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概率決策之終極應用:核電站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4g2m.html
 作者:何祚庥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站約400多座,總功率是4億千瓦。我國正在運行的核電反應堆有11座,電功率為900萬千瓦;國內正在建造的有26座核電反應 堆,總功率約2800萬千瓦。現在熱議的是2020年將達到7000萬千瓦、8000萬千瓦,還是停留在已開工建設的裝機,即約4000萬千瓦。


  現在中國的一些人在鼓吹必須實現「2020年達到7000萬千瓦或80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據說已上報到國家發改委待批的核電站,總功率已高達 1.5億千瓦之多。理由是他們所設計的新型核電站,安全係數極高,出現重大核事故的風險「概率」極小,因而「完全」可在內陸地區「安全」地建造核電站。我 卻認為,必須立即停止在中國內陸地區建造任何核電站。


  第一,他們所「計算」的「安全」係數,都是理論上可計算,但未經實踐或實驗考驗過的「理論值」;而重大風險決策必須以實踐或實驗檢驗過的真實風險概率作為決策的依據問題是,我國建造的核電站所面臨的「風險」,有很多是無法「可信地」計算出來的,如恐怖分子襲擊、天外隕石襲擊……


  去年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並不是日本或我國核電專家做不出安全型核電站,而是日本人根本沒有想到日本會發生這種「千年一遇」的9級地震, 又激發了「難得一見」的大海嘯。日本人抗震經驗相當成熟,但未對9級地震設防,更未對大海嘯設防。所以,福島事故給我們的教訓是:必須大幅度提高核電站的 設計和運轉的安全標準,也就是需要把那種「千年一遇」的偶然事故也考慮在內,否則就不能「確保」福島事故不再發生。而且這種「確保」,必須「絕對」確保, 而不是「相對」確保。


  福島事故還告訴我們,「幸好」福島核電站放置在海邊。這除了便於取得冷卻水源外,還因為萬一出現核事故,還有可能將放射性廢水向大海排放;而萬一污染了內陸地區的水源以及地下水,那可是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大問題。


  第二,內陸地區建造核電站,還有一個特殊風險,如果一旦遭遇大旱之年,冷卻水斷絕,這將立即產生特大核電站事故。核電站是高耗水的行業,其耗水量是同 功率火力發電站的4倍。萬一出現極度乾旱,水源枯竭,這將產生「特大」核安全事故!當前在某些內陸地區擬建的甚而已得到環保部門通過的核電站,其建造規模 甚而達到800萬千瓦之多。而所在地區,例如江西省的彭澤地區恰好在去年遭遇大旱,人畜吃水都發生嚴重困難,怎麼可能在這種地區建造核電站?


  第三,一切風險決策都要計及兩個因素,也就是「風險概率×風險後果」。如果風險後果十分嚴重,其風險概率雖然甚小,保險公司仍然會索取高額度的保險 金。自400多座核電站運行以來,世界先後共發生過3次重大核安全事故,概率約為1%。現在的問題是,一旦在內陸地區出現重大核事故,必定是在幾千年、上 萬年都難以補救的事故,而現在的核電站設計者又無法保證其「不安全係數」接近於零。我在過去雖然也談到核安全問題,但並未鮮明指出,風險決策必須考慮兩個 相乘的因素:「風險概率×風險後果」。本來我以為這是風險決策的常識,現在看來,這一「常識」還沒有成為社會公眾的常識。所以這裡又做一點補充。


  因此,我們堅決反對在一切內陸地區建設這種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禍及子孫萬代的核電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0

中核上市漸近 核電重啟大幕即將拉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6/1NNDEzXzQ0ODU1NQ.html

來自環保部的一紙公告,使得中國核電資產上市進程再度加速。

6月5日,環保部發佈公告稱,按照工作程序與要求,環保部已經對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核電)下屬7家生產企業開展了核查工作,經核查,沒有發現該公司下屬生產企業存在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

這意味著,中國核電已通過上市環保初審。

「預計兩三個月內中國核電就將正式向證監會提交上市申請材料。」6月6日,一位接近中國核電的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對於中國核電的上市問題,國務院已經有特批,年底前獲得審核通過的可能性很大。

而就在此前幾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並同意公佈《關於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況的報告》。

此外,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兩國也共同簽署了中俄核領域合作文件。

種種跡象表明,停滯一年多的我國核電建設重啟的大幕即將拉開。

核企衝刺上市

「今年3月,公司專門召開了上市動員大會,要求各部門全力配合上市工作,而且祖斌總裁明確提出,要力爭今年內成功上市。」中核集團一位人士說,「公司原來計劃6月份提交上市申請材料,現在看來可能會有稍許推遲。」

前身為中核核電有限公司的中國核電,是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作為控股股東,聯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和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

中國核電在環保核查文件中稱,此次IPO募投項目包括福清、秦山、三門、昌江、田灣等新建和擴建項目,總投資額高達17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田灣項目也出現在普京5日訪華簽署的合作文本中。

事實上,早在去年初,中國核電就計劃向證監會提出申請上市的要求。然而,突然爆發的日本福島核事故使得這一工作被迫暫停。

在上述中國核電人士看來,解決核電發展中巨額資金投入的問題是中核謀求上市最重要的目的。

「現在一個大型核電項目投資額動輒達到幾百億,如果僅依賴銀行貸款或者滾動發展確實是難以跟得上發展需要。」

「儘管核電重啟還沒有實現,但這已是按步驟預期中的事,目前國內僅有中核、中廣核及中電投三家核電運營商,率先上市的公司肯定能獲得資金優勢。 」一位業內人士說。

目前,與中核進行上市賽跑的還有中電投。作為國內第三家具有核電站控股資質的公司,中電投無論是在核電裝機容量還是手中掌握的在建項目都無法與中核及中廣核相提並論,但在資本運作上的經驗,卻遠超兩位核電前輩。

早在去年7月,中電投旗下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就已經發佈定向增發公告,擬增發收購中電投集團持有的禾曦能投公司的全部股權。

禾曦能投是由中電投與上海電力共同出資成立,前者持股99.97%、後者持股0.03%。而在此之前中電投已將其旗下全部核電資產,包括江蘇核電30%的股權、秦山三期20%的股權和秦山二期6%的股權無償劃轉至禾曦能投公司。

這意味著,增發成功後,中電投核電資產將進入上市公司上海電力。

重啟核電臨近

停擺一年多的中國核電審批尚未重啟,而業主已經摩拳擦掌。

6月4日晚,*ST贛能(000899.SZ)、贛粵高速(600269.SH)均發佈公告稱,中電投江西核電有限公司擬向股東按持股比例增加資本金4億元將按照持股比例增資江西彭澤核電項目。

作為內陸核電代筆的江西彭澤核電項目前期曾因評估真實性問題而備受爭議。

「大股東選擇在這個時候增資,說明對核電重啟及審批通過抱有較強信心。」一位證券分析師說。

*ST贛能的公告顯示,項目選址階段的環境評估報告和安全評估報告已獲得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核安全局的批覆,項目廠址的「四通一平」工作已全部結束,其中1號機組已具備開工條件,項目進展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有序推進。

