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負利率難逼歐銀放水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上星期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佈將銀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從零利率下調10個點子至負0.1厘, 成為美歐英日全球四大主要央行首間實施負利率. 歐洲央行主要有3大基準利率工具. 第一, 邊際貸款利率(Marginal Lending Facility), 這是商業銀行以合規抵押品向歐洲央行取得隔夜貸款的利率. 第二, 主要再融資操作利率(Main Refinancing Operations, MRO), MRO和邊際貸款利率相同之處是兩者都需要銀行提供合規抵押品, 但MRO是一星期的貸款利率. 第三, 隔夜存款利率(Deposit Facility), 這是商業銀行存錢在歐洲央行所穫得的利率. 商業銀行需要向歐洲央行繳交法定存款準備金, 歐洲央行會按0.25%的利率支付利息, 在這方面, 內地銀行則幸運得多, 目前中國央行會向內銀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支付1.62%的利息. 至於商業銀行存於央行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部分, 則稱為超額存款準備金. 為何銀行會存多過法定要求的金額於央行呢? 流動性管理是銀行重要的一環, 如果銀行沒有繳交足夠的法定存款準備金, 所欠缺的部分需要按3.5%向歐洲央行繳交懲罰性利息, 因此, 為著支付清算需要, 銀行存有超額存款準備金並非罕見的情況. 截至今年四月份, 存於歐洲央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及超額存款準備金的規模分別高達1,035.68億歐元和916.43億歐元.

負存款利率表示銀行在歐洲央行的隔夜存款反而需要支付利息, 目的是迫銀行將存於歐洲央行的916.43億歐元超額存款準備金(大約相當於歐元區GDP的1%)放貸出去, 以支持經濟. 不過, 對銀行來講, 存貸利率引致的息差是盈利多與少的問題, 但信貸資產質素引致的壞帳是影響本金甚至生死存亡的問題. 銀行不會也不應該因為負存款利率而降低貸款門檻, 銀行其實也可以利用多餘資金購買金融資產例如債券. 更何況, 今次隔夜存款利率下降0.1%, 但隔夜貸款利率卻下降0.35%, 銀行支付給歐洲央行的息差其實是降低了, 銀行也可以透過降低客戶存款利以及提高客戶貸款利率去抵銷負存款利率的影響. 此外, 負存款利率和一系列量化寬鬆政策, 包括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以及ABS購買計劃等, 無疑可以增加信貸供給, 但卻不能創造信貸需求. 如果企業對經濟前景不樂觀, 未必會因為信貸容易而且資金成本低而增加資本投資, 可能只是好似美國企業借平錢回購自己公司股票, 最終結果可能只是肥了企業的股東, 拉闊貧富差距, 實體經濟以及一般打工一族得益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85

定向放水提閘

2014-06-09  NCW
 
 

 

再貸款被認為非常有效也是央行隨時可以動用的政策工具,加之擴大定向降准,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難問題,但很難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財新記者 霍侃 ? 李小曉 文huokan.blog.caixin.com|lixiaoxiao.blog.caixin.com 市場在濃重的全面降准預期中,等來了定向寬鬆加碼的「靴子」 。

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加大「定向降准」力度,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以支持實體經濟。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權威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長期來看,再貸款是非常有效、也是央行隨時可以動用的政策工具,未來如果更多更頻繁使用,並不意外。

財新記者獲悉,近日央行於一份徵求意見的文件中稱,擬對商業銀行開展內部評級,通過內部評級管理再貸款。

上述權威人士認為,內部評級應該 不僅僅是著眼於再貸款,而是形成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或融資安排的基礎的準備工作,解決央行與商業銀行之間資金如何更好互動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更多運用,反映出目前中國結構性問題重於宏觀問題,結構性政策比宏觀政策可能更重要、更有效。

但他認為,貨幣政策結構化和微觀化方向的調整,應該只是短期的。短期內,當其他政策無法有效發揮結構調整的作用時,貨幣政策可以有所創新,但未來應該退出 ;長期來看,貨幣政策還是應該管宏觀的價格和金融穩定。

再貸款復出

今年的貨幣政策定向調整中,再貸款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根據央行的數據,截至一季度末,累計下達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額度1000 億元,其中支農再貸款額度5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500億元。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

自1984年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來,再貸款一直是央行的重要貨幣政策工具。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末之前,再貸款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並軌改革之後,外匯流入逐漸增多。新世紀以來外匯大量流入,外匯佔款對基礎貨幣投放的貢獻逐漸提高,央行為對衝過剩流動性,更加頻繁使用存款準備金率和央票。

新增再貸款主要用於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引導擴大縣域和「三農」信貸投放。

海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姜超認為,在外匯佔款逐漸淡出時,再貸款將在貨幣創造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未來觀察貨幣政策取向的重要視角。

上述權威人士說,隨著外匯佔款增量表現出波動性和雙向性的特點,應該 將更多政策工具搭配和組合使用,類似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更多、更頻繁使用,並不意外。

再貸款重出江湖,其實早有端倪。

2013年四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單設專欄介紹如何完善再貸款體系,提出將調整再貸款分類,由現行的三類調整為四類,即將原流動性再貸款進一步細分為流動性再貸款和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金融穩定再貸款和專項政策性再貸款分類不變。

央行稱,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包括支農再貸款和支小再貸款。單獨設立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可以更好地發揮央行資金引導信貸資金流向、促進信貸結 構調整的功能。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 東亮認為,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擴大支持小微企業再貸款的規模,可以精準發力,部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融資貴的問題。但是,貸款一旦投放,就會通過銀行的存貸機制派生存款,進而滾動起來,相當於向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如果再貸款規模比較可觀,可以成為央行調節中期流動性的有力工具。

劉東亮解釋,從國外央行的實踐看,使用貨幣政策工具時,除了信用的短期拆借工具,還是需要對不同金融機構有所區分,通過內部評級區分好銀行和壞銀行,給不同銀行不同的利率,也是給市場傳遞信號,增加了對銀行聲譽的約束,促進金融機構審慎經營管理。

對於再貸款與利率市場化的關係,上述權威人士認為,再貸款應該不會是簡單的使用工具,不排除其與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加快培育市場利率體系和政策利率有一定的關聯性。因為再貸款利率也是政策利率的一種,對於未來政策利率的選擇和利率調控方式的形成將是很好的基礎。

5月中旬,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五道口金融論壇」演講時,談到利率市場化之後的貨幣政策框架。他說,接受國際上的經驗,未來可能有所謂央行的政策利率,並讓政策利率起更大作用。而起作用的前提是,央行向商業銀行融資,通過融資成本對商業銀行施加影響。傳統上,這是一個短期利率 ;但也可以考慮此次金融危機後的經驗,可能有時候短期利率不夠有效,由此可以考慮增加一個中期利率。

曾剛認為,在目前數量調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效、價格調控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再貸款利率或許可以成為央行控制整個市場利率的手段,因為目前公開市場利率對長端貸款利率的傳導並不是特別靈敏。央行用再貸款對應商業銀行的貸款,可能對長端貸款利率的影響更強。至於指引作用會有多大,還取決於再貸款的規模有多大。

此前,央行開展再貸款並不會即時向市場披露。上述權威人士認為,如果從更能體現政策意圖和對銀行約束的角度考慮,應該有類似於定期公佈常備借貸便利操作情況的信息溝通機制,否則市場上有各種未必準確的猜測,對引導預期不是很好。

定向降准擴圍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一直表現為「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定向調整思路 :央行創設支小再貸款 ;對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採取新增支農再貸款額度和降低再貸款利率等優惠政策;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定向降准。第一次是4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作為金融支持「三農」的六條措施之一,決定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央行稱,從4月25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存准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存准率0.5個百分點。

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定向降准進一步擴圍 :對發放「三農」 、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

從表述看,定向降准的支持領域不只限於「三農」 ,還包括對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貸款 ;涉及的金融機構不再只是縣域農商行和農合行,而是上述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這個提法給了降准相當大的靈活度,如果對「等」字做最寬泛的定義,對所有商業銀行降准也符合政策精神。

