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國人民幣存款激增 中行、工行、建行被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913

韓國監管機構金融監督院(FSS)相關調查主管Lee Jong-uk昨日稱,韓國央行與FSS已啟動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韓國分行及巴克萊為期兩周的調查。知情者稱,調查源於擔憂韓國人民幣貸款激增使匯率波動更大。 韓國央行數據顯示,今年2月底,韓國境內人民幣存款總額增至創紀錄的76.2億美元。2012年末這類存款額僅有1.7億美元。 了解上述調查的消息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韓國方面有兩種擔心:一是人民幣貸款大增會導致外資迅速撤離時加大國內匯率波動,二是這三家中資銀行可能為融資中國企業利用韓國存款過橋,韓國儲戶可能有血本無歸的風險。 韓國央行資本流分析團隊主管Chung Jin-woo指出,韓國人民幣存款增加源自結構性產品投資增加,一些券商將資產支持的證券出售給國內機構。這類交易先將韓元資產轉換為美元,然後在香港市場換為人民幣,存在中資銀行的韓國分行。 Jin-woo舉例說,有些這類結構性產品利息大約是3.3%,韓元的銀行存款類產品通常利息為2.8%。 FSS的外匯監督主管Cho Sung-rae說: 去年底我們就要求一些中國銀行的分行放慢他們的人民幣存款累積速度,這是我們風險管理的部分行動,因為持有某個國家的風險太大對本土投資者並不是好事。 德意誌銀行策略師也指出,近來韓國國民開始購買收益率約為6-7%的離岸人民幣結構性產品,而最近兩個月的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這類投資產品虧損。 去年人民幣對美元上漲2.9%,在中國央行引導下,今年前三個月人民幣已下挫2.3%。同時韓元今年也下跌1.4%,在亞洲貨幣之中跌幅僅次於人民幣和中國臺幣。這也是中韓密切貿易關系的體現。 作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進口需求對韓國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韓聯社報道,今年1月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去年韓國對華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6.1%,比重創歷史新高。 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中國與韓國一個月的雙邊貿易順差達到50億美元,韓國出口中國的風險影響13%的韓國GDP。 韓國政府對人民幣存款的警惕並非空穴來風。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昨日報告稱,今年韓國股市資金流出30億美元,債市流出10億美元。 自2010年年中起,韓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資本流入,包括限制銀行的遠期外匯頭寸。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巴克萊在韓國並無人民幣存款業務,韓國官員稱對巴克萊的調查不過是對國外銀行的常規審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74

國銀對中國曝險激增 地雷四伏 陸企重挫台資銀行 還有未爆彈?

2014-05-19  TWM
 
 

 

中國知名民營企業「華通系」傳出財務危機,多家台資銀行借貸給集團旗下企業旭光高新,曝險金額達新台幣二十六億元,但事實上,台資銀行搶做中國生意、輕忽風險的問題,始終存在。

撰文‧張舒婷

今年五月,是兩岸銀行界同時提心弔膽、草木皆兵的時刻。因為知名中國民營企業「華通系」(騰中重工、旭光高新、華通投資、華拓實業)傳出財務危機,身價曾達三十五億人民幣的「華通系」負責人李炎疑似捲款潛逃,至今音訊全無,不但讓十多家中資銀行遭到波及,八家台資銀行也同樣焦頭爛額。

去年四月,七家台資銀行共同承辦華通系在港掛牌的旭光高新一年期無擔保品聯貸案,金額共達八千五百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二十六億元),主辦銀行兆豐銀的貸款部位約一千五百萬美元,其他參貸銀行(台新銀、大眾銀、國泰世華、北富銀、開發工銀、台企銀)各借出一千萬美元;這樁聯貸案,已在今年五月二日到期。

借貸銀行高層一度﹁掛保證﹂未參加聯貸的遠東銀行,則在去年四月自行以無擔保品的方式貸放兩千萬美元,目前已撥款四四○多萬美元。

事實上,在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旭光高新遭到美國放空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突襲、停牌交易後,借貸銀行的高層們仍異口同聲「掛保證」,強調這是一家優質的香港上市企業,財報漂亮、營運穩健、繳息正常,放空報告出爐的當天,某家聯貸銀行的主管甚至說:「這件聯貸案是兆豐銀行牽頭的,我就不信格勞克斯會比嚴謹的老大哥(兆豐銀)高明?」直到三月二十八日,整起事件急轉直下,在旭光高新公告,會計師需要更多時間審計集團年度帳目,不能如期發佈業績後,部分台資銀行開始察覺苗頭不對,主動﹁提醒﹂旭光高新必須在五月二日如期償還本金。

