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張圖看清神秘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究竟有多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631

挪威是一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但是卻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用什麽詞來形容這個基金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大,非常大。

截至今年6月份,該基金的總規模已經達到8900億美元。如果平均分給挪威人,意味著每人平均得到17.8萬美元。

點此鏈接可以看到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在全球投資分布情況動態圖。

挪威政府預計,到2020年末,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能達到約1.1萬億(不計入通脹因素)。下圖為歷年來該基金規模的變化,該基金預計年底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相當於埃克森美孚、殼牌石油公司和雪佛蘭三家公司的市值總和。

挪威,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投資,養老金,石油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創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從那時起,就以發放養老金為主要目的,在挪威人口老齡化、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的背景下,集聚了大量的財富。

最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轉變了其投資策略,對房地產和新興市場增加了投資,以促進回報率的進一步升高,進而實現基金規模的擴大。

最新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利潤為1920億挪威克朗(310億美元),資產回報率為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46

挪威鮭魚養殖王國 又貴又成功秘訣


2014-10-06  TCW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魚肉消費量越來越多。日本人愛吃黑鮪魚,卻面臨過度捕撈帶來的漁獲量大減危機,正積極研發全養殖技術。台灣養殖的石斑魚、吳郭魚雖然品質好,卻苦於中國低成本競爭、不易打開國際市場。但是,每當討論到如何養殖、如何企業化、大型化,各國取經對象都會不約而同指向:挪威。

你知道嗎?在台灣吃的鮭魚,十條裡面,就有六條來自挪威。

挪威成功的把這個必須在淡水孵育、在海水中長大的魚種,轉變成全球魚類養殖最成功的案例。

現在,全球市場供應的養殖鮭數量遠勝野生鮭,甚至成功的扭轉消費者印象,養殖鮭的售價也比一般野生鮭來得高。

「想知道挪威鮭魚產業哪裡厲害,你一定要去看他們的制度、還有整個技術、自動化的發展。」湧升海洋總經理徐承堉說。身為鮭魚專家的他,碩士論文主題就是比較挪威鮭魚與台灣養殖產業。《商業周刊》記者特地飛越大半個地球,一探這個鮭魚王國的成功之道。

秘訣一:類無塵室養殖機器打疫苗,一小時兩萬尾

戴上帽子將頭髮完全包住,穿上防塵衣,單腳金雞獨立,把鞋子套上防塵鞋套,小心翼翼的踩到警示線另一端,再套上另一腳,我終於可以兩腳都站在清潔區。要是在台灣,這麼大費周章肯定是為了參觀半導體業或面板廠的無塵室。不過,在挪威,我看的是鮭魚育苗廠與魚片處理廠。

不到四十年內,挪威將原本要五、六年才能成熟的野生大西洋鮭魚,做到從孵卵、魚苗、小魚、成魚都能人工處理的「完全養殖」,只需三年就能收成。

水產養殖產業向來是高度的勞力密集,但人口只有五百萬人、以地廣人稀聞名的挪威,人工成本極高,時薪高達約每小時新台幣九百元,卻把鮭魚養殖徹底科技化、自動化,無懼智利等開發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成了僅次於石油的全國第二大產業。

養殖最怕的就是疫病,必須一隻隻施打疫苗,對象若是豬,想起來還算簡單,但若是一池萬尾起跳的魚呢?位於挪威第二大城卑爾根(Bergen)的Blom鮭魚養殖場,一年生產一萬噸左右的鮭魚,總經理布隆(Oyvind Blom)指著秘密武器──全自動疫苗施打機。

過去,幼鮭必須先低溫麻醉後,人工一條條施打疫苗,但挪威設備業者Skala Maskon發明了疫苗自動注射機,利用照相定位,能為每隻大小略有差異的小魚,找到正確施打部位,只需要一人操作機器,一小時就能搞定兩萬隻幼鮭。

處理鮮魚,總要手工去鱗去刺吧?在挪威,卻不這樣做。

全球最大的鮭魚生產商美威水產(Marine Harvest),在挪威的漁業重鎮奧勒松(Alesund),有個全球最大規模的鮭魚切片處理廠。在這裡,每隻魚都會先照相確認魚骨位置,再用機器手臂精準的切去鰭、刺。

「每隻魚從活跳跳到處理好冰存,絕對在兩小時內完成。」美威水產挪威中部地區最高主管紀亞德(Per Roar Gjerde)得意的說。

「自動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齒輪,挪威成功之道在於它的制度與系統,將齒輪組起來。」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特聘教授楊惠郎分析,甫退休的他,長期以挪威鮭魚產業為藍本,積極推動台灣石斑魚養殖產業化。

秘訣二:嚴控養殖執照限在地人、漁場大小位置

挪威的鮭魚產業,剛開始時也並非一帆風順,直到一場全球鮭魚供過於求的教訓,才開始脫胎換骨。

三十年前,挪威政府的主要訴求是藉由為沿海小漁村提供就業機會,平衡城鄉差距,因此規定一家鮭魚公司只能有一張養殖執照,負責人必須是在地人,並嚴格限制漁場大小與所在位置,委由漁民組成的挪威漁民銷售組織(FOS)訂定收購價。

