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原材料價格上升未必一定是災難 精工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550

關心企業的原材料價格走勢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企業有沒有抵禦原料價格上漲的能力。而正常來說,只有兩個途徑。

1.) 改善內部產能,減少浪費,以盡量降低平均成本。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很減成本始終有限,公司最終的毛利還是會受損。

2.) 利用公司的議價力提價,將成本轉嫁客戶,甚至從中獲利。2698真真就是這樣。其實有留意開棉既都知道,今年棉紗價格一直漲得比棉花快。那麼紡織企業又何以會吃虧呢?

事實上,下半年為紡織業傳統旺季,特別係棉企。因由冬天將至,又要預備下年的農曆新年銷售,下半年製衣業對棉紗需求一向比上半年為多。而2698多 年來既業績走勢就已經係一個好好既証明。不少訪問都顯示,受影響最大既反而下游的製衣公司及衣服銷售商,特別係OEM廠家。再者2698既報價係同業中一 直亦處於較低水平。(點解?? 成本效益+熱電廠已經係理由啦~~)

邊個頭痛,邊個笑,豈不是一清二楚嗎?

但不管如何,2698已立於不敗之地。PB 0.5倍不到, 2010預測PE只 5倍 多少少。仲有成6%派息率。就算市場唔立即認同,亦已有足夠"守"既條件。

 

行業報告一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nstock.com/index/gdxw/201009/892450.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58

公銀併民銀 全民大災難

 
2011-3-21 TCM




台灣金融業流傳一個故事。

約莫三、四年前,一家總部設在歐洲的私募基金,來台入主一家民營銀行,它用該民營銀行股票向公股銀行質借,貸款利率三%,利差約兩個百分點。公股銀行總經 理看到這宗放款案,感動莫名說:「怎麼那麼好,居然能拿到利差兩個百分點的案子?」

場景轉到歐洲總部。這家私募基金總經理也看到這宗貸款案,也感動莫名:「居然有人用三%借給我們?在我們這裡七%也借不到,真是太好了!」

借貸雙方都叫好,這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台灣業者認為「賺很大」,歐洲業者卻覺得台灣業者「虧很大」?

今年一月,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一份報告指出,穆迪評比的台灣十家銀行,二○○九年平均利差(NIM)只有一‧四九個百分點。相較於亞洲銀 行平均利差二到三‧五個百分點,台灣只有一半水準。

困境:小銀行多,殺價競爭 透過有效購併,才能健全體質

為何這麼慘?關鍵在於:規模太小、家數太多,導致殺價競爭。利差低、不賺錢的後果是什麼?至少有三項:無法應付巨大風險,無法到國際競爭,無法留住人才。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指出,如果銀行賺得錢不夠多,能累積的資本就少,若發生金融危機,銀行可能無法支撐,「所以銀行一定要夠強、賺得錢夠多、資本 要夠大,才能應付風險,不需要政府動用老百姓的錢。」

他分析,台灣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臺灣銀行,資產約一千億美元;其次是三商銀、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大概都是五百億美元。但中國的銀行,多是 一兆美元到一兆五千億美元,渣打有五千億美元以上,星展銀行有兩千億美元。「你如果太小,沒辦法有規模做國際業務,而且吃不下比較大的放款,很容易單一筆 就把你占滿額度。」

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也認為,兩岸交流以後,台灣的銀行太小,到對岸去力量微弱,大陸銀行來台,台灣的銀行也比較沒有防衛能力,「從攻擊的角 度、防衛的角度,台灣的銀行都應該有更強壯的規模。」

他並提醒,金融業口袋夠深,薪水才上得去,「現在兩岸人才競爭,台灣如果不去擴大規模,不去擴大口袋的深度,基本上台灣金融業人才也留不住了。」

那麼,公銀併公銀、公銀併民銀、民銀併公銀,民銀併民銀,這四種模式,哪一種對台灣金融業最有利?

其實,「民併公」對金融業最加分,但因二次金改烏雲籠罩,目前看來最不可能;「公併公」、「民併民」,縮小競爭家數,也有加分;唯獨「公併民」對台灣金融 業最不利,這也是市場最擔心的模式。

方式一:公併公 會更沒效率,且飯碗難擺平

先談「公併公」。王嘉樞比較了台灣與韓國的金融產業,韓國前五大銀行市占率是八九%,台灣前十大銀行加起來才三分之二;「如果把state bank(公股銀行)八家變四家,台灣的產業結構就是跟韓國差不多了。集中對整個價格的環境會比較有改善。」

一位金融業高層則強調,雖然民間業者最希望「民併公」,但如果現階段不行,「公併公」對市場也有幫助,「公併公對我們不會有負面,事實上反而是正面,他即 使變大了,反而是更大的沒有效率而已。」

「生物學中,近親繁殖的物種,品質都比較差,甚至滅種。」一位民營金控副總經理預言。因此「公併公」,民營業者並不擔心。

但「公併公」也不容易,立即碰到「位置」與「飯碗」問題。算光是八家公營行庫員工數就有大約五萬人,董事長、總經理一大堆。「現在是有兩個決策,要為了這 五萬五千人,還是要為了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政治上的決定。」王嘉樞提醒。

方式二:公併民 金融監理變黑箱作業,風險升高

既然「公併公」走不通,若透過「公併民」來擴大規模呢?

這是現在民營業者最擔心的方向。三月初,財政部長李述德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證實,將由國營的臺灣金控購併國華人壽,開了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問題保險公司的先 例。無獨有偶,今年初開始公股銀行大舉加碼買進國票金控股票,意圖在六月的國票金董監改選「卡位」,儘管財政部否認指示公銀買股,但李述德先前一席「爭取 公股權益」的談話,讓市場議論紛紛,擔心這一連串動作,是否意味公股銀行將是新一波金融整併的發動機,透過「公併民」的手段拓展公股在國內金融市場的版 圖,不再往民營化的方向前進。

「我覺得這樣的話,就是disaster(災難)。弄擰了金融監理。把該監理的單位變成是一家人,反正都是公家的,這樣最好監理。而不去研究應該如何監 理,防範金融風險,」一位金融業高層說,台灣的公營行庫,「換總經理董事長是,綠的上來,藍的全部幹掉。藍的上去,綠的全換掉,而不看績效。」如果公銀併 民銀,市占率變大,但上位者只看政治不看績效,不只對台灣金融業是災難,對全台灣都是災難。

金融機構應做為資本主義社會有效分配資源的工具,但金融國營化很容易受到政府或民代壓力,做不當放款,將阻礙金融的有效分配。

台灣銀行業的淨值報酬率很難看,就是因為公營行庫帶頭殺價,公營行庫雖名為商業銀行,實為政府銀行,沒有商業邏輯,又要買立委的帳,又要紓困企業,如果公 營的市占率再提升,幾乎可以判定,台灣銀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直接出局。

舉例來說,十年前的企金風暴,踩最多地雷者,不是民營的中興銀行、中華銀行,而是公股銀行;其後,為了支持政府兩兆雙星政策,對「雙D」(TFT-LCD 和DRAM)放款最多者,也是公股銀行;房地產、土地建築融資當中,有多少在民代關說壓力下放款?公股銀行心知肚明。

對於市場疑慮,一位財經決策官員指出,「公併民」現階段機率不大,因為「要顧慮的太多了。」

官員坦言,除非像是國華人壽這種問題金融機構,否則民營金融機構經營得好好的,也不願併入公股;就算真的談合併,也有很多技術性的問題要解決,因為除了市 場機制,公股還得兼顧社會觀感。以換股比率為例,公股要求的換股比率不能太差,否則一定被扣上「圖利」的帽子,但公股要太多,交易就很難談下去。