債務到期後,旭光高新遲遲無還款動作,五月七日,兆豐銀行透過電話,緊急向旭光高新追討債務,對方要求還款期限再延長一年至明年五月,期間將分期償還。

對於這項要求,問了一輪參貸銀行主管,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情況還不明朗,很多問題都無法回答」,只能以主辦行的意見為主;遠東銀行副總周添財也說,雖未參與聯貸,但基本上會比照兆豐銀行的方式,追討貸款。

恰好在此事爆發不久前,金管會公佈最新統計,今年第一季國銀對中國曝險部位接近一.五九兆元,佔國銀整體淨值的○.六五倍,較去年第四季的○.五八倍明顯增加;曝險部位佔淨值七成以上、接近「不得超過淨值一倍」上限規定的銀行,也從去年底的十一家增加至十四家。

無庸置疑地,台資銀行與陸企生意往來日益緊密,但是在旭光高新的地雷引爆之後,至今無人能確定,兩岸之間還有多少顆「未爆彈」,本土銀行業者人人自危,內部掀起檢討聲浪。

某位公股行庫主管分析,台資銀行飽嘗長期殺價競爭的苦果,國內各項業務的利差,皆已殺到低檔,幾近無利可圖。至於中國,影子銀行、地方債務飆升、信用違約風險激增等問題接踵而至,資金漸趨緊縮,企業借貸不易,一遇到滿手爛頭寸的台資銀行,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才演變成至今局面。

金管會銀行局官員透露,去年出手管制業者惡性殺價搶聯貸案業務後,目前國內聯貸案的利率已回穩,但基本上也就是一.六%到一.七%,扣掉成本後,利差極可能不到一%,依舊微乎其微。

反觀陸企聯貸案,目前台資銀行的承作行情,平均利差都在三%以上,以旭光高新聯貸案來說,利率為較倫敦銀行間拆放款率(LIBOR)加碼約四九五個基點,利差空間約四%左右,是台灣的好幾倍,難怪台資業者情願「觸雷」,也要搶食陸企聯貸商機。

不要求擔保品 風險相對高此外,看準陸企聯貸好賺,各業者在金管會堅持不放寬「對陸企放款不得超過淨值一倍」的規定下,也想方設法提高淨值。

去年才剛辦完一百五十億元增資的兆豐銀行,今年二月又確定發行一二○億元次順位債(可充當銀行第二類資本),擴充可新增的曝險部位;曝險額度達到淨值七九%的大眾銀行發言人張寒青則說,為了保持淨值水位,公司政策是發放股票股利為主,不發放現金股利。

相較於對陸企放貸的高昂興致,台資銀行對陸企的風險評估,卻讓不少業內人士捏把冷汗。

某位在中國金融圈待超過五年的外商銀行法金部主管,對此就相當感嘆:「台資銀行進去中國市場後,就被視為行情破壞者,不只在利率方面亂殺價競爭,外商銀行借款給陸企,十之八九都有擔保品,但很多台資銀行為了搶生意,不會要求(擔保品)。」另外,即使台資銀行取得擔保品,多數也沒有鑑價能力,又普遍不願意支付高額費用,請有口碑的估價公司協助,自然而然必須承擔較高風險。

經過幾次來自陸企的教訓後,雖然國內銀行圈開始出現痛定思痛的聲音,日後選擇合作對象應會更加謹慎,但隨著對大陸曝險部位的警報響起,銀行圈是否還要再付上幾筆學費才能「止血」,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

今年對中國曝險佔淨值比重前十大銀行銀行 曝險額度佔淨值比重(%)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96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92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 89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87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86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 84

永豐商業銀行 84

澳盛(台灣)商業銀行 83

大眾商業銀行 79

玉山商業銀行 77

附註:統計至2014年3月底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2

壞賬激增 香港銀行業面臨風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08

在多年向中國內地擴大貸款後,香港銀行業壞賬水平上升,促使一些分析師擔心香港小型銀行可能需要補充額外資本。

華爾街日報報道,在市場預期香港金管局將跟隨美聯儲在明年升息,且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擠壓銀行收益,香港銀行業壞賬水平可能上升。

