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俄羅斯救助銀行成本激增 但一切才剛剛開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23

Russia-Sanctions-Bank

周五,俄羅斯救助Trust Bank的規模擴大了三倍,達到990億盧布(19億美元)。這顯示出俄羅斯金融機構正受到貨幣危機和石油價格暴跌的重創。

快速上漲的救助成本使得對Trust Bank的救助規模創下俄羅斯救助史上第二。現在,Trust Bank已經消耗了政府上周援助銀行業資金的1/10。

俄羅斯當局還表示,他們將斥資3200億盧布(59億美元)支持另外兩家銀行。俄羅斯財政部長Anton Siluanov表示,

俄羅斯第二大銀行VTB或將在年底前收到1000億盧布的救助,而Gazprombank或將收到700億盧布救助。

俄羅斯政府周四表示,貨幣危機的緊急期已經結束。此前,俄羅斯政府出臺政策,試圖在新年之際安撫公眾。

然而,分析師表示,Trust Bank的救助提醒了人們,盧布的崩潰可能繼續沖擊整個俄羅斯金融體系。

俄羅斯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管向《金融時報》表示,

這只是個開始。每個人都在準備新年之後會發生什麽。

這種擔心導致盧布周五下跌2.5%,至53.90美元。周五的下跌結束了盧布為期五天的反彈,此前,俄羅斯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支撐盧布,其中包括要求國有出口商出售其部分美元收入。

而俄羅斯公司購買盧布,為月底納稅進行準備也給盧布提供了支撐。俄羅斯經濟受到了歐美制裁和油價暴跌的打擊。油價自6月中旬以來下跌了近50%

制裁禁止俄羅斯銀行進入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市場,這使得俄羅斯銀行不得不面對股價的暴跌、不良貸款的上升、美元計價債務的攀升以及經濟的衰退。

Siluanov表示,俄羅斯經濟明年將收縮4%,而俄羅斯公共財政則將從平衡變為赤字。他預計,假設平均油價為每桶60美元而盧布匯率為51,那明年的財政赤字將占到俄羅斯GDP的3%

Trust Bank是第一個因為盧布下跌而受到重創的金融機構。因為盧布下跌,民眾陷入恐慌,擠兌銀行存款。12月16日,盧布曾一度暴跌至80,為歷史以來最低。

俄羅斯央行表示,國家存款保險機構將向Trust Bank提供990億盧布的資金。國家存款保險機構還將向俄羅斯第一大私人銀行Otkritie Bank提供280億盧布的資金,用於重組Trust Bank。兩家銀行將於2020年底合並。

VTBGazprombank的資金將來自俄羅斯國家財富基金。Siluanov警告稱,許多此前計劃收到國家財富基金資金的項目現在被擱置,以維持金融行業的穩定。現在,我們必須保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公司。

分析師表示,如果油價繼續下跌,盧布將在明年1月面臨下跌壓力。此外,標普本周下調俄羅斯評級展望。現在,俄羅斯的評級離垃圾級僅一步之遙。

VTB、Gazprombank和Trust Bank的援助占到了國家財富基金用於重組銀行業資金的40%。

此前,俄羅斯議員在下議院推進了一項法案,該項法案允許存款保險機構在銀行面臨破產前購買銀行的股份,以消除儲戶恐慌,維持銀行體系穩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42

地方債清理甄別今日截止 多省現存債務激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15

W020100316560255317707

由於根據地方債處置辦法的精神,未來地方政府發債‘只減不增’,所以不少地方財政及其平臺公司通過做大現存債務的盤子,為未來發債留下空間,造成了各地政府債務呈激增態勢。

地方政府債務清理甄別結果今日匯總至財政部,截至2014年底的政府債務數據即將公布。《經濟參考報》援引多省財政部門和城投公司人士表示,地方在上報數據時傾向於做大現有債務的盤子,致使從上報的結果看,近期政府債務激增。同時,多地城投公司上報兩套債務數據,這兩套數據最大相差30%。

按照此前財政部下發的《地方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簡稱《辦法》)規定,省級財政部門應於2015年1月5日前將地方政府債務清理甄別結果上報財政部。

財政部表示,清理甄別工作的目的,是清理存量債務,甄別政府債務,為將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奠定基礎。清理甄別工作由地方政府統一領導、財政部門具體牽頭、部門單位各負其責。

報道稱,地方財政及其平臺公司在上報債務時則面臨兩難。一位地方財政局人士表示,

一方面,根據地方債處置辦法的精神,未來地方政府發債‘只減不增’,所以此次上報的債務量應盡可能的多,為未來發債爭取更多空間。

另一方面,未來地方政府自行發債配額肯定和政府信用掛鉤,而政府信用又與債務率密切相關,因此地方政府又希望把債務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內,若上報債務過多,突破風險警戒線,將更加麻煩。