同理,臺灣金控「受命」合併國華人壽,官員說「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臺灣金控董事長張秀蓮則點出「不得已」的關鍵,她三月初列席立法院財委會,被問到為 何不由民營金融機構合併?她說,「(保險安定基金)賠這麼多,萬一以後市場反轉後,又會說我們圖利誰。」

方式三:民併公 易與圖利家族金控畫等號

張秀蓮的說法也點出了若要推動「民併公」行不通的關鍵,尤其是在扁政府爭議不斷的二次金改後,金改夢魘至今仍糾纏著國內的金融市場。台灣主要民營金控家族 色彩較重,但公股要釋出,有能力來吃的不外乎「吳辜蔡蔡」這些大財團,這很難不被質疑財團化。一位曾參與當時金改的決策官員感嘆,「民併公」的金改模式已 和財團化畫上等號,也難怪馬政府不願也不敢去碰觸。

方式四:民併民 最快達成規模經濟的選擇

至於民銀併民銀,目前看來最有機會,尤以小型銀行被併為優先。

王嘉樞指出,小型銀行整併一定會加速。因為,「這是一個規模經濟的競賽,你越早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你就能在這個upcycle(景氣循環上升段)、在未 來的順風上面,極大化獲利,因此產業合併的動機會加強。」

他指出,台灣有三十七家本土銀行,韓國只有十五家,以韓國為例,市占率只有一%甚至更少的銀行,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

李信佳則提醒,雖然由私募基金主導的銀行,獲利改善較明顯,也希望賣到好價錢,但它們太小,即使整併,對市場也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市場要有結構性改變,還 是要大型金融機構整併才行。

提醒:勿因弊案走回頭路 公股行庫民營化才有競爭力

至於「民併公」,從過去十年看來,是效益最大的併法。

台灣金融業購併過去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二○○一年至○五年,當時購併主軸是「民併公」,國泰與世華銀行合併、富邦與台北銀行合併,元大馬家入主有國民 黨色彩的復華金控、台新標下彰銀特別股為購併鋪路,都在此階段。回頭檢視這些購併案,在獲利、風控、市場競爭力,都有加分。接著「民併民」階段,主軸是外 商銀行購併本國中小型銀行,多數購併案也已發揮綜效。

因此,雖然二次金改爭議大,但民營化本身並沒有錯,如果因為弊案就不敢推動公股民營化,又不敢推動公股併公股,而繼續眼睜睜讓市占率過半的官股銀行在市場 上殺價競爭,則台灣的銀行獲利不良,政府要負很大責任。

金融股今年因利多匯集,表現可望超越大盤,但縱使股價有二○%、三○%的漲幅,但若沒有結構性的改變,包括放寬管制、推動合併等,股價不可能翻倍,短多也 不會變長多。這也是我們介紹台灣金融業十年谷底翻身同時,提出最沉重的警語。

【延伸閱讀】反民營化風氣再起?——台灣金融業購併大事紀民銀併公銀2001.11 金控法成立,第一波金改啟動 2003.10 國泰與世華銀行合併,國泰成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金控 2004.04 中信集團透過旗下中壽與凱基證聯手,獲官股支持入主開發金 2004.10 二次金改啟動,目標是公股金融機構減半,至少有三家金控市占率超過一○% 2005.01 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合併,富邦金資產躍居第三大 2005.06 元大馬家入主復華金控

民銀併民銀 2005.07 台新金標下彰銀十四億股的特別股,成為第一大股東,為未來購併鋪路 2005.08-10 開發金前總座辜仲收購金鼎證,後爆出涉內線交易 2006.01 美商奇異資融入股萬泰銀行 2006.05 日本新生銀行及Integral入股日盛金 2006.10 渣打銀行購併竹商銀,是台灣最次外銀收購國銀案例 2007.04 花旗銀行宣布購併華僑銀行 2007.05 中信金買下花蓮企銀 2007.06 荷蘭銀行標得台東企銀 2007.09 私募基金SAC和GE取得萬泰銀行八二%股權 2009.05 凱基證購併台証證券 2009.06 富邦人壽及安泰人壽合併,富邦人壽市占躍居壽險業第二 2010.07 金鼎證與群益證合併,開發金解套 2010.12 潤泰集團與寶成集團宣布拿下南山人壽經營權

公銀併民銀 2011.02 財政部指揮六大官股行庫加碼國票金,動機不明 2011.03 財政部證實將由台灣金控從「保險安定基金」手中接管國華人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0

七級核災難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9070

昨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調升日本福島核事故評級至最高的七級水平,與1986年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洩漏事件同級,這個公布說明,放射性物質 正大量洩漏﹐並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大範圍影響﹐日本政府需要擴展對策範圍。消息發表之後,亞洲區股市全面下跌,恆指裂口下跌三百多點,收報23,976 點。

上星期,一眾財演正興高采烈同你講,港匯轉強呀! 資金重返新興市場呀! 美國經濟數據向好呀! 國內加息,壞消息出盡呀! 港股估值便宜呀! 大市轉勢呀! ABCD大落後,短線可吼,兩蚊買入,兩個半止賺,個半止蝕呀! 睇好EFGH,買WXYZ購輪呀! 動態價值投資,刀仔鋸大樹,買LMNOP牛證呀! 本金唔夠唔緊要,可以問銀行借LOAN呀! 開個孖剪戶口,加大槓桿,回報更高呀! 仲唔夠本? 搵SHOW ME THE MONEY,層樓做埋二按呀! 可惜,在一片歡樂的背後,個市突然裂口下跌,你說怎麼辦怎麼辦?

笑話講完,回復正題,投資第一要訣,唔係問上望多少,回報有幾高,今個星期可以賺幾多成,今個月可以賺幾多倍,一年內可否搵夠上岸,而係問投資風險 有多高,下跌風險有幾多成,本金會否輸清光,輸清光之後會唔會仲要爭人周身債,比人追上門收數淋紅油,自己衰唔緊要,賭仔爛命一條,最多一死以謝天下,但 係你上有高堂,下有妻兒,你又會否連累佢地幫你還債? 本人開宗明義教人長線投資,如果你買入的是優質股票,突如其來的突發事件,令手中股票之股價突然下跌,根本對你沒有影響,你每天一樣照常生活,照常返工, 每年定期照常收到股息,年復年後手上資產照常升值,十年、廿年後你照常達致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96

