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醣基生醫》翁啟惠鍾情醣分子 一頭栽進三十年 中研院攜手創投 攝護腺癌疫苗大突破

2013-09-02  TWM
 
 

 

如果有一天,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人類世界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是翁啟惠的堅持,當別人都在研究蛋白質時,他卻投入醣分子的研究,一做就是三十年。如今,他用三十年失敗的經驗,獨步全球,磨出攝護腺癌疫苗。

撰文‧賴筱凡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六○萬人因為癌症而死去,在台灣,每五分鐘又四十八秒就有人罹患癌症,這個萬病之王,如果有一天,它不只能被治療,還可以用疫苗來預防呢?

八月國際期刊的三篇論文,捎來了好消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副研究員吳宗益領導的醣分子研究團隊,有了最新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非是攝護腺癌疫苗的突破。

外頭下著午後雷陣雨,我們在中研院長辦公室專訪翁啟惠,醣分子的研究他一栽進去就是三十年,問他為什麼如此鍾情於醣分子?「越難做的、越複雜的,我越想做!」翁啟惠回答的神情,再堅定不過。

生活單調如一 做研究卻要求大膽犯錯七年了,中研院院長的位置,翁啟惠一坐就是七年。在媒體面前說話總是小心謹慎,這是翁啟惠一貫的風格,誠如他的生活,單調簡單。作為台灣最高研究單位的管理者,他總穿著最樸素的白色襯衫、黑色西裝,沒有太多脫稿演出,這是扮演中研院院長的翁啟惠。

「生活上,我不是一個太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翁啟惠笑的有些靦腆,隨身的手機若不是配合台灣品牌宣傳,他其實不太隨波逐流的,就連飲食習慣都很單調,辦公室也沒有太多設計。然而,個性簡單的他,當角色換成了科學家時,卻像換了一個人。

談起研究,翁啟惠的眼神閃閃發亮,「做研究,就是要犯錯,台灣人就是太不敢犯錯,不然我也不會在中研院待了八年才出國。」即使是學術地位權威如他,但一路走來也曾跌跌撞撞,三十一歲才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化學博士,是別人眼中的「大隻雞慢啼」。

但也因三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經驗,讓翁啟惠打開了研究的視野。其實,翁啟惠一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的研究並不是醣分子,而是研究酵素,卻意外從酵素合成的研究,闖入醣分子領域。

「現今多數的藥都是化學合成,是小分子藥物,但科學家對醣這類的大分子,認識卻很有限。」我們知道醣類是能量最主要的來源,幾乎所有的細胞表面都有醣分子的存在;可是,比起多數科學家相繼投身研究蛋白質,人類對於醣的知識卻很有限。但翁啟惠的思考也跟一般人不大相同,「越複雜的,我越想知道。」麻省理工學院三年博士、哈佛大學一年博士後研究,教會翁啟惠最重要的事,就是犯錯。「那時候,我們連如何用人工化學合成醣,都不是太清楚。」雖然懵懵懂懂,卻讓翁啟惠一投入就是三十個年頭,從美國回到台灣出任中研院院長,他也不間斷對醣的研究。

翁啟惠比手畫腳,嘗試跟我們解釋醣分子的應用,「醣分子是少數我們在癌細胞裡找到的分子,通常我們的細胞表面都有醣分子,同樣的,癌細胞表面也有醣分子,但結構卻明顯與正常細胞不一樣。」在這樣的原理下,翁啟惠帶著團隊做了「醣晶片」,只要拿血液樣本,加入化學藥劑反應,就能看出體內是否已經有癌細胞。

顛覆舊思惟 「用醣分子做出癌症疫苗」這個結果對翁啟惠的研究來說,只是一小步,在醫學應用卻是一大步。當癌細胞形成腫瘤要大到○.五公分,才能在正子顯影設備裡被看見,但醣晶片的技術卻可以在腫瘤尚未成型前,就能檢測出來,成了癌症早期預防的重要檢驗方式。

但對翁啟惠來說,還不夠。「我們想做的,是利用醣分子的特性,做出癌症的疫苗,那才真正會改變人類生活。」一個讓無數人類陷入黑暗的疾病,終於在翁啟惠帶領的研究團隊裡,露出了曙光。