「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基本結束了。自從去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以來,沒有開工的核電項目就都停工了,而我們一直在做前期工作」。 *ST贛能董秘李聲意稱,「現在就等『拿路條』開工了。」

「核 電重啟現在只差臨門一腳。」在國泰君安證分析師劉驍看來,隨著6月1日《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的通過,意味著中國 核電重啟進程已經過半,最後的重啟只待《中國核電安全規劃》和《2020年核電中長期規劃》兩項政策性文件的審批通過。

而上述兩份規劃都已經編制完成,並已進入國家發改委審批程序,有望於近期上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討論。如果兩個文件獲得通過,將正式重新開啟中國的核電建設。

不過,對於核電重啟後的審批速度,業內人士均持謹慎態度。

「由於安全性的考慮,估計國家並不會因為2011年和2012年核電建設放緩而在未來加快進度。」劉驍稱。

值 得注意的是,此前市場一度預期2020年我國核電規模將達到8000萬千瓦,目前普遍預期在7000萬千瓦左右,而在5月10日,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 在「2012中國核電可持續發展論壇」上透露,核電中長期發展目標也可能最終被定於6000萬到7000萬千瓦之間,低於市場預期。

「儘管離核電重啟已經不遠,但日本核電危機對中國核電產業的發展還是有非常大的影響,從目前國家高層的反應來看,未來我國核發展不太可能再是狂飆突進式。」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專家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4

台灣省思篇》政策敵視 讓「節能減碳」淪為口號拒用核電 爭取電力解嚴!

2012-6-11 TWM




一位德國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改變了整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現在台灣也有一群媽媽,她們正努力與政府斡旋、向台電爭取,希望有一天台灣民眾也能夠遠離核電,有權選擇乾淨的再生能源||綠電,但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鬆綁電業法令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撰文‧張瀞文

五月下旬,我們在下著濛濛細雨的午後來到小宮有紀子(Yukiko Komiya)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中。有紀子前一天才剛從東京回到台灣,旅途的奔波並沒有讓她感到疲憊,因為這趟日本行,她看到朋友們共同購買的風力發電機已啟動發電,她的內心相當感動。

有紀子說,三一一之後,日本展開一連串電力改革,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從今年四月開始漲價一七%,這因而促使民營小型的電力公司(PPS)大受歡迎。

由於採用PPS所發的電,不僅節省電費還可以避免停電風險,目前她朋友位在東京的辦公大樓透過大家捐款方式,在東北秋田縣購買了一座風力發電機,現在這座 風力發電機的發電,可透過電力輸配提供這棟辦公大樓三成的電力,這三成的電力,剛好就是三一一之前日本核能發電所占的比重。

民眾自覺發電 欲爭取用電選擇權無期從小生長在日本的有紀子,原本曾在日本NHK電視台當記者,十一年前嫁到台灣來,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媳婦。與先生一起養育兩個寶貝女 兒的她,在去年三一一之後,因為看到自己的家鄉因福島核災,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開始思考,每天用的電從哪裡來?

三一一發生之前的有紀子,從來不會去關注自己在使用的電力是如何產生的;這一深入思考,讓有紀子驚覺到「我們竟然天天都用核電,天天製造核廢料,而且還無從選擇,只能被迫用核電!」有紀子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感到非常後悔,於是想要尋找解決的方法。

之後有紀子開始號召同一社區裡的媽媽們,一起發想如何購買不是核電的綠能,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而不再是電力公司提供什麼給我們,我們就得接收什麼。

她說,「我很相信一個人的購買行為,可以改變生活,改變社會。」基於保護家園,堅持「可以選擇電的種類」的信念,讓這群媽媽願意與台電展開一連串的溝通與纏鬥。有紀子發起「瘋綠電行動聯盟」連署,要找回民眾用電的選擇權。

「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有購買綠電的權利,他們認為政府不僅壟斷電力供應,且對於推動再生能源態度消極,同時暗中擁核,呼籲政府應該將「電力解嚴」。

有紀子說,這就像「媽媽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有機食品,讓小孩吃得健康安心一樣」,若可以用綠電取代核電,或是取代對地球造成汙染的火力發電,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願意多花一點錢,確保生活環境的乾淨與安全。

但是當媽媽們把「我要再生能源」的貼紙,貼到家裡的電表上後才發現,原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不僅沒有選擇使用哪一種電的權利,連想要多花點錢使用「綠電」,也沒有綠電可選擇!

既然買不到綠電,有紀子就與志同道合的媽媽們,積極在社區裡尋找適合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的地點,試圖透過家裡屋頂或社區閒置空間,裝置太陽能設備發電,然後自己使用。

修法延宕、新法虛設 阻礙再生能源發展因社區裡適合裝置太陽能板的地方,及屋頂或是頂樓所有權是住戶共有,不能任意使用。有紀子說,台灣的規定對於民眾自行發展太陽能發電並不鼓勵,媽媽們原本規畫的綠電藍圖,還沒起步就困難重重!

所謂「綠電選擇權」,就是消費者自願每個月多付一些錢,要求電力公司增加供電中的再生能源比率。藉由使用者付費的原理,提高全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而逐步達成廢核、減碳、環保的理想。這樣的概念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但台灣目前「想多花一點錢買綠電也買不到」。

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現在台灣電力市場再生能源比重不到一%,且台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再生能源發展與台電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衝突。

根據現行的《電業法》規定,不管是誰發的電,一律必須由台電買回,而台電是台灣電力市場的唯一買主,台電掌控了全台灣發電、輸電以及配電的所有資源。

由於台灣電力市場遲遲無法邁向自由化,而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結果,就是台電一方面擔任產電的業者,主導上游的火力及核能發電,又掌控下游的輸電、配電。

但另一方面,在二○○九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台電又被指定為再生能源的審核者,例如自家大樓如果要裝設太陽能板,得經過台電同意。

以一個電業的競爭者來審核再生能源的設置,徐光蓉認為,台電如此「球員兼裁判」的結果已可預見,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將極為緩慢。

立委田秋堇也說,台灣的綠電,從申請、建廠、並聯、發電等程序處處受台電、經濟部的刁難,因此即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通過近三年,卻始終未能有效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量。

台電獨占、政府顢頇 浪費自身大好條件為何讓台電獨大?阻礙電力市場自由化的《電業法》,曾於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提出修正草案,經社會各界對此議題多所探討,後來卻在立法院裡一躺十多年,無人聞問。

一直到最近因台電經營績效不彰、年年大虧,還要漲價彌補虧損,「油電雙漲」搞得群情激憤,大家才又開始注意到,因為台電獨占電力市場數十年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於是輿論再次出現討論電力自由化、台電分拆的聲浪。

「由於台電掌控了上游到下游整個發電及輸配電的系統,等於是掌控了所有台灣的電力及能源資源。在這樣的大架構下,台電只會告訴你『核能最乾淨、便宜』,台電不分拆,《電業法》不修正,台灣整個能源及電力市場是不會有什麼重大及突破性改變的。」徐光蓉說。

