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人數下滑,CEO們的老師出招,從精品教到熟齡照護,從企業第二代教到創業家,還要打「東協盃」,瞄準亞洲大老闆。 如果我們將「高階經理人班」(Executive MBA;簡稱EMBA)當成一個「產業」,當產業面臨需求減少、市場被中國搶去時,這群專教CEO的老師們,如何用策略,拯救他們的產業? 這是個內外交攻的戰局。在台灣,報名念EMBA的人數持續下滑,過去動輒上千人報名的時代已經消失,這讓各大學只能放寬錄取標準,以免招生不足,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EMBA錄取率已從初期的五%不到,提升到三○%上下。 曾經,EMBA的「E」被戲稱是「Expensive」,是一張高學費、人脈含金量十足的「黃金名片」;現在,「E」變成了「Easy」,產業光環不再。 這群專門教CEO們轉型策略的老師們,現在,是如何突圍? 策略一:強化招牌特色師大教時尚,成大拚在地化 你沒看錯!一向負責培育師資的台灣師範大學,今年竟然開了專門教時尚的專班,教大家Prada與LV等精品在想些什麼。 台師大在校長張國恩主導下,增設管理學院。其還綜合台大、台科大師資與包括Prada/Miu Miu Taiwan總經理施利廉、法藍瓷品牌總監陳玉瑛等業界顧問團,開設全台第一所「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班(GF-EMBA)」 。 張國恩是這樣想的:台師大最強的是表演藝術、美術、音樂、體育等「樂活」專才,這也是未來台灣產業趨勢,「為什麼念設計的人一定要在國外取經,我們盤點各學院師資,讓人才留在國內就能跨界思考,走出差異化。」 台灣科技大學也看清自己的長處,推出首個「高階科技研發碩士班(E M R D)」,目標鎖定各業界科技長。台灣科技大學的校友散布於宏碁、華碩、緯創等科技業,如今都已是研發副總級的人脈,是它最強的資產。 在此班中,每週固定有一堂「技術長講座」,讓研發經理人有了跨界合作機會。如講座第一堂課請來紡研所長白志中開講,學員中有從事遊戲開發的鈊象電子研發高 階主管,就開始有了將嵌入式電子融入衣服的想法,彼此展開合作關係。「科技長進修高階班,系統化了解最新技術外,還提供十年科技策略思維建立,輔佐執行 長,才不會在轉型升級時被淘汰,」台科大工程學院院長鄭正元強調。 逢甲大學與成功大學也主打自己「夠在地」的特色,不跟台大、政大一樣,主打國際性的哈佛個案,而是主打在地案例,「南部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且面臨企業傳承與轉型(含國際化)問題,」成功大學E M B A執行長蔡東峻觀察。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林豐智也常在授課時邀請業主現身說法。在採訪過程當中,他隨口就點出了紡織機業、工具機業等領域第一名的隱形冠軍,都藏在中部。這些,都成為他最好的個案資源。 策略二:入門濃縮班 先搶人再分組,衝高報名率政大還會這樣「養」生意。 政大EMBA代理執行長邱奕嘉表示,每年他們先透過EMBA約兩千名校友會成員宣傳,開設沒有學位、學分,以企業主為主的「創業主管理精修班」,入門門檻低,一天六小時的濃縮班,這讓他們至少招到上百位學生。這群人念出興趣後,有意願則再去念E M B A。 政大EMBA從產業轉型區分五組,以台商班為例,招生說明會上,直接言明要的是企業家二代,專教大家怎麼走出去做全球生意;獨創的文科資創組,搶的是「改 變遊戲規則的人」,主攻產業轉型需要數位知識的中高階經理人需求。甚至,兩年前因應全球生技趨勢,還首創生技醫療組,與陽明大學合作,連最夯的熟齡照護產 業都教。 「定位清楚,今年招生說明會上,來的人數比去年多出五〇%,」邱奕嘉分析。 台大EMBA則開出針對創業需求的新路線。明年二月將開「創業實踐」課,由學生組隊找六到八個創業案例,再輔以十位業師和十位商學院學者共同輔導,從一開始的討論到案例實踐,最後打分數的是創投業者,而非老師。 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看得遠,她說,有新產業崛起,才有EMBA市場存在可能性。 策略三:校友社群網揪團運動聽音樂,黏著度深 過去,沒有臉書、Line等社群工具,同學人脈連動關係頂多上下屆,但隨著EMBA發展逾二十年,光是台大EMBA連動人脈就超過上千人,若將商學院中的MBA也加入,人脈圈則是上萬人起跳。 EMBA訴求,透過社群工具,你畢業後的人脈圈還會自己滾動變大,從原本念的一個組僅二、三十人,變成萬人,光是EMBA的社團就有二十二個。