「我們希望透過一些化學合成、發酵的方式,一步步去做各種癌症的醣分子藥物、甚至疫苗。」其實,第一個用醣分子作為癌症標誌的人,是日本科學家Hakomori,但成功用合成的醣分子作為抗原,誘導出殺死癌細胞的疫苗,卻是翁啟惠的團隊。最快十年內,攝護腺癌疫苗就有機會問市。

即使每天面對行政事務,翁啟惠一周還是會空下兩天,就為了繼續研究醣分子,甚至光是指導的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就多達六十人。「其實我最不會的就是做行政,做研究是我最喜歡的。」翁啟惠對研究的熱情,常常一想到研究內容就出神,「所以我太太常抗議,說我沒在認真聽她說話。」在翁啟惠的主導下,他將研究成果技轉到中研院與鑽石生技創投合資的醣基生醫,以技術作股,換來的五○%股權全數歸給中研院,換算價值達六億元。這些在翁啟惠看來,只是促進產研合作的一種新模式,他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回歸到研究上,也難怪他打趣地說:「幸好中研院長任期有兩任的限制,這樣我才能趕快回去做研究。」

翁啟惠

出生:1948年

現職:中研院院長

經歷: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30年的醣分子研究路!

成就:

靠著研究醣,翁啟惠被喻為繼李遠哲之後,最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的台灣人。

翁啟惠團隊開發出全球第一個攝護腺癌疫苗,有機會攻下30億美元市場,改寫人類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0

打房為何沒效?中研院獻計這份報告 戳破台灣稅制弊端

2014-06-16  TWM  
 

 

中研院近日推出了一份稅改研究報告,針對台灣現行的租稅政策提出批評。這份報告,不但讓中研院在重大政策搶回發言權,因為內容直白犀利,有如學術版的「稅改懶人包」,在各界引起迴響。是什麼內容,還讓張盛和親上火線?

撰文‧楊卓翰

如果國家是病人,政策研究就是藥方。中研院近日一次推出七帖藥方,頗有孔子編寫《春秋》的氣魄。

先秦時代,孔老夫子編寫《春秋》,表面上雖記載歷史,卻把褒貶隱於記事之中,作為君王執政的經緯,更為後世創出了微言大義「春秋筆法」。在二十一世紀,「春秋筆法」也有了改變。

中研院本月推出了耗時七個月研究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內容不再是《春秋》所記載的亂臣賊子,而是簡要詳盡地用簡單的圖表與數字,記載台灣這二十年來的租稅政策。然而一張又一張的表格,透露出的國家危機與其背後的政策意涵,卻比《春秋》還精采。

買車繳的稅比買房多

「台灣稅改政策那麼複雜,一般人怎麼可能看得懂?」相信這是許多民眾的第一個想法。但是,這份由中研院八名學者,聯合張忠謀、施振榮等重量級專家成員意見的稅改報告,卻淺顯易懂,簡單道出讓執政者無法否認的荒謬現實。不但各界一致稱讚,引起廣大迴響,連財政部長張盛和都在第一時間回應,表示建議書裡的許多政策將會著手進行。一如《春秋》建構了中國的政治架構,「建議書」也有可能成為台灣稅改政策的框架。

中研院這份報告到底為什麼這麼厲害,讓許多人看一眼就「有感」?因為它從擴大的貧富差距,甚至到企業不加薪,這份報告都打得精準。一張表格、一段文字,就把台灣稅制的盲點給講清楚。

這一○八頁的「建議書」共在七大領域提出主張:所得稅與消費稅、兩稅合一、營利事業所得稅、綠色稅制、貨物稅、中央與地方稅收結構、土地稅及房屋稅等,個個清楚有理,給立委質詢火藥,也給報紙標題,就像七個彈孔,留在台灣財稅這面危危欲倒的牆上。

報告一開始,就用一張表格告訴你台灣稅收最大問題:稅基太小、減稅太多。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一三年,各項租稅減免措施,就讓政府減少了一.三兆元台幣的稅收。就算你不懂各項租稅減免的情況,一張圖就會讓你訝異於台灣原來減了這麼多稅。