當年,挪威全國有高達六百多家鮭魚養殖公司,做不到規模經濟,經營不善倒閉時有所聞。

直到一九八九年,全球鮭魚市場因為供過於求,鮭魚價格腰斬。為了穩住價格,挪威漁民銷售組織貸款收購鮭魚,但仍阻擋不住跌勢,最後宣告倒閉。在債權人的壓力下,挪威政府淡出鮭魚交易管理,轉而支持產業自由競爭,從此,透過不斷購併,現在挪威的養殖業者從六百多家銳減為不到百家,並發展出如龍頭公司,美威水產等跨國企業。

有了規模就能向外擴張,目前全球前五大鮭魚業者都是挪威人當老闆,並且高度垂直整合。其中,美威水產旗下,還有全球最大的燻鮭魚加工事業;挪威政府持股過半的Cermaq,則是全球第三大鮭魚生產商,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魚飼料公司EWOS。

秘訣三:專款做國際行銷免政府補貼,年預算二十億

一直以來,挪威鮭魚外銷量總能占全球過半。然而,魚生產得又快又多,還要能賣得出去才行。這個台灣石斑魚、虱目魚都正面臨的銷售問題,挪威依然是各國取經對象。

不管是在台灣宣傳鮭魚滷肉飯,在東南亞推廣椰汁鮭片、酸辣鮭魚撈麵,都是挪威海產局(Norwegian Seafood Council)的責任。該局東南亞區域總監史汀利(Jon Erik Steenslid)說,海產局就是為了國際行銷所設立的組織,預算來自每年從出口水產課徵○.七五%附加稅,由於鮭魚外銷金額屢攀新高,去年預算高達四億三千萬挪威克朗(約合新台幣二十億元)!

「重點是,挪威海產局專款專用,沒用到一般納稅人的錢,有了業界自己的監督,杜絕胡亂補貼的弊端,」徐承堉說,這正是台灣補貼一直無法到位,但挪威鮭魚行銷能成功的關鍵。

挪威鮭魚產業布局的完整性超強,每個養殖場都有保險,疫病損失、外銷貨款收不回來皆可理賠,甚至,整個運送過程貨車、機場低溫物流一條龍,都讓其他海產外銷國難望其項背。

秘訣四:獎勵環保做法用藥更少,拿新執照勝算大

事實上,雖然已經穩居鮭魚外銷冠軍,但挪威未曾在制度改善、技術研發上稍作停歇。挪威政府這兩年發出十張新的鮭魚養殖執照,唯有對鮭魚用藥量、用藥種類都較少,且實施更環保做法的養殖場,才有資格爭取。

近年蘇格蘭、加拿大、尤其是智利鮭魚的崛起,瓜分了挪威鮭魚大塊市場,但管理良善、用藥量最少的挪威鮭魚,市場售價都能比其他國家產品貴上許多,囊括全球五成市占。以鮭魚片為例,挪威產品比智利每磅多出兩美元(每公斤多出台幣一百三十元以上),絲毫不擔心智利鮭魚的低價競爭。

今年六月,由類似台灣科技部的挪威研究委員會(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領軍,與加拿大、智利共同合作的鮭魚基因定序計畫宣告完成,讓業界未來可利用定序成果,找出抗病力佳、快速增重,或是讓魚肉色澤更漂亮的基因。

挪威五大鮭魚生產商之一的SalMar,今年也宣布挖角專門設計鑽油平台的工程師,打算把海上開採石油的經驗應用在較遠海域箱網飼養鮭魚,一旦實驗成功,生產量將能達到目前近海養殖方式的七倍。

同樣是一個小國,同樣從小養殖場做起,挪威一步步改變鮭魚養殖產業的做法,不僅改寫了挪威漁業的全球地位,更讓挪威鮭魚成為品質保證代名詞,不怕智利的低價競爭,台灣要完整複製雖是不可能的,但卻是台灣漁業要走上國際,最好的借鏡。

【延伸閱讀】挪威年產百萬噸魚,占全球逾6成—2013年全球各國鮭魚產量市占率

●挪威:62%(100.6萬噸)●智利:14%●英國:10%●北美:8%●其他:6%

資料來源:挪威海產局整理:蔡靚萱

【延伸閱讀】5年才成熟的鮭魚,縮至3年就上桌—挪威科技養魚流程

1.育卵:5個月→挑選抗病毒、增重快、肉色紅品種受精

2.挑卵育苗:1年→自動化分撿發育良好受精卵,發育成魚苗

3.幼鮭防疫:3個月→自動化機器為幼鮭施打疫苗,1名工人每小時可施打2萬尾。之後移入海水養殖

4.養成:1年→自動化餵食、監控,2人顧場即可。正實驗以鑽油平台遠洋養殖新技術

5.成魚收成:2小時→自動化去魚刺、清內臟、裝箱冷藏

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7

盧布交易“已死” 下一個輪到挪威克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02

俄羅斯盧布連日暴跌,流動性迅速蒸發,三家外匯交易平臺放棄了美元與盧布的貨幣對交易。盧布交易“已死”,下一個倒下的貨幣可能是挪威克朗。因為在匯市的盧布拋售達到巔峰時,挪威克朗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十年來最低點,將近15年來首次低於瑞典克朗對美元的匯率。

據路透報道,本周二已有三家零售外匯交易平臺都中止了盧布的交易。他們聲稱,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支持盧布交易的銀行面臨壓力。散戶網上交易的最大平臺之一FXCM稱,采取上述行動源於,銀行預計俄羅斯政府會在今後幾天內實行資本管制。