經過權衡與抉擇後,多地還是傾向於通過做大現存債務的盤子,為未來發債留下空間。因此這就體現為各地政府債務呈激增態勢。

此外有人士表示:“此前審計署進行債務審計時,地方政府傾向於少報債務,2013年6月之後主要在財政部系統內進行分類上報,非硬性要求,所以有漏報情況發生。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麽此次債務甄別後政府債務數據激增。”

據報道,江蘇省某地方城投公司的高層表示,該省財政廳要求各地務必於2014年12月15日前上報各自的地方債務甄別處置結果,目前該市已如期上報。

鑒於擔責等因素考量,自己所在的平臺公司上報了兩個數據。一是按照國務院43號文以及財政部有關《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方法》等文件要求而甄別的地方債務數據;另一個是平臺公司所認為的真實的債務量。”

他表示,目前這兩個數據相差30%左右。

在當前政策走向還不太明朗的情況下,多家城投公司私下探討決定,按上述方式報兩個數據,這樣一來也不會承擔瞞報的責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16

旺丁不旺財 “一日遊”激增打壓香港零售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11

香港曾經一度是大陸富裕人群購買奢侈品的主要目的地,而隨著富裕人群轉向日韓、歐美等更遙遠的國家旅行購物,越來越多到訪香港的遊客為“一日遊”。

彭博新聞社的圖片顯示了在香港來自中國大陸遊客中,“一日遊”遊客數量與過夜遊客數量的對比。去年共有4720萬大陸遊客前往香港,其中“一日遊”遊客占到了60%,創下歷史記錄,遠高於2006年38%的比例。

QQ圖片20150203150637

而這直接打壓了香港奢侈品的銷售。下圖顯示了香港手表、珠寶與藥品、化妝品的月度銷售額對比。

QQ圖片20150203150650

周大福和Burberry等高端零售商紛紛表示,2014年四季度,香港銷售有所下滑。而同期,中國大陸赴港遊客數量有所上升。中國大陸的反腐運動和趨緩的經濟削弱了遊客對奢侈品的需求。此外,港元的走強以及缺乏新景點等問題也讓一些遊客選擇其它地區作為目的地。

花旗銀行經濟學家Adrienne Lui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一日遊遊客一般購買日用品、藥品和其它雜貨。我不認為香港有任何的優勢可以吸引過夜遊客反複來港。或許,今後的香港不會再滿街都是珠寶店和手表店。

2014年,香港珠寶銷售數據下降12%。而2006至2013年間,香港珠寶銷售平均每年增長22%。去年,香港藥品和化妝品的銷量同比攀升9%。雖然珠寶、手表等奢侈品銷量有所下滑,但香港高科技產品的銷售依然火爆。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即使在違法“占中”最為嚴重的10月,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依然達到383億港幣,同比增長1.4%。瑞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這都要歸功於iPhone6/6 plus的銷售。如果排除iPhone的銷售額,香港去年10月份零售額同比下降1%。瑞銀在報告中稱:

對於去年年末的香港零售業來說,去年9月上市的iPhone6/6plus恐怕是唯一的遮羞布。如果把iPhone銷售額計算在內,去年9月份到11月份的香港零售額同比增長3.5%。換句話說,香港去年年底60%的零售額增長得益於iPhone的暢銷。

iPhone 6在香港上市的時間比中國內地早近一個月,並且由於關稅和匯率等方面的原因,香港出售iPhone 6的價格比內地便宜近1000元。這導致大批內地居民赴港購買iPhone。

據香港政府官方數據,2013年,一日遊遊客人均在港消費2700港元,遠低於過夜遊客8800港元的支出。中國大陸一日遊遊客的激增給香港公共設施帶來壓力,引發香港部分市民不滿,尤其是在接壤中國大陸的部分地區。

而正是這種日益趨冷的兩地關系,促使許多大陸遊客放棄香港,轉向日韓、歐美等地。去年11月,中國赴日本遊客較去年同期翻倍,而中國赴韓國遊客數量同比大增67%。日元和韓元近期均較人民幣有所貶值。

里昂證券(CLSA)在一份消費者研究報告中預測,大陸遊客今後將會在亞洲北部和西歐找到新的旅遊熱點,預計日本、法國、韓國和英國將會成為大陸旅客的首選。

里昂證券預計香港從2013年到2020年的旅客總體增長只有4%。

對此,參考消息援引香港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表示,在預測數字包括一日遊遊客的情況下,訪港人數增長率不會低到4%。他呼籲政府通過在邊界附近興建購物中心把遊客從上水和屯門等人口過於密集的居住區分流出去。

