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抗癌藥如何托起一家10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
11月7日,貝達藥業創始人丁列明敲響了深圳創業板的上市鐘聲。這家由海歸博士團隊創立的公司,經歷13年創業苦旅後,終於獲得階段性成功。
截至11月8日下午18時21分,貝達藥業總市值為111.6億元,創始人丁列明通過凱銘投資和貝成投資(59.43%)間接控制公司26.7%股份(發行後),按此估算,丁列明身家為29.79億元。
而把貝達藥業推上市,把丁列明變為億萬富翁的是一個名叫凱美納(Conmana)、自主研發的抗癌藥。據貝達藥業的招股書,2013年-2015年,貝達藥業主營收入分別達4.81億元、7.04億元和9.15億元,凱美納貢獻的營收分別達4.75億元、7.03億元和9.13億元,占了主營收的98%以上,毛利潤貢獻度也達96%以上。可以說,凱美納一款藥成就了一家上市公司。
凱美納到底為何物?
凱美納是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主要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直接作用於癌細胞,對正常細胞損傷非常小)。該藥品的研發過程中,得到了國家重大新藥創新專項、“863計劃”等的支持。
該產品一經問世,便一舉打破了小分子靶向藥物被進口藥壟斷的局面。2011年,凱美納正式投放市場時,被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贊譽為相當於民生領域“兩彈一星”問世。
凱美納還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中國化學制藥行業首次獲此殊榮,也是浙江省企業界的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年8月,創業家&i黑馬深度采訪貝達藥業創始人丁列明,他給我們詳細還原了凱美納的研發故事(見下文)。丁列明也被評為2012年度的10大年度創業家之一,另外9個年度創業家獲獎者還包括美團創始人王興、YY創始人李學淩等。
做個廣告:2016年度創業家評選已開始報名了,獨角獸企業、擬上市公司、新上市公司市場負責人歡迎加榜單負責人的微信號15321620757推薦貴司創始人參選。
賭徒式的冒險
丁列明做了一個賭徒式的決定,放棄美國的醫生職業,帶著全部家底數百萬元人民幣,登上了回中國的飛機。
這個決定最終帶來一個傳奇的抗癌藥:凱美納(Conmana)。2012年8月,凱美納在中國上市不過一年,銷售額已超過2億元。
2003年1月,丁列明回國幾個月後,浙江貝達藥業有限公司(下稱貝達)註冊成立。“這幾個博士海外回來的,做一類新藥研發。”在租來的實驗室里,丁列明及其團隊不時被這麽介紹。丁列明認為“這聽起來是表揚,實際上是在笑話我們不知天高地厚”。
但他對自己的項目有信心:由阿斯利康研發的里程碑藥物易瑞沙(吉非替尼)剛剛通過了FDA認證,在美國及日本兩地上市,成為全球第一個獲準用於肺癌治療的小分子靶向藥(直接作用於癌細胞,對正常細胞損傷非常小),丁列明想做的就是第二個“易瑞沙”。
2004年11月,第二個“易瑞沙”面世,但不屬於貝達,而是羅氏藥業研發的特羅凱(厄洛替尼)。此時,貝達正在實驗室里經歷一次次細胞汙染、一只只裸鼠死掉。“每一步都有可能失敗,”丁列明說,“的確是背水一戰。”
2005年10月,動物實驗完成,貝達提出臨床試驗申請,次年6月獲批。
2008年,貝達開始三期雙盲試驗。通常,在藥物臨床試驗中,需要兩組病人,一組服用藥物,一組服用安慰劑,以對比結果。但在貝達的試驗中,安慰劑被要求換成易瑞沙。這讓丁列明措手不及。
其實他早該預料到。新藥研發不僅與科學相關,還與國家政策法規相關。從研究方案的制定到受試者的選擇,中國都在探索之中。“在這個灰色地帶,藥企需要不斷與藥審中心溝通交流。”丁說。
丁列明心里沒底。他擔心與易瑞沙的比對結果,更擔心沒機會看到這個結果。臨床所需易瑞沙總共價值近4000萬元,而此時,丁列明不僅花完了從各方籌集到的3000萬元資金,還欠著銀行3000萬元,他去哪找錢呢?
逢兇化吉
貝達再次逢兇化吉。一年半後,雙盲試驗準備揭盲。8年時間、近2000萬美元的投入,成敗在此一舉。生存時間、毒副作用等一組組數據被陸續揭開,丁列明的心徹底放下來。
2011年8月12日,凱美納新藥上市。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它被衛生部長陳竺贊譽為“民生領域里堪比兩彈一星的重大突破”。“我們高規格地在人民大會堂發布,”丁列明說,“有國家領導人參加和支持。這個活動不是企業行為,而是政府行為。”
“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投入66億元用於重大新藥創制,成果寥寥,凱美納的上市極為難得。盡管在業界眼中,有易瑞沙、特羅凱在先,凱美納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創新藥物,它只是一個“me too”。
因為療效與易瑞沙、特羅凱相仿,給藥方式又變得複雜,從一天一次變為一天三次,它甚至很難在美國上市,但是,它使中國病人可以花更少的錢吃上與進口藥療效相似的藥物。
凱美納的服用成本為每片130元,每日3片,月花費1.2萬元。服用進口產品,每日550 —— 650元,每日一片,月花費近2萬元。支撐凱美納一直走到市場的錢從哪里來?