台大 EMBA在二〇一六年將滿二十週年,目前也已經成立籌備委員會,吃飯聚餐外,還將格局提升到論壇,以及認養偏鄉教育的實踐行動,籌備委員會成員就有二十多 人。 一位畢業十多年的校友點開他的Line,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社團群組。「從讀書會到音樂鑑賞,只要你願意參加,週一到週日都可以排滿活動。甚至,一Po賣房子,馬上就有回音。」 校友社群化,有軟性的太極拳等社團,「身心靈好,才能經營好公司,」謝明慧說。也不乏學習性交流,每月固定讀書會,談正在發生的「一帶一路,產業如何發展」,或「如何面對物聯網下的衝擊」等當紅議題。 社群訊息持續「洗腦」,讓校友黏著度更深,大家還會一起創業,發展大老闆們的「職涯第二春」。 從台大、政大、逢甲、成大到中山大學等,這些學校的校友都不乏一起創業的案例。大王中山大學校友創立資本額達新台幣五千萬元的「西灣天使投資公司」,或者聚集資本三千萬元的政大「台安傑」,小到一起合資開牛肉麵店的都有。 然而,這些策略足以讓台灣EMBA產業,具備足夠競爭力,以因應對岸的搶人戰? 跨出去是一致戰法。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表示,已與上海同濟大學合作開班,「東協論壇」已辦四、五年,鋪建台灣和當地台商「橋樑」,現在要的是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台商外的企業主加入,準備一起招生「華裔領袖班」。 林東清說:「對(台灣)企業主來說,同學是整個亞洲企業主彼此交流的學習力,國際人脈不再只是大陸,而是擴展到日韓、東協和香港、新加坡等亞洲走廊的台 商,對EMBA經營才是長久之路。」如此做法也能引進全球性師資,謝明慧表示,未來將引進動態競爭理論大師陳明哲等兩岸三地、甚至歐美國際師資一起上課。 如謝明慧所述:「沒有夕陽產業,只要產業太陽化。」雖然EMBA產業已逾二十年,但這群老師們確實都看到重點:走出去,才是真正脫離小市場宿命的關鍵。 撰文者黃亞琪 |
“大毒草”的反向教材:“管理十誡”
原創
個人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12月16日
許多著名的企業成功學暢銷書都有一個套路,那就是,選取一些經過了“幸存者偏差”而遺留下來的成功企業,歸納其成功之共性,然後號召所有的公司向它們學習,那麽最終就必然走向成功。實際上,就算學習了它們的成功之道,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因為那些已經沈沒了的公司或許也是采用了這些成功之道,但是它們卻沒能生存下來,所以我將這樣的企業成功學都視為“大毒草”。
而《管理十誡:影響你一生的管理哲學》就不是這樣的。這是巴菲特推薦的一本讀物,其作者是他的老朋友唐納德·基奧。這本管理學讀物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頁,但言簡意賅,讀來興致盎然,發人深省。單單從書名就可知道,作者采取的是逆向思維的方式,也就是說,這是一本並非談成功而是談失敗的書,“如果你們都重蹈我的覆轍,那麽你們也一定會跌得很慘。”
巴菲特親自給這本讀物作序。基奧是巴菲特的老朋友,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巴菲特認為,基奧“總能迅速看穿事情的本質,說話做事能夠直切主題,把複雜的問題變簡單,是他的處事原則。”如果競選美國總統能成功當選的人,那麽基奧一定是其中的一位,因為他天生就有這種超凡的才幹。所以每次巴菲特見到他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基奧將這本書命名為管理“十誡”,實為管理“十一誡”,可能是因為讓書名更為簡潔,故依然命名為“管理十誡”。基奧在提出“十誡”的同時,引入許多典型案例,讀之令人振聾發聵。
第一誡:不願冒任何風險
第二誡:思想僵化,我行我素
第三誡:把自己完全孤立封閉起來
第四誡:犯了錯誤,拒不承認,目空一切
第五誡:只求發展,漠視商業道德
第六誡:不用心思考,對該做的的事情一知半解
第七誡: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賴專家
第八誡:行政作風盛行,團隊臃腫
第九誡:信息錯位,溝通不暢
第十誡:對未來心里恐懼,悲觀主義色彩濃厚
第十一誡:喪失對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在這“十一誡”中,無論發生了哪一誡,都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傷害。