災難之吻 蔡東豪

2011-4-29  NM



日本災難發生至今個多月,許多問 題漸趨明朗,以我最關心的製造業為例,牽涉日本企業的供應鏈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但現在的情況比最初的資訊真空有重大改善,至少知道情況有多壞。日本市場相 對上封閉,港商能銷售到日本市場的產品為數不多,大多數港商依賴採購日本物料,方向是單向。
據我所知,大部分日本工廠沒有因為地震和海嘯 直接受損,日本工業現在面對最大問題是穩定的供電,特別是生產精密產品,工廠的電源一定要穩定,不似寫字樓和家居,工廠即使關閉電源一段短時間,牽連也可 以很大。過去個多月,日本工業界不停跟電力供應商商討短期解決方案,應該取得初步共識。跟我公司有生意往來的日本工廠,全部都重新提交了供貨期,供貨量當 然有影響,但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日本災難無意中揭露了日本工業仍緊握着全球工業供應鏈要害,從飛機到汽車到手機,日製產品無處不在。我留 意到日製產品有兩個特點:第一、產品精密度高,不容易在短期內被台灣或南韓產品代替。廠商已面對成本壓力多年,日製產品價格比台韓製產品高很多,如果廠商 可以轉用台韓製產品,早已轉了,今時今日仍未轉的話,原因一定跟品質有關。此時急就章轉用台韓製產品風險很高,或是根本不可能,日製產品客戶唯有祈求日本 工業儘快復元。
第二、產品體積小和重量輕。體積小和重量輕的產品大都以空運作運輸,所以客戶庫存一般不高。以往廠商即使計算錯誤而缺料,可 立即下訂單,產品三兩日可送到,廠商漸漸地養成臨渴掘井。日本災難發生後,廠商查看庫存,發現日製產品的庫存不多,即是最少的正是將會最缺的。這時候廠商 苦惱不已,點解搞成咁?
弄至這局面其實又可追溯到日本。三十年前日本國力如日中天,製造業是日本經濟火車頭,全球製造業都往日本工廠取經, 被捧得最高的是豐田汽車,其中最受注目是豐田的Just-in-time(JIT)生產系統。顧名思義,JIT即是剛剛好,生產系統在適當時候把適當物料 送到適當地方,從而減少損耗,提高生產效率。JIT的精神是,庫存是浪費品,不但製造不必要成本,例如增加倉庫費用、減低流動資金等,更重要是過量庫存反 映生產效率偏低,直接影響品質;庫存是生產上的萬惡之首。
基金經理、分析員未必熟悉生產方面事宜,但一看財務報表,一定懂得把庫存跟營業額 比較,再看庫存過去幾年的走勢,判斷工業股的生產效率。庫存在工廠內是矛盾課題,生產部的表現指標是生產量,避免因缺料導致生產停頓,生產部一定要求增加 庫存;財務部要看實際數字,特別留意流動資金,有過量庫存,即是資金被壓死,不能變現金,一定向生產部施壓。生產部火併財務部,多數是財務部勝出,財務部 一句「影響盈利」,所有人收聲。
日本災難教曉廠家一個道理,供應鏈一旦出問題,自己倉庫內的物料便是寶,愈多庫存愈放心。我相信短期內無人 相信JIT,什麼壓死資金,通通拋諸腦後。廠商此時的心態是,這次大難不死是好彩,受驚後的處事態度一定會變得審慎,雖然未必可徹底改變一個人,不過起碼 會令人審慎一段時間。
這是吊詭的發展:日本災難對大部分工業股今年的業績影響是正面,因為供應鏈上各單位齊向JIT投反對 票,大幅提高採購量,工業股下半年生意滔滔。不過,廠商不要開心至忘形,因為這可能是災難之吻。這段時候客戶增加的訂單,沒有實質需求的支持,源自客戶受 驚後的自然反應。例如汽車廠這段時間向零件生產商大幅增加訂單,不一定代表消費者對買車的需求大幅增加,只代表汽車廠暫時不信JIT,到年尾汽車廠發現庫 存過多,一聲令下減低庫存,受害者是整條供應鏈。今年增加的生意有可能是向將來借來的生意而已。
今年生意好,廠商要謹慎考慮是否擴建生產量,一定要看清楚新增生意是否來自實質需求。做廠真難,無生意要驚,有生意也要戰戰兢兢。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0

現代上市前夕補習界大災難

2009-10-09  NM





股市暢旺,補習社現代教育亦打算年底上市,成本港首間上市補習社,吸水五至七億。怎料上市在即,現代的英文天王范卡諾(K Oten)的前僱主英皇教育最近報警,指范在早前一宗毀約案中用偽造文件。

禍不單行,現代另一台柱數學天王許思明(Dick Hui)這時亦傳被對手活學教育及遵理書院相繼挖角。各大補習社拳來腳往,實因三三四新學制九月推出後,補習生意掀起大海嘯,單是報讀的中四生只剩四分一,各大補習社出盡法寶,為僅餘的市場割喉一戰。

記者上週四向范卡諾查詢英皇教育報警一事,他一時話:「警察無搵過我。」一時又話:「警察話唔夠證據,所以唔會起訴我。」但記者追問警察既然沒找過他,誰告訴他沒足夠證據,他則沒有回答,直入學校。

事緣范卡諾三年前與一手捧紅他的英皇教育對簿公堂,英皇向他追討一千萬元違約損失,范稍後過檔對家現代。今年四月結案當日,范在庭上取出一張合約作證,但法官狠批他「作供不可信」,不承認有關文件,並於七月判他敗訴,連同訟費及律師費,他差不多要賠一千萬元。

英皇報警

事 隔四個月,范一直未付千萬賠償,英皇上月尾再出招,突報警指范當日庭上出示的文件是偽造的。本刊得到消息,商業罪案調查科曾於十月初邀請范往警署錄取口 供。本刊向英皇教育的學術顧問兼英文補習天王F.Shum岑宜輝查詢,他笑笑口說:「呢件事交俾律師處理,進入法律程序,我唔方便講咁多,點解你唔問當事 人?佢至係主角嘛!」現代教育則間接承認舉報一事,表示案件已進入法律程序,不便評論。警方發言人亦稱,個別案件不作評論。

補習界人人都知,現代教育最賺錢除了老闆吳錦倫Ken Sir之外,便是范卡諾及他的老友數學天王許思明Dick Hui。「佢哋兩個為現代賺唔少,范旗下至少有一萬名學生,許都有七千。」與范曾共事的前同事表示。據知范過檔時跟現代協議,把學費拆賬,現代佔五成半。

范卡諾的好友許思明三年前為撐老友,甘冒違約之險,兩個月後隨范由英皇教育跳槽現代。兩人過去三年為現代賺得盆滿鉢滿,亦造就現代有意上市,集資至少五億。

可是現代未成補習界大佬前,范天王再惹官非,許天王亦被其他補習社接觸,隨時過檔。據悉,許、范兩大天王意見分歧,兩兄弟合資的金富豪有限公司及火焰山Cafe亦於今年先後結業;而許因與現代老闆之一李偉樂同教數學,互搶學生,許早萌去意,有傳現代兩大對手遵理及活學教育,都有意拉攏許。許思明則透過現代發言人表示,無意跳槽。

擴充過度

現代教育創辦人Ken Sir吳錦倫去年底開始籌備上市,並委任澳洲投資銀行麥格理做保薦人,最快年底掛牌,集資五至七億。

一名行內人透露:「做補習社,個個學生現金交學費,有好多現金流動,本來賺到笑;但而家補習社賺得多也使得大,不斷開分校吸納學生,又要賣廣告去招徠生意,所以現代諗出上市呢一招,集資五至六億,擴大資本,砌低其他同行成為全行一哥。」

擴 大資本其一用途,除了可高薪挖角,亦為了開分校爭地盤,其中英皇及現代開鋪最狼。英皇最近殺入天水圍、香港仔、瀝源、火炭;現代則轉戰元朗、粉嶺、柴灣。 行內人稱,沙田偉華分校那個位,以前屬英皇,月租三十幾萬,但業主見補習社豬籠入水,大幅加價,最近現代租同一個位,八十幾萬一樣照租。

不斷擴張的現代,去年亦因租金問題被業主入稟法院追租廿二萬元。現代○七年暑假租用將軍澳新都城一間地鋪,簽下三年合約,但去年八月一直欠租逾廿二萬元,而現代則遷往將軍澳中心繼續經營。

除了狂開鋪,各大補習社亦不惜工本在旺區大廈外牆、巴士車身賣廣告,實則是表面風光,「嗰啲大廈外牆廣告牌,平均二十萬蚊一個月,全部都係賣廣告嗰個老師自己出錢,佢哋相信,靠人氣就有學生;好似明星歌星咁,由公司俾住錢先,第日有學生時還番俾公司。」補習界人士說。

良機變海嘯

各大補習社大肆擴充,因為一致看好九月教育局推出全新三三四學制開學後,學校不懂教,學生、家長又心急,是補習社乘虛而入的黃金機會,怎料機會反變史無前例大海嘯。

「最估錯係通識,好多補習社投資好大:請老師、寫教材,但嗰科太新無人讀。好似現代教育,登晒大廣告、高薪請通識老師,而家無人讀,唯有免費送課程,中四生報任何常規課程,免費補通識至今年底。」一名任教主要科目的天王慨嘆。