香港立法會剛剛批準撥款進行一項在港珠澳大橋邊境檢查點附近興建商業設施的研究計劃。港珠澳大橋將於明年年底竣工。姚思榮稱,已知民間開發商也在考慮在落馬洲附近興建一處購物中心,相關方案可望在今年晚些時候宣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36

中國鋁出口激增 撼動全球鋁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12

73231230236433491

中國鋁出口大增,撼動了全球鋁市場,因中國稅收漏洞強化了中國鋁的競爭力。

2014年,由於供應大幅增長,上期所鋁價下跌8%至2081美元/噸,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鋁價卻上漲了4%。

按理說,在中國出口鋁似乎並不吸引人,因為政府對其征收15%的出口稅。該政策旨在將更多鋁留在國內。

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國鋁產商通過將鋁佯裝成“半成品”再出口,《華爾街日報》援引的分析師如是說。剛煉出來的鋁是成塊的,但是能相對比較容易地改變其形狀,改成像“門”或者“輪轂罩”這樣的“半成品”。等出口以後,再將這些“半成品”重新熔煉為鋁,運輸到真正想出口的地方。

這樣一來,中國鋁產生就能從“半成品”中獲得13%的增值稅返還。加之買家們為LME期鋁所付出的溢價,中國出口的鋁相較於其它國家更具競爭力。

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的鋁分析師Uday Patel告訴《華爾街日報》

鋁“半成品”出口出現了大幅增長。其中有些只是鋁出口的幌子。

去年12月,中國鋁出口達到48.8萬噸,盡管其中有多少是“半成品”很難去估算,但據花旗分析,這一數據較去年1月大幅增長了136%。

AM-BH644_ALUM_16U_20150212125105

除了稅收漏洞外,中國主要工業省份為鋁產生提供電力補貼也鼓勵它們生產出更多鋁。煉鋁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

2014年,中國鋁產量大增14%至2830萬噸,部分地因為去年早些時候鋁價的上漲。

然而,主要房地產市場放緩,中國鋁的內需並未同步跟隨。相反,內需疲軟導致更多的鋁用於出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29

中國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激增 M2跌至紀錄最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26

中國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激增,但社會融資規模不及預期,M2增速更是創下歷史新低。分析師稱,這背後除了統計口徑調整的影響,還與企業投資意願低迷有關,未來M2有失速的風險。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 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同比多增2899億元,明顯好於預期, 創2009年6月以來的新高。但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0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394億元,略低於分析師的預期。 

值得註意的是,1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降至10.8%,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4個和2.4個百分點,為199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增速。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中國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700億元,預期13500億元,前值6973億元。

中國1月社會融資規模20500億元,預期21000億元,前值16900億元修正為16945億元。

中國1月M2貨幣供應同比+10.8%,為紀錄最低,預期+12.1%,前值+12.2%。 

對於M2增速的大幅放緩,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這一方面與M2統計口徑調整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經濟活躍度下降、貨幣乘數降低,內生動力趨弱趨勢值得警惕

報告在備註中提到了統計口徑的變化,“自2015年起,人民幣、外幣和本外幣存款含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放款項,人民幣、外幣和本外幣貸款含拆放給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款項。”

盡管M2降至歷史新低,但“好在信貸1.5萬億增速仍然穩定,社會融資2.1萬億總量不少,這意味著市場傳聞的近日降息難成真。”魯政委說。

從結構來看,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71.7%,同比高20.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同比均少增,這些影子銀行相關的融資增速相較去年出現明顯放緩。

招商銀行分析師劉東亮認為,1月新增信貸大增或是投資項目密集批複後的資金配套,且年初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前者主要依賴政策拉動;後者則要視乎風險偏好而定,不排除因盈利壓力導致銀行被動加大信貸投放的可能性。

此前中金公司也在一份報告中提及,央行曾於1月底引導銀行增加信貸投放。

下為央行報告原文:

2015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

初步統計,2015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0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394億元。其中,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同比多增1531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212億元,同比少增1288億元;委托貸款增加804億元,同比少增3167億元;信托貸款增加52億元,同比少增1007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1950億元,同比少增2952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863億元,同比多1488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526億元,同比多72億元。

從結構看,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71.7%,同比高20.8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占比1.0%,同比低4.8個百分點;委托貸款占比3.9%,同比低11.4個百分點;信托貸款占比0.3%,同比低3.8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9.5%,同比低9.4個百分點;企業債券占比9.1%,同比高7.7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2.6%,同比高0.8個百分點。

註1:社會融資規模是指實體經濟(非金融企業和住戶,下同)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量。其中,增量指標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獲得的資金總額,存量指標是指一定時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獲得的資金余額。

註2: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來源於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保監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部門。