從2007年開始,丁列明就開始找錢。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見了不下30家風投機構。那不是找錢的好時光。首先這些風投對新藥的興趣不大,其次真正能看懂新藥的人很少,再次它們遇到了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距離三期雙盲實驗僅剩3個月,丁列明依然兩手空空,銀行利息也付不出了。他給貝達所在的杭州余杭區政府打了報告,希望得到支持。
不久,1500萬元貸款到賬,雙盲實驗按期啟動。這筆決定生死的資金使丁列明有機會在來年得到禮來亞洲基金500萬美元的註資。
不是每個做新藥的人都有這種好運氣。與丁列明同年回國的陳一友,在北京參與創辦了一家新藥公司。
2006年,公司現金流斷裂被迫關張,陳一友帶著20多個訓練有素的員工加入了一家CRO(合同研究組織的簡寫,為制藥公司做臨床試驗等外包服務)公司——中美冠科,轉為丁列明這樣做新藥的人提供服務。
對於做藥的人,最悲慘的事情不是沒有拿到錢,而是拿到了第一筆小錢,卻拿不到第二筆、第三筆。做藥需要漫長的時間、大量的投入,2005年前,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沒準備好。
也許丁列明都難以相信自己的運氣。2006年,余杭區政府提出,如果貝達收購當地一家虧損藥廠,政府將給予1300萬元的貸款支持,若新藥做成,這筆錢將作為政府對貝達落戶的獎勵。貝達欣然接受。
“這倒也好,”丁列明說,“反正我們只付一個小價錢。”丁列明從杭州主城區來到了相對偏遠的余杭區。沒有自助餐,沒有一家五星級酒店,但貝達的好運從此開始。
同年,貝達得到當地銀行近3000萬元貸款。對於一個沒有現金流的民營公司來說,這顯然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新藥上市時,貝達再次得到銀行1.6億多元的貸款。
對於余杭區政府,這或許是一個謀求產業升級的賭註。慶幸的是,它與丁列明都賭成了。
虧損藥廠當時的購買價是1000多萬元,隨著新藥研發成功,政府1300萬元的貸款已落實為獎勵,藥廠相當於免費得到。隨著城市的發展,該藥廠土地的估值已攀升到5000萬元以上。
本來,丁列明還有一個機會拿到1500萬元。2008年,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計劃推出。這讓丁列明很興奮,
貝達各方面都符合這一計劃要求。他清楚記得,由於臨床項目較少,每個項目計劃給予1500萬元的無償資金支持。但支持金額隨後被調整成最高500萬元,貝達實際拿到360萬。
和地方政府的屢次支持相比,這一為推進新藥研發而出臺的國家政策顯得有些寒酸。
“十一五”期間,“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投入66億元。這些錢投放到若幹家藥廠和研究機構,其中的邏輯是,廣泛撒種總會有一點收獲。但稍後丁即意識到,政策比錢重要。
2009年,丁列明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這個並不是專為醫藥發展而出的政策,對於貝達的影響卻不亞於被列入重大科技專項。2010年7月,貝達提交了新藥證書申請。按照正常審批節奏,貝達一年半後才能拿到新藥證書。
但是作為“千人計劃”的一員,丁的項目得到了中組部的重視。後者發函至藥審中心,表明這是重大科技專項支持的項目,希望得到藥監局的重視。2011年6月7號,貝達拿到新藥證書,僅用了11個月。
“這充分體現了國家意誌。”丁列明說。“這個資源不是幾百萬、幾千萬塊錢能得到的。錢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與政府保持經常且良好的關系
通常,一個新藥,專利保護期是20年。如果研發花掉10余年,生產建設3-5年,當市場打開時,其他藥廠已經可以仿制,這對創新很不利。貝達很幸運,一次次打破常規,臨床審批僅用了7個月,新藥證書審批11個月,比正常節奏節省了近20個月。
2011年,“千人計劃”還組織了成員體檢、療養等活動,相關部門需定期走訪其成員,了解困難。這樣的互動,對於當下的貝達或許已不那麽重要,但丁明白,如果是一家剛起步的企業,與相關部門的熟識有多麽重要。
丁經歷過呼告無門的日子。一次項目申報遲遲得不到回複,在寫了類似申訴書的信仍然無果後,丁將電話打至正在國外出差的某區委書記。書記及時打回了電話,第二天申報順利通過。
積極與政府保持經常且良好的關系已經成為丁的習慣。今年6月,在新西蘭出差的丁得知深圳將舉辦一場有某部長參加的人才交流會,當即決定結束出差提前回國。
“我們當時就是碰上了,”丁說,“還好碰上了,要不然批文還不知道怎麽弄呢。”收購完成時,丁還不知道在中國做新藥必須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
在國外,研發型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藥廠生產,但在國內是不允許的。2010年12月,國家藥監局一次座談會上,丁向藥監局副局長吳湞提出疑問:研發公司生產可否外包?這樣既利於研發公司集中精力做研發,又盤活了缺乏研發能力的藥廠產能。
看似雙贏的提議,藥監局並不能接受。研發和生產一體化,毒膠囊等醜聞仍層出不窮,如何想象研發與生產分開?當下追責時主體很明確,分開後,“踢皮球”無可避免。
收購了藥廠的貝達向發改委提交了產業化支持的申請,發改委的回複是拿到新藥證書才能給予支持。而根據藥監局的規定,先建好生產基地才能發放新藥證書。這顯然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好在藥廠已使貝達的基地有了雛形。借助銀行貸款,貝達最終取得了新藥證書。當丁再去發改委尋求支持時,得到的回複是:“有新項目嗎?”