「三三四之後,中五生唔使考會考,中四同中五的學生無晒,得番要迎接中六高考嘅學生才來報讀;仲有,以前會考讀八至十科,而家得番六科,難怪少咗好多學生。」補習天王續說。

開源無望,唯有馬上節流。「中五會考明年最後一屆,之後個市點差,估計唔到。補習社九月已減價,好似現代,殺到一百八十蚊四堂,比高峰期六百蚊四堂,有天淵之別。」該名補習天王說。

「上 年全港報考中五會考人數僅得十一萬九千人,而中七A Level得三萬八千二百六十三人,合共十五萬人,除非每人都來補習,仲要係報足六七科,先至有錢賺,但實則而家人數大減,好似中四生得番四分一人補 習。」補習界人士說,補習社必須有七成入座率才能有錢賺。「因為仲要計老師分佣,老師越分得多,學校越無肉食。」現代教育發言人則力稱,現代今年的收生情 況並不差,較去年還增十個百分點。

四大補習社比拼

A. 以公司名義購入,吳佔1.67%股權

B. 以公司名義購入,吳佔一半股權

C. 以公司名義購入,高持有33.3%股權

D. 以其母江淑珍公司名義購入

E. 以公司名義購入,梁與其表哥Richard Eng佔一半股權

F. 以公司名義購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4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 李兆富

2011-9-15  NM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在過 去三年,相信有不少人都曾經提出這個疑問。

「因為人的貪念。」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關乎人性核心的哲學問題,解釋了人世間所有的問題,包括金融災難的成因。最諷刺是,很多人認定了貪念是人性的一部 分,卻又每每要求政府出手,難道他們認為,政客和官僚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高人,可以超越七情六慾,能人所不能? 再者,就算我們相信貪念是萬惡之源,金融災難既然出現在特定的時空,就應該有其特定的客觀條件。

所謂貪念,正面看只不過是買方想撿便宜貨,賣方希望有個好價錢。低買高賣,既是人的本性,也是市場的邏輯。只要是你情我願,錢貨兩訖,不會得出市場必然出 現破滅性周期的結論。

市場每一刻的價格,其實已經反映了當時所有參與者擁有的資訊。不過,就算有完美的資訊,也沒有人可以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上帝創造的時空,只讓我們活在當 下;過去的,未來的,我們都無法控制,人的天性,偏偏喜歡預測未來。

買賣加上預測未來,就是投機。原始社會的人,已經會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當交易的對象,由實物變成人為的概念,例如一盤生意、一籃子租約又或者一連串的收 入等,影響着未來價格的變數也越來越多,預測也越困難。

早在古羅馬時代,已經有人公開炒賣政府外判出來的稅收權(Publicani)。根據文獻的記述,羅馬人對這些投機活動還是頗熱衷,權益的價格波幅也不 小。當投機成為了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就會有人想出不同的方法來推測價格的走勢。迷信的羅馬人,預測的方法是求神問卜。今天的投機者,有電腦,有數據,有模 型。唯一不變的是,人始終無法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

古羅馬稅收權的投機活動,隨着帝國版圖擴張而狂熱;但窮兵黷武也埋下了帝國衰亡的伏筆。古羅馬的投機者,無論如何都沒有想過,帝國會崩潰,貨幣會貶值。群 眾集體地高估回報,低估風險,如果再加上槓桿,財富效應令信貸擴張,信貸擴張又加劇投機,這就是典型的市場亢奮。不過,由古至今,只要沒有政府的參與,就 算各種投機泡沫的現象都層出不窮,結果造成的破壞也相對輕微。三百多年前的鬱金香狂熱如是,千禧年前後的科網泡沫亦如是。可是,當政府用集體的財富押上一 注獨贏,納稅人成為了最終擔保人,強迫所有人站在同一邊,結果就是危險的惡性循環。○八金融海嘯和現在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教訓是:泡沫爆破,財富萎縮, 稅收銳減,政府擔保能力也下跌,風險和不明朗因素忽然增加,令價格訊息陷入極度混亂,最終凍結整個金融系統。市場,本來就是有起有落,各種決定,亦有對有 錯。自以為可以預知未來,強行要逆轉周期,才是災難的真正成因。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4

受壓資產策略 對沖基金如何化災難為收益?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109/t3830936.htm

日本福島2011年3月遭受9級地震,受到重擊的東京電力旗下核電站發生洩漏,引  發全球對核輻射影響的一片擔憂。然而,迅速縮水90%的股價,讓東京電力成為一些國際對沖基金的饕餮盛宴。

  其實,在國際投資市場,突遇災難的成熟公用事業企業,是一種最為典型的受壓資產策略標的物。像東京電力這類公用事業企業,由於其經營關係到國計 民生,政府往往都會在事故發生後適時採取注資、減債等多種扶持措施。經過縮減成本、多方籌集資金等手段,企業最終能度過破產清算難關、並重新盈利的可能性 非常大。也因此,那些在低潮時進場的投資者,能夠在公司度過難關後獲得驚人的回報。

  在中國,儘管投資市場尚未形成系統性的「受壓資產」策略,但安全問題頻發的食品企業、環境侵權或災難多發的礦業企業等,已然呈現出受壓資產投資 標的的特徵。而因這類突發事件影響帶上「ST」帽子的上市公司,也是一類較典型的中國式「受壓資產」,從其被「ST」到去「ST」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總 結出中國式「受壓資產」投資路線的大致脈絡,以期為正致力於尋求投資策略差異化的中國機構投資者,提供可借鑑的思路。
2011年8月30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發佈的最新研究結果稱,在之前被認為不會再發生地震的核電站周邊地質斷層中,發現可能存在14處活斷層,可能會引發新的地震。這再度引起了人們的恐慌。
放眼各類媒體的最新報導,全球各種災難頻發,而在中國,最受人們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頻頻爆出,味千中國的「骨湯門」是最新的一例。
拋開天災人禍的巨大負面影響不談,僅就投資的角度而言,上述事件發生之時,也恰好是一些對沖基金大展拳腳之際。在美國,已形成了專門針對這類受災難衝擊 的公司的成熟投資策略—受壓資產策略(distressed strategy)。儘管從公開資料很難全面瞭解對沖基金的佈局,但從東京電力等典型的受壓資產的特徵分析中,我們仍然可以管中窺豹,把握對沖基金的投資 邏輯和賺錢脈絡。

  典型性受壓資產
  表面上看,導致東京電力股價巨幅下挫的原因是地震造成的機組損毀,但實際上,卻是其公司債營運和擴張模式因評級連降5級而難以為繼。換句話說,一旦資金問題得以解決,東京電力恢復盈利能力的可能性非常高。

  日本福島地震後,東京電力(9501.TYO)所轄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被永久關閉,5-6號 機組和福島第二核電站的4個機組均處於閒置期,是否重新啟用視安全檢查情況而定。從震後第二天即3月11日至6月10日的短短三個月間,東京電力股價從 2121日元/股一瀉千里至190日元/股,跌幅91.04%(圖1)。


在此期間的5月31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和貝萊德(BlackRock)等主要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大幅增持東京電力股票。而投資東京電力,能否成為「受壓資產投資策略」的 又一次完美演繹,還有待時間驗證。不過從目前看,東京電力的確具有「受壓資產」的主要特徵。