而所有的建議之中,又以「土地稅及房屋稅」讓想打房卻不斷失焦的執政者最難堪。為什麼?「建議書」用這樣一段文字告訴你:「平均房地產價值遠超過汽車價值十倍,甚至二十倍或三十倍以上,然而以自用住宅之標準做概略估計,擁有二千萬元房屋一年繳納房屋稅與地價稅約二萬元台幣,比擁有一輛二千西西轎車所須繳納的牌照稅與燃料費之總和還要低。因此我們發現,購置單價相對較低的汽車持有人每年所須繳納的稅款(動產持有稅,包括汽燃費及牌照稅),出乎意料地比購置單價相對較高的房地產持有人所繳納的稅款(不動產持有稅,包括地價稅及房屋稅)還多。」這隱含的意義,連不懂財政學的人都懂:有錢人自然拚命置產養房,而不管政府怎麼打房,房價都只升不降。從比較汽車與房屋的持有成本,「建議書」打中台灣房屋稅最荒謬的一環,就是「持有成本過低」。

報告裡分析房屋持有成本,分為「地價稅」與「房屋稅」,但是這兩種稅目的收稅基礎都是政府的公告地價和房屋評定現值,三年才做一次調整,而公告地價更只是一般市價的二成而已。台灣的土地稅制公不公平?中研院用一句話講完。

實價課稅才能扭轉房價

若更進一步按照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稅收分類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地價稅與房屋稅合計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僅○.八八%,遠低於英、美等許多先進國家,也低於OECD平均值一.一四%。用這些數字,對不動產稅收政策不熟悉的人也可推導出,唯一能讓不合理的高房價回歸正常,唯有「實價課稅」,讓稅基以市價計算提高稅收及「房、地稅合一」讓稅目單一。這項建議也獲張盛和認同,強調房地合一課稅最快將在明年上路。

而「建議書」更高明的地方,還將地方與中央稅收這個無解的問題一併討論。因為就各地方稅收結構來說,土地增值稅平均就佔地方稅收三成,是各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源之一,因此,如果實價課稅,也可以幫助健全地方財政。

在土地政策以外,包括消費稅、兩稅合一、營所稅等議題,「建議書」的觀點也獲各界迴響。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雖不認同營利與綜合兩稅應分離,但也贊同台灣營所稅問題應深入討論:「當營所稅率為二五%,公司不發股利時,最高可引發個人避稅率七.五%,現財政部稅改版,在營所稅率為一七%下可引發最高二四.三七五%避稅率。」他說。

「建議書」用淺顯方式打破稅收盲點,讓台灣社會開啟討論。未來在租稅政策改革中,能否從這七點建議徹底改革?中研院將醜陋事實擺在眼前,執政者的魄力,是最後關鍵。

中研院台灣稅改7大主張

1. 所得稅與消費稅:所得稅中薪資所得佔比太高,應降低薪資所得稅率,提高消費稅率。

2. 兩稅合一:沒有鼓勵投資,讓所得分配惡化。應將營利與綜合所得分開課稅,並消除重複課稅。

3. 營利事業所得稅:廢止不當的產業租稅減免,提高營所稅稅率。研發減免應針對技術創新,而非普遍性研發。

4. 土地稅及房屋稅:提高房屋持有成本,廢止公告價格與公告現值而實價課稅。房、地稅應合一,全面擴大房屋稅稅基。

5. 綠色稅制:落實環境汙染費與資源管理費開徵,將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與海洋汙染等4種現有的環境汙染費,改為環境稅。

6. 貨物稅:可考慮類似獨立課徵菸酒稅捐的政策,推廣至其他成癮性貨物與活動,以達「寓禁於徵」目標。

7. 中央與地方稅收:提高第4項之土地稅及土地增值稅,也可提高地方政府自有財源。同時也應提高所得稅與營業稅的地方分成。

資料來源:中研院「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1

專訪第一位出身產業的中研院院士半導體大躍進功臣林本堅:先退再進 才容易成功


2014-07-21  TWM
 
 

 

一個將「業界工作做到世界頂尖」的貢獻,讓他成為中研院首位來自產業的院士。

他的理論,徹底改變台積電與半導體產業的命運,他是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

撰文‧周品均

中研院新科院士名單公佈的五天後,那是一個萬里無雲、全台壟罩在熾熱豔陽的下午,林本堅在台積電總部接受《今週刊》團隊專訪,這是行事低調的他近十年首度接受媒體專訪。

頭髮灰白,身著簡單淺色襯衫、打著領帶的林本堅,看來才剛把手邊研發工作暫告一段落,神情仍略顯嚴肅,但他開口第一句話卻是關心我們的拍照需求,「需要我穿上西裝外套讓你們拍照嗎?」用一滴水幫助半導體躍入新未來二○○二年夏天,一場在美國舉行的半導體研討會,徹底改變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一位來自台灣的工程師,大膽提出以「水」作為介質的浸潤式微影技術,開啟了半導體新的一頁。讓製程得以順利推進六五奈米以下世代,也將台積電推向足以和IBM、英特爾等半導體巨頭並駕齊驅的領導地位。

