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南19人被殺案告破:殺死父母後再殺鄰居17人

9月30日,從雲南省公安廳獲悉,9月29日發生在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待補鎮野馬村的特大殺人案,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的指揮下,曲靖和昆明公安機關通力合作,經33個小時的艱苦奮戰,案件成功告破。

經公安機關現場勘查、調查訪問、檢驗鑒定,現已查明,該案是一起因家庭矛盾糾紛引發的殺人案。犯罪嫌疑人楊清培平時在昆明打工,9月28日中午回到野馬村家中,晚上,在向父母要錢時,與父母發生爭執,將父母親殺死後,擔心罪行敗露,又將鄰居17人殺死。29日下午,楊清培在昆明被抓獲,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目前,公安機關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296

“殺死”羅永浩的不是別人,正是這群不負責任的家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12/159187.shtml

“殺死”羅永浩的不是別人,正是這群不負責任的家夥
機哥 機哥

“殺死”羅永浩的不是別人,正是這群不負責任的家夥

千瘡百孔的不是羅永浩和錘子科技,甚至不是這個社會,千瘡百孔的是這種扭曲的價值觀。

*本文系作者機哥對i黑馬投稿,不代表i黑馬立場。

這幾天,朋友圈熱傳這麽一篇文章《到底誰殺死了“羅永浩”?》。文章出自一個名為“互聯網指北”的公眾號,洋洋灑灑大幾千字,表達的核心觀點無非就是羅永浩你丫不行了,說你不行就不行,你要被別人弄死了。文章閱讀量朝著 10 萬 + 蹭蹭的就去了,我也細讀了“互聯網指北”的這篇巨作,看完只想說一句:QNMLGB。

利益聲明:我是羅永浩的粉絲,但是未購買過任何錘子旗下產品。

可能有部分讀者還不太了解羅永浩和錘子科技,簡單的介紹幾句。羅永浩,一個又老又醜的胖子,年輕時候在新東方做過英語老師,因為愛在課堂上吹牛逼,被大家捧成了網絡紅人。後來又經營過牛博網、老羅英語培訓,最終都以關門大吉告終。再後來,就像我們知道的那樣,40 多歲高齡的羅永浩,毅然踏上了手機制造這條不歸路,成立錘子科技並推出了 Smartisan T1、T2、堅果共三部手機。

以上是羅永浩的發家史,今年錘子科技的日子的確不太好過,估值狂跌近 5 億,前景被普遍唱衰,這也許是《到底誰殺死了“羅永浩”?》這篇文章出現的原因吧。

互聯網指北(以下簡稱指北)的這篇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了羅永浩的失敗,讓我們一個個來分析一下。

一、是誰殺死了商人“羅永浩”?之真假錘粉

指北認為:錘粉只為自己開心,幾乎不會替羅永浩考慮。一個真正負責的錘粉,是不應該去看錘子新品發布會的,看發布會只是讓自己的身心愉悅,羅永浩得不到任何的好處,但是如果將發布會的路費、門票等開支拿去購買錘子的產品,這才是對羅永浩最大的支持。更差勁的是那些在網上觀看發布會直播的人,聲稱錘粉的他們只是通過網絡去觀看,一毛錢都不用花,而且產生流量價值還是都被視頻網站賺去了,這對羅永浩又是一種傷害,就算不買手機,最起碼買個手機殼吧。

指北所說的,我們不應該去現場看發布會,應該把錢都拿去購買手機。我提醒一下,要正確的區分羅粉和錘粉這兩個概念,羅粉,比如我,不折不扣的羅粉,我所喜愛的是羅永浩本人以及他的價值觀,和他是做什麽行業完全沒有關系,我花錢去看我偶像在發布會中間夾雜的那幾句相聲,礙你吊事。而錘粉,是對錘子科技旗下產品的狂熱者的稱呼。羅粉和錘粉是有本質區別的,當然,也不乏二者皆粉的人。

再來,在網站上觀看發布會直播的人,產生的流量都被視頻網站賺去了。沒錯,表象上來看,在網上觀看發布會,對羅永浩和錘子沒有任何益處,拿不到一毛錢。但是這不正是一種品牌溢價嗎?觀看的人越多,羅永浩和錘子的招牌就越響,視頻網站就越重視,對羅永浩和錘子以後的發展就越有利。要是今年只有百來個人在線觀看,那你覺得視頻網站明年還會花大力氣去直播嗎?這種理論簡直是奇葩,我在電視上看了那麽多年 NBA,也沒人指著我鼻子說,抓緊他媽的別看了,你是在傷害庫里和杜蘭特。

二、是誰殺死了CEO“羅永浩”?之員工

指北認為:深入觀察錘子科技你會發現,錘子的員工都在做副業,有人賣 PPT 教程、有人做培訓、有人寫公眾號賺錢。利用在公司獲得的頭銜和職位,業余時間去從事類似的工作並且賺錢,這是絕對不行的。員工在上班的時候,惦記著下班回去賺錢那點事,這對公司是有傷害的。像華為、小米之類的公司,員工甚至會主動要求放棄自己的休假。別的公司是老板出錢雇員工來為自己打工,而錘子是老板出錢,到頭來,老板還得用自己的名氣為員工打工。

PPT、培訓、公眾號,這些很明顯都是沖著許岑、池建強等幾位錘子科技高管去的。員工利用公司名聲為自己撈錢,這種事情的確是存在的,但是我很不同意指北的看法。員工在業余時間從事的事情,請註意,是業余時間,在業余時間從事任何事情,公司是否有權幹涉?員工和公司簽訂的是雇傭合同,不是 7*24 小時的賣身契,員工需要有自由的時間去處理自己的私人事務。指北所說的,個別員工主動放棄休假,對,沒錯,對公司來說,他的確是個好員工,但是放棄陪同家人的假期,他會是好丈夫嗎?會是好兒子嗎?會是好父親嗎?

借用著名互聯網網紅 Fenng 老師的話:你看到的是他們用公司的職位和頭銜在業余時間賺錢,但你看到他們用自己的名聲和影響力給公司背書沒有?他們用自己的渠道給公司招聘、做產品宣傳的時候,公司是不是應該額外給獎金呢?作為一個旁觀者,你不知道這些看似清閑的員工背後付出的努力,不知道他們怎麽加班,不知道他們為這個團隊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當然也不會知道這些人多次自掏腰包購買公司的產品送給合作夥伴。如果你只是根據他們在網絡上的行為,觀察一下他們的微博、朋友圈,敲敲鍵盤想當然的寫下簡單的結論,是不是過於偷懶過於草率?

三、是誰殺死了導師“羅永浩”?之商人羅永浩

指北認為:羅永浩前段時間因為產品的原因,被粉絲狀告至法庭,這件事情標誌著羅永浩最終站到了羅永浩精神的對立面。商人羅永浩被導師羅永浩精神的信仰者告上了法庭,令人唏噓不已。商人羅永浩成了“脖子以上天才以下蠢材”,脖子以上的那張嘴抨擊完了所有友商,看起來嘴上的一切都是完美無缺,但是脖子以下的四肢卻行動不健全,錘子旗下手機各種缺陷。

首先,我要說一下手機的事情,一件事物的好壞是基於個人喜好的,可樂好喝還是雪碧好喝,無論你怎麽回答都是對的。錘子手機也是一樣,你說它壞,就會有人說它好,沒有對錯,只有喜歡和不喜歡之分。就像指北,你可能覺得自己很好,但是我覺得你是垃圾。

下面,一個嚴肅的問題。一位曾經的羅粉,因為購買的錘子手機沒有達到預期的功能,而將羅永浩告上法庭。指北認為這是導師羅永浩精神的崩塌,但是這件事不正印證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千瘡百孔社會,在一點點的進步嘛!羅永浩所推崇的這種精神正在被大家所接受,這是一個讓人非常興奮的信號。就像我們打出租車遇到司機繞路,你要和司機吵,總會有人和你說,“算了吧,別吵架傷了和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要去投訴,又會有人指責你,“人家司機師傅也不容易,你一投訴他就白忙活了,算了吧。”

羅永浩也說過,“一直以來,在中國,維權的成本過高。”迫使我們遇到一些本應是我們在理的事情,都因為“算了吧”而算了吧。但是如果有了你的較真,這個人,甚至這個行業,也許真的會有所改變。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渺小、沒有人同行,而放棄某些事情,總歸要有一個人敢於吃螃蟹,也希望這個人是你。

再說幾句,包括指北在內一大波人,都在指責羅永浩是個失敗者,我在此倒要反問一句,你們所理解的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定義是什麽?京東 CEO 劉強東身價數十億,福布斯榜名列前茅,但是京東一年凈虧損 94 億,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你們說羅永浩是失敗者,無非就因為他的產品銷量不高、賺不到錢、公司估值走低。蘋果可是一家一直被我們看做標桿級的成功企業,但是論盈利能力,蘋果還不如我國的工商銀行呢!企業是否盈利,這不是衡量企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不然我們也別為公司業績焦頭爛額了,都改行去炒房吧!