這或許是一出中國式的悲喜劇:在不必然由政府擔當的責任上,政府的主動幫助使貝達數次渡過難關;而在政府專門為這些創新型企業設立的扶持政策上,卻互相矛盾,難以落到實處。
根據法規,新藥生產基地的GMP現場認證分成兩步:
申報新藥時應先由專家對臨床研究進行評審,評審認可後由認證中心派出工作人員到現場做GMP考核;
認證中心考核之後,再由省藥監局到現場做GMP認證。
同一個標準,兩組人馬分成兩次來完成,企業在意的是兩次認證期間等待的兩個月。
當然,在貝達的歷險記中,這只是一個小問題。現在,新藥已經上市,更大的問題隨之出現。
在中國,藥物的醫院銷售需要通過招標,通常以省為單位,價格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但國家的另一條規定是新藥自主定價,又使得招標價沒有可比性。此外,招標不僅需要花費半年時間,在實際操作中,還可能面對各地對價格的不同要求。
不通過招標就無法進入醫院銷售。截至今年5月,貝達僅通過三個省份的招標。
在未能進入招標範圍的省份,貝達不得進入醫院銷售,那里的晚期肺癌病人,大多正躺在醫院之中。而在互聯網上,多家真假難辨的機構正聲稱為中國肺癌患者提供“印度易瑞沙”仿制藥的代購。
雖然比進口藥物便宜1/3以上,但凱美納的月服藥成本仍然相當於一個農民兩年的純收入、一個城鎮居民大半年的收入,而且不能進入醫保。
丁列明可能會遇到更多的競爭者。現在進入臨床階段的me too藥物越來越多,國家藥監局網站上替尼類就有20多個項目。
“未來他們會否和我們搶市場,是後話”,丁列明說,“我們這樣的成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信心,覺得這個路子在中國能走通,之前大家很迷茫,也懷疑。”
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丁列明聽到一位衛生部官員私下表態,希望先行推進自主研發的產品進入新農合,讓中國的農民用得起。至於城市醫保,那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曾經作為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支柱企業之一的齊星集團,如今已基本全面停產,其背負的上百億元債務也使得鄒平縣再次面臨區域性金融風險。
第一財經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27日,關於齊星集團的債務問題,鄒平方面召開債權人會議,起草了《齊星集團有限公司銀行業債委會合作公約》(下稱“公約”)。從“公約”顯示的數據看,僅銀行業方面齊星集團的債務就超過70億元。
這個“公約”包含36個債權方。對齊星集團的信貸規模在3億元以上,有中國銀行濱州市分行、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包商銀行北京分行、民生銀行濟南分行、農業銀行鄒平支行、廣發銀行濟南分行、建設銀行鄒平支行、恒豐銀行濱州分行、工商銀行鄒平支行。超過1億元規模的銀行業機構有24家。
不過,上述“公約”還有待債權方簽署,經過各方簽署之後就會生效。
這其中,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大的“債主”。“公約”顯示,“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敞口7.3億元,占比10.20%。”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齊星集團在銀行業形成的債務超過70億元。
有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這還不是齊星集團債務的總量。除了銀行業之外,還有很多社會欠債,這個數字大概在40億元左右。
3月15日,齊星集團下屬公司鄒平鋁業有限公司下發停產通告稱暫停鋁業生產半年,而鋁業正是該集團的主要業務之一。
這個“公約”把中國銀行濱州市分行提名為債委會主任行,中國農業銀行鄒平支行為副主任行。中國銀行濱州分行的敞口信貸規模是5.2億元,占比7.27%;農業銀行的敞口信貸是4.465億元,占比6.24%。
“公約”約定:在齊星集團重組方案作出之前,各成員行不得擅自退出或者減少本行的授信份額,在重組方案作出後,未經本委員會同意,各成員銀行不得擅自退出、減少份額和降低利率。如果本委員會認為重組方案不足以保護成員單位的利益,各成員單位對於退出或者減少授信額度應同意行動,保持一致。嚴禁擅自或者不按委員會行程的決議行動。