另一家交易平臺FxPro的分析師Angus Campbell向路透表示,多家提供盧布流動性的頂級銀行不再向系統提出報價,這促使該平臺中止了盧布的交易。

《華爾街日報》也援引知情者消息稱,高盛從本周開始拒絕機構客戶參與某些以盧布計價回購協議交易的要求,以及其他旨在籌措資金的交易。這些限制部分盧布交易的措施,本周已在主要西方金融機構當中變得愈來愈普遍。

一些交易員和分析師認為,盧布的流動性在迅速蒸發,某種程度上說,流動性更強的挪威克朗在充當盧布的替身。挪威克朗對美元的匯率創逾十年新低,將近十五年來首次匯價低於瑞典克朗對美元。

挪威克朗,盧布,俄羅斯,外匯

摩根大通報告認為,國際油價暴跌使5.5萬億美元的匯市波動更大,會破壞這個市場整體的流動性。該報告稱:

“本月外匯成交量實際上超過了往年12月的平均水平,過去多周買方出價與賣方報價的差距在擴大。隨著石油與債券近期波動,這種價差在加快擴大。”

“這種價差激增不可能是年末季節性因素的體現。與其說體現了公歷月份的影響,不如說價差對成交量的變化體現得更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000

挪威外交部回應中國學者遭驅逐事件:將繼續支持中挪學術合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007.html

挪威外交部回應中國學者遭驅逐事件:將繼續支持中挪學術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 馮迪凡 2015-02-06 06:00:00

據外電報道,上月,一名在挪威阿格德爾大學(Agder)從事風電項目研究的中國博士生及其歐洲籍導師被挪威警方要求在1月23日前離境,理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專業技能可能被他國用於軍事目的、制造導彈。

近日,挪威政府有關部門要求一名在挪威從事科研的中國學者限期離境,其理由為該學者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可能用於軍事目的”。然而,該學者的專業領域是風電項目。

2月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就上述事件向挪方進行核實並提出了交涉。中方認為,挪方此舉毫無根據,不僅侵犯了中國留學生的基本權益,也損害了挪威的學術形象。洪磊表示,我們希望挪方采取措施,確保當事學者的學術自由和合法權益,妥善處理此事,使這類事件不再發生。

據外電報道,上月,一名在挪威阿格德爾大學(Agder)從事風電項目研究的中國博士生及其歐洲籍導師被挪威警方要求在1月23日前離境,理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專業技能可能被他國用於軍事目的、制造導彈。

阿格德爾大學是挪威國立大學,有挪威克利斯蒂安桑和格里姆斯塔兩個校區,1994年由6所學院合並而成,2007年獲大學資格,其學術活動則可追溯到1839年。大學的負責人阿格達(TorAagedal)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這名學生拿著獎學金,正在研究風能。他的歐洲籍導師則是應用數學方面的學者,雖然工作涉及範圍廣泛,但其研究沒有任何軍事原因。

“他們立刻就走了。”阿格達表示,“我們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這樣的情況。”

“我們對此很震驚。我們仔細審查了該項目的所有事實。他們兩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透明的。”他說,根本看不出挪威官方的驅逐決定有何種根據。阿格達還表示,挪威警方在去年夏天告知該大學,正在進行一項調查。

該校校方表示,挪威警方的這一決定毫無道理,並為這兩位研究人員聘請了律師。

其中,這位中國博士生的律師葛諾納斯(NilsAndersGronaas)表示,他試圖讓官方收回驅逐令,但挪威有關當局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理由,拒絕讓他查看這一案件中的很多文件。

葛諾納斯還說,被驅逐出境的教師是一位伊朗裔德國人。他補充說,這是一項秘密決定,有違歐洲人權法院相關決議,挪威政府有責任給予澄清。

挪威外交部發言人薩維森回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我們的立場是:無法就這一單獨案件進行評論。不過我們想要強調的是,挪威政府對於中國和挪威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是強烈支持的。”

薩維森表示:“在挪威的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對挪威的研究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挪威政府將繼續積極支持挪中兩國的學術合作。”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74

挪威安置難民 企業接手年賺21億

2016-02-01  TCW

近來,中東難民潮湧入歐洲,能協助安頓難民的企業就有賺頭。一月初,美國媒體彭博報導,挪威艾道森(Adolfsens)兄弟檔就靠旗下百餘家難民中心,年賺六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一億元)。

不僅供吃住,還開辦課程艾道森兄弟名下企業英雄挪威(Hero Norway)專做難民生意,光在國內就擁有九十多家難民中心,還跨界到丹麥再設十家。他們每收留一名難民,就可向政府請款,一天三十一至七十五美元不等。如今他們照料全國四成難民。

彭博指出,英雄挪威除了供吃、供住外,還為難民開辦課程,延續孩童受教機會,並協助成人適應當地文化;它也兼任中繼機構,依據難民短、中、長期的預定去向分類處置方式。

在歐洲,收留難民多半是非營利組織發起的行動,但二0一五年就有三萬多名難民湧入公民人口僅五百萬的挪威,政府一時間吃不消,便開放民間企業接手。如今,挪威九成難民都由企業收容,英雄挪威則是當地最大民營難民中心。

英雄挪威能高效接收大量

難民,原因無他,艾道森兄弟本來就是做租賃生意:涵蓋各式房產事業,包括旅館、度假村與養老照護中心等,也因此他們具備收容照護的專業能力。

二0一四年,他們買下一家丹麥公司,掌控旗下難民中心經營權;隔年難民潮就爆發了,天時、地利讓他們只要伸手就能發財。挪威當地報刊《今日商業報》形容艾道森兄弟是一對「最鮮為人知的億萬富翁」。