不過,曾剛認為,目前定向降准的範圍尚不明確,還不太好評估此次定向降准的宏觀效應。 「貸款達到一定比例」是多少,哪些銀行可能符合條件,降准幅度是多少,在這些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很難評估政策的具體效果,只能說對銀行信貸投放有引導作用。

此外,絕大多數小銀行、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的貸存比並不高,這些機構面臨的問題不是流動性不足,而是本地區吸收的錢放不出去。曾剛認為,對這 類銀行,降準沒有實際意義,最終定向降準能夠產生邊際效果的,只是既符合條件、資金又比較緊張的銀行。

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毛軍華預計,上市銀行中,小微和「三農」貸款佔比高的銀行,例如民生、招行、農行、重慶農商行等,將受益於此次定向降准。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持相似看法。他認為,政策效果會不會好,取決於目前「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不足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什麼,採取的政策是否有針對性。 「三農」貸款並不缺流動性 ;而在商業銀行做小微企業貸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仍然貸款難,問題在於小微企業沒有足夠的抵押品,同時又缺乏完備的徵信系統,導致銀行沒法充分瞭解小微企業。

高盛高華的董事總經理馬寧認為,定向降準有望小幅改善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但需要謹慎看待政策成效。

馬寧認為,政策並未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有兩大根本性原因 :一是對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信託貸款的隱性擔保,導致信貸定價扭曲並對民營企業借貸造成「擠出」效應;二是金融創新和利率市場化進程快於預期,但信貸額度和貸存比等量化控制措施未做調整,共同推動銀行融資成本上升。

儘管是定向降准,仍然有分析人士擔心,釋放的流動性會「滲漏」到決策層並不希望的領域。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擔心,數量工具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資金很可能還是會流向房地產、融資平台等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資金是逐利的,也是短視的,大家不要幻想投入流動性後,資金會流到政府希望流的方向,風險和收益是不對等的。

魯政委則認為,資金是否會流向融資平台和房地產,主要取決於在風險收益平衡的情況下,這些領域能否提供更高的回報。目前,地方融資平台仍被視為頗有吸引力,但房地產市場銷售低迷,一些違約案例出現,房地產投資的預期收益明顯下降。

因此, 「我並不認為現在會有更多資金流向房地產。 」魯政委表示,如果有一部分資金流向房地產,仍然是社會經濟運行正常的一部分。

融資成本如何降

此番擴大定向降准和再貸款力度的效果如何,能否緩解融資難的痼疾、降低融資成本?

對此,部分銀行業人士並不特別樂 觀。一位銀行中層人士認為,定向降准的效果有限。因為降準會增加銀行資金,解決的是流動性問題。但是,制約銀行「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的因素很多,流動性只是其中之一,風險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通過定向降准和再貸款增加流動性投放,其目的指向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減輕債務負擔,激發投資活力。

然而,企業融資成本偏高是多重因素所致,貨幣政策微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資金供給,但不能改變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條件,恐難以徹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痼疾。

毛軍華認為,經濟下行週期中銀行風險偏好下降,是導致小微企業融資貴 融資難的主因 ;降准只能降低無風險利率,而無法解決信用利差擴大的問題。

對此,毛軍華建議,加快不良資產重組,化解互保風險,對已暴露風險的「殭屍」貸款及時認定不良、計提撥備;同時,加大政策性擔保公司的支持力度,緩解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的影響。

從資金需求面看,小微企業的融資能力也需要改善。曾剛說,改善小微企業生存環境是第一要務,包括降低運營成本、稅負成本,以及進行創新抵押方式等制度創新,嘗試土地承包權、林權和知識產權等的抵押。

為減輕企業負擔,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正稅清費,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降低小微企業擔保費用。

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另一個原因是,銀行資金成本居高不下,這一方面與過去兩年利率市場化提速有關,也與當前的監管政策相關。

毛軍華認為,貸存比的存在,導致不少銀行在實務中採用兩條分離的FTP (資金轉移定價)曲線,貸款資金基本來源於存款而非同業資金,導致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存貸款市場與銀行間市場割裂,央行在銀行間市場的寬鬆政策並不能很好地傳導至貸款利率。他建議,改善貸存比和貸款額度監管,能夠增加政策的傳導效力,從而為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溫。

曾剛建議,為降低融資成本,應優化監管,梳理並調整有衝突的監管政策,以減少銀行監管套利的衝動和空間,降低企業融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和成本。

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 (127號文)之後,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規範同業、信託、理財、委託貸款等業務,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 「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部署開展銀行業收費專項檢查,只收費不服務的業務堅決取消。曾剛認為,專項檢查有必要,但效果如何,還要看檢查力度和對違規 行為的懲罰力度。

降低融資成本更有效的方法則是激化競爭,發展多種融資渠道,促使各方主動降低融資成本。曾剛建議,加快小微企業集合債、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渠道的發展,甚至鼓勵規範的網上借貸P2P等。

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 加大 「定向降准」 力度, 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長期來看,再貸款是非常有效、也是央行隨時可以動用的政策工具。

再貸款重出江湖早有端

倪。2013年四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

單設專欄介紹如何完善

再貸款體系

通過定向降准和再貸款

增加流動性投放,其目

的指向降低實體經濟的

融資成本,減輕債務負擔,激發投資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56

央行放水新渠

2014-06-23  NCW  
 

 

央行通過擴大定向降准釋放流動性,近期再推抵押補充貸款(PSL),希望建立中期政策利率,以引導社會融資成本由高走低◎ 財新記者 霍侃 文huokan.blog.caixin.com 央行對通過降准釋放流動性頗為謹慎,同時擬重用再貸款並研究推出新工具以投放基礎貨幣,彰顯出其在貨幣政策框架轉型期的多重權衡。

財新記者獲悉,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期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稱,最近正在研究推出新的政策工具——抵 押 補 充 貸 款(PSL, 即 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希望這一新工具能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

一位參會人士告訴財新記者,PSL 作為一種新的儲備政策工具被提出,有兩層含義:首先是量的層面,是基礎貨 幣投放的新渠道 ;其次是價的層面,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從央行獲得融資的利率,引導中期利率。

與外界認為PSL將逐步取代再貸款不同,多種跡象表明,曾經是基礎貨幣 投放主渠道的再貸款和再貼現,將被更頻繁地使用。同時,定向降准這一創新流動性釋放工具也逐漸成為常規工具。

央行在下發給分支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名為《關於定向降低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通知》中稱,此次定向降准政策適用的機構範圍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和農合行、外資金融機構、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

貨幣政策工具選擇變化的背景是,在2002年至2011年間外匯佔款持續快速增加的局面發生變化,2012年下半年以來外匯佔款增速放緩且波動性加劇,對基礎貨幣投放產生影響,央行需重建基礎貨幣投放機制。

這意味著,央行流動性管理逐漸具備了從過去十餘年的被動對沖外匯流入向主動管理轉變的基礎,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逐步從數量型向價格型過渡的條件逐漸成熟,而利率市場化提速使得這一轉變更為迫切。

對於央行今年以來使用的定向降准、再貸款以及正在研究中的PSL等工具,體現出定向支持特定領域和部分金融機構的結構性特點。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特殊問題,是因為很多市場主體是預算軟約束,多貴的資金都敢拿,會擠出預算硬約束的經濟主體。如果結構性政策的使用是基於改革短期內難以起效,而暫採取結構性政策,還算有其合理性。

探路價格調控

財新記者獲悉,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在上述討論會上提到,央行正在研究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和中期政策利率,希望建立央行對市場利率的調控機制以穩定短期利率水平,同時建立中期政策利率以穩定社會融資成本。

近兩年,準備金率和央票淡出,正回購和逆回購成為央行調控流動性的主要工具。但是,公開市場操作對短期利率的影響,向中長期利率的傳導並不十分順暢。

央行行長周小川5月中旬在「五道口金融論壇」演講時,談及利率市場化之後的貨幣政策框架。他說,考慮此次金融危機後的經驗,可能有時候短期利率不夠有效,由此可以考慮增加一個中期利率。

