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阿里巴巴併優酷土豆,看中國狼玩群體戰 中國網路業最大整併潮來了!

2015-11-16  TWM

十月,中國網路超級玩家吹起「大收購」風暴,最大手筆的是阿里巴巴,計畫拿三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八十三億元)收購視頻網優酷土豆,收購案若成,馬雲將創造中國視頻界三分天下的局面。

另一起案子則是旅遊網站老大攜程網成為老二「去哪兒」的最大股東,兩強合併後,將吃下中國飯店加上機票預訂市場的近八成市占。

在此之前,餐廳評比、團購、叫車服務、房仲平台等各大領域也都出現了前三大業者相互整併、化敵為友的奇特景象。

「中國網路圈正瀰漫一股清理戰場氛圍,」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林之晨說,Google在二○○○年網路泡沫坐大,臉書則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出頭,時值中國經濟疲軟,GDP(國內生產毛額)七字頭不保,「大環境不好,就是行業總冠軍產生時候。」

有中國防毒軟體教父之稱的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用狼群的變種來形容最新階段的發展。狼性文化,一直是中國網路公司的熱門字眼,而這些中國網路巨頭,正從以前的「獨狼」變成「群狼」。這些購併動作有三個意義:一、中國正在創造大咖玩家強強合併,一家獨大的局面。二、未來目標不只是中國市場,而是全球賽局。三、台灣落後一大載的情況下,未來只有依附合作,而不再有正面競爭的條件了。

中國網路企業高速發展了十餘年後,此刻已經來到了一個關鍵轉折點,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先來看一個場景。十月中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與三十九國的使節或代表站在同一個台上,開心的站在紅色喜氣背板前,雙手高舉比出「V」手勢,宣布今年的 「雙十一」全球購物節啟動。整場活動全程以英文進行,在在宣示阿里巴巴要把「雙十一」從中國的區域事件,往上推升到國際層次的決心。

馬雲下定這個決心,來自於阿里巴巴在美國掛牌上市。來到全球的賽局,他才意識到現階段,他只能是中國的老大,丟到華爾街,他離老大的距離還遠得很。

去年九月十九日,阿里巴巴當日市值達到一千六百七十六億美元,超越美國電子商務老大哥亞馬遜(Amaz0)。然而,攤開兩巨頭二0一四年財報,亞馬遜營收 有近八百九十億美元,每股稅後淨利(EPS)虧0.五二美元;阿里約一百二十億美元,僅亞馬遜的一三%,EPS有一.五六美元。亞馬遜的獲利能力遠不及阿 里,但投資人卻用六百五十美元股價肯定它,反觀阿里,股價已經從上市高點一百二十美元跌至八十一美元,跌幅三三%。這個數宇告訴我們阿里的渺小,亞馬遜的 巨大。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看到阿里必然的國際化。「只賺中國的內需市場,已無法滿足阿里巴巴這類型的網路公司,」一位常駐中國的矽谷創投負青人說。

此外,中國網路環境發展成熟,大環境相對變艱難,融資不再靠天馬行空的創意。這也讓網路公司投資者開始思考,此前不斷釋放熱錢給網路新創公司,讓他們有源源不絕銀彈可以專注擴大市占率,公司估值也隨之快速膨脹;然而,投資者總要獲利出場,但現在想靠市值成長把股票賣給下一棒越來越困難,是時候要求網路公司拿出實質成績單了。

美團就是這樣的例子,今年上半年公司聲稱團購、外賣、電影等平台成交金額達人民幣四百七十億元,但外界依照二%佣金概算,美團實質營收還不到人民幣十億元,而且為了要吸引用戶,美團祭出大量的補貼與促銷,全年估計虧損金額超過營收的三倍。

今年初美團完成七億美元募資,但依照外界推估的全年虧損金額計算,不到九個月就會消耗殆盡,迫使它必須一再融資,但因為賺錢速度不若燒錢快,近期的十億美元募資案一波三折,目前則因為與大眾點評的合作案而暫停。

