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你的鼻環是如此的難以忘記~ 2016年09月02日
1 :
GS(14)@2016-09-04 18:17:40http://www.am730.com.hk/column-328137
兩個問題:1.梁朝偉唱歌好唔好聽?2.梁朝偉戴鼻環好唔好睇?
1.瀟瀟灑灑的給我瀟灑的相機——吓?相機?相機點瀟灑法?
2.Oh I’m so sorry,不是「相機」是「上機」。這一句來自梁朝偉名曲《一生一心》。
3.唔知點解地,梁朝偉唱歌總是令我感到怪怪哋。像他第一首名曲《朦朧夜雨裡》,每逢唱Live,硬係覺得他入慢了半拍或四分一拍——總之就慢咗啲啦,但聽得多,又覺得,入慢咗又點啫?好大問題咩?冇計,因為唱的是偉仔。我自細就鍾意偉仔——全因《新紮師兄》的杰仔。我不知怎樣形容當年《新紮師兄》給我的震撼,而我萬料不到,梁朝偉唱歌給我的震撼,竟然是《新紮師兄》的十二萬倍。
4.嗱嗱嗱我唔似其他人咁,覺得梁朝偉唱歌難聽,我只是覺得怪,一種好難形容的怪,一種愈聽下去會慢慢習慣甚至迷上的怪。
5.怎樣才算唱歌好聽?曾幾何時,有人把喉核好似有靈性咁識得郁上郁落,視為唱歌好聽的附帶表象;也有人認為,唱歌稱得上好聽的歌手,就是無論聽錄音帶/黑膠/CD抑或現場,佢把聲都要一樣。以上,一概被統稱為唱功。
6.那麼梁朝偉肯定冇乜唱功。我好似從未見過他唱歌時喉核會生性地郁上郁落。而聽他唱現場,又同錄音室版本唔多同(例如唱《朦朧夜雨裡》硬係好似入慢咗)。
7.離奇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出過多張專輯。不計1993年的粵語精選《難以忘記的你》,同年就先有張國語大碟《一天一點愛戀》(係呀,一個被認為唱廣東歌都唱不好的人竟然挑戰國語歌);跟住,1994年,《重慶森林》上映那一年,直情出夠三隻你歎,《一生一心》、《為情所困》、《日與夜》(《一生一心》是EP)。而自小就鍾意偉仔的我,自然三隻買晒!尤其愛《一生一心》和《為情所困》——歌暫且不說,單是封套已經無可抗拒!《一生一心》上的朝偉大頭,幾執頭髮在有點偏色的情況下,有意無意間垂在他雙眼之間,心心眼!《為情所困》,不玩大頭,玩一格格電影菲林,格內除了他,還有周嘉玲——兩位就像在重演《重慶》中的激情,心心心心眼!我可以好大膽咁講:即使以今時今日目光去看,這兩個封套依然經典,依然贏晒市面上九成廣東專輯封套(嗰九成簡直完全喪失美學觀念的核突噁心示範)。
8.咁,啲歌呢?Well,歌曲本身,其實都是很典型的中慢板情歌套路,但全仗朝偉的深情和深情及深情,每一首,都被add了無盡的深情value,明明再直白再冇嘢的一句歌詞,由他去唱,定必化成情深的一句:《為情所困》的「這一生為情所困/只為當初妳的心太真」(你睇,強如朝偉都會為情所困!);《一天一點愛戀》的「一天一點愛戀/一夜一點思念/給我一句真的誓言/讓我可以期待永遠」——把聲已夠深情,睇埋個MV,全程就咁影住朝偉獨坐木凳,Keep住把不羈的髮揈嚟揈去,有時又含吓條頸鏈……最後,望住你,甜笑,完。連性好AV的我都被打動。
9.要唱live時,朝偉就以一身當年的我難以名狀的時裝風格示人(後來才知道源自Grunge),而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勁的是:他.戴.鼻.環。今天回看,你或者會笑,但在當年,是多麼的出類拔萃驚世駭俗——連四大天王都冇個敢戴。可以說,90年代的朝偉以歌聲和衣著(別忘記他還有著裙!),創造了一個只有他自己才carry到handle到的歌手形象。前無古人,也應該後無來者。
10.回到一開頭兩個問題。1.好聽。好聽不基於喉核識唔識郁呢啲門面嘢,而在於看不見的感情,我們是聽人唱歌而不是聽machine唱歌。2.好睇——肯定比你同我以及大部分男歌手戴得好睇。
(9月4日投票日,且讓我借《朦朧夜雨裡》憑歌寄意:在朦朧時局裡,這一票怎可是但~)
浪漫月巴睇女星 - 月巴氏 貞子式詛咒,不絕如縷…… 2016年10月07日
1 :
