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新股民必讀:港股投資陷阱完全手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54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10 08:43 編輯

                        ”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新股民必讀之:港股投資陷阱完全分析手冊                                         
                                                作者:歲寒知松柏                                                                     
                                                                                                                                                               


編者按:港A股浪潮襲來,不少內地投資者也興沖沖的加入到淘金的隊列中,不過今天很多個股20%—30%的巨震也教育了不少人——沒有漲跌停板的港股真的好可怕。我們今天特別分享來自歲寒知松柏此前的文章就是想提醒各位新入市的投資者朋友:即使堅定做多港A股,也要註意風險。

投資香港股市的大陸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是沖著AH的價差或估值差去的,有些人是因為投資移民而被迫買的,也有人是沖著港股的T+0、不設漲跌幅限制、買空賣空、衍生品等去的。

投資港股的人大都滿懷希望進去,但多數人都交了慘重的學費。為什麽比A股整體估值更低、機制更健全、市場更成熟、選擇更多的港股市場,陷阱會更多、投資回報可能更差呢?

第一部分、投資港股與A股的幾大不同點

筆者曾在2009年滿倉認購權證,在恒生指數差不多翻倍的大牛行情下虧光,幾欲跳樓自殺;也曾在2011年恒生指數下跌2成時虧損一半,直到今年才挽回全部損失重新盈利。筆者相信自己得到的教訓,可以當成反面教材同大家做一些分享。

查理·芒格曾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里死去,我就永遠都不去那兒。失敗的經歷,其實也有它的價值。

筆者進入港股時,已經有3年的A股投資經歷,年年都跑贏了滬指,為什麽做港股反而遭受如此慘重的損失呢?筆者認為,自己的那點A股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起了負面作用的,因為港股與A股的投資至少有以下幾大不同點:

一、估值結構不同,港股市場相對更有效

港 股常常喜歡龍頭企業,龍頭股的市盈率通常比二、三線股市盈率要高,有些人看行業的龍頭企業市盈率為15倍,而二、三線企業只有8倍,就舍龍頭去追落後,結 果是一直跑輸大市。同樣的,港股通常也喜歡成份股(恒指、國企、紅籌三大成份股),非成份股只有到了特定時期,比如重大事項或財報公布,機會才比成份股大。

所以我們就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麽香港股市的中國平安會比中國人壽受青睞,海螺水泥為什麽會一直AH倒掛,因為買港股要“成者為先”。

筆 者最初去港股市場的時候,第一只票就是看到中國遠洋A股8人民幣,港股才5塊多港幣而買的,今天它的A股3.4元,港股3.8港幣,差距雖然小了很多,但也仍然是H股比A低一成。之後又看到一大堆PE10倍以下,甚至5倍以下;PB1倍以下,甚至0.5以下的中小市值票,欣喜若狂,以為遍地都是金子(財 苑),結果要麽就是買了一年後毫無反映,白白浪費時間,要麽就是PE從10倍跌到5倍,或者從5倍跌到3倍,低估仍然低估,甚至更加低估。

而 大盤股如騰訊,PE基本維持在40倍以上;恒安國際,PE基本維持在30倍以上;蒙牛乳業現在PE40倍,動態PE明顯比伊利還高;康師傅控股的PE也一 直在30倍以上,這些大盤股無論是對比香港的中小盤股還是A股同行,長期以來估值都不低,並且在金融危機的2008年大熊市和2011年的小熊市里有相對 較好的抗跌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

1、從概率上看,大盤的成份股本身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比中小市值公司更強,有馬太效應,所以買大盤股長期會更穩健;

2、大盤股基本是歐美大行在研究、定價和買賣,由於歐美的經濟增長速度和投資回報率遠低於香港和大陸,所以他們的投資期望也要低些,倒過來就是PE能給得更高些。小盤股歐美機構不了解,難以覆蓋,也不經濟;

3、 中小市值公司,特別是民營企業或香港本土企業,出千、財報造假橫行,筆者估計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港交所是個盈利機構,根本不管這事,香港證監會則說自己忙不過來,所以最多就是抓個典型殺雞駭猴,由於廣大投資者難以區別老千和造假的公司,這就使得整個中小市值的非國企股估值明顯被打低。

若是市場認同公司出千或造假,那股價很快就會被打趴下,並且長期“嚴重低估”無法翻身,這和A股被質疑造假後股價還持續創新高完全不同,所以港股真不能貪便宜,沒有金剛鉆就不能去攬瓷器活;

4、大市值股的研究跟蹤比中小市值股方便,除創業板外,絕大部分港股沒有季報,很多中小市值公司平常對二級市場也不熱心,所以買它們就像去澳門玩“百家樂”一樣,只有一年2次的財報公告日才能揭開底牌知道大小,因為不確定而給它們低估值也可以理解;

5、港股市場確實比A股要成熟有效,A股資金說話多,港股價值說話多,A股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估值現在就明顯高過大盤股,嚴重畸形,主要原因是中小板和創業板資金好操縱股價些。

二、供求關系不同,大部分港股的流動性遠不如A股

香 港除了三大成份股外,很多股票的成交是非常稀少的,有時幾天也沒有一筆成交,這是港股與A股的重大不同點。A股你只要買進了,完全不用為賣出擔心,上億的 股民盯著2500只票,標的嚴重供不應求,隨便一只票都有上萬的股東和多家機構覆蓋。港股則不同,香港幾百萬股民有1500只股票,還有幾千只牛熊窩輪期 權。

所以要是你“大量”買進了不活躍的股票,除了大股東外,也許你就是該股的唯一莊家,最後是想賣也沒有人接盤。

筆 者以前買過好幾只這樣的小票,比如前年買過的堅寶國際(00675),這公司業績穩定,每年分紅收益都有10%,市值不到2億,比一個殼的價錢還低。曾經 一個月只有3天有成交量,其余20天每天都是0成交。如果你判斷準確並能長期持有若幹年倒也沒什麽影響,若是把握不大或是需要調倉換出資金時,那真是要急死人。