註3:社會融資規模中的本外幣貸款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人民幣和外幣貸款,不包含銀行業金融機構拆放給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款項。

註4:2015年1月起,委托貸款統計制度進行了調整,將委托貸款劃分為現金管理項下的委托貸款和一般委托貸款。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委托貸款只包括由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委托人提供資金,由金融機構(即貸款人或受托人)根據委托人確定的貸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向境內實體經濟代為發放、監督使用並協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貸款。

註5:當期數據為初步統計數,當月比上月、比上年同期的數據為可比口徑數據。

2015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一、廣義貨幣增長10.8%,狹義貨幣增長10.6%

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4個和2.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7.2個和9.4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0萬億元,同比下降17.6%。1月份凈投放現金2781億元。

二、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外幣貸款增加311億美元

1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89.29萬億元,同比增長13.7%。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83.70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同比多增2899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426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96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294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05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98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121億元,票據融資增加962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144億元。月末外幣貸款余額9116億美元,同比增長10.3%,當月外幣貸款增加311億美元。

三、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70萬億元,外幣存款增加452億美元

1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26.43萬億元,同比增長14.0%。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22.41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6個和0.7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70萬億元,同比多增1.6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830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3037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700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2170億元。月末外幣存款余額6557億美元,同比增長26.2%,當月外幣存款增加452億美元。

四、1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3.18%,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3.10%

1月份,銀行間人民幣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債券回購方式合計成交29.41萬億元,日均成交1.40萬億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長88.7%。

1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3.18%,比上月低0.31個百分點;質押式債券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3.10%,比上月低0.39個百分點。

五、當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5387億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969億元

1月份,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4834億元、553億元、105億元、864億元。

註1:當期數據為初步數。

註2:2011年10月起,貨幣供應量已包括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註3:自2014年8月份開始,轉口貿易被調整到貨物貿易進行統計,貨物貿易金額擴大,服務貿易金額相應減少。

註4:本月M2同比增速根據可比口徑計算。

註5:自2015年起,人民幣、外幣和本外幣存款含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放款項,人民幣、外幣和本外幣貸款含拆放給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款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40

中國1月外匯存款激增 人民幣貶值預期強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26

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中國外匯賬戶的資金流入規模達到創紀錄水平。

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這是自2009年中國央行開始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去年一整年,中國的外匯存款總額才增加了1340億美元。

與此同時,從12月31日到如今,人民幣兌美元已經跌去了1%,前幾日甚至接連逼近2%的跌停線。2014年人民幣的跌幅為2.4%。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周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人民幣匯率將會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也提到,未來人民幣將保持穩定,人民幣如今已進入雙向波動期,基本面持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

對於外匯存款的激增,巴克萊銀行的策略分析師Dennis Tan和Mitul Kotecha在最新的報告中寫到,這凸顯出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以及中國面臨的貨幣政策困境。

“盡管當局已經通過穩定中間價來維持匯率平穩,並且嘗試著通過公開言論安撫市場預期,但是這些努力都失敗了,人民幣貶值預期依然強烈。”報告寫到。

周四公布的路透調查顯示,隨著中國央行降息,過去兩周中國人民幣空倉觸及五年高位

巴克萊還提到,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的下降意味著央行仍在幹預市場,以支撐人民幣。

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這是一年來的最低值。去年12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也下滑了1184億元,下滑幅度創2007年12月來新高。考慮到當月外貿順差創新高及FDI亦呈高位,這顯示私人部門對美元資產的興趣日濃。

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在貶值,但相較其他國家,人民幣依然保持強勢,易綱曾說,人民幣是僅次於美元的強勢貨幣。

“在中間價走弱以及可能的波幅放寬的背景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熱錢流出。”巴克萊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9

加息預期濃烈 美股對沖操作激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73

隨著美股牛市步入第七個年頭,投資者正在買入看跌期權作對沖,以防股市下跌。

追蹤看漲/看跌期權數量比的ISE市場情緒指數(ISE Sentiment Index)上週觸及2013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因2月非農新增就業大超預期,令市場關於美聯儲將從今年開始加息的預期升溫。

在對於美國接近於零的利率即將終結的擔憂中,美股今年表現居發達國家股市中倒數第三位。彭博新聞社援引金融服務公司KCG Europe董事總經理 Ioan Smith 的觀點稱,市場情緒指數跳水意味著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可能持觀望態度,因他們在等待2006年以來的首次加息。

Smith表示:

他們可能在或有的一輪加息週期開始之前進行對沖。我的指標顯示,投資者可能偏於謹慎。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週五介紹過,2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9.5萬,大幅高於23.5萬人的預期。失業率從上月的5.7%降至5.5%,預期為5.6%。5.5%的失業率已經符合美聯儲認為的充分就業的範疇,而且這已是非農新增就業連續第12個月高於20萬。