GS(14)@2016-10-09 23:17:24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2321
「上個世紀末有一段我的短片,引起大家的興趣,問我是不是貞子?」
1.「片中人確實是我,因為家中有人壞了心腸……我當日被老竇掟落井,順便將自己的澎湃怨念灌注在一餅錄影帶。睇帶後的程序,是你先會失驚無神接到一個恐怖來電,收到來電確認後到第七日就死。睇過餅帶的人不少,人人都要死,應該的。」
2.以上,是貞子悲慘過去&《午夜凶鈴》基本設定的極度省略版。
3.1999世紀末你如何度過?我記得其中一天,是與沙田UA其中一間House的人共同度過——共同睇《午夜凶鈴》。
4.那是電影市道極度疲弱的年份。要坐爆一間戲院,比起政府搵地起公屋更難(事實證明,要搵地起公屋其實唔難,只要夠夾硬);但當日沙田UA播放《午夜凶鈴》的嗰間戲院,竟然全院滿座……除了集體撞邪,我想不到其他原因。
5.大家都中了貞子降。即使仲未有Facebook推波助瀾,唔知點解地,社會瀰漫著一股氣氛:一.定.要.入.場.睇.貞.子.啊。我應該是其中一個受詛咒的人,無奈太難買飛,結果拖到齣戲上咗幾星期後才買到飛。
6.而當我屏息靜氣一心期待之後的連場驚叫,Why我會keep住笑?而且不止我一個笑,係成場都笑?喂大佬這不是一齣恐怖片嗎?當大家千辛萬苦終於等到貞子千辛萬苦從電視機爬出嚟,成場人都冇乜反應——畢竟大家都預咗佢會出現,而且是用這種方式出現——當年各大雜誌早就將這一幕公告天下,大家亦明顯溫定書,有晒心理準備,所以冷靜到得人驚。但公道啲講,依然有兩個位真心寒:A.當畫面影住瀨嘢一家人那幅面容扭曲的相片,全場明顯有點騷動;B.(好靚女的)松嶋菜菜子睇了那餅被詛咒錄影帶後,電話失驚無神響起——嗰下電話鈴聲真的超級大聲,大聲到成場人都被嚇驚,有人被嚇到嗌出來,有人被嚇到不期然踢前面張凳(亦即我的椅背),亦有牛高馬大的成年觀眾被嚇到大聲爆粗:「嘩唔X係吖……」
7.一種離奇的共同體驗。一大群萍水相逢的人機緣巧合下,一齊欣賞一齣J-Horror,一齊驚(兼且一齊笑),一起經歷了一場(本應)恐懼的歷程。感覺,就像電影的設定:坊間流傳著一個都市傳說,相傳只要你睇過一餅被詛咒的錄影帶,就會收到一個來電,證明你瀨了嘢,七日後你就死……這個似層層但又難辨真假的都市傳說從此濃罩日常,社會上三唔識七的人均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8.這也是《午夜凶鈴》成功地方。要找死,不需要你專程遠赴甚麼好猛嘅地方,只要你八卦,睇過餅帶(而錄影機又幾乎是居家必備)——貞子現身地方也很親民,就係你屋企——就算你住的明明不是凶宅,她也會親身上門再由你部電視機爬上嚟,等你唔使出門就可以撞鬼,非常方便。但電影同時提供了一個解咒良方:只要你將餅帶dub俾人睇,而對方又真係死去睇,你瀨的嘢,便可成功轉贈對方。這設定,性質同以前流行過的「幸運信」一樣——你有幸收到信,如不在限期內轉寄給十個人,你就注定不幸(你有冇收過?有人俾我睇過;當睇住信上的字,是真的會不期然心生寒意)。一種陰濕的恐懼,在暗地裡滋長、蔓延、擴散。
9.也像今時今日的我們。我們都在面對各種都市傳說:非繁忙時間(如果有的話)搭港鐵都切勿坐關愛座?身處人潮中無事無幹都隨時俾警棍扑?有幾日假好唔好去一轉泰國?……我們可能瀨嘢,也可能不瀨嘢,而最大鑊是我們都不能清楚明確把握瀨嘢嗰條界線。
10.貞子,只要我唔睇餅帶,就不會遇上妳。有啲人,平日明明不蒲頭,但又總會在某些特定時刻來臨前,不時閃出嚟,叫我避無可避。我好唔想見到你。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最自豪是能夠獨排眾議欣賞王小鳳的美。更自豪是夠膽獨排眾議周圍宣揚鄺美寶的美。
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如果香港冇咗信和,你不如一刀捅死我~ 2016年10月14日
1 :
GS(14)@2016-10-17 03:51:14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3275
借問聲,如果我第時死咗,骨灰可否撒在信和?