這位改寫半導體微影藍圖的關鍵主講人,就是現任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的林本堅。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就曾說:「全球專精此技術的不超過十人,林本堅是排名很前面的一位。」十二年過後,林本堅的浸潤式微影技術已引領產業往十奈米推進,台積電早在五五奈米就已經超越IBM陣營,而他仍堅守研發崗位,正在為幾年後的技術做足準備。

這樣的精神與成就讓林本堅在今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並且開創國內最高學術殿堂首次選出非學界院士首例。

林本堅得知消息後表示:「我也很好學啊!以後就有機會與別的院士溝通,讓產業界與學界交流,做出符合業界需求的研究。」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盛讚林本堅:「令人驕傲,將業界工作做到世界頂尖。」「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絕對是數一數二,但他卻一點傲氣也沒有。」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處長孫又文如此形容她認識十一年的林本堅。

自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去年退休後,台積電的五位研發大將,直接向董事長張忠謀匯報工作,林本堅就是其中一位,他帶領的研發團隊多達六百人。

二○○○年台積電面臨變革,決心不與IBM授權合作,自行投入研發。一通來自台灣的電話,讓原本創業美商領創公司的林本堅開啟了人生新的一頁。

「是蔣爸(蔣尚義)打給我,希望我去台積電面試。」同時間林本堅要參加一場在美國西岸的會議,蔣爸對他說:「既然從美國東岸飛到西岸,就順便來台灣面試吧!」林本堅笑著說:「我說不過他,所以我就來了。」蔣尚義對於黃光製程技術發展的構想,正好與林本堅相似,「英雄惜英雄」的情懷,最終讓林本堅結束八年的創業時光,選擇加入台積電團隊。

用研究數據消弭公司內部疑慮○二年,就在林本堅加入台積電團隊的兩年後,當時業界面臨製程往六五奈米推進的發展瓶頸,他發現以水作為微影成像介質,可以延續業界本來就很熟悉的一九三微影技術生命,這項技術在他於IBM工作時早就開始進行。

不過,他的重大發現卻觸怒其他已在新一代一五七奈米乾式微影技術投下逾百億元的廠商。當時出現不少聲音,希望台積電能「管」一下林本堅。「其實我那時候沒感覺到太大壓力,因為很多阻力都由我老闆擋下來了!」從林本堅的話語中,不難聽出他對蔣尚義的感謝與欽佩之意。

不僅半導體業界對林本堅的新技術議論紛紛,當年台積電團隊也出現不少雜音。「內部曾覺得這項技術太難,質疑技術的發展。」但林本堅並未被反對聲浪擊敗,「我當時在技術期刊上發表至少六篇論文,針對水中成像的基礎理論、氣泡、均勻度等問題進行計算,為的就是一個個解決他們的疑慮。」林本堅的浸潤式微影技術,成為台積電在五五奈米後一舉超越IBM陣營的推手,此後台積電在奈米的推進上不斷創造下奇蹟。

張忠謀總是鼓勵內部:「jump through the hoops(跳火圈)。」意思就是遇到挑戰就像跳火圈一樣,林本堅笑說,為了每兩年推進一個製程世代,「我們只能努力做,不管怎樣就是要在兩年內做出來。」「你鑽過洞嗎?」訪談中林本堅提出這個問題。「鑽洞理論」或許是他往往能成功達成目標的原因,這是他推崇的適時休息概念。他解釋,要鑽一個很硬的東西時,會在鑽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阻力變得很大,他以自己的手指作為鑽洞示意,「這時,你必須停下來,回來一點,然後再鑽,最後才容易成功。」「他個性低調,很專注在研發,對權力或位置都沒有太大興趣。」一位台積電員工私下透露他所觀察到的林本堅。

林本堅是台積電微影技術的掌門人,他透露自己的研發工作已經看到二○一八年,那已是比下下代十奈米技術還要再遠的事情了。「但你現在不做,到時候就來不及了。」林本堅的前瞻性,就是台積電與追兵保持距離的最大武器。