一家企業,無論是為社會輸出正確的價值,還是不斷的創新,適當改變了行業玩法,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成功。錘子科技,一家在產品上願意下功夫打磨的公司,是值得我們微笑對待的。情懷這個詞,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差勁。

最後,想和像指北一樣的媒體朋友們說幾句話,所有人發表自己的言論都是自己應有的權利,這都沒有錯,更何況還是公眾媒體。但是正因為你是媒體,請對你的言辭多加考量,你的話語也許會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一些我們無法預估的後果,不要做一個不負責任的媒體人。

殺死羅永浩的,可能就是你這樣的媒體。

羅永浩 錘子科技 堅果手機 老羅 錘粉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422

人工智將如何“殺死”傳統新聞閱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2/160163.shtml

人工智將如何“殺死”傳統新聞閱讀?
韋龑 韋龑

人工智將如何“殺死”傳統新聞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拾荒者”。

據統計,微信公眾號每天發布文章約800萬條,一個“王寶強事件”就能在“今日頭條”產生10629篇文章。

每一個熱點事件,都會產生成百上千的稿件。

然而我們都明白,一個人不可能閱讀成百上千的稿件,在信息洪流下,我們搞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成本卻越來越高。

轟動一時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娛樂圈內人”金星就在自己脫口秀中表示,所有文章中,只有4條信息真實的。但是,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閱讀平臺,卻產生了總計2.5萬篇相關文章信息,10萬+的文章數量超過1千篇。

filehelper_1480686970892_15

信息越多,我們反而離真相越遠,想快速了解王寶強事件的真相,我們最快的方式是去問問金星這樣智慧的“圈內人”王寶強事件是怎麽樣的?

然而,熱點事件太多,我們離她太遠。

我們都痛苦

每天面對海量信息,我們都痛苦。

這周,百度新聞組織了一個閉門產品沙龍,邀請我們一同討論這個痛苦,百度的新聞產品團隊,技術團隊一起思考各式各樣的新型的新聞產品,希望有好的解決方案,而人工智能給了他們最大的啟發。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向。

在王寶強事件中,做個比喻,金星就像一個強大的人工智能,她有閱歷(足夠多的樣本信息),有判斷力(算法),自然能輸出最準確的真相。

百度新聞產品團隊就設想——何不嘗試做個虛擬的“金星”,可通過對話獲取信息的人工智能,讓大眾們通過詢問它最快得知事件真相。

在國外,也有類似“對話新聞”的閱讀產品Quartz,但Quartz還只能通過選擇固定對話內容進行互動——像個帶著互動按鈕的新聞閱讀器,Quartz給我推送了一條麥當勞巨無霸發明者去世的消息,我只能點“看下一條”(NEXT),或者“知道更多”(MORE)選項。 

filehelper_1480686959888_79

而百度新聞產品技術團隊開發的新功能產品,能讓用戶直接輸入各種開放式聊天內容,查找熱點事情的真相脈絡。

估計也只有百度、Google等擁有強大的“語義識別技術+爬蟲技術”的搜索巨頭,才能做出實用度如此高的新聞聊天機器人了。

filehelper_1480686949723_6

(打開“百度新聞”,下部就有個醒目的“聊新聞”標誌)

filehelper_1480686928972_30

例如我輸入“王寶強”,別的新聞APP可能搜出來的文章是一些《馬蓉離開王寶強30萬都付不起?》、《王寶強現身機場,潮衣名牌不見“傻根”》等離王寶強近況相去甚遠的“垃圾文章”。

要知道王寶強事件的近況,我得花不少精力從這些垃圾信息中尋找有用信息。而百度新聞“聊新聞”,卻在1秒鐘內準確的告訴我“王寶強馬蓉離婚已三月...如今......”

雖然對信息的給予還不夠好,但是我看到了人工智能通過聊天最快給於我真相的可能性。從時間、背景等維度,給我展示事件當下的情況。

人工智如何殺掉垃圾信息?

據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工程師介紹,百度是通過對新聞信息的分類,之後進行結構分析,通過信息特征學習等方法,實現自動為用戶提供最核心的信息。

也就是說,百度新聞的人工智能,是在模仿人的思考,例如把“王寶強事件”相關的所有文章進行樣本分析,把內容進行“標簽化”區分,分割到最小維度,然後找出事件核心發展脈絡,去偽存真,把掌握最真實的事件通過聊天的方式輸送給用戶。

這就像創造了一個虛擬的“金星”,為你看了上千篇文章,然後經過分析整理,用幾百字告訴你真相。

百度的算法團隊認為,核心的內容本身有序的,聊新聞呈現的內容,是事件的核心內容,對於每一塊核心內容來說都能夠抽取一些關健詞,關健詞還可以為用戶進行衍生閱讀服務。

例如了解事件的更多背景,例如“王寶強事件”對婚姻法感興趣的用戶,可以被推薦關於這個事件法律分析的深度文章。當對同一個事件有深度個性化需求的用戶,通過人工智能推薦,可以對該事件做深度的外延閱讀。

對話,或許才是人類獲取信息的最初形態

 百度聊新聞用聊天獲取信息的方式,業內有一些產品經理認為有“逆用戶習慣而為”的意味,但當我們拉長人類歷史,會發現一直以來,對話式反而都是人類獲取信息最簡潔方式、有碰撞、直擊問題,《論語》、《聖經》許多部分等都是對話式的。

 自第一份現代報紙的雛形,1566年威尼斯不定期發行的“威尼斯小報”為公眾分享商業信息開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現代人類已經越來越習慣用閱讀新聞的方式獲取信息。然而,在更早之前,我們更喜歡用對話的方式獲取信息。

 就像第一代iPhone誕生前,人們之前覺得“鍵盤”才是最好的人機互動方式,然而自然手勢互動才是更早前人類最自然的人機互動方式。

 1985年,《科學發現》雜誌采訪了“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他認為人類是一種獨特的足智多謀的動物,當人類思考某一事物時,你可能以語言表達的方式去思考,也可能以邏輯術語的方式去思考,或者是圖表、圖像,甚至是某種結構的方式。

 而如今,百度新聞正試圖用人工智能,完全顛覆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獲取信息的方式,但按明斯基的理論,這或許並非激進,而是一種“回歸”,我們其實能用各種方式獲取信息,何不用更高效那個?我們需要站在未來看未來。

人工智能 新聞 百度新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90

產品思維正在殺死微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1/161807.shtml

產品思維正在殺死微信?
波波夫 波波夫

產品思維正在殺死微信?

也許,若幹年後回望,今天微信付費閱讀平臺的難產,正是另一個轉折的開始。

本文由我是波波夫(微信ID: 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波波夫。

大V們開始看不懂微信,看不懂微信的慢吞吞和自外於潮流的一騎絕塵。

昨天,神秘的小日先生因為「愛馬化騰愛得深沈」,發布了一封公開的情書——《付費閱讀,寫給馬化騰的「遺書」》(點「閱讀原文」可獲取),血諫小馬哥趕快上線付費閱讀,不然好的內容生產者們都要跑路了。

在這篇情真意切、恨鐵不成鋼的萬字長文中,小日先生把微信遲疑付費閱讀歸結為兩點原因:

其一,「不夠自信」。

「平臺看似蓬勃發展,有價值的內容卻越來越少。所以,微信公號付費閱讀的不自信恰恰是平臺把控能力的缺失所造成的。一個平臺沒有優秀的良性生態系統,只能被後發者廝殺得分崩離析。」

其二,「害怕失去」。

「這麽說吧,目前微信公號有多少適合付費閱讀的?又有多少有能力去嘗試付費閱讀的?付費閱讀後,哪些號是關註度驟減的?相信這一點馬化騰也吃不準,而我們本身既做文化又做大數據,並有成熟文化產業運營經驗的人,其實一目了然的。」

小日先生的分析,指出了微信內容生態的一些急迫問題,但遺憾地是並未切中問題的要害。

微信看似對一切潮流慢半拍的跟進,並不是因為不夠自信和害怕失去,恰恰是因為太過自信而太不害怕失去。一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說:很多公司是有野心沒才華,少數公司有才華沒野心。

微信從即時通訊的核心功能切入,成長為當下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大入口,如果說「沒野心」則體現堅守產品的本份、起碼在微信第一產品經理張小龍口頭上依然拒絕承認微信的平臺屬性,這就註定了微信在當下面臨的三大矛盾與沖突,而是否上線付費閱讀只是這些內在沖突的外在表現之一。

01矛盾之一:流量中立還是個體傾斜?

小日先生說的微信付費閱讀功能,微信其實是有的——贊賞。

只不過贊賞是建立在消費者主權的理念之上,屬於後付費、非強制性付費,不僅贊賞的行為是自由的,金額也是自由的(除了有上限規定),但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內容生產者無法獲得穩定、持續的現金流。

真正激怒小日先生們的是,微信對於各類良莠不齊的內容,在流量上實行無差別對待,這就導致「不轉不是xxx]、「人生必須知道的xxx」一類的標題黨、雞湯文截獲了最大流量,而一些真正富有營養、行文客觀的內容點擊平平。

微信後來在搜索框內又上線了「朋友圈熱文」、「朋友閱讀的原創文章」,試圖以社交分發的方式給部分內容予以流量傾斜,但相比「得到」里集中呈現了19個作者專欄、豆瓣時間力推詩人北島策劃的詩歌課「醒來」,微信對優質內容的推薦力度如春風般綿軟。

正是這種流量中立的態度,成就了今日微信內容生態的汪洋大海。

但是,即便微信的內容付費功能遲遲不推出,頭部內容生產者依然不會跑步,不會放棄這塊耕耘多時的自留地。和菜頭是第一批入駐「得到」的專欄作者,但其公號依然在更新。起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有哪個平臺對內容生產者的吸引力超過微信。

迄今為止,微信仍然是最佳的自媒體平臺,在這里,寫作者能夠清楚地知道他的讀者是誰,來自哪里,他可以直接與讀者建立聯系,而無需任何中介。它讓不同內容彼此競爭,最終在微信上複刻了現實布:國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和審美水準決定了那些為小日先生所不屑的內容泛濫。

那麽微信是否應該盡快上線付費閱讀呢?答案是肯定的。付費閱讀首先有利於幫助優質內容生產者獲得收入;其次,有助於把敢於收費的內容與其他內容區分開;最後,理論上,這種付費墻有利於幫助用戶識別優質內容。當然,建立付費閱讀,還將進一步鞏固微信第一內容分發平臺的地位。

02矛盾之二:堅守簡潔還是順應複雜?