並非人人認同民間企業乘

亂賺錢,非營利組織福利國家運動批評,艾道森兄弟曾接手一處失智照護中心,一年內十九名專業醫護人員離職,離職醫生尼特(Lorentz Nitter)爆料:「他們嫌專業照護成本太貴,改用便宜人力取代。」

挪威智庫總監葛荷森

(Marte Gerhardsen)提醒,現實狀況不容忽視,目前企業協助處理難民問題仍是最佳權宜之計,況且,「要求他們不藉此賺錢,也太說不過去了。 (文.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48

離婚怎麼辦?英國走挪威路線代價最小 四種分手模式 將騷亂全球很多年

2016-07-04  TCW

英國脫歐後,現實的問題是:它將以何種身分和歐盟相處?目前至少有四種模式可供英國選擇,但不論哪一種都會讓英國付出代價,究竟英國為此須犧牲多少仍是未知數。如《經濟學人》形容,「英國將自己置於完全不可知的境地。」

劇本一:土耳其模式

從單一市場變關稅同盟,權利降級英國可選擇的第一種模武是「土耳其模式」。歐盟本身也是關稅同盟,境內成員國彼此降關稅並採同一商業政策,但它同時亦和歐盟以外的國家簽署關稅協定,土耳其就是一例。土耳其並非歐盟成員,但二者簽署關稅協定後,土、歐彼此降低工業產品關稅,雙方對其他國家皆課相同關稅。土耳其亦承諾會採「非常類似歐盟」的商業政策,這相當於它加入歐盟的關稅同盟。歐盟目前與安道爾(Andorra)、聖馬利諾(San Marino)也是這種模式。

不過關稅同盟和歐盟成員國可享受的單一市場不同。前者主要消除關稅壁壘,後者則將非關稅壁壘也剷除。以土耳其來說,多年來它積極申請入歐,但雙方在宗教、人權等議題上屢有歧見,在未達成共識前,土、歐先建立關稅同盟,以降低彼此經濟往來的成本。因此土耳其享受的權利是不如歐盟成員國的,英國若採此模式,從歐盟單一市場變成歐盟的關稅同盟,從權利上來說是降級了。

劇本二:FTA模式

與歐盟及各國分別談判,時間冗長第二種是「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也就是脫歐後的英國,和歐盟簽署自貿協定,雙方降低彼此關稅,不過二者對別國課的關稅各自不同,亦不採同一商業政策。目前歐盟已簽署三十個自貿協定,包括墨西哥、韓國、越南等,它還正和美國談判《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協定》 (TTIP)。英國脫歐後若採此模式,其地位就和韓、美等國家相同。

不管是土耳其或自貿協定模式,雖可讓英國保有政治獨立,但這兩種模式都以關稅減讓為主,而英國與歐盟的經濟往來並不只局限於貿易。英國脫歐後,雙方在企業經營標準、投資保障、糾紛仲裁等亦須進一步磨合,要將這些項目談判到位,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土耳其來說,一九六三年它就和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簽訂協議,逐步降低關稅,但因雙方在政、軍議題上的分歧,三十三年後(一九九六年),土、歐關稅同盟才生效。至於自貿協定,韓、歐FTA從談判到生效歷時四年;越南、歐盟FTA亦經兩年半談判才達成協議,雙方關稅減讓時程則長達七年至十年。英國若選這兩種模武,除了曠日費時的談判,尚須經歷長時間的關稅逐步減讓過程,代價不可謂小。

美國曾放話,重簽就沒優先權此外,英國過去是歐盟成員,歐盟與他國談成的自貿協定,對英國都自動生效。但脫歐後歐盟談成的自貿協定將不再自動適用於英國,這意味著英國要自己去和每個國家談。

以美國來說,在英國公投脫歐後,美國總統歐巴馬透過發言人表示,美國與英國的特殊關係不變,但若英國未來和美國須重簽經貿協定,英國將不能享有優先權,而是要「排在最後」。英國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和各國一一談判到脫歐前的狀態,這是一個漫長的不確定性。

劇本三:挪威模式

享單一市場,但無權參與歐盟決策英國可選的第三種模式是「挪威模式」,意指挪威並未加入歐盟,但它和冰島、列支敦士登都是「歐洲經濟區」(EEA)成員,可享歐盟單一市場好處。不過歐盟認為單一市場是建立在「四大自由」(人口、資全、商品流動及創業)上,這些自由也須套用到挪威身上,因此挪威亦加入歐盟「申根簽證」(歐盟成員國間免護照檢查及邊境管制)。也就是說,挪威名義上不加 入歐盟,實際上卻遵守歐盟相關 要求,才能換到單一市場權利。

一九七二及一九九四年,挪威曾分別舉辦入歐公投,當時「入 歐派」警告挪威人,不入歐將流失五萬至十萬個工作機會、漁業被毀、外人減少投資。後來挪威兩次公投均否決入歐,當初入歐派的擔憂並未實現。近年來中東難民潮席捲歐盟,挪威的鄰國瑞典因加入歐盟而須分擔收容義務,部分挪威人認為,這證明當初不加入歐盟是正確的。因此這次英國公投,不少脫歐派就舉挪威為先例,證明英國與歐盟分手會更好。

須無條件遵守歐盟決議,還得捐錢不過挪威總理索柏格(Erna Solberg)卻不做如是觀。英國公投前她就稱「別以為脫歐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挪威在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皆無代表,無論歐盟最後決議如何,挪威只能被動接受。也就是說,挪威不是歐盟成員卻能享受歐盟單一市場,代價是須無條件遵守歐盟決議。