根據齊星集團官方的介紹,齊星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鋁產品深加工為主業,並涉及鐵塔、新材料、金融、地產等領域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控股的山東齊星鐵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0年2月10日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股票簡稱“齊星鐵塔”,股票代碼 002359.SZ)。
不過,齊星鐵塔目前與齊星集團已經基本上“沒有關系”。根據齊星鐵塔的公告:公司原控股股東齊星集團與龍躍投資於2014年12月15日簽署了《齊星集團有限公司與晉中龍躍投資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關於山東齊星鐵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約定齊星集團持有的公司78754674股股份轉讓給龍躍投資。
現在,龍躍持有齊星鐵塔31.87%的股權,齊星集團僅持有3.07%的股權。
關於齊星集團陷入困境的情況,在鄒平已經是一件公開的事情。3月15日,齊星集團下屬公司鄒平鋁業有限公司下發停產通告稱,因集團公司目前總的流動資產不足以支撐所有下屬公司全部運行,現要求公司被迫暫停鋁業生產半年,而鋁業正是齊星集團的主要業務之一。
28日,第一財經記者對齊星集團正在面臨的資金以及貸款問題向齊星集團了解情況,齊星人士表示,“對上述情況並不了解,也不知道哪個部門負責此事。”
在2014年前後,鄒平也曾經面臨過金融“地震”,“震源”是鄒平的長星集團。當時債務規模約為50億元以上。
長星集團是鄒平縣長山鎮的代表企業,旗下核心企業包括山東群星紙業有限公司、山東長星風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分屬風電、造紙、建材等。
不過,就目前來看,長星集團與齊星集團的情況還不一樣,齊星的情況為更複雜一些。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長星集團的債務比較明晰,基本都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務,擔保方面比較少,或者在事發前已經處理掉了。齊星則不同,在其債務鏈中,不但有多家擔保企業,還有社會融資。所謂的社會融資,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利貸”。擔保企業的信用,包含企業發債,也會受到來自齊星集團方面的負面影響。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已經有金融機構對齊星集團提起了訴訟。
“互聯網大帝”一如往昔腳踩鋼絲,在“勝“與“敗”間不按常理地起舞。
來源 | 華商韜略(ID:hstl8888)
文 | 高冬梅
阿里巴巴市值突破2900億美元,孫正義依舊是獲利最多的人。過去一年,他還是全球科技界最大的“網紅”。
2016年6月,軟銀出售價值79億美元的阿里股票,又將賺錢機器——芬蘭手遊公司Supercell以86億美元賣給騰訊。外界判斷,新投資項目虧損,軟銀負債率居高不下,孫正義非常缺錢,才會有此操作。
但沒多久,“缺錢”的孫正義卻變成了最能花錢的人:
在英國,他以320億美元收購ARM,創造英國脫歐後第一大並購案;
在美國,他許諾特朗普將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個就業崗位,隨即又牽線搭橋,讓馬雲、郭臺銘先後與特朗普會面;
在中東,他聯合沙特政府創立資本高達1000億美元的Vision投資基金,引得蘋果、高通、甲骨文紛紛“上車”;
在印度,他主導最大的兩家本土電商公司合並,與亞馬遜正面開戰,又聯合郭臺銘創立印度最大的太陽能公司……
一面是旗下公司、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業績大虧,母公司軟銀債務持續爆表,一面是花錢百無禁忌、買遍全球,“互聯網大帝”一如往昔腳踩鋼絲,在“勝“與“敗”間不按常理地起舞。
孫正義投資生涯中充斥著“大勝”和“大敗”,有評論稱他有“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質和韌性”,在大起大落面前非常淡定。