在台積電工作十四個年頭,林本堅笑稱:「現在的工作最難。」他正在研發一項電子束成像技術,「因為還沒做出來,所以我覺得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用實驗精神擁抱運動、藝術與生活即使心中已盤算著「什麼時候要退休」的念頭,林本堅仍然每天堅守他的研發崗位,是個不折不扣喜歡挑戰的科學家。

生活中的林本堅則是個擁抱藝術、興趣廣泛的人,不過,他的科學家特質不僅用在研發工作上,連他自己愛的網球、年少時代學習的小提琴,以及從十三歲開始就喜愛的攝影,都是他發揮科學家實驗精神的最佳場域。

現年七十二歲的他很熱中網球,在愛上網球之前,他也打過羽球與桌球。和太太感情很好的他說:「我的祕訣是選在太太還在睡覺的時間打網球,這樣不會減少與太太的相處時間。」因此,他總是在早晨七點現身在台積電網球場。

研發經驗逾四十年的林本堅,也關注人才與技術培育議題,台積電近年來與多所學校進行產學合作,為的就是挖掘與支援新的「革命性的技術」。

「我們不怕新的東西難以商業化,因為台積電本來就擅長商業化。」林本堅露出燦爛的笑容說。

他也不避諱談起自己的退休計畫,「我首先要幫公司找到一位繼任者。」現在的他每週都會參加竹南勝利堂教會活動,閒不下來的他已規畫「晚美人生」的兩大目標:第一是鑽研神學,另一個就是把鋼琴學好。

林本堅

出生:1942年,出生於越南現職: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經歷:台積電奈米製像技術發展處資深處長、美商領創公司總經理、IBM部門經理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台大電機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41

中研院證實:院長未如實申報 翁啟惠自打臉 違反自訂利益迴避內規


2016-04-04  TCW




讓科學家持有技轉公司股份,有如打開潘朵拉盒子,翁啟惠不照規定做,更成了無法自圓其說的最大漏洞。

「請問,翁(啟惠)院長是否依照中研院規定,申報二親等以內對浩鼎的持股嗎?」《商業周刊》記者問。

電話另一端,負責院內利益衝突迴避業務的中研院智財技轉處處長楊富量沉默了半分鐘,嘆了口氣說:「現在的規定是這樣子沒錯,但是……。」浩鼎生技解盲不如預期,投資市場四天股價跌幅超過三成,當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跳出來發言,力主解盲結果在科學上是大突破。三月二十三日,他被爆女兒翁郁琇持有浩鼎股票高達三千張,翁啟惠是全球醣分子權威、曾是浩鼎美國母公司股東,到中研院當院長後,中研院持續與浩鼎合作醣分子至今。

三方說不清楚的利益糾葛,引發風暴。當法界人士都把焦點放在,翁是否觸及「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時。翁自己掌管的中研院,處長楊富量已向本刊證實:翁啟惠並沒有依規定向中研院申報二親等以內持股。

這條翁自己發布實施的「科技栘轉利益衝突迴避處理原則」,他自己卻沒有遵守。

時間拉回二〇一〇年,研發「龐貝氏症」孤兒藥的中研院院士陳垣崇,因家人投資了由他的技術栘轉成立的世基公司股份,恐涉嫌圖利,遭到檢調搜索、偵查。向來形象良好的他,引發全台搶救風,進而催生「科學技術基本法」 (以下簡稱科技基本法)修正案,讓以國家經費研究有成的科學家與家人們,有了法源可以持有技轉公司股份,享受研究成果。

當時科技基本法將該如何申報、如何判定是否有利益衝突、利益迴避等原則,交給各機構自訂,這就是中研院內規的由來。

若翁啟惠按規定申報女兒持股,只要中研院亮出資料,應能平息質疑,風暴也不會延燒。

翁自己發布實施

四個月後,其女人股洁鼎

讓人不解的是,內規公布至今,實施起來徒具形武。內規宣布的四個月後,翁郁琇就認購浩鼎持股。但是持股從未被申報。

「那中研院有按照規定,追蹤研究人員的持股動態嗎?」我們追問。楊富量承認,研究人員的利益衝突情形,只在審查技術移轉案時被討論,一旦技轉案通過、合約簽完,就不再追蹤。翁郁琇縱使申報,是否買賣浩鼎股票也無法得知。

值得探討的是,中研院對科學家們所開的大門,其實是非常寬鬆的。

根據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所述,台灣對生技專家技轉的規定相比美國,其實已經寬鬆非常多。邱曾長期擔任中研院倫理委員會委員,是院內的利益衝突研究專家。

態度輕忽!