穆迪亞太區金融機構部董事總經理Stephen Long表示,預計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香港銀行業面臨更具挑戰的環境。過去一年多來,穆迪一直維持香港銀行業體系負面展望。

因香港金管局采取緊盯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中國客戶利用香港的低利率從香港銀行業借款。去年香港銀行體系資產中有1/5是對中國內地的貸款,較2012年的16%有所上升。

截至7月份,香港銀行業貸款總數同比增長15.5%,自2010年以來平均每年增長21%,遠高於香港經濟增速。據香港統計局,香港去年經濟增長2.9%。

雖然借款增長導致香港銀行業壞賬上升,但香港金管局表示,香港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依然很低,僅0.45%。

截至7月底,包括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東亞銀行、大新銀行、恒生銀行和永亨銀行在內的香港五家銀行給中國內地企業的貸款中,不良貸款率為0.69%,遠高於0.31%的整體不良貸款率。

中銀香港整體貸款中,不良貸款率為0.29%,但對中國內地的貸款中,不良貸款率高達0.90%。因對中國內地的不良貸款率從0.15%升至0.59%,東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0.09%升至0.44%。東亞銀行約有46%的貸款是貸給中國內地的。

據Macquarie分析,匯豐銀行的子公司恒生銀行對中國內地的敞口較小,只有10%的貸款是借給內地的,其總體不良貸款率下降至0.18%。

香港規模稍大的銀行雖然不會讓自己的貸款賬目看起來很難看,卻也和小銀行一樣,在近幾年增加了對中國內地的敞口。

渣打銀行香港分行的不良貸款率從0.43%上升至0.49%。該行發言人表示,銀行的貸款組合穩定,不良貸款率上升主要是涉及青島港騙貸案的那部分資金影響。

分析師表示,香港的銀行很容易受到中國深受打擊的制造企業和房地產相關公司命運的攻擊,特別是小銀行。

Macquarie分析師Ismael Pili表示,香港的小銀行可能最終需要向市場尋求增資,當然不包括匯豐銀行或渣打銀行這類大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4

債務激增+經濟低迷=新一輪全球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21

shutterstock_155371700 [Converted]-01 copy

一項重磅研究報告指出,創紀錄的債務和緩慢增長這對“有毒組合”,意味著全球經濟可能正走向另一次危機。

第16份年度《日內瓦報告》(Geneva Report)預測,全球利率將不得不在“很長很長”時間內保持低位,以求讓家庭、企業和政府得以償債,並避免另一場危機。

該報告受國際銀行及金融研究中心的委託,由資深經濟學家組成的一個專家團隊撰寫,其中包括三名曾擔任央行高級職位的銀行家。

報告作者之一,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全球首席策略師Luigi Buttiglione指出:

“我在職業生涯看到了許多所謂經濟奇跡:比如1960年代的意大利、日本,亞洲四小虎、愛爾蘭、西班牙、或者是現在的中國,但到頭來都以債臺高築收場。

這一警告發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周華盛頓年度峰會之前。人們目前越來越擔心全球複蘇力度減弱,而美聯儲有可能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始加息。

《日內瓦報告》的一個主要發現,是當人們都在討論全球經濟如何“去杠桿”,即減輕債務負擔之際,實際債務水平卻在持續增長。

盡管金融業部門,特別是美國金融業債務正在下滑,同時發達國家家庭債務占收入比率停止上升。但是《日內瓦報告》發現,富裕國家公共部門債務,以及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私營部門債務繼續快速增長。

報告警告:“居高不下且日益增加的全球債務正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日趨放緩有害地結合在一起,這是由實際增速放緩以及通脹下滑造成的。”

全球債務總負擔(包括私人部門債務和公共部門債務)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從2001年的160%,升至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的近200%,到2013年更是達到215%。

這份報告的作者們還預測,全球利率水平將繼續低於市場預期,因為債務增加意味著借款者無法忍受更快的加息。報告建議如果借款成本處於低位,想要防範債務快速累積的話,全球政府將采用更直接的措施限制借款。

報告對債務高企且增長持續放緩的經濟體的擔憂最為嚴重。這些國家包括位於南歐的歐元區外圍國家,以及中國。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兩位數降至7.5%。

盡管報告指出資產的價值傾向隨著債務增長而提高,這可能會讓資產負債表看上去不會顯得特別緊張。但報告作者們擔心,資產價格可能會在“下一個全球杠桿危機階段”遭遇惡性循環,資產價格逆轉會造成信貸緊縮,給資產價格帶來下行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13

對港出口激增34% 虛假貿易卷土重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61

屏幕快照 2014-10-14 上午9.41.37

中國出口數據的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麽模樣?