但所謂的大起大落,對孫正義而言或許並不算什麽,因為早在多年以前,他便遭遇過遠超利益層面的人生低谷。
回日本創業
孫正義是數字化運營和互聯網風投的早期嘗試者,曾和比爾•蓋茨、喬布斯齊名,甚至一度是世界首富。他個子不高,卻有著與之不相稱的膽魄和勇氣。他認為自己是孫武的後代,因而是有中國姓氏的韓裔日本人。
早在18歲時,孫正義賺得人生第一個100萬美元,19歲時規劃了自己50年人生,24歲便正式開創事業。
他曾屢次出手震驚業界,被認為“瘋狂”。僅在中國,除投資阿里巴巴外,盛大、新浪、雅虎、網易、8848、當當網、UT斯達康、攜程、263、人人網、PPTV等數家公司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上世紀80年代末,孫正義迎來自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然而在這之前,他卻經歷了一段相當黑暗的時光。
1980年3月,孫正義完成在美學業,他把上學期間創辦的公司環球世界(Unison World)交給合夥人打理,在眾人勸解無效的嘆息聲中,懷揣“我要在日本從零開始,做成世界一流公司”的信念,回到日本尋找機會。
回國後的一年半時間里,表面看,孫正義什麽也沒做。親戚們都開始嘀咕,“正義在美國都學了什麽啊?”而孫正義此時正在經歷思想的風暴。
“人生只有一次,我不想因某種偶然的原因而滋生賺錢的欲望。一旦決定了要走的路,再改變就非常困難了。要先確定想翻越的山,這將決定人生的一半。”
1981年9月,孫正義在離家很近的福岡市註冊成立了與他在美國創辦的公司同名的“環球世界”,也就是軟件銀行的前身。
公司成立之初,既沒資金也沒業務,甚至連個像樣的辦公地點也沒有。辦公室在一棟二層小樓里,一共大約6平米,以鐵皮做頂棚,低矮黑暗。夏天因為沒有空調,屋里熱得像蒸籠,蒼蠅四處亂飛。除了孫正義外,公司僅有2名員工。
“我們要幹些什麽呢?”在幾天無所事事之後,2人不知所措地看著孫正義。
“我們要做一家引領世界潮流的公司!”伴隨著旁邊一臺舊電扇的嗡嗡聲,孫正義跳上一個裝水果的木箱子,對著2個員工開始激情澎湃地“演講”。
他揮舞著拳頭說:“公司5年要達到100億日元的營業額,10年要達到500億日元。對於要搞事業的人來說,以1000億或5000億作為銷售目標難道不是太少了嗎?30年後我們將像在豆腐店里數豆腐一樣,把公司做到以‘兆’來計算營業額!”
孫正義之所以提到豆腐店,是因為在日本一塊豆腐的發音就是“1兆(1萬億)”。他的腦洞大開讓2個熱得汗流浹背的員工面面相覷,“但是,現在我們應該做什麽呢?”
“首先我們要選擇一個行業。要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收集各行業的信息和相關資料,然後確定一個可以發展的領域。”孫正義仍是激情昂揚。
兩位員工對視了一眼,心想:“咱們被騙了。原來他居然還不知道要做什麽……”最終他們只幹了幾個星期就都跑了,跑的時候還說“那人精神正常嗎?”“瘋子!”
就這樣,在美國環球世界風生水起之際,日本福岡的環球世界卻只剩下孫正義一個光桿司令。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個低谷。大半年時間里,他幾乎沒有一分錢的營收,經濟狀況等同“無業遊民”。
每天早上,孫正義打扮的精神抖擻,對著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說“我走了”,然後開車出門,一到公司就紮進材料堆里開始研究。中間,他也有感到痛苦和仿徨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進了一個永遠看不到出口的隧道”。
幸好還有夢想支撐。“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企業家。值得傾其一生的產業是什麽呢?那必須是別人沒有做的、能夠改變世界的、對別人有所幫助的、能夠成為第一的事情,同時又是保持高昂熱情和好奇心不斷掀起技術革命的領域。”
幾個月後,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孫正義一共選出了40項可以從事的事業。針對這40項事業,他又進一步展開分析調查,針對每項事業編制了為期十年的預估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資金周轉表等,還制作了不同形式的組織結構圖。
據說,當時辦公室材料堆積如山,摞起來足有10米之高。