例如去年九月,歐洲議會頒布海豹屠殺禁令,以海豹產品為生的挪威人生計遭衝擊。索柏格坦言歐盟政策不符挪威利益時,「我們也只能妥協。」這種「布魯塞爾下令,挪威唯命是從」,以及沒有代表在歐盟為本國利益岱言的模式,「我懷疑像英國這樣的大國願接受。」此外,挪威雖不是歐盟成員,但對歐盟仍有義務,那就是捐錢給「歐洲凝聚基金」(European Cohesion Fund),其宗旨是要消弭歐盟各國的社會不平等。同時挪威還要為歐盟的科研、教育等計畫出錢,這相當於挪威為獲得歐盟單一市場所繳的「入場費」,總計每年八億五千萬歐元。

英國若想效法挪威,這些入場費仍不可免。挪威是出錢也不能參與歐盟決策,對史上有多次「無投票權就不繳稅」先例的英國,能否接受此模式恐是未知數。

劇本四:瑞士模式

簽上百項雙邊協定,時程難估計英國脫歐可選的最後一種是「瑞士模式」。瑞士既非歐盟國家,也非「歐洲經濟區」成員,它和歐盟在人口、貿易自由等不同領域,各自簽署雙邊條約。在這種模式下,瑞士只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為降低和歐盟締約的難度,瑞士採取和歐盟類似的商業政策;瑞士企業若要享歐盟單一市場的權利,也須在歐盟或「歐洲經濟區」內設分公司。

但這種模式一樣要付代價。首先,瑞士也像挪威一樣須付「入場費」:它一年付十三億瑞郎給「歐洲擴大基金」,用來資助那些新加入歐盟的東歐成員。

其次,瑞士非「歐洲經濟區」成員,仍享有和歐盟自由貿易的好處,這要拜過去二十五年來它和歐盟簽訂一百五十項雙邊協定所賜。若英國想走瑞士模式,首先就要花時間和歐盟一一談判這些雙邊協定,但巴塞爾大學法律學者布萊頓莫瑟(Stephan Breitenmoser)說,英國脫歐後在短時間內和歐盟完成這些協議,「是難以想像的事。」若立場與歐盟牴觸,會受懲罰同時,瑞、歐在簽雙邊協定時,歐盟同樣將「四大自由」條件加諸瑞士,因此瑞士是唯一非歐盟、非「歐洲經濟區」成員,卻仍加入申根簽證的國家。不過為因應克羅埃西亞等東歐國家可能加入歐盟,瑞士在二0一四年公投縮減來自歐盟移民的上限,以免過多東歐人湧入。

但此舉和歐盟立場牴觸,歐盟因此祭出懲罰,包括將瑞士踢出「伊拉斯慕斯(Erasmus)交換計畫」,瑞士研究人員將不再能共享歐盟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瑞士大學生亦不能赴歐盟大學當交換學生。瑞士政府後來付錢給歐盟各國的大學,要求它們接受瑞士大學生。

此外瑞士原本希望與歐盟簽署電力與金融雙邊協議,因瑞士公投限縮移民,歐盟後來亦凍結談判。

製造業出口成本增,恐釀出走潮除了這些限制,「瑞士模式」還有先天障礙。瑞士工具機製造商Rueger經理魯格(Bernard Rueger)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表示,該公司產品雖有一半出口到歐盟,但它的歐盟對手面對的是歐盟單一市場,法令、稅制在各國同步,面對的障礙相對較低。然而瑞士廠商賣工具機給歐盟卻算是出口,魯格因此要比他的歐盟對手多負擔四%至六%成本。此外,瑞郎近來升值,使其出口到歐盟的產品變貴,魯格不得不赴荷蘭設廠。他預言英國脫歐後,英國生產者會有不少像他一樣搬離本國。

至於金融業,由於瑞士是中立國,銀行法規也傾向為客戶保密,因此被外國資金視為避風港。英國脫歐後,倫敦不再是金融業前進歐盟單一市場的橋頭堡,它對外國資金的吸引力將下降。若要走瑞士模式,英國能否成為像瑞士一樣的中立國,並建立為客戶保密的銀行法規?都是未知數。

贊成脫歐的英國獨立黨主席法拉吉(Nigel Farage)說,「瑞士和挪威人很快樂,因為他們可以自主維持他們想要的貿易關係。」他認為英國經濟規模大於瑞士和挪威,未來和歐盟談判將掌握更好的議價能力。然而現實是英國不管選哪種模式,都須付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英國既已在政治上脫歐,就很難在經濟上享有過去入歐的好處,這也將是脫歐後的英國未來須面對的另一抉擇。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46

史上最特別的生日賀禮:芬蘭獨立百年 挪威要送一座山

這應該是最獨特的“生日賀禮”了,如果成真的話。芬蘭2017年將迎來獨立一百周年,“鄰居”挪威考慮把兩國交界處哈爾蒂山的頂峰贈給缺乏高山的芬蘭,作為賀禮。

英國《衛報》28日報道,挪威首相埃爾娜·索爾貝格告訴挪威國家廣播公司:“正在研究此事,尚未作出最後決定。”

嗯,意思就是這事也不是完全不靠譜。

在某百科里,此事已經寫進名片了:

哈爾蒂峰的位置:

哈爾蒂峰上的“風景”:

