+神州专车
专车的柳+争霸战
中国烧钱最快的市场,非移动出行莫属。滴滴和快的以简单粗暴的补贴模式在出租车领域一统江湖,但只赚人气不赚钱。为了寻求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
两个肉搏两年多的对手,于2014年双双转战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专车领域,进而合并为滴滴出行,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在多条业务线上与优步中国、神州专车
等群雄抗衡。
尽管在持续烧钱的环境下,各专车平台的盈利前景依然是谜,但移动出行场景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仍吸引了包括BAT在内的大佬前赴后继为它们的扩张提供巨额融资。
有趣的是,优步的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柳甄,正是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的堂妹。而联想控股是掌握神州专车品牌的神州租车的第二大股东,其旗下的君联资
本,亦是运营神州专车的优车科技的主要股东。这一场专车争霸战,一不小心成了柳氏家族成员的角力场。未来,这一领域会否如滴滴快的合并般,再度出现戏剧性
的演绎?
陈永谦/文
雨天。习惯下班后坐专车回家的肖明打开优步(Uber)一看,“由于目前车辆需求过高,我们提高费率以保证Uber车辆的供应”,起步价格变成
平时的2.4倍。再打开滴滴出行,多了一个“需求过旺临时调价1.5倍”的提示。无奈之下,肖明默默走向一年前更加熟悉的公交车站。
曾经坐专车跟公交车一样便宜乃至免费的日子,一去不返。优步、滴滴、神州专车等各大专车运营平台,纷纷加入到了动态调价的行列中。用车高峰的七夕之时,有不少网友吐槽,当天收到滴滴快车7.7折券,但下班时不仅下单半天没人接,其动态加价后的费用比出租车还贵。
除了乘客,开专车的司机也心生不满。随着专车的推广期告一段落,各大平台已相继减少对司机端的常规补贴,一些兼职司机由于无法完成平台设置的目标任务换取可观的补贴,正在退出专车行业,“没补贴,我的车油耗大,都白干了”。
显然,随着专车平台起步之初对乘客和司机端高额补贴的消失,加上监管部门对专车定位的新规即将出台,专车市场正走向常态化,其客户留存率、订单量能否持续,均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专车企业的扩张浪潮却并未停歇,其估值水平也水涨船高。支撑它们扩张的,是为其输血的BAT、知名PE、产业基金等机构。2015年
9月9日,合并半年后的滴滴快的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宣布完成合并后的首次融资,融资额高达30亿美元,其估值由此增至165亿美元。此轮进入的新投资方包
括资本国际私募基金、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等原有股东也追加了投资。
Ube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则同时宣称,百度等机构对优步中国的12亿美元投资已到账。半个月后,优步又宣称,将优步中国此轮融资金额由12亿美元提升至25亿美
元。此前有消息称,中信集团、中国人寿等机构亦参与了此次投资,优步中国的投资前估值约为70亿美元。
9月17日,神州租车(00699.HK)公告称,运营神州专车的优车科技获得神州租车、华平投资旗下Tourmaline
Gem、君联资本控制的融庆、神州租车CEO陆正耀、陆正耀妻子郭丽春拥有的Haode
Investment的5.5亿美元B轮融资,其估值由此达到35.5亿美元。此前的7月1日,神州租车已联手君联资本、华平投资向神州专车投资2.5亿
美元。
这个资金充足的行业里,还将演绎怎样的故事?大举烧钱之后,相关企业能否对外公告一个具有可看性的收入,其盈利前景能否柳暗花明?
中国式移动出行:
从出租车领域起步,却赚了人气难赚钱
很难想象,专车的发源地是在号称车轮上国家的美国。然而细细想来,正是由于私家车的普及,导致了出租车的供应不足—据悉,在Uber出现前的十
年里,旧金山人口增加了30万左右,而出租车数量增加却受到严格控制,打车软件鼻祖Uber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的驱使下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私家车的普
及,也让分享成为可能,从而成就Uber成为共享经济的开山人。
Uber最早于2009年在旧金山推出豪华轿车叫车服务UberCab。乘客只需在Uber的App下单预约用车,Uber就会通过系统为其指
派加入Uber平台的、离其最近的私家车车主提供服务。尽管Uber的收费要比当地的出租车高一半以上,但良好的用户体验加上高效率,使其慢慢被用户所接
受。运营模式渐趋成熟的Uber随后开始面向大众用户群,推出比当地出租车费用便宜30%左右的UberX服务,以低价打开了市场。
Uber由此开始加速扩张,其模式也被全球诸多创业者追捧,并复制到中国。不过,以出租车行业“颠覆者”形象出场的Uber模式被引入中国后,却首先在出租车行业找到了落地的切入口。
2012年6月,已在网游业立足的杭州泛城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创始人陈伟星的率领下杀入这一新兴领域,并于8月推出快的打车App。这是一款立
足于LBS(地理位置)的O2O打车应用,乘客可以通过APP实时便捷地获取并预约出租车服务,出租车司机可以通过APP“抢单”,以减少空跑、提高接单
效率。在2013年4月获得阿里巴巴和经纬中国(Matrix Partners
China)总计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后,快的打车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底,其再次获得阿里巴巴等投资者近1亿美元的投资。
滴滴打车比快的打车晚上线一个月。其创始人程维2012年6月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离职,创办小桔科技,9月推出嘀嘀打车软件。由于拥有“嘀
嘀打车”商标的杭州妙影微电子有限公司起诉小桔科技侵权并要求其赔偿8000万元,程维于2014年5月将这一软件更名为滴滴打车。
拥有丰富销售经验的程维,组织了强劲的地推团队在线下发展出租车司机用户,滴滴打车迅速扩张。其当年便获得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投资;2013年5月,又得到腾讯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当年底,腾讯联手中信产业基金,再次向其投资1亿美元。
几乎同时得到巨额融资的快的和滴滴,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补贴用户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争抢市场份额。进入2014年,二者更分别背靠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微信两大支付平台,在行业内掀起一场激烈的补贴大战,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提供金额不等的用车补贴(表1)。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堪称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土豪的“烧钱游戏”中,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在2014年初到5月17日这不足半年的时间内,投入的补贴金额超过24亿元,其中,滴滴补贴14亿元,快的补贴超过10亿元。
尽管补贴带来了刷单等业务泡沫,但其在吸引用户上仍算得上立竿见影。补贴大战之后,打车行业彻底形成快的和滴滴双寡头竞争的局面。
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第三季度,快的和滴滴分别以41.8%和39.2%的市场份额分列第一、二位,摇摇招车、大黄蜂打车、打车小
秘书、易打车分别拥有9%、3.9%、3.9%、2%的市场份额;到了2014年底,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72亿人,快的市场份额攀升至
56.5%,滴滴则以43.3%紧随其后,两者合计占据高达99.8%的市场,打车行业已无其他竞争对手的立足之地。
然而,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快的和滴滴两家公司在打车领域烧钱数十亿元、圈住近乎全部的江山之后,依然无法获得盈利,甚至连盈利的模式都不甚清
晰。两家公司及外界所描绘的收入来源,一方面包括帮品牌企业发打车红包获取广告收入、销售乘客出行的大数据、作为电商及O2O的入口等,另一方面包括与司