最終結論是他要進行“電子信息革命”,“我想通過這一事業將人類的智慧和知識實現共享,對人類發展做出貢獻,這是我出生的原因,也是一個24歲青年最終找尋到的巨大意義”。
孫正義分析,80年代初,日本即將進入PC大眾化時代,未來優秀軟件必然大受歡迎。但是,如果直接進行軟件開發,獲勝概率太低,操作系統領域已經被主導世界標準的美國公司先行占領。剩下的就是應用軟件領域,但只有進入世界前十才能獲得成功。
孫正義評估從事應用軟件事業的成功率為70%。因為“這一事業利潤率不低、生命力將會很長,一旦取得壓倒性地位,也能和業界增長成比例,擴大產業”。
他後來在演講中說:或許有人會嘲笑我不現實,世界上99%的人都是從小目標開始一點一點去實現,也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如果一個人懷有遠大抱負,那麽從接近方法開始就會有所不同。在制定巨大規劃後,就會反向考慮從未來到現在的目標實現時間表,必須掌握未來大趨勢,用不輸給大企業的膽量決一勝負,同時還要構築與此相一致的經營系統。不管怎樣,我都還有一份自信。
經過一番縝密分析,孫正義最終選擇軟件流通作為“革命工具”,他決定專註搭建軟件流通平臺,即做軟件批發商。
“任何事業,如果不去徹底研究,就無法嘗到成功的果實。一旦決定開始後,就必須全心全意投入。我不會做半途而廢的選擇,一定要找一個可以在未來50年專註奮鬥的行業。10年以後做到日本第一,然後面向世界……”
那時,為了公司發展,孫正義一個月跑遍了福岡、長崎等地的42家專賣店和94家軟件公司,並找到東芝和富士通,希望它們投資,但卻沒有任何下文。
盡管挫折不斷,孫正義並不氣餒,他把公司更名為“日本軟件銀行”,昭示自己的雄心:各類軟件應有盡有,其辦公室也搬到了東京。
為了快速提高知名度,他不顧公司職員和合作方的反對,冒險拿出創業資金1000萬日元中的800萬日元參加大阪電子展示會,租用最大展位,進行華麗裝潢,然後把空間免費提供給那些沒有租到展位的軟件公司。
展會結束後,公司隨即陷入瀕臨破產的境地。這次的孤註一擲,雖然沒有給軟銀帶來很多直接訂單,卻擴大了名聲,帶來了生意機會。
“最多只能活5年”
大阪電子展上,因為免費提供展覽空間,很多軟件公司都與軟銀合作,展期內軟銀展位前參觀者絡繹不絕,就此打響名號。
當時,日本一家大型零售公司上新電機正在尋找合作夥伴,幫其專賣店擴充軟件產品。他們聽說了孫正義,考察時卻發現軟銀是個新起步的小公司,本欲放棄合作,但孫正義一再堅持,上新便提出“一個月內收集齊全市場上所有軟件產品”的條件。
那時,孫正義連去上新談判的1萬日元差旅費都要再三考慮,但是他卻憑借自己超強的遊說能力,四處奔走,在一個月時間里為上新電機采購了高達4500萬日元的軟件商品,最終拿下訂單。
當時日本大型軟件制造商哈特森公司也是通過電子展的機緣與軟銀達成合作的。同樣,孫正義經受住了哈特森負責人藤浩的考驗,在極短的時間內籌措到3000萬日元資金作為獨家代理費,從而戰勝另外2家競爭對手成為其獨家代理商。
憑借與上新和哈特森的合約,幾個月內軟銀就從一窮二白一躍成為日本最大的軟件批發商。從此以後,許多軟件公司都主動要求加入軟銀,公司業績也像滾雪球一樣增長。在創業8個月後的1982年5月,軟銀還進軍了出版業,又涉足了另一個基礎商業領域。
開始做這項事業,是因為當時的孫正義想在一份著名的PC雜誌上做廣告,但是遭到拒絕,該雜誌所屬的出版公司也做軟件流通,他們商定“不能給競爭公司做廣告”。
不僅如此,當時日本另外兩家最受歡迎的電腦雜誌也把孫正義的廣告需求拒之門外。
這讓孫正義見識到了商業競爭的殘酷,一氣之下,他向三大雜誌宣戰:你們不讓我登廣告,我就自己辦一份雜誌!
在多數員工都表示反對的情況下,孫正義堅持創辦了名為《Oh!PC》和《Oh!MZ》的IT專門雜誌。結果卻很失敗,兩本雜誌創刊號退貨率高達80%,數以萬計的雜誌堆在倉庫成為廢紙,每本雜誌每月都有1000萬日元赤字。
就在大家都一籌莫展、準備放棄之際,孫正義卻當機立斷,決定拿出1億日元來改進雜誌業務,他對職員們說:“從現在開始,我將擔任出版部部長。如果3個月後還不盈利,我就放手。一次性投資1億日元賠光和每月都出現2000萬日元赤字,拖到半年後放棄,所受損失不是一樣的嗎?”
之後,孫正義通過準確了解讀者需求來解決問題,他們將數萬張讀者卡一一分析後反映在版面上,每周他都親自主持編輯會議。雜誌定價也從680日元降到了580日元。
孫正義甚至想到了在電視上投放雜誌廣告的主意。果然,當人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雜誌廣告時,不禁紛紛猜測:這是誰辦的雜誌?它實力究竟有多強呢?
