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45萬億來了!中國各地投資大爆發,錢從哪里來?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0/161328.shtml

45萬億來了!中國各地投資大爆發,錢從哪里來?意味著什麽?
華爾街見聞 華爾街見聞

45萬億來了!中國各地投資大爆發,錢從哪里來?意味著什麽?

基建擼起袖子幹。

近期,各地公布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2016年經濟發展狀況的同時對2017年經濟工作目標進行展望。部分中西部地區的2017年GDP增長目標或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較2016年卻有所提高,尤其是跟一帶一路相關的地區,遼寧、新疆、內蒙古、吉林等地目標上調較為顯著,其中新疆提出50%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引爆了市場對於今年基建大幹快上的預期。

從微觀調研來看,不少建築類企業以及工業品生產企業都表示今年的訂單情況較好,也一定程度上印證基建的需求較強。

本周周報我們試圖從政府基建投資意願、基建資金來源、PPP、發改委審批動向、各行業基建空間等來分析2017年的基建狀況,是否有可能對今年整體投資和經濟形成支撐。

一、從各省市地方政府對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增速來看,政府推動基建支撐經濟的意願較為強烈。

23個已公布目標增速的省份計算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規模已超過45萬億。部分省份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明顯超預期(圖1),比如新疆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增速為50%(2016年實際增速為-5.1%)、遼寧目標增速12%(2016年實際增速為-63.5%)、福建目標增速15%(2016年實際增速為9.3%)、西藏目標增速20%(2016年實際增速為20%)、廣東目標增速15%(2016年實際增速為10%),貴州、雲南等西南省份的增速也接近20%。

439502815659100510

整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目標透露了政府通過基建穩增長的意願。新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較高可能與“一帶一路”的規劃相關。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聲明,"一帶一路"戰略框架國際合作高層論壇將於今年五月份在北京舉行。將探討"一帶一路"戰略框架內的合作計劃,建立未來合作的平臺。新疆作為絲路上最重要的連接省份,今年提出較高的投資增速目標可能是為了配合國家戰略層面的大計劃。而遼寧在去年積壓了經濟統計水分之後,加上政府換屆,也有幹一番作為的動力。

考慮到今年房地產投資受房地產調控有一定下行壓力,而制造業投資主要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盈利和生產意願來調整,政府通過基建投資可以掌握更多主動權,穩定經濟增長。習總書記提出的“擼起袖子幹”也一定程度鼓舞地方政府維穩經濟。

基於已公布固定資產目標增速的20個省份擬合的加權固定資產目標增速為12.5%,用16年實際增速擬合未公布的省份、考慮低於目標增速的情況(16年公布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20個省份有14個省份最終實際增速低於年初的目標增速、6個實際增速高於目標),預計2017年全國固定資產目標增速或在10%附近,高於2016年8.1%的累計同比。

另外一個維度的測算是,即使大部分省份的投資增速跟去年持平,僅考慮新疆和遼寧去年是負增速,今年只要實現正增速就會對全國的投資增速起到較大的拉動作用,全國的投資增速也大概率高於去年水平。由於房地產投資增速會小幅滑落,而制造業可能小幅上升,兩者加總相對平穩或者較去年略有上升,實際上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改善更可能是來自基建。去年全年基建名義增速為15.7%,我們預計今年基建名義增速可能高於去年,可能回升到16%-20%區間。

836034061962159355

二、從資金來源來看,近期貸款和非標的放量可能對基建起到較大支撐作用。

從基建資金來源來看,2015年63%的資金來源於自籌資金,國家預算內資金占比為15.1%、國內貸款占比15%、其他資金6.9%、利用外資0.17%(圖3)。且從基建資金來源占比走勢來看,2011年之後,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口徑的占比逐步下降而自籌資金占比逐步上升,二者合計占比穩定在78%左右,或與統計口徑以及資金繞道有關,部分貸款資金被統計到自籌資金中。

568525128675874986

從貸款的角度看,1月份信貸規模在央行指導壓縮之後仍有2.03萬億,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明顯增多;銀行在房貸收緊之後,資產端轉向企業貸款,而對部分中小企業放貸意願較低,對基建類項目意願較高。盡管地方債務置換下,一類債務中的城投債將提前置換,且近期監管機構收緊對城投平臺發債的門檻,但近期非標融資絕對值及占比快速上升,過去一年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凈增加3.36萬億;且微觀調研反映近期非標項目仍較多。非標對城投債起到補充和一定的替代作用。從歷史數據來看,社融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和非標資產的增量很大程度上與基建增速相關,而近期企業中長期貸款和非標的放量也預示著基建增速將有所回升(圖4)。

771763586553350532

三、從近期推進較快的PPP來看,基建也可能在短期內發力。

去年以來發改委和財政部建立了PPP項目庫,目前發改委共推介了三批PPP項目,總共3764個,投資額總計6.37萬億元。2月13日,財政部PPP項目庫第五期季報發布,顯示截至2016年四季度(圖5),入庫項目共11260個,總投資13.5萬億元;其中進入執行階段項目數1351個,總投資2.2萬億元。

432662459259758970 

之前我們對PPP最大的擔憂在於落地率不高,從四季報數據來看,PPP項目落地率有明顯的提升12月底的落地率已經達到32%,較16年1月的20%有較大提升,示範項目的落地率更高,已經達到50%(圖6)。