如 前所述,香港的大盤股,基本是歐美大行在研究、定價和買賣,包括相關的衍生產品做市。而香港本土及內資機構大約在50億-500億的公司中有較好的定價 權,低於50億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機構就基本不再覆蓋。所以市值小點的公司,你研究深入一點你就是評級人,比如以前就有好幾個這樣的小票,10-100億 的市值,有券商或基金關註到這些票時,他們都是問筆者要分析報告的。

香 港的衍生品成交額世界第一,比較活躍的是牛熊證和窩輪(權證),喜歡以小博大的人,對小市值公司就不感興趣了,這對投機資金的分流影響很大,一般能占到大市成交額的一成以上。並且小市值公司本身估值就低,又經常出老千造假,不到中報年報股價往往也沒什麽波動,所以造成小市值股票成交金額極小,一萬塊錢就可 以拉一個板來,筆者就多次碰到自己或朋友用幾萬塊錢搞了一二十個點漲跌的事。

三、港股股價波動大,市場相對更規範

由於港股實行T+0、不設漲跌幅限制、可以買空賣空等原因,導致股價的波動要比A股劇烈。在港股里,通常不存在A股普遍的“慢牛”與“陰跌”拉升或下跌形式,代之而起的是“瘋牛”與“崩盤”式上升或下跌。對於趨勢投資者來說,追漲殺跌可能是炒作港股的最佳方法。

從價值投資的角度看,港股的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行為比A股要少,抓香港證券法的漏洞出老千和財報造假的違法行為不算。大部分港股在重大事項和財報公告前,股價往往沒有異常現象,不像A股經常是見光死,這對大小股東來說都是公平的。

筆 者曾幾次在財報公告前兩天買入,財報公告當天股價翻倍。比如先施表行(00444),它是賣瑞士手表的,產品銷售、黃金和匯率變化等因素合起來影響,造成 業績波動很大。這個股票因為代碼發音很難聽,公司又極其不願意接待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業績比較難預測,所以被市場冷落,結果就導致財報公告時股價大起大落。

這 其實給了研究基本面的人很好的研究環境,你可以因為足夠了解而選擇在股價低估時且報表未公告前潛伏買入(一般是中小市值股我們才有這種研究優勢),甚至也可以在利好信息公告後開盤從容買入賺確定的錢,而利空信息公開後及時出局。由於機構一般也沒有內幕消息,資金又大,進出肯定沒普通投資者方便。

四、港股的投機性要比A股大,而且品種很多

港 股市場以機構為主,參與正股投機的散戶不多,大多是買來做中長期持有的,那些投機者通常參與窩輪、牛熊證之類的品種。每只正股的窩輪和牛熊證有很多只,通常每個藍籌股都有幾十至一二百只的窩輪。牛熊證更是實行“即時死亡”制度,即所謂的打靶,也就是說,你要是運氣不好,被點殺了,就算之後股價逆轉也與你無關,你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回來。

窩 輪方面筆者有發言權,2009年底港股就因滿倉認購權證而虧光賬戶,有關筆者2009年虧光的詳情,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感慨萬千。2008-2009年筆者 港股收益的波幅可以簡單列幾段,入市後一周虧60%,8個月後從最低位上漲16倍,然後一周跌75%,再二個月漲500%(此時盈利已近10倍),最後2 個月虧光,賬戶結余200港幣。

2009 年炒窩輪失敗在經濟上的損失遠不如思想上的挫敗來得絕望,那段時間是筆者人生以來最低迷的時期。港股投資(投機)之所以慘敗,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剩余的時間和機會已經不多,想和時間賽跑,把過去落後的追回來,結果欲速則不達。所以聽巴菲特的話沒錯,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用這個收費的杠桿,沒有能力的人用杠 桿放大去投機,結果只會更慘。

搞牛熊證和窩輪,基本就是在和大行對賭,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平均勝算幾乎為0,如果去看看匯豐控股的年報和《泥鴿靶》這本書,相信感觸會很深的。

當然,衍生產品也並不全是毒藥,用得好確實是可以以小博大的,更多的時候它其實充當了一個套利的工具,所以關鍵在於你怎麽對待它。就象鴉片,它也是可以做為藥品的。

典型的例子是Option即期權,通過買賣CALL和PUT而與正股相配合是可以無風險套利的。比較常見的做法之一是賣PUT,比如巴菲特和段永平都這麽幹。

賣PUT的意思,就是你創設並賣出一個未來的沽出權利給對手,比如Facebook在20美元的時候你認為它有價值,那麽當時你可以賣出一個半年的PUT給 別人,如果半年後FB跌到20美元以下,比如18塊,你必須以20美元的價格買入對手的股票。由於你在賣這個PUT時,會先收取2美元左右的手續費,所以 實際上你的成本只有18美元,並沒有虧錢。

反過來,如果FB的股價在半年後漲到20美元以上,那麽因為對手不會以20美元的低價格賣給你,所以你那2美元的手續費就白賺了,半年有10%的無風險收益率也很好。

對於資金量大的機構投資者,投行甚至可以為你量身定做衍生產品,比如前些年史玉柱與投行簽的期權協議等等。

五、港股財報披露比A股差

香港市場是很奇怪的,除創業板外,大部分公司不披露季報,這既和A股不同,也和美股不同,比較規範的是臺灣,它們要求上市公司按月披露營運信息。

香港的會計年度劃分時間也很自由,不像A股必須以12月31日為年結日,這方面香港和美國比較類似,由上市公司自行定會計年度區間,港股多數是12月31號和3月31號為會計年度截止日。這里有個好處,就是我們研究財報的工作可以適當分散。