上述參會人士說,現有的再貸款、再貼現工具更多是滿足流動性管理的需求、補充流動性,對利率的引導作用並不明顯,因此希望通過PSL更多關注中期資金價格水平,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從財新記者獲得的信息看,在上述討論會中,尚未明確央行對申請 PSL的金融機構有什麼資格要求、對抵押品有哪些要求;不過,提到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民生領域的項目投資,需要央行提供低成本的資金來引導資金定價。所以,PLS的提供或許有一定的定向性。

另一位參會人士對設立中期政策利率持保留態度。他認為,如果只考慮基礎貨幣投放,不一定要用PSL;如果考慮降低融資成本,要先搞清楚導致短端利率向中長端傳導不暢的原因是什麼,是否完全失靈。若PSL的規模做大,有可能是曲線給政府和准政府項目融資。

魯政委認為,央行設定多個不同期限的政策利率,難點在於怎麼保證不同期限利率符合無套利原則。

除了研究設立新工具PSL引導中期利率水平,央行還在探討建立利率走廊機制的可能性,以穩定短期利率。

周小川在「五道口金融論壇」上說,可以借鑑的國際經驗是,短期利率有一個區間,這個區間就是央行的短期政策利率。

魯政委認為,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建立利率走廊機制提出迫切要求。目前融資渠道多元化,管數量的老辦法已經行不通,迫切需要過渡到價格型調控框架。問題在於,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過程中,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利率「錨」 ,這是對貨幣政策的挑戰,也是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

利率走廊是央行通過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融資而設定的利率操作區間。在貨幣政策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的過程中,不少西方國家央行建立了利率走廊機制。

對於中國利率走廊區間的選擇,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的報告指出,未來的基本框架可能是,以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為上限、以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為下限,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短期基準利率(如七天回購利率) 。

常備借貸便利今年1月20日起擴容,在北京、江蘇、山東、廣東、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試點,由央行在當地的分支行向符合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央行廣州分行的試點通知指出,將探索SLF利率發揮貨幣市場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

農行戰略規劃部的報告認為,從各國經驗看,貨幣調控框架向以利率走廊機制轉型是漸進的過程,一般都會經歷逐步完善和效果強化的過程。從當前中國的具體情況看,構建利率走廊機制還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利率走廊區間。 」農行戰略規劃部研究員付兵濤告訴財新記者,理論與實踐表明,利率走廊的區間控制在25-50個基點左右比較合適,而目前中國的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為0.72%,上下限區間較大,會影響利率走廊機制的效果。同時,當前SLF的利率水平不公開,難以實現引導市場預期的目的。

定向降准擴容

6月16日,央行第二輪定向降准生效日,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三家股份制銀行確認被定向降准,超出央行此前所稱「此次定向降准覆蓋大約2/3的城商行、80% 的非縣域農商行和90% 的非縣域農合行」的範圍,令市場頗感意外。

粗略估算,此次主要面向「三農」和小微貸款的定向降准,釋放流動性將超過1000億元。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測算,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和非縣域農合行、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預計釋放流動性600億元 -700億元。

再加上三家股份制銀行定向降准釋放的約350億元,總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央行稱,此次定向降准的銀行應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符合宏觀和微觀審慎經營標準,二是「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

「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是指:本外幣涉農貸款上年增量佔全部新增本外幣貸款比例超過50%,且上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餘額佔全部貸款餘額比例超過30%;或者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含個人經營性貸款)上年增量佔全部新增人民幣貸款比例超過50%,且上年末人民幣小微貸款餘額(含個人經營性貸款)佔全部人民幣貸款餘額比例超過30%。

目前,各家銀行的小微貸款統計口徑不一,且年報公佈的數據不全。因此,哪些銀行符合要求,令外界頗為迷惑。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由於小微企業貸款的統計加入個人經營性貸款,使得部分股份制銀行更容易達到要求。這使得不以小微貸款為特色的興業銀行,也能被納入定向降准。

興業銀行2013年年報只公佈了小企業口徑的數據。2013年末,小企業貸款餘額佔全部貸款餘額6.16%,2013 年新增小企業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比重為26.3%。但興業銀行個人經營性貸款較多,2013年末個人經營貸款餘額為 734.83億元,佔全部貸款餘額5.4%。

一位股份制銀行計財部總經理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在定向降准一事上,銀行與央行是雙向交流的,銀行主動找央行、向央行申報,央行也主動與銀行溝通。

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認為,這意味著在央行制定定向降准規則後,對於具體實施的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反映了央行通過貨幣源頭的控制正在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控制能力。

從財新記者獲得的信息看,央行對於商業銀行申報數據的認定,似乎有「從寬」到「從嚴從緊」的變化。

一家城商行計財部人士說,該行一些統計指標處於央行要求的邊緣,此前與央行溝通,作出統計口徑調整的說明與解釋後,曾接到通知說該行可以納入定向降准範圍,但當地人民銀行很快又收回通知。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預計,下一步或會對居民首套房貸及中西部貸款佔比較高的銀行定向降准或再貸款。

結構性政策爭議

今年以來,無論是定向降准還是再貸款,均為定向投放流動性支持特定領域。付兵濤認為,這是政策博弈妥協的結果,可能一方認為應該全面降准緩解融資壓 力,另一方擔心價格泡沫認為不應該降准。既想解決部分企業的融資問題,又不願意釋放全面寬鬆的信號,妥協的結果就是定向降准。

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尚待觀察。因為定向降准只是圈定哪些金融機構可以降准,但並沒有限定釋放出去的流動性投向。

貨幣政策的結構化傾向值得關注。

魯政委表示,傳統經驗認為,貨幣政策是總量工具,沒法進行更強的結構化操作,尤其是針對產業層面。本輪金融危機之後,一些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為應 對危機衝擊,採取了一些結構性的操作,例如美聯儲購買按揭抵押貸款(MBS) ,但是美聯儲只是引導利率走低,並沒有指導經濟主體應該幹什麼。英國央行的政策表現出更強的結構性特徵,但規模並不大。

「如果貨幣政策主要是總量工具、結構性政策作為點綴,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以結構性政策為主、總量政策作為輔助,則應該反思。 」魯政委說,如果結構性的政策做到一定程度和規模,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保證政策始終是市場化的?貨幣當局是不是能比市場更有前瞻性?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斌認為,近來央行積極主動做很多嘗試,但有很多嘗試是有財政的職能。例如,通過PSL引導中期利率,這類做法與市場機制的定價有些衝突。如果假定財政領域有些事情推進困難,而用貨幣 政策來做,是否為次優辦法,目前尚不好下定論。

中國一直堅持貨幣政策多目標制。

今年以來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採用,以及央行研究推出新工具 PSL,都體現出央行兼顧經濟增長、金融穩定、國際收支甚至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複雜考慮。

張斌認為,為實現多元化的貨幣政策,採取結構性的政策或許說得通,但最終能否實現結構性的目標,還有疑問。

此外還要考慮,定向的貨幣政策是否會影響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最近關於定向降准和再貸款的傳言,反而不利於穩定市場預期。

財新記者吳紅毓然對此文亦有貢獻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期在一次內部研討會上稱,最近正在研究推出新的政策工具——抵押補充貸款,希望這一新工具能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

「央行制定定向降准

規則後,

對於具體實施的標準

仍然具有一定的

自由裁量權」

下一步或會對

居民首套房貸、

中西部貸款

佔比較高的銀行,

定向降准或再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23

存貸比鬆動放水幾何

2014-07-07  NCW
   
 

 

理論上釋放貸款額度可能近2萬億元,除了短期內的寬鬆效應,更值得關注的是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的政策導向◎ 財新記者 霍侃 文huokan.blog.caixin.com 執行19年後,存貸比終於鬆動。