要想理解微信,還得先理解張小龍和他的產品思維,這與小日先生的舊式媒體/內容思維截然不同。

互聯網在全球經濟中喜馬拉雅山脈般的隆起,使得產品經理的地位急劇擡升。但在許多中國企業界大佬看來,產品經理不過是和自己還隔著許多個匯報級別的才華橫溢的下屬而已。

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產品經理的喬布斯,就很好地展示了產品思維的偉大:他有天生的藝術直覺,能從一堆創意中挑出其中一個,並以市場可以接受的最高的價格,讓全球消費者趨之若鶩。

產品思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把一款產品做到極致,極致的界面、極致的交互,我們日常生活體驗,正是由從手機到枕頭,一個又一個的產品體驗連綴而成,產品也構成了我們區別於他們的身份屬性。

當小日先生對優質寫手紛紛出走微信而痛心疾首時,張小龍很可能毫不在乎,腦補下,他噴一口煙,淡淡地說,「誰告訴你微信是媒體?」這正是一個產品經理眼中鄙視鏈的開端。當然,這種安於產品本分、不具更大野心的心態,遠比那些產品原型圖還沒劃好就大談生態圈的情懷黨要好得多。

是的,微信從來不只是媒體,它的原點是一款即時通訊產品。

QQ無疑是PC時代最成功的一款產品,但始終逃不出對ICQ的模仿陰影。QQ的遺憾之處,恰恰是微信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地方——它開創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際溝通方式,它是與ICQ、QQ截然不同的即時通訊產品。

現在我們看到的朋友圈、微信公眾號、支付、生活服務,凡此種種諸多功能匯聚成的一個巨大生態,都是源於即時通訊功能,即時通訊就是微信世界的麥加,其他的功能只是伴生的副產品、匍匐於前。

03矛盾之三:做產品還是平臺?

張小龍依然堅持視微信為一款產品,即便有投行對其估值已超過千億美元。

在2016年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說:

我認為微信是一個工具,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我並不認為一個工具是一個很低層面的東西,事實上人類從原始人進化智能人類的過程。就是因為人會制造工具,我們所用的絕大部分的產品本質上來說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壞之分,能夠做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說我們要做一個平臺,我會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麽?

張小龍對微信的單一產品性的定位,註定了即便微信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超級平臺,它依然有一顆不願長大、渴望單純的心。

於是,從keso到小日先生,終於等不及去其他平臺開設付費專欄,這也註定了當其他平臺熱火朝天推短視頻、上直播,花數十億元圈定優質內容源時,微信依然無動於衷,甚至連小程序都直接難以搜索,而需要與線下商戶配合。

對流行的事物,微信的矜持和審慎,是一個好產品得體的應對。但如果作為一個平臺,樂觀主義的取向也許更合適。在張小龍看來,平臺也許只是資本炮制的一個虛無的概念,不過是為了吹出更大的估值泡沫。

定義平臺本身也是困難,因為很多時候「產品即平臺」,比如微信、比如淘寶、比如滴滴,它們都是相當出色地解決了人類剛需的好產品,但同時,它們通過互聯網技術連供需雙方或者多方,其影響遠遠不局限於產品的功能,所以,與產品不同,平臺是連接者、匹配者和市場的設計者。

當一款產品所提供的服務日趨複雜時,就像今天,我們的生活幾乎無法離開微信一樣,張小龍需要面對的就不再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雙邊關系,它還需要處理與政策、社會、道德等諸多關系。從這點看,固守喬布斯時代的打造極致、極簡用戶體驗的產品思維,可能就不再合乎趨勢。

也許,若幹年後回望,今天微信付費閱讀平臺的難產,正是另一個轉折的開始。

微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25

誰會成為殺死共享單車的元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05.shtml

誰會成為殺死共享單車的元兇?
快刀三俠 快刀三俠

誰會成為殺死共享單車的元兇?

媒體們把共享單車稱為了國民素質的“照妖鏡”。

本文由快刀三俠(微信ID:iyqkpd)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Lennon。

“在八角櫃臺瘋狂的人民商場,

用一張假鈔買一把假槍,

保衛她的生活直到大廈崩塌。”

民謠歌手萬能青年旅店在《殺死那個石家莊人》里面安靜的唱著,關於共享單車的消息在手機里面不斷跳動,此情此景,讓人浮想聯翩、倍感唏噓。

22

過去的一年里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而共享單車領域卻異常火爆,在一線城市的大街小巷競爭異常激烈,ofo和摩拜單車是領跑的兩家企業,截至2017年3月兩家合計融資已經超過100億人民幣,幾乎每輪融資間隔不超過1個月,一方面是資本寒冬,一方面是資本的瘋狂追逐。

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只是換了個馬甲的單車租賃?國民素質堪憂?資金用處不明?同時又有聲音認為摩拜單車是過去三年中國最牛逼的商業創新模式,資本的捧殺是否會殺死共享單車?誰會成為殺死共享單車的元兇?

這一切與你我無關,而又與你我有關。

用戶與競爭對手:醜陋的中國人?

ofo是共享單車領域最早的創業項目,由一批北大學生從校園做起來,在獲得滴滴的戰略投資後至今也沒有說要走出象牙塔的準備。

而推動共享單車的百度指數從6000直接拉升到最高值15804的首發陣容是一抹靚麗的橙色——摩拜,主攻的是社會市場,也陸續走進了高校。

和原有的市政府項目相比較,共享單車創業項目分別在三個環節有了創新:1、APP支持單車聯網並表明了每一個使用者的“身份”;2、在硬件的“找”、“丟”、“修”三個模塊致力改進;3、支持移動支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所做出的創新,以及這個趨勢。

單車服務了人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換一個角度看,我們都成了單車的搬運工,將單車從一個地方搬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的過程中,以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項目擺脫了原來市政項目設置的停車樁的束縛、無需來去奔波辦卡節省了很多時間、便捷的移動支付還緊跟了已經養成的消費習慣。

從需求層面看,大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在持續惡化,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都選擇地鐵作為通勤交通工具,在地鐵到家/公司中間最後一公里接駁中,單車出行充當了一個很好的補充角色。從社會發展趨勢看,推崇單車出行能減少碳排放量,在保護環境方面出力。

但媒體連連曝出各地“共享單車”的多舛命運:有被斬首的,有被破肚的,有被卸腿的,有被捆綁的,有被割裂的,還有被直播扔進河里的……

在“淩虐”共享單車這件事上,那些人的手段之豐富殘忍,直追古代十大酷刑,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相信你們看得很多。每當看到被肢解的共享單車,我總想起那些可憐的貓貓狗狗,它們在被虐殺的時候,遭遇似無區別。

33

▲媒體們把共享單車稱為了國民素質的“照妖鏡”

偽共享經濟模式?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隨著“共享單車”的持續升溫,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關註,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而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共享單車”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

以ofo與滴滴為例,兩家平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場,但最終卻都走向了自營模式。ofo選擇從校園這個需求較強的領域切入,主要為在校師生提供自行車共享服務平臺,而ofo的車輛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從校園學生自願共享捐贈,將自己的自行車捐獻給ofo經營,獲取ofo 所有共享單車的免費使用權;二是平臺自行購買。兩種渠道來的自行車通過改裝機械鎖、號碼牌、塗裝黃色後投放使用,而相關數據顯示ofo中捐獻的車輛比例不足10%,絕大部分均是平臺自營的車輛。

與ofo不同,摩拜單車自成立之初便以全自營的方式直接面對市場。創始人胡瑋煒表示,為解決單車運行在的維護與損耗問題,摩拜單車以“四年不返修”為目標自建工廠、自行設計設計的方式將mobike投放市場,以期將後期的維護成本降到最低。

真正的共享經濟應該是把任何一個C閑置的自行車,托付平臺B發布,然後由B向任何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使用,付款,解鎖),車子的產權C端所有,錢由B平臺和C分成的模式,即C2B2C模式。

無論是ofo還是摩拜,或者是其他同分異構體,他們都算不上“共享經濟”,更像是自行車租賃的“新玩法”(很想說是自行車租賃+互聯網,但是,這個概念在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前,不說為好。)

按照這個定義,無論是ofo還是摩拜,從共享經濟的角度而言,目前的“共享單車”均是一種偽共享經濟。

模式過重,盈利遙遙無期

44

共享單車口口聲聲宣稱服務最後一公里,卻不允許人們將車騎進辦公大樓和小區,在最後100米無作為,言行不一致。從需求出發的話,上班族騎車上班滿身大汗形象不好,再加上路不平、偶遇天橋、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的,大大減少了使用摩拜單車的需求。摩拜當下的火熱很大原因應該歸結為其酷炫的外表以及傑出的營銷表現,而持之以恒使用摩拜單車的,更多應該是出於健身的需求。

無論是ofo還是摩拜,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商業模式。特別是摩拜,摩拜成本最高,一輛單車3000元,然而其盈利模式卻是半小時1塊錢,再算上299元的押金(資金沈澱),回籠周期算一下需要33個月,而且摩拜有自己的生產線單車自行設計,模式太重,優化商業模式和如何盈利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其次維護成本和如何把控風險也是單車共享應該考慮和思考的問題之一。

它們都面臨著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找不到盈利變現的方式。

俗話說拿著媒體的工資操著大企業的心,媒體為共享單車猜測了幾種盈利模式,有刷廣告變現的,有接入健身項目、社交項目去延伸的,還有就是像網約車一樣做大數據變現的。最後一種押寶的更多,但是共享單車大部分時間是在地鐵、公司和家之間做鐘擺運動,場景單一,盡管說收集到的數據數量多過網約車,但卻沒有網約車數據的質量高,沒有網約車那樣的變現潛力,但說實話,大數據要怎麽變現,運營了有4年時間的滴滴至今都還在頭疼這個問題。

淪為資本家的傀儡?