  資產勾銷
未在根本上損害裝機容量
  被毀損的裝機容量僅佔6.44%,且被勾銷的4個是已經或者即將至退役期限的反應堆,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地震,這幾個反應堆也要相繼進入退役期。
如果安全檢查合格,東京電力在震後被強制閒置的6個機組將恢復運營,那麼其可發電的反應堆包括13座。考慮到被閒置的6個機組的服役期限最早於2018 年到期,距離退役之日尚有7年,所以恢復正常運行的可能性非常高,不過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新建7-8號機組的計劃就此擱淺。
按照2005年對東 京電力調研的裝機容量數據計算,其核電總裝機為17308MW,柏崎·刈羽核電站的1-5號機組均為1100MW,6-7號機組為1356WM,福島第二 核電站的4個機組均為1100WM,福島第一核電站以780WM計算,恢復正常後的裝機容量可以達到13392WM,佔比77%(表1)。換句話說,東京 電力在此次核危機中所損失的裝機容量佔其核電裝機容量的比例為23%,但佔其電力總裝機容量(包括火電)的比例僅6.44%。由此可見,勾銷的4個已經或 者即將退役的反應堆及其所報廢的產能對於東京電力並非致命性。就算沒有地震,這幾個反應堆也相繼進入了退役期。

  破壞根基的
公司債擴張模式休止
  東京電力真正毀損的不是震中被破壞的有限資產,而是構建在生生不息的公司債擴張基礎上的穩定盈利環路。實際上,在核危機之前,由於東京電力在東京地區居於資源壟斷地位,經營穩定,每年產生的營業收入穩定在5萬億日元左右(圖2)。


與此相對照的有兩組數據:一是穩定的營業收入與逐年下降的電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1994-2004年,日本國內的平均電價以1.8%的年平均速度降低,10年共降低16.9%。二是與營業收入一樣穩定的公司債水平。
1995年,日本電力自由化改革開始之後,國內電價持續下降,對此,東京電力著力削減成本。1997年,東京電力折舊費用為10226億日元,至 2009年時縮減至7098億日元;設備投資額從1994年的15672億日元減少至2009年的5921億日元;運營維護費用從1995年的6326億 日元減至2009年的3739億日元。
然而,電力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長期資本的支持。基於成本控制能力之上的良好經營狀態,保證了東京電力公司債擁有近乎國債的高信用評級。2010年,四大評級公司均給予其AA或AAA的評級(表2)。


由此,東京電力形成了以公司債為核心的融資體系,這可從其債務結構的變化看出。1996年至今,東京電力銀行負債趨於減少,而與營業收入一樣穩定的是公司債水平,一直接近6萬億日元(圖3)。


依靠公司債市場的低成本資金供給,東京電力維持了高穩定盈利狀態。1998年至今,東京電力 15-20年期限公司債的票面利率基本在2%以下(圖4),源源不斷的公司債融資為東京電力提供了良性的資金回路。日本I-N信息中心(東京)的數據顯 示,截至2011年3月底,日本國內公司債的發行餘額約為6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萬億元),10家電力公司的公司債餘額約為13萬億日元,佔兩 成,其中僅東京電力一家就佔據了絕對支配性的8%。


2011年5月30日,標準普爾將東京電力的長期信用評級從「BBB」連降5級至「B+」, 該級別在全部21個級別中居第14位,屬於「垃圾級」。2011年6月20日,東電債券也被穆迪公司評為垃圾級。被降級之後,東京電力喪失其賴以維持的發 債籌資能力。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包括東京電力在內的日本10家電力公司於2011年4月沒有發行公司債,是4年多以來首次停發。

  債多不壓身,政府援手度過破產關
  最高可達12.75萬億日元的巨額賠償以及廢堆處理費用,將是未來5-10年內懸在東京電力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不過,對於東京電力這類關係國計民生的公用企業,政府出手相助是必然的,也因此其破產的可能性大為降低。這也是對沖基金敢於低位進場的核心邏輯之一。

  當災害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利空釋放殆盡,東京電力的股價也跌至歷史低位。在這一期間,眾多共同基金及對沖基金均看好東京電力的潛在盈利能 力,蜂擁而至。據日本經濟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富達投資和貝萊德等主要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已大幅增持東京電力股票。其中,富達投資對東京電力的持 股從2010年12月底的13萬股激增至183萬股,貝萊德的美國和英國分公司也合共增持東京電力19%股份至1374萬股,美國先鋒集團 (Vanguard Group)的持股也增加5%至893萬股。
投資東京電力,到底是資本盛宴還是飛蛾撲火?關鍵還看其能否度過資金難關,重構公司債發展模式。

  巨額支出:賠償額+處理廢堆成本+新增火力成本
  對受 損資產勾銷帶來的損失較容易估算,最大的難點在於估計賠償金額和廢堆處理費用。因此,在賠償方案出台之前,關於東京電力將會破產、被出售或被國有化等傳言 甚囂塵上,其股價因而也一直未能企穩,曾於6月10日創下190日元/股的歷史低位。當日本政府2011年6月13日正式決定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賠償方案 時,其股價從190日元/股反彈至329日元/股,3個交易日內大幅反彈73%。
根據日本政府的內部估算,需要支出的費用包括:第一,僅福島 第一核電站1-4號廢堆費用就需1.5萬億日元;第二,為彌補供電缺口新增火力發電的燃料費每年大約1萬億日元,修復受損火力發電站需 2500億日元,共計1.25萬億日元;第三,對核事故受害者的賠償金額3-10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測算,以東京電力每年向賠償支援機構繳納2000億日 元、其他電力公司每年合計負擔2000億日元計算,賠償年限將持續7.5-25年。這三項支付需要即時生效執行,共計5.75-12.75萬億日元。
東京電力還需為延續數十年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拆除埋單,據稱,這一成本將達到20萬億日元。另外,東京電力現有有息債務近9.5萬億日元,包括5萬億日元公司債,未來3年需要償還的債務分別為7690、9728和8969億日元,總計超過2.6萬億日元(圖5)。

  公司對策:削減成本,籌集資金
  面對巨額債務和各類費用,東京電力最初的應對方案是削減成本和籌 集資金。2011年3月23日,東京電力宣佈,取消2011年下半財年30日元/股的分紅。同時,5-10年內將可能停止派發股利,以便將更多的盈利用於 賠償。同時,公司將勞動力成本削減500億日元到3750億日元。2011年4月底,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以及瑞穗金融集團向其提供了2萬 億日元緊急貸款。
2011年5月20日,東京電力公佈重組計劃,將出售5000億日元(61.9億美元)的資產以籌集賠償款,這些資產包括其 持有的KDDI股份(東京電力持有36萬股、約合8%的KDDI股份,市值約1800億日元,約合21.7億美元)、不動產、以及集團公司中與主營業務不 相關的海外資產。但這些即將出售的資產不包括:1)位於日本東北部的Oze國家公園的大部分土地,這座372平方公里的公園橫跨東京北部的4個縣,包括福 島,東京電力持有這片土地的40%,如果這片土地被出售,環保主義者認為將會導致很多重要的棲息動物的消亡;2)位於菲律賓的能源投資。