机就车费分成、实行高峰期车费悬赏等。然而,前一部分难成规模且远水难解近渴,后一部分则会使打车平台成为类出租车公司的存在,颠覆其自身存在的基石。
回头来看,快的和滴滴最大的收获或在于,培育了1亿多用户的移动出行习惯,并完成了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正因如此,阿里和腾讯才站在了它们身后。
不过,一旦打车作为移动支付场景的普及功能完成,其盈利仍要提上日程。2014年5月,快的和滴滴同时宣布停止对乘客的现金补贴,而在此之前,它们已把目光回转到Uber模式中的专车服务,并切入了这一盈利模式更加明晰的领域。
谋求盈利,切入专车的灰色地带
相比牌照垄断的出租车行业,专车是一个尚未成型、极其分散而颇具整合空间的市场,也是一个新晋企业可以获得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新市场。
2014年7月8日,积累足够初始用户和口碑的快的宣布,推出定位于中高端用户的新业务品牌“一号专车”,滴滴在次月紧随其后推出同样服务于商务出行人群
的“滴滴专车”。
不管是“一号专车”还是“滴滴专车”,都是通过专车公司的平台调度(或抢单)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用车服务。对于车辆来源和司机,快的和滴滴此时
均宣称,其来自有合法资质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司机劳务派遣公司,每辆专车基本都是20万元以上的中高档汽车,司机统一着装、提供标准化的商务礼仪服务,上下
车主动开关车门,且在车上为乘客免费提供矿泉水、充电器等。
对乘客而言,专车跟出租车没有太大差异,只不过专车提供更为舒适的乘坐体验,其收取的起步价和每公里费用也均高于出租车。以“滴滴专车”为例,
针对不同需求的乘客,其提供舒适型、商务型和豪华型三大类别消费,此外还设有最低消费额,在深圳,三种车型的起步价分别为10元、14元和18元。
但从叫车平台的盈利模式看,专车则是一项更有利可图的业务:出租车由政府发放牌照的出租车公司调度,叫车平台对其无法约束,而专车则挂靠于汽车租赁公司,由叫车平台调度;更重要的是,专车司机需要向平台缴纳20%的车费,这可以为叫车平台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
从Uber的模式看,其收入即来自针对不同品牌线的专车司机收取不同比例的车费作为佣金,在纽约,UberX会抽成20%,UberBlack和UberSUV则分别抽成25%和28%;在中国,UberX和UberBlack统一抽成20%。
为了推广专车服务,快的和滴滴再次使用无往而不利的补贴手段,对乘客提供金额不等的代金券,使之实际支付专车的费用远低于乘坐出租车(图1)。更便宜的价格,更加舒适的环境,早已适应打车服务的乘客纷纷转投专车市场。

对于另一端的专车司机,快的和滴滴提供的奖励甚至超过车费本身。高额补贴开始吸引大量私家车主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从而加入专车司机的行
列,专车市场一时间迎来几何级数的增长。到2014年底,“滴滴专车”推出仅4个月,其业务已覆盖北上广深等16个大城市,日订单突破15万次。
虽然盈利出现曙光,但私家车主的挂靠,不仅使专车与出租车行业产生冲突,也令专车业务有涉黑车运营之嫌。为了规避监管风险,专车平台作了一个打
擦边球的安排,即由专车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劳务派遣公司、私家车主签订“四方协议”,专车平台先将私家车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再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聘
用车主,由此绕开了汽车租赁不得配备驾驶人员和私家车不得从事运营业务的规定。而经过这一包装,专车平台提供的服务也成了汽车租赁及司机招募。挂靠的专车
司机除向平台交20%的车费分成外,一般还需交1.7-1.9%的车费作为劳务派遣费,此外,还有每单0.5-1元的保险费,专车平台的收入多由此而来
(表2)。

专车领域群雄争霸,柳氏姐妹各踞一方
滴滴专车业务的幕后推手,是柳传志之女柳青。拥有北京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的柳青,毕业后进入高盛亚洲投行部,曾操盘高盛对爱康国宾的投
资等项目。2014年7月,柳青应程维之邀,空降滴滴,出任COO,负责专车业务、公关和商务合作等。2015年2月,柳青升任总裁。柳青的投行工作经
历,帮助滴滴在2014年12月完成了7亿美元的融资。2015年1月,快的也融资6亿美元(表3)。这已是两家公司完成的D轮融资。

手握巨额资金的滴滴和快的,在专车市场再一次掀起烧钱大战。当市场猜测双方的再一次火拚能否决出胜负之际,在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
看似水火不容的两家公司却宣布战略合并为滴滴快的,合并后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将继续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柳青则出任滴滴快的总裁。
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在出租车市场拥有近乎100%的市场份额,却难以盈利;在有望盈利的专车领域,其以后来者身份闯入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不过,该市场前有先行者、后有追赶者,早已成为各种移动出行平台的必争之地,隐身其后的,更有BAT等巨头。
国内最早的专车平台是易到用车,其曾获得徐小平旗下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2011年8月又获得晨兴创投、美国高通风险投资公司千万级美元的A轮
融资,2013年4月宣布获得宽带资本数千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9月的C轮融资中,易到获得超过1亿美元,不仅有百度参投,双方还结成战略伙伴,易
到使用百度地图,百度则与易到共同推出“百度用车”。尽管有百度的背书,不过,相比其他专车平台融资额动辄达数亿美元,可以支撑高额、长期的补贴,近一年
来,拥有先发优势的易到用车市场份额已大幅萎缩。
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神州租车则于2015年1月宣布,携超过6万辆自有车辆杀入专车市场,推出神州专车参与市场角逐。6月,其针对滴滴快的和Uber推出了反“黑专车”的广告,一时引发市场的轩然大波。
神州专车相比其他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车辆都属于神州租车的租赁车辆,没有一辆私家车,且所有专业司机均来自第三方劳务派遣。这种运营方式可
以最大程度地规避交通运输部禁止私家车从事运营的规定,可谓是最具备合法牌照的互联网专车公司。在政府对私家车接入专车的监管趋严的行业背景下,短租市场
多年积累的后台经营管理和自有车队规模优势,或将给神州专车带来后发制人的机会。
为了在最具想象力的专车市场分一杯羹,神州专车计划投入25亿元来发展至少5000万新增用户,并豪言要做到专车市场第一。在迄今为止的两轮融
资中,神州专车收获8亿美元。不过,想在滴滴快的和Uber的夹缝中脱围而出,神州专车最大的依仗或许只能是对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的监管政策。
中国专车市场的诱人前景,更是引来估值已高达500亿美元、贵为全球估值最高创业公司的Uber。2014年2月,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的
Uber高调宣布正式进入中国。此前的2013年8月,Uber已在上海展开试运营,推出对应车型为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轿车的高端产品
UberBlack。2014年6月,Uber在上海、北京、深圳推出相对廉价的UberX,主打丰田凯美瑞、本田等中高档家用车。
携在美国成功经验进入中国市场的Uber,时常成为众矢之的,被各种负面新闻所环绕。出身“高大上”的Uber,早期曾由于有不少私家车司机开
着特斯拉等价值不菲的豪车提供专车服务,被戏称为取代陌陌(MOMO.NSDQ)成为新一代的“约炮神器”。由于专车市场上竞争者众多,加上乘客对价格敏
感度高,Uber逐渐摆脱“高大上”的定位,于2014年8月推出收费更平民化的“人民优步”(People’s
Uber),进入相对低端的拼车市场,彼时快的和滴滴刚刚涉足专车市场。
伴随“人民优步”的推出,优步中国的业务迅速增长。Uber于2014年12月宣称,其当时的全球每日业务量是100万次,而2015年6月,优步中国的每日业务量已达到这一水平。从全球看,优步业务量最大的10个城市,有4个在中国。