同樣也是「瘋綠電行動聯盟」發起人、在玄奘大學任教的德籍教授葛祥林就說,在台灣想要發展再生能源的民間業者,因為所發的綠電,沒有優先上電網的權利,且 只能讓台電收購,無法自由買賣,最後也只能被迫接受台電低廉的收購價格。這些都讓整體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窒礙難行,而綠電產生的盈餘,無法回饋給發電廠 商或補助在地產業發展綠能,也導致台灣唯一的風力發電外商英華威,想退出耕耘多年的台灣市場。

葛祥林認為,台灣擁有相當好的風力發電條件,且是全球太陽能板製造大國,但太陽能板都外銷,不發展內需市場,非常可惜。縱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經通 過,但在台灣卻沒有任何鼓勵民眾安裝太陽能板,以及鼓勵民眾使用綠能的措施,台電只會告訴民眾「綠電比較貴喔!」他感嘆道,科技、資金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在執政者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除了英華威對於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態度感到灰心,包括茂迪等多家國內太陽光電業者,也對於經濟部能源局長期忽略再 生能源的發展也表示相當失望!

太陽能電池上游材料廠商晶泰科技董事長林瑞陽就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立意正面,但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及有效實施方法。由於條例當中並沒有明訂再生能源的時程,因此失去約束力,也讓提振再生能源的美意僅流於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受到核電的排擠,因為台電總是誤導民眾「核電最乾淨、便宜」,執政者及台電讓大多數民眾誤認核電是「安全」的「綠色能源」。

除了不合宜立法及核電排擠效應外,○九年風力及太陽能占總體發電比重不到一%,馬總統喊出二五年時,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八%的目標太過保守。林 瑞陽認為,火力發電價格競爭以及早期再生能源技術不夠成熟,加上一般人以為綠能價格比較高,是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嚴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火力發電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及煤灰皆為排放物,這些都會增加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符合全球環保趨勢,理應受到嚴格控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趙家緯則認為,如果台灣可以有效減緩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導入課徵碳稅、能源稅概念,再生能源也可因碳稅開徵,取得價格上的相對優 勢。

至於外界始終對綠色電價有「一定會比較貴」的疑慮,立委田秋堇說,台電燃煤發電每度電成本一.八七元,天然氣三.五四元;台電向民間採購燃煤發電每度電一.八元,天然氣四元,風力每度電二元。台電以低於自己的發電價格購買電力與綠電,可說是讓民營業者補貼台電。

田秋堇再舉德國為例,綠電價格前年起即低於一般電價,綠電成本隨著技術發展只會越來越便宜。若把台電的負債成本,包括核電建造、核廢料處置的成本計算進去,兩者之間黃金交叉早已產生。

關鍵無他 苦等執政者的決心不管是日本媽媽有紀子,或是德國籍教授葛祥林都認為,綠電的發展,在科技、技術、價格、民眾接受度方面早已不是問題,關鍵其實就在執政者 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環保團體認為,只要政府態度明確、積極獎勵、挹注資源,剛剛冒出來的綠能種苗,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整片大森林。

《今周刊》主張,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延宕十多年的電業自由化一定要跨出第一步,讓民眾有自由選擇電力的權利。在電業自由化後,我們要求電價必須合理 化,未來期待政府在政策上,寧可漲價讓綠能有更多發展空間,也不要因為補貼傳統石化及核能發電而漲價。另外,已通過的再生能源法令要確實執行,以新增貸款 或簡化申請流程方式,鼓勵民間使用綠能;否則若以現在政府推動的態度,以及法令鬆綁的狀況來看,不僅馬總統「節能減碳」將淪為口號,十年後台灣的綠能產業 恐怕仍是「夢一場」!

台灣綠能發展

嚴重落後國際

——2011年綠能占總能源比

國家 所占比率(%)

德國 12.2

中國 9.6

美國 6.0

印度 4.7

日本 3.1

韓國 1.4

台灣 0.41

資料來源:台電、德國統計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不到0.5%——2010年台灣能源供給結構 單位:%

能源種類 所占比率

太陽熱能 0.08

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0.07

核能發電 8.28

水力發電 0.28

天然氣 10.16

原油及石油產品 49.04

煤及煤產品 32.09

資料來源:能源局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無助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後之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情形年度 累計裝置容量(MW,百萬瓦) 年增率

(%) 年發電量

(千度) 所占比率

(%)

2009 3,146.2 — 8,193,748 —2010 3,300.3 4.9 9,196,767 12.24 2011 3,420.4 3 9,486,978 3.15 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自2009年7月8日起施行。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1

中國核電跑步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4/wNNDE3XzQ1MzYwNw.html

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核電」 )上市環評已經獲得通過,一直以來傳言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集團」 )通過中國核電這一平台將核電業務打包上市的傳聞坐實。

中國核電IPO募集資金將投於福建福清核電工程、秦山廠擴項目(方家)浙江三門一期海南、昌江核電工程和田灣站 3、4號機組工程等5大核電項目建設並補充流動資金。五大核電項目投資總額約為1735.24億元。其中,福建福清核電工程所需投資最大達到493.35 億元。

中國核電未透露將募集多少股份。不過中國核電一位朱姓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雖然中國核電項目建設需要1700多億元,但這1700多億元是投資總額,並不是此次IPO所需要募集的資金。具體發行多少股份、募集多少資金目前未定。目前項目建設以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為主。

上市週期縮短

今年4月,中國核電以《關於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環境保護有關事宜的請示》(中國核電安發[2012]30號)向環保部申請上市環 保合規證明文件,並提交了《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環境保護檢查技術報告》、《關於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方 案的報告》等材料。

環保部公告稱對該公司下屬7家生產企業開展了核查工作並出具了《關於對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環保情況初審的意見》。該意見認為,各審查單位和審評 單位回覆意見及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所開展的各類審評、監督、監測活動顯示,中國核電下屬生產企業遵守國家有關法律和規定,未發現不適於為其出具上 市環保合規證明文件的行為。

這表明中國核電的上市環評初審,已經獲得環保部通過,一旦公示期結束,環評將正式通過。

東莞證券分析師程剛告訴記者,2012年1月初,中國核電的上市工作獲得國家證監會的批覆。這份批覆內容主要是國務院對中國核能上市的特批,意味著中國核 能上市工作所需要的審批週期將縮短,這就是通常說的上市綠色通道,中核集團正在加緊推進中國核能上市,可能會於近期完成上市計劃。甚至有可能無需遵守輔導 一年的規定。

此次中國核電上市計劃獲准,向外界傳遞出核電重啟的信號。

內部關係尚在調整

中國核電2011 年 12 月 31 日才成立,至今才不過半年。

中國核電是由中核核電整體轉制過來。中核核電有限公司作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受讓原中核集團公司持有的六家核電企業全部股份,並對投資 控股的核電公司行使出資人權利。其經營範圍將涵蓋核電投資融資、核電站運營管理、核電技術研發、技術服務與諮詢、新能源開發等領域。