比如,“第一誡:不願冒任何風險”。歷史上數不勝數的成功公司在關鍵時刻沒有邁出堅決的一步,它們也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有些公司跌倒後又振作起來,但更多的公司跌倒後就再也沒能站起來。在20世紀80年代的10年中,就有230家的公司從財富500強的榜單中消失了。經過大浪淘沙,在20世紀之初最大的100家公司中,目前存活下來的只有16家。典型的案例就是施樂公司。它最初因為敢冒險而贏得了市場,後來又因為害怕冒險而深陷泥沼。基奧由此得出的寶貴經驗教訓:管理層所犯的錯誤往往都是不能奏效的失敗冒險經歷。而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指出,管理層所肩負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利用公司的現有資源進行謹慎的冒險,從而確保公司未來的永續經營。
再比如,“第三誡:把自己完全孤立封閉起來”。人一旦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那麽就有可能同員工、客戶和投資者疏遠了。而很多傳奇的商業精英的一個共同特性,就是他們能和各個層級的員工打成一片。能夠催人奮進的公司文化和讓人感到恐懼的公司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要想打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並非易事,但是這將讓公司受益匪淺。在《財富》雜誌的榜單上,多年進入100家美國最優雇主之列的公司往往給股東帶來的回報也最多,這不是簡單的巧合。與之相反,要營造一種恐怖的工作環境,那是再簡單不過了,因為它很容易做到。在與基奧曾經認識和共事的精英中,他們都有功成不居的美德。他們把功勞歸於他人,而把失誤歸於自己。一把手的風格決定了整個公司的狀態,如果一把手有致命缺陷的話,那麽公司的厄運也就為期不遠了。對於眾星捧月的組織,必須提高警惕。
又比如,“第七誡: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賴專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其掌門人約翰·梅利韋瑟曾經為所羅門兄弟公司創造利潤。1994年,他引入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邁倫·斯科爾斯以及羅伯特·莫頓創立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實際上,該公司的投資組合風險極高,這就是所謂的對沖基金。它的客戶都非常富有。它提出的投資理論雖然外人很難完全參透,但卻贏得了很多擁躉,因為這種理論看來永遠不會失敗。在公司創立後的最初三年里,公司盈利之豐厚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截至1998年年底,公司一共投資了大約900億美元,其中大多數資金都是借來。公司破產後,這三位專家設計的“傑出”體系最終被證明為一場賭博遊戲,但是因為人們很願意相信專家,最後竟然騙過了華爾街一些最精明的投資者。
研究失敗顯然比研究成功更有價值,因為只有避免失敗,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管理十誡》融匯了基奧先生60多年的商業經營,所以他在書中列舉了包括他在內的各個公司高管所犯的種種錯誤,值得我們研究。很多錯誤的影響可能都是短暫的,但如果處置得當的話就能夠很快糾偏,之後公司不僅能夠存活下來,而且還會基業長青。
在基奧眼中,公司只不過是構建在人的基礎之上的組織而已。公司並不會做錯什麽,真正沒能把事做好的只不過是人罷了。如果我們審視一部商業史,就會發現,盡管失敗的表現形式各異,但種種失敗的誘因並非所謂的戰略失誤,而是造成各種失敗的人。公司只不過是領導者個性的外化體現,領導者有多高,其投射在公司的影子上就有多長。公司領導者就是商業舞臺上的主角。
基奧指出,如果公司領導者不小心犯錯的話,他們就會把公司帶入歧途。那麽公司這列火車也就註定要開往滑鐵盧了。作者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商業領袖的成就越大,那麽這個“十誡”對他的幫助也就越大。不管公司的規模有多大,如果他的銷售和盈利正迅猛增長,而他又是這家公司的掌舵人,那麽他就應該小心了:“十誡”中提出了某些陷阱,可能正埋伏在他的周圍。對於投資者,如果他能夠運用基奧的管理“十誡”來識別所投資的公司,那麽將有助於避開投資中的種種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