6月30日,銀監會宣佈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從7月1日起實施。包括調整存貸比計算的幣種口徑,只對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 ;調整存貸比計算公式分子(貸款)和分母(存款)的計算口徑,分子扣除六項、分母增加兩項,即縮小分子、擴大分母。

銀行和市場較為關注的是第四項扣除,即商業銀行發行的剩餘期限不少於一年,且債權人無權要求銀行提前償付的其他各類債券所對應的貸款。

在具體操作層面,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稱, 「三農」專項金融債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與第四項會有重疊,所以,第四項是扣除「三農」和小微企業專項債之後的「其他」各類債券。

對於哪些債券可以扣除,市場上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債券有用於支持資產業務的金融債、充實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和補充二級資本的二級資本債。

申銀萬國債券行業分析師陳康和羅雲峰測算,商業銀行金融債存量約3600 億元,以及約1萬億元次級債,樂觀估計此次貸存比調整可能降低貸存比2% 左右,釋放貸款額度近2萬億元。

當然,2萬億元只是理論上可能釋放的貸款額度,是銀行的放貸能力,最終到底能轉化成多少新增貸款,還受多重因素影響。

理論上,這將緩解75% 的存貸比監管紅線對銀行信貸投放的約束,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但是,最終會有多少資金轉化為實際的新增貸款,還受其他監管政策和銀行自身風險偏好的影響。

除了短期內的寬鬆效應,更值得關注的,是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的政策導向。

一位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這次改革並沒有侷限於存貸比本身的調整,而是把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狀況和金融改革所面臨的歷史節點結合起來,兼顧多個目標,包括大額存單的發行、跟巴塞爾協議三的銜接和鼓勵銀行通過金融市場獲得穩定資金來源。

減輕存貸比約束

此次調整的出乎市場預料之處是幣種口徑的變化,將目前按照本外幣合計口徑存貸比的監管考核,調整為對商業銀行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

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只有人民幣存貸比是監管的硬性要求、是監管紅線,而外幣和本外幣合計的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主要用於監測風險,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果超過,沒有處罰性措施。

銀監會認為,這一調整符合現行法律法規,也符闔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 》關於對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單獨管理的要求。同時,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可以防範通過本外幣轉換進行監管套利等問題。

對於這項調整的影響,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指出,目前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分別佔本外幣存款、本外幣貸款的比例為3% 和6%。根據央行《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測算,目前金融機構外幣存貸比高達150%。因此,若改為人民幣口徑進行考核,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貸比,外匯存貸比越高的銀行,受益越大。

分子扣除的六項中,支農貸款對應 的貸款和「三農」專項金融債、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對應的貸款,以及村鎮銀行使用主發起行存放資金髮放的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此前已經允許扣減,這次調整是再次確認,並擴大至所有銀行。

支小再貸款是今年的新業務,此次也納入分子扣減。商業銀行使用國際金融組織或國外政府轉貸資金髮放的貸款,預計規模不太大。

一位上市城商行相關部門人士的疑惑是,次級債、二級資本債已經算作資本,不知道能否扣除,按道理,資本也可以對應貸款投放。

對此,一位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可以扣除的債券應該包括金融債、次級債和二級資本債,因為發債用於補充資本是負債和權益方的調整,但資金總要用出去,對應相應的資產。

照此理解,目前市場上金融債約 3600億元、次級債約1萬億元,再加上二級資本債,合計約1.5萬億元的債券,只要剩餘期限不少於一年、且無要求提前償付的條款,均可以扣除。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測算,總體看,分子的調整項涉及貸款規模在2萬億元左右,佔貸款餘額的比例約2.6%,按5月存貸比約70% 估算,可降低存貸比約2%。

此外,有分析人士擔心銀行之間可能通過互持金融債,增加穩定資金來源。

對於金融機構互持的金融債是否要從第四項統計中剔除,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解釋,這次沒有考慮金融債的持有方是誰。從國際慣例看,一般也不考慮債券的持有方,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在交易中債券持有人是不斷變化的。

但上述銀監會人士說,其他監管政策已經對同業互持金融債作出限制,例如「127號文」規定同業負債不能超過總體負債的三分之一。此外,1月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披露指引》 ,要求13家銀行從2014 年起披露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指標包括金融機構間資產和負債, 「這也會對互持有限制」 。

分母的調整明顯低於市場預期,連此前市場保守預期的非結算性同業存款也沒有加入分母。分母只增加了兩項: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淨額。

同業存款分為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財新記者獲悉,監管部門經過反複研究和測算,最終決定不把同業存款加入分母。

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說,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資金穩定性不高,而且很容易通過銀行間互存增加同業存放的餘額,因此,不適合放入分母。而非銀行機構同業存款也沒有放入分母,是考慮到在「127號文」加強同業業務監管的大背景下,如果存貸比作出這樣的調整,設計不當的話,可能引發監管套利,干擾對同業業務的規範,影響「127號文」的實施效果。

而且,監管部門擔心,如果把非銀行同業存款簡單地納入分母,可能出現銀行和非銀行之間的監管套利。

一位農行計財部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舉例稱,比如某機構將1000萬元存入 A銀行,A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接著A銀行將資金投入B非銀機構如信託,B 非銀機構再將錢存入 A 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如此往復,A 銀行可以輕易調節同業存款的規模,整個存貸比就會完全失效。

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銀行人士都指出,如果同業存款來源計入存貸比分母,而相應的同業資金運用也應該計入分子,這樣,存貸比的約束力可能反而更強。

基於同樣的理由,去年12月已經開始試點發行的同業存單也沒有加入存貸比的分母。

不過,財新記者瞭解到,此次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的整體方案出台後,監管部門正在研究、考慮在上海自貿區先行試點,設計方案把穩定性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加入分母。根據試點情況分析,如果覺得方案可行、不會有監管套利的可能和通道,再決定是否可以在全國推廣。

寬鬆效應幾何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各方期待「微刺激」的背景下,短期內市場關注的是,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帶來的寬鬆效應幾何。

從監管政策看,影響貸款投放因素,除了存貸比,還有存款準備金率、合意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等。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存貸比為65.9%,較年初下降0.18個百分點,與75%的上限尚有距離。

從一季度上市銀行季報來看,存款規模在10萬億元以上的中、農、工、建四家大型銀行,存貸比離75% 還有相當距離。接近75% 監管紅線的是中信、交通、民生、浦發等,招商銀行甚至超過75%,但這幾家銀行的存款規模都不足5萬億元。

因此,光大證券首席經學家徐高認為,現在存貸比並不是信貸發放的緊約 束,不應高估這次口徑調整的效果。

多數小銀行的存貸比都明顯低於75%。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城商行和農信社人士指出,對他們而言,目前貸款投放的最大制約因素並非貸存比,而是合意貸款規模。

一位浙江農信社的負責人認為, ,央行合意貸款規模並不合理,而且規定四個季度的信貸投放比例分別為 3 ︰ 2 ︰ 3 ︰ 2,但實際上,三四季度是企業最需要用錢的時候,應該是1 ︰ 2 ︰ 3 ︰ 4, 「限定貸款規模是最官僚的事情」 。

部分銀行的銀行信貸投放面臨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和優先股補充資本。

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制約貸款增長。儘管央行已經兩次定向降准,但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20% 的高位。這意味著,按照75% 的存貸比算,剩下80% 的存款中,實際上可用資金的存貸比已經接近94%。

從商業銀行的自主選擇看,每家銀行有其發展戰略、信貸政策和風險偏好。

在經濟下行階段,銀行放貸會更加謹慎。

前述上市城商行相關部門人士說,從今年上半年銀行的體驗看,實體經濟很差,沒什麼好項目,合適的客戶其實很有限。

存貸比計算口徑的調整,鼓勵銀行通過發行「三農」 、小微專項金融債來 加大相應的貸款投放。但是中信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鄧海清認為,資金利率過高影響銀行發放專項金融債的興趣。