港股財報最大的特點就是外觀花花綠綠煞是好看,像安利芳(01388)的年報那真是堪比《花花公子》,但多數公司披露的信息內容簡單粗糙,對比A股是非常明顯的,基本上很多公司是只要滿足了港交所和證監會的最低披露要求就算完成任務了。

比 如年報里的現金流量表,經營活動就沒有主表,用附表替代了,而中報幹脆只列只個大數。報表附註更是簡單,很多會計項目上市公司想披露明細就披露,不想披露你啥也看不到,主要的附註也可能因為完全沒有明細展開或說明而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加上中外會計準則略有區別,以及香港公司的會計科目名稱和歸類相對自由, 這讓很多朋友看起財報來吃力不討好。

我們對比雨潤食品(01068)和它大陸的大陸全資子公司南京雨潤的年報就能看得很清楚,上市公司雨潤食品的會計報表部分才70頁紙,但子公司南京雨潤的報表部分有107頁紙,很多的會計科目,大陸子公司的披露要詳細得多,香港上市公司往往是一筆帶過。

不 過事物都是兩面的,你剛剛開始看港股的財報時吃力不討好,能獲得的信息少,那別人看財報時其實也一樣的。由於內幕交易控制得比較好,所以對機構來說其實也差不多。這樣,如果你能多花些時間去研究分析財報,去公司和行業網站及同行研究報告里多搜集信息,再配合一些草根調研,那麽你就可能會成為對這個公司掌握 信息最多的人,從而獲得信息的差額優勢和超額的投資收益。

第二部分、港股花樣繁多的資本運作手段

一、買新股可能讓你破產

香 港市場比較成熟,資本運作手段很多,遠比A股要複雜。比如新股上市可以不融資而掛牌上市,融資的股票,所謂的國際戰略配售,實際的投資人有可能就是我們這 種中小投資人。筆者曾參與過不對外公開發行股票的新股申購,是經紀人私下通知的,當時感覺那股票比較熱,結果開盤就賺了一倍多。有些不熱門的股票,經紀會說只需認購一手就返現金一千幾百或送Iphone之類,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虧錢。

而 一些參與認購的基礎投資者,有些可能真是戰略投資入股,有些則可能是和大股東私下協議做托的,比如經常性中地雷的某女股神就是一例。又因為港股IPO經常 是包銷,包銷商不遺余力的托市是必然的,所以不能認為有戰略投資人助興就是這票安全值買,這里邊水很深,關鍵還是自己得對公司的估值能有把握。

在 A股但凡打新股,鮮有賠錢的,主要是炒新熱潮高中簽率太低。港股一般會保證每人中一手,所以如果覺得票不錯,那可以開多些戶頭去申購(同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券商開很多個賬戶)。但香港的新股開盤是完全可能破發的,不像A股幾乎包賺錢,所以打新前的基本面分析很重要,然後決定投入的資金及孖展比率,用心做的話收益會很不錯。

打新股進行孖展是很正常的事,但有時候因為你分析公司有誤,比如基本面並不好估值不便宜,市場申購的金額少,那就可能會讓你以自有資金幾倍的比例抽中新股,當開盤那天股價大跌時,你會損失慘重,所以在香港打新股是可能打到破產的。

新股開盤後,有經驗的投資者一般都是立即拋售套現,不論盈虧多少。因為據統計,香港的新股在一年半截內大部分會跌破發行價,不少公司股價會腰斬。而民營企業,三年內中地雷的概率高得驚人,筆者曾經吃過大虧。

比 如2010年上市的思嘉集團(01863),當初是招商證券承銷上市的,招商的股友在招商證券持續不斷的看多宣傳下,不少人都買了。筆者最初很排斥思嘉, 因為它盈利能力太強,而核心競爭力始終無法分析清楚,加上它是新股,並且是福建股(福建公司中地雷的概率相對很高,其次是東北股,這個不是地區歧視,確實是統計結果)。

但 後來上公司網站看了《思嘉慧報》,加上天天看到別人討論,態度慢慢改變了,從懷疑轉為看多買入,之後在獨董辭職、大二股東減持的利空消息下仍然堅持持有,最後業績下滑,市場重新解讀為誠信問題,兩者結合,造成了股價雙殺!還好當時買得少成本低,在年報後果斷割肉出局,只虧了2成。現在這股票已經因財報問題而停牌,股價從當初的6塊多跌到了停牌前的1.37元。

筆者認識一個某證券公司的網友,他重倉買了1000多萬,以前3塊左右時還常打電話問怎麽辦,跌破2塊的最近一年已經沒聽到他的消息,最近問他,說在1.8元割肉了。

筆 者還中過歲寶百貨(00312)的地雷,這公司是2010年底上市的,從2塊錢跌到2012年的8毛錢時,因為歲寶百貨就在深圳,心想這公司看得見摸得著,股價也腰斬了,覺得便宜就投機買一點,結果第三天就停牌了,之後換了核數師,原因是大股東挪用現金,收入和利潤倒是沒有做假。直到去年底它才複盤,複 盤當天趕緊在集合競價時全拋了,虧損30%,還好只有一成多倉,若不果斷割肉會更慘,這票現價只有0.37元。
所以得堅持一條原則,上市沒超過3年的民營港股,堅決不能碰。

二、增發和配股就像剪羊毛

港股有一個慣例,就是每年年報後,董事會都會提請股東大會審議批準董事會在來年適當的時候可增發不超過20%的新股而不需要再開股東大會。這樣,大股東完全可以在股價低迷時再打個8折配售20%的新股給所謂的獨立第三方,實際上這些人是不是獨立的呢?