不把利益迴避當一回事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指出,二〇一一年後,美國已強制領取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主持人,必須申報並公開利益衝突資料,同時也要各藥廠、科技公司公告給予科學家哪些報酬。雙邊資料勾稽比對,若有不符,藥廠將遭罰款、處分,而科學家也得負起責任。「美國對於利益衝突問題,很明顯是越管越嚴格。」他說。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翁裕峯比對後也發現,〇七年實施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 (以下簡稱生技條例)讓生醫學者能擔任技轉公司的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但其他產業學者沒有生技條例護身,只能擔任發起人、非執行業務的科技諮詢委員,不得擔任董事或監察人。

給出這麼寬鬆的條例,正是出自社會各界對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高度期待,而中研院不設罰則的內規,也是基於信任品格而有的榮譽制度。現在,大家面對寬鬆標準卻還不遵守,「如果到最後變成要修法納入刑責,就真的斯文掃地了。」劉宏恩說。

只是,中研院明明已開大路給科學家,為什麼大家還不肯正當光明的走?

一面是輕怱,甚至是傲慢的態度。「我相信他們(科學家)既沒有惡意、也不是貪財,但就是不(把利益衝突迴避)當一回事。」劉宏恩說。

一面則是社會對發明者共享利益的價值觀,並未達到共識。「一邊(科學家)說沒違法,另一邊(社會大眾)卻覺得怪怪的,給予非正面的評價,」邱文聰觀察。

翁啟惠案,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要讓大家認真思考:讓科學家獲取利益的同時,該如何維持科學研究的客觀性?該讓科學家享受利益到什麼樣的程度?「顯然還沒有取得普遍的共識。」邱文聰說。

翁是台灣最接近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但這次,身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的他,確實做了不良示範。六年多前,台灣社會大喊:「不要再有下一個陳垣崇」,因此鬆綁法規並訂出利益衝突迴避規定,現在,翁若不能示範出應當有的道德標準,並對榮譽制度有所交代。未來,台灣「不要再有下一個翁啟惠」的期待,可能很快就落空。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05

旅美三十年,意外當選中研院長 廖俊智第一難題 擺平中研院派系

2016-06-13  TCW

在院長遴選爭議時連發兩封公開信、發布為院長後在美開記者會,尚未回台就連番主動出擊的廖俊智,作風積極。

蔡英文總統與他越洋視訊面談時,提到國內政治環境紛擾不會停止,接下新職要有心理準備。「我完全能夠理解,」新科中研院長廖俊智如此回應。

中研院近來因前院長翁啟惠涉入浩鼎股票風暴,加上新院長又與前任李遠哲、翁啟惠同屬化學領域,引起少數院士反彈,院內氣氛低迷,外界也好奇,旅美三十多年、台灣社會不熟悉的廖俊智,能否重振中研院聲望,或變成誤入政治叢林的學界小白兔。

五十八歲的廖俊智,學術成就勝出大多數中研院同世代學者,包括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中研院院士,以及美國學界最高地位的國家科學院院士等。

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透過生物合成技術,以細菌替代石油來製造化學品,在生質能源領域有突破。「他很務實、想解決(能源)問題,所以想出把工程觀念放到生物裡的方法,」廖俊智在台大化工系的同班同學、現任該系教授陳立仁說。

美華裔首富與他一起創業

綠色能源的趨勢讓他備受重視,美國政府為他的實驗室注資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美國華裔首富、《富比世》估計身價約合新台幣四千億元的黃馨祥,也投資他的技術,兩人共同創辦了EASEL公司。

在美國如魚得水,是否有能耐應付台灣複雜的政治、學術派系環境?先前就有院長遴選委員懷疑他不熟悉台灣,如何領導中研院?其實,祖籍台南、高雄長大的廖俊智,曾在二○○七到一○年間獲工研院聘為顧問,經常往返台美兩地,旅美期間也很關注台灣時事。

曾參與廖俊智實驗室研究的台大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阮雪芬透露,廖俊智居家還會穿著一件印有台灣地形的T恤,兩年前頂新食用油風暴時正逢台北市長選舉,他還提出建立食安機制的建言給柯文哲。

