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恒大高科農業集團揭牌儀式在深圳舉行。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夏海鈞,副總裁何妙玲、姚東等恒大高管出席了揭牌儀式。
恒大高科農業集團揭牌
據姚東介紹,恒大高科農業集團將運用全球頂級的高新農業技術、高端農業裝備和現代管理經驗,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全智能精準環境控制技術,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機械自動化等,全季節、全天候生產,全過程集約化、標準化、智能化,全方位打造綠色優質、高產高效的高科技農業。
姚東表示,此次布局的高科技農業,是恒大進軍高科技的八大重點領域之一,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一定把恒大高科農業集團建設成為技術最優、實力最強、世界一流的高科技農業龍頭企業,為實現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姚東致辭
資料顯示,4月9日,恒大與中國科學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恒大計劃未來十年投入1000億,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拓展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高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打造世界領先的前沿科技成果。
業內人士認為,農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恒大布局高科技農業,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模式,既具有積極的示範意義,更將極大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隨著上海“文創50條”的出臺,一批優質的文創產業項目正在加速落地。
5月8日,由招商銀行上海分行、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主辦的招聚東方,創融濱江——助力上海“文創50條”發展論壇上,東方明珠宣布上海東方明珠傳媒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正式揭牌。根據公司此前公告,該基金總規模20.02億元,分兩期募集完成,首期規模15.02億。除東方明珠以外,出資人還包括地方政府平臺及社會化資金。
上海“文創50條”中明確提出,要發揮產業基金撬動放大效應,鼓勵有條件的各類資本創設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這與東方明珠的智慧運營驅動“文娛+”戰略不謀而合。作為上海文化品牌的名片和代表,東方明珠在2017年底就宣布公司擬參與發起設立上海東方明珠傳媒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隨著該基金揭牌,東方明珠智慧運營驅動“文娛+”戰略,從資本層面拉開了帷幕。
東方明珠發起設立傳媒產業基金,是其落實智慧運營驅動“文娛+”戰略的重大舉措。根據東方明珠此前公告,東方明珠設立專註於傳媒娛樂領域的產業基金,能更好地配合公司整體戰略,進行產業鏈上下遊資源的整合與拓展。作為國內文化傳媒領域龍頭企業,東方明珠一直致力於推進現有多元業務融合及新型業務拓展,完善智慧運營驅動“文娛+”生態布局。除了此次傳媒基金外,東方明珠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東方明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投資平臺——東方明珠(上海)投資有限公司,進行外延發展。
根據公告,基金將由6個合夥人共同出資設立。其中,普通合夥人為上海明珠尚祺商務咨詢有限公司,有限合夥人為上海東方明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蓋婭互娛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杭州璞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國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幾大合夥人中,既有市場化投資公司,也有地方政府或國企主導的投資公司等。這與上海“文創50條”中第30條不謀而合。根據上海“文創50條”第30條:發揮產業基金撬動放大效應,加快建設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文化產業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和新媒體發展投資母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各類資本創設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
按照市場慣例,此類投資平臺的投資形式多元化,將有助於東方明珠構建智慧運營驅動“文娛+”產業生態,布局前瞻性的技術,發現優質的項目及團隊,優化資產和資源配置,加快外延式增長並推動重大戰略合作及業務協同,增強行業和市場影響力,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有積極影響。
目前,該傳媒基金落戶楊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的管理團隊均擁有六年以上相關投資經驗,核心人員深耕文化傳媒產業多年,此前曾成功挖掘並投資了手遊領域研發及運營商蓋婭互娛,以及擁有“秒拍”、“一直播”等應用的服務商一下科技。
東方明珠方面表示:“設立產業基金,除了嘗試通過股權投資獲取收益,夯實財務盈利能力外,也希望通過基金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挖掘一批與公司主業有戰略協同效應,且具有成長性的優質項目,推動公司產業優化升級。”
上海市政府出臺的“文創50條”明確提出,要發揮產業基金撬動放大效應,鼓勵有條件的各類資本創設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作為上海文化品牌的名片,東方明珠無疑將在其中承擔重要的企業責任和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進入新時代,上海必須牢牢抓住文化這一城市建設的靈魂和根基,提升城市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東方明珠方面表示,東方明珠傳媒產業投資股權基金的啟動,讓東方明珠借助資本之手,實現外延式擴張,加速產業整合,推動公司產業優化升級,成為中國領先的新型文化傳媒產業集團。更將強力助推“文創50條”落地,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閃亮。