也 有臨時公告向全體股東增發或向特定投資人增發的,向全體股東增發時,經常會大幅折價,相當於強制小股東去購買,因為不買的話除權損失很大,這個時候股價往往會暴跌。比如2010年底誌高控股(00449)曾巨幅折讓82%增發50%的新股,股價立馬就暴跌了一半,到今天股價不到2成了,誌高空調在業內也是 有頭有臉的知名企業啊。

筆 者所指的配股是老股東向特定投資人折價出售舊股,一般是通過投行或券商代銷。大股東或二股東配股基本代表了他們不看好公司發展,改善生活之類的借口難以信服,這些股份毫無疑問是會轉到小股東手里來的。比如華寶國際(00336),大股東一邊拉擡股價一邊配售舊股,累計套現了近100億元,盡管這票沒有增 發,但實際上這100億就是小股東掏了腰包。雨潤食品(01068)的大股東則是一邊高位增發一邊配售舊股,累計套現了50億,類似的案例非常多。

三、CB(即可轉換債券)是攪肉機

CB一般是兩種,一是借殼上市時或老千股發行天量的低價CB,把股價拉擡上去後行權換股然後轉給代銷商,最後慢慢散貨給小股東,坑人無數;二是真實的融資需求,既有債券的保底收益又有可能轉股的超額利潤。

但香港的CB似乎可以隨意修改行權價格,比如李寧(02331)向TPG發的CB,去年就趁著增發無恥的大幅下調了行權價格,這種行為就是出老千。基本上,港股凡有CB的,都不是什麽好現象。

有CB的股票筆者中過地雷,它是中國綠色食品(00904),大約在兩年多前,出年報的前一天買入中國綠色食品,看它估值低,也有分紅,想投機一把,結果晚上公告說年報要推遲幾天出,第二天股價暴跌40%,最後財報出來並沒有任何異常,但股價卻再也沒回上去。

中國綠色食品的報表上,常年趴著上十億的現金,它除了CB外,並無銀行貸款,而且可轉債的利息率以前是很低的,所以看似不是大借大貸問題。

去年中它終於出公告說原本即將到期的13.5億人民幣可轉債無力償付,建議先付尾數,其余10億展期3年,並大幅上浮利率,結果不但這個可轉債跌到50塊以下,股價更是從以前最高的10多塊錢跌到了現在的9毛錢。

不 過,如果你對公司和CB足夠了解,也還是有套利機會的。就拿中國綠色食品的這個CB來說,它到期後上市公司無力償還,提議債權人展期,從而導致CB價格從 106塊跌到45塊。由於上市公司並無銀行貸款,業務也還是有相當比例是真實的,大股東顯然不願意放棄上市公司這個平臺而違約清算,當時先是拉了沱牌酒的一個子公司進來定向增發,收的資金可以先付CB中的25塊錢,同時也上調了CB利率並下調了CB轉股價格,並分三年還本付息。

那麽這個CB在45元買入其實是非常便宜的,投資者完全可以將CB換成股票然後折價拋掉而獲得一些利潤,可以說是一個無風險的套利。

中 國綠色食品的CB在新加坡交易,關註的人極少,基本是歐美機構在定價,由於歐美機構對中國的企業並不了解,很多時候只是因為看好中國或看好某個行業而分散配置一點,占基金倉位一般都很低,經常不到1%,所以一有風吹草動,這些基金往往都是無條件斬倉出局,這就導致CB的價格有時像股票一樣大幅波動。

由於債券的受償權利在股票之前,所以實際風險是要小很多的。大陸人由於關註這些產品少,券商又沒有公開的報價和宣傳資料,同時單筆交易一般在100萬港幣以上,所以交投很不活躍,也因此存在投資的機會。

四、優先股的轉換危機

似 乎香港的優先股都是為轉股而設的,一般是在借殼上市或收購時配套發行,類似CB。也有還比較靠譜的優先股,比如中集安瑞科(03899),由於當初中集借殼介入時發行了大量的優先股,為了保證25%的流通盤比例,中集安瑞科近兩年一路上漲而中集一路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同時配售套現,可股價至今漲勢不止,原因是中集安瑞科的業績確實不錯。

五、回購也可能是象征性的

每 年年報後,董事會都會提請股東大會審議批準董事會在來年適當的時候回購不超過10%的股本而不需要再開股東大會。一般來說,回購股票都有利於提高老股東的 每股收益,也是維持二級市場價格的利好行為。但很多時候,公司其實只是象征性的回購一點股票,做市值維護,以便大股東之後減持套現或增發新股,所以這個也還得具體分析。

六、私有化會終止長期持股計劃

一說到私有化退市,我們就能聯想到阿里巴巴,這個神一樣的公司最近為了選擇在香港或美國上市而花招頻頻。目前A股市場除了少量吸收合並退市情況外,還沒有出現過大股東全額收購股權從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場上,每年都有好多宗。

比 如當年的阿里巴巴(01688),這個公司2007年以13.5元,超過100倍的PE上市,上市時味道做得很足,就如同現在頻頻出手收購概念公司造勢一樣,當時市場關註的是它的高成長,所以開盤價高達30元,250倍的PE。5年過去了,盡管阿里巴巴的利潤翻了一倍,公司經營也很健康,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到6塊多錢,投資者損失慘重。

如果我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以為業績增長最終會帶動股價上升,那你就錯了。為什麽呢?因為大股東並不怕股價下跌,它甚至喜歡下跌,去年2月,在股價極度低迷的情況下,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香港市場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IPO,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上市公司被大股東玩波段遊戲。所以,就算是報表數據良好,價格低廉,小股東也是可能沒法將價值變現的。

A股盡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但還沒有私有化案例出現,這也證明了絕大部分A股的估值其實仍然不夠吸引力。未來A股在全面做空機制形成後,加上改為註冊制使得容量不斷擴大估值下降,可能會出現私有化案例。