從資本市場看,共享單車解決最後一公里以及倡導綠色出行的的美好故事正成為新的“風口”。在投資人眼中,共享單車市場想象空間巨大:1000萬人的城市,10%的騎行者,每天至少騎行200萬次。自滴滴對ofo進行數千萬美元投資後,也開啟了新的投資大戰。一個月內,摩拜單車、ofo、小鳴單車均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融資額。熱火的市場,吸引了更多企業進入,CCbike、奇奇出行等自行車租賃企業也加快了轉型步伐。

不過,互聯網公司為了榮譽為了迷惑對手經常做一些虛假宣傳。據IT桔子的數據:繼2月20日摩拜宣布獲得高瓴資本和Temasek淡馬錫的E輪之後,ofo也迫不及待的在3月1日宣布了D輪4.5億美元的投資。不過,這很快被一位投資人指出是老股東跟投,還涉嫌誇大宣傳。

55

可以簡單粗暴的說:共享單車前期是資本推動,現在則發展到強者的融資賽跑(是不是和之前的網約車相似)。我們發現BAT包括小米、滴滴等巨頭們已經悉數進入了共享單車之戰。

當然,共享單車的創業者們也都在瘋狂追逐融資,也許很多人對於ofo 90後創始人戴威既羨慕且恨,對於共享單車美女創始人胡瑋煒是又愛又嫉妒,但是歷史的悲劇卻正開始在他們身上重演,他們難以像BAT的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一般成為公司至高無上且大權在握的一把手,他們正在一步步淪為資本家的傀儡……

最後,燒錢難以為繼,資本家們開始考慮投資回報,在資本家的推動下,共享單車行業又將會迎來合並,其中某一個平臺的創始人選擇離開,另一個創始人“外表光鮮”地成為了合並之後的新“傀儡皇帝”。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不融資,可能早就在半路上夭折了。

既然已經走在了融資這條路上,創業者們就無法停止自己的步伐,因為接下來比拼的就是平臺的融資速度和融資規模了,誰能先一步得到更多資本家的支持,誰就能先一步占據優勢,並憑借燒錢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他們已經被迫淪為了資本家們的傀儡。

共享單車的生死權在政府

據央視新聞報道,3月2日,滴滴已獲得天津市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車汽車經營許可證》,這一獲批意味著繼首汽約車、神州專車等B2C模式之後,C2C模式也得到政府認可。按照交通部要求,網約車平臺在某個城市獲得線上運營牌照後,可全國通用無需再申請線上運營牌照,但落地全國各城市時,還需獲取線下運營資格證。

估值百億美元的滴滴在政府一紙文件下只能茍延殘喘,等待獲得上崗證。而共享單車的遠遠達不到滴滴,我們不希望看到《桃花扇》中的一個名句應驗在共享單車上:“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之前廢了那麽大的勁,可別“眼見他搭平臺,眼見他聚用戶,眼見他倒閉了”!

網約車的B2C和C2C模式歷經坎坷後終於獲得政府的官方認可,但是共享單車卻不是B2C也不是C2C模式。共享單車最終的商業模式只有一種:to ZF。那是因為,在共享單車之前,我們100多個城市的公共自行車已經相當完善了。而共享單車的出現並沒有帶來用戶體驗上和商業效率上質的提升,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共享單車只不過是一場風雨競賽,風雨之後掌控現場的還是當局者。

寫在最後

66

企業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將讓這一行業早早地陷入無序而無奈的泥潭

橙黃之戰、南北對峙,這樣的詞匯似乎潛意識地令人感覺單車共享已呈星火燎原之勢,每每想起總會讓整個業內熱血沸騰。但是共享單車目前的困局使其前景迷茫,用戶、競爭對手、商業模式、盈利點、資本家以及政府都讓共享單車在現實照耀下似乎更像是鏡中之花,美好卻易碎。

畢竟,這盛世,並不一定如你所願。共享單車的詩和遠方可能只存在於美好的幻想之中。

而沒能殺死共享單車的那些東西,只會讓它變得更加強大。

共享單車 競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92

【公司】無堅不摧的護城河只存在於新手的世界:殺死茅臺的七種暗器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762&summary=

【公司】無堅不摧的護城河只存在於新手的世界:殺死茅臺的七種暗器

王茅臺叠創新高,這一波漲幅氣勢如虹,即使股價已經漲了四五倍,市盈率仍然只有29倍,難怪價值投資者們愛的如癡如醉,不舍不棄。




老實說,茅臺的這個價位,不算便宜也不算太貴,未來還有多少的上漲空間不好說,但是有一種觀點讓我很狐疑。

“茅臺的護城河,是無堅不摧的。”

會有這種思想的同學,一定是沒見過世面,就像在中國炒房的人,永遠也不會相信中國房價有崩盤的一天,而在經歷過周期輪回的西方投資者看來,房價會跌基本是不用討論的話題。

無疑,茅臺是現階段我國競爭力最強的白酒品牌,但是在全球的釀酒史上,酒王的崩盤與更叠,並不罕見,至於短期內可以重創股價的暗器殺手,更是無處不在。

暗器一:政策

喝酒並不是一件在價值觀上值得肯定的事情,這決定了,這個行業的繁榮一定會受到政策的抑制。2012年的反腐運動中,中央軍委下發了一份通知,《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規定》明確指出,不安排宴請,不喝酒,不上高檔菜肴。

這本質上就是一份禁酒令。

事實上,不僅盛世會引發禁酒令,亂世同樣會引發禁酒令。

一戰之後的十幾年,全球曾經出現過一輪大面積的禁酒運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蘇聯、北歐,都在此間出臺了嚴厲的禁酒令。

美國的禁酒令頒布於1919年,但凡21歲以下的青少年都被禁止買酒(包括啤酒)。這項禁令直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才被取消。十幾年間,美國的釀酒廠超過一半倒閉了,只有大型的釀酒公司得以勉強存活,小眾個性品牌幾乎絕跡。

最可怕的禁酒令發生在韓國,1964年,朝鮮戰爭結束之後的第十個年頭,為了緩解糧食的短缺,韓國出臺了一部糧食管理法,禁止用糧食為原料釀酒。此法出臺之後,蒸餾酒工藝被廢止,酒廠只能用廉價的玉米、紅薯來制造酒精,然後再稀釋成燒酒。

是的,我們今天所見的韓國燒酒,其實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燒酒,而是一種用廉價原料稀釋而成的酒,酒精度只有20度,以價格便宜取勝。所謂的韓國國酒——真露,也是在此次混亂之後才崛起的,至於傳統工藝的國酒,已經斷了命脈。

暗器二:金融危機

1998年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風暴,全國白酒銷量都出現了暴跌。很簡單的道理,高端白酒就是個奢侈品,但凡奢侈品,在勒褲腰帶的時候就是被首先拋棄的。

暗器三:食品安全危機

食品業最怕安全問題,就跟航空業最怕墜機事故一樣,往往防不勝防,一旦出現就是滅門慘案。

1998年,山西假酒案,兩百多人中毒,數十人死亡。雖然只是個別不法分子的鋌而走險,卻導致山西白酒業全面崩盤。從此以後,酒徒們對山西酒聞風喪膽,堅決不碰,山西汾酒也從90年代的全國銷量前三跌至第九,再也沒恢複元氣。

2012年,塑化劑事件,酒鬼酒被檢出塑化劑超標2.6倍。這項指標本來在白酒檢測中是不需要檢測的,超標原因很可能來自生產過程中的塑料導管。

結果可想而知,就跟三聚氰胺被檢出對乳業的打擊一樣,所有白酒股被恐慌性拋售,酒鬼酒在隨後一年下跌85%,差點倒閉。

暗器四:謠言

1997年,一篇“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的新聞,將央視標王秦池推向倒閉的深淵。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謠言,只是業外公眾並不知道的真相:秦池的原酒生產能力只有3000噸左右,它從四川邛崍收購大量的散酒,再加上他們本廠的原酒、酒精、勾兌成低度酒,然後以“秦池古酒”等品牌銷往全國。甚至秦池的罐裝線也十分原始落後,連酒瓶的內蓋都是由工人用木榔頭敲進去的……