6月12日,上海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召開,會上揭牌成立上海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這是繼上海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後成立的又一研究基地。
相關政府人員、企業代表和高校代表在揭牌儀式上就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應用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討論。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傅新華稱,上海作為正在建設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要把握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的契機,通過成立市級的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專註於研究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和創新應用。
他進一步提及,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生產制造、交通物流、金融交易、社會治理、政務服務等方面的應用。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提出,區塊鏈目前還處於探索和研究階段,其深入推廣應用仍需發展,需產學研用各方的共同努力。她並稱,信軟司下一步將加強研究分析,圍繞關鍵環節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做好“深入研究把握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強區塊鏈核心技術能力建設”、“支持開展區塊鏈創業創新”、“加快推動區塊鏈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四個方面的工作。
企業代表寶武集團總會計師朱永紅闡述了基於區塊鏈的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的應用情況,提出中國寶武將以現有的產品供應鏈為基礎,結合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打造出一個以真實交易為基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高度統一的產業鏈生態圈。
同濟大學大數據與網絡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小峰認為,“上海的區塊鏈技術即將進入真正發展的階段,”他希望能夠通過研究中心的成立,使技術驅動產業,助力上海數字經濟產業的成長。
除了上述人士外,業內專家還提到了區塊鏈技術存在的風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銀聯董事柴洪峰論述,當下區塊鏈項目大多是“九死一生”,投資大,但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則很少。他分析,區塊鏈技術仍在剛剛起步階段,面臨著巨大的創新風險,開源項目眾多,良莠不齊,如何對其選型是需考慮的核心問題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從四個方面詳析區塊鏈技術所遇到的新的挑戰。一是技術的共識不等於業務的共識,對此,他解釋道,區塊鏈技術給多方主體提供了洽談的機會,但能否談成還不一定;二是區塊鏈的可信度有待商榷; 三是分布式運維的複雜性和協同性亟需管理,鏈管平臺或將產生;四是資產上鏈的真實性仍需核查,應確保鏈上鏈下賬實相符。
新一輪對外開放進程中,各地紛紛探索國際合作產業園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月11日~13日,由中國商務部和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中韓產業園合作交流會(下稱“交流會”)在江蘇鹽城召開。交流會上,中韓(鹽城)產業園、中韓(煙臺)產業園和中韓(惠州)產業園正式揭牌。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表示,將全力支持中韓產業園開展體制創新和政策實施,積極落實中韓自貿協定有關規定,加快複制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努力把中韓產業園建設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示範區,以及中韓對接發展戰略、共建“一帶一路”、深化貿易和投資合作的先行區。
中韓經貿往來新模式
中韓自貿協定的正式生效將兩國貿易投資帶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兩年來,雙方已經實現了四次削減關稅,目前雙方零關稅的產品已經覆蓋雙邊貿易額的50%。在協定的帶動下,2017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到了2802.6億美元,同比增長10.9%;今年1~4月達到984億美元,同比增長15.6%。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超過730億美元。中國保持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和韓國第二大海外投資目的國地位,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和主要外資來源之一。
中韓產業園合作機制是中國商務部和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為深入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加快推進產業園建設發展而建立的國家層面合作機制。為落實這一合作機制,2017年12月,國務院批複同意在山東煙臺、江蘇鹽城、廣東惠州等三地,依托現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中韓產業園。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亞非所所長宋誌勇認為,中韓雙方可以4個產業園為基礎,開啟兩國新一輪國際合作的新路徑。