2015年8月20日,Uber又在北京率先推出“人民优步+”,专车司机可以顺路接载两名叫车乘客,两个需求合并为一,进一步提高车辆使用效
率,降低出行成本,这也是Uber首次引入在美国已推行多时的UberPool。双人拼车将大幅降低用车费用,或将成为Uber新的增长点。9
月,Uber也在深圳推行“人民优步+”,并在成都宣布再推一项新的拼车服务UberCommute,这是该产品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推出。无疑,本土化的
Uber正慢慢拓展更多的新业务。
Uber偶尔也会推出一些特色服务,以达到吸引公众眼球的目的。2015年3月,Uber在杭州西湖推出“一键叫船”服务,同期在北京还推出
“一键叫人力车”服务,在2015年4月Uber在上海更是推出“一键叫直升机”服务,该服务在上海提供观光直升机服务,包括奔驰轿车接送至直升机停机
坪,一次使用的费用近3000元。
为了本土化、接地气,Uber还改中文名为“优步中国”,并接入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由于中国已成为Uber在美国本土之外的最大市
场,Uber破例为中国业务设立独立的实体、管理机制和总部。到2015年8月,优步中国表示,其业务已经在中国境内的服务器上运行,且已成立独立公司,
成为一家由中国人运营管理、中国资本参与、配合中国政府管理、服务中国百姓出行的本土企业。卡拉尼克宣称,在2015年9月初完成12亿美元的融资后,这
家已成为“本土企业”的公司计划未来一年将业务覆盖的中国城市增加到100个。有消息称,独立的优步中国未来或计划在港股或A股上市。
有趣的是,专车不只是BAT的一大战场,也是柳传志家人的角斗场。Uber的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柳甄,正是柳传志的侄女、柳青的堂妹。先后于中国
人民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接受教育的柳甄,曾在位于硅谷山景城的泛伟律师事务所(Fenwick &
West)—这是一家专注于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律所—服务10年,2015年4月加盟Uber。
与此同时,柳传志掌舵的联想控股,不仅是神州租车的第二大股东,神州租车的IPO与商业模式打造,也得益于联想控股的倾力推动。而联想控股旗下
的君联资本,亦是运营神州专车的优车科技的股东,两度参与其融资,拥有优车科技4.4%股份(A、B轮融资以1:1转化前提计算)。
中国专车市场上三大巨头的竞争,竟然由同一个家族的成员领衔展开,这在其他领域估计并不多见,也引人猜想。对于这一意外结果,柳传志很坦然:“这都很偶然,柳青、柳甄都选择了自己的事业,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柳甄则表示:“大家就当个段子吧。”
事实上,无论柳青还是柳甄,均属于职业经理人而非大股东,对于公司不仅谈不上控制,还肩负开疆拓土的巨大压力。联想控股投资神州,同样意在财务回报。或许,正因为牵涉亲情而备受股东方和外界关注,分属不同平台的他们为了避嫌,在对垒中反而会更为果断地公事公办。
显然,面对一众劲敌,柳青就并不手软。2015年3月20日,滴滴快的在合并后再次开启大规模补贴活动,乘客使用“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可享受免起步价优惠。这一活动计划投入10亿元,狙击的目标正是优步中国、神州专车和易到用车等对手。
大规模补贴之后,滴滴快的在专车市场获得立竿见影的成绩。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合并后的滴滴快的获得78.3%的专车服务
订单量,优步中国和易到用车以10.9%和8.4%位列二、三位;在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上,滴滴快的同样以80.9%高居榜首,易到用车和优步中国以
17.5%和8.1%紧随其后(图2);在专车服务城市覆盖数量上,易到用车凭借先发优势已在74个城市提供服务,滴滴快的和优步中国分别在61个城市和
9个城市开通服务。

到2015年二季度,尽管易观智库没有再给出各大平台订单占据的市场份额,但从其提供的活跃用户覆盖率来看,滴滴快的、优步中国和神州专车分别
以82.3%、14.9%和10.7%占据前三,滴滴快的依然遥遥领先,优步中国的活跃用户仍继续增长,神州专车则逆袭成功切入第三,而易到用车已退居第
四。优步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伴随人民优步业务的推出,其市场占有率已从2015年初的1%飙升至9月的约35%。
从数据上看,滴滴快的复制在打车领域的成功模式,迅速抢占了国内专车市场,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不过“烧钱”得来的市场用户忠诚度有多高,作
弊的刷单等行为带来的泡沫有多大,尚待检验。优步中国尽管表现尚且平淡,但谁也不敢轻视这个竞争对手。最晚一个加入的神州专车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在合法性
上却最具优势,其崛起势头也相当迅猛。相比之下,百度系的易到用车,只能在开通专车服务城市最多上面,维持它曾经是行业第一的尊严。
当前,移动出行市场所有的主要参与者都加入到专车领域的争夺,不过长远看,这一领域的竞争仍只是刚刚开始。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在于这场烧钱游
戏中,谁拥有更强的资金实力,谁率先实现有规模、可持续的收入乃至盈利。而在每家公司都避谈盈利的当下,更现实的指标则是谁完成了更快的扩张,实现了更大
的规模效应,从而争取到源源不断的资金输血。
扩张的两个维度:全平台+全球化
作为当前最烧钱的公司,盈利的压力一直与滴滴快的如影随行。除了展拓专车业务,进入2015年二季度,滴滴快的更频繁在拼车、代驾等领域出手,意图构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其战线进一步拉长。
2015年4月,滴滴快的在“一号专车”软件中内置了一款低端入门级产品“一号快车”,随后在5月推出“滴滴快车”,并宣称快车是一项非营利性
搭车服务。“一号快车”和“滴滴快车”免起步价,其价格因此更加平民化,即使在没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坐“快车”也比坐出租车的费用更低。早前,快车司机端
不需要向平台缴纳任何费用,后来也需要缴纳20%抽成。
对于专车平台,快车的实质作用是导流,然而,它的出现,使得专车平台与出租车行业的矛盾更为加剧。2015年8月,“一号快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下线。不过,柳青则否认会放弃快车业务,强调只是进行品牌升级。
2015年6月,滴滴快的旗下定位于“共享出行”的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正式上线,并完成在全国100万车主的招募准备。在产品定位上,除了价格,滴滴快的还着重突出顺风车的社交属性。

不过,在拼车领域,目前嘀嗒拼车、51用车和天天用车几乎占据95%的市场份额,嘀嗒拼车是其中龙头(表4)。各家拼车平台中,嘀嗒拼车短途收费最低,且披露获得的融资金额也高于51用车和天天用车,从而得以用价格优势抢占最大市场份额。
嘀嗒源于宋中杰等5人2010年7月创办的限时团购网站嘀嗒团,在2013年嘀嗒团被卖给优惠券服务商维络城之后,嘀嗒团队于2014年1月杀
入拼车领域,当年9月完成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5年1月,引入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5月获得崇德投资领投,挚信资本、易车网、IDG等
跟投的1亿美元C轮融资。
51用车则脱胎于李华兵、门旭光团队2014年创办的哈哈拼车,其随即获得1000 万元的 A 轮融资,其中,创新工场投资 800
万元、雷军投资 200 万元;当年6月又获得红杉资本领投、创新工场跟投的1000
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4月获得百度领投、红杉资本等机构联合参与的C轮投资。
无疑,在“不差钱”的拼车领域,从技术匹配到市场拓展,滴滴顺风车要撬动这一市场并不容易。
2015年7月,滴滴快的再次出手,渗入代驾业务。在这一领域,e代驾已占据先机。e代驾由杨家军2011年创办,2012年4月获得经纬中国
的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2012年底再获经纬追加数百万元;2013年11月,引入光速安振创投作为A轮投资方;B轮融资由经纬和光速追加投资;2014
年10月完成了由58同城领投、经纬与光速安振创投跟投的2500万美元C轮融资;2015年5月完成的D轮1亿美元融资,由华平投资领投,经纬、光速安
振创投跟投,据称其整体估值8亿美元。目前,e代驾在北上广深等150个城市开通了代驾服务,拥有8万名代驾司机,高峰订单超过12万。