  政府援手:以優先股方式注資
  東京電力憑藉削減成本和出售資產所籌集的資金,在天文數字的賠償額和處理廢堆費用面前只是杯水車薪,政府必須做出救援。
東京電力手上握齊了與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首先,日本電力公司為區域壟斷,這源於1951年二戰盟軍最高司令部下達的一紙命令:將日本列島(不包括沖繩 地區)分為九大區域,並指定一家企業承擔一個區域內的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業務(9家公司為:北海道電力公司、東北電力公司、東京電力公司、北陸電力公 司、中部電力公司、關西電力公司、中國電力公司、四國電力公司、九州電力公司,1972年沖繩電力公司成為日本第十傢俬營電力公司)。東京電力也因此形成 對首都圈「1都7縣」(東京都、群馬縣、櫪木縣、茨城縣、琦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山梨縣)以及靜岡縣的富士河以東地區的電力壟斷地位,壟斷了東日本電 力供應的半壁江山。一旦東京電力經營陷入混亂,勢必影響首都圈在內的東日本地區供電安全和經濟活動,因此,政府必須想方設法保障各區域電力供應企業的正常 運行。
其次,東京電力最大的兩塊債務是銀行貸款和公司債,而其公司債的主要買家仍是金融機構。而且,東京電力在公司債市場影響巨大,事故後致使日本公司債收益率迅速上升,並導致了另外9家日本電力公司放棄本年度發債計劃。
最後,當企業進入破產並清算後,受償順序依次為:員工工資、社保和稅收;抵押債權;普通債權;最後是優先股和普通股。對受害人的賠償屬於普通債權,東京電力需支付完員工工資、社保、稅收和抵押債權之後,才能支付賠款。
臨時國有化也曾是計劃中的一部分,這或許會打破延續了60年之久的電力運營區域壟斷格局。不過,首相菅直人支持政府將電力生產和電力傳輸分拆為兩個部門的動議,只獲得一小部分政治家的支持。目前看,最終賠償方案的出台否定了國有化的方案。
根據日本政府的事故賠償方案,政府將通過一個新設的賠償支援機構向東京電力注資。這一機構將根據東京電力的實際賠償能力,通過認購其優先股等方式向東京 電力提供資金支援。2011年6月14日提交到日本國會的法案,希望幫助東京電力向事故受害者支付賠償。它會建立一個機制,使日本政府能夠將大量的資金轉 到東京電力手中,再由東京電力將資金補償給核事故的犧牲者。而這筆資金將由東京電力來逐步償還,其他的核電運營商也會幫助這一目標實現。新設的公用事業公 司可能會購買東京電力公司的資產。一個內部人士認為這會導致部分國有化。另外,有人估計新實體會買東京電力新發行的債權,滿足東京電力公司的責任。8月3 日,日本議會通過東京電力公司對核事故受害者的賠償方案。
日本政府最終選擇以購買優先股形式向東京電力注資的方案,顯然還有著來自銀行債權方的博弈壓力。有了政府注資,使得東京電力即使在面臨破產時,銀行債務還有政府資金來墊底。
事實上,政府注資將東京電力拉離破產邊緣。不到萬不得已,日本政府不會允許東京電力走向破產的道路。
據報導,日本政府內部討論過一個方案,可能先由政府接手監管東京電力,繼而著手重組和拆分。依照該方案,一旦東京電力賠償金數目確定、福島核電站輻射洩 漏處理成本估算完成,就可以進入破產程序。政府制定出特別措施法,將東京電力置於政府監管之下,為破產重組鋪平道路。同時,東京電力將重組為一家控股公司 和數家子公司,分別經營發電和輸電業務。在發電部門中,火電和水電部分將逐步被出售。最終,東京電力將變身為一家輸電企業,規模遠遠小於現在。有日本政府 人士說,拆分可能在制定特別措施法兩年或三年後開始。最終,這份方案沒有獲得批准。另有日本官員表示,「關於東京電力破產重組的方案僅在總理官邸和國家戰 略室內部討論。」

  不確定性:遠比表面的複雜
  政府出手是拯救東京電力的關鍵一步,而其走出核危機陰霾,恢復盈利能 力、股價回升的時候,股東們的春天也就不遠了。不過,實情況遠比表面複雜。如果賠付年限延續8年,也就是到2019年,東京電力的賠付義務才能基本完成。 然而,研究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的5-6號機組也恰好分別於2018和2019年到期,屆時東京電力又將面臨資產勾銷帶來的衝擊。
對於已購進東京電力股票、等待獲取其恢復盈利後股價回升暴利的對沖基金來說,何時才會兌現在東京電力上投資收益,我們將持續進行跟蹤。
不過,過去的很多案例表明,受壓資產投資策略「玩的就是心跳」,投資者能否如預期般獲得巨額回報,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因素,一個也不能少。這從結果完全相反的德爾福和通用汽車的案例中可以明確看出。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股利回報率的誘惑

  對於一類長期投資人,在受壓資產跌到低位時及時介入,也可能將獲得長期的股利回報。
東京電力的裝機容量受損有限,一旦5-10年後其盈利能力恢復,則投資人可獲得持續的股利回報。

  東京電力成立於1951年,集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為一體,屬於成熟的公用事業行業。日本自然資源 匱乏,一次能源需求約80%依賴進口,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使得日本轉向追求清潔能源,重點發展核電。截至當年3月底的1999財年,東電電力公司的 電力供應覆蓋地區的面積達39491平方公里,佔日本國土面積的11%;該區域的人口達4200萬,佔日本總人口的34%;客戶總數為2500萬戶。日本 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2006年5月30日制定了以推廣核能利用、確保能源供給為目標的中長期「核能立國計劃」大綱。目前,在核能佔全部電力供應份額超過 1/3的日本,東京電力的核電廠供應了全日本一半的核能發電量,下轄的17個機組佔全國55個機組總量的31%。
在現金股利派發上,東京電 力歷來極為慷慨。除了2007年的新瀉地震導致公司取消了2008、2009財年的分紅,以及東北地區地震導致2011財年下半年分紅取消外,東京電力各 財年的現金股利派發率最低是2006財年的26.1%,其餘財年的分紅率最高時達129.8%,最低時也超過了31.7%。與此相對應,東京電力的股利回 報率亦相當誘人。1999-2010年,東京電力的股利回報率約為2%(圖1)。而自1992年以後,日本進入零利率時代,直至2000年8月,日本銀行 才相繼小幅提高存款利率,但截至2011年,日本各大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仍然遠遠低於2%。所以東京電力每年2%的股利回報率(暫不考慮股利稅), 對於日本的投資者(在震前有75萬人持有其股票,大部分為年長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當東京電力股價跌至190日元/股時,如果考慮其恢復股利分配的可能性,則該股價立即顯示巨 大的吸引力。只要東京電力度過目前的資金緊張期,盈利能力得以恢復,則其完全可能延續之前的股利分配政策。因此,在股利回報率降至2%左右的期間,也就是 說,如果股利恢復至20日元/股,股價回升至1000日元/股的整個過程,其股利回報率仍是有吸引力的(表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1

150噸膠珠生態政治大災難

2012-8-9  NM




十號風球「韋森特」襲港期間,七個貨櫃被吹倒落海,六十億聚丙烯膠珠散落本港西南水域,漂浮至沙灘,堆積如雪;更漂到魚排,不少養魚疑因進食膠珠而死亡。事發後,環保團體發起執膠珠行動,市民一呼百應。生態大災難擺在眼前,政府卻束手懶理,只一味愚民指膠珠無毒。生態、政治災難夾擊本港,署理特首林鄭月娥週一召開跨部門會議,展開「慢半拍」救災行動。

珠新聞在這個星期鋪天蓋地,一眾師奶圍在賣魚檔前七嘴八舌。「我驚食咗啲膠落肚呀!」本週二,家庭主婦李女士圍在牛頭角街市的魚檔前,向記者坦言擔心「膠珠魚」影響人體健康,決定暫時「罷吃」,不買任何種類的魚,「等政府做完嘢,真係無晒事先食啦。」另一名家庭主婦袁女士同樣決定短期內不買海魚,以免誤食「膠珠魚」,「我就唔係好驚,但煮俾屋企人食都係穩陣啲好,呢排點都唔買(本地海魚)啦,深水魚又貴,惟有揀淡水魚啦!」市民聞魚色變,不少魚檔檔主大嘆倒霉,檔主葉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希望你哋(記者)幫我哋澄清吓啦,啲街坊以為依家咩魚都唔食得,但其實好多魚檔平時入好少本地魚,我就賣深水魚,紅衫、大眼雞嗰啲,全部都唔係本地魚,但係大家都唔敢買魚,生意跌咗兩、三成喇,我今日都入少三、四成貨,驚賣唔出。」另一檔主鄧先生的魚檔生意亦跌兩至三成,「好多街坊問我哋,啲魚有無膠珠,我惟有同佢哋澄清啲魚係喺南海運嚟,平時我都有賣本地魚,大概佔一至兩成,但我諗住入少啲啦。」