半年來,中韓雙方緊密協作,紮實推進上述三個中韓產業園建設,並推動中方與韓方的新萬金韓中產業園的合作交流與協同發展。高燕表示,中韓產業園是新時期中國推動中韓經貿合作的創新舉措,將為中韓經貿合作註入新的動力。
以江蘇鹽城為例,該市以汽車產業為紐帶,全方位加強對韓開放合作。目前,汽車已成為全市多年來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產值占比一直在20%以上。其中合資的東風悅達起亞公司(東風汽車、江蘇悅達各占比25%,韓國起亞占比50%),是鹽城銷售額與納稅最多的企業,迄今累計銷售超500萬臺。
目前,江蘇鹽城與韓國的合作已從單體項目向產業鏈延伸,從汽車產業拓展到節能環保、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從單一的工業領域延伸到經貿科技、健康美容、文化創意、旅遊觀光以及現代物流等諸多領域。
據統計,目前落戶鹽城的韓資企業多達766家,總投資超過60億美元,年銷售突破150億美元。依托中韓產業園,韓國已成為鹽城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合作國。
好的營商環境是加分項
近年來,為吸引投資,全國各地掀起改善營商環境的熱潮。上海推出優化營商環境30條舉措,江蘇在全省推行“3550”改革計劃,而鹽城不僅具有海岸線離韓國較近,土地資源十分豐富等天然優勢,還有不少吸引韓資企業的獨到之處。
第一財經記者在鹽城城區走訪發現,這里韓國元素頗為豐富,到處可以看到韓文標識,甚至還有韓國人可以就讀的外國語學校等。
據了解,目前約有2萬多名韓國人常年在鹽城生活,鹽城市區分布著150多家韓國特色餐飲、娛樂、購物等場所,鹽城兩所本科院校均設有韓語專業。機場與港口通航全覆蓋,讓兩地經貿往來更為便利。
不僅如此,從2018年6月起,中韓(鹽城)產業園的核心區被賦予行使區內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審批權限,這是江蘇在13個設區市以外第一家取得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審批權限的地區。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新通商秩序戰略室室長金昌圭表示,願意仍以韓中自貿協定為基礎,發掘更多投資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雙方經貿往來。並希望雙方在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小企業合作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更好地實現園區發展。
不過,此前由於中韓關系遭遇波折,韓系品牌汽車2017年在華銷售量整體下滑三成以上,鹽城汽車制造業的產值受此影響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根據鹽城市統計局數據,汽車行業銷售收入2017年增速同比下降42.3%,直接影響了該市規上工業產值的增長。
“我們都希望兩國關系越來越好。”鹽城一位官員說。
按照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健全完善金融審判體系、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上海金融法院今天正式揭牌成立。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東明為上海金融法院成立揭牌。
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宣讀中共上海市委《關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批複》,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在揭牌活動上講話。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諸葛宇傑,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沙海林,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本才出席,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劉曉雲主持。
揭牌後,李強、王東明、應勇、江必新等察看了上海金融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李強等同現場工作人員一一握手,詢問人員配備情況,了解窗口服務範圍。隨後走進審判法庭,這里除具備同步錄音錄像等信息化技術外,還具有遠程庭審、互聯網直播、證人遠程出庭、跨境遠程認證等功能。李強在聽取上海金融法院建設相關情況後說,中央在上海設立金融法院,是對上海的信任和重托,要充分發揮好人民法院的職能作用,依法妥善審理金融案件,有效規範金融秩序,切實維護金融安全,依法服務和保障金融改革。要深入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打造一支既政治過硬又本領高強的一流金融審判隊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4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決定》;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關於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後,將緊緊圍繞金融工作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務,對金融案件進行集中管轄,推進金融審判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金融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提升國際金融交易規則話語權;借鑒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司法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審判工作實際,探索完善中國特色的金融司法體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規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實行法官員額制,精幹內設機構,推行扁平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