包括遴選委員、總統幕僚和學界老友,都對他說話時條理分明印象深刻。高中聯考全國前三十名、大學畢業成績系上第二名的廖俊智,並非書呆子型。翁啟惠曾在立法院辯:「我們科學家本來就不正常。」「廖俊智絕對是正常人,」廖的幾位同學異口同聲說。

廖俊智

出生:1958年

學歷:台大化工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化工博士經歷:美國柯達公司科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工系教授、系主任現職:將於7月接任中研院長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04

在遴選風暴中出線的中研院新科院長 廖俊智有科學家的敏銳、王建民的耐挫力

2016-06-13  TWM

甫出爐的第十一任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是享譽國際的生化、化工等跨領域專家, 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說自己是「很平凡的人」,種種光環與成就,憑的就是熱情。

「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好!」即將出任中研院院長的廖俊智,在確定出線後接受《今周刊》專訪,笑談自己奉行的座右銘。即將返台在七月一日就任新職的他,如何把這個近來成為風暴中心的學術重鎮招牌重新擦亮,任重道遠。

廖俊智雖在二○一四年才成為中研院院士,但在國際生化、綠能領域上,他的名號早已響叮噹,同時擁有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國家科學院、台灣中研院的「三料」院士身分,任何一個院士資格都是難得的榮譽。雖然二十多年來都在國外任教,但他並非外界想像的對台灣陌生,反而每年都回台多次,分享所學。

世界級成就

「三料院士」擁有多項專利「我向總統說,若圈選我,願承擔責任,全力以赴。」廖俊智回憶,在六月二日與總統蔡英文的越洋視訊談話中,蔡英文先表示中研院院長遴選過程一切合法,再徵詢他的意願。曾經發表聲明,要求澄清遴選程序適法性的廖俊智強調,他不會因這件事不如人意就不愉快,「這是我們大家一起的事……。我是抱著家裡有事、回家幫忙的心情回台。」現年五十八歲的廖俊智,台大化工系畢業後,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工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柯達公司工作三年,後來先後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任教,目前是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被詢及「三料院士」的榮耀,廖俊智說:「擁有頭銜雖然光榮,但重要的還是對新知識、新科技的實質貢獻,只要研究者找對目標、不短視近利,必然能實至而後名歸。」中研院院士蔡明道盛讚廖俊智在代謝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世界級成就,其研發成果帶來多項專利,「是少數跨多領域、對學術應用有很深見解的專家。」蔡明道形容,一四年廖俊智到中研院演講時,他對其演說內容「驚為天人」,加上廖俊智在美國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底下研究成果和經費之豐厚,讓人意外「這麼優秀的人,怎麼還不是院士?」於是和其他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成員一起提名廖俊智,並順利獲選第三十屆中研院院士。

廖俊智能進行跨領域研究,有其背景。雙親都是工程師,他從小就喜歡研究科學,高中時就對化學和物理都有興趣,大學順理成章地選擇唯一涵蓋兩者的化工系就讀。

獲柯達聘書

一頭栽入生命科學領域

畢業後,他進入當時化工系排名第一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念博士,也因此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貴人、撰寫化工經典教科書《輸送現象》的共同作者Edwin N. Lightfoot 教授,自此改變他對研究的觀點,從化工領域拉寬到生物工程領域。

「Lightfoot 教授向我介紹發展神速的現代生物學,他認為,一位聰明的化學工程師,應該能將化學工程的原理應用於解決複雜的生物問題,這樣先驅的觀點深深打動我。」廖俊智笑說,在此之前他幾乎沒有任何生物知識的基礎。

廖俊智說,當時學界對生物化學研究並不重視,全球經濟也還陷於兩次石油危機的谷底,「許多博士生都找不到工作。」但意外的是,在博士尚未畢業前,廖俊智就獲美國柯達公司一紙聘書,邀他在畢業後加入其生命科學研究團隊。

總結這段人生歷程的意外轉彎,廖俊智說,儘管生化在當時是冷門領域,但它「不但讓我意外順利地找到工作,也為我三十年後獲得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及科學院的肯定鋪路。現在回想起來,我會鼓勵年輕學生及研究者,依循其內心的渴望及熱情做研究,而不是盲目地投入熱門的研究領域。」Lightfoot教授對廖俊智的影響深遠,他常說「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事實的真相, 而非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句話徹底改變廖俊智在學術研究及做人處世的觀念,避免執著於自己既定的想法,對事物的真相,做選擇性的解讀。