這些都令市場擔憂,美聯儲最快可能於今年6月開始加息。報告公佈後,標普500指數大跌1.42%,道指和納指跌幅均超1%。受美聯儲三輪量化寬鬆(QE)和低利率提振,標普500指數自2009年3月9日以來上漲超過200%。

隔夜美股再度重挫,三大股指跌幅均超1.6%。

實際上,對沖基金在2月非農報告公佈前就已看空美股。CFTC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3日的一週中,投機者持有的標普500股指期貨合約已轉為淨空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94

港股暴漲港元需求激增,金管局註資31億港元接美元拋盤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57

港股暴漲港元需求激增,金管局註資31億港元接美元拋盤

作者:朱麗娜

4月9日,“港股通”買入成交7.51萬筆,成交金額達到127.06億元,而賣出成交累計5.43萬筆,金額達到38.72億元。相比之下,當日北向的“滬股通”每日剩余額度有179.8億元人民幣,余額約占每日額度的138%,顯示賣盤成交金額多過買盤成交金額。

在單日打破七項紀錄之後,香港股市繼續高歌猛進。

截至4月9日收盤,港股繼續大升707點,收報26944.39點,上漲2.7%,刷新七年歷史新高。主板成交亦創下新紀錄,達2915.29億港元。恒生國企指數攀升2.63%,漲351.78點,收於13748.37點;恒生紅籌指數上漲3.15%,升159.43點,收報5227.81點。

“現在買港股還來得及嗎?”

“滬港通額度老爆滿買不進去了可怎麽辦?”

“交易量放大後會不會像內地市場那樣暴漲暴跌?”

9日晚,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其最新網誌中說,這是最近他最被常問及的三個問題。

自去年11月滬港通啟動以來,港股通一度被戲稱為“幽靈列車”,額度持續使用不足。然而,“南冷北熱”自4月8日起發生驚天大逆轉,截至9日13:47,南下的港股通105億元每日額度連續第二日被搶空,比前一日提前一個小時告罄。而過去數月,港股通額度用量最高記錄僅為25.59億元。

港交所主席周松崗坦言:“滬港通是港股成交破頂的催化劑之一,兩周前內地厘清機構投資者參與滬港通的政策,造就了港股成交急升。”

據港媒報道,由於散戶投資者湧入市場買賣盤激增,導致一通證券、耀才證券、渣打銀行及創興證券等網上平臺發生“大塞車”,用戶一度無法登錄。

對於“一片暢旺”的港股,李小加呼籲投資者,“不要急,不用慌”。他強調機會無窮而風險常在。並且他指出,盡管滬港通額度接連爆滿,實際上,相比內地股市日均一萬億以上的成交量來說,經由此管道進出的資金量仍然有限,截止8日,港股通總額度僅使用19%,約479億,而滬股通總額度也僅用了39%,約1157億。

資金流入跨境ETF

“港股成交近日創下新高,港股通額度用完並且港元匯率偏強,這三個指標都表示外圍資金持續流入香港市場。”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太區股票副主管何偉華表示。

在巨量資金湧入香港的帶動下,港元匯率不斷走強。根據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數據顯示,4月9日,港元兌美元即期匯率為7.7506,逼近7.75強方兌換保證。

香港金管局發言人4月9日晚間表示,該局按照貨幣發行局機制當日向市場註入31億港元承接美元沽盤,是去年8月以來首次註資。金管局表示,近日隨著股市暢旺,市場對港元需求有所增加。

“目前南下的資金還是以散戶為主,很多是通過銀行理財渠道,比如一些內地銀行幫助一些高端客戶進行資產管理,這些資金很大一部分配置在股票之中,而一些公募基金仍在集結之中。”某外資基金經理向本報記者透露。

他續指:“其實很多國內的基金早在去年就已經來香港了解港股的運作規律,但他們發現港股市場的玩法傾向於挖掘價值,和國內市場的玩法很不同。目前有些基金還在等待公司內部的批複,或者還在繼續研究港股的投資策略。”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在港股上演報複性追漲行情之前,4只在內地掛牌上市的港股ETF基金成交已經激增。證監會新政一推出,H股ETF在3月30日第一個交易日即暴漲8.38%,4月3日和7日港股休市停牌期間,H股ETF再次暴漲,漲幅分別為5.62%、7.13%。

“這與當初很多香港投資者蜂擁購買A50基金一樣,因為通過港股通購買港股,散戶投資者需要兌換港元,過程中有一定的匯兌成本,同時還設有50萬元的資產限制,而港股ETF交投則更加便利。”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向記者表示。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4月9日最新參考匯率人民幣兌港元的買入和賣出價分別是0.7768和0.8248,而實際結算則為0.79885和0.80035。