當人們知道這個事實之後,不單止秦池倒閉了,幾乎所有的山東酒都銷聲匿跡了。

其實何止秦池這種廣告酒害怕謠言,連大牌的芝華士都被《芝華士12年:“勾兌”了多少謊言》這種文章黑過,風雨說來就來。

暗器五:體制

前面說過,90年代的時候,山西汾酒是中國酒業前三,而在更早的時候,1952年,中國就評過一個“四大名酒”,比十大元帥的評選還早了三年。

這相當於是欽定的四大國酒:貴州茅臺、山西汾酒、四川瀘州老窖、陜西西鳳酒。

真要附庸風雅,扯歷史內涵,人家西鳳酒上可追溯至殷商,唐宋,從“秦穆公投酒於河”的典故講到蘇軾贊美的詩篇,竹簡能夠堆出一個博物館。

然而如此牛逼的護城河,半個世紀之後,結出的卻是一個年虧損4.2億元的碩鼠。體制的問題,有些時候真是無解。

其實何止國企如此,民營家族企業同樣會有這種種的問題。馬爹利、軒尼詩、芝華士,今天我們熟知的西方名酒,幾乎都已淪為大公司的戰利品,和創始人家族徹底斷了關系。

暗器六:多元化擴張

前面說到馬爹利,這個品牌的創始人家族就是在1988年賣給了加拿大施格蘭公司。

而施格蘭,更加令人唏噓。一百六十年前,施格蘭家族的祖先就在加拿大建立了自己的釀酒坊,可以說是北美歷史最悠久的威士忌之一。

1920年代的美國禁酒令,讓美國酒廠死傷遍地,而施格蘭卻秋毫無損,甚至偷偷出口到美國各地。禁酒令結束後,施格蘭趁機跑馬圈地,很快就成長為北美最大的烈酒公司。

可以說,施格蘭就是北美酒王,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世界最大的烈酒公司,並在巔峰的1988年將法國人的驕傲馬爹利收入囊中。

只可惜,酒界獨孤求敗的施格蘭,最終選擇了多元化擴張,先後入股了康菲石油,成為了杜邦公司的大股東,收購了環球影業、寶麗金唱片。當你什麽都做,一定什麽都做不好,不到十年,施格蘭帝國就土崩瓦解了。

2001年,保樂力加和帝亞吉歐聯合瓜分了施格蘭的酒業帝國,馬爹利、芝華士、皇家禮炮歸了保樂力加,皇冠威士忌、摩根船長、施格蘭金酒成了帝亞吉歐旗下品牌。

暗器七:需求的變遷

茅臺能夠鶴立雞群,是有重要的歷史背景的。

消費茅臺的人,主要是企業老板和高管,他們的消費行為中,第一是為商務宴請,第二是商務送禮,自己買來喝的其實是很少的。

因為是商務應酬,自然都是公司報銷,所以價格並不重要,只要生意能夠談成,多貴都買得起,這才催生了茅臺高高在上的毛利率。

更重要的背景在於,在現階段,我國的商務網絡和政府的審批權力是緊密聯系的,要做成生意,很多時候都要請官員吃飯。而在政務圈內,最流行的社交文化就是喝茅臺。

官員們之所以有這種喜好,也是源自建國以來,紅軍出身的高層政要對茅臺的鐘愛,因為茅臺鎮所在的遵義曾經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會議,那次會議上我黨的革命隊伍發生了里程碑式的洗牌。

在後來的茅臺宣傳史料中,總是將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打翻瓶子故事演繹再演義。

實際上,當年萬國博覽會頒出去了兩萬多塊獎章,我國光拿到比茅臺的金質獎章含金量更高的大獎章的,就有五個,包括陜西的西鳳酒、直隸的高粱酒、河南的寶豐酒、山西的汾酒、廣東的果酒。

可惜他們大部分,都已塵封歷史,甚至當年的國酒,浙江紹興的黃酒,也在政治的動蕩中被迫禪讓。

世事如棋,乾坤莫測,改朝換代之後的最高權力愛上了茅臺,於是所有的臣子們都追隨著愛上了茅臺,接著求辦事的商務精英們紛紛出手闊綽的團購了一箱又一箱的茅臺,就這樣在九龍治水的黃金十年將茅臺價格推上了巔峰。

這樣的護城河,可以很穩固,也可以瞬間崩塌。假如有一天,新聞聯播的國宴上,招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幹杯畫面,不是茅臺,而是瀘州老窖,那麽兩者股價的波瀾壯闊可想而知。

當然,這只是假設,更根本的變化在於市場結構的歷史性轉折。

政務社交的商業價值想要再回到那黃金十年的規模,大概率是不太可能了,而純粹的商務社交的市場規模將會成為主流,就像A股的審批制向註冊制的轉變一樣,歷史大勢,浩浩蕩蕩,沒有誰能夠逆轉。

茅臺,作為政務社交的工具,其空洞的內涵與商務社交是格格不入的。茅臺的內涵是什麽?“國酒”兩個欽定的字眼嗎?還是腐敗的聯想?我想,純粹的商務社交,大概率是不想跟這樣的聯想發生關系的。

純粹的商務社交白酒,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你得是健康的,平時工作已經心力交瘁了,交個朋友還得把小命搭進去,不值當。

第二,你的品牌主張是要能夠和商務人士產生心靈共鳴的,追求的是夢想、藝術、氣質之類,否則,你拿什麽撫慰我孤獨的靈魂?

第三,你得有一個襯得上我的形象包裝,拿出來,不丟人。

別的不說,就說外觀形象,在當前的四大名酒: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中,包裝設計和商務場合最不搭的就是茅臺了,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風格。




對於商務人群來說,發自肺腑的熱愛才是最重要的,國酒不國酒,正統不正統什麽的,真的不太重要。很多時候,或許一個精準的品牌定位,一場成功的營銷事件,就改變了。

別不服。

英國威士忌,早期的國酒叫芝華士。1801年創立,1843年成為英國皇室禦用酒,歷代寵愛有加,1953年為慶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冕,推出皇家禮炮21年威士忌,成為威士忌的頂級象征。

這樣的護城河夠結實了吧?

可是如今威士忌市場上品牌價值最高的並不是芝華士,而是尊尼獲加。後者在1880年才在倫敦開設了一個小小的辦事處,成名比芝華士要晚得多。

1909年,尊尼獲加在報紙上做了一個廣告,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酒類廣告。這幅由插畫師湯姆·布朗畫的紳士畫像,後來成為了尊尼獲加矢誌不渝輸出的品牌形象和主張:行走於世,不斷向前,追求夢想的男人。




這場針對商務人群的廣告運動,很快就讓尊尼獲加風靡世界,尤其是英國的海外市場。據一份2016年的全球烈酒品牌價值排名,尊尼獲加的品牌價值是46億美元,而芝華士只有12億美元。

還有伏特加,在俄羅斯,國酒是紅牌伏特加。

但是今天在全球商務市場上,最知名的伏特加,卻是瑞典的絕對伏特加。

1978年,瑞典烈酒公司希望將絕對伏特加出口到美國去,於是做了個調查,發現當時美國市場上的認知中,普遍認為俄羅斯的伏特加才是正宗的,即使是美國生產的也要起個俄羅斯風情的名字,不然都沒法賣出去。

如此根深蒂固的認知,最後竟然被一場廣告運動輕而易舉的就顛覆了。

首先是天才的廣告公司,為他設計了全新的瓶子,一種瑞典風格的古董藥瓶,以藍色為標準色,體現“純凈”的內涵。然後邀請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為他畫了一副油畫,體現絕對伏特加的藝術和品味。



這幅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讓絕對伏特加在藝術圈、商務社交圈中成了當紅炸子雞。1981年絕對伏特加的美國市場銷量只有2萬箱,1983年廣告發布之後,第二年就漲到了44萬箱,並在20年後賣出了8千萬箱,高居美國進口伏特加第一名。

從威士忌到伏特加,全球商務社交市場上的烈酒,更多的是受到品牌、營銷、價值主張的影響,而不是權力的賦予。

隨著政府審批權力的壓縮,茅臺的護城河其實是越來越淺的。

今年茅臺股價的上漲,主要原因是反腐風頭過後的需求回暖,以及茅臺的限量保價政策,聯合推動的估值修複行情。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需求無聲無息的變化了,才是最為可怕的。

而茅臺,絕對的自負,讓他渾然不覺。(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88

殺死銀行直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1/162341.shtml

殺死銀行直連
洪言微語 洪言微語

殺死銀行直連

銀行直連的替代品,便是網聯。

本文由洪言微語(微信ID:hongyanweiyu)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薛洪言

3月31日,經過近一年的發酵,網聯上線了,因為是試運行,和一年前的聲勢相比,低調了很多。17天後(即4月17日),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也要落地了,備付金多機構存放的模式也要告一段落,且不再付利息。也許,過不了幾個月,清算業務牌照就可以開放申請了,屆時,沒有清算牌照的支付機構再從事清算業務,便是真正的違規了。

我們不妨把上面三件事稱之為支付行業2017年的三件大事,這三件事解決了一個問題,便是“殺死”銀行直連。

網聯是替代平臺,備付金集中存管是釜底抽薪,清算牌照則是準生證,三者合力,全方位無死角地幹掉了銀行直連模式,幹脆利落。

回顧在2016年,行業內同樣發生了一件漂亮的大事,便是“殺死大額支付”,同樣是三部曲,賬戶實名、三類賬戶、日累計支付限額和筆數,完美地把第三方支付限定於小額普惠領域,不再贅述。

替代品出世

要殺死銀行直連,便要先有替代品。銀行直連的替代品,便是網聯。

所謂銀行直連,是與銀聯為通道的“間聯”模式相對而言的,即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戶實現資金的跨行清算,繞開了銀聯。其初衷是為了省去“7:2:1”模式下的銀聯分成,節約支付成本。