1.如果骨灰真的承載著所謂靈魂,與其永遠屈在那些好悶(而且好貴)的骨灰龕場,不如撒在信和,讓我留守信和直到永遠好了。
2.第一次踏足信和,90年代初。當時我好迷高橋由美子,但不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高橋由美子(的Product),好心同學專誠在某個放學後,帶我去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商場。
3.WOW,當我一聞到陣除就好肯定咁同自己講:這將會是我餘生都Keep住行的場所。
4.正如食Buffet有既定步驟,我行信和,一樣有。咁多年來,都是先落地庫——90年代的我,習慣先巡視日本Idol的CD和雜誌,當時有三、四間舖頭專售這類產品,我買開的是《Bomb!》(貪佢夠平,又細本,易收藏),但真正鍾意睇的是《Up To Boy》,顧名思義,就是一本內容專為男孩而設、既健康(Idol們都穿上健康水著)又有益(青春期)身心的雜誌。而真真正正最想睇的其實是《Video Boy》,一本網羅大量一手「愛情動作片」資訊的高級成人影視雜誌,可惜,唔夠膽買囉(不過又真係有買過噃)……這時候,為平息充塞著內心的澎湃鹹意,我會去Comic Box睇美國漫畫。90年代,香港突然興起睇美漫,我唔執輸睇埋一份,但主要睇公仔,啲英文太深。
5.然後上三樓(嚴格來說是二樓,因其中一層是閣樓)——我的頭立即擰向右邊——上到三樓第一間舖頭的櫥窗永恆地展示大批寫真集的火辣封面!天真無邪(就奇)的我從來只敢隔住玻璃,望實那性感迷人風景,始終不敢行入去買番本嚟睇……望夠了望到連自己都覺得唔好意思了,就去中間條巷第二間舖頭,一間叫做「漫畫之森」的舖頭;在這間舖頭,你不會搵到《龍珠》和《叮噹》,而只會搵到花輪和一及丸尾末廣——我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丸尾末廣漫畫,便在這裡入手。我記得店主(抑或是店員?)是一名文質彬彬四眼青年,幾Nice(現址專售日本雜誌,店主同樣咁Nice)。
6.然後落一層去漫畫市場。那是日本翻譯漫畫最興旺的年代,我當時合共追緊十五套漫畫,同時又不停發掘新書,每次入漫畫市場,都必定跌錢……偶然心血來潮,會去賣明星相的舖頭,選購心愛的蘇慧倫靚相。至於一樓(即閣樓),我好少行,記憶中,去親,都是為了Book度假屋。90年代過暑假,梗係(男男女女一齊)去Camp啦。
7.有幾年我少去咗(所謂少去,是一星期才捨得去一次)——翻版碟最盛行那幾年。就算去,三樓有一大忽我都專登唔行過去——成大忽都賣三和四仔。Yes,我鹹,但冇呃你,咁多年來我只在其中一間光顧過一次,而且是陪朋友買(朋友找我壯膽),實在難以置信(到講出嚟都冇人信)。當後來嚴厲打擊翻版,那一大忽舖頭經常落閘,成個Area猶如死城,卻依然殘留著一大陣煙味,散唔去。
8.有人總是說,90年代才是信和最好的時光,如今風光不再;我卻認為,信和根本從來冇所謂風光不風光,而只是一直緊隨潮流,一直是潮流反映和縮影——出面興乜,便自然在信和出現:明星相、翻版碟、格仔舖、Game舖……就連地庫那間專賣日本Idol產品的,現在也因應潮流兼售大量韓星Product。難得是,在被潮流Keep住支配下,場內又總有些比較特立獨行的舖頭能夠繼續開門營業。
9.如果你跟我一樣蒲信和多年,其實已參與了一段發生在香港、但範圍覆蓋日本、台灣、韓國、時間幅度接近三十年的流行文化史。成個香港,唯獨信和,體現了這段歷史。
10.唉!原來已有兩星期冇去信和。信和或許不需要我,但我需要信和,過去的信和煉成了今天的我,這是構成我生命的重要場所。如果香港冇咗信和,你不如一刀捅死我。
(寫這一篇,全因看到一條短片「香港.信和中心と旺角の電気街 1994年 Sino Centre and Mong Kok - Hong Kong 199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BA22yrkZg&feature=youtu.be,附圖統統cap自呢段片)
01:只要你在90年代行過信和,一定見過呢張酒井法子海報(不排除你甚至想據為己有)。
02:一到三樓,頭擰向右,嘩! 便是這一個性感迷人的櫥窗。
03:飯島愛,一個代表了90年代的名字。
04:除了信和,當年銅鑼灣中心和彌敦道近弼街的一幢大廈也有漫畫市場。那時候,港漫興盛,日漫輝煌,美漫新興。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有得揀,你都唔係你人生的老闆。 2016年11月11日
1 :
GS(14)@2016-11-13 22:17:41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7084
「Choose Trump. Choose Hillary. Choose a president——Sorry,呢啲唔輪到你去Choose。」
1.當我們唔知點解地被掟落呢個塵世,就面對一個情況:有啲嘢死都冇得揀/有啲嘢死都要你揀。
2.死都冇得揀的包括:你父母、你的國籍、你家族是顯赫定貧窮還是普普通通——以上,先驗地決定了你的身份。你的身份主宰了你很多,但又(似乎)主宰唔晒。
3.死都要你揀的就大把:生活,工作,事業,家庭,電視機,洗衣機,車,CD,電動開罐器,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定息貸款,屋,朋友,衫,行李箱,各種布料的西裝……以上,是《Trainspotting》一開波就由男主角Mark所提及到的。
4.選擇,令我們(誤)以為擁有了自由,而快樂地投入地去揀;但Mark不同,這個(天生便注定是蘇格蘭人的)青年,面對大量選項,索性統統唔選,又或懶得去選。