魚排受災

膠珠災難,禍起上月廿四日颱風韋森特襲港,在十號風球下,載有合共一百五十噸「聚丙烯」膠珠的貨櫃,被強風吹落海,貨櫃毀爛,六十億粒膠珠隨水漂浮,威脅馬灣、長沙灣、芝麻灣、蒲台等多個西南海域一帶的魚類養殖場。「我哋要請人嚟打撈膠珠,近呢幾日批發商見唔對路,又唔肯收魚,日日都蝕緊錢o架啦。淨係講我魚排啲魚,已經有四至五成嘅魚食少咗嘢,都唔知係咪食咗啲膠珠!」在大嶼山長沙灣養魚的離島區養魚業協進會主席鄭少華慨嘆,膠珠事件令他與其他養魚戶蒙受損失,估計小戶每天損失數千元,大戶每日損失一至兩萬元。他批評政府未有通報,令養魚戶未能及早防範,「之前見啲膠珠係咁漂埋嚟,都唔知咩事,係呢幾日睇新聞先知咁大鑊,搞到依家都唔知餵唔餵魚好,驚佢哋食食吓連啲膠珠都吞埋。」他希望政府盡快釐清膠珠對魚的影響,並協助他們向有關方面追討賠償,「搵人清理膠珠、賣唔到魚,樣樣都係錢,啲魚又唔食嘢、唔死但係養唔大,最後又係要蝕錢,希望有得賠啦!」除了西南海域一帶的養魚戶,其他區域的養魚戶亦相當擔憂,吐露港養魚戶羅先生指,夏天吹東南風,膠珠隨時流向新界東北區的養殖場,「暫時未見到有膠珠,最驚係十日八日後先漂埋嚟,但大家已經丟淡咗件事,到時我哋就唔知點算啦。」

膠珠襲港

上月廿四日凌晨,貨輪「永信捷一號」途經香港附近海域,船上七個貨櫃被十號風球吹落海,當中六個貨櫃載有膠珠,有貨櫃更被發現在蒲台島灘頭擱淺(黃圈)。膠珠其後散落海上,並漂浮至南丫島、大嶼山、馬灣、芝麻灣等地。

環保團體揭發

首先發現膠珠的是關注本港沙灘清潔問題的環保團體DB Green成員Tracey Read。「我第一日見到都嚇親,成個沙灘都俾膠珠覆蓋,有半隻小腿咁高,從來未見過。因為我知道膠珠留喺沙灘上嘅後果,所以我即刻通知政府同要令人知道。雖然政府無公布,但大家今日都知道了,一起來清潔。」上月廿五日,來自澳洲、在本港住了七年的Tracey發現愉景灣附近的三白灣有三十袋印有「中國石化」字樣的聚丙烯,散落一地的膠珠多如積雪。她即時聯絡中石化及多個政府部門,但政府卻一直對事件「放軟手腳」,直至上週六,傳媒廣泛報導,政府才於本週一急召跨部門會議,商討對策。記者連日來到訪愉景灣、南丫島、東澳、石排灣等多個沙灘,見到不少市民自發到來清理膠珠。他們坦言,是從網上得知消息,部分人更互不相識,「我哋都係喺高登組團過嚟,因為睇過啲相知道呢度嚴重先嚟!」一班在東澳沙灘執膠珠的年輕人說。「最衰都係政府封鎖消息,係靠人傳人先知道,我明白政府唔夠人手處理得慢係正常,但係common sense嚟講政府應該公布件事!」

不通報

膠珠襲港,全城哄動。根據《船舶及港口管制條例》,凡香港水域內有人、貨物或裝備墮海,須立即向海事處報告,並須於廿四小時內,以書面提交事故全面詳情,不過,上月廿四日當海事處知悉有一百五十噸膠珠墮海,卻沒有通知其他政府部門,亦沒有着手處理。出事的貨輪「永信捷一號」是屬於廈門永信捷海運有限公司,原由廣州開出駛往汕頭,打風當晚途經果洲群島附近水域,其間有七個貨櫃被吹落海,當中六個載有「聚丙烯」膠珠,其餘一個載有玻璃樽。

各自為政

事發後三日,食環署和環保署才收到報告有海灘受膠珠污染,卻各自為政,亦未有向公眾公布事件,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則分別在事發後八日及十日才獲悉事件,不過,仍然不察覺事件的嚴重性,更從無打算向外公布事件。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週日到沙灘視察,結果被市民當面斥責太遲公布事件,叫他「執膠」!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被傳媒問到有關事件時,只不斷強調膠珠無毒,不會危害市民健康。在群情洶湧下,特首梁振英仍然在本週休假五天,對事件不聞不問,政府見事態越演越烈,本週一上午署理特首林鄭月娥主持跨部門會議。

政治災難

林鄭月娥仍然死撐政府部門溝通機制沒有問題,當中只有公布機制需要改善,又不承認政府故意隱瞞。高永文則辯稱事件有演化過程,當初評估並不嚴重,所以由各政府部門根據原有機制自行處理,到有需要時才向上級匯報。面對已經造成的生態大災難,政府各部門完全缺乏溝通,環保團體不斷炮轟。「遲做好過唔做嘅,但嘈咗咁耐,政府先郁一郁,真係似補鑊多啲。」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批評政府透明度低,又於事發兩週後才召開跨部門會議,是「慢半拍」的行為。她更不滿政府只重視食物安全,忽視今次事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淨係講有無毒,人食咗落肚會唔會有問題,但係除咗俾人食用嘅魚類,喺附近海域有海龜,又有中華白海豚,希望政府長期監察呢批膠珠對海洋生物嘅影響,現階段最緊要就係盡快清走啲膠珠。」對於漁民的損失、今次清理膠珠的費用,以及一連串追究責任問題,海事處指由於現時仍未確定貨櫃被吹落海時貨輪是否在香港水域內,所以無法確認能否追究,即使貨輪當時在香港水域內,亦要先與律政司商討。中石化發言人回應查詢時承認膠珠是由他們生產,事發時正託運給買家,所以即使有責任問題都應在船公司,不在中石化身上。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管理學系教授閻洪指出,船公司在運貨途中,貨櫃墮海,對香港造成污染,港府可依據國際慣例,向有關公司追討賠償。「係咪船公司嘅設施有問題?定係有人為錯誤?如果對方用颱風係天災作為抗辯理由,咁究竟係船公司定係貨主決定喺十號風球下都要出海?只要證明有人或者公司出錯,成功追討賠償嘅機會就會大啲。」他認為,貨櫃墮海位置是否在本港水域並非重點,關鍵是當日貨櫃為何墮海,所以港府可以據理索償。

究竟膠珠有無毒?