哈爾蒂山頂峰海拔1365米,不在挪威最高的200座山峰之列,但它一處海拔1324米的較低斜坡竟是芬蘭境內的最高點。

所以芬蘭的最高點竟然在挪威連top200都排不進!一向心寬的挪威人民也顯然也看不下去了。

“送山”倡議發起人比約恩·哈森,在2015年7月致信挪威外交部稱,挪威只需稍作“讓步”——縮小0.015平方公里國土,便能讓芬蘭人歡欣鼓舞。

哈森不是可不是滿嘴跑火車,他退休前是一位地球物理學家。為“送山”這事他還做過一番研究。

哈森認為,18世紀50年代劃定的兩國邊界線“從地球物理學角度不合邏輯”,讓芬蘭的最高點只是一處山坡有失公允。

哈森的倡議得到眾多挪威和芬蘭民眾支持。社交網站“臉書”上“哈爾蒂山作賀禮”的頁面收獲數萬個“贊”。

雪中哈爾蒂山頂峰,人跡罕至

地理課本告訴我們,挪威海岸線長2.1萬公里(包括峽灣),多天然良港,且是南北狹長的山國,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全境,高原、山地、冰川約占全境2/3以上。

很顯然,挪威人也認為自己“不差山”,哈爾蒂山附近挪威卡夫約德市的市長斯韋恩·萊羅斯說,把哈爾蒂山頂峰贈予芬蘭會是一份“好禮”,而且挪威也不會因此有多大損失,要知道,挪威境內最高峰格利特峰海拔足有2469米。

挪威“送山”倡議要實現,面臨阻力。

作為回應,挪威外交部稱贊了哈爾森這一建議,但是指出,挪威憲法第一條便規定挪威是“一個自由、獨立、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王國”。不過,挪威北極圈大學法學教授厄於溫·拉夫納說,過去,為適應河床、沙洲和小島位置的改變,挪威同芬蘭、俄羅斯的邊界都曾作過小幅調整,憲法不適用於邊界“微調”,微調,微調……

(綜合參考:新華社、英國每日電訊、環球時報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40

中挪關系正常化,挪威三文魚行業獲聖誕大禮包

中國與挪威政府19日發表聲明,決定自即日起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

當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會見了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挪威外交大臣布倫德,外交部長王毅同布倫德舉行了會談。

李克強在會見時表示,中方贊賞挪威新一屆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致力於改善和發展對華關系的誠意,願同挪方共同努力,翻開中挪關系新的一頁,推動兩國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李克強指出,中挪經濟互補性強,互利合作基礎深厚,前景廣闊。中方願同挪方就簽署雙邊自貿協定進行談判,共同發出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明確信號。

6年等來中挪關系正常化

在會見中,王毅表示,近年來,中挪關系出現了嚴重倒退。挪威方面對損害雙方互信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反思,並與中方就如何改善雙邊關系進行了認真、嚴肅的磋商。

王毅表示,雙方就汲取教訓、恢複互信達成了重要共識,這完全符合挪威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符合中挪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中方願以此次布蘭德外交大臣訪華為契機,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並推動中挪關系今後保持健康穩定發展。

會談後,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關於雙邊關系正常化的聲明》(下稱“聲明”),並在其中表示:“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授前,中挪兩國關系密切。由於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授及同該獎有關的事件,中挪關系惡化。挪方充分認識到中方的立場和關切,並積極致力於推動兩國關系重回正軌。通過過去數年來多次嚴謹細致的對話,中挪雙方取得了實現雙邊關系正常化的互信基礎。”

聲明稱,中挪雙方認為,中挪兩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在許多重要領域均有深化合作的巨大潛力。兩國將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友好關系,推動經貿、文化、科教、極地等領域的互利共贏合作,在國際問題上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應對全球挑戰,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重啟中挪雙邊自貿協定談判

此次中方表示願同挪方就簽署雙邊自貿協定進行談判,而布蘭德亦表示,挪方願抓住兩國關系正常化契機,加強高層交往,推進雙邊自貿協定談判,拓展在水電、海上油氣開發以及投資等領域的互利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

中挪兩國於2008年就曾啟動中挪自貿協定談判,2009年12月15日至17日,中挪自貿區第六輪談判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中挪雙方來自10多個對口部門的官員參加了此次談判。雙方就投資、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知識產權等議題進行了小組磋商。

挪威是中國在北歐的第4大經貿合作夥伴,也是中國在歐洲的化肥、水產品和石油主要供應國。

此次中挪關系解凍後,苦熬6年的挪威企業一片歡心。挪威海產局方面預計,對華三文魚銷售可以增長12倍。“這是對於挪威海產行業,特別是三文魚行業最好的聖誕節禮物了。”挪威海產局中國區總監比約高(Sigmund Bjorgo)對挪威媒體表示。

據報道,挪威政界將在2017年春季訪華,並帶領一個龐大的挪威企業代表團,其中就包括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05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2016年狂賺530億美元:揭底吸金秘方

2016年,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凈賺4470億克朗(約合530億美元),約合年化收益率6.9%,遠超2015年的2.7%。這種飛躍式的進展既要歸功於特朗普當選後的牛市行情,也少不了該基金幾十年來的合理運作模式。

該基金創立於上世紀90年代,總規模高達9000億美元。其中權益類資產(股票)收益8.7%,債券收益4.3%,房地產投資收益0.8%。“在充滿政治事件和不確定的一年,基金回報高達6.9%,所有資產類別都獲得了正收益。”挪威主權財富基金CEO Yngve Slyngstad 表示,“主要是因為2016年下半年強勁的股市複蘇驅動了基金收益。”