2013年下半年,隨著債券市場的整體走熊,專項金融債融資成本也上升近100 基點,融資規模大幅下降。

鄧海清說,若不降低專項金融債的融資成本,就無法實現政策當局所期盼的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且重點是降低小微和「三農」企業融資成本的目的。

流動性風險管理演進

1995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 《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彼時,中國銀行業的負債主要是存款、資產主要是貸款,存貸比作為監管指標,可以較為有效管理流動性風險,並控制貸款的作用。

但是,隨著資產負債多元化,存貸比監管覆蓋面不夠、風險敏感性不高的弊端日益顯露。2013年6月末的 「錢荒」 ,凸顯了存貸比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的捉襟見肘。

今年2月,銀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 ,根據巴塞爾協議三的要求,引入了新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流動性覆蓋率(LCR) ,同時,仍將存貸比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一。

LCR 要求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日現金淨流出量的比率大於或等於100%。有分析人士認為,引入 LCR 之後,或能淡化甚至取代存貸比。

對此,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指出,LCR是關注短期流動性風險的指標,而存貸比是長期指標,並不能替代。

巴塞爾協議三還提出另一個流動性指標、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 ,要求可用穩定資金來源與業務所需穩定資金的比率要求大於100%,其分子包括存款、資本金和發行長期債券等可用穩定資金,分母包括貸款、投資,是關注長期風險的指標。

可以看出,NSFR 與存貸比的原理相似,只是分子分母顛倒。目前巴塞爾委員會仍在修訂NSFR,有望年內定稿。

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說,NSFR 定稿之後,會根據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將其納入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中。

採納 NSFR 之後,存貸比的監管指標是否會弱化呢?監管部門相關人士說,NFSR 跟存貸比有一定的互補性,是更全面、風險敏感性更高的指標。但如果有更高的風險敏感性,也就有更多的套利空間。所以,還需要等NSFR 實施之後,進一步觀察其與存貸比的互補作用,以及對銀行的影響,再做決定。

一種可能是,NSFR 和貸存比兩個監管指標還是並行;還有一種可能是,NSFR 作為監管指標,存貸比作為監測 指標。但如果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還要待《商業銀行法》修訂之後。

此次調整中,分子扣除符合條件的債券,分母增加尚未開始發行的銀行對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超出市場預期。

上述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這體現出監管政策鼓勵銀行獲得更多穩定的資金來源,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思路一定會有影響,引導更多考慮市場化的融資方式。

鄧海清認為,這次調整,是政策當局推動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融合、使用橋樑連接直接市場和間接市場的政策意圖的重要體現。商業銀行將「國開化」 ,即通過直接融資部分取代存款,成為溝通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橋樑。

財新記者吳紅毓然對此文亦有貢獻

人民幣存貸比是監管的

硬性要求、監管紅線,

而外幣和本外幣合計的

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

主要用於監測風險

這次存貸比改革沒有侷限於存貸比本身的調整,而是兼顧多個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8

央行定向大放水 債市迎接“黃金時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27

今日多家媒體通過銀行或政府人士證實,央行對五大國有銀行進行5000億的SLF操作,期限為三個月。不少機構認為,該工具的運用極大利好債市,但有分析提醒,此輪債市行情需及時止盈。

中信證券今日發布報告稱,從期限來看,SLF工具的使用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優於全面降息、降準,流動性改善和流動性需求的提高將極大利好債券。

報告認為,SLF的期限短,只能用於投放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而難以用於非標和信貸的投放。

若投放長期資金(例如全面降準),銀行或增配非標等資產,從而對債券市場的利好程度不高。

若全面降息,則對當前債券市場無益。原因在於,從貨幣市場來看,今年債券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的差距拉大,主要在於貨幣市場利率雖低,但資金不可得。

銀行在拿到3月期限的SLF資金後,供給增多必然拉低貨幣市場利率,相對貨幣市場,債券市場投資流動性高、收益率較高,因此配置債券優於在貨幣市場投放。

但中金公司在今日的報告中提醒,政策為債市帶來的機會或許只是短期利好。

就年內而言,在理財利率不會大幅下降,經濟數據8月份確立底部,通脹9月份確立底部的情況下,此輪定向放松為債市帶來的料仍是反彈機會而非趨勢性機會。

利率債收益率真正大幅下行的前提仍是需要消除理財發行利率維持高位的情況。僅有央行此輪定向投放而後續沒有更大的刺激政策跟上,一方面其有到期期限(這一點與定向降準不同),影響時間不會一直持續;另一方面,定向資金投放主要是對沖外匯占款減少、IPO和沖存款的沖擊,待IPO發行和銀行沖存款到最激烈時,資金面仍不免會有一定沖擊,因此不能指望資金面一直很寬松。

今日債市已經對央行新舉動做出了回應。早盤現券收益率及利率互換(IRS)大降10多個基點,還有交易員指出,開盤時10年國開收益率直接下跌十幾個基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29

想讓中國經濟企穩 5000億定向放水可能遠遠不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1

中國央行這周向五大國有銀行註入了5000億元的資金。但令人困惑的是,真正缺錢的並非五大行,融資難的小微企業也不是五大行擅長的業務。有分析指出,這五千億遠遠無法應對中國經濟遇到的麻煩。

華爾街見聞昨日詳細介紹了該舉措,央行通過SLF向五家銀行各自發放1000億的資金,期限為三個月,雖然這些流動性的規模相當於全面降準50個基點,但是由於期限較短,中金稱,這筆資金只能用於投放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而難以用於非標和信貸的投放。

包括巴克萊在內的投行分析認為,彌漫在中國經濟上空的陰雲依然沒有消散。巴克萊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在報告中寫道,央行的定向措施對經濟只起到了有限的作用,對股市和流動性的影響可能也只是暫時的。

我們不認為預期的定向措施能夠改變中國經濟放緩的勢頭。

瑞銀經濟學家汪濤則認為,央行可能會出臺更多的寬松舉措,但行動仍會相當謹慎。

自二季度以來,政府一直在通過定向的方式進行“微刺激”,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保障房等領域,但是這些努力並未表現在經濟數據上。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認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的大銀行一直以來都不太願意向小企業放貸,當經濟下滑時,惜貸的情緒更加嚴重。

但他們也認為,實體經濟需求疲弱才是經濟不景氣的原因,而非信貸匱乏。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央行多次放水,融資規模遠低於預期的現象。

今年8月,中國進口同比意外減少2.4%,低於預期與前值,當月的社會融資規模雖然從7月的雪崩中回升到9574億,但依然低於預期的1.1萬億。

就企業而言,中石油和中石化這兩大央企在上半年的資本支同比出均出現了下滑,其中中石油減少了15.8%。

一些中小企業依然遭遇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一家養魚企業今年減少了銀行貸款,因為利率需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20%,以往只上浮10%。(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0

虧本放水!日本央行購入負收益率一年期國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49

周五日本央行破天荒以負收益率購買一年期國債,這凸顯了日本央行不惜一切代價增加貨幣供給,刺激經濟複蘇實現2%通脹目標。

盡管日本央行官方沒有確認周五這筆國債交易,但是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交易員消息稱此消息“高度可信”。

事實上,上周日本央行已經以負收益率購買3個月、6個月短期日本國債,這意味著在贖回日日本央行將蒙受損失。但是周五黑田東彥行長決定把承受損失的範圍擴大到一年期國債。

周三投資者大舉買入新發行的一年期國債,導致日本國債收益率跌至負數區間。市場下註日本央行將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更長期的國債。

這同樣表明黑田東彥行長恪守4月份的諾言,當時日本央行行長表態會購買足夠多的債券和其他資產,實現2014年年底前基礎貨幣供應翻倍達到270萬億日元目標。

日本央行目前的QQE計劃,已造成借貸成本跌至歷史新低。4月日本核心通脹創6年新高1.5%,但自此之後維持在1.3%附近。

美銀美林Shuichi Ohsaki利率策略師Shuichi Ohsaki說:

“現在收益率沒有底,日本央行已經不管價格。重要的是達到2%通脹目標。”他認為歐元區負利率,也導致資金流入日本壓低利率。

但是日本債券市場現狀以導致日本央行無法繼續擴張QE規模, 而4月份消費稅上調負面影響,正逼迫日本央行采取更多行動。

於此同時,虧本購買資產意味著日本央行是在“縱容”日本政府亂花錢。目前日本政府支出是其稅收收入的兩倍。7月份日本央行委員Takahide Kiuchi表示,QQE計劃存在巨大風險,市場會認為“央行是在貨幣化財政赤字。”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21

放水技術哪家強?——評2000億SLF傳聞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9&page=1&extra=#pid6859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8 16:06 編輯

放水技術哪家強?——評2000億SLF傳聞


作者:姜超、顧瀟嘯等

放水技術哪家強?