不過據其環評報告,現在中國核電股東已經由單一的中國核工業集團變為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遠洋(601919)運輸(集團)總公司和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四家,中國核工業集團仍為控股股東。

中國核電是中核集團核電開發與經營的唯一主體,目前,中國核電在境內外主要有13 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1家參股子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核電項目開發、投資、建設、運營與管理,核電運行安全技術研究及相關技術服務與諮詢業務等領域。中國 核工業集團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包括中核科技(000777)和中核國際。中國核電作為其核電業務的運營商獨立運作。

中國核電人士告訴記者,近期上馬新項目的可能性不大,新項目公司無法掌握,並且也要等規劃十二五規劃出台。

雖說中國核電獨立運作,但截至記者發稿,中國核電仍沒有獨立官網,記者登錄中國核工業集團官網,發現其子公司名錄中中國核電還以原名字中核核電排列其中, 並且網站打不開。但秦山核電站等屬於中國核電的子公司也以中核集團成員單位的身份存在其網站中。不知道是該集團網站未更新,還是內部股權沒有理順。

作為上市公司的主體,企業應該獨立運營,有完全獨立的財務與募資能力,而控股股東替其募資也說明中國核電目前可能尚未完全獨立。

據業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說,歷來集團公司上市,都會面臨著從分公司收權、整合。中石油、中石化都是切割了地方公司的生產和銷售權利,中國核電也可能面臨相關的問題。中國核電內部可能也尚有許多權責需要理順。

核電產業提速

中國核電是我國最大的核電公司。目前國內已經運行15個項目共計1260萬千瓦,在建27個項目共計2989萬千瓦,運行和在建合計4249萬千瓦,中國 核電控股在役核電機組9 台,裝機容量649.6 萬千瓦;控股在建核電機組10 台,裝機容量1028 萬千瓦。運行的機組佔國內總量的1/2左右,在建的是國內總量的1/3。

2011年我國核電在電力總量中佔比只有1.85%,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也遠低於世界平均的16%的水平。因此,不排除我國將加大核電建設力度。

我國核電中長期規劃,要求到2020年實現7000萬千瓦的核電投產,核電建設週期為5年左右,要完成相應的指示,2015 年需要審批3000 萬千瓦(相當於25 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左右。

5月31日,國務院通過《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業內認為,這一文件出台,將促進核電提速。

根據能源局總體規劃,現在已經並網的核電接近2000萬千瓦,還有2000多萬千瓦在建設過程中,再加上還沒有建設的2000萬-3000萬千瓦,這些都需要資本金的投入,中核在這些裡面佔到2/3。

但程剛認為中核集團是把自己的核電資產打包上市,而非上市融資來建更多的核電站。而中國核電上市,所募資金可能不多,上市並不會給資本市場帶來很大影響。中國核電上市可能還是考慮提高管理效率,利用國家先進技術促進核電發展。

斐德強認為中國核電上市對股市短期可能有拉動作用,但長期看如果存在創新不足,不考慮股東回報率等方面,有可能會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國有大盤股,股價下跌兇猛,反而挫傷股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3

核電重啟難題依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272_all.html

 中國停建核電已有15個月之久。

  2012年5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況的報告》(下稱《核安全檢查報告》)和《核安全與放射性污 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下稱《核安全規劃》)。半個月後的6月15日,環保部網站公佈了上述兩個文件的全文。

  國務院常務會議後的次日,即6月1日,新華社播發系列文章,其編者按直言:「核電重啟箭在弦上,開閘在即。」6月5日,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 司(下稱中核股份)的上市環保核查也被環保部放行。中核股份計劃融資1700餘億元,將可能是2012年A股市場上最大的IPO之一。

  重啟核電,顯然是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的大事。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3·11」核事故後五天,中國國務院於3月16日召開常務會議,並作出四項決定:一是立即組織對全國核設施進行 全面安全檢查;二是切實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三是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四是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這四項決定被稱為中國核電「國四條」,據此, 在《核安全規劃》獲准之前,中國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已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彼時至今,全球核電形勢一再變化,停建或停止運行核電站的西方國家一再增加,日本甚至於2012年5月進入一個無核電之夏,舉國討論是否徹底放棄核電。在此背景下,中國核電建設如果真的如外界所稱,「已重啟在望」,其影響不可估量。

  不過,財新記者採訪發現,最新調整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下稱《核中長期規劃》),並沒有同《核安全規劃》一併接受國務院會議審查,而前者才是中國核電重啟真正的閘門。

  多位核電專家和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核安全規劃》是核電行業回暖的必要條件和清晰信號,但業界和民眾更加關心的核電項目建設速度、核電裝機量規劃和內陸核電佈局等問題,還需修改中的《核中長期規劃》來回答。

  但《核中長期規劃》何時發佈,目前局勢仍不明朗。中國核電重啟,顯然尚未真正到開閘之時。

重啟不易

  長江邊的江西彭澤核電項目,已停工一年又三個月。近日似乎峰迴路轉。去年核電「國四條」發佈後,通過選址階段環評,前期工作已經平掉一座山頭的 彭澤核電站,也在暫停之列。隨後,這塊已經安靜下來的大工地卻一直話題不斷。經歷了對岸安徽望江縣的「上書」抵制(詳見本刊2012年第9期「核電上書風 波」),遭到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強烈反對,還經歷了國內媒體關於內陸核電站存廢的大討論。

  但《核安全規劃》通過後僅四天,2012年6月4日,ST贛能(000899.SZ)、贛粵高速(600269.SH)均發佈公告稱,中電投江西核電有限公司,即彭澤核電項目投資方,擬向股東按持股比例增加資本金4億元。該兩家上市公司各擁有江西核電的20%股權。

  次日,中核股份上市環保核查獲通過。該公司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集團),中核集團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央企名錄上排名第一。

  股市的反應還不止於此,早在5月28日就有市場傳聞稱核能建設將重啟,核能板塊由此大漲三天。江蘇神通累計漲幅達15.1%,其他個股如二重重裝、中核科技、沃爾核材等「涉核」概念股也隨之上漲。市場分析人士更在近期開始推薦買入、增持核電相關股票。

  然而,在外界一片熱鬧中,中國核電業內並無欣喜之聲,顯得異常沉默。

  一位中核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核集團謀求上市由來已久,2010年的中核股份的成立即是上市準備的關鍵一步,此次通過環保核查,應該只是順水推舟的一個步驟。

  上述中核人士表示,中核集團內部對於此次《核安全規劃》的通過反應平淡,並認為《核中長期規劃》調整後的發布,才是中國核電復甦的關鍵所在。

  《核中長期規劃》最早發佈於2007年10月,當時對於核電發展的設想為,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但隨著中國 核電發展,原來的規劃已經不適應社會變化,尤其是福島核事故之後,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明確將調整《核中長期規劃》提上日程,圍繞中國核電的建設規模和速度 的討論也由此愈加熱烈。