自特朗普當選以來的3個月內,公司稅改革、基建投資擴大、財政刺激等預期推動道指暴漲13%。截至上周,標普500指數以及MSCI世界指數已連續91個交易日未出現超過1%跌幅,是8年以來最長紀錄。

從2014年起,油價暴跌導致挪威備受沖擊,但該基金發揮了“緩沖器”的作用。“從本質而言,主權基金隔絕了中短期油價暴跌的影響,” 挪威央行行長奧爾森此前在IMF秋季年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2016年1月,挪威政府從財富主權基金抽取67億克朗(約合7.81億美元)來補貼財政,為該基金1996年建立以來的首次。

挪威主權基金收益大增

在特朗普當選後,美股狂飆突進。而在早前,由於油價暴跌導致挪威政府的財政收入縮水,基金也通過加大股市的配置來增厚收益,因此這一輪全球複蘇引發的大牛市令挪威獲益匪淺。

“在美國大選之後,市場預計未來全球經濟增速和通脹都會不斷高企。”Slyngstad表示。

美國財長史蒂芬•姆欽(Steven Mnuchin)表示,特朗普任下,預計美國經濟增速將達到3%,這也是各界普遍的預期。他也表示,今年8月有望全面推出稅收改革,這將助推美國實現過去十年來不曾達到的增速。市場對於財政刺激的預期推動股市持續上漲。

較之去年,該主權基金的歐洲資產持有量從38.1%下降至36%,而其北美的資產持有比例從40%上升至42.3%,亞洲和大洋洲的持有量從18.1%降至17.9%,新興市場資產占比10%,此前為9.8%。

“基金略微增配了新興市場,這主要是匯率原因,新興市場貨幣近期有所反彈。” Slyngstad稱。

基金將7750億克朗投資於新興市場的股票和債券,去年該投資總額為7360億美元。前沿市場的股票投資總額為133億克朗,2015年末為130億克朗。去年,挪威政府首次從基金中部分撤資,金額達1010億克朗,這主要緣於油價下跌導致政府財政收入下降。

由於財政開支擴大,保守黨領導的挪威政府2月初開始收緊財政紀律,將每年其可動用的國家預算從基金價值的4%降至3%。政府也提出要將風險資產(股票)的持有量從60%提升至70%,以此來提振收益。此前,基金的收益始終低於政府長期目標值,這也是由於低利率政策導致投資收益率下降。

在2016年末,該基金持股比例62.5%,債券和房地產持有比例3432%和3.2%。2016年的投資回報較財政部設定的目標高出0.1個百分點。

小國的資產配置“大格局”

挪威是一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但卻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其對挪威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創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那時以發放養老金為主要目的。目前挪威是西歐最大的產油國和原油出口國。

在過去10年里,由於油價高漲的推動,挪威主權財富基金規模擴大至7萬億克朗,相當於挪威每個國民均攤15萬美元,政府每年平均向該基金註資2000億克朗。但在2014年起的持續低油價沖擊下,挪威政府石油相關收入銳減27%,政府對主權財富基金的註資規模也有所削減。在2015年,挪威政府的註資幾乎停滯。

“油價走勢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油價在近期反彈至50美元/桶,與我們的預期相似,但快於我們2016年9月時的預期。總體而言,我們預計,油價將穩定在45美元/桶,未來三年將上升至50、55、60美元/桶。”奧爾森告訴記者。

作為能源大國,挪威難以避免地要與油價的不確定性做鬥爭,而其主權財富基金則是一個“緩沖器”。

奧爾森對記者表示:“我們不得不應對油價波動,我們也一直都在進行這個鬥爭。最重要的因素是財政政策指引,以及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調節機制。從本質而言,基金隔絕了中短期油價的影響;長期而言,挪威能源獨立,原油出口也占到挪威貨物出口的半壁江山。如果油價‘腰斬’,這對我們而言的確是一個問題,但基金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

對於這一全球著名的基金而言,危機後的長期全球低利率環境也可能影響了基金的投資回報,但其似乎也有自己的應對之道。“我們的基金進行全球配置,債券配置的確受到了低利率的影響,但基金的60%配置了股票,全球股市的上升彌補了我們的收入損失。”奧爾森稱。

此外,挪威房價始終處於高位,其主權財富基金從房地產投資中獲益,然而高房價也是困擾挪威的一個大問題。

“我們的確非常擔憂房地產泡沫,”奧爾森告訴記者,“挪威央行的貨幣政策通常是逆周期操作,即當房價上漲、家庭債務上升時,我們會特意保持較高利率。”

但他也表示,在過去幾年,其他的考量因素變得更重要。“我們從2014年12月就開始降息,從1.5%降至現在的0.5%,這是為了使得貨幣走低,以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在油價下跌的時候,類似操作就變得更為必要。可見,上述很多因素都是貨幣政策要權衡的。但不得不說,我們的確對攀高的房價很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01

後石油經濟時代挪威的創投生態 | 投資人說

挪威一年一度最大規模的科技盛會Technoport在科技重鎮特隆赫姆召開,作為挪威科技發展的縮影,這座只有25萬人口的城市,匯集了500家技術公司。如同這場科技盛會所傳達的理念一樣,打造創新國度,鼓勵人本創新。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貿易國度,挪威也在嘗試改變“森林、三文魚、石油”的刻板印象,出口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至海外。