周五又傳出央媽偷偷摸摸放水的消息,各大媒體都稱是據外媒報道,是SLF還是PSL語焉不詳,放水數量倒是言之鑿鑿,包括數家股份制銀行,總額約2000億。


不少人恍然大悟,難怪國債期貨尾盤又大幅拉升,感情又有靈通人士提前知道了消息。本周國債TF一路高歌,債券牛市根本停不下來,央行又是降回購利率,又是SLF,要論這放水技術,誰能比的上呢?


不是說好了不放水了嗎?這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嗎?節操到哪里去了呢?債券市場牛氣沖天,不少上當受騙中途下車的小夥伴都忿忿不平,貨幣利率都降到2字打頭了,債券市場的利率低得都不認識了,城投債漲得都不像是融資平臺他爸生的了,央媽為啥還要發大水呢?


其實大家都誤解了央媽。


一、央媽需要節操嗎?錯!放水是央媽天生的使命!


要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得知道央媽從哪里來的。


美國成立的時候是沒有央媽的,美國央媽是後來才有的,稱後媽也不為過,不像中國央媽一直是親媽。美聯儲誕生於1913年。其誕生的原因是美國在1870至1910年間發生了8次嚴重的經濟危機,所以美國人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成立了美聯儲。由此可見,美聯儲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經濟危機,放水是其與生俱來的使命。


觀察美聯儲成立以後10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經濟周期和美聯儲的聯邦基金利率高度相關,在任何一次衰退發生後都可以觀察到美聯儲的大幅降息,其核心原因在於人類政府忍受不了經濟衰退,希望通過利率下降來刺激經濟複蘇。


在央媽誕生之前,如果發生了經濟衰退,企業會減少投資,老百姓會增加儲蓄,這個時候資金的供需就會慢慢好轉,利率會逐漸下降。等到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企業發現借錢投資重新有吸引力了,這個時候經濟慢慢就複蘇了。但是在央媽誕生以後,其神聖使命就是在經濟衰退後主動大幅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盡早複蘇。


縱觀所有國家以及中國的歷史,還從來沒有過經濟衰退而央媽不放水的,要不然也不會搞成全球零利率!


二、要問放水哪家強,長安街邊找央行?錯!放水最強的是美國的央媽!


怎麽評價放水的好壞,不能看過程。如果看過程,美國、日本、歐洲的央媽都放水到了零利率,而且日本零利率都快20年了。歐洲的央媽還發明了負利率,比美國央媽來的還刺激。


美國央媽實施了三輪QE、歐洲搞了LTRO現在又要搞TLTRO,日本發明了QE現在搞得是QQE,沒研究過的小夥伴看到這些名詞都暈菜了。相比之下,我們央媽只不過搞了搞SLF和PSL,而且一直都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跟人家比放水那簡直就是毛毛雨。


但為什麽我們說是美國的央媽最會放水呢,因為人家放水有效,經濟複蘇了,完成了其神聖使命。而日本掙紮了20多年也沒有好起來,歐洲好像又要掉到坑里去了。中國經濟從07年見頂開始算下滑已經持續了7年,再滑下去時間就要創改革開放以後的歷史新紀錄了,但目前經濟好像也沒看到能見底企穩的跡象。


為啥美國央媽最會放水,因為人家水平高!同樣是QE,日本和歐洲都是央媽買國債,而人家美聯儲買的主要是MBS等信貸資產。買國債其實還是屬於降息的範疇,因為把長期國債的價格買上去,那麽長期利率就會降下去。因此QE買國債只是降息的延生,在短期利率降到零以後進一步降低長期利率,比如日本的10年期國債利率就被買到了0.5%。


但是買信貸資產和買國債是不一樣的,信貸資產屬於風險資產,因此美聯儲購買信貸資產是幫助美國的商業銀行改善資產質量,增加其信貸供給意願。簡單的說,歐洲和日本一直在降低各種利率,雖然可以刺激信貸需求,但由於房價下跌經濟衰退,銀行的資產壞掉了,銀行不願意放貸,所以日本90年代以後以及目前的歐洲信貸都是負增長。但是美國的銀行壞賬被美聯儲買走了,輕裝上陣,所以願意放貸款,美國的信貸增速在09年以後就轉正了,美國的經濟複蘇也是最好的。


所以去年日本搞的QQE允許日本央媽直接購買貸款,甚至信托和股票,這個才是安倍經濟學生效的核心。而現在歐洲最新版的TLTRO的核心目標也是允許歐央行除了貸款給商業銀行買國債之外,還可以貸款給商業銀行買信貸資產,但是受制於松散貨幣聯盟其購買數量低於預期。這也好理解,人家德國人允許歐央行買希臘的國債就不錯了,再讓歐央行去買希臘的貸款,殺了他估計也不願意,因此也肯定做不大。要知道當年美聯儲購買的信貸資產曾經要占到其總資產的一半左右,所以歐洲又開始做跳水運動了。


因此,美國央媽才是當之無愧的放水之王!


三、央媽只是定向寬松,絕對不會降息?錯!降息周期已經開始了!


理解了央媽誕生的神聖使命,看了美國、日本、歐洲的央媽表現,你就會明白世界上沒有不放水的央媽,只有不會放水的央媽。


有人會說?央媽一直在定向啊,又沒有降息,定向怎麽能叫放水呢?


其實是你不懂央媽,央媽的放水工具正在發生變化。


如果觀察下過去30年的經濟數據,基本上每次經濟陷入衰退期,央媽都會降息,遠的一輪是96年開始的,持續到02年,近的有兩輪,包括08年和12年。那麽這次為什麽不降息呢?不是沒降息,而是降息的工具發生了變化。


以前中國處於利率管制時代,所以央媽可以替商業銀行做決策,幫他們降低存貸款利率,所以以往央媽放水都是簡單粗暴,一目了然。


但現在中國處於利率市場化時期,貸款利率已經完全放開了,所以央媽沒法直接降貸款利率,因為商業銀行可以完全不聽。好比國慶期間憂國憂民的央媽就放開了房貸利率限制,但是實際調研下來根本沒有銀行打折,或者所謂的打折都有諸多附加條件,原因無他,利率成本太高了。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平均還在5%左右,銀行5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的成本也在5%以上,再考慮銀行的經營成本,房貸利率低於6%估計都不賺錢,所以6.5%的房貸基準利率頂多能打到9折、95折,7折只是個傳說。


所以中國央媽現在不是不想放水,而是沒有以前那麽好用的招了。那麽央媽該怎麽辦呢?就應該向放水之王美聯儲學習!


首先,美聯儲降息降的是聯邦基金利率,通俗的說等於中國的回購利率。回購利率屬於銀行向央行借錢的成本,而貸款利率屬於企業向銀行借錢的成本。一個是批發市場,一個是零售市場。所以如果把美聯儲作為我們的榜樣,那麽在中國利率市場化之後,央媽未來唯一能夠強有力控制的就是批發市場的回購利率。


如果把回購利率看做央媽新的基準利率,就可以發現降息周期已經開始了。從今年7月份第一次降息20bp,到9月、10月又各降了一次。如果有人告訴你美聯儲降了聯邦基金利率,那麽你肯定知道美國在降息。但如果我告訴大家央媽在降回購利率,很多人都不知道央媽在幹嘛,其實就是新的降息周期開始了,要不然國債期貨不會在7月份以後豎著漲,股市牛叉到對經濟跳水完全不敏感!