  據新華社報導,2012年5月10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錢智民在「2012年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期間表示,《核中長期規劃》和《核安全規劃》已經通過國家能源局的審議,並上報到國家發改委。

  然而,在5月3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核中長期規劃》並未出現,僅是《核安全規劃》獲得通過。

  一位接近核電決策層的不願具名的專家稱,中國核電發展的春天沒那麼快來,或許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該專家認為,日本核事故之後,中國內陸普通公眾的核恐慌心理加重,2012年初彭澤核電項目引起望江縣政府「上書」反對,就體現出了民意左右政策的力量。

  當前決策者對民眾的核恐慌極為在意,「出於維穩的角度,放行核電恐怕沒有那麼快」。

  此外,在國際上,核電重啟重建已成為政治問題,中國當前也正值政府換屆的敏感時期,這讓決策者對何時重啟會表現得十分慎重。

煎熬與熱望

  在日本核事故之前,中國核電行業的發展正如同一輛加速前進中的列車。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曾經撰文指出,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前,中國業內對2020年核電裝機規模的預期普遍超過7800萬千瓦,大多數核電業主和配套企業甚至按照裝機1億千瓦以上制定自身發展規劃。

  但截至2010年底,中國在役核電裝機容量為1080萬千瓦,加上在建的,全部裝機容量僅1696.8萬千瓦。

  日本核事故發生之後,中國核電列車也驟然急踩剎車。至今,「國四條」所帶來的效應已逐漸顯現。

  「有些項目已經等不及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顧忠茂告訴財新記者,例如湖南的桃花江核電項目,目前處境就十分尷尬,該項目據說「前期已經投入了38億元」。

  類似項目還包括位於沿海的江蘇田灣二期工程,遼寧徐大堡項目等,這些項目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前拿到了「小路條」,即可以開展前期工作,包括設計、「五通一平」、關鍵設備採購的許可。但目前「大路條」,即項目審批遙遙無期,前期的巨額投資被拖著。

  顧忠茂表示,「國四條」影響之下損失更加直接、更慘重的,是核電設備的供貨商。一年多的項目停頓,正將他們拖入窘境。

  國外核電供貨商同樣受到波及。某核電建設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核電項目的關鍵設備多從國外訂購,預付款通常只有5%到10%,簽合同下訂單後,供應商開始生產並承擔大部分成本。「這些設備的價格,動輒幾億元人民幣,一旦出現客戶反悔的情況,供應商損失巨大。」

  上述人士表示,「國四條」出台後,已出現了國內某待建核電項目以「不可抗力」為由,希望終止設備訂購合同。但已經在生產的國外供應商,並不認可政策突變屬「不可抗力」,雙方正尋求通過國際仲裁解決爭議。

安全不容忽視

  日本核事故發生以後,中國進行了一場漫長的核安全檢查,但檢查結果的發布卻一推再推。

  根據最終於今年5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核安全檢查報告》,中國核電設施在總體有保障的前提下,也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

  該報告顯示出,中國核設施在應對引發福島核事故類似的極端自然災害事件時,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例如,秦山核電廠尚未制訂嚴重事故管理導則,秦山第二核電廠、嶺澳核電廠、田灣核電廠,僅具有可以應對某些特定嚴重事故的規程。

  位於四川汶川地區附近的高通量工程試驗堆抗震設計標準偏低。據媒體報導,該試驗堆距離汶川地區僅120公里,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 地震發生時,該試驗堆曾經手動緊急停閉。報告認為,該試驗堆需按照新的抗震要求進行重新評估,必要時加以改進,進一步提高其安全裕度。

  對此次安全檢查作出的「總體上有保障」的結論,多位業內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認同。他們同時認為結論「正面」,利於重啟。

  原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錢積惠向財新記者分析稱,這次安全檢查使得待建的核電站的冗餘度和造價進一步提高,以降低本來就屬於小概率事件的堆心融化的概率 。

  不過,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看來,這個安全檢查的結論有些過於輕描淡寫。他認為,安全檢查的時間之長,過程之反覆,檢查出的問題應該不止那麼簡單。

  中國目前是在建核電站最多的國家,而之前專門從事核電工程建造的工程人員並不多,「一下子上這麼多工程,不見得每個工程隊都是合格和有資質的。」楊富強說,曾有核電監管官員向他透露,中國的核電項目在基礎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核電研發、製造、建設和監管力量跟不上,在近年較快的核電發展中,容易造成安全隱患。范必也曾撰文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目前有限的核電研 發設計分散,影響安全技術的標準化和推廣應用,一些工程建設和裝備製造企業安全意識不夠強,質量保證體系不健全,重大質量問題時有發生。

  楊富強強調,核安全的結論僅證明中國核電項目的技術水平沒有太大問題,但核電項目的安全與否,並非完全由技術決定。

監管體制隱患

  楊富強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核電安全潛在問題在於體制和管理方面。他表示,歷史上幾次大型核電站事故,均有安全管理因素在其中。而中國的核監管體制、應急反應以及核安全文化,都讓人擔憂。

  財新記者發現,早在2010年5月4日,長期從事核反應堆風險評估分析和核能政策法規研究的周贇,就在國際期刊《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雜誌上,撰文質疑中國的核電監管體制。

  周贇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指出,國家核安全局是環保部的下屬機構,而大型國有核電集團則屬於國務院直 管,這樣的設置限制了核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再者,國家核安全局,沒有自己的研發部門來制定技術標準,對於現行法律法規不能覆蓋的技術情況無法做出 評估判斷。

  在日本核事故發生之後,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改變核監管體制,一個大方向是加大核監管機構權重,直接置於中央政府之下,如日本即將成立的新機構即是如此。但中國的改變顯然不大。

  2012年「兩會」期間,楊富強所在的NRDC通過兩名人大代表遞交了題為《中國核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建議》的建議書,但目前暫無反饋信息。

  建議書中提到,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中國的核電主管機構發生了一些調整,包括國家能源局增設核電司、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增加相應的機構和人員等。但中國的核電安全監管在獨立性、權威性等方面,仍難以應對挑戰。

  監管人員的缺乏也是制約監管能力的一大因素。范必曾表示,中國核安全監管能力嚴重滯後,國家核安全局和國防科工局從事安全監管的人員數量不足,監管人員待遇遠低於核電站工作人員,這種現象增加了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難度。

  NRDC的這份建議書還表示,中國核安全監管體制需要擺脫現狀,建立一個獨立、權威、專業的國家核安全監管機構。如果參照美國等西方國家體制,中國的核安全監管機構,應該由國務院直接管理。

  「理想的狀態下,發改委說的話,這個監管機構應該是可以不當一回事的。」楊富強稱,監管委員會應僅以安全為標竿,而不受任何行業發展規劃的影響。「不管到2020年要發展多少(核項目),監管委員會要堅持成熟一個,才批一個。裝機容量的目標,對它不能有任何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1