5.「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 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s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我選擇不去選擇人生。我選其他。原因?冇原因。有了海洛英還需要甚麼原因?Mark如是說。1996年,當坐在戲院、將面對畢業後揀乜工(嚴格來說是揀寄求職信去邊度等人哋揀)的我,看著電影那超級精彩的開場,我茫然,茫然在讀咗咁多年書,竟然從來冇一本教課書、冇一個搣時或阿Sir,能夠如此準確指出真正關乎我整個人生的事。
6.當然我不是說海洛英及各類軟性毒品才是人生必需品——真正重要是,原來我絕對有權唔去揀,乜都唔揀。當然,我冇咁做,1997年5月交埋最後一份Paper,我就快手寄出5封應徵信,等人哋揀我去In……但很多同學比我更快手,早在一年前已經摸熟就業市場,選定未來事業方向,然後寄信,In定先。
7.1996年香港,還沒有「廢青」這稱呼,但我心知肚明如果畢業後不立即搵到一份穩定工作,就同廢人無異。回看《Trainspotting》裡的Mark,何只廢,仲吸埋毒,毒品令佢誤以為全蘇格蘭最污糟廁所內屎塔的屎水,是一個寧靜澄藍的海洋,可以暢游其中。他多次試圖戒毒,但戒極戒唔到,他總能想出一個完美原因說服自己食番;直至有一天,把毒針打進血管後,昏迷,入廠(這時候配樂竟然是Lou Reed的《Perfect Day》);出院後,對他不離不棄的老竇老母決定鎖佢喺房,用最原始方法令佢遠離毒品——他成功搣甩毒癮。然後,健康的Mark恍如新造的人,到了光鮮整潔的倫敦做地產經紀,過著世人眼中健康進取的資本主義式生活,直至佢班豬朋狗友搵佢參與一宗賺硬的毒品買賣……
8.二十年前,是甚麼原因驅使我睇《Trainspotting》?是被雜誌介紹吸引:A.Danny Boyle拍攝技巧極度有型;B.片中穿插大量英國經典搖滾金曲(當時正值我學聽歌):C.男主角Ewan McGregor型到痺(還有我自行發現的D.——首次拍戲的Kelly Macdonald靚到爆)。只是點估都估唔到,齣戲給我的竟是如此深邃的人生反思。
9.二十年後,我看到朋友Share的《Trainspotting 2》Trailer,看見那個在二十年前給我演繹了一次生命選擇的Mark,以及佢班別來無恙的豬朋狗友,還有步入中年依然美豔動人的Kelly Macdonald……我感動到想即刻喊出嚟,同時諗緊好唔好撳個Share掣——最後,冇。我專登揀唔撳,在愈來愈多嘢唔到我揀的景況下,我要確保自己還擁有這麼一個微小而卑微的選擇(前設當然是:我選擇了成為Facebook用戶)。
10.有得揀嗎?有,大前提是在一生不可自決下,選擇做一個努力返工以便買樓結婚得閒去旅行散心的人——買邊度娶(或嫁)邊個以及去邊度旅行?全部由你話事。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夢遺大師,不麻木的夢。 2016年11月25日
1 :
GS(14)@2016-11-28 00:01:28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9150
在劉以達Facebook專頁,看見他和明哥的一張合照:二人身後的馬路沒有天使,只見多條行車線,都塞滿了目的地不同的迷惘夜車。
1.2016年,達明出道30周年。
2.回到二十年前的1996年。「達明」拆夥後,黃耀明已推出了他個人音樂代表作《愈夜愈美麗》,劉以達也大膽呈獻了他演藝事業堪稱最重要的一句對白——「大~夫~」
3.那是農曆新年。記得我在沙田娛樂城唔知邊間戲院裡聽到這句「大~夫~」(配合埋那個擘開雙髀的動作)時,真的,笑到嘔電(我專登用番一個比較90年代的形容)。
4.講真,即使沒有了劉以達的情報人員角色,依然無損《大內密探零零發》的好笑(我一直認為這是完成度最高的周星馳電影),但有咗,又的確Add了Value——這肯定是90年代香港電影名場面之一,也構成了很多人記憶中的「劉以達」形象。
5.是的,一位在80年代中寫下那麼多動聽有型(兼且而家聽番依然不過時)歌曲的音樂人,在很多人記憶中,就只剩低一句「大~夫~」(以及那個擘開雙髀的動作)。
6.你可能會立即補充:Hey,仲有一代高僧「夢遺大師」喎。千萬不要數漏,因為方丈好小器……Yes,同年年尾,又是沙田娛樂城,又是唔知邊間戲院,當我睇見呢位夢遺大師怎樣令食神度一切苦厄,頓悟,終於煮出一碗集合一切塵世悲苦的黯然銷魂飯時,我再一次,笑到嘔電……而「夢遺大師」,也成為了香港電影史上其中一位最重要角色。從此得出了一條算式——(大~夫~+擘大對髀)x「夢遺大師」=劉以達。劉以達的音樂人身份,彷彿消散了。可悲嗎?外人如我看在眼裡,是戥佢可悲的。
7.同一年,在《大內密探零零發》和《食神》之間,在哀怨地叫「大~夫~」和變身成「夢遺大師」之間,劉以達推出了一張極.重.要專輯,《麻木》。
8.《麻木》不是劉以達在「達明」拆夥後第一張音樂作品。1993年,他就以「劉以達與夢」名義推出了一張《末世極樂》,此外又為《誘僧》配樂,並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以及台灣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90年代初,香港電影曾經頗重視電影配樂,重視到會專誠推出收錄配樂的Soundtrack)。音樂上,《末世極樂》是劉以達多元音樂範疇的一次延續,而且,有極明確主題——不是談情說愛,而是(竟然)在回應97來臨,甚至把將這個將來臨的時刻,與末世連上。無奈,那位單字一個「夢」的女聲,實在承載不了這主題,跟劉以達式音樂也夾不來,好似你有你彈佢有佢唱咁。