後期,直連模式逐步成為支付機構間支付體驗競爭的壁壘和利器,開始了自我強化與循環,最後成了主流的支付模式。

金融屬於強監管的行業,而銀行直連恰恰處於監管之外。直連模式下,信息流、資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機構手中,在監管機構來看,便是信息不透明、標準不統一,容易滋生亂象。於是,殺死銀行直連,便成為了第三方支付監管整頓的重要一環。

第一步,自然是要造個替代品,便是網聯。

“網聯平臺”全稱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與銀聯的功能屬性相似,屬於專門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統一轉接清算服務的平臺,面世過程大概如下:

2016年4月份,市場上開始傳出網聯平臺的信息。

8月,據財新網獨家消息稱,央行已原則上通過了成立網聯平臺整體方案的框架,並計劃於2016年年底建成。

11月,市場又開始流傳網聯平臺的新方案,股權方案留出,且上線時間推遲到2017年3月底。

2017年3月底,網聯上線試運行。

作為行業基礎設施,網聯要做到中立,如何讓人相信真的中立?股權先要分散,所以,在股權結構上,網聯與銀聯類似,並沒有控股股東。

dfs

其次,便是要大夥參與。比如,網聯平臺的架構、技術路線、標準等均由所有參與方共同討論,以確保公開、透明。

最後,便是業務的遷移。2016年4月出臺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要求“(網聯)平臺建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應全部遷移到平臺處理。”據悉,本次網聯上線後,給直連模式一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業務要逐步遷移至網聯平臺。

釜底抽薪

直連模式成立的基礎,便是支付機構備付金的分散存管。殺死銀行直連,推動備付金的集中存管無疑是釜底抽薪之舉。

何為備付金?2011年發布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界定如下:

本辦法所稱客戶備付金,是指客戶預存或留存在支付機構的貨幣資金,以及由支付機構為客戶代收或代付的貨幣資金。客戶備付金包括:(一)收款人或付款人委托支付機構保管的貨幣資金;(二)收款人委托支付機構收取、且支付機構實際收到但尚未付出的貨幣資金;(三)付款人委托支付機構支付、但支付機構尚未付出的貨幣資金;(四)預付卡中未使用的預付價值對應的貨幣資金。

顯然,不僅你在電商購物時未確認收貨之前的款項屬於備付金範疇,第三方支付賬戶的余額也是備付金,但你的寶寶理財已經不屬於備付金的範疇。盡管如此,客戶備付金仍然是一筆巨額資金,央行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全國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4606億元。2013年末,這一數據尚為1266億元。

對第三方支付而言,除了可以在唯一的一家備付金存管銀行開立存管賬戶外,還可以在不同的備付金合作銀行開立收付賬戶,並根據需要在存管銀行或合作銀行開立匯繳賬戶。雖然不同賬戶的跨行收付權限不同,但三類賬戶的疊加使用,已經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可在大部分跨行清算功能上繞開銀聯,形成了所謂的銀行直連模式。

因此,備付金是銀行直連模式的基礎,也是其七寸,分散存管可以成就銀行直連模式,集中存管也將從根本上破除銀行直連模式。

2017年1月13日,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且該賬戶資金暫不計付利息。

根據新規要求,備付金將從20%的集中存管逐步過渡至全部集中存管,這一過渡過程也將是第三方支付銀行直連模式的過渡。一旦集中存管全部落地,銀行直連模式也將走向終結,為網聯的上線和清算牌照的開放等掃清了障礙。

清算業務準生證

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2016年6月,央行發布《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為銀行卡清算市場的開放提供可操作性的細則。結合當時市場環境,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既是提高清算市場效率、降低清算成本的需要,也是清算市場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

2010年,曾爆發過銀聯和VISA之爭,VISA認為中國銀行卡清算渠道並不開放,美國政府將這一爭端訴諸了WTO。按照WTO的裁定,中國應該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也即開放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決定》和《辦法》的出臺某種意義上也是對WTO裁定的一種回應。

開放清算業務市場,意味著清算業務也要持牌經營了。如果之前的銀行直連還只是變相繞開了銀聯,罪有可贖,那麽之後的銀行直連變成了無照經營,便涉嫌違規了。

當然,你也可以講,限制的背後便是自由。清算牌照放開,大家都可以去申請,有了牌照,不就可以自由從事清算業務了嗎?

先來看看申請門檻。《決定》明確指出:“主要出資人申請前一年總資產不低於20億元人民幣或者凈資產不低於5億元人民幣,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連續盈利3年以上,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辦法》做了進一步細化,比如機構設立的註冊資本金提出了10億元的要求,還對銀行卡清算機構的高管資質和行業經驗年限提出較高要求——要求50%以上董事和全部高管都具備專業知識,從業經驗需要5年等。

門檻很高,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在門檻之外。

當然,既便達到了門檻要求,面對激烈的競爭,也未必有戲。因為清算市場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強者恒強,放眼國際市場也只有五家主要的玩家。新進入者再多,最後活下來的也只會是少數幾家。所以,與其一開始放開進入,事後清理整頓,倒不如遵循這個市場的特點,制定較高的準入門檻,只放大玩家進入,確保清算市場的健康和持續發展。

銀行直連死後

幾乎再無疑問,銀行直連模式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巨頭有一年的過渡期,要著手開始轉型,適應新規則。而對於大多數中小支付企業而言,倒是迎來了喘息的空間和繼續生存的機會。畢竟,草莽時代,更易出現巨頭,但更多的中小機構也很容易成為炮灰;規則一旦明朗,巨頭的發展固然受限,但更多的中小機構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生存空間。

網聯 銀行直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66

誰“殺死了“papi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5/162384.shtml

誰“殺死了“papi醬?
互聯網指北 互聯網指北

誰“殺死了“papi醬?

世界上沒有比前任過得比自己好,更紮心的事兒吧?

本文由互聯網指北(微信ID:hlwzhibei)授權i黑馬發布。

短視頻被很多人稱為風口上的新豬,尤其是騰訊3.5億美元重金入主快手,更是以真金白銀給它餵了一口料,但我突然發現那個靠短視頻成為第一網紅的papi醬卻似乎消失了。

時至今日,除了好看的數據以外,她的身上已經沒有了互聯網元素,委身 Angelababy 的經紀公司,回歸到了傳統明星的模式中,最後甚至還失去了“第一短視頻網紅”的頭銜:

“在2月新榜發布的原創作者影響力月榜當中,一個看起來“把辦公室當作廚房”的美食短視頻作者辦公室小野以1500萬+播放量的成績打破了papi醬的五連冠,關鍵數據計算出的綜合分數更是幾乎兩倍於papi醬。”

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誰“殺死了”papi醬? 

1111

內容“殺死了”papi醬

如果你不知道最近互聯網上人們都在討論些什麽,有哪些最新的網絡流行語,大可以去看看papi醬最新一期的視頻,而這幾乎已經成為papi醬內容產出的標準模式:

“收集網友們最熱門的那些評論和段子,進行視頻化的集中演繹。”

這個模式成就了早期的papi醬,一則消除了人們長期以來固有的鏡頭疏離感,將視頻能夠承載的內容更靠近平民語境,二則找到了全新的公眾情緒/互聯網文化的集中表達方式,與此前的段子手們劃出了涇渭分明的界限,也通過這一波新鮮感積累了大量流量。

但這個模式也毀掉了後期的papi醬,毀掉的方式大體可以總結成“先天不足,後天畸形”。

先天不足在於,一旦內容來源依賴以翻拍、搬運為主,缺少原創的主體架構支撐,就必然會產生無法消除的時間差。

在等待新段子產出和最終視頻發布的這段時間里,隨著社交網絡傳播半衰期的縮短,網友的興奮點也自然越來越低,從而遭遇段子手們必然的“原教旨式困境”:涸澤而漁。

後天畸形在於,雖然脫口秀是個很好建立品牌的表演形式,比如大洋彼岸的囧司徒秀、柯南秀都是舞臺喜劇演員成功商業化的典範,然而缺乏內容主導權的單純演繹並不能成為品牌建立的根基。

即使剪輯、變聲器、反串多角、客串嘉賓等越來越多的元素進入到了papi醬的視頻里,人們記住的也只有變聲器,沒有品牌。

另外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如果papi醬把網友的熱評段子用來滿足廣告主的需求,還有面臨集體訴訟的可能。

當然,在如今這個互聯網環境里,好像用你的段子去創業並不算什麽事。

一個沒有內容輸出能力(或者說持續輸出能力)的內容創業者,倒在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的行業風口中,這是一次標準的自然死亡。

同行“殺死了”papi醬

德雲社有一首負責價值觀輸出的社歌叫做《大實話》,有一句後來被刪掉的歌詞是:

“說同行親,不那麽親,勾心鬥角好寒心,爭名奪利多少載,骨肉相殘為何因。”

當時郭德綱是一個標準的在同行擠兌下艱難求生的角色,於是這首歌詞在當時簡直深得觀眾心,每到這句臺下觀眾“籲”聲響成一片

——既送給相聲這個行業,也送給因此產生共鳴的自己。

如果papi醬出現在彼時三里屯劇場的舞臺下,她肯定也會“籲”得格外響亮,雖然她依舊在短視頻行業內不得不提到的一個標誌,但同行們正在收割她的生存空間。

辦公室小野雖然是papi醬的同行,但她卻有papi醬無法完成的品牌性。

因為閱讀“辦公室小野”這個標簽時,圍觀者的閱讀重點會放在充滿場景感的“辦公室”,從而讓辦公室小野的任何行為都有了情緒的承載。

此外辦公室創作環境的“封閉性”,也在美食短視頻的欣賞需求之外找到了一個新的空白,形成了獨立的IP。

2222

3333

(辦公室隨處可見的飲水機、機箱,都成了“不經意”的道具)