为打开e代驾占据多年的市场,滴滴代驾在不同时段的收费均远低于对手(表5)。滴滴快的介入,将冲击e代驾的行业领先地位,但也将极大提高代驾行业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
2015年7月15日,针对包车业务的“滴滴巴士”紧随上线,率先在北京和深圳落地,并计划年内投入5亿元发展巴士业务,同时拓展至30个城市以上。


至此,滴滴快的已初步建构了包括出租车、专车、拼车、代驾、巴士等五重移动出行工具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在商业模式的拓展上,已远远抛离所有竞争对手(表6)。不过,除了打车领域,全线拓展的滴滴快的在各细分领域都必须面对各种实力强劲的对手。
多线作战的滴滴快的,在2015年7月完成合并后的首次融资,以2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一笔非上市融资,这也表明急速拓展业务的滴滴
快的得到资本的认同。此次融资后,滴滴快的拥有超过3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充裕的资金将支持它大数据挖掘和各业务线的快速发展,而它的估值也跨入百亿美元
门槛,达到150亿美元。
2015年9月9日,滴滴快的宣布,在此前完成20亿美元融资的基础上,又获得10亿美元的追加融资,最终完成合并后的首次融资规模上升至30
亿美元,其估值也进一步增至165亿美元;同时,其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全新的品牌标识。滴滴出行的品牌升级,意味着它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搭建渐已成
型,滴滴出行透露,未来半年还将推出至少1-2项新业务以及一系列新功能,最终构建一个移动出行的综合入口。
在宣布更名之际,滴滴出行首次对外公布全业务线的运营数据。据柳青透露,滴滴出行的平台上现有135万出租车司机、200万专车司机、460万
顺风车司机和100万代驾司机,每天通过滴滴出行平台完成的出租车订单数约为300万单/天、呼叫的专车服务400万订单/天、顺风车峰值223万订单
/天、滴滴代驾峰值50万订单/天、滴滴巴士在北京和深圳拥有500条线路,此外企业用车有5011家企业。
背靠中国容量巨大的市场和丰沛的资本,滴滴出行不仅快速崛起为中国专车市场的霸主,也开始启动全球化战略,成为Uber全球霸主地位的有力挑战者。
2015年8月,东南亚打车应用GrabTaxi宣布获得寇图资本、中投和滴滴快的3.5亿美元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将出租车产品的成功经验复
制到私家车和摩托车等新品上。于2012年上线的GrabTaxi在东南亚拥有超过11万名注册司机,覆盖区内6个国家的26个城市,在新加坡、马来西
亚、越南和北京建有研发中心。
9月18日,滴滴出行又在纽约宣布,投资Uber的主要竞争对手Lyft公司1亿美元。Lyft此轮投资共计10亿美元的投资方还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对冲基金巨头卡尔·伊坎、乐天、Andreessen Horowitz、Founders Fund、寇图资本。
9月24日,在西雅图举行的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期间,滴滴出行又宣布和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达成战略协议。
相比滴滴全方位拓展出行业务链条,Uber则一直把重心放在专车运营上,其布局也围绕这一核心业务展开,比如,与P2P平台zopa合作发放购车贷款,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开发智能汽车。
与此同时,Uber还试图把业务由人员流动领域扩大到物流领域。2014年4月,其在纽约率先推出了名为UberRush的众包快递服务,此后
又在华盛顿推出了杂货配送服务UberEssentials,在旧金山推出送餐服务UberEATS。据报道,Uber的快递平台将于今年9月 或
10月正式上线,它将与多个领域的品牌商家合作提供配送服务。
不管滴滴还是Uber,无论它们是杀入对方后院,还是发力于移动出行以至更广泛的共享经济领域,其激烈争夺无不建立在大举烧钱的基础之上。在今
年7月拿到20亿美元融资时,滴滴出行还声称拥有超过35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而其9月再次得到10亿美元融资时,现金储备仅为40亿美元。换而言之,其在
两个月的时间内再次“火烧”5亿美元,烧钱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一直以来,由于互联网汽车生态未来的应用场景广阔,不管是滴滴出行、优步中国,还是神州专车,专车平台的每一轮融资都轻松获得上亿乃至数十亿美
元。滴滴出行加上合并前的滴滴和快的,更累计在市场上获得超过4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其估值也在短短3年内快速攀升到165亿美元。而且,以滴滴专车平台
每天400万单的业务量和165亿美元的估值,无论对比优步中国每天超过100万单的业务量和80亿美元的估值,还是Uber在全球每天超过100万单的
业务量和500亿美元的估值,滴滴的估值甚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然而,各家平台迄今都没有披露具体的收入数据,其高管在各种场合往往也只谈规模效应,不谈收入前景。这些无一例外处于亏损状态的平台,在烧钱模式结束之后,能否寻找到一条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或许才是其生存的关键所在。
如前所述,在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等平台降低对司机端的常规补贴后,不少兼职司机正在退出专车行业,导致专车供应减少。加之各大专车平台已通过系
统设置按需动态加价,在乘客用车需求旺盛的时候,专车的用车成本已远高于出租车。那些早已习惯享受高额补贴带来“白菜价”的专车用户,也在回归以往熟悉的
出行工具。
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每多一个用户将为它带来更多的价值,用户的流失也将导致其估值的流失。在不烧钱的常态下,在互联网创新中以传统出租车行业
“颠覆者”形象登场的专车平台,如何充分发掘自身价值,寻找到生存的长期之道?在这一新兴领域,谁将是最后的赢家?有柳氏姐妹的渊源在,如滴滴快的合并一
般戏剧性的联姻,会不会再度演绎?且拭目以待。
讀書劄記151201霸權之前(二) 威尼斯與 熱那亞的 愛琴海爭霸戰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2/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201%e9%9c%b8%e6%ac%8a%e4%b9%8b%e5%89%8d%e4%ba%8c-%e5%a8%81%e5%b0%bc%e6%96%af%e8%88%87-%e7%86%b1%e9%82%a3%e4%ba%9e%e7%9a%84-%e6%84%9b%e7%90%b4%e6%b5%b7%e7%88%ad/
讀書劄記151201
歐洲霸權之前(二) 威尼斯與 熱那亞的 愛琴海爭霸戰
掌門執筆
《歐洲霸權之前Before European Hegemony: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1989) Janet Abu-Lughod
〈絕代雙驕〉
就像 高歡和 宇文化及 激烈碰撞,跌宕起伏的一生那樣; 威尼斯和 熱那亞爭霸東地中海(ie愛琴海)亦數番勝負,有如人生. 分別是兩城爭霸在時間上長達三四個世紀之久, 直到14世紀末熱城最終敗陣為止.
究其實情,威熱兩城性格上有太多相通之處, 而與 佛羅倫薩等內陸城邦才貌迥異. 首先, 地理上兩者都是意大利半島北部與歐洲其他國家相鄰接的口岸城邦, 分別只在於熱那亞在西而威尼斯居東. 這基本點相當重要, 熱城位置利近大西洋航路; 而威城則緊依傳統的愛琴海—黑海航線. 在於當時,傳統路線靠近遠東貿易,商業價值明顯較高, 可以說 威城得地利而風水較佳.***
其次,文化和制度上兩城都以跨域商業立國, 行貴族共和政制. 由於政商合一,全民皆以海洋貿易維生, 故此行動力和創造力長期維持高水平.*** 兩國的動員能力均極強 (槳帆船艦隊需要嚴密的組織管理.); 技術革新遠遠領先歐陸 (舉例:熱那亞適用於大西洋的嶄新船體設計, 和威尼斯的複式簿記.); 商業管理和資本累積高度發達; 最重要的是他們無與倫比的冒險精神, 達到嗜財踰命,不擇手段的境地.
三者, 國力上兩城都高度整合了 政治組織、航海技能(包括 作業技術、海圖和造船技術.) 和戰略能力, 成為全民皆水手士兵的商業軍國主義國家.****
不幸的是孿生驕子有兩人,而海洋只得一片. 一山不容二虎,手足註定相殘, 他們的相通之處正正是相賊的因由.