在投資港股的一系列指數基金中,素有“小港股直通車”之稱的易方達H股ETF(510900.CN)管理規模最大、成交最為活躍。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信息顯示,截至4月9日,該ETF飆漲9.98%,單日成交量達568.16萬手,成交金額為8.4億元。該ETF最新份額為13.15億份,比去年年底1.27億份暴增9.35倍,單位資產凈值1.2541元,單日上漲5.53%。

同時,華夏基金旗下投資港股的華夏恒生ETF聯接(000071.CN)4月9日起已暫停定期定額投資申購,原因為“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保障基金平穩運作。”

渣打財富管理投資策略主管梁振輝表示:“目前恒生指數PE大約11-12倍,處於比較合理的水平,後市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雖然今日港股升勢比較急促,但相對歐美股市而言,自2009年3月美聯儲推出量化寬松措施以來,香港和內地股市仍大幅落後於歐美市場。因此短期內出現大幅暴跌甚至股災的風險較低。”

同時,他指出,雖然港股整體向上的動力毋庸置疑,但由於內地投資者湧入,“港股的波動性將明顯增加,全年波幅將在5000-6000點左右。”

根據渣打的統計數據,今年迄今為止,港股的波幅達到4610點,相比之下,2012-2014三年內的年度波幅分別為4662點、4685點、4225點。同時,A股市場今年的累計波幅已達967點,前三年的波幅則分別為529點、595點、1265點。

市場主旋律:沽A買H

在南下資金連續兩日瘋狂搶購港股的同時,海外投資者正在積極沽出A股。

4月9日,“港股通”買入成交7.51萬筆,成交金額達到127.06億元,而賣出成交累計5.43萬筆,金額達到38.72億元。相比之下,當日北向的“滬股通”每日剩余額度有179.8億元人民幣,余額約占每日額度的138%,顯示賣盤成交金額多過買盤成交金額。

同時,多只A股ETF亦錄得大量沽空交易。安碩A50(02823。HK)沽空金額22.96億元,沽空比率35.6%,收報跌1.4%,總成交金額64.59億港元。南方A50(02822.HK)沽空金額17.59億元,沽空比率25.3%,總成交金額達69.43億港元。

“由於A股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飆升,而港股漲幅相對落後,隨著H股逐步追漲,目前整個市場的主流操作策略就是沽出較貴的A股,買入價格較低的H股。”黃國英表示。

同時,他透露,在過去兩周內旗下基金的A股持倉數量由過去十幾只一路減持至剩下兩只,“雖然以前A股市場貴很多,但成交量是港股的十幾倍,而且市場動力較好。目前在香港市場憧憬內地公募基金南下的刺激下,市場氣氛明顯改善,春風開始吹向港股”。

黃國英續稱,目前南下的資金主要追逐一些兩地上市價差較大的股票,以及目前未在中國內地上市的國內公司,如騰訊控股(00700.HK)。根據港交所網站最新發布的3月“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票則包括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中國鐵建(01186.HK)、海通證券(06837.HK)等。

此外,他指出,隨著兩地股市差價不斷縮窄,市場的炒作重心或將跟隨估值變化而轉向。截至9日收盤,追蹤內地和香港兩地同時上市股票價格差異的AH股溢價指數收報123.74,跌幅達3.33%,顯示出港股較A股的價格折讓有所減少,不過整體來說,A股還是較港股平均貴23%。

“一些對沖基金,由於單個基金規模小,適合快進快出的跨境套利策略。而對於一些長線的多頭基金而言,由於整個規模體量較大,目前還是傾向於吸納A股,從長期回報的角度來看,A股的這輪牛市才剛剛開始。”某外資公募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04

市場集體誤判春季行情 私募規模激增是誘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495.html

市場集體誤判春季行情 私募規模激增是誘因?

一財網 張婧熠 2016-01-18 18:28:00

多名券商分析師均撰文表示,近一年來市場參與主體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尤其私募基金規模激增,由於私募基金的自身特質和操作習慣對市場影響不斷提升,使其成為年初暴跌的重要影響因素

開年以來急跌了兩周後,大盤再次挑戰市場心理底限。1月18日,滬指開盤即跌破前期低點2850點,盤中更下探至2844點,創近兩年來的新低。即便是此前已趨謹慎、預測大盤震蕩加劇的市場觀點,或也未能言中迅速跌破前低的這一擊;而去年12月起就被寄予厚望的春季行情更現爽約,市場集體誤判。