然而,如果你以為這一波中國網路整併大潮,只是一個區域單一產業事件,那你可能錯了。

如果把二00八年以來中國網路公司的高速成長當成第一階段,這階段,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靠著「抄襲」壯大,阿里抄出一個中國的「大eBay」——網購平台淘寶網,騰訊抄出一個中國的「大MSN」——電腦即時通訊QQ,百度抄出一個中國的「大Google」——搜尋引擎百度。這三間網路公司形成人們熟知的BAT(三家公司英文名組合)。它們堅壁清野,幹掉外來者,強大如eBay、Google等,都鎩羽而歸。

現在,它們已經要走向第二階段了,從「獨狼」變成「群狼」。今年三十七歲的傅盛,他和競爭對手、曾任雅虎中國總裁的周鴻幃,現任奇虎360公司董事長,以前就是兩隻互咬的狠狼,一起共事、一起創業,也翻臉不認,中國網路圈甚至用毛澤東與林彪來形容他們兩人。

九月中傅盛來台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分析,獨狼,自己當王當然爽快,但大到一定程度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帝國越大,管理越不易,到處引燃戰火,然後被群起攻之。

中國狼互咬時代已過,現在是搞群體作戰,玩起矽谷公司最擅長的生態鏈那一套。「把自己最核心的一塊做好,變成鏈條,大家是共生關係,就可以用更少的管理,做更好的工作。」傅盛舉電影為例,阿里旗下的阿里影業甚王投資了美國好萊塢大片《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中國幾部票房高的國產片,背後投資人都是互聯網公司,「它不是用打垮你的方式來做,而是和你合作。」

這樣的中國狼,狠勁會少一點嗎?傅盛搖搖頭說,不會!狼性依舊、兇狠依舊,「現在的狼性,是通過資本來解決。」他要我們想像,一群狼一起走向海外市場會是怎樣的光景?

傅盛說,遲早世界會看到中國網路公司大買全世界網路公司,「你們不知道中國互聯網公司有多少資本投在矽谷!很多很多啊!以前是旅遊考察團,現在一個團下來,全是投資人。」

他點名,020(線上線下)就是一個中國會吃掉美國的領域,「020模式需要建立在人口聚集區,方能使服務產生價值,而上百萬人口的城市,中國遙遙領先(美國)。」

出租車優步(Uber)可說是美國020最知名代表,但是傅盛說,「滴滴快的(中國龍頭)和Uber的戰爭在中國市場,我覺得Uber就沒有機會了,因為滴滴建立的補貼模式,已經把它顛覆掉了。」

在中國,搭乘一趟Uber可能要新台幣上百元,但是滴滴透過補貼司機,乘客可能不用花一毛錢,這讓uber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也跑到中國,和滴滴談戰 略合作。靠洗衣起家的e袋洗,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一個洗衣袋任你裝到滿,只要人民幣九十九元,但從髒衣服收取到送回一件件熨平的衣服,全透過網路,日均 訂單十萬件。今年八月,這家才創立二十個月的公司,竟然已募到一億美元。

中國狼不僅要攻占矽谷,也瞄準其他先進市場。

攜程網在今年初,以超過一億美元的金額,購併了英國的Travelfusion,這是一個以歐美線上廉價航空為主要市場的旅遊平台,攜程網執行長梁建章說:「這是正式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

傅盛和梁建章從中國看世界,看到機會。而林之晨從台灣看中國,他看到威脅正在形成,這幾件合併案看在他眼裡,意味著「清理戰場」,而非過去的「焦土戰」,強強合併,就是產生行業總冠軍的時候。