成王敗寇,住昔對威勝熱敗的解釋,自然偏重於兩國的內部因素, 從而得出種種威尼斯在行政制度和人力資源上面優於熱那亞的說法. 現今流行以「世界史」方法論治史,視野拓闊, 作者建構了「勝負不在於兩城優劣, 而在於世局推移」的結論.***
未說世局,先述兩城.
〈熱那亞〉
建於公元前5世紀, 是個非常古老的城市(只比羅馬遲約一百年), 背靠懸崖,阻隔內陸, 擁有天然良港. 元前2世紀第二次布匿戰爭之時為 迦太基人毀壞殆盡, 公元4世紀羅馬人將之重建,繞以城牆. 5世紀日耳曼人大入侵, 熱城隨著黑暗時代降臨淪亡蠻族之手. 588年為東羅馬人遠征軍所光復, 其後四百年熱那亞處於君士坦丁堡有名無實的統治之下, 僅僅是個無足輕重的漁農業城市.
在整個10世紀,熱城逐漸變身為商業軍事國家, 與北非的穆斯林 法蒂瑪王朝反覆爭持. 1087年熱那亞攻佔法蒂瑪首都, 以武力索取得第一張「貿易特許狀」, 成為日後航海活動的典範.***
此時熱那亞國力大成,完全獨立, 建立「自治會議compagna」, 由選舉產生六至十名任期三年的執政官所組成. 已然稱霸西地中海的熱城力圖擴展勢力至東地中海, 於是積極響應1095年教皇號召的十字軍東征運動, 從此與威尼斯陷入面對面的直接競爭.
〈威尼斯〉
建於公元568年, 足足比 熱那亞遲了一千年,是座相當新的城市, 由一群逃避戰亂的內陸居民構築在一個易於防守的潟湖之內. 威尼斯一直牢牢地依附於東羅馬, 作為 黑海—西歐貿易的代理人, 並在其艦隊保護下免受 810年查理曼的侵犯.
與熱城的成長過程相似, 威尼斯在11世紀也透過與 西西里島的 諾曼王朝反覆爭奪 亞德里亞海一系列口岸城市的宗主權, 磨練成為一個商業軍事國家. 1080年, 威城終於打通了這條「海上高速公路」, 其商業戰鬥艦隊控制著繞過巴爾幹半島直達黑海咽喉 君士坦丁堡的航路. ***
1802年東羅馬皇帝頒布「金璽詔書」,授與威尼斯 帝國全境「貿易特許狀」, 並且免除通行費.*** 威城奠定了愛琴海霸主的地位, 壟斷了黑海和敘利亞—西歐貿易.
直到此刻,威熱兩城止於各據一方, 但是
〈爭霸始末〉上集
1095年教皇 烏爾班五世號召的「十字軍東征運動」把東西地中海的霸主都捲進其中. 兩城最初是作為競爭運輸十字軍到 巴勒斯坦合約的商業對手而碰面. 熱那亞與教皇友善,率先派軍參與聖戰,拔得頭籌, 成為「第一次東征」的大得益者. *** 反之,威尼斯一貫緊靠君士坦丁堡,與羅馬不咬弦, 因而抱持觀望,坐失先機. 直到1100年十字軍勝局初定,威城才派遣艦隊參戰, 於是形勢落在熱城後頭.
十字軍東征引發了西歐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熱潮. 貧窮落後的西歐騎士國家透過征服和掠奪阿拉伯世界而攫取了財富, 更重要的是習得了品味. 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建立「耶路撒冷王國」, 掌握海港城市 雅法, 成為撬動東西方遠程貿易的新支點.**** 原意為了保護朝聖路線而成立的「聖殿騎士團」迅速蛻變成現代意義的商人銀行, 其滙票可以從西班牙到巴勒斯坦沿線各據點兌現. 順帶一提,教皇也曾三令五申,嚴禁與異教徒貿易, 並為此將威尼斯全城人開除教籍.
威尼斯和 熱那亞就在這國際政經大格局中雙雙脫穎而出, 擠身意大利半島四大城邦之列.(另外兩個是 米蘭和佛羅倫薩.) 兩城憑藉其海上強勢,在外交上面甚至與歐陸大國平起平坐. 至於他們的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地位更不是歐陸城市所能動搖. 要到四百年後繞好望角航路開通, 大西洋逐漸取代地中海成為環球貿易廣場, 阿姆斯特丹和倫敦才能取代威尼斯和 熱那亞的國際金融中心位置.***
未完待續,敬請留意.
可穿戴設備將引發科技倫理之人機爭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6/153277.shtml
導讀 : 未來,人類將不得不面對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超越的尷尬局面。
前段時間,一家名為Kensho的公司,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Kensho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是什麽原因讓眾多大佬對它趨之若鶩?據了解,Kensho目前正在研發一種針對專業投資者大規模數據處理分析平臺。該工作平臺將可以快速、大量地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分析工作並且能夠實時地回答投資者所提出的複雜金融問題,這或許將取代現有的各大投行分析師們的工作。
面對一個能夠更快更好地對金融數據進行分析的機器,金融機構的分析師和研究人員毫無勝算,這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場災難。Kensho公司的軟件被取名為沃倫,你可以像在谷歌進行搜索一樣,在簡單的文本框里輸入非常複雜的問題——使用直白的英語,而能便捷地得到答案。例如:當三級颶風襲擊福羅里達州時,哪支水泥股的漲幅會最大?(最大的贏家是誰?德州工業[Texas Industries])。同樣,當朝鮮試射導彈時,哪支國防股會漲得最多?(雷神公司[Raytheon]、美國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當蘋果公司發布新iPad時,哪家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股價上漲幅度會最大?(為iPad內置攝像頭生產傳感器的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mniVision])。
要回答此類問題,對沖基金的分析師隊伍要花上數天的時間,前提條件還有他們可以找到所有這些數據。但突破性的沃倫軟件可以通過掃描藥物審批、經濟報告、貨幣政策變更、政治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對地球上幾乎所有金融資產的影響等9萬余份資料,立馬就為6500萬個問題找到答案。不僅如此,機器人在人類工作中的替代作用越來越大,包括前段時間備受關註的“機器人”寫新聞稿事件。
在這個時候,人類將不得不面對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超越的尷尬局面。正如黑洞中心存在著一個讓一切已知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一樣,信息技術也正在朝著這樣一個“奇點”邁進。屆時,人工智能將比其制造者——人更加聰明。未來學家們不得不承認,過了“奇點”,一切都將以現在不可預測、無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發展了。
目前,人類已經發明了比較簡單的能植入腦內的記憶芯片,並嘗試著安裝這些芯片,使人的記憶力大大提高。但其主要的思維部分還是靠人腦,人控制著機器在人腦中運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信能夠協助人腦思維的芯片將緊隨其後,被人類制造出來。它將像現在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在它的支持和配合下,人腦運算的速度將更快,思維的程度也更加複雜。這時侯芯片和人腦將相互作用,相輔相承。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將進一步探究人腦的奧秘,並將其全部解開。由此而來,人類將很快研發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來代替人腦,人類甚至將由此進化成“機器人”。
不僅如此,讓人工智能發展到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或許對於人類來說將會是一場新的浩劫。在這個時候,人類與自己所研發出的機器人之間的關系,將變得非同尋常。首先,人類不斷研發更先進的可穿戴機器設備,尤其是腦意識讀取與控制的可穿戴設備,通過對人腦意識的讀取與理解,並借助於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對自我進行升級。其後果就是,不斷升級的機器設備又反作用於人類自身,使其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將控制、管理人類。

曾經,有人說過,“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人類的一次自殘”。在電腦時代,人們貌似在操控著電腦,實際上在慢慢被電腦操控,思維能力、註意力和決定能力的退化,就是被電腦操控的結果。到了移動時代,這樣的輪回仍在繼續,只是對象從電腦換成了更小、更方便攜帶的手機和平板。正因如此,你總是忍不住去關註社交網絡上的一舉一動,忍不住去看信息流上多了什麽新東西,忍不住去……好吧,到了最後,其實你再也無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也什麽事都沒做到。
人本來知道自己想做什麽,但在智能設備的操縱下,卻變得不知道該做什麽了——因為很多時候,人們把自己的思維寄托於電腦的指令上,順從地聽著它的指揮。現在,人們總是在標榜某某手機、某某系統的用戶界面更友好、更人性化,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電腦的人性化,對應的正是人的電腦化。同樣機器的人性化,對應著的就是人的機器化。
可以說,沒有借助並融合可穿戴設備的人工智能並不可怕,其自我學習的基礎就是我們所設定的模型。但當基於可穿戴設備並融合人工智能的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可穿戴設備,形影不離地成為了我們在物理網時代的助手,我們不可避免的就是面對一個冷酷的現實,那就是人與機器的倫理之戰。