“挪威有高技術產品,但並非聞名於世,因為挪威不是主要面向to C終端市場,而是B2B市場。”挪威創新署首席執行官Anita Krohn Traaseth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上,北歐三國都名列前茅,但與芬蘭和瑞典不同,挪威的油氣、能源產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世界500強上,挪威僅有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上榜,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75位。而瑞典和芬蘭則憑借沃爾沃、愛立信公司、H&M、宜家、諾基亞等跨國公司為世界熟悉,而這些大公司也是孵化和投資創新的重要力量。

世界上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

產業基礎和背景的不同,也使得挪威的創新和投資市場呈現自己的特色。“挪威創新是由私人資本和政府共同推動,同時政府在新興產業的政策制定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Anita Krohn Traaseth說。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海洋石油以來,油氣工業就在挪威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

挪威出於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危機意識,提高政府石油收入的長期收益。在上世紀90年代末,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誕生,按照一定的規則,挪威財政部資產管理分部會每月分批將石油收入註入其中,而政府不直接動用這些資金。

2001年春,挪威制定了新的財政規則,每年會拿出基金收益的約4%用於政府的公共開支。2016年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凈賺4470億克朗(約合530億美元),約合年化收益率6.9%,這些資金大多流向科技和制藥公司。

但不能回避的問題是,自2014年6月之後,國際石油價格呈現斷崖式下滑,這無疑會對主權財富基金規模造成潛在風險。“受石油價格的波動,挪威正在轉型,用這些錢去探索未來,做更多的產業,而不是一個。”Anita Krohn Traaseth向第一財經表示。

六大重要領域

作為一個僅有500萬人口的小國,挪威需要清楚自己的優劣勢所在,才能加速產業轉型。“因為挪威太小了,所以要持續發出自己的聲音,反複告訴世界挪威可以做什麽。”Anita Krohn Traaseth強調,就在去年挪威創新署鎖定了六大重要領域,環境、石油天然氣、信息技術、漁業海產、保健和生物科技、創業和創新,著力推動和發展這些領域的商務合作。

挪威的創新創業也圍繞這些產業展開。Blueye Robotics是挪威一家初創公司,主要研發無人遙控潛水器,該水下無人機可以深入到水下100米進行攝影作業,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或iPad來觀察水下情況,結合最新的VR頭顯也可以更沈浸式地體驗水下場景。

教育、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是挪威創業項目常見的模式,在科研和創新的實施層面,挪威形成了所謂“三位一體”的格局,即高等教育機構、獨立研究機構、工業研究部門三部門共同推動科學研究。

Blueye就源自挪威科技大學,還獲得了挪威自主海上作業與系統中心、挪威海洋技術研究所的支持。在Technoport上展出的產品也多數擁有教育科研機構的支持,很多展品旁邊會放上相應的研究論文來闡述產品的理論依據。

奧斯陸癌癥醫療中心可共享的實驗室

保健和生物科技也是挪威的一大優勢產業,在挪威健康技術產業年產值370億克朗,尤其在超聲影像、腫瘤治療和神經科學等領域技術領先。成立於2006年的奧斯陸癌癥醫療中心致力於癌癥的診斷以及治療的整個環節。目前,全中心有來自挪威和北歐的75家癌癥科研成員進駐,其中不僅包含科研機構、生物科技公司、大學醫院、投資機構等,眾多的生物醫療創業公司也在此聚集。

“對於一些創業公司而言,可以為其提供公共實驗室以及律師、銀行等方面的服務,同時大公司、重量級企業也可以協助小企業的發展,大小企業聚集到一起,實現集群協作突破,這在其他地方是比較少見的。”奧斯陸癌癥醫療中心總經理Bjørn Klem告訴記者。

奧斯陸癌癥醫療中心匯集了眾多創業公司

資本通往北方

基於挪威甚至整個北歐市場規模所限,中國成為挪威以及其他北歐國家不可忽視的市場。“我們擅長創新,但在擴大規模方面並不在行,挪威公司需要像中國這樣的市場,來擴大規模,尋求更多商機,挪威和中國在創新和規模拓展上有很好的互補性。”Anita Krohn Traaseth強調。

在中國和挪威外交關系恢複正常化之後,兩國的投資也在加速。挪威Staur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挪威中國商會董事會成員Chris Rynning長期關註挪威與中國科技領域投資。在他看來,“中國有很好的硬件設施基礎,可以生產任何你想生產的,尤其深圳就像中國的矽谷,你只需要擁有200到300美元就可以生產一個產品,然後在眾籌平臺上銷售”。

其次中國有足夠大的市場。“可以快速進行市場投放和產品測試,挪威有產品但沒有人,推廣產品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同時中國有足夠多的投資機構。“世界上任何地方沒有像中國這麽多的投資機構、這麽大的市場,可以發現任何你喜歡的,並獲得資本支持。”

目前Chris Rynning主要關註服務產業、科技產業和健康技術,在其看來這些領域也是挪威的優勢所在,9月他將在上海成立一項面向挪威起步科技公司的基金。在資本運作上,Chris Rynning認為,進入中國市場更為有效的方式是“找到資金一起合作,找到聰明的投資人進行合投,共同承擔風險”。

在中國,Chris Rynning與北京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有著多年合作。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想要吸引一些資金,可以給到一些好的條款。”Chris Rynning說。而伴隨即將到來的挪威政府和商業代表團訪華之旅,或將加速中國資本通往北方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