中國核電「出海」 聯手世界核巨頭 競購英國核電站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30

組團競購「地平線」

這不是中國核電企業第一次在國際上施展拳腳,卻是中國核電企業聯合國際核巨頭首次進入發達國家的核電市場。

實現這一突破的蹺蹺板是一個名為「地平線」的核電項目。「地平線」核電項目計劃在英國威爾士安格爾西島(Anglesey)和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建造反應堆。

自2012年3月「地平線」項目的股東德國意昂(Eon)和萊茵(RWE)兩家公司宣佈出售這個項目以來,世界各地的財團爭相表達競購意願,來自中國的核電企業也不願放棄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地平線公司不僅擁有建兩座新核反應堆的土地,還有一支熟悉英國系統的團隊和專家。這對任何對英國核能市場和產業有興趣的歐洲或者中國企業來說,都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綠色和平組織首席科學家道格·帕爾(Doug Parr)評價地平線項目時說。

南方週末記者從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和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核技」)求證得知,二者將分別組團參與競購。其中,中廣核將與法國阿海琺(以下簡稱「阿海琺」)公司聯手參與競購,國核技則與美國西屋電氣(以下簡稱「西屋」)搭檔參與競購。

據悉,競購地平線項目的最終競購書須在2012年9月底前提交,最終的競標者可能在2012年底選出。

在國核技專家委員會專家郁祖盛看來,此次併購「中國其實是以一個投資者的身份去收購地平線公司,而地平線公司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業主」。

鑑於核電站前期建設耗資巨大,「鮮有歐洲核電企業能夠承擔,因此有政府支持的中國核電企業,被認為財力有保證,競爭優勢明顯。」道格·帕爾毫不避諱地說。

中廣核的一位研究人員則認為,中國在國際化方面捨得花大價錢,而「中方出資,西方出技術,最後掙的錢中方拿51%,西方拿49%,這也是一種可行的合作形式」。

最佳拍檔?

「我們選擇了中廣核,因為我們認為與中廣核聯合競購能夠獲得成功。」阿海琺新聞發言人馬克西姆·米肖(Maxime Michaut)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這種「唾手可得」的信心來自阿海琺對合作對象——中廣核的瞭解。進入中國核電市場26年的阿海琺與中廣核的合作密切。2008年10月,兩家確定成立合資企業,該企業致力於中廣核在中國的項目,將來可能為雙方在國外的項目作出貢獻。

成立5年多的國核技也不甘示弱,它與西屋電氣也是一對老搭檔。作為AP1000技術(第三代核電技術,目前主流技術)的所有者,西屋和「負責引進 AP1000,並消化、吸收、再創造」的國核技的合作相當深入。目前,西屋電氣已中標中國正在建設的4座核電站項目,負責提供AP1000新型核電主泵設 備及維護服務。

「和西屋合作多年,西屋是我們的關鍵合作夥伴,我們的能力、潛力也被西屋認可。」國核技的新聞官左新詞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中廣核的一位研究員看來,中國核電企業與西方國家的核電企業聯合競購,「是一種強強聯合,各取所需」。

目前我國的核電企業正在設計的第三代反應堆,包括中核ACP1000、國核CAP1400,都處於設計接近完成階段,還未投入使用。這次聯合競購更多是兩家國外企業西屋電氣AP1000與阿海琺EPR的第三代主流技術的角逐。

「英國規定每一種反應堆堆型都需獲得英國政府許可,方可在英國投入使用,而這一過程可能長達五年。」道格·帕爾介紹。

中國核電技術尚難打入英國核電市場,中國資本已先行一步。

中國核企「走出去」

從巴基斯坦,到阿爾及利亞,再到南非、土耳其等國家,以及這次到英國。近年來,中國核企一直在「走出去」的路上。

據中廣核相關人員介紹,2005年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任時,就提出了核電國際化的要求。

以中廣核為例,自2006年開始,中廣核就設了專門的國際核電開發部。目前,中廣核與南非、越南、白俄羅斯、泰國、烏克蘭等國家都簽署了合作備忘錄。2012年初,中廣核獲批收購一家擁有世界第四大鈾礦開採權的澳大利亞礦產公司。

中核工程公司總經理劉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核電「走出去」在國際上獲得承認,是一種綜合國力的體現,能凸顯中國核大國的地位。

「中國的核電技術不落後,而且擁有較好的建設管理經驗。走出去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說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左新詞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從198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核電就一直選用國際標準。目前,全世界計劃建設和正在建設的核電站,中國就佔40%。

中國核電「走出去」也是為了能在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據悉,AP1000的設計壽命為60年,60年的發電回報時間較長,而且核電站運營成本較低,從長遠來看,「投資國外核電站是有利可圖的。」劉巍說。

「英國人的態度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不過,外國人的錢並不好賺。

在核電領域,英國向來都是西方國家的練兵場,截至目前,活躍在英國核電產業的都是來自臨近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據道格·帕爾介紹,目前法國電力集團 (EDF)、森特裡克能源公司(Centrica)、蘇伊士環能集團(GDF SUEZ)和蘇格蘭電力公司(Scottish Power)也對英國核能市場很有興趣。

英國看似明朗的核能政策已經讓這些「友好」的投資者吃了定心丸。

西屋電氣新聞發言人斯科特·肖(Scott Shaw)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西屋電氣仍將活躍於英國核產業,我們在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s)燃料製造廠僱用了數百人,並支持當地的慈善、教育和社區計劃。」

阿海琺新聞發言人馬克西姆·米肖對英國核能政策充滿信心。他說,你只要關注英國政府的一些聲明,就會發現,他們急切需要一些參與者來發展低碳能源,比如核能、風能、太陽能。

萊茵雖然放棄了地平線項目,但其新聞發言人艾米·賴恩(Amy Rynn)在給南方週末記者的郵件中表示,萊茵仍致力於英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相反,中國核電企業的進入卻顯得比較艱難。雖然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來限制外資投入,但無形的限制彷彿無處不在。

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的官員偏向於讓兩個相互競爭財團的中國合夥人在這個項目中成為少數投資人,最好持股不超過一半。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的新 聞辦主任尼克·特頓(Nick Turton)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否認這種評論來自英國政府發言人,他表示英國在投標財團的股權分配上沒有偏見,這是一個商業問題,由意昂和萊茵來 決定。

股權比例之外,更強烈的指責來自於中國核電併購可能「竊取技術」。前任唐寧街能源政策主任尼克·巴特勒(Nick Butler)最近在《金融時報》博客中寫道,「中國企業將進入英國系統,深入英國智能電網,得知英國如何控制電力,以及瞭解英國的核電技術。」

「英國人的態度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專家頗顯無奈。

除上述之外,外界的另外一個擔憂則來自於核電站建設前期投入大,若不能按期完成,巨額投資就打了水漂。受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影響,歐洲的核電站項目一拖再拖、費用倍增。芬蘭的奧爾基洛托和法國的弗拉芒維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屢屢延期,成本大增。

不過,中國核電企業在競購中仍被看好。目前英國的核電發電量佔總電力的18%,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減至0——現有的核電站即將到達使用年限。德國意昂和萊茵宣佈退出地平線項目,對英國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