當人類深處一個資訊、信息、數據的“黑洞”環境中,憑借著自身根本無法應對的海量的信息,無法從中有效獲取“需要”的信息的時候。我們必然需要借助於人工智能幫助我們完成,但在我們腦意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人工智能,它的“智力”遠在我們之上,它能懂我們,而我們卻無法懂它。到底是人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控制人,這一切的關鍵都在於可穿戴設備,因為將萬物數據化的可穿戴設備,它不僅對物數據化,同時也對人進行了數據化。可以預見,新一場的科技倫理將由可穿戴設備所引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陳根,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家電零售巨頭鄉鎮爭霸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8046.html
家電零售巨頭鄉鎮爭霸賽
一財網 王珍 2016-03-06 20:22:00
由於家電在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農村市場這片“藍海”成為蘇寧、國美、京東等家電零售巨頭爭奪的焦點。
謝少良此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蘇寧、京東等巨頭在鄉鎮的服務商。
作為湖南正東電器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謝少良經營的家電鄉鎮加盟店從2011年的十多家縮水至目前的幾家,重點轉向凈水、中央空調等有服務增值的業務。
由於家電在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農村市場這片“藍海”成為蘇寧、國美、京東等爭奪的焦點。3月1日,京東宣布今年將開1萬個鄉鎮加盟專賣店,沖擊國內家電零售第一;而蘇寧、國美也在積極向下滲透,蘇寧今年在三四線市場的鄉鎮直營店將新增1500家;國美在線今年也將在三四線市場布局2000家加盟店。
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開店最有效的方式,是整合社會的零售、服務資源。謝少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湖南正東電器有限公司已經為蘇寧提供配套服務,與京東的合作也在接觸過程中。
爭搶農村市場
京東的渠道下沈已非一日。自2014年11月起,京東開始在縣級市場設立京東幫服務店將家電賣到農村,僅一年時間,京東幫服務店在全國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293家,農村市場在京東家電銷售額中的占比已達27%。
面對上述成績,京東商城家電事業部總裁閆小兵在3月1日召開的京東家電“沸騰中國”戰略發布會上咬著字說道:“2016年,京東要開店。”
與京東幫服務店設立在縣城不同,本次開店的地址是鄉鎮。按照規劃,京東家電鄉鎮專賣店2016年要開1萬家店,覆蓋20萬條行政村;2017年要開2萬家店,覆蓋40萬條行政村。目前,第一家京東家電鄉鎮專賣店已開張,今後將以每月千家的速度來開店。
據了解,鄉鎮專賣店的加盟商主要由“幫主”推薦加上社會招商。由附近的京東幫服務店提供配送、安裝、維修等服務支持,鄉鎮專賣店只需做好營銷推廣和銷售。閆小兵透露,將線上線下相結合,以鎮為單位,開設京東家電專賣店,實現全國統一零售價。
在三四線城市的家電市場過去主要由區域連鎖占據,京東計劃采取“輕資產合作”的模式擴張。“2016年,我們要跟區域連鎖全面合作,包括技術平臺輸出、特色產品供應、金融支持等。”
看到機會的不止京東。
去年1月23日,蘇寧在江蘇宿遷洋河鎮開設首家“易購直營店”,後來陸續新建1000多家店。今年,蘇寧易購還將在三四級市場新開1500家蘇寧易購直營店,使鄉鎮店的總數達到2500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鄉鎮直營店不需要出樣品,幫顧客在蘇寧易購的網頁上下單,只提供配送等服務,降低開拓農村市場的成本。
去年收購了區域連鎖企業江西騰達電器,國美加快向下滲透步伐,今年還將在三四線城市布局2000家加盟店。
加盟店盈利成關鍵
迅猛擴張的背後,加盟專賣店能否持續穩定的經營面臨不小考驗。
“關鍵在於模式,不僅是授權,既要提供有競爭力產品,還要有盈利。”閆小兵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一些農村專賣店要40%~50%的返點才能生存;而京東鄉鎮專賣店的目標是,產品從廠家出來,在20%的成本內完成銷售,同時還要保障專賣店賺錢。
目前,京東正在摸索這一新的商業模式。閆小兵說:“我們征求了‘幫主’(京東幫服務店店主)們的意見,才下定決心做鄉鎮專賣店的,關鍵是商業模型,能否互惠互利,並把低價商品帶下去。”
加盟店如何保證服務質量是一大考驗。京東會從服務條款上墻、開通消費者投訴渠道等方面著手完善監督機制。“一旦違規,專賣店有退出機制。”閆小兵同時坦誠,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管理體系會逐步跟上。
京東渠道下沈的決策離不開供應商的支持。京東公開承諾,未來三年對戰略合作夥伴“不漲點位”,並與廠家進行大數據的對接、分享。據悉,LG將率先利用京東的大數據,針對消費者的痛點進行研發,為此已在韓國成立30人的團隊。
隨著京東的擴張,廠與商的關系再平衡不可避免。比如,像海爾、美的等原來在鄉鎮就設立了許多專賣店,未來與京東鄉鎮專賣店之間將產生競爭。對此,閆小兵認為,農村市場很大,也需要多樣化的品牌,如對合資、互聯網品牌的電視也有需求,京東專賣店希望成為有競爭力的鄉鎮賣場。
一位家電業內資深觀察人士認為,“隨著零售巨頭渠道下沈,未來廠與商之間的分工將更加明晰。”如果易購、京東的鄉鎮店效率更高,工廠的農村專賣店體系將面臨轉型。不過,一位知名家電企業的負責人則表示,“大家都在搶奪農村市場的最後一公里”,京東、易購能否做到物流成本更低,仍需觀察。
家電零售巨頭之間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爭奪綜合實力冠軍的競賽正在激烈上演。之前,蘇寧、國美都號稱每年有千億左右的家電銷售規模。京東要後來居上,必須超越這一規模。
“未來兩年是關鍵的窗口期”,上述家電業資深觀察人士認為,目前蘇寧仍是線上、線下家電零售的冠軍;國美比較重視線下門店的利潤,線上業務去年下半年以來也加速發力;但京東的暴發力不可小視。“兩年內,蘇寧不會輸,京東有贏的機會,國美也有機會,如果國美創始人黃光裕重新‘入局’,想象空間很大”。
國美整體上市即將“收官”,蘇寧原本就是整體上市,京東也在美國上市了。未來,誰將在中國家電零售的爭霸賽中勝出,還需要用數字說話。
編輯:彭海斌
近十年哪些省份增長快:貴州重慶領跑 粵蘇魯爭霸新變化
區域之間的激烈競爭是中國過去三十年的一大特色,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城市和城市之間,在省域之間同樣存在。那麽過去十年來,哪些省份增長最快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過去十年來我國各省份經濟總量增長變化的比較發現,過去十年,地處西南地區的貴州和重慶增長最快,增幅均超過了400%,中西部省份普遍比較靠前。
貴州重慶領跑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2015年達到了676708億元,十年間增長了271%。這其中有19個省份高於平均增速,其中15個省份的增速高於30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低於平均增速的有12個省份,主要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和華北、東北地區。
在各省份中,貴州以441%的增幅高居榜首。
“貴州是貴陽的省會嗎?”多年前,這是外界常常流傳的一個笑話。其背後反映的正是貴州過去多年落後的面貌。不過近年這種落後的局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在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了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推出了“工業強省”戰略,全力補足貴州經濟發展的短板。
當年12月26日,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2011年貴州固定資產投資達5100億元,增長60%。2012年固投達7809.05億元,比上年增長53.1%。
央企的進入主要是一些基礎性的投資,如水利、交通等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而延長產業鏈則需要靠民營經濟。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貴州再推萬億民資招商計劃,意欲豐富完善其產業鏈,當年3月2日貴州在京舉辦面向全國優強民營企業招商項目推介會,重點推出506個全省重點投資項目,馬雲、宗慶後、張近東等江浙巨富亦齊聚捧場。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高於全國3.8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二位。這其中,貴州的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頗為亮眼。上半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3.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1.0個百分點。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貴州原有的基數比較小,因此當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進入後,增幅也會比較大。總體上來看,貴州目前的經濟總量仍然比較小,人均GDP仍遠遠低於全國水平。