9月中國進出口數據強勢回暖,出口增長創19個月新高。然而細看數據不難發現,最令人意外的是,9月香港超過了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而且作為貿易融資中心的貴金屬出口增加。這是否意味著虛假貿易卷土重來了?

9月中國對香港出口激增,同比增長96億美元至376億美元,增幅達到34%,為中國9月的出口額增長貢獻近1/3。

9月的貿易數據中極有可能存在虛假發票以及謊報瞞報的成分。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貿易數據中可能又開始顯現出了歪曲的跡象,如果因為這一數據,政策制定者高估了外部需求、減少國內經濟穩增長的力度的話,那麽經濟增長的前景將非常令人擔憂:

考慮到基數效應及貿易虛增的影響,9月出口增速難言樂觀。去年9月出口同比增速由8月的7.1%大幅下滑至-0.43%,創下當年第二低點。這給今年9月出口增速帶來了明顯的低基數,因而推升了今年9月的同比增速。

徐高還指出,貴金屬的出口量激增很值得註意,因為貴金屬正是虛假貿易發票風波的中心。政府對出口的支持可能刺激了虛假貿易的擡頭:

如果假設今年9月的貴金屬出口與今年8月持平,而不是那樣反常的大幅跳升,那麽今年9月的出口同比增速將只有11.2%。如果把對香港出口、加工貿易出口等虛增的可能性考慮進來,出口增速還會更低。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對港出口增速躍升至34%是9月出口增速大增的主要原因。由於滬港通推出在即,吸引了海外資金流入國內,導致對港出口虛假貿易擡頭。

澳新銀行經濟學獎劉利剛在報告中寫道,對港出口飆升的同時,人民幣重拾升勢,引發“擔心搭車人民幣升值的投機性貿易流可能已經卷土重來。”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檢查司副司長武瑞林上個月在北京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外匯局對全國24個省市進行的檢查發現,大量企業利用偽造、編造商業單據、重複使用物權單證等手法構造虛假貿易。自去年4月份以來,中國已經發現近100億美元的虛假貿易。

彭博新聞社引述高盛分析師宋宇則認為,虛報出口可能因為地方政府想要達到經濟增長目標。但他也指出,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證據。根據計算,不包括對港出口,其余出口增長基本持平於12%。

《中國證券報》,9月的貿易數據引發了虛假貿易卷土重來的推測,分析如下:

一是去年3月在虛假貿易“摻水”後的推動下,我國貴金屬出口量曾創下了50億美元的峰值。今年9月,我國貴金屬出口大幅跳升至108億美元,甚至比去年“摻水”後的峰值的兩倍還高;

二是去年上半年,造成貿易虛增的主要原因是內港貿易。今年9月,內地對香港出口金額又明顯拉升,拉升模式與去年上半年類似;

三是今年9月加工貿易進出口金額大幅上升,與往年相比,較為反常。

虛假貿易問題最初的披露還是因為香港方面的進口數據和大陸對港出口數據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香港方面的9月貿易數據將於10月27日公布,屆時可以關註一下數據的具體情況。

去年開始,中國貿易數據就時常被籠罩在造假的陰影中。政府對數據造假、虛假貿易的嚴打,已經開始起到效果。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數據出現了很大波動,甚至有出口負增長的情況出現。

一年多過去了,嚴打之後,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貿易數據不吻合的情況仍然存在。此前,一些出口商用虛假發票來逃避買入外匯的限制,造成了許多虛假貿易,從而導致中國貿易數據虛高。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如今虛假出口、詐騙退稅的現象仍然存在。中國的貿易數據是否能反映真實情況仍然是一個謎。下圖顯示,中國方面的出口數據和外國方面從中國進口的數據出現了很大的偏差,這或許意味著中國的貿易數據仍然存在虛假成分:

20140730china

從以上這些因素看,9月出口數據中有虛增跡象。盡管無法精確剔除數字中的虛增部分,但大致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出口增速只是保持穩健,並未明顯加快。

昨天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

中國9月出口同比(按美元計價)增長15.3%,市場預期為增長12%;