9.《麻木》不再由一個人唱晒。歌者包括:關淑怡、王菲、胡蓓蔚及黃秋生等——以及劉以達本人。音樂上,以東方樂器x西方搖滾結合成不能被輕易分類卻又好聽而絕不媚俗的歌曲(王菲《流星》和關淑怡《繾綣28800 BPS》好聽到核爆);而主題,則由《末世極樂》的香港處境,擴展到生活世界與人的關係:(當年冇歌手會唱的)環保議題、人類永恆(滿足不了)的慾望、人的自處等等;有些主題處理,事隔廿年後聽,是有點稚嫩(例如對環保問題的切入,不過歌詞唔係由劉以達填),但置放於1996年香港,超前,廿倍。
10.誰不想Keep住有型?回看《麻木》裡、黃秋生主唱的《變身》,劉以達的歌詞這樣寫道:「變換無定世事難料/轉換形象最後睇你」——當你明明很嚴肅,但世人似乎懶理你的嚴肅,何妨轉換一個搞笑形象,畢竟嚴肅還是搞笑,都可以是認真的表現。外人點睇,理唔到;最重要是,由始至終,自己沒有變得麻木。(至於日後劉以達信了教,推出福音音樂,則是另一種回應世界的方式。)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明哥,原諒我們快樂不知時日過! 2016年12月02日
1 :
GS(14)@2016-12-04 23:36:52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9856
寫一篇時,我正在聽《四季歌》,一首我不知道已經聽咗幾多次的歌。
1.《四季歌》,收錄在1993年《借借你的愛》,黃耀明第二張個人專輯。
2.呢隻碟,好聽到Crazy。講堅,收錄的每一首歌都是極品,如果你要我推薦,我會諗都唔諗地推薦晒全隻碟;如果你話只能推薦五首,那麼,我會答你冇可能囉,因為至少都要推薦六首囉:不計《四季歌》,還有《每天你愛多一些》、《不夜情》、《邊走邊唱》、《愛比死更冷》、《忽爾今夏》。
3.不像對上一年的專輯《信望愛》,歌曲涉及較多主題,《借借你的愛》表面上,就是一張情歌專輯。上世紀90年代初,這取向很正路,畢竟人人都在唱情歌,每個歌手都在(懶係)深情地演繹由別人寫下的怨憎會愛別離——四大天王任重而道遠,自然要唱;二三線歌手,也要唱;男唱時,女亦有需要唱……總之,成個樂壇各式人等都在製造情歌唱情歌。聽歌的人,就在那一大堆情歌中找到(似是而非的)共鳴。
4.實際這歌怎可替你感覺?取向這麼單一的樂壇又有冇問題?——Sorry,根本冇人得閒理,因為市道好景。在一片好景中,人通常變得麻木,不會反思。
5.黃耀明卻有反思。不是等到事過境遷才反思,而是當整件事正以現在進行式發生時已經反思,《借借你的愛》就是他對當年那片情歌氾濫景象的一次反思。專輯名字,改自劉華名曲《謝謝你的愛》,一個「借」字,明指借用了別人的歌,暗指樂迷集體借用別人的歌去表達自己。《借借你的愛》也是一首歌,歌詞跟《每天你愛多一些》相同(只是編曲不同),《每天你愛多一些》,一望就知是改自學友名曲《每天愛你多一些》;周耀輝填的詞,也擺明借用了某些天王情歌:「是不是這夜晚/今夜你來不來」,就是呼應黎天王《今夜你會不會來》;「一生不變幻的真心/學友多麼讚頌愛」,就擺明唱緊學友《一顆不變心》……配合埋黃耀明刻意甜美的唱腔,成件事,已不是單純的低層次抽水,而是曲線地叫大家反思:反思音樂人持續而密集地輸出情歌&聽眾持續與來者不拒地接收情歌,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睇埋個MV,黃耀明更穿上當時天王最愛著的那些鮮色西裝,加上甜到漏水的笑容……事隔多年後睇番轉頭,當年那個所謂音樂盛世,原來好滑稽好荒謬。
6.無奈是,當世人都掛住沉溺在那片一望無際的情歌汪洋,唔係咁多人留意到黃耀明的反思,他在音樂工廠時期的歌也成為了滄海遺珠(去iTunes都搵唔到);直到1995年《春光乍洩》這一首(其實暗寫情慾的)情歌,才吸引到大眾去聽黃耀明的聲音。(之前已寫過《愈夜愈美麗》這專輯,如有興趣,可睇番「浪漫月巴睇90s」第十篇《當世界無玫瑰,下世紀再嬉戲……》)
7.到了1997。講堅,我已經唔記得那一年邊首歌Hit、邊個同邊個攞最受歡迎男女歌手,但點都記得,黃耀明專登揀了不同年代的著名廣東歌翻唱(其實在《愈夜愈美麗》他已Cover《風雨同路》),不是單純改了編曲換了唱腔,而是在那一個特別的年份,他為那批歌唱出了另一重意義,一種指涉著港人共同命運的時代意義。
8.《輪流轉》是人在世事紛陳兜兜轉轉局面下的無奈;《最後一夜》由浮世男女共度最後一夜,變成港人共度殖民地統治最後一夜;《血染的風采》以咆吼式唱腔渲染一個大時代的癲狂;《友情歲月》把視野狹獈的江湖情擴大成無所不包的香港情,唱出了一種鄭伊健永世也唱不出的深邃層次。
9.流行曲,在其他人手上可能只為賣錢,在明哥眼中,卻可以用作反思——既反思同時代社會現象,也可以把一首舊的歌置放進新的場域,賦予另一重意義,審視、反思歷史。會這麼做的,成個樂壇,得明哥一個。
10.而其他人就快樂不知時日過,又或失驚無神公開作出不可背祖忘宗的醒覺。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賭俠陪我歡度「後金融風暴聖誕」 2016-12-23
1 :
GS(14)@2017-01-24 03:33:53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aa%95%e3%80%8d-5107
1998年聖誕,我已是個返緊工的成年人。當年每一個成年人,都需要面對金融風暴(所招致的後果)。
1.但,又到聖誕喎。佳節當前,點都要開心吓。要開心,自然要搵節目。
2.於是我去了看《賭俠1999》。散場,我唔算好唔開心,但肯定稱不上開心。真正感覺是:我好似被人狠狠地摑了好多巴。
3.入場前,我一心以為陳刀仔回來了,即使沒有星仔同行,但應該點都會把當年睇《賭俠》時的亢奮——就算少少都好,帶俾我吧。