另外最新的SLF和PSL是想幹嘛呢?其實和美聯儲購買銀行的MBS信貸資產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經濟衰退房價下跌,銀行的資產普遍大幅惡化,這周媒體還在報道鋼貿重鎮佛山的銀行壞賬率在今年翻番了。壞賬上升以後,銀行肯定會惜貸,所以可以看到9月份的融資總量數據還在大幅萎縮,只有10000億,雖然信貸有8500億不少,但是信貸只占融資總量的一半,另一半的非信貸融資幾乎就沒了。而如果沒有融資輸血,經濟下行的風險就壓力山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次的2000億SLF要求銀行用自己的高等級債券或者優質信貸資產做抵押,這意味著以後商業銀行可以將自己的信貸資產向央行置換現金,未來如果央行降低要求,甚至商業銀行可以將壞掉的資產向央行置換現金資產,從而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增加其信貸供給能力。

從歷史看,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當時中國銀行體系整體壞賬率超過30%,個別年份甚至高達50%,後來之所以信貸和經濟持續好轉,也在於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壞賬,而所有買壞賬的錢其實就來自於央行的再貸款。


所以在我們看來,目前中國央媽做得已經非常不錯了,學習美聯儲有模有樣,降息周期也開始了,QE也在做,而且根本停不下來!

四、央媽放水可以解決問題嗎?錯!央媽不是救世主!


央媽放水可以解決眼前的痛苦,縮短經濟衰退的時間,但對於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無能為力。經濟增長從長期看與貨幣無關,這個應該是個基本常識,不管學不學經濟學都能明白,只不過有時候身在局中容易忘記。


所以我們可以回到歷史去看,同樣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和日本的央行基準利率都進入到長期下降周期,但是美國經濟總量翻了三倍,而日本的GDP總量幾乎沒有變化。美國的股市從1000點漲到現在的16000點,日本的股市從40000點跌倒16000點。


所以,會放水的央媽是稱職的央媽,但央媽不是救世主!


(作者供職於海通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28

日本央行無底線放水:背景與影響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26

日本央行無底線放水:背景與影響
作者:格隆匯 李維康

內地是座大金礦,滬港通和日本QQE都要來了。


今天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天,首先是A股一鼓作氣終於站上了2400點,創下了22個月的新高。漲幅居前的是銀行股與券商股,因此市場懷疑滬港通將於下周開通或者宣布下周或下下周開通。至於為何有這樣的傳聞,首先滬港通利好券商股,其次內地銀行股相對港股估值很低,平均4PE0.8PB,而港股則有10PE1.1PB,而兩地ROE則都是15%。所以滬港通一開內地銀行股一定是港資追捧的熱點,內地資金也提前流向窪地。


美元兌日元

日經225指數
今天另一個重磅消息就是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將每年基礎貨幣的貨幣刺激目標加大至80萬億日元,此前目標60-70萬億日元。意外擴大QQE規模出乎市場預期,日元因此大幅下挫。美元對日元上破110大關,並觸及110.286年高位;日經225指數飆漲近5%,創7年新高;日本五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11%,創20133月以來最低水平。

日本央行表示,將以開放的方式執行QQE;將日本債券購買規模每年增加30萬億日元;繼續QQE直至通脹穩定在2%;延長國債持有時間至約7-10年;將年度ETFJREIT購買規模擴大兩倍。

周五稍早公布的數據顯示,隨著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下降,日本9月通脹率為連續第二個月放緩,只有日本央行目標值2%的一半,而就業增長情況也透露出已過高峰跡象,日本9月家庭支出為連續第六個月較上年同期下滑,反映很強的通縮預期。

對日本來說,通脹是什麽東西他們在就沒嘗過,從1990年至今,日本CPI沒有在3%以上過,進入21世紀之後更是沒到過2%。所以他們放水也不是為了接美國大哥的棒,實在是想嘗嘗通脹的味道,但正所謂水往低處流,錢往高利走。日本如此放水肯定會惠及周邊國家,比方香港,比方來中國。

日本從2001年開始QE,但到目前感覺除了把國家負債率拉到了超DGP200%多之外什麽都沒發生。2%的通脹目標是安倍上臺時定的目標,可是之前的QE都沒達到目的,

日本CPI:同比
日本GDP增速

詳細解讀大家可以參考下格隆匯會員李維康對這次事件的點評

一、政策解讀:

(1)      規模:美聯儲於2014年全年QE總規模是4600億,計算方法是按照每月的QE量加總,而日本擴大寬松會增加20-30萬億日圓,約合近3000億美元,這個規模已經相當於60%今年美聯儲QE規模,若加上歐洲央行即將進行擴大一千億歐元央行資產負債表計劃,擴張回2012年,按照目前匯率計算,將擴張近1250億美元,二者加和即約為4300億美元的總量,與美聯儲今年註入的量接近。也就是說,雖然歐洲央行沒有及時推出QE,但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幾乎完美交棒美聯儲。美聯儲的會議決議偏鷹派,且10月30日耶倫講話開場就說並不會評論經濟和政策,很讓人出乎意料,這其中可能兩大央行有過溝通,雖然無法論證。近期歐洲的資產壓力測試和美國銀行業即將開始的壓力測試都會給流動性造成一些壓力。近期的高收益債的拋售、歐豬國家國債的收益率上升都可能是因為壓力測試在即,銀行業為了增強自身資產負債表質量和流動性采取的舉動。而現在這個寬松增加後,可以利好這些被拋售的資產。

(2)      年限和類別:延長所購買國債平均年限至約7-10年,此前為6-8年。增加對ETF和REITs購買量的翻倍。延長期限比較有用,美聯儲的QE基本在7年左右,並且美聯儲的扭轉操作通過賣短買長也是在壓低更長期限的債券收益率。所以延長國債平均年限是比較好的。而對ETF和REITS這種風險資產的購買能夠進一步提高市場風險偏好。

(3)  貨幣供應速度:日本股市今年基本保持穩定,但大部分時間比去年年底時的點位要低,這和日本M2增速從1月就開始迅速放緩有關,因為貨幣基數大了以後,M2增速就變慢了。本次增加QE以後,會提高M2增速,進一步提高對通脹的預期,預期改變了,通脹才好提高。

(4)  GPIF:除了擴大的QE以外,還有GPIF調整策略的部分,國內國外股票配置從12%調高至25%,增加了13%,即翻倍了股票資產配置。但GPIF也有一個home country bias,可能對本國投資會更看重。GPIF有1.1萬億美元的規模,這會給股市帶來1000億美元的增量,雖然相比日本股市整體市值不大,但也有積極影響,一來可以進一步保護日本股市不會跌破一萬四的水平,二是可以提高GPIF收益率,能夠增加退休人士收入,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

(5)  開放核電站:日本本周開放了一處核電站,這是減少日本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步驟,因為平均工資水平沒有上升,減少能源成本也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

(6)  安倍內閣不穩定性出現:安倍自從選了兩名女性進入內閣以鼓勵女性就業後,沒幾天時間就有女性內閣成員辭職,另外一名內閣成員也受到醜聞影響,安倍加速這些改革可以穩固其支持率,為改革爭取更多時間。

二、投資策略推薦:
(1)      日本:日本股市實際上在去年5月大跌之後就保持了橫盤的趨勢,將日經指數兌日元調整過以後,更是非常平坦。在美國已經超出08年金融危機前高點後,日本距離08年高點還有距離,預計本輪QE後,日本會達到08年的高度。
(2)      新興市場: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會使得一些經濟來往較為密切的國家受到流動性眷顧。潛在市場包括香港、泰國、印度等。可能會有部分套利資金會進入中國,對資產價格也是利好。
(3)      美國:套息交易又有了新的資金來源,但要註意的一點就是套息的方向是哪里,資本流向這一次不一定完全流向新興市場,可能也會有美國,美元明年可能就是高收益貨幣了,美元的走強更能加劇。
(4)      風險偏好提升,黃金立刻下跌,黃金去年走出熊市的開端也是在安倍晉三成功影響日本央行獨立性(強加貨幣政策目標和任命願意執行該政策的央行行長)後,市場開始大力期待日本央行寬松開始,黃金的最大跌幅(兩天跌了超10%)也是在4月初日本央行公布了超預期的寬松後開始的。風險偏好的提升基本利好任何風險資產,positive for everything。