中國9月進口同比增長7.0%,預期為下降2.0%;

中國9月實現貿易順差310億美元,預期為順差411億美元,前值順差498.3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21

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激增 工行壞賬增長創八年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46

不良貸款,工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

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和經濟下行對國內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銀行業不良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進入“雙升”時代,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工商銀行(工行)壞賬增長創至少2006年以來新高。

昨日工行公布,第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06%,當季不良貸款環比增長9%,增至人民幣1155億元,這是該行2006年上市有季度數據以來最大增長。當季凈利潤同比增長7.7%至人民幣724億元(118億美元)。

考慮到將有更多借款人違約,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還會令股價承壓,彭博報道預計,今年工行全年利潤增速將創至少2001年以來新低。本土市場的挑戰可能會促使工行加大境外擴張力度。

其他已披露季報的銀行不良率和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都有上升。興業銀行的不良率在9月底升至0.99%,比年初上升0.23個百分點。關註類貸款上升得更快,占比由年初的0.64%上升至三季末的1.67%,余額由年初的86.89億元上升至三季末的249.26億元。招行截至9月底的不良貸款率1.20%,比年初上升0.30個百分點。中信銀行截至9月底的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47.39%,達到294.28億,不良貸款率為1.39%,比上年末上升0.36個百分點。

相對於發達經濟體2%至3%的不良平均水平,各家銀行均表示風險仍總體可控。但不良貸款較往年暴露得更充分,商業銀行撥備計提的力度相應加大,股份制銀行撥貸比較年初上升,而撥備覆蓋率較年初下降。

截至9月底,中信銀行的撥備覆蓋率181.49%,比年初下降25.13個百分點,撥貸比為2.51%,比年初上升0.38個百分點;招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224.10%,比年初下降37.24個百分點,撥貸比則為2.68%,比年初上升0.33個百分點;興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281.42%,較年初下降了70.68個百分點,而撥貸比則從年初的2.68%上升至三季末的2.79%。

群益證券駐上海的分析師鄭春明昨日向彭博表示,隨著中國壞賬繼續攀升,工行仍面臨壓力。由於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更加困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33

中國鋼鐵出口激增 或引發全球貿易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97

1

中國鋼鐵出口創紀錄,迫使外國競爭對手降價。從韓國到南非的競爭對手都在抱怨,可能會引發貿易戰。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鋼鐵產量占全球的一半,今年鋼鐵出口有望達到8000萬噸。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至近20年來新低,中國鋼鐵生產商加大了對其他市場的出口,但這可能會加劇貿易局勢的緊張程度。

攀鋼集團進出口部門主管Luo Yongdong告訴彭博:

可以確定,(鋼鐵)出口的這一趨勢將會延續至明年。結果是,貿易糾紛也會加劇。

河北鋼鐵集團唐山分公司稱,本周將開始對拉美國家首次出口汽車板。同時,宣城分公司已於11月7日對日本首次出口硬線鋼。

路透報道稱,因從中國進口的鋼鐵量大漲,印度考慮上調鋼鐵進口稅,將在2-3天里作出決定。

怨聲載道

日本東京制鋼(Tokyo Steel Manufacturing)的總經理Kiyoshi Imamura表示,中國規模龐大的鋼鐵出口量將達每年1億噸,相當於日本一年的全部產量。日本為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國。

據彭博社報道,日本神戶鋼鐵公司(Kobe Steel)與韓國浦項制鐵公司(Posco)曾抱怨如洪水般湧入的中國鋼鐵搶占了他們的市場份額。中國的鋼鐵也一度堆積在印度和非洲的港口,以致當地生產商不得不向本國政府尋求幹預。

此外,中國鋼鐵的出口遠至美國,美國九月份的鋼鐵進口量增長50%。而出口至臺灣和印度的鋼鐵量,增幅超過四倍。

中國最大的鋼鐵行業研究公司Mysteel.com的分析師Wei Zengmin表示,在東南亞市場上,中國生產商因成本低廉而得以以超低價格出售某些鋼鐵產品;其價格比韓國的低40-50美元/噸,比日本的低100美元/噸。

該分析師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鋼鐵生產的規模。中國鋼鐵生產商之間競爭激烈,使得他們不得不壓縮利潤,降低價格。

出口創紀錄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月末介紹過海關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鋼鐵出口852萬噸,同比暴增73%,創歷史新高。