4.「賭俠」原來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指涉的虛名。劉德華的角色名字,不是刀仔,而是阿King。一個一出場就剛剛搵完情婦減壓相當無情的——老千。《賭俠1999》的Universe再沒有甚麼賭俠,而只得一班老千。
5.這是一齣起圍好現實,一開始已摑醒了我的電影。不像90年代初盛行一時(但濫拍到拍無可拍)的賭片,再沒有好架勢的「神、聖、俠、霸、王」,有的,是「千門八將」:正、提、反、脫、風、火、除、謠。「正」,專門出面賭的;「提」,負責設局呃人;「反」,專用女人呃麻甩佬;「脫」,幫人事後甩身;「風」,收風;「火」,有事時用武力解決;「除」,講數;「謠」,製造及散播謠言,讓被千者更易入局……各有職分,媲美古代「吏戶禮兵刑工」,而且仲多兩個部門。
6.阿King所扮演的是「正」——老正。他曾經以為自己天生注定是贏家,人生最大目標,是跟傳說中坐擁超龐大賭業王國的「馬交文」賭番鋪……直至在搵完情婦減壓後的一場賭局(嚴格來說是千局)中,臨尾香,失手,仲殺埋人,順利踎監;踎監期間,他頓悟,明白「十賭九騙」這真理(但他以前不是一直做老千的嗎?Why而家先明?),於是決定努力進修,學習用電腦儲存、分析賽馬結果,快人一步進入大數據年代。但無論點改變自己,他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他永恆地失去老婆以及尚未出生的兒子。
7.當日在戲院睇完以上一段序幕,心,已經唔知沉咗去邊。
8.好在有化骨龍。之後的故事,就是描述阿King出獄後與化骨龍的相知相遇,既讓化骨龍(呢個熱愛賭錢的九流古惑仔)明白「十賭九騙」(其中最大快人心的一鑊是,智破由黃子揚呢個警界敗類所操控的射龍門騙局),也讓化骨龍個妹知道自己原來一直俾隻鴨呃(鴨叫Raymond周,自稱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經濟,個個月需要化骨龍個妹寄錢接濟,但真身原來是專媾「驅風行血老耆英」的鴨王)。Yes,《賭俠1999》的世界只有兩類人:呃人的人&被呃的人——就連深諳塵世間諸種呃人伎倆百毒不侵的阿King,原來都一直俾人呃。
9.《賭俠1999》時而悲情時而好搞笑,到最後甚至出現堪稱史上最離譜的騙局(也是張家輝/化骨龍生命中一次經典演出),個感覺,的確好難捉摸,但有一點倒是一以貫之——成齣戲由頭到尾都在努力拆散、瓦解90年代初那個賭片(濫拍)熱潮下,所營造的虛假浪漫世界,把曾經沉浸在那片虛假浪漫中的我們一嘢拉回現實——現實就是:你以為自己贏梗?其實一直被千咋傻仔。然後,金融風暴唔該都冇聲就殺到,世上從此滿布被千的人,過其千後餘生。
10.言猶在耳。「你講嘢吖?乜嘢叫做賭神呀?而家乜嘢咁巴閉吖,咪係啲老千仔~」《賭俠》一開波冇耐就出場的CN戴如是說。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賭俠 陪我歡度1990年聖誕 2016-12-16
1 :
GS(14)@2017-01-24 03:35:09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81%96%e8%aa%95-3730
有些電影對白,你真係會一世都記得。
1.「昨日,我菲律賓工人行過街市,聽到有個賣魚佬講話有條友仔叫做賭神——係你,哈哈哈哈哈……我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呢個世界,居然有人自稱為賭神,咁即係分明當我流啫——嗱我就叫做賭聖!你賭啤都要戴隱形液晶體眼鏡吖,我就睬你都嘥氣直情睇穿牌嘅,呢啲就係叫做特異功能;呢度有隻煙屎,只要我輕輕一啜,就即刻變為一隻……巢咗嘅煙屎,因為我未發功吖嘛,我發咗功呀變副麻雀出嚟都得。睥——咩吖?學嘢唔使錢吖?抄低我聯絡電話係香港3345678,我再重複一次,係香港3345678。你唔搵我我冇所謂,因為呢啲係你嘅損失。十點後唔好打嚟,因為我瞓咗。」
2.曾幾何時我真的可以在同學面前一字不漏地將以上對白背出來——嚴格來說,不是背,是演繹,有表情有動作有埋抑揚頓挫嗰種。其實,我可以演繹得更好,只要有女同學願意為藝術犠牲——扮演賭聖身旁嗰位正職夜總會小姐的「王晶姐姐」。如果你記性好,應該記得當賭聖講完「我當堂嚇一跳」後,會叫對方攞碗麵出嚟;講完「然後得啖笑」,就擘大口食啖麵——以上都唔難,最難是呢一下:當賭聖講完「呢啲就係叫做特異功能」,就再次呼喚「王晶姐姐」,身穿低胸裙的「王晶姐姐」隨即醒水地從自己胸前,輕輕地,不徐不疾地,潛出一隻「煙屎」……
3.「發.神.經。」就像刀仔睇完那餅自薦Video之後的反應,這是女同學給我的即時回應(回想,佢哋唔告我,已經要還神)。
4.《賭俠》,肯定是令我呢世人在戲院場內笑得最奔放的電影。
5.那是26年前、1990年聖誕假期。我讀緊中三,正面對人生一個重要關口——隨時不能在原校升讀中四,但我冇理,只管跟同班同學黑鬼(仲有聯絡及見面)和另一班的同學阿業(N年冇見了),前往沙田UA6買飛欣賞《賭俠》。
6.發.神.經。我們買的明明是中午場次,竟然剩番頭三行位置,我們仨只能買到第三行、最側邊的戲飛。事實證明,悶嘅戲,坐得再comfortable一樣會全程坐立不安;正嘅戲,卻會令你渾忘了毫不舒適的坐姿。
7.成齣戲基本上找不到半滴冷場。由一開波賭俠輕鬆賭贏CN戴,到星仔倒立出場;然後兩叔姪登門造訪拜師(但賭俠回港行蹤不是好神秘的嗎?),到殺手殺上門,刀仔星仔逃過一劫,並以賭俠賭聖名義上船決戰老千侯賽因,點知中伏,中了對方的電腦偷窺陷阱輸到身敗名裂……成個過程有笑有淚兼而有之,但最正的還是:到最後,二人痛定思痛,以刀仔星仔的素人身份再戰侯賽因,用借來的廿蚊,贏夠三百萬美金,參加慈善啤王大賽,攞番晒失去咗嘅嘢!絕對比起塵世間所有正規勵志片更加勵志!