中國核電企業公認財力雄厚,而興建新的核電站需要大量的投資,「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熱切希望中國核企業能參與競購投資。」道格·帕爾說。

「我們這次跟阿海琺走一趟,到英國去,通過英國政府和核電局的審查,提交一些材料,這不就積累經驗了嗎?」中廣核的研究員對此次併購信心十足,「中國這次如果能在英國站得住腳,那再到發展中國家,再到非洲,就更有底氣了。即使最後不一定成功,也是一次國際合作的嘗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07

其實中國核電已被判了死刑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26.html
1024日國務院放閘核電,見到很多報紙說核電股會爆升,這是不瞭解國情所致。國務院同時叫停內陸核電,其實已經等於判了核電的死刑,對整個核電行業帶來災難性影響。中國的官方公告很多時候要反面看,這個所謂核電放行,正是典型例子。

核電選址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要符合很多很苛刻的條件。事實上,沿海地帶所有符合條件的核電選址,都已經被拿走了。中國核電要發展,只能向內陸著手。既然不許搞內陸核電,那就意味者未來基本核電不會有增長。

更要命的是,湖南、湖北、江西三個內陸核電站,2008年已經批了,已經投資了過百億,中央不惜叫停,正說明了要打壓核電的決心。很多不知道的是,上海電氣和東方電氣早已取得訂單,這次不知要撇帳多少了。

以湖南桃花江為例,這個核電站是巨無霸項目,湖南當局是想將來用來負擔一半的全省電力,規模可想而知。湖南缺煤,能源不能自足,受08年雪災教訓,要搞能源獨立,這種勢頭,是中央不能允許的。

再以江西彭澤項目為例,項目雖然在江西,但靠近安徽人口密集地區,環境評估時完全沒有考慮,而利用長江水降溫必然影響下游江蘇上海的環境。在中國政治體制下,項目利益為江西獨得,代價為他省承受,怎麼可以。

現在中國核電裝機約2千萬千瓦,建約2000萬千瓦,合計約4000萬千瓦,早超過07年訂立的20204000萬千瓦目標。胡錦濤在全球氣候大會曾說2020年新能源要佔5%能耗,扣除風能太陽能,之前一直預計是2020年目標會增加到8000萬千瓦。

不過,湖南、湖北、江西三個項目已經有1500萬千瓦被槍斃,意味只剩下6500萬千瓦。中國去年新報的41個核電項目中,有38個是內陸項目,這樣一來,最後的到2020年的目標可能只有5000萬到6000萬千瓦,以年增長來說,等於近乎零增長。

葉岩氣革命已經令全球整個能源格局改變,中國最高層能在新能源發展上懸崖勒馬,說明頭腦還是清醒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46

內陸核電緣何暫停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94.html
「以前那裡的大燈可以照亮半條江,現在暗了許多。」從10月27日起,住在長江畔的洪增智發現,對岸江西省彭澤縣核電項目的工地上,不再燈火通明。

  這位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的鄉村醫生,很快就從媒體新聞中知道了事情原因:10月2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洪增智意識到,彭澤核電在三年之內不可能再開工了。

  事實上,當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之事,攸關中國核電未來命運。該會議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這意味著中國核電的重啟。與此同時,該會議作出三項部署,穩妥恢復正常建設、提高准入門檻以及科學合理佈局。三年內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屬於科學合理佈局的安排。

  對於2008年2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展開前期工作的江西彭澤項目、湖南桃花江項目和湖北大畈項目來說,上述暫停決定顯然影響重大。

  受困於高耗能的煤電主導格局,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有著極大的核電雄心,而內陸核電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核電版圖中的重要角色。

  公開資料顯示,到2010年中,中國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的核電項目共計43個,其中內陸廠址多達31個;此外,內陸還有20餘座核電站規劃處在「廠址普選」的階段。

  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暫停內陸核電項目。此次表態,掃清了之前一次次內陸核電即將啟動的傳言。

  有專家對財新記者指出,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中國民間反對內陸核電的聲音越來越大,三年之後能否重啟內陸核電,也還是個未知數。

三大項目蕭條

  2008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在內陸地區核電發展工作會議上,同意江西彭澤項目、湖南桃花江項目和湖北大畈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經歷四年零八個月、投下上百億元資金後,三大項目均被暫停。

  前述的彭澤核電,四年之中命運多變,在希望和失望中不斷輪轉。其前期工作原本順利,半座山頭被順利挖掉以平整土地,但2011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讓該項目繼續暫停。

  2012年初,與彭澤核電項目一江之隔的安徽望江縣政府,將一紙反對項目的書面意見公佈於網上,民間反對內陸核電的熱潮由此進入高潮。「先是傳說銀行不再給他們貸款了,後來聽說,工地上做鋪路前期建設的工人越來越少,開飯店的都關門走人了。」洪增智表示。

  但資本市場仍然熱捧彭澤核電,2012年年中相關公司又增資數億元。

  「核電投資政策風險非常高,現在這風險已經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損失。」原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錢積惠對財新記者評論道。

  「現場能運走的設備,都轉到沿海項目去了。工作人員將會重新分派至其他項目。」談及桃花江項目,一位中核集團內部人士如是告訴財新記者。他還稱,雖然中核集團還沒有正式通知,桃花江項目的解散已成定局。

  財新記者瞭解到,福島事故之前,桃花江項目前期投資已有30多億元,核電工作人員的培訓和一些設備的訂購都已經在進行。

  上述中核集團內部人士稱,桃花江項目預定的一系列已確定但尚未付款的訂單,包括與國外核電廠商簽署的重要部件訂單,目前已做了合同變更,轉給位於遼寧葫蘆島市徐大堡核電項目。

  三大內陸核電中啟動最早的湖北大畈核電站現場,也是一片蕭條景象。當地透露,該核電項目累計完成投資已超過30億元。

內陸核電熱

  中國內陸建核電的呼聲已久。

  以長期缺電的湖北為例,絕大多數電煤都依靠外省供應,冬季、夏季用電高峰時缺口逐年不斷擴大。而湖北境內水電資源,已基本開發完畢,且受枯水期制約嚴重。核電無疑是湖北解決電荒的救急良方。

  據《長江日報》報導,早在1989年,湖北省就成立了核電站前期工作委員會,與涉核企業接觸,希望引進核電站改變缺電歷史。

  此間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是2008年初襲擊中國南方的那場冰雪災害,彼時不少地區用電中斷,電信、通訊、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內陸省份電力系統的脆弱由此顯現出來。

  正是那一年,國家發改委做出了對上述三座內陸核電站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覆,從那時起,內陸核電立項風行。各個省份都在推自己的核電項目,確定選址、預留土地,並開始做可行性研究。

  《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最早發佈於2007年10月,其中有對於內陸核電項目明確的表述。

  當時的規劃指出,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慶、四川、甘肅等內陸省(區、市)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核電廠址前期工作,這些廠址要根據核電廠址的要求、依照核電發展規劃,嚴格覆核審定,按照核電發展的要求陸續開展工作。