570908746856109795

從行業來看,目前PPP項目行業主要集中在基建領域,市政工程、交通運輸和片區開發三個行業合計占比超過68%;省份方面,目前PPP項目主要集中在貴州、山東、雲南、河南等省份,山西、天津、湖北等省份的PPP項目較少(圖7)。

814795414725131447

我們對比計算了PPP項目較多的省份和PPP項目較少省份在剔除房地產後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發現PPP項目多的省份的投資增速明顯高於PPP項目數量少的省份。2016年雲南剔除房地產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5%,而山西僅為0.1%。2016年前三個季度,PPP的落地金額基本保持每季新增5000億元落地的水平,四季度落地速度有所加快,單季度新增落地金額為6400億元。假設2017年項目的落地速度保持與2016年四季度一樣的水平,那麽2017年將會新增2.5萬億規模,到2017年末,全部執行規模將會接近5萬億。但是執行規模並不代表全是投資規模,一般基建項目的投資周期在3年左右,考慮到一般項目第一年的投入會更大一點,預計2017年PPP項目能夠為基建帶來1.2萬億左右的新增投資。

除了PPP項目外,發改委項目也是基建重要組成部分。從發改委目前批複的情況來看(如圖8),自2016年8月份以來,發改委核準投資項目的速度明顯加快,主要行業集中在交通運輸和水利方面。2016年全年,發改委共批複1.7萬億元投資。2017年1月,發改委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8個,總投資1539億元。如果2017年發改委能夠延續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批複速度,那麽2017年全年批複的投資計劃有望達到2.5萬億,較16年增加8000億元。此外,發改委12個重大工程包截至2016年底,累計完成投資7.9萬億元,其中2016年完成投資3.6萬億元,預計2017年12個重大工程包的投資速度將會繼續保持。

303425418090886473

四、從具體行業來看,2017年基建發力仍主要是市政工程。

2016年我國基建投資共15.2萬億元,其中主要是市政、交通運輸和電力行業。鐵路方面,中鐵總總經理在年度工作會議上指出2017年計劃投資8000億元,與2016年總投資額基本持平;公路方面,交通運輸部部長公布2017年主要目標是公路、水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萬億元,與2016年總水平差別不大;電力行業2016年的增速一直在下降,預計2017年難有大的提高。2017年基建投資最大的增長點可能還是在於市政建設(最近幾年地鐵的增速較快,而地下管廊也在推進)。從各省份投資目標來看,目前來看,各省市的投資目標都在千億甚至萬億以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各省市也都提到加快投資,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環境和民生等方面。

綜合來看,全年基建名義投資增速有望比2016年提升,增速有望從去年15.7%回升至接近20%水平,並帶動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在工業品仍實施供給側改革的情況下,基建需求的上升會推動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但具體漲幅也要看發改委的控制。不過,需要註意的是,盡管基建名義增速會回升,但考慮到今年PPI漲幅較大,全年PPI平均可能高達5%以上,而去年是-1.4%,這會拖累今年基建的實際增速,預計實際增速將會較明顯回落(圖9)。

144988398225811128

此外,從最近幾年來看,基建增速都有前高後低的特征,一季度沖高,然後逐步回落,因此對經濟和商品價格的帶動也會呈現前高後低的特征。

相關:

地方投資大爆發,PPP能引來多少錢?

記者:楊仕省 來源:華夏時報

跨入2017年,全國各地新一輪重大項目投資相繼開工,擬定的投資項目數額更大,動輒從千億到萬億不等。

《華夏時報》記者對比各地投資計劃發現,在各地眾多的投資項目計劃中,“鐵公機”項目的投資一股獨大,其地位難以撼動。眾所周知,房地產投資過去熱度一直不減,但房地產今年可能不再是投資熱點。那麽,地方政府要穩住GDP,有什麽可以替代過去持續增長的房地產投資?答案是,基建投資。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各省公布的數據進行統計,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除了各省公布的這波來勢兇猛的大基建投資外,發改委也公布重大投資項目的最新進展。2月15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當日的發布會上透露,1月,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8個,總投資1539億元,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能源等領域。

“這些投資主要應對經濟放緩,通過投資發揮重點項目的引領作用。”北京福盛德經濟咨詢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馮德林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必要的投資是需要的,但也要考慮投資項目的盈利性及資金的來源渠道。

“怎麽投、投多少,直接影響著投資的效益,去年發改委一直在強調這個觀點,相信今年還會強調的。”發改系統不願具名的一官員對記者說。

各地大項目紛紛落地

正如記者梳理的那樣,春節後各地上馬一批重大投資項目,其中,湖北、陜西、河南等地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均達千億元以上,江蘇首批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更是高達1.33萬億元之巨。

據陜西省政府1月4日發布的消息,陜西2017年將安排省級重點項目600個,總投資額3.7萬億元,年度投資4820億元,這些項目包括基礎設施、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陜西發改委稱,在全國投資增速明顯放緩的背景下,陜西省的重點項目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日,浙江宣布新開工624個項目,總投資7903億元。前一天,河南省集中簽約了108個PPP項目,總投資3794億元。