與去年6、7月首次異常波動後深陷沈默不同,一場查缺補漏的“自我反省”迅速推進。多名券商分析師均撰文表示,近一年來市場參與主體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尤其私募基金規模激增,由於私募基金的自身特質和操作習慣對市場影響不斷提升,使其成為年初暴跌的重要影響因素。但亦有分析師認為,在新股發行節奏和規模、註冊制推進、大股東減持拋壓疏導等問題明朗之前,市場或難出現有效反彈。

什麽導致暴跌

呼聲高漲的春季行情,並未如約而至。今年以來的11個交易日,滬指已跌去18%,創業板指跌近20%,連續急跌,讓市場陷入對集體誤判的反思。這一次,私募基金規模激增、市場主體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市場風格變遷,被首當其沖推為加劇暴跌的緣由。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稱,大股東解禁減持、人民幣貶值沖擊、熔斷機制,是市場開年以來連續暴跌的三大元兇;然而A股半年內出現第三次股災,其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在我們看來,這與市場參與主體的變化息息相關。絕對收益投資者占比大幅提高,市場一旦出現回撤,止損賣盤導致跌幅迅速擴大。”

荀玉根列舉數據分析稱,2014年9月,基金業協會備案登記的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約4400億,2015年9月以來,私募基金規模穩定在1.7萬億左右。公募基金專戶產品規模在過去兩年也出現快速增長,從2013年12月的1.22萬億上升到2015年9月的3.26萬億。

此外,《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去年8月生效後,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資下限從60%提升至80%,大部分基金對應股票倉位的區間明顯擴大,對應投資手法上也更加重視趨勢交易。

杠桿類產品規模也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荀玉根表示,在去年首次股災前,場內融資與場外融資額占流通市值高達7.2%,占自由流通市值15%左右。即便是當下,場內融資余額依舊有1 萬億規模,場外融資預計在2000億以上;仍占流通市值的3.5%,占自由流通市值的7%。這與海外平均水平2%有較大的差距。

參與主體變化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已引發了策略研究的關註;而影響這一趨勢的變量,並非只有私募基金規模的增長。“以私募基金和專戶為代表的絕對收益投資者增多、杠桿產品多,使得趨勢投資占比高,下跌時強化趨勢。”對於參與主體變化如何影響市場,荀玉根如此總結。

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王勝認為,私募的平倉線制度、公募的排名制度等對市場交易主體行為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銷售渠道和持有人對於私募的回撤控制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這使得下跌過程中,私募減倉更加堅決。“下跌時市場可以抽象為一個一致行動人,上漲卻因為風險偏好的不同而難以形成合力。這是私募基金成為市場主要微觀結構主體之後的必然結果。”王勝說。

值得註意的是,在證監會最新一次例行發布會上,已針對私募基金專項檢查發布了相關通報。除打擊違法、處罰糾錯之外,監管層還將從頂層規則上加強系統完善。目前,基金業協會已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並公開征求意見,更多相關配套措施將陸續出臺,力促私募基金行業的規範發展。

後市如何演繹

對於半年來A股的第三次暴跌,有分析師也給予了不同的原因分析。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就指出,市場對於美國在3月中下旬加息的預期升溫,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都是造成權益類市場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場景很類似與2015年8月中下旬的市場。此外,未來一段時間內,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有序減持”的潛在壓力仍然存在;今年新股發行節奏和數量預期不明,註冊制又推進在即,諸多因素都制約著市場的風險偏好。

集體誤判後的反思與問責,其本意是為了校準,再次連續暴跌之時,多維度市場因素剖析之後,A股行情還將如何演繹?

“只有上述疑惑逐一明朗後,市場向上的空間才能被打開。站在當前時點,我們仍建議以防禦操作為主。”基於市場預期仍未完全明確的邏輯推斷,李立峰對後市相對謹慎。王勝也認為,今年初以來股市的“倒春寒”中,市場的力量讓幅度和節奏總是遠超預期,這次甚至讓投資者嗅到了一絲2008年的味道。

“但現在談是2008年條件還不成熟。”王勝同時強調,當前“錢多+資產荒”的大環境未根本扭轉,當市場快速下跌過程,階段性減量博弈不可避免,但企穩後大概率仍將維持在流動性較為寬松的存量博弈中。市場行情會類似2012年至2013年的走勢,仍有結構性機會,對於行情的反正,其表示,前瞻性、可操縱性強的改革政策落地,並一往無前地推進,將是A股市場扭轉頹勢的充分條件。

荀玉根則表示,伴隨熔斷機制暫停、人民幣匯率穩定,引起年初暴跌的利空因素已在逐漸消退。從盤面特征來看,多空力量已在微妙變化,債券市場利率再次下降,也使得權益資產吸引力回升,年初流動性寬松、政策亮點不斷的特征不變,短期市場有望在急跌後開啟蹲後彈行情。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59