第三部分、融資融券與完善的沽空機制

一、融資買入

在 香港,融資融券最初是一種自發的市場行為,後來一直到80年代才形成統一規定。所謂融資,在香港通常稱為“孖展”,取的是美國對此業務的叫法 “Margin”的諧音,即客戶以自有證券做抵押通過證券公司等借入資金購買股票或申購新股;所謂融券,也稱賣空,即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股票後賣出,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所借股票買回還給證券公司。

在香港市場操作孖展業務,投資者根據需要在選定的證券公司開設孖展賬戶(保證金賬戶),超出自有本金的部分由證券公司或銀行以客戶帳戶上的證券作抵押提供融資支付。

一 般來說,哪些股票可以進行孖展交易,會由證券公司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而孖展比例(孖展融資額占購買證券所需全部金額的比例)亦會不斷調整,例如40% 的孖展比例,即你買入10000元市值的股票,自有資金必須為6000元,孖展融資4000元,由此資金杠桿為1.5倍。

一般來說交易軟件上可以看到比例值,資金較大的專業投資者,可融資標的和融資比例都可以直接和券商談條件。
投資者開設孖展賬戶,可以博取更高的投資收益,但同時,也會杠桿放大風險。另外,證券公司也可以將孖展賬戶內的股票,不經客戶同意而出借給融券做空的人,這極大的方便了借貨做空。

二、融券做空

A 股現在雖然也有融券業務,但沽空機制並不完整,一是開戶券商能借貨的比例很低,多數時候根本沒貨可以借,既不能直接向其他股東借,也不能讓券商直接從開保證金賬戶的客戶里劃走;二是平倉方式單一,無法場外交易平倉;三是內地監管層有對造假的包庇、對泡沫的容忍和對沽空的罪惡態度。
在香港的融券交易中,賣空的基本都是藍籌股,開戶也比較麻煩,得特別申請並經香港稅務局審批,前後歷時一個月。買賣時首先需要向證券公司或是股票經紀人借入股票,在市場上賣出,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內從市場上買回股票還給證券公司或是經紀人。

此 外,在融券交易中,通常還會涉及第三方,因為證券公司或是經紀人如果自己手中並沒有股票,就需要向其它證券公司或是基金公司等借入股票,並轉借給客戶,這之間的借貸利率完全是雙方協商的,不同時間不同的股票可能借貸利率都不一樣,一般要比按揭貸款利率高4-5個百分點不等。

筆 者沒有直接參與過融券做空,但曾有幾次因為分析財務造假而和做空機構有“親密接觸”。實際上機構做空多數時候並不是因為財務造假,而是公司出現業績下滑的拐點時,業績和估值雙殺出現前進行的戰略沽空,比如今年的百麗國際(01880)。如果是發現財務造假而做空,那麽:做空首先要評估一下大股東的實力,一般來說,嚴重做假的公司都是民企,而國企特別是央企,沒有嚴重做假的動機,最多是為了政績做短期平滑,或是資金挪用,多數是不作為窩里鬥無效率。民企的老 板如果實力雄厚,那他可能在短期內托住股價,這對做空應該會很不利;

二是做空時機的選擇,最好是在業務和市場的拐點處爆料,因為做假的證據掌握在做空者手中,你可以等待和選擇在任何時點曝光。做空時,你應該要先借入股票談妥條款之類的,時間就是金錢,選時不好逆大勢而為的話,風險可能是無窮的;

三是做空的證據要硬,讓大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人沒有反駁的余地。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懷疑人家做假,我們可以選擇回避它,因為我們不是公司內部的人,很難得到確鑿的證據。但你要做空的話,沒有證據就不行,不但起不到震憾效果,還容易被公司反咬一口。

畢竟你是希望股價下跌的,下跌得原有的小股東拋掉手中的股票,而一般人都會有稟賦效應,寧願做斯德哥爾摩癥患者,也不會輕易認錯割肉出局;

四是選擇的標的要適合平倉,因為你先借貨賣掉後,最終你總是得買回來還貨平倉的。所以如果大股東持股比例過高,那你在二級市場上就很難買回足夠的貨而股價不上漲。

如果想場外交易平倉,特別是股價長期停牌的那種,因為借貨是要付利息的,所以最好是選股東中有大私募的股票,若是公募,人家可能不收表現提成費,所以公募寧可硬撐著讓賬面好看些也不願意折價賣股套現止損,這就使得沽空方無法買回股票平倉,不能平倉你就得不停的付利息。

完善的沽空機制,長期有利於多空力量的平衡,但短期會加劇市場的波動。港股沒有ST和強制退市制度,但因為被質疑造假而停牌甚至清盤退市的事件時有發生。一旦長期停牌甚至退市,投資者可能血本無歸。

綜上所述,投資港股雖然有很多的機會,但也會面對更大的風險,A股市場相對比較單純,投資者應該多了解兩地市場的差異,以避開港股市場里的各種陷阱。

(源自:證券市場周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09

港股大時代進入第二階段:旗幟鮮明做多匯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7 08:57 編輯

港股大時代進入第二階段:旗幟鮮明做多匯豐
格隆 港股那點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清]陳淡然

本輪港股牛市的力度與空間都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到目前為止,仍有大量的人把這波港股行情只是看做全球股市都創新高後,資金尋找估值窪地的一種金融共振自然現象:用這種觀點看問題的人,恒指在你的模型框架里最多看到32000點。體現在你的行為上,你會小有盈利就誌得意滿,斷不會有傾全力而擊之,畢其功於一役的魄力與果絕。

兩千年前,項羽破鹹陽,本可乘勢剿滅劉邦定鼎天下,圓滿完成項氏大牛市,但“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匆匆引軍南歸。戰略大局觀上的糊塗與短視,令其最終不僅丟了鹹陽,更命喪烏江。