  各地追求核電的另一大驅動力是發電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在彭澤縣的大街小巷,「一切為核電服務」的口號一度隨處可見。桃花江核電項目所在地,湖南桃江縣政府也曾在一份公開文件中,向民眾介紹核電站的美好前景:「我們估算了一下,一年核電廠交的稅至少有20億元。」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電視畫面震驚全球。這股熱潮,被緊急降溫。

存廢之爭

  雖然《核電中長期規劃》全文尚未公佈,對於常務會議上傳遞出「十二五」期間不上內陸核電,業界亦有多種解讀方式。

  在內陸核電命運未知的解讀之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2007年版的《核電中長期規劃2005-2020》中,並未提及在2020年前上馬內陸核電,所以最新決議稱「三年不上」並不與計劃衝突,倘若「十三五」期間即能恢覆審批,反而是步伐加快。

  一位對內陸核電持支持意見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不上內陸核電站決定,並非技術或是選址問題的制約,而是忌憚福島事故之後洶湧的民意。「理論上說沿海電站和內陸核電站在安全標準上是一樣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顧忠茂表示,全球近一半的核電站建在內陸,在美國和歐洲多地,多座內陸核電站運行良好,安全標準與沿海電站無異。

  錢積惠則表示,福島事件改變了一切。就像持反對意見者所擔心的那樣,在同樣的安全標準和排放量下,中國內陸稠密的人口和已經消耗殆盡的環境容量,是否能夠承擔得起內陸核電可能帶來的風險?「試想一下,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向太平洋排放的放射性廢水量,如果排向內陸大江大河,將會有多麼糟糕的後果。」他說。

  核電站需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作冷卻並排放微量帶有放射性的廢水,在沿海地區建設核電站可以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源,並有海洋消納污染。在內陸地區,核電站只能選擇建在江河或湖泊附近,一旦發生核事故,其對土地、空氣和水源的污染所造成的後果和影響範圍都要比沿海地區高許多。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在烏克蘭內陸,那片土地徹底作廢了,還好那裡地廣人稀。」錢積惠說。

  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的看法更為激進。他認為,基於中國與其他發展內陸電站的國家的人口、地理條件差距,不上內陸電站的決定應該作為長期政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王亦楠亦撰文指出,在內陸建設核電站,必須「萬無一失」「絕對可靠」。

  「除非有一項成熟的技術出來,任何時候都不會發生堆芯融化,100%保證不會有放射性廢物排出。」錢積惠表示,在目前的核電技術之下,中國內陸核電只得暫別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8

華電福新(816)現在股價沒有反映核電業務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6/06/fuxin_nuclear_prospects/

上一份文章介紹華電福新(816)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股本回報預測有12%~16%,今天談一談回報更高的核電

核電的盈利能力可以用「可觀」兩字來形容。 首先,看看 江蘇核電有限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情況。

JiansuNuclearPlant_Profitability
福清核電的盈利能力
在2013年3月的業績發布會,管理層預預計每台機可帶來約2億元收入(管理層所指的收入其實是利潤),華電福新持福清核電39%股權,以此推測福清核電每台機年度盈利為5.1億元(人民幣)

筆者估計一台機組年度售電量大約有66.7億千瓦時,以上網電價0.385元/千瓦時(連稅),年度售電收入為21.9億元。從以上資料推測,福清核電純毛利率約有23.3%。(福清核電的純毛利率遠低於江蘇核電主要由於上網電價的差別—0.385元/千瓦時 vs 0.445 元/千瓦時 )。

核電業務的估值
基於管理層預計每台機可帶來約2億元收入,筆者用兩個分法為核電業務作估值。

1. PE 估值方法
管理層說第一台機將於2014年投產,其他三台核電機將於2016年全部投產(註:以筆者所知第一台在2014年7月投產,第二台在2015年、而第三及四台在2016年投產)。華電福新A+H 股數共7,622,616,000股,2億元收入折合每股盈利增加$0.0262(或HK$0.0328 @ 1港元=0.8元人民幣)。假設核電業務PE為10倍,2014年股價估值增加HK$0.164, 而2015、2016年估值分別增加HK$0.656及HK$1.312。

雖然我們可以估計核電業務在2014~2016年為華電福新股價增值HK$0.164 ~ HK$1.312,但把這些數字反映在今天的股價就比較困難。下一個估值方法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2. 淨現值(NPV)估值方法
這個方法較複雜,筆者在此只簡單的計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優化。

首先計算核電業務的現金流入的淨現值。

Nuclear_NPV1Table1
之後,計算現金流出的淨現值。

Nuclear_NPV2Tabe2ATable2B
最後,把(現金流入淨現值-現金流出淨現值),計算出業務估值。

Nuclear_NPV320%內部資金/80%貸款(Case 1)是電企最常用的方法,所以根據筆者的(粗略)計算,核電業務會為華電福新每股增加H$0.8826淨現值。

先前,筆者華電福新的目標價為HK$2.6,現在基於核電業務的估值,目標價要上調到HK$3.4了,不過這個股價何時體現要視乎市場何時消化華電福新的核電業務。

總結
在今年業績會,華電福新管理層介紹持39%權益的福清核電廠,每年可為公司增加2億元收入及該項目平均投資回報率可高達20%。福清1、2號機組預計分別於2014年7月及2015年投產,而餘下3及4號機組將於2016年全部投產。

筆者以(a)PE 及(b)淨現值方法為華電福新的核電業務估值,粗略地推算出核電業務可提升股價介乎HK$0.88~ $1.3。 此外,福清核電5號、6號機組已進入報批、設計階段,日後全部6台機投產後盈利將會很可觀。…… 6 x 2億= 12億!

但以現在股價(HK$2.29)來看,市場還沒有消化華電福新核電業務的盈利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13

發改委:全國核電標杆電價為每千瓦時0.43元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7/03/%E7%99%BC%E6%94%B9%E5%A7%94%EF%BC%9A%E5%85%A8%E5%9C%8B%E6%A0%B8%E9%9B%BB%E6%A8%99%E6%9D%86%E9%9B%BB%E5%83%B9%E7%82%BA%E6%AF%8F%E5%8D%83%E7%93%A6%E6%99%820-43%E5%85%83/

2013年7月2日發改委公佈:“全國核電標杆電價為每千瓦時0.43元。” (http://www.sdpc.gov.cn/xwfb/t20130702_548667.htm)

華電福新(816)核電新電價下的額外增利潤
以前估計:“福清核電建成投產測算的含稅上網電價約每千瓦時0.385元”

按每千瓦時0.43元計算,福清核電每兆瓦時收入額外增加 ($430-$385) ÷1.17 = $38.5.

假設利用小時為7,200小時,全年核電每機組額外收入增加:7,200 hr x 1,000MW x $38.5 = $227,200,000.

用先前23.3%純毛利率的假設和39%股權計算,華電福新核電利潤每機組每年額外增加$25,189,164。


相關文章: “華電福新(816)現在股價沒有反映核電業務”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6/06/fuxin_nuclear_prospec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