2016年中企海外並購交易已達816億美元 同比激增近7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498.html

2016年中企海外並購交易已達816億美元 同比激增近7倍

一財網 米可 2016-02-22 20:47:00

2015年,全球並購交易總額高達4.7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2016開年以來,全球並購交易總額卻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3%,與中企的激增7倍形成鮮明對比。

正月還沒有過完,2016年的中資企業海外並購已經創造了新的記錄。

根據全球並購數據Dealogic截止上周四的數據,今年已經有102起中企發起的並購案,交易總額達816億美元,去年同期只有72起,交易額達110億美元,同比激增了近7倍。

這102起並購案中,最受關註的當屬中國化工集團斥資428億美元收購瑞士種子和農藥巨頭先正達。這場收購案創造了迄今為止中企海外收購的最大規模。而在此之前,規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的尼克森能源公司。

除此之外,中國化工集團還在今年1月宣布斥資10.3億美元收購德國橡塑化機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這一舉動創下了中國在德國的最大投資。

2016年規模較大的交易還包括:海爾斥資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旗下家電業務,中聯重科以33億美元收購美國機械生產商特雷克斯,以及上周三公布的海航集團旗下天海投資斥資6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子產品分銷商Ingram Micro。

更讓美國人驚訝的是,中國企業還打算買下芝加哥股票交易所。芝加哥股票交易所(CHX)在2月5日宣布,重慶財信企業集團簽署了收購芝加哥交易所的最終協議,預計交易將於下半年完成,但需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彭博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信息稱,此次交易涉及金額約為1億美元。而目前芝加哥交易所內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2萬億美元。

近日還有外媒報道稱,中國安邦保險集團出價超過10億加元(約合人民幣47.3億元)買下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最重要的地標3A級辦公大樓的三分之二股權。如果最終成功,這將刷新溫哥華市最高房地產交易金額的新紀錄,也會是安邦保險在加拿大的最大一筆樓市投資。

逆勢動因

根據湯森路透最近發布的數據,2015年,全球並購交易總額高達4.7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2016開年以來,全球並購交易總額卻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3%,與中企的激增7倍形成鮮明對比。

如此逆勢的並購潮看起來並不會很快冷卻。2015年,中國的GDP增速跌入了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海外投資的低成本是中企掀起海外並購潮背後的重要動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中資企業正在更多通過非內生收入提振增長。”瑞士信貸投行與資本市場部新興市場業務主管賽斯(Vikas Seth)此前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表示。

在賽斯看來,一些企業希望通過海外並購來獲取進入新市場的通道,以及新的品牌、新的技術和更強的研發能力。在部分投資中,並購還可以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我們認為,由於中國正在經歷巨大的經濟轉型,這種步伐將會繼續保持。”他補充道。

以海爾收購通用電氣旗下家電業務為例,海爾將可以獲得通用電氣的品牌以及該品牌所擁有的市場,而中國化工集團斥收購先正達則可以幫助它獲得關鍵的技術以獲得更長遠的發展。作為中國擁有院線和發行產業鏈的影業巨頭,大連萬達集團並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將從中獲得內容生產的控制權。

主要障礙

中企在海外掀起的並購潮,對華爾街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根據Dealogic 的統計,2015年投資銀行在中國企業的並購潮中獲利了5580萬美元。而到上周四為止,2016年投行已經通過中企並購穩賺了1210萬美元。

和中企的熱情以及投行不斷鼓起的錢包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在美國。

一家名為O'Melveny & Myers的法律公司最近做的調查顯示,美國經濟的潛力是中國投資者將美國視為重點投資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與此同時,也有47%的人提出,美國的法律法規會是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障礙。

上周三,45名國會議員給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提交了一封簽名信,敦促其對中國企業收購芝加哥交易所一案展開“全面且嚴格的調查”。

據本報此前報道,CFIUS向國會遞交的年度報告顯示,CFIUS在2014年審核了24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2012~2014年累計審核了共68筆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中國連續三年成為CFUIUS最主要的審查對象。

今年1月,CFIUS就否決了由金沙江GO Scale Capital(金沙江創業投資與橡樹投資夥伴聯合組成的基金)牽頭的中資財團收購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旗下Lumileds(LED與汽車照明)80.1%股份。此次收購案需要驚動CFIUS是由於Lumileds在美國加州的San Jose有專門負責生產LED晶片的工廠。

除此之外,今年2月,美國飛兆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也以擔心受到美國監管機構阻擾為由拒絕了中國企業發出的26億美元收購要約。

CFIUS是一個跨部門行政機構,職能是監督和評估外國投資或兼並收購美國企業交易,並根據交易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程度展開初步審查或正式調查,提出建議,直至視情況交由總統決定是否批準交易。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