在貴州之後,重慶以412%的增幅在各省份中位居次席。與貴州類似,近幾年重慶的產業布局和調整做得比較好,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尤其是電子巨頭轉移落地。在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因此經濟增速也保持較快增長。
近十年增速排在3到5位的分別是陜西、寧夏和內蒙古,這三個省份都屬於能源大省。在2005年之後,當能源價格上行的時候,陜西和內蒙古等地的經濟均實現高速增長。以內蒙古為例,其人均GDP更是先後超過了東部的福建、廣東、山東等省份,一度高居全國第五。
不過自2013年以後,隨著能源價格的走低,能源大省內蒙古和陜西的工業利潤和經濟增長也隨之陷入低潮。近兩年蒙陜的經濟增速均處於全國下遊水平。
在增速前十的省份中,只有天津是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在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下,天津的經濟2007年開始馬力全開,高速增長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產業工人進入。2010年起,天津取代內蒙古,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
京滬退出前十,兩湖上位
與中西部的突飛猛進相比,沿海省份的經濟增速普遍比較靠後。其中、山東、北京、廣東、浙江和上海5個發達省份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受到較大影響,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後,這些城市的不少產業紛紛轉移到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比如江蘇的筆記本產能就有不少轉移到中西部的重慶和成都等地。
另一方面,沿海發達地區近幾年也在加快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在這個“騰龍換鳥”的過程中,經濟增速自然也會逐漸降低。
當然,並不是所有增速較低的省份都是來自沿海發達地區,像黑龍江、河北、山西這幾個省份的經濟增速也比較靠後。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於作為能源重化省份,這些省近年來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比如河北近幾年主動壓縮過剩產能,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速也明顯降低。
我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只要十年,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31個省份經濟總量的排名來看,過去十年,不少省份的位次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其中,在第一集團軍中,廣東仍然高居榜首,排名第二的追趕者不再是山東,而是換成了江蘇。2005年山東高居全國第二,緊追廣東。但後來(2009年)山東不僅被江蘇反超,而且與前兩名廣東、江蘇的差距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2005年,老大廣東領先山東3233億元,到2015年,山東落後廣東近1萬億元。而在山東掉隊的同時,江蘇與領頭羊廣東的差距卻越來越小,去年廣東僅領先江蘇2696億元。從比例上看,十年前江蘇相當於廣東的84%,現如今江蘇相當於廣東的96%!十年間提高了12個百分點。
山東放緩的一大原因在於,作為北方經濟大省,山東的重化工業占比比較高。尤其是山東的石油、煤炭、鋼鐵等能源重化產業占比也不小,受近年來隨著能源經濟的下行,山東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重工業、國有經濟占比比較高的區域,近年來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大。
在前10名中,位次變化比較明顯還有,原先位居第七的上海和位居第十的北京退出前10,而原先位居12和13的湖北、湖南這兩湖兄弟後發趕超,到去年分別位列第8和第9。
上海和北京讓位於兩湖兄弟,其實也很好理解。對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目前兩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產業疏解的政策。這其中,隨著土地等發展空間的飽和,不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項目紛紛轉移到周邊省份。
與兩湖類似,2005年位列第9的四川在去年超過河北,位列第6。而原先位列第8的遼寧後退至第10,按照目前的態勢,在未來一兩年內,其經濟總量有可能被第11的福建超過。
在10名後的省份中,由於中遊省份的經濟總量差距較小,互相之間追得比較緊,因此部分經濟增速較慢的省份下降的位次就比較多,比如黑龍江下滑了7位,山西下滑了8位,相比之下,重慶上升了4位,陜西上升了5位,內蒙古上升了3位。
表1 十年來各省份經濟增幅
省份
2005年GDP
2015年GDP
增幅
貴州
1942
10502.56
441%
重慶
3069
15719.72
412%
陜西
3674.75
18171.86
395%
寧夏
599.4
2911.77
386%
內蒙古
3822.77
18032.8
372%
湖北
6484.5
29550.19
356%
天津
3663.86
16538.19
351%
湖南
6473.61
29047.2
349%
青海
543.2
2417.05
345%
廣西
4063.3
16803.12
314%
江西
4056.2
16723.8
312%
海南
903.6
3702.8
310%
西藏
250.6
1026.39
310%
安徽
5375.8
22005.6
309%
四川
7385.1
30103.1
308%
福建
6560.07
25979.82
296%
雲南
3472.34
13717.88
295%
吉林
3614.92
14274.11
294%
江蘇
18272.12
70116.4
284%
遼寧
8005
28743.4
259%
新疆
2609
9324.8
257%
甘肅
1928.14
6790.32
252%
河南
10535.2
37010.25
251%
山東
18468.3
63002.3
241%
北京
6814.5
22968.6
237%
廣東
21701.28
72812.55
235%
浙江
13365
42886
221%
山西
4121.2
12802.6
211%
河北
10116.6
29806.1
195%
黑龍江
5510
15083.7
174%
上海
9143.95
24964.99
173%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表2 十年來各省份經濟總量位次變化
省份
2005年GDP
位次
2015年GDP
位次
位次變化
廣東
21701.28
1
72812.55
1
—
山東
18468.3
2
63002.3
3
↓1
江蘇
18272.12
3
70116.4
2
↑1
浙江
13365
4
42886
4
—
河南
10535.2
5
37010.25
5
—
河北
10116.6
6
29806.1
7
↓1
上海
9143.95
7
24964.99
12
↓5
遼寧
8005
8
28743.4
10
↓2
四川
7385.1
9
30103.1
6
↑3
北京
6814.5
10
22968.6
13
↓3
福建
6560.07
11
25979.82
11
—
湖北
6484.5
12
29550.19
8
↑4
湖南
6473.61
13
29047.2
9
↑4
黑龍江
5510
14
15083.7
21
↓7
安徽
5375.8
15
22005.6
14
↑1
山西
4121.2
16
12802.6
24
↓8
廣西
4063.3
17
16803.12
17
—
江西
4056.2
18
16723.8
18
—
內蒙古
3822.77
19
18032.8
16
↑3
陜西
3674.75
20
18171.86
15
↑5
天津
3663.86
21
16538.19
19
↑2
吉林
3614.92
22
14274.11
22
—
雲南
3472.34
23
13717.88
23
—
重慶
3069
24
15719.72
20
↑4
新疆
2609
25
9324.8
26
↓1
貴州
1942
26
10502.56
25
↑1
甘肅
1928.14
27
6790.32
27
—
海南
903.6
28
3702.8
28
—
寧夏
599.4
29
2911.77
29
—
青海
543.2
30
2417.05
30
—
西藏
250.6
31
1026.39
31
—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中超球隊背後的產業大佬:地產、IT巨頭爭霸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雖然國足總是傷透球迷的心,但聯賽在恒大、蘇寧等眾多大鱷的帶領之下,卻日益紅火。一支球隊的投入動輒數億,所以能玩得起足球的自然不是普通的富豪,而是巨鱷。那麽投身於足球的企業主要來自哪些行業呢?