8.即使在日後我也看過不少超正香港電影,但就是沒有一齣,能夠俾到我當日睇《賭俠》時的超級亢奮,一種又喊又笑兼夾勵志的亢奮。裡頭冇一個角色多餘,不計作為主角的刀仔星仔和三叔(吳孟達令我笑到噴水!),就連夢蘿、龍五、龍九,甚至明明喺公廁小緊便但因為聽到自己個名而標出嚟的「X家剷」,真的,統統一個都不能少。最不能數漏的,自然是「你簡直係卑鄙下流,冇深度兼無厘頭;教壞晒啲後生仔,敗壞社會嘅風氣」的Final Boss侯賽因,單立文交出了生命中一次經典難忘的演出。
9.事隔多年,我依然忘不了那個坐第三行最側邊同黑鬼阿業以及成場三唔識七的人,一齊狂笑爆笑怒笑的聖誕節。今時今日的我們可能嚴肅了,今年聖誕,想搵齣笑片都難。
10.有一點我咁多年都唔明。Why星仔和阿叔的屋企會裱起一幅賭神專注賭啤時的沙龍?賭神唔係從來唔影相嘅咩?
90年代,可能是我們最後的快樂時代。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
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曾經有個高中生, 趕返屋企睇 朱茵~ 2017-01-13
1 :
GS(14)@2017-01-24 03:36:15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c%b5%ef%bd%9e-11091
請明瞭,我心癡,這是毫無心理準備下突然想寫的一篇。
1.初中年代的我是個熱愛球類運動的小夥子。每個放學後,例牌駐守籃球場,揮灑青春的汗水……
2.上了高中,不再打波——我給波友們的解釋是:要預備會考了,不得不放棄Basketball。狀甚無奈的我從此謝絕波友們邀請。
3.其實我只是為了一放學即搭81K返屋企,然後連校服都唔換,趕住收看《閃電傳真機》——嚴格來說,是為了欣賞朱茵。
4.朱茵有甚麼吸引我?我不知道,只知道1992年某一天睇完《逃學威龍2》,腦海便Keep住浮現她——她在戲中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她的嬌嗔和嬲怒、她對愛情抱持(過分)浪漫幻想的天真,以及佢個靚樣——Yes,吸引我的,就是所有構成她的物質與非物質元素。我明顯將戲中那虛構的「Sandy」跟現實的「朱茵」,混淆了。
5.我不知道自己把那餅經由Laser Disc複製的錄影帶翻炒了多少遍(但其實我不認為《逃學威龍2》好睇,根本只是將首集Copy一次,但又冇晒首集趣味),只知道自己深深被這個100%的女孩吸引,書又唔溫,波又唔打,不能自拔……
6.1993年,對朱茵來說是極重要的一年。電影,她拍了《超級計劃》(可惜她的角色可有可無,主要用來製造危機)、《的士判官》(可說是女主角,但因成齣戲由始至終的主角只得一個:黃秋生,做吳孟達個女的朱茵其實純屬配角,作用,是為那個暴戾的Universe加添一點可愛和調皮,以及吸引男性觀眾如我入場觀看)、《風塵三俠》(也是配角,但如果冇咗佢,成齣戲要扣五十分)——但最重要的還是兩齣電視劇,《原振俠》&《都市的童話》,而當中又以《都市的童話》更重要。
7.故事的主要設定,應該參考了桂正和《電影少女》——一個虛擬少女錯誤地來到現實世界,不自覺地跟人類男主角日久生情,嚴重地愛到不能自拔,但又無奈地注定不能一起,嗚嗚。配合埋由黎明主唱的主題曲《傻癡癡》,實在為我帶來一種如夢似幻但又有層悲哀墊底的甜絲絲感覺。這種複雜(到要動用多組形容詞來描述的)感覺,在電視史上,只有《都市的童話》帶過給我。你可以話有冇咁誇張吖,但,就係咁誇張。
8.最大功勞是朱茵。且讓我再誇張一點:朱茵絕對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最重大的發現——唔知點解地,她就是能夠為一個普通角色Add上難以估計的Value,把普通變得好唔普通;而如果,好彩地,角色本身已經寫得極度精彩,朱茵就更能動用她那得天獨厚的特質,讓該角色成為不能磨滅的經典——例如,紫霞仙子。
9.她就是這麼與別不同,單憑一雙眼已足以訴說塵世間各種不同情緒。只是到了後來,可能為了挑戰自己、或開發自己更多可能,又或……我都唔知點講好了,總之就是走去同馬德鐘拍那齣甚麼誘惑……OK,你可以話我偽君子,但看在眼裡,我是傷心的。