在采訪中,很多地方還正在爭取上馬一批重大的基建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的閬中機場續建工程,正加緊進行。”四川閬中機場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唐卓說。1月16日四川廣元市長鄒自景參加審議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時建議,要大力支持G5京昆高速廣元段擴容改造、廣元盤龍機場改擴建等項目。航空方面準備先對接規劃中的兩個通航機場,即在廣元的旺蒼縣和青川縣建機場,做低空旅遊項目。

“中西部嚴重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現象還存在。”四川省廣元市一位招商引資的副局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省內的每個市縣基建投資的空間都還很大,很多地方高鐵不通、道路不暢,都還需要巨大的投資。

在春節期間記者了解到,四川已經上馬或還將上馬的機場項目,還包括加快建設成都新機場、改擴建南充機場等;遷建宜賓、瀘州、達州等機場;新建巴中、樂山、甘孜等機場。“機場的修建會極大地拉動本區域的GDP,為經濟的發展增光添彩。”四川一位剛上任分管招商項目的副市長向本報記者坦言。

與四川相鄰的重慶,今年將完成黔江機場擴建項目,還將開工萬盛江南機場,加快巫山、武隆和萬州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設等。2017年重慶交通建設計劃投資820億元,其中,鐵路投資285億元,公路投資470億元,民航投資25億元等。

其他地方也將各類機場投資視為重點。據悉,江西省今年將加快贛州黃金機場改擴建、井岡山機場二期改擴建,爭取開工建設宜春明月山機場擴建、瑞金機場、安福武功山通用機場等項目。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年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在近幾年的基建大潮中,省會城市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高鐵、大型機場,一般都是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展開的,尤其是中西部更是如此。

這一波基建投資不容小覷。“今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計在8%左右,基建將繼續成為穩定投資的主要力量,今年規模預計在16萬億元左右。”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產業研究總監徐光瑞向媒體表示。

錢從何來

記者采訪獲悉,對於重大基建項目的投資,地方資金配套的壓力不小。“地方要是拿不出配套資金,再好的重大項目也要擱淺。”上述副市長直言,如何落實項目的資金問題,可以說是各地遭遇到的共同難題。

記者梳理就發現,各省在部署經濟工作時均指出要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如有“創新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表述。

事實也是如此,各地龐大的項目投資計劃,讓PPP再度成為市場追逐的焦點。與過去不同,今年PPP有望加速落地,並從交通、市政、環保向養老、醫療、旅遊等多領域拓展。在政策層面上,民政部等13部委發文力推養老PPP;在市場層面,一些發布去年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大貢獻就是實施PPP項目。

受政策加碼催化,去年以來PPP項目出現井噴式增長。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國入庫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其中,在吸引民資方面,按照財政部PPP項目庫的入庫統計,民營企業(含民營獨資和民營控股)163 家,占比39%。

今年PPP項目還會出現井噴式增長。“大理市洱海環湖截汙工程、騰沖全域旅遊國際戶外運動文化中心、瑞麗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這是2月14日在昆明舉行的雲南省最大的一次PPP項目推介會,此次會議集中展示的各類PPP示範項目,總投資額達3996億元,項目涵蓋交通、市政等14個領域。近日廣州市公布文件稱,將啟動28個PPP試點項目,投資近2119億。

記者梳理,盡管投資範圍擴大,PPP項目投資仍以市政工程和交通運輸領域為主。截至去年12月末,在各行業PPP項目數及投資額中,市政、交通、城鎮綜合開發3個行業項目數和投資額均居前3名。

PPP項目落地率如何?記者查知,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國入庫項目落地率達31.6%,而第三批示範項目的落地率更是驚人地達到了42.9%。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如何打好今年有效投資,是擺在各地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民間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長‘雙降’之時,我們的投資主要靠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其發展也是有限的,而唯一的途徑是要通過不斷的創新,不斷催生新業態。”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向《華夏時報》記者強調。

投資的有效性尤為重要。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認為,擴大有效投資,必須堅持把資金投到有利於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項目上來。而年初浙江省發改委主任李學忠詳解7900多億投向時就指出,有效投資得有真金白銀,但據有關研究估算,“十三五”時期,浙江仍存在2.4萬億元至2.7萬億元左右的融資需求。

“不用多說,今年重頭戲仍然還會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張漢亞強調,激活民間投資會讓民間主體願意投資,把放寬行業準入的政策落實好。

但記者也註意到,在解決資金問題上,很多地方並沒有放棄土地融資。隨著地方兩會相繼召開,熱點城市表示將嚴格執行調控政策,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似乎並未減少,部分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依舊頗豐。

土地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40

新增就業目標提至1100萬 底氣從哪來?

繼2014年將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從900萬提高到1000萬之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將此目標提高到1100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從經濟基本面和就業吸納能力看,這一目標通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分析最近幾年的就業數據可知,近年來在經濟增幅放緩的情況,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均超過1300萬人,這是本屆政府在三年內兩次提高新增就業目標的底氣所在。

國務院主動提高就業的量化指標也反映出了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

李克強說,今年就業壓力加大,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比去年多100萬人,突出了更加重視就業的導向。

 今年1月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把“保障就業”稱為政府“最要緊的責任”。去年5月赴人社部專題考察就業工作時,李克強向相關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怎麽強調都不過分!”