效果很快顯現。1982年10月15日,《Oh!PC》季刊正式推出,首印10萬冊僅在3天之內就被搶購一空,孫正義不得不一再安排印刷廠加印。
就在孫正義覺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災難突然降臨。自創辦公司後,他一直高負荷運轉,公司經營也像坐過山車一樣,一會上了峰頂,一會又跌入谷底。
從1983年春天開始,他常常感到精神疲憊、四肢無力。起初孫正義沒有在意,時間一長便覺得不對勁。果然,在公司健康檢查中,他被診斷為慢性肝炎,情況很嚴重,醫療人員說他“最多也只能活5年了”,孫正義“感覺天一下子就塌下來”。
龍馬精神與《孫子兵法》
確診第二天,孫正義住院,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一個人躺在病床上大哭。“一直信任我的客戶、同事、職員該怎麽辦呢?我女兒還是個嬰兒,我真的很想活下去,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只要能稍微多點時間看著女兒……”
這時的軟銀剛剛成立一年半,需要做的事情堆積如山,債務一大堆。為了維持公司穩定,他決定先隱瞞事實,不時拖著病體到公司轉上一圈。當時公司剛剛談下一筆銀行貸款,孫正義擔心銀行知道事實後會當場撤離,所以他還從醫院偷偷跑出去參加會議。
後來,在病情反複中,不斷出院入院的他意識到公司不能失去主心骨,決定找一個熟悉金融和市場的人替他來打理公司事務。人找到之後,孫正義才暫時以會長身份退居二線。
在病床上,孫正義隨時都在讀書,住院的三年半時間里,他大概讀了4000多本書。再次翻開中學時深深觸動過自己的《阪本龍馬》,孫正義心中仍然無比震撼,甚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說中,年僅32歲的龍馬被刺客所殺,在人生最後5年,他做了很多事情,“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著的意義,龍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想通”後,孫正義在病房內設了PC、傳真機和電話,在不斷被醫生罵的狀況下,進行遠程管理,並積極構思新的事業方向。
電話的另一端,軟銀的危機正洶湧而來。1984年,軟銀通過子公司開始的商品價格數據庫化業務宣告失敗,對公司打擊很大,只能通過銀行貸款解燃眉之急。
每當感覺深陷泥潭之時,孫正義都會打開書。所有書中,有2本對他日後經營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本是《蘭契斯特法則》,該書主要分析影響交戰雙方攻擊力的因素,其中“弱者的策略”一條直擊孫正義內心:在兵力遠遜於對方的情況下,弱方應打局部戰或接近戰,兵力集中、單點突破。他後來帶領雜誌部門走出困境用的正是這一招。
另一本是《孫子兵法》,孫正義在充分閱讀基礎上,總結了自己的“孫孫兵法”,為日後投資方針做了最好的理論準備。這套理論核心是“不打敗仗”,在肯定會取勝的戰爭中贏取勝利,戰爭不是賭博,而是科學和理論,戰爭要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大部分日本管理者都不理解孫正義的戰略,因為在他們眼中,孫正義是“冒險”和“差額利潤”的代名詞。但是在這套方法論中,孫正義對每個交易的規劃、科學分析、前瞻性和預測,都做出理論闡釋,包括那些外界看來異想天開的計劃。
後來,孫正義還把對《孫子兵法》的理解梳理成了“二次方兵法”:道天地將法,頂情略七鬥,一流攻守群,智信仁勇嚴,風林火山海,從領導理念到願景、戰略、領導心得、戰術,無一不包。
書越讀越多,病情時好時壞。1984年,孫正義的父親偶然得知了一種新的休克療法,通過把慢性肝炎轉換為急性肝炎來提高人體內部抵抗力,以達到治療效果。盡管過程曲折,但幸運的是,治療結果是成功的。隨著病毒數大幅降低,1986年5月,孫正義終於可以重返公司一線。
但是,等待他的是混亂不堪的公司和高達10億日元的債務。
再次投入事業中
接受治療期間,盡管孫正義一直強迫自己不要把心思放在公司事務上,但他還是忍不住在心里謀劃,等自己出院後一定要公開股權,將資金投入到新的事業中。他還要重返美國,把軟銀做成世界級的大公司。
從醫院出來後,孫正義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重獲新生的喜悅壓倒了一切。然而,“軟銀事件”的爆發讓他很快被打回原形。他一直信賴的20名能力出色的高管和員工一起提交了辭職信,準備出去另立門戶,還有幾名員工跳槽去了競爭對手的公司。
這對公司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品牌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為了公司大局,孫正義強壓被背叛的屈辱感,一直在努力挽留,但最終還是沒留住。
而他找的代理人來自大公司,覺得軟銀存在很多制度上的問題,一心要重建公司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導致公司現狀岌岌可危。
出院後的孫正義覺得必須要嚴肅對待公司散亂不堪的境況,再次全心投入到事業上來。他判斷,數字時代很快就會到來,在那之前,公司一定要做好準備。盡管醫生一直叮囑他每周上三四天班為宜,他卻被現狀逼得停不下腳步。
在公司,孫正義不斷強調:“我們即將面臨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那時候數據庫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盡快做好準備,否則就會有人捷足先登。”
他的思維過於超前,員工們覺得他的話不著邊際,又與軟銀以往的傳統服務領域完全不同,所以大家集體反對。最後,他只能不理睬眾人,堅持拿出1億日元資金建了數據庫。
此外,他還創辦了新雜誌購物指南。可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新雜誌根本賣不出去,任何廣告宣傳都無濟於事,最終只得停刊。至此,公司已經欠下10億日元債務。
冷靜下來的孫正義發現,曾經在軟銀崛起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出版部,現在竟虧損2億多日元,成為虧損最多的部門。到底哪出了問題?
他迅速召開公司內部會議展開討論。會上,以代理人為首的董事會全體成員都表示要裁掉出版部,認為出版部已成軟銀累贅,難以再作出成績。
孫正義腦海里浮現出當初自己從零開始投入出版業時的情景,現在只是臨時困難而已。他態度堅決地說:出版部絕對不能裁撤!它是我們滿腔熱血建立起來的,花費了太多精力和熱情,現在怎麽可能眼睜睜看著它被遺棄呢?更何況數字信息化時代即將到來,出版業才是信息傳播的最重要途徑!