過去日本央行的會議決議和黑田東彥的講話是非常無聊的,永遠是木登內英的否決票,黑田講多少次內容都不會變,宏觀分析師們基本都會背了,但黑田這兩次做出決策也是非常果決的。長期前景如何暫時不考慮,目前別再埋怨黑田,他也蠻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71

偷偷大放水 央媽全招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78

利率

本文作者為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顧瀟嘯、王丹。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看完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再次被震驚了,居然所有的市場傳言都是真的,為什麽靈通人士總是能先知道消息呢,連細節都一點不差?9月份就赤裸裸的投放了5000億啊,直接相當於一次降準了!完全不差錢的情況下10月份又扔出來2695億,而且都用的是MLF新式武器,意思就是慢慢用不著急還,難怪債券利率降得連他媽都不認識了!

那麽問題來了?為啥米央媽那麽著急,三番五次偷偷放大水呢?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貸款利率還在上升,降低融資成本的任務要打板子了。

有人會說,貨幣政策報告不是說降了嗎,你仔細讀讀:“在相關部門、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9月末,銀行間市場3年期、7年期AA 級企業債的到期收益率分別為5.78%和6.62%,較上年末下降1.57個和0.84個百分點。9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比上月下降0.12個百分點,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33%,比上月下降0.11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5.22%,與上月基本持平。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6%,比上月下降0.05個百分點。”

大家讀報告一定要仔細,不要被字面上的東西給忽悠了。這次貨幣政策報告對利率的描述極其詭異。首先寫的是債券利率大幅下降,這雖然也算是融資成本的一部分,但和貸款比份額實在太小了,以前從來不提,這次居然被放在了首位,原因是後面的東西根本不好意思寫。

大家註意所有描述貸款利率的部分都是和上月相比,問題是貨幣政策報告是每季度出一次,所以理所應當應該和上個季度末相比。所以我們仔細對比了歷史數據以後,發現貸款利率的真實情況如下:3季度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貸款利率上升7bp7.33%。房貸利率6.96%2季末上升3bp。此外,3季度貸款利率上浮比例從69.11%上升至71.26%,反映企業融資條件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在惡化。

105842620貸款利率上升有啥影響呢?只能說從歷史經驗看,對經濟存在極大的負面影響。由於3季度房貸利率不降反升,導致居民房貸增速從18.4%降至17.5%。而由於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資總量增速持續回落。地產銷量增速以及融資總量增速是決定經濟走勢的兩個最重要的領先指標,因而其下行意味著未來半年內經濟難以見底。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啥從9月份起央媽開始偷偷放大水,原因就在於貸款利率不降反升。怎麽辦呢?我們發現除了傳統的降息降準之外,央媽絞盡腦汁,幾乎把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

從數量政策看,9月創設MLF(中期借貸便利)向銀行提供5000億元流動性,10月通過MLF向銀行提供2695億元流動性。得益於巨量MLF投放貨幣,9月超儲率已經升至2.3%的8個月高點,考慮到11、12月超萬億財政放款在即,預計12月超儲率或升至2.7%,年底前流動性寬松無虞。

此外由於數量寬松政策對降低利率效果不明顯,央行分別於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調14天正回購操作利率,並且首次承認9月份起已適度下調PSL資金利率。

降低融資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央行各類創新工具對降低貸款利率收效甚微,下調回購招標利率大幅降低了貨幣市場以及債券市場利率,但對信貸市場貸款利率下降的引導相對緩慢,企業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我們判斷15年央行或正式下調存款利率,次數或在兩次以上,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我們預測15年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泰勒規則下對應的R007均衡值應在2.5%以下,這意味著目前3%左右的R007仍有50bp以上的下降空間,恰好對應兩次以上降息。判斷未來正回購利率仍將繼續下調。預計央行未來仍會繼續創新工具,比如更長期限的LLF(長期借貸便利)等。

總而言之,感覺只要貸款利率不降,央媽放水就是根本停不下來的節奏啊!

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貸款利率仍高,上浮比例增加。3季度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貸款利率上升7bp至7.33%,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仍未緩解。票據利率下降29bp至5.22%有所回落。而房貸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從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看,3季度利率下浮貸款比例從9.32%降至8.31%,基準利率比例從21.57%降至20.43%,而利率上浮比例從69.11%上升至71.26%,反映企業融資條件仍在惡化。

第二,融資增速下行,經濟下行風險未消。由於3季度房貸利率不降反升,導致居民房貸增速從18.4%降至17.5%。而由於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資總量增速持續回落,進而影響了貨幣創造能力,M2增速也明顯回落。從歷史經驗看,地產銷量增速以及融資總量增速是決定經濟走勢的兩個最重要的領先指標,因而其下行意味著短期內經濟下行風險未消,在未來半年內經濟難以見底。

第三,央行承認偷偷大幅放水,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社融成本。在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正式承認9月創設MLF(中期借貸便利)向銀行提供5000億元流動性,10月通過MLF向銀行提供2695億元流動性,印證了此前市場關於央行在9、10兩月大幅提供流動性的傳言。中期借貸便利期限3個月,利率為3.5%。

央行強調這兩次使用的是新創設的MLF而非SLF,前者比後者期限更長,例如這次9月施行的MLF期限為三個月,利率是央行規定的利率3.5%。而且MLF需要商業銀行提供國債、央票、政策性金融債或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抵押。其目的是在外匯占款趨勢性放緩的背景下,為金融機構提供補充中期適度流動性,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第四,9月末超儲率大幅上升至2.3%,流動性顯著改善,年底前寬松無虞。此前央行公布9月其他存款性銀行新增儲備資產約6700億,由此我們曾大膽推算9月金融機構超儲率上升0.4%至2.3%,創下今年2月以來新高,而央行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印證了我們的判斷。

9月央行公開市場凈回籠500億,外匯占款減少133億,財政放款2300億,準備金繳款2200億,以上操作凈回籠約500億,意味著9月5000億MLF的投放應為超儲率上升主因。而10月雖有5、6000億財政繳款,但2695億MLF的投放意味著10月超儲率僅小幅下降。而11、12月財政放款總額超萬億,我們預測年底超儲率有望升至2.7%,年底前流動性寬松無虞。

第五,利率下調動作不斷。由於數量寬松政策對降低利率效果不明顯,央行分別於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調14天正回購操作利率,並且首次承認9月份起適度下調PSL資金利率。

第六,降低融資成本仍是央行未來首要任務,降息概率顯著上升。14年央行降息以下調正回購招標利率為主,大幅降低了貨幣市場以及債券市場利率,但對信貸市場貸款利率下降的引導相對緩慢,企業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經濟下行風險未消。

我們預測15年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而根據泰勒規則,與之對應的R007均衡值應在2.5%以下,這意味著目前3%左右的R007仍有50bp以上的下降空間,因而我們預測未來正回購利率仍將繼續下調。而且預計央行未來仍會繼續創新工具,比如更長期限的LLF(長期借貸便利)等。

降低融資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央行各類創新工具對降低貸款利率收效甚微,我們判斷15年央行或正式下調存款利率,次數或在兩次以上,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從二季度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對比來看,三季度報告更強調經濟對債務和投資的依賴過高等矛盾突出,同時將經濟“轉型升級”納入未來總體方針。而在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使用上,突出方法上要更加靈活,刪去了過去的“預見性”,此外還將未來的貨幣金融環境描述為“中性適度”,而非之前的“穩定”,這樣的表述也為後期政策執行留下更多空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