這個浪潮,正在成形,這幾宗大型合併案正是前哨站。

另一個我們熟悉的例子,就是小米手機站穩中國前三大之後,它正在印度、東南亞攻城略地,國際化已不得不然。

但,這是一個中國網路公司並不熟悉的戰場,各國還有著不同文化、語言、法規的進入障礙,想往外走,單憑第一階段的中國網路公司是相當困難的,即便是阿里巴巴,大舉國際化也是今年才開始的重點。

「台商最近超愛談『紅色供應鏈』有多可怕,其實真正可怕的,是『網路』對台商未來的衝擊!」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說。

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是當中國網路公司主宰全球網路服務,你電腦桌面的Coogle搜尋換成了百度搜尋,你手機裡的Line換成了微信(WeChat),

他們沒有工廠,甚至可以不用來台設立辦公室服務你,就能主宰你的生活。

這件事情,此時此刻,中國新狼種,正在蛻變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2

大整併潮襲台 未來總統該說清楚了 翻身或邊緣化,科技業者就等一句話

2015-12-21  TCW

紅色資本來勢洶洶,台灣半導體業到底要不要開放陸資?對明年將上任的總統來說,這是一個現在就須具體回應的問題。

莎翁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紅色資本如紫光來襲,台灣半導體產業命脈──IC設計,到底要不要對陸資敞開大門?對總統候選人而言,這是一個現在必須明確表態的時刻。

我們承認,這確實是個難解議題。十一月二十三日,經濟部長鄧振中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說:「政府正尋求解除中資投資IC設計行業的禁令。」

距離總統大選僅剩一個多月,看守內閣居然做出如此重大決策,本身就極具爭議性。偏偏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又閃電出手,大買矽品和南茂兩家封測大廠,還嗆政府:「看不出台灣相關部門不批准的理由!」

反對輿論延燒,包含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等三百多人展開反對連署,其中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更以「hostile takeover」 (有敵意的投資)來形容紫光。這導致經濟部又改口,一下子說三案要併案審查,一下子說要開公聽會討論,態度轉為保守。

科技業怕被突襲,又怕變購併孤兒但,台灣科技業者已經回不去了。力成、矽品、南茂已成為第一波賣家。業界除了擔心被突襲購併,更害怕當同業都被買走後,自己變成購併孤兒,可能會被邊緣化,失去翻身機會。這些隱憂,將造成後續的企業出售案件,有增無減。

現在,我們期許準總統必須有所行動:一、說出明確主張,而不是等當選之後。接下來,更多購併案將出現,矽品等公司的臨時股東會,將在明年一月舉辦。但現在,根據經濟部投審會執行秘書張銘斌預估,這些案子的審理,「結果可能在五、六月出爐,時機點有點尷尬(剛好在新總統上任時)。」

探討看守內閣的爭議已經無濟於事。

現在,準總統必須更明確表態,才能讓整個產業更清楚知道後續方向,而不是為了選票,將論述停留在灰色地帶。如蔡英文新聞稿所述,政府不要倉卒行事讓這個案子過關,「務必把社會疑慮釐清,」「沒有釐清前,不覺得有什麼開放的空間。」

但,什麼叫作疑慮?怎樣才算釐清?開放的標準是什麼?比起錯誤的政策,最可怕的是,朝令夕改的規則。

現在,把話說清楚,對整個科技業,甚至是台灣,是非常重要的事。據了解,蔡英文的智庫已針對這波購併潮做出討論。對於封測廠開放,有人主張,封測廠因為業務早都被客戶綁住,受制於人,紫光買封測業,「不准買好像很難。」但若是中資往上游的IC設計買,就有核心技術外流的疑慮,要開放比較困難。

台企若當賣家,要懂得自抬身價

但,這些論述都只是內部意見,從未搬上檯面。

現在,國際化購併列車已啟動,如果未來的新政府仍說不清楚自己的政見方向,只會導致廠商一面揣測新政府的心意,一面繼續一窩蜂衝刺合併案。到最後,如果所有合約,又因為政黨輪替而喊停,這造成的損失,不僅是股東與企業利益,還會賠上台灣的國際信用。