投資一如行軍,戰略大局觀才是將與帥的差距。格隆匯之所以迄今能為市場引導方向和關鍵節點,除了幸運,最大原因,是因為我們始終是“中國出發,全球視野”,我們站得比一般人略高一些——有一定高度,才可以俯視。

新中國建國以來,決定中國歷史命運,能稱得上戰略轉型的只有兩次:

1、第一次,1978年。

當時的背景是意識形態淩駕一切,被孤立的中國封閉而落後,缺資金,缺技術,缺產能,國民經濟頻臨破產……鄧小平1978年執政後,強力打破意識形態束縛,開始改革開放,允許多種生產力形態並存,打開國門,引進外資、技術、觀念、人才。

這個階段的最大標誌與烙印就是“引進來”。核心與主線是資本引進來。

這次戰略轉型,一舉奠定了中國後來30多年經濟高速增持的基礎,中國這個古老的泱泱東方大國重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同時也讓類似德國大眾汽車這些積極響應和擁抱這個歷史大趨勢,積極進軍中國內地的外資賺了個盆滿缽滿。

2、第二次,2015年。

當前的背景是,經過30多年以“引進來”為特征的改革開放,中國過往依賴“高投資、高耗能、高汙染、低人力成本”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而幾乎在所有行業都集聚了大量的過剩存貨、產能,以及民間剩余資本則找不到需求與去處。習李新政後,經過前期2年的準備,在2015年開始正式實施中國的第二次戰略轉型:推進一路一帶,推進亞投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輸出存貨,輸出產能,輸出資本——其核心本質是獲取強勢國際分工地位,占有和分享全球的資源與需求。

這個階段的最大標誌與烙印是“走出去”。核心與主線是資本走出去。

這次戰略轉型成功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未來能否從世界強國過渡到世界頭號強國,漢唐盛世是否重來,還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泯然眾人。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而且,這個轉型時不我待,必須以國家意誌強勢推進,盡快完成:

5月份,IMF就會開始初步檢討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組成。這個檢討5年才會做一次,人民幣錯過這次入選機會,中國人民幣國際化、輸出資本的戰略將會受到沈重打擊;

6月MSCI會討論決定明年是否將A股納入指數。如果順利入選,將為A股帶來全球上萬億資金,A股牛市維持(請註意,我用的是維持)與人民幣國際化也將順理成章;

最快5-7年後,中國將進入老年社會。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未來中國資本開放的力度與速度將會令絕大多數人都目瞪口呆:
如果明天開始,所有個人都可以申請QD額度出海投資;
如果下周就宣布深港通;
如果下個月所有國內公募基金都無需借助QD額度,而是隨意按照基金規模自由獲得出海投資的外匯額度……
格隆絲毫不會覺得吃驚:以上這些不在短期內盡快推出,那才是奇怪。

回到本小節的標題:中國戰略轉型,輸出資本的節點、通道與抓手是什麽?

是上海?是A股?
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當仁不讓,是香港。
這就是為何我們會如此旗幟鮮明強烈看多港股的原因:

是國家意誌,是時代需要。
所謂時也,運也,命也!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來說,她的戰略轉型不會像擲骰子那樣頻繁與隨意。這次戰略轉型將左右未來20年的中國。所以,這輪港股牛市的力度與空間必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你實在需要一個數字,煩請您複習一下格隆4月12日的文章:關於港股的大膽猜想:40—400—4000—40000。

格隆用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一句話做本段的結尾: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港股大時代進入第二階段

如果把本輪港股大牛市看做一部武俠大片,格隆會把本劇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物理反應階段(3月下旬——4月上旬)

主角:先期的潛伏者、地下黨與少量嗅覺異常敏感的南下中資誌願軍
配角:外資(洋槍隊、雇傭軍)
武器:格隆匯“港A股”、滬港通標的
劇情:中資、外資互不買賬,物理PK,你買我賣。“國際投資者開始認為香港股票哪值那麽多,北邊的錢來要買,就賣給他。”(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妙語)
特征:行情預熱,估值修複,特征是先開槍,再瞄準。滬港通當日南向額度往往早早耗盡,“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疾風暴雨,兩周內眾多格隆匯港A股翻倍。99%的投資人只是看到了,但既沒摸到,也沒吃到。
格隆匯號召: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第二階段:化學反應第一階段(四月中——至今)

主角:外資(洋槍隊、雇傭軍)
配角:絕大多數中資
武器:匯豐控股(0005)為代表的藍籌指標股(這是格隆的個人判斷,如劇情相符,純屬巧合)、部分港A股
劇情:中外資金經過一段比肌肉的“物理PK”後,開始起化學反應。外資不是吃素的,更不是來做陪練的。他們在資本市場的精明老練是絕大多數中資不具備的。第一階段戰略誤判的外資迅速清醒,並開始調集資金,無比堅決的重複一個動作:買入(這導致香港金管局在過去15天內11次向市場註資—見下圖)。這就是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所說的“但後來(外資)發現市場規則(玩法)不一樣了,又原班人馬,還將家里兄弟姐妹都帶來了。”
特征:這個階段中資沈迷初期的小勝,機會主義與騎墻主義的壁上觀盛行(周五滬港通額度竟然只使用了5億)。更具糾錯能力與戰略大局觀的外資則開始補倉和布局藍籌股。因此初期行情盤整牛皮。但隨著他們布局結束,更強力的藍籌指標股將迎來第一波強力反彈。而多數中資將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成為本輪藍籌股行情的看客。
格隆匯號召: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匯豐控股

第三階段:化學反應第二階段(預估時間為6、7月開始)

中資被動參與第二階段外資主導的藍籌股行情後,雙方資金再次深度化學反應,中資開始“整風運動”,清理思想中的“打平就能出線”、“小勝即安”的保守主義思想。在香港普選政改方案6、7月通過後,正規部隊解放軍開始成建制跨越深圳灣,並迅速重奪行情主導權。絕大多數中資股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第四階段:琴瑟和諧階段(預估時間為7月或以後,並延續2年左右的時間)

潛伏者、遊擊隊、誌願軍、解放軍、洋槍隊、雇傭軍、大媽軍團統一思想,旗幟鮮明,合力做多中國,做多香港。無論格隆匯港A股,還是藍籌指標股,港股遍地開花。

以上階段分析,純屬格隆杜撰,不具參考意義,僅供參考。

但,請記住這個新階段格隆匯的新號召:

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匯豐控股。

為何是匯豐控股

恒生指數指標股不是只有匯豐一家。

格隆為何唯獨垂青匯豐?