從數據上來看,這點得到了印證:

辦公室小野到目前一共發布10條左右視頻,全網的分發播放數據超過2.5個億。吊詭的是,這個叫小野的女主角自始至終一言不發,被戲稱“董事長女兒”。

我對比了papi醬在2016年1月同期的數據,辦公室小野要高不少。

而日食記和一條們雖然沒有辦公室小野的個性,但他們也有papi醬無法相比的獨立性。

因為無論網友如何參與他們的內容輸出過程,主導權依舊掌握在自媒體運營者手里。在專屬內容領域內深耕的他們逐漸成為了某種調性的象征,市場和資本自然喜歡這樣的細水長流。

乃至和自己相同類型的短視頻創業者相比,被資本架上擂臺的papi醬在擴張的壓力下不得不選擇低門檻、輕閱讀、可複制性的產出思路。

當這樣的快速發展思路越來越追不上預期的效果,大雜燴的她回望過去,各條退路早已被細分殆盡:

“快語速不是她的專利,前有萬合天宜的萬萬沒想到和老濕,後有講懸疑的怪異君;匯總段子也可能算不上什麽專長,前有屌絲男士壓陣,後有吐槽大會壓軸;至於情緒的輸出?能讓人們“熱情盈眶”的力量依舊掌握在拋棄她的羅胖手上。”

世界上沒有比前任過得比自己好,更紮心的事兒吧?

papi醬可能會委屈,也可能不服,但是她就這樣被同行們擠出了話題中心。

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短視頻自然會完成2.0的進步,在獵奇之上進行產品形態的升級。於是papi醬的死,也是死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資本“殺死了”papi醬

觀察所有曾經被譽為風口的行業,你會發現那些最終活下來的從來不是入場最早的。

早早入場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快速占領市場空白、有利於原始資源的積累,可以增加自己行業內的話語權,甚至還可以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暫時不到位,提前享受一波紅利。

然而對於整個行業的大環境來說,提前入場者更大的意義在於扮演一個市場樣本的角色。人們會寄予樣本更多的關註,去觀察他如何求生、如何發展、如何應對危機,從而得到來之不易的實踐案例和反饋數據。

在這樣需求的推動下,成長會出現脫離自身基礎之外的加速,這種非正常的高速運轉也必然導致慘烈的車禍。

只是這個過程並不是瞬間完成的。當行業發展到需要資本力量進行加速的階段,他們往往會分兩步逐漸被剔除出行業的最前線:

第一階段,資本的表達還是善意的,同時還會讓渡大部分資源和渠道,讓提前入場者快速打開市場,吸引足夠誘導互聯網話題方向的關註度。

然而這樣的善意並不是無條件的,資本押註的是提前入場者身後的市場前景,而樹立一個區的成功的標簽顯然是對創業者最好的增強信心方式。

第二階段,提前入場者雖然已經有了成品,但這也是一份不被正常行業允許存在的“畸形產品”。

在失去了提振市場信心所需要的標桿作用後,逐利的資本自然會放棄這個被環境無限放大的產品,去選擇更有平穩發展潛力的產品形態。

而此時因為積累巨大量級,而錯誤判斷發展趨勢的提前入場者,只能在被“打回原型”的落差下強求續命。

這是papi醬的故事,也幾乎是所有提前入場者的故事。

達爾文主義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行業從萌芽到繁榮再到穩定,越早入場的先行者越有幾率成為後來者的生存樣本,更何況這個與個人綁定很深的符號,陷入了“光環效應”的困境。

papi醬只是在用突出的特征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四周的一切都會被忽視。

於是最近papi醬似乎雖然很忙,雖然跨了很多圈,但沒有拯救跑鞋、沒有拯救面膜,也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任何新的東西出來。

“被殺死”的不只是papi醬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麽”,但互聯網人永遠不能喝下這碗雞湯。

用戶需求在互聯網時代始終在用最直白的方式表達出來,創業者再也沒有辦法把創業失敗的鍋甩給命運多舛或者環境多變,那些被“殺死”的創業者其實在創業之初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然而殺死papi醬的辦公室小野們也有自己的問題,那些幫助她完成反超的原創性、品牌性和封閉性,也給她設置了高創作門檻和高受眾期待,這些都會成為發展到後期的局限,最終小野們也可能“殺死”自己——創業本來就是此消彼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是兇手,每個人都有行兇的理由。

我們死磕兇手們的行兇理由,並不是想看衰某個創業者或者某種行業,而是將行業中存在的那些不合理的現象以最直觀的方式傳播給大多數人,讓後來者不至於再次經歷黑暗中的摸索,讓後來的道理少些磕磕絆絆。

我們死磕兇手到底是誰,並不是想哀嘆整個創業環境的糟糕,從而幫助創業者們洗白或者甩鍋,而是想讓莽撞入場的創業者,在停下腳步喘息之間還可以找到最清晰的路牌,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選擇到底意味著什麽。

我們死磕被害者的窘迫,也不是享受“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快感,而是信息快速更叠下的我們更需要猛烈的沖擊來加深自己的記憶,讓我們在忙碌的過程中牢記總有一個無法跨越的界限。

papi醬 短視頻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11

誰殺死了第三方支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3/162557.shtml

誰殺死了第三方支付?
創業家&i黑馬 創業家&i黑馬

誰殺死了第三方支付?

即使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樣的巨頭,面臨新的政策也不得不尋求改變。

支付高歌猛進,手續費率整體下降,備付金集中存管,中國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命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除了“賣身”,它們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

中國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寒冬已至。

3月31日,由央行牽頭組建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聯平臺”啟動試運營。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不再被允許與銀行直連,清算業務會由網聯平臺統一完成。

此前,由於涉及到清算,第三方支付會沈澱大量的客戶資金。

點融網聯合CEO、投資人郭宇航不久前曾參加過一個行業閉門會議。據他回憶,在場的央行領導當時明確表態,由備付金產生的收益不應該歸屬於支付機構。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超過4600億元。

“我知道一些支付公司,這些沈澱資金的利息占到它整體利潤的一半。這些錢本來不屬於你,但產生的利息歸了你。”郭宇航告訴創業家&i黑馬,在這個行業,來自沈澱資金的利息是主要的利潤來源。以預付費卡為例。當用戶充值了1000元後,如果沒有產生消費行為,這些資金就會沈澱下來。支付機構挪用或占用資金是較主要的意圖。

而在幾天後,也就是4月17日,一項有關“備付金集中管理”的政策將正式實施。不同實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會被分類評級,交存備付金總額的10%~24%,兩年過渡期後全部交存。

對於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它們的盈利方式正受到規範的限制。

盡管如此,在拉卡拉創辦人孫陶然看來,該行業真正盈利的企業可能只有個位數。排名第三的拉卡拉成立於2005年,用了9年時間鋪設網點、升級設備,直到2015年才開始盈利。這家公司擬在年內登陸創業板。孫陶然認為上市是最理想的方案。

上市後獲得更多融資,這或將幫助拉卡拉與對手展開競爭。除了資本層面,一些第三方支付開始多元化轉型,以獲得更多盈利來源,比如成立征信業務,提供P2P等金融服務等。

而與此同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占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較為便捷的二維碼支付,正在取代玩家眾多、競爭激烈的POS機支付。沒有場景、用戶和差異化業務,200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正面臨洗牌。

不過,這些機構的老板們似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把手上的支付牌照賣出去。

值錢的支付牌照

如果過得下去,孫江濤也不會選擇把公司賣掉。

大概在2014年時,錢袋寶創始人孫江濤就開始尋找買家。那時,微信和支付寶快速擴張,導致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一個相對焦灼的狀態。它們在存量市場競爭,並通過拉低毛利率等方式獲得市場份額。

在加入亞傑商會前,孫江濤的面試官之一是雷軍。由於和雷軍溝通較多,他第一個想到的買家,是本身擁有龐大用戶量的小米。不過,在見雷軍之前,他被告知下手晚了。小米已經在幾年前買下了捷付睿通,只不過由於某些原因一直未公布。

孫江濤還考慮過UC,但隨著阿里所占股份越來越多,只能選擇放棄。

“我們的標的也就美團點評、滴滴和樂視等,這幾家是一定需要一張支付牌照的。”孫江濤此前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稱。

在2016年春節後,孫江濤找到了美團點評創始人王興。雙方很快就定下來了買賣意願。不過,由於涉及到牌照續展,這件事直到2016年9月份才最終落實。據了解,該筆交易或超過十億元。

錢袋寶持有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以及銀行卡收單等三張牌照,還擁有跨境支付資質。

自2011年起,央行共發放了八批270張支付牌照,在前三批的續牌結果中,因為違規被吊銷牌照和其他等方面原因多家支付機構遭合並後,截至目前市場僅存支付牌照255張。而自2015年3月開始,牌照的發放就已基本停止。

今年年初,央行等14部委聯合印發《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其中提出,一般不再受理新機構的設立申請,明確表示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也不再批設新機構;重點做好對現有機構的規範引導和風險化解工作。

孫江濤稱,相比於自身擁有的線下POS機等業務,牌照更值錢。換句話說,買方更看重牌照本身。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滴滴將收購一九付,並提出只要後者的牌照不要業務。一九付也面臨牌照續展的問題,如果獲得通過,或會在2017年7月份公布。