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黃港住指,聚丙烯本身無毒,常用作製造食物容器,而有關膠珠屬惰性物料,不會主動吸收海中毒素,「大部分有機污染物,好似致癌嘅多氯聯苯(PCBs),會積喺淤泥中,但啲膠珠係喺海水漂浮,除非啲海水真係好污糟,有機污染物就會黐住膠珠,但都要累積好長時間,先會變成高濃度嘅污染物。魚類食咗被污染嘅膠珠,大部分毒素會積喺魚肝、腸、腎等內臟。」但他認為政府絕不能忽視有關問題,「膠珠留喺個海越耐,風險就越大,應該盡快打撈膠珠,亦要拎啲魚去驗一驗,長期監察膠珠造成嘅影響。」黃港住認為,大量膠珠流向海面,的確會影響海洋生態,「唔覺意食一粒半粒或者無事,但今次數量咁大,萬一啲海洋生物誤食大量膠珠,又消化唔到,積咗喺腸,隨時會食唔落嘢而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902

確保不發生大災難的次佳選擇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00
 我每天都在想怎麼做對事,可是在有些特殊情境下,一廂情願地想把事情做對,反而好像離目標更遠了。怎麼處理這樣的麻煩呢?


  我覺得有時候可以考慮一下「選擇做錯的事」。在棒球比賽裡有一個「犧牲打」策略,就是明顯地「選擇做錯的事」,教練要求選手執行犧牲短打,目的就是要把已經在壘上的隊友向前推進到得分位置,期待下一棒能一擊得分,代價則是犧牲打擊者。打擊的目的就是要上壘,打擊者被觸殺,當然是錯的事,但教練為何要選擇做錯的事呢?


  仔細分析打擊的統計數字就不難理解:棒球的打擊率通常在4成以下,一般選手的打擊率都在2至3成,少於3成是差勁的打擊者,高於3成則是強打者,4成以上的打擊率幾乎不可能出現。成功的打擊者上壘率少於50%,所以要安打上壘(做對事),只有3成左右的成功率(或者更小),而被觸殺(做錯事)則有70%以上的概率,安打上壘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


  而一旦安打不成,不只打擊者會被觸殺,運氣不好時,壘上的跑者還可能被雙殺,這就是大災難。所以戰況膠著時,犧牲打就變成好的選擇,確保上壘者進佔得分位置,避免雙殺的悲劇。


  這就是選擇做錯的事,選擇傷害比較小的錯誤,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這不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邏輯,兩害相權是明確知道不可能做對,所以擇較輕之害而行。但選擇做錯的事不同,因為還有做對的可能,只是成功率不高,但在這種成功率不高的狀況下,大多數人還是傾向積極進取,選擇正向思考,選擇做對的事,而一旦未能做對,可能蒙受更大的傷害。所以「選擇做錯的事」,應該變成我們決策判斷的選項,而不是一廂情願地想把事情做好、做對。


  而選擇做錯的事,有幾個必要的思考步驟:第一,分析事情做對的成功概率;第二,分析做錯事時是否會造成無可補救的傷害;第三,有沒有較小的錯誤可以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51

一場保密的災難:誰出賣了iPhone5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0/4MNDE1XzUyNTU4Mg.html

iPhone 5,為整個iPhone家族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技術,比如更大的4英吋屏幕,更小的Lightning接口,in-cell觸屏技術等等。但所有這些改進信息在iPhone 5發佈會之前,已經被所有人瞭解得一清二楚了,這在蘋果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蘋果的保密制度似乎遇到了重大挑戰。這是為什麼呢?

保密最差的一次發佈會

2012年5月17日,華爾街日報最先透露,新一代iPhone將採用in-cell屏幕,將觸控屏與顯示屏集成到一起,這一信息當天得到路透社的確認,彭博在5月18日也對其進行了報導。在三大媒體的統一口徑下,我們似乎從那時開始就對整個iPhone 5開始了越來越清晰的瞭解過程。隨後,關於新一代iPhone的屏幕分辨率、高寬比、觸屏技術細節都相繼洩露,這跟夏普CEO表示公司在新屏幕的產能問題上存在不足有很大關係。至此,iPhone 5的屏幕基本已在我們面前一覽無餘。

接下來的幾週,iPhone 5的其他新特性,如重新設計的Lightning接口、位置發生變化的耳機接口、鋁合金後殼以及前面板信息在各大網站遭到曝光。手機套case製造商為我們大致描繪了iPhone 5的輪廓。至此,新一代iPhone已毫無保密工作可言。

蘋果發出9月12日發佈會的邀請函時,堂而皇之地將新一代iPhone名稱昭告天下,12數字下方的陰影「5」已充分暗示了iPhone 5的名字叫法。悲劇隨之而來,12日當天,發佈會之前,蘋果的官方網站Apple.com上搜索new iPhone,甚至能夠在搜索結果裡看到iPhone 5頁面,雖然當時頁面尚無法訪問。

蒂姆庫克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會覺得很傷心,雖然他保有如史蒂夫喬布斯那樣的一腔熱血,不過在對合作夥伴的掌控能力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否則這些夥伴也不會把該說的不該說的統統說一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庫克近期才強調要在產品的保密問題上做到最好。

是誰出賣了蘋果?

蘋果的配件供應商越來越多,供應鏈呈碎片化趨勢。iPhone過去的供應商可籠統概括為內部配件主要由三星供給,屏幕則由LG提供。今年這個格局就完全不同了,蘋果就in-cell屏幕分別與夏普、LG Display和Japan Display公司分別簽訂了合約。隨著合作夥伴的增加,產品規格洩露的風險隨之上升。對於任何一位流水線裝配工人而言,為媒體提供一點兒小道消息的意外收入,遠比他在加工廠拚死拚活加班努力賺錢要容易得多。

所以,誰才是真正出賣蘋果的間諜?供應鏈合作夥伴才是整個洩密過程的癥結所在。這樣一來,蘋果在其發佈會上大聲宣稱iPhone 5更薄更輕,鋁合金底盤,支持LTE,Lightning接口,甚至發佈新款EarPods,都不再有人歡呼。因為在發佈會以前,大家都把這些摸得一清二楚了,發佈會已經成為大開天幕的確認會,所有人無非想知道自己所掌握的資訊是否準確而已。

因洩露而平淡?

這一切極度弱化了蘋果發佈會的整體效果,消費者的熱情隨著新產品信息的洩露逐步越來越少。對蘋果而言,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其競爭者正虎視眈眈觀望其一年比一年更甚的洩露信息。令諾基亞這樣的競爭對手有機會事先得知iPhone的種種新特性,並將其融入新產品中。對於那些喜歡抄襲的人,比如國內某山寨廠商事先將iPhone 5的外觀設計在蘋果發佈會以前就申請成專利,這實在讓人無言以對。

蘋果的死對頭,三星此時應該正在哈哈大笑。三星Galaxy S III在發佈以前保密工作就做得比較到位。當時市面上流傳各種Galaxy S III的謠言,在發佈會之後都被證明並非真實情況,而且多多少少Galaxy S III從設計上都有讓一部分人感到驚喜。類似的保密措施還體現在兩週前於IFA2012展示的Galaxy Camera,這款產品直到正式現身都沒有什麼洩露信息出現。

目前,三星仍是iPhone、iPad以及iPod Touch處理器的代工廠商,是蘋果的重要合作夥伴。這次為iPhone 5生產的A6芯片,三星一直將保密動作做得很好,未向外界透露任何關於A6芯片的隻字片語。但就這一點來看,蘋果的保密工作也已經在三星面前徹底輸了。

可能蘋果這次確實被那些合作夥伴甩了一道,但其產品根基並未就此動搖,他們仍抱以嚴謹努力的態度製造整部iPhone。蘋果所具有的其他魅力:完美的工業設計理念、超然物外的理想化前CEO、雄厚的資金實力,都在訴說蘋果的未來仍不容小覷。可能iPhone 5有些令你失望,不管是蘋果保密措施做得不夠,還是iPhone 5本身的特性就不算亮眼,我們希望未來的蘋果繼續大鳴大放。但在這之前,可能蒂姆庫克要先兌現自己的承諾:把保密工作做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