是的,外資個頭大,只有騎匯豐這樣的大象,才騎得上去。這是理由。

是的,匯豐是恒指第一權重股,撬動恒指的最好杠桿,非他莫屬。這也是理由。

但最關鍵的理由其實很簡單:看完了格隆前面對行情劇情階段的劃分與分析,你該明白目前仍是中資、外資PK階段,而不是琴瑟融合階段。如果你是外資,你錯過了前面那一整波港A股行情,然後憋著一肚子火,辛苦布局了一批與恒指掛鉤的大盤股,你會怎麽做?

是的,答案只有一個:幹翻匯豐!

用阿基米德的杠桿把恒指撬起來。

格隆先帶各位看看恒生指數的成分股比重表:

(圖片來自恒生指數公司官方網站)

圖中清晰可見,匯豐是恒指第一大成分股,比重高達11.37%。那麽簡單來算,就是匯豐每漲1%,就能撬動恒指30個點!今天恒指28000點,到格隆預計的40000點還有12000個點,不說最後匯豐真扛起半壁江山,匯豐,騰訊,中移動,恒指三劍客,呈三分天下的局勢總是可以的!匯豐分3000點的任務,也就股價翻倍。沒有匯豐這個杠桿,恒指上40000點就是一個夢。要知道目前急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港交所在恒指里才占2.52%,排在10名開外。就算把港交所搞上天了,恒指也不會有多大變化的!

只要匯豐拉了起來,恒指就必定會漲,只要恒指漲了,港股的大型股(如友邦保險)以及中型股乃至各種股票權證(要知道小票都是沒有權證的)必定也會爆漲!那麽外資必定可以從近兩周布局的大型及中型股中獲得豐厚的收益,而這塊也是恰恰中資布局較少的。

大指數,大資金,大布局,大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戰略高度,世界級的玩家!更為可怕的是外資驚人的執行能力!戰略一旦確定,戰術毫不動搖,下圖可見:


更為關鍵的是,現在拉匯豐可比拉港交所容易多了!




格隆另一個鐘情匯豐的是其輪子的佐證。但凡有做輪子經驗的(格隆並不是建議大家做輪子。輪子杠桿高,風險大,投資輪子務必慎之又慎)都知道,輪子對正股是有助漲作用的,因為在一個牛市里面,權證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股票上漲的催化劑。理由很簡單,推動股票上漲,權證可以獲得暴利,然後進一步推高股價,形成了一個互動的正向循環。最明顯就是前期港交所(00388)的表現。港交所本月兩度破300元創新高,“天價輪”登場及散戶“刀仔鋸大樹”的心態,令該股認購證交投(昨錄83.8億元)連續兩日超越正股(昨錄67.7億元),為2007年來首見。有初接觸港股的內地股民更把窩輪當正股炒,每每一擲數十萬元買輪。輪商透露,近日有人一口氣買入五六球(五六百萬元)港交所窩輪,幾十萬至上百萬元交易也增多,在“滬港通”開通前,一般註碼只涉及數萬元。”


看完港交所的天價輪,格隆再帶各位看看匯豐平易近人的輪子,你有沒有港交所180元時的感覺:


(格隆再次提醒,舉輪子的例子,只是為了側面佐證匯豐的吸引。輪子投資風險大,務必謹慎。)

在格隆完成了本文後,傳來了匯豐可能把總部從英國遷冊回香港的傳聞。這未嘗不是撐桿跳者放的煙幕彈,但無論如何,經理了罰款風波、換帥風波沖擊的匯豐,真的是最好的撐桿跳杠桿之一。

好了,說了這麽多,格隆在強調一次格隆匯第二階段的號召:

從今日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匯豐。

一點反思

格隆最大的優勢,可能是既比較熟悉內資,也比較熟悉外資。過去十幾天,格隆眼看到的是外資源源不斷,洶湧而入!而中資則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個的確值得中資反思——事實上我知道不少中資香港的自營部門過去十幾天在大規模減倉——現在很難說減倉是對了還是錯了。但概率上,格隆傾向後者。

第一戰咱們贏的太輕松,果然還是松懈了,當我們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當中,外資已經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的運兵送糧了,整整過去兩個星期我們卻毫無反應。

中資的投資還是偏機會主義,看看滬港通的額度使用情況就知道了。在這個港股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機會面前,外資在錯判之後迅速認錯,堅定不移的做多。而我們卻退卻了,猶豫了,明明一開始是居高臨下占盡優勢的。

幾點呼籲

1、請外管局、中國證監會盡快放開個人QD額度,以及所有公募基金的QD限制;龐大的外匯儲備與其被動隨資本撤離而投放,不如主動配置。

這些不放開,人民幣國際化將只是個口號;

2、請港交所解放思維,提供港股免費行情。香港資本市場只有與內地發生“化學反應”,有機融合,才可能引來活水與生命力。行情收費掙的是小錢,算的是小賬,引入龐大的內地投資者才是大局。

放開免費行情,港股成交量將輕松翻倍——這才是大賬,才是共贏;

3、請香港立法會的反對派順應民情,在6、7月的普選政改投票中投贊成票。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的戰略轉型不是擲骰子,未來20年能看到的大機會,只有這一次,香港如果不抓住這次歷史機會,任由族群撕裂,社會原地踏步,於人不利,於己不利,最終必然被邊緣化。

很多時候,投資都沒有最優方案,只有次優方案。

政治也是!