本周日的足協杯決賽即將打響。至此今年一年的中國足球賽事也將落下帷幕。從今年的聯賽格局看,地產和互聯網巨頭爭霸是一大主題。
國企:燒錢多成績未必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在2016年的中超聯賽16支球隊中,來自國企背景的有上海上港、上海綠地申花、北京國安、天津泰達、長春亞泰、山東魯能六支球隊,比上賽季少一支,主要是上賽季結束後,國企背景的江蘇國信舜天轉讓給了民營巨頭蘇寧。
從這六支球隊所處的城市來看,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這三大直轄市和濟南、長春2個省會,除了上海,其他都來自北方。這說明,直轄市和北方城市,國企力量更為強大,也更有能力玩足球。
從這些國企球隊的產業結構來看,北京國安、天津泰達、長春亞泰、山東魯能都是大型的國有綜合集團,上海上港是港務投資商,只有上海綠地申花是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國企。可見在國企陣營里,比起金融、電力等壟斷領域,房地產遠非主導。
在最終排名方面,上海上港、上海綠地申花和北京國安分列三到五位,另外三支球隊天津泰達、長春亞泰和山東魯能則為保級而戰。這些國企球隊中,上港、綠地和魯能、國安也都財大氣粗。比如上港今年先後耗費巨資引進了埃爾克森和胡爾克兩大外援;魯能更是買來意大利國腳佩萊和英超前鋒西塞,請來了名帥馬加特;國安也是巨資挖來巴西國家中場奧古斯托和土耳其國腳前鋒伊爾馬茲。
饒是如此,這些球隊的總體實力和成績仍然跟恒大有著明顯差距,上海上港和山東魯能雖然進入亞冠八強,但上港八強賽客場5球慘敗給韓國全北現代,聯賽也早早退出爭冠行列。山東魯能更是直至倒數第二輪才保級成功,最後名列積分榜倒數第三。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不同的體制之下,不同的管理問題。尤其是一些國企中存在的多頭制管理問題,這種風格下形成的球隊文化也不太好,常常出現搞小團體、拉幫結派等問題,其背後就是利益使然。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來自足球強國的高水平外援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一些國企球隊不停地更換大牌外援。

民企:地產主導 互聯網崛起
在本賽季,民營背景的球隊達到了10支,其中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球隊達到6支,分別是廣州恒大淘寶、廣州富力、河北華夏幸福、河南建業、杭州綠城、石家莊永昌。以互聯網電商為主營業務的有一支,為江蘇蘇寧;擁有房地產業務、又擁有礦業港務等業務的有一支,為遼寧宏運;以制造業為主營業務的1家,為重慶力帆,當然力帆置業在重慶規模也不小。升班馬、吉林延邊隊的贊助商則是來自深圳的保險企業富德集團。
從最終的成績來看,以地產為主的球隊,成績出現了明顯分化,廣州恒大淘寶實現了六連冠的霸業,廣州富力也位居前六,河北華夏幸福作為一支升班馬,在上半賽季曾高居第二,後來成績雖有所回落,但也位居第七。
相比之下,最終名列積分榜倒數一二位而慘遭降級的兩支球隊石家莊永昌和杭州綠城,也都是以地產為主營業務的民營企業,都是財力不足、小本經營的球隊。尤其是酷愛足球的宋衛平旗下的綠城隊,堅持青訓多年,最終卻不幸降級。目前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浙江暫時退出中超版圖。
下賽季,地產球隊將迎來新軍,升班馬貴州恒豐智誠也是一支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球隊。總體上看,地產仍然是中超聯賽的最強力量。更何況明年,在次一級的中甲聯賽,除了石家莊永昌和杭州綠城,以地產為主業的球隊還有深圳佳兆業、北京人和、大連一方、武漢卓爾,這些地產球隊的實力都頗為強勁,將為2017年的2個沖超名額展開廝殺。
在地產之外,互聯網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多。本賽季,電商巨頭蘇寧接手了江蘇國信舜天之後,斥巨資先後買來了超級外援特謝拉、拉米雷斯和R馬,還收購了歐洲足球豪門國際米蘭,一時風光無限。今年蘇寧在中超聯賽中一直緊追恒大,最終奪得亞軍,在足協杯也殺入決賽,與恒大爭奪桂冠。
除了蘇寧,2014年6月,阿里巴巴投資12億元獲得恒大足球俱樂部50%的股權(一年後調整為40%),轟動一時。此外,今年樂視也差點入股國安。
為何在民企球隊中,地產和IT巨頭風頭最勁?這是因為,對民企而言,想要進入電力、銀行、能源、交通等壟斷領域的門檻仍然很高。而在競爭性領域,目前制造行業產能過剩十分嚴重,利潤日益攤薄,不少制造業企業辛苦多年利潤不如北上深一套房。
相比之下,在競爭性領域,房地產和IT行業是利潤較高的兩大領域,根據胡潤百富榜,房地產和IT是出產富豪最多的兩個領域。面對如今水漲船高的足球隊開銷,來自這兩個領域的企業也更有實力能玩得轉足球。
尤其是,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足球搞得好的話,還能帶來不錯的品牌效應。比如恒大投身足球的這些年,伴隨著的是恒大主營業務的迅速提升。在恒大投身足球之前的2009年,恒大銷售額僅303億,在當年的房企銷售額排行榜中僅位列第七,不及領頭羊萬科的一半。但今年前三季度,恒大累計銷售額已達2805.8億,一舉超越萬科,奠定行業第一的地位。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恒大這幾年業績的迅速提升,首先與其自身的擴張戰略有關,但投身足球所帶來的品牌效應也確實對業績產生了極大的助力。恒大的項目大多分布在三四線城市,而三四線城市的購房者看重的主要是房屋價格和品牌知名度。
例如在江西吉安、新余等三四線城市,盡管當地去庫存壓力不小,但恒大的樓盤仍然賣得很好。“很多人覺得在恒大的樓盤買了房很有面子很自豪。”
此外,足球隊本身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地產商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一直都頗為密切,投身足球也可以增強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
相比之下,互聯網行業盡管也有蘇寧這樣的異軍突起,但總體上看,互聯網投身足球的力量還是要小很多。比如,一度想要入股國安的樂視後來因為資金緊張等原因最終還是放棄了投資國安隊。
一方面,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自身的品牌傳播能力就已經很強,通過投身足球這個載體來提升品牌度的需求沒有那麽大,那麽迫切。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多是通過輕資產的模式來實現快速增值,對他們來說,足球這樣一個投入大、盈利難的行業也往往不是好的投資選擇。
2016年中超聯賽積分榜
名次
球隊
場次
勝
平
負
積分
1
廣州恒大
30
19
7
4
64
2
江蘇蘇寧
30
17
6
7
57
3
上海上港
30
14
10
6
52
4
上海申花
30
12
12
6
48
5
北京國安
30
11
10
9
43
6
廣州富力
30
11
7
12
40
7
河北華夏
30
11
7
12
40
8
重慶力帆
30
9
10
11
37
9
延邊富德
30
10
7
13
37
10
天津泰達
30
9
9
12
36
11
遼寧宏運
30
9
9
12
36
12
長春亞泰
30
10
5
15
35
13
河南建業
30
10
5
15
35
14
山東魯能
30
9
7
14
34
15
杭州綠城
30
8
8
14
32
16
石家莊永昌
30
7
9
14
3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