與老教授的互動,不僅在學術研究上,也在日常生活中。廖俊智回憶,有一年冬天遇到大雪,積雪甚至把他的車子掩沒,廖俊智在與老師討論完問題,不經意地提到稍後要去剷雪,「教授說等一下,隨後就帶著他兒子來幫忙。」回憶這段過程,廖俊智滿心感謝。

求事實真相

致力打破學術與應用隔閡

除了老師的影響,在柯達工作的三年,也成為他後來能夠打破學術和應用之間隔閡的重要養分。「最大幫助是讓我了解到社會各行各業如何運作,可以同時聽懂業界和學界的語言、思考方向,有助於跨領域研究。」廖俊智說。

「他對每件事都有想法,即使不是熟悉的領域,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說,有一次當王寶貫談到大氣中減碳的研究,廖俊智不但認真追問各種作法,事後還持續關注進展。王寶貫認為,從這點可以看出,為何在所有院長候選人中唯有他能面面俱到,不只是針對理科,也對人文領域的人才養成等議題,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令評選委員印象深刻。

「研究生涯有九九%都是挫折,假如一帆風順,就不會成為重大的研究了!」廖俊智笑言,這些年來,早已體認到要從事尖端的研究前,就要有「大部分的idea都是不可行」的認知,才能夠不輕易放棄,並且在錯誤中找到改進方法。

談到挫折,廖俊智數度提起旅美投手王建民,認為他一生堅持要回到大聯盟、那種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學習。熱愛棒球、游泳的廖俊智形容,就好像運動員投籃,有些時候就是怎麼樣都投不進球。做研究也會這樣,遇到各式各樣的挫折,但是若有強烈的信念做支持,就可以走得下去。

就是愛台灣

傳承知識 全力提攜後進

對學術研究充滿熱忱的廖俊智,在旁人眼中,是一位不遺餘力「愛台灣」、提攜後進的學者。認識廖俊智近四十年的老同學台大化工系教授吳乃立,直言「他很想幫台灣做事」;許多大學請他回來演講、擔任顧問等,他幾乎都會答應,包括清大、台大、台科大、成大、中山大學等,都有他傳承知識的身影。

「他非常願意接受挑戰、行動力也很強,很厲害卻沒有架子。」作為中研院邀請他到訪的聯絡人,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余聖法說,每次廖俊智回台可能只有一、兩天,卻能很有效率地拜訪各處,隻身前往未見助理隨行,非常隨和。

在大學和博士生期間都當過廖俊智學弟、現任清華大學全球事務長的陳信文透露,當年他一到威斯康辛大學,廖俊智就提醒他,煮菜要買哪一種醬油比較好,因為有些品牌據他觀察,「放了一夜之後似乎出現變質,可能有腐蝕性的問題。」由此來看,他是一位觀察力敏銳、對事事好奇,既細心又貼心的人。

「後來若因工作有機會路過UCLA,他還會主動開車來接我一起吃飯,再送我回機場。」陳信文形容,與廖俊智相識二十多年,除了平日的書信往來,偶有見面的機會,都感受到他的熱情款待。

這次廖俊智被提名為中研院院長候選人,背後的伯樂,是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

這位八十歲的老院士,在二十二年前曾經提名李遠哲為院長候選人,今年一月親自飛到美國與廖俊智懇談,決定提名他,再度成為成功的推手。

一四年,陳長謙邀請廖俊智到中研院演講,也讓他進一步看見台灣化工產業落後國際的情況,「廖俊智是能夠帶來新路徑,用綠能方式建立新化工產業、經濟轉型模式的人選。」「研究最終目的是要應用,中研院的長遠目標,是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是廖俊智的期待。

這位被不少人評價為「傑出卻謙和的學者、聰明卻嚴謹的科學家」的新科中研院院長,要他以一句話來形容自己,他想了很久才回說:「我是個很平凡的人、與大多數人成長過程都一樣。」然而,廖俊智帶著不平凡的成就鮭魚返鄉,未來是否能將台灣的最高學術機構帶向國際,為台灣帶來更大的科學研究能量,值得期待。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中研院院士經歷:美國柯達公司研究科學家、德州農工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工博士研究專長: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微生物合成燃料撰文 / 賴若函、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