【海外投資,上格隆匯】——中國人做海外投資的最專業平臺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2

旗帜传媒:草根网络自制剧

1 : GS(14)@2010-11-28 12:18:08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26/169782.html

    没有韩三平和华谊兄弟的身影,没有一线明星,不在电视台上播放,从创意到发布只用3个月,每集只有10分钟——这就是眼下标准的网络自制剧形象。
               
           没有韩三平和华谊兄弟的身影,没有一线明星,不在电视台上播放,从创意到发布只用3个月,每集只有10分钟——这就是眼下标准的网络自制剧形象。
  如今,《老男孩》《指甲刀人魔》《欢迎爱光临》等自制剧正在网络上被疯狂的点播着。而在《爱上男主播》的制作名单中,旗帜(上海)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旗帜传媒)名字被大家发现,在与新经典影业集团、土豆网等机构的合作下,以旗帜为代表的网络影视剧创作新势力,希望能在央视和湖南卫视的娱乐“垄断”下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视频网站的“空白”
  “《蜗居》只在电视台完整地播出过一次,便被禁播了,很多人是通过视频网站收看的。” 华扬数字集团、旗帜传媒CEO苏同看到了《蜗居》视频在网络上惊人的点击量,开始思索网络剧的可行性。“能不能我们也制作一些网络剧,即能提高流量,又能带动视频广告,让网站和广告主都受益。”
  在创建旗帜传媒前,苏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主流视频网站都是他的合作伙伴。 2010年8月,苏同在某个场合遇见了这几家网站的高层,并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制作网络剧的想法。很快,这些视频网站就与苏同一拍即合。
  苏同深知,目前各大视频网站正在为缺少优质的视频播出内容而忧虑,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共赢”模式:“我们和几个视频网站共同出资制作影视剧集,在几家视频网站上同时播出,网络剧中涉及的植入式广告,以及后期在各大网站中产生的贴片广告的利润由投资人共享。”
  其实,在视频网站纷纷上市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盈利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而对视频网站而言,播出内容版权问题及购买成本偏高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引进一部好的电视剧,并在网络上播出,视频网站每集就要付出十几万的版权购买费用。”苏同表示,“而每年的优秀电视剧又少之又少,视频网站能够出卖的广告空间非常小。大家都在想自己制作出内容,以弥补内容上的不足。”
  但是在制作内容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每个网站都想制作自己的内容,比如土豆就不会播出优酷制作的网络剧,这样就产生了资源的浪费。”苏同说,“如果我作为第三方独立的非平台公司来牵头制作高品质的网络剧,然后共同播出,就可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最初,苏同只是与优酷、土豆和奇艺一拍即合,后来搜狐视频也加入进来。
  “其实算一算,整个网络剧300分钟,每集10分钟,制作投资加上推广费用只有100多万,平摊到5个投资人身上,每家也只有几十万元投资。相比购买电视剧版权而言,这是非常划算的。”苏同表示。
  典型的快餐文化
  此前,网络上也已经出现了《老男孩》《指甲刀人魔》《欢迎爱光临》等最新出炉的网络短片、网络影视剧,并受到用户欢迎与媒体关注。因为网络剧不受监管,不用花费审片所用的6个月时间,因此,苏同认为网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应迅速。
  旗帜传媒推出的第一部网络剧《爱上男主播》从策划到上线,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不同于广州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虽然是网络剧,但是我们还是要求制作精良,因为品牌商的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都会对内容和制作有所考虑。”
  网络剧的利润模式很简单,就是节约成本、创造利润。“所以,在选择剧本的时候,我们首先排除了古装戏,而选择了节约成本和广告商青睐的当代故事。”苏同在中国网络文学中挑选剧本,并定下了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编剧王芸的人气网络小说《S女出没,请注意!》,最终改编成网络偶像剧《爱上男主播》。
  在选择好剧本后,苏同又请来导演,并让北京电影学院和中戏即将毕业的影视新人来担任男女主角。



 而整个拍摄过程只用了23天。  在此期间,《爱上男主播》集合了宝马、KAPPA、联想等一线广告主,并与DOUBLE CLICK(网络广告行业领先的投放监测管理平台)合作。当然,这只是苏同的第一次尝试,“网络剧制作流程非常快,所以我在考虑,为了增加观众的快感和黏度,今后可以让观众来参与决定剧情走向,我们一边互动一边拍摄,甚至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结局的版本。”
  挑战央视和芒果?
  每年能够在央视和湖南卫视等强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非常有限,而评判一部电视剧的价值重要与否,便是会否在这些权威平台上播放。
  “现在,我们可以打造一个联合的视频平台,一个视频内容可以在多家视频平台上联合播放。”苏同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制作出一批不仅在一个网络平台里播出,而是在整个视频领域播出的网络剧,其覆盖、收视率足够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电视媒体媲美。”
  在优酷内部一位人士看来,“实际上对于网络平台方来说,也要考虑主动做一些差异化的事情。我们希望得到一些,跟传统电视台、传统电视剧制作公司牵头做的稍微有点差别的剧。”而这位人士的话也表明,视频平台也迫切需要特色化的内容,不愿再跟随电视的脚步。“我们开始与一些独立的网络导演、电影导演,甚至大的电影集团合作。其实大家都在尝试,比如做一些更适合年轻受众、主流受众的内容。当然尝试也会有风险,这大概就是这个开放的平台更容易被各家为竞争对手的视频网站同时接受的原因吧。”优酷人士如是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