由於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國內需求不振,中國鋼企開始努力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試圖通過出口來彌補國內市場的缺口。

中國海關發言人鄭躍聲表示,中國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一些地區的鋼材已經跌到“白菜價”。

雖然中國大多數鋼鐵主要是出口到亞洲地區,但通過價格的連鎖反應和全球的鋼貿流通讓歐美也感受到了壓力。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美國鋼鐵協會高級副總裁Kevin Dempsey的話稱:“美國鋼鐵業正面臨全球大量進口鋼材的挑戰。我們正在看到一些美國經濟複蘇的跡象,我們所有的鋼鐵消費增長都是來自於進口,這其中就包括來自中國的鋼材。”

據倫敦金屬咨詢公司CRU上月的數據顯示,自今年一月以來,全球鋼材價格平均下跌了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23

股東自身難保?壞賬激增?多地城商行股權遭低價拋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02

a1014084859074

今年以來,超過30家城商行老股東掛牌低價出售所持股權,轉讓規模超30億股。反映出部分作為股東的企業經營狀況不佳,急於套現,此外地方銀行債務風險隱患和盈利能力下滑也成為參股者的“心頭刺”。

《經濟參考報》統計,今年以來,城商行股權轉讓頻繁,其中大手筆交易有:9月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廣州銀行11.6億股,約占該銀行總股本14.045%;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向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轉讓西安銀行6.3億股股份,占該銀行總股本21%;河北石家莊匯融農村合作銀行1.194億股被掛牌轉讓,占總股本19.99%;唐山市商業銀行大股東轉讓2.0376億股,約占總股本12.23%,等等。

從區域上看,河北地區、長三角地區、廣東地區以及廣西地區城商行股權掛牌轉讓相對最活躍。

股東自身難保急於變現

此前,城商行股權遭拋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上市遙遙無期,持有其股權的財務投資機構權衡選擇放棄繼續持股,而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

《經濟參考報》援引一家持有城商行股權的企業內部人士分析稱.:“目前,很多企業負債率高企,經營情況也不理想,利潤指標難以完成,但所持有的城商行股權屬於優質資產,轉讓城商行股權變現最便捷。並且,當初投資的成本低,現在即便是按每股凈資產左右的價格轉讓,也能盈利並套現。”

有市場人士指出,今年經濟下行對企業存在壓力,有不少股東低價出售套現是為了彌補自身資金流不足。

而爭先套現的企業中步伐房地產企業,比如廣西北部灣銀行的受讓方廣西開源置業有限公司,該房地產企業的轉讓理由是“公司上新項目需要融資”。按2.6元/股的轉讓價格,這家房企可套現11440萬元。此外,杭州銀行600萬股的受讓方則是浙江省國資委旗下唯一經營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嘉凱城集團。

據悉,去年房地產企業掀起了一陣參股城商行浪潮,但城商行的投資收益無法令房地產商感到滿意,地方性銀行缺乏創新能力也無法與入股的房地產商現有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城商行利潤前景不佳、債務風險存隱憂

今年以來,銀行業普遍面臨著資產壓力,而城商行更不例外。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城商行不良貸款新增132億元,且不良率較去年末上升了0.11個百分點;農商行的不良貸款增加了146億元,不良率亦較去年末上升了0.05個百分點。

同時,多地城商行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集中度較高,而近期,財政部下發的43號文又明確要通過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逐步將政府債務轉為企業債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地方銀行資產質量波動。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城商行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資產質量壓力,還有主營業務的下滑也包括了非主營業務的增速“突變”,盈利前景堪憂。

“地方城商行每況愈下,這三年利潤一直下降,副省級城商行2000億元、3000億元資產規模,一年有10億元利潤規模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幾乎所有城商行都面臨監管有力、創新不夠、資產凈回報可憐的局面。”上海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直言:“房地產企業轉向金融是正確的選擇,但應該轉入有創新能力的金融領域,至於城商行,我準備把兩家銀行的股權拋掉。”據悉,綠地集團此前相繼入股了遼寧盤錦銀行、錦州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77

普京重申“去美元” 10月人民幣盧布交易激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42

BN-FO046_rusyua_M_20141114083730

《華爾街日報》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五重申,他希望加強俄中關系,避免在雙邊貿易中使用美元。中國央行的數據顯示,企業已經開始避開美元。