對於類似滴滴這樣有場景和用戶的大公司來說,獲得支付牌照也就意味著做支付業務的合法。以支付切入,能夠沈澱用戶信息,拓展金融業務等。

支付牌照似乎供不應求。

消失的套利空間

郭宇航遇到過很多買賣牌照的中介。

2014年,他曾參加了一次牌照買賣的談判。當時,一位中介自稱認識央行的人,並保證能夠申請到牌照。這位中介說,現在貴州、廣西沒有批過一張支付牌照,理論上,一個省央行會給一個。中介對於自己發現邊緣省份這樣的一個機會似乎比較滿意。

牌照的報價是8000萬到1億。而郭宇航要做的工作是交付定金即可,後續的牌照申請等工作由中介全權負責。中介還向他保證,申請的是一個幹凈的、沒有業務的殼,能夠拿到央行的批文,十二月份交上去,一月份就能看到公告。之後的步驟就是,看到公告補交剩下的錢。中介還很認真地講述了每個環節的付款方式等。

買賣雙方的需求都很活躍,這是當時郭宇航參與過後的一個感受。

而就在這幾年間,支付牌照已經從幾千萬元漲到了十多億元。

“想靠拿支付牌照建立一套套利機制的,這種‘初心’已經不可能了。”陳岸告訴創業家&i黑馬。

陳岸最初是在家電連鎖業,從2007年轉入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領域。在工作中遇到融資難的問題後,他成立了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並在2013年成立頭狼資本做天使投資,關註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我們在幾年前就研究過互聯網支付的價值。”陳岸說,早前還可以挪用一下備付金,但現在根本沒有價值。

陳岸時不時會在微信群看到有關牌照買賣的信息。由於購買時單價很高,賣牌照者在出手時的期望值也相對較高。

政策的出臺使得買方市場急劇收縮。那些想依靠牌照買賣賺取差價的個人正在退出。而那些想要通過獲取牌照構建一個支付鏈,把這里面的資金沈澱利用起來的集團買家,也消失了。現在的買家是有場景、有業務的公司。

牌照賣到大公司,之後也不會被賣出來了。可交易的牌照在急劇減少。尤其是,今年6月,第四批支付牌照(創業家&i黑馬註:共95家)面臨續牌大考,其中十幾家都被處罰或集中通報過。

“空殼牌照這一輪走完之後,可能就很難再看到這樣的交易。”郭宇航說。

極簡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早在2008年,孫江濤就收到了來自快錢創始人關國光的收購邀約,收購價是5000萬元,包括一部分現金和一部分快錢的股權。不過,二者並未達成一致。

那個時候出現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大多是純網關型,通過與各銀行做接口,為需要的商家提供網上支付通道。

這些公司主要通過向商家收取手續費獲得盈利。而為了獲取客戶,競爭異常激烈。

錢袋寶曾向某家客戶收取30%的手續費。這個數字後來降到15%,甚至8%以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收到商戶的訴求是能否繼續降價,因為類似快錢這樣的競爭對手能夠提供更低的價格。

絕大多數支付機構都在做網關業務,這在關國光看來毫無創新。快錢想要尋求轉變,在2006年,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線下渠道。而在與傳統企業接觸後,其發現支付可以深入到一個企業的供應鏈和分銷等系統。

快錢除了提供網上支付、電話支付和POS支付等支付方式外,還為商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幫助後者覆蓋更多的用戶。隨後,其還為傳統企業開放了更多應用,以提高它們的財務效率。快錢的方案應用在了多個行業。2014年,萬達以3.15億美元入主快錢。

“為商家做後臺賬務管理,確實是行業支付發展的一個態勢。”易寶集團CEO唐彬告訴創業家&i黑馬,易寶支付並非全行業都加入,也有暫時還未涉及的行業。

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加入到了這一行列。

孫江濤在還沒有做支付時,就聽說航空行業一年電子票務的量能夠達到1000億元。但同時,他又看到了另一組數據顯示,支付在該行業一年的交易規模是4000億元。實際上,這其中涉及到了從票務公司到中航信,中航信到一級代理、一級代理到二級代理等幾道結算程序。

“每道結算都有不同的需求,一家支付公司進去做開發、定制,等你把這家公司一年、半年做完了,另外一家公司會把另外一個階段的截過來。所以這四個階段可能會被不同家公司分割,去吃掉。那這樣的話,整個產業就變成一個4000億的規模,因為它流動的次數是非常多的。”孫江濤說。

直到2011年央行發放首批支付牌照,獲得“準生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混戰也沒有結束。在增量有限的情況下,他們選擇在存量市場展開競爭,幾乎是一家增加一個商戶,對應的另外一家就會丟掉這個商戶。

針對此種現象,2016年,央行出臺了收單環節的制度規範。其中指出,手續費定價機制將由政府定價變為市場定價。靈活的市場定價會使得行業整體降價,直接影響到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營收。此外,規範還指出將會漸次取消差異費率定價機制,這將使得套碼空間變得越來越小。此前,由於不同商戶對應不同的收單費率,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爭奪商戶,往往會人為將高費率類別調整為低費率類別。

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致命的打擊還來自“銀行直連”模式的收回。“網聯平臺”的上線,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回歸支付服務提供主體的身份,而不再擁有清算的職能。也就是說,龐大的資金沈澱將不複存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監管部門曾經對多家機構開出罰單或吊銷牌照,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機構擅自挪用備付金。

無路可走?

即使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樣的巨頭,面臨新的政策也不得不尋求改變。

前段時間,螞蟻金服召開發布會,表示將轉型做TechFin公司,未來只做技術(創業家&i黑馬註:Tech),支持金融機構做好金融(創業家&i黑馬註:Fin)。而在此後不久,雙方即宣布將通過聚合支付,實現支付寶、建行雙方的二維碼支付互認互掃。而微信支付則在春節期間面向小眾人群推出黃金紅包。該理財產品有更高的收益率,能夠帶來更多的盈利空間。

對於蘇寧和京東這樣的大平臺來說,找到大的場景,並做大交易規模至關重要。自2016年開始,蘇寧支付就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拓展B端市場上。而2017開始發力的京東支付,則選擇進入郵幣卡市場。

“拉卡拉在做金服,易寶也有支付板塊,”郭宇航認為,對於這些排名靠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做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供商還是有機會的。

不過,他同時認為,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這個市場掙紮的意義已經不大,賣給大公司也算是一種調整。

去年,銀監會下發文件,對P2P行業大額借款做出了限制。這對於做了多年大額標業務的公司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不過,很快“創新”就來了。有些P2P公司花費數千萬購買金融資產交易所,將非標資產標準化以躲過限制。而新的監管政策也已跟進,即不允許P2P變賣資產交易所資產。

“這就是一個貓和老鼠的遊戲。一個政策下來,下面馬上會有對策。誰又能保證第三方支付不會出新的花招呢?”陳岸對創業家&i黑馬說。

第三方支付 支付機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25

IMF警告:老齡化和低生產率或“殺死”亞太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在一份報告中稱,雖然亞太地區仍是全世界長期經濟增長前景最強勁的地區之一,但由於人口老齡化和生產率低下,該地區中期經濟增長或將受到壓制。

IMF稱,今年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產出增長率預計將達到5.5%,而在2018年則料將達到5.4%,但為了維持長期增速,該地區需要結構改革,以應對人口狀況轉變帶來的挑戰,並提高生產力。

人口老齡化

該報告稱,在亞洲各國中,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國屬於人口發展的早期階段,同時也是亞洲人口構成比較年輕的國家之一。上周野村(Nomura)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和菲律賓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成為亞洲最高,因為這些國家的勞動力人口在2020年之前持續擴張。

報告同時認為,根據估算,到2050年,亞洲人口增長率將會降至零(目前日本已經是負增長),而其勞動年齡人口比率眼下已經見頂。那也就意味著,到2050年,亞洲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比例將是當前水平的將近2.5倍,而在東亞地區,這一比例還會更高。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人口問題對亞洲的經濟增長可能略為不利。相比歐洲和美國的歷史經歷,亞洲眼下的這一人口老齡化速度非同尋常,部分地區甚至可能未富先老”。

報告還表示,未來30年,人口問題可能拖累亞洲的經濟年均增速0.1個百分點,如果那些人口發展早期階段國家無法獲得人口紅利的話,這一數字甚至可能達到0.2個百分點;此外,老齡化也可能對實際利率和資產回報率造成下降壓力。

不過報告也認為,勞工,養老金和退休金改革有助於緩解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這包括促進婦女和老年人的參與勞動;以及將養老金保障降至最低限度,另外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減少預防性儲蓄,並增加安全資產的投資渠道也可能有所幫助。

生產率增長放緩

報告還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亞太各經濟體出現了生產率增長放緩的情況,特別那些相對發達的經濟體尤為明顯。

報告認為,要想生活和福利水平的持續改善,最終都需要生產力的增長;雖然由資本積累驅動的粗放型增長短期內可能奏效,但長期看來,只有生產率增長才能克服資本回報率的下降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報告表示,新技術、新的組織生產過程、研發支出、出口、進口和外國直接投資都是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現在事關提高生產率的主要政策問題是,外部因素的支撐可能不如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那麽有力,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可能會更加難以實現。

報告並稱,亞太各發達經濟體需要著眼於加強研發支出的有效性,而發展中國家則應該加大國內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