秉持一定要使出版部扭虧為盈的信念,孫正義開始進行內部改革。他自己出馬擔任出版部長,事無巨細狠抓起來。他告訴全體出版部成員:如果虧損的問題不能解決,就只能停刊。部門不消除赤字,我就裁人。
之後,孫正義又耐心開導大家,盡管出版部員工們工作都很賣力,一心提高雜誌質量、改善內容,然而,大家卻忽視了企業的根本目的在於創利,“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我們只能在成本上多註意,沒必要的錢一定不能花!”
從此,孫正義大到廣告費、小到辦公用品,全部實施精細化管理,盡可能削減開支。漸漸地,出版部大部分雜誌開始擺脫虧損窘境,半年後扭虧為盈,而孫正義也重新回到董事長的職位上。
在整頓出版部的同時,為了解決10億日元的債務問題,孫正義費盡腦筋。
所謂苦盡甘來,在低谷中掙紮數年的孫正義,似乎走到了時來運轉的關口:正當他苦思冥想之際,遇到一位生命中的貴人,雙方擬定聯合制造一種特殊插座。孫正義重操大學期間的“發明”舊業,僅用兩個月就把這款插座研制出來,又找來幾家合作方生產和銷售,最終獲得幾億日元的專利費用,巨額債務也被一清而光。
創業艱辛,但是歷經磨難之後,坎坷經歷會讓成功變得更為喜悅。孫正義認為,考慮問題比別人想的更長遠、善於從逆境中崛起,是自己能夠成功的原因。在此後進軍其他國家市場時,孫正義也曾屢屢遭遇挫折,但他總能再次站起來,這與他早年的苦難經歷密不可分。
80年代奠基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孫正義的“運氣”變得好起來,軟銀發展步入正軌。看到日本未來互聯網發展趨勢的孫正義正式邁開了登頂互聯網行業的腳步。
1992年,孫正義取得思科系統日本代理權,1994年軟銀集團上市,孫正義獲得“日本比爾•蓋茨”的頭銜。1995年,為壯大事業版圖,孫正義開始了一連串的並購活動。此後,成立日本雅虎公司、投資阿里巴巴……孫正義事業上全面開掛。
至2000年,軟銀擁有的合資或獨資企業為:美國300多家、日本300多家,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作手”。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孫正義持有34.1%的股份成為最大贏家,當年他的2000萬美元投資,14年後變成500多億美元,翻了將近4000倍。
“20歲時打出旗號,在領域內宣告我的存在;30歲時,儲備至少1000億日元資金;40來歲決一勝負;50來歲,實現營業規模1兆億日元。”19歲時,孫正義給自己謀劃的人生版圖早已實現。
4樓提及
7千蚊財仔 究竟係乜數 政府都比左6千佢
7樓提及
大把人因為負債尋死, 7000對於佢黎講可能真係還唔起
8樓提及7樓提及
大把人因為負債尋死, 7000對於佢黎講可能真係還唔起
但是呢個打擊算好細,至少錢可以解決到
9樓提及8樓提及7樓提及
大把人因為負債尋死, 7000對於佢黎講可能真係還唔起
但是呢個打擊算好細,至少錢可以解決到
其實唔單單係錢, 仲有屋企人d 日嘈夜嘈, 之後發生咩事都拉埋呢仲事落水, 又對自己無哂信任咁
10樓提及9樓提及8樓提及7樓提及
大把人因為負債尋死, 7000對於佢黎講可能真係還唔起
但是呢個打擊算好細,至少錢可以解決到
其實唔單單係錢, 仲有屋企人d 日嘈夜嘈, 之後發生咩事都拉埋呢仲事落水, 又對自己無哂信任咁
有時呢D野都幾煩...你應該身同感受,我同你一樣啦
11樓提及10樓提及9樓提及8樓提及7樓提及
大把人因為負債尋死, 7000對於佢黎講可能真係還唔起
但是呢個打擊算好細,至少錢可以解決到
其實唔單單係錢, 仲有屋企人d 日嘈夜嘈, 之後發生咩事都拉埋呢仲事落水, 又對自己無哂信任咁
有時呢D野都幾煩...你應該身同感受,我同你一樣啦
我呢d 只會講道理, 對住屋企人都係咁話, 講埋d 九唔搭八ge 就收線
12樓提及11樓提及10樓提及9樓提及8樓提及7樓提及
大把人因為負債尋死, 7000對於佢黎講可能真係還唔起
但是呢個打擊算好細,至少錢可以解決到
其實唔單單係錢, 仲有屋企人d 日嘈夜嘈, 之後發生咩事都拉埋呢仲事落水, 又對自己無哂信任咁
有時呢D野都幾煩...你應該身同感受,我同你一樣啦
我呢d 只會講道理, 對住屋企人都係咁話, 講埋d 九唔搭八ge 就收線
講道理有D人條氣都是唔順的,不要忽略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