在各項重大政策的部署中,幾乎都能看到李克強對“就業”的考量。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李克強期待這一稅制改革能夠“推動服務業發展、帶動大量就業”;研究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他把小微企業比喻為巨大的“就業容納器”;闡釋《政府工作報告》中備受矚目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時,李克強分析的重點,依然是“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3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的技術、新的業態、新的動能在不斷增加,就業形態也是多元化,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也不斷顯現。去年日均新增企業戶數15000戶,同比多增了3000戶,就這一點,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穩中求進”方針中的“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從2016的就業數據來看,就業增長超出了預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李克強表示,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就業比較充分,十分不易。

尹蔚民把經濟放緩就業卻保持總體穩定的原因歸功為經濟體量大、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就業、以“雙創”為代表的政府改革紅利以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新動能正在對就業產生積極拉動作用。李克強表示,“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全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新增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尹蔚民也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正在產生,新的動能也在產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基於互聯網平臺所產生的一些新業態,對這些吸納就業比較強的新業態,人社部今年將出臺政策來促進它們更好更多的吸納就業。

 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互聯網+”時代非標準就業大量增加,在新的工作業態下,如何調整勞動力市場制度以有效保護勞動者的整體利益,是政府部門當下應著重研究並積極應對的重要議題。

 曾湘泉認為,在傳統勞動力市場背景下所發展起來的合同制度、工資支付制度、加班管理制度等,都需要在新的形勢下重新思考和構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24

从乐视到万达,176天花掉1000亿,孙宏斌的底气从哪来?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13_781109.htm

在万达商业力求降杠杆的时候,资产负债率比万达商业还要高的融创中国似乎还在铆足劲加杠杆,两大地产巨头对行业的走向判断似乎出现了分歧。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作者:符胜斌

孙宏斌再一次上了“头条”,只是,这次的对手从贾跃亭换成了王健林。

2017年7月10日,万达商业和融创中国发布了一条联合声明,融创中国将耗资约630亿元收购万达商业13个文旅地产项目91%的股权和76家酒店,其中文旅地产项目295.75亿元,酒店项目335.95亿元。这笔交易不仅是融创创立至今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更是中国地产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事件。

对孙宏斌而言,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融创而言,2017年则是其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从年初150亿元投资乐视,到5月份耗资100亿元收购天津著名烂尾楼天津星耀80%股权及债权,再到近日豪掷630亿元接盘万达商业地产的13个文旅地产项目和76家酒店,半年之内,孙宏斌在并购业务上的投入将近900亿元。再加上60亿元鏖战金科股份、26亿元入股链家,孙宏斌在2017年的并购动作犹如北京最近的雷暴雨天气,狂风巨雷、骤雨似箭。融创作为香港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的市值也不过577亿港元(约合500亿元)。其在短期内发起如此高额、频繁的并购,孙宏斌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呢?

各取所需的交易

对万达商业而言,通过交易可以处置其大部分核心优质资产,比如万达商业共有90家酒店,此次一次性出售了76家;15个文旅地产项目卖了13个,朝王健林提出的“轻资产”运营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并且,根据王健林的安排,通过资产出售获得的630亿元资金将会全部用来偿还债务,万达商业的财务状况无疑将会得到改善。

截至2017年3月底,万达商业总资产7712.64亿元,总负债5446.0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0.61%。如果剔除1368.33亿元销售预收账款,其资产负债率又将进一步下降。万达商业剩下的约4078亿元债务中,带息债务主要是210亿元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88亿元长期负债,以及867亿元应付债券,三者合计2465亿元。万达商业在获得630亿元现金后,预计会把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赎回应付债券,此举不仅有助于消弭前期市场上的债券出售风波,稳定军心,而且将进一步改善万达商业的融资环境。

对孙宏斌而言,通过收购万达商业的核心资产,融创中国在中国地产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大大增强。2017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118.4亿元,同比增长89%。市场预测融创中国全年有望实现3000亿元合约销售额。即便如此,融创中国也只能位居碧桂园、恒大、万科之后。但若融创中国完成对万达13个文旅地产项目的收购,土地储备大大增后,2017年及以后中国地产行业格局如何尚未可知。

更有意义的是,融创中国通过和万达的联姻,后续发展可望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正如联合声明所言,在保持地产项目“四个不变”的同时,万达和融创中国还会在电影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联想到融创中国年初对乐视的“火线救援”,双方的合作想象空间一下子就打开了。

融创中国和万达的合作,是双方各自贯彻发展战略的举措,各取所需。不过,交易一经公开,市场上比较普遍的担忧是,孙宏斌在连续完成2次百亿以上规模的收购后还有能力拿出630亿元的收购资金么?尽管孙宏斌表示融创中国现在账面上有900亿元的现金,此次与万达交易是用自有资金,但企业经营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公司都不会把所有的现金放在一笔交易上,企业还需要购买土地、结算业务、支付借款本息等。孙宏斌的900亿元够用么?