這個作為,需要勇敢承擔,就如同原本是歐洲乞丐,但今年翻身為歐元區成長最快的經濟體愛爾蘭,其翻身關鍵,在於謹守一個原則:維持政策一致性。

二、善用兩手策略。如同這次美光把華亞科買下市,以因應中國紫光的競爭般,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在中國與美國眼中,仍屬珍寶。

我們就像是關鍵第三者般,誰買下我們,兩方勢力合併,就可以擁有話語權。如同展訊若跟聯發科合併,在全球3G晶片市場就有六成市占率,超越美國第一大通訊晶片廠高通。

準總統應該在這波全球購買潮中,與產業深層的對話,協助拉抬台灣的價值。適時扮黑臉是一個方法,可以讓中國大買家知道「我自有主張」,而不是任意開價。引進更多國際資金洽談則是另一個選擇,台灣既然賣相佳,自然要學會自抬身價。

現在是台灣的關鍵時刻,我們期待呼聲最高的準總統候選人,用勇氣與智慧,表現出應有的作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8

大學聯姻搶快 頂尖學府恐變二流 看準教育部80億整併經費,先併先贏!

2016-02-29  TCW

一紙計畫聲明稿,為台灣頂尖大學合併開第一槍,為提高排名、拿更多資金補助背後,有目標的經營,才是關鍵。

你的母校還在嗎?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畫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了解,雙方已經啟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台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中央黨務學校時期算起)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了,他們是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

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為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企業有市場決定競爭力,只要股東通過就能成行;但高教沒有自由市場,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等)有共識,才能走下去,」一位台大商學院老師分析。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

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以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一案為例,就談了超過十五年,至今依然沒有定局,從決定校名到校友共識,都困難重重。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為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學生數),且同為規模較小學校。

「樂觀其成,但執行面很困難!」我們訪問十位左右教授,他們也都給予類似評估。

論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

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二○一一年,教育部為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大拿了三十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只有三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五年下來,成了「台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二○一五年台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台、成、清、交都在四十名內,台科大第四十五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

「國際排名中有一塊比較的是論文數,而理工科系產出論文數多,排名自然往前。」一位政大商學院老師指出,不是政大沒競爭力,其見長的是社會人文學科,但缺乏如台成清交等醫學、理工學院等資源。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台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玩味的是,明年「後頂大計畫」啟動,針對未來五年高教發展,教育部提出五年近千億元預算構想,新增「研究基地」、「大學合併聯盟」等預算。教育部希冀未來七年,要推八到十二所公立大學合併,其中鼓勵合併與退場經費就達八十億元,約是全台國小營養午餐補助預算的兩倍。這就是為何此刻大學急著喊出「合併」聲音關鍵:先併先贏!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另以美國為例,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名校皆以特色見長,也無合併風起。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是為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為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而,合併永遠都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去,可成為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點,這些合併行為,只會淪為無意義的行動,造成內部龐大溝通成本,還可能讓大家的母校失去特色,從一流變二流!

【延伸閱讀】你的母校正和誰「相親中」?—目前研議合併的大專院校

●北部

學校:政治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兩校發聯合聲明研議合併

學校:台灣師範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傾向合作不合併

學校:台灣大學

合併對象:台北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沒有明確時間表

學校:陽明大學

合併對象:交通大學

目前進度:已談逾15年,未定

學校:清華大學

合併對象:新竹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中部

學校:台中教育大學

合併對象:勤益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併為台中大學,未定

●南部

學校:成功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藝術大學

目前進度:南藝大反對,待議

學校:台南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護理專科學校目前進度:4年前提規畫,未定

學校:中山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學校:高雄科技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東部

學校:台東大學

合併對象:台東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研議中

註:教育部政策為萬人學生數以下國立大學朝「公公併」進行;萬人以下大專院校約占6成4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黃亞琪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