10.好多年後,當我正在為「浪漫月巴睇90s」煩緊寫乜時,「朱茵」這名字突然在腦裡唔知邊忽閃過,然後寫了以上一大段字,我終於明白:朱茵絕對是構成「我的90年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只是當年那個為了收睇《閃電傳真機》連波都唔打的月巴,就像《都市的童話》的她,化成泡沫,煙消雲散。這一刻有點感觸的我,只想祝福朱茵永遠快樂。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曾幾何時,入場為了睇周星馳(上) 2017-01-20
1 :
GS(14)@2017-01-24 03:37:52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 6%b3%e4%b8%8a-14326
上星期在觀塘睇《天煞異降》,開波前,先送上由周星馳和徐克親身演繹的《西遊伏妖篇》第二段trailer,即徐克玩緊扭計骰,周星馳上前話啲電腦特技好正嗰段……
1.全.場.靜.默。不是單純冇笑那一種靜默,而是根本連些微反應都沒有的死寂。不是咁邪吧?我立即四圍望,咦唔係冇人喎,仲坐滿了4/5觀眾。
2.Why會咁?我明明經歷過一個只要見到周星馳(就算企棟棟保持緘默)都必定全場爆笑的年代,而我,亦自然是其中一個,仲係笑到最癲嗰個。
3.於是突然想回顧那一個周星馳嚴重支配我們面部神經的90年代。就由1990年開始。那一年,周星馳已經OK紅,而當年不少OK紅的電視演員,都會拍埋戲(今時今日反而壁疊分明),而事實是,他早在1988年已經開始拍戲。
4.但那段時間的戲,大抵都抓不住(又或根本冇諗過要去抓住)周星馳的個人特點——嚴格來說是都抓不住當時觀眾喜歡的周星馳個人特點。
5.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濫拍。睇番1990年,10齣。除咗1月、11月和12月,每個月都有周星馳(掛帥的)電影上映,當中除了5月《咖喱辣椒》和8月《賭聖》真正奠定他的地位,其餘的,應該都冇乜人會再提,只當是香港電影市道興旺時,亂咁拍的過眼雲煙——偏偏我有睇晒,我當時實在太鍾意睇周星馳嘞,但再鍾意,理性還是要話俾我知,拍得極度粗疏的《一本漫畫闖天涯》實在唔算好睇,最好睇嗰場就只是周星馳上台高歌「你老竇有身紀~紀~紀~紀~~恭喜~恭喜!」,問你死未?《風雨同路》,根本唔需要搵周星馳拍囉。《小偷阿星》,主角由始至終都是陳觀泰,海報卻用周星馳個大頭作招徠,呃鬼我。《師兄撞鬼》其實唔太差,但周星馳明顯擠唔入驃叔和馮淬帆個Universe……還有(牌面好笑其實好悲的)《龍鳳茶樓》、(真係得啖笑的)《無敵幸運星》、(完全唔識形容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問題是,即使成齣戲再有問題,周星馳的演出部分其實冇問題,只是那一年的他仲未能夠單靠個人光芒去凌駕成齣戲。
6.當然,之後再冇呢個問題。1991和1992那兩年,他拍戲數量依然嚇死人,但每一齣都收得(最唔收得是《情聖》,個感覺太80s,不合時宜,但都收過千五萬喎)。當年的我太Crazy,每一齣我都例必入場觀看然後再租LD並Dup成帶以便不時翻炒,在我眼中,周星馳電影只有「好睇」和「好好睇」之分,甚至被植入一種觀念:他的電影充分展現「後現代主義」(而我當時連「現代主義」係乜都唔知)。
7.但到了現在,我會說,那一批在90年代初相當收得的周星馳電影,並非每一齣都是佳品——票房數字(這種數據)所反映的不是質素,而只是熱潮,熱潮就是一種社會大多數人都在參與(而未必理性的)的事;至於所謂「後#現代主義」的展現,不過是有些人(食飽飯冇屎屙)對熱潮所做的一種詮釋,一種過度詮釋。或許,「無厘頭」的興起,真的跟「後六四」情緒的釋放有點關係,但其實,香港人一直都咁鍾意睇笑片,就像80年代某些明明不旨在搞笑的戲,都要夾硬攝入大量搞笑場面和情節。
8.「周星馳笑片」,一種轉變了形態的香港笑片——不再像過去般純以情節作為產生笑意的主導(以便由任何演員去演,觀眾都會識笑),變成了必須要由周星馳本人親身去做,總之一切都要由他主導,才能真正直達爆笑的根源。唔信?不妨看看古天樂事隔多年後,將《家有囍事》常歡所患的「無定向喪心病狂間歇性全身機能失調症」重新演繹……那一刻,我是戥佢尷尬的。
9.原來當時的我,入場只是為了睇周星馳個人表演——但,咁仲算睇戲咩?一齣真正好電影,包含的應該更多更多;好在,1994年及之後幾齣周星馳電影,都是真的好電影。但冇位了,下星期再講。
10.補充少少:1990年周星馳還有一齣《望夫成龍》,一對夫婦由鄉間走進城市,感情由鄉間的純真,到城市後逐步變異。成齣戲近乎完全不搞笑,但真摯動人。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