紧绷的资金链

表面上看融创中国近几年还能保留不菲的现金余额,尤其是其2016年还录得近400亿元现金余额,较2015年大幅增加。但仔细分析增加原因可知,融创中国2016年的借款金额达到了932亿元,几乎为历年之和;债券发行规模189亿元,也达历史新高,并且还发行了约100亿元的永续债。融创中国经营活动(购地视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并不能覆盖债务本息支出,主要还是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发展资金问题(表1)。

融创中国的这一融资策略,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从2012年到2016年,融创中国的资产负债率走出了一条稳稳向上的曲线(图1,图中数据考虑了客户预收款的影响)。

截至2016年底,融创中国需归还的借款本息余额约为1286亿元,其中,2017需归还387亿元,2018年需归还314亿元。考虑到收购万达商业发生的630亿元支出,融创中国现有的900亿元现金也许不足以满足自身经营活动所需。结合融创中国历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情况,其大概率又需要开展新的债务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

融创中国发布的最新公告也显示,万达商业将协调银行向融创中国提供296亿元贷款用于支付收购资金,约占整个收购对价的47%,而万达商业协调银行的方式估计是提供担保。

这也就是说,在万达商业力求降杠杆的时候,资产负债率比万达商业还要高的融创中国似乎还在铆足劲加杠杆,两大地产巨头对行业的走向判断似乎出现了分歧。2016年融创中国的资产负债率就已接近80%,2017年又进行了3次将近900亿元的并购,其资产负债率又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

收购的勇气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来看,万达商业此次转让的13个文旅项目,虽然占地面积高达5897万平方米,但投资成本也不小,每个项目投资的都在百亿元以上,13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040亿元,未建成项目的计划投资额在4000亿左右(表2)。

对于未建成项目,比如投资额500亿元的海口万达文旅项目、投资额630亿元的济南万达文旅项目等,融创中国在接手后还需要进一步筹措资金才能完成。虽然这些资金可以通过项目公司本身贷款来加以部分解决,但如何协助项目公司获得这些贷款,如何弥补建设资金缺口,这对资金链本已紧绷、体量不大的融创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历史上看,融创中国似乎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如何解决因并购引起的巨额资金需求问题,孙宏斌似乎成竹在胸。

2011年和2013年这两个年度,融创中国的经营情况并不差,比如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较2010年增加近40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较2012年增长100亿元。但在靓丽的业绩下,融创中国面临的处境同样是资金状况日益捉襟见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11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个大的并购:2011年耗资14.5亿元收购北京融创恒基地产有限公司50%股权;2013年耗资79.96亿元与绿城房地产集团合作,而且2013年的并购耗资总额在150亿元以上。

但融创中国并没有因此而“倒下”,而是以较快的速度修复了资产负债表,比如201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2011年增加近110亿元,极大缓解了经营紧张的局面。孙宏斌采用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其以快打快的经营风格。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入主要是靠物业销售和外部融资(债权性和股本性),资金的流出则主要是购买土地和偿还即期债务。因此,要维持资金的平衡,从经营上看,需要确保物业销售现金收入尽可能地能覆盖住购地支出和银行债务本息净偿还额,最大限度地减少债务性融资。在这其中,提高存货周转率是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点在融创中国经营策略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融创中国在拿地后,其设计、开发、销售、工程四个部门快速并行联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销售,回笼资金。融创中国的存货周转时间为2年左右,这意味着其从拿地到实现完全销售一般需要2年时间。而以开发速度快著称的万科,其存货周转时间在三年左右。快速周转的资金,颇为有效地解决了融创中国的资金紧绷问题。

万达商业的13个文旅地产项目,表面上是多种商业元素的综合体,但仔细分析其构成,本质上仍是住宅。589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可销售面积为4973万平方米,占比高达84%,这些可销售物业的业态主要是住宅和写字楼等。可以预见的是,孙宏斌在获得这13个文旅地产项目后,将会将其快刀式的运作策略植入这些物业,尽快回笼资金。

就收购成本而言,由于无法确切得知万达商业此次出售13个文旅地产项目的占地情况,无法对融创的收购成本做出准确分析。但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7年上半年,万达商业累计土地储备7332.6万平方米,土地购置成本仅1346元/平方米,而万达商业的土地储备主要是文旅地产项目的土地。由此大致可以判断,融创中国以不到300亿的价格获得了万达商业7332.6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中的大部分。

与上述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融创中国的土地获得成本。根据融创中国年报,其2016年新增的5394万平米土地储备中,68%来自收购,收购成本约595亿元。

土地收购价值是一方面,就文旅地产项目而言,另一个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批准、拆迁和建设。万达商业此前已在13个文旅地产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时间及各种资源,项目才能得以获批和开工建设。孙宏斌此番接手后,省去了大量的项目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对其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利好因素。

对自身经营能力的自信、较低的收购成本,以及无需开展大量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等或许都是孙宏斌敢于出手收购的勇气所在。尽管如此,孙宏斌此次却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想必也并不轻松。

首先是业态的不同。孙宏斌所擅长的是住宅地产运营,此次收购的13个文旅项目和酒店,除了有部分住宅业务之外,主要是商业地产,典型者如酒店,其经营逻辑和方式与住宅地产截然不同。孙宏斌快刀式的运作,显然不太适合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酒店经营。

其次是形势不同。过去数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与当下的市场相比,犹如冰火两重天。这又对快刀式运作的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资金并不宽裕,另一方面,行业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此时的孙宏斌想必承受着巨大的收购和转型压力。对孙宏斌而言,最大的挑战无疑是时间,其需要时间去消化、整合收购的业务,但自身的资金情况、行业变化等,都无法给其充足的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孙宏斌首要挑战。