在俄羅斯國家通訊社的采訪中,普京表示,石油巨頭Rosneft正與一家中國大企業合作使用人民幣作為石油支付的主要手段。

“我們正在擺脫主宰所有商業石油市場的美元。”普京說。

俄羅斯企業正加速轉向直接用人民幣和盧布來交易和結算他們與亞洲的進出口商品。據中國外匯交易系統網站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和盧布的直接交易額從9月的3.07億美元激增到了10月的12億美元,這一數據在今年7月時還僅為5200萬美元。

“隨著兩國在雙邊交易中傾向於使用自己的貨幣而非美元,交易規模正在大幅上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的貨幣策略師 Evgeny Gavrilenkov表示。

莫斯科交易所在10月16日當天創下了15億元人民幣(約合2.45億美元)人民幣對盧布的交易額。

“莫斯科交易所與中國大型銀行合作推進兩國貨幣在中國企業結算中的使用。”莫斯科交易所的一位發言人表示。

盧布和人民幣交易由莫斯科交易所在2010年就推出了,但一直沒能引起俄羅斯企業的很大興趣,直到今年10月突然風生水起,因此前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加大制裁。

為了進一步強化合作,莫斯科交易所與中國銀行於10月簽署了一份協議,目前正與中國政府協商在中俄市場推出新的投資者服務。

“對俄制裁無疑會鼓勵俄羅斯與其他國家加強聯系,尤其是中國。”管理著一只人民幣債券基金的Stratton Street Capital LLP基金經理Andy Seaman表示。“中國貨幣有望在2015年底成為世界上交易最活躍的第三大貨幣,中俄更強的貿易聯系只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不過,盡管近期人民幣與盧布直接交易規模大增,但這一規模仍然僅占總體市場規模的一小部分。

相比之下,今年6月啟動的英鎊與人民幣直接交易,在今年10月已達20億美元。從俄羅斯來看,整個莫斯科交易所的日均貨幣交易額高達23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06

也是醉了 俄羅斯GDP可能因盧布暴跌激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95

russian-models-chinese-mall_DCE

為了刺激公眾消費,複蘇經濟,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努力卻收效甚微。然而,現在俄羅斯央行不費吹灰之力就輕而易舉的讓俄羅斯人瘋狂掃貨。

受到油價下跌和歐美制裁的影響,俄羅斯盧布不斷暴跌。目前,俄羅斯人正急忙將自己的儲蓄和退休金兌換成美元和歐元,同時購買珠寶、汽車、家具等商品,以應對盧布下跌。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指出,消費的井噴很可能帶來今年俄羅斯GDP的激增。

在俄羅斯第一大銀行Sberbank的一家位於莫斯科中心區的分行門前,人們排起了長隊兌換外匯。俄羅斯退休工人Galina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我取出了我部分的退休金,我希望把它換成美元。我們都不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麽。我們擔心盧布會持續下跌。

近日來盧布的大幅下跌還沒有造成俄羅斯公眾的恐慌,不過,不少公眾已經開始兌換外幣,並趕忙在漲價之前囤積大件商品。

銀行家表示,公眾的行為給盧布帶來了更大的下行壓力。這使得盧布陷入了惡性循環。俄羅斯第二大銀行Otkritie Bank的零售銀行業務貨幣交易部主管Artem Zotov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自本周一開始,公眾對外匯的需求較平日激增了3-4倍。

在莫斯科的高檔商場Atrium Mall內,人們正在瘋狂購買Gucci、Michael Kors等西方進口商品。一名剛剛購買了金戒指的中年醫生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我認為到今年年底之前,盧布將繼續下跌,現在是買家具的時候了!

在周一淩晨兩點,俄羅斯的宜家門前大排長龍。人們希望趕在物價因匯率上漲前囤積商品。宜家表示,它將於本周四開始上調在俄羅斯的售價。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提到,許多俄羅斯人選擇購買豪車來保護儲蓄。僅在11月,保時捷和雷克薩斯銷量分別暴漲55%和63%。

奔馳俄羅斯公司的公司交流部主管Andrei Rodionov表示,

在危機時刻,人們把車看成一種投資。所謂的汽車落地跌20%的邏輯不再成立。

不過,很少有人認為這種消費井噴的情況將會持續。目前,俄羅斯高企的利率使得借貸者和小公司蒙受損失。周一,俄羅斯央行半夜大幅加息650個基點,至17%。

人們現在正竭盡全力的購物,而這種趨勢終將走到盡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9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