突围之路

机会总随着压力而来。孙宏斌在接手王健林的核心资产后,自身腾挪的空间也大大增强。在笔者看来,孙宏斌仍有足够的办法来消化吞下的“食物”。

从短期来看,融创中国主要是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逐步加大永续债发行力度(其2016年发行100亿元永续债或许是开端);或继续发行信托产品;或在资本市场上实施“供股”计划,做厚股本;或者发行REITS证券,对收购的资产分类实施证券化。

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融创中国还可以联合其他战略投资者收购万达商业的资产。由于融创中国并未公布具体的交易架构,孙宏斌是否会联合其他投资者收购万达商业的地产尚不得而知,但不应排除这种可能性。比如,会不会联合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收购?或者收购后剥离部分资产、转让部分项目股权等,典型者如酒店业务。

在地产业务之外,万达集团和乐视在电影、文化等产业合作上还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孙宏斌会不会通过利用上市的万达电影来减轻自身的财务压力等?

从佳兆业到乐视再到万达,孙宏斌一次次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从佳兆业的铩羽而归,到乐视的水火煎熬,孙宏斌这次的并购会不会给市场以“惊喜”呢?在完成对乐视和万达商业核心资产的收购后,融创离一家纯粹的住宅地产公司就越来越远了,令人难以对融创中国是家什么公司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此背景下,孙宏斌会不会把融创中国变身为控股型上市公司,在其下面控制着若干上市的业务板块,从而形成与联想控股类似的架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98

紅杉資本劉星再談新零售:新品牌從哪里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5/164982.shtml

紅杉資本劉星再談新零售:新品牌從哪里來?
紅杉匯 紅杉匯

紅杉資本劉星再談新零售:新品牌從哪里來?

新品牌從哪來?從這三個維度剖析一下,就是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編輯 | 洪杉

在消費升級、技術革新的大環境下,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早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曾經深入闡釋過《新零售新在哪里》,認為需要“構建新業態、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應用新技術”。近日,在京東金融千樹資本的成立發布會上,他進一步對其中的“新品牌”概念進行解讀,提出構建新品牌的三個來源——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要點如下:

品類升級體現在從簡單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所以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未來十年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的提升——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面對消費者"去品牌化"和對品牌"去中心化"的挑戰,品牌創始人需要更註重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和新服務。

“新零售”的四大要素里,其中一個就是新品牌。做零售企業,你要賣新東西給消費者,不能總賣老東西。但新品牌從哪里來? 我嘗試從這三個維度剖析一下,就是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

3555-1

“品類殺手”定律仍在起作用

中國新興的這一撥品牌創立歷史可以追溯到過去30年,很多消費品牌是從開創品類而來的。當物質生活還沒有那麽豐富時,創業者只要在一個品類上面找到一個點,占據這個品類的主導位置,就可以造就一個品牌——正如《品類殺手》一書所描述的那樣。這里有很多例子,比如飲料中的王老吉,開創了涼茶品類;比如定制家居的索非亞衣櫃,讓定制衣櫃越來越成為主流;再比如甜心搖滾沙拉,將主食沙拉變成健康人群的正餐。

所以從一個品類入手,成為這個品類的領導者,或者首先開創這個品類,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新品牌來。

過去30年里,有太多這樣的案例。走到今天,大家會想,現在商品這麽豐富了,還有什麽品類能夠讓我們去開拓呢?從品類入手還有沒有機會去創立一個新品牌呢?

我覺得還是有的。因為過去30年,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是要吃飽穿暖,從原來的三大件到五大件。而現在,一般的生活消費品類都有了,這個時候品類升級體現在從普通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比如,過去運動品類剛出來時,我們穿著一雙鞋可以踢足球、打籃球,可以跑步,也可以上班。現在不一樣了,踢足球是踢足球的鞋,登山是登山的鞋,跑馬拉松、跳健身操又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同一品牌下的產品組合變得更加複雜,每類產品都主打更獨到、特別的功能。在功能性背後,有不同的技術支撐。所以我覺得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渠道不再為“王”,品質才是“王”者

不過,從過去五年到未來十年,在這15年里,我覺得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在商業品牌不是很豐富時,其實你不知道什麽是好產品。過去幾年里,國內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具體而言,中國每年有一億多人次的出境遊,再加上海淘業務的蓬勃興起,中國大量的消費者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很多高品質的商品,開始對商品的品質建立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而且這些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層面,而是有了親身接觸和消費後獲得的清晰感受。

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個新品牌的創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靠打電視廣告、靠做大代理渠道,在“渠道為王”的思路下,好像只要渠道鋪得好就行了。現在,這些老套路不行了,而是需要你的商品真心不錯。

1-151230105954K8

比如紅杉中國投資的全棉時代,成為非常亮眼的本土新興生活消費類品牌的代表。全棉時代的商品,你用了之後,可能唯一的抱怨就是這個品牌有點小貴,但是你不得不說,它的產品品質真好。當一個新品牌有了這樣的消費者認知後,就可以進入高速成長通道,而不是靠低價拉流量、拉銷售業績。同樣是紅杉投資的大疆科技,面對全球無數的模仿追隨者,持續出品全球領先的最創新、高品質的無人機,真正做到了“總是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好品質來自於哪里?可能是真材實料,可能是科技創新,但背後都一定有對產品品質極度重視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好品質就一定死貴嗎?並不如此,小米生態鏈中的不少產品,就做到了用很高的性價比提供給消費者同樣價格下的高品質產品,包括我們投資的雲米凈水器。

品味亦是品牌根基

說到品味,它反映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個人愛好,既蘊含更深的文化內涵,又突出了消費的個性主張,而今天的消費者的確比過去更加追求個性化,他們想有更懂自己、和自己更親近、更適合自己、又更能表達自我的品牌。而一旦通過品味這個維度和消費者建立了強關聯,一個品牌甚至可以突破品類界限,實現跨品類發展。

無印良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很難說無印良品屬於什麽品類,它的產品線非常豐富。它的設計風格讓人覺得非常簡潔甚至過於簡潔,但是背後包含一個理念:因為單純和空白,所以能容納所有人的自由。還有誠品書店,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用圖書來定義它所屬的品類,誠品不是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誠品不是商店,而是文化分享的空間。野獸派也是一個例子,他們從一個花店成長為一個藝術生活品牌,每家店都有不同的風格,但都美而有趣,讓喜愛它的消費者感受到美好。

“品味“還有品嘗、玩味這樣的意思。站在品牌角度,我們說要”有品味“,站在消費者角度,需要品牌”可品味“,有趣、好玩。這意味著一個品牌背後往往需要有一些人格化的元素,能夠和消費者有更多平等的互動溝通,才能勾起消費者消費的欲望。這方面小米做出過很好的表率。《參與感》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小米是怎樣讓用戶參與到品牌創建的各個環節的,從產品研發到產品測試,從日常運營到營銷推廣,讓消費者和品牌建立了心靈連接,不僅成了剁手黨,還成了品牌的好朋友,到處傳播。

但在品牌斷層時代,難題在於……

新零售也好、智能零售也好,都呼喚新品牌的出現,而新品牌還是有很多根基可以讓我們去構建。新機會仍有,但我也看到一些消費零售領域的危機。

我觀察到,在過去的一兩年里,呈現出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去品牌化”,他們對品牌的認識或者重視程度,沒有那麽高了。Logo不再重要了,他們更關註的是這個商品本身是不是有那個特別的功能,材質、出品是否精良,或者它是不是有某個獨到設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調調”,讓人喜歡它,能夠打動消費者內心某個柔軟的一面。

DroneDeliveryFLT-1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去品牌化的歷史階段過程當中,這一定讓建立品牌變得更具挑戰。或者說,即便不是去品牌化,起碼也是品牌去中心化,也就是消費者不再長期鐘情於某幾個品牌,而是過段時間可能就移情別戀了。同時,在供給側,也有網易嚴選、米家有品等新玩家向傳統品牌發起攻勢,M2C、S2B2C等模式也逐漸得到更多認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想打造一個能夠基業常青的品牌,你該怎麽面對消費者和產業鏈的這樣的變化?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能夠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消費生活的升級叠代速度不斷加快,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每一個品牌創始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和持續更新對消費者的洞察,更深入、更積極地去思考和學習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新服務,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這可能是一個品牌斷層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孕育新品牌的時代。

如果你熱愛消費,鐘情品牌,對品牌建設的挑戰和應對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文末給我們留言!

新零售 全棉時代 無印良品 品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95

紅杉資本劉星再談新零售:新品牌從哪里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4/164962.shtml

紅杉資本劉星再談新零售:新品牌從哪里來?
紅杉匯 紅杉匯

紅杉資本劉星再談新零售:新品牌從哪里來?

構建新業態、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應用新技術

文 | 洪杉

在消費升級、技術革新的大環境下,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早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曾經深入闡釋過《新零售新在哪里》,認為需要“構建新業態、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應用新技術”。近日,在京東金融千樹資本的成立發布會上,他進一步對其中的“新品牌”概念進行解讀,提出構建新品牌的三個來源——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要點如下:

1.品類升級體現在從簡單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所以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2.未來十年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的提升——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3.面對消費者"去品牌化"和對品牌"去中心化"的挑戰,品牌創始人需要更註重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和新服務。

微信圖片_20170904114035

“新零售”的四大要素里,其中一個就是新品牌。做零售企業,你要賣新東西給消費者,不能總賣老東西。但新品牌從哪里來? 我嘗試從這三個維度剖析一下,就是有品類、有品質、有品味。

“品類殺手”定律仍在起作用

中國新興的這一撥品牌創立歷史可以追溯到過去30年,很多消費品牌是從開創品類而來的。當物質生活還沒有那麽豐富時,創業者只要在一個品類上面找到一個點,占據這個品類的主導位置,就可以造就一個品牌——正如《品類殺手》一書所描述的那樣。這里有很多例子,比如飲料中的王老吉,開創了涼茶品類;比如定制家居的索非亞衣櫃,讓定制衣櫃越來越成為主流;再比如甜心搖滾沙拉,將主食沙拉變成健康人群的正餐。

所以從一個品類入手,成為這個品類的領導者,或者首先開創這個品類,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新品牌來。

過去30年里,有太多這樣的案例。走到今天,大家會想,現在商品這麽豐富了,還有什麽品類能夠讓我們去開拓呢?從品類入手還有沒有機會去創立一個新品牌呢?

我覺得還是有的。因為過去30年,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是要吃飽穿暖,從原來的三大件到五大件。而現在,一般的生活消費品類都有了,這個時候品類升級體現在從普通的功能性滿足,縱深到更加細分的功能性提供。比如,過去運動品類剛出來時,我們穿著一雙鞋可以踢足球、打籃球,可以跑步,也可以上班。現在不一樣了,踢足球是踢足球的鞋,登山是登山的鞋,跑馬拉松、跳健身操又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同一品牌下的產品組合變得更加複雜,每類產品都主打更獨到、特別的功能。在功能性背後,有不同的技術支撐。所以我覺得品類擴展還是有一定空間,仍可以從品類入手開創新品牌。

渠道不再為“王”,品質才是“王”者

不過,從過去五年到未來十年,在這15年里,我覺得中國最主流的新品牌將來自於品質——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更好。

在商業品牌不是很豐富時,其實你不知道什麽是好產品。過去幾年里,國內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具體而言,中國每年有一億多人次的出境遊,再加上海淘業務的蓬勃興起,中國大量的消費者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很多高品質的商品,開始對商品的品質建立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而且這些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抽象層面,而是有了親身接觸和消費後獲得的清晰感受。

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個新品牌的創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靠打電視廣告、靠做大代理渠道,在“渠道為王”的思路下,好像只要渠道鋪得好就行了。現在,這些老套路不行了,而是需要你的商品真心不錯。

比如紅杉中國投資的全棉時代,成為非常亮眼的本土新興生活消費類品牌的代表。全棉時代的商品,你用了之後,可能唯一的抱怨就是這個品牌有點小貴,但是你不得不說,它的產品品質真好。當一個新品牌有了這樣的消費者認知後,就可以進入高速成長通道,而不是靠低價拉流量、拉銷售業績。同樣是紅杉投資的大疆科技,面對全球無數的模仿追隨者,持續出品全球領先的最創新、高品質的無人機,真正做到了“總是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好品質來自於哪里?可能是真材實料,可能是科技創新,但背後都一定有對產品品質極度重視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好品質就一定死貴嗎?並不如此,小米生態鏈中的不少產品,就做到了用很高的性價比提供給消費者同樣價格下的高品質產品,包括我們投資的雲米凈水器。

品味亦是品牌根基

說到品味,它反映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個人愛好,既蘊含更深的文化內涵,又突出了消費的個性主張,而今天的消費者的確比過去更加追求個性化,他們想有更懂自己、和自己更親近、更適合自己、又更能表達自我的品牌。而一旦通過品味這個維度和消費者建立了強關聯,一個品牌甚至可以突破品類界限,實現跨品類發展。

無印良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很難說無印良品屬於什麽品類,它的產品線非常豐富。它的設計風格讓人覺得非常簡潔甚至過於簡潔,但是背後包含一個理念:因為單純和空白,所以能容納所有人的自由。還有誠品書店,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用圖書來定義它所屬的品類,誠品不是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誠品不是商店,而是文化分享的空間。野獸派也是一個例子,他們從一個花店成長為一個藝術生活品牌,每家店都有不同的風格,但都美而有趣,讓喜愛它的消費者感受到美好。

“品味“還有品嘗、玩味這樣的意思。站在品牌角度,我們說要”有品味“,站在消費者角度,需要品牌”可品味“,有趣、好玩。這意味著一個品牌背後往往需要有一些人格化的元素,能夠和消費者有更多平等的互動溝通,才能勾起消費者消費的欲望。這方面小米做出過很好的表率。《參與感》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小米是怎樣讓用戶參與到品牌創建的各個環節的,從產品研發到產品測試,從日常運營到營銷推廣,讓消費者和品牌建立了心靈連接,不僅成了剁手黨,還成了品牌的好朋友,到處傳播。

但在品牌斷層時代,難題在於……

新零售也好、智能零售也好,都呼喚新品牌的出現,而新品牌還是有很多根基可以讓我們去構建。新機會仍有,但我也看到一些消費零售領域的危機。

我觀察到,在過去的一兩年里,呈現出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去品牌化”,他們對品牌的認識或者重視程度,沒有那麽高了。Logo不再重要了,他們更關註的是這個商品本身是不是有那個特別的功能,材質、出品是否精良,或者它是不是有某個獨到設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調調”,讓人喜歡它,能夠打動消費者內心某個柔軟的一面。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去品牌化的歷史階段過程當中,這一定讓建立品牌變得更具挑戰。或者說,即便不是去品牌化,起碼也是品牌去中心化,也就是消費者不再長期鐘情於某幾個品牌,而是過段時間可能就移情別戀了。同時,在供給側,也有網易嚴選、米家有品等新玩家向傳統品牌發起攻勢,M2C、S2B2C等模式也逐漸得到更多認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想打造一個能夠基業常青的品牌,你該怎麽面對消費者和產業鏈的這樣的變化?怎樣創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能夠讓一家三代人都使用你的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消費生活的升級叠代速度不斷加快,創建一個品牌、建設一個品牌變得更難了。每一個品牌創始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和持續更新對消費者的洞察,更深入、更積極地去思考和學習新場景、新渠道、新營銷、新服務,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這可能是一個品牌斷層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孕育新品牌的時代。

* 歡迎關註野草新消費,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紅